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华民族精神的反思与建构

时间:2019-05-14 06:48:3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当代中华民族精神的反思与建构》,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当代中华民族精神的反思与建构》。

第一篇:当代中华民族精神的反思与建构

当代中华民族精神的反思与建构

(一)1中国人认同的是包含着什么的中华文化?

(C)A、中国梦

B、与时俱进

C、中华民族精神

D、改革开放

2在中国与世界交往中,哪一项是当代中国文化中间一只艳丽的花朵?(D)A、中国梦

B、中国功夫

C、中华民族精神

D、中华文化

 3人区别于动物最大的特点在于人有(B)A、感情

B、精神

C、道德

D、声音

4人区别于动物的一点在于人有精神。(对)

5“盲文无国界”组织的创始人是?(D)

A、阿里帕·阿力马洪

B、朱邦月

C、李灵

D、萨布里亚·坦贝肯

6以个人能力环球航行,展示中华民族力量的2009年感动中国人物是?(C)A、张正祥

B、沈浩

C、翟墨

D、宋文骢

7哪一年的感动中国将特别奖授予了全体“中国人”?(B)A、2007年

B、2008年

C、2009年

D、2010年

8民族精神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重要尺度。(对)

9谁说过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B)A、孙中山

B、毛泽东

C、邓小平

D、朱镕基

10胡绩伟班是哪个学校举办的(C)

A、武汉大学

B、华北大学

C、华中科技大学

D、北京大学

11卓琳先生是哪一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C)A、2007.0

B、2008.0

C、2009.0 D、2010.0 2009年全体中国人被授予感动中国人物(错)

13胡绩伟舍己救人(对)

14中华民族精神离我们太远了。(错)

15领略中华民族精神对每一个中国都是一项重要的任务。(对)

当代中华民族精神的反思与建构

(二)

   

   

 1一个民族之所以形成在于每一个个体之间形成了共同的东西。(对)

2哪一项使民族社会得以形成,为它提供物质和精神的基础?(C)

A、民族

B、社会

C、文化

D、民族精神

3民族文化就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文化。(错)

4“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这句话是谁说的?(A)

A、毛泽东

B、周恩来

C、邓小平

D、江泽民

5以下对民族的说法错误的是?(B)A、它是一个历史的范畴。B、中华民族指的是一个民族。

C、它是长期的历史形成的社会统一体。D、它具有共同的语言和共同的心理素质。

6以下关于世界语的说法错误的是?(C)A、它以印欧语言为基础。

B、它由波兰医生柴门霍夫创立。C、它是一种自然语言。D、它容易学习和掌握。

7存在着超民族的文化。(错)

8民族的概念在中国古代的典籍中已有体现。(错)

9孟德斯鸠是哪个国家的(C)

A、英

B、美

C、法

D、日

10一个民族的人群不共同具有的是(B)

A、语言

B、相貌

C、经济生活

D、地域

11《论法的精神》的作者是赫尔德(错)

12《西方的没落》写作时间是(A)A、一战

B、二战

C、法国大革命

D、英国革命

13东西方文化的差异表现为文化围城(对)

14哪一项是任何文化与文化创造的根基?(A)A、民族与民族社会

B、社会

C、民族文化

D、民族精神

15哪一项不是一个民族所共同拥有的?(D) A、共同语言

B、共同地域

C、共同经济生活

D、共同梦想

当代中华民族精神的反思与建构

(三)1现代化就是西化,甚至是全盘西化。(错)

2文化围城就是东西方文化差异性的具体表现。(对)

3哪一项不属于周恩来总理提出的四个现代化?(C)

A、工业现代化

B、农业现代化

C、军事现代化

D、科技现代化

4以下不属于世界三大宗教的是?(D)A、伊斯兰教

B、基督教

C、佛教

D、天主教

5中国的民族概念是20世纪初从哪一国的词汇中借助而来?(C)A、英国

B、德国

C、日本

D、美国

6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D)A、民族文化是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创造的带有该民族特点的反映民族的历史和社会生活的文化。

B、民族文化包含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C、文化使民族与民族社会得以形成。D、以上说法都正确。

7任何文化与文化创造都是以民族和民族社会为根基的。(对)

8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轴心与内核。(对)

9谁曾经提过全盘西化(D)A、李大钊

B、鲁迅

C、陈独秀

D、胡适

10现在中华民族仍在深化(对)

11斯宾格勒是哪个国家的(A)A、德

B、英

C、美

D、法 9.11事件在哪个国家发生(C)A、德

B、英

C、美

D、法

13哪一项不是现代化的特征?(D)A、思想解放运动

B、理性化运动

C、综合性运动

D、改革性运动

14哪一项不是对现代化的定义角度?(B)

   

  A、生活指标

B、幸福指数

C、经济增长的数量

D、现实社会的结构

当代中华民族精神的反思与建构

(四)1哪一项不是人性的根本?(D)A、人能够思考 B、人能够批判

C、人能够超越

D、人能够传承

2哪一项造就了资本主义精神,促进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A)A、清教伦理

B、天主教伦理

C、基督教

D、犹太教

3《围城》的作者是?(D)A、茅盾

B、叶圣陶

C、杨绛

D、钱钟书

4黑格尔从世界历史的阶段来考察民族精神。(对)

5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共同拥有的思想品格、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综合体现(对)

6中华民族有56个少数民族。(错)

7西方社会强调现实犯罪(对)

8清教徒运动发生在什么时候(D)A、实事求是

B、解放思想

C、文艺复兴

D、宗教改革

9《梦的释义》作者是谁(C)A、孟德斯鸠

B、叔本华

C、弗洛伊德

D、尼采

10西方现代化全部思想精髓是什么(B)A、实事求是

B、解放思想

C、文艺复兴

D、宗教改革

11宗教改革的核心是让宗教与经济生活相适应。(错)

12哪一项把一种现代生产、生活、交往方式带到北美,造就了一个北美的殖民地?(C)A、牛顿

B、瓦特

C、哥伦布

D、郑和

13宗教改革是天主教内部的一次重要的革命。(对)

14法治和民主相辅相成。(对)

15以下关于郑和下西洋说法错误的是?(B)A、郑和有可能比哥伦布更早地发现美洲大陆。B、郑和下西洋的过程中没有发生过任何战事。

    C、郑和曾七次下西洋。

D、郑和第一次下西洋是在1405年。

当代中华民族精神的反思与建构

(五)1都市如果没有公共服务,将会变得无法忍受、无法生存。(对)

2民主化不会带来极端个人主义。(错)

3文化的围城是东西方文化差异性的具体体现。(对)

4理性化是以宣传资产阶级的思想文化为主要内容的思想革命。(对)

5《丑陋的中国人》的作者是?(B)

A、李敖

B、柏杨

C、鲁迅

D、龙应台

6以下不属于“四个现代化”的是?(D)A、工业现代化 B、农业现代化

C、国防现代化 D、教育现代化

7以下对现代化的说法正确的是?(D)A、现代化是一个综合性的运动。

B、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人类文明中间的特殊现象。

C、现代化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一次理性的运动。D、以上说法都正确。

8人民币的汇率由什么决定(C)A、国家领导人

B、政府

C、人民币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

D、经济学家

9欧阳康老师认为全球化是从20世纪开始的(对)

10全球化发展现代社会现代运动不包括什么(D)A、都市建设

B、民主法治建设

C、市场经济建设

D、鼓励人口增长

11欧阳康老师认为全球化经历了几个阶段(D)A、1.0 B、2.0 C、3.0 D、4.0

1220世纪经济发展出现了亚洲七小龙(错)

13哪一项不是全球所具有的现代化的共同特质?(B)

A、市场经济

B、文化大繁荣

C、都市化运动

D、重视民主法治建设

14哪一项是全球化的真正前提?(D)A、经济全球化

B、政治全球化

C、政治全球化

D、信息全球化 

   

 

15全球化是从什么时候真正开始的?(C)A、十八世纪

B、二十一世纪

C、二十世纪

D、十九世纪

当代中华民族精神的反思与建构

(六)1现代化作为人类文明的进步包含着对人类最大的威胁。(对)

2二十一世纪将是文明冲突的世纪,哪一项文明不扮演重要角色?(D)

 A、基督教文明

B、伊斯兰文明

C、中华文明

D、天主教

3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是以哪一项为核心?(A) A、爱国主义

B、集体主义

C、个人主义

D、自由主义

4以下关于清教伦理说法错误的是?(C) A、清教伦理认为人应该通过社会生活领悟神性。 B、清教伦理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C、清教伦理认为人性和神性是对立的。 D、清教伦理崇尚节俭和勤劳。

5《单向度的人》的作者是?(D) A、本雅明

B、卢卡奇

C、阿伦特

D、马尔库塞

6西方法律体系的完备与基督教的原罪说有很大关系。(对)

7解放思想是西方现代化全部思想的精髓。(对)

8亨廷顿认为21世纪有几种文明发生冲突(C) A、1.0 B、2.0 C、3.0 D、4.0

9亨廷顿是哪国人(C) A、英

B、法

C、美

D、德

10《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这本书是谁写的(A) A、亨廷顿

B、叔本华

C、弗洛伊德

D、尼采

11人类现代化包含对人类的毁灭(对)21世纪是文明冲突的世纪(对)

13中国的经济实力和文化的形态之间没有差异。(错)

14哪一项不属于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C) A、爱好和平

B、团结统一

C、集体主义

D、勤劳勇敢

当代中华民族精神的反思与建构

(七)1人的精神会随着人的肉体腐朽。(错)

2“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出自于谁?(C)

A、黄宗羲

B、王夫之

C、顾炎武

D、林则徐

3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什么?(B)A、爱好和平

B、爱国主义

C、勤劳勇敢

D、自强不息

4以下不属于中华文化所说的“三不朽”的是?(C)A、立德

B、立言

C、立行

D、立功

5以下不属于上世纪90年代“亚洲四小龙”的是?(D)A、新加坡

B、香港

C、台湾

D、日本

6全球化是在二十世纪才真正开始。(对)

7秦汉大一统时期,中华民族精神基本确立起来。(对)

8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国人的价值导向(对)

9“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谁说的(B)A、屈原

B、顾炎武

C、东林党人

D、文天祥

10《离骚》是谁写的(A)A、屈原

B、顾炎武

C、东林党人

D、文天祥

11《正气歌》是谁做的?(D)A、屈原

B、顾炎武

C、东林党人

D、文天祥

12哪一项不是民族精神的体现?(C)A、乐以天下,忧以天下

B、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C、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D、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13中国刚解放时,中国开了一个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形成了什么纲领?(D)A、独立宣言

B、原道觉世训

C、资政新篇

D、共同纲领

14哪一项不是人的精神的三种表现方式?(B)

   

  A、立德

B、立身

C、立言

D、立功

15人对他人和社会的奉献可能是无限的。(对)2013年发生汶川大地震(错)

17中国在哪一年加入世贸组织?(B) A、2000年

B、2001年

C、2002年

D、2003年

第二篇:当代大学生与民族精神

当代大学生与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若没有这种高尚的民族精神,就注定要被轻视和欺辱。那么到底何为民族精神呢?在我国五千多年的发展史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这精神植根于我国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优秀传统文化之中,始终是维系各民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是支撑中华民族发展的精神支柱、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

身为一名大学生,我们有责任去培养、发扬这种民族精神。

中国的现状大家有目共睹:人口基数大、人口素质偏低,而且贫富差距相当大,台独、藏独势力猖獗。那些富有的人会主动去做到国家所倡导的“先富带后富”吗?台独、藏独份子会自觉承认我们是一家人吗?个人认为是不会的。为什么不会?就是因为他们没有先进的民族精神,受到了资本主义严重的腐朽,沉迷于自己的享乐之中。

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大学生应该怎么做呢?马克思唯物主义哲学告诉我们,意识对行动有指导作用。那么我认为,我们必须先培养好自己的民族精神,时刻牢记着我们是国家的一份子,我们要团结同胞、要爱好和平、要勤劳勇敢、要自强不息。

当代大学生的爱国精神还是很激昂的,但是有时候对爱国的表现却有欠妥之处。比如说,就在前些日子,我们抵制日货。这本是好事,可是有的同学过于激动,竟去砸别人的日产车。这种爱国还好吗?尽管有着爱国精神,却与民族精神有相悖之处。毁坏别人的私有财产,这绝对不是团结统一的表现,不是勇敢,是鲁莽。大学生都应该已经有了明辨是非的能力,时刻想着民族精神,它定能指导我们和谐地去处理身边小环境或者社会大环境之下的一些事。

大学生属于这个国家中素质较高的一类人。我们应不应该去将伟大的民族精神发扬光大呢?这个答案是肯定的。我们年轻人是国家的希望和未来,我们面对的明天将会比今天更为复杂多变。让中华民族始终屹立于民族之林的任务已经传承到我们的肩膀上。将爱国主义、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发扬光大,让全民族的人民都牢记我们是大家庭,我们代表的不知是自己,这对我国的发展是相当有好处的。大学生注定要成为民族精神的传播者。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二十一世纪之后,我国的各个方面都有了突发猛进的进展。我们不应只满足于物质层次的发展,更要注重精神生活的丰富。作为时代先锋的当代大学生当然有责任去提高全社会的精神层次,最基础的便是发扬民族精神。

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民族精神又有了更多的富有生命力的内容。大学生是最容易去了解这种新的时代、社会发展要求的。面对世界范围内各种文化的相互激荡,坚定我们的民族精神就显得更加重要。行动起来吧,大学生们,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崇高历史使命已经轮到我们去实现,让我们行动起来,用民族精神武装自己,让民族精神贯穿我们的整个社会。这样,我相信,和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定会深远长久地走下去。

第三篇:抗震救灾与中华民族精神

论文题目:抗震救灾与中华民族精神

班级:测控091 姓名:朱彦荣

学号:200906040130

抗震救灾与中华民族精神

摘要: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五千年文化的积淀,当每一次灾难降临时我们都能看到这种精神的伟大魅力,它号召着千千万万的中华儿女,奋力拼搏,勇往直前.关键词:抗震救灾;中华民族精神

万众一心、同舟共济的民族精神在抗震救灾中的发扬光大和升华,给我们的启示是多方面的。恩格斯说过,“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我们要让历史的进步补偿历史的灾难,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要从战胜历史灾难的过程中形成并发扬一种宝贵的精神力量。灾难以它的突发性往往使人们在一定时间和一定条件下集中体现和认识到一种民族精神,但民族精神并不只是在灾难中形成的,更不只是在战胜灾难时才需要的。

实际上,我们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在自己的历史传承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首先,它有着独特的文化基因,根植于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体现了中国人民的优良传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和中国人民特有的人格力量。

其次,它也是中国人民革命传统和革命精神的继承和发展,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无论是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社会主义的初创时期,我们就是靠这种万众一心、同舟共济的精神战胜了一个又一个艰难险阻,从小到大,以弱胜强,打败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取得了人民革命的胜利,推动社会主义建设不断发展。

第三,这一民族精神还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深刻昭示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和人的素质的提高。在这次抗震救灾中,由于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许多新装备、新手段的运用,大大提高了救灾的效率,最大限度减少了人员的伤亡,特别是各种传播媒体的广泛报道,大大拉近了人们与抗震救灾的距离。以人为本的理念更是表明,改革开放对民族精神赋予了新的内容,把我们的民族精神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第四,社会主义制度是这一发扬和升华民族精神坚实的制度保证。在这次抗震救灾中,我国政府救灾反应之快、效率之高,动员之广泛,得到了全国人民和国际社会的充分肯定。它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为我们发扬和升华万众一心、同舟共济的民族精神提供了最坚实的制度保证。

万众一心、同舟共济的民族精神是我们战胜灾难的精神动力,也是中华民族发展的精神动力。抗震救灾需要这一精神,平时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也需要这样一种精神。这一精神在抗震救灾中的迸发和闪耀,提示我们要通过抗震救灾更加深刻地认识这一精神,更加自觉地弘扬这一精神,更加主动地在我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保持、发扬和升华这一精神,把各项工作做好,以实际行动支援抗震救灾。这样,我们不仅能够夺取抗震救灾的全面胜利,而且能够更有力地推动和实现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以巨大的历史进步补偿我们遭遇的这场历史灾难,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振兴。

古语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突如其来的地震大灾造成了生命和物质财产的巨大损失,但却为中华精神的成长提供了机遇。在抗震救灾中得到彰显的中华民族精神,有的是在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历史上就已经孕育并培育成熟的精神,有的是限于地域和时间而在过去未能得到充分发展和提升的精神的基因或胚胎、但却在这次灾难中得到了充分发扬。民族精神是历史性和时代性、稳定性和流动性的统一,其发展既具有历史的连贯性,也具有时代的创造性。在这次抗震救灾的伟大战役中,中华民族精神得以彰显的主要原因,固然在于民族精神长期的传承。但是,还有一些原因值得我们思考。这些原因,从另外一个侧面看,恰恰是塑造中华民族精神时代特质和时代元素的条件。

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相结合,使中华民族精神的弘扬有了先进社会制度的保障。有史以来,民族精神的内涵和形态、其培育和发扬都与社会形态、社会制度紧密相关。资本主义制度下的民族精神显然会有别于封建制度下的民族精神,社会主义制度中的民族精神也当然会不同于资本主义制度下的民族精神。这一点,是近现代以来中外著名思想家 1

论文题目:抗震救灾与中华民族精神

班级:测控091 姓名:朱彦荣

学号:200906040130

们都有所关注并一直致力探讨的问题。社会主义社会具有其他社会形态和社会制度所无法比拟的优越性,她对于中华民族精神的彰显具有巨大的感召、激发和促进作用。社会主义制度具有集中力量办大事、快办事、办好事的优势,她集中统一的组织机制和指挥体系,能够迅速地作出应对灾难的决策,统一指挥协调部署,使得上下一盘棋,既能够集中力量,又能够灵活高效。在紧要关头,能够迅速地统一决策指挥并举全国之力抗击特大灾害,这充分显示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这次抗震救灾中,我们看到全国上下齐动员,各级组织在最短时间内、最大限度地行动起来,从组织决策到保障实施,从物质供应到信息管理,从社会协调到机制布局,都充分体现了统一、灵活、快捷、高效,这不能不说是我们应对自然灾害的制度优势的体现,也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体现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的思想品质、价值取向、心理特征及精神风貌;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中华民族精神是指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的民族精神。

抗震救灾精神主要体现了民族精神中的爱国精神、自强精神和仁爱精神。

爱国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价值,是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无尽源泉,是维护和保卫国家民族利益的永恒动力;自强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仁爱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准则。

抗震救灾精神是中华民族文明进步的伟大标识。

抗震救灾精神的丰富内涵:以人为本、生命至上,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科学理性、开放透明。

抗震救灾精神的深邃实质:在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融合中实现新时期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与爱国主义的高度统一,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精神的内在魅力。

抗震救灾精神的时代价值:凝聚力、创造力、文化力,作为应对挑战、迎接考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精神动力。

抗震救灾精神既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生动体现,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高度升华,是中华民族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显示了党和人民的伟大力量,极大地增加了中国人民战胜前进道路上一切艰难险阻的勇气和力量,也必将激励着我们信心百倍地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弘扬抗震救灾精神,对于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应对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和挑战,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胜利,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2008,在新中国的发展史上很不寻常。面对严峻挑战和困难,我国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稳步向前推进,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顽强拼搏,共克时艰,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道路上迈出了新的步伐,取得了新的成就。2008以来,我国相继发生雨雪冰冻灾害、四川汶川大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特别是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全国人民展开了气壮山河、感天动地的斗争,形成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这种精神弥足珍贵,激励着灾区人民坚定信心勇气,重建美好家园;鼓舞着全国人民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而努力奋斗。我们又站在国旗下,面对冉冉升起的国旗,我们该有多少感想“朝霞艳,国旗升,凝目立,添豪情”,同学们,请珍惜我们花朵般的年龄,用实际行动做出响亮的回答。

让我们用知识加汗水,以满腔热情,拥抱新希望,迎接这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21世纪吧.

第四篇: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教学设计与反思

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王泳海

今天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弘扬中华民族精神》阐述我的构思。

一.教材分析

(一)教学理念

本课教学遵循新课程“坚持学生发展为主体,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学理念,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师生互动中获取知识和体验情感的升华。

(二)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第一框《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主要讲述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按照“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办”的逻辑顺序,本框《弘扬中华民族精神》重点就要解决“为什么”“怎么办”的问题,从而将本课的三大问题画上圆满句号。本课是第七课的重点内容,承上启下,对接下来综合探究知识的学习具有指导作用。

(三)教学目标

本课教学我坚持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为先导,以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实际为出发点,在大胆整合的基础上,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作用,明确弘扬民族精神是为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强基固本,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运用多媒体现代技术手段展示文字、图片、史实等,使课堂内容更加丰富充实;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升华步骤进行教学,充分挖掘学生潜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形成强烈的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以实际行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努力书写中华民族精神的新篇章。

(四)教学重难点

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思维特点,我确定了如下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作用及意义。

2.教学难点: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历程。

二.学情分析

1、我所教授的对象是高二(10)班文科普通班的学生,基础中等,分析能力、自主学习能力还较差;

2、从知识基础来讲,通过上节课《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学习,学生对中华民族精神有了初步的理解,学生通过其他学科的学习已经掌握了一些历史典故和名言警句,有利于本课的教学。为此,我会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利用他们感兴趣的历史名言等吸引住他们的眼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从而逐步提高学生的比较分析等能力。

三.教法与学法

(一)教法

为学生创设全员参与、合作探究的教学氛围,我采用了如下教学方法: 1.直观教学法 2.活动探究法 3.讨论归纳法

(二)学法

遵循“教师是教学的主导,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理念,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及合作学习的能力,引导学生通过以下学法进行学习:

1.合作学习法 2.自主探究法 3.分析归纳法 4.反思评价法

四.说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中宏观上设置了四个步骤: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合作讨论、突破难点—— 自主探究、突出重点—— 课堂小结、拓展训练——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组织学生欣赏《神舟八号成功发射》视频,启发学生自主思考,从中感悟民族精神。目的是让学生有效地回顾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调动学生的参与欲,激发学生求知欲,从而有效切入主题。

二、【合作讨论、突破难点】

1、交流展示搜集到的不同时期的历史典故、名言警句: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孟子)“三军可夺帅也。”(孔子)

“居庙堂之高,;处江湖之远。”(范仲淹)“风声雨声读书声,;,事事关心”(东林书院)目的:让学生了解民族精神是不断充实和发展的。

交流展示:通过多媒体文字、图片展示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历程: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精神

井冈山精神

长征精神

红岩精神

西柏坡精神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精神

雷锋精神

“两弹一星”精神

大庆精神 改革开放时期的精神

抗洪救灾精神

抗击非典精神

载人航天精神

抗击雪灾精神

奥运志愿者精神

2、引导学生讨论、合作探究,使学生感受到中华民族精神是不断丰富发展的过程,具有时代性,生成以下认识:

(一)、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过程

1、民族精神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丰富,具有深厚的民族性、鲜明的时代性和先进性。

2、中华民族精神的不断丰富和发展主要体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奋斗的各个历史时期:见上(图片展示)

三、【自主探究、突出重点】

A、引导学生各抒己见,交流现实生活中民族精神产生巨大影响的事件(如:抗震救灾、利比亚大撤离等)。

B、教师适度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感受中华民族精神的魅力,选派中心发言人,得出以下结论。

(二)、为什么要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1、重要性: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回忆上节课所学)

2、必要性:(1)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要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必须把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2)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3)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不断增强我国综合国力的要求。(4)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

(5)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铸造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是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强基固本。C、引导学生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实例进行自主探究,深入思考,生成以下结论:

例:在全球化的今天,遍地充斥着西方文化,圣诞节,情人节等越来越受到青少年的欢迎,如何看待这一问题?当前应该怎样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具体事例见“教学具体内容”)(1)为什么一些中国青少年热衷于过西方的圣诞节等节日?(2)我们当前应该怎样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三)、书写中华民族精神的新篇章(1)丰富和发展民族精神是时代课题

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面临的新阶段和新任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必须继续丰富和发展民族精神,这是我们必须面对的时代课题。

(2)我们人人都应该成为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共同续写民族精神的新篇章。

注:由于我教授的是文科普通班,他们的认知能力学习能力还不足,因此我把怎样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放到下一节课讲授,便于学生更好的生成知识、体验情感。

四、【课堂小结、拓展训练】

引导学生一起回顾,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突出重点、把握难点。然后通过适当的随堂练习对本节课的知识加以巩固升华。

1、中华民族精神是不断丰富和发展的,体现在不同时期有不同表现,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时期,突出表现为

①雷锋精神

②“两弹一星”精神、大庆精神

③抗洪精神

④载人航天精神 A.①②

B.①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2、中学生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方面正确的做法有

()①要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实践中去

②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

③继承并发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

④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

3、对中华民族精神的认识,正确的是

()

①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文化力量的集中表现,是中华文化的精髓

②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

③中华民族精神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丰富和发展

④中华民族精神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附:板书设计:(展示)

对于本课内容我采用框架式板书,这种板书设计,简洁清楚,重点突出,便于学生对教材内容和认知结构的理解记忆。

五、教学反思

1、对本节课的设计,我努力贯彻以认知发展为主线,情意发展为内容,交往互动为呈现形式的指导思想,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学习知识,体验情感,发展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2、在个别知识点的深化上可能还存在不足,以及自主合作探究教学中如何因材施教、差异化教学,这是我一直思考的问题。

以上就是我对本课内容的构思,肯定有许多不足之处,请各位专家批评指正,谢谢!

第五篇:中华民族精神

中华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的三种含义

一是真正的民族精神仅是指反映人民群众利益和社会发展方向的精粹思想、进步观念和优秀文化,而不包括民族文化中消极落后的因素,只有从这一点上我们才能提“弘扬民族精神”。

二是民族精神是一个中性概念,既包括积极、优秀、进步、精粹的一面,又包括消极、落后,甚至粗俗、劣根的一面,应该反映一个民族的精神的整体面貌,是一个充满优弱长短的两面体,如果说前者是“民族的脊梁”,是“民族优良传统”,那么后者就是近代先驱者所说的“国民劣根性”。

三是民族精神作为研究的对象,应如实地把它看成是既有精华、又有糟粕的精神形态,但作为宣传、弘扬的内容,则应当是民族精神中正面的东西。

要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八荣八耻”中的“八荣”,实质上体现、倡导了“八荣”精神。它们既源于传统的民族精神,又构成了当代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内涵。精神、观念一旦形成,就具有稳定性与先导性,可以引导人们的行动,成为精神导向。江泽民指出:“有没有高昂的民族精神,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一个重要尺度”。中华民族精神内涵宏大,它是民族传统精神与时代精神、传统形态与当代形态的统一。关于其内涵有各种概括,不管如何概括,“八荣”精神都构成了其核心内涵。

一、“以热爱祖国为荣”——爱国主义精神

列宁说:“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爱国主义一般包括骨肉爱、乡土爱、民族爱、祖国爱、世界爱五个层次,它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凝聚一体的精神动力,深深植根于中国悠久的历史与文化传统之中。归宗炎黄、凝聚华夏,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救国救民、爱国爱乡,恋土归根、报效桑梓等,构成了爱国主义的传统精神。早在春秋时代的《战国策》中就出现了“爱国”一词;东汉荀悦的《汉纪》中就有“爱国如家”的说法。儒家不但追求理想人格,而且孜孜以求国格,将国家的荣誉、尊严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为了国家可以“杀身成仁”。这种国格观构成了近代爱国主义的真正源泉。不少古代杰出的文学家都表现出浓烈的家国精神,即对乡土、国家执著的热爱。南宋伟大的爱国诗人陆游临终前在《示儿》中写到:“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企盼国家统一的爱国情怀感人至深。尽管那时的爱国主义带有某种历史局限性,但在国荣我荣、国辱我辱、“位卑未敢忘忧国”的意识熏陶之下,涌现了众多民族英雄,创造了无数可歌可泣的爱国主义业绩,并将这种爱国深情升华为崇高的道德责任。屈原、岳飞、辛弃疾、文天祥是如此,郑成功、施琅、林则徐、邓世昌也是如此。汉代苏武被扣异邦19年仍持节牧羊、至死不降;岳飞的《满江红·怀古》表达了伟大的爱国情怀,后人每逢国家、民族危难时刻,往往借用它来表达自己的爱国情操;近代的朱自清教授一身重病,不愿领取外国人的一粒救济粮……“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中华民族数千年来形成的这种爱国主义传统在中国共产党身上及其实践中得到了集中的体现,将其发展到了新的境界。1942年邓小平在庆祝刘伯承50诞辰时就讲:“热爱国家,热爱人民,热爱自己的党,是一个共产党员必须具备的优良品质”。

邓小平还一再声称自己是“中国人民的儿子”。在党的领袖、将领和革命先烈身上都体现出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今天,热爱社会主义,努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爱国的表现;反对“台独”,实现邓小平“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实现国家统一,也是爱国的表现。可见,“八荣”所提倡的爱国主义,正是民族精神中的核心精神。

二、“以服务人民为荣”——服务人民的精神

如果说民本精神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精神的内涵,那么,作为民本精神升华的服务人民的精神则构成了民族当代精神的基本内核。民本精神倡导“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民贵君轻”,提倡爱民、重民、亲民。《尚书·五子之歌》就记载了大禹的话:“民可近,不可下”。孔子认为,如果能作到“博施于民而济众”(见《论语·雍也》),那就是圣人,从而将民众摆上至关重要的地位。孟子则更明确地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见《孟子·尽心下》)的光辉命题。荀子及唐代魏徵都提出君民如同舟与水,民能载舟亦可覆舟的思想,主张为政应当爱护百姓。明清之际的启蒙思想家黄宗羲也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君应为天下人服务。孙中山先生也认为,国家之本在于民。这些富于人民性与朴素民主精神的传统民本思想,对民本精神的形成影响很大。我们党立党为民,从成立之初,就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确定为党的根本宗旨,并在“三个代表”思想中明确指出党应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毛泽东撰写了《为人民服务》的光辉篇章,并提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等思想。

鲁迅也写下“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名句。许多先烈与英雄模范人物努力实践服务人民的宗旨,如雷锋、焦裕禄、时传详、孔繁森等,都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光辉典范。新一届党中央领导也特别强调“以人为本”,在“关注民生”方面身体力行。这样,就将朴素的民本精神升华为服务人民的精神,构成当代民族精神的重要内涵。

三、“以崇尚科学为荣”——科学精神与学习精神

中华民族是崇尚科学的。孔子早就主张“不语怪力神”,不信神仙鬼怪。中华民族在历史上有过火药、造纸术、指南针、印刷术等伟大发明;在古代的水利工程、数学、建筑学、天文学、医学、农学、纺织术、造船航海术、制瓷术、造纸术、冶炼术等方面曾有过辉煌成就,不少领域曾领先于世界;创作出《本草纲目》、《齐民要术》、《天工开物》、《农政全书》、《九章算术》等科技著作;涌现出以李时珍、毕升、沈括、祖冲之、宋应星等为代表的古代杰出的科学家群体。借助于唐宋以来开辟的陆上丝绸之路及后来的郑和下西洋及海上丝绸之路,中华民族以开放、博纳的胸怀接纳了不少当时国外先进的科技文化。后来由于种种原因,我们民族的科学精神有所衰落。五四运动,先进的中国人请进了“赛先生”(科学),引发了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科学精神在神州大地上再现曙光,并对中华民族产生深刻影响。我们党一贯倡导科学精神。毛泽东一生对科学寄予特别厚望,在他的著作中到处可见“科学”这一概念,他在方法层面上提出“惟有科学的态度和负责的精神,能够引导我们民族到解放之路”;在具体科学知识层面上,他建议毛岸英兄弟“多向自然科学学习,……总之,注意科学,只有科学是真学问,将来用处无穷”。

邓小平也强调“要提倡科学,靠科学才有希望”。在改革开放时期,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光辉论断,党提出“科教兴国”的战略决策,号召建构“学习型社会”。科学技术是推动生产力发展与社会历史进步的重要革命力量,是衡量一个国家、民族综合竞争力高低的重要标志。要振兴中华、强国富民,就要发展科学技术,确立热爱科学、崇尚科学的精神,树立起终身学习的社会氛围,提升科学素质。缺乏这种科学精神与学习精神,民族精神就缺乏了时代性。

四、“以辛勤劳动为荣”——勤劳勇敢精神

中国人历来以劳动为荣,是一个崇尚劳动、刻苦耐劳、勤劳勇敢的民族。墨家就反对不劳而获,主张自食其力。相传在远古时代,神农氏就“教民农作”,教给人民耕作方法。《史记》中有“舜耕历山”的记载,颂扬了古圣贤以身作则、勤于劳作的高尚品德。大禹治水在外一共13年,三过家门而不入,体现了勤勉奉公、刻苦耐劳的精神。李大钊曾说,我认为人生求乐的方法,莫过于尊重劳动。北山愚公“每天挖山不止”的精神实际上体现了一种坚忍不拔、刻苦耐劳的民族精神风貌,毛泽东在《愚公移山》一文中对此评价很高。毛泽东在另一篇文章中指出:“中国人从来就是一个伟大的勇敢的勤劳的民族”,又说:“中华民族不但以刻苦耐劳著称于世,同时又是酷爱自由、富于革命传统的民族”。邓小平一贯倡导勤劳致富的原则。劳动创造世界,劳动光荣,劳工神圣。没有勤劳勇敢的精神,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丰富多彩的物质文明与光辉灿烂的精神文明的产生。党培育产生的南泥湾精神、时传祥精神、大庆精神、航天精神等,无不闪耀

着劳动的光辉。党的十六大报告也提出“必须尊重劳动”。今天我们已迈进信息网络时代,但劳动精神并未过时,勤劳勇敢精神仍是我们民族精神中不可或缺的内容。

五、“以团结互助为荣”——团结精神与集体主义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倡行群体本位的价值观与和合精神。中华民族在历史上形成了兼爱互利、扶贫济困、凝聚和合、团结互助的优良传统,构成了源远流长的中华和合文化。墨家提出“兼相爱,交相利”,主张兼爱、非攻、尚同等原则。孔子则提出“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主张以和谐为贵。西周末年史伯提出“夫和则生物,同则不继”(《国语·郑语》),认为不同事物、因素的调和、共处,实现多样性的统一,事物才有发展;而同类事物的拼凑,就不可能发展。故“声一无听,色一无文”。孔子将此思想运用到社会领域中,提出“小人同而不和,君子和而不同”的命题,追求“和合”的君子境界,主张社会中的人际关系要和谐。荀子在讲到为什么单个的人力比不上牛马却能驾驭它们时说,这是因为人能结群,“人能群,彼不能群也。……和则一,一则多力,多力则强,强则胜物”。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后,在斗争中也体会到,只有团结起来,发扬集体主义精神,拧成一股绳,才能取得胜利,所以“团结就是力量”。极力倡导中华和合精神的李瑞环同志说:“我们的祖先历来重视‘和’,崇尚‘人和’,主张‘和为贵’”。党中央近年更是提出了建设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只有讲求和谐,注重和合,团结互助,才能形成和谐有序的人际关系,提升社会及组织的亲和力,提高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

六、“以诚实守信为荣”——诚信精神

“诚信”是中华民族五千年道德文明的精华,厚德载物、诚实不欺、恪守信用、言行一致,构成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儒家提倡“信”德,倡行重承诺、守诚信。孔子在《论语》中曾38次提到“信”字,其中,有24处体现了“诚信不欺”之意。他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此话曾被毛泽东引用。在儒家看来,信是最低限度的道德。孔子告诫人们应每日“三省吾身”,其中“二省”就是反省自己的信用如何:“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儒家还主张“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老子则认为“轻诺必寡信”,主张不要因轻易承诺而失信。一些思想家还从“知行合一”角度提出“言必信,行必果”的命题。作为传统的道德规范,“信”既是立身处世、自我修养的基本原则,也是从政的基本准则。“瓜期不代”典故说的就是春秋时期的齐襄公因不讲信义而被手下将军杀死的教训。中国历代的商帮及百年老店都十分注意“以诚立业”,恪守商业信用,讲求生财有道,利以义取;讲究“秤平、斗满、尺足”。晋帮、徽帮是这样,宁波帮也是这样。信用是现代市场交易的一个必备要素,市场经济在本质上是信用经济。信用的影响遍及社会各领域,信用直接反映个人或群体对社会公平、正义和社会规范的认同。人无信不立,企业无信不成长,城市无信不繁荣,社会无信不稳定。离开了诚信,和谐社会就难以实现。在素称“礼仪之邦”的中国,大力建设信用文化,努力弘扬诚信精神,是构建当代民族精神的题中应有之义。

七、“以遵纪守法为荣”——法治精神

中国历史上虽有过“人治”、“礼治”,但也不乏“法治”思想。在治理国家方面,儒家主张仁政、礼治和德治,而法家主张法治、严刑峻法。从表面上看泾渭分明,实质上二者有不少一致性与互补性,即礼与法相通,刑与德可以并用。儒家道德制度学派的代表荀子就赞成法治,主张礼法并举,相互为用。他说:“治之经,礼与刑,君子以修百姓宁”(《荀子·成相》)。春秋战国时期一些改革家主张以法治代替礼治。前期法家的代表人物管仲、李悝、吴起、商鞅、慎到、申不害等倡言“法治”,力图变革,以富国强兵。商鞅把法视为治国之道的根本基础,指出:“国之所以治者三:一曰法,二曰信,三曰权”(《商鞅书·修权》)。法家后期代表人物韩非继承了前期法家的思想,形成了一套法术之学,主张实行严刑峻法。他主张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韩非子·有度》说:“法不阿贵,绳不绕曲……刑过不避大夫,赏善不遗匹夫”。虽然他的思想具有阶级局限性,但这些话都是反对贵族制的,有其积极意义。后来秦王朝短命而亡,说明君主仅以严刑峻法实施统治是行不通的,必须做到德法兼治。贾谊认为,人主仁而境内和,人主义而境内理,人主公而境内服,人主法而境内轻,主张仁与法、德与刑并用。这一思想被汉朝统治者采纳并定为基本国策。在中国历史上主张建立“纲纪”、申明法纪,倡导遵章守纪、清正廉明的思想并不少见,类似“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的观点也比比皆是。黄宗羲也提出“有治法而后有治人”的命题。这说明历史上中国的法治精神虽然相对薄弱,但法家思想对民族精神的影响还是比较深远的。今天我们党领导人民大力建设民主与法制,提出既要以德治国,更要以法治国,增加了许多传统法治精神中没有的新内涵,为丰富、发展当代民族精神做出了新贡献。

八、“以艰苦奋斗为荣”——艰苦奋斗精神

中国先贤历来倡导、实践一种先忧后乐、鞠躬尽瘁、不屈不挠、自强自立、勤俭朴素的精神。在漫长的岁月中,中华民族历经磨难,但却几度衰微几度崛起,巍然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靠的是什么?靠的就是这种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艰难困苦,玉汝于成”。《韩非子》说尧的主要美德是俭朴、爱民。他虽贵为部落联盟的大首领,却住茅草屋、喝野菜汤、吃粗米饭、用土碗土钵子。儒家倡导积极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效法大自然的生生不息来勉励自己不断进步,提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命题。中国历史上曾涌现出众多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仁人志士,集中展示了中华民族的这种伟大精神。孟子曾列举过不少受困厄而自强不息、有所作为的人物,认为只有通过“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磨炼,才会有大作为。他提出的“富贵不能淫,贪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成为激励后人的不朽座右铭。西汉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也列举了历史上一些处逆境而奋起、遇厄运而发愤著书的先贤。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还会升华、转化为傲然卓立、至大至刚的民族气节。此外,中国历史上关于勤俭节约、视勤俭为美德的思想也很多,如“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等等。我们党的领袖和英雄模范人物,都是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典范。毛泽东曾以五代梁将韦睿“不贪财”、艰苦朴素的事例教育干部。他多次号召“坚持艰苦奋斗,密切联系群众”,“永远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等。可见中华民族的艰苦奋斗、勤俭朴素的精神同样源远流长。在物质条件大为改善的今天,这一精神在不少人中有所淡化,骄奢淫逸之风有所抬头。因此,今天在全社会倡导艰苦奋斗精神,有很大的现实针对性。

总之,“八荣”精神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代表,为弘扬、提升民族精神注入了新的强大动力。我们也只有从“八荣”精神与中华民族精神内在一致性的角度去解读“八荣”,才能领会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与精神含量,也才会深刻理解“八荣八耻”提出的重大意义。

下载当代中华民族精神的反思与建构word格式文档
下载当代中华民族精神的反思与建构.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华民族精神[范文模版]

    浅析中华民族精神的历史内涵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泱泱华夏大地上,一代代炎黄儿女艰苦奋斗,自强不息。值得自豪的是,中华文明是唯一未曾中断过的古文明,几千年来积淀凝聚成的民族精......

    楚人筚路蓝缕与中华民族精神

    楚人“筚路蓝缕”与中华民族精神 作者:张硕 西周初期,楚人熊绎受封立国之时,名虽为国,实则只是一个部落联盟。这样一个辟在荆山、方圆不过百里的蕞尔小邦,位卑势弱,被中原华夏各族......

    中国抗日战争与中华民族精神

    中国抗日战争与中华民族精神 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反抗外敌入侵取得第一次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在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中,全国人民齐心协力,前付后继、不......

    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我们的民族精神----弘扬中华民族精神》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下面我将从说教材、学情、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这7个方面加......

    中华民族精神(5篇模版)

    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中华民族精神”背景: 一个民族的生存和发展,需要有强大的精神支撑。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共同生活和共同实践基础上形成的,在该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历史......

    浅谈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浅谈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中国有着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众多的民族共同生活在这片土地上。他们以勤劳勇敢、艰苦奋斗著称于世。“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是中华民族在历史长河中总结......

    13.中华民族精神

    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如何理解“中华民族精神”: 中华民族精神既是源远流长的,又是与时俱进的,总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而不断充实和发展自己的内涵,使民族精神不断吸纳时代精神,使时......

    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教学设计 授课人:贾丽萍授课班级:高二文四 【课标要求】 理解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弘扬民族精神的意义。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