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行政监督法》的补充与完善建议
《行政监督法》的补充与完善建议
一、概述
通过仔细学习研究所学行政法中关于监督这方面的内容重点和行政法治监督和行政监督方面,上网搜集近几年的设计行政监督不到位,权责不明确引发的社会问题的典型事件搜集资料的整合反馈,以行政法制监督资料选取进来的社会热点地沟油问题为分析背景,最后定制出我组认为最合理的法律条文。
二、确定讨论方向: 我们的作业要是分小组讨论合作提出一项新的法律法规,目前我国的现行法律包括宪法,民商法,刑法、经济法,社会法,行政法等等。着眼于我们当下所学课程《行政法学》,于是我们讨论的方向是立足与行政法有关的法律,这样将我们所学的知识加以运用和实践。
首先我们通过回忆所学的行政法的知识,并从中选取几个方面加以讨论。由于目前我国法律体系日渐成熟法律法规已经变得比较完善.我组成员认为要想提出一条新的方面的法律法规是有一定的难度的。于是经过我组成员的探讨,我们从目前的“法律的不完善”或法律监督主体责任不明确方面着手进行讨论。虽然我国的法律在各个方面的的规定已经相对很完备,但是有的具体方面还是有所欠缺的。法律法规所涉及不到的也比比皆是。我们结合所学的知识以行政法为方向进行讨论。
最近集中出现的食品安全问题(具体包括地沟油),校车问题等现象的频频发生,从根本上向我们反馈的信息无疑是政府监督力度不够和监察体系的不完善。这仅仅是一方面,多的例子在此不变多述。于是我组成员认为我们有必要对《监督法》的完善进行进一步的补充。
三、具体事件介绍
资料分析
地沟油,城市下水道里悄悄流淌的垃圾。有淘者对其进行加工,摇身变成餐桌上的“食用油”。他们每天从那里捞取大量暗淡浑浊、略呈红色的膏状物,仅仅经过一夜的过滤、加热、沉淀、分离,就能让这些散发着恶臭的垃圾变身为清亮的“食用油”,最终通过低价销售,重返人们的餐桌。这种被称作“地沟油”的三无产品,其主要成分仍然是甘油三酯,却又比真正的食用油多了许多致病、致癌的毒性物质。
在公安部统一指挥下,浙江、山东、河南等地公安机关首次全环节破获一起特大地沟油制售食用油案,捣毁6个制黑窝点,抓获嫌疑人32名,同时查获食用地沟油100吨。集掏捞、粗炼、倒卖、深加工、批发、零售等六大环节的一条地沟油黑色产业链浮出水面。
一些公众和专家质疑为什么这次特大打击地沟油行动中,最后只有公安部门出面。之前所有环节中为什么都没能发现其中的问题。在记者调查中,公众对地沟油相关管理环节涉及的监管部门存在互相推诿的质疑不绝于耳。
有业内人士对记者表示,目前我国对“地沟油”的监管实际涉及多个部门,包括卫生、质量监督、工商管理、环保、市政、城管、公安等。依据现有法律法规,地沟油在生产环节属于质量监督管理部门管理;进入餐馆则由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查处,因其有吊销餐饮服务许可证权力;流通环节属工商部门管辖;餐厨垃圾回收归口市政部门。只有最后形成公共安全威胁才涉及公安部门。然而在此次对地沟油侦破案件过程公开报道中,从初期掏捞、粗炼到“二传手”倒卖和深加工,再到最后的批发和零售等一系列环节,几乎没有看到相关行政执法监管部门的身影。正如上述业内人士所言,地沟油犯罪这一本应涉及多个环节的多头监管对象,反而实际成为监管的“盲区”。这不能不令人深思。
事实上,对于地沟油的整治和监管涉及到对餐厨垃圾从收集运输到处理管理各环节。有专家表示,这其中除了借鉴国外,通过立法严惩不法商贩之外,对有关监管部门执法不严进行严苛的问责机制很有必要。对此,社会学者郭簃表示,这需要各个环节和部门的真正配合与落实,标准和要求出台相对容易,部门的协调行动形成长效机制才是根本。权力过分集中固然是个问题,但是过分分散也容易导致互相推诿扯皮,如何避免最终形成监管“真空”才是关键。
显然,相关环节监管不到位甚至失职是个突出问题。更有甚者,一些部门在执法过程中有意无意的“温柔”,也造成一些黑心厂家的实际违法成本过低。因此,对于监管部门的严苛问责非常重要。
国家有明文规定,对地沟油的监管涉及卫生监督、食品安全、工商管理、质量监督、环保、公安和建设等多个部门,从生产到加工,再到流通,各个环节都有相关部门来把控。但在现实分工中谁都有责变成了谁都无责的局面。采访中,记者联系了十几个部门,听到最多的就是,“这不是我们的职权范围。”
部门之间相互推脱,对于加工使用“地沟油”究竟如何处罚,更是规定的含糊。经过对该事件的探讨,我们小组得出的结论:行政主体部分权责不明确,出现问题互相推诿。应当细化每个部分所负责的具体方面包括细化到每个科室每个具体人员所应承担的具体职责,对于出现比尽责的部门和个人给予惩罚.行政监督不到位,缺乏对监督主体本身的监督
四、对资料的思考
为有效地解决上述存在的缺陷,完善行政监督体制,提高行政监督的效能,建议做好以下工作: 改革行政监督的双重领导体制,建立起行政监督的垂直领导体制。行政监督机关保持独立,这已是世界各国所公认的一项原则,只有如此,才能保证监督的有效性。我国的内部监督实行双重领导体制,实践证明,这种内部监督由于体系不独立、地位不高,容易受人情关系的影响,因而监督大打折扣。解决这个问题的有效办法是建立自上而下的独立的外部监督体系,外部监督不同于内部监督的优点是,外部监督地位独立,自成体系,受关系网的影响小,不用担心打击报复,比较容易做到大胆地秉公执法,严格依法办事。
那么怎样建立独立的外部行政监督体系呢?首先在组织上使现行的监督监察部门从行政机关独立出来,不再隶属于行政部门的领导,并提升其地位,使其与同级行政部门地位平等,赋予其相应的职权,监督同级行政部门和行政首长。独立出来的监察机关自上而下成垂直领导体制,下级监察部门只受上级监察部门上的领导监督,干部的任免由上级进行,并只对上级负责,不受行政部门的约束。按照我国国体的要求,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因此,监察机关隶属于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并对其负责。建立相对独立监督机构后,要把该机构作为整合整个行政监督力量的统一领导机构,由它统一组织、管理、协调和指挥各种行政监督力量。这样就可避免监督主体多,政出多门,各行其是,力量分散的特点,形成一股强大的监督合力,充分发挥监督体系的整体效应。
重视和加强行政监督立法,实行行政监督的法制化。行政监督立法是依法实行行政监督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尽快建立健全各种行政监督法规,才能为积极有效的行政监督提供基本的规范程序。长期以来,我国监督立法工作薄弱,尽管这几年也制定了一些法规条例,如《行政监察法》。但从总体上讲,仍不能满足当前行政监督发展的实际需要,因此,行政监督立法亟待加强,行政监督立法既需要基本法规,还要制定各类行政监督机关组织法;既要制定实体法规,还要制定行政监督程序法。当前最需要的是加快制定一部《监督法》。监督的内容及重点:要明确规定立法监督、执法监督和守法监督三项内容,并把执法监督和守法监督作为重点。监督的方式:如公开监督与秘密监督结合,专门机关监督和群众监督结合,教育与处罚结合等方式。监督的具体手段,如群众举报,暗访、公开暴光等。
进一步提高行政机关行为的公开性和透明度,以强化社会及新闻媒体的外部监督。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行政机关活动的范围虽不及计划经济下的范围,但仍然拥有诸如对进入市场的主客体的资格审查,税收、信贷政策的制定执行,发展公益事业,兴办公共工程,管理国有资产等权限。这客观上就存在着权钱交易,以权谋私等不规范行为的可能性。防止这些可能性出现的重要措施是加强监督制约,只有政务公开,才能了解政府机关及工作人员的言行,从而展开监督;只有政务公开,才能杜绝各种幕后交易,搞不正之风的人才易败露。应该说,当前各级政府都不同程度地实施了政务公开,但这种公开的程度不够,而且政务公开还没有上升为法律,缺乏法律约束力。因此我们应尽快采用法律形式健全公开办事制度。有了公开办事制度,社会各界的群众就可以充分利用这一制度,积极参与行政监督活动,通过不同的渠道直接监督政府行为,使其依法行政,帮助政府纠正工作失误,预防失职、擅权、腐败现象。在强化社会监督作用的同时,应加大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它以其信息传递上的公开、迅速、广泛,对监督客体产生巨大的政治压力和效应。从近几年来媒体如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栏目所揭露的问题,有关部门及时予以处理的实例就可证明这一点。今后应继续强化这种形式的监督。
提高行政监督人员的素质。“为政在人”,行政监督的职能,主要是通过广大监督人员的工作来实现,提高行政监督工作人员的素质就成了完成行政监督职能任务的重要保障。行政监督工作人员的素质主要包括政治思想素质、道德作风素质、业务技术素质和文化智能素质等,必须在这些方面全面提高。当前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应把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实事求是,秉公执法,刚正不阿,廉洁奉公,关心群众,有较强的业务技术素质和较高文化素质的工作人员及时选拔充实到各级监督队伍中去,发挥其骨干作用,二是针对目前有的监督人员理论和业务水平较差的情况,应十分注意通过培训来提高他们的行政监督的政策水平、工作能力等基本素质。三是加强行政监督工作人员的自我素质修养,要养成努力学习、奋发向上的习惯;要勇于实践、刻苦锻炼;要严格要求自己,持之以恒,使自己的素质不断提高。有了高素质的监督队伍,监督水平的提高就有了基础。同时,我们要学习中国古代监察制度所提倡的“教之以礼,裁之以法”恩威并重的监督思想。做到既提高行政监督人员的素质,又要进一步完善法制,使自律和他律有效结合,形成有机的统一体。
总之,行政监督体制的完善是一项系统工程,我们应采用上述一系列的配套措施,尽快地健全和完善这一体制。
五、《监督法》的不足
首先,监督主体的缺位。我国宪法第62、63、67、103、104条规定了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权。虽然人大是我国公权力监督机制中最基本的监督主体,但由于人大每年才召开一次会议,而且会期较短,监督权的行使受到限制,因此,最经常和最直接行使监督职能的是各级人大常委会。但监督法未同时规定人大监督,将人大与人大常委会分离,只规定人大常委会的监督权,并不妥当。人大每年的会期虽短,但人大代表和人大专门委员会的监督则是经常性的。且对我国最主要的公权力即以国务院为领导的各级人民政府的基本监督权是各级人大的基本权力,地方各级政府的工作报告要接受本级人大的监督与质询。而人大常委会只是人大的常设机构,其法律地位与人大各专门委员会并无差别,人大常委会的监督与人大代表和人大专门委员会的监督都只是人大监督的组成部分。因此将人大与人大常委会分离,只规定人大常委会的监督权,并非最佳立法选择。
其次,监督对象涵盖不全。《监督法》是监督公权力行使的。我国宪法赋予了人大及其常委会对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的监督权。尽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67条将中央军委也纳入全国人大常委会的监督对象之中,但毕竟一府两院行使的公权力最直接、广泛地涉及公民的权益与自由。若一府两院的公权力不被滥用,公民的合法权益在一般情况下就能得到较有效的保障。《监督法》将监督对象确定为“一府两院”也是适当的。不过有权力就有滥用,就容易滋生腐败。我国公权力行使主体有自己的特色,在我国存在着一些垂直管理的部门,即驻在本行政区域,但由其上级机关实施垂直领导和决定人事任免的部门和单位。如海关、金融、国税等部门和行业。垂直管理部门担负某一方面专业法律、法规的执行权,同时代表国家行使某一方面的行政管理和行业监督权。但监督法并未将对垂直管理部门监督纳入其中。
再次,内容规定笼统,缺乏可操作性。首先,内容规定较原则,甚至存有漏项。《监督法》中规定了人大常委会有权“审查和批准决算,听取和审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预算的执行情况报告”,但监督法的规定比较原则,缺乏有针对性的规范。特别是对于政府只需要向权力机关报告预算以及它们的执行情况的规定过于笼统,使得实践中预算和执行报告既具有难以被权力机关代表和社会公众明白和理解的“专业”性,也很难从报告中看出政府收入和为推行行政立法而支出的明细情况。从预算监督实际情况来看,我国人大常委会的预算监督存在先天不足。现行的预算监督是以预算法作为法律依据的,而我国《预算法》颁布于1995年计划经济时期,加上现行的体制因素,人大对预算的监督仍有诸多困难,总体上还属于一种疲软、浅层次的监督。而监督法对此没有做出突破性规定。尽管监督法规定了审查决算草案和预算执行情况报告等方面内容,但仍有漏项,如对政府债务、政府投资的项目、预算外资金、非税收收入,包括各种基金如何监督,监督法没有规定。
最后,法律责任制度设计缺失。纵观我国现有的法律法规,绝大多数都设有“法律责任”专章,而监督法却无此章节,也未规定违反监督法的行为应承担的法律责任。监督法明确规定人大常委会工作监督的对象是本级的一府两院的工作,以促进依法行政、司法公正,但法律责任追究机制缺乏。如根据监督法第37条规定,当出现提质询案的常委会组成人员的过半数对受质询机关的答复不满意时,“可以提出要求,经委员长会议或者主任会议决定,受质询机关再作答复”,但该条没有规定常委会或者常委会组成人员如果对再次答复仍然不满意可以采取何种措施,以及如果不满意受质询机关应承担何种法律责任这些问题,不利于质询权的真正实现。
六、完善监督的建议
监督者应树立正确的监督理念。在我们这个行政权力主导的社会里,人们对监督还没有自信,行政机关更没有将自己置于人民力量之下的心理积淀并形成职业习惯。只有监督者转变旧有观念,树立正确的监督理念,主动行使监督权,才能使监督工作真正产生实效。人大及其常委会在监督工作中应自觉维护法律尊严,带头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办事,坚决纠正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行为,善于通过法律途径,推进社会公平正义,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建立人大监督效果保障机制。首先,提高监督者资格条件,严把入口关。鉴于人大常委会国家机构的特殊性,应不断提高各级人大常委会成员的自身修养和相应的专业知识水平。要保证监督的效果乃至于要做好人大的一切工作,应建立竞争性的监督主体产生机制,也就是国家权力机关组成人员应由竞选产生。
其次,在内容上细化。如在预算监督方面,要完善预算监督制度,增强预算监督的规范性。可从建立财政预算初审、预算审查批准和部门预算备案、预算超收收入使用的监督、预算审查监督工作制度等方面着手,对预算编制、执行、调整、决算、审查监督及责任追究等方面作出详细规定,进一步规范、明确人大及其常委会行使预算审查监督职权的范围、内容、程序和办法,保证预算审查监督工作的顺利进行。明确规定设区的市、县级人大常委会可以对省以下垂直领导的工商、税务、公安等部门及其派出机构的监督,以保证宪法、法律的遵守和执行。
再次,明确违反监督法的法律责任。要威慑和制裁违法行为,推动监督法的全面贯彻实施,就必须建立起完善的法律责任追究机制。建议在《监督法》中增设“法律责任”专章,明确追究责任的情形、责任追究方式、监督异议、责任追究、责成监督等内容,以确保监督法的贯彻落实。如果各级人大常委会不作为、不依法履行监督职权或“一府两院”拒绝接受监督、消极应付或阻挠人大监督等等,实际上就是违反了宪法有关“一府两院”由人大产生、受人大监督的规定,因此应承担宪法上的不利后果即宪法责任。具体而言,人大的监督应更着重于询问、质询、罢免、撤职、质询、撤销规范性文件等监督手段及程序的完善和充分使用。任何违反监督法规定的行为,原则上都应受到法律责任的约束和制裁。
第二篇:浅谈完善我国行政监督体系定稿
题目:浅谈完善我国的行政监督体系
作者:宋旗
浅谈完善我国的行政监督体系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全面的转型时期,政府权力的行使在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及其国际的舞台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充分体现政府部门在现代进程与过会改革进步的行政能力。举办2008年北京奥运,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有效地处理汶川、玉树的的震后救灾等大问题,都体现出政府的行政管理活动在保障社会良好运行的有效性。但是政府的行政行为给我们带来巨大益处的同时,行政权力也有逐渐扩大膨胀的趋势,政府的运行存在失范的现象,行政的自用裁量权滥用,等等。为此,对行政活动的有效监督变得十分必要。在《论法的精神》一书中,孟德斯鸠提出:“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有权力的人们使用权力一直到遇有界限的地方才休止。”① 同理,政府的行政权力只有在其现实的运行过程务必得到有力的监督与控制,才可以防止被滥用和公共行政权的异化的可怕状况。由此可以看出,行政监督机制构建就可以有效地保障对我国的行政机关及其公务人员的行为的规范,纠正行政过程中的违法、失职、不作为,保证政府的依法行政,预防和遏制官僚主义、贪污腐败等不正之风,从而实现行政的职能与目标。
一、绪论
行政监督可以视为对政府行政行为有效约束规范的职能之一,因此,①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154
题目:浅谈完善我国的行政监督体系
作者:宋旗
必须要对行政监督的涵义作出科学、合理的界定,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行政监督体系的概念与简要阐释行政监督的必要性问题。
(一)行政监督
行政监督,主要是指各类行政监督主体依法对政府机关及其公务员的公共行政活动是否合法是否合理进行的监察、督促行为。它是行政目标实现的最切实保障和重要推力。
(二)行政监督体系的概念
行政监督体系,是由对政府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公共行政活动的合法、合理性具有着监督作用的立法机关、司法机关、政党、社会组织、社会舆论和公民以及行政自我监督体系等各类监督主体构成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有机系统,其宗旨在于履行保证行政监督活动有效、协调运行的整体功能。依据概念判断,行政监督体系具有行政监督主体的多元化、监督对象特定性、监督方式的多样化的三大特征。
(三)行政监督的必要性
行政权力本身就存在自我异化的倾向,表现在现实的行政管理过程中行政权常常出现被滥用、错用、误用的情况。政府部门决策的不科学或失误,会产生不能有效地调节、规制或引导社会目标群体的法规或政策;具体行政执行活动中对国家政策、法规不忠实履行,会导致行政自由裁量权滥用、行政不作为,行政违法、行政的不负责等恶果。为此,为保障政府决策与职责行使过程的依法有效进行,必须要重视对行政部门及其工作人员的行政行为的监督。同时,政府也是一种“经济人”,存
题目:浅谈完善我国的行政监督体系
作者:宋旗
在自身的部门利益和私人利益,与政府部门代表公共利益去行使其权力的根本宗旨相违背,这表明行政监督是政府部门克服自身缺陷的内在要求。因而,加强行政监督工作,可以快速地解决实际存在的问题、积极地关注社会效益、圆满地达成行政目标、努力地推进社会主义和谐建设。具体来说,行政监督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具有以下方面的作用:1.有利于政府部门依法行政,维护国家宪法、法律的权威;2.提高公共行政的效率和打造清廉政府,改善政府的形象;3.保证行政权力的规范运行,有助于预防和惩治政府的腐败;4.有利于深化我国的现在体制改革,确保和完善行政监督体系建设。
二、我国目前行政监督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目前的行政监督体系
行政监督体系依据不同的标准、角度、需要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类型。本文按照各监督主体同政府部门之间关系的标准,可以将行政监督体系划分为内部行政监督与外部行政监督两大部分。
1.外部监督
外部监督指的是行政机关以外的权力与非权力主体对政府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实施的监督,其中外部权力监督具体有:国家司法机关的监督,即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实施的行政监督;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即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的行政监督;中国共产党组织作为执政党实施的行政监督。外部非权力监督包括:各民主党派以及人民政协的行政监督;社会群众及舆论监督,主要是指各人民团体(工、青、妇等)、群众组织、题目:浅谈完善我国的行政监督体系
作者:宋旗
企事业单位、公民个人以及新闻媒体对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实施的监督。
2.内部监督
内部监督,又称“行政自我监督”,主要包括专门监督和非专门监督两种类型。内部专门监督,主要是指政府专设的监督机构实施的行政监督以及各类专业性行政监督,主要有行政监察、审计监督两种。内部非专门监督,包括:上下级监督,即各级行政机关及其主管按行政隶属关系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进行垂直监督;平行部门监督,即政府职能部门就其所辖事务,在自身职权与责任范围内对其他相关部门实施的监督。
(二)我国目前行政监督体系存在的缺陷
随着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推进,各行政主体的监督产生作用更加明显,行政监督体制也相应变得更加地完善,构成了对政府行政行为的360度的全方位的行政监督体系。但是,我国现行的监督体系过于庞杂,监督过程中缺乏有效的沟通与协调,监督缺位、效果差、影响力小,行政监督法规缺乏可操作性,以及监督具有滞后性,可见我国的行政监督体系存在的缺陷比比皆是。
1.多头监督体系,缺乏协调
根据行政监督的主体标准,行政监督体系主要有立法监督、司法监督、行政自我监督、政党监督、社会监督、新闻舆论监督、公民监督等组成,由此可以得出,我国的行政监督主体呈现多元化的特征。虽然行政监督
题目:浅谈完善我国的行政监督体系
作者:宋旗 的部门与主体众多,拥有着多头的监督体系,但是缺乏彼此之间的沟通与协调,导致整个监督体系的整体监督效果不强。在实际过程中,我国的纪检机构、司法机关及检察机构之间的职能权限有着明确的划分,存在着密切的协调,而其他的监督主体则处于分散化的运行状态。行政内部监督主体相互牵制、缺乏独立性,难以发挥行政部门自我约束的功能;行政内部监督与外部监督之间缺乏联系交流,引发行政监督内外间的信息不对称;有公权力的监督主体与无公权力监督主体之间存在长效的联系机制,导致行政监督的狭隘性,形成许多行政监督的盲区。
2.行政监督主体地位有待加强
在现行的行政监督体系中,监督方式不够灵活,监督信息不够公开,监督渠道不够畅通。公民的批评权、知情权在很大程度上有名无实,压制群众甚至打击报复群众等现象比较严重。社会团体、新闻舆论监督由于不具有权力的强制性,监督缺乏权威性,监督的有效性就大打折扣。从理论上讲,权力机关是最具有权威性、强制性和法律的约束力。虽然我国宪法对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的职权作了明确规定,享有充分的行政监督权,但由于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没有设立相应的监督机构,同时又缺乏具体的实施程序、充分的实施细则以及灵活的监督方式,使其对行政机关的监督仅仅停留在开会质询、事后汇报等方式上,对行政机关的工作未能产生强有力的监督作用。由此可见,在我国现阶段,人大监督、群众监督以及新闻舆论监督等监督主体尚未充分发挥其监督功能,其行政监督主体地位有待进一步加强。
题目:浅谈完善我国的行政监督体系
作者:宋旗
3.缺乏全程行政监督
行政监督活动是一项经常性、持续性的活动。按照监督主体对监督客体进行监督的不同发展阶段,行政监督可划分为事前监督、事中监督、事后监督。长期以来,我国一直把监督工作的重点放在 “纠偏于既遂”上,偏重于追惩性的事后监督,忽略了行政行为发生前的预防和行政行为过程中的控制。事前预防和事中控制的不完善,造成行政偏差出现过多,行政监督主体整天忙于应付 “查错纠偏”,陷入被动消极的困局。预防为主应是行政监督工作的根本目标,应以“防患于未然”为主,同时加强行政过程中的控制,建立起全方位的监控机制,才能从根本上克服行政监督过程的不完整性的缺陷。
4.行政监督法规缺乏可操作性
健全完备的监督法制体系是保证行政监督充分发挥其作用的法律前提与基础。从总体上说,我国行政监督法制体系还不够完善,许多应当制定的法律还没有出台,特别是缺乏专门的监督法规,导致具体的监督活动无章可循、无法可依,缺乏可操纵性。行政监督工作的依据标准不仅包括法律法规,也包括行政机关制定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性文件以及各有关职能部门制定的规章制度。①现行的法规对于行政监督内容的规定过于笼统,不仅缺乏具体的程序,还缺乏相关的实体规定.而且有关制度不相配套,致使我国的行政法规在现实的行政监督过程中缺乏可操作性。
①李振华.论抽象行政行为与监督机制的建立和完善[J].长春市:行政与法,2009.6-19
题目:浅谈完善我国的行政监督体系
作者:宋旗
5.行政监督主体素质不高,影响监督权威
行政监督人员是我国行政监督工作的具体承担者与实施者,提高行政监督效果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监督人员自身所具备的素质。政治立场坚定、业务素质过硬、作风正派的行政监督队伍是行政监督工作卓有成效的重要前提条件。而我国监督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有的监督人员自我约束力差,不能正确使用权力甚至滥用权力现象也屡有发生。例如,在我国却存在这样一批人,他们政治素质不高,不注意坚持原则,在实际监督工作中,或因害怕得罪人,不敢实施过硬的监督,或因领导亲友等的干预放弃监督职责,甚至在维护党纪政纪,打击违法乱纪行为,以及保护国家和人民利益等一些重大原则性问题上,分不清是非界限,严重影响了行政监督的权威。
三、西方的行政监督体系及启示
在西方资本主义的法展过程中,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逐步建立健全了主要由立法监督、行政内部监督、司法监督、社会及新闻媒介监督四大要素构成的有效的监督体系。
(一)西方行政监督的制衡思想
西方国家民主政治体制实行的是“立法权、司法权、行政权”三权分立,强调权力之间的制约平衡。,以防止权力的异化及被滥用。制约平衡的思想理念也被同样灵活运用到西方的行政监督体系的构建之中。西方的制衡行政监督是指立法机关、司法机关、行政机关内部监督的相互
题目:浅谈完善我国的行政监督体系
作者:宋旗
影响、相互作用产生的结果。西方国家的宪法赋予立法机关监督行政机关的权力,以制约行政机关的活动,防止行政权力的滥用。立法机关监督的主要的方面大致有以下三种:人事监督、财政监督以及质询、弹劾、投不信任票、调查等形式的监督。司法监督主要是指西方的司法机关有权在法律授权的范围内对行政机关的具体和抽象的行政行为进行的监督,主要有包括两种,即违宪审查监督和行政诉讼监督。立法监督与与司法监督构成行政监督的外在制约机制,同时行政内部的监督体系政府部门自我规制与自我完善的内在机制。行政机关的内部监督有着多种形式,但是主要可以划分为两大类:一是在行政部门内部设立专职监督检查机关进行监督;另一种是以公民请愿、诉愿为核心的自身监督。总之,行政的内在制度与外在的监督机制双管齐下,对行政机关的行为发挥重要的规范作用,有利于纠正行政行为的失范,达到行政监督的制约均衡状态。
(二)西方行政监督的公开性
西方行政监督体制发展特别注意对政府机关活动的过程、结果、有关政务信息等的公开,使政府机构的运转保证在透明的状态。西方行政监督公开性的特点,不仅有利于议会和法院的行政监督权的行使,也有助于保障社会利益团体、民众、舆论等依法行使监督权力的有效性。为了保证行政监督的公开性,西方国家通过立法的方式给行政机关外部的监督主体提供法律与制度的保障机制。美国三部有关行政的法律《阳光法下的政府法》、《情报自由法》、《个人隐私法》的通过与实行,使得政务
题目:浅谈完善我国的行政监督体系
作者:宋旗
信息得以公之于众,让政府的行政活动在社会的眼皮底下进行,从而使得对政府机关的监督更加地有效。
(三)中西方行政监督体系的比较
中国与西方国家的监督体系既有诸多共同点,也有着巨大的差异的地方。在此,笔者主要对中西方的行政监督体系所具有的差异从有关行政监督主体的角度进行简要的比较,以发现西方行政监督体系中所具有利弊,从而对我国行政体系建设与完善起到借鉴作用。通过对中国与西方国家行政监督体系中的几个重要监督主体监督功能的比较,可以发现两种体系之间的差异:
1.人大监督与议会监督的比较
依据“议行合一”制的原则,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权力机关,享有宪法和法律赋予的监督权。在理论上,人大的行政监督最具有约束力和权威性,但是实践的运行过程中人大的监督权难以取得切实的效果。相比较而言,西方的议会所拥有的权力并不高于行政权力,但是它能够通过建议、质询、弹劾、审查法案对政府的人事、重大决策及预算等进行监督,有效地防止政府权力的膨胀,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不被侵害。
2.司法监督的比较
我国司法监督主体是由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构成,人民检察院主要主要依法对国家行政活动进行法纪监督。人民法院通过审判活动,保障我国政府的公共管理活动的合法性,督促政府部门依法办事。我国的 题目:浅谈完善我国的行政监督体系
作者:宋旗
人民法院法院监督的范围仅限于政府的具体行政行为,然而西方的司法部门不仅可以对政府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进行监督,而且可以监督政府的抽象行政行为。
3.行政监察部门监督的比较
中国的行政监察部门,大多设置在行政机关的内部,既要接受所在行政机关的领导,又要接受上级业务部门的指导。在双重的领导下,我国的行政监察部门难以实现行政监察的独立性,行动受到很大的牵制,发挥监督作用的比较微弱。而西方的西政监察部门却拥有较大的独立活动的空间,能够起到监察在行政机关的独特作用。
4.人民群众的监督与公民请愿权的监督的比较
宪法和法律保证人民群众有监督政府的权力,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人民群众监督却没有能够对政府的行政权力发挥实质性的作用,没有对政府的行政产生积极的影响。西方国家注重公民请愿权,只要公民有诉求提出,行政机关就会对其所作出的行为与决定进行审查,以保障公民的切身利益。这有助于公民主动积极地监督政府的行为。
5.新闻舆论监督的比较
中国新闻舆论的监督有利于提高行政机关的行政效率和保证政府机关的廉明,无形中约束政府及其官员的行为。但是由于我国舆论宣传体制的制约,新闻舆论监督的作用并没有得以充分发挥。在西方国家,新
题目:浅谈完善我国的行政监督体系
作者:宋旗
闻舆论监督的自由使得政府的行为得到有效的制约,也让新闻舆论成为行政监督的重要工具,被西方学者称为“ 题目:浅谈完善我国的行政监督体系
作者:宋旗
消除监督体系运行过程过于分散化的状况。
(二)完善行政监督的法律体系
我国现有的行政监督体系还存在很多的问题,而行政监督乏力就是诸多问题之一。解决行政监督乏力的问题,就必须加强行政监督立法。首先,要加强监督立法研究。人民代表大会大及其常委会必须要加强立法机构建设,组织力量认真研究行政法律监督中迫切需要解决的有关问题。其次,国家应当尽快出台统一的《监督法》。制定和颁布作为调整和规范监督关系的基本法律,是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的强烈愿望,是解决行政监督乏力的根本措施。最后,制定与《监督法》配套的各项单行专门法规,并在此基础上及时完善监督法律体系。在监督法尚未制定前,地方政府人大可以依据宪法和法律的规定,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制定行政监督的地方性法规。这些地方性法规的实施,有利于解决长期以来地方行政监督上操作性不强的问题,使监督工作逐步走上规范化的轨道。
(三)提高行政监督主体的独立性
加强监督主体的独立性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题目:浅谈完善我国的行政监督体系
作者:宋旗
不当干扰。为保证司法监督的权威性,还应提高司法职业门槛,对司法从业人员的素质、任职资格做出明确的规定;同时,要理顺党与司法部门的关系,在人事任免上,司法官员只能由人大产生,而不能由党的有关组织用种种惯例绕开人大直接调任、选任; 司法系统内部党组织也不能够直接干预司法过程,切实提高司法监督的独立性。同时,要提高行政监察机关的独立性和权威性。要改变目前行政监察机构的双重领导体制,建立垂直领导的体制,使行政监察机关独立于其监督的对象;专职监督人员应变任命制为选举制,并为其提供行使职权在法律上的保障。
(四)强化舆论监督
舆论监督作为一种特殊的监督,它主要通过新闻媒体对行政权力滥用者及腐败者揭露和曝光的方式,将其政府的不合理行为公之于众,产生全民公审的威力。马克思将新闻舆论监督称为“ 题目:浅谈完善我国的行政监督体系
作者:宋旗
制度化,保障舆论监督的效果。
(五)提高行政监督人员素质和监督手段
行政监督活动是由行政监督工作人员进行的,因此行政监督工作人员的素质及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行政监督效果的高低。行政监督系统应采取措施来保证行政监督人员高能化的实现,主要有:
1.遴选综合能力较强的监督人员从事行政监督工作。要通过严格科学的选用程序,选拔优秀人才进入行政监督队伍,同时选拔的过程必须遵循客观公正、平等竞争的原则。
2.对现有行政监督队伍进行有效整合。把个别政治素质不高、文化水平低、专业素质差等不适应行政监督工作的人员进行调整,同时把现有的经过正规培养和训练的行政监督专业人才迅速充实到行政监督队伍中来。
3.进行经常性的培训。行政监督人员的培训,主要从行政监督的业务能力、法律意识的培养、政治素质的提高等方面进行开展。同时,行政监督手段不仅要继续采用工作报告、工作考核、专案调查等传统、有效的方式,还要让行政监督手段变得多样化、多元化,例如发挥网络的监督手段在监督体系完善过程中的工具性的价值与作用。
题目:浅谈完善我国的行政监督体系
作者:宋旗
五、结束语
完善我国的行政监督体系是一项长期而又复杂的工作,是我国的行政体制改革发展与完善的关键环节,对我国的政治文明建设发挥重要的作用。不论是政府部门自身还是政府系统外的监督主体,都应在理论和实践上促进我国的行政监督体系的建设。同时,我们必须要借鉴西方国家在行政监督体系建设的有价值的理论和成功的经验。最终,政府的行政监督体系的完善,将有利于保障我国行政权力的合法合理的行使,将有利于达成政府的行政目标,将有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题目:浅谈完善我国的行政监督体系
作者:宋旗
[参考文献] [1] 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N].北京:人民日报,2002.11:18 [2]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154 [3] 宋佳蔓.现阶段我国行政监督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长春市:长春大学学报 ,2010.2-3 [4] 李振华.论抽象行政行为与监督机制的建立和完善[J].长春市:行政与法,2009.6-19 [5] 赵俊峰.论政府上网[J].长春市:行政与法,2009.3-130 [6] 贺佳.论我国现行行政监督的机制创新[J].太原市:学术交流,2006-43 [7] 徐彦,范思凯.行政管理学[M].大连市:东北财经大学出版杜,2010-103 [8] 王学政.论我国行政诉讼和行政复议制度之创新[J].北京:中国法学,2007.4 [9] 莫吉武.当代中国政治监督体制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10] 陈奇星.中国公共行政监督机制现状分析与对策思考[J].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3.3 [11] 邓丽君.落实新闻舆论对公共行政的监督[J].南昌市:江西行政学院学报, 2009.2
第三篇:我国行政监督体制存在的问题及完善建议
我国行政监督体制存在的问题及完善建议
【摘 要】行政监督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是保证行政管理活动正常运行的必要手段,是行政管理活动取得成效和行政改革成功的重要保障和关键因素,它对国家的法律、法规的正确贯彻实施和维护党的方针、政策,惩治腐败,促进政府机关的廉政勤政建设,提高政府行政效能发挥着重要作用。当前,我国行政监督体制存在着多种问题,没能完全地、充分地发挥出行政监督的积极作用,因此,如何进一步完善我国行政监督体制,更好的发挥其积极作用,值得我们思考和探讨。
【关键词】行政监督体制 现状 问题 完善 建议
一、我国的行政监督体制
行政监督这一概念,多年来一直是学界所争论的一个焦点问题。就如何定义行政监督,各国由于国情不同,形成了不同的理解,例如美国学者古德诺曾在《政治与行政》中提出了“政治是国家意志的表现,行政是国家意志的执行”的著名论断,其将行政从政治中脱离出来后,从此人们逐渐认识到对于行政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角度来论述[1];美国著名行政学家马歇尔·E·狄莫克认为,行政监督是行政机构中某些人对另一些人进行指导的工作,告诉他们应该做些什么,并且帮助他们去做;另一位美国学者凡德色尔认为监督系发动行政人员在最有效的情况下同心协力完成组织所担负的任务[2]。而中国共产党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就认识到,“只有让人民起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3]因此,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就开始着手从制度与实践两个层面建设行政监督体制。通过多年的努力,如今我国已拥有了中国特色的行政监督体制,该体制是由外部行政监督和内部行政监督构成的。
外部行政监督是指行政机关以外的监督主体,为保证行政工作的正确性、合法性及社会效益而对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实施的监督。我国外部行政监督系统,包括中国共产党及其各民主党派的政党监督,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国家权力机关监督,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的司法监督和人民群众、社会团体以及新闻舆论的监督。外部监督是内部监督的补充,有利于行政监督的完善及自我弥补。
内部行政监督,是在行政组织内部建立的系统有效的自我监督。我国内部行政监督系统,包括国家行政机关的自我监督,行政监察机关的专门监督和审计机关的特种监督。内部行政监督是行政组织的一种自我调节机制,其主要工作和目的是建立和完善各种法律法规制度,内部行政监督是外部行政监督实现的有效条件。尽管我国已经形成了一个较为全面、完整的内外双层的行政监督体制,在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现实中,由于整个监督体系缺乏应有的权威性和独立性,并且监督体系庞大杂乱,行政监督体制还存在一系列的难题、问题,“难监”、“漏监”、“虚监”的现象还大量存在。
二、我国现行行政监督体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现行的行政监督体制虽然非常符合我国国情, 但在建立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中,现行的监督体制也暴露了一系列的缺陷和不足,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行政监督体系整体功能不强。
通过多年来的努力,我国依然已经形成了一个较为全面系统的多元化的行政监督体系。然而,在实践的过程中,政府机关内外监督之间存在一定的摩擦,相互之间的关系还没有完全的理顺,监督主体之间各自的监督权限、方式、程序、范围等不够明确具体,相互之间又缺乏沟通和联系。因此,在工作实践中往往各自为战,不能做到运行高效、分工合理、协调互动、严密有序的方针,往往使监督工作不能顺利的进行或完成。
(二)监督机构缺乏独立性。
“任何权力制约机制的有效运行都毫无例外地取决于其地位的独立,独立性是行政监督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要求。” [4]在我国的行政监督体系中,缺乏合理的制约机制去约束监督机关和行政机关,监督更是缺乏应有的权威性和必要的独立性。首先,监督主体在监督实践中的实际权力较弱。例如,人大对法律的监督,理论上拥有的权力与现实中实际拥有的权力相差甚大。同时,政党监督、行政机关专门监督、司法监督也存在同样的在现实中权力弱化的现象。其次,监督机构的工作环境不够独立。监督部门的负责人一般是由同级党委或政府部门任免,因此同级党委或政府的主要领导不仅能在经济上控制监督部门,而且能够直接或间接地干预监督部门的工作,致使监督部门形同虚设。
(三)行政监督缺少法律法规的引导。
行政监督的无法可依,使行政监督缺少必要的指导性依据,导致了监督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因此,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文件是建立和完善行政监督机制的前提和保证。特别是在我国现行行政监督漏洞百出,行政监督的法律法规又比较匮乏,有些领域甚至还是空白的情况下,建立一整套有关行政监督的法律法规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四)偏重事后监督,缺少监督的预防。
依据监督主体对监督客体实施监督的阶段不同,行政监督可以划分为事前监督、事中监督和事后监督三个阶段。然而,在实践中我国的行政监督却是偏重于追惩性的事后监督,对行政机关的违法行为往往是采取“亡羊补牢”式的监督,忽略了对行政机关违法犯罪行为的预防和对其在实施过程中的控制,导致了大量的行政行为的偏错,而监督机构又忙于“纠错纠偏”,这种循环往复的结果就是监督机关的被动消极监督。因此,在行政监督中应当及时有效地发现并纠正行政决策与执行中的错误和偏差,促进行政目标的实现,行政监督应该以“防患于未然”为主,同时加强行政过程中的控制,使事前、事中、事后监督三位一体,提高监督效能。
(五)对行政人员的道德监督机制不健全。
监督主体的素质与监督工作的效果和质量有着紧密的联系。当前,我国处于一个比较极端的功利主义社会时期,监督人员的素质一旦受到功利主义的侵入,往往就会出现腐败的现象。而目前就我国监督主体的道德监督上还没有一个良好的机制能够来对其进行限制或者约束。对行政道德的理解仅限于几条职业公德规范,甚至和行政法规混为一谈,道德监督成了法律监督的辅佐。因此,在探讨监督体制问题时,不能只顾着解决外部监督系统和内部监督系统存在的问题,建立道德监督机构同样也是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健全和完善我国行政监督体制的建议
(一)建立行政监督体系的协调机制,增强行政监督的整合力。
在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前国家总理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将完善行政监督制度列为“加大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强政府自身建设”的四项内容之一[5]。而在上文中我们也谈到行政监督体系的不协调以及没有协作的法规等问题。因此,要使各系统的监督主体协调一致,互相配合,形成合力,就必须要建立内部与外部监督体系的协调机制。尉健行同志曾指出:“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要集中力量查办比较重要或复杂的案件。要加强同经济管理和监督部门的联系,加大对重点经济领域监督检查的力度,通过执法监察、专项检查和巡视等各种方式,主动发现大案要案线索。要健全查办大案要案的协调机制,加强反腐败协调小组的工作。各级纪检、法院、检察、公安、监察、审计等部门要紧密配合,形成查办案件的整体合力。” [6]而要做到建立行政监督体系的协调机制,就应采取以下方法:首先,要确立行政监督权力机关的核心地位。其次,建立相互协作的制度,使各监督主体之间能够做到克服实际存在的相互封锁、排斥等错误倾向,达到相互相互配合的目的。最后,建立一个综合性协调机构,负责进行总体把握以及具体指导,从而达到综合协调的效果。
(二)加强行政监督立法。
有法可依可以对行政监督起到指导作用,也是实行行政监督的前提和基础。通过立法来完善和明确监督主体的各自权限、地位、职责及活动的方式、程序和范围等。要明确规定立法监督、执法监督和守法监督三项内容,并把执法监督和守法监督作为重点。目前,我国的行政监督没有很完善的法律法规的规定,无法为行政监督提供一个系统的指导方针,因此,只有加快建设行政监督的立法规定,才能避免或者减少监督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根据我国现状、我国国情及行政监督缺乏可操作性的具体情况来看,我们要建立的是一个具有严密的、有高度可行性、具有专门的监督法律、法规的制度体系。特别要具有高度的可行性、可操作性,这是一个制度能否真正被运用于现实的前提和基础。也就是说只有有了一个完整有效的法律、法规,才能保证行政监督的正确实施和有效运行。
(三)增强监督主体的独立性和权威性。
监督主体的独立性与权威性就是要求监督客体切实处于监督主体的监督之下,并且监督主体的监督活动不受监督客体的直接制约和干扰,以保证监督主体能充分行使监督权。目前,我国实行的是双重领导体制的内部监督。然而实践证明,双重领导的内部监督体制由于监督主体的地位不高,很难容易受到人情世故的影响,易导致监督效力弱化。而建立自上而下的独立的外部监督体系解决这个问题的有效办法。因此,必须重视加强内部监督与外部监督的相互协作关系,要重视创新行政监察部门的职权。
(四)注重事前的预防和事中的监督。
“预防往往必打击更为重要。”注意加强行政监督的事前预防和事中监督有利于改变我国长久以来的偏重于事后惩罚性的监督方式,有利于改变现行的监督体制事后“亡羊补牢” 的做法。在实际的监督活动中,应当以“防患于未然”与加强事中行政行为的控制为主要任务,从而改变行政监督的消极被动的局面。而且,加强事前、事中、事后监督的有机结合,有利于提高行政监督的效率及效果。
(五)注重行政监督人员的业务素质和道德素质的培养。
行政监督人员是行政监督的直接实施者,也是行政监督体系中最主要的主体,因此,提高行政监督人员的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和道德素质对提高行政监督效是成正比的。作为行政监督人员不仅要拥有过硬的业务水平、还要拥有较高的道德素养,不仅要不断的接受业务培训,还要积极地加强思想道德的修养,从而达到内外兼修的层次,成为一个具有高尚的行政伦理精神且拥有超高业务水平的行政监督人员。当然,我们并不是说要行政监督人员完全依靠道德素质发挥行政监督的作用,而是要学习古代检察制度的“教之以礼,裁之以法”的监督思想,做到提高业务水平与道德素养的同时,更进一步的完善法律制度,使自律与他律有效结合,从而形成有机的统一体,使我国的行政监督体系能够更加完善。
参考文献:
[1] 章剑生.行政监督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2] 丹尼斯·缪勒.公共选择.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3] 马克思思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4] 夏书章.行政管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5] 温家宝.政府工作报告[N].人民日报,2008-03-20.[6] 尉健行.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精神[J].中 国监察,2001,(20):4-8.
第四篇:完善我国的行政监督体系
完善我国的行政监督体系
龙学银
政管学院2012级行政管理专业 四川宜宾 xxxxxxx 摘要: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深入,我国行政监督范围和行政权力不断扩大,我国现行的行政监督体系在行政管理中的不通畅、腐败等现象逐渐凸显,同时对我国政府的行政监督能力要求更高。因此完善行政监督体系成为我国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也能更好地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论述了我国现行的行政监督体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从提高行政监督主体的监督能力,加强规范行政监督行为,提高行政监督行为的透明度,以及提高行政监督的思想觉悟等完善行政监督体系的措施进行了探讨。关键词:行政监督;行政权力;行政监督体系
行政监督在广义上指有关国家机关、社会组织或公民对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是否依法行政所进行的监督。狭义的行政监督是指行政机关内部上下级之间,以及专设的行政监察、审计机关对行政机关及其公务人员的监督。行政监督是行政管理的重要职能,是国家行政活动依法进行的有力保证;它是保证执行法律、法规,实现行政目标的具体行政行为。因此,强化并完善行政监督体系成为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问题。
根据我国现行法律、法规的规定和行政实践,我国已初步建立了一套符合国情的行政监督体系,并在不断地实践和改革过程中,我国现行的行政监督体系在形式上是较为系统和全面的,在实践中保障了党和国家路线、方针、政策及我国法律法规的正确贯彻执行。但是,行政监督体系在发挥重大监督作用的同时,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和弊端,给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带来了负面的影响。因此,研究当前我国行政监督中存在的不足以及完善的措施,显得尤为重要。
一、我国行政监督体系现状
(一)我国现行的行政监督体系
我国行政监督的主体是享有行政监督权的国家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行为对象是作为相对方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其内容是相对方遵守法律、法规、规章,执行决定、命令的情况。其性质是一种依职权、单方的、相对独立的具体行政行为。其目的是为了防止和纠正行政相对方的违法行为,保障法律、法规、规章的执行和行政目标的实现。
行政监督体系指各行政监督方式构成的行政监督机构的总称。我国现行行政监督体系包含六方面的内容,即执政党的监督、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司法监督、行政机关的内部监督、公民监督与社会舆论监督。我国行政监督的作用主要是对行政的政治方向和对行政政策的贯彻执行起保证作用,保护国家、社会、集团利益和公民合法权益,推进行政法制化造就优秀政务家和公务人员。通过行政监督,保障行政机关正确地行使行政权力,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和国家的整体利益。
(二)我国行政监督体系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政治体制改革的逐步建立与完善,总体来说,我国现行的行政监督体系基本形成了行政监督、政党监督和社会监督于一体的较为全面和完整的监督体系。但不可否认,我国行政监督体系起步较晚,监督体系庞杂,缺乏必要的独立性与权威性,而且行政管理中的不通畅、腐败等现象逐渐凸显,这些现象正表明我国行政监督体系存在缺陷与不足,具体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行政监督体系不健全
(1)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的权力机关,在行政监督体系中处于最高地位的监督主体。然而人民代表大会对于政府的监督同时也对党的监督,而我国宪法规定党对权力机关的领导,却没有规定权力机关可以监督执政党的活动。因此,目前人民代表大会对于政府行政的监督虽在法律地位上很高而实际监督地位较低,监督效果自然不明显。
(2)在现行的权力监督体系中,外部约束对地方各级党政主要领导很弱,靠领导干部的自律、道德素养发挥着关键作用。地方党政正职领导与副职领导之间,书记与常委、委员之间是领导和被领导的上下级关系,很难在党内民主生活会中批评和自我批评来进行同级监督。通常权威性的监督体系是自上而下的。以群众监督为例,群众是国家赋予的一种民主权利,对监督客体的违法失职行为只能通过有关向监督客体的上级或同级部门信访、写检举信、投诉控告或通过网络媒体报纸舆论的压力实施,使群众监督有监督权力却无法监督的地位。所以对自下而上的监督体系应当具有直接对监督客体的违法、渎职的行为进行纠正和追究责任的权力。这就需要人民代表大会在立法上给予保障,使广大群众监督有法可依,有了法律作后盾,人民群众才能勇于积极监督。公正、公平、公开是监督的前提,监督的保证是知情,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应该有法律依据。
(3)我国现行的行政监督组织机构呈现多元化。监督机构多、主体多、渠道方式多是我国的行政监督体制享有的优点。但如果这些监督组织机构不能够整合,就难以发挥这种优越性。在行政监督过程中,各个监督部门职责没有分清,权责相互交差。致使整个监督体系缺乏领头羊,导致各部门之间信息渠道不通,之间没有彻底沟通,推来推去的现象时有发生,造成部分无人监督的空白区域。这就使行政监督机构的威信在群众中大打折扣,削弱了监督机制的整体效能。
2.行政监督力度不强
(1)监督权利结构不均衡。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依据法律规定分别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然而在实践中,司法机关的这种独立地位却经常受到挑战,过分强大的行政权力与相对弱小的监督权力之间存在着不合理的结构,使监督者无法有效发挥监督功能。在司法权的独立性不能得到保证的情况下,行政监督力度就下降了。在我国行政机关内部监督体系中,设置在政府内部的行政监察机关,受同级政府和上一级监察机关的双重领导,在这种双重领导体制下,受地方保护主义的影响,内部监督机构往往难以从宏观上实现监督,从而使监督陷于一种两难境地,严重制约了监督机构的职能发挥。
(2)行政监督形式与内容单一化也是造成行政监督不强的重要因素。由于缺乏有效的全程监督,对于行政监督可以分为事前监督、事中监督、事后监督,只有将三者全方位有机结合,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但是长期以来,我国一直将监督的重点放在事后监督,经常是问题已经发生,并且给国家和人民的利益造成了损失,才开始进行查处,这就忽略了事前监督的预防功能和事中监督的调控功能,使监督工作陷入消极被动的局面。另外,在监督内容方面,我国的行政监督比较注重违规行为,而忽视对非违规行为的制约。因此,容易造成腐败和权力的滥用,给国家和社会带来了巨大的损害。
(3)我国现行的行政监督体系中的内、外部监督主体间的关系复杂,各监督主体在监督权限、监督方式、监督程序、监督范围等问题上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界定不明确、分工不具体现象。各监督主体彼此之间又缺乏有效的联系和沟通,工作中往往各自为政,尚未形成一个严密有序、分工合理、协调有力、运行有效的有机整体。
3.行政监督渠道不畅通
在我国,由于行政活动的公开化程度不高,造成了政务公开的缺失,而政务公开和透明正是行政监督的前提,由此就导致了监督信息的不平等、渠道的不顺畅,从而造成行政监督难以发挥实效。因此建立检举措施,公开举报电话,完善举报接待制度,考核调查,对违法乱纪现象实行指导教育,合理利用新闻媒介和社会媒体,并采用通告或通报等形式,合适、恰当、真实地向群众公开调查结果。同时,行政监督机构需要合理的结构,更需要科学性的监督体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抵制监督权利的腐败性。将监督的各种渠道能更加畅通,不仅仅是从政治制度上有明确的规定,也要从法律法纪上有所明确,也别忽略对物质的保障性。做到这些,监督才可能更加的顺利通畅,才能加强监督力度。
4.行政监督法律法规不完善
行政监督是一种法制监督,它必须依法进行,否则就会导致监督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当前我国实行监督的各项规范还很不完善,特别是由法纪法规和各项条例等构成的监督规范,对一些细节的问题和一定的标准化也缺乏明确的监督,所以对某些损害国家利益的行为没有做出及时的改正,也没有做出准确的判断要表现在:首先,缺少重要的监督法律、完善的监督法律体系和必需的监督法律法规。近年来,我国制定和颁布了一些有关行政监督的法规、法律和政策,如《行政诉讼法》、《行政监察法》、《行政处罚法》、《行政复议法》等,但并没有形成一套健全的行政监督体系。其次,在现有的法律中有关监督的规范不完善,缺乏明确的监督范围和监督程序。另外,对相关抽象行政行为监督的法律比较少,部分领域甚至是空白。最后,一些监督主体的合法权益未得到保障。这就造成一些秉公办事监督人员在执行监督的过程中由于没有得到法律的保护而遭受伤害。
5.行政监督人员素质不高
行政监督人员是行政监督工作的承担者和实施者,因此,他们的素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行政监督的质量。在我国,部分监督人员存在以下问题:首先,一些行政监督人员的理论知识水平和工作能力不高,文化素质不高直接导致行政人员对于新的管理方法和新的管理技术不能接受和运用,从而影响了行政效率的提高。其次,思想素质不到位,表现为不坚持原则、贪污腐败、监督不当或放弃监督,盛气凌人,使人民群众失去信任感。行政监督人员的素质问题阻碍了行政监督的有效开展。
二、完善我国行政监督体系
要保证国家行政监督体系高效率地运转,完善我国行政监督体系是势在必行的事实,当前我国已经构建了相对完善的监督制度,但是依然有着显而易见的不足。所以,我们必须要健全我国的行政权力监督体制。为了有效解决我国现行的行政监督体系存在的缺陷与弊端,提高行政监督的效能,建设完善的行政监督体系,我们必须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上对我国行政监督加以改革,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
(一)提高行政监督主体的监督能力
我国是民主法制的国家,国家的主人是人民,人民所集中想表达的观点和建议,法制法规采用这些观点,并转化成我国的法制法规,反过来保护人民的权力。加强对行政权力的监督,成为法制法规的重要内容。为了有效实现对其的监督和控制,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确保行政监督主体的独立性和权威性
有效的行政监督体系必须要求行政监督机构具有相对独立的地位,不受监督对象的制约,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监督的权威性和有效性。建议我国的行政监督机构建立并实行自上而下的独立的行政监督体系,提升行政监督部门的地位,将其从行政机关中独立出来,保证它的权威性,从而能够公平、公正的进行行政监督,提高监督的有效性。
2.加强行政监督主体的整合力
我国的行政监督要重视事前监督和事中监督,要做到事前、事中、事后监督有效结合,既做好预防工作作,又对出现的问题及时纠正,并且要严惩违法乱纪行为,最终提高行政监督的效能。同时,加强各监督主体的整体协调,增强行政监督的整合力。首先,立法保障协作的制度,有力保证行政监督主体之间的相互交流和协调工作。其次,建立专门性的协调机构,指导、协调各个监督机构的具体的相互配合。再次,建立严谨的监督网络,利用高科技互通信息,联合工作,增强我国行政监督的整合力。
3.提高行政监督人员的素养
提高行政监督人员的素质,是提高行政监督水平的重要保障。要全面提高行政监督人员的理论知识水平、工作业务能力以及道德思想素质,加强自身修养,严惩违法乱纪行为,从而提升行政监督整体功能。
(二)加强规范行政监督行为
1.加强立法监督 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审判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如果有人行使与宪法和法律相违背的行政权力,相对方可以以行政诉讼的方式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法院通过行使审判权,将行政权力约束在合法范围内,如此,通过司法手段的实施,人民的权力就得到了充分的保障。司法系统作为中坚力量保障了人民的个人自由和权力。司法监督保障了行政权力的依法行使的顺利进行。切实可行的法律法规既是对行政监督权力及其行使的规范。加强行政监督方面的立法,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是我国行政监督机制改革的重要任务,只有从法律上明确规定了行政监督的职责、地位以及工作程序等,才能使行政监督具有稳定性和有效性,保障行政监督的长期性,促进勤政廉洁政府的建设。
2.加强内部监督
(1)明确上下级关系,提高职能监督的效力。上下级领导关系有明显的划分,保障监督更加有说服力,下一级领导职能和高层领导各种权利也相对明确。高层领导对下层的进行有力的监督,减少许多不法的行为。
(2)设置专门的内部监督部门。设定此类机构以加强对自身的监督和控制,弥补由于自律机制控制力度不足的缺陷。行政监察是指行政机关内部设立的行政监察机关对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公务员执行国家法律法规、政策和决定、命令的情况以及违法、违纪的行为进行监察、纠举、惩戒等具有法律效力的行为。
(3)国家行政机关的监督。国家行政机关可以对国家工作人员进行处罚,从而提高他们的自觉性不敢轻易的违背相关的法制规定正确的行使自己的职能。我国同时建立了行政追偿制度,即国家行政机关在向对方履行了赔偿义务后,依法责令有故意或重大过失的行政执法人员承担部分或全部费用的制度。
3.加强社会监督的力度
(1)加强社会团体对行政的监督力度。要给予社会团体更多的保护和权力,并尝试在社会团体内设立监督机构,负责监督政府部门与本团体、本行业有关的不良行为。例如,在消费者协会里设立消费者权益监察专员,负责监督有关保护消费者权益法律的执行情况。使社会团体监督更具针对性,从而提高监督的有效性。
(2)加强舆论监督力度。新闻舆论在西方被称为“第四种权力”在行政监督中起着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政府要为舆论监督创造良好、宽松的社会环境,并使新闻舆论在机构管理上实现自立、业务上实现自主;通过法制为新闻舆论监督提供坚实可靠的法律保障,明确规定新闻舆论监督的权利、义务和责任,促进新闻舆论监督的制度化、法律化,保障新闻舆论监督的效果。
(3)加强公民监督力度。公民是行政权的直接作用对象,公民以个人名义实施的非组织化的监督能对行政活动产生强大的制约力量。为了使公民的监督更有效,行政监督机关应主动征询民众批评与建议的主动接受监督,加强政府与民众的对话,主动收集有利于改善政府工作的信息,为民众提供便捷的监督途径。
(三)提高行政监督行为的透明度 1.政务公开的必要性及重要性
政务公开是指在国家政务活动中,凡是涉及公共事务、公共服务的事项,只要不属于国家机密,都应向社会和群众公开,接受社会和群众监督。只有做到政务公开。这样才能保证行政行为的公开和透明,提高行政监督的效率。
2.行政监督行为的信息化
现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以计算机和网络通信为代表的信息网络技术日益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人类社会的生产、工作、学习乃至生活。网络技术的方便快捷的独特优势,政务公开应该利用这一现代技术,应该将行政信息进行电子政务公开。要做到行政监督行为的信息“四化”:第一政务信息收集、发布制度化。建立信息发布制度,定期收集、分类、发布政务工作最新动态、工作程序和政策。第二内容及时、准确、完整化。由于政务信息时效性的特点,要求政务信息及时、准确、完整化。第三形式标准化。为了便于政务信息的储存、传递、共享,政务信息形式要标准统一。第四使用共享化。在尽可能的范围内实现政务信息共享,共享信息可以节约成本,避免重复投入。只有坚持做到行政信息公开化,行政监督特别是对直接涉及到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行政行为的监督就有了实实在在的进展。依法深入施行政务公开是完善行政监督体系的基础工作,是非常重要和迫切的工作,也是可以取得明显效果措施。
总之,对内,要通过有效的信息网络,监督相关工作人员的行为,宣传报道行政决策,接受来自民众的监督。对外,要坚决曝光违法乱纪行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行政的公开和透明。
(四)提高行政监督的思想觉悟
首先,在行政监督体系内部,对行政监督主体开展思想教育,提高他们的服务思想觉悟,开展学习相关行政监督法律知识,提高自身职业修养。其次,对公众普及行政监督相关法律知识,提供并宣传行政监督的有效法律途径,行政监督部门及时听取公众的意见,优化行政流程,使之良性发展,促进我国行政监督体系的完善,提高行政监督的效率。
结 论
我国体制改革不断发簪,行政监督体系只有不断调整来实行体制的改革。从依法治国目标实现的现实要求来看,进一步完善监督机制是社会良性运作的重要条件。同时,全球化是不可逆转的客观历史进程,是当代世界和社会和最重要特征之一。全球化的浪潮已经席卷世界各个角落,行政监督体系自然不可避免地受到冲击。总之,完善行政监督体系是一个长期的任务,没有一个一劳永逸的行政监督体系。所以,我们应在适应我国体制改革的同时,借助于当代科学技术提供的手段,特别是现代信息传递网络化的推动,在改革实践中完善行政监督体系,不断探索、试验。从完善监督体制、加强立法、提高人员素质、重视配合协调,使行政监督科学、法制的有效进行,真正达到行政监督的目的,从而推进行政机关的廉政勤政建设,为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和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必要的保证。
参考文献
[1]杜欣,耿辉建.行政监督必要性理论分析[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7(1):313。[2]王彦军.我国现行权力监督制约机制的主要弊端与缺陷分析[J],理论导刊,2003(9):37-38。
[3]何增科.试析我国先行权力监督存在的问题及原因[J],学习与探索,2008(4)。[4]游龙波.关于加强对权力制约和监督的调查与思考[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3(12)。
[5]刘树信.行政权力监督与提高行政效率[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0(5):4。[6]陈奇星.中国公共行政监督机制现状分析与对策思考[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3.03 期。
第五篇:论我国行政监督体制的现状及完善
论我国行政监督体制的现状及完善
一、我国行政监督体制的概念和特征
(一)我国行政监督体制的概念 研究我国的行政监督体制,首先应弄清的问题就是行政监督体制的含义。行政监督有广义、狭义之分。狭义上的行政监督,指行政机关内部上下级之间(主要是上级对下级)和行政系统内部专设的机关,对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行使职权的活动进行的视察和督导。广义上的行政监督,指有关国家机关、社会组织或公民对行政机关是否依法行政所 进行的监督。简言之,就是对行政的监督。按照监督的主体划分,我国的行政监督体系可以划分行政机关内部的监督与行政机关外部的监督。内部专门监督主要指政府专设的职能部门在行使职权过中所实施的行政监督。如行政监察、审计监督、财政监督、工商、卫生、质量等方面的监督。外部监督是指来自行政机关以外的主体为了保证行政工作的合法性、正确性以及社会效益而对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实施的监督。它可以分为两类:国家立法机关、司法机关的监督同时还有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的监督。社会主体的监督主要指各种社会团体、群众组织、企事业单位、公民以及新闻媒介等对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实施的监督。与行政监督概念相适应,行政 监督体制也有狭义、广义之分。狭义的行政监督体制仅指行政系统内部监督机制的设置。广义的行政监督体制除指执政党、国家机关对行 政机关、行政人员进行监督的机制设置外。还包括这些机关和组织进行行政监督的监督制度、上下左右的监督关系、监督思想。本文统 指广义的行政监督和行政监督体制。
(二)我国行政监督体制的特征
行政监督的权力性。行政监督的指向是具有很大扩张性、独立性的行政权力,对其进行监控和制约只能以权力为后盾,权力性是行政监督的本质特征。在公共利益和私人利益存在差异,权力所有者和权力的行使者又是相对分离的情况下,如果没有特定的权力作为行政监督的后盾,或者作为后盾的权力内涵未界定,就会导致任何形式的行政监督都只能流于空谈。
行政监督的权威性。由于行政监督是对掌握和运用行政权力者实施的行为,因此,需要有比被监督者更高的权威,才能对其进行检查督促,甚至剥夺其权力,但这并不是说行政监督主体的地位一定要比监督对象高,监督主体的权力一定要比监督对象大,只是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行政监督者的地位可以不高,但不能没有权威。
行政监督的强制性。行政监督关系不同于其它的经济行为和交往行为,它决不是以被监督者的自愿为基础建立的,而是建立在强制性的、刚性的法律规章的基础之上,不管被监督者是否意识到,是否愿意接受监督,监督都必须进行,并发挥强制的约束作用,因为监督者有时要制止被监督者的错误,甚至对被监督者要做出处罚,没有强制手段是不可能实现的。如果说没有监督的权力是危险的,那么没有强制性的监督则是无效的。
行政监督的相对独立性。行政监督主体只有在只向赋予它监督权的组织和法律负责,而不受任何机关、团体和个人干预的情况下,才能真正体现本身所具有的权威性和约束力,这也是当代民主和法治要求在监督活动中的具体体现。同时,这种独立性又是相对的,与任何权力一样,监督权也不能无限扩大,任意使用,否则,就会造成监督权的滥用,造成这一权力机构又凌驾于其他权力机构之上的现象发生。
行政监督的内外结合性。行政监督要发挥功效,达到预期的目的,就必须从内外两方面着手。在大力加强内部监督的基础上,也要大力加强外部监督;既要注重制度性的约束,也不能忽视非制度性的约束)加强行政伦理和道德教育。片面地强调任何一个方面,而忽视另一方面都是不足取的。不能简单地认为监督必须是被监督主体以外的力量实施的行为。虽然从理论上讲,一个组织的发展,与来自组织外部的监督与推动是密切相关的,没有强有力的外部监督,就会弱化自我约束,丧失发展动力,最终走向腐败。但事实上,组织系统内部的同体监督由于其具有信息对称性和层级严格等优势也能够发挥一定的作用,个人的自我监督由于道德或良心的约束在某些时候也是能够发挥作用的。
行政监督的主体多元化。行政监督的主体不仅是行政组织自身,还有政党、权力机关、司法机关、社会团体、公民及社会舆论。监督主体多,充分体现了我国监督的人民主权原则。
行政监督的内容广泛。由于监督主体多,监督的机构和渠道就多,从而使行政监督纵横交错,幅射面广,各种监督客体都处在一定程度的监督之下,基本消除了监督的空白地。从监督客体活动的领域来看,行政机关及工作人员在经济、政治、文化领域权力的行使都受到广泛监督。
二、我国行政监督体制的现状与问题
(一)我国行政监督体制的现状
我国现行的行政监督体制,是在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不断加强而逐步形成的。该体制是由外部监督系统和内部监督系统有机组合构成的,外部监督系统是指来自行政机关以外的监督主体对行政机关及工作人员实施的监督。主要类型有:第一,政党监督。第二,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第三,国家司法机关的监督。第四,社会监督。与外部监督体系相并列,我国行政组织内部也建立了系统的自我监督体系即内部监督体系。内部监督是指国家行政系统内部具有监督权限的行政机关,按照法定的程序和方式,对行政活动和行业所进行的行政性监督和督导,这种监督以提高行政效率为中心任务。主要有两种形式:第一,专职监督机关的监督,监察机关对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依法拥有检查权、调查权、建议权和一定的行政处分权,审计机关实施的是专门性监督即对国家财政经济管理的监督。第二,非专职监察机关的监督。主要有上下监督、主管监督、职能监督三种形式。上下监督即各行政机关按隶属关系,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所产生的直线或纵向垂直监督;主管监督即行政主管部门对被管理单位及人员的监督;职能监督指政府各职能部门就其主管的工作,在自己职权范围内对其他有关部门实行监督。这表明,我国已形成了一个较为全面、完整的呈网络格局的行政监督体制。实践证明,我国行政监督体制是符合我国国情的,它为保障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国家法律、法规的正确贯彻执行,督促国家行政机关的工作人员廉政勤政,预防和纠正工作中的偏差和失误,促进国家政治稳定和经济的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二)我国行政监督体制存在的问题 缺少强有力的主干监督机构。现行的行政监督体制是一个多元的体制,在众多的行政监督机构和监察渠道中, 没有一个起核心枢纽作用的机构和渠道,各种监督之间的关系目前还没有理顺,前列各类监督主体都有监督权,但在如何分工上要么不甚明确、不甚合理;要么交叉重复、责任不清,在具体监督过程中缺乏沟通和联系。至此,我国现行的行政监督体制没有明确谁是主干的监督机构, 以至形成多中心的监督体制,缺乏协调、配合和制约, 造成行政监督的软弱无力。
行政监督法制化程度低,监督标准不明确。行政监督立法是建立和完善行政监督机制的前提和保证。监督主体执行监督职能,必须以客观事实为依据,以有关法律为准绳,如果缺乏行政监督立法,就会造成监督机关无法可依,行使监督缺乏标准和依据,易导致监督的盲目性和随意性,甚至产生负向功能。我国目前行政监督的有关法律比较少,有些领域甚至还是空白。立法的滞后给行政监督带来了消极影响, 如是与非、罪与非罪、合法与不合法的界限,有的没有法律规定,有的规定不清,这在监督上易引起混乱。同时,又使得监督机构对腐败现象的监督或惩处缺乏法律依据和法制手段,这大大影响着监督工作的严肃性、公正性。
行政监督偏重于事后的追惩性监督,忽视了事前预防性监督及事中的过程性监督。行政监督活动是一项经常性、连续性的活动,凡是有行政管理活动,就应伴随着对行政管理活动的监督。根据监督主体对监督客体进行监督的不同发展阶段,行政监督可分为事前监督、事中监督、事后监督三个前后相继的阶段,行政监督应在事前、事中、事后全方位地进行,做到三者的有机结合。长期以来,我国一直把监督工作的重点放在纠偏于既遂上,偏重于追惩性的事后监督,忽略了行政行为发生前的预防和行政行为过程中的控制。由于事前预防和事中控制不完善,以致造成行政偏差出现过多,行政监督机构整天忙于应付查错纠偏,陷入被动消极的不利局面。
监督机构缺乏应有的地位与必要的独立性。除党的监督外,绝大多数监督机构均隶属各级政府,属各级政府的内部监督机构,这些监督机构受双重领导,既受同级行政机关的领导,又受上级业务部门的领导,在这种双重领导体制下,内部监督机构受到的控制较多,难以从全社会和宏观上实现监督,往往从地方或部门利益出发实施监督,从而使监督处于一种两难境地。在组织上,监督机构的领导人,不是由同级行政机关领导兼任,就是由行政机关任命,在经济上,监督机构一般都从同级行政部门领取经费。这种监督体制严重制约了监督主体的独立性和应有的地位,难以独立地行使监督权。
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和社会监督的作用发挥还不够充分。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权力机关,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对一切国家行政机关实施全面监督,人大对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监督,是最高层次、最有权威的监督,但在实际政治生活中,人大一年一度一次会议对政府的监督作用有限,缺乏经常性监督,监督的力度也不够,难以真正体现人大作为最高权力机关对行政机关的监督权。在社会监督方面,公民的批评权、知情权在很大程度上有名无实,压制群众,甚至打击报复群众的现象时有发生。社会团体、社会舆论的监督由于不具国家权力的性质,监督没有权威性,实效性较低。
部分行政监督人员素质不高。行政监督人员是行政监督工作的具体承担者和实施者,提高行政监督效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监督人员的素质。从总体上说 ,行政监督主体的人员结构、知识层次、能力水平比较好。但是,我们也注意到,这支队伍的素质还需要进一步提高,还存在着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比如,有的执纪执法人员思想政治素质不高,不注意坚持原则;有的执纪执法人政策水平、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不高,开展行政监督工作基础不扎实等。为此,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执纪执法队伍,己成为完善行政监督机制,提高行政监督效能的当务之急。
三、我国行政监督体制的完善 从上我们可以看出:我国现行的行政监督体制与我国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依法治国建设、与深入进行反腐败斗争,为改革、发展和稳定创造有利的社会政治环境的客观要求已经有点不相适应了,为此,必须对我国的行政监督体制进行改革和完善。
(一)加强总体协调,充分发挥总体监督效能
明确划分各种监督机制的功能和责任,重视监督系统的层次性和界定不同层次监督机制的职责权限,加强监督的总体规划和避免各种监督机制的相互碰撞,进而使各种监督机制既能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又能发挥监督系统的总体功能,增大监督系统的合力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为此,应建立一个具有权威性、能够独立行使职权的综合性协调机构, 负责对各监督主体的监督目标和活动过程进行总体把握、具体指导和综合协调。为了更好地加强各主体之间的整合, 可以设立一个全国性的监督机构有效整合纪委、人大、政协和国家监察部门四大监督机构的力量,并领导和协调全国行政监督工作。这样就可避免监督主体过 多,力量分散的缺憾,形成一股强大的监督合力,充分发挥监督体系的总体效应。
(二)加强监督立法,明确细则标准,提高可操作性 行政监督立法是依法实行行政监督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尽快建立健全各种行政监督法规,才能为积极有效的行政监督提供基本的规范程序,做到有法可依,减少监督的盲目性和随意性,这也是建设民主法制国家的基本要求。从我国目前行政监督法规不完善,监督缺乏可操作性的现状来看,首要工作是加快行政监督立法进程,严密制度体系,狠抓制度执行,制定一系列专门监督法律、法规,使制度既有切实可行的内容,又有明确的实施程序和责任追究办法,使之更具有操作性、可行性和有效性,为行政监督提供基本的规范程序和保障。
(三)注重过程监督,强化和突出事前和事中监督 首先应当强化对权 力授受过程的监督。其次还应注意突出事中监控,在第一个环结束后,权力拥有者仍有改变初衷、滥用职权的可能性。因此,对行政权力运行的过程进行监督就显得尤为重要,他是权力监督过程的关键环节。当然除了上述两个环节外,完善对行政权力滥用的追究机制,对权力 行使的后果进行监督检查,也是健全我国行政监督体制的必要条件。
(四)改革行政监督的双重领导体制,建立起行政监督的垂直领导体制
行政监督机关保持独立,这已是世界各国所公认的一项原则,只有如此,才能保证监督的实效性。我国的内部监督实行双重领导体制,实践证明,这种内部监督由于体系不独立,地位不高,因而监督大打折扣。解决这个问题的有效办法是建立自上而下的独立的外部监督体系。具体设想如下:首先在组织上使现行的监督监察部门从行政机关独立出来,不再隶属于行政部门领导,并提升其地位,使其与同级行政部门地位平等,赋予其相应的职权,监督同级行政部门和行政首长。独立出来的监察机关自上而下成垂直领导体制,下级监察部门只受上级监察部门的领导监督,干部的任免由上级进行,并只对上级负责,不受行政部门的约束。与组织上独立相适应,经济上也要独立,监察 部门应有自己独立的经济预算,下级监察部门从本系统的上级领取经费。这样使监察机关在经济上不再依赖同级行政机关,从而使其没有后顾之忧地去进行监督。
(五)充分发挥人大和社会的监督作用
一是完善人大对行政机关监 督的法律、法规,特别是实施细则,以保证人大对政府监督的实效性和可操作性。二是在人大内部设立必要的机构。我国各级人大如果能在内部建立专门的监察委员会,承担对一府二院的监督,承担对全社会监督机构、活动的领导和协调任务,那么,一定能提高行政监督的质量。三是对现有的专门委员会赋予监督的职权。如:享有名副其实的惩戒权、罢免建议权。四是进一步提高行政机关行为的公开性和透明度,以强化社会及新闻媒体的外部监督。为此,应尽快制定《国家公务员活动公开法》,对公务员活动公开的范围、公开的效力、公开的内容、公民在公务活动公开中的权力(如知情权)等作详细明确规定,以作为公开的法律依据。在制度建设上,建立行政机关定期向社会通报制度。选择一定的场合或通过一定的媒介形式,将一段时期或某专项的工作及有关工作的政策等主动向社会通报;直接涉及公众利益的单位实行公开办事制度,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和具体事务,及时公开条件、时限、程序及结果等,增大工作的透明度;广泛吸收社会力量参加公共事务的管理活动,尤其是重大行政决策过程应建立广泛的咨询制度,避免行政领导的主观随意性。建立监督行政保护、奖励制度。在强化社会监督作用的同时,应加大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首先要营造新闻舆论监督良好的社会环境。其次要切实保障新闻采访权。再次要建立“曝光——责任追究”机制。
(六)提高行政监督人员的素质
行政监督工作人员的素质主要包括政治素质、法律素质、道德素质、业务技术素质和文化智能素质等,必须在这诸方面全面提高。应从以下几点入手:一是在选拔阶段要注重政治素质、法律素质、道德素质相结合,特别是针对当前我国的公务员考录制度,要摒弃以往凭分数取胜的绝对标准,更加注重道德和法律素养的选拔标准。针对公务员,在具体管理上,要依照制度的规定和严格的程序,以客观公正的考核为依据,依法确定奖惩、工资、职务升降等。尤其是建立并实行机关公务人员特别是行政领导执法中的回避制度和定期岗位轮换制度。二是注重培训锻炼,以此来提升行政监督人员的业务技术素质和法律素质。三是加强行政监督工作人员的自我素质修养,要养成努力学习、奋发进取的习惯,以此来提升行政监督人员的文化智能素质。
总之,行政监督体制的完善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我们应进行综合决策,采用上述一系列的配套措施,尽快地健全和完善这一制度。参考文献:
[1] 陈奇星.中国公共行政监督机制现状分析与对策思考[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3,(3).[2] 张立荣.中国行政法制监督机制:现状评析及改革探索[J].政治学研究.2001,(2).[3] 石东坡.周政训.论行政法制监督机制的完善[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1,(1).[4] 刘素梅.论我国行政外向监督的成因[J].宁夏社会科学.2007,(6)[5] 刘春湘.行政权力监督探讨[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3,(5).[6] 罗高亮.传统政治文化与行政监督实践活动的冲突分析[J].西安外事学院学报.2008,(2).[7] 谢鹏程.论政法工作接受监督的观念政[J].治与法律.2006,(6).[8] 张千帆.行政权力的政治监督——以美国行政法为视角[J].当代法学.2007,(5).[9] 贺佳.论我国现行行政监督的机制[J].创新学术交流.2006,(2).[10]王勇.权力制衡与行政监督——浅论加强权力制约监督机制以提高我国行政监督的有效性传承[J].20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