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发挥纪检监察职能作用 促进党员干部作风建设(大全)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发挥纪检监察职能作用 促进党员干部作风建设
发挥纪检监察职能作用 促进党员干部作风建设
摘 要:加强教育,增强教育的冲击力,是党员干部作风建设的思想基础;完善改进作风常态化制度,建立健全党员干部作风建设的约束机制;严格监督检查,持之以恒地把党员干部作风建设的措施落到实处;严明纪律,发挥职能作用,纪检监察部门要加大检查监督力度,执好纪、问好责、把好关,促进党员干部作风建设。
关键词:纪检监察;职能作用;党员干部;作风建设
中图分类号:D26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14-0271-02
党的十八大从战略的高度,对加强新形势下党的作风建设做出了全面部署。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中央纪委二次、三次全会上的重要讲话,强调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严明党的纪律,坚定不移改进作风,深刻阐述了全面加强新形势下党员干部作风建设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把党员干部作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因此,加强党员干部作风建设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国有企业纪检监察部门的重大任务,必须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加强教育,完善制度,严格监督检查,严肃纪律,切实发挥职能作用,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不断推进党员干部作风建设。
一、加强教育,增强教育的冲击力,是党员干部作风建设的思想基础
加强对党员干部的教育,是推进党员干部作风建设的基础性工作。第一,要从教育入手,发挥教育的基础性作用。要突出对党员干部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党的优良传统作风教育、从政道德教育,以及维护和遵守党风廉政建设各项规定的教育,提高党员干部改进作风、抵制歪风邪气的自觉性,使党员干部牢记“两个务必”,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和反对“四风”的要求,树立八个方面良好风气。第二,纪律教育要突出作风建设主题,切实加强党员干部的作风建设,抓理想塑灵魂,抓班子带队伍,抓基层打基础,抓作风反腐败,促使党员干部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第三,把党员干部作风教育纳入纪检监察工作的总体布署,集中开展教育活动。第四,要把主题教育同学习贯彻《党章》和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起来,同深入开展党纪国法教育、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廉洁自律教育和加强廉政文化建设结合起来。第五,要不断创新教育形势,利用教育资源,努力提高教育效果。第六,要把正面典型教育与反面警示教育结合起来,集中教育与个别教育结合起来,传统教育手段与现代化教育手段结合起来,做到警钟长鸣。第七,突出教育的普遍性,利用“三会一课”、专题培训、理论研讨、宣教辅导等传统手段,深入开展党性、党风、党纪教育。第八,要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突出“为民、务实、清廉”这个主题,把握党员干部和机关两个重点,进行思想教育。第九,突出教育针对性,用违纪违法案例开展警示教育。如观看警示教育专题片、学习讨论典型案例教材、到监狱看犯人现身说法等方式。第十,突出教育生动性,图文并茂、辅导与讨论相结合等方法,通过声、电、光等表现形式,增强教育培训的感染力。看廉政教育基地、听廉政教育讲座、进行廉政宣誓、签订廉政承诺书等活动,促进教育的效果。第十一,突出教育长效性,建立廉政教育档案,组织党员干部配偶到廉政教育基地参观等廉政教育,建立廉政教育长效机制。第十二,要充分利用板报、党报党刊、网络、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进行党的作风教育,增强教育的生动性、实效性,促使党员干部把党的作风规定和要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利用信息技术、文学艺术等形式和手段进行教育,确保教育收到实实在在的效果,使党员干部始终保持良好的作风。
二、完善改进作风常态化制度,建立健全党员干部作风建设的约束机制
加强党员干部作风建设,要以制度做保证。加强制度建设,是推进党员干部建设的治本之策。努力形成用制度管权、用制度管事、用制度管人的有效机制,把制度固定下来、坚持下去,推动作风建设长效化、常态化,用制度规范国有企业党员干部行为,以制度固化作风建设效果,形成长效机制,是加强作风建设的重要任务。第一,要不断完善规范党员干部作风行为的具体制度。围绕党员干部的思想作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风、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干部生活作风的具体表现,制定严格的行为规范和具体的行为责任追究办法。第二,要不断完善从源头上杜绝党员干部不良风气工作制度。第三,要不断完善党员干部作风建设的奖惩制度。第四,要建立健全党员干部作风建设的各种学习检查制度。第五,要在提高党员干部思想政治素质上,健全理论学习和学习成效考核评价制度。第六,要把党员干部作风建设的工作任务细化、量化,做到责任明确、逐级负责、各环节衔接协调。第七,在加强监督制约上,健全党员和党组织对各级党员干部监督的制度和党员干部权力制约制度。第八,要不断完善民主生活会制度。第九,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完善并严格执行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第十,严格执行个人重大事项报告、民主评议制度等制度,为加强党员干部作风建设提供保障。第十一,建立健全权力运行监控机制,努力实现不能腐的防范机制;逐步建立健全从严治腐机制,努力实现不敢腐的惩戒机制;建立健全源头治理预防机制,努力实现不易腐的保障机制,促进党员干部作风建设。第十二,要健全和完善作风建设的制度机制,形成“事前预防、事中控制、事后问责”的制度体系。第十三,进一步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扎实推进作风建设的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常态化,要持之以恒。第十四,探索完善长效机制,务求作风建设的新成效,要创新作风建设的社会评价机制和建立常态化监督检查机制。
三、严格监督检查,持之以恒地把党员干部作风建设措施落到实处
加强党员干部作风建设,要不断对各项制度规定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落实目标管理的考核制度,认真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切实做到鞭策空谈者、惩罚误事者、奖励实干者。加强对党员干部作风状况的监督,是推进党员干部作风建设的重要环节。第一,要把定性考核与定量考核相结合,阶段性考核、动态性考核与年终综合性考核相结合,坚持做到工作推进到哪里,考核就跟进到哪里。第二,把集中检查与重点抽查、上级检查与自我检查结合起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和处理。第三,认真落实党内监督各项制度,坚持党员干部诫勉谈话、述职述廉、报告履行职责和廉洁从政情况、报告个人有关事项等制度。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第四,要采取有力的监督措施,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按照“中央八项规定”,严格控制各种名目的节庆、达标评比等活动;改进会风和文风,精简文件和会议。第五,加强对与党员干部作风密切相关的关键环节监督,关口前移,注重事前监督和防范,及时发现和纠正党员干部作风方面的问题,提高监督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第六,进一步建立健全党员干部监督工作机制,加强对党员干部作风状况的监督。第七,改进党员干部作风,要坚持和发扬艰苦奋斗精神,自觉接受职工群众评议和社会监督,采取职工群众代表评议等形式,逐级进行职工群众满意度测评,多数职工群众不满意的,要及时“补课”。第八,要拓宽监督渠道,充分发挥职工群众、党内监督、新闻舆论、网络等的监督作用,形成科学有效的监督体系。第九,要大力发扬民主,积极推进企务公开。第十,要大力提倡勤俭节约的风气,健全作风建设的监督问责机制。强化监督问责,是推进作风建设取得实效的关键。要进一步拓宽作风建设监督渠道,把党内监督和群众监督、舆论监督、社会监督等结合起来,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监督网络,逐步形成管用、到位的监督机制。第十一,要建立党员干部主题教育联系点,总结经验,加强指导,督促解决问题,及时发现和纠正党员干部作风方面存在的问题。同时,也在党员干部中大力弘扬了艰苦奋斗和求真务实的作风。
------------最新【精品】范文
第二篇:发挥财政职能作用促进新农村建设
发挥财政职能作用促进新农村建设
发挥财政职能作用促进新农村建设
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综合性的长期任务,各级财政部门要在积极整合资金、增加投入的基础上,合理划分政府与农民、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的投入责任,切实制定支持新农村建设的有关政策措施,发挥财政职能作用,促进新农村建设起好步,开好头,打好基础,不断推动
城乡统筹协调发展。
新农村建设的不同模式
一是产业带动型。即以发展乡村经济产业为关键,通过村集体经济的壮大,增强农民经济实力,提高农民福利,彻底改变农村面貌。如被誉为“天下第一村”的江苏华西村是产业带动型的典型代表。目前,在乡村经济的带动下,华西的“三农”已经变成了“三化”,即农业工业化、农民知识化、农村城市化,以及“三集中”,即农村工业向小区集中、农民向社区集中、农业向规模经营集中,创造了新农村建设的成功模式。
二是主体培训型。即以培养新农民、造就新骨干为核心,打造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平台,以新型农民带动新农村建设。如重庆市积极实施百万农村劳动力转移工程,紧紧抓住农村劳动力供求信息系统建设、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进城务工农民系列权益保障等环节提供财政支撑。通过培训转移衣村富余劳动力,经过若干年的努力,不少进城务工人员回乡建新居、开发新产业,成为新农村建设的带头人。
三是村庄整治型。如吉林省推行政府推动、高额补贴、建设高标准小康示范村模式,平均每个村财政投入284万元;浙江省推行农民推动、财政扶持、全面建设模式,实施“千村不范万村整治”工程建设农村新社区,各级财政投入100多亿元,带动村集体、农民和社会其他方面投入250亿元;四川推行整合支农资金、整村推进建设模式,该省仪陇县是全国扶贫开发构建和谐社会试点县,以建设扶贫新村为平台,根据统一规划,整合各类涉农资金5000多万元,用于试点村的人畜饮水、村道公路、民居“三建五改”和沼气建设,使新农村建设走向整村推进的轨道;江西省推行以物代资、民办公助、农民为主建设模式,该省赣州市以“三清三改”为切入点,大力实施村庄整治,各级财政投入3.6亿元,平均每个村财政投入9万元左右,并借鉴了韩国以物代资、奖补结合的做法,主要通过发放水泥、石灰等原料促使农民改善村庄道路、维修房屋等。
财政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原则
一是整合资金,盘活存量。要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指导和支持建立县级支农资金整合平台。新农村建设的组织发动工作主要在县级政府,资金整合的工作重点也应在县级。要支持各地因地制宜探索适合本地实际的支农资金有效整合方式和途径,引导支农资金的存量统筹用于新农村建设。
二是找准抓手,用好增量。财政部门应本着“有所为,有所不为”和“试点示范,以点带面”的原则,找对抓手,选准载体,以政府的增量资金引导存量资金和社会资金用于新农村建设,这也是国际上普遍采用的办法。
三是民办公助,激励投入。不断创新机制,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调动社会各方面的投入积极性,特别是调动农民这个主体的投入积极性,共同建设新农村。目前不少地方实行的农民自愿申报、以物代资、以奖代补、奖补结合及补助政策公示等制度,都是一种有效的新农村建设投入激励机制,可以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应该大力推广。
四是强化监管,高效使用。财政支持新农村建设是一项政策性很强、涉及面广、关系到千家万户老百姓切身利益的重要工作,各级财政部门必须创新监管机制,完善各项制度,确保资金安全运行、高效使用,真正用于农村、用于农民。
根据不同的建设内容实行区别投入政策
——合理确定财政支持政策。一是进一步加大投入,支持新农村建设。新农村建设作为中央对“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和一项宏伟目标,各级财政应从履行职能不缺位的角度出发,按照“让公共财政的阳光普照农村”的理财思路,重点在“多予”上下功夫。要不断加大投入力度。目前,不少省份都安排了专项资金,用于支持新衣村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效。二是财政资金主要用于村庄建设和村容整治。各级财政部门要选准支持新农村建设的突破口,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目前农村主要问题是村庄建设缺乏规划,公共设施落后,脏乱差的状况没有改善,发生公共卫生事件的隐患没有消除。因此,各级财政应以涉及农民生活条件改善和生活质量提高的最现实问题,如新村规划、改水、改厕、环境治理、沼气开发利用等为突破口,支持村庄整治的示范建设,并逐步整体推进。三是合理划分政府与农民的支出责任。根据村容整治和村庄建设内容的不同性质,按照公益性和非公益性区别对待的原则,给予不同的支持。对于新村规划、村容整洁、改水改厕等公益性的建设内容,主要由财政投入;对于农村垃圾处理等半公益性公共产品由农民投入为主,财政适当补助;对于农民自己房屋的改建、通户道路修建等非公益
第三篇:发挥工商职能作用 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发挥工商职能作用 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摘 要】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的提出,对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服务监管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种形势下,如何发挥自身职能高效率、高质量地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成为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而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深刻认识新形势下工商部门职能的正确定位,并在此基础
上不断完善、充分发挥其职能作用,以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又快又好发展。
【关键词】和谐社会 工商 职能定位 作用发挥
十六届六中全会强调:社会要和谐,首先要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必须牢牢把握发展这个第一要务,以发展求和谐,以和谐促发展,使经济社会发展不断达到一个新的水平,社会不断达到一个新的和谐状态。作为代表国家履行社会主义经济监管职能的重要经济机构,工商部门在构建和谐社会中该充任什么角色、承担什么责任,应当塑造什么形象,体现什么价值,才能够发挥其应有的职能作用,有效的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又快又好发展?
一、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角色及职能定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为国民经济的健康、有序运行发挥了保驾护航的作用,主要表现在:第一,在准入职能方面,工商行政管理为规范市场主体,促进市场主体的发育成熟和其合法性,把好市场准入关从而维护正常的市场进入秩序发挥了重要作用;第二,在监管职能方面,工商行政管理履行了政府对市场主体的交易和竞争行为进行监督管理的职责,发挥商标管理、广告管理、合同管理、市场管理等作用,为使市场主体的市场行为符合市场规则要求,为创制有序的市场环境,从而促进国民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第三,通过培育、监管等方式促进市场的发育和市场体系的形成,为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发挥基础性作用,这突出地表现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运用自身职能促进各类消费品市场和生产资料市场的发展、完备方面;第四,在执法职能方面,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的职责和权限,严格执行法律,依法监管市场,保证了国家法律、法规的贯彻实施,维护了国家法律的严肃性;第五,在保护职能方面,工商行政管理部门通过对市场交易和竞争行为的监管及对违法行为的查处,有效地保护了生产者、经营者、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进而进一步发挥了对市场的规范效应,同时也有效地维护了正常的市场秩序和社会秩序。可以说,我国经济的繁荣与规范,社会的公平与稳定等方面都离不开工商部门这个经济卫士的保护。
二、履行工商职责,营造和谐环境。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统一,是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统一,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的统一。其中,经济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也是化解社会矛盾的关键。工商部门在工作中应坚持服从和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主动了解大局、积极维护支持大局,自觉将工商行政管理工作放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中去谋划、去定位。
1、维护公平,执法和谐。创造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环境是法治经济的客观要求,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工商部门一方面应当依法严厉打击市场领域无照经营、不正当竞争、欺行霸市、商业欺诈、商业贿赂等各类违法违章行为,维护公平竞争,打击非法经营,保护合法经营,促进和谐发展。另一方面,在行政执法中,应当实行阳光执法工程。在案件的处理上,正确把握监督与服务的合理尺度,坚持处罚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做到以法治人、以理服人、以情动人,把履行职责的过程,变成对经营者监督和服务的过程,这样既维护了法律的权威性、严肃性,又能使经营者在接受监管和服务中受到法制教育。通过严格执法与人性化执法有机结合,刚柔相济,入情入理,切实求得公正执法和执法效果的和谐。
2、保障权益,消费和谐。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所有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服务宗旨,工商部门基于其自身特殊的职能作用,应当把建立健全消保维权网络体系作为一项实践执法为民的“民心工程”来抓,明确工作目标,整合消保维权内部资源,大力推动消费维权职能由单一的部门职能向政府职能、社会职能转变,积极构建 “政府主导、工商牵头、部门联动、群众参与”的消保维权新机制,实现真正的消费和谐。
3、广宣诚信,监管和谐。信用是市场经济的灵魂,是社会和谐的标志,提升信用是巩固和谐的基础。工商部门在当前可以从市场主体和执法主体两方面入手,不断加强诚信建设,构筑和协基石。一方面,大力倡导经营者增强诚信意识,发扬诚信传统,弘扬诚信美德。另一方面,构建社会监督机制,为自己 量身定做诚信标尺,树立良好的执法形象。
三、提升自身素质,打造和谐工商。
只有一支好的工商队伍,才能在具体的工作中发挥更好的工作效益,才能为构建和谐工商、和谐社会发挥积极作用。因此,工商部门要加强干部人事工作,为构建和谐工商提供组织保障。
第一,构建和谐领导班子。班子和谐,队伍才能和谐,事业才能发展。所谓班子和谐,就是领导班子成员目标一致、行动一致、步伐一致,各负其责,相互协调、密切配合,班子成员个体充满活力,整体在科学、民主、法制的轨道上健康、有序、和谐地运行。共同的事业、共同的目标、共同的责任是班子成员和谐相处、和谐共事的基础。加强和谐领导班子建设,必须正确处理好
三个关系:一是正职与副职的关系。正职既要通过高超的领导艺术把副职的潜力挖掘出来、内在活力激发出来,又要对副职进行有效的管理和监督。副职要有责任意识,不越权,不越位,积极把自己分管的工作做好,要让一把手放心,也要让班子其他成员信任。二是副职与副职的关系。副职各司其职、各负其责,需要彼此沟通协调,要相互信任和理解。副职在履行各自的职责时,要善于站在全局的、对方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处理事情。同志之间要敞开心扉,以诚相见。三是个体与集体的关系。班子成员要找准自己的位置,给自己定好位。班子作为一个集体,要有凝聚力、战斗力,必须发挥个体的积极性,使班子成员的活力在工作实践中竞相迸发。因此,在选拔、使用干部方面,要坚持德才兼备的原则,坚持科学选人,科学用人,合理流动,把那些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的干部选拔到各级工商领导班子中来,这是建设和谐领导班子的政治基础。要完善领导机制和体制,健全各种权力运作的程序和规范,使班子成员都能在地税大局和组织原则下行使职权。
第二,构建和谐工商队伍。结合行政效能建设要求,工商部门在工作中应强调团队精神,加强队伍建设,营造整体协调、团结进取的氛围,使每个工商人在一个和谐团队氛围中成长,充分发挥每个成员的聪明才智,充分调动每位干部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以高度的工作责任感、使命感和较强的亲和力、沟通力,充分履行职责,达成思想上的共鸣和行动上的默契,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战斗力。将每个人的力量有机地凝聚在一起,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互帮互助,密切协作,共同拧成一股绳,积极营造团结协作的良好氛围,提高工商行政管理工作效率。同时,有计划、有步骤地选派一批干部到条件艰苦、情况复杂和困难较多的地方去工作,让他们丰富经历,积累经验,尽快成熟起来,及时地为工商部门输送新鲜血液。
总之,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要始终把促进经济发展作为工商行政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正确处理严格执法与热情服务的关系,打造和谐执法氛围,以服务市场主体和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为目标,进一步优化工作职能,维护好各类市场主体和消费者的合法利益,积极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又快又好发展。
第四篇:发挥财政职能作用 促进新农村建设
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综合性的长期任务,各级财政部门要在积极整合资金、增加投入的基础上,合理划分政府与农民、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的投入责任,切实制定支持新农村建设的有关政策措施,发挥财政职能作用,促进新农村建设起好步,开好头,打好基础,不断推动城乡统筹协调发展。
新农村建设的不同模式
一是产业带动型。即以发展乡村经济产业为关键,通过村集体经济的壮大,增强农民经济实力,提高农民福利,彻底改变农村面貌。如被誉为“天下第一村”的江苏华西村是产业带动型的典型代表。目前,在乡村经济的带动下,华西的“三农”已经变成了“三化”,即农业工业化、农民知识化、农村城市化,以及“三集中”,即农村工业向小区集中、农民向社区集中、农业向规模经营集中,创造了新农村建设的成功模式。
二是主体培训型。即以培养新农民、造就新骨干为核心,打造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平台,以新型农民带动新农村建设。如重庆市积极实施百万农村劳动力转移工程,紧紧抓住农村劳动力供求信息系统建设、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进城务工农民系列权益保障等环节提供财政支撑。通过培训转移衣村富余劳动力,经过若干年的努力,不少进城务工人员回乡建新居、开发新产业,成为新农村建设的带头人。
三是村庄整治型。如吉林省推行政府推动、高额补贴、建设高标准小康示范村模式,平均每个村财政投入284万元;浙江省推行农民推动、财政扶持、全面建设模式,实施“千村不范万村整治”工程建设农村新社区,各级财政投入100多亿元,带动村集体、农民和社会其他方面投入250亿元;四川推行整合支农资金、整村推进建设模式,该省XX县是全国扶贫开发构建和谐社会试点县,以建设扶贫新村为平台,根据统一规划,整合各类涉农资金5000多万元,用于试点村的人畜饮水、村道公路、民居“三建五改”和沼气建设,使新农村建设走向整村推进的轨道;江西省推行以物代资、民办公助、农民为主建设模式,该省赣州市以“三清三改”为切入点,大力实施村庄整治,各级财政投入3.6亿元,平均每个村财政投入9万元左右,并借鉴了韩国以物代资、奖补结合的做法,主要通过发放水泥、石灰等原料促使农民改善村庄道路、维修房屋等。
财政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原则
一是整合资金,盘活存量。要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指导和支持建立县级支农资金整合平台。新农村建设的组织发动工作主要在县级政府,资金整合的工作重点也应在县级。要支持各地因地制宜探索适合本地实际的支农资金有效整合方式和途径,引导支农资金的存量统筹用于新农村建设。
二是找准抓手,用好增量。财政部门应本着“有所为,有所不为”和“试点示范,以点带面”的原则,找对抓手,选准载体,以政府的增量资金引导存量资金和社会资金用于新农村建设,这也是国际上普遍采用的办法。
三是民办公助,激励投入。不断创新机制,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调动社会各方面的投入积极性,特别是调动农民这个主体的投入积极性,共同建设新农村。目前不少地方实行的农民自愿申报、以物代资、以奖代补、奖补结合及补助政策公示等制度,都是一种有效的新农村建设投入激励机制,可以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应该大力推广。
四是强化监管,高效使用。财政支持新农村建设是一项政策性很强、涉及面广、关系到千家万户老百姓切身利益的重要工作,各级财政部门必须创新监管机制,完善各项制度,确保资金安全运行、高效使用,真正用于农村、用于农民。原创文章,尽在文秘知音www.xiexiebang.com网。
根据不同的建设内容实行区别投入政策
——合理确定财政支持政策。一是进一步加大投入,支持新农村建设。新农村建设作为中央对“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和一项宏伟目标,各级财政应从履行职能不缺位的角度出发,按照“让公共财政的阳光普照农村”的理财思路,重点在“多予”上下功夫。要不断加大投入力度。目前,不少省份都安排了专项资金,用于支持新衣村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效。二是财政资金主要用于村庄建设和村容整治。各级财政部门要选准支持新农村建设的突破口,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目前农村主要 问题是村庄建设缺乏规划,公共设施落后,脏乱差的状况没有改善,发生公共卫生事件的隐患没有消除。因此,各级财政应以涉及农民生活条件改善和生活质量提高的最现实问题,如新村规划、改水、改厕、环境治理、沼气开发利用等为突破口,支持村庄整治的示范建设,并逐步整体推进。三是合理划分政府与农民的支出责任。根据村容整治和村庄建设内容的不同性质,按照公益性和非公益性区别对待的原则,给予不同的支持。对于新村规划、村容整洁、改水改厕等公益性的建设内容,主要由财政投入;对于农村垃圾处理等半公益性公共产品由农民投入为主,财政适当补助;对于农民自己房屋的改建、通户道路修建等非公益性产品,则由农民自己承担。
——整合现有支农资金,推进新农村建设。一是支持农村公共事业发展。按照中央“国家今后每年新增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经费,主要用于农村”的要求,积极整合农村义务教育、农村卫生、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和扶贫资金,并整合现有的乡村道路、农村沼气等“六小工程”资金,围绕新农村建设规划,支持农村公共事业发展。二是支持培育和发展新产业。要整合目前有关粮食生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科技推广、农业产业化、农业专业合作组织等专项资金,用于培育和发展新产业,以产业发展带动新农村建设。三是支持培训和造就新农民。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要求要“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并将培训造就新农民作为建设新农村的一项重大措施来抓。各级财政部门要整合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农民培训、农业科技示范、农业职业教育等资金,围绕造就新农村建设人才,用于培训新农民。四是支持农村综合改革,为建设新农村提供体制保障。取消农业税后,农村原有的深层次矛盾凸显,并引发了大量的新情况、新问题。要下决心深化改革,进行体制创新,巩固和发展农村税费改革已经取得的成果,才能保证农村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顺利推进。要不断加大对基层的转移支付力度,提高基层政府的经费自给能力,避免农民负担反弹。
第五篇:发挥基层纪检监察组织职能作用
发挥基层纪检监察职能作用推进
机关行政效能建设
中华路街道纪工委书记黄文峰
乡镇基层纪检组织是党的基层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基层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组织保证,是改善党群干群关系、维护基层和谐稳定的重要力量。为深入贯彻落实中纪发„2009‟9号、10号文件精神,切实把基层纪检监察机关建设提高到新水平。不仅要全面贯彻文件精神,落实干部职级待遇、经费和装备保障等问题,还要加强思想政治建设、能力建设和作风建设,不断提高纪检监察干部队伍素质和能力。
转变干部作风、加强机关行政效能建设是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立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机关管理体系的必然要求。作为纪检监察机关应根据自身特点,找准切入点,从教育、制度、监督、惩处等几个方面来发挥自身职能作用,为转变干部作风、加强机关行政效能建设服务。
一、加强教育,提高机关干部队伍整体素质
干部作风是反映机关效能的一面镜子,干部履行职责的状况,是由机关干部的素质体现决定,而加强教育是提高干部素质的一种有效途经。因此,要把提高干部队伍素质作为
一项战略任务来抓,通过提高干部素质来推进机关行政效能建设。
(一)提高机关干部对开展转变干部作风加强机关行政效能建设活动的认识。转变干部作风、加强机关行政效能建设,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需要,是加快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把执政为民理念落到实处的重要保证。机关干部通过学习,提高思想认识,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二)加大反腐倡廉教育力度,提高机关干部拒腐防变能力。开展反腐倡廉教育,是纪检监察机关的一项重要工作。纪检监察机关开展反腐倡廉教育,一要在内容和形式上进行创新,教育内容和形式要切实贴近干部的思想和工作实际。二要坚持正面教育为主,坚持以领导干部为重点,坚持理想信念、从政道德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不断夯实廉洁从政的思想道德基础,深入开展遵守党章、党纪条规和国家法律法规教育,督促领导干部加强党性修养,自觉反对和防止腐化堕落,从而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三要找准问题进行教育。针对机关干部在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采取个别谈话、集体谈话、发诫勉通知书、限期整改通知书等形式,加强机关干部廉洁从政、执政为民教育。通过开展反腐倡廉教育,使机关干部增强廉洁自律、廉洁从政意识,提高拒腐防变能力,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大力弘扬清简务本、行必责实的工作作风。
二、加强制度建设,为转变干部作风、提高机关行政效能提供制度保障
开展机关行政效能建设,目的是推动各级机关改进工作作风,增强服务能力,提高办事效率,优化政务环境。要实现这个目标,就必须有相应的制度作保障。必须加强制度体系建设和创新,真正做到用制度管权、用制度管事、用制度管人。
(一)完善“三大制度”,促进机关行政效能建设。针对当前行政机关在干部作风、行政效能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集中整治,建立健全行政效能制度体系。就是建立健全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责任追究制。并结合当地实际,抓紧建立和完善“三大制度”,为转变作风、提高行政效能提供制度保障。
(二)进一步健全完善党内监督制度。《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颁布以来,各相关部门结合实际,针对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出台了相应的制度和实施细则,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党内监督制度,包括集体领导和分工负责、重要情况通报和报告、述职述廉、民主生活、信访处理、巡视、谈话诫勉、舆论监督、询问质询、罢免、撤换要求及处理等制度。
(三)进一步建立健全其他配套制度。根据中央关于《建
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的有关要求,进一步建立健全和抓好岗位责任制、政务公开制、服务承诺制、效能投诉制、绩效考评制以及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等责任制度的落实,努力实现在提高机关干部思想素质,增强公仆意识、大局意识、服务意识和务实意识,解决“浮躁、涣散”问题上有新突破;在解决“干部不作为”和“干部乱作为”问题上有新突破;在解决“素质不高、本领恐慌”问题上有新突破;在行政审批环节,规范行政行为,提高行政效率方面有新突破;在加快解决企业、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上有新突破。
三、强化监督,规范权力运行
(一)加强重点环节的监督。一是加强决策环节的监督。注重三个方面:首先要重视调查研究,使决策的科学性具备坚实的基础。其次,决策要体现集体意志。再次,决策与责任必须相统一,防止事后拍屁股走人。二是加强执行环节的监督。三是加强终端环节的监督。通过开展执法监察工作,开展专项监督检查,加强事后监督,整改存在的突出问题。
(二)调动和发挥人民群众的监督作用。一要畅通群众信访举报渠道,及时受理,认真组织初查、初核,解决好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激发和调动群众参与监督的积极性。二要通过党务公开、政务公开、厂务公开、村务公开等行之有效的措施,发挥人民群众监督的作用。三要加强与宣传部门的联系,建立党风廉政宣传教育联席会议制度,构建监督信息网络,及时剖析通报典型案例,宣传党风廉政法律、法规,揭露和曝光违纪违法问题,形成强大的社会和舆论监督合力。四要大力支持和保证人大监督、政府专门机关监督、司法监督、政协民主监督和包括舆论监督在内的社会监督,不断提高监督的整体效能。
四、加强监督检查,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开展行政效能监察,提高行政效率。纪检监察机关要按照规范行政权力运行、加强机关效能建设的要求,充分发挥行政监察职能作用,突出重点、整体推进,积极开展执法监察和效能监察,积极推进机关效能建设。要紧密结合转变政府职能、推进政府管理创新等政府自身建设的重要工作内容,加强对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履行职责情况的监督检查。
(二)加大查处力度,严惩腐败分子。要坚决查办违纪违法案件特别是大案要案,严肃查处贪污、受贿、行贿、挪用公款、失职渎职、损害国家利益、以权谋私、严重损害群众利益的案件。充分利用查办案件的职能,揭露和查处权力运行过程中的违纪违法问题。对有群众投诉的,要追查到底;对违反规定的,一律严肃处理;对效能建设不力的,一律追究领导责任。坚决查处涉及行政效能和干部作风的各类案件,严格责任追究。
五、加强自身建设,为推进机关行政效能建设服务
(一)提高思想认识,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在开展转变干部作风、加强机关行政效能建设活动中,纪检监察机关要深刻认识转变干部作风、加强机关行政效能建设的重大意义,要率先垂范,以更高的标准、更严的要求去抓好各个阶段各项任务的落实,做到思想认识到位、查摆问题到位、整改措施到位、制度规范到位,切实解决自身在干部作风和机关效能方面的突出问题,在工作上求精、求细、求最佳,讲效率、讲质量、讲水平,争创一流业绩,让人民群众满意,树立纪检监察干部可亲、可信、可敬的形象。
(二)进一步提高纪检监察干部队伍的执纪执法水平。深入系统的学习纪检监察相关知识,效能监察的内容、原则和方法及办事程序,切实提高专业知识水平。要结合实际工作,不断拓宽视野,完善知识结构,促进知识更新,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坚强、公正清廉、纪律严明、业务精通、作风优良”的高素质的纪检监察干部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