第一篇:时尚美学论文(小编推荐)
会展1402班冯玉婷
“审美”与“炫美”的辨析
【摘要】美之所以能称为美,取决于一个人对外部空间的和时间的感知。本篇文章主要从时尚美学中“审美”与“炫美”的定义、表达形式、社会形态等内容来对其进行辨析,以期对这两个概念有所把握和了解。
【关键词】:审美;炫美
美学一词来源于希腊语aesthesis,最初的意义是“对感观的感受”。18世纪由德国哲学家鲍姆嘉登的《美学》一书的出版,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正式宣告成立。从美学诞生至今,关于美学的定义可谓是众说纷纭。归纳起来,主要的定义有五种:美学是关于美的科学;美学是艺术哲学;美学是以审美经验为中心研究美和艺术的科学;美学是关于对美学词汇进行语言分析的科学;美学是关于审美价值的科学。[1]但美学研究,作为哲学的一个分支,不能停留在寻找一个好像永恒的放诸四海而皆准的美的定义,正如张法先生说,“美学不是要追求一个统一的定义,而是看历史上各个美学家是怎样下定义的,更为重要的,是美学是被怎样讲述的。”因此,在辨证地分析“审美”与“炫美”之间的关系时,我们要了解这两者之间的基本概念。
一、美学中的“审美”
审美文化的研究是1980、1990年代中国美学研究的一个新的理论热点,同时也是20世纪中国美学发展中值得进一步反思的理论课
会展1402班冯玉婷
题。从哲学的角度来看,审美是事物对立与统一的极好证明。审美的对立显而易见,体现为他的个体性,审美的统一则通过客观因素对人们心理的作用表现,即在每个时代或阶段,人们所处的环境,或多或少会对人们的审美观造成影响。而现实中,对于审美文化概念的界定与理解,一方面无法回避传统美学和现代美学理论话语的发展变化,另一方面又无法脱离美学发展的当代语境,特别是美学发展的当代语境有可能使审美文化的概念滑入泛文化理解之中。但尽管审美文化概念的内涵较为复杂,不同的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和立场看待审美文化,在1980、1990年代的审美文化研究中,学界对“什么是审美文化”能够达成基本的理论共识,那就是对审美文化概念的理解,基本上超越了以往美学研究的本质主义的理论视角,强调从中西各种审美文化传统中挖掘合适而有效的理论资源,同时在充分参照当代审美文化现象的过程中,走向了审美文化的现象研究和经验阐释。[2]
二、美学中的“炫美”
在刘清平先生撰写的《时尚美学》一书中写道:“炫”这个时尚之辞在《辞海》中有两层解释:一是照耀,如光彩“炫”;二是夸耀,如自“炫”其能。在这两层语义中,一般来说,前者常常具有褒义;后者则往往隐含贬义。但时尚美学文化几乎是全面完整准确地承袭了“炫”的这两层含义:从褒义的“照耀”到贬义的“夸耀”。[3]
三、审美与炫美的社会形态
就我个人而言,我认为“审美”与“炫美”都属于美学研究中不可或缺的两大部分,这是个无须多加说明的一个事实。
会展1402班冯玉婷
先说“审美”,在中国当代美学发展的视野中,大众文化的兴起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的文化现实,其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文化语境、商品化发展的经济环境以及媒介变革的现实促成的。从本质上看,大众文化的兴起其实也是中国当代最重要的审美文化现象,在这个意义上,审美文化研究有着等同于大众文化的成分,因此,在审美文化研究中,强调审美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区别是一种主要的理论趋向。此外,消费文化与商业文化在当代的美学文化研究也是无法避免涉及到的区域。在我们的生活中,在每个人的一生中,生活的内容极为丰富的。审美的活动,审美的文化,审美的现象,可能到处都有,甚至可以说,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每天都不可能离开这些审美的活动,审美的氛围。第一个就是自然美,就是对自然界的审美。随着人类文化的进展,越来越多的自然界的东西进入了我们审美的视野。我们原来强调的一种自然美是山水的秀美,但另外一种我们或许不一定看成是很重要的自然对象的,如某个山石的怪形怪状,有些看起来很怪诞的东西,也可以进入我们的审美视野。第二个是艺术美,这是艺术活动的产物。各个方面、各种题材、各种体裁的艺术作品给我们带来审美的愉快,现在已成为我们每个人生活中间不可缺少的部分。虽然每个人审美趣味不一样,对有些艺术的对象可能有些人喜欢有些人不喜欢,同一个人对有些东西欣赏对有些东西不欣赏,但是每个人都有自己心目中的艺术天地,艺术活动的天地。我们如果真的完全离开了艺术活动,如果全部艺术生活真的都从我们的生活中剥离出去,那我们就很难活下去了。可以说,艺术和艺术活动已经构成了我们现实生活的一
会展1402班冯玉婷
种生存状态。第三个,比较偏薄地说,是关于“丑”的审美,“丑”与“美”本身是两个相对的名词,两者似乎没有什么交集处,但是中国的一些雕塑,譬如钟馗、打小人等,这些形象都是很丑、很凶的,看似绝对不会产生美感的。但是我觉得这些是很好的艺术品,传承品,因为它把一种勇猛、恐怖的氛围表现出来,而且这里的“丑”代表的恰恰是正义。除此之外,我们除了对一些服饰、发型、外貌、风景等表象的东西进行欣赏之外,我们也拓展到对于学科的一些欣赏,如数学之美、物理之美等等,这些都是发生在大学校园中。基于此,审美的对象和审美的主体,都是在审美活动中现实地生成的,形成的,而并不是先有客体,再有主体,然后才来一个活动。审美的客体、审美的对象只能在审美活动中“现实的生成”;审美主体也是在审美活动中才现实的成为审美的主体。譬如文学作品《红楼梦》,曹雪芹当时和他死后有手抄本,后来有了刻版的,传播范围都不是很大。现在是批量的印制,光盘上也有了。将《红楼梦》几厚本放在书架上,旁边再放了物理学的书,或者是哲学的书,等等。如果我们没去读《红楼梦》,或者我们没有把它当文学作品去读的话,那么你很难说它是现实的审美对象,因为它放在那里跟别的文字符号一样都是文字堆在上面,与其他书没有区别。自然美也一样,自然的山水,如桂林山水,看起来当然很美,“桂林山水甲天下”,可如果大家没有对它进行审美的时候,它至少对你来讲不是审美的对象,它的美只有在审美活动中间才能产生。在桂林旁边住的一些农民,每天来来回回走过,他们无暇去看它、欣赏它,熟视无睹,他看到的桂林山水并不是审美对象,会展1402班冯玉婷
不是现实的审美对象。可以总体地说,现在的审美的范围已然拓展到多层次、多方面、全维度了,审美实在已经成了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中间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们基本的生存方式中必然要有审美活动,没有审美活动,我们也不能生存下去。
接下来说一说“炫美”,炫本身在国人的第一反应中,不是特别美好的词,比起它的“照耀”,更多地是关注在它的“夸耀”的意思中,但为什么“炫美”是整个美学文化研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呢,其本身我认为就在于美,其实是一个表象的活动,我们常见的炫美,集中体现在时装、电影、雕塑等具体可见的物体中,他们需要通过一定的手法或者方式将其体现出来,从而达到一个大众层面欣赏的角度。我们也不能忽视,在当代人们对于“炫”的行为的痴迷,如微信、微博等社交平台的兴起,数以万计的流量的消耗这些事实。对于“炫美”有好有坏,本身就取决于行为主体的主观意识,很多人都会撰写文章对这种现象的批判,比如郭美美事件,感叹、惋惜、嘲笑等等情绪都有,但我个人认为这个其实是美学文化的一个质的飞跃,最起码比起那个全国统一服装的年代好的太多了,但是任何事情都有它的一个阈值,超过这个额度,很容易就引起危险,因此我的看法是“炫美”的行为是值得提倡的,一方面它让我们了解了至少目前这个阶段的美,另一方面,它也让我们更好地对比,形成自己的美学观念,但是在内容或者程度上要有所把控。
四、“审美”与“炫美”的辨析
基于上面讲到的,我认为“审美”与“炫美”两者之间就如同大
会展1402班冯玉婷
多数的哲学相对词一样是相互的,作用是相互的,帮助是相互的,意思也是相互的。
1.没有正确“审美”的基础就没有“炫美”的合理表达
现实中,人们对于美的定义太多了,前面也讲到有关于服饰、发型、艺术,外貌等等,而对于这些有形的或无形的物体的欣赏也一定程度上影响整体的表达。譬如在一个国家层面,我们禁止的邪教这种组织,就是一个不可接触的禁忌,对于它的研究自然不能从一个美学的观点出发分析,但是我们也可以找到关于巫术这种形式的研究和欣赏;又如“暴力”一词是不好的,反对的,但是在时尚界、电影圈中我们有“暴力美学”,其表现形式是很受人追捧或者欣赏的。基于此,我认为对于一个事物的定义有很多种,但是要看你从哪个方面将其发掘出来,其对于人们的影响也会因此产生很多种,而我们在这个方面上,要注意正确的价值观和视觉。
2.没有“炫美”的表达亦无法将“审美”展示
“炫美”在我看来是与“审美”相辅相成的。从古时,人们就找到一些方式或者场合适时地表现出其的“美”,如集会、聚会等形式,人们赋诗、比武,通过这种形式表达出他的修养、才能、智慧等,现在人们通过拍照、摄影等方式将自己的生活、感悟记录下来,古时的诗词歌赋延伸到现今的雕塑、房屋等艺术,这些具体的表象的“炫”正是把“审美”过后的定义表达出来。3.“炫美”和“审美”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会展1402班冯玉婷
如果一个人的生活单一地只有“炫美”,而没有基本的“审美”,那么这个世界就会变得浮躁、污浊,这个人也不会拥有纯净的心灵和在这个事物中发现美的幸福。现在的社会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就是越来越多的人认同“竞争力第一”的观点,因此,他们只会将目光集中在最后的收益上,而不是发掘这件事或者事物背后的过程和意义。这种观点的存在也把这件美好的事情玷污了。个人认为现代人无论如何应该懂得一点点审美。在真正的审美过程中,是没有语言和思维的参与的。因为感受美是心灵的活动,而不是思维的活动。当思维加入,你就已经不完全投入,也不是在完整地体验了。当你要表达那个审美的经验时,这个过程已经结束,此时语言才能够参与进来。
五、结语
在写本此论文时,可能对于时尚美学的专业知识了解得并不是十分的了解或者掌握,记得老师在课上也讲过,所有的文学类的科目都有一个十分致命的弊病就是其无法给出一个根本上的定义,与一些理科类的研究方向不同,它的改变可能是随时的。当时我的想法就是:那如果是这样的话,我们为什么还要学它呢?但是慢慢地接触后发现,所有的研究或者探讨都是有必要的。对于美学而言,它的一个作用就是让人去欣赏生活中的一些可能忽视了的角度,让自己的思想或者心灵得到一个新的提升;另一个就是对于美学文化本身的研究也是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大家看到的“影评人”“”评论员都是对于美学有一定的研究的,通过对其研究我们才能掌握整个时代脉络和发展。因
会展1402班冯玉婷
此,我希望大家都能够重视或者作为一个方向去对美学进行一定的了解和接触。
【注释】
[1]:《时尚美学》,刘清平
[2]:原载《社会科学战线》2016年第4期,段吉方 [3]:从电影暴力美学的角度解读时尚炫美文化,郭玮丹
会展1402班冯玉婷
时尚美学结课论文
班级:会展1402班 姓名:冯玉婷 学号:20141119
第二篇:美学论文
美学感受之
——经典电影回顾
1、《这里的黎明静悄悄》
苏联彩色故事片,1972年高尔基儿童电影制片厂出品。根据同名经典中篇小说改编,导演斯塔尼斯拉夫。影片没有宏大的战争场面,只是表现了一场局部战斗,几位女士兵在准尉的带领下展开了与德军的战斗。影片采用鲜明对比的表现手法和独特的蒙太奇手法,在战斗最激烈的时候穿插女战士们战前梦幻般的爱情和生活,用朴实的黑白表现战争的残酷,用柔美的彩色高调来表现一个主题:战争本不应该是姑娘们的事,但德国法西斯把姑娘们逼上战场。同时表现了女兵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影片感人的力量在于它的真实性,像生活本身那样朴实自然。影片结尾处,准尉在女兵们的坟墓前凭吊的时候,观众们也都不由自主地为德国法西斯犯下的罪行表示愤慨并为女兵们的牺牲流下热泪。那五位付出生命、青春和明天的女兵,她们的面孔永远活在人们心中。影片主题与战争、女性、生存相关,其深刻的哲学内涵和精湛的电影表现技巧使其成为世界电影史上的一部重要作品。
2、《两个人的车站》
前苏联彩色故事片,莫斯科电影制片厂1982年出品,导演:梁赞诺夫。是不是拥有一颗真诚的心就会获得真诚的爱呢?两个人的车站,爱情的车站,生命的车站… …钢琴家普拉东为妻子承担了车祸的责任。在法庭审判之前,他动身到戈里巴耶道夫去与父亲告别。途中,在一小车站上,他与车站餐厅女服务员薇拉从争吵到相互同情、关心,最后产生爱情。这两个不幸的人虽然社会地位、文化教养差距很大,但两颗善良的心使他们最终走到了一起。
本片是最能代表前苏联喜剧电影特色的影片之一:一部多义性影片,既歌颂了中年男女的美好爱情,又反映了复杂社会生活的一个横断面。它时而令人发笑,时而催人泪下,是一部独特新颖的悲喜剧。影片风格简洁流畅,情节性强,人物性格鲜明,心理刻画细腻。作品带有抒情色彩的悲喜剧,既让观众笑声不断,又能在笑声背后感受到小人物无奈的悲哀。影片呼吁对人加以关怀,展示生活本身应该具有的瑰丽色彩。影片有着令人难忘的细节和台词。
4、《公民凯恩》
《公民凯恩》的拍摄距今已有60多年,但依然被视做“电影史上十大影片”当之无愧的冠军和头号经典,它在英国权威性杂志《视与听》自1952年起、每隔10年由全球最顶级的导演和影评家参与的“世界电影十大佳作”评选中连续3届荣登榜首,其影响力可见一斑。然而,令人迷惑不解的是,《公民凯恩》也是一部票房与所获声誉极不相称的影片,在解释这种现象时,资深影评家说:“它并不是那种让人一望而知的情节片,而是一部对生活高度凝炼、对人性和社会的深刻理解以及对心理世界的理性体验的影片,它的意义深邃,需要反复咀嚼,它是一部纯粹的„电影的诗‟!”《公民凯恩》有一种挣脱时间羁绊的不朽性,它在每一个方面都上升到全新的高度,其中某些方面后来被人模仿到泛滥,但有些至今没人敢去突破。追随它的许多电影只是在某个层面或某个点上做了突破,便受到大家的强力追捧,而《公民凯恩》在每一个层面部大大突破了电影艺术原有的表现手法,有些几乎到了“后无来者”的高度。
5、《星球大战》与美国文化
《星球大战》不仅仅是一部电影,它更是美国文化的象征。“美国的文化是构成美国全球性力量的一部分”(前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顾问兹比格·由热津斯基语),英国人麦克雷则在其著名的《2000年的世界》一书中更进一步指出:“美国的优势和大国之尊,既不表现在天然资源的丰富,也不表现在经济规模的强大,甚至也不表现在政治影响的广泛,美国强权最为隐秘而且最具杀伤力的表现在于文化上的扩张和渗透能力。” 《星球大战》就是一部集美国文化的扩张和渗透能力之大全的电影。在它当中集中使用了最先进的高科技电脑及数字制作手段,创造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太空世界,它对宇宙中各种星系、文明、生物的描述,它所创造的各种奇形怪状的外星人与航天器,它所表现的波澜壮阔的太空场景和星球大战场面,确实超出常人所思,非一般科学技术所能表现,不能不说是一种梦幻般的视觉奇观。但是,我们还必须看到,《星球大战》是一部贴鲜明的美国标签的电影,美国人的政治、经济意图以及所谓的美国精神是这部电影立身的基础与灵魂。《星球大战》对太空秩序的描绘,对崇尚武力解决争端的崇拜,对美国英雄式的太空武士维护“太空正义”的极度渲染,其实就是美国的现实地球上推行霸权外交,搞强权政治,用武力解决问题和干涉他国内政的生动写照,当然,这一切是在“正义”的前提下进行的,这一“正义”是典型的美国式的正义。
但综合看来,《星球大战》仍是一部表现了人类智慧和科技进步的电影。《星球大战》的成功,在于它十分擅长运用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在于它非常会讲故事,在于它有相当开阔的文化视野,在于它超常的想像与创新能力,在于它有丰富的情感。
第三篇:美学论文
《论语》中的孝道之美
12汉语言文学袁红***8
摘要: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创始人,提倡仁、义、礼、智、信,而孝亲是孔子思想的核心组成部分,孔子将孝道简单概括为“无违”,进而阐释为“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要求在父母活着的时候应该按照礼节侍奉他们,父母死了要按照礼节好好安葬他们,死了之后还要常常纪念父母,按照礼节祭祀父母。这些孝道通过《论语》中的语言对话呈现在人们面前,是一种存在于纯粹语言艺术中的成文之道,是一种伦理的语言形式,但是孝道也通过其它的非艺术的形式存在并且保留下来,如思想观念上的保留。
【关键词】孝道成文之道艺术活动
孝道是一种成文之道。“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学而篇》当父亲还活着的时候要观察其志向,父亲死了要考察其行为,若是对其父亲的合理部分长期不加改变,孔子就说做到孝了。就像曾子听说的“孟庄子之孝也,其他可能也;其不改父之臣与父之政,是难能也”《子张篇》孟庄子的孝其他方面别人都容易做到,而留用他父亲的部下继续做官和不改变他父亲的施政纲领是别人难以做到的。在父亲去世以后,长时间的保留父亲在政治主张上的合理部分,就是孔子所谓的孝道。这种成文的孝道通过《论语》中的语句将自己说了出来。作为道的语言虽然是作为纯粹的语言,不是欲望和技术的语言,但它具有各种历史形态,《论语》中的孝道就是一种伦理的形态。这样看来孝道的显现就可能是艺术的,但是也可能是非艺术的。“事实上,道作为语言的发生并没有艺术和非艺术的绝对差异,如原始宗教的巫术礼仪始终伴随着诗、歌、舞这样的艺术活动;中国儒家之道的开端也是所谓的礼乐文化,圣人制作礼乐以化成天下。道的艺术与非艺术的发生形态只是历史分化的产物。”(《美学原理》,彭富春,人民出版社,2011年3月第1版,第224页)孝道以一种成文之道显现于艺术之中。
存在于纯粹语言中的孝道对于其它艺术而言是一种预先给予的。孝道在人们生活中已经预先存在且被人们积极广泛地发扬着,只是书本艺术来表达孝道的时候,孝道才开始了自己的生成,并且还显现在各种非艺术的形态之中,如哲学、宗教和政治的非艺术的形态,它们和艺术共同存在而且彼此相遇,这是孝道成为肉身并进入生活世界并进入生活世界游戏的直接显现,而艺术是孝道各种显现形态中最重要的方式之一。孝道通过《论语》这样的文学艺术成果呈现出来,它是具体的、朦胧的、感性的而不是抽象的、明确的、理性的。
“作为美的感觉物并不是一些超感性的存在者,如一些幽灵和抽象的符号,而是一些感性的存在者,是一些自然、人类和心灵的现象。它们表现出一些感性特征,如形象、声音、气味、硬度和热度等。这些感性特征并不是假象而掩盖了事物的本质,相反它们就是事物的本质所显现的现象。事实上,一切现象的存在者都是感性存在的,一切美的事物都是感性显现的,感性是美的现象的基本特性,没有感性的事物就不是美的。”(《美学原理》,彭富春,人民出版社,2011年3月第1版,第142页)孝道作为一种美的事物,也是感性存在的,表现出一些感性特征,也就是人的行为表现,通过人的眼睛、耳朵等感觉器官去感觉,看到子女为父母做一些尽孝的行动,如父母在世时好好地侍奉父母,父母离开了好好地为父母办丧事,听见别人评价子女尽孝的情况等等。
对孝道的认识是审美中的一种道德的感觉,充道德的高度对别人、对社会进行评价。“道德的感觉中不以事情为主,而是以自身的感觉为主,这种感觉就是所谓的道德感,人们从道德的规则或良心出发,去感觉事物,发现它是否合乎道德或者是不合乎道德。因此,事物必须从它所是的样子转化成它应该所是的样子,也就是由事实的存在转向道德的存在。同时,作为感觉自身,它不仅要感觉事物的事实,而且要评价事物的价值。于是,感觉成为了评价。”(《美学原理》,彭富春,人民出版社,2011年3月第1版,第129页)当感觉成为了一种评价的时候,人们就用自己的道德感去看待这个世界,从道德的规则,从自己的良心出发去感觉身边的事物,去观察身边的行为,发现自己的或者别人的行为是否合符道德,也正为这样的道德评价方式,人们的行为就由它所是的样子转化成它应该所是的样子,由一种事实转化成为道德的存在,人们也就去追求道德的行为,追求对父母尽孝达到道德的高度。
人的生活世界是欲望、工具和智慧的游戏,人的活动都与欲望有着直接或者间接的关系,道德则是用来试图规范人的欲望,它要确定欲望的界限,让它不至于破坏了一般社会既定的伦理道德的规范,《论语》中的孝道就是用来规范人的行为的,让社会中的人的行为符合社会 既定的道德规范:
1父母在世时,应该怎么做。
孔子说:“未能事人,焉能是鬼?”“未知生,焉知死?”想要侍奉好鬼神,必须首先侍奉好活着的人,所以在孔子看来,尽孝第一位的就是在父母还在世的时候好好侍奉他们。要竭尽全力,以礼对待父母,不违背父母的意愿,不要让父母为自己担心,不仅是要在物质上满足父母,更重要的是始终以好的容面对父母,让父母从心灵上快乐,还要把这种对父母的尊敬延伸到身边其他丧失亲人的人和身边的伤残者。
“生,事之以礼”《为政篇》,父母活着侍奉他们要依照规定的礼仪,“事父母,能竭其力”《学而篇》侍奉父母能尽心竭力,按照规定的礼仪侍奉父母而且还要做到尽心竭力,不能有丝毫的保留。
“父母唯其疾之忧。”《为政篇》父母不担心你其它方面事情,只要担心你的身体,换言之就是不让父母为你担心,“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里仁篇》父母在不出门远游,如果要出远门必须有一定的去处,这就是不让父母担心的表现,这是落后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产生的孝顺父母的方式,但这种孝顺父母的心意、精神境界是值得提倡和发扬的,在日常生活中不要让父母为我们太担心。
“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为政篇》现在的所谓孝,就是说能够养活爹娘就行了,至于狗马都能得到饲养,若不存心严肃地孝顺父母,那养活爹娘和饲养狗马有什么分别呢?在孔子眼里,真正的孝道不仅仅是能够养活父母,让父母在物质上得到满足,应该首先具备孝敬父母的孝心。孔子问道:“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为政篇》儿子在父母面前经常有愉悦的容色,是件难事,有事情年轻人效劳,有酒有肴,年长的人喫喝,难道这竟可以认为是孝么?在孔子眼里即使是让父母吃好的、喝好的也不是孝,这刚好和前面的孝敬父母物质上给父母的满足是次要的,首先应该具备的是孝敬父母的心,要以好的面容对待父母,让父母从心情上精神上愉悦,而不是只是让父母不做劳累的事情、让他们有好酒好肉吃就行了;“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无怨。”《里仁篇》侍奉父母,如果看到他们有不对的地方,得轻微婉转地劝止,看到自己的心意没有被听从,仍然恭敬地不触犯他们,虽然忧愁但不怨恨。这也体现孔子孝敬父母重在敬,不违背父母的意思,只是委婉的劝谏,即使会有忧愁但是也不能怨恨,在父母面前表现出不好的面容。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喜,一则惧。”《里仁篇》父母的年纪不能不时时记在心里,一方面因为父母高寿而欢喜,另一方面又因为其高寿而有所恐惧。就像孔安国说的:“见其寿考则喜,见其衰老则惧。”父母享的年寿寿高,子女应该为其感到高兴,但是父母年寿
高就越接近衰老,子女就为其衰老而恐惧,一个合格的孝子,以父母的心为自己的心,以父母的优乐为自己的优乐,应该时刻惦记着父母,这才是一个合格的孝子。
“子见齊衰者,冕衣裳者与瞽者,见之,虽少,必作;过之,必趋。”《子罕篇》孔子看见穿丧服的人、穿戴着礼貌礼服的人以及瞎了眼睛的人,相见的时候,即使他们很年轻也一定站起来,走过的时候,一定走快几步。看见别人家中死了人,心里就悲哀,看到瞎子心里就伤感,表现了一种同情之心,对身残者的尊敬。“见齊衰者,虽狎,必变。”《乡党》看见穿孝服的人,就是极其亲密的也一定要改变态度,“见冕者与瞽者,虽亵,必以貌。”《乡党》看见戴着礼帽和瞎了眼睛的人,即使常相见也一定有礼貌。“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乡党》行乡饮酒礼后,要等老年人都出去了,自己这才出去,这变现一种对老年人的一种尊重,这在根本上是对自己父母的尊敬的一种延续,同时也是孝敬父母的一个前提的准备阶段,因为尊敬老人、同情家里死了人的人和身体残疾的人相比孝敬父母而言是比较简单的事情,连这样简单的事情都做不到的话就更别说去孝敬父母,而且还是从心底里孝敬父母,把父母放在心上,这样更难了。
2父母离世了的时候应该怎么做。
生命能够延续多久都是命运决定的,人无法决定生命的长短,有时候很好的人也早早的过世,对于人来说是无可奈何的,就像孔子在探病伯牛时感叹道:“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可以看出孔子在这方面是无可奈何的。人最终是要过世的,活着的人唯一能够做的就是在亲人朋友过世了以后葬之以礼,依照规定礼仪办理丧事,一心一意的哀悼那些失去的人,对别人失去亲人也像自己失去亲人一样发自内心表示哀痛,这是一种社会道德心的体现,还要经常追思逝去的人、追思祖先,在日常生活中去每时每刻的真正的把祖先放在心中。
“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为政篇》父母过世了要按照规定的礼仪安葬他们、祭祀他们。“丧,与其易也,宁戚。”《八修篇》对于葬礼与其温和平静没有悲伤,不如心里真正悲哀,孔子主张从内心真正哀悼追念爱戴死去的人。“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八修篇》参加丧礼的时候不悲哀,这样子孔子是看不下去的,孔子对这种临丧不哀的现象是极其愤恨的,孔子主张参加别人的丧礼要悲哀不要若无其事。“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述而篇》孔子在死了亲属的人旁边吃饭,不曾吃饱过,孔子同主人一样哀伤悲泣,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自然的哀悼之情,表达出对逝者的敬重。“子于是日哭,则不歌。”《述而篇》孔子在为人办丧事的那一天哭吊,就不再唱歌了,说明孔子在哀吊死去的人的时候专心哀吊一定不会有快乐的时候,也就是古训说的“哀乐不同日”,对逝者要一心一意的追念,不能想其它快乐的事情。“丧事不敢不勉”《子罕篇》有丧事一定要尽礼,要严肃恭敬、悲痛哀伤。“羔裘玄冠不以吊。”《乡党篇》紫羔和黑色礼帽都不穿戴着去吊丧,特别看重丧事礼仪,这种葬之以礼的做法是社会普遍的文化形式,把它们用文字记录写下来也符合孔子的目的性,想通过这样的方式来规范社会的行为,然后再在此基础上使社会稳定。
古代的丧礼还包括为父母、为君主、为老师守孝三年的一个礼仪,“君薨,百官总己以听于冢宰三年。”守孝这三年住在凶庐,不言语,也就是在父母、国君、老师守孝的时候要尽量克制自己,使自己一切从简,更不能享乐。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八修篇》祭祀祖先就像祖先在,祭祀神就像神真的在那里,通过祭祀这种手段表达对逝去的父母、祖先的追念。在真正祭祀的时候,即使是自己吃得不好穿得不好,也要把祭祀做得很好,就像禹“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泰伯篇》大禹自己吃得很坏,却把祭祀办得极其丰盛,穿得很坏却把祭祀服做得很华美,住得很坏却把力量完全用于沟渠水利,孔子把大禹对于祭祀的态度和对于国家水利建设放在一起谈,说明孔子对祭祀的重视,而孔子对大禹这样的行为方式是没有什么可以批评指责的了,也就是说孔子对于宁愿自己生活得差点也要把祭祀做得很好的作
法是非常赞同的。在古代那样物质条件不够丰富的时代,祭祀典礼不是经常能够办得起的,所以孔子主张在日常生活之中要把对祖先的追念放在心中,“虽疏食、菜羹、瓜,祭必齊如也。”吃饭先祭祖先,不管是否有好菜,都得像斋戒那样严肃恭敬,反映了孔子履行“死祭之以礼”的孝道,追念祖先深入到日常生活之中,这样在日常生活之中去每餐饭的时间都把父母、祖先放在心中更有利于家族礼仪观念的潜移默化。
结论
综合可以得出,孔子眼中的孝主要有四个基本的原则,第一是对父母不失礼,一切按照规定的礼仪来对待父母,包括父母在世时以社会规定的礼节侍奉父母,父母逝世以后也按照社会规定的礼节安葬父母,还要按照社会规定的礼节祭祀父母;第二不辱亲,用父母对待自己的心对待父母,继承父母的品德;第三敬亲,不仅要奉养父母,还要从心底里孝顺父母,让父母精神上生活愉快;第四爱亲,让父母时时刻刻都喜欢自己的子女,在父母面前和气可亲,笑脸相迎,喜悦相从,婉容相待。《论语》中的孝道是基于现实的社会生活的,是现实社会生活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通过这样的艺术表现形式传达一种正能量的东西,规范人的行为,使人的行为合符社会整体的社会规范,最后由“真”的境界到达“善”的境界。由此可见审美活动是有利于社会正能量的积累和发挥作用的,是有利于社会的发展的。
参考文献
《论语通解》,邓球柏撰,长江出版社,1996年12月
《论语译注》,杨伯峻译注,中华书局,2009年12月
《美学原理》,彭富春,人民出版社,2011年3月第1版
第四篇:美学论文
浅论自然美和艺术美
摘要: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其主要美感对象是自然美和艺术美,本文将从美的概念出发,对自然美和艺术美进行系统的理解和区分,同时从实践角度进而提出审美价值反思。
关键词:美自然美艺术美价值反思
一.美的概念
什么叫做美呢?在一般人看,美是物所固有的。比如一朵鲜花、一尊雕塑、一眼清泉,大多数人都认为是美的,然而认定这些美的标准是什么呢?又如一幅毕加索的绘画,有人认为很有深度、值得回味,而有的人却觉得杂乱无章、毫无美感,这虽然与个人艺术修养有关,但也反映了一个问题:就是同一个对象,有的人说美,有的人说丑。因此,在某种意义上来说美就是理念的感性显现,是指任何能够引起我们感官或五官快乐的事物和属性。
美是人类社会的产物,审美活动是人类精神的自然需求,所以美是人对事物主观情感的感知和表露。美的主要美感对象是自然美和艺术美,前者是自然造化的形成,而后者则是人类的创造。
1.艺术美的内涵。艺术是人类了解和掌握世界的一种方式,它是为了更好的认识世界并深化人类生存的涵义,认识生活和创造生活的方式。什么是艺术美,艺术美就是艺术家通过自然,通过个人主观意识的表达所创造出来的艺术作品所蕴含的美。艺术美是艺术作品的精髓,是反映世界,认识世界的高度概括的人的感受。因此艺术美是人认识世界时主观对事物提炼概括进行再创造并符合人的审美情趣的一种感觉。艺术美使人的审美能力不断的提高,对美的要求不断的深入和变化,而审美能力的提高又促使艺术家对艺术作品的艺术美向更高级和更多面去扩展,正是在这种相互促进中,艺术不断向前发展艺术美也不断的提高。
2.自然美的内涵。自然美是造化的杰作,是自然界天然形成,是符合了人的审美情趣被人感知的美。它显示着自然伟大的生命力量,蕴含着强大的生命活力。人对自然美的热爱就是对自然生命的崇尚。自然美不是人的创造,自然美是自身活力展现出来的生命美。当我们远离人迹,投身到大自然时,高山雄健,小溪的缠绵,湖面的粼光,小树的妖娆,自然中无尽的美感让我们目不暇接。人与自然几乎无任何隔膜,因为人本来就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类善于在自然中寻找美丽,也善于在自然中寻找自己精神的乐园,自然美只有被人欣赏后,它的美才被赋予更深刻的含义。在人类看来自然美就是自然创造出来的伟大的艺术作品。
二.自然美和艺术美的联系
在西方哲学大师黑格尔的美学观点中,艺术美是绝对高于自然美的,而中国老子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诠释了道家的美学观是自然美绝对高与艺术美的。事实上不论是自然美还是艺术美,只要是能使人心灵受到净化,品德得到提升,人生充满幸福的美都是至高的美。所以不论自然美还是艺术美都是平等的,无关乎谁高于谁,而关键在于它们体现的美是否蕴含了美的真谛。
艺术美与自然美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艺术美的产生和创造是以自然为源泉的,所以自然美启发了艺术美的创造,自然美是艺术美的基础,同时艺术美里面也隐含了自然美,是自然美的一部分。学习过美术的人都知道,初学者开始学习美术时必须要通过临摹和写生事物并掌握造型和色彩的基本规律,然后才能搜尽自然万物来扩展和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通过研究自然界的景、物,逐渐掌握艺术创作的基本规律。这个过程就是充分学习自然的过程,没有这个过程很难
进行艺术创作。所以说艺术创作是艺术家通过学习自然表现自然的再创造活动。反之没有学习和感受自然,你就不会有真实的情感和切身的体验,也就没有艺术创作中非常重要的艺术感觉,那创造出来的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艺术品,更不能打动观众。西方艺术大师塞尚在自己的书信中曾说“我必须作画,理论只有在与自然的联系中加以运用和发展才有价值,艺术领域尤其是这样。”可见对于艺术而言自然是多么重要。
三.自然美和艺术美的区分
区分艺术美与自然美,对后来美学的意义影响重大,有了这一区分,在美学解释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区分自然美与艺术美,首先,是承认审美生活中的基本事实, 因为在我们的文化中,就有自然美与艺术美。其次,也是为了建立自然美与艺术美的联系,为文明的自由理解开路。第三,是为了美的更丰富的理解,为人的审美创造确立合法性地位。自然美与艺术美的区分,以人作为分界,人的审美创造属于艺术的活动,而自然事物本有的审美情调则优先于人的生活存在,这里,一定要克服人类中心主义的观点,或者人类至上的观点。必须认识到,人类只是自然事物的一部分,自然先于人类而存在,不过,也要承认,人类在自然生活中是最高的智慧生物,人的活动对自然世界产生了直接影响。在现代文化语境中,承认自然美或自然生活的优先地位,极为重要,人们已经认识到,越是符合自然的生活,越是美的生活,那么,这是否意味着人类不从事任何建设工作呢?在自然世界中,有限地建立人类栖居的世界是必要的,但是,如果要以破坏自然的生活为前提,那么,就是美学的反动。在自然世界中,人的建筑艺术,越是与自然和谐一致,越具有美的意义, 因为纯粹自然的美, 往往脱离了人类生活存在。自然美,一旦经历人类生活的改造, 就会显示出独特的文化魅力。欧洲文明所显示出来的美丽生活景象, 就在于,它们在保护自然美的前提下,创造了优美的建筑艺术的美或园艺艺术的美,更创造了诗歌绘画音乐等纯粹艺术的美。人类艺术的审美创造, 总要受到各种局限, 而且,由于艺术品的价值与交换价值,只能为少数人所拥有;自然美则不同,它既为民族国家所拥有,为全人类所共有;只要我们到达这个特定的时空中, 就会自由地享受自然美的生活。“自然美”永远是艺术家的伟大导师,自然美的巧夺天工,往往是艺术美所无法企及的美丽世界;人类正是想把自然美永远保留下来才创造出了艺术的美,当然,艺术美更能让艺术家自由地表达他们对世界与生命的自由想像与自由理解。
四.本源的信念: 自然美永远高于艺术美
黑格尔指出:“艺术美高于自然美,因为艺术美是由心灵产生而且再生的,心灵及其产品比自然及其现象高多少,艺术美也就比自然美高多少。”“自然美只是属于心灵的那种美的反映,它所反映的只是一种不完全,完善的形态。”应该承认,在美学中,黑格尔认为“艺术美高于自然美,自然美只是粗糙的美,不值得讨论”这一观念,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支配了我们对艺术美和自然美的看法。在很大程度上说,这种错误的看法,影响了我们对美学的真正理解。自然美是独一无二的,虽然不能体现主体性意志,但是,自然美是人们可以共同享受的。更重要的是,自然美随着季节变化,永远是鲜活的,具有直接的生命推动力。必须承认,自然美永远高于艺术美,在自然美中存在着无限让人惊叹的东西人类的经验局限使我们无法全面地理解自然美。自然美,使人类一切丑的生活与艺术变得毫无意义,它也使人类的一切丑的模仿与创造变得如此缺乏价值。自然美, 超越了人的想像力,你不亲历它,就无法想像,而当人类亲历自然美时,发现它是如此美艳绝伦,无可比拟。真正伟大的诗人和画家以及电影艺术家,都在伟大的自然美中,找到“无限的美感”,同时,面对艺术的局限,也在自然美面前生出“无限的喟叹”。当我们知道把自然美当作对象之后,就要善于欣赏自然美;虽然许多民族国家的自然美被日益工业化的生活所破坏,但是,人们还是知道保存自然美, 发现自然美,欣赏自然美。自然美,是以自然的天光和气象来构成的,所以,日出日落,清风明月山川,雨雪云雾风霜,这是自然的美;与此同时,山川地理和风土人情,草木花卉杨柳,竹林藤萝林荫,人工盆景和工艺美术,人们在城市生活中尽力保持自然的美丽。人们从环境美学或价值论美学的角度,已经确认:自然美,就是要保留自然的原始意味,而不是按照人类的自我意志赋予自然以许多人为的东西。在这些自然美丽生活的理解中要强调,“自然美永远高于艺术美”,但是,也应看到,“自然美不能代替艺术美”。自然美与艺术美必须同等发展历史正在缓慢前进,其中,具有无限美丽的精神。自然美是自然的伟大创造,它永远是活的,显示出神秘的生命力量。自然美是永远欣赏不尽的,它常看常新,具有自由的力量。在自然的生命运动中显示美, 在自然的生命和谐中创造美感,“自然美与自然美的艺术发现”,就是价值论美学的伟大探索任务,也是价值论美学的自由尊严表达与思想确证方式。
五.审美价值反思:保护自然美与创造艺术美
自然美与现代科技生活,自然资源和我们的生命索取之间,越来越显出巨大的矛盾。从当代生活体验意义上说,现实与理想之间已经有了尖锐的冲突,这是我们必须面对的生命存在困境。美的生活,仅仅依靠美本身是保证不了的;美的自然的保护,只能通过严格的律法来保证,美的理想要靠法律来保证。保护自然美,就不能一任人的自然欲望要求,所以,保护美就涉及政治生活的设计,政治生活必须最大限度地追求政治正义理想,永远遵守政治生活的自由民主平等法则。我们相信传统习俗的力量,就是不要真正的法律,就是不愿意遵守公平的法律,就是回避束缚,但是,没有严明的法律,人的欲望就会随意的表达,审美的理想就变成了可望而不可及的目标。社会只有解决好了政治正义问题,才有可能保证审美生活的理想。有了公共自由价值准则,审美自由的生活才有可能,保护自然的美丽才有可能。
与此同时,我们还要不断地创造艺术美,因为美的生活的价值,通过艺术得到了很好的继承。艺术美有无限的创造形式,这是美的未来景观。在美的文明的创建中,保护自然美和创造艺术美,是最重要的工作。艺术美更具独特性,我们强调艺术与自然的关系,但是,如果强调艺术处处模仿自然,一定是自然的翻版,我们可以更自由地理解艺术的创造。对于审美创造而言,就是要把自然美全部发掘出来,与此同时, 我们要通过感知自然美和生活的美来创造艺术的美。文明就这样有了自己的意义。
六.结语:
美学最大的社会功能和社会价值在于美育。这不仅塑造了人的个性和品质,而且给人以快意的情感和健康积极的心理态度。无论是自然美还是艺术美,我们都应该去主动的观察学习,从而提高自己的艺术创造能力,艺术欣赏能力。
第五篇:《时尚》论文
印度影片《时尚》简析
[摘 要] 由宝莱坞获奖名导马德哈尔•班达卡执导的印度影片《时尚》,将镜头对准了印度时尚业,将其时尚台前的风光靓丽展示给观众的同时,也将其幕后的药物滥用、精神抑郁和玩弄权术等内情悉数搬至台前。本文试通过电影女主角Meghna追寻梦想的几个阶段入手对该影片作一简要分析。
[关键词] 时尚;梦想;迷失;自信;自我一、马德哈尔•班达卡和《时尚》
马德哈尔•班达卡是印度宝莱坞著名获奖导演,曾执导过《宝莱坞银幕女杰》《监狱走一回》、《交通信号》等著名影片,而他最杰出的代表作则是2008年上映的影片——《时尚》。马德哈尔•班达卡是一位思想深邃的导演,他的影片多反映印度市井生活,着重描写印度商业和娱乐中心孟买低级庸俗的一面,影片中的角色不仅包括银幕上光鲜亮丽的演员、模特和商业成功人士,还涉及暴徒、扒手、皮条客、易装癖者以及妓女等,表现他们的想法和人生沉浮,可谓包罗万象,内容丰富深刻。在高级时装挺进印度中产家庭的这个时代,马德哈尔•班达卡的力作《时尚》将镜头对准了印度时尚业,将其幕后的药物滥用、精神抑郁和玩弄权术等内情悉数搬至台前。他表示,希望电影能真实准确地将印度时尚业呈现给观众。
电影《时尚》讲述了一个小城市普通家庭的漂亮女孩Meghna Mathur一心梦想成为超模,因此不顾父母的反对只身一人来到孟买,开始她的模特追梦之路,最终凭着自己的天生丽质和自信态度以及一些关系将Panache公司的压轴模特Shonali推下了舞台,并取而代之。事业的飞跃和爱情的甜蜜,在不经意间扼杀了她纯洁的心灵,成为顶级模特的梦想实现了,但是她却逐渐迷失了自己。在看到Shonali的悲惨下场以及亲身遭遇了种种残酷的现实之后,她告别了繁华的“欲望都市”孟买,返回到家中,沉寂一年后,在父亲和朋友的鼓励下再次登上梦想的舞台,而此时却接到Shonali的死讯,但她最终化悲痛为力量,鼓足勇气重新走上T型台并且绽放出夺目的光彩,获得了真正的成功,完成了自己的梦想。
二、自信勇敢,追求梦想
女主角Meghna Mathur来自印度一个小城的普通家庭,但却梦想成为一名超模,她不顾父亲的反对,一个人来到繁华的“欲望都市”孟买追寻自己的梦想。影片中Meghna的独白如是说道: “梦想以不同的形式在不同的城市里被贩卖,因为城市的单色调需要一个„„梦里梦想的幻影和色彩来衬托其博大。在这样的城市里,成为一个国际名模,就是我——Meghna的梦想,并为之生存的理由。唯一的区别就是我的梦想比这座城市更大。”她找到了朋友Rohit,经Rohit介绍认识了一名经纪人,她告诉Meghna :“态度决定一切!”,并由此开始参加一些面试,接拍一些小的内衣广告等。偶然的机会,在一次面试中和男模Manav相识,并渐渐相恋。
在实现梦想的过程中总要经历失败和挫折,Meghna试镜失败,拿照片给经纪人看,被无情否定,但幸好她一如既往地坚持和自信,以及朋友一旁的鼓励,为了得到拍照的机会,Meghna几乎倾其所有,这样敢为自己梦想埋单的魄力和勇气实在令人佩服!“在时尚这行里,一点才能救足够了,但如果你的态度不对,就什么也办不成„„”,初入时尚界的Meghna将此奉为圣经,并一点一点朝着自己的梦想靠近,可是就当梦想近在咫尺,几乎触手可得时,却被现实无情击碎:“这个充满诱惑的世界真是不可思议„人们几乎是绝望地想要到达成功„就连
对与错的界限都开始模糊,坦白说,现实却没有给人多少时间去思考,预约的日期渐渐逼近„„我的希望也变得渺茫„”。临时被换下场的Meghna并没有一蹶不振,就此放弃。在追梦的过程中,难的是的经历挫折和失败后依然自信勇敢,坚持自己的梦想。
三、梦想成真,逐渐迷失
“这一行的准则就是,在适当的时间,见合适的人,加上适度的宣传”,现实有时候就是这样,梦想的实现不是只靠努力就足够的。就在一次酒会上,Meghna结识了时尚界大亨Panache公司的老板Abhijeet Sarin,两人在葡萄池中肆意地欢笑被远在一旁的看在眼里。就被Sarin那么轻轻一推,Meghna便站到了所有人的中间,成了中心。适当的时间,适当的人,适度的宣传,此时都已具备,Meghna由此为时尚界知名人士所认知。
“克服重重考验和麻烦后后,我终于可以看见„„梦想逐渐清晰。但我的旅程也经历了奇怪的阶段,旧的关系虽近尤远,新的关系却开始渐渐爱你亲密。” 经历了一系列挫折后,Sarin假意帮助她,其实另有所图,Shonali被Sarin随便编造的理由解约,Meghna取而代之,成为Panache公司的压轴模特。Meghna在和朋友的庆功聚会上,在去洗手间的途中偶遇Shonali:“在这行里,你永远不知道那些设计要过时。”说着要将手里燃着的烟给Meghna,Meghna拒绝了。“聪明,不过要小心。你还是新人,开头一切都是美好的,新鲜感最终会磨灭。我能在你眼睛里看到,你会变得不再认识自己,甚至任何人。要格外小心。”Meghna 答道:“谢谢你,Shonali,但我知道我自己是谁,还有别人。”可是事情后来的发展并没有如Meghna所言。也许梦想的光环太耀眼,往往使人在不知不觉中模糊了双眼: “梦想成为现实,事业达到顶峰。超级名模的海报随处可见。感觉全是界的目光都在我身上,我渐渐迷失了自己。渐渐陶醉于自己。”Meghna开始渐渐傲慢起来,和朋友约会迟到。就连男友生日,她也忽略了:一面是Sarin带她认识各种时尚界名人,一面是男友Manav在家独自吸着烟,默默等待„„而Meghna回到家却并没有为自己的行为感到抱歉,反而和男友大吵了一架,还说出了“你没有达到这样的高度当然不会了解”的话深深的刺伤了恋人的心。背景音乐这样唱道:“亲密开始有距离,孤独充斥其中,曾经有过的爱,信任„„也许那曾经是爱”这就是成功的代价,也是她迷失自我的开始,离开了Manav,投入Sarin的怀抱。
一面是T台秀上,Shonali的衣服带子突然开了,全场轰然震惊,但她迅速将双手放在胸前,捧着衣服,昂首走完了全程。可是这对于一个曾受万众瞩目的超级名模而言,无疑是毁灭性的打击。回到后台的Shonali放声哭了出来。这是她积压了多久的苦痛的释放?面对媒体的穷追不舍,同行的讽刺,群众“打倒时装秀,停止毁灭文化!”的呼声,一代名模Shonali渐渐走向毁灭:在聚会上被男友逼迫喝洗手水,愤怒而逃却被推下楼梯„„吸毒,沦落街头。如Meghna 后来所说,Shonali是另一个Meghna。她的沉浮,也反映了时尚界的台前幕后。
另一面是Meghna 住进Sarin买给她的房子中,并怀上了他的孩子: “我怀孕了。”而Sarin 却只是说:“说完了?别担心,可以处理掉。”这时的Meghna 才知道那既不能结婚更不能怀孕的条款是Sarin亲自加上去的。打Sarin电话不接,Meghna终止妊娠,酒后驾车被曝光,被抛弃,被解约,最讽刺的是原来窗子对面的她的巨幅海报也换了新人。这一系列接二连三的事件如她自己的独白所言:“梦想破碎一并带来的连锁反应„,远比破碎本身更叫人疼痛„„我的事业迅速分崩离解,而我只能站在一边,做一个旁观者,所有事都变了„„家,关系„,我也跟着改变„„任务,纯真,职业精神,我逃离了所有一切,进入一个U暗恼得连自己的声音都听不到的地方,我在干什么,为什么要这么做,我找不到头绪,Shonali是对的,我甚至连自己都不认识„„”
遭受这一连串的打击后,Meghna开始酗酒,逛夜店,放纵自我„„朋友Janet好意相劝,她却刻薄地将朋友侮辱一番,直到一觉醒来,头还在疼,发现自己躺在陌生的房间,看着一地的凌乱和身边趴着的黑人才悔恨不已。凌乱颓丧的妆容,泪水模糊了曾经清澈的面容,镜中的自己真的成了陌生人一般,此时的她,内心最大的感触该是恐惧吧!只得用纸巾狠狠地擦拭泪水模糊的双眼,当纸巾都没有了的时候,她终于崩溃,倒在地上绝望地大声哭泣。双手抱着自己,躺在地上,无助,悔恨„„失意的她卸掉浓艳的妆容,回到家:“当我们连自己都失掉,就变得孤立无援,我回到了昌德加尔,却再也不是以前的我,抛开一切,我坠入自身的黑暗中无法自拔,我感觉不到快乐和悲伤„„”心里医生说除非她重新找到自我,建立起内心的自信,不然就什么也做不了。“但迷失自我是如此容易,要原谅自己,找回自我却是无比困难。”另一方面,Shonali从康复中心跑出来,没人知道她的下落。
经历一年的沉寂后,父亲还是鼓励女儿道:“一个人输了,并不代表他就被打倒,只有那些失败者,才会爬不起来,我的女儿不是失败者„„都是我没有相信自己女儿的梦想,还有能将她带多远„„现在我相信我女儿,而且会一直相信。去吧!重新追求你的梦想„„你会成功!是的,回去吧!”
四、重拾梦想,找回自我人最可贵的是能够在跌倒的地方重新爬起来。在父亲的鼓励下,Meghna回到了孟买,第一件事就是向好友Janet道歉,Janet笑了:一句“欢迎回来!”,一个拥抱胜过万语千言,朋友的接纳是梦想重新起航的最好动力。与此同时,Vinay等人接到她回来的消息不屑一顾,曾经的恋人Manav也已携手他人。电梯里遇见那个玩弄了她的男人,复杂的心情也只有自己才知道。“那些在我成功的傲慢里抛下的关系,如今也离别了我,继续向前。一切都变了。但是感谢上帝,有些关系却无条件地重新接纳我。”朋友Rohit 让她在自己的秀场中表演,但失败的阴影突然涌向她的头脑,面对台下的观众,面对摄像机的闪烁灯光,她怔住了。朋友们还是在鼓励她„„“你必须坚强起来,你比须相信自己,你知道,这一行没有位子给弱者!”
一天,Meghna在电视上看到落魄在街头被一群记者“围攻”的Shonali,去警局将她带回来,她说不是为了Shonali,而是为了自己。“我们都曾迷失自己,帮助Shonali重新回到正常生活的快乐,远比重新获得成功来得重要,她慢慢好起来的同时,我也重拾自信。”此时,朋友Rahul获得了举办时装周压轴秀的资格,要她做压轴模特,可因为在Rohit秀场呆在T型台上,她还心有余悸,她怕再一次失败。Shonali鼓励她去冒这次险,但是自己却失踪了„„就在时装秀轮到她上场的一切,突然接到警方电话,告诉她在街头找到了Shonali的尸体,死因是饮毒过量。镁光灯亮起,音乐响起,她还是化悲痛为力量,走出了自己,绽放出耀眼的光芒。
Meghna终于在这样迷失自我,寻找自我,找回自我的旅途中慢慢成熟,获得了心灵上的自我救赎和自我超越。她的梦想之路如此艰辛,也如此动人,如她自己所言:“我们追寻梦想时,没人告诉我们要放弃多少才能实现,我取得成功的同时失去了Shonali,我无比心痛,但我觉得,是她给了我追梦的理由。尽管经历了这么多,生活依旧给了我另一次机会,去重新找回自己。”
五、结语
导演马德哈尔班达卡认为:“普通老百姓依然很难买得起时装秀上的衣服,但将模特作为一种职业已是众多女孩的理想选择。明争暗斗、虚浮浅薄、妒忌中伤,所有的阴暗面在这个行业可谓一应俱全。”《时尚》这部电影除了颇为励志的主线以外,对时尚界中的黑暗,也有比较深刻的揭露:吸毒、同性恋、潜规则、剽窃他人作品,勾心斗角,明争暗斗等等„„与美国影片《普拉达女王》有异曲同工之妙,再加上多场美轮美奂得T台秀,华丽的灯光效果,配上强而有力的音乐,模特们夺人眼球的表演,使得这部电影集华丽与深刻于一身,给人美的享受也给人智慧的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