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企业法律环境论文
公司的设立,股权转让与破产清算
学专班姓学院 会计与金融学院 业 会计学 级 名 号
联系电话
2014年6月15日
目录
一、公司的设立..................................................................................1
(一)股份有限公司的设立条件;...................................................1
(二)、有限责任公司出资条件;......................................................2
(三)公司的设立方式.......................................................................2
二、股份有限公司股份转让;...........................................................2
三、有限责任公司股份转让;...........................................................3
四、公司解散和清算。.....................................................................3
五、结论.............................................................................................3
六、参考文献:.................................................................................5
公司的设立,股权转让与破产清算
摘要
公司是一种企业组织形式。从严格意义上讲,公司是指即依照法律规定,由股东出资设立的以营利为目的的社团法人。公司是以盈利为目的,从而进行生产经营,为社会提供产品和服务的经济组织。鲜花的生长离不开阳光、土壤和水,而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同样离不开企业的发展,一个公司的成立对于市场发展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它的变更同样也影响着市场经济,本文主要论述了公司的设立,股权转让与破产清算,描述是一个公司从成立到终结的有关过程。关键词:公司的设立,股权转让,破产清算
一、公司的设立
我国《公司法》第6条第1款指出:“设立公司,应当依法向公司登记机关申请设立登记。符合本法规定的设立条件的,由公司登记机关分别登记为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不符合本法规定的设立条件的,不得登记为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
(一)股份有限公司的设立条件; 《公司法》第77条规定:“设立股份有限责任公司,应当具备的条件有:
1、发起人符合法定人数
公司的设立是为了实现股东财富最大化,公司设立的资本来自股东,公司设立的过程也要依靠股东。因此,符合法定人数的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公司的发起人为公司设立之第一条件。就股份有限公司而言,我国《公司法》第79条要求有2人以上200人以下为发起人,其中须有半数以上的发起人在中国境内有住所。
2、发起人认购和募集的股本达到法定资本最低限额
为了扩大股份有限公司制度的适用范围,切实把股份公司制度重塑为社会公众投资者享用的公共产品,《公司法》第81条将股份有限公司注册资本的最低限额定为500万元人民币。
3、股份发行、筹办事项符合法律规定4、5、6、发起人制定公司章程,采用募集方式设立的经创立大会通过 有公司名称,建立符合股份有限公司要求的组织结构 有公司住所
(二)、有限责任公司出资条件;
有限责任公司设立的条件实质上是法律为有限责任公司进入市场所设定的门槛,其目的是为了维护市场信用、保障社会的交易安全、保障公司管理机关对公司进行必要的监督与管理。根据我国《公司法》第23条的规定,设立有限责任公司,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1、股东符合法定人数
有限责任公司有50个以下股东出资设立,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人数没有底线限制,最少可以是1个股东,而最多不能超过50个股东
2、股东出资达到法定资本最低限额
有限责任公司的注册资本为在公司登记机关登记的全体股东认缴的出资额。公司全体股东的首次出资额不得低于注册资本的20%,也不得低于法定的注册资本的最低限额,其余部分由股东自公司成立之日起2年内缴足;其中投资公司可以在5年内缴足。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本的最低限额为人民币3万元。
3、股东共同制定公司章程4、5、有公司名称,建立符合有限责任公司要求的组织结构 有公司住所
(三)公司的设立方式
公司设立的方式基本为两种,即发起设立和募集设立。
发起设立又称“同时设立”、“单纯设立”等,是指公司的全部股份或首期发行的股份由发起人自行认购而设立公司的方式。有限责任公司只能采取发起设立的方式,由全体股东出资设立。股份公司也可以采用发起设立的方式。中国公司法第78条明确规定,股份有限公司可采取发起设立的方式,也可以采取募集设立的方式。发起设立在程序上较为简便。
二、股份有限公司股份转让;
所谓股份转让,是指股东将其所持股份及其蕴涵的股东权移转与他人的民事行为。受让人因此成为公司新股东,取得股东权。股份一旦转让,则属股东权的权利与义务概由受让人继承。股份转让是通过股票的转让而实现的。股票转让是指股票所有人把自己持有的股票让与他人,从而使他人成为公司股本的行为。方式有:
(一)记名股票,由股东以背书方式或者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方式转让,转让后由公司将受让人的姓名或者名称及住所记载于股东名册。股东大会召开前20日内或者公司决定分配股利的基准日前5日内,不得进行上述规定的股东名册的变更登记。但是,法律对上市公司股东名册变更登记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二)无记名股票的转让,由股东将该股票交付给受让人后即发生转让的效力。
三、有限责任公司股份转让;
股权转让是指公司股东依法将自己的股份让渡给他人,使他人成为公司股东的民事法律行为。股权转让是股东行使股权经常而普遍的方式,中国《公司法》规定股东有权通过法定方式转让其全部出资或者部分出资。有限责任公司股东转让股权,包括股东之间转让股权、股东向股东以外的人转让股权和人民法院强制转让股东股权几种形式。
四、公司解散和清算。
根据《公司法》的规定,公司解散的原因有以下情形:
(1)公司章程规定的营业期限届满或者公司章程规定的其他解散事由出现(2)股东会或者股东大会决议解散(3)因公司合并或者分立需要解散
(4)依法被吊销营业执照、责令关闭或者被撤销(5)人民法院依法予以解散
公司有上述第一项情形的,可以通过修改公司章程而存续。公司依照规定修改公司章程的,有限责任公司须经持有2/3以上表决权的股东通过,股份有限公司须经出席股东大会会议的股东所持表决权的2/3以上通过。
公司解散时,应当依法进行清算。根据《公司法》规定,公司应当在解散事由出现之日起15日内成立清算小组。有限责任公司的清算组由股东组成,股份有限公司的清算组由董事或股东大会确定的人员组成。清算工作程序一般如下
1、登记债权
2、清理公司财产,制定清算方案
清算组应当对公司财产进行清理,编制资产负债表和财产清单,制定清算方案。清算组在清理公司财产、编制资产负债表和财产清单后,发现公司财产不足清偿债务的,应当依法向人民法院申请宣告破产。
3、清偿债务
公司财产在分别支付清算费用、职工的工资、社会保险费用和法定补偿金,缴纳所欠税款,清偿公司债务后的剩余财产,有限责任公司按照股东出资的比例分配,股份有限公司按照股东持有的股份比例分配。
4、公告公司终止
公司清算结束后,清算组应当制作清算报告,报股东大会或者人民法院确认,并报送公司登记机关,申请注销公司登记,公告公司终止。
五、结论
由以上论述可知,公司的设立是严谨的,其中有限责任公司与股份有限公司的设立存在一定的差别,比如在发起人数和出资限额上。在股权转让中,股份有限责任公司一般通过出售其所持股票的方式进行,有限责任公司则通过股权变更登记来进行,股份有限公司更具灵活性。两者在相关制度上存在异同是由公司的法律制度和公司的形式所引起的,这样的法律制度有利于出资者根据自身能力和
需要选择要成立的公司类型,不管怎样,公司的发展是推动市场经济繁荣的动力,在法律的约束下,如何好好经营一家公司是每个企业家所面临的问题,而解决的关键就在于学法,懂法,这样才能好好运用法律。
六、参考文献:
[1]刘俊海.公司法学(第二版),北京大学出版社[M].2013 [2]雷兴虎.公司法学(第二版),北京大学出版社[M].2012 [3]经济法:中级会计资格/财政部会计资格评价中心编 [M].2009 [4]经济法,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编[M].2011 [5]李利军.经济法,中国铁道出版社[M].2011 [6]黄方亮.公司上市与并购,山东人民出版社[M].2013 [7]经济法基础与实务,电子工业[M].2013 [8]陶广峰.经济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M].2010 [9] 李仁玉.经济法概论(财经类),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M].2010年版
[10]黄河,张卫华.经济法概论(第3版),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M].2010 [11]李晓春.公司法学,厦门大学出版社[M].2012
第二篇:企业行政环境论文
《企业行政管理》论文
课题名称:
企业行政环境分析
——以海尔集团行政环境为例
学号:
1201310101
姓名:
陈坤华
学院:
公共事务学院
成绩:
企业行政环境分析
——以海尔集团企业行政环境为例
摘要:企业行政环境是指影响企业行政管理活动的各种力量的总和。广义的企业环境包括企业内部环境(又称内部资源条件)和外部环境。PEST分析法、SWOT分析法是企业行政环境常用的方法。企业行政环境作为企业行政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主动适应外部环境变化,化解环境危机企业行政管理工作应主动适应环境,对于企业的发展来说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本文以海尔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海尔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的了解,分别用PEST分析法、SWOT分析法对海尔集团的行政环境进行详细的分析。
关键词:企业行政环境、PEST分析法、SWOT分析法、海尔集团、内部环境、外部环境
一、宏观分析(PEST)
(一)政治法律环境(Political&Law)1.法律法规
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如产品质量法、可再生能源法、清洁能源促进法和出口方面的法律法规,这些法规对企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对产品提出了高要求,而且也促使企业的发展模式由开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对企业来说,不仅是一个挑战,而且是一个机遇,促使企业革新淘汰了一些竞争对手,使家电业向更优的方向发展。2.政策干预
“十一五”期间,国家为了拉动内需,出台了“家电下乡政策”。这期间,海尔企业积极开发新产品,改善企业结构,提高产品档次,以满足消费者需求。小家电产品普及率得到提高,家电工业实现了快速、稳步的增长,在全球家电业的地位持续提升。
(二)经济环境(Economic)1.经济全球化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家电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冲击。为了适应全球化发展,海尔抓住了机遇,应对挑战。在创新实践中搜索出“OEC”管理模式,“市场链”管理及“人单合一”发展模式,促使海尔向世界级企业发展。2.经济危机
经济危机的产生使海尔的国际市场受到严重的冲击。为了适应发展,它积极 加大国内市场的投入。在此期间,加大对技术研发方面的支持,提高员工的技术力量,为日后的竞争中领先奠定了基础。3.经济水平的提高
近年来,我国GDP稳步提升,标志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国内市场需求旺盛,进而加快了海尔这样家电企业的发展。4.人民币汇率
最近,我国人民币汇率不断提高,但在国家宏观调控机制下,提高幅度不大,有力的保证了海尔这些企业的国际市场发展。
(三)社会文化环境(Social&Cultural)
我国人口众多,国内市场需求大,对海尔这样一个大的本土企业来说,有一个发展优势;同时,近年来,人们开始追求高品质的生活,在产品的质量及售后服务很重视。然而,海尔就是靠“环保”“节能”“高质量”“售后服务好”打出的市场。同时也习惯个人服从集体,海尔也利用了北京奥运会和电视媒体创造了很高的知名度,这些都对海尔的快速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总之,不断适应人们的需求,才能不断发展。
(四)技术环境(Technological)1.国内技术水平
随着国家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以及国家重视教育,国内人才力量不断加大,企业与高校的合作以及国内层出不穷的研发成果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促进了包括家电行业在内的各行各业的发展。2.国际技术——优胜劣汰
迫于国际先进技术和水平的压力,海尔走出国门实在不易,同时国内市场也备受影响,在这种局势下,海尔不断进行创新,在节能环保方面有了很大的突破,最终脱颖而出,加速了海尔的进步与发展。
二、现状分析(SWOT)
(一)优势
1.产品市场占有率高。有9种产品在中国市场位居行业之首,3种产品在世界市场占有率居行业前三位,在智能家居集成、网络家电、数字化、大规模集成电路、新材料等技术领域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2.在国际市场彰显出发展实力。“创新驱动”型的海尔集团致力于向全球消费者提供满足需求的解决方案,实现企业与用户之间的双赢。申请的发明专利项目众多,达819项,拥有软件著作权589项。
3.创新实践中,海尔探索实施的“OEC”管理模式、“市场链”管理及“人单合一”发展模式均引起国际管理界高度关注,目前,已有美国哈佛大学、南加州大学、瑞士 IMD国际管理学院、法国的欧洲管理学院、日本神户大学等商学院专门对此进行案例研究,海尔“市场链”管理还被纳入欧盟案例库。海尔“人单合一”发展模式为解决全球商业的库存和逾期应收提供创新思维,被国际管理界誉为“号准全球商业脉搏”的管理模式。
4.在全球internet的大范围普及和国际化大企业信息化的全面扩张局势下,海尔在国外企业的成功经验基础上当然更容易取得成绩
(二)劣势
海尔在传播和公关技巧方面十分欠缺,这将使中国未来的收购企业十分困难。海尔公关方面欠缺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海尔在聘任机制上存在一定的问题,只注重对技术,知识的考察忽略了对个人能力的考察。采购和分销成本的降低仍然难以彻底实现。海尔这些年发展得实在是太快了,以至于我们毫不怀疑它的国际化。海尔的内部的信息化还行,外部的信息化,尤其是与国内供应商、分销商的电子数据交换,却一直处于两难境地。国情所限,方法必须变通,但海尔的结果仍然是回到原来的电话、传真订货流程去,“信息化”徒劳无功。外部环境的不配套、不同步,是导致海尔外部信息化不成功的重要原因。
(三)机会
海尔之所以能取得很大的成就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海尔的企业文化,有生于无——海尔的文化观;人人是人才,赛马不相马——海尔的人才观;先谋势,后谋利——海尔的战略观(企业如同斜坡上的球市场无处不在,人人都有市场);品牌是帆,用户为师——海尔的品牌营销策略;企业生存的土壤是用户——海尔的服务;走出去、走进去、走上去——国际化的海尔管理的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海尔的管理之理念。
(四)威胁
目前,海尔仍然面临着很多威胁,比如竞争对手的不断强大,国内国际市场的变化发展速度过快,技术研发创新要求不断增高等。面对海尔的信息化,国内同行们大约是一边看海尔外部信息化的热闹,一边加紧自身内部信息化的推进,这就是海尔所面临的威胁,海尔竞争对手们外部信息化的成长也只是旦夕之间。
三、建议
通过对海尔集团的企业行政环境进行了PEST分析和SWOT分析,可以发现海尔目前在信息化方面发展仍有比较大的不足,是海尔目前所面临的较大威胁;还有,在传播和公关技巧方面海尔十分欠缺,这将使中国未来的收购企业十分困难;在企业文化方面,海尔也有待加强企业文化观念,为企业文化发展创造机会。对这些主要问题,主要提出以下几个建议:
1、海尔在未来的时间里要想取得长足的发展,必须继续以海尔的企业文化为基准。
2、要注重科技创新实现企业信息化。伴随着国际化的趋势越来越强,海尔面临着巨大的机遇和挑战。海尔的发展机会在于要把握住时代脉搏,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3、海尔未来的发展方向主要依靠三个转移。一是内部组织结构的转移;二是国内市场转向国际市场,不是指产品出口,而是说要海外建厂、办公司;三是要从制造业转向服务业,做到前端设计,后端服务。
4、伴随着家电企业的不断兴起,技术的不断完善,海尔必须不断的提高科学技术创新水平,进而提高自己的优势。此外还而应该向多产业方向发展,以提高自己的竞争力。
5、在这种情况下,还而应抓住机会,迎接挑战,创世界名牌。
四、总结
因此,企业为了能够更好地适应当前经济发展所提出的要求,就必须从自身出发,转变方式,以提高综合竞争力,做好企业行政管理的各项工作,只有这样,才能从整体上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进而促进企业的经济发展。企业行政环境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企业的长远发展来说,企业行政管理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以及企业机制的转换,为了加强企业内部管理,需要不断提高企业的行政管理水平,从而增强企业的活力。
参考文献:
[1]杨慧敏.论行政环境对行政管理的必要性[N].科技导向,2011(33).[2]廖仲汝,简述加强企业的行政管理【J】中小企业管理和科技,2010年第10期
[3]龙筱茜,国有企业中的行政管理改革研究【D】 电子科技大学,2006-6月 [4]王晓波,加快企业行政管理改革,建设现代化企业的总体方向的思考【J】东方企业文化,2010年第12期
[5]侯永胜,现代企业行政管理浅析,【N】文化时报2007-08-21(003)[6]邓集文,我国企业行政管理的现存问题及改革思路,【J】改革与战略,2010年01期
[7] http://wenku.baidu.com/view/4dccf870a417866fb84a8ee2.html [8] http://wenku.baidu.com/view/3b59ff7a168884868762d641.html
第三篇:企业环境成本控制研究论文
[摘要]随着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的加剧,环境恶化、生态失衡等一系列环境问题的出现使环境成本与日俱增,面对如此窘境,如何有效地控制环境成本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在致力于改进和完善环境成本控制系统的研究中,PDCA循环理论的应用为其提供了有效的思路。以PDCA理论为基础,分析了利用PDCA理论进行企业环境成本控制的思路、步骤及保障措施。
[关键词]PDCA;环境成本;环境成本控制
一、研究背景
随着我国工业化的不断完善,经济水平快速发展,取得了巨大的经济利益。但过去的几十年,多选择粗放式的经济发展模式,高污染的经济发展方式给环境造成了前所未有的破坏,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峻。传统的先污染后治理发展观念以及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已经不适合未来的发展要求,必须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努力减少环境污染,降低能源消耗,对环境问题的重视已经成为企业制定相关发展策略不可忽视的一部分。目前,对于环境成本的相关界定及核算和控制方法等方面,尚未形成统一规范,企业的环境信息也未列入强制性披露范畴,环境成本的控制动力不足,短期效益并不明显。另外,大多数企业实行传统型的事后环境成本控制方法,忽视了对环境污染的预防和反馈性的控制,忽略了环境成本全过程循环控制的重要意义,导致环境成本控制的效果不佳。PDCA管理循环包括:PLAN计划,明确问题并对可能的原因及解决方案进行假设;DO实施,实施行动计划;CHECK检查,评估结果;ACT处理,对不满意结果返回到计划阶段,或对满意结果的解决方案进行标准化。鉴于环境成本控制存在着复杂性、长期性和战略性的特点,将PDCA循环应用于环境成本控制,能够契合环境成本控制的特点,实现对环境成本的持续性、战略性及反馈性控制,有助于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提升和可持续发展。因此,结合PDCA循环理论,对于探寻全面性、系统性和反馈性的企业环境成本循环性控制体系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二、企业环境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
(一)环境成本控制的目标模糊
企业作为环境成本控制的主体,其对环境成本的所采取的态度直接决定其控制效果。大量公司并没有制定明确的治理和控制的目标,或者目标未结合实际情况,存在不科学、不合理的现象。这种方式使环境成本控制存在较为严重的片面性,对于环境成本的重视并未从综合考虑企业发展的角度出发,环境成本控制并未立足于企业的长期战略的实现和促进企业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更多的将成本控制的目标设定于企业短期经济效益的增长。
(二)控制范围与方法不完善
从时间维度来看,目前,受传统成本观念以及利益相关者的压力和相应的法律法规影响,大部分企业进行环境成本控制主要集中于事后阶段,即集中于产生环境问题的阶段。通过采取措施对企业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三废”进行弥补性的事后控制,而在企业的经营过程中以及产品的生产过程中并未重视环境成本的预防和控制。从空间维度来看,受环境成本的外部性特点影响,绝大部分企业只重视企业内部真正发生的环境成本并对其进行控制,而产生于企业外部的环境成本其控制和预防却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所以,综合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来看,企业对于环境成本控制范围的界定普遍存在问题。此外,我国尚未建立起环境成本控制的方法体系,企业也缺少相应的环境成本控制方法。从国家现有的会计准则以及当前的环境法律法规来看,在对企业环境成本计量与披露的要求方面,并没有明确规定。同时,企业在成本核算过程中,也不包括外部环境成本,而由社会来承担。企业也未专门制定相应的会计制度及核算方法,来进行环境成本的计量与披露,使得企业披露的成本并未包含环境成本,产品成本并不真实。
(三)缺乏反馈性控制
相比于传统的成本控制,环境成本控制具有其自身的特点,对于预防性质的环境成本投入,大多数情况下需要通过企业的长期发展和生产经营来实现其投入效益,这一特点体现在环境成本控制的战略性和长期性方面。所以,为契合环境成本控制的独特性,环境成本控制应实现循环性的反馈控制,并实现环境成本的逐步、重点改善。而现今大多数企业对于环境成本的控制并未采用循环性的反馈控制系统,使环境成本的控制缺乏渐进性和持续性。
三、基于PDCA的环境成本控制的改进
(一)基于PDCA的环境成本控制改进思路
1.明确环境成本控制的战略目标定位环境成本是企业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成本控制战略的重要构成部分,但又有其特殊性。对于企业环境成本控制的目标定位应当与企业的长期发展战略和定位相结合。具体来看,企业不能只关注短期利润的增长,而是应当环境成本控制渗透到企业的整个生产经营过程中去,从企业的整个价值链和生命周期角度出发,来确定环境成本控制目标。所以,环境成本控制目标的定位,应克服追求企业短期经济效益,从企业长期目标的角度,正确把握环境成本控制的战略性目标定位。2.规范环境成本控制的范围与方法无论在经济效益还是社会效益方面,都证明了末端治理的思想存在的局限性,企业环境成本控制的范围应该包括企业价值链、产品生命周期和企业生产运营的全过程。应加大企业控制性环境成本的投入,降低事后损失性成本的失控,从而获得环境成本控制投入的最佳平衡点,环境成本的在企业生命周期的体现。3.建立环境成本控制的反馈机制由于环境成本控制工作的复杂性、长期性和系统性,企业应当建立环境成本控制的反馈机制,在每一次针对特定问题进行控制后,对环境成本控制工作实施的情况进行反馈,使环境成本控制的工作站在一个更高的层次上,并继续实现环境成本的优化控制。同时,环境成本控制的反馈机制需要企业动员员工和社会力量的参与,充分调动各方的积极参与,使他们认识到环境成本控制的重要性,从而为环境成本控制系统的反馈机制的有效运行提供保障
(二)基于PDCA循环的环境成本控制的优势
1.与长期发展战略相匹配环境成本控制具有持续性的特点,这个特性决定了对其的控制行为必须是不间断的、连续的,并且能够涵盖整个的生产运营过程。而PDCA就是一种具有持续性的循环体系,能够保持在生产运营中对环境成本进行持续性的控制。PDCA循环体系能够有效的使企业受益匪浅的就是随着每一次环境成本控制的实施,企业成本控制系统都会迈上一个新层次,真正做到提升环境质量,减少污染,实现企业又好又快的可持续发展观。2.适用于环境成本控制的系统性PDCA循环具有全局性和循序渐进性,针对环境成本控制复杂性和长期性的特点,PDCA循环作为一种控制系统框架,对于环境成本控制的过程中做出详细、规范和持续改进的规划,以此为依据实施全面的环境成本控制,而非站在短期和片面的角度;其次,在整体规划的基础上,立足于每一个控制环节,PDCA循环控制系统都需要制定详细的计划和方案,实现在整体循环改进的基础上,细化至循环系统的每一个组成部分,同样做到循序渐进式改进,从而切实做到实现环境成本控制全局一致的效果。3.适用于持续改进的反馈性控制在监督的基础上实现持续改进是环境成本控制顺利实施的关键所在。PDCA循环的“C”阶段和“D”阶段,能够通过对前阶段的工作进行总结,对环境成本控制工作的实施情况进行有效地检查监督,出现问题及时得到反馈,并在下一个循环中继续得到解决。这样一来,可以提高环境成本控制工作的透明度和持续性,最终达到环境成本控制和环境治理的目的。4.促进可持续发展战略环境成本控制系统每经过一次PDCA循环,需要不断地总结经验,对成功经验进行标准化,而对遗留问题进行分析,找出进一步优化的重点和方向,继而在下一次的控制循环中解决。对环境成本进行循环性的控制,可以使环境成本控制工作得到不断的改进,使环境成本控制的手段更为规范和科学,实现环境成本控制效果的不断完善和社会经济效益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四、环境成本PDCA循环控制系统有效运行的保障措施
(一)培养企业环境保护意识
培养企业的环保意识,首先应结合环境成本PDCA循环控制的理念,通过构建环境友好型企业文化,一方面指构建以企业员工为主题的企业文化,从主观角度培养和规范员工的环境保护意识;另一方面在于构建“循环”型企业文化,将环境成本循环控制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各个部门之间的有效配合和广泛参与,并发挥各部门间沟通效率和反馈流程对于环境成本循环控制的重要作用。其次,企业应树立战略环境成本控制意识。环境成本的控制短期内有可能加大企业的成本支出,影响企业经营利润的流入,但是,环境成本的控制应该站在长期的角度进行规划和实施,而非仅考虑生产经营周期的经营利润。
(二)构建环境成本
PDCA循环控制的组织结构组织机构的保障,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首先,企业应当在现有成本中心的基础上建立环境成本控制的责任中心,以负责日常环境成本的核算、分析、规划和控制等工作。企业内各部门都要严格执行和配合环境成本中心所制定的环境标准、清洁生产标准和差异分析流程,完成环境成本控制的目标。其次,建立分析型战略组织结构,当传统生产技术和产品类型不再适应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绿色产品需求时,分析型企业组织结构应在意识到环境保护重要性的基础上,致力于新技术和清洁产品的开发,从而适应市场需求和社会大众日益深化的环境保护诉求。
(三)综合运用环境成本的控制方法
综合运用各种环境成本控制的方法,包括:培养环境成本PDCA循环控制的专业人员。企业应当为员工创造机会和条件接触更加全面和系统的培训,包括定期的现场培训、网上培训以及参加大学公开课等形式,相关人员也应当转变传统的观念,及时更新自身所掌握的会计知识,掌握政策变动,了解环境保护相关法规和信息,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另外,应建立环境成本PDCA循环控制方法的选择规范,根据企业不同的发展时期、不同的战略安排以及阶段性目标改变等具体情况,选择与之相适应的控制方法。
[参考文献]
[1]肖序,熊菲.环境管理会计的PDCA循环研究[C].中国会计学会环境资源会计专业委员会2014学术年会.2014.
[2]肖序,刘三红.基于“元素流—价值流”分析的环境管理会计研究[J].会计研究,2014(3):79-87.
[3]谢东明,林翰文.排放权交易运行机制下我国企业排放成本的优化战略管理研究———基于企业目标和社会环保目标的实现[J].会计研究,2012(6):81-88.
[4]张咏梅,杜京芳.我国企业环境成本研究述评[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3(6).
第四篇:政治法律环境及其对企业营销的影响
政治与法律环境对国际企业营销活动的影响
政治与法律是影响企业营销的重要的宏观环境因素。政治因素像一只有形之手,调节着企业营销活动的方向,法律则为企业规定商贸活动行为准则。政治与法律相互联系,共同对企业的市场营销活动发挥影响和作用。
1.政治环境因素
政治环境指企业市场营销活动的外部政治形势和状况以及国家方针政策的变化对市场营销活动带来的或可能带来的影响。
(1)政治局势
政治局势指企业营销所处的国家或地区的政治稳定状况。一个国家的政局稳定与否会给企业营销活动带来重大的影响。如果政局稳定,生产发展,人民安居乐业,就会给企业造成良好的营销环境。相反,政局不稳,社会矛盾尖锐,秩序混乱,这不仅会影响经济发展和人民的购买力,而且对企业的营销心理也有重大影响。战争、**、罢工、政权更替等政治事件都可能对企业营销活动产生不利影响,能迅速改变企业环境。例如,一个国家的政权频繁更替,尤其是通过暴力改变政局,这种政治的不稳定,会给企业投资和营销带来极大的风险。因此,社会是否安定对企业的市场营销关系极大,特别是在对外营销活动中,一定要考虑东道国政局变动和社会稳定情况可能造成的影响。像中东地区的一些国家,虽然有较大的市场潜力,但由于政治不稳定,国内经常发生宗教冲突、派系冲突,还有恐怖组织的恐怖活动,国家之间也常有战事,这样的市场有较大的风险,需要认真评估。
(2)方针政策
各个国家在不同时期,根据不同需要颁布一些经济政策,制定经济发展方针,这些方针、政策不仅要影响本国企业的营销活动,而且还要影响外国企业在本国市场的营销活动。例如,我国在产业政策方面制定的《关于当前产业政策要点的决定》,明确提出了当前生产领域、基本建设领域、技术改造领域、对外贸易领域各主要产业的发展序列。还有诸如人口政策、能源政策、物价政策、财政政策、金融与货币政策等,都给企业研究经济环境、调整自身的营销目标和产品构成提供了依据。就对本国企业的影响来看,一个国家制定出来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战略、各种经济政策等,企业都是要执行的,而执行的结果必然要影响市场需求,改变资源的供给,扶持和促进某些行业的发展,同时又限制另一些行业和产品的发展,那么企业就必须按照国家的规定,生产和经营国家允许的行业和产品。这是一种直接的影响。国家也可以通过方针、政策对企业营销活动施以间接影响。例如,通过征收个人收入调节税,调节消费者收入,从而影响消费者的购买力来影响消费者需求;国家还可以通过增加产品税来抑制某些商品的需求,如对香烟、酒等课以较重的税收来抑制消费者的消费需求。这些政策必然影响社会购买力,影响市场需求,从而间接影响企业营销活动。从对国外企业的影响来看,市场国的方针、政策是外国企业营销的重要环境因素,要直接和间接影响到外国企业在市场国的营销活动。例如,改革开放之初,我国的外贸政策还比较谨慎,有关外贸的法律制度既不健全,又缺乏稳定性和连续性,因此,外国资本来华投资很多表现为短期行为,投资期限短,抱着捞一把算一把想法的投资者也不乏其人。随着我国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和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特别是对外开放政策的进一步明朗化和外贸、外商投资法律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外资看到了在华投资的前景,因而扩大投资规模,延长投资期限(由最初的1~3年,延长到5年以上,甚至10年、20年、50年),来华投资的外国企业也越来越多。这说明,市场国的方针、政策对外来投资有非常大的影响作用。
目前,国际上各国政府采取的对企业营销活动有重要影响的政策和干预措施主要有:
①进口限制。这指政府所采取的限制进口的各种措施,如许可证制度、外汇管制、关税、配额等。它包括两类:一类是限制进口数量的各项措施;另一类是限制外国产品在本国市场上销售的措施。政府进行进口限制的主要目的在于保护本国工业,确保本国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优势。
②税收政策。政府在税收方面的政策措施会对企业经营活动产生影响。比如对某些产品征收特别税或高额税,则会使这些产品的竞争力减弱,给经营这些产品的企业效益带来一定影响。
③价格管制。当一个国家发生了经济问题时,如经济危机、通货膨胀等,政府就会对某些重要物资,以至所有产品采取价格管制措施。政府实行价格管制通常是为了保护公众利益,保障公众的基本生活,但这种价格管理直接干预了企业的定价决策,影响企业的营销活动。
④外汇管制。指政府对外汇买卖及一切外汇经营业务所实行的管制。它往往是对外汇的供需与使用采取限制性措施。外汇管制对企业营销活动特别是国际营销活动产生重要影响。例如,实行外汇管制,使企业生产所需的原料、设备和零部件不能自由地从国外进口,企业的利润和资金也不能或不能随意汇回母国。
⑤国有化政策。指政府由于政治、经济等原因对企业所有权采取的集中措施。例如为了保护本国工业避免外国势力阻碍等原因,将外国企业收归国有。
(3)国际关系
这是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关系。发展国际间的经济合作和贸易关系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企业在其生产经营过程中,都可能或多或少地与其他国家发生往来,开展国际营销的企业更是如此。因此,国家间的关系也就必然会影响企业的营销活动。这种国际关系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①企业所在国与营销对象国之间的关系。例如,中国在国外经营的企业要受到市场国对于中国外交政策的影响。如果该国与我国的关系良好,则对企业在该国经营有利;反之,如果该国对我国政府持敌对态度,那么,中国的企业就会遭到不利的对待,甚至攻击或抵制。比如中美两国之间的贸易关系就经常受到两国外交关系的影响。美国经常攻击中国的人权状况,贸易上也常常采取一些歧视政策,如搞配额限制,所谓“反倾销”等,阻止中国产品进入美国市场。这对中国企业在美国市场上的营销活动是极为不利的。②国际企业的营销对象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关系。国际企业对于市场国来说是外来者,但其营销活动要受到市场国与其他国家关系的影响。例如,中国与伊拉克很早就有贸易往来,后者曾是我国钟表和精密仪器的较大客户。海湾战争后,由于联合国对伊拉克的经济制裁,使我国企业有很多贸易往来不能进行。阿拉伯国家也曾联合起来,抵制与以色列有贸易往来的国际企业。当可口可乐公司试图在以色列办厂时,引起阿拉伯国家的普遍不满,因为阿拉伯国家认为,这样做有利于以色列发展经济。而当可口可乐公司在以色列销售成品饮料时,却受到阿拉伯国家的欢迎,因为他们认为这样做会消耗以色列的外汇储备。这说明国际企业的营销对象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关系,也是影响国际企业营销活动的重要因素。
2.法律环境因素
法律是体现统治阶级意志、由国家制订或认可、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对企业来说,法律是评判企业营销活动的准则,只有依法进行的各种营销活动,才能受到国家法律的有效保护。因此,企业开展市场营销活动,必须了解并遵守国家或政府颁布的有关经营、贸易、投资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如果从事国际营销活动,企业就既要遵守本国的法律制度,还要了解和遵守市场国的法律制度和有关的国际法规、国际惯例和准则。这方面因素对国际企业的营销活动有深刻影响。例如,一些国家对外国企业进入本国经营设定各种限制条件。日本政府曾规定,任何外国公司进入日本市场,必须要找一个日本公司同它合伙。也有一些国家利用法律对企业的某些行为作特殊限制。美国《反托拉斯法》规定不允许几个公司共同商定产品价格,一个公司的市场占有率超过20%就不能再合并同类企业。除上述特殊限制外,各国法律对营销组合中的各种要素,往往有不同的规定。例如,产品由于其物理和化学特性事关消费者的安全问题,因此,各国法律对产品的纯度、安全性能有详细甚至苛刻的规定,目的在于保护本国民族的生产者而非消费者。美国曾以安全为由,限制欧洲制造商在美国销售汽车,以致欧洲汽车制造商不得不专门修改其产品,以符合美国法律的要求;英国也曾借口法国牛奶计量单位采用的是公制而非英制,将法国牛奶逐出本国市场;而德国以噪音标准为由,将英国的割草机逐出德国市场。各国法律对商标、广告、标签等都有自己特别的规定。比如加拿大的产品标签要求用英、法两种文字标明;法国却只使用法文产品标签。广告方面,许多国家禁止电视广告,或者对广告播放时间和广告内容进行限制。例如德国不允许做比较性广告和使用“较好”、“最好”之类的广告词;许多国家不允许做烟草和酒类广告等。这些特殊的法律规定,是企业特别是进行国际营销的企业必须了解和遵循的。
从当前企业营销活动法制环境的情况来看,有两个明显的特点:①管制企业的立法增多,法律体系越来越完善。西方国家一贯强调以法治国,对企业营销活动的管理和控制也主要通过法律手段。在这方面的立法主要有三个内容或目的:一是保护企业间的公平竞争,制止不公平竞争;二是保护消费者正当权益,制止企业非法牟利及损害消费者利益的行为;三是保护社会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防止对环境的污染和生态的破坏。近几年来,我国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同时,也加强了市场法制方面的建设,陆续制订、颁布了一系列有关重要法律法规,如《公司法》、《广告法》、《商标法》、《经济合同法》、《反不正当竞争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产品质量法》、《外商投资企业法》等等,这对规范企业的营销活动起到了重要作用。②政府机构执法更严。有了法,还必须进行执法,这样法律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各个国家都根据自己不同的情况,建立了相应的执法机关。例如,在美国,就有联邦贸易委员会、联邦药物委员会、环境保护局、消费者事务局等执法机构,日本有公正交易委员会,德国有联邦卡特尔局,瑞典有消费者行政长官处和市场法院,加拿大有市场保护委员会等。这些官方机构对企业的营销活动有很大的影响力,近年来执法更加积极、严格。我国的市场管理机构比较多,主要有工商行政管理局、技术监督局、物价局、医药管理局、环境保护局、卫生防疫部门等机构,分别从各个方面对企业的营销活动进行监督和控制,在保护合法经营,取缔非法经营,保护正当交易和公平竞争,维护消费者利益,促进市场有序运行和经济健康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企业必须知法守法,自觉用法律来规范自己的营销行为并自觉接受执法部门的管理和监督。同时,还要善于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当其他经营者或竞争者侵犯自己正当权益的时候,要勇于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的利益。
第五篇:为油田企业创造更好的法律环境
近年来,国家和地方政府在资源、环保方面出台一系列政策法规,对油田勘探开发的监督约束日趋严格,油地关系也出现一些新问题、新情况。针对这些变化和问题,分析研究涉油法律法规,为石油企业创造更好的法律环境,对鼓励石油企业生产更多原油,缓解国内石油供需矛盾和减少进口有重要的政治和经济意义。
一、油田勘探开发法律环境特点
到目前为止,我国颁布的涉及油气勘探开发的法律法规主要有《矿产资源法》、《土地管理法》、《环境保护法》、《环境影响评价法》、《海洋环境保护法》等十多部法律,以及几十项相关法规和规章。其中对油田影响较大的主要是土地、环保方面的法规。
土地管理的政策法规日益严格。1999年《土地管理法》修订后,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加强对土地的宏观调控和管理。国家对土地实行用途管制,从严从紧控制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的总量和速度;征地补偿税费大幅提高,以东营地区为例,2008年油田征地支出与2004年相比提高了一倍左右;国家严格控制划拨用地范围,除油田采矿用地外的其他建设项目用地,一律采用出让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国家加大土地违法违规行为的惩处力度,建立了土地管理中地方政府、各级部门和用地单位的共同责任制度,强化土地执法监察,严格土地管理责任追究。
环境保护立法加快,执法监管力度加大。2001年以来,环境保护立法更加注重可持续发展,《环境影响评价法》、《清洁生产促进法》等先后出台,《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等相继修订,环境法律体系更趋完善。国家正在动用一切经济手段促使石油行业实现其节能减排约束性目标,油田已成为国家环保部门的重点监控对象。新建项目必须进行环评,否则被责令停建;排污费标准提高,处罚力度加大,违法成本提高;环境监察机构建设不断健全,强化地方政府的行政责任追究机制。
行政执法力度加大,行政纠纷增多。随着国家土地管理、环保执法趋严,涉及油田罚款和收费案件呈现出案件数量快速增长、处罚领域越来越多、情况日趋复杂的态势。
石油立法滞后,石油法律的刚性和稳定性不够。如在打击涉油犯罪方面,现有的法律、法规不仅严重滞后,而且还存在法律相互冲突,法律效力低等问题。
二、法律法规对油田勘探开发的影响
法律环境对油田勘探开发建设的影响,集中在土地、环保和油地关系协调三个方面。
1、油田征地难度加大,土地取得费用提高。建设用地实行总量控制和用途管制,使得油田征地难度加大;征地税费标准提高,胜利油田2008年征用基本农田的支出要比2004年增加4.83-7.85万元/亩;国家节约集约用地政策使得油田采矿用地取得方式将由划拨转为出让,用地成本将大幅增加;油田因违规违法用地,将被处以罚款和支付滞纳金。
2、受城镇建设及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油田存量土地管理的难度增加,工农关系更加复杂。地方城市建设挤占了油田开发空间,增加了各采油厂的支出,影响了生产;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增加了油田征地费用和设施维护费用,工农关系复杂化。
3、环保标准提高,政府监管趋严,油田环境污染治理责任加重。外排污水和油泥砂的治理标准提高,地方环保部门执法力度加大,油田的环保任务越来越重。环境污染索赔纠纷增多,赔偿支出加大。
三、油田勘探开发面临的法律问题
部分建设用地使用权的取得和行使存在瑕疵,面临一定的法律风险。油田土地未完全办理权属登记,部分土地权属不清,不利于盘活土地资产,维护油田土地及其附着物的合法权益;部分土地用途的改变未依法履行手续,闲置井场土地被侵占;拖欠征地补偿款现象依然存在;油田在依法用地、依法维权方面,相关政策利用不足。
油田治理污染任务重与投入不足的矛盾突出。环保投入相对不足,环保工作困难多。随着环保标准不断提高,勘探开发的环保费用越来越高;老化油泥砂和污水处理技术,因投入不到位而准备不足。
对新问题油田尚未制定赔偿办法,相关问题无法妥善处理。对噪音、尘暴、排水、震动、水体污染等原因造成的损害,油田没有相关补偿规定,处理较难,往往会影响生产施工。
油田执行层法律意识和维权能力薄弱,法律风险防控体系需要进一步完善。部分单位对行政处罚不重视,行政纠纷处理方式有待规范;在处理油地纠纷时,油田法律业务部门作用发挥不够;法律风险研究和防控工作有待提高。
四、改善油田法律环境的对策及建议
1、积极向油田上级集团公司和地方政府反映涉及油田勘探开发的法律问题,争取维护油田合法权益的规定体现在相关的法律法规中。建议油
田向集团公司反映当前法律环境中存在的问题,油田法律事务部门针对涉油犯罪、矿权保护、管道保护、第三方污染赔偿责任等问题进行专题研究,开展油田企业受侵害权益方面的调查,积极通过集团公司向立法机关反映油田企业遇到的问题,使油田企业的合法权益能够在石油立法中得以充分体现,为解决勘探开发中的问题寻求法律上的支持。建议油田加强与省政府、省人大
等相关部门的沟通与协调,争取多方支持,促进以保护油田合法权益的相关法规政策早日出台。
2、油田向集团公司申请专项资金和政策,以解决油田在土地和环保方面的历史欠账和新问题。国资委《关于落实中央企业法制工作三年目标有关事项的通知》要求,“2008~2010年间,中央企业历史遗留的重大法律纠纷案件基本解决”,据此向集团公司申请专项资金、政策支持。
3、向集团公司积极申请土地款专项资金,解决土地历史欠款的问题,避免因为违规违法用地被处以巨额罚款和支付滞纳金。同时,简化征地费用的审批手续,根据法律规定及时调整油田的征地定额标准,以保障油田在法定时间(三个月)内足额支付各项征地相关费用,避免欠款使用土地等违规行为。
4、申请“治理历史油泥沙、污水处理设施改造”等环保专项资金,集中力量积极解决油田历史遗留的环保欠账问题。并建议将污染治理设施运行及维护费用纳入生产成本列支。
5、向集团公司反映目前油田在环保方面的技术瓶颈,建议集团公司对油田企业面临的共性难题,统一组织技术攻关,为油田顺利完成治污减排任务提供技术支持。建议通过油地联席会议就行政审批、排污费返还等问题加强与地方政府的协商。争取和东营市政府就减少行政审批达成协议,在遵守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各级行政审批中心的作用,采取一站式或集中式办理等方式,提高在特殊油区作业的行政审批效率,缩短行政审批时间;加强与地方政府的沟通协调力度,多渠道增加环保投入,依据有关法律规定,争取提高排污费返还比例,用于污染治理和相关技术的研发应用。
6、建议油田对土地、环保方面重点问题采取针对性措施,集中整治,规避法律风险。在土地管理方面积极确权、维权,杜绝土地违法行为;在环保问题上加大资金投入和环保技术开发。
7、加强执行层的法律意识,提高维权、行权能力,健全法律风险防控体系。加强法律队伍建设,扩大法律培训对象的范围,分层分类进行针对性法律培训;进一步完善案件申报制度和重大案件统一处理制度。积极开展法律风险的识别、评估和控制工作,制定油田法律风险防控体系文件;完善法律政策信息平台,为各级法律部门提供信息支撑。
为油田企业创造更好的法律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