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高考历史 归纳(意义、评价、作用、特点)完整版

时间:2019-05-14 06:51:4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小高考历史 归纳(意义、评价、作用、特点)完整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小高考历史 归纳(意义、评价、作用、特点)完整版》。

第一篇:小高考历史 归纳(意义、评价、作用、特点)完整版

公元前2070夏朝建立:原始社会后期的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所取代。

至商朝,汉字已形成完整体系,汉字按照甲骨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的脉络演变至今。

公元前1046分封制:有利于西周政治的稳定,在历史上具有一定意义。但在后期易形成诸侯割据的局面。

宗法制: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但会造成愚忠愚孝、重男轻女、任人唯亲、不利于人才选拔。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老庄代表没落奴隶主贵族(朴素辩证法)、墨家墨子代表平民百姓(兼爱非攻节俭尚贤)、法家韩非子李斯代表新兴地主阶级(以法治国)把君主权力提高到极点,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

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孟荀总结改造使其成为蔚然大宗

春秋末年《诗经》:奠定了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的基础。

小农经济:农民生产资料私有,具有生产积极性,是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推动了精耕细作 技术的发展,是封建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始终占据封建社会经济的主导地位。

农业经济的特点:独立发展自成体系,世界农业起源之一,精耕细作自成体系,长期领先于世界,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小农经济。

重农抑商:保护小农经济,巩固封建制度、维护国家统一,抑制了工商业的发展,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造成近代中国落后与世界。

公元前221秦朝中央官制:相互配合,彼此牵制,军政大权牢牢掌握在皇帝手中,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君主专制下重大的决策失误。

郡县制:实现了对地方的垂直管理。

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 和完善,有利于民族融合,国家统一,小农经济发展,封建思想进步。但易形成暴政,压制 了地方的积极性。

董仲舒改造儒家思想后,汉武帝规定五经诗书礼易春秋,兴办太学,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着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105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是书写材料的一次伟大革命,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

魏晋时期,书法由自发阶段进入自觉阶段。楷书,定鼎之功。草书,盛行不断,名家辈出。行书。从此中国书法兼具审美功能和实用功能,自觉地创造书法美成为体现中华民族文化特色的一种艺术形式。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把读书、考试、做官联系了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管理人才来源、提高官员素质,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制度。

三省六部制度:相互牵制的监督,削弱相权保证皇帝独尊,提高行政效率,有利于君主专制,减少决策失误。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此后历朝基本沿用这种制度。

唐末 火药运用于军事:欧洲骑士阶层日益衰落。

11世纪中叶 北宋平民毕升发明了胶泥活字印刷术:推动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北宋 指南针应用于航海:迎来地理大发现。

程朱理学: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有力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陆王心学:整治人心,挽救统治。

行省制: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它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元杂剧把中国的戏曲艺术推向了成熟。

军机处:加强了皇权,是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我国多民族大一统国家也得到巩固和发展,极大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是中国大大落后与西方国家,地方政治自主性能动性受到压制。

闭关锁国(严格限制对外贸易,并非完全禁止):一定程度上抵抗了外来侵略,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是中国与世隔绝,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元明清时期 文人画:集诗书画印为一体,强调表现个性,讲究借物抒情,追求意蕴情趣。

乾隆末年 徽班进京——道光年间 徽汉合流,形成新剧种——同治光绪年间 京剧走向成熟,同光十三绝。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是对儒学的批判继承,出现了反封建早期启蒙思想。李贽(明):自视异端,提倡个性解放,强调正当私欲,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

黄宗羲(清):猛烈抨击封建君主专制,对以后反封建斗争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顺应了资本主义萌芽的要求。顾炎武(清):经世致用,实践求真知,崇实致用,开创了一代朴实学风的先河。“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王夫之(清):朴素辩证唯物主义,启示了近代人们的思维方式。促使了我国传统文化焕发生机,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

1840-1842第一次鸦片战争《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外国资本主义入侵,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为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创造有利条件。

1842开眼看世界:师夷长技以制夷,重要启迪了思想启蒙。

1853冬《天朝田亩制度》——按人口年龄平分土地:反映了农民要求获得土地的强烈愿望

圣库制度:体现了绝对平均主义,严重脱离实际根本无法实现

是太平天国运动的纲领性文件,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

晶。

1859《资政新篇》:是先进的中国人(农民阶级知识分子)首次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设想,符合历史发展潮流,但不具备社会条件,承认私有制,不符合农民利益。

1851-1864太平天国运动:揭开了中国民主革命的序幕,是几千年来农民战争的最高峰,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是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制度),发展资本主义的最早探索。

1856-1860第二次鸦片战争《天津条约》《北京条约》: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公开勾结,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了。

19世纪60-90年代 洋务运动:在不改变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利用西方先进的科技,维护清王朝统治,对外国经济侵略起到一定的抵制作用,对本国封建经济的瓦解也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中国近代企业诞生,促进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学器物)

19世纪六七十年代 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促进早期维新思想产生。(历史性曲折性→革命性妥协性)

1894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允许外国在华投资设厂,拓展了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途径,严重阻碍了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嫌弃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了。(割台与反割台)进一步瓦解了中国的自然经济,是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1898戊戌变法:君主立宪制、发展资本主义、倡西学,起到思想启蒙运动,促进得了人民的觉醒,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1900义和团运动(扶清灭洋):反帝爱国运动,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巨大力量,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妄企图,打击了清王朝统治加速其灭亡。

1900-1901八国联军侵华《辛丑条约》:迫使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清廷堕为“洋人的朝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境地。

1905《民报·发刊词》 三民主义: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有明显的时代局限和阶级局限(不敢明确反帝,不彻底反封建),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上的利益,反映了中国人民实现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愿望,是辛亥革命的重要理论指导。

1909冯如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标志着中国航空事业的开始。

1911-1912辛亥革命《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主权在民、三权分立、责任内阁,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对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制度,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具有重要意义。辛亥革命的功绩:是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了清王朝, 结束了中国 2000 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客观上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为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短暂春天)。1912-1919民族资本主义迎来短暂春天:促进了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开展,促进了中共的诞生。

1915新文化运动:核心“民主和科学”,猛烈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是青年人的思想得到了空前解放,是中国的知识分子受到了一次民主和科学的思想,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创造了条件。偏激完全否定传统文化,没有同群众运动相结合。

1919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青年学生是先锋、工人阶级是主力军,一些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可是走向同工人相结合的道路,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1920京津空中航线开通:拉开了中国民航的序幕

1921中国共产党诞生了: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便焕然一新了。

1924国民党一大宣言 新三民主义(“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与旧三民主义相比有了质的飞跃(明确反帝彻底反封建)但在内容上仍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但和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有着基本相同的革命目标,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和国民革命时期的旗帜,轰轰烈烈的国民大革命在全国展开。

1924-1927 国民大革命:北伐(高潮)消灭了帝国主义支持的北洋军阀(直系—英美)吴佩孚、孙传芳、(奉系—日本)张作霖,动摇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根基。

1927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民族工业得到较快发展。

1927“八七会议” 给处于思想紊乱,组织涣散的中国共产党指明了前进方向。

1935遵义会议 纠左、肯毛、选毛,结束了“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成为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

1937 抗日战争 中华民族工业空前残酷打击。

1937-1945国统区事实战时体制,官僚阶层压榨民族企业 官僚资本迅速膨胀,民族资本日益萎缩。

1945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取得放对外来反侵略斗争的完全胜利。它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的抗战,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1945-1949解放战争时期 蒋介石卖国 《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国民政府苛捐杂税滥发纸币,民族工业陷入绝境。

1949新民主主义胜利: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和统治,即将迎来新中国。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人民解放斗争的士气。传播了马克思主义、是毛泽东思想的胜利。

1927-1937-1945-1949-1956-1966毛泽东思想:毛泽东关于中国革命的论述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思想理论,是党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新中国成立后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

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交

目的:同领近国家和新兴民族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

1953 接见印度代表团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1953第一个五年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1954日内瓦会议: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重要的国际会议。中国在会上的积极作用,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

1955印尼万隆会议(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与的国际会议):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会议取得圆满成功,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联系,促进亚非国家同中国建交。

1956 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是一个基本性的同时也是一个长期性的方针

1956中共八大:这次大会对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的分析是正确的,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

1956年底 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基本建立起来,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

1958 中共八大二次会议:开始左倾,全国掀起大跃进。

1958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标志着中国电视业的诞生。

1959-1961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和超越了历史的发展阶段,国民经济出现混乱,出现了建国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困难。

20世纪五六十年代 开基创业:我国逐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1970东方红:中国成为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

1971基辛格秘密访华

1972尼克松访华《中美联合公报》: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直接促进了中日建交。1972田中角荣访华 中日建交

1973南优2号:大大提高了中国的水稻产量,被认为有助于解决世界性饥饿问题。

1978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民有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农村开始历史性变革。

1978年底 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成为实行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1979中美建交:20世纪50年代以来美国遏制中国所形成的外交僵局被打破,我国外交出现新局面,有利亚太地区及世界的和平稳定。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外交政策调整。

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活动:对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巨大贡献

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2001.10第九届APEC会议在上海召开,达成“上海共识”,为促进亚太地区经济合作和贸易往来做出巨大贡献

发展与周边国家的木灵友好关系:2001中俄及中亚四国签署《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上海合作组织是一个以互信求安全、以互利求合作的新型区域合作组织,对加强中国与俄罗斯及中亚各国的政治经济合作,起到重要作用。中国积极参与上海合作组织活动,并发挥了主导作用。

1984城市经济体制改革:通过改革,企业有了活力,极大解放了生产力。

1986中国开始漫长复关

1979 1980 1984 1985 1988 1988 1992 2001 对外开放:我国已经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沿江开放港口城市、沿边开放城镇、内地省会开放城市的开放体系。标志着我国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

1990浦东开发:建设成上海新兴高科技产业和现代工业基地,成为上海新的经济增长点,以浦东开发为龙头,进一步开放长江沿岸城市,尽快把上海建设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经济的新飞跃。成为20世纪90年代初国家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步骤。

1978 1978 1982 1987 1992 1992 1997 一国两制 和平发展主题

邓小平理论:把马克思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是引导中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旗帜。

1989-2002 三个代表:是一个完整的科学的思想体系,是知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开创新局面的强大思想武器。

1994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互联网可以高度互动双向传受,使人们的生活更加快捷与方便。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改变着人们的生产学习娱乐方式,推动信息化社会到来。

2001年12月 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中国的加入也将促进世界经济的增长,有利于建立完整的世界贸易体系。

2003神州5号: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20世纪末 义务教育:我国已基本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

19世纪70年代-80年代-辛亥革命前夕 中国铁运:已建成多条铁路奠定了中国近代铁路网的基本格局

交通通讯事业的发展有赖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有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并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公元前6世纪初 梭伦改革:动摇了旧氏族贵族世袭的特权

公元前6世纪末 克里斯提尼改革:基本铲除了旧氏族贵族的政治特权,雅典民主政治确立起来 公元前5世纪 伯利克里改革: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被称为“黄金时代”,促进了希腊文化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

成年男性当家作主,小国寡民的产物,过于泛滥的直接民主,成为政治腐败、社会**的隐患。雅典民主的理论与实践,为近现代西方政治制度奠定了最初的基础。民主氛围创造的空间,是雅典在精神文化领域取得了辉煌成就。

公元前5世纪 智者学派:普罗泰格拉“人是万物的尺度”

树立了人的尊严和价值,体现了希腊文化人文主义的本质。

无政府,过分强调人的主观感受,忽视道德,不利于建立正常的社会秩序和社会公德。

苏格拉底:“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美德即知识”“认识你自己”教育

他对人性本身的研究,是人类精神觉醒的一个重要表现,是哲学成为一门真正研究“人”的学问,遵守法律,捍卫自由与人格尊严、人文主义精神。

公元前509习惯法

公元前5世纪中期《十二铜表法》:标志着罗马成文法的诞生,维护奴隶主贵族利益,但在一定程度上平民利益得到保护。

公元前27年 罗马帝国建立 公元3世纪 万民法颁布

公元6世纪 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民法大全》

罗马法保护私有财产,提倡法律面前公民人人平等,稳固了帝国的统治。罗马法也保护奴隶制度,维护奴隶主对奴隶的剥削和压迫。

是欧洲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完备的法律体系,影响广泛而深远,对近代欧美国家的立法和司法产生了重要影响。

资产阶级根据罗马法中的思想,作为反对封建制度、推进资本主义发展的有力武器。

14世纪-16世纪 文艺复兴:核心是人文主义,主张以人为中心,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追求个性解放。

文学三杰 薄伽丘:《十日谈》人曲 主张发展人(资产阶级)的个性

但丁:《神曲》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新世纪的第一位诗人。

彼特拉克:《歌集》“人文主义之父”

成就:A文学艺术 浪漫主义文学、绘画(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

B科学 伽利略(开创了以实验事实为基础的近代科学,为经典力学的创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自制望远镜,动摇了封建神学的基础)

评价:是资产阶级反封建(神学世界观)的思想武器,对人的过分推崇造成私欲膨胀,社会混乱 影响:把人和人性从宗教中解放出来,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近代自然科学产生。

15世纪前后 新航路的开辟: 1487 1497 1492 1519-1522 “地理大发现”

新航路的开辟结束了世界各地相对孤立的状态,各地的文明开始交汇融合,日益连成一个整体,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雏形开始出现。

商业革命: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商品种类日益增多,经营方式发生变化(股份公司、证券交易所),商业地位日益重要,贸易中心也由原来的地中海区域转到大西洋沿岸。价格革命:地主↑资产阶级↑人民↓

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葡萄牙西班牙为封建国家,不能把掠夺的金银转化为资本,很快衰落),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16世纪 宗教改革:马丁·路德 因信称义 在宗教改革运动的影响下,千千万万的民众开始打破对罗马教会的迷信,解放了思想,人文主义得到进一步的传播和发展。

16世纪-18世纪中期 早期殖民扩张 1581 荷兰独立

1588 英国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开始确立海上霸权 17世纪初 以手工业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工商业日益繁荣 17世纪中期 英国《航海条例》 三次英荷战争 17世纪 荷兰 “海上马车夫”

18世纪中期 七年英法战争 “日不落”殖民帝国

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资本原始积累,但给遭到殖民侵略的地区和人民却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和灾难(只有一工后的侵略才能客观推动当地社会发展),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世界市场迅速拓展。

1687牛顿力学体系:对解释和预见物理现象,具有决定性意义。

1640-1688-1689-1721-1832 英国议会制君主立宪制:议会权力至上,君主统而不治

背景-确立-发展-成熟

促进了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结束了封建专制制度,走上资本主义政治民主化道路,有利于社会稳定,避免暴力冲突。英国成为第一个建立君主立宪制的国家,为世界上其他国家树立了一种新的政治模式。

17-18世纪 启蒙运动:伏尔泰(法国启蒙运动的领袖)

孟德斯鸠(否定了封建专制制度的合理性,奠定了资产阶级有关国家和法的理

论基础)实践:美国1787 中国1912 卢梭(人类不平等的根源是财产私有,但不主张废除私有制)

康德(德意志著名哲学家)总结、概括、反思

性质:资本主义性质的又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概况:兴起于英国 高潮于法国

目标:反封建(专制主义、教权主义)法治社会 核心(武器):理性(思考与判断)

继承了人文主义反对教权主义,发展了反对专制建立法治。

启蒙运动是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进一步发展了人文精神。

在启蒙运动的影响下,法国爆发了轰轰烈烈的大革命(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并非以启蒙思想为武器而是以清教思想为武器),建立起资产阶级统治,传播了自由和平等的思想(现实主义文学、绘画(浪漫主义+现实主义))。

极大鼓舞了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解放斗争。

启蒙思想成为人们追求解放的精神武器,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787 费城会议 《1787年宪法》美国总统制民主共和制 三权分立

进步性:是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突出“分权与制衡”,避免权力过于集中体现了民主精神,确立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的权力结构。使美国社会稳定,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局限性:人民基本权利不足,允许奴隶制存在,种族歧视18世纪60年代-1840年前后-19世纪中后期 第一次工业革命 生产力:1785瓦特改良蒸汽机 进入蒸汽时代 生产方向:手工工作劳动→机器大生产 生产组织形式:手工工场→工厂 生活方式:出现城市化进程

社会关系:出现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

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世界工厂、世界贸易中心

以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世界市场基本形成,加快了殖民扩张,给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带来灾难与痛苦,但也客观上加速了当地的近代化,传播了先进思想和生产方式,开始改变世界面貌,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

1848《共产党宣言》:德意志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基本原理、客观规律、阶级斗争、历史使命、联合世界

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从此无产阶级的斗争有了科学和理论的指导,社会主义运动更加蓬勃地发展起来。

1859《物种起源》第一次把生物学放在完全科学的基础之上,有力挑战了封建神学,打破了神学的禁锢,一起中国思想界的巨大震动

1789-1794 1804-1814 1815-1830-1848-1852-1870 法兰西共和之路 1875年初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总统权力很大仍受议会制约

资产阶级政体获得确立和巩固,为法国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1871巴黎公社:主观:没有接管法兰西银行,也没有同外省的革命者取得联系,更为能发动广大农民

客观:普法联合镇压

根本:资本主义仍处于上升期,还不具备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的成熟条件

它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学说,为国际社会主义运动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19世纪中期 普鲁士王朝战争 德意志统一 1871年初 德意志帝国宪法 君主是实立宪为虚

国家统一和君主立宪政体的确立,推动德国进入新的历史发展时期,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跻身于资本主义列强。保守、不彻底的民主改革使其具有专制性、军事性。历史遗留问题导致纳粹有机可趁,是法西斯主义的根源。

19世纪70年代-19世纪末20世纪初 第二次工业革命

电的广泛使用:1831法拉第电磁感应-1866西门子发电机-19世纪70年代 格拉姆电动机-输变电技术-电器产品

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推动了交通运输领域的革新,火车轮船开始以内燃机为动力,发明了飞机和汽车。

化学工业: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传统工业(钢铁)焕发新生。

随着生产发展,生产的社会化趋势日趋增强;随着市场淘汰,生产和资本日益集中到少数人手中。托拉斯们通过控制产品生产、价格和市场,形成垄断组织。垄断组织: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产生垄断,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适应了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趋势。推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推动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垄断资本主义(帝国主义),殖民扩张由商品输出转为资本输出,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

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人类社会进入电气时代,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进一步发展(最终确立)。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根本原因。印象画派、电影电视的发展

1917 二月革命 四月提纲 七月流血事件 十月革命(城市中心道路)全俄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代表大会开幕《告工人、士兵和农民书》《和平法令》《土地法令》 表明苏维埃政权在俄国正式建立,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诞生。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成功地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上打开了一个缺口,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鼓舞了国际无产阶级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十月革命将社会主义理论变为现实,开创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局面,也为俄国的社会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传来了马克思主义)

1918苏俄进入国内战争时期(《钢铁是怎样炼成的》)1919战时共产主义

积极:最大限度集中全国物力财力,保障军事胜利,使政权得到巩固。消极:违背了经济发展的规律,不是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1921.2兵变

1921.3俄共(布)十大 新经济政策

利用商品市场货币关系,提高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有利于稳定政治形势。

1922年底 斯大林模式 工、农、所有制

它开辟了一种不同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国家可以按照统一计划调配人力物力财力,在较短时间内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通过两个五年计划,苏联迅速实现了工业化,为后来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国家从农民那里拿走的过多(推行农业集体化),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压制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阻碍了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成为以后苏联解体的一个重要原因。

19世纪末20世纪初相对论量子论:开拓了人们的视野,改变了人们认识世界的角度和方式

20世纪20年代 虚假繁荣隐藏严重危机

1929-1933“大萧条”由于世界市场的作用演变为席卷世界的资本主义危机(范围广(领域、地域)、持续时间长、破坏性大)

加深了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危机:德国法西斯、日本将军国主义抬头

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为摆脱危机,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加紧在国际市场上的掠夺,彼此之间的矛盾和摩擦日趋尖锐,加剧了世界的紧张形势,成为二战的原因。

1932自由放任政策(一工形成的自由竞争、自由经营、自由贸易)失败 1933罗斯福新政(财政、工业、农业、社会福利(以工代赈))

本市上是在不出动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美国经济制度进行深刻改造,开船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出现。虽未能完全消除危机(资本主义制度存在根本矛盾),但使美国经济逐渐走出低谷,1940美国国民收入基本恢复到达危机爆发以前,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美国社会矛盾,使美国避免在危机形势下走上法西斯道路。

二战 极大改变了世界主要国家政治力量对比,雅尔塔体系奠定了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框架。

给交战双方都带来了巨大冲击,西欧国家普遍衰落,美国实力却空前膨胀,成为实际上最大的债权国。美国企图建立以自己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

(现代主义文学、美术)

1944布雷顿森林,联合国国际货币金融会议通过了以美国怀特计划为基础的《联合国货币金融会议最后决议书》及附件,统称为《布雷顿森林协定》

《布雷顿森林协定》规定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成员国货币与美元保持固定汇率。

1945世界货币体系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宗旨是稳定国际货币体系,主要任务是稳定国际汇率,提供短期贷款。国际复兴开发银行(世界银行):宗旨是致力于战后欧洲经济复兴,后则专为全球性的发展援助,为成员国提供长期贷款和技术援助。

美国取得了对这两个机构的绝对控制权,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建立起来了,这就是布雷顿森林体系。

布雷顿森里体系的建立,为世界货币提供了统一的基础和标准,有利于维持战后世界货币体系的正常运转,为世界经济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也加强了美国在国际金融领域的特权和支配地位。

1947关贸总协定

宗旨:降低关税减少贸易壁垒

缺陷:只是一个临时使用的多边贸易协定,缺乏法律性的强制措施 它客观上传早了一个自由贸易的环境,推动了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世界银行 关贸总协定 三大经济支柱,调整了世界贸易和金融,使世界经济朝着体系化制度化方向发展的反映,战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基本形成。

二战后 两极格局 标志 华约成立

对抗方式 全面冷战和局部热战

冷战: 标志:杜鲁门主义 后果:1948朝鲜分裂

1949德国成为冷战焦点

1962古巴导弹危机

热战:

1950-1953朝鲜战争

1961越南战争 1949北约1955华约:从此欧洲出现了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的局面,美苏两极格局形成。美苏两国并未发生大规模直接武装冲突(审慎和理性),从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但加剧了局部地区局势动荡。

1956苏共二十大:解放思想

二战结束后 赫鲁晓夫改革(种玉米)

尽管赫鲁晓夫的改革措施子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他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学认识,无法从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

从二战结束到20世纪70年代初期,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盛行主张国家干预经济的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实行国家干预经济,即宏观调控,出现了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罗斯福新政与凯恩斯理论不谋而合)。20世纪五十年代中期 不结盟运动兴起

1961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在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举行:制止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不结盟运动形成。不结盟运动奉行非集团、不结盟的政策,加速了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崩溃。

20世纪六七十年代 福利国家日渐完备:对社会稳定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导致国家财政不堪重负。

20世纪70年代初期 滞涨,发展出政府干预和市场相结合的、国有制与私有制并存的“混合经济”。

20世纪70年代开始 不结盟运动把反对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霸权主义作为重要任务,将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作为不结盟运动的行动纲领,标志着广大发展中国家所构成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国际政治舞台,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两极格局。

1945-194-20世纪80年代 日本的崛起

日本最终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提出政治大国的目标。

提出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积极参加维和行动,军事力量一步步增强。

1978年以来 中国经济发展迅速,国际地位不断提高,成为世界政治舞台上的重要力量。

20世纪80年代以后,缩小福利国家规模。

20世纪80年代中期 戈尔巴乔夫改革

经济改革(市场、所有制)→政治改革→苏联解体

缺少宏观决策和相应的配套措施,没有放弃苏联的传统做法继续优先发展重工业。政治领域的改革直接导致国内局势失控和苏联解体。

1951-1957-1967-1992-1993-1999欧盟的演变与发展

是西欧政治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过程,冲击了美苏两极格局,推动了多极化趋势开始出现,开始摆脱美国控制,加强各国联合。随着实力不断增强,欧盟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1989亚太经合组织成立(堪培拉)

1991汉城宣言 宗旨和目标:相互依存,共同受益,坚持开放的多边贸易体制和减少区域内贸易壁垒。1991中国正式加入,台北和香港一地区经济提名已加入。成就:贸易和投资自由化、贸易和投资便利化、经济技术合作

局限:成员国之间存在这文化和历史的差异,对其经济集团化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 新经济 是在经济全球化形势下以中医知识经济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的经济增长模式。

1992《北美自由贸易协定》 1994北美自由贸易区正式成立

美国加拿大墨西哥之间努力通过自由贸易实现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优势互补,增强区域集团实力。

1995世贸组织成立

规范化法制化的世界贸易体系开始建立起来

实现全球范围内的贸易自由化,推进经济全球化。20世纪90年代以来 经济全球化

推动者:信息技术、跨国公司和国际组织、两极格局瓦解、世贸组织、绝大多数国家的市场经济体制 本质: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

双刃剑:既加速了世界发展和繁荣,也加剧了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衡 对策:保持清醒头脑,制定合理对策,在积极主动的参与中谋求发展。

1989波兰巨变 1990两德统一

1991独联体成立:标志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1999北约轰炸南联盟 2001.9.11 “911”事件

世界形势出现了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的局面。多极化趋势出现与加强。(美俄中日欧)

第二篇:表现性评价特点及作用

表现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的特点:程继来(1)表现性评价

表现性评价是通过完成一些实际的任务,诱导出学生的真实表现,以此评价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和能力的方法。具体来说,就是运用真实的任务或模拟的练习来引发学生真实的反应,由教师或高水平评定者按照一定标准进行直接的观察、评判。表现性评价的形式可以有多种,主要有反应题、书面报告、作文、演说、操作、实验、资料收集、作品展示等。表现性评价的特点如下:

①有助于阐明学习目标

真实的表现任务与复杂的学习目标匹配的程度比较高。当把实际的任务呈现给学生或者告知学生家长时,会使学习目标更为清晰。

②可以评价学生“做”的能力

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结果是学生运用知识与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表现性评价将学生置于真实的任务情境中,要求其执行一定过程或创造出产品,这就可以对这种“做”的能力做出评价。

③注重知识技能的整合与综合运用

复杂的任务表现,特别是那些持续时间比较长的任务,通常要求学生使用许多不同的技能与能力。表现性评价往往要求学生运用几个不同学科领域的知识及许多不同的能力。(2)过程性评价

作为新课程的评价理念而提出的过程性评价,其“过程”是相对于“结果”而言的,具有导向性,过程性评价不是只关注过程而不关注结果的评价,更不是单纯地观察学生的表现。相反,关注教学过程中学生智能发展的过程性结果,如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等,及时地对学生的学习质量水平做出判断,肯定成绩,找出问题,是过程性评价的一个重要内容。

过程性评价的功能主要不是体现在评价结果的某个等级或者评语上,更不是要区分与比较学生之间的态度和行为表现。从教学评价标准所依据的参照系来看,过程性评价属于个体内差异评价,亦即“一种把每个评价对象个体的过去与现在进行比较,或者把个体的有关侧面相互进行比较,从而得到评价结论的教学评价的类型”。评价的功能主要在于及时地反映学生学习中的情况,促使学生对学习的过程进行积极地反思和总结,而不是最终给学生下一个结论。

过程性评价有如下特点:

①关注学习过程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采取不同的学习方式,不同的学习方式又会导致不同的学习结果。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方式,通过对于学习方式的评价,将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到深层式的方向上来。比如,过程性评价中的学生自评、互评的方法,可以使学生逐步把握正确的学习方式,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掌握适合于自己的学习策略,从而真正提高学习的质量与效果。其结果是形成“深层式学习方式——高层次学习结果——深层式学习方式”的良性互动。

②重视非预期结果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丰富多样的,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学习经历,从而产生不同的学习结果。过程性评价则将评价的视野投向学生的整个学习经验领域,认为凡是有价值的学习结果都应当得到评价的肯定,而不管这些学习结果是否在预定的目标范围内。其结果是,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学习经验的丰富性大大增强。应当指出的是,过程性评价也会对学习的结果进行评价,与传统评价所不同的是,这里的结果是过程中的结果,并且其评价标准不是预设的,而是目标游离和价值多元的。比如,学生自己的一些非正式的学习活动,如与人谈话、浏览网络、看电视或者阅读一些教师所列书单上没有的书籍,等等,都可能引发新的思考,这些新思考往往成为新思想、新发现的重要来源。

(3)发展性评价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了发展性教育评价的理念。发展性评价是指依据一定的教学目标和教育价值观,评价者与学生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共同制定双方认可的发展目标,运用适当的评价技术和方法,对学生的发展进行价值判断,使学生不断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不断实现预定发展目标的过程。它的核心思想在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评价标准、内容、过程、方法和手段都要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新课程评价提出了发展性教育评价的基本理念,这一理念具体到学生评价上,便集中体现为发展性学生评价的理念和方法。这一评价理念和评价体系有以下突出特点。

①发展性评价应基于一定的培养目标,并在实施中制订明确、具体的阶段性发展目标 ②发展性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达到目标,而不是检查和评比

③发展性评价是注重过程的④发展性评价关注学生发展的全面性

⑤发展性评价倡导评价方法的多元化

⑥发展性评价关注个体差异

⑦发展性评价注重学生本人在评价中的作用

表现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的作用:

表现性评价

现性评价不但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在这个过程中,逐步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了有益的学习方法。学生表现性评价从发展的角度,注意了不同学生之间的个别差异,注意挖掘每一个学生身上的潜力,发展他们的个性,展示他们的才能,使几乎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进步。由于评价的多元性,使得每位学生从不同方面得到了激励,从而使他们在整个实验过程中能够持久的保持对物理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对物理知识深层理解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表现性评价的及时反馈功能更是使教师和学生都能从中获益,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通过它得到了沟通和改进。最后由于表现性评价的系统性,使得一些新的教学方式,如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实验、课外小实验等得以顺利开展,并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过程性评价

1、终结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相结合终结性评价通常用来总结一个较长阶段的已告段落的教育活动,而过程性评价则伴随着教育活动进行,两者功能各异。由于教育评价本身也是一种教育手段,而不是教育过程的结束,过程评价因为具有反馈及时,提出问题及时,调控管理及时等优势而显得特别重要。在“重结果更重过程”的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我们在采用两种评价方式的同时,更加注重过程性评价。

2、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在过程性评价中,我们应用较多的是定性评价,绝大多数学生也希望用较多的定性评价去取代大量的定量评价,它有利于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树立学习理想,而定量评价则容易使学生为分数而学,成为分数的奴隶。为了追求高分,学生势必陷人“题海战术”而不能自拔,但它却能在一定程度上增进学生的竞争意识,形成一种追求“完美”的良好的学习心理态势,能比较客观地反映教师教学及学生的学习情况。使我们对教育教学效果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所以这两种评价方式只是侧重点不同,却分别具有各自的优势。所以我觉得应该减少对学生的定量评价,除了半期考试和期末考试仍采用定量评价外,平时的过程性评价基本上都采用定性评价。

3、教学生正确评价自己和他人

采用学生自评、互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是为了锻炼学生的自我评价及批评能力,使学生学会自己教育自己,全面、公正地认识自己和他人;同时发扬教学民主,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互相激励,不断上进。

发展性评价

1、发展性评价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和兴趣

发展性评价帮助学生认识自我,让学生不断尝试到“成功的喜悦”,因而使他们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大大增强。例如不少学生在小结中写道:“‘我的作品’这个项目能够让我知道自己原来有那么多的优秀作业。”; “我发现物理实验其实是一个很有趣、很有成功感的学习过程。”„„另外,学生在进行评价时,看到自己在不断进步,以及同学、家长和老师写上的赞赏、鼓励的字句,都能够使他们形成一股强大的学习动力,激励他们继续前进。

2、发展性评价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就是要关注学生是否积极地、独立地思考问题,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物理思维策略和良好的思维品质是否具有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是否能够从不同的角度、采用不同的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否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能否对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反思并获得解决问题的经验等。

3、发展性评价促进学生人格和谐发展

教师在引导学生参与评价的过程中,通过组织学生与学生之间、小组与小组之间、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多方面评价,激活了学习气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交往的能力,激励了学生奋发向上、互相合作与竞争,从而促进人格的健康发展。尤其促进了学生正确认识自我、评价自我,培养了学生独立自主的个性化品质,促使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学会合作与交往,促进学生在新型的人际关系与学习交往中得到和谐发展。

第三篇:都江堰历史意义

都江堰历史意义

1、都江堰的创建,开创了中国古代水利史上的新纪元

都江堰的创建,以不破坏自然资源,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为人类服务为前提,变害为利,使人、地、水三者高度协合统一,是全世界迄今为止仅存的一项伟大的“生态工程”。开创了中国古代水利史上的新纪元,标志着中国水利史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在世界水利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章。都江堰水利工程,是中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文化划时代的杰作。

都江堰水利工程。历经2260年而不衰,是当今世界年代久远、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它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成功的水利杰作,更是古代水利工程沿用至今,“古为今用”、硕果仅存的奇观。与之兴建时间大致相同的古埃及和古巴比仑的灌溉系统,以及中国陕西的郑国渠和广西的灵渠,都因沧海变迁和时间的推移,或湮没、或失效,唯有都江堰独树一帜,有兴建源远流长,至今还滋润着天府之国的万顷良田。

都江堰它充分利用当地西北高、东南低的地理条件,根据江河出山口处特殊的地形、水脉、水势,乘势利导,无坝引水,自流灌溉,使堤防、分水、泄洪、排沙、控流相互依存,共为体系,保证了防洪、灌溉、水运和社会用水综合效益的充分发挥。它最伟大之处是建堰2250多年来经久不衰,而且发挥着愈来愈大的效益。

2、都江堰是一个科学、完整、极富发展潜力的庞大的水利工程体系

李冰主持创建的都江堰,正确处理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泄洪道、宝瓶口引水口等主体工程的关系,使其相互依赖,功能互补,巧妙配合,浑然一体,形成布局合理的系统工程,联合发挥分流分沙、泄洪排沙、引水疏沙的重要作用,使其枯水不缺,洪水不淹。都江堰的三大部分,科学地解决了江水自动分流、自动排沙、控制进水流量等问题,消除了水患。

李冰所创建的都江堰是一个科学、完整、极富发展潜力的庞大的水利工程体系,是巧夺天工、造福当代、惠泽未来的水利工程,是区域水利网络化的典范。后来的灵渠、它山堰、渔梁坝、戴村坝一批历史性工程,都有都江堰的印记。都江堰水利工程的科学奥妙之处,集中反映在以上三大工程组成了一个完整的大系统,形成无坝限量引水并且在岷江不同水量情况下的分洪除沙、引水灌溉的能力,使成都平原“水旱从人、不知饥馑”,适应了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解放后,又增加了蓄水、暗渠供水功能,使都江堰工程的科技经济内涵得到了充分的拓展,适应了现代经济发展的需要。

都江堰水利事业工程针对岷江与成都平原的悬江特点与矛盾,充分发挥水体自调、避高就下、弯道环流特性,“乘势利导、因时制宜”,正确处理悬江岷江与成都平原的矛盾,使其统一在一大工程体系中,变水害为水利。

两千多年前,都江堰取得这样伟大的科学成就,世界绝无仅有,至今仍是世界水利工程的最佳作品。1872年,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Richthofen 1833-1905)称赞“都江堰灌溉方法之完善,世界各地无与伦比”。1986年,国际灌排委员会秘书长弗朗杰姆,国际河流泥沙学术会的各国专家参观都江堰后,对都江堰科学的灌溉和排沙功能给予高度评价。1999年3月,联合国人居中心官员参观都江堰后,建议都江堰水利工程参评2000年联合国“最佳水资源利用和处理奖”。

第四篇:简单介绍一下自我评价的特点及作用

1、篇幅短小

2、语言概括、简洁、扼要

3、具有评语和结论性质。

自我评价的作用 有三点:

(1)总结以往思想、工作、学习,展望未来,发扬成绩,克服不足,指导今后工作。

(2)帮助领导、组织、评委了解自己,作好入党、入团、职称评定、晋升的依据材料准备工作。

(3)重要的将成为个人历史生活中一个阶段的小结,具有史料价值,被收入个人档案。

第五篇:常用修辞作用特点

常用修辞作用特点

1.比喻:

比喻由三部分构成:

1、本体

2、喻体

3、比喻词

比喻的三种类型:明喻、暗喻和借喻:

类别 特点 本体 比喻词 喻体 例句

明喻 甲像乙 出现 像、似的、好像、如、宛如、好比、犹如 出现 那小姑娘好像一朵花一样。

暗喻 甲是乙 出现 是、成为 出现 那又浓又翠的景色,简直就是一幅青山绿水画。

借喻 甲代乙 不出现 无 出现 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房顶上落下万千条瀑布。

例句: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老舍《济南的冬天》

2.比拟:

借助丰富的想像,把物当成人来写,或把人当成物来写,或把甲物当成乙物来写。比拟分为拟人和拟物

(1)拟人:

把物当做人写,赋予物以人的动作、行为、思想、感情、活动,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作用:把禽兽鸟虫花草树木或其他无生命的事物当成人写,使具体

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例句:

1.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春》 朱自清

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 杜甫

3.太阳的脸红起来了。《春》 朱自清

(2)拟物:

①把人比作物,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

例句1.人群不顾一切,涌了上来。

2.在群众的呼喝声中,那个恶霸夹着尾巴逃跑了。

②把甲事物当成乙事物来写。

例句1.火山发出一声咆哮。

2.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荷塘月色》

3.夸张:

对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故意地夸张或缩小。

作用:提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类别 特点 例句

扩大夸张 对事物形状、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夸大柏油路晒化了,甚至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

缩小夸张 对事物形象、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缩小只能看到巴掌大的一块天地

4.排比:

把三个或以上结构和长度均类似、语气一致、意义相关或相同的句子排列起来。

作用:加强语势、语言气氛,使文章的节奏感加强,条理性更好,更利于表达强烈的感情(表达效果)。

例句: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5.对偶:

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作用: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易于记忆,有音乐美感。

例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例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才饮长江水,又食武昌鱼。

6.反复:

为了强调某个意思,表达某种感情,有意重复某个词语句子。

1.连续反复(中间无其他词语间隔)例句:山谷回音,他刚离去,他刚离去。2.间隔反复(中间有其他的词语)

例句:好像失了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国。

7.设问:

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故意先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回答。

作用:引起注意,启发读者思考;有助于层次分明,结构紧凑;可以更好地描写人物的思想活动。

例句: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首先有它的物质基础。

8.反问用疑问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肯定形式反问表否定,用否定形式反问表肯定,只问不答,答案暗含在反问句中。

作用:加强语气,发人深思,激发读者感情,加深读者印象,增强文中的气势和说服力。

例句:我呢,我难道没有应该责备的地方吗?

9.引用:

引用现成的话(成语、诗句、格言、典故等)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分和两种。作用:使论据确凿充分,增强说服力,富启发性,而且语言精炼,含蓄典雅。

10.借代:

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有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

作用: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增强语言的形象性,使文笔简洁精炼,语言富于变化和幽默感;引人联想,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

方法:

①部分代整体。即用事物具有代表性的部分代本体事物。例如: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望天门山》)

②特征代本体。即用借体(人或事物)的特征、标志去代替本体事

物的名称。

例如: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去„„

11.反语:

用与本意相反的词语或句子表达本意,以说反话的方式加强表达效果。有的讽刺揭露,有的表示亲密友好的感情。

如:(清国留学生)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12.对比:

对比是把两种不同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的一种辞格。

例如: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运用对比,必须对所要表达的事物的矛盾本质有深刻的认识。对比的两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应该有互相对立的关系,否则是不能构成对比的。

13.双关:

利用词的多义及同音(或音近)条件,有意使语句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就是双关。

双关可使语言表达得含蓄、幽默,而且能加深语意,给人以深刻印象。

14.顶真

顶真也做顶针

用前文的末尾作下文的开头,首尾相连两次以上,使邻近接的语句

或片断或章节传下接,首尾蝉联,用符号表示就是“ABC,CDE”.这种修辞手法,叫做顶真,又叫顶针或联珠。

运用顶真修辞手法,不但能使句子结构整齐,语气贯通,而且能突出事物之间环环相扣的有机联系。

例句:友情是花,引来群群之蝶。

友情是蝶,两人翩翩起舞。

友情是舞,舞出激情之火。

友情是火,永恒地在燃烧。

爱心是风,卷来浓密的云;

爱心是云,化作及时的雨;

爱心是雨,滋润久旱的树;

爱心是树,为你撑起绿阴。

15.互文

带有修互文,也叫互辞,是古诗文中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方法。表达方式常见的有五种:记叙、议论、抒情、描写、说明。

修辞手法:比喻(明喻、暗喻和借喻,),借代,夸张,对偶,比拟(拟人、拟物),排比,设问,反问。

常见的表现手法:

联想、想像、象征、对比、衬托、抑扬、前后照应、正面侧面描写、虚实结合、托物言志、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

下载小高考历史 归纳(意义、评价、作用、特点)完整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小高考历史 归纳(意义、评价、作用、特点)完整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自我鉴定特点和作用

    自我鉴定的特点 篇幅短小,语言概括、简洁、扼要,具有评语和结论性质。自我鉴定的作用 (1)总结以往思想、工作、学习,展望未来,发扬成绩,克服不足,指导今后工作。(2)帮助领导、组织、......

    评价中心的特点

    评价中心的特点 从以上的分析以及前面介绍的情景模拟方法来分析,评价中心有以下几个突出特点: 1.动态性。受测者只有在活动中才会充分表现出其内在素质,而情境模拟向被试提供了......

    新课程评价的特点

    新课程评价的特点 教育评价的相对滞后,已经成为制约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瓶颈。新一轮课程的改革响亮地提出,倡导发展性评价,突出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 新课程倡导的发展性评价的......

    诗歌的作用和特点

    诗歌的作用和特点 一、诗歌的作用 诗歌随着人类语言的产生而产生的,是人类起源最早的文学样式,文字的出现便有了诗歌的记载,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 中国诗歌从原始的劳动号子,......

    社会保障的特点与作用

    第二节 社会保障的特点与作用 一、社会保障的目的和意义 1.经济目的 通过社会保障,使社会成员在任何情况下都能保持最基本的生活条件,维持生命的安全; 2.政治目的 通过社会......

    美国宪法特点及其作用

    浅议美国宪法的特点及其作用 浅议美国宪法的特点及其作用浅议美国宪法的特点及其作用 浅议美国宪法的特点及其作用 美国宪法是成文宪法。美国是世界上最早制定成文宪法的国......

    修辞手法及作用_说明文特点

    比喻:在记叙中,利用不同事物之间某些相似之处,借一种事物来说明另外一种事物。 作用是能使文章生动、形象,给人以鲜明的印象。使抽象的事物更形象具体,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

    公文的概念、特点、作用

    公文的概念、特点、作用 一、公文的 概念 公文是公务文书的简称,它是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法定团体等组织在公务活动中形成的具有法定效力和规范体式的书面材料。 二、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