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保险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时间:2019-05-14 06:55:2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国社会保险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国社会保险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第一篇:中国社会保险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中国社会保险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摘要:尽管今年来我国保险业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但随着国外保险公司以合资或独资等多种形式进入中国保险市场,中国保险市场的问题暴露无疑。主要存在:管理模式落后,经营机制陈旧;产品结构单一,缺开发体系;保险法规滞后,究其原因在于消费者保险意识滞后,保险品种单一,专业人才缺乏,市场监管薄弱。本文从我国保险业的现状,现今存在的问题着手研究,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保险业,保险市场,保险法规

Abstract:Although this year China's insurance industry has made great development, but as foreign joint ventures or wholly-owned insurance company to enter the Chinese insurance market and other forms, the Chinese insurance market problem exposed.Mainly: management backward, outdated operating mechanism;single product structure, lack of development system;insurance laws lag, the reason is that consumer awareness lags behind the insurance, insurance, a single species, the lack of professionals, market supervision is weak.In this paper, the status quo of China's insurance industry, today to examine the problems and put forward measures to address these issues.Keywords:Insurance,insurance market,Insurance regulations 引言

中国保监会公布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9月底,保险行业资产总额达到47995亿元,同比增长了27%。预计到今年年底,保险行业资产总额将突破5万亿元整数关口。值得注意的是,在行业总保费收入同比增长32%左右、用于银行存款的保险资金增幅水平也大致相当的情况下,用于投资的保险资金增幅以及保险行业资产总额的增幅,却与保费收入增幅出现一定程度的背离,仅达到29%和27%的水平。虽然从这一数据还难以作出某些具体的评判,但可以肯定的是,在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下,或许保险行业在资金运用、内控管理、成本控制、赔付等方面还有不容乐观、值得检点之处。尤其此前多家媒体报道,保险资金投资股市已近满仓操作的水平,在目前的大背景下,整个行业需要在风险控制方面给予更多一些的关注。

随着中国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平安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相继在国外上市。国际投资人的监督逐步转化为上市公司的自觉行动,三大保险集团业务量加起来占了中国保险市场的60%以上。改革迸发的活力正在成为推动我国保险业健康、快速发展的强大动力。

一中国保险业的现状

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1—9月份,保险行业原保险保费收入达到11324亿元,同比增长了32%。其中,财产险实现的原保险保费收入为2955亿元,同比增长了32%,人身险实现的原保险保费收入为8369亿元,同比增长了32%。在人身险原保险保费收入中,寿险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7625亿元,同比增长了33%。截至今年9月30日,保险资金银行存款为13070亿元,同比增长了30%,用于各类投资的保险资金达到31253亿元,同比增长了29%。保险行业在优化资产配置,化解投资运作风险,保障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中国保险业的发展存在巨大的潜力

(1)随着我国城乡居民收入的增加,恩格尔系数的不断降低,保险品作为一种特殊的金融消费品必然会逐步伴随收入的增加而日益提高。

(2)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保险业必将随着金融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提高不断增加。在当代世界经济活动中,保险业越来越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保险业在经济结构中所占的比重将日益增加。保险机构应充分认识到我国保险业存在的巨大市场潜力和生存空间,实现保险业从买方市场向卖方市场的转化。

(3)在我国社会经济发生重大变革转型时期,投保人和被保险人的范围呈日趋增长和扩大的趋势。各种意外事故屡屡发生,天灾人祸不期而至,这就为拓展保险业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依据,为保险人员推销保险,开拓业务活动创造了有利的客观条件,为保险业进一步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2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保险业存在的巨大的差距

(1)从保险业发展的规模上看,我国保险公司的数量、保费总收入和资产总量都相对很少。规模是行业和企业发展水平的基本标志,从各方面的统计数据应该看到,我国保险业还处在起步阶段。

(2)从保险深度和保险密度上看,我国在这两方面都处于相当低的水平,与发达国家相距甚远。保险深度是一个国家和地区年保费收入与同期国内生产总值之比。目前,发达国家保险市场的保险深度已达10%左右。而我国2000年的保险深度为1.8%。保险密度指标是指人均保费。发达国家已达2000---3000美元,日本高达4600美元。而我国人均保费只有127.7元,约15美元,美国1600美元,人均保费是中国的107倍,日本是中国的307倍。保险深度和保险密度是衡量保险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3)从我国民众对保险业认识的程度上看,保险观念还较差。人们对保险在稳定社会经济,维护个人切身利益上的作用认识不够。主动买保险的个人寥寥无几,整个保险业,特别是人身保险是个买方市场,迫使百万保险推销大军四处奔波,推销保险产品。保险作为市场经济的产物,作为社会的稳定器,必须让人们从切身利益上认识其作用。

二中国保险业存在的问题

1保险意识滞后。其实根本上是跟中国人的传统观念有关系,中国人多看重 的是钱财,一说理财都想的是如何去赚钱,而不想到自己的保障问题,往往把财产看做第一位,宁愿给车上保险也不会给自己上保险。这是一种意识形态的问题。国民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消费者现有财富的增长和风险总量的提高,使消费者对保险的需求不断增加。在从传统的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的过程中,承担风险的主体逐渐从政府转移到企业和个人。实践证明,保险是应对风险的一种有效手段,但由于中国自1959年停办国内保险业务以后,在长达20年的时间里没有商业保险的实践,因此,中国人的风险意识滞后,保险观念单薄,这是保险行业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管理模式落后,经营机制陈旧。中国的保险业基本上还是计划经济时期的传统经营方式,重规模不重效益,贪大求全,专业性不强,缺乏客户至上的服务意识,没有高效的资金运营渠道和手段。产品结构单一,缺乏产品开发体系。险种开发无论从速度、数量还是从质量上都不能满足市场需求。伴随着全新的、供人们精神享受和物质享受商品的出现,新的风险也应运而生。例如,飞机在带给人们快捷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飞机失事所导致的巨灾风险等。此外,随着新体制、新规则的制定,新环境的出现,也将产生许多新的风险因素。如责任风险、信用风险等。面对风险种类的迅速增加,我国保险业所提供的险种却十分有限。例如在寿险行业中,各大公司都在拼命争夺、抢占少儿险市场;在财产险上,各公司的竞争也主要集中在财产、车辆、货物运输等少数几个大险种上。专业人才欠缺,而又不注重培训储备,势必会给未来的竞争带来被动。保险业的特殊经营方式产生了对展业、精算、承保、投资、理赔等特殊人才的需求。各种专业人才的培养是一个渐进、累积的过程。而我国停办国内保险业务达20年之久所带来的一个直接严重后果是保险人才培养的断层。保险公司的培训水平很有限,相应的院校师资力量薄弱、素质不高、教材陈旧、教学手段落后等问题,都使得保险业的人才不能很好的满足快速发展的需要。据调查,由于一些保险营销员缺乏职业道德,缺少相关知识,致使在推销保险产品时出现误导陈述、保费回扣、恶意招揽等违规、甚至违法现象,极大地损毁了中国保险业的声誉。

5保险法规有待完善,虽然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颁布实施,标志着中国保险业进入了有法可依、依法管理阶段。为适应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需要,《保险法》己于1997年颁布,但原则性的东西多,细则性的东西少,在操作上尚有许多盲点,不能满足保险业稳定发展的需要。2001年国务院颁布了《外资保险公司管理条例》,中国保监会积极清理了与世贸组织规则不符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在保险业务迅速发展的情况下,保险监管制度却明显滞后。由于监管不力导致中国保险市场秩序混乱,如乱设保险分支机构和保险中介机构、保险公司或中介机构资金管理松弛、公司之间的不正当竞争和恶性竞争严重等,这些都是中国保险行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解决中国保险业存在问题的对策

我国保险业要想立于不败之地,要真正培育出具有雄厚实力和国家知名度 的民族保险公司,必须注重一下几点:

1加大宣传,增强全民保险意识。保险产品是属于契约类无型商品,对于国人来讲虽然不是非常新鲜但也不是一朝一夕就都能接受的。比如现在的年轻人很多都已经购买了商业保险,等这代人年老后肯定会鼓励他们的子女也参保,慢慢的国人保险意识就强了。

2改革我国国内资保险公司的保险经营体制和管理体制,尽快实现与国际惯例接轨。我国保险业产生于计划经济时代,现在内资保险公司在人事、财务等的管理上基本是旧的管理体制。由于体制僵化、待遇低,人才的使用,员工的工资收入和福利待遇还不能与外资公司相比。因此要通过改革,克服内资保险体制上的种种弊端,引进先进的管理体制和经营体制,使内资公司尽快提高企业活力,增强市场竞争力。与此同时,要尽快健全和发展有利于内资保险公司资金运用的资本市场和证券市场,拓宽国内保险业经营渠道,壮大内资公司资本实力,在积极稳妥地推进内资保险公司改革的同时,使之在公司结构和保险业务运作上尽快的与国际接轨,积极参与竞争。

3保险产品上注重保险技术创新。就保险产品的品格化而言,它所包含的不仅是利益保障功能或投资功能、储蓄功能或产品的组合功能,更主要的是它的价格水平与服务水平。保险技术创新是就保险业的业务经营上,所进行的种种富于开拓性、创造性的变革。主要包括险种创新、营销方式创新、服务项目创新等多方面。保险技术创新有利于缩小民族保险业与国际保险市场的差距,带动保险业迅速发展,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多样化的保险需求,使我们在未来的保险市场中居于相对有利的地位。目前,就险种创新而言,我们要大力发展责任保险、医疗保险等险种,全力开拓新险种。如分红保险、变额保险、单一疾病和特定疾病保险。其次,就营销方式而言,可以学习借鉴外国保险业的经营经验,结合我们自身情况,大力发展新的营销手段和方式,尽早为开展网络保险做好铺垫。将发展网上保险作为21世纪的战略举措,为占领网上市场做好积极铺垫。

4加快培育高素质的人才 未来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在国内外同行竞争的背景下,客观上对保险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商业保险公司将更加重视人才的培养,既要培养适应国内保险业务发展需要的核保师、核赔师、精算师、专业人才,更要培养精通国际保险惯例、参与国际保险市场竞争的外向型的人才。民族保险业除了要注意筑巢引凤,通过尊重、优待政策来吸引人才外,更需要全方位加快现有人才的教育和培养。与此同时,要注意培育企业文化的氛围,创造和谐宽松、团结向上的环境,以增强企业的凝聚力,防止人才流失。

5完善保险法规,强化市场监督。保证保险市场健康持续发展,做到监督的全程化、动态化、持续化。同时,要加快制定入前后的相关法律法规,包括修改和完善《保险法》,对内外保险公司应实行统一监督,在监督目标、指标、手段上应避免双重标准,切实有发挥国家保险监督的职能作用。2002年颁布实施了新的保险法,与此同时中国保监会依据新保险法的有关规定,先后制定、修改

了保险公司管理规定等一系列配套的规章和制度。一个适合中国保险市场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已经逐步形成。

四、总结

中国人的保险意识不是差.只是未能跟随着社会的进步而改变他们原有的保险意识。更重要的是他们没有真正去了解保险!其实保险从另一角度去看.是将自己的一部分的钱放在保险公司。无不幸的可能觉得收益小了。但人们不去想万一有不幸呢?中国的保险是需要有更多有专业知识的人去发展。

伴随着新兴产业的腾飞、高新科技的发展、世界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中国保险行业的经营环境发生了显著变化。在中国保险业发展面临良好机遇和广阔前景的同时,也承受着深化保险体制改革和不断创新的压力,保险公司将被推置于富有挑战和激烈竞争的保险市场之中。中国保险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良好的竞争势头和快速的发展步伐,健全和完善相关的法律、制度改革以及整顿和规范保险市场的经营是势在必行的。中国的保险市场潜力巨大,人民的保险意识逐渐增强,保险行业日益规范,保险保障更加健全,中国保险业将分阶段、有步骤对外开放保险市场,这是时代的呼唤,是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相信通过不断地研究和努力,我国的保险业一定有一个更加辉煌的明天。

参考文献:

[1]陈立双,保险学[M].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19-45.[2]李迎春.当前保险业面临的突出问题及对策建议[J].保险研究2006,(4)[3]赵孟,人寿保险个人理财新工具[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35-43.[4]丁少群阎建军卓志.谈我国保险市场垄断竞争型结构转变[J].商业时代2006(9)[5]苏东水.产业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6]周丽莉.中国保险业市场结构研究.[D]广州:暨南大学,2006.

第二篇:社会保险问题及对策

社会保险问题、发展趋势及对策 农民工养老保险 现状

首先,农民工参保覆盖面较低。各地虽然都将农民工作为城镇职工基本社会保险制度扩大覆盖面的主要对象,但在这个庞大的人群中,农民工参保率依然偏低

其次,农民工退保率高。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调查显示,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者养老保险的平均退保率已达到40%。广东东莞2005年有105万人参加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但1年内就有40万人“退保”,基本上都是外来务工者。在浙江杭州,参加养老保险的外来工在50万人左右,而每年“退保”人数高达8—10万人,目前累计“退保”的人次超过24万。从参保到退保,亿万农民工在社会养老保险面前表现出的无奈与矛盾,为中国年轻而庞大的社会保障体制出了一道难题。

再次,养老保险衔接困难。由于各地的农民工养老政策不同,各地的缴费率、缴费标准存在很大的差异,使得农民工的养老保险没法实现接转。

1.养老保险制度设计自身的缺陷。

目前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在保险责任主体、社会统筹的工资比例以及政策与制度衔接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制约了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的贯彻和实施。首先,国家对农保资金筹集的规定,坚持的是“个人交纳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给予政策扶持”的原则。在一些集体经济实力薄弱的地方,保费全部由农民个人负担,保费收取很困难。个别地方采取“一刀切”的办法,强制性收取保费,引起农民反感,并带来一些社会性问题。其次,养老保险社会统筹的工资比例,各地有所差异,保险制度的不衔接、不统一等因素直接影响了农民工参保的积极性。再次,现行的政策中与现行农村养老保险体系衔接问题设计的不够好,这给劳动力在全国的流动带来了极大的阻力。最后,现行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中关于累计缴费15年可按规定领取基本养老金的门槛使得农民工难以逾越。由于农民工普遍从事的工作一般属于劳动密集型,常常是以体力劳动为主,当他们到了一定的年龄,他们在城市里再找工作就非常困难,所以他们的实际缴费年限很难达到15年。2.各地政策不统一,缺乏统一有效的指导。

2001年12月,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发布的《关于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政策有关问题的通知》对农民工养老保险有一些原则性的规定。中央政策对地方的政策具有约束作用,但有的地方在执行中央的政策同时,加入了地方性的规定,从而形成了有差异的地方性农民工养老保险政策。因此,现行的社会养老保险基金区域统筹政策与农民工跨省区流动存在着尖锐的矛盾,区域政策差异致使农民工跨省区调换就业地点后很难转移或保持养老保险关系。由于国家尚未实现社会养老保险的全国统筹,各地政策的不统一,因此农民工的个人账户基本上不可转移,因此农民工即使在辗转各地务工期间按规定缴费,晚年却还是与养老保险无缘。农民工工作的高度流动性,使其在老年之后能享受单位养老的可能性几乎为零,面对没有保障的未来,任何人都不可能无动于衷,只是农民工的弱势群体地位让社会听不到他们对自身利益的诉求。3.我国的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导致城镇农村社会保障的资源分配存在巨大差异。

户籍制度是一个制度层面的原因。现有的城乡二元户籍制度一直是阻碍农民工真正融入所在城市的根本所在。长期以来政府通过严格的户籍制度,将政策资源倾向城市居民,因此社保问题上在城镇居民的社保资金尚存在巨大差额的前提下,更谈不上农村的社保问题了。这使得农民工无法享受到和城市居民平等的社会养老保障,其身在城市而户口在农村,他们随时可以回乡务农,伴随着回乡的是拒绝参保或退保,直接导致了农民工社会养老保险出现“一低一高”现象。4.农民工自身的因素。

由于农民工个体群体差异极大,难以进行统一规划。有的农民工是季节性外出,有的是长年外出,还有一些农民工选择在城镇长期工作和居住,因此农民工个体和群体差异都很大,如果按照统一的模式纳入养老保险体系显然不现实。而且由于农民工收入较低,难以承受保险费。按照现行的养老保险费缴纳标准,农民工自己应缴纳的部分每月在100元以上,除掉必要生活费用支出,每月所剩无几,缴纳较高的社会养老保险费更是难以承受的负担,因此出现大量的退保现象。5.用人单位方面的原因。

许多用人单位拒绝为农民工办理参保,其主要原因就是一些用人单位认为,为农民工参加社会养老保险会加重企业负担,因此往往违反规定不予参保。近年来, 农民工退保率不断升高,企业经营者普遍认为,如果农民工选择退保,可以得到个人账户中的11%作为一次性给付,而剩下的15%并不退还给企业,而是变成社会统筹基金。因此,企业干脆拒绝为农民工办理社会养老保险关系,这也是农民工参保率低的一个原因。

三、完善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的对策和建议

1.在现有的财政体制下,调整支出结构,筹集资金,解决农民工养老保险的资金来源问题。

由于农民工兼有农民和市民双重身份,政府对农民工养老保险所负财政责任具有特殊性,农民工社会保险基金的筹集,除了用人单位和农民工缴费外,还应当开辟筹集渠道的新思路。其中主要有:一是农村土地征收中提取部分比例的资金用于养老保险。土地是农民和农民工的传统保障载体,当农民离开土地而成为农民工后,仍有必要从土地的社会保障功能中寻求农民工社会保险基金的来源。二是转移财政支付。在农民工输入城市与农民工输出地区之间建立一种横向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此种财政转移支付占该市财政收入的比例应当依来源于财政 转移支付接受地的农民工总数占该市总劳动力的比例来确定,对于这种财政转移支付的资金应当限定一定比例进入财政转移支付接受地区的农村社会保险基金和农民工社会保险基金。

2.实现社会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建立方便合理的社会养老保险跨省区转移机制。

现阶段实行的养老保险基金区域统筹政策,与农民工跨省区流动存在着尖锐的矛盾,农民工即使参保也很难享受老有所养的待遇,这是他们消极对待养老保险的主要原因。建议农民工社会养老保险实行全国统筹,统一管理。首先,尽快建立全国联网的社会化管理机制,让政府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与公安户籍、银行、工商、税务等部门进行信息共享,建立劳动者个人终身保险账号,形成全国统一的网络。其次,建立社会保险关系管理中心。通过设计“社会保险个人服务窗口”,简化参保程序,改进服务手段,使农民工参保登记、缴费、转移和接续社会保险关系更加方便快捷。再次,建立农民工全国通用型永久社保卡。实行一卡制,农民工不论迁移到什么地方都可以凭卡办理一次性社会保险登记、缴纳养老保险费及领取养老保险金。最后,实行灵活的缴费方式。农民工养老保险缴费可以按月计算,按月、季、年缴、允许中断后再补缴,缴费时间累计折算成标准缴费年限。

3.深化改革户籍制度和农村土地转让制度。

首先可以全面取消中小城市的农村户口和非农村户口的界限,允许农民在户口所在地的县域内自由流动,只要农民在城市具有固定的住所,稳定的工作岗位和收入来源,即为其建立社会养老保险账户,并可随其工作区域的变化而转移。农村土地转让制度改革应在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的前提下,允许农民工自主转让土地经营权,通过实行反租倒包、转包转让、租赁、拍卖、土地经营权人股、企业或大户托管等形式,有效实现土地增值,使在外打工的农民摆脱土地经营的后顾之忧,并最终通过利益补偿纳入其相应的社会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增强养老保障的能力,使转出土地的农民工最终享有与所在城镇人口同样的养老保险待遇。4.适当降低缴费率,延长缴费期,采取灵活的缴费方式。

从农民工个人角度来看,农民工的劳动报酬一般都明显低于城镇工,所以农民工个人缴费率也应低于目前城镇职工执行的8%的标准。针对农民工就业的灵活性和收入的不稳定性,可以设定不同的缴费比例,农民工个人可以针对自己的即期收入参照不同的缴费率进行缴费。当其收入较高时,可以按较高比例缴费;收入较低时,可以按较低比例缴费,“多投就多保,少投就少保”,因此农民工的缴费水平只会影响到参保农民工个人将来从个人账户中领取养老金的多少,他可以根据自己当时的收入状况选择相应的缴费比例。5.建立健全养老保险监督体系。

社会养老保险监督体系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完善:第一,行政监督。应该由有关部门在国家的授权下对社会养老保险工作进行严密监督,同时处理有关养老保险投诉案件,并给予及时处理。第二,审计监督。国家审计部门要不定期地对社会养老保险机构的财务和管理进行审计,如遇到问题,应及时予以纠正。第三,社会监督在国家审计和监督的前提下,引入社会监督,由有关代表及社会团体组成社会监督机构,对养老保险机构进行直接监督。以维护养老保险的公平与安全。除此之外,还要建立对用人单位的监督激励机制。一方面,组织专门的检查监督人员,负责监督企业与农民工签订正式的劳动合同,为其缴纳社会养老保险金,加大违规的惩罚力度。另一方面,可根据农民工的流动性及参加工作时间长短来将他们分类,分别确定不同的缴费率,建立差别缴费率。

医疗保险制度整合

我国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主要由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三大体系组成。

目前医疗保险基本实现了全覆盖,医疗保障制度的改革发展到了新高度,实行“三保合一”的时机已经到来。①存在机构职能重叠交叉和社会资源浪费的现象。不仅政府的三个职能部门都在管理基本医疗保险的相关事项,职能有明显的重叠交叉现象,而且部门内部层层设置专门机构和人员,每个定点医疗机构(各级定点医院)内部也分别设置职工医保、居民医保、新农合保险等多个报销窗口,负责各自的报销和结算工作,这样就使得管理机构一方面感到经办力量明显不足,尤其是部分地区新农合的基层经办力量还很薄弱;另一方面又存在部分人力、财力、物力资源被浪费的状况,比如机构重叠就造成了部分人力资源、办公场地的重复投入和浪费,不同部门重复建设多套基本医疗保障信息系统,造成了部分资金、设备、管理人员的浪费。

②存在重复参保、假报销的现象。部分农村大学生(在校生)既参加新农合保险,又参加“大学生医疗保险”;还有部分城郊失地农民和外出打工农民存在既参加新农合,又参加城镇居民保险的现象。这种重复参保不仅增加了农民负担,还增加了财政支出。同时,还可能为少数不法分子通过伪造假病历、假发票等,以获得政府补偿资金提供了可乘之机。

实行基本医疗保险是党和政府关注民生,符合了群众的切身利益,尤其是新农合的实施,极大地缓解了广大农民群众看病贵、因病致贫返贫的现象,给人民群众带来了好处,也赢得了民心等等。但由于制度、体制、机制等多方面的原因,部分城乡群众显得不够满意,比如因政策标准不统一,城镇居民和农民同住一间病房,但医疗保险报销比例却不同,部分群众存在不公平感。建立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城乡一体化医疗保障体系,也就是实现居民、职工和农民参保条件一致、个人缴费标准和待遇标准一致、保障水平一致以及权力和义务一致,逐步缩小城镇居民、职工和农村医疗保险待遇之间的差距,真正体现医疗保障的公正性和平等性。

我国目前很难用一个制度和统一的标准建立适合所有人群的医保制度。因此,我国的医疗保障体系发展需循序渐进,逐步推进医保制度的统筹发展,最终实现制度的统一。不仅如此,三种基本医疗保险的整合也需要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支撑,需要国家政策的支持和各部门以及人民群众的配合。

在当前形势下,三种基本医疗保险的整合不能操之过急。因为在我国,三种医疗保险的发展阶段和发展水平差距很大,一旦三种保险的基金流入一个资金池,就会出现保障水平高的人群对保障水平低的人群进行变相补贴。所以国家应充分调研,根据实际情况提出比较完善的整合三种保险制度的要求及意见,供地方贯彻执行。其次统筹城乡医疗保障制度,与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及医疗保障水平息息相关,同时涉及了人财物等方面整合,需要不断完善。各地应结合国家政策以及当地的实际情况,探索经验,加快推进城乡医保一体化。最后我国城乡差距很大,这就需要国家不断提高对农村居民的补助水平和医疗待遇水平,优化医疗卫生资源,实现公共财政投入的公平性和广泛性。

工伤保险

目前,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企业中的工伤事故和职业病多发。如何加强工伤预防、切实有效地维护劳动者安全健康权益,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重大社会问题。工伤保险作为一项以保障工伤职工各项工伤待遇为目的的社会保险制度,在保障职工的合法权益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改革的深入,现有的工伤保险制度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新情况、新问题。因此,探索一条新形势下适合我国国情的工伤保险发展之路,已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我国工伤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及面临的挑战

2003年我国颁布了《工伤保险条例》,确立了我国现行工伤保险制度的基本构架。截至2009年末,全国参保单位达330余万户,参保人数达到1.46亿人,比《工伤保险条例》实施前增加了2倍之多。与此同时,工伤保险基金的规模呈大幅度增长趋势,2009年工伤保险基金收入达到240亿元,为2003年的6倍之多;享受工伤保险待遇的人数也不断增加,待遇水平得到普遍提高,工伤职工的工伤保险权益得到了较好保障。近年来,尽管我国工伤保险事业取得了快速发展,但目前仍然存在一些突出问题,面临着一些新的挑战。解决这些问题已成当务之急。

1.工伤保险制度工伤预防功能发挥不够。目前我国工伤保险仍是以工伤补偿为主,主要通过对工伤人员的经济补偿来保障他们及其家庭的基本生活。但单纯的工伤补偿并不是现代工伤保险制度的应有之义。目前,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的工伤保险制度都把工伤补偿和工伤预防、职业康复紧紧结合在一起,并将重点放在工伤事故的预防上,同时尽最大努力提供康复帮助。我国现行的《工伤保险条例》中尽管确定了“工伤保险要与事故预防和职业病防治相结合”的原则,但没有明确规定基金的支出比例、途径和用途,在我国一些省级立法及实施细则中,大多数也没有明确规定工伤预防基金支出比例,从而导致工伤保险机构的工伤预防工作无法得到明确的制度指导。2.工伤保险覆盖面狭窄,覆盖范围小覆盖面狭窄是我国工伤保险制度存在的首要问题。一方面,现有的制度主要是企业职工工伤保险制度,仅规定各类企业以及有雇工的个体工商户应当参加工伤保险,而国家机关及事业单位不参加。另一方面,农民工参保率不高是突出问题。虽然我国早在2004年开始实施的《工伤保险条例》就将农民工纳入了工伤保险范畴,但较低的参保率导致大部分的农民工在发生工伤事故后得不到应有的权益保障。3.工伤保险费率不尽合理

我国实行差别费率和浮动费率制度,但目前工伤保险费率不尽合理。一是我国工伤保险费率水平偏低。目前我国平均费率为0.9%左右②,还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而费率低导致的直接结果是工伤保险该有的功能和服务不到位。二是行业费率档次少。我国行业本身分类繁多,但在工伤保险费率计算时,我国只是简单地将行业分为风险较小、中等风险、风险较大三个类别,相应的基准费率为0.5%、1.0%和2.0%,差别也不大,直接影响了企业参保的积极性以及工伤保险和工伤预防效能的发挥。

4.工伤保险的实施面临新挑战

随着就业形式的多元化,我国高流动性、不稳定的劳动关系大量增加。同时,随着我国逐渐全面融入国际经济体系,劳动力流动也不仅限于国内劳动力市场,工作人员派驻国外以及外籍人士来华就业等情况都将大大增加。按目前实施的工伤保险制度很难将这些劳动关系全部纳入保险范围。

另外,在原有制度及其改革过程中遗留下来的老工伤问题对于工伤保险制度的改革发展提出了难题。比如,由于职业病迟发性、滞后性的特点,将会出现越来越多以前没有参保的职工陆续被诊断为职业病的情况。如何解决这部分人的工伤待遇问题,也对工伤保险制度提出了新的挑战。

二、健全完善我国工伤保险制度的对策建议

1.加强工伤保险法规建设,建立工伤预防、工伤补偿与工伤康复三位一体的制度体系

在工伤保险运行体系中实施积极的工伤预防和工伤康复,已成为国际工伤保险事业发展的主流。我国工伤保险法律体系的核心是2003年出,其中很多已经适应不了台的《工伤保险条例》

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亟须进一步修订和完善,以推动建立工伤预防、工伤补偿与工伤康复三位一体的制度体系。在新修改的条例中,我们应当逐步明确工伤预防费用在工伤保险基金中的法定支出比例,保障工伤预防和康复工作的经费来源。在此基础上,还需要制定一系列相关的规范性文件和实施细则,对工伤预防和康复费用的使用范围、提取比例和任务目标等做出明确规定。2.进一步扩大工伤保险的覆盖范围

从国外的工伤保险状况来看,工伤保险的覆盖面是相当广泛的。例如,在实行强制性工伤保险的德国,1885年工伤保险创立之初仅在部分行业建立了该项制度,之后逐步发展到所有雇员;到1942年,德国的工伤保险已经覆盖了全部企业;到1971年,覆盖范围进一步从工人到国家工作人员及中小学生甚至幼儿园儿童各类人群。对于我国来说,未来的工伤保险制度应该适用我国境内一切企业单位和全部职工,不仅包括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外资和私营企业,还应将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的职工纳入工伤保险体系。而且,政府还应进一步研究探索灵活就业人员的工伤保障办法,加快推进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尽快实现所有劳动关系的农民工工伤保险全覆盖,让更多的劳动者享有这项保障。

3.建立科学、规范的费率变化机制

一方面,要根据行业风险程度,进一步细化行业分类,完善行业差别费率,充分体现不同行业的工伤风险差异,对于危险性高的行业工伤保险缴费率要大幅提高,对于风险性小的行业和企业可以实行更低的工伤保险缴费率,保证横向公平。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完善用人单位工伤保险浮动费率机制,将缴费标准与企业安全生产实际状况和风险差别等紧密结合起来,以实现纵向公平。要充分发挥费率机制的经济杠杆作用,引导和激励用人单位积极改善劳动作业条件,减少和控制工伤事故和职业病的发生。

4.探索建立相应的工伤救援机制

我国目前还有很多农民工在受到工伤后因无法确定劳动关系而得不到应有的保障,尤其是职业病滞后性的特点导致这类问题尤为突出。针对这些人群,政府有必要探索建立相应的工伤救援机制,让这部分人能够在发生工伤或职业病后获得及时的医疗救治和补偿,以保障他们的生命健康权益。这不仅仅关系着这些工伤人员的个人权益,同时也是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的有效举措。为了对工伤保险提供更多、更稳定的资金保障,笔者建议,建立多元化的资金筹集渠道,比如,通过工伤保险基金的利息、政府补贴和社会公益活动,建立专项保障基金,用于解决这些人员的医疗和基本生活保障,同时要建立严格的工伤保险申请、审批和发放程序,加强对专项保障基金的管理。

失业保险

目前我国失业保险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

一、失业保险制度及其功能

失业保险制度是国家以立法的形式集中建立保障资金,对遭遇失业风险而失去收入来源的劳动者在一定时期提供基本生活保障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失业保险制度有两大功能:一是对失业人员进行救济,保障其基本生活,维护社会稳定;二是促进失业者尽快再就业,从而抑制失业。生活保障功能是失业保险制度设立的最初目的,反失业功能的强化则是全球失业保险制度的发展趋势。

失业保险制度的目标主要是通过保障尽可能多的失业者在失业期间的基本生活,来维持社会安定、缩小劳动者之间的收入差距,同时保证劳动力的合理流动,促进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促进经济发展,发挥“社会稳定器”的作用[1]。世界各国的经验表明,单纯强调失业保险的生活保障功能已很难解决日益严峻的失业问题,必须探寻更积极的失业保险机制,发挥其抑制失业和促进就业的能动作用,才能真正发挥失业保险“社会稳定器”的减震作用,维持社会安定,促进经济发展。

二、我国失业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后,面对日益严重的失业问题,我国制定了一系列失业保险政策。从1986年国务院《国有企业职工待业暂行规定》,到1993年《国有企业职工待业规定》,再到1999年《失业保险条例》的颁布和实施,失业保险制度已经形成完整体系,在保障失业工人的权益及下岗职工再就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总体来说,我国的失业保险制度更注重事后的补偿,其抑制失业及促进就业的功能没有得到发挥。我国失业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一)失业保险覆盖面较窄 《失业保险条例》第二条规定:“城镇企业事业单位、城镇企业事业单位职工依照本条例的规定,缴纳失业保险费。城镇企业事业单位失业人员依照本条例的规定,享受失业保险待遇。”从理论上讲,在市场经济中,每一个面临失业风险、或已成为失业者的劳动者都应该享有失业保险制度规定的权利与义务,这样才能体现社会保障的“国民待遇”均等原则。然而我国目前失业保险的实施范围主要限于城镇经济范围内企业事业单位的失业者,不涉及农村经济领域;在城镇经济范围内,又主要侧重于公有制经济,私营、三资企业还未完全纳入。这种保障现状,使得失业保险的社会性名不副实,实际上成为少数人的保障。当然,失业保险的覆盖范围大小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有很大关系,在我国的现实国情下,失业保险也不可能覆盖全部劳动年龄人口,但失业保险的发展严重滞后于城镇就业格局及就业方式的重大变化已是不争的事实。我国现阶段非公有经济已经成为吸纳就业的主渠道;采取非全日制、临时性、阶段性和弹性工作时间等多种灵活形式实现就业,事实上已经成为许多劳动者的选择。如果失业保险的覆盖范围不能跟上就业形势的新变化,就会造成劳动者享受社会福利机会的新的不平等。(二)失业保险基金统筹层次偏低

按现行制度规定,失业保险基金在直辖市和设区的市实行全市统筹,其他地区的统筹层次由省、自治区人民政府规定。从实施情况来看,我国的统筹层次仅在市县两级,这就极大地限制了失业保险应有的功能和作用的发挥。由于统筹层次较低,基金的整体抗风险能力比较脆弱,基金只能在很小的范围内互济。而且,这种在市、县两级分级统筹管理为主的方式,造成各地在使用和统筹失业保险金上存在较大的差异,使失业保险基金过于分散且各自为政,不利于统一调度和集中管理、使用资金。统筹层次偏低造成的条块分割,使我国失业保险机构与职工培训机构、职工介绍机构各自为政的状态长期存在,很难得到根本的改变,这就极大限制了失业保险反失业功效的充分发挥,使得失业职工不能按照市场需求接受职工培训,不能及时得到用人信息和就业指导咨询,造成失业职工再就业率很低。(五)领取失业保险金资格的审查还不够规范

按国际通例,领取失业保险金的条件是:处在劳动年龄,非自愿性失业,失业前有一定时期的连续工作并交纳失业保险费,及时申请失业登记的失业者。我国《失业保险条例》也做了类似规定,但还不够具体完善,且缺少相应的审核机构。由于缺乏具体详细的资格审查条例和相应的资格审核机构,导致有些人一边拥有就业收入,一边领取失业保险金。

三、完善我国失业保险制度体系的对策建议

增强失业保险的反失业功能,是我国失业保险制度改革和完善的方向。我国的失业保险制度,应当以保障基本生活、促进再就业及抑制失业为目标,制定有效的政策,在经济发展中发挥重要的保障和稳定作用。具体的对策建议如下:(一)逐步地适当提高失业保险金水平

为失业者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是失业保险制度的基础目标。我国可以适当地提高失业保险金标准,以保证有足够的支撑力来维持失业者的基本生活。当然,提高失业保险金标准会涉及到很多方面。首先要考虑失业保险水平是否与经济增长相适应,一旦失业保险待遇水平的提高超过了经济增长的承受能力,那就会出现西方福利国家的“失业陷阱”。再有,失业保险金标准的提高还要考虑企业的缴费能力,因为给付标准的提高也意味着保险费率的提高,这会加重企业的负担,导致企业劳动力成本上升,市场竞争力减弱。因此,给付标准的确立需特别慎重,在现阶段应是适当地、逐步地提高,使我国的失业保险既有足够的支撑能力以保障失业者,又能确保水平的适度性,以促使失业者积极再就业。

(二)调整失业保险基金的用途

要实施积极的失业保险政策,就需要调整失业保险基金的用途,在现阶段可以对基金的支出作以下的调整:

第一,在生活保障方面,可适当拉大失业保险待遇差距,使失业保险待遇与领取时间挂钩,随着领取时间的推移,失业保险金额呈逐渐下降趋势。

第二,在失业保险的支出结构方面,加大就业指导、技能培训等促进就业方面的投入,为实现就业保障型的社会失业保险制度提供资金上的保证。可以考虑灵活发放失业保险金,对于有可行创业计划的失业者考虑一次性发放多月的失业保险金作为其创业的资金。

第三,在其他方面,可运用失业保险机制来抑制企业的解雇行为。比如根据相关产业政策的需要对企业进行就业补贴和培训补贴,帮助其改善就业环境,实行内部转岗培训,内部消化过剩人员,减少解雇员工的情况发生。

总的来说,对失业人员最有效的直接帮助是使他们重新就业,因此,通过调整失业保险金中用于技术培训、转岗训练的费用比例的办法,从以往简单的生活保障转化为促进失业人员的重新就业,由消极保险转化为积极就业保障,应是我国失业保险制度需要着重加强的方面。(三)加强领取失业保险金的资格审查并细化资格审查条例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失业保险政策的一个显著变化是各国普遍加强了对领取失业保险资格的审查,并把失业保险和就业服务紧密联系起来。我国目前应当在失业登记的资格条件与程序办法、失业统计的方式和指标等方面,加强研究,进行补充和完善。比如把失业者是否履行求职登记、是否参加求职指导和技能培训、是否积极寻找工作,作为领取失业保险金的资格审查条件。如果消极等待就业和拒绝介绍工作,就应通过缩短失业保险金期限等惩罚手段,来刺激失业者尽快重新就业。

(四)进一步完善劳动就业服务体系

应加快劳动就业服务体系的建设,不断完善就业信息网络,通过失业保险信息化建设来加强失业保险与就业服务的联系,进一步完善信息公布制度,为下岗失业人员提供及时便利的就业服务。优化现有的各项传统就业服务活动,如职业培训、职业介绍、就业指导、就业咨询及就业规划等等,切实提高这些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总之,政府管理部门在进行失业保险制度改革时应充分考虑到既要克服失业者过分依赖失业救济的思想,又要使其能起到积极鼓励和有效促进失业者再就业的作用,使失业保险金成为激发失业者积极谋业、创业的有效手段。

生育保险

我国的女职工生育保险实行己有半个世纪。生育保险作为关系妇女特殊权益、促进妇女发展的重要问题,两次被写入国务院颁布的中国妇女发展纲要。但是,目前我国生育保险的开展情况仍不容乐观,尤其是推行难的困境正不断凸现。维护女工权益,保障女工健康,不断加强对生育保险的投入和有效利用,应该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本文针对现行生育保险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分析,为促进生育保险的不断完善提供一点思路。

一、现行生育保险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对生育保险的认识不高,执行生育保险制度不积极

由于受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限制和传统观念的影响,不少人认为生儿育女是妇女的天职,是家庭私事。没有真正认识到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来自物质资料生产和人类自身再生产两大方面。由于生育保险在五大社会保险(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生育)中无论从资金规模上还是从受益对象上都属于小险种,在社会上未能引起足够重视。因此,客观上造成了企业实际参保率不高。由于生育保险金缴纳缺乏强制性,一些企业逃避社会责任,自身不负担职工的生育费用,也不为职工缴纳生育社会保险。有些企业因效益不好,无力参加生育保险或参保后又退保。还有部分企业虽然经济上能够支付,但因缴纳生育保险缺乏强制性,经常拖延缴纳甚至不缴。

(二)保险基金筹集渠道比较单一,难以实现社会统筹 目前女职工生育所有费用均由企业或单位承担,个人不缴费,政府不补贴,没有体现社会保险基金应由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共同负担和权利与义务对等的原则。这种单纯企业化、单位化的做法不仅保障能力脆弱,并且无法形成社会统一的生育保障基金与保障制度。致使女职工只能依赖企业和单位,而各个单位又会因女职工的多寡出现负担轻重不一的现象。一些效益好的企业、单位可以依法给予生育女职工生育权益,而一些亏损单位往往难以保障女职工生育权益特别是生育期间的收入权益。这一现象不仅不利于企业之间的公平竞争,而且使妇女在择业时处于不利地位。

(三)生育保险的保障水平偏低,与社会经济发展不相适应

当前,企业职工工资水平、生活水平和卫生保健水平都有了大幅度提高。同时,随着分配制度和用工制度的改革,职工收入中标准工资部分占工资收入总数的比例不断下降。但是,以标准工资为基数计发的产假工资改革力度未能相应跟上这种变化,导致产假工资的保障力度相对下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生育女职工母子的基本生活保障和必要的保健及营养水准。并且,随着医疗水平的提升,各项检查费用也随之增加,但女职工的生育保险却一直未能及时跟上调整。女职工在怀孕期间发生自然流产的费用、保胎用药费用、超出两次的B超检查费用及彩超费用等,均不在规定报销之内,全部由职工个人承担,给职工带来很大的经济压力,没有真正体现出生育保险的优越性,也没有充分发挥生育保险的应有作用。

(四)生育保险覆盖范围过窄,发展不够平衡

由于行业间、所有制之间存在明显差异,导致生育保险的覆盖面不够广,发展很不平衡。其中有经济发展水平上的问题,也有观念上的影响。《企业职工生育保险试行办法》规定生育保险的覆盖范围包括城镇企业职工,企业包括国有、集体、私营、合资、合作、独资、股份制等。而在实际工作中,一些优势行业和效益好的国有企业,都能较好地执行生育保险制度,而经济效益较差的企业和大部分非公有制企业中的女职工则很难享受到生育保险政策。生育保险制度覆盖范围过窄,已经成为制约女性劳动力自由、合理流动的“瓶颈”,也导致部分女职工生育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

(五)生育保险的立法滞后,生育保险制度操作性不强

我国的生育保险还处在初级阶段,立法层次偏低,步伐滞后,不能充分发挥其保障女职工生育权益的作用。1994年原劳动部颁布的《企业职工生育保险试行办法》多年停留在试行阶段,其中有些条款己不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如:参保范围只限企业;对参保对象缺乏强制性措施;对非公有制企业的不参保、改制后企业退保率高的情况无相应条款;对违反《试行办法》的行为缺乏制约和惩治措施等等。尤为突出的是,《企业职工生育保险试行办法》与《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有关待遇规定不一致。《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规定生育女职工的产假工资为100%,而《企业职工生育保险试行办法》规定女职工的生育津贴按照本企业上职工平均工资计发。这种待遇规定及生育医疗费缺乏统一规范的界定标准等,都给实际的操作带来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

二、健全生育保险制度的对策与措施

(一)加大宣传力度,强化生育保险意识,做好“两个结合”

把推进生育保险同维护女职工基本权益结合起来,与维护家庭、社会稳定结合起来。目前,女性己经大规模地参与了经济活动,女职工的经济收入在大多数家庭中占相当大的比例。实行生育保险,确保女职工在生育子女时,从国家和社会获得一定的经济补偿,保证生育期间的日常生活和基本医疗保健,避免女职工因承担生育责任而遭受就业歧视,或在孕产期被企业解雇、减发工资或调岗换岗等现象,也避免因生育而导致女工及其家庭生活水平的突然下降。因此,要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加大宣传力度,推行和健全企业职工的生育保险制度,保障女职工的合法权益,维护家庭、社会和谐稳定。

(二)加快生育保险的立法工作

社会保险是国家通过立法的形式实施的一种保障制度,要进一步健全企业职工生育保险制度必须有相应的立法来支持。多年来,我国生育保险制度改革己初步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并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管理方法和规章制度,但还没有通过立法形式固定下来。因此,要按照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要求,加快生育保险法制建设。当前部分企业拖欠、逃避甚至根本不缴生育保险费用的现象时有发生,甚至常以此为由拒用女工,其主要原因在于有关现行的生育保险规定的立法层次偏低,不能强行约束企业的行为,不能充分保障女职工生育权益。

(三)扩大职工生育保险覆盖范围

当前职工生育保险的覆盖范围很不全面,各级各部门应充分重视职工生育保险,采取有效措施,扩大生育保险统筹覆盖范围,并逐步扩展到个体、私营、外资企业等非公有制领域,切实解决非公有制企业不参保的问题,切实解决企业之间负担一重一轻的矛盾,使所有企业的女职工都能从中受益。同时,扩大生育保险覆盖面,也有利于缓解生育保险专项基金不足和现行生育保障水平偏低的问题。

(四)提高生育保险社会化管理程度

当前生育保险机构与医疗机构管理不协调,在管理上无法对医疗机构费用的情况进行监督和检查,处于被动地位。另外,部分地区生育津贴和医疗费用实行包干的办法,个人仍要承担因生育引起的部分医疗费。参保职工或企业在领取生育保险金时,手续繁琐,常常往返于生育保险机构和医疗机构之间,加重了企业的事务性负担。因此,建议生育保险实行社会化管理的发放方式,独立于企业之外,逐步做到生育医疗费用与定点医疗机构直接结算。

第三篇:我国社会保险立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我国社会保险立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目前我国有两大任务:一是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二是资本统治的时代是不可超越的。和谐社会需要物质基础,而这个物质基础需要资本来倡导。《社会保险法》如果能够平衡劳资以及政府利益方面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则可以认为其已经基本达到了立法的目的和初衷,也为构建和谐劳动关系,进而构建和谐社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一、社会保险立法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包括社会保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社会救助和住房保障等。它适用于全体社会成员,目的在于保证劳动者和其他社会成员以及特殊社会群体成员的基本生活并逐步提高其生活质量。其中社会保险的内容在社会保障中所占比重最大,可谓社会保障体系的核心。社会保险具体包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等重要内容。从功能上来说,社会保险制度被还称为经济发展的“减震器”和“助推器”。建立社会保险制度,通过规范社会保险关系,可以维护社会保险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因此,加快社会保险立法进程,建立健全与我国市场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保体系,是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

二、我国社会保险立法存在的问题

我国社会保险制度的历史不长,很多具体制度都处于创建甚至是初步探索阶段,整体上来说社会保险立法的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社会保险的立法涉及的保险覆盖面即对象太窄。在市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过渡时期,我们建立的主要是为国有企业改革配套服务的劳动保险制度,而不是完全的社会保险制度,涵盖的范围主要是“产业雇佣关系”,通俗的讲即为有单位的人建立社会保险,保障他们的社会保险权,而我国的用工签约率一直以来又很低,从而将一部分应该享有社会保险权的主体简单的排除在外。社会保险法律制度中的身份意思浓厚,让人误以为社会保险似乎就是专为国有企业改制、为现代企业制度而设立的配套制度。

其次,社会保险的立法不统一。在世界范围内,任何社会制度的建立和发展,无一例外不是立法在先,为其奠定相应的法律制度基础。转轨时期的社会保险立法层次低下、内容分散、立法体例不规范,没有统一的法理念指导,很多都是探索性的立法。现行的社会保险法律规范的立法层次太低,与社会保险的地位不相符,而现实情况是社会保险法在市场经济法律体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应当由最高立法机关来制定相应的法律。但是中国目前尚无一部统一的综合性的社会保险法作为社会保险法律制度的核心。

再次,社会保险的立法在监督方面重视不够。特别是在社会保险基金的监管法方面系统性立法是不够的,致使社会保险基保值、增值困难,浪费严重。社会保险法律制度设了不少的监督条款,但大多流于形式,并没有形成一种经常性的、全面的监督安排,从而导致制度执行不力,并且还不能及时纠正其中出现的问题。

最后,社会保险的立法目前规定的救济渠道不畅。我国包括社会保险争议在内的关于社会保障争议的救济制度主要可以概括为“一调一裁两审”,实质上是没有建立专门处理解决社会保险争议的机制,而是循用劳动争议立法的规定。

遵循的是一种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习惯思维,而且有愈来愈明显的将其行政化处理的倾向。社会保险争议适用劳动争议立法,因争议处理机构工作人员的专门法律素养不高,争议处理机构力量薄弱,必使其程序愈益繁杂、效率低下,根本无助于争议的更好解决。总之,我国社会保险法律制度在立法方面问题重重,严重影响了社会保险法律制度的践行实效,迫切需要完善相关立法解决这些问题。

三、完善我国社会保险立法的建议

我国在社会保险立法过程中,既要从宏观上把握好立法的原则、方向和思路,又要从微观上处理好立法的覆盖面、管理监督和衔接配套等具体问题。这样,社会保险立法才能有实质性的进步和发展。

(一)社会保险立法的宏观构想

1.注重经济体制的过渡性与立法的超前性

我国社会保险立法很多都是计划经济的产物,因此带有浓厚的国家保险和企业保险的特征,现在社会保险制度改革就要打破传统的格局,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以“国家、社会、企业和个人多方共担”的社会化保险体制。但我国现行立法表现出“需要什么,制定什么”的现象,我们认为这样会打击进行科学立法的热情和对立法的预测。.注重城乡二元结构与社会保险立法一体化

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有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以利于生产要素在企业之间、地区之间和城乡之间的合理流动,因此,社会保障立法一体化是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但我国的城乡二元结构由于长期受城乡制度性差异和体制性阻隔的制约,将长期存在。我们认为,在构建统一的社会保险立法的设计中要承认并考虑到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这样才有利于社会保险立法的发展。

3.注重与国际社会保险制度接轨

我国入世,给我国的社会保险立法也带来一定的冲击和挑战。根据我国加入WTO的承诺,我国的商业保险业务将逐步向外资商业保险公司开放,由于其实力强、服务规范、涉及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的保险品种多,回报率稳定等优势,必然与我国的社会保险事业形成竞争,如果我国还不加强社会保险立法的改革和完善,与国际接轨,势必会在与外资商业保险机构的竞争中处于劣势的地位。

(二)社会保险立法的微观运行

1.扩大社会保险立法的覆盖范围

我们认为应当扩大社会保险的覆盖范围,将前述的灵活就业人员也纳入我国的社会保险的范畴,使更多的人享受到社会保险的待遇,促进统一劳动力市场的形成。

2.加强社会保险基金的监管

首先,要调整管理机构的设置,明确中央和地方的责、权、利,交由统一的劳动保障部门负责,实行统一管理监督,确定统一的收费标准。其次,要完善监督机制,既要设立内部监督,又要设立外部监督,即建立管理部门、企业、个人组成的监督机构,使社会保险的参与人与享受主体对社会保险基金的管理、收支有较清楚的了解,增加透明度,发挥积极性。

(三)解决好社会保险立法与相关配套法律的衔接问题

由于社会保险立法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到诸多方面,所以不仅需要制定好相关领域的专门法,还要解决好与其他法律部门的协调问题。

结论

总之,我国的社会保险改革与制度建设,急切需要通过社会保险立法来规范,但现阶段指望制定一部完美的社会保险法律显然是不现实的。在社会保险制度的设计上,应以科学的眼光从理性的角度设计制度,使法律确实具有可行性,避免法律成为简单的摆设甚至起到阻碍劳动者利益实现的相反效果。在尽可能地制定一部较好的社会保险法律的同时,加快社会保险改革步伐及相关法规建设,仍然是确立这一制度并使之不断走向完善的重要条件。

第四篇:中国网络营销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郑州大学升达经贸管理学院

毕 业 论 文

题 目:中国企业网络营销存在的问题与对策院系名称:专业班级:学生姓名:学 号:指导教师: 年

营销系

电专一班

骆涛

杨行昌

月 日

08 2008042134

中国企业网络营销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摘要]网络的迅速发展带来带来企业营销方式的新发展—网络营销。网络营销是一种基于互联网的新型营销方式,在我国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本文从网络营销的内涵入手,在深入分析我国网络营销目前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探讨出解决我过网络营销问题的相应对策,以推动网络营销的发展。[关键词]网络营销、问题、对策

目录

1.网络营销的内涵

1.1 网络营销不是网上销售 1.2 网络营销是网络创新的运用

1.3 网络营销是企业整体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2.我国网络营销存在的问题

2.1 对网络营销的认识存在偏差 2.2 网络基础设施问题 2.3 网络营销策略水平不高 2.4 网络诚信问题没有解决 2.5 网络支付安全问题 2.6 物流配送问题

2.7 企业和消费者观念问题

2.8 网络营销法律法规不完善

3.我国网络营销发展的对策

3.1树立网络营销观念和知识

3.2 网络基础知识的普及和质量的提高 3.3 大力提高网络营销策略水平3.4 网络诚信体系的建立 3.5 完善的支付体系的建立 3.6 物流平台的建立和完善

3.7 强化网络营销舆论的宣传,转变消费者交易观念 3.8 网络营销相关法律法规的建立和完善

4.结束语 5.参考文献 1.网络营销的内涵

网络营销是以互联网为媒体,以新的方式、方法和理念,通过一系列魅力网络营销策划,制定和实施营销活动,更有效的促成个人和组织交易活动实现的新型营销模式。它是企业整体营销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为实现企业总体或者部分经营目标所进行的,以互联网为基本手段营造网上经营环境的各种活动。

网络营销的核心思想是营造上上经营的环境。所谓网上经营环境,是指企业内部和外部开展网上经营活动相关的环境,包括网站本身、顾客、网络服务商、合作伙伴、供应商、销售商、相关行业的网络环境等,网络营销的开展就是和这些环境建立关系的过程,这些关系处理好了,网络营销也就卓有成效了。明确网络营销的内涵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网络营销不是网上销售

网络营销是为实现产品销售目的而进行的一项基本活动,但网络营销本身并不等于网上销售。网络营销的效果边线在多个方面。例如提升品牌价值、加强与客户之间的沟通、拓展对外信息发布的渠道、改善顾客服务等。网络营销的目的并不仅仅是为了促进网上销售,很多情况下,网络营销活动不一定能实现网上直接销售的目的,但是可能促进线下销售的增加,并增加顾客的忠臣度。2.网络营销是网络创新的运用

网络营销的创新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业务的创新。网络创造了大量的新型业务。比如搜索引擎和网上目录等;另一方面是手段创新,网络正在不断地创造新的营销方式和手段。网络广告、网上分销合作等都独具特色,任何一种方式上的创新都能创造大量的商机。3.网络营销是企业整体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网络营销活动不可能脱离一般营销活动而独立存在。在很多情况下网络营销理论是传统营销理论在互联网环境中的应用和发展。网络营销只不过是传统营销的一种扩展,网络营销的手段也不仅限于网上,而是注重网上网下相结合,构成一个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营销体系。

2.我国网络营销存在的问题

1.对网络营销的认识存在偏差

企业对网络营销的认识存在偏差。对于一些企业来说,特别是这些企业的领导层和管理层,长期受到传统营销观念的 影响,虽然在形式上接受了网络营销这种新型营销方式,但在本质上仍然没有接受网络营销,其经营管理的理念更是没有更新。导致企业网络营销流于形式。具体表现在:企业网站长期没有更新,没有联系信息,只是作为摆设,没能真正起到企业和外界之间的桥梁作用。

消费者对网络营销的认识存在偏差。对于一些消费者来说,传统的消费观念也根深蒂固,作为信息劣势的一方,消费者因为不能实地看察商品,总是认为有欺骗而不放心,加上时有类似的新闻在电视上出现,造成消费者不愿意进行网上消费。消费者对网络营销的这种认识也给企业进行网络营销造成影响。2.网络基础设施问题

拥有一个广泛而高速通畅的网络是进行网络营销的必要条件。但是在我国广大的 农村 地区几乎是网络的盲点,而一些县城或镇上,虽然有网络,但往往速度很慢而且功能几乎不涉及到网络营销这块,网络营销的重点还是在我国的城市里。从全国范围看,经济 发达地区的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远远高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另外,我国的网络普及率只有16%,低于全球网络普及率的19.1%。这些问题的危害在于:网络营销既不能普及到全国地区,也不能普及到全国人民大众,无形中损失了大量的市场机会。3.网络营销策略水平不高

我国网络营销的开展还刚刚起步,总体水平比较低,对网络营销策略缺乏普遍和深入的研究,对于一些适合网上销售的产品有了一些简单的方法和策略,而对于一些难以网上销售的产品,相关企业却望而却步,没有及时的应对之法,特别是对于网络渠道的管理策略而言。由于传统的营销渠道一旦建立,企业很难在一时之间加以改变,也难以控制,所以改革的力度相当大。网络营销的开展不可避免的会触及到许多中间商的利益,所以冲突不可避免,许多企业在碰到这样的情况时往往容易退却,更不用说对网络营销的策略进行创新。4.网络诚信问题没有解决

由于网络营销在我国开展的比较晚,这种营销方式在我国还没有深入人心,许多人对这种新型营销方式还心存顾忌。在电子商务发展过快的今天,由于相关部门的法律法规、监管手段以及技术力量却没有及时跟进相对落后,致使我国电子商务行业良莠不齐,网上购物上当受骗受损的事件屡见不鲜,大大削弱了消费者对于网络购物的信心,严重制约了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也直接影响到网络营销的发展。

5.网络支付安全问题

技术安全问题 目前企业对网上交易最担心的问题之一是支付的安全问题,有三分之一的企业对网上交易的安全性表示担心。这主要是因为目前缺乏满足网络营销所要求的交易费用支付和结算手段,银行的电子化水平不高,安全性差,银行之间相对封闭,尚未能承担支付电子交易费用的角色。虽然已经有中国银行、招商银行等先行者,但远不能满足全面网络营销的要求,消费者面临网上欺诈的危险,害怕自己的信用卡号码被盗用,担心个人隐私被泄露。而企业与企业之间安全资金结算更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因此,建立一个安全的交易环境将是网络营销亟待解决的问题。

信用安全问题 我国的信用体系还不健全,假冒伪劣商品屡禁不止,坑蒙、欺诈时有发生,市场行为缺乏必要的自律和严厉的社会监督。消费者担心将款汇出后得不到应有的商品。企业担心拿到的信用卡号码是盗用的而收款出问题。因此,要发展网络营销,必须加速培育市场,创造比较成熟和规范的社会信用环境。这就需要建立并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认证制度。比如:电子合同、数字签名的法律效力问题,网上交易的经济纠纷问题,计算机犯罪问题,等等。而目前我国的《经济合同法》不承认电子合同,《票据法》不承认电子签名,当然更谈不上保护。网上交易需要新的立法对消费者权益和经营者权益进行保护。我们应吸收和借鉴国际上比较成熟的经验,立法先行,防患于未然。6.物流配送问题

目前网络营销配送需求尚没有达到物流企业所需的最低规模化运作要求,加之互联网的无边界性特点导致了网络营销客户区域的分散与不确定性,少量的供给和过于分散的配送网络,使物流企业无法分摊较高的固定成本而难以降低服务价格。顾客支付的除商品价格外,还需支付运费,这有可能使网上企业失去由于成本降低而带来的价格优势,更不妙的是,顾客有可能需等很长时间才能取到商品,网上购物的方便性、快捷性无从体现。7.企业和消费者观念问题

从企业管理层来看,大多数企业领导对网络营销的重要性还没有认识到,甚至不能正确理解什么是网络营销,认为网络营销就是网上销售,而目睹网络商店亏损累累的现象后,更失去了网络营销的动力。实际上,网上销售是网络营销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结果,企业通过网上提升企业的品牌价值,加强与客户之间的沟通,对外发布信息等都属于网络营销。

从消费者来看,很多人的消费观念和消费习惯一时难以转变。在传统商业中,消费者通过看、闻、摸等多种感觉来判断与选择商品。而在网上购物,只提供了一种可能:看。不规范市场行为带来的负面影响,使人们对网上购物产生疑惑,对产品质量产生怀疑。另外,消费者对上网购物所持的态度也会因人而异,有些人认为上网购物是一种休闲,而仍有相当一部分人觉得在网上购物失去了上街闲逛购物的乐趣。中国人的时间观念尚没有充分树立,人们宁可多花钱、多跑路、多费时间,也要“眼见为实”的心态,也会制约网络营销活动的发展。前不久的一次调查表明,有34%的被调查者已经或将要在网上购物;29%的被调查者是喜欢上网查询商品信息,网下购买;有15%的被调查者表示永远也不改变传统购物的方式。其余的人表示等到网上购物环境彻底完善后再选择网上购买。8.网络营销法律法规不完善

网络营销是交易方式的电子化,经营者与消费者不直接见面,消费者与商品没有直接接触,这将会引发一系列相应的法律问题。例如,购买者得到的商品与选购的商品不一致,网上欺诈、经营者被无理拒付、网络交易的安全性受到黑客的威胁等。目前,我国还没有一部完整的有关电子商务。网络交易的法律规范,不易对消费者权益和经营者权益进行保护。

3.我国网络营销发展的对策

1.树立网络营销观念和知识

对于企业的全体员工,尤其是领导层和管理层,一定要树立网络营销的新观念,改变自己的传统经营管理思想,以适应在新经济形式下的竞争。对于一些中小企业而言,网络营销给他们带来了低成本优势,也带来了更多的营销机会,同时也带给他们和大企业同等竞争的机会,在没有规模经济制约其自身的情形下,参与到全国甚至是全球的市场竞争中。

对于消费者而言,也要改变自己的消费观念,毕竟网络营销会带给自己更大的方便和快捷。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网络营销在我国的发展会有更大的空间,也将会成为未来营销的主流,消费者也应该适应潮流接受网络营销的新观念。2.网络基础知识的普及和质量的提高

加快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网络整体水平。政府在加大资金投入的时候,应当积极引导其它资本流向网络基础建设,着力解决互联网地域分布不均匀的情况。同时,还要加强网络技术的研究开发,改善网络环境。3.大力提高网络营销策略水平

在网络营销策略组合中,不仅是传统的“4P”的内涵发生了变化,而且应该向“4C”转变。现在看来,网络营销能更好的解决“顾客、沟通、便利和成本”这些因素所带来的 问题。不仅如此,企业 对自己网站的推广上也要有相应的策略,要有相应的网站推广计划,相应的推广策略以及对网络消费者行为的 分析,这样才能获得成功。

值得一提的是网络广告,它在整个网络营销策略中的地位也是非常重要的,针对网络广告的设计与发布,都要有相应的技术开发和技术创新,针对网络广告的收费方式也要有所依据。4.网络诚信体系的建立

建立完善的网络诚信体系,是进行电子商务活动和网络营销的保证。如今在网上开展营销活动的企业已经可以申请诚信等级。在网上开展营销活动的企业,只要登录相关网站,下载全国企业网络营销基本诚信数据库申报表,即可申请从低到高不同诚信等级。中国电子商务协会将从企业基本信息、综合素质、履约及资产质量、赢利能力、用户满意度等多个角度展开调查、核实和评估,决定是否将其纳入到基本诚信数据库,并颁发相应的诚信等级。这样一来,消费者就可以非常清楚的知道哪些企业是值得信赖的。将那些缺乏诚信的企业剔除和淘汰。

5.完善的支付体系的建立

建立电子支付体系,其中最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税收。网上直接购买一些物品,如软件、信息等,没有任何形式的书面资料,税收部门有必要网上设立相应的监管机制以防止税收流失,而网上购物又会涉及异地征税问题,这些都需要建立新的管理机制。此外,国家还应推动商业银行的网络化发展,建立完善的电子支付体系。目前我国银行提供网上支付服务,企业的电子商务活动受到很大的制约。

6.物流平台的建立和完善

企业必须根据自身情况制定 出配套的物流体系建设战略与策略。首先,大型的、实力较强的企业可以在全球范围内兴建大型储物仓库,并在全球设立配送中心,利用自己原有的分销渠道来实现对消费者的及时实物配送。其次,没有实力建立庞大物流体系的企业,可以利用国内原有的零售或连锁企业共同组建配送中心。最后,企业也可以利用第三方物流。7.强化对网络营销舆论的宣传,转变消费者交易观念

网络营销的发展首先需要消费者认识网络营销的特点,熟悉网上购物过程,转变传统的商品交易观念,改变以往的购物习惯。为此,网络营销企业需同全社会一起,强化网络营销的宣传,提高公众对网络营销的认识,消除客户对网络营销的陌生感和神秘感,使消费者接受这一新型的购物方式。强化对网络营销舆论的宣传,提高社会与公众对网络营销的认识,引导广大消费者改变过去眼见为实的传统购物方式与购物习惯,使其从心理上接受网络营销。8.网络营销相关法律法规的建立和完善

由于网络营销在我国的发展处于起步阶段,涉及的领域在法律上没有明确的约束,只有在相关法律上有大概的涉及,这就会给不法企业有可乘之机。因此我们要在这方面多多努力,加快电子商务立法的制定与不断完善,特别是在电子商务交易方面的规范。还有就是加快网络广告法的制定,传统的广告法已过于陈旧狭隘落伍,完全不能适应它的发展,对电子合同法这方面也要进行必要的修善。

综上所述,网络营销是适应网络技术发展与信息网络 时代 社会 变革的一种全新的营销理念,它在未来经济中会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在发展中肯定会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我们也只有不断的探索,在政府、企业和消费者的共同努力下,在发展中解决问题,推动网络营销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2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07-12

[2]孔鹏举、张毅,《我国网络营销的现状、发展障碍及对策分析》,内蒙古 科技 与经济2007-07

[3]庄小将、吴波红,《我国网络营销发展的问题及对策》,景德镇高专学报,2007-09

[4]夏名首主编,《网上贸易实务》,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12

[5]甘华鸣主编,《市场营销》,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2-01

[6]吴宏涛,《关于网络营销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辽宁行政学院学院学报,2004-02

[7]杨路明,《网络营销中的策略》,商学研究,2002-09

第五篇:社会保险扩面征缴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近年来,党中央、xx明确提出扩大内需的方针。但是,消费对经济拉动的能力仍然偏低,消费率已经降到改革开放25年以来的最低点。职工工资增长缓慢,尤其是农民工群体收入偏低,收入得不到保障,是消费率持续走低的重要因素。我国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尚未建立起来,人们对未来生活保障信心不足,重储蓄,轻消费,成为消费率持续走低的又一因素。我市今年7月1日将提高最低工资标准,由540元提高到620元,通过出台政策法规,保障职工的利益,提高了他们收入,有利于拉动消费。另一方面,还要稳步推进社会保障体系的改革,早日建立起全社会人员参加的社会保障体系,使百姓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居有其屋。届时,百姓将不再辛苦攒钱,敢于把钱用于消费。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一项 重 要 的 内 容 就 是 加强 社 会 保险征缴工作。自去年全市开展社会保险扩面征缴工作以来,建邺区共检查用人单位3010户,新增参保单位824 户,检查人数4万余人,完成扩面人数12034人,完成征收金额903万元,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

一、当前社保扩面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目前在社会保险扩面征缴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认识不足。由于一些用人单位负责人对社会保险重要意义认识的不足,导致劳动者应保未保、已保未缴、已缴停缴等现象屡见不鲜。在劳动保障执法人员上门做工作要求其为劳动者办理参保手续时,他们总会采取“游击战”等种种方法来应付劳动保障执法人员。常常是今天去老板不在,明天去会计不在。即使老板在也只谈他的业务,把执法人员晾在一边不理不睬,常使得执法人员十分尴尬。二是用人单位法律意识不强。实行市场经济后,用人单位按照市场 经济的模式运行,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有些用人单位负责人只注重经济效益,不重视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诸如,用工事前事后不办理录用备案手续,不与职工签订劳动合同,不为职工缴纳社会保险费等,管理上采取家长制、一言堂、老板一人说了算,劳动者谁提出合法要求,谁就随时会被辞退走人的可能。三是用人单位漏报、瞒报缴费基数。在稽查中,许多单位未能真正做到工资收入与社会保险缴费基数的对应关系,理解偏差较大。如以现金形式发放的岗位营养费、保健费等,单位普遍认为那是对职工的福利,应作为福利费不计人社会保险缴费基数,而社会保险定义的福利费应是单位以实物形式发放的福利费用开支。另外,不少企业改制实行了股份制,企业职工以持有的内部职工股份的多少年终分红,而不作为社会保险缴费基数。四是劳务人员的参保有盲区。近年来,外省市劳务输出人员越来越多,但由于该部分人员的社会保险费已由用人单位汇至劳务输出单位,致使用人单位拒绝为劳务人员参保,而该部分人员的社会保险关系也无法核实。因此,对劳务人员的参保办法应尽快制订,避免参保人员及基金的流失。五是制约措施不力。尽管《劳动法》和《劳动保障监察条例》早已明确规定,对不按规定参保或履行缴费义务的单位和责任人可处罚款,而在实践工作中,可操作空间太小,加上方方面面关系网等诸多干扰因素的存在,处罚措施难以完全落实到位。六是宣传力度不够。有些用人单位法人和劳动者对参保政策了解甚少,造成不愿办理参保手续。随着企业改制不断深入,民营企业日益增多,已撑起区域经济的半壁江山。广大民营企业、私营业主、个体工商户及其从业人员成为当今社会保险扩面的重点,这些企业用人大都是外来人员,有的老板认为自己就是下岗失业人员,自谋职业不容易,为谋求利益的最大化,不愿给被雇用的劳动者参保。有的企业老板虽然愿给劳动者参保,但有的外来劳动者则不愿参保,认为打工不固定,只愿眼前每月拿几百元现钱放进自己的日袋才放心。这些现象较普遍地存在着。七是相关部门缺乏配合协调。众所周知,社会保险扩面征缴工作是加快建立独立于企事业单位之外的社会保障体系的一项基础工作,扩面征缴工作应是全社会的义务。而从近两年的实际工作来看,相关部门缺乏有机配合,整体联动难度大,从而形成劳动保障部门唱独角戏的局面。八是配套政策有待完善。在实际工作中常常遇到一些用人单位以不具备法人主体资格为由拒绝参保,如有些食品业、酒业、医药、化妆品、电器类等使用的促销员,事业单位使用的临时工,季节工等非正规就业人员。还有的小企业老板东躲~不见面,不提供账号、地税登记号,对执法人员下达询问通知书、新闻媒体的报道等全然不顾,做出一副“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架势。对以上这些行为,政策上没有明确的规范,劳动执法过程中,可操作性不强。九是稽查人员的素质有待提高。稽查人员在稽查工作中,人为主观因素较多,如对熟悉的单位稽查尺度不严,原始数据采集不全,对困难企业抱有查了也是白查的态度等等,造成稽查口径不统一。另外,稽查人员的专业知识有待提高。

二、做好扩面征缴工作的对策针对目前存在的种种问题,为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努力做好社会保险扩面征缴工作,仍应充分发挥社保征缴经办机构和劳动保障监察机构的龙头作用并采取相应的必要措施:一是加强组织领导,搞好相应部门配合。政府要建立社会保险扩面征缴领导小组,采取首长负责制,要开展实质性工作,定时“议事制度”等。因社会保险扩面征缴工作涉及面广、难度大,要加强税务、工商、财政、审计、体改等部门协调配合,各司其职,整体作战,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二是加大宣传力度,营造社会保险扩面征缴工作的强势氛围。通过广播、电视、报刊等进行社会保险政策宣传,营造参加社会保险利国利民的浓厚氛围,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切实解决用人单位和从业人员认识上的不足和观念上的误区。强化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依法缴纳社会

保险费的意识。三 是加强依法征缴力度,实现社会保险的强制性。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要严格按照xx《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和省、市有关文件规定做好征缴范围内各用人单位的社会保险登记和征缴工作。要充分利用社会保险费征缴的稽查手段,定期、不定期的有重点稽查用人单位申报的基数、比例、工资总额及员工工资发放情况等,强化基金征缴力度。对违反《条例》规定的行为要坚决予以制止,并采取相应处罚措施,做到处罚一户教育一片的目的。四是加大劳动保障执法检查力度,扩大劳动保障监察工作的覆盖面。首先增加劳动保障监察人员,加强劳动保障业务培训,建立一支政治素质好、业务技术精、能吃苦、肯干事的劳动保障监察队伍,做到机构人 员到位,经费投入到位、组织保障到位。这样,有利于依法加大劳动保障监察力度,有利于扩大劳动保障监察工作的覆盖面。按照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的运行机制进行全面的长效管理,使用人单位养成据实缴纳社会保险费的自觉性。确保做到应保尽保、应收尽收。

下载中国社会保险存在的问题与对策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国社会保险存在的问题与对策.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社会保险扩面征缴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明确提出扩大内需的方针。但是,消费对经济拉动的能力仍然偏低,消费率已经降到改革开放25年以来的最低点。职工工资增长缓慢,尤其是农民工群体收入偏低,收入......

    中国农村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中国农村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 引言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近13亿人口,9亿在农村,农村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占据着基础性地位,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农村经济的发展......

    中国创业板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中国创业板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摘要:自2009年10月第一批创业板公司上市以来,我国创业板市场已经取得了一很大的发展。但其中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其中既包括创业板市场的通病,也......

    浅谈中国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存在问题及其对策(大全)

    浅谈中国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存在问题及其对策 摘要:中小企业财务管理总体水平的提高对单个独立中小企业的经济效益有着很大影响,而且也关系到某地区、某行业发展目标的实现以及......

    中国旅游业存在问题及对策[推荐五篇]

    中国旅游业发展趋势及存在的问题 对我国旅游业的发展的分析 我国旅游业总收入不断增长,旅游业发展迅速,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体系日趋完善。 但总的说来我国旅游业仍然处于一......

    中国旅游业存在问题及对策 2范文合集

    中国旅游业发展趋势及存在的问题 旅游业具有“无烟产业”和“永远的朝阳产业”的美称,它已经和石油业、汽车业并列 为世界三大产业。随着社会的发展,旅游业已成为全球经济中发......

    中国教育体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中国教育体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生产力......

    加强社会保险标准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思考

    加强社会保险标准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思考目前,我国社会保险还没有达到标准化,还需要进一步解决社会保险中的各个问题,建设更完善的社会保险服务体系,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