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一部分-我国安全生产发展历程及安全科学的发展
第一部分 我国安全生产发展历程及安全科学的发展 1.安全生产发展历程 1.1 国外安全生产发展历程
⑴工业革命前,生产力和自然科学都处于自然和发散发展的状态,人类对自身的安全问题还未能自觉去认识和主动采取安全技术措施。
在生产活动的初期,生产主要是以个体或作坊进行的手工业劳动,劳动人民在实践中逐步总结出一些安全防护的方法和技术。由于生产规模不大,安全问题不很突出,防止事故的 技术和方法当然也比较简单。
⑵工业革命后,生产中使用大型动力机械和能源,如汽车导致交通事故;采矿业发展导致矿业灾害事故等。迫使人们对这些局部人为危害问题深入认识并采取专门的安全技术措施。
18世纪中叶,蒸汽机的发明引起了工业革命。传统的手工业劳动逐渐为大规模的机器生产所代替。机器使生产率空前提高,但同时也大大地增加了伤害的可能,加之资本主义初期,资本家为了榨取最大利润,采用提高劳动强度,延长工作时间,滥用女工、童工等手段残酷剥削工人,致使工人的劳动条件十分恶劣,伤亡事故频繁发生,这就迫使工人起来反抗,为维护自身的安全和健康,用种种办法和资本家进行斗争,如罢工,甚至破坏机器等。由于工人的斗争,资本 家不得不做出起码的让步,适当改善劳动条件,甚至制定颁布了一些安全法规。另一方面,由于事故所造成的巨大经济损失以及在事故诉讼中所支付的巨额费用,超过了资本家所能允许的利益损失,资本家出于自身的利益,被迫地也要考虑安全问题,如在机器上安装防护装置,要求研究防止事故和职业危害的方法等。所有这些都促使了安全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出现了一些论著和成果,例如19世纪英国化学家戴维发明了著名的矿坑安全灯。
⑶由于形成军事工业、航空工业,特别是原子能和航天技术等复杂的大生产系统和机器系统,局部的安全认识和单一的安全技术措施已无法解决其安全问题,因此需系统地认识安全。
在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过程中,产品种类和生产规模不断扩大,技术不断更新,新设备、新工艺、新材料不断被采用。这些一方面提高了生产效率,但另一方面也不断地增加了新的危害和危险。众所周知,1984年12月3日,在印度发生了一起震惊世界的大惨案,这就是美国联合碳化物公司在印度博帕尔市的农药厂所发生的毒气泄漏事件。给人们造成了难以估量的损失。
在社会化大生产的情况下,如果仅靠劳动者个人凭着经验和直觉就想保证生产中的安全是不可能的。必须发展安全科学及技术到相应的程度才有可能不断提高安全生产水平,尽可能减少事故伤害和职业危害。
⑷随着现代科技特别是高科技的发展,必须更深入地采取动态的安全系统工程技术措施进行安全系统认识。1.2 我国安全生产发展历程
我国安全生产分三个时期:
(1)安全生产方针和管理体制初创时期(1949—1965)1949年11月召开的第一次全国煤矿工作会议提出“煤矿生产,安全第一”。
1952年第二次全国劳动保护工作会议明确要坚持“安全第一”方针和“管生产必须管安全”的原则。
“大跃进”时期片面追求高经济指标,导致事故上升。1960年5月8日山西大同老白洞煤矿瓦斯爆炸事故,死亡684人,为建国以来最严重的矿难。
1963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加强企业生产中安全工作的几项规定》,恢复重建安全生产秩序,事故明显下降。
(2)受“文革”冲击时期(1966—1977)
“文革”期间,安全生产和劳动保护被抨击为“资产阶级活命哲学”,企业管理受到严重冲击,导致事故频发。这个时期,国家经历了一场史无前例的大灾难,国民经济遭受到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安全工作也受到了最严重的破坏,出现了又一次大倒退。一切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都被推翻,被斥之为“管、卡、压”。安全专业队伍被解散、安技干 部都被下放车间去劳动。伤亡事故和职业病再次大幅度上升。
1975年9月成立国家劳动总局,内设劳动保护局、锅炉压力容器安全监察局等安全工作机构。1976年10月,结束了十年内乱,国家经济开始恢复,生产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但是“左”的思想并没有得到纠正,反而提出了严重脱离实际,急躁冒进的口号,一些部门与企业的领导人只抓生产,不顾安全,甚至采取恶劣的官僚主义态度,以致在1976年到1978年这两年间安全工作的局面继续恶化,职业危害严重,伤亡事故频繁,甚至发生了一些十分严重的恶性事故,如“渤海二号”的翻沉。
(3)恢复和创新发展时期(1978年至今)
安全生产开始向好的方向发展。随着思想上政治上的拨乱反正,安全工作进入了全面整顿恢复和发展提高的崭新阶段。分为:
①恢复和整顿提高阶段(1978-1991)。
出台实施了《矿山安全监察条例》和《职工伤亡事故报告和处理规定》等法规。成立全国安全生产委员会。
②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阶段(1992-2002)。1993年国务院决定实行“企业负责、行业管理、国家监察、群众监督”的安全生产管理体制。相继颁布了《矿山安全法》、《劳动法》等多项法规。近几年来,由于改革开放的步子加大,经济建设发展的速度加快,经济体制改革又带来一系列新的问题,事故有所上升,职业病有所发展,安全工作依然面临着相当严峻的形势,这已经引起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正在不断地进行努力,保证安全工作的形势继续往好的方向发展。
2002年11月出台了《安全生产法》 ③创新发展阶段(2003年以来)
2003年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成为国务院直属机构;
2004年国务院做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决定》;
2005年初,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升格为总局; 2006年初,成立了国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中心。
2.国内外安全科学的发展历程
2.1 国外安全科学的发展历程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由于工人们的斗争和社会公众的关切支持,迫使资本家不得不做出某些努力来改善安全卫生的状况,安全立法,组织建设以及科学研究等逐渐得到了发展。
20世纪初许多西方国家建立了与安全科学(实际应为“技术”)有关的组织和科研机构。据1977年统计,德国建立36个,英国44个,美国31个,法国46个,荷兰13个。从内容上看,有安全工程、卫生工程、人机工程、灾害预防处理、预防事故的经济学、职业病理论分析和科学防范等。
1867年美国马萨诸塞州建立了国内第一个工厂检查部门。1880年开始陆续出现了有关职业病的刊物200多种。1908年建立了匹茨堡采矿与安全研究所。1910年为减少煤矿事故,成立了煤矿管理局。1911年,威斯康星州通过了第一个有效的对工人进行赔偿的法案。1913年成立了劳工部和全国工业安全委员会(不久改为全国安全委员会)。1915年成立了美国安全工程师协会等等。1969年美国颁布了《联邦煤矿安全与卫生法》,这是美国第一个有关职业安全卫生的具体立法。1970年12月29日美国国会通过并由尼克松总统签署颁布了《职业安全与卫生法》(OSHAct),于1974年4月28日生效。这是美国第一个全国性的安全卫生基本法,它的颁布和实施大大地推动、加速了职业安全卫生工作的进展。
美国的安全教育发展较快,到20世纪70年代末,一部分大学设立了卫生工程、安全工程、安全管理、毒物学和安全教育方面的硕士和博士学位。
日本在研究安全方面虽起步较晚,但发展却较快。日本在二战后,在经济恢复和开始高速发展时期,工伤事故状况十分严重,每年死亡人数基本在6000人以上,1961年达历史最高纪录,死亡6712人。采取一系列安全卫生工作对策,安全工作成效不但赶上而且超过了美国,居于世界领先的地 位。至1977年,其大学中开设有关安全工程学课程或学科的总计为48个;20世纪90年代末,日本国内与安全工程有关的大学教育系和研究机构达76个,杂志36种,学会和协会33个。由于坚持安全工程学的研究和实践,日本近20年来产业事故频度率、死亡人数逐年下降,持续居世界最低水平,安全工程学在日本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由此可见,为了解决生产过程中劳动者的安全和健康,国外对安全科学的研究已有足够的深度和广度。这说明安全科学作为一门真正的交叉科学正日益受到越来越多的人重视。2.2 我国安全科学的发展历程
⑴第一阶段
从建国初期到20世纪70年代末,劳动保护的行政管理和业务监督、监察都得到了较好的发展。
安全科学研究和专业人才的培养教育工作刚刚起步。⑵第二阶段
20世纪70年代末至今,劳动保护的行政管理和宣传教育工作得到加强。
普遍建立劳动保护宣传教育中心; 高等安全专业教育发展速度已明显加快。
1984年全国已有6所大学成立“安全工程”本科专业,开设的“矿山通风与安全”和“航空的环境控制与安全救生”两个本科专业在部分院校也开始招生。到目前为止,全国各行业设置安全工程本科专业的学校近50余所。其分布遍及煤炭、地质、石油、机械、化工、兵器等行业。
安全工程专业在国内已形成具有一定规模,包括学历教育(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继续工程教育(安全专业人员的短期培训)、职工安全教育和官员安全教育(任职资格安全教育和安全意识教育)。
综上所述,安全科学的发展从理论上讲大体分为三个阶段: Ⅰ经验型阶段:
长期以来,人们认为安全仅仅以技术形式依附于生产,从属于生产,仅仅在事故发生后进行调查研究、统计分析和整改措施,以经验作为科学,安全处于被动局面,人们对安全的理解与追求是自发的模糊的。
Ⅱ事后预测型:
人们对安全有了新的认识,运用事件链分析、系统过程化、动态分析与控制等方法,达到防治事故的目的。总之传统的安全技术建立在事故统计基础上,这基本属于一种纯反应式的。安全科学缺乏理性,人们仅仅在各种产业的局部领 域发展和应用不同的安全技术,以至对安全规律的认识停留在相互隔离、重复、分散 和彼此缺乏内在联系的状态。
Ⅲ综合系统论: 认为事故是人、技术与环境的综合功能残缺所致,安全问题的研究应放在开放系统中,建立安全的科学性、系统性、动态性。从事故的本质中去防治事故,揭示各种安全机理并将其系统化、理论化,变成指导解决各种具体安全问题的科学依据。在这一阶段中安全科学不仅涉及人体科学和思维科学,而且涉及行为科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所有大的科学门类。
第二篇:我国安全生产法规的发展历程
我国安全生产法规的发展历程
我国最早的劳动安全和安全生产相关的法规,应该是1922年5月1日在广州召开的第一次劳动大会提出的《劳动法大纲》,其主要内容是要求资本家合理地规定工时、工资及劳动保护等。
1931年11月20日,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劳动法》。
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关怀和领导下,我国的安全生产立法工作发展迅速,取得了很大进展。历史实践证明,安全生产立法工作与国家的命运紧密联系,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初建时期(1949-1958年)
建国初期,为改变旧中国工人阶级处于被压迫、被奴役,生命安全与健康没有保障的状况,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中就明确规定:“保护青工女工的特殊利益”,“实行工矿检查制度,以改进工矿的安全和卫生设备”。在1954年我国的第一部《宪法》中也明文规定:“国家通过国民经济有计划的发展,逐步扩大劳动就业,改善劳动条件和工资待遇以保证公民享受这种权利”。同时明确规定了改善劳动条件和建立工时休假制度。
新中国成立后,在废除旧的劳动法的同时,开始制定新的、真正符合劳动人民利益的安全生产法规。据不完全统计,仅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由中央产业部门和地方人民政府制定和颁布的各种安全生产法规就有119种。1956年5月,国务院正式颁布了《工厂安全卫生规程》《建筑安装工程安全技术规程》、和《工人职员伤亡事故报告规程》即有名的“三大规程”,以及《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技术教育的决定》、《关于编制安全技术安全生产措施计划的通知》、《工业企业设计暂行卫生标准》等法规和规章,使对安全生产一些基本问题的处理,初步有了法律依据。这些法规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对我国的安全生产和保证劳动者的安全与健康起到了重要作用。
第二阶段:调整时期(1958-1966年)
虽然在“一五”期间,安全生产法规刚刚取得好的效果,许多事故隐患被排除,生产环境得到改善。但从1958年下半年,出现了盲目冒进的苗头,造成新中国成立以来伤亡事故的第一个高峰。自1961年开始的调整中,安全生产工作也转入正轨。1963年我国进入国民经济三年恢复调整时期,在这一时期我国先后发布了《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关于加强企业生产中安全工作的几项规定》、《国营企业职工个人防护用品发放标准》等一系列安全生产法规、规章,使安全生产法制工作得到了进一步加强。
在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10年里,随着大规模经济建设的进行,安全生产工作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安全生产检查从一般性的检查发展为专业性和季节性的检查,推动了安全生产工作向经常化和制度化的方向发展,机械防护、防尘防毒、锅炉安全、防暑降温、女工保护等劳动保护工作有了显著成效。由于“大跃进”时期忽视科学规律,冒险蛮干,只讲生产,不讲安全,大量削减安全设施,伤亡事故又明显上升,出现了第一个事故高峰期,这就是安全生产工作有发展但受挫折的阶段。
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不断深入和有计划的经济建设的展开,全国开展了安全生产大检查,开展安全生产教育、严肃处理伤亡事故、加强安全生产责任制等工作,形成了广泛的安全生产群众运动,全国职工伤亡事故逐年下降,这是安全生产工作的良好起步阶段。
第三阶段:文革时期(1966-1978年)
经过三年调整,刚刚好转的局面由于十年**又被破坏。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安全生产工作被认为是’活命哲学”而受到批判,因此,使工业生产秩序混乱,劳动纪律涣散,安全生产工作出现倒退,伤亡事故急剧上升,形成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二个事故高峰,这是安全生产工作遭受破坏和倒退的阶段。
第四阶段:恢复发展时期(1978-1990年)
1978年12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改革开放的方针。随着思想上的拨乱反正和生产秩序的逐步恢复,安全生产工作迎来了第二个春天。
党中央、国务院对安全生产工作非常重视,先后发出了中央(78)76号文件和国务院(79)100号文件,即《中共中央关于认真做好劳动保护工作的通知》和《国务院批准国家劳动总局、卫生部关于加强厂矿企业防尘防毒工作的报告》,要求各地区、各部门、各厂矿企业必须加强劳动保护工作,保护职工的安全和健康。尤其是对“渤海二号平台”等事故的严肃处理,强化了领导干部的安全生产意识;确定了“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初步建立了安全生产法规体系、安全监察体系和检测检验体系;安全生产责任制得以逐步落实;安全生产的科研、教育工作也得到长足发展。国家和各级政府陆续制定并颁布了一系列安全生产法规。1979年4月,国务院重申认真贯彻执行《工厂安全卫生规程》、《建筑安装工程技术规程》、《工人职员伤亡事故报告规程》和《国务院关于加强企业生产中安全工作的几项规定》。1979年全国五届“人大”二次会议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其中也明确了对交通、运输、工矿、林场、建筑等企业、事业单位,因违反规章制度,强令工人违章作业而造成重大事故的责任者的惩办,并规定了量刑标准。1997年3月14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新刑法),对安全生产方面的犯罪作了更为明确具体的规定。
1982年2月,国务院颁布了《矿山安全条例》、《矿山安全监察条例》和《锅炉压力容器安全监察条例》等规范性文件,要求加强矿山及锅炉、压力容器的安全生产工作。1983年5月,国务院又批转了劳动人事部、国家经委、全国总工会《关于加强安全生产和劳动安全监察工作的报告》,对劳动安全监察提出了具体要求。1984年7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强防尘防毒工作的决定》,进一步强调了生产性建设项目“三同时”的规定;对企业、事业单位治理尘毒危害问题,以及关于加强防尘防毒的监督检查和领导等问题,都做了明确规定。1987年1月,卫生部、劳动人事部、财政部、全国总工会联合发布了《职业病范围和职业病患者处理办法的规定》,规范了对职业病的管理,并将99种职业病列为法定职业病。
此外,全国有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大”或人民政府颁布了地方劳动保护条例。从1981年开始,国家技术监督局加快了安全生产方面的国家标准的制定进程,先后制定、颁布了一系列劳动安全卫生的国家标准,为安全生产工作提供了法定的技术依据,也使安全生产法制在技术层面得以落实。
第五阶段:逐步完善时期(1990年-2002年)
进入“八五”时期,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我国安全生产法制建设也加快了进程。1991年3月,国务院发布了《企业职工伤亡事故报告和处理规程》的第75号令,严肃了对各类事故的报告、调查和处理程序。1994年,原劳动部决定组织起草《安全生产法》,并做了许多工作。1996年4月,原劳动部和原国务院法制局共同商定,将正在制定的《安全生产法》、《劳动安全卫生条例》和《职业病防治条例》三个法律、法规草案合并为《劳动安全卫生法(草案)》。此后,原劳动部成立了起草小组,并完成了草案的起草工作。
1998年,国务院机构改革后,国家经贸委承担了安全生产综合管理职能,并在原劳动部工作的基础上,起草了《职业安全法(草案)》,于1999年12月21日报国务院法制办审查,2000年底,根据安全生产形势发展的需要,国务院法制办将名称由《职业安全法》改为《安全生产法》,并在国务院2001年立法计划中明确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为起草单位,成立了起草领导小组和起草工作小组,集中力量组织起草《安全生产法》。经过近20次反复推敲和修改,并征求和吸收了部分地方政府及其相关部门、企业以及中编办、国家计委、公安部、监察部、教育部、铁道部、建设部、水利部、民航总局、质监总局、工商总局等国务院有关部门的修改意见,形成了《安全生产法草案》,提交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
2001年11月21日,国务院第48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安全生产法(草案)》,将草案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2001年11月29日,九届人大常委会第25次会议对《安全生产法(草案)》进行了初审。2002年4月24日和6月25日,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7次、第28次会议又分别对《安全生产法(草案)》进行了第二次和第三次审议,并进行了反复研究论证和认真修改。于6月29日下午举行的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的全体会议上审议通过。江泽民主席当日签发第70号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予以公布。《安全生产法》于2002年11月1日正式实施。2002年11月1日开始执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标志着安全生产真正走向法制化轨道。
2001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我国组建了副部级的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2005年2月又升格为正部级的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
这一时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对于传统的安全卫生管理和运作方式,带了巨大的冲击。最为重要的进展是我国安全生产法制建设有了重大进展,《劳动法》、《矿山安全法》、《消防法》等法律得以颁布实施。
第六阶段:加速发展期(2002年至今)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组建后,陆续颁布了《危险化学品登记管理办法》、《特种设备监察条例》、《工伤保险条例》、《关于安全生产许可证条例》、《安全生产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突发事件应对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和规程。而经过十多年的实践,安全生产领域的诸多关系逐渐理顺,安全生产监管监察体制基本建立,安全生产法制建设不断加快,安全生产责任体系不断健全,尤其是诸多正确、有效的政策措施、工作实践中行之有效的做法,需要通过立法将其规范化、制度化,修改2002年11月开始执行的《安全生产法》提上议事日程。
第三篇:我国安全生产法规的发展历程
我国安全生产法规的发展历程
我国最早的劳动安全和安全生产相关的法规,应该是1922 年5月1日在广州召开的第一次劳动大会提出的《劳动法大纲》,其主要内容是要求资本家合理地规定工时、工资及劳动保护等。1931年11月20日,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劳动法》。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关怀和领导下,我国的安全生产立法工作发展迅速,取得了很大进展。历史实践证明,安全生产立法工作与国家的命运紧密联系,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大致可分为以下六个阶段。
1、初建时期
2、调整时期
3、文革时期
4、恢复发展时期
5、逐步完善时期
6、加速发展期
第一阶段:初建时期(1949-1958年)建国初期,为改变旧中国工人阶级处于被压迫、被奴役,生命安全与健康没有保障的状况,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中就明确规定:“保护青工女工的特殊利益”,“实行工矿检查制度,以改进工矿的安全和卫生设备”。在1954年我国的第一部《宪法》中也明文规定:“国家通过国民经济有计划的发展,逐步扩大劳动就业,改善劳动条件和工资待遇以保证公民享受这种权利”。同时明确规定了改善劳动条件和建立工时休假制度。
新中国成立后,在废除旧的劳动法的同时,开始制定新的、真正符合劳动人民利益的安全生产法规。据不完全统计,仅在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由中央产业部门和地方人民政府制定和颁布的各种安全生产法规就有119种。1956年5月,国务院正式颁布了《工厂安全卫生规程》、《建筑安装工程安全技术规程》和《工人职员伤亡事故报告规程》即有名的“三大规程”,以及《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技术教育的决定》、《关于编制安全技术安全生产措施计划的通知》、《工业企业设计暂行卫生标准》等法规和规章,使对安全生产一些基本问题的处理,初步有了法律依据。这些法规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对我国的安全生产和保证劳动者的安全与健康起到了重要作用。
第二阶段:调整时期(1958-1966年)
虽然在“一五”期间,安全生产法规刚刚取得好的效果,许多事故隐患被排除,生产环境得到改善。但从1958年下半年,出现了盲目冒进的苗头,造成新中国成立以来伤亡事故的第一个高峰。自1961年开始的调整中,安全生产工作也转入正轨。1963年我国进入国民经济三年恢复调整时期,在这一时期我国先后发布了《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关于加强企业生产中安全工作的几项规定》、《国营企业职工个人防护用品发放标准》等一系列安全生产法规、规章,使安全生产法制工作得到了进一步加强。
在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10年里,随着大规模经济建设的进行,安全生产工作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安全生产检查从一般性的检查发展为专业性和季节性的检查,推动了安全生 猜 你 喜 欢 咨询银血病专家 公明医院网上咨询 医美咨询 学校 wifi 方案 男性二胎检查项目 免费痔疮专家在线咨询 不育做哪些检查项目 医院在线咨询脑科 塘厦医院网上咨询 肛肠科在线医院咨询 产工作向经常化和制度化的方向发展,机械防护、防尘防毒、锅炉安全、防暑降温、女工保护等劳动保护工作有了显著成效。由于“大跃进”时期忽视科学规律,冒险蛮干,只讲生产,不讲安全,大量削减安全设施,伤亡事故又明显上升,出现了第一个事故高峰期,这就是安全生产工作有发展但受挫折的阶段。
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不断深入和有计划的经济建设的展开,全国开展了安全生产大检查,开展安全生产教育、严肃处理伤亡事故、加强安全生产责任制等工作,形成了广泛的安全生产群众运动,全国职工伤亡事故逐年下降,这是安全生产工作的良好起步阶段。
第三阶段:文革时期(1966-1978年)经过三年调整,刚刚好转的局面由于十年**又被破坏。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安全生产工作被认为是’活命哲学”而受到批判,因此,使工业生产秩序混乱,劳动纪律涣散,安全生产工作出现倒退,伤亡事故急剧上升,形成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二个事故高峰,这是安全生产工作遭受破坏和倒退的阶段。
第四阶段:恢复发展时期(1978-1990年)1978年12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改革开放的方针。随着思想上的拨乱反正和生产秩序的逐步恢复,安全生产工作迎来了第二个春天。
党中央、国务院对安全生产工作非常重视,先后发出了中央(78)76号文件和国务院(79)100号文件,即《中共中央关于认真做好劳动保护工作的通知》和《国务院批准国家劳动总局、卫生部关于加强厂矿企业防尘防毒工作的报告》,要求各地区、各部门、各厂矿企业必须加强劳动保护工作,保护职工的安全和健康。尤其是对“渤海二号平台”等事故的严肃处理,强化了领导干部的安全生产意识;确定了“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初步建立了安全生产法规体系、安全监察体系和检测检验体系;安全生产责任制得以逐步落实;安全生产的科研、教育工作也得到长足发展。国家和各级政府陆续制定并颁布了一系列安全生产法规。
1979年4月,国务院重申认真贯彻执行《工厂安全卫生规程》、《建筑安装工程技术规程》、《工人职员伤亡事故报告规程》和《国务院关于加强企业生产中安全工作的几项规定》。
1979年全国五届“人大”二次会议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其中也明确了对交通、运输、工矿、林场、建筑等企业、事业单位,因违反规章制度,强令工人违章作业而造成重大事故的责任者的惩办,并规定了量刑标准。
1997年3月14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新刑法),对安全生产方面的犯罪作了更为明确具体的规定。
1982年2月,国务院颁布了《矿山安全条例》、《矿山安全监察条例》和《锅炉压力容器安全监察条例》等规范性文件,要求加强矿山及锅炉、压力容器的安全生产工作。
1983年5月,国务院又批转了劳动人事部、国家经委、全国总工会《关于加强安全生产和劳动安全监察工作的报告》,对劳动安全监察提出了具体要求。
1984年7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强防尘防毒工作的决定》,进一步强调了生产性建设项目“三同时”的规定;对企业、事业单位治理尘毒危害问题,以及关于加强防尘防毒的监督检查和领导等问题,都做了明确规定。
1987年1月,卫生部、劳动人事部、财政部、全国总工会联合发布了《职业病范围和职业病患者处理办法的规定》,规范了对职业病的管理,并将99种职业病列为法定职业病。
此外,全国有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大”或人民政府颁布了地方劳动保护条例。从1981年开始,国家技术监督局加快了安全生产方面的国家标准的制定进程,先后制定、颁布了一系列劳动安全卫生的国家标准,为安全生产工作提供了法定的技术依据,也使安全生产法制在技术层面得以落实。
第五阶段:逐步完善时期(1990年-2002年)进入“八五”时期,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我国安全生产法制建设也加快了进程。
1991年3月,国务院发布了《企业职工伤亡事故报告和处理规程》的第75号令,严肃了对各类事故的报告、调查和处理程序。1994年,原劳动部决定组织起草《安全生产法》,并做了许多工作。
1996年4月,原劳动部和原国务院法制局共同商定,将正在制定的《安全生产法》、《劳动安全卫生条例》和《职业病防治条例》三个法律、法规草案合并为《劳动安全卫生法(草案)》。此后,原劳动部成立了起草小组,并完成了草案的起草工作。
1998年,国务院机构改革后,国家经贸委承担了安全生产综合管理职能,并在原劳动部工作的基础上,起草了《职业安全法(草案)》,于1999年12月21日报国务院法制办审查,2000年底,根据安全生产形势发展的需要,国务院法制办将名称由《职业安全法》改为《安全生产法》,并在国务院2001年立法计划中明确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为起草单位,成立了起草领导小组和起草工作小组,集中力量组织起草《安全生产法》。经过近20次反复推敲和修改,并征求和吸收了部分地方政府及其相关部门、企业以及中编办、国家计委、公安部、监察部、教育部、铁道部、建设部、水利部、民航总局、质监总局、工商总局等国务院有关部门的修改意见,形成了《安全生产法草案》,提交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
2001年11月21日,国务院第48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安全生产法(草案)》,将草案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2001年11月29日,九届人大常委会第25次会议对《安全生产法(草案)》进行了初审。2002年4月24日和6月25日,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7次、第28次会议又分别对《安全生产法(草 案)》进行了第二次和第三次审议,并进行了反复研究论证和认真修改。于6月29日下午举行的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的全体会议上审议通过。江泽民主席当日签发第70号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予以公布。《安全生产法》于2002年11月1日正式实施。2002年11月1日开始执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标志着安全生产真正走向法制化轨道。
2001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我国组建了副部级的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2005年2月又升格为正部级的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这一时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对于传统的安全卫生管理和运作方式,带了巨大的冲击。最为重要的进展是我国安全生产法制建设有了重大进展,《劳动法》、《矿山安全法》、《消防法》等法律得以颁布实施。
第六阶段:加速发展期(2002年至今)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组建后,陆续颁布了《危险化学品登记管理办法》、《特种设备监察条例》、《工伤保险条例》、《关于安全生产许可证条例》、《安全生产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突发事件应对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和规程。而经过十多年的实践,安全生产领域的诸多关系逐渐理顺,安全生产监管监察体制基本建立,安全生产法制建设不断加快,安全生产责任体系不断健全,尤其是诸多正确、有效的政策措施、工 作实践中行之有效的做法,需要通过立法将其规范化、制度化,修改2002年11月开始执行的《安全生产法》提上议事日程。
第四篇:科学发展 安全发展
科学发展 安全发展——
科学学习贯彻《道路旅客运输企业安全管理规范.》心得
在公司党委组织下,我们中高级管理人员通过学习国家交通运输部、公安部、安监总局联合引印发了《道路旅客运输安全管理规范(试行)》,了解到要始终以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要务,加强管理,从源头制止交通事故的发生,具体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作为工会主席,我应该贯彻落实客运企业安全规范管理,严格执行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规章、规范和标准,组织落实相关管理部门的工作部署和要求。提升客运企业安全管理水平及从业人员的安全意识,落实企业安全文化建设,促进企业安全主体责任的落实,加强客运企业规范化管理。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要督促运输企业切实落实《规范》要求,完善安全管理机制,强化运输组织管理,合理安排班次。
二、落实道路客运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建立健全本企业安全生产责任制,组织制定并落实本企业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客运驾驶人和车辆安全生产管理办法,落实安全生产操作规程;以提升客运驾驶人安全意识和应急处置能力,增强营运客车安全性,完善并落实道路客运企业安全管理机制和规范,建立健全道路运输车辆动态监管制度,细化和完善客运站各项安全管理制度为主要手段,努力解决道路客运安全工作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提高道路客运安全生产水平。
三、认真履行“三关二监督”工作职责。要把好运输经营者市场准入关、车辆技术检验关、驾驶员从业资格关。严格按照客运车辆排班制度发车,严禁售超员票、发超员车、确保客车不超员、不超速、确保客运车辆行驶400公里以上必须配备两名驾驶员,搞好汽车客运站安全监督管理工作。确保GPS监控平台的监督管理工作。
四、严厉打击非法从事道路旅客运输的行为。督促、检查本单位安全生产工作,及时消除生产安全事故隐患,继续严厉查处无证经营、私设站点、私拉乱揽等违法违规行为;加强对运输企业现场监督管理,强化运输企业安全生产的主体责任,强化营运客车和驾驶员的动态监督;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要会同公安、安全监管等部门,重点加大非法从事客运经营以及“超员、超速、疲劳驾驶”等行为的打击力度。并且 在发生较大及以上事故后,应及时召开安全分析通报会,安全生产工作会议和例会应当有会议记录,会议记录应建档保存,保存期不少于3年。
五、树立隐患即事故的忧患意识,加强班组建设管理文化,加强动态管理,提高职工安全文化素质,把安全文化作为安全工作的基础,定期组织分析企业安全生产形势,研究解决重大问题。经常组织职工学习交通安全知识,建立安全学习档案,让职工树立交通安全意识,以板报等多种形式积极宣传安全知识。并且定期组织岗位安全操作的技能训练,举行反事故演习,掌握处理各种故障能力,提高自我保护能力。坚持“班一三检”(班前、班中、班后)制度,有异常情况应及时处理。最重要的是要创建好安全管理标准化制度。
六、道路客运隐患是造成道路交通事故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我们要始终把安全放在第一位。切实督导好客运企业将《道路了旅客运输安全管理规范(试行)》执行到位,使客运企业的每一个从业人员都能增强贯彻执行《道路了旅客运输安全管理规范(试行)》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并从实际工作中总结好经验教训,以更好的促进企业的发展,保障好广大人民群众乘车的生命财产健康安全。
总得来说,要坚持把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健康放在交通运输工作的核心,严格把关,坚持以人为本,求真务实。通过强化道路客运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水平,落实道路交通安全管理规范。积极组织安全教育培训等,以促进客运企业安全管理标准化建设,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道路交通事故的发生,确保道路旅客运输安全。
第五篇:矿上的安全生产发展标语
1.广泛开展思想教育、法制教育、爱岗敬业教育,积极开展健康向上的各类文娱活动,丰富职工精神文化生活。
2.积极开展清洁生产,实现节能减排、生态环境良好,实现环境安全无事故。
3.培育企业诚信文化,塑造企业诚信形象;强化企业社会责任,树立企业良好形象。
4.结合“六五”普法,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法制宣传、教育活动,提高部门依法办事水平,增强全矿干部职工法治观念。
5.大力弘扬积极进取、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新风气,增强职工主人翁意识,营造全矿积极、开拓、创新、进取的良好氛围。
6.深入开展平安企业创建活动,全力维护矿区社会的持续稳定,确保企业生产经营正常、矿区社会稳定、职工群众满意。
7.严格执行排污标准,杜绝污染事故,积极开展清洁生产,实现节能减排,实现环境安全无事故。
8.安全高于一切,责任重于泰山。坚持开展隐患排查整改,严防各类安全事故的发生,9.打造支部坚强堡垒、树立党员先锋形象、促进企业科学发展、建设文明和谐矿区。继续推动创先争优活动在全矿深入开展。
10.继续加强思想政治建设、企业文化建设、“四有”职工队伍建设、精神文明建设。
11.紧紧围绕企业增效、职工增收的总体目标,按照“管理科学、优质高效”的原则,坚持改革创新,继续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建设。
12.抓管理,强化各种制度落实、责任落实、工作落实。大力弘扬敢抓敢管的新风正气,确保企业各项管理制度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