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党章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研究
党章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研究
党的十八大在总结吸收近年来党的建设的成功经验,并与总纲部分的修改相衔接,对党章部分作了适当修改,学习贯彻党章是党员加强党性修养的必须选择,要求广大党员和领导干部只有把党章学习好、遵守好、贯彻好、维护好才能有效引导党员加强党性修养,严格遵守党员标准,特别是纪检监察干部,面对新形式,新任务,如何要全面履行党章赋予的职责,加大防治腐败力度,与时俱进,奋发有为,促进反腐倡廉的健康发展,然而部分领导干部和个别党员在学习遵守贯彻维护《党章》中出现了一定的偏差,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需要采取措施予以解决。
一、执行党章存在的问题
(一)学习不够深入,内容理解肤浅
一些党员干部学习意识淡薄,自觉学习意识差,对《党章》的学习,只在入党的时候拿来看看念念,入党宣誓后便束之高阁,对内容知之甚少、理解得机械、教条,不能深刻领会其内涵和实质,导致党员干部理论素质不高,政治上发生摇摆性,认识上出现片面性,工作上产生盲目性,思路上陷入局限性。
(二)注重享受权利,忽视履行义务
党员干部不能把《党章》中规定的权利和义务统一起来,而是把二者对立起来。只注重党员应享有的权利,忽视应履行义务,主要表现在享有党员规定的权利,行使表决权、选举权、被选举权时,以个人利益为重,不认真履行自己的义务,给党的事业带来了不应有的损害,有的甚至步入腐败的泥潭,跌入犯罪的深渊。
(三)纪律意识淡薄,不能学以致用
学习《党章》目的是要深刻认识其科学内涵和本质,切实用武装自己的头脑、指导工作、研究问题,努力把《党章》中理论思想转化为正确的工作思路、政策措施,落实到实际行动中,解决问题上。然而一些党员、干部纪律观念淡薄、有令不行、有禁不止;有 的人认为,组织纪律、财经纪律是“高压线”、是“硬”的,碰不得,而政治纪律是“软”的,触犯了关系不大,导致一些人对党的方针政策合意的就执行,不合意的就不执行,我行我素;有的缺乏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对违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的错误言行不报告、不抵制、不引导,甚至听信政治谣言。在贯彻学习过程中,也不能学以致用,不能与实践结合,不能与发展同步的问题依然存在。甚至有个别干部不能经受住权力、金钱和美色的考验,丧失了党性原则最终走上犯罪道路。
(四)责任意识淡薄,影响《党章》权威性
目前,一些党员对党章的实质、内容、规定和效力,缺乏深理解,更没有自觉同违反党章的行为作斗争的责任意识;一些党员干部把党章看做是抽象的“条条”,不能自觉规范自己的言行,制度意识、制度观念淡薄,缺乏遵章守纪的自觉性;在制度面前做不到人人平等,这严重缓释了制度应有的严肃性。更有把制度当儿戏,对普通群众严,对领导干部松,今天需要则严,明天不需要则松,采取适用主义的态度对待制度。有的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不能持之以恒地开展正常的支部生活,没有凝聚力和战斗力,严重影响了党的形象,也损害了《党章》在党员和群众中的权威性。
二、解决党章执行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一)坚定理想信念,提高理论素养
认真学习、切实贯彻党章,就是要加强对广大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教育,进一步坚定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不断提高党员干部的理论素养,正确履行职责关键在加强学习,纪检监察干部要认真学习贯彻党章,全面理解和把握其丰富内涵和精神实质。尤其是要结合纪检监察工作实际,认真实践,切实加强自身修养,做到学以致用、知行合一。要在真学、真懂、真信、真用上下工夫。要通过学习,进一步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断提高运用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认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任何情况下,都要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和 坚定,明辨是非,经受住各种考验。
(二)加强自身建设,提高道德修养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一些党员干部出问题大都是从道德品质上出问题开始的。只有加强自身建设,提高道德修养,才能防患于未然,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和预见性。学习贯彻党章,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正确的权力观、利益观、地位观、模范遵守社会公 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抵制各种腐朽和落后思想文化的侵蚀,保持共产党人的高风亮节,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使全体党员在遵守《党章》时,能把享有权利和履行义务有机地结合起来,统一起来,使全体党员都能正确使权力,对党的事业高度负责;忠实履行应尽的义务,保证党的事业健康发展。
(三))坚持党性原则,严明党的纪律
纪律是执行路线的保证。如果没有铁的纪律,党就会成为一盘散沙,因此党员都必须自觉接受党的纪律的约束,特别是纪检监察工作的特殊岗位、特殊性质,决定了这支队伍必须具备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精神,要充分认识到当前反腐败斗争的艰巨性和复杂性,树立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不怕困难,百折不挠,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斗志,把反腐败斗争推向深入。要发扬公正无私、刚直不阿、不徇私情、敢于碰硬的精神,坚决同各种腐败现象做斗争。不论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坚持党性原则,旗帜鲜明地按照党章办事,坚决维护党纪政纪的严肃性。
(四)增强大局意识,维护《党章》权威
牢固树立大局观念,不断维护和增强党的权威,广大党员干部要经常性的重温党章,培养党章意识,认真严格地执行党章,确保党章的权威性。要加大执纪力度,对违反党章规定的,进行严肃批评教育;对屡教不改的,要作出组织处理;对造成严重后果的,要绳之以党纪国法。通过着力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真正维护好党章的权威性,使党内法规制度成为全党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我们才能 在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下,成功化解各种风险,解决各种问题,推进我们的事业。
(五)抓好纪检队伍建设,要坚持与时俱进
纪检监察干部要切实做到“正人先正己”,带头遵守党章,自觉遵守党纪国法,主动接受监督,不能有特权思想,不能以“监管者”自居,无论办案办事都要依法进行,时刻体现先锋模范作用和示范引导作用。要严于律己,始终保持艰苦奋斗、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工作高标准,生活低要求,淡泊名利,抗住诱惑,管住小节,清白做人。要在工作实践中不断增长本领,提高素质,把纪检监察队伍建设成为一支永远忠于党、忠于人民,能打硬仗、胜仗的“铁军”,以一流的素质、一流的作风,创造出一流的业绩。
第二篇:谈分级护理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论文关键词:护理制度 分级护理
论文摘要:分级护理制度是护士在临床对患者实施护理工作的重要依据,但在分级护理制度实施过程中,存在着护理工作制度与医学教育、医疗工作制度以及现代护理理论不协调的现象,在确定分级护理依据,医疗文件记录时间,认定患者活动范围以及护士的劳动价值方面产生部分误区。由于分级护理执行不当,使部分患者得不到相应的护理措施,严重的可造成患者意外。针对以上问题提出建议:(1)由护士确定护理等级;(2)医学院校教育增加相关护理内容;(3)加强医院内医务人员教育,以保证制度的科学性、严肃性和可操作性。① 分级护理制度是护士实施护理工作的重要依据,护士按其标准完成护理实践,分级护理制度在临床护理、重症抢救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分级护理制度在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弊病,制约着护理学的发展,不同程度地影响着临床护理工作质量,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和不良后果。问题
1.1 分级护理制度与相关领域不协调
1.1.1 分级护理制度与医学教育 医疗与护理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两门学科,在基础理论、专科知识、规章制度和技术方面有许多交叉内容,但在医学教育中主要侧重的是基础医学教育与临床医学教育,对护理工作制度教育的内容甚少或无,笔者以咨询方式先后调查了部分医学院校毕业生,在学校的教育中关于分级护理制度没有适当的安排,从而造成医生对分级护理制度缺乏了解。
1.1.2 分级护理制度与医疗工作制度 在现行的医疗工作制度中规定,患者住院后,由医师根据病情制定医疗工作方案,下达医嘱,其中包括分级护理,但由于医师在学校中没有系统学习过分级护理的相关内容,往往根据主观或经验判断分级护理标准,造成分级护理制度执行中的不规范。
1.1.3 分级护理制度与现代护理理论 分级护理制度是护理前辈总结经验教训逐步形成的。随着护理学的发展,现代护理理论已不断地注入到护理实践之中,但分级护理制度的内容更新还尚有差距,相对陈旧。
1.2 分级护理制度执行过程中存在误区
1.2.1 确定分级护理依据方面 分级护理是依据患者的病情轻重缓急和护理需求确定患者的护理措施,但由于不同步的教育与制度,在临床工作中掌握的标准不尽相同,分级护理的内容不为医生、护士所共识,导致部分医生确定分级护理等级时主观因素多于客观依据。如大手术后需严格卧床的患者,有的医生认为手术比较顺利,就将应下达为一级护理的患者主观确定为二级护理,使患者的实际需求和护理标准相差较大[1]。
1.2.2 医疗文件记录时间方面 分级护理制度是针对患者的病情和需求而确定护理工作内容,对医疗工作没有直接的要求,但由于缺乏认识,一部分医务人员认为分级护理制度与医疗记录时间和内容有直接关系,常常为避免繁琐的记录,对一些较重的患者不下达相应的高等级护理。
1.2.3 认定患者活动范围方面 为保证患者的治疗与安全,分级护理制度对患者的活动范围有明确的规定,如严格卧床休息、适当室内活动等,既是患者疾病恢复的需要,也有利于护士观察病情和护理。但在执行过程中,医、护、患三者对分级护理中患者可以允许活动的范围认识不一致,要求的标准也不相同,随意性较大。[!--empirenews.page--] 1.2.4 认定护士的劳动价值方面 随着医疗市场的开放,护理工作量也相应的增加,体现护理人员劳动价值的方法之一,就是护理工作以分级护理的形式被社会承认,各地区物价部门明确规定了分级护理的内容及价格。但是由于分级护理制度执行得不严格,并且受到来自社会、患者及家属的干扰,为了少交护理费而降低护理等级,使护理人员的劳动价值没有得到充分的肯定。
1.3 分级护理不当产生的负面影响
1.3.1 部分患者没有得到相应的护理等级 由于以上诸多原因,使部分患者与病情需求的护理等级不相符,即使住院时相符,有时也不能随着疾病的转归而及时地改变护理等级,特别是当患者病情发生变化时,未及时修订护理等级,而引起护理记录过于简单,不能为下一步治疗抢救提供准确、详尽的依据[1],可贻误抢救或引发医疗纠纷。
1.3.2 分级护理不当造成患者意外 在分级护理制度中明确规定了各级护理的要求,但由于分级护理执行得不严格,使护士的巡视时间、病情观察、患者的活动范围限定等一系列必要的护理措施不能按级实施,个别患者出现意外,给患者和家属造成痛苦和伤害。
1.3.3 护理工作的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受到影响 完善的护理工作制度是患者治疗与康复的关健所在,是提高护理质量的保证,当制度不完善或执行不利时,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均受到损害,影响到患者、医院及护士三者的利益。建议对策
2.1 由护士确定护理等级 分级护理是临床护士工作的依据之一,笔者认为由护士长或责任护士以护嘱的形式下达分级护理的等级比较合适,其原因有以下几点:(1)护士是接触患者最多的医务人员,最能及时发现患者的病情变化。(2)在开展以患者为中心的整体护理过程中,护士已由过去从属于医疗工作的被动执行者,转变为能够综合地、动态地、独立地处理患者护理问题的决策者。(3)护理人材的培养和教育,保证了护理队伍目前已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和决策能力。
2.2 医学院校教育增加相关护理内容 建议在医学院校的教育中增加与医疗工作密切相关的护理教学内容,以保证医疗过程中的医护合作协调,保证患者的医疗护理质量,提高患者的生活和生命质量。
2.3 加强医院内医务人员教育 医务人员的分级护理制度的再教育,是当前解决分级护理不当的有力措施,将分级护理制度以业务讲课、院内业务简报、举办教育栏目以及护士的宣传教育等形式,对院内医务人员进行反复的教育和宣传,以保证执行制度的科学性、严肃性和可操作性。
第三篇:我国公共政策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对策.doc
我国公共政策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
其解决对策
摘要: 公共政策执行在整个行政管理活动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作为政府调控社会成员之间利益关系,实现公共利益的合理分配及具体行政目标的重要手段之一,在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公共政策越来越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尤其是中国加入WTO以后,无论是政府还是社会都将进一步融入世界经济,置身于一个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大环境中去。这也对我国公共政策的制定、实施等领域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今,我国政府在公共政策执行这一重要的环节中,仍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具体表现为政策执行偏误,即政策执行者在实施公共政策的过程中,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使执行效果偏离政策的最终目标并引起了经济、政治、社会生活的无序和混乱等政策失真现象。如何改善现有的缺陷,探索出解决对策并保证公共政策的有效实施,正是我们如今亟待解决的问题。关键词: 公共政策执行偏误政策失真
一、引言
公共政策执行是在政策方案接受之后,国家行政机关及其组成人员通过运用各种手段,将其内容转化为现实从而实现公共政策目标的一种行为。公共政策执行是公共管理活动的中心环节,是实现政策目标、解决政策问题以及实现社会公共资源权威性分配的主要途径。美国公共行政学者艾利森曾指出:“在达到政府目标的过程中,方案确定的功能只占10 % , 而其余90 %取决于有效的执行”。这表明公共政策执行在公共政策活动及其生命过程中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然而,在公共政策执行过程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常常导致公共政策执行出现偏误,政策目标不能预期实现。由于体制转轨和社会转型等方面的原因,目前在我国这一问题尤为严重。在当前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阶段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形势下,研究并解决我国的公共政策执行出现偏误问题,无疑是个十分重要紧迫的重大现实问题,对于提高我国公共政策执行效率有着重要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二、我国公共政策执行偏误的主要表现
在整个公共政策的生命周期之中,政策执行是一个相当关键的环节,它决定了公共政策产生的直接而又实际的效果。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出现偏误,不但会直接影响政策问题的解决,导致预定政策目标落空,而且会损害政府形象,削弱政府权威和公信力。纵观我国目前公共政策执行状况,不难发现在政策执行过程中仍然存在“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不良现象,从而使得政策在执行中产生偏差和变形。具体来说, 公共政策在执行中出现的偏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虎头蛇尾”敷衍性执行。实施政策要坚决贯彻,善始善终。但在现实中,有些部门或地区对上级政策前松后紧,敷衍塞责,消极执行,致使一些政策在执行中难以达到预期效果,有时甚至会出现负面效应,给国家和人民的利益造成重大损失。
(2)“断章取义,为我所用”选择性执行。一些地方政府、单位对上级政策指令或命令进行过滤,只执行符合自己利益的部分,不符合自己利益的部分就不执行。“见了黄灯赶快走,见了红灯绕道走”便是很形象的比喻。一些单位“耍小聪明”、“打小算盘”, 置国家政策原则于不顾,站在小团体利益的立场上钻政策的空子,极大程度妨碍了上级部门目标的实施。这种选择性执行使完整的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变得残缺不全,政策的整体功能难以发挥,政策目标的实现也必然大打折扣。
(3)“土政策”附加性执行。在公共政策的执行中,执行部门为了本地利益在原政策的基础上自行设置“土政策”,打着结合地方实际的旗号另搞一套谋取私利, 从而导致政策执行变形;或附加一些原目标所没有的内容,致使政策不能准确执行到位而出现政策失真。以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为例, 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本来是为了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但在一些地方,计划生育罚款却成为乡政府财政收入的一个重要来源。有些地方竟然把生育第二胎的指标公开拍卖,偏离了计划生育政策的根本目的。
(4)“上下不一”抵制性执行。公共政策执行者对现有的政策不认同、不接受, 从而产生抵制情绪, 使公共政策不能够执行到位, 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例如,近年来我国某些地方政府过分强调自身的情况,找各种原因让中央“搞特殊”, 对中央宏观调控政策一再置若罔闻,甚至逆风而行,“你说你的, 我干我的”。
(5)“走极端”野蛮性执行。在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执行公共政策应更注重法律手段、经济手段和思想教育手段的结合运用。然而我国在公共政策执行扭曲变形,演变成野蛮执行,导致与群众关系紧张,极大地影响了执行效果。更有甚者一些政策执行人员采取极端手段,背离工作程序,甚至采用违法违纪的方法执行公共政策。
三、我国公共政策出现执行偏误的主要原因
当前公共政策执行出现偏误, 存在主观或客观等多方面原因:
(1)政策本身的原因。政策本身的质量问题是影响政策执行效果的首要因素。一项政策能否得到有效的执行, 往往取决于政策本身是否科学化合理化明晰化。政策执行偏误产生的重要前提就是政策本身存在着缺陷, 有漏洞缝隙可钻。
(2)政策执行主体的原因。任何一项政策最终都要靠执行主体来实施, 现实中政策执行偏误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政策执行主体的原因造成的。主要体现为:
1)政策执行主体的素质不高
由于历史原因, 我国公务员与发达国家公务员比较起来,素质普遍不高。从而, 文化水平低导致行政决策水平低;职业道德差导致行政道德滑坡;行政责任观念淡薄导致争荣誉而避责任;理论水平低导致官本位思想严重。
2)执行主体法制观念淡薄
从行政的角度看, 中国政府机构的规范化、法制化程度不高,变化的随意性很大,人治色彩浓厚。“不因人而异”等观念并未深入人心,随处可见官僚的“任性专断”,书面形式的行政法规约束不了现实社会中的官场逻辑,人格权威大于机构权威和法律权威。显然,不依法行政是造成公共政策执行效率直线下降的重要原因。
3)利益主体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政策的核心是要解决社会利益的分配问题,所有政策最终都表现为对社会利益关系的处理。它适用于全社会,代表和维护的是一种整体利益,符合全体人民群众的利益要求。但是,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有些政策未能充分体现,甚至损害广大政策目标群体的利益,以致目标群体难以认同和接受这些政策,进而对政策的执行产生消极情绪和抵触。在我国社会转型期,某些官僚贪污受贿、徇私舞弊、权钱交易的腐败行为不仅仅只是一般的自利行为,而是严重的违法犯罪行为。从公共政策的角度来看, 这些行为不仅仅是官僚公共决策的乱作为、不作为,更是利用公共政策谋取私利、损害公共利益的违法犯罪行为。
(3)政策执行制度的原因。相关制度的不完善,主要表现在:
1)政策执行的信息沟通机制不健全
信息沟通机制的不健全,使政策执行过程中的信息交流严重阻塞。一方面, 政策制定与执行缺乏公众参与机制,政策透明度低,政策接受者在政策实施时往往对政策内容和目标一无所知,或道听途说或一知半解,政策执行难度和风险当然加大。另一方面,政策执行缺乏信息反馈机制,政策执行盲目性大,政策评估缺少依据,政策效果难以认定。比如, 2003年“非典”事件, 就是因为开始之初, 疫情信息“上行”中瞒报、“下行”中封锁、“平行”中缺乏沟通, 最终才演变成一场重大公共危机。
2)公共政策执行的权力结构不够合理
虽然我国很早就有中央与地方之间的“放权与收权”的探索, 但迄今为止我国尚未建立一种法治化、规范化、科学化的中央与地方权力关系模式, 没有对中央与地方的权限职责进行明确的界定。
3)公共政策执行的监控机制不力
监督是管理的重要环节,也是公共政策执行的重要手段。目前我国虽然建立了比较健全的行政监察体系对国家行政管理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活动进行有效的监督,但在政策执行的过程中,依然缺乏强有力的监督机制:执行系统的监督机制因体制的依附性而难以正常运转;监督主体因其主体意识不强加上缺乏必要的法律保障致使监督职能无法完整履行;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因受行政干预而无法释放能量;社会监督因诉讼不畅、缺乏保障而难以发挥作用。
四、解决我国公共政策执行偏误的主要对策
公共政策行为是国家政治的主要组成部分,公共政策执行是实现国家职能的关键环节,政策执行的成败直接关系到经济的发展、政治的稳定和社会的进步。为避免执行偏误或解决已出现的问题:
(1)完善行政之间、党政之间的权力配置。改革现行的行政管理体制, 合理划分各机构的职能,避免职能交叉。对职能交叉的行政机构实行“撤”、“并”、“减”, 机构设置要讲究整体性和科学性,理顺中央和地方之间的关系,确保政策的严肃性、权威性、合法性。
(2)全面提高政策执行者素质,提高对政策认知水平。政策的执行主体是人, 是公共政策能否有效执行的关键因素。执行人员正确对执行的目标、内容及实施步骤进行了解、认知,才能有效地加以执行, 如果执行者不能完全地理解公共政策,就会导致政策执行的偏误。执行者只有对政策的内容与精神实质有正确理解,才能坚定地、创造性地完成政策的执行。
(3)保障监控工作相对独立性,完善政策执行监督制度。根据当前我国政策执行控制的实际,为保障监控工作的相对独立性,有必要对现行的国家监督机构双重领导体制进行合理的权责界定,建立起权力监控自上而下的独立的垂直领导体系。
(4)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完善政策传播渠道,建立政府与公众之间的互动机制。政策的传播离不开对政策信息的宣传,加大对政策的宣传力度,有利于执行人员及广大的目标群体对政策的了解。建立完整的信息传播网络,改变高度一元化的传播方式。政府的宏观政策可以通过媒体、电视、互联网等走进千家万户,提高政策的时效性;同时,减少单一传播的层级,保证信息保真度,还可以及时得到市民对政策及政府的反馈信息。例如,政府在网上给公众与政府之间搭建了一条直接沟通的渠道,公众不仅可以直接点击政府的官网,迅速、及时地获取政策信息,而且也可以通过电子邮件、电子投票、电子民意调查等形式将对政策的意见和要求反馈给政府。政府应该和公众之间建立互动机制,及时听取公众的意见和要求,对政策作出必要的修改。如建立信访制度,使由于新政策的推行而利益受损的公众有申诉与表达自己意愿和要求的制度化渠道。
参考文献:
1.陈振明.政策科学—公告政策分析标准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严荣,万懿.公共政策执行的系统分析.地方政府管理,2001
3.张为波, 王莉.试论公共政策执行的阻碍因素及对策.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5
(3)
4.沈晓霞, 廖锦亮.论公共政策执行梗阻的成因与对策, 2008(4)
5.陈庆云.公共政策分析.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第四篇:素质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素质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361论创新性思维的培养
362论中小学生的个性塑造与培养 363论开放式教育
364论教学活动的主体性
365论学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
第五篇:松材线虫病治理过程中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松材线虫病治理过程中存在问题及
对策研究
摘 要:本文对松材线虫病的发生特点、症状、传播媒介及途径、流行特点做了详细介绍,分析了目前松材线虫病治理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相对应解决对策,以期为松材线虫病的防治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松材线虫病;治理对策;传播媒介
松材线虫病(Bursaphelenchus xylophiius)是我国19种林业检疫性有害生物中最重要的外来林业有害生物。近来年,国家投入近10亿元来治理该病,已取得一定的效果。但治理任务仍然艰巨,因此本文根据笔者从事森林植保工作经验,综述松材线虫病的治理对策,为今后生产上防控和治理松材线虫病提供理论基础和现实依据。1 松材线虫病发生规律 1.1 发生特点
松材线虫病发生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潜伏时间长。许多松树感染松材线虫病后,中前期没有表现出明显的症状,加上缺乏科学合理的快速诊断技术,导致发现时已经造成大面积危害。二是扩散速度较快,该病一旦发生,通过松墨天牛快速传播,通常成长距离跳跃性延伸,导致防治过程很难。三是症状类型较多。大多数受害的植株都为整株变青褐色枯死,一般发生时间为8~10月,但是
也有一些植株是在第二年春季和夏初枯死,但是只表现为纸条枯死,因此实际判断很难。四是传播方式复杂,通常松材线虫病传播媒介是松墨天牛,但也可以通过人为携带带有病原的苗木和木制品进行传播扩散。1.2 发生症状
松材线虫病的外部症状主要是松树针叶由于青变菌的寄生,木质部变为灰绿色,失去表面光泽,随后开始变黄,最后导致整个树冠针叶呈红褐色,植株逐渐死亡。而内部症状表现为蒸腾作用下降,树脂分泌减少或停止分泌,这是典型的可见的内部症状。通常植株在出现症状后1~2个月后,就是迅速枯死,只有少数抵抗力较强的植株可越冬至第二年春季枯死。因为松材线虫病是一种危险性、传播快的毁灭性病害,一旦植株受到侵染,将无法摆脱,直至死亡。1.3 传播途径
松材线虫病主要传播途径有两种:第一种是人为远距离传播,由于松材线虫移动能力差,而媒介昆虫松墨天牛飞行距离较短,所以该病是依靠人为进行远距离传播,由携带染病的松科苗木,包装箱、电缆盘、光缆盘、松木、松枝桠等木制品随着铁路、公路、海运等远距离运输渠道而传播扩散。第二种是自然传播扩散,有三种方式。一是通过病株相互交叉感染造成的。密度大的松林,通过病健树根部接触、愈合而传播。二是通过松材线虫本身移动进行传播。前两种方式极为少见。三是主要依靠媒介昆虫进行传播,传播的媒介昆虫很多约有46种,其中天牛37种,在中国主要是松墨天牛。
1.4 流行特点
松材线虫侵入寄主体内主要是靠天牛成虫取食松枝条而进入到松木体内。天牛蛹羽化成虫后,体内带有大量线虫,当取食新鲜枝叶时,线虫从天牛气门散发出来,通过成虫取食伤口侵入树体,当线虫进入寄主体内3~4周后,在寄主体内大量的进行繁殖,随后感病树木呈现感病症状,使树脂减少,长势衰弱。由于松材线虫繁殖力强,在整个树脂道均有分布,而树体一旦被侵染,几乎无法挽救。目前我国对于松材线虫的防治取得一定的效果,虫情指数大多维持在152至200 之间(见图1)。
205200195190*********2011年份图1 中国松材线虫病病情指数 松材线虫病治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2.1 检疫工作困难
一是我国林森植物检疫由于起步晚、时间短,法规不完善,加上缺乏科学的检疫手段,基本上检疫出于形式,造成病原不断从境外或境内进行扩散传播。二是省际间的苗木、木材、木制品的调运检疫不 病情指数3
规范、不严格,电力、电信、广播电视、高速公路、高铁等部门从疫区调运的电缆盘、光缆盘等木制品,夸部门夸行业,随意性大,最难管控,而且安全隐患最大。2.2治理难度比较大
一是松材线虫病在感病的初期无明显症状,潜伏期长很难及时发现,当病害大面积扩散以后,人们才开始进行防治,但是这个时期的防治难度非常大。二是松材线虫病发生后,繁殖速度很快,加上天气条件适宜,短期内很难控制住疫情蔓延。三是在松材线虫病发病林分为混交林或不能采取皆伐除治,这样健康木与感病木混到一起,既要清除枯死木,又要保留健康木,治理难度增大。四是治理松材线虫病特点复杂,需要做好每一个环节的工作,才能取得好的效果,如果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那么总体治理效果就不好。2.3 防治技术含量低
我国经过几十年对松材线虫病的探索,防治技术上虽有取得一定成效,但目前林业基层技术人员对这些新技术重视不够,积极性不高,所以很难进行推广,例如,除害处理技术,这个技术对于发病的树木就地采用溴甲烷熏蒸除害,操作简单、便捷,效果好,还非常安全,也不会造成搬运病树造成病害传播,但是很多地方由于操作不当,或者夸大溴甲烷熏蒸给人体带来的危害,这样导致人们积极性下降,因为这项新技术推广较慢。2.4 资金缺乏
一是缺乏对松材线虫病防控科研资金的投入,目前我国对松材线
虫病的应用研究投入资金不足,受到经费的限制,对该病研究一直小步伐进行,没有进行推广示范,所取的研究成果只是停留在理论研究层面,很难将成果直接应用到林业生产上,造成理论研究与实践相脱节。二是治理病死木过程中,需要较大的人力和财力,而目前我国很多地方财政在这方面投入资金比较少,影响人们的工作积极性,治理工作难度很大。一旦资金缺乏,防控治理不到位,就会出现疫情反弹,持续扩散,恶性循环。3 材线虫病治理对策 3.1 加强检疫工作
一是采取有效的针对性措施,对公路检查站有选择性进行全天值班检查,发挥预防把关作用,严禁携带有病害的松科苗木、木材、木制品等及人为进行传播扩散。二是定期对木材市场、木材加工厂等场所进行检疫执法检查,发现问题及时销毁并给予惩罚。三是严格控制松材及其制品检疫证书的管理,对没有当地检疫和调运的合格证的均不签发。3.2 加强立法
目前我国森检法规还不完善,处罚规则比较宽泛,政府与林业部门职责还不明确,经费投入还不细致,因为要加快制定松材线虫病特别防治法规,便于根据法规开展工作。3.3 加大资金投入,加强基础理论研究
目前,对松材线虫病科研投入资金不足,导致研究只停留在表面化,很难形成一套完整经济有效的技术,来治理松材线虫病,因此需
要加强科研资金投入,一方面加强基础理论和重点问题的研究,探寻发病主要机理,这样会对防治提供有效依据。另一方面,要加强理论成果的转化,在生产实践中检验成果是否可行。3.4 加强技术推广
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要建立一套松材线虫病预警和防治的规程,比如松材线虫病疫区病木管理规程、松材线虫病预测预报规程、松材线虫病的调查标准等,所建立规程要科学、实用强、简单、便于操作。另外松材线虫病由于自身的特殊性,各个防治单位采取的措施也有所不同,因此要推广和完善适合不同地区松材线虫病的监测和防治方法至关重要。3.5 科学普及,加强宣传
首先各森保专家和学者应该通过学术会议、文件向政府有关部门汇报,加大社会与政府对松材线虫病的认识,加大投入力度。第二,要对从事松材线虫病防治工作的人员进行技术培训,提高专业人员的素质和敏感性。第三,要通过报刊、电视、广播、印发宣传材料等多种形式向公众开展松材线虫病的预防与防治工作的宣传和科学普及工作,这有利于提高全民防范意识和能够积极配合林业部门防治松材线虫病工作。
参考文献
[1]丁胜.大蜀山森林公园松材线虫病防治措施[J].安徽农学通报.2011,15:160-162
[2] 陈国平.松材线虫病预防区监测现状与对策[J].安徽林业科技,2011,3:33-35.[3]于水,张健,李阳.松材线虫病综合防治技术研究[J].山东林业科技,2011,3:3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