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上海大学研究生自然辩证法讨论题

时间:2019-05-14 06:14:1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3年上海大学研究生自然辩证法讨论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3年上海大学研究生自然辩证法讨论题》。

第一篇:2013年上海大学研究生自然辩证法讨论题

第二周: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9世纪下半叶创立的。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一书奠定了这门学科的理论基础,该书对于19世纪中叶自然科学的重要成就作了辩证唯物主义的概括,并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内容。《自然辩证法》于1925年在前苏联公开出版。从那以后,自然辩证法逐渐引起人们的注意,尤其是在科学工作者和哲学工作者中,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并逐渐发展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和一个新学科。

请大家阅读教材《绪论》一章、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导言以及龚育之、孙小礼写的《自然辩证法的历史发展和主要内容》。主要了解和讨论以下问题:

1、为什么说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的产生和发展反映了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必然性?

2、自然辩证法的性质、内容和范围是什么?

3、自然辩证法和科学技术哲学、STS的联系和区别?

4、在了解和思考的基础上,谈谈你认为学习自然辩证法将对你的科学研究有何帮助?

答:

1、为什么说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的产生和发展反映了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必然性? 《自然辨证法》深刻揭示了科技自身的发展逻辑,把科技发展作为社会现象来考察,并由此提出了很多独特的思想。自然科学属于一般生产力范畴,科学技术在生产过程中可直接转化为生产力。是社会实践的需要,经济生产发展的需要,科技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所以说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的产生和发展反映了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必然性.2、自然辩证法的性质、内容和范围是什么? 性质:自然辩证法作为马克思主义的自然哲学、科学哲学、技术哲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不仅具有哲学属性,而且具有交叉学科的性质。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学科。它从自然观、认识论、方法论与价值论方面,研究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是科学技术研究的思想理论基础。

内容:总的来说,有两大方面、一个是自然观,即对自然界的辩证法的研究;一个是自然科学观,或称自然科学论,即对自然科学的辩证法的研究。

范围:它的研究对象与研究范围涉及如下广泛的领域:自然界—科学—技术—社会。科学认识论和科学方法论的研究,是自然辩证法研究中最富于成果和最引入注意的领域。

3、自然辩证法和科学技术哲学、STS的联系和区别? 自然辩证法和科学技术哲学的联系:都以科学技术的整体为研究内容。区别,在对待自然上,后者偏重哲学思考、前者偏重自然观。在对待科技对社会作用上,后者持肯定态度,认为科技促进社会进步。前者则对其作出反思,认为在资本主义之外有更好的社会形态会代替。

自然辩证法和STS的联系:有相同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科学、技术和社会(STS)主要研究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追求三者的协调发展。STS研究是自然辩证法关于科学技术与社会相互作用的深入发展,也可以说自然辩证法是STS研究的重要学科。

4、在了解和思考的基础上,请你谈谈学习自然辩证法将对你的科学技术研究及工作有何帮助?

我认为我们作为一名研究生,是一群走在科研前列的人。特别是作为一名理工科学生,我们研究的是科学技术,自然辩证法指导我们如何进行科学研究是正确的,避免我们犯一些显而易见的错误。自然辩证法能教会我们如何思考科学技术问题,这对我们进行技术研究是十分有帮助的。此外自然辩证法作为一门哲理论,是一门让人变聪明的学问。世间万物是有联系的,一事通,百事通。不仅仅在科学研究中我们可以运用自然辩证法学到的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可以运用其思想,进行思考和处理问题,这对我们将是一生的收获。

另外,学习自然辩证法可以使我树立辩证自然观,缩短对自然界认识的历程。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强化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传播科学精神,提高理论思维能力,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可以帮助我们提供有效的指导作用。为科研提供认识原则,为我建立和创造新的方法提供指导,为衔接研究中的空白提供指导切合理工科研究生实际的公共理论课,建立一种面对现实问题的自然观和科学观,哲学与科学之间的特殊性与概括性科学研究需要理论思维和辩证思维。所以学习自然辩证法是非常有帮助的。

第三周

中共“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十八届三中全会”报告也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实行最严格的源头保护制度、损害赔偿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完善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制度,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

请同学们结合《自然辩证法概论》中关于人与自然、社会与自然的思想来讨论以下问题:

(1)这两段话的思想根据何在?

(2)对中国的生态文明之建设,你持有何种想法?

答:1)人与自然是对立统一的关系。自然界与人类是两个不同系列的存在方式,自然界是一种自在的形式,而人类则是一种自觉的存在形式。但二者之间又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人与自然的协调关系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和最高境界。自然界是人的栖身之所,是人类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没有自然界,人是无法存在的。但是,人也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最高产物。

生态文明是指人们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处理人和社会,自然之间的关系以及与之相关的人和人、人和社会之间的关系方面所取得的一切积极、进步成果的总和。一般来讲,生态文明是指和谐美好的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和条件,良性增长的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和产业,健康有序的可持续运行的机制和制度,科学向上的可持续发展意识和价值,协调创新的可持续的科学和技术,以及由此保障的人的自由、全面、充分与和谐的发展以及社会的全面进步。

2)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均资源占有率在世界各国中处于低位;同时,我国的资源和人口分布呈逆相关,许多资源分布在人口稀疏、环境恶劣且难以开发的中西部地区,而人口集中的东部地区资源却较为稀缺,人均可利用资源相对匮乏。这些现实的情况,决定了我国的经济发展不能走资源消耗型之路,在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不可忽视生态环境保护。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经济繁荣的同时也付出了过度消耗资源和深度环境污染的代价。据资料显示,我国每创造一美元的产值,能耗是美国的4.3倍、德国的7.7倍、日本的11.5倍。因此,在今后一段比较长的时期内,要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发展全局,强调在发展中要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地处理地区间、城乡间、经济与社会间、人与自然间、国外与国内间的关系。笔者认为,科学发展观也是一种按生态系统规律引导发展的生态文明发展观,要贯彻好科学发展观,首先要大力倡导生态文明教育,使全体公民以生态价值指导和评价自己的行为;其次,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铸造绿色科技体系,实现科技的生态价值取向;再次,要把绿色科技引入经济,从而实现经济、社会和自然的和谐发展。

第四周

李约瑟博士(Dr.Joseph Needham),英国著名科学家、英国皇家学会会员(FRS)、英国学术院院士(FBA)。1937年,在鲁桂珍等人的影响下,转而研究中国古代科学、技术与医学。1946年春开始编写系列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1954年,李约瑟出版了《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一卷。他被誉为“20世纪的伟大学者”、“百科全书式的人物”。1995年3月24日,李约瑟在剑桥寓所逝世,享年95岁。

李约瑟曾在不同时期和不同的语境中,对他提出的难题作过种种不同的表述。其中规范性的表述包括两个问题:“为什么在公元前1世纪到公元15世纪期间,中国文明在获取自然知识并将其应用于人的实际需要方面要比西方文明有成效得多”;“为什么近代科学只在欧洲文明中发展,而未在中国或印度文明中成长”。这两个问题相互联系,构成了著名的“李约瑟难题”。

有人也将此问题简单地概括为“为什么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产生?”

之后,很多人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激烈的争论,各种观点针锋相对,经久不息。与之相关的另外一个事件,也可以看作是对李约瑟难题的延续。2004年9月3日,杨振宁在北京人民大会堂“2004文化高峰论坛”上作题为《〈易经〉对中华文化的影响》的演讲,认为“《易经》影响了中华文化中的思维方式,而这个影响是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萌芽的重要原因之一”。一时舆论大哗,国学家、易学家们纷纷出来批评杨振宁不懂装懂、说外行话,甚至对杨振宁破口大骂。10月23日,在清华大学举办的“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科技发展的影响论坛”上,杨振宁再次阐明自己的观点并和与会者进行了激烈争论。

实际上,杨振宁的观点可以说是对李约瑟难题的一个回应。他跟爱因斯坦等人给出的观点相似(“西方科学的发展是以两个伟大的成就为基础的:希腊哲学家(在欧几里得几何学中)发明了形式逻辑体系,以及(在文艺复兴时期)发现通过系统的实验有可能找出因果关系。在我看来,人们不必对中国圣贤没能做出这些进步感到惊讶。这些发现竟然被做出来了才是令人惊讶的。”——爱因斯坦《致斯威泽的信》,1953年),只不过他把原因进一步归结为《易经》的影响。他认为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产生的原因有5条,其中2条与《易经》的影响有关:中国传统里面只有归纳法而无推演法(即演绎法)的思维方法;“天人合一”的观念。归纳与推演都是近代科学中不可缺少的基本思维方法,但是贯穿《易经》的精神,都是归纳法,而没有推演法。近代科学的一个特点就是把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分开,而《易经》的“天人合一”观念却将天道、地道与人道混为一谈。

„„

综上,请问你对“李约瑟难题”是怎么看的?这个问题的提法本身有没有问题?如果你认为这个问题成立,那么你认为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可以参考网络资源或相关文章进行思考和总结。

答:

一、中国的封建政治制度对科学技术造成负面影响。

第一,中国封建统治者鄙视科学技术,瞧不起科学技术人才,甚至还利用种种手段迫害科学技术人才。第二,中国长期的封建统治限制了人们的思想自由,它迫使人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要符合儒家伦理规范、封建礼仪,这极大地阻碍了科学技术活动的进行。

二、中国的自然经济结构对科学技术的阻碍。第一,以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经济模式严重地抑制了工业和商业的发展,这就使中国的科学技术失去了前进的原动力。第二,中国社会长期实行的“强本抑末,重农抑商“政策进一步加剧了自然经济的封闭性,机打的限制了人们社会实践活动的范围,从而直接减少了人们为科学技术研究活动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的机会。第三,中国传统的自给自足的经济形式必然导致与外界缺乏交流的社会结构,这极大地阻碍了科学技术知识的交流和传播。

三、中国社会长期推行的八股取士制度对科学技术造成消极影响。从内容上看,所要论述的问题几乎都属于封建伦理道德范畴,根本不涉及有关自然界的知识或技术。而且它要求考生“代圣贤立言”,“述而不作”,这严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从结果看,八股取士的这种导向作用使科学技术的发展受到致命打击,因为社会上的读书人要想追求功名,就必须把全部精力用来读“圣贤书”,科学技术就无人问津了。从形式上看,八股取士保持形式的一致性、稳定性,缺乏创新性,导致了中国学者墨守成规的习惯,也科学的要求相悖。即使有所创新,也要借助“托古改制”这样的理论借口,否则就是妖言惑众,其下场可想而知。

四、中国传统文化及哲学思想的影响。

第一,中国自然哲学的贫乏。中国古代哲学历来以伦理为本,注重人的自身修养,注重人和人之间关系的和谐,注重如何管理好社会,而很少去关心和探索有关自然界的知识。第二,中国哲学的辩证思维方式与自然科学所需的思维方式相悖。对任何事都不下极端结论的近乎圆滑的原始辩证思维方式也许并不错,甚至百分之百的正确,但它恰恰是自然科学的大敌。第三,中国哲学的单一化。另外,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的周桂钿教授以“物极必反”的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结合来解释“李约瑟难题”。他认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要有了骄傲自大的心态,必然要失败,要衰亡。何时失败、衰亡,则是偶然的。这也不过是物盛而衰的必然性,何时衰败,谁来取代,则是偶然的。深入研究历史,都可以找出每一朝代的衰败的具体原因。那些事实都是必然性通过那些偶然的人物与事件表现出来。探讨中国近代科技落后的原因,抛开这些必然与偶然,企图从历史传统中寻找根本的原因,恐怕是徒劳的。我们也需要注意的是,李约瑟难题是从科学技术整体上来界定这个问题的,而科学与技术存在一定的差异,在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们不能忽视二者的差异。从实际情况看,中国之所以能在十六世纪之前的一段相当长时间里使技术领先于西方世界,是因为技术主要以经验为基础,主要是经验的总结和对现象的描述。

第五周

有些科学家和哲学家认为:科学研究“始于观察”。科学家首先是通过观察获得观察事实,进而基于观察事实通过归纳获得全称形式的理论陈述。也有些有见地的科学哲学家认为:科学研究“始于问题”。在他们看来,正是难解的科学之谜促使科学家去提出科学假设,进而通过检验假设来增进科学知识(经过检验证实的假说就成为科学理论)。

请阅读教材以及相关资料,试举例说明: 1,何谓科学问题?2,何谓科学假说?

3,请基于你的学科背景给出理由,捍卫或者反驳其中一种立场。

答:

1、科学问题:指科学认识过程中需要回答而在当时的知识背景下又无法解决的矛盾。科学问题的提出是有条件的,与它提出时的知识背景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它是时代的产物。科学问题实质上是经验与理性之间的矛盾,它主要包括经验事实之间、经验与理论之间、理论自身、理论与理论之间等方面的矛盾。

2、科学假说:是关于事物现象的因果性或规律性的假定性解释。根据已经有的科学事实和科学原理,对所研究的自然现象及其规律性提出的一种假定性的推测和说明,是自然科学理论思维的一种重要形式。科学假说具有四个特点:推测性、合理性、可变性、多样性。任何假说的提出都以一定的相关事实作为支持它的经验证据,也以一定的相关原理作为论证它的理论前提。假说作为一种猜想,它是在科学知识的土壤里生长的。

3、科学始于问题。科学问题是科学研究的起点,科学研究从科学问题的提出开始,确立了问题就确定了求解目标,预设了求解的范围和方法。科学观察是人们有目的、有计划地利用自己的感官认识和描述各种自然现象,获取经验知识的基本手段。与理论思维方法不同,科学观察不是通过演绎、类比等抽象过程,而是依赖感官以及观测仪器直接认识外部世界,记录和报道事实。科学问题是科学研究的起点,是科学认识形成过程的核心。对于从事科学研究的个人或集体来说,是否善于发现和科学地提出问题,是衡量其科研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否存在需要研究的问题以及问题的多少与深浅,是表征一个学科是否具有旺盛的生命力的一个重要标志。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的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也就使科学认识不断的发展。在科学研究中如果没有问题,科学也就停滞不前了。在环境科学中的关于各种环境问题的提出,重视以及找到或合成可以对环境起到净化作用的材料等方面的研究都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而观察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帮助我们发现问题,帮助我们解决问题,但是观察仅仅依靠感官以及观测仪器认识外部世界,其结果并不一定能科学地说明问题,得出的并不一定是科学结论,还需要我们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深入客观的理性思考。而且,很多现象我们并不能进行观察,但是我们还是可以去研究,通过提出问题从而推动研究取得进展。

第六周

关于技术的本质,一般有三种理解:一种是技术决定论,重视技术的内在逻辑,认为技术是自主并价值无涉的;一种是技术建构论,强调社会因素对技术的决定作用;还有一种是技术的社会形成理论,认为技术的自主因素和社会因素都起作用,它们构成一个“无缝之网”。问题:(1)你如何理解技术的本质?理由是什么?(2)技术与人的关系是什么?

(3)技术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中起到了什么作用?对人的生活有何深远的积极影响?(4)技术的应用有何限度?如果不加限制地滥用的话,可能会带来哪些后果? 答:

1、你如何理解技术的本质?理由是什么?

马克思主义认为技术是在劳动过程中产生、发展起来的,劳动的进化史就是技术的进化史。这样,可以把技术定义为人类为满足自身的需要,在实践活动中根据实践经验或科学原理所创造或发明的各种手段和方式的总和,它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技术活动、二是技术成果,包括技术理论、技术工艺与技术产品。技术在本质上揭示出人对自然的能动关系,人的生活的直接生产过程,以及人的社会生活条件和由此产生的精神观念的直接生产过程,体现了人对自然的实践关系,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展现,属于直接生产力。

2、技术与人的关系是什么?

科学技术的进步与人的全面发展是相互促进,辩证统一的。

首先,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在当代社会,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给整个生产力和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推动。先进的生产力,造成生产劳动者的新的力量和新的观念,造成新的交往方式,而且增加了使个人得到充分、全面发展的时间,丰富了人的精神生活,变革人的思维方式,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了无比优越的条件。

其次,人的全面发展必须以科学进步为条件。科学技术进步推动了社会的变革和和发展,广泛地渗透到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不断优化人的发展空间,提高了人的实践活动的自主程度和人的交往范围,丰富和发展了人的社会关系,这是人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

第三,人的全面发展是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性因素。人作为实践活动的主体,是科学技术的创造者和使用者。只有人的素质不断提高和能力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才能不断进步。人的能力是人进行科学研究和创造的前提条件和基础。第四,科学技术的进步对人的发展存在一定的副作用。在人类享受着生活前所未有的便捷时,这些高科技产品所产生副作用,不仅影响着人的身体素质,在某些时候,更扩大了人性中的恶性,比如高科技武器。因此,在一定程度上,科学技术的进步也制约着人的全面发展。

3、技术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中起到了什么作用?对人的生活有何深远的积极影响? 科学技术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其广泛地渗透到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技术的进步推动着人类物资生活和精神生活质量的提高,技术作为变革自然、调控社会的手段,最终落脚于服务于人类的目的,但必须满足于社会的需要才能为社会所接受,否则也难以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进而为人类造福。如果不加以控制,随时都会给也会给人类带来灾难。所以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它在一定程度上给人类造福,但并不是绝对的,同样会给人类社会引向灾难。

科学技术进步最大限度地解放了人的体力和脑力,缩短了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增加了人全面发展的自由时间;丰富了人的精神生活,变革人的思维方式。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了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并创造了大量的文化娱乐设施,从而极大的丰富了人类的文化生活和精神生活。科学技术扩大了人们对世界的认识,不断提高着人们的思想水平和认识水平,并不断更新人们的观念,促进思想的解放,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了无比优越的条件。

4、技术的应用有何限度?如果不加限制地滥用的话,可能会带来哪些后果?

科学是一把双刃剑,既能造福于社会也能给社会带来危害。技术的应用必须符合自然规律,还要不违背社会伦理道德。违反自然规律滥用技术,会造成气候恶化,能源危机等,破坏人类的生活环境;违背社会伦理滥用技术,比如滥用克隆技术可能会引发社会问题。技术最终是为人类服务的,它的应用必须满足人或社会的需要和发展,否则难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可能还会给人类带来危害。如核技术可以被利用来建造核电站,满足人及社会的用电需要,促进人与社会发展;但若核技术被恐怖分子利用,在战争中用作武器,那么将对人类和社会带来威胁。高科技给人们带来便利、推动社会进步的同时,也为社会的发展带来了隐患。所以,技术的应用需要慎重,要掌握好度。

第七周

科技伦理学是应用伦理学的一个分支,从狭义的角度看,是对科学技术本身进行伦理思考。如科技是不是价值中立的?科技研究有无禁区?从广义来看,除了反思科技本身之外,也要对科学技术在人类生活的诸多领域中的运用进行伦理思考。如生命伦理、网络伦理、环境伦理、工程伦理等。

就科技与伦理的互动来看,一方面表现在科技对伦理的作用,如扩展伦理范围,提出新的伦理问题,提出新的价值观和修正伦理规范的确定;另一方面,是伦理对科学技术的反思和推动,如是否科技层面能做的,就是该做的?应发展什么样的科学技术?等等。

大家可从以下某个问题入手讨论:

1、科技是否是价值中立的?

2、科技研究有无禁区?

3、应发展什么样的科学技术?

4、试从某一案例入手,分析高新科技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哪些伦理问题?(如可选择克隆人、安乐死、器官移植、基因问题、网络交往、高智能犯罪、环保等领域的相关问题进行讨论)

答:我国的食品安全一直以来都是一个大问题,事件不断。随着科技的发展,各种不利于身体健康的东西都悄悄地加入食品当中。如双汇瘦肉精事件、甘肃平凉牛奶亚硝酸盐中毒事件、黑芝麻浸泡成“墨汁”疑染色、青岛福尔马林浸泡小银鱼事件、染色馒头事件、到期面包回炉再造热卖、合肥染色蛋糕事件、陕西榆林学生奶中毒事件、广东中山查获1325公斤“墨汁粉条”、重庆一公司购26吨三聚氰胺奶粉生产雪糕被查获、广州市场现“染色紫菜” 浸泡多次仍掉色、珍珠奶茶 吃珍珠等于吃塑料等,案例非常之多。细数近年来我国出现的各种食品安全事故,其现状令人揪心 伴随科技的发展,部分人在享受着安逸舒适的物质生活的同时,其社会责任感和道德伦理并未同时得到

提升。那么到底是什么导致了人类的这种悲哀: 科学技术本身,还是运用科学技术的人类自身呢? 我国食品行业科技伦理缺失之原因主要是:重商业利润轻科技伦理,科技人员社会责任感和科技道德严重缺失,销售商和消费者信息不对称,食品监管部门责任缺失。

我国食品行业科技伦理构建之对策思考:技伦理体系,已经成为历史的必然,也成为运用现代科技造福人类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各级政府、监管机构、生产销售部门等全部参与进来,充分发挥好各自的领导、监督、生产、销售等功能,才能充分改善目前我国食品业的严峻现实,建立起适合我国食品业发展的科技伦理秩序,从根本上保证消费者的生命健康安全。

第八周

科学技术是推动经济和社会持续进步的决定性因素。它从产生之日起,就以特有的伟力为人类大量谋取福利。20世纪中叶以来,现代科技革命更是以神奇的力量改变着人类生产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它也理所当然地被视为人类现代文明的组成要素和内在原动力。

然而,凡事必有对。当代科技革命正如一把双刃剑,它并非只是意味着幸福、享乐与希望,也给人们带来了种种忧愁、痛苦和危机。近一二个世纪以来,科学技术在推动社会进步的同时,也伴生着一些消极后果,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全球问题的产生以及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影响。现代科技的负面后果同时又在提醒人们,究竟如何正确地评价科学技术、又该如何对待它?

面对这些问题,不同的学者对新的科技革命的挑战和人类的未来有着截然不同的看法。有的欢呼新的科技革命的到来,认为科技万能,科技发展可以使人类社会进步,也可以克服由于科技进步而造成的任何问题,被称为“乐观派”。而有人则认为科技是罪魁祸首,是“万恶之源”,科技的发展所造成的严重问题是人类自身所无法克服的,认为应停止与限制科学的发展,对人类未来的处境发出哀鸣,这就是“悲观派”。

问题如下:

1、科学技术的社会价值有哪些?(主要是科技的正面效应,可从物质层面、精神层面、社会变革层面进行分析)

2、科学技术的负面效应有哪些表现?

3、如何看待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

4、科技能否解决一切问题?为什么?说说你的看法。答:1.科学技术是蕴涵着价值的社会事业,科学技术的正面价值包括物质文明价值,精神文明价值,经济文明价值,生态文明价值和社会变革价值等。

物质层面:物质文明是人类改造自然界的物质成果的总和,它在很大程度上是科学技术所导致的物质成果,物质文明的发展集中体现在科学技术作用于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纵观历史我们很清晰就会看到科学技术的物质文明价值。人类的物质文明从石器时代开始—青铜时代—铁器时代—蒸汽机时代—电动机时代—原子能和计算机时代。这些都是人类历史上生产力发生重大变革的标志,也是科学技术的物质文明价值重要体现。

精神层面: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其主观世界也得到改造,社会的精神生产和精神生活得到发展,这方面的成果就是精神文明。科学技术的发展对思维方式的变革,人们的伦理道德观念深刻的变化和科学精神的形成等具有重大影响,由此体现其巨大的精神文明价值。精神文明受到物质文明的影响而不断发生变革,因为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人们的思维方式发生了变化。在17世纪之前,神论和上帝论仍然占主流,但18世纪以后自然科学在各个领域的不断突破,使唯物主义思维形成了主流。

政治层面:政治文明的核心是人民当家作主。而科技的发展则能使政治科学化,解决科学地政治决策、科学管理的问题,建立科学的政治决策机构、程序和方法,吸收和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科学计算成本和收益,尽量避免随意性和主观性。

2.科学技术负面价值表现在对物质文明的损害及表现在对精神文明的危害。

科学技术负面价值既表现在对物质文明的损害上,又表现在对精神文明的危害上。科学技术对物质文明的损害是伴随着科技发展及其对自然改造取得巨大成果的同时产生的。现代科技发展也造成对人的异化。现代科技使人类的力量越来越大,而作为个体的人则在逐步退化,作为生物的人的诸如视觉、听觉、身体灵敏度等本能的东西正在弱化甚至丧失,科技的飞速发展反过来造成了对人的异化。正如爱因斯坦所指出那样,“科学是一种强有力的工具,怎样用它,究竟是给人类带来幸福还是灾难,全取决于人自己,而不取决于工具。刀子在人类生活上是有用的,但它也能用来杀人。”

3.技术的两面性是指技术既存在满足人类需求,为人类造福的正面价值,它同时也会对人类带来一定的危机、隐患、甚至是灾难的负面影响。

从“一分为二”的哲学观点看,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但是,必然有一面是主导的,这一面就决定了事物的基本特性。一个有用的技术项目或产品,只要它存在价值,仅管它还存在某种危机和隐患,我们仍然要使用它,这就是我们对待两面性的正确态度。4.我们承认今天还有一些科学没有解决的问题,但是它明天可以解决;如果明天它没有解决,那么后天它可以解决;后天它还不能解决,也不要紧,它将来一定可以解决。这是一种信念,因为科学已经给我们带来了那么多的物质上的成就,以至于我们相信它可以解决一切问题——只要有足够的时间。归根到底,这只是一个唯科学主义的信念。这个信念本来是不可能得到验证的,实际也从来没有被验证过。但是更严重的问题是,这个信念是有害的。

人类社会的发展带来的问题,既有上层建筑的因素(比如政治、军事、文化方面的因素),也有最根本人的创新因素。上层建筑和人的创新的因素,都是在一定的社会物质基础上才能发展的,毕竟这一切都是经济结构决定的。而科学技术,只是一个催发剂,只是在加速社会的生产力的发展,从在,而促进社会的生产关系调整。而各个阶级的政治利益矛盾是不可以用科学技术来解决,只能通过政治的方式来处理。

第九周

背景资料一:

在库恩之前,科学哲学领域基本上是实证论及实在论的天下。科学被认为是一种追求真理的事业,或者科学是似真的;真理可以被人们认识并加以表述等。自从库恩发表其经典名著《科学革命的结构》以来,对库恩的不同解读造成不同的研究路向。库恩之后,人们逐渐关心科学产生背后的社会的、历史的和文化的因素。“我们都关心获得知识的动态过程,更甚关心科学产品的逻辑结构”[1],“要分析科学知识的发展就必须考虑科学的实际活动方式”[2]

注释:[1] [美]托马斯·S·库恩著,纪树立等译:《必要的张力》,福建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265页; [2] 同上,第267页 背景资料二:“索卡尔事件”与科学大战

1994年,纽约大学理论物理学家艾伦·索卡尔向后现代文化研究领域的主要刊物《社会文本》(Social text)提交了一篇题为《跨越界线:走向量子引力的超形式的解释学》的论文。随后,索卡尔在《大众语言》中披露了他的意图,即这篇文章是他为了检验人文科学知识领域的严格性标准而写的诈文。这篇论文在文字上带有明显的胡说八道,然而(a)它听上去很不错;(b)它迎合了编辑们在意识形态上的偏见。《社会文本》的5位主编都没有发现这是一篇诈文,一致通过把它发表,引起知识界的一场轰动。这就是著名的“索卡尔事件”。索卡尔事件立即触发了一场席卷全球的由科学家、持实证主义立场的哲学家组成的科学卫士与后现代思想家之间的“科学大战”。

—— 《“索卡尔事件”与科学大战》,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背景资料三:“索卡尔的自白”

“我的文章的最基本愚弄之处不在于它那大量的错误,而在于其中心论题的可疑性以及引证它来支持它的‘推理’。其次,通过含糊的‘非线性’、‘流量’和‘相互联通性’等花言巧语,把德里达和广义相对论、拉康和拓扑学、伊里伽莱和量子力学拼凑成一个大杂烩。最后,我一下子得出(再次毫无根据地)‘后现代科学’已经抛弃了客观实在性的观念的判断。所有这一切都不是思维的逻辑结果;人们只能发现权威的引言、诙谐双关语、牵强附会的类比和毫无根据的大胆断言。”

—— 艾伦·索卡尔:“曝光——一个物理学家的文化研究实验”,见索卡尔等著,蔡仲等译:《“索卡尔事件”与科学大战》,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59页

(相关资料大家可借阅书籍,或在网上查阅相关资料学习后进行思考和讨论。)问题如下,可以选其中一个或多个回答,标题最好鲜明表达自己的观点:

1、什么是科学?如何更好地理解科学?科学是真理性的知识体系?是一种社会建制?一种文化活动?一种信念?还是一种实践方式?等等。请结合自己的背景和理解进行阐述。

2、科学是不是最可靠的知识?有没有认识论上的特权?即科学是否可以免于怀疑与批判?

3、今天,科学与人文之间的鸿沟还存在吗?如果有,你认为加强科学与人文的融通有无必要,如何实现?(关键词:科学与人文;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科学工作者与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之间的关系)

4、你认为在科学知识的产生过程中,社会性因素的作用有多大?(试举例说明可能受哪些因素影响以及影响程度。)

答:

1、科学是崇尚真理和真实的人们的,永无止境地探索、实践,阶段性地趋于逼近真理,阶段性地解释和揭示真理的阶段性、发展性、历史性、辩证性、普遍性、特殊性、信息性等特点,尽可能不包含自相矛盾的知识体系,且是一项永远造福人类社会的高尚事业。如何更好地理解科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是科学知识、科学精神、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第二是了解科技发展史和当今世界科技发展趋势。第三是正确理解科学家。第四是正确理解科学事件。

2、科学是否是毋庸置疑的? 科学不是道貌岸然的传教,也不是天马行空的幻想。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任何“真理”在其特定的历史环境下具有绝对的正确性。放眼未来,就整个人类历史长河来说,根本不存在什么绝对的真理。因为人是地球生物,有其天然的局限性。人对世界的理解都是通过感观获取信息,而后通过思维作理性分析做出的结论。人本身的局限性决定了我们的理论永远是与客观事实有差距的。因此随着我们自身的发展,对已有的科学抱有怀疑的态度,不断使科学趋于真理才是正确的。科学只有在不断的怀疑、假设、论证和纠正中取得进步。

3、科学与人文从来就不是两个对立面,他们同样重要,让人类不但可以探索真理的玄奥,更可以思考自身的命运和价值。它们将如同飞机的两翼,推动人类飞向更高的文明形态。但是二者在发展的历程中又并不总是同步的、协调的,而是常常表现出断裂、矛盾甚至互相冲突的关系。因为学科性质的差异,科学技术的发展往往领先于人文学科的发展,表现在人类从规律和技术上掌握自然界的能力,往往走在人类建立社会秩序和提升道德知识的能力之前。当两者的差距不断扩大时,人类就很难处理科学技术发展对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界“三大关系”的冲击,就有可能面临危机。

对于科学工作者和人文工作者来说,加强两者之间的沟通是十分重要的。面对强大的、无孔不入的科学技术力量,我们必须凭借更加强大的精神力量,方有可能保持自身的主体性地位,以及对于技术的掌控能力;方可防止科学技术力量的滥用,以及其对人类精神世界的侵蚀和物化。尤其是人文工作者,应该加强对人文精神的重视和弘扬,关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界的伦理关系,提升人类的教养和德行。鸿沟的产生一个很重要的根源就是教育,真正好的教育应该是能将真正的科学传播给大众,将人文的理念带给科学。

4、我认为社会性因素的作用主要有:一,社会生产决定科学技术的发展。二,社会制度制约科学技术的发展。三,社会思想文化影响科学技术的发展。

社会因素是科学知识形成的必要条件,要完全避免一切社会因素的影响是不可能的。就是说科学知识并不单纯由自然界决定,社会因素是科学知识面貌的影响因子,有时甚至是十分关键的支配性因素。科学知识具有一定的社会性是不奇怪的。科学认识活动由科学家以及由科学家组成的科学共同体进行,而科学家和科学共同体是充满社会性和主观性的;科学认识活动所运用的工具和方法是人制造或创造的,内化着人的智慧、观念和目的;科学认识活动的对象是经过人的选择或加工过的自然现象或自然过程;作为科学认识活动成果的科学知识的表达所运用的语言是社会的;整个科学认识活动的过程基本上都是在社会中进行的。

如我们对于基因科学的发展,基因图谱可以破译人类生命科学,解决疾病等问题。但基因科学中关于克隆这个问题,有着很大伦理问题和社会问题,这就有待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第二篇:上海大学自然辩证法考试题

第二周

1.为什么说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的产生和发展反映了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必然性? 答:《自然辨证法》深刻揭示了科技自身的发展逻辑,把科技发展作为社会现象来考察,并由此提出了很多独特的思想.自然科学属于一般生产力范畴,科学技术在生产过程中可直接转化为生产力.《自然辩证法》的产生与发展同哲学与科学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与社会关系的已有成果的概括和总结,是社会实践的需要,经济生产发展的需要,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基本动力,是推动社会历史前进的革命力量.所以说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的产生和发展反映了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必然性.2.自然辩证法的性质、内容和范围是什么?

答:性质:自然辩证法作为马克思主义的自然哲学、科学哲学、技术哲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不仅具有哲学属性,而且具有交叉学科的性质。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学科。它从自然观、认识论、方法论与价值论方面,研究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是科学技术研究的思想理论基础。内容:总的来说,有两大方面、一个是自然观,即对自然界的辩证法的研究;一个是自然科学观,或称自然科学论,即对自然科学的辩证法的研究。

范围:它的研究对象与研究范围涉及如下广泛的领域:自然界—科学—技术—社会。科学认识论和科学方法论的研究,是自然辩证法研究中最富于成果和最引入注意的领域。3.自然辩证法和科学技术哲学、STS的联系和区别? 答:自然辩证法和科学技术哲学的联系:都以科学技术的整体为研究内容。区别,在对待自然上,后者偏重哲学思考、前者偏重自然观。在对待科技对社会作用上,后者持肯定态度,认为科技促进社会进步。前者则对其作出反思,认为在资本主义之外有更好的社会形态会代替。自然辩证法和STS的联系:有相同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科学、技术和社会(STS)主要研究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追求三者的协调发展。STS研究是自然辩证法关于科学技术与社会相互作用的深入发展,也可以说自然辩证法是STS研究的重要学科。

4.在了解和思考的基础上,谈谈你认为学习自然辩证法将对你的科学研究有何帮助?

答:我认为我们作为一名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研究生,是一群走在科研前列的人。特别是作为一名理工科学生,我们研究的是科学技术,自然辩证法指导我们如何进行科学研究是正确的,避免我们犯一些显而易见的错误。自然辩证法能教会我们如何思考科学技术问题,这对我们进行技术研究是十分有帮助的。

此外自然辩证法作为一门哲理论,是一门让人变聪明的学问。世间万物是有联系的,一事通,百事通。不仅仅在科学研究中我们可以运用自然辩证法学到的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可以运用其思想,进行思考和处理问题,这对我们将是一生的收获。

另外,学习自然辩证法可以使我树立辩证自然观,缩短对自然界认识的历程。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强化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传播科学精神,提高理论思维能力,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可以帮助我们提供有效的指导作用。为科研提供认识原则,为我建立和创造新的方法提供指导,为衔接研究中的空白提供指导切合理工科研究生实际的公共理论课,建立一种面对现实问题的自然观和科学观,哲学与科学之间的特殊性与概括性科学研究需要理论思维和辩证思维。所以学习自然辩证法是非常有帮助的。

第三周 如何理解自然界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根基?

人类对于自然界的改造超出了自然界本身的调控能力,造成了生态系统的破坏,生物多样性的破坏,打破了地球的生态平衡,使得人类在从自然界获取的同时,也承受着惨痛的代价,大气、水、土壤的污染破坏反作用于人类,威胁着人类的健康乃至人类的命运。人类若想要长久地生活在地球上,就必须与自然界和谐相处,与自然界的所有生物和谐相处。所以说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根基:

其一,人是自然界发展的产物,决定了人与自然界之间结成了发生学意义上的关系。马克思指出,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

其二,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在自然界之中。马克思说,人直接地是自然界的存在物,人作为自然界的存在物是生活在自然界之中的,而不是存在于自然界之外或者凌驾于自然界之上的。

其三,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都依赖于自然界。恩格斯说,人首先依赖于自然。马克思说,人是现实的有形体的,站在稳固的地球上呼吸着一切自然力的人。2 对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谈谈你的想法。

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的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要以人为本,全面提高人口质量,保持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和谐;在发展目标上既要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又要提高公众的自身素质,改善生存和生活环境,提高生活质量;在发展方式上既要保持经济持续地发展,又要保持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环境的清洁优美,最终达到人口、环境与资源的协调一致。

中国和世界正处在关键的十字路口。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消耗以及随之产生的废物也大幅度增长,为了取得长期的经济增长,中国必须找到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中国的环境恶化很严重,加上庞大的人口和前所未有的经济发展,这些都对中国走向可持续发展形成了重大障碍。导致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性:

(一)人口方面的挑战

(二)资源方面的挑战

(三)生态环境

方面的。

在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首先要改变观念,科学认识自然,掌握自然规律,顺应自然发展,科学地协调、改造自然,善待自然,改变过去那种“先发展,后治理”的老路;其次要珍惜资源,节约资源;最后要唤起公众可持续发展意识,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自然观。

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中国的必然选择,但这条道路同时是十分艰难的,首先经济实力薄弱是一大障碍,科学在既定的历史条件下是可靠的知识,但不一定一直是最可靠的知识,因为社会一直在发展,人们的认识也一直在进步,现在所认为“最可靠的科学”有可能在将来的十几年或者几十年后成为谬论。换句话说,科学不是应该免于怀疑与批判。科学只是反映当时人们对规律的相对正确的认识。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会越来越接近于规律的本质。只有不断的怀疑和批判科学才能推动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 所以不应该有什么认识论上的特权,而应该与时俱进,逐步完善甚至改变,要不其次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新科学技术的支持,要达到这一点尚需长期努力,最后是地区发展的不平衡,尤其是西部地区水土流失等生态恶化现象更加严重。虽然有上述不足,但我们同时要看到,只要中国政府坚持发挥主导作用,充分运用科技力量,最广泛地动员公众参与,再加上国际社会的有力支持,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增长方式转变和科技进步的支持,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前景是光明的。第四周

1、什么是科学?如何更好地理解科学?科学是真理性的知识体系?是一种社会建制?一种文化活动?一种信念?还是一种实践方式?等等。请结合自己的背景和理解进行阐述。

答:科学是一个建立在可检验的解释和对客观事物的形式、组织等进行预测的有序的知识的系统。

我认为科学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社会现象,需要我们从很多方面来考察它,才能看得比较清晰。科学的特点是可重复验证、可证伪、自身没有矛盾。科学就是整理事实,从中发现规律,做出结论。科学要发现人所未知的事实,并以此为依据,实事求是,而不是脱离现实的纯思维的空想。至于规律,则是指客观事物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联系。因此,科学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经过实践检验和严密逻辑论证的,关于客观世界各种事物的本质及运动规律的知识体系。科学是关于自然界、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它是适应人们生产斗争和阶级斗争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的,它是人们实践经验的结晶。

科学通按研究对象的不同可分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以及总结和贯穿于三个领域的哲学和数学。按与实践的不同联系可分为理论科学、技术科学、应用科学等。按人类对自然规律利用的直接程度,科学可分为自然科学和实验科学两类。按是否适合用于人类目标来看,科学又可分为广义科学、窄义科学两类。2.科学是不是最可靠的知识?有没有认识论上的特权?即科学是否可以免于怀疑与批判? 答:科学知识不一定是绝对正确的最终答案,因此也不是最可靠的知识,科学是在不断发展的。它可能只是对现实的一种相对正确的解释。而且没有认识论上的特权,没有不被怀疑和突破的特权,从根本上是因为客观世界与实践都是无限变化发展的。我们这个社会将停滞不前,科学将得不到发挥它应有的作用,不能指导人类改造自然。

3.你认为在科学知识的产生过程中,社会性因素的作用有多大?(试举例说明可能受哪些因素影响以及影响程度。)

答:应当说科学知识具有一定的社会性是不奇怪的。科学认识活动由科学家以及由科学家组成的科学共同体进行,而科学家和科学共同体是充满社会性和主观性的;科学认识活动所运用的工具和方法是人制造或创造的,内化着人的智慧、观念和目的;科学认识活动的对象是经过人的选择或加工过的自然现象或自然过程;作为科学认识活动成果的科学知识的表达所运用的语言是社会的、人为的;整个科学认识活动的过程基本上都是在社会中进行的。因此,诸如有关当事人的政治立场、宗教信仰、经济利益、专业背景、伦理观念、心理状态和价值目标之类的经济、文化、政治等社会因素必然会对科学知识的内容或表达方式发生这样或那样的影响。这些影响有些经过科学家的主观努力或合乎社会规范的行为而避免或减少,有些则无法避免甚至倒是应当主动予以考虑和加以利用的。当然还有其他几个方面:

一、团队的支持。一项科学发现或科技成果的产生虽然离不开个人,但往往更离不开一个团队的集体智慧,科学知识的产生是一个在社会发展中不断渐变和完善的过程。

二、社会经济的需求也会对科学知识的产生起很大的作用。

三、科学知识的产生需要社会提供一定的物质、资源的保证。需要国家在政策上、资金上给予支持。

四、教育因素也是在科学知识的产生过程中重要的社会因素。教育的发展状况决定了科学技术队伍的质量、数量和结构,决定了这支队伍的知识更新能力及其后备力量的培养。

五、政治因素对科学知识的产生也有一定的影响。科技的发展成为各国“无硝烟战争”的主战场,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不但制定了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和政策,而且进行了大幅度的调整。

说到底,社会因素乃是科学知识形成的必要条件,要完全避免一切社会因素的影响是不可能的。就是说科学知识并不单纯由自然界决定,社会因素是科学知识面

貌的影响因子,有时甚至是十分关键的支配性因素。

第五周

1、对技术的本质,你是怎么理解的呢? 答:我认为技术在本质上揭示出“人对自然的能动关系,人的生活的直接生产过程,以及人的社会生活条件和由此产生的精神观念的直接生产过程”,体现了人对自然的实践关系,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展现,属于直接生产力。马克思主义将技术的本质定义为人对自然的能动作用、改造作用,人对自然的能动作用即人利用和改造自然,是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来实现的,而技术就是人的实践活动所不能缺少的工具、手段和方法。人能动地作用于自然的实践活动,是在理性的指导下进行的有目的的活动,是在改造客观世界中实现主观的目的。总之,技术作为人对自然的能动关系,推动着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演化,并改变着人自身的自然。

2、技术与人的关系是什么?

答:我认为技术与人的关系为“人利用技术,技术被人使用”。技术是人对自然的能动作用、改造作用。人对自然的能动作用即人利用和改造自然,是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来实现的,而技术就是人的实践活动所不能缺少的工具、手段和方法。人能动地作用于自然的实践活动,是在理性的指导下进行的有目的性的活动,实在改造客观世界中实现主观的目的。技术作为人对自然的能动关系,推动着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并改变着人自身的自然。技术与人是在矛盾中共同发展的,技术是由人开发的,技术的产生也是人类造成的,技术产生之后,人们会利用技术去生产一些产品以服务社会,随着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人们肯定会技术提出新的要求,这也会促使新技术的产生,所以技术离不开人,人也离不开技术。

3、技术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中起到了什么作用?对人的生活有何深远的积极影响?

答:技术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中起了促进作用。科学技术越发达,人类社会越发展。科学技术是一种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科技的历史是人类对自然、对世界的认知史,也是人类智慧的发展史。在这一百年的时间里,人类已经创造出了前几千年都不可比拟的物质文明。今天,人类开始进入工业化社会的高级发展阶段--信息化时代,并已形成以知识为基础与推动力的知识经济构架。科学技术更加彰显出了推动社会发展的无与伦比的力量,成为国家综合国力与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

4、技术的应用有何限度?如果不加限制地滥用的话,可能会带来哪些后果?

答:我认为i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具有两面性,当然科学技术也不例外。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技术发展使人类不断获得征服自然的新的力量和财富,享受到技术进步带来的种种好处,但也使人类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面

临着技术的挑战。技术的应用必须符合自然规律,还要不违背社会伦理道德。违反自然规律滥用技术,会造成气候恶化,能源危机等,影响人类的生活环境;违背社会伦理滥用技术,比如滥用克隆技术,克隆人类,可能会引发许多社会问题。我们以核能为例,核能可以为人类带来无穷无尽的能源,如核能发电、核驱动力机械构件,但是核武器的滥用,会导致数十万人瞬间丧生,对地球生态环境也带来严重的破坏。

第六周

1.科技是否是价值中立的?

答:科学价值中立的观点是:主张科学与价值无涉,科学客观地、不带价值倾向地、不带感情因素地了解自然,追求真理,科学对它的应用不负社会责任;科学家在考虑科学问题时对社会采取超然的态度。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许多科学家们都大致采取这种态度。至于它是否中立,我觉得要按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去理解科技理解科学,如何理解科学与社会的关系。一方面我们应该认识到科学作为关于自然界的知识体系,它的基本定律,基本事实具有不依赖别人,不以人的价值观念为转移的客观内容。

科学不能仅仅看作是一种客观地知识体系,尤其不能看作是一种脱离社会和文化的知识体系。我们应该首先将科学看作是一种社会的活动,一种社会的建制,它是由作为道德载体的人来实现的,因此科学工作者在科学研究中无论是选题,还进行研究或者关于研究成果的应用都要作出判断价值的,都不能是价值无涉的,不能采取超然的态度的。特别是在当代,由于科学对社会的影响越来越大,它大大地改变了世界,它造福人类同时也能毁灭人类。在这种情况下,科学家不仅对自己的工作和对科学共同体的其他成员负有伦理的义务,而且对更广阔的社会负有道义责任。科学技术本身就是具备两重性的。

2.科技研究有无禁区?

答:我认为科学研究是有禁区的。有一种观点认为,基础科学研究是没有禁区的,只是它必须被严格地限制在实验室的范围之内,而不会扩展到社会上去,他们认为,可科学按照自己固有的规律前进,其势是不可阻挡的,基础研究不必为自己的后果而负任何责任。然而如果这些研究成果要走出实验室,就得遵守一定的规则。这些规则也应该是预先制定的。未来可能导致人类灭绝的因素之一就是技术得误用或失控。与其他各种的因素相比较,这大概是最可能发生的、最有条件避免却又最容易被疏忽的一个因素。比如现在的很多研究都是超出了伦理范围等等。还有像饲料添加剂的滥用和某些生物技术的滥用,要是不及时阻止都将会导致更为深远的灾难。所以还是要呼吁一切从事前言领域研究的科学家们,必须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心怀对于人类命运的关注。他

们不但需要对于研究工作的激情,而且需要对于社会的冷静思考。他们有责任非常谨慎的估计自己的研究工作可能会给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设置禁区应该如何周密论证,怎样防止轻率决策,这里是需要探讨的。为了人类长远与和谐的未来,有太多的问题等待我们去深入思考。

3.应发展什么样的科学技术?

答:人类社会发展,许许多多的发展我们都把它归到科技的进步。科技造福于人类,但是科技本身是无价值取向的,而有人却在错误的价值取向下使用科技,就会对人类社会带来负面影响,例如利用科技犯罪,不经过论证的人体试验,活体试验,过渡污染环境等等。问题很多,所以,在使用科技的同时,使用科技的人必须建立正确的价值观,有了价值观作为指导,就能利用科技发展出造福于人类的技术来,人们就在加以利用,就可以推动社会的发展。因此,我认为应该在人树立好正确的价值观再去发展对人类有利并长期发展的科学技术。4.试从某一案例入手,分析高新科技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哪些伦理问题?(如可选择克隆人、安乐死、器官移植、基因问题、网络交往、高智能犯罪、环保等领域的相关问题进行讨论)

答:下面,我将就以克隆技术作为讨论的论题来进行案例分析。克隆技术发展至今一直面临着科学技术与伦理、道德、社会、法律之间的争议。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关于克隆技术在人类社会中的具体运用。一个就是治疗性克隆技术,就用运用克隆技术,取出胚胎中的干细胞用于培育不同的胚胎组织甚至是器官,用于移植以治疗疾病。第二个就是生殖性克隆技术,它与治疗性克隆有着本质的不同。它是指利用克隆技术大批量的培育新的人类个体。前者是我国所倡导的、支持的。这是因为它利用了科学技术为我们人类创造了福祉,同时它也尊重和保护人类社会的道德底线和伦理底线。而生殖性克隆破坏了人类社会最基本的伦理道德。它会诱发伦理道德的颠覆、社会的混乱和乃至于人类的生存。从这个例子我们充分可以说明伦理道德在科学技术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伦理道德的功能不在于为科学技术保驾护航,而在于为科学家的行为设定规范,对受这一行为影响的人们提供保护。

第七周

Q: 随着大科学时代的来临,科技与社会一体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科学家的社会责任也成为广为探讨的问题。关于科学家是否应该为自己的研究承担伦理责任,主要有以下几种看法:

一是认识到自己的道德责任,但对科学技术给人类社会生活带来的负面影响感到无可奈何。

二是不承认科学家有道德义务和道德责任,科学技术被用于何种用途与科学家无关。

三是认为科学家不仅在科学研究中负有道德责任,而且还有义务使科学造福于人类社会。比如促进科学的创新与发展、增进人类的福祉、促进科学传播与技术推广、对科技应用进行评价及预测以趋利避害等。

对这一问题,你是怎么看的。科学家应该承担社会责任吗?如果有的话,需要承担什么样的责任?可以结合人工智能、大数据的发展等,谈谈科学家的社会责任。

A: 我比较赞同第三种看法。科学家并不是一个独立于社会的个体,他们与社会息息相关,是社会人,在社会中承担着一定的责任。其社会责任主要包括:

一、对自然负责。恩格斯曾说“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 在全球变暖、冰川融化、臭氧空洞、土地沙漠化等环境问题出现后,人们已经深刻认识到,科学研究成果的不当应用造成了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正在全方位地威胁着整个地球的生存与发展。因此科学家在进行科学研究的同时要对研究成果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进行预测、评估。

二、对社会的发展负责。一个科学家不能对他工作的成果究竟对人类产生有利亦或是有弊的影响漠不关心,也不能对科学应用的后果究竟造福人类还是祸及人类漠不关心,不然,他不是在犯罪,就是一种玩世不恭。

三、对人类的安全负责。就如今的大数据的发展而言,如若科学家没有承担相应的道德责任,对于每一个人,无论身在何处都如同赤身裸体,毫无隐私可言。这将使得人们产生恐慌感,对人类的安全也是不负责任的体现。

科学家应在科学研究中负有道德责任,使科学造福于人类社会。

第八周

1、科学技术的社会价值有哪些?(主要是科技的正面效应,可从物质层面、精神层面、社会变革层面进行分析)

答:科学技术是蕴涵着价值的社会事业,科学技术的正面价值包括物质文明价值,精神文明价值,经济文明价值,生态文明价值和社会变革价值等

①物质层面:物质文明是人类改造自然界的物质成果的总和,它在很大程度上是科学技术所导致的物质成果,物质文明的发展集中体现在科学技术作用于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

②精神层面: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其主观世界也得到改造,社会的精神生产和精神生活得到发展,这方面的成果就是精神文明。科学技术的发展对思维方式的变革,人们的伦理道德观念深刻的变化和科学精神的形成等具有重大影响,由此体现其巨大的精神文明价值。精神文明受到物质文明的影响而不断发生变革,因为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人们的思维方式发生了变化。

③政治层面:政治文明的核心是人民当家作主。而科技的发展则能使政治科学化,解决科学地政治决策、科学管理的问题,建立科学的政治决策机构、程序和方法,吸收和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科学计算成本和收益,尽量避免随意性和主观性。

2、科学技术的负面效应有哪些表现?

答:科学技术负面价值表现在对物质文明的损害及表现在对精神文明的危害。科学技术对物质文明的损害是伴随着科技发展及其对自然改造取得巨大成果的同时产生的。现代科技发展也造成对人的异化。现代科技使人类的力量越来越大,而作为个体的人则在逐步退化,作为生物的人的诸如视觉、听觉、身体灵敏度等本能的东西正在弱化甚至丧失,科技的飞速发展反过来造成了对人的异化。

3、如何看待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

答:①技术的两面性是指技术既存在满足人类需求,为人类造福的正面价值,它同时也会对人类带来一定的危机、隐患、甚至是灾难的负面影响。

②从“一分为二”的哲学观点看,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但是,必然有一面是主导的,这一面就决定了事物的基本特性。一个有用的技术项目或产品,只要它存在价值,仅管它还存在某种危机和隐患,我们仍然要使用它,这就是我们对待两面性的正确态度。

4、科技能否解决一切问题?为什么?说说你的看法。

答:①我们承认今天还有一些科学没有解决的问题,但是它明天可以解决。这是一种信念,因为科学已经给我们带来了那么多的物质上的成就,以至于我们相信它可以解决一切问题——只要有足够的时间。归根到底,这只是一个唯科学主义的信念。这个信念本来是不可能得到验证的,实际也从来没有被验证过。但是更严重的问题是,这个信念是有害的。

②人类社会的发展带来的问题,既有上层建筑的因素(比如政治、军事、文化方面的因素),也有最根本人的创新因素。上层建筑和人的创新的因素,都是在一定的社会物质基础上才能发展的,毕竟这一切都是经济结构决定的。而科学技术,只是一个催发剂,只是在加速社会的生产力的发展,从在,而促进社会的生产关系调整。而各个阶级的政治利益矛盾是不可以用科学技术来解决,只能通过政治的方式来处理。

第九周

Q: 根据一些有识之士的诊断,当代社会的一个突出的困境是“科学”与“人文”之间的紧张或者分裂。根据他们的理由,在教育体制上,专业教育的分科化已使得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互相隔绝;在学科性质上,科学的日益强势和科学自诩的与价值无涉使得受教育者越来越缺少人文关怀,如此等等。然而,“科学”和“人

文”究竟分别指的是什么?它们的目标是什么?又在何

种意义上说它们之间存在对立或者鸿沟?科学与人文之间是否存在融通的可能?又该如何融通呢?

请自行查阅有关“科学与人文”、“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或者“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等方面的相关资料,谈谈你对“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之间的关系的理解。

A: 科学就是自然科学,是反映自然、社会、思维等客观规律的分科知识体系,其形成完全不以人类为基础,泛指一切脱离人类后,仍能够形成的东西。科学的目标是探索自然世界客观规律,有效利用自然规律改造自然世界。

人文是指社会科学,指一切随着人类社会的形成而形成的一些衍生物,它是以人的社会存在为研究对象,以揭示人的本质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为目的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不仅仅是一种真理性探索,而且还代表了一定的价值观和社会集团的利益。其集中目标体现在重视人,尊重人,关心人及爱护人。

科学和人文的鸿沟依然存在,表现在一是科学与技术的学科日益分化,日益扩张,而人文学科的领地日见狭窄。二是学问普遍的科学化和功利化倾向导致了社会科学的兴起,使人文学科地位进一步下降。三是培养专业人才的教育体制,人为地造成了科学与人文之间的疏远与隔绝。

科学与人文虽然有不同的内涵,但也有必然的内在联系。科学是探索事物的规律,目标是求真;人文是把握科学的方向,目标是“求善”,如何做人。科学不能解决方向问题,价值观问题;人文不能直接解决科技问题。科学与人文的结合便能产生最佳效应,推动社会和事物前进。举例说明,科学与人文是造飞机与开飞机的关系。没有科学精神,飞机造不出来,没有人文精神,不能正确驾驶飞机,方向盘掌错了,用于贩毒、搞恐怖活动,后果不堪设想。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许多新问题的解决都不可能只靠自然科学或只靠社会科学。适应这样的形势发展,愈来愈需要培养文理交融的人才。如果说科学给人以力量,人文就给人以方向。本来在我们人类精神世界当中,科学、艺术、人文,它是一个整体。那么随着人类的发展,科学专业化了,艺术专业化了,人文专业化了,有时候往往反而把它割裂开来了。所以现在,我们就要提倡科学和人文的结合,科学艺术和人文的结合。这样才能使我们的精神世界更加完整,既有理性,又有感性。科学与人文不应孤立对待,更不可相互排斥,实际上,只有两者互相促进相互依存才能使人类的文明前进,使人的身心逐渐完善。

何谓科学问题?

科学问题是一定时代的科学认识主体,在特定的知识背景下,通过对研究对象的具体分析和

缜密思考,提出的关于科学认识和科学实践中有待解决的矛盾或疑难。

科学问题的发现途径存在于五种矛盾之中,主要有科学知识体系内部的逻辑矛盾、不同学科或不同学派的理论之间的矛盾、经验事实相互协调统一的矛盾、科学事实游弋于已有理论的矛盾、请基于你的学科背景给出理由,捍卫或者反驳其中一种立场。

我比较赞同科学研究“始于问题”。

科学研究就是解决问题。因此,问题的提出是科学研究的起点。人们总是先经历学习阶段,在继承前人知识的基础上,在实践中发现前人没已有理论落后于实践诉求的矛盾。任何一个科学问题都不是在虚无中产生,而是建立在相关的已有成果交织的背景之上的。提出科学问题需要应用多种思维方法。

首先科学问题是指出现在科技研究领域中的问题。出现在非科技研究领域中的问题诸如宗教问题、政治问题等都不是科学问题而是非科学问题.其次即使是出现在科技研究领域中的问题也不都是科学问题。有些问题受目前认识和实践水平的限制,其求解目标和应答域尚不明确,这些问题还不能称为科学问题。但即使各种解决的条件还没有实际地给出,解决的办法也没有立刻步入轨道,但在原理上正确提出的问题,是可以称为科学问题的。

何谓科学假说

科学假说是根据已知的科学知识和科学事实,对未知自然现象及其规律性所作的推测性的解释和说明,是自然科学理论思维的一种重要形式。科学假说与那些毫无根据的臆造和迷信思想有本质上的不同。科学假说具有科学性、预测性和易变性的特点。科学假说是在现有的实验、观察材料和科学理论基础上,对未来或未确定事物的一种假设的推测性的解释,是科学性和预测性的统一,同时兼有容易发生变化的性质。

科学假说就是关于事物现象的因果性或规律性的假定性解释。它是用来回答由事实提出的问题,并且是可以经由事实进一步检验的。科学假说是对自然奥秘的有根据的猜测,它是人类洞察自然的能力和智慧的高度表现。科学假说与宗教迷信等蒙昧无知之类的胡说是根本不同的。任何假说的提出都以一定的相关事实作为支持它的经验证据,也以一定的相关原理作为论证它的理论前提。假说作为一种猜想,它是在科学知识的土壤里生长的。

科学假说同科学理论决不是互不相干的,一种新的科学理论在形成的过程中,一开始往往是借助于科学假说开辟的方向,因此,科学假说往往是科学理论形成的前奏,对科学理论的形成功不可没。

有解决的问题,从而进入研究阶段。

观察只是为了得到问题,是问题之前的一个步骤,假设是得出问题之后提出假设,又是问题之后的一个步骤。所以观察还是为了得出问题,但并不是所有的观察都能发现科学问题,只有提出科学问题,才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开始。如果观察的现象是不与当时现行理论构成矛盾,不构成问题或者说没有发现问题,那么将不能引发科学研究,或者对于所观察的现象不能提出问题,也不能引发科学研究。只有利用观察到的现象提出问题,找出了矛盾,才能引发科学研究,提出假设,最终解决问题,得到新的理论来指导生产和生活。

第三篇:自然辩证法讨论题 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自觉的能力思维,是一种非常复杂的心理和智能活动,它的主要特征是新颖性、独创性、突破性、真理性和价值性。实施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需要有创见的设想和理智取舍活动的过程。

“任何创造都是从模仿开始的”。教师是学生模仿的对象,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学习知识,同时也在模仿教师的思维过程。因此,首先教师自身要具备创新精神,这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学生知识的获得和能力的形成,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可忽视,教师本身所具有的创新精神会极大地鼓舞学生的创造热情。

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不断产生对自己来说是新鲜的、开创的东西,这就是一种创造。正如教育家刘佛年指出的:“只要有点新意思、新思想、新观念、新设计、新意图、新作法,就称得上创造。我们要把创造的范围看得广一点,不要把它看得太神秘,非要有新的科学理论才叫创造,那就高不可攀了。”教学是展开思维的有效形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将其新的思维过程展示给学生,引导学生进行创新,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同时,在教学中应打破“老师讲,学生听”的常规教学,变“传授”为“探究”,充分暴露知识形成的过程,促使学生一开始就进入创造性思维状态中,以探索者的身份去发现问题,总结规律。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多方位观察,多角度思考,广泛联想,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活跃的灵感,并让学生进行反思和引导,鼓励学生积极求异和富有创造性的想象,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至于发散思维就是多角度、多方向、多维度地去思考问题。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认为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代表一个人的创造能力,因此应该非常重视发散思维的培养与训练。发散思维的训练,有利于弄清事物的多形态、多层面、多性质,并发现其中的种种联系,从而揭示事物的本质;有利于提高效率,达到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的效果;更有利于培养求新、求异、灵活的创造性思维品质。

092yxl

第四篇:上海中医药大学研究生

上海中医药大学研究生

“上海市慈善基金会——雷氏中医药英才基金”评选办法

为激励和帮助学习勤奋、积极进取、品学兼优、生活艰苦的研究生顺利完成学业,由上海雷允上药业有限公司捐赠设立“上海市慈善基金会——雷氏中医药英才基金”。

经上海雷允上药业有限公司、上海市慈善基金会、上海中医药大学友好协商,就“上海市慈善基金会——雷氏中医药英才基金”评选办法做出如下规定:

第一条奖项名称

奖项名称为:“上海市慈善基金会——雷氏中医药英才基金”。

第二条 奖励、助学对象

“上海市慈善基金会——雷氏中医药英才基金”分奖学金和助学金两部分。

奖学金奖励对象为我校临床医学院在读的全日制(在职、定向、委培生及港澳台、外籍生除外)研究生。

助学金资助对象为我校在读的全日制(在职、定向、委培生及港澳台、外籍生除外)研究生。

第三条 各奖项名额、标准

“雷氏奖学金”每学年5-10名,奖学金标准为5000-10000元/生/年。

“雷氏助学金”采用申报制,获资助人数不超过在校研究生人数的30%,助学金标准分为1000、2000、3000元/生/年三档,根据实际

困难情况分别资助。

第四条 奖项设立年限

设立年限暂定为3年,自2010年1月1日至2012年12月31日

第五条 获奖条件

获得奖学金者,除符合本评定办法第二条外,还应同时符合下列条件:

1.热爱祖国,立志于中医药事业发展;

2.遵纪守法,严格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

3.诚实守信,思想道德品质优良;

4.学习成绩优秀,曾获人民奖学金二等奖以上(含二等奖);

5.工作勤奋,获得一致肯定和好评;

6.按时交纳学费、住宿费等费用;

7.获“雷氏奖学金”者,当年不再参与其他企业奖学金的评定。获得助学金者,除符合本评定办法第二条外,还应同时符合下列条件:

1.热爱祖国,立志于中医药事业发展;

2.遵纪守法,严格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

3.诚实守信,学习勤奋,思想道德品质优良;

4.基本助岗津贴未达标,家庭经济困难,生活勤俭朴素;

5.工作勤奋,获得一致肯定和好评;

6.按时交纳学费、住宿费等费用;

7.获“雷氏助学金”者,当年不再参与其他企业助学金的评定。

第六条评选程序及实施

学校与雷允上药业联合成立评选工作小组,负责奖、助学金的评定工作,并由“上海市慈善基金会——雷氏中医药英才基金”管理委员会审定。评选程序将公开,评选结果将在校内公示。奖学金每年11月在三年级中评选;助学金根据申报情况,每年评定1-2次,按半年或一年资助,第二年资助需重新申报。

上海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

2009-12-15

第五篇:上海大学研究生住宿协议书

上海大学研究生住宿协议书

学生公寓是学生学习、生活、休息的公共场所,为维护学校和住宿学生的合法权益,根据上海大学学生社区《管理条例》和其他相关规定,经上海大学社区管理部(甲方)与住宿人(乙方)共同协商,一致同意制定以下住宿协议:

一、据乙方住宿申请,甲方决定安排乙方入住校内学生公寓楼室床。

二、本协议自年月日起至乙方在学校规定的学制期结束止。

三、在协议有效期内甲方承诺为乙方提供如下服务:

1、方便、及时地安排住宿。

2、提供寝室内相应有效的设施(设备)及家具。

3、提供及时的房屋,室内家具,设施(设备)的维修保养。

4、楼内公共部位(不含室内及厅内)的保安和保洁。

四、在协议有效期内乙方承诺遵守以下规定。

1、严格遵守《上海大学学生社区管理条例》规定。

2、乙方承诺按照社区安排床位入住,不私换床位及寝室,因故需要调换床位或寝室的应提前申请并获甲方核准后才能实施。

3、爱护公共财物,正确使用各类家具和设施、发现损坏应及时报修,属使用不当或故意损坏应承担相应赔偿责任。

4、自觉搞好安全防范,做到寝室钥匙不外借他人,不私配寝室钥匙;不留宿非本室人员,贵重物品乙方自行妥善保管。为加强社区安全防范,学生宿舍区周围安装红外线报警系统;在每栋宿舍楼大门设置门禁系统;在每个学生宿舍出入口安装视频安防监控系统;在学生宿舍中推广租用保险箱。请配合遵守相关规章制度。

5、严禁使用电热棒、电炉、电热毯、电饭煲、电水壶、电炒锅、电冰箱、空调器、电风扇(指自备)等各种电加热器,严禁私拉电线,电线不准上床,做到安全用电。

6、楼内严禁使用明火,不准烧煮食物,不准乱扔烟蒂及其他杂物。如乙方违章使用电器、明火或乱丢烟蒂,造成灾害事故的应当赔偿损失并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7、寝室内包括厅内的一切生活事务及清洁卫生工作,由学生按社区内务规范要求每天自行整理打扫,保持寝室与公共设施的清洁、整齐。

8、当甲方根据学校规划安排和其他特殊原因需调整乙方住宿房间及床位时,乙方应积极配合甲方及时完成调整工作。

9、积极配合、主动接受宿舍管理人员的安全、卫生检查。

五、住宿及相关费用:

1、住宿费用:按校财务处公布的当年住宿费标准收取____元/年。

2、电费:学校贴补每人每月5度电以外的超额电费由乙方自理。

3、在违约责任或赔偿责任无明确承担者时,发生的费用由乙方同室内所有签协议的同学共同分担。

六、违约责任:

1、甲方不能提供完整有效及时的承诺服务,乙方有权要求甲方限期整改,造成乙方不便或损失的甲方承担相应的补偿及赔偿责任(因不可抗力或非甲方管

理责任的除外)。

2、乙方违反本协议,甲方按相关的条款分别要求乙方予以恢复原状、赔偿损失、限期整改等。

七、有下列情况本协议终结:

1、超过协议有效期。

2、乙方因辍学、转学、出国等原因要求退宿获准后,按有关文件规定进行退费。

3、如遇学校安排宿舍修缮或调整,住宿者须配合社区进行宿舍搬迁调整工作。

4、住宿期间如违反《上海大学学生社区管理条例》,或严重违反校纪校规,除由校行政管理部门给予行政处分外,甲方还可单独终止协议,劝令乙方退宿,并

按有关文件规定结算住宿费,如有损坏家具等公共财物照价赔偿。

5、故意拖欠住宿费、电费等各种费用的学生,经催讨仍拒交欠款者,社区有权终止其住宿协议。

6、协议终结以后,乙方必须在三日内搬离寝室,因故不能离校、需申请办理临时住宿,经同意后由社区安排并收取住宿费。

八、甲乙双方在执行本协议的过程中,如发生纠纷,双方协商解决,如协商不成可

提交学校有关部门解决。

九、本协议一式两份,甲、乙各执一份。

十、未尽事宜,经双方协商后再约定。

日期:日期: 说明:

1、本协议解释权属上海大学社区部。

2、本协议学生本人签字后,报到时交给社区部。甲方(签字盖章):乙方(签字盖章):

下载2013年上海大学研究生自然辩证法讨论题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3年上海大学研究生自然辩证法讨论题.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上海大学研究生奖学金介绍

    上海大学研究生奖学金介绍来上海大学读研究生你可以享受到更多的资助和温暖! 上海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钱伟长教授特别重视研究生的培养,他认为研究生不仅是国家未来的技......

    上海大学研究生中期考核办法

    研究生中期考核办法 为了促进研究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确保研究生培养质量,根据国家教委关于对在校研究生建立必要的筛选制度的精神和我校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一、硕士研究生中期考......

    2011级研究生《科社》讨论题

    2011级研究生《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专题研究》课程 讨论题(11.9.13—) 1、社会主义思想为什么能够从空想发展到科学?如何评价空想社会主义? 学习要求: 1)教材P5-6、P22-26; 2)......

    上海外国语大学 研究生出境保证书

    上 外 研 究 生 出 境 保 证 书 本人,系级专业 士研究生。现因原因, 将于年日至月日赴。 本人保证:在出境期间,本人所发生的一切状况及其相应后果均由本人承担。 特此申明。签署......

    上海大学2014年古代文学研究生入学考试

    2014年上海大学古代文学研究生入学考试 专业课一作文 自拟题目,不少于2000字 有人说:“一个频频回头的人,注定走不了多远。”也有人说:“一个从不回头的人,不仅走不了多远,而且还......

    上海大学研究生招生目录 艺术类

    135100 艺术硕士 艺术硕士(Master of Fine Arts,英文缩写MFA)旨在培养具有系统专业知识和高水平艺术设计和创作能力的高层次、实践型专门人才。 指导教师: 美术学院: 01-05方向......

    上海大学2014年自然辩证法讨论组答案[优秀范文5篇]

    第二周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9世纪下半叶创立的。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一书奠定了这门学科的理论基础,该书对于19世纪中叶自然科学的重要成就作了辩证唯物主义的......

    研究生自然辩证法考试试题答案西工大

    自然辨证法考试试题答案 1、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基本内容有哪些? 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是历史的产物,其形成与当时的社会条件、思想理论背景和科学技术发展密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