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业与食品安全
农业与食品安全
“民以食为天”,这句话道出了食品的重要性,作为人们衣食住行中重要的一环,当前中国的食品安全正面临着深刻的危机:转基因食物、农药和化肥污染,对环境、健康和食品安全造成了极大威胁。
对于当前的农业现状,首先是农药问题。我国是全球第二大农药生产国,农业生产模式高度依赖农药化肥。蔬果上残留的农药不仅会导致中毒,而且在某些情况下,如果在短期内摄入高剂量的农药能够致命,即便是长期接触的农药水平非常低也会引发严重的慢性长期反应,尤其是对儿童的影响。这种模式不仅损害了健康,更对环境造成了不可估量的危害。农药的过度使用污染了大气、水环境,造成土壤板结;增强病菌、害虫对农药的抗药性;杀伤有益生物;造成野生生物和畜禽中毒
其次是化肥,作为农业大国,中国目前是世界化肥生产量和使用量最大的国家,但在化肥合理使用技术上的水平却不高,化肥的利用率不高。中国部分农村在施用化肥方面存在着严重不合理、不科学的问题,造成了化肥资源的浪费,增加了农业成本,使农民的收益下降,亟待改变。化肥的大量施用和流失使土壤中重金属和有毒元素有所增加,危害人体健康;微生物活性降低,物质难以转化及降解;养分失调,硝酸盐累积;酸化加剧,pH变化太大。最后,现在市场上普遍出现的转基因食品。转基因生物具有外来的基因,对大自然生态系统来说是全新品种,因其非预期效益,会表现出一些对环境和食品安全的不可预见的影响。在没有长期而充分的安全性评估之前,若将其释放到自然环境中,很可能会改变物种间的竞争关系,破坏原有生态平衡,导致物种灭绝和生物多样性的丧失。目前转基因食品还具有太大的不确定性。
针对以上这些问题,首先是要减少或合理使用农药和化肥,对化肥的使用要强化环保意识,加强监测管理;增施有机肥,改善理化性质;采取多管齐下,改进施肥方法;应用硝化抑制剂,缓解土壤污染;普及配方施肥,促进养分平衡。
现在我国提倡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农业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以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起来的,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农业,例如:稻鱼共生系统、以禽鸟治虫等。它是保障食品安全、粮食安全和生态环境的根本出路。倡导生态有机食品的供应链与消费则会让亟待解决的食品安全问题得到更好地提升。
生态农业意味着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害后代人且能满足其需求的农业生产。有机农业属于经过认证的生态农业,它是指在生产中完全或基本不用人工合成的肥料、农药、生长调节剂和畜禽饲料添加剂,而采用有机肥满足作物营养需求的种植业,或采用有机饲料满足畜禽营养需求的养殖业。中国的有机农业在未来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有机农业可向社会提供无污染、好口味、食用安全环保食品,有利于人民身体健康,减少疾病发生;可以减轻环境污染,有利恢复生态平衡;有利提高我国农产品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增加外汇收入;有利于增加农村就业、农民收入,提高农业生产水平。
我们自己,在食品选择上,也要提倡挑选有机食品,非转基因食品,为自己的健康多添一份保证。
第二篇:农业标准化与食品安全论文
农 业 标 准 化 与 食 品 安 全
专 业:种子科学与工程 班级:种科132班
姓名:陈玲玲 学 号:20130144227
农业标准化与食品安全
摘要:推进农业标准化建设不断提高我国食品质量安全性,对农业生产前,产中、产后全过器,通过制定标准 和实施标准 促进先进的农业科技成果和经验迅速推广,确保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促进农产品的流通.规定农产品市场秩序.指导生产.引导消费。从而取得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从而达到提高农业竞争力的目的。
关键词:农业标准化、食品安全、现状、有机农业。
保障食品安全,必须树立全程监管理念,坚持预防为主、源头治理的工作思路。要切实抓好食品安全专项整治,推进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三绿工程”、食品药品放心工程.食品安全工程涉及供应、生产、经销等多个环节.食品业需要全程标准化管理与控制.而实施农业标准化正是建立在食品安全体系之上的基础性工作
1.实施农业标准化的概念、必然要求及现状
所谓农业标准化就是以农业为对象的标准化活动。这一概念具体化就可以形成加下定 义:农业杯准化是指运用“统一、简化、协调、优先”的原则,对农业生产前,产中、产后全过器,通过制定标准 和实施标准 促进先进的农业科技成果和经验迅速推广,确保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促进农产品的流通.规定农产品市场秩序.指导生产.引导消费。从而取得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从而达到提高农业竞争力的目的。农业标准化包括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水产、农业综合标准化等。农业标准化的对象主要有: 农产品、种子的品种、规格、质量、等级、安全、卫生要求;试验、检验、包装、储存、运输、使用方法;生产技术、管理技术、术语、符号、代号等。这些正是食品质量安全建设的基础性工作.2.食品质量安全
食品质量安全是指食品质量状况对食用者健康、安全的保证程度。其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一是食品的污染对人类健康、安全带来的威胁按食品污染的性质来分, 有生物性污染、化学性污染、物理性污染;按食品污染来源划分有原料污染、加工过程污染、包装污染、运输和贮存污染、销售污染;按食品污染发牛的情况来划分, 有一般性污染和意外性污染
二是食品工业技术发展带来的食品质量安全问题.如食品添加剂、食品生产配剂、介质以及辐射食品、转基因食品等.这些食品工业的新技术多数采用化工、生物以及其他的生产技术采用这些技术生产加下出来的食品对人体有什么影响, 需要一个认识的过程, 不断发展的新技术带来了新的食品安全间题。影响我国食品质量安全的直接原因系源头污染, 而目状况较严重。推进农业标准化建设不断提高我国食品质量安全性
目前我国存在的食品质量安全方面的原因及间题如下: 1.农用化学品(农药、化肥、曾药、生长调节剂等)的大量使用2.环境污染是导致食品不安个的又一个重要因素3.微生物污染造成的食源性疾病问题十分突出4.新技术、新工艺、新资源食品的安全性
通过前面的概述得知: 影响我国食品质量安全的直接原因系源头污染, 而目状况较严重这就需要对食品上业作标准化的规范。农产品是主要食品加工原料及组成部分, 实施农业标准化是确保农产品安全卫生的基础, 是食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的基本要求实施农业标准化能够控制农产品生产的全过程, 确保农产品质量的提高, 保证农产品的安全卫生, 满足人民群众不断提高的要求, 在更高的质量水平层次上实现农产品的供需平衡。这样通过农业标准化的不断改进, 就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的农产品质量提高过程, 保证了我国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性。实施农业标准化是确保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卫生的基础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卫生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只有部分地区或城市搞无公害食品生产是不能解决根本问题的, 因为农产品的生产是在广大的农村, 而消费则在人日比较集中的城市, 城市只能控制本区域的农业生产达标安全, 对于不能自给的农产品就难于保证安全卫生质量.而且目前的农产品市场是个集各地农产品为体的大流通的综合性市场, 这样城市的食用农产品卫生安全就存在漏洞, 就不能形成有效的食品卫生安全体系。
只有在全国广大的农产品生产地区都实现农业标准化, 并且都将安全卫生作为最基本的标准和目标, 这样才能较为有效的实现食用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卫生。胡锦涛总书记在2 0 0 3 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 “ 要加强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和检验监测体系的建设, 这是促进农业结构调整的一项重要工作。要把食品质量卫生和安全土作放到十分突出的位置, 加快建立健全统一、权威的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和检验检测体系, 提高农业标准化水平”。因此, 我国要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建设, 不断提高我国食品质量和安全性.4.有机农业标准化体系本质
有机农业是指遵照有机农业生产标准,在生产中不采用基因工程获得的生物及其产物,不使用化学合成的农药、化肥、生长调节剂、饲料添加剂等物质,而是遵循自然规律和生态学原理,协调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平衡,采用一系列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技术,维持持续稳定的农业生产过程。这些技术包括选用抗性作物品种,建立包括豆科植物在内的作物轮作体系,利用桔秆还田、施用绿肥和动物粪便等措施培肥土壤保持养分循环,采取物理的和生物的措施防治病虫草害等等。,有机产品与古代无肥无药产品是有本质区别的。我们说有机产品禁止农药、化肥和转基因技术,这是技术底线,换句话说,它是有机产品的一个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也就是说,虽然有机产品肯定是不施农药化肥的,但是不施化肥、农药的产品却不一定是有机产品。有机产品必须满足如下三个条件:标准化生产;可追溯;独立的第三方认证。抛开独立第三方认证这个管理因素外,其标准化生产和可追溯均为食品安全的必要条件。因此有机产生其本质必然是一套完整、严谨的技术体系,规定了产地环境、目标品种、农业投入物要求、有害生物管控、储运追溯等等都有严格的指标要求与生产方法。只有这样,无论在何处、无论生产者是谁,只要能够达到标准的要求,按照一个固定的标准要求去生产,那么其产出农产品质量必然是有保障的。
总之,产品质量安全是以农业标准化的制定和实施为基础,农产品质量安全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兼顾环境,依据人的健康需要改进生产方式,因此说产品质量安全是创造节约型社会,促使社会财力、物力、人力的多智多资源合理开发和使用,真正体现从“土地到市场 全程的质量监控,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效实践.文献资料:
【1】 第一编辑室: 《绿色食品标准汇编》,中国标准出版社,2003.5 【2】 张玉香主编:《绿色食品的管理与生产技术》,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5.1 【3】 杨永杰主编: 《环境保护与清洁生产》,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4 【4】 程国强 著: 《WTO农业规则与中国农业发展》,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3 【5】 张勇主 编: 《农产品质量安全与认证》,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6 【6】 于冷, 顾海英.实施农业标准化是振兴我国农业的切入点[J].新世纪中国标准化工作论2001(9): 217-224.【7】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编.农业标准化[S].中国计量出版社, 2004(1): 28-29.【8】刘晨, 新时期中国食品安全保障及食品安全指数模型构建问题研究[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09(1): 195-196.【9】毛薇.基于供应链的食品安全指数体系构建的研究[J].商业研究,2011(12): 9-10.【10】段佳.让“综合指数”评判食品安全: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院长罗云波谈食品安全[N].大众科技报,2011-07-08(A01).
第三篇:全国人大代表呼吁关注农业污染和食品安全
如何降低食品里的农药残留物?如何提升耕地质量,保证粮食安全?来自中国产粮第一大省黑龙江的全国人大代表开出了“药方”。
全国人大代表高春艳来自黑龙江省穆棱市,是一位肥料配方师。她说,水是生命之源,相对于老百姓看得见的雾霾,水体污染不易察觉,从这个意义上讲,“保护水比保护空气更重要”。
她今年提交的建议是加大农业面源污染的综合治理力度,探索防治面源污染的有效措施,为百姓构建安居乐业的生态环境和生存空间。
高春艳指出,目前中国农民的化肥平均施用量在每公顷500-600公斤,远远超过国际上为防止水体污染而设置的化肥使用安全上限每公顷225公斤。
高春艳说,农民把粮食的增产过分地寄托在化肥施用量的增加上,但肥料利用率却只有35%左右,大量的氮、磷浪费和流失,不仅造成土壤板结而且大部分随降水和灌溉进入水体,导致地下水中氮、磷含量增高,水质富氧化程度加重。
全国人大代表,黑龙江省桦南县梨树乡和平村农民孙斌说,支撑北大仓连年丰收的黑土地的质量下降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以前出门放眼一看,全是黑黝黝的黑土,现在明显少了很多”。
《2013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显示,全国地表水总体轻度污染,全国4778个地下水监测点中,约六成水质较差和极差。31个大型淡水湖泊中,17个为中度污染或轻度污染。
高春艳建议从保护土壤的角度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加强耕地质量建设,建立施用有机肥、生物微肥的激励机制,对施用有机肥的农户按量化给予补贴,逐步降低农业生产中的化肥使用量。”
孙斌说,现在很多水田都用比较传统的肩背人扛式的机械,播撒不均匀,农民走慢一步,一个地方的施药量就可能增加一倍。而使用雾化程度更好,农作物吸收效果也更优的小型飞机作业,农药使用量可降低20%。
2014年,孙斌所在的农业公司购买了6架用于航化作业的无人机,每架25万元。“飞机撒药时,螺旋桨带动空气,可以形成漩涡,使农药不仅能喷洒到农作物的叶片上,还能覆盖到叶片下面。”孙斌说,这是其他撒药方式所不具备的。
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做强农业,必须尽快从主要追求产量和依赖资源消耗的粗放经营转到数量质量效益并重、注重提高竞争力、注重农业科技创新、注重可持续的集约发展上来,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
孙斌认为,当前中国正处于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重要关口,通过提高农机补贴额度,调整农业补贴的范围和方式,从政策上引导农民走现代农业的发展道路。
第四篇:林业与农业
壤塘县林业与农业增产增收
壤塘县林业局 唐 强 壤塘县人大常委会 何晓刚
摘 要:林业建设向生态建设转变。改善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和谐,努力开创发展生产、生活富裕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提出了在森林植被得到恢复的前提下,采取多种经营的方式,引进新品种、增加科技投入、按“公司(或乡)+农户”的经营模式推广应用“退耕还林”和“森林管护”承包责任制,保护和改善林业生态环境,适当地开发林下经济植物可大幅度增加农牧民的收入。但在经营森林资源的过程中,所运用的一切技术措施,不能违背自然规律。
关键词:林业;生态保护;农牧民;增产增收
随着国家先后启动实施了天然林资源保护、三北及长江流域等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退耕还林工程、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建设工程等六大林业重点工程,标志着我国林业建设已由以木材生产为主向以生态建设为主转变。改善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和谐,努力开创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使命。
壤塘县自1998年开始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和退耕还林工程,随着工程的实施许多问题开始不断出现,如何提高工程建设质量,如何提高林业生态建设与农业生产建设成效,如何改善全县农牧民的生存条件、创造一个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良好生态环境,已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壤塘县林业与农业的关系
壤塘是国家贫困县,边远、贫穷、地理条件差,经济基础薄弱,生产力落后,在产业结构上全县以农、林、牧为主体骨架,无其他产业,林业产业在国民经济收入中所占比重较大。在县境内农、林、牧生产方式原始单
一、彼此分离。搞林业的不务农却鄙视农活、放牧的不种地却占林业用地为草场,种地的不养畜、不
300斤/亩),且补助的粮食主要是大米和面粉。补偿政策1能实现养活一家人的愿望,对实施退耕还林(草)工程全县的农牧民积极性高。然而,退耕还林(草)工程补偿政策仅是2—8年的时间,全县的地理环境条件决定了所实施的退耕还林(草)地块在短短几年时间内不可能产生一定的成效经济不及年种植农作物的经济效益。补偿政策的结束与农牧民复耕的可能性较大。⒉2 退耕还林实施目标
退耕地还林工程是国家级重点生态建设工程,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退耕地还林工程以生态建设和保护为主,不是扶贫和解决农牧民吃饭的工程。因此实施退耕地还林工程首先要加大宣传力度,改变农牧民对工程的意识;坚持退15°以上的坡耕地5—14°好地不纳入退耕地还林工程范围,坚持总体规划、长远打算、农牧民自愿、宜林则林、宜草则草的原则,选择适合本地生长的树(草)种,科学造林,严格封育,加大管护力度,尽快恢复植被;保障工程质量,增加工程科技含量、提倡多种经营,积极开发林下经济植物,增加工程单位面积的经济收入,减轻农牧民的后顾之忧。⒉3 退耕还林工程林下植物开发与农牧民增产增收
在保障工程质量和森林植被得到恢复的前提下,引进新品种、增加工程科技投入、采取多种经营的方式,努力开发林下经济植物。开发的林下经济植物(如山药材、菌类植物、家禽和家畜等)按“公司(或乡)+农户”的经营模式运作,实行利益均衡分配,即公司(或乡)与基地和农户签订具有较强约束力、具有法律效力的产销合同、资金扶持合同和科技成果引进开发合同明确规定各方的责权利。基地、农户接受公司龙头企业2的指导,搞好农产品的生产,按合同规定的品种、规格、质量、数量、价格向公司交售农产品;公司为基地、农户提供系列化服务,按照让利原则保护性地收购签约农户的产品。目前,县林业局引进的美国野山杏栽培技术已在部分乡村进行试验,“公司(或乡)+农户”的经营模式正在初步推广应用。
1补偿政策:是指国家给退耕户的粮食、现金和种苗费的补助,长江上游地区为粮食(原粮)300斤/亩.年,现金20元/亩.年,种苗费50元/亩。粮食和现金补助年限暂定为生态草2年、经济林5年、生态林8年(国发„2002‟10)。
2龙头企业:是指依托主导产业和农副产品生产基地建立的,规模较大、辐射带动作用较强,具有引导生产、深化加工、服务基地和开拓市场等综合功能,与基地农户结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共同体的农副产品加工流通企业、中介组织或专业批发市场。
包、共同签订责任区管护合同书,把管护区的责任落实到各片区的人头,由林业部门按行政职能、管护经营合同书对各承包责任区进行经营管理和质量监督。⒊4森林管护承包责任制与农牧民增收
对国有林地的森林管护以“林业企业职工+当地农牧民”的方式实施承包责任经营制,充分调动企业职工和当地农牧民的积极性;对集体成片林地和散生林地的森林管护以“乡+当地农牧民”的方式实施承包责任经营制,充分调动各乡农牧民的积极性。这样既明确了森林管护责任,便于管理森林管护工程,企业职工和当地农牧民的收入稳定;同时在保障工程质量和森林植被得到恢复的前提下,企业职工和当地农牧民可在责任区投入技术和资金、采用多种经营的方式适当地开发和利用林下作物,提高企业职工和当地农牧民的收入。结论和讨论
从传统的林业和农业到生态工程建设,这个转变的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依赖于全民对客观自然规律认识的提高。退耕还林和森林管护工程是人类改造自然和保护自然的实践活动,在保障工程质量和森林植被得到恢复的前提下,开发的林下经济植物必须尊重自然规律。在经营森林资源的全过程中,所运用的一切技术措施,都要建立在掌握森林生态系统特性和林地生态环境等特性的基础上,不能违背自然规律。
合理的退耕还林和森林管护经营模式既改善了生态环境、恢复了森林植被,企业职工和当地农牧民的收入也有大幅度的提高。因此,在林业生态保护工程中县政府应成立专门的工程领导小组,制定管理措施,协调关系、统一指挥、统一部署、统一管理、总体安排。主张因地制宜地运用多种方式和途径经营管理林地、恢复森林植被。达到保护生态环境、改善全县人民生产生活条件、增加县财政收入的目的。
2004年4月8日
参考文献:
①《壤塘县志》编委会,《壤塘县志》,北京:民族出版社.1997.8.②陈文宽、谭静主编,《农业产业化概论》,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0.8.③李育材主编,《退耕还林技术模式》,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1.12 ④祝列克主编,《全国林业生态建设与治理模式》,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3.5 ⑤曹昌楷主编,《四川林勘设计》,成都,2003.6,国内统一刊号:CN51—1490/S.
第五篇:农业与科技
农业与科技
【摘要】农业是我国的第一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国家自立、社会安定的基础,是人民安居乐业的物质保障。但我国农业发展相对滞后,农业劳动生产率低,农业科研的投资少,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非常大。目前中国农业集约化手段主要表现在使用大量化肥和农药以及单一的作物品种,其对水体、土壤、大气和生物多样性所造成的负面影响是巨大的。机械化程度极低,还是以小农经济为主农产品商品化程度也低,农民收入少,生产积极性不高。
关键词:农业、地位、现状、政策、科技
一、农业在我国的地位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它的影响力波及我国各行各业。农业是国家自立、社会安定的基础。具体表现在:第一,从人类的存在和发展来看,农业是国民经济中最主要的物质生产部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第二,从农业与第二、第三产业的关系看,农业生产活动是人类生产活动的起点,没有农业的发展,就没有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农业的发展直接制约着工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第三,从农业与人民、国家的关系上看,农业的兴衰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全局,农业的发展直接关系着人们的切身利益和社会的安定,以及我国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可以这么说,如果农业基础地位得不到巩固,将使整个国民经济和国家体系濒临崩溃。
二、我国农业的发展现状
中国是一个农业历史悠久的国家,农业在整个国民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作为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以不足世界10%的耕地生产出占世界近25%的粮食,养活了占世界22%以上的人口。中国农业的发展,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1999年,中国粮食生产能力已稳定在5亿吨以上,成为世界最大产粮国,畜产品和水产品产量每年都以超过10%的速度增长。目前,中国人均粮食、棉花、油料蔬菜、肉类、禽蛋、水产品产量,已达到或超过世界平均水平。但在取得丰硕成果的同时,也不难看出中国农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以牺牲资源和生态环境为代价的,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自然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下降,农业
生产效益低下等问题。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农业生产规模化和机械化均比较低,尤其是农业科技贡献率更为低下。
所以,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巩固和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建设现代农业、全面加快农村小康建设是一项长期、复杂而艰巨的任务。
当前我国的农业和农村发展仍处于农业发展的初级阶段,还存在不少矛盾和问题。比如农业基础还较为薄弱;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仍然较多;农民文化素质偏低等。这就要求我国要尽快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科技兴农”的路子。
三、加大科技投入,走“科技兴农”的路子
既然农业在我国的地位如此显著,而我国农业发展又相对滞后,那么我们应该想法设法加快把农业这个基础产业发展好。邓小平说得好,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要发展农业,必须加大科技投入,具体包括以下三点:
(一)农业科技人才的培养
科技成果转化的活水源头是人才,没有人才就没有科技,自然就没有成果转化,这是一个令人一目了然的逻辑。而人才的培养关键在于教育,加大对教育的经费投入,完善教育法律法规,注重教育公平的同时选拔具有科研潜力的优秀人才。另一方面,培养造就科技创新人才,首先要抓紧培养造就科技领军人才,尤其是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此外,还要善于发现人才。俗话说的好:“先有伯乐,而后有千里马”,我国人才流失现象较其他国家严重,这就需要在政策、行动上做到爱惜人才,通过建立健全评估、选拔、使用、激励人才的机制以及整体的环境、土壤、配套政策,吸引人才。其次,用实践造就人才。对于人才而言,光有理论知识,注重实验室工作是不行的,理论只有联系实际才具有现实意义。只有深入到生产实际中,才会发现缺点和不足,这样才会使科技符合生产的要求,不断促进我国农业的发展。
(二)培养新型职业农民
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推进,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进城务工,农村“谁来种地”成为严峻问题。如今50岁以上甚至60多岁的老年人成了种地主力,少数留在农村中的年轻人,有些也不愿意种地或者不会种地。如果不采取相应措施,农村劳动力和种地的需求间可能慢慢会脱节。培养具有科技文化知识的职业农民成为我国农业发展迫在眉睫的任务。职业农民可分为两类,一是通过承包、流转等途径形成的生产规模型大户;二是依托专业合作社发展起来的专业型的技术农民。对前者,要组织引导,通过培训提升其经营管理能力,对后者则要加强专业培训,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必要时政策给予一定的补助。
(三)加大对农业科研经费的投入
做任何一项科技研究都需要成本,对于农业科技研究,需要人才、实验地、技术,最为关键的是经费,所以要求加大政府财政对农业科研经费的投入力度。在目前经济状况下,财政对农业科技的资金支持仍然是农业科技投入的主要渠道,政府应该有计划的制定农业科技投入的发展规划,按照当年国民经济总产值的一定比例对农业科技和农业生产进行资金投入,并保证对农业科技投入的稳步提高。而且要加大对科研成果的推广力度,构建多元化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四)“科技兴农”的成功典范
在美丽的武义大地上,在优美山川寿仙谷边,有一个全县闻名的香菇专业村——王宅镇岩宅村。该村自1987年开始发展香菇生产,200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863元。村民追根溯源,都夸“我们村有个好青年高文兴,是他带领我们走上科技致富之路的”。这个人就是高文兴。1987年,高文兴初中毕业,回到家乡。岩宅一带是产粮区,农业增产农民难增收。乡亲们一年到头辛勤劳作,但经济状况得不到改善,辛苦不赚钱,面对这一现状高文兴在苦苦思索:粮食生产发展了,农民收入上不去,如何发展经济,村民如何致富?经过反复考虑,高文兴决定搞香菇生产。于是,他自费学习香菇培植技术。由于食用菌生产技术要求高,而以往村民对水稻种植技术比较熟悉,其他生产技术比较缺乏。高文兴认为要对村民进行大量的技术培训和技术指导。首先,自己认真刻苦学习,正确、熟练掌握香菇培植技术,1991年获得食用菌专业助理技术员职称。然后,根据种植季节不同,技术要领不一样,利用自己的香菇培植场所,高文兴每年对本村村民进行三至四次的有规模的集中技术培训。特别是灭菌、备料、接种、培养、采摘加工等技术要点,进行反复、详细的讲解。另外,高文兴针对不同接受程度,对个别农户进行个别辅导。只要菇农来电话询问,他总是不厌其烦地向农民解释。而且,根据县科技部门安排,他经常到邵宅、柳城等地对其他乡镇的农民进行培训。这样,高文兴平均每一年对农民进行培训达300多人次。十多年来,他免费为农民培训达3210人次,发放资料2450份,为提高当地农民科技素质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这样一来,高文兴不仅自己富起来,而且带动村民们一起致富。
四、农业与科技的发展趋势
农业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任何时代、任何国家都离不开农业,农业的基础地位永远不可能动摇。农业要获得持续不断地发展,就必须依靠科技的投入,科技是永不枯竭的资源。在未来,农业发展与科学技术必定紧密结合,农业发展规模化、机械化和科技贡献率都不断地提高,人类利用科技创造出一副人与自然极度和谐的画面。
参考文献:《绿色科技》2012年第4期
《新农民》2011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