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业标准化与食品安全论文
农 业 标 准 化 与 食 品 安 全
专 业:种子科学与工程 班级:种科132班
姓名:陈玲玲 学 号:20130144227
农业标准化与食品安全
摘要:推进农业标准化建设不断提高我国食品质量安全性,对农业生产前,产中、产后全过器,通过制定标准 和实施标准 促进先进的农业科技成果和经验迅速推广,确保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促进农产品的流通.规定农产品市场秩序.指导生产.引导消费。从而取得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从而达到提高农业竞争力的目的。
关键词:农业标准化、食品安全、现状、有机农业。
保障食品安全,必须树立全程监管理念,坚持预防为主、源头治理的工作思路。要切实抓好食品安全专项整治,推进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三绿工程”、食品药品放心工程.食品安全工程涉及供应、生产、经销等多个环节.食品业需要全程标准化管理与控制.而实施农业标准化正是建立在食品安全体系之上的基础性工作
1.实施农业标准化的概念、必然要求及现状
所谓农业标准化就是以农业为对象的标准化活动。这一概念具体化就可以形成加下定 义:农业杯准化是指运用“统一、简化、协调、优先”的原则,对农业生产前,产中、产后全过器,通过制定标准 和实施标准 促进先进的农业科技成果和经验迅速推广,确保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促进农产品的流通.规定农产品市场秩序.指导生产.引导消费。从而取得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从而达到提高农业竞争力的目的。农业标准化包括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水产、农业综合标准化等。农业标准化的对象主要有: 农产品、种子的品种、规格、质量、等级、安全、卫生要求;试验、检验、包装、储存、运输、使用方法;生产技术、管理技术、术语、符号、代号等。这些正是食品质量安全建设的基础性工作.2.食品质量安全
食品质量安全是指食品质量状况对食用者健康、安全的保证程度。其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一是食品的污染对人类健康、安全带来的威胁按食品污染的性质来分, 有生物性污染、化学性污染、物理性污染;按食品污染来源划分有原料污染、加工过程污染、包装污染、运输和贮存污染、销售污染;按食品污染发牛的情况来划分, 有一般性污染和意外性污染
二是食品工业技术发展带来的食品质量安全问题.如食品添加剂、食品生产配剂、介质以及辐射食品、转基因食品等.这些食品工业的新技术多数采用化工、生物以及其他的生产技术采用这些技术生产加下出来的食品对人体有什么影响, 需要一个认识的过程, 不断发展的新技术带来了新的食品安全间题。影响我国食品质量安全的直接原因系源头污染, 而目状况较严重。推进农业标准化建设不断提高我国食品质量安全性
目前我国存在的食品质量安全方面的原因及间题如下: 1.农用化学品(农药、化肥、曾药、生长调节剂等)的大量使用2.环境污染是导致食品不安个的又一个重要因素3.微生物污染造成的食源性疾病问题十分突出4.新技术、新工艺、新资源食品的安全性
通过前面的概述得知: 影响我国食品质量安全的直接原因系源头污染, 而目状况较严重这就需要对食品上业作标准化的规范。农产品是主要食品加工原料及组成部分, 实施农业标准化是确保农产品安全卫生的基础, 是食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的基本要求实施农业标准化能够控制农产品生产的全过程, 确保农产品质量的提高, 保证农产品的安全卫生, 满足人民群众不断提高的要求, 在更高的质量水平层次上实现农产品的供需平衡。这样通过农业标准化的不断改进, 就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的农产品质量提高过程, 保证了我国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性。实施农业标准化是确保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卫生的基础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卫生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只有部分地区或城市搞无公害食品生产是不能解决根本问题的, 因为农产品的生产是在广大的农村, 而消费则在人日比较集中的城市, 城市只能控制本区域的农业生产达标安全, 对于不能自给的农产品就难于保证安全卫生质量.而且目前的农产品市场是个集各地农产品为体的大流通的综合性市场, 这样城市的食用农产品卫生安全就存在漏洞, 就不能形成有效的食品卫生安全体系。
只有在全国广大的农产品生产地区都实现农业标准化, 并且都将安全卫生作为最基本的标准和目标, 这样才能较为有效的实现食用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卫生。胡锦涛总书记在2 0 0 3 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 “ 要加强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和检验监测体系的建设, 这是促进农业结构调整的一项重要工作。要把食品质量卫生和安全土作放到十分突出的位置, 加快建立健全统一、权威的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和检验检测体系, 提高农业标准化水平”。因此, 我国要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建设, 不断提高我国食品质量和安全性.4.有机农业标准化体系本质
有机农业是指遵照有机农业生产标准,在生产中不采用基因工程获得的生物及其产物,不使用化学合成的农药、化肥、生长调节剂、饲料添加剂等物质,而是遵循自然规律和生态学原理,协调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平衡,采用一系列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技术,维持持续稳定的农业生产过程。这些技术包括选用抗性作物品种,建立包括豆科植物在内的作物轮作体系,利用桔秆还田、施用绿肥和动物粪便等措施培肥土壤保持养分循环,采取物理的和生物的措施防治病虫草害等等。,有机产品与古代无肥无药产品是有本质区别的。我们说有机产品禁止农药、化肥和转基因技术,这是技术底线,换句话说,它是有机产品的一个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也就是说,虽然有机产品肯定是不施农药化肥的,但是不施化肥、农药的产品却不一定是有机产品。有机产品必须满足如下三个条件:标准化生产;可追溯;独立的第三方认证。抛开独立第三方认证这个管理因素外,其标准化生产和可追溯均为食品安全的必要条件。因此有机产生其本质必然是一套完整、严谨的技术体系,规定了产地环境、目标品种、农业投入物要求、有害生物管控、储运追溯等等都有严格的指标要求与生产方法。只有这样,无论在何处、无论生产者是谁,只要能够达到标准的要求,按照一个固定的标准要求去生产,那么其产出农产品质量必然是有保障的。
总之,产品质量安全是以农业标准化的制定和实施为基础,农产品质量安全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兼顾环境,依据人的健康需要改进生产方式,因此说产品质量安全是创造节约型社会,促使社会财力、物力、人力的多智多资源合理开发和使用,真正体现从“土地到市场 全程的质量监控,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效实践.文献资料:
【1】 第一编辑室: 《绿色食品标准汇编》,中国标准出版社,2003.5 【2】 张玉香主编:《绿色食品的管理与生产技术》,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5.1 【3】 杨永杰主编: 《环境保护与清洁生产》,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4 【4】 程国强 著: 《WTO农业规则与中国农业发展》,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3 【5】 张勇主 编: 《农产品质量安全与认证》,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6 【6】 于冷, 顾海英.实施农业标准化是振兴我国农业的切入点[J].新世纪中国标准化工作论2001(9): 217-224.【7】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编.农业标准化[S].中国计量出版社, 2004(1): 28-29.【8】刘晨, 新时期中国食品安全保障及食品安全指数模型构建问题研究[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09(1): 195-196.【9】毛薇.基于供应链的食品安全指数体系构建的研究[J].商业研究,2011(12): 9-10.【10】段佳.让“综合指数”评判食品安全: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院长罗云波谈食品安全[N].大众科技报,2011-07-08(A01).
第二篇:农业标准化论文
加入WTO对中国农业的影响
资环学院**学号:****
摘要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尤其是我国加入WTO后,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运行机制与外部环境都发生了变化,传统的农业管理和支持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的形势,除此加入WTO后,我国需要采取新的措施,提高农业发展水平和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在这种背景下,为了应对新情况、解决新问题,需要调整我国农业支持政策,寻找既遵循WTO规则,又符合我国国情的农业支持保护途径,对增加农民收入,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业的整体素质和效益,促进我国农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保证国民经济安全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对WTO《农业协议》中相关农业支持规则的剖析,借鉴WTO典型成员国农业支持的经验,结合我国政府在加入WTO过程中的承诺及农业支持政策运用的实际,提出配套的政策与建议。
关键字WTO中国农业影响农业协定建议
正文前言
加入WTO后,中国的农业将进一步融入到世界经济结构的大框架之中。对中国的农业发展来说,这是一次新的机遇更是一次新的挑战。贸易自由化是TO的实质,这种观念将冲击中国传统的农业耕作模式和中国尚未发展充分的产品市场。我国的农业发展还比较落后,特别是有管农业的法律法规仍然有很大空白和漏洞,这对我国的农业发展非常不利。本文第四章介绍了我国的农业的一些基本情况和面临的基本问题,并且为我国农业的发展在立法方面提出了自己的一些建议。我国农业的基本现状
2.1 农业的基础地位
[1]农业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这可从农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来说。
2.1.1 产品贡献,包括食品贡献和原料贡献。
“民以食为天”,我国是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食品的供应显得尤为重要。尽管目前我们已基本上解决了温饱问题,但是6500困人口的存在使我们不敢有丝毫懈怠,而且随着人口的增长、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的需求还会进一步增加,农业的食品贡献也将随之增大。农业提供的原料数量巨大。算,我国工业原料的40%来自于农业。即使存在着非农原料对农产品原料的替代,但由于提高生活质量的需要,经济发展业原料需求的绝对量也不可能减少。
2.1.2 市场贡献。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工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主要依赖于市场需求。我国的经济发展固然离不开国际市场,但主要还是依靠国内市场,我国人口众70%是农民,应该说农村是最具潜力的广阔市场,因此它的扩张规模和速度直接决国民经济的发展进程。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实践也表明,每一时期的社会商品销售都是与农民的收入状况密切相关的。
2.1.3.外汇贡献。
农业是我国传统的出口产业。1950-1989年农产品及其制成品的出口就达1937亿元占出口创汇总额的51.23%,而且农业创汇多用汇少,创汇贡献属贡献。应当指出,随着国际粮食市场供给偏紧,农产品出口将具有特殊的意义。
2.2 入世后我国农业面临的特殊国际环境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我国的农业和农产品贸易提供了发展的机遇和空间。从总体上,有利的方面主要包括:享受WTO现有成员的无歧视贸易待遇,改善我国农产品出环境;获得
参与WTO新一轮贸易谈判的权力和制定新规则的决策权,使我国参与世贸易组织的活动由“被动遵守纪律”转变为“主动制定规则”;有利于调整国内农业业结构和农产品出口结构。但由于我国农业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入世后,国际竞争会我国农业造成一定的冲击,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表现在:[2-7]
2.2.1 面临反倾销指控和“绿色壁垒”
反倾销指控使出口受阻。反倾销是WTO允许的一种反对不正当竞争的国际通规则,其本身是一种正常的贸易保护方式,具有形式合法、保护期长、不易招致报复特点。西方一些国家常常借此排挤别国产品,我国是受排挤的国家之一。这主要是由一方面我国农产品出口市场相对狭小,主要集中在美国、欧盟和日本,多数出口企业愿也不敢独立开发国际市场,而对有利润空间的市场一哄而上,争相瓜分利润,造成 WTO背景下中国农业支持政策研究计成本、竟相压价的恶性竞争,客观上存在着倾销倾向;另一方面缺乏对国际贸易规的研究,不善于运用合法手段保护自身的利益。多数国内农产品企业在遭到进口国反销投诉时不应诉或应诉不利,给国外同行造成可乘之机,造成巨大的利润损失。
面临“绿色壁垒”。由于我国农产价廉,使进口国无法在价格上对本国农产品加以保护,就借保护环境之名,行贸易保主义之实,制定了一系列歧视性环保政策。而我国农产品在追求产量的过程中大量使化肥、农药,据农业部植保部门抽样调查,在叶菜上使用过高农药的种植户占了32.8%。一方面造成环境污染、土壤酸化、植物立地环境变劣、抗灾害能力下降;另一方面由食品安全性在许多方面还没有得到欧盟等进口国的信任,也都影响了我国农产品的国竞争能力,欧盟2004年5月修改了其农药残留限量标准,将使我国原来出口到欧盟国的上百种农产品因农药残留量超标而不能再向欧盟出口,这对我国农产品出口而言疑是雪上加霜。因此,冲破“绿色壁垒”,增加农产品出口数量、加强农产品质量监势在必行。
2.2.2 农产品进口准入和“黄箱”政策的约束
农产品进口准入降低。我国长期以来主要依靠进口许可证、进口配额及其他非关税措施调控农产品进口,在加入WTO后各种非关税壁垒保护措施被禁用,只能采用关税配额管理和单一关税管理。首先这虽然能够将进口量控制在一定水平,但配额数量较大其次,按WTO规则,对于原有的非关税措施可以将其合法转化为“等值关税”。由于WTO规则的减让基期1986-1988年我国大部分农产品的价格低于国际市场价格,因而非关税措施关税化后的“等值关税”为负值。我国将无法使用WTO规则规定的非关税措施关税等值化的手段,这对农产品的贸易保护同样不利。第三,按WTO规则,在不能将原有的非关税措施合法转化为关税的情况下,只能采取上限约束法自主提出约束关税,但上限约束关税必须承诺取消非关税措施,并通过与缔约方谈判才能确定,而对方又不会轻易放弃对我国降低关税的要价。3WTO《农业协议》的相关规定及中国政府的承诺
3.1WTO农业支持保护的基本框架
WTO《农业协议》中农业支持的规则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3.1.1 农产品市场准入
针对许多国家利用关税及非关税壁垒限制农产品进口的情况,《农业协议》要求成员国将非关税措施转化为关税,并逐步降低关税,以保证一定水平的市场准入机会。包括:现行的非关税措施关税化;约束所有农产品关税,包括关税化后的关税;针对关税化的农产品,建立特殊保障机制;最不发达成员列入关税化及关税约束,但免于削减关税承诺。
3.1.2农业国内支持
关于农业国内支持,理论上并没有明确的表述,《农业协议》在第6条关于国内支持承诺中认为“国内支持削减承诺适用于其所有有利于农业生产者的国内支持措施”,并采用列举的方式,给定了农业国内支持的各项措施及范围。从《农业协议》的表述可以看出,其对农业国内支持的界定是从“有利于农业生产者”这个角度来分析的,即所有有利于农业生产
者的措施都属于国内支持的范畴。但在实施过程中,农业国内支持有一部分实际上是通过生产补贴的形式来实施的,其目的在于改善和提高农业生产者的福利和本国农业生产水平。
3.1.3出口补贴
出口补贴是一项对贸易产生严重扭曲的政策措施,《农业协议》不禁止成员对农产品出口实行补贴,但要削减出口补贴。(1)以1986~1990年出口补贴的平均水平为基准,或在某些出口补贴已经增加的条件下,以1991~1992年的平均水平为基准,从1995年开始,每年等量削减。对出口补贴预算开支,发达成员在6年内减少36%,发展中成员在10年内减少24%。对享受补贴的农产品出口数量,发达成员在6年内减少21%,发展中成员在10年内减少14%。对于农产品加工品的出口补贴,成员方只需削减预算开支。最不发达成员不须作任何削减。
(2)下列出口补贴措施受削减承诺的约束:视出口实绩而提供的直接补贴;以低于同类农产品的国内价格,将非商业性政府库存处置给出口商而形成的补贴;利用征收的农产品税,对相关农产品的出口补贴;农产品的出口营销补贴(发展中成员除外);出口农产品的国内运费补贴(发展中成员除外);视出口产品所含农产品情况,对所含农产品提供的补贴。
3.1.4 动植物卫生与检疫措施
与农产品贸易有关的动植物卫生检疫措施,应遵循世界贸易组织《动植物卫生与检疫措施的协议》的规定。《动植物卫生与检疫措施的协议》(SPS)规定:允许各国采取正常的以保护人类健康、动植物生命安全及其生长为目的的卫生和动植物检疫措施,但这些措施不应构成不公正的歧视,从而造成隐蔽性对农产品国际贸易的限制,所采取的检验措施和依据原则应以国际标准、准则和建议为基础。
3.2 中国加入WTO在农业方面作出的承诺
在加入WTO的谈判中,中国就国内农业市场准入方面做出以下让步和承诺:[8]
3.2.1 降低农产品关税
农产品平均关税由原来的21%降到2004年的17%,其中重要农产品降到14.5%,如牛肉、猪肉、禽肉、柑橘、葡萄、苹果、蔬菜、杏仁、榛子、开心果等关税都将明显减少。除大宗农产品外,大部分农产品进口将取消数量限制,实行单一关税。对于采用配额关税的农产品,配额内的关税要采取低税率政策,配额外小麦、玉米、大米、棉花、豆油等产品关税也要相应降低税率。
3.2.2放开部分农产品市场
逐步扩大小麦、玉米、大米、棉花、豆油等大宗农产品进入中国市场的准入量。
3.2.3逐步取消粮食贸易的国营垄断
在过渡期中国政府对粮食、棉花、食用植物油、食糖和烟叶等农产品保留国营对外贸易体制,即由政府指定国有企业专营。但是,并未承诺限制外商外资进入粮棉等农产品的购销领域。同时,在过渡期完成后,中国将按照WTO的要求放开农产品进出口贸易领域,将豆油、小麦、大米和棉花等农产品贸易的一定比例让给非国有企业包括外资企业。
3.2.4取消农产品出口补贴
加入WTO后,中国不再对任何农产品进行出口补贴,特别是对玉米、大米、棉花 等产品进行的出口补贴。
3.2.5在小麦、水果、肉类等农产品贸易上严格执行WTO的动植物检疫标准。完善我国支持保护农业政策的建议
加入WTO,我国农业生产和流通都面临一个全新的环境,农产品要接受国际市场的竞争。为了适应新环境,我国一方面要把握好世贸组织的基本规则,充分利用国内和国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增加更多的发展机会。另一方面要尽快调整我国的农业发展政策,采取适宜的农业支持保护对策,抓住机遇,扬长避短,兴利除弊,迎接挑战,从而保障我国农业稳定快速发展。
4.1 实施农业支持政策应坚持的基本原则
在我国实施合理有效的农业支持政策应坚持这样几个基本原则:
4.1.1 适度支持原则。
4.1.2 市场化原则。
4.1.3 效率原则。
4.1.4 可持续发展原则。
4.1.5 确保农民增收原则。
4.2 我国财政支持农业发展的新框架
4.2.1 多渠道筹措资金,增加农业投入总量
4.2.2 充分利用“绿箱”政策,调整财政支农结构
公共财政要求农业支出应改直接投入为间接投入,而且对农业直接的价格支持和投入补贴已受到WTO规则的约束,而“绿箱”政策则不受限制,因此,我国利用积极的财政政策,把用于价格和投入直接补贴的财力转移到“绿箱”政策合法的名目之下,把增加的财力通过“绿箱”政策合法地注入农业生产中。
4.2.3 探索实施“蓝箱”措施的可能性
对某些国内生产已经过剩的产品,可以通过实施限产计划下的“蓝箱”政策予以支持,促进我国农业结构的调整。我国目前没有实施“蓝箱”政策。改革以来,我国农业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基本上解决了温饱问题,但农业的结构性矛盾也随着改革而凸显出来,生产结构与需求结构的差异,使得我国农业面临着发展的危机,结构调整势在必行。“蓝箱”措施是以限产为前提的,对于农业结构的调整有促进作用。“蓝箱”政策的实施具有相当的灵活性,目前,一些发达国家在调整国内支持时,都利用“蓝箱”政策来规避“黄箱”政策的削减,如欧盟在共同农业政策中将其1995年的补偿支付纳入“蓝箱”政策,美国则将其1995年的差价支付纳入“蓝箱”政策。我国应在促进结构调整的基础上,逐步将限产计划下的补贴列入财政预算,适当启用“蓝箱”政策,可以将“蓝箱”政策作为“黄箱”政策调整的主要方面。
4.2.4 用好微量支持措施,合理运用“黄箱”政策
用好微量支持措施,今后我国每年有2000多亿元的微量支持水平可以使用,通过建立健全重要农产品价格保护制度和农产品风险基金制度加强对农业的市场支持。长期以来,我国农业一直处于负保护阶段,随着我国粮食等大宗农产品比较优势的消失,生产成本不断上升,而农民负担却不断增加,造成农民收入下降,因此,我国必须合理运用“黄箱”政策,完善农产品价格保护政策。风险基金是国家调控和干预农产品市场的基础,国家因实施储备调节和保护制度所产生的亏损由风险基金支付,产生的赢余纳入风险基金管理。
4.2.5 削减关税,逐步取消所有非关税壁垒
4.2.5.1 按照《农业协议》有关规定,我国入世后要逐步削减关税,履行关税削减承诺。
为此我国应制定实用、合理的关税配额与关税结构,建立有利于中国农业发展的关税体系。对受到冲击较大的产品,可选择实施从量税、复合税、季节性关税、配额关税等WTO所允许的关税进行保护。严格控制大米、小麦、玉米、棉花和大豆等重要产品的进口。对国内农产品竞争力较强的,如水果、肉、蛋、奶等产品,以及国内急需的、生产成本较高或国内现有条件无法生产的产品,可以保持较低税率。
4.2.5.2 必须取消非关税壁垒。
一方面《农业协议》中对此已做了明确规定,另一方面,加入WTO,我国可以享受降低关税、取得大多数成员国无条件贸易最惠国待遇、有效利用国际农业资源与市场等待遇,但同时将承担开放农产品市场义务,因此,要逐渐取消各种非关税措施。结束语
对农业进行支持是一项系统工程,尤其对于有9亿农民的发展中国家而言,我国农业支持政策的完善,道路还会很漫长、艰苦,有时还会出现曲折和倒退。从这个意义上讲,完善我国的农业支持政策任重道远。但世界各国的经验表明,完善农业支持政策不仅非常必要、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对未来的农业、农民和农村参与激烈的国际竞争至关重要。另一个重要的侧面是:农业、农民和农村的特殊性,决定了即使经济发达程度非常高的发达国家,也丝毫不敢松懈对其农民的支持。因此,在符合我国国情、国力的基础上,完善我国的农业支持政策,不仅势在必行,而且义不容辞。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农林经济管理学科综合水平考试指南.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421-429)
[2]农业部软科学委员会办公室.农业投入与财税政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
[3]吴强,何开丽.对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争端问题的思考.中国农村经济,2002(4):53~56
[4]王立鹤.浅析中国蔬菜的国际竞争力.国际贸易问题,2002(3):20-24
[5]邵建华,陈瑛.入世后我国农业保护的政策取向.农业问题研究,2001(11):17-21
[6]杨明洪.WTO框架下中国农业支持与保护政策的运作空间及其调整.四川大学学报,1999
(5):
109-112.[7]李炳坤.加入世贸组织与农业发展对策.中国农村经济,2002(1):14-20
[8]程国强.WTO农业规则与中国发展.中国经济出版社,2003
农 业 标 准 化 题 目结 课 论 文加入WTO对中国农业的影响
姓名**
所在学院******
专业班级******
学号************
日期*年*月* 日
第三篇:农业标准化与经济
浅谈农业标准化与农产品竞争力
积极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建立有利于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产业体系和利益机制,是实现粗放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现实途径。为了加快推进喀什地区农业标准化生产,提升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切实增加农民收入,我们对喀什地区农业标准化生产情况进行了较深入的调查研究,提出一些粗浅的思考。
一,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发展现状
(一)、示范区建设规模不断扩大
建立了麦盖提棉花,伽师瓜,疏附石榴,莎车叶尔美鸽,英吉沙色买提杏,喀什市绿色蔬菜,喀什市乳制品生产13个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泽普水稻自治区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和若干各地区,县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通过示范区建设将分散经营,粗放型生产的农户,养殖户,用统一的标准进行规范,产品优质化、布局区域化、生产集约化、经营产业化的思路,把农产品产业确立为战略性主导产业。初步实现了“市场化、产业化、集约化”的发展格局。
(二)、农产品科技支撑力度不断加大
现代农业是以科技、农业机械为基础的市场经济的农业。地区在快速扩大示范区农产业规模的同时,持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重点开展:主要农作物育种和高效生产,物种资源保护合理开发利用,畜牧水产品良好繁育技术标准,农作物栽培,饲养健康养殖,疫病防治;加快发展现代畜牧和奶业。不断创新科技服务机制,着力促进提高技术水平和科技含量。主要采取内联外引、示范园区带动的方式解决技术到位率的问题。首先是市、县、镇乡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在强化提高自身技术能力的同时,深入、广泛开展培训,主要围绕主产区示范园区示范户标准化生产管理技术到位和经济效益优势展开,以此带动新技术的普及推广,从产业面上提升技术水平。其次,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出台了不少相应的优惠政策,积极引进龙头企业来喀什地区投资办厂区,积极支持对喀什地区农业与农民家庭经营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以引导龙头企业向规模化、集团化发展。2004年以来,南达集团在畜牧业上投资5000余万元,购买了900余头纯种荷斯坦奶牛,建成了集畜牧饲养、圈舍、贮藏、防疫等为一体的现代良种牛繁育基地,南达畜牧业初步实现了由落后传统的经营方式向科技化、现代化运营方式的转变。围绕基地的原料需求,与农户签订生产订单,由农户向养殖基地提供饲草饲料和劳动力,让农民直接参与到公司的基地化建设,使基地周边农牧民的生产、生活与基地的建设紧密地结合到一起,推动周边农民增产增收,从而初步形成了由基地推动周边农牧民致力于各类饲草料的规模化种植产业。
(三)、农产品标准化发展不断加强和完善
健全的标准化体系是实施农业标准化的技术基础。为达到我区特色农产品都要具有相应的生产技术规模和质量标准,以农产品质量标准为核心,以农业先进实用技术标准,现代实施农业标准,检测方法标准和管理标准相配套的标准体系的目标,地区监督系统收集,整理,制定了19项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建立了伽师瓜,石榴,色买提杏,叶尔美鸽,水稻,巴达木等6种农产品质量体系,逐步形成了涉及农业生产产前,产中,产后的标准体系框架。农业标准体系的建立极大地提升力喀什地区区名,优特色农产品的品质,加快了个县区农业产业化进程,强有力的推进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增强了优势产区和优势农产品的核心竞争能力。规模化的生产经营格局初步形成,产品十分畅销,初步实现了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一体
化经营的产业化发展格局。
二、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存在的问题
有些农产品标准化生产通过几年的发展,虽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应该看到,这项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我区农业标准化各环节工作不配套,标准化基础工作还不扎实,还远远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农产品产量,质量总体水平还不是很高,影响着农们增收和个农产业的健康发展。其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标准化农产品产业体系尚未形成。表现为信息、技术、流通设施等配套不够健全,服务功能不够强,标准化生产技术水平还不够高,产品档次较低,品牌带动能力不够,市场开拓份额不够大,流通体系不健全,尚未形成大基地、大市场、大流通的发展格局。产品流通组织和农户没有形成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总体上是产业基地扩展与流通发展不够均衡,生产发展速度快,流通体系建设进展慢。
2.农民的标准化意识还不够强。由于受传统种植的影响,推行农业标准化的重要性还没有被认识,许多农民群众和企业对农业标准化还不了解,按照标准化生产还没有成为广大农民的自觉行动。
3.标准的质量不高,实施力度不够。在已经制订的标准中,产中技术规范多,产前、产后标准少,与国际、国内标准接轨不够。发达国家农产品粗加工率为90%,深加工率为60%-80%,加工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是2.4:1,农产品分级包装率更是达到100%。我区农产品加工率加工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很小。我区农产品加工和分级包装与全自治区水平相当,分级包装率较低,直接影响我区农产品的声誉和价格、影响农民增收。同时,由于缺乏有效的配套措施,技术标准传递渠道不畅,落实还未能够完全到位。
4.检测体系建设不完善。对标准实施的监管还不能满足社会迫切的需求,农产品的市场准入制度和质量追制度还没有建立。
5.市场机制不健全。专业合作社发展群体大,但服务滞后、衔接松散,龙头企业规模小、实力弱,带动能力不强。尽管我市已有各类专业合作组织,但都是刚起步、经济实力差、服务功能弱,真正捆绑起来、形成合力运行的少,产前产中产后系列服务的合作社少,从事农产品包装加工流通的龙头企业更少,没有真正形成外引内联、稳定活跃的营销平台,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今后蔬菜销售的问题。同时,农产品市场还没有建立起“市场准入”、“分区销售”等市场约束机制,优质农产品与劣质农产品混区经营,难以进入大城市高端批发零售市场,“优质优价”效果难以体现,严重挫伤了农民进行标准化生产的积极性。
三、推进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领导、提高认识
标准化生产是近年来农村经济改革与发展的产物,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为此,全区各级党政组织要牢固树立现代农业意识,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切实加强领导,提高认识,把农业标准化工作摆到重要的议事日程,建立健全相应的机构,组织农业、技术监督、工商、财政等部门共同研究,分工负责、协调配合,齐抓共管。尽快形成农产品生产标准化工作机制和工作体制
(二)、建立和完善蔬菜标准化体系
完善标准化信息网络,确保标准信息的畅通。主要围绕我区农业产业,组织有关部门,根据国家、行业已有的标准以及国际和国外先进标准,结合全区农产品生产的实际特点,制定自己的产地环境、生产技术、质量安全等农业标准,指导全区个农产品由经验种植向标准化种植转变。同时,在保证按标准生产的前提下,对农产品要制定适宜的采收标准、分级标准、加工标准、包装标准、贮运标准,在生产和营销各环节形成全区、全国认可的、完整的技术标准。
(三)、加大农业标准化技术推广力度
农业标准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仅是农产品生产,还涉及社会生产、流通、信息
和管理的方方面面。根据我区农业产业生产实际情况。结合生产实际,抓好名、特、优产品的标准化。在产前、产中、产后环节标准化上,产前应普遍抓好各产品的种,类等标准的制定实施,有些农产品要按照“统一供种,统一供肥,统一供药,统一管理技术,统一收购产品”的要求,重点抓好产地环境的标准化建设,建设一批有规模的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产中应主要抓好病虫害防治和施肥标准化,杜绝在农产品上使用剧毒、高毒、高残留农药,畜药。推广使用高效,低毒农药、生物农药和综合防治措施;制定施肥标准,合理施肥,控制氮肥施用量,防止。产后要重点抓好、农产品的分等定级标准。兼顾加工包装、储运标准,推行市场准入制,提高农产品的的商品率,确保优质优价,提高经济效益。同时,龙头企业可以与农户签订合同,采取公司十标准+农户”的方式,统一供种,提供技术,收购产品,合同管理。这样可以使标准化技术的推广环环相扣,形成体系,落到实处,见到实效。
(四)、加快农产品质量检测和标准监督体系建设
根据国家检测工作法规,建立和完善农产品质量标准检测网络和监督体系,组建农产品质量检测机构,在各批发和流通市场设有检测点,与工商、农业部门相互配合,严格质量监控,全面检测指导,促进农产品标准化建设发展。同时,加强对农产品的质量认证和认定工作,以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为重点,创造自治区内、国内、国际的知名品牌,开展国家无公害农产品标志产品、农产品原产地域产品的标识注册和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和环境质量认证工作,取得进入市场的合法身份,不断提高全区农产品标准化建设水平。
(五)、强化市场监督
认真贯彻国家农产品质量检验检疫的有关法律法规,加强对进入我区农用生产资料和农产品的监督管理力度,搞好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日常监督管理和检测工作。逐步建立市场准入制度,经检验不符合标准的外地产品禁止进入我区,达不到标准要求的本地产品,不准在市外进行流通。按照农业标准化生产的要求,学习借鉴外地的先进经验,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充分发挥质量技术监督系统统一管理标准化工作的职能作用,组织协调好全区农产业的标准化工作,完善农业标准体系和产品质量监测体系,推动我区农业标准化和生态农业的发展,促进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提高产品安全质量,以提高我区的各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第四篇:漫谈农业标准化与绿色农业
农业标准化与绿色农业
摘要:实施农业标准化是建设绿色农业的重要抓手,是发展绿色农业和绿色农产品的基本手段。是增强我国农业竞争力的重要举措,事保障食品安全的基础条件。有助于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的农业。
关键词:农业、农业标准化、绿色农业、绿色食品
农业是赖以生存的基础产业,也是很有潜力的可持续发展产业。近年来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场新的农业革命“绿色革命”。我国的农业正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型、由弱质产业向强质产业转变、由产品供给短缺向市场需求制约转轨的历史进程中。农业是我国入世后首先应该受到冲击和挑战最主要的行业之一,面对世界农业的发展趋势,我国只有不断通过推行农业标准化政策,大力发展绿色农业,才能迎接世界农业对我国得挑战。
农业标准化就是指运用“统一、简化、协调、优化”的原则,对农业生产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通过制定标准和实施标准,促进先进的农业科技成果和经验迅速推广,确保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促进农产品流通,规范农产品市场秩序,指导生产,引导消费,从而取得经济、社会和生态的最佳效益,达到提高农业竞争力得目的。
农业标准化是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重要保证,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前提,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发展绿色农业,最重要最关键的是实施标准化生产。
绿色农业是一种立足基本国情、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新型模式。“绿色农业”是一场新的农业科技革命。它有以下特点:有机农作或半有机农作(包括合理轮作、套作、间作、精耕细作,秸秆还田,施用有机肥、生物肥等)采用全面规划,环保业、种植业、林业、养殖业、水产业、农用微生物业、加工业合理配置的“大农业”模式;充分合理利用农业系统内部的能源资源,并注意自然资源的保护增值,使资源得以永续利用;重视生态建设,大量植树造林,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生物多样性,使农业生产又一个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
绿色农业虽然是以轮作、有机肥等农作物为基本环节,然而并非回到古代的传统农业,而是知识领域更广、技术难度更大、科技含量更高的一种既保护环境又满足人类自身发展需要的新型清洁农业。绿色农业是以应用现代农业工程技术、生物工程技术、品种改良以及现代科学种植、养殖方法为前提的现代农业。绿色农业概念的提出是基于以下现实背景:一是源于提升我国绿色食品发展的需要;二是基于现代农业环境的污染逐年加重,农业资源利用不合理的严酷现实;三是农产品安全性不够等问题凸显。
绿色农业具有“三先三保一个提高”的鲜明特征,并且强调人与自然、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和谐。“三先”就是将先进的工业装备、先进创新的科学技术、先进的现代管理理念和绿色农业的概念融合;“三保”就是确保农产品安全、确保生态安全、确保资源安全;“一个提高”就是增加农民收入,增加企业收入,增加财政收入,进而提高农业的综合经济效益。
绿色农业主导模式具有三大内涵。一是倡导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追求的是清洁生产、绿色产品和资源循环利用,要求控制和合理地使用化学物质,对生产、生活废弃物实行资源化处理,对农业野生资源加强保护和利用,逐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二是倡导树立“以人为本”的战略思想。提供营养合理、卫生安全、数量充足的食物是绿色农业发展的基本功能,绿色农业强调安全但不拒绝农药、化肥的合理应用,符合我国食物安全战略。三是积极倡导和贯彻农业全程一体化管理的理念,把优质、安全、营养的绿色食品作为终端产品的生产,转化为产前、产中、产后的全过程控制。同时,也注重发挥农业的多功能性,推进都市农业、观光农业等的发展。
绿色农业核心理念是科学、安全、高效、和谐。绿色农业将市场、资源、生态等约束变量内生化到农业体系,变事后监督为过程控制,强调农业整个产业链条的标准化,注重农业的经济效益和多功能性。
工业“三废”的排放、超量使用化肥、农药等,已经使全国的污染面积大幅度增加,而且殃及江河湖泊,使一些河段鱼虾基本绝迹,草原退化加剧。食物中化学物质严重超标,癌症、胎儿畸形、儿童弱智、怪病疑难病发病率逐年增加。为了人类的健康,大众呼唤生产无污染安全的绿色食品。为此我们要实施农业标准化大力推进绿色农业的发展。
按照“统一标准、规范管理、严格监测、提高水平”的原则,加强质量安全标准体系、监测体系、认证体系三大体系建设入手,围绕绿色农产品基地建设这一主题,大力组织实施农业标准化技术工作,初步建立了由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企业标准组成的农产品标准框架,为推动绿色食品农产品生产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实施农业标准化,推动绿色农业发展,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加强领导,健全机构,为农业标准化建设提供组织保障
二、建立标准,完善内容,规范农业标准化生产。
通过制定和实施标准,把农业生产技术和科研成果、生产经验综合成浅显易懂的技术规范,准确地传授给农民,成为广大农民能够掌握的技术操作规范,从而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提高农业生产力,实现高产、优质、高效,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三、规范管理,强化监测,加快农业标准化基地建设
规范管理,建立农业标准化监测体系,形成较为完善的农业生态环境、农业生产资料等方面的监测网络,对基地生产、加工、销售环节执行绿色食品生产标准和环境标准的情况进行全过程监测,是实施农业标准化的重要手段
四、立足绿色,突出特色,促进名优品牌开发
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产品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产品质量的竞争,品牌信誉的竞争,实施农业标准化还必须同实施“品牌”战略相结合,使广大农民在实施品牌农业中增效增值,尝到甜头,从而使实施农业标准转化成广大农民的自觉行动。通过加强绿色食品认证,积极培育名牌产品,逐步使绿色农业走上依照标准组织生产、加工、贮运、销售的轨道,树立起全行业的质量观念和品牌意识,从根本上提高农业经济的整体素质和管理水平,增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要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建设,发展绿色农业、生态农业和无公害农产品,努力打造一批又市场竞争力的绿色农业品牌。培育农业名牌产品的重要基础,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需要优质化、多样化、专用化的农产品。这就需要我们广大农技人员通过实行农业标准化这个手段,提高农产品质量,适应市场需要。要围绕优势产业和特色农产品,以培育品牌农产品为中心,发展效益农业带,形成一批驰名农产品,以品牌抢占市场,提高市场竞争力。农业标准化与绿色农业结合的主要方略:
不断提高人们对可持续发展农产品的开发的思想认识水平。要引导和培养人们树立以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为导向,通过开发新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和无公害食品,将发展经济、保护环境、增进人民身体健康紧密结合起来的观念,加强生态示范区建设,全面推动我国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和无公害食品产业的稳步健康发展。
大力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最大限度的开发利用和保护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破坏,维护生态平衡,把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和无公害食品产业与发展生态农业紧密结合起来。我国生态农业作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为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和无公害食品的开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提供了有利条件。
进一步完善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和无公害食品开发的支持和保障体系。加强相关的农业配套技术研究,强化科技服务。
总而言之,发展绿色农业,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不仅符合我国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也符合世界农业发展的基本方向。
发展绿色农业,对于合理利用和保护农业资源,促进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改善农产品品质,确保食品卫生安全,提高我国农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调整农业和农村的经济结构,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农业生态良性循环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我国农业发展主要面临三大难题,一是食品安全,二是资源和生态环境安全,三是农民增收与经济安全。发展绿色农业,进行标准化生产,不仅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经济、解决食品安全问题,而且有利于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加速市场化和国际化进程,突破绿色壁垒对农业的制约。当今世界,绿色浪潮正在全球蓬勃兴起,涉及到现代经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根据绿色农业这一主题,以提高农业整体素质,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的,强化农业标准化工作,对农业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大力发展生态效益型经济,为确保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提高市场竞争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推动绿色农业发展模式有着积极的意义,绿色农业是真正的贸工农一体化。绿色农业把农产品按产业关联度,拓展为一个系列,在绿色种植、养殖、加工、流通等方面实行一体化经营。既强调产前的环境监测,又强调产中投入品的标准,还强调产后的绿色加工、销售,既具有种养业的环境标准、生产标准,又有加工、包装、贮藏、运输的生产标准和环境标准,通过企业建立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保证加工原料的品质划一,质量达标。绿色农业具有高增值性。由于绿色农业倡导以保护优良生态环境为基础,以生产安全优质产品为核心,坚持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努力实现农业的良性互动而不是恶性循环,所以绿色农业特别强调可持续发展。
我国目前正面临着农业人口多,资源少,生产规模小,劳动生产率低等问题,已无法通过增加更多的农业资源来增加农产品的生产,只能通过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途径来解决。因此,大力提倡的绿色农业模式是符合中国国情的有效发展模式。只有选择绿色农业模式,才能做到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有机结合,生产和保护结合,合理开发和利用结合。只有将绿色农业发展模式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新模式,才能更好地促进现代农业建设的健康发展,更加符合人类生存和社会协调
发展的要求。
农业标准是增强农业基础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是规范农村经济秩序,推广农业技术、实施科教兴农战略的一个重要手段,农业标准化是实现农业增长方式转变的一个重要措施,对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的手段,发展绿色农业,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和农产品进入国际国内市场都具有重要作用。推进农业标准化加大绿色农业的发展对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市场竞争力又巨大的作用,有助于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的生态循环农业。
参考文献:
[1]张洪,程高辉,严宏生 农业标准化原理与方法[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7[2]于冷 农业标准化[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1
[3]陕西省质量技术监督局编著 农业标准化理论与实践[M] 北京:中国计量出版社2004.12
[4]张洪程 农业标准化概论[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12
[5]农业标准化促进农业大发展[M] 2004.09.02
[6]农业标准化实用手册[J] 宣安东主编—北京:中国计量出版社,2005.6
课程报告格式就这样,不过我没有看你的内容,希望你能够把文献跟内容联系起来,其次是摘要是文章的中心,需要高度概括。
第五篇:农业标准化
农业标准化基本概念
1、标准 为在一定范围内获得最佳程序,对活动或其要规定共同和重复使用的规定,指南或特性的文件。该文件经协商一致制定并经一个公认机构的批准。(标准应以科学、技术和经验的综合成果为基础,并以促进最大社会效益为目的)。
2、标准化为在一定的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以实际的或潜在的问题制定共同的和重复使用的规则的活动。(上述活动尤其要包括制定、发布及贯彻标准的过程。标准化的显著好处是改进产品、过程和服务的适用性,防止技术壁垒,并便利技术合用)。
3、体系 相互关联或相互作用的一组要素。
4、国际标准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国际电工委员会(IEC)所制定的标准,以及ISO所出版的国际标准题目关键词索引(KWIC Index)中收录的其他国际组织制定的标准等。
5、国家标准 需要在全国范围内统一的技术要求,由国务院标准化行政部门组织制定的标准。
6、行业标准 没有国家标准而又需要在全国某个行业范围内技术要求,由国务院有关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制定的标准。
7、地方标准 没用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而又需要在省、自治区、直辖市范围内统一的工业产品的安全、卫生要求、由省、自治区、直辖区市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制定的标准。
8、企业标准 企业生产的产品没有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的,而需要在企业内统一的技术要求和管理事项,由企业制定并
经企业最高管理者批准发布的标准。
9、产品标准 为保证产品的适用性、以产品必须达到的某些或全部要求所制定的标准。其范围包括:品种、规格、技术性能、试验方法、检验规则、包装、贮藏、运输等。
10、方法标准 以试验、检查、分析、抽样、统计、计算、测定、作业等各种方法对象制定的标准。
11、基础标准 在一定范围内作为其他标准的基础并普遍使用,具有广泛指导意义的标准。如名词、术语、符号、代号、标识、方法、模数、公差与配合、优先数系、基本参数系列、产品系列型谱、产品环境条件、可靠性要求等。
12、标准体系 一定范围内的标准按其内的联系形成的科学有机整体。
13、标准体系表 在一定范围内的标准,按其内在的相互关系绘制成的,能够反映标准体系特性的图表。
14、标准样品(实物标准)具有准确的标准值、均匀性和稳定性并具有一种或多种性能特征,经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国务院有关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取得证书和标志的实行标准。
15、什么是农业标准化?简单地说,标准就是要求,即市场的要求、消费者的要求,农业标准化就是按照要求生产符合要求农产品全过程。
16、农业标准化的定义:农业标准化是由标准化概念按行业分类衍生而来的。要准确表达农业标准化的概念,首先要理解什么是标准
化。标准化学科包括两个最基本的概念,即标准和标准化。
标准:为在一定的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活动或其结果规定共同的和重复使用的规则、导则或特性的文件,称为标准。该文件需经协商一致制订,并经一个公认机构的批准。标准应以科学、技术和经验的综合成果为基础,以促进最佳社会效益为目的。
标准化:为在一定的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实际的或潜在的问题制订共同的重复性的活动,称为标准化。它包括制订、发布及实施标准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