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旅游业存在问题及对策
中国旅游业发展趋势及存在的问题
对我国旅游业的发展的分析
我国旅游业总收入不断增长,旅游业发展迅速,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体系日趋完善。
但总的说来我国旅游业仍然处于一种低消费、大众化、低水平、中近距离旅游的状况。旅游基础设施、服务设施建设发展很快,但仍不能适应国内旅游发展速度的要求。主要表现在:
1.从旅游消费方式和旅游消费结构来看,绝大部分属于观光旅游,文化型、享受型极少。即走马观花式的参观型旅游活动多,而修学、健身、寻根、考察、探奇、了解风土人情的专项特点旅游较少,一般游客住低档旅馆,饮食简单。
2.旅游人员构成广泛、公费旅游占有很大比重。目前国内旅游人员的构成大体是:先富裕起来的农牧民外出旅游,离退休干部的疗养旅游,职工干部的奖励旅游,企事业单位人员以及教师学生的度假旅游以及各种公务旅游。
3.从旅游的地域性和客源分布来看,国内旅游热点多集中在经济较发达,知名度较高,旅游基础设施较完善的旅游胜地,从距离上看,一般以中近距离旅游为主,远距离旅游为辅。如桂林主要以粤湘鄂的旅游者为主。从客源分布来看,以大中城市和沿海地区为主,内地县镇为辅。旅游者停留时间较短。
4.从总的旅游人数和回笼货币来看,旅游人次数稳步增加,旅游消费额逐步提高。每一年人数平均增长10%以上,旅游消费总额平均年增长率亦在10%以上。
5.由于我国对上述旅游服务设施仅有少量直接投资,而在利用外资方面,因有的项目开放,有的不开放,以致服务设施不配套。从总体上看,外资主要局限于饭店宾馆,其他旅游配套设施项目如交通、商业购物尽管也都涉及,但比重很小,投资十分有限。对景点建设,除国家指定的度假区外,外资不能插足,因而景点内设施落后,其中突出的是卫生条件差。
第二篇:中国旅游业存在问题及对策 2
中国旅游业发展趋势及存在的问题
旅游业具有“无烟产业”和“永远的朝阳产业”的美称,它已经和石油业、汽车业并列
为世界三大产业。随着社会的发展,旅游业已成为全球经济中发展势头最强劲和规模最大的产业之一。旅游业在城市经济发展中的产业地位、经济作用逐步增强,旅游业对城市经济的拉动性、社会就业的带动力、以及对文化与环境的促进作用日益显现。旅游业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之一。
一、对我国旅游业的发展现状的分析
我国的旅游业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后才起步的新兴产业。虽然我国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名山大川和历史文化名城较多,但由于过去几十年的闭关锁国,加上国家财政困难,对旅游业长期缺乏投资,以致我国的旅游业设施落后,近十多年来,由于改革开放政策的不断深入,经过努力追赶,有了令人瞩目的发展,但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差距,远远不能适应国际竞争和国内经济发展的要求。
我国的旅游业近年来有一定的发展,发展速度不快,地位仍较滞后。与我国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很不相称。伴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旅游业也快速的发展起来。它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很快。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旅游业有了非常迅速的发展,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民收入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人民对旅游消费的需求将进一步上升,国内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我国旅游业总收入基本呈逐年递增的趋势,我国旅游业总收入不断增长,旅游业发展迅速,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体系日趋完善。但总的说来我国旅游业仍然处于一种低消费、大众化、低水平、中近距离旅游的状况。旅游基础设施、服务设施建设发展很快,但仍不能适应国内旅游发展速度的要求。
1.从旅游消费方式和旅游消费结构来看,绝大部分属于观光旅游,文化型、享受型极少。即走马观花式的参观型旅游活动多,而修学、健身、寻根、考察、探奇、了解风土人情的专项特点旅游较少,一般游客住低档旅馆,饮食简单。
2.旅游人员构成广泛、公费旅游占有很大比重。目前国内旅游人员的构成大
体是:先富裕起来的农牧民外出旅游,离退休干部的疗养旅游,职工干部的奖励旅游,企事业单位人员以及教师学生的度假旅游以及各种公务旅游。
3.从旅游的地域性和客源分布来看,国内旅游热点多集中在经济较发达,知
名度较高,旅游基础设施较完善的旅游胜地,从距离上看,一般以中近距离旅游为主,远距离旅游为辅。从客源分布来看,以大中城市和沿海地区为主,内地县镇为辅。旅游者停留时间较短。
4.从总的旅游人数和回笼货币来看,旅游人次数稳步增加,旅游消费额逐步
提高。每一年人数平均增长10%以上,旅游消费总额平均年增长率亦在10%以上。
5.由于我国对上述旅游服务设施仅有少量直接投资,而在利用外资方面,因有的项目开放,有的不开放,以致服务设施不配套。
第三篇:敦煌市旅游业发展存在问题及对策分析
敦煌市旅游业发展存在问题及对策分析
近年来,敦煌市委、市政府提出旅游立市战略,紧紧围绕“展示魅力敦煌、建设艺术之都”的发展目标,把发展旅游经济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使得敦煌旅游业发展逐步壮大,但目前旅游业发展中还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就目前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如下的建议。
一、敦煌旅游业发展现状特点
1、旅游基础设施日臻完善。旅游交通条件不断改善,敦煌铁路、313线高等级公路建成投用,敦煌机场建成4C级并实现了国际航空口岸临时开放,即将扩建为4D级,民航、铁路、公路“”三位一体“”的交通网络初步形成。完善了月牙泉、雅丹、阳关、玉门关等景区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实施月牙泉水位下降应急治理工程,旅游景区景点的服务功能不断完善。旅游业接待服务设施已具规模,敦煌市共有宾馆饭店131家,其中星级宾馆37家(四星级8家、三星级13家),总床位14800多张、标准床位12135张。经营国际国内业务的旅行社70家,导游1024人。城乡程控电话、数字电视入户率均达到95%以上,宽带网络覆盖敦煌市所有乡镇村组,为敦煌市旅游业快速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2、旅游客源市场不断拓宽。采取多种形式加大旅游宣传促销,先后在日本、韩国、新加坡、法国、德国等国家和北京、天津等国内重点旅游客源地城市成功举办了敦煌文化艺术展和旅游推介会,相继与日本日光市、镰仓市、臼杵市和韩国南海郡缔结为友好城市。组团参加了一系列文化旅游博览会和交易会,成功举办了中国敦煌飞天国际文化旅游节、中国敦煌葡萄节暨国际服饰模特艺术节等重大节会,出版发行了一批外宣精品,协助拍摄了《敦煌》等多部影视佳作,加强了对外文化交流,宣传展示了敦煌形象,不断拓宽了国内外客源市场。
3、旅游产品不断丰富。初步形成了莫高窟艺术观赏区、鸣沙山·月牙泉自然风光旅游区、阳关渥洼池绿洲旅游区、玉门关汉长城古战场观光区、雅丹地貌国家地质公园等五大风景名胜旅游区和“石窟艺术”、“古关古城”、“大漠奇观”三大旅游品牌,先后推出了一日游、两日游、三日游等7个旅游线路,同时,积极加强与丝路沿线城市及周边县市的营销合作,整合旅游资源,联合推出了丝路文化游、古关古城游、民族风情游、大漠探险游、度假休闲游、宗教艺术游等一批精品旅游线路,有力地提升了区域旅游整体效应。研发生产工艺骆驼、夜光杯、铜雕、蜡染等旅游商品12大类3000余种,书画、古玩、奇石等特色市场形成一定规模,建成酒吧、网吧、健身房等各类不同层次的文化娱乐场馆130多个,特别是建成敦煌大剧院并实现了大型杂技剧《敦煌神女》在旅游旺季成功商演,极大地满足了来敦游客的文化消费需求。
4、旅游竞争力明显增强。旅游业作为敦煌市支柱产业的地位逐步形成,敦煌市先后荣获“感动世界品牌城市”、“国家旅游名片城市”、“市民最满意城市”、“2008中国魅力中小城市”、“中国最佳生态旅游目的地”和“建国六十周年--中国最佳文化旅游城市”、“国家精品旅游城市”等荣誉称号,莫高窟、鸣沙山·月牙泉被评为中国最美旅游胜地,鸣沙山·月牙泉景区被评为“中国旅游品牌十强景区”。
二、敦煌旅游业发展存在问题
1、旅游开发的投资主体相对单一。敦煌旅游业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在旅游开发上,“政府主财”、“政府主干”的问题比较突出,尤其是对所有权和管理权、开发权与经营权分离等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方式采用的较少。
2、旅游管理体制不顺。从客观上讲,旅游行业存在条块分隔、多头管理的现象,如:莫高窟景区由敦煌研究院独立行使管理权,阳关、玉门关由市文化局、博物馆等单位进行管理,雅丹地貌国家地质公园由发展计划局、国土资源局等共同参与管理;从主观上看,部门之间还存在相互掣肘的问题,缺乏一种统筹、协调的运作机制。
3、交通通达能力不畅。从航空运输来看,4C级机场虽已建成投运,国内航班也增加到了10个左右,但是与国内主要旅游城市之间的航线开通的较少;建立敦煌国际航空港、开通国际直飞航班的问题不能及时得到解决,制约了海外客源市场的拓展。从铁路运输来看,敦煌铁路虽已开工建设,但在近期内很难解决运输能力紧张的问题;从公路运输来看,敦煌境内还没有高等级公路,313线改造工程已全线开工,相当一部分游客绕道柳园进出敦煌,游客“难进难出”的问题仍然十分突出。
4、旅游配套服务功能不完善。主要表现为景区内供游客参与的活动项目少,游客参观莫高窟景区,从进到出大约需要1.5—2个小时,基本没有参与性的活动项目;新开发的雅丹地貌国家地质公园,游客乘车跋涉近200公里,到了景区仍然是乘车“巡视”一圈便返回。由于这些精品景点不能有效滞留游客,从而使游客在敦煌的滞留时间较短,影响了旅游业整体效益。景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部分景区的通讯设施、污水处理系统、外币兑换、景点简介等亟需加强或改善。
5、旅游业整体竞争力不强。敦煌市现有涉外星级宾馆、饭店22家,国内旅游定点饭店12家,其他宾馆、饭店、招待所100多家,经营国际业务的旅行社4家,经营国内业务的旅行社19家,涉外宾馆商店14家,各类旅游接待车辆200多辆,出租车1400多辆。旅游企业普遍存在规模小、经营分散、各自为阵的现象,没有形成规范有序的市场竞争机制,缺乏抗击市场风险的整体能力。
三、旅游业发展思路对策
1、要注重规模化经营,靠规模增强整体竞争力。要打破地域、行业上的界限,通过联合、兼并等形式,逐步把有实力的宾馆、饭店和旅行社企业联合起来,组建1—2个能够抗击市场风险的大型旅游集团公司,集中解决好吃、住、行、游、购、娱等基本问题,真正打造具有敦煌特色的“旅游航母”。并与全国各大旅游景点、旅行社、机场、车站等保持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建立以敦煌为核心的西北旅游网络,开展网上购票、网上订房、网上组团等业务,把经营活动向周边县市、周边省区以及相关行业延伸,进一步提高旅游业的整体效益。尤其要重点扶持旅行社的发展。按照“控制总量、提高质量”的总体要求,坚持适度超前的原则,争取在今后1—2年内,敦煌市旅行社总数发展到25家以上,到2010年敦煌市旅行社总数达到30家以上,其中经营国际业务的旅行社要达到6家以上,并尽可能地允许更多的旅行社经营出境旅游业务。同时,要理顺旅游接待体制,逐步把党政部门的一部分公务接待交由旅行社承担,加快培育旅行社企业。
2、注重发展特色旅游,靠特色开拓客源市场。敦煌旅游的客源市场已形成国内市场、海外市场、出境市场互补互促、共同发展的格局,总体特征是国内市场份额大于海外市场,出境市场尚在起步阶段,其结构比例为87.8%:12%:0.2%。从海外客源市场分析,以韩国、日本为主的东亚市场和以港、澳、台为主的南亚华人已占到敦煌市海外游客总量的77%以上;东南亚市场、美洲市场、欧洲市场、大洋洲市场的游客仅占敦煌市海外游客总量的22%左右,但这些市场的潜力很大,是今后宣传促销和开发的重点。从国内客源市场分析,周边的新疆、本省以及经济发达的沪、京、粤地区是目前敦煌市国内客源的集中地。从发展趋势来看,沿海地区是敦煌市旅游业发展最主要的客源市场。今后,除了以敦煌独特的历史文化作包装,大力开发特色旅游项目、特色旅游产品和特色旅游服务以外,还要注重根据不同的民族文化背景、不同的旅游消费需求,制定不同的旅游营销策略。
3、注重服务设施建设,靠服务提升旅游形象。在硬件建设上,要进一步加快敦煌铁路建设,积极争取建设敦煌国际航空港,开通日本、韩国等国际直飞航班,积极配合完成313线改造工程,改善敦煌旅游的交通条件;要进一步提高餐饮、娱乐、购物、邮政、电信等服务行业的服务质量,为旅游提供优质、便捷的服务。在软件建设上,要尽快建立敦煌旅游发展专家咨询系统,为政府发展旅游提供决策服务;大力开展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市民文明素质,营造促进旅游业发展的良好社会环境。
第四篇:当前我县旅游业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当前我县旅游业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2007年2月13日 15:39:22字体:大 中 小
县第十一次党代会第四次会议提出要把我县建设成为长三角地区重要的旅游休闲胜地的战略目标,把实现旅游业从观光游览型向休闲度假型转变作为今后几年我县旅游休闲产业发展的主方向。对照这个目标和要求,深入分析我县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积极采取相应的对策措施,对促进我县旅游业又快又好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一、当前我县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我县旅游业在县域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近几年的发展取得了可喜成绩,但也存在许多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政府主导力度较弱。一是扶持政策方面,尽管出台了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政策意见,但相对周边地区来说,我县的政策扶持和优惠力度还有较大差距,水电气的工旅同价、政府性投入负债由财政解决贷款贴息等条文的删除以及旅游企业税收入库仅仅是通报表彰等,不仅影响到旅游业的招商引资工作,而且对现有企业也缺乏激励
二是管理机制尚未理顺。旅游业是个关联度很高的产业,经过线状的初级发展后,必然会转到面上的整体性发展,这就涉及到利益的重新分割和调整。目前我县尚未建立高规格、高级别的旅游管理协调机构,因此,旅游管理体制不健全,管理权限不明确,管理部门多头等问题比较突出。单靠旅游局协调和组织面上的发展,很难有明显的成效。权责不明确问题、利益分配问题、开发政策问题等需要政府强有力的机制保障。
2、景区开发亟待完善。由于对旅游资源缺乏宏观性、系统化的配置,我县已开发的景区存在四方面的问题与不足。一是开发程度低。已开发的景区大都处于初步开发状态,即使是神仙居景区,也是开发了其中的一小部分,没有得到全面系统开发
二是旅游产品种类少。已开发的产品以观光类为主,文化旅游产品较少,休闲旅游、度假旅游、乡村旅游等产品几乎没有,难以适应旅游者多层次的需求。三是部分景区老化。由于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缺乏深度挖掘,体验项目设计少,游客的参与度低,几年下来,部分
景区不可避免地出现老化现象。四是景区容量小。已开发的景区有一个共性,那就是景区的容量小,旅游者进出景区只有一条通道,旺季时过分拥挤,给人的感觉比较差。
3、融资渠道不畅,景区运转困难。由于旅游项目具有投资规模大、资金回收周期长的特点,旅游项目招商的难度相对较大,而让企业来承担基础设施建设使我县旅游项目招商的难度进一步加大。已开发的景点中,除景星岩、响石山是社会投资外,其余的都是政府资金在运作。由于我县各级财政比较困难,单靠政府投入不仅没有实力做大做强旅游,而且由于所负债务过多,难以有效运转。属政府性投入的五个景点中,除神仙居、永安溪漂流两个景点的经营有盈余外,其余均有不同程度的亏损,一定意义上已严重影响了我县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如原始森林景区,负债达2000多万元,每年的利息就达200多万元,而一年的门票收入还不到200万元,此外还要负担员工工资、经营管理费等。一方面景区要改变困境必须追加投入,完善其中的体验项目设施,另一方面银行的还贷已经开始,最近作担保抵押的神仙居风景旅游管理处已被截走150万元,企业现在求贷无门,发展前景令人担忧。尽管在努力地招商引资,但工作进展并不理想。
4、配套设施建设滞后。从目前来看,我县旅游业涉及的吃、住、行、游、购、娱等多个方面都存在不少问题。一是交通条件较差。目前我县的交通相对还是非常落后,可进入性很差;从仙居县城到各景区以及各景区之间交通网络建设不健全,道路指示系统不完善,远没有达到旅游交通的“合适、快速、顺畅”的要求。二是住宿档次和服务水平较低。目前的住宿接待设施已有一定规模,全县具有5000床的接待能力,用于旅游接待约为3000床。但宾馆饭店的布局、档次和服务水平有待于提高,尤其是管理模式上还以家族化为主,经营理念比较狭隘。三是旅游商品开发程度相对较低。旅游商品缺乏特色,没有创意。专门进行旅游商品生产的企业还不具备,产供销一体化的产业链没有形成,一定规模和有地方特色的旅游商贸街区也未形成;四是娱乐项目不丰富。现有的娱乐项目内容单调、设施简陋、场所分散,而且规模档次都比较低,缺乏大型娱乐项目,对游客的逗留吸引力不强。五是旅行社数量不多,规模不大。旅行社组织和转接游客的能力偏小。
5、良好的旅游环境尚未形成。一是景观环境破坏严重。一直以来,旅游业被视为“无烟工业”,许多经营人员都认为旅游行业无污染,对环境无影响,不存在环境保护问题,以致于在修葺旅游景点或开辟新景点时常常对旅游环境进行建设性破坏或破坏性建设。同时,由于缺乏行之有效的管理和保护措施,各种破坏景观资源的现象还屡有发生,如工厂排污、开山采石、拦溪取沙等。二是居民发展旅游意识淡薄,没有形成“人人是旅游环境,个个关乎旅游形象”的良好社会氛围。三是城区的建设和管理上还缺乏旅游城市的特色。整个城区室外公共场所提供人们休息的椅子、公共游乐设施少而陈旧,城区的人性关怀度较低;自然生态在城区的建筑上没有得到体现,到处张贴的广告、标语破坏了城区的风景。
6、市场竞争压力加大。由于投入资金有限,虽然旅游客源市场平稳发展,但没有取得重大突破。目前我县旅游客源地集中,市场面窄,以浙江和上海为主,黄金时段主要集中在春、秋两季。邻近的缙云、天台已开始奋起直追,在资金投入方面加大了力度。据了解,2006年缙云县政府拨给的旅游市场营销费用是400万元,天台县政府拨给旅游的市场营销费用也是400万元,而我县今年的市场营销(包括规划编制费用)总共才200万元,跟缙云、天台相差很大,加上目前我县高速公路还没有开通,35省道尚在全面拓宽改造,旅游进入性和市场影响力方面存在着很大问题,市场竞争压力之大可想而知。
二、对策措施
(一)加大政府对旅游业的扶持力度
在旅游业发展的初级阶段,加强政府主导和扶持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当前我县把旅游业作为县域经济的支柱产业来培育,政府在协调管理、扶持政策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必须发挥应有的积极作用。一是建立领导机构,组织协调利益关系。建议县委县政府成立县风景旅游管理委员会,对一切可以利用的旅游资源进行统筹管理,统一调配;坚持局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当前利益服从长远利益的原则,对部门的旅游管理职能进行科学统筹,对涉及的相关利益进行合理调整。二是加大财政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要加大政府对旅游景区基础设施建设和旅游市场营销的投入,并在扶持政策上予以倾斜,要用一种超常规的引导方法,吸引社会资金、外来资金的投入。三是要营造良好的旅游环境。自然和谐的生态环境、舒适的居住氛围和良好的服务是我县提升旅游吸引力和延长游客停留时间的重要抓手。按照“生态仙居,休闲胜地”的工作目标,在硬件上通过净化美化市容市貌,把我县建设成为布局合理、交通便捷、生态环境优异、自然山水优美、文化特色浓郁、休闲度假功能完善、人与自然和谐的绿色栖居之地;在软件上以提高整体服务水平为抓手,科学规范旅游市场经营
秩序,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对市民的思想言行进行积极的教育引导,增加居民的好客度,形成浓厚的旅游氛围,改善旅游环境。
(二)加强旅游资源的保护、利用与管理
资源与环境是旅游业持续发展的根本所在。保护清真山水的本来面目,保护古朴建筑的独特风格,保护民风民俗的悠然典雅,是我县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与关键。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好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关系,在保护的前提下开发利用旅游资源,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三者的统一。要严格执行风景旅游资源保护方面法律、法规与条例的规定,对资源的开发利用以科学性、合理性为前提,禁止一切对资源环境产生不良影响的开发行为。同时,还要加强风景名胜区外围保护地带的控制性规划的编制工作,规范引导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行为,减少破坏资源行为的发生。
(三)拓宽融资渠道,破解资金瓶颈
我县旅游业的发展问题很大原因是资金短缺造成的。政府性投资的景区靠门票收入在滚动发展,社会资本投入开发景区由于盈利前景不明朗而萎缩。在区位交通条件即将明显改善之际,如何有力破解资金短缺的瓶颈,是我县旅游朝着“大交通、大旅游、大产业”方向前进的重要课题。
1、包装好旅游招商项目。以我县当前的财政状况,显然不能支撑旅游业发展的各项建设资金。要加速融资,唯一的办法的就是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前些年我们一直在招商,但由于招商方法过于简单、针对性不强、项目包装粗糙、影响面过小,成功的概率不大。今后在项目包装上要注重盈利模式、市场前景、项目设计等方面的科学性,对事关全局发展的项目给予必要的扶持措施,吸引外来投资。
2、打造旅游融资平台。旅游项目投资回报期长的特点,使招商工作很难得到有效开展。因此,在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的同时,必须加大自身融资力度,避免产生“等、靠、要”的思想而延误发展时机。当前县里应该着力打造一个旅游融资平台,建议由国有资产经营公司出资成立旅游开发投资有限公司,以公司名义加强与各大银行、上市公司等大财团的业务联系,加快招商项目的前期包装策划、政策处理等有关筹备工作,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切实解决旅游业资金不足的发展瓶颈。
(四)注重整体发展,完善配套设施建设
实现我县旅游由数量开发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共赢,就必须改变当前我县旅游线形发展面貌,以产品转型为抓手,加快配套项目的建设。游的方面,要坚持新老并举的工作举措,把开发新景区和完善老景区统筹在一起。当前着重是加快神仙居的二期开发,用索道连接蝌蚪崖,彻底解决景区容量小和走回头路的问题,带动原始森林景区的发展;加快绿地野营建设进度,争取今年对外营业;整理皤滩夜游文化内容,添置民俗娱乐活动,推出花灯情景游项目;完成高迁古民居的产品转型,变单纯的观光游为体验农家风情的休闲游;永安溪漂流、淡竹原始森林、响石山等景区要添置体验参与项目内容,力求景区年年有新样。同时还要注重“农家乐”等乡村旅游项目的发展,以依托景区、依托果园观光、依托休闲垂钓的村落为试点,加大扶持开发力度;以打造中国乡村旅游天堂为目标,做好文化嫁接文章,把雪洞游赏区开发成中式乡村旅游和欧式乡村旅游的典范。住的方面,全面启动神仙居度假区建设,吸收当地的传统文化,紧跟时代潮流,注重个性化酒店的发展,为不同的消费人群提供不同的消费产品。吃的方面,要在原有八大碗的基础上,整理推出生态宴、仙人宴等具有当地特色的菜肴菜谱,加强养生保健方面文化的挖掘,每年举办仙居美食烹制大比武,推进旅游饮食文化建设。行的方面,舒适、便捷、顺畅是旅游交通的要求,当前我县内部的可进入性问题尤其要引起重视。加快白塔至神仙居的景观大道建设进度,加快神仙居至王户至下叶的旅游专用道设计勘察,争取明年开工建设;完善道路交通标识,开通城区至各主要景区以及景区之间的旅游班车,实现无障碍旅游。娱乐、购物方面,在城区和白塔分别开辟旅游商贸特色街区,对街区的装饰风格、经营内容、经营秩序进行指导和规范,并给以相应的扶持政策,如税收优惠、降低准入门槛、市场推广等。进一步可考虑发展美食一条街、娱乐一条街、购物一条街,真正把旅游业做大做强,充分发挥旅游的带动效应
第五篇:中国农村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中国农村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 引言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近13亿人口,9亿在农村,农村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占据着基础性地位,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农村经济的发展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而是关系到我国农村社会发展、稳定和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性、全局性的问题,这是我国的基本国情。虽然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是从经济发展总体状况上看,发展仍然不足。目前,制约和影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因素有很多,但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各种生产要素中,人的因素始终是最根本的因素,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我国有9亿农民,要将我国农村地区丰富的人力资源变为人才资源优势,提高其整体素质和竞争力,为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服务,就离不开农村教育的适度超前发展。
教育是一种具有政治功能、经济功能和文化传播功能的复杂的社会活动。农村教育状况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农村经济的增长和社会的发展。可以说,农村教育是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产业、先导性产业、决定性产业。发展教育特别是发展农村教育无疑就成为保证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2 中国农村教育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农村教育无论在教育规模方面,还是在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方面,都有了极大发展,为农村培养了一大批有文化的劳动者。据教育部有关统计数据显示:1992年,全国义务教育的普及率不足20%,2000年底基本实现了在85%的人口地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以上,初中入学率达到88%以上,青壮年文盲下降到5%以下;农村教育经费有较大幅度提高,农村小学、初中的生均教育经费分别从1993年的224元、409元增加到2000年的536元、815元,增幅分别达140%和199%:农村小学和中学的校舍面积分别从1990年37450万平方米、19709万平方米增加到2000年的50538万平方米、35359万平方米,增幅分别达35%和79%;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断提高,我国小学、初中、高中教师的合格率分别从1980年的50%,13%,36%上升到2000年的96%,87%,68%,小学教师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占20%,初中教育中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占14%。一些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基本做到了县有重点高中、职业高中(职教中心)或农民中专;乡镇有普通初中、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农科教中心)、中心完小;较大的村有完小、农民文化技术学校。基本形成了结构合理、比例适当、规模适度的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相互沟通、协调发展的农村教育体系和网络,适应了农村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但是,现阶段我国农村教育总体上仍然比较落后,还有约15%的人口地区没有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扫盲和巩固扫盲成果的任务仍很艰巨。一些地方农村教育结构还不尽合理。农村教育结构单一,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薄弱,全国约一半的行政村没有建立农民文化技术学校,农村劳动者的年培训率只有20%左右。
就多数地区的农村教育自身而言,教育内容不同程度地脱离经济、社会及受教育者个体身心发展的实际需要。教学内容缺乏地方特色,一些地方往往把升学教育作为教育工作唯一追求的目标,大多数受教育者对教育的需求和期望主要是希望通过接受教育,以升学的方式向城市和经济发达的地区“移民”,升学意识占主导地位。在农村教育管理体制上,长期是教育部门一家管教育,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考虑较少,致使农村教育与当地生产和群众生活脱节,造成教育在育人、促进经济发展和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等方面的功能得不到充分发挥,影响了广大农民参与办学和送子女入学的积极性。投入农业生产第一线较早的人,往往文化水平较低,如文盲、半文盲,小学、初中流失生或毕业生。农村吸收和运用科学技术的能力较弱,贫困地区尤为突出。这些弊端严重制约着农村教育的发展,进而影响着农村人口质量和农村地区生产力的提高。
应当认识到,我国农村教育已落后于经济的发展,失去了其超前指导作用,农村教育改革落后于农村经济改革。尤其是在贫困地区,教育与经济处于一种难以自拔的恶性循环之中:经济发展水平低→财政收入低→教育投入低→教育整体发展水平低→人口素质低→推动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不足→经济发展落后。我国农村教育的现状难以满足农村、农业和农民的实际需要,更不能适应我国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要求和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3 农村教育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农村教育是一个利国利民的系统工程,是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基础工程。为了解决目前农村教育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更好更快的使其发展,必须采取深入的行之有效的措施:
首先,发展农村教育需要社会各方面的重视和参与,单靠教育部门是不可能顺利进行的,必须在各级政府的统一领导和协调下,树立“综合”的观念,才能使教育内部和外部相互协调,相互支持,促进农村教育健康发展,为农村经济和社会进步服务。
其次,农村教育要树立正确的办学方向和教育观念,由主要为升学服务转到主要为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同时兼顾到升学上来。农村教育部门要主动关心当地经济的发展,始终坚持为农业、农村和农民服务的办学方向,加强与社会的联系,参与社会生活的变革,使教育在农村 “两个文明”建设中发挥作用。否则,农村教育自身不能健康发展,也不能发挥对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
再次,协调发展农村的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实行 “三教统筹”。高等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发展一定要面向农村,为农村地区培养具有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的专门人才。
最后,政府应当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资力度,特别是对义务教育的投资力度,减轻农民负担,更大程度上普及义务教育。“再穷不能穷教育”为了增强我国农业和国民经济长期竞争力、调节收入差距过大的城乡经济关系,根据我国国清,应当通过较大行政区范围内转移支付手段来筹措基础教育经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