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张振鹏-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农村发展路径寻绎
发表在《学术论坛》(CSSCI)2012年第11期168-172页
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农村发展路径寻绎*
张振鹏
(济南大学 管理学院,山东 济南 250002)
摘要:我国文化创意产业主要包括政府主导、资金推动、资源转化和需求引发四种农村发展路径模式。由于受环境、市场、技能和政策因素的影响,文化创意产业农村发展路径选择需要遵循系统性、适宜性和应变性原则,从形成产业链、提升产业竞争力、进入国际市场和更新社会形态四个方面推动产业演进。产业政策规制的目的是优化环境,政策重点则在于培育产业内生机制、打造文化品牌和发掘创意能力。
关键词:农村;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路径;产业政策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农村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研究”(12YJC630304)阶段性成果
文化创意产业的名称包含文化、创意、产业三个独立但相互关联的概念,是文化经济和创意时代背景下产业发展创新模式的生动描述。文化是创意的源泉,脱离文化背景的创意成果难以获得文化认同;创意为文化注入活力,由此完成古老文明与当代社会的连接。但文化与创意并不能直接产生物质财富,需要产业手段来完成从资源到具有市场响应能力的消费品的形态转化,并以此完成价值转化。文化创意产业自问世以来,依靠其产业跨界组合能力,消费的拉动能力,价值衍生能力以及对有形资源的低依赖性,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我国“十二五”规划提出“积极探索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新途径”,因此探讨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农村发展路径问题具有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农村发展路径选择模式
(一)政府主导模式
政府主导模式是由政府首先在农村建立产业发展所需的基础设施,提供土地、税收、劳动力和法制保障等优惠措施,然后通过招商活动吸引投资,针对农村传统产业进行创意开发和技术整合,催生新型业态,延伸产业链的农村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方式。安塞——地处黄土高原腹地的典型的农业大县,是文化部命名的腰鼓之乡、民间绘画之乡和剪纸之乡,是西北风情旅游的主要景点。安塞当地政府在明确了以文化旅游带动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路之后,积极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全面升级县、乡、村三级文化基础设施,在全县上下形成了政府重视、部门实施、群众参与的良好氛围,并相继出台了各种优惠政策吸引外来资金投资文化旅游产业。政府将安塞腰鼓等文化演艺活动交由演出公司按专业化的市场模式运作,形成了地方和企业互惠互利的双赢局面,既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又使安塞声名远扬。同时,安塞致力于延安“红色旅游”项目的开发,并衍生出腰鼓、农民画、剪纸等系列文化产品,其中剪纸影集、个性化邮票、文化衫等产品深受游客青睐。安塞的农村文化创意产业农村发展模式,是一种开发传统文化和民间艺术的产业化方式,也摸索出了一条由政府主导的产业特色化发展道路。
(二)资金推动模式
资金推动模式是投资者依据地区资源要素和基础条件的评估和判断,选定投资项目,通过资金筹集、投入和分配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并依据消费需求不断拓展产品市场的发展方式。在此过程中,产业经营主 体主动寻求与地方政府合作,目的是在政府支持下不断壮大产业规模,提升产业整体价值。浙江省东阳市横店原来是以农业为基础的小镇,现在已经成为亚洲规模最大的影视拍摄和生产基地,而且建设有国家4A级旅游景区,被誉为“中国好莱坞”。横店影视旅游产业的发展历程实际上也是横店集团从一个小型乡镇丝厂发展成大型企业集团的过程。具有文化经营意识的横店集团领导层从1996年开始,吸收募集资金30多亿元陆续兴建了13个影视拍摄基地和多个现代化大型摄影棚。影视基地吸引了许多著名导演和演员来此拍摄影视作品,明星效应带来大量资金流入使影视基地规模日益壮大。截至2010年12月,横店累计接待国内外800多个剧组共拍摄20000多集影视剧,中国近半数的古装剧在此拍摄。近年来,横店集团又把影视与旅游结合起来,通过市场化运作手段拓展产业发展空间,衍生产业价值。横店集团的发展不仅带动周边几万农民脱贫致富,而且改变了农民传统的思想观念,推进了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城市化进程。从横店文化创意产业的规模经营和特色经营中不难看出,资金作为一种主要推动力贯穿产业发展全过程。
(三)资源转化模式
资源转化模式是按市场经济规律整合农村文化资源,通过产业手段来发挥文化与经济协同效应的农村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方式。农村文化资源包括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两种主要形式。自然资源包括气候环境、自然景观、特色建筑、野生动植物等。人文资源包括农业知识、劳动技术、生活习惯、民俗风情等。这些资源都可以成为产业的发展基础,辅以创意开发和创新机制体制的引领,就可以实现向产业项目的转化。山东省潍坊市的杨家埠村拥有500年民间艺人世代相传的手工风筝扎制和木版年画绘制技艺,是中国手艺风筝品牌的代名词,是中国三大木版年画产地(其它两处是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中发展最好的一处。利用风筝扎制技艺和木版年画艺术的资源优势,当地政府、企业与农民共同兴建了杨家埠民间艺术大观园,鼓励民间艺人开设风筝作坊和年画画坊,生产特色鲜明的民俗文化产品。并通过特色建筑与自然景观的有机结合,修建了明清古建筑一条街,同时大力改善交通和服务设施,使杨家埠成为山东“千里民俗旅游线”上的重要景点。如今,这个只有320户,1142口人,辖地18.2平方公里的小村庄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已经成为蜚声中外的特色民俗文化旅游村。杨家埠通过优秀的民俗文化与旅游资源的整合推动产业升级,给文化创意产业农村发展路径选择以有益的启示。
(四)需求引发模式
需求引发模式是以城乡之间资源禀赋、收入水平和消费观念的差异为诱因,在市场需求与价格机制的相互作用下自发形成的农村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方式。这种模式没有过多的政策干预,也没有大量资金注入,目前处于依靠市场调节,自由发展的状态,因此产业发展前景并不明朗。比如近年来在我国许多城市近郊出现的“农家乐”乡村休闲娱乐项目。由于工作压力和快节奏的生活,城市居民渴望回归自然以获得身心放松和精神愉悦,私家车的普及和消费能力的提高使城市居民在节假日享受田园生活成为可能。毗邻市区的农村凭借交通便捷的区位优势和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利用农家庭院、果园、花圃等农业基础设施和当地民风民俗,开发了集观光、餐饮、购物、休闲、娱乐为一体的消费项目。这些消费项目大都是就地取材,成本投入极低,相比其它城市内部的休闲度假项目具有明显的价格优势。在自然环境较好,有特色产品(如本地果蔬、花卉、特色饮食和民俗活动等),其受众群体更加广泛。“农家乐”的发展是城乡互动的桥梁,带给农民的不仅仅是消费收入,还有产品信息、项目信息和市场信息,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另外城乡居民思想观念的交融也更新着农村社会面貌。
二、文化创意产业农村发展要素
文化创意产业农村发展路径选择模式是农村依据各自不同的资源禀赋,按照市场需求完成资源合理配置的产业化方式。产业发展路径选择模式在不同地域之间可以借鉴或模仿,但发展路径起点的选择只有与当地基础条件相匹配,才能避免文化创意产业在农村的发展少走弯路。文化创意产业需要以文化资源赖以为生的环境为基础,广阔的文化创意消费市场为前提,众多充满活力的艺术家和产业经理人为依托,以及来自政府的恰当的扶持政策,才能实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在农村的发展不能脱离环境、市场、技能和政策这四个要素,而充分认知产业发展要素是理性选择产业发展路径的前提。
(一)环境
文化创意产业的农村发展基本要素是当地自然条件、传统文化和基础设施等环境因素。自然条件决定当地优势产业类型,传统文化是产业主体之间实现专业化分工的社会基础,基础设施则对产业发展速度和质量产生影响。正如道格拉斯·诺斯(Douglass C.North)所说:“非正规约束在制度的渐进演进方式中起重要作用,是路径依赖性的来源”
[2](43)
[1]
。农村经济社会历经多年的积淀而逐步形成的占据社会主导地位的特色产业,具有鲜明地域特征的传统文化和商业传统,以及区位特征都会反映在文化创意产业农村发展路径的选择上,从而影响文化创意产业在农村的演进方向和方式的选择。
(二)市场
经济组织通常将利润最大化当做追求的目标,利润的来源是市场,市场需求是经济组织获得现实利益的根本保障,因此文化创意产业在农村的萌生和发展动力归根结底来自于市场需求的导引。正如德国学者杜能(J.H.vonThunen)的农业区位理论中的描述,一个区域的农业布局尽管存在不同的结构和方向,但市场需求才是造成区域经济增长差异的主要因素
[3](66)
。市场需求决定经济活动的价值,对产业组织的行为方式产生方向性的影响。文化创意产业在农村的发展过程中为市场供给的产品,其市场响应程度就体现为市场需求量,这也是产业发展水平的体现,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产业发展的未来。
(三)技能
英国经济学家阿尔弗雷德·马歇尔(Alfred Marshall)指出技能是强有力的生产推进器,它能够征服自然,满足需要[4](126)。对于文化创意产业的农村发展进程,技能同样扮演着重要角色,尤其是与产业内容相关的特定技能。这些特定技能包括经过长期积累沉淀的被产业组织所掌握的与文化创意产业运营活动有关的技术、工艺、经验、方法等。这些特定技能大都随着文化创意在农村的发展而产生和扩散,具有空间上高度集中的特点,通过产业组织在特定区域内的合作与交流逐渐实现共享。技能的积累和外溢在增强产业发展能力的同时,也为文化创意产业在农村的演进提供新的动力和技术支撑。
(四)政策
政策是政府对产业主体市场行为的规制以保障市场经济公平有序的制度安排。如前文所述, 在政府主导的文化创意产业农村发展模式中,政策对于产业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尽管依靠市场力量自发形成的农村文化创意产业组织在起步阶段并没有直接受惠于政策因素,但当产业初具规模并显现出可观的经济社会效应之后,政策将成为产业进一步发展的主要激励力量,尤其是政府主导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外部环境的优化能够推动产业加速发展。同时,政策能够影响产业组织战略目标、成长方式、产品和市场策略的选择,以及不同产业组织之间的关系结构。
三、文化创意产业农村发展路径选择的基本原则
从我国不同地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来看,思路单一,产业结构雷同,区域特色不鲜明等问题突出,这些问题的症结在于不考虑区域特点的盲目跟风、相互攀比和重复建设。我国地域辽阔,文化特质和资源禀赋差异大,因此文化创意产业在农村发展的首要任务是全面盘点和认真梳理当地产业发展要素,立足自身资源和优势条件,遵循系统性、适宜性和应变性的基本原则选择恰当的发展路径。
(一)系统性
尽管环境、市场、技能和政策要素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扮演不同的角色,但这四个要素在发展实践中缺一不可。系统思想指出,任何要素一旦离开系统整体,就不再具有它在系统中所能发挥的功能。系统的本质属性是要素的整体性、关联性、层次性和统一性,系统最优化是系统管理的核心问题
[5](12)
。文化基础设施、经济环境、创意人才和现代经营理念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由此导致农村文化资源开发不足、效益不高、产业化程度低。另外,产品的技术含量和创意元素融入度比较低,缺少文化精品和文化品牌认同感也是文化创意产业在农村发展过程中不能回避的现实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主要手段是整合,即挖掘当地文化资源,找寻文化资源产业化恰当的突破口;争取政府政策资源,为产业化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建立科学的财政投入和税收管理体系,吸引金融、企业和社会资金等多元投资主体进入产业领域;尊重市场,研究市场,在产品创新升级中不断拓展市场。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在农村发展是一个系统问题,需要整合所有可以利用的发展要素,以促进产业整体价值的提升。
(二)适宜性
文化创意产业在农村发展的驱动力来源于区域资源要素禀赋,资源要素禀赋直接制约着文化创意产业区域布局和发展领域。政府主导模式突显政府意志对产业发展的调控,产业发展方向和发展方式有明确的产业规划作为指引;资金推动模式体现投资人的趋利倾向和资金周转特性,产业规模与资金流量的相关性清晰可见;资源转化模式的重点是文化资源的产业化开发,产业内容与文化资源内涵一脉相承;而需求引发模式基本上是市场发挥其资源配置能力的结果。综合来看,文化创意产业农村发展路径的选择实质上是产业化进程中资源要素禀赋的现实选择。我国广大农村的差异化,决定了文化创意产业在发展方式和产业内容上不能生搬硬套或模仿复制,而应该依托本地优势资源,以提升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率为重点,选择与区域自然和社会条件相匹配的发展路径。
(三)应变性
发展本身就是变化的过程,社会环境的复杂多变也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因此文化创意产业在农村发展必然伴随产业主体之间相互关系的变化。权变理论强调管理决策要根据组织所处的内外部条件相应的关系类型和结构类型而灵活应对,针对不同的具体条件寻求不同的适合的模式、方案或方法
[6](202)
。在以政策和资金为主要推动力的文化创意产业农村发展模式形成初期,文化资源的开发是试探性的,市场需求处于懵懂阶段,政策和资金对产业发具有绝对的主导作用;当文化资源的产业化得到市场的积极响应,产品创新和市场拓展就将成为产业发展的重点。在资源转化和需求引发模式的开始阶段,政策和资金并不是产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但是产业发展的规模化效应会牵引政策和资金逐步进入产业领域,并成为产业成长的加速器。由此可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产业发展环境和资源要素禀赋演进关系的变化,采用与之相适应的发展路径,是实现文化创意产业在农村可持续发展的明智之举。
四、文化创意产业在农村演进的方向选择
文化创意产业在农村的发展属于区域经济问题,区域经济是一定区域范围内经济发展的内外部各因素条件交互作用的组织系统。文化创意产业内涵丰富,产业门类多样,在农村的发展必然需要众多产业主体通过分工合作紧密联系在一起,从而构成产业组织系统。产业组织系统会随着因素条件的变化做出适应性调整,由此带来产业结构和内部经济秩序的调整,并推动产业发展做出方向选择。
(一)形成产业链
文化创意产业链是指包括内容创意、生产制造、营销推广、传播分销和消费交换在内的价值链环节,通过价值创造、价值开发、价值捕捉、价值挖掘、价值实现以达到价值最大化的价值锻造过程,形成一次投入、多次产出的价值转化机制
[7](35)
。致力于文化创意产业在农村发展的每个产业主体都有各自的定位,并与其他产业主体密切关联。产业主体之间基于长期协作建立起来的信任基础,可以降低整个产业组织系统内部的交易成本。当产业组织系统内部各产业主体之间的竞争与互利关系达到平衡,就能在一定的时间内保持相对稳定的空间集聚。在此基础上,产业组织系统对外保持统一品牌形象、产品质量标准和区域营销战略,内部产业主体实现专业化分工和协作,由此逐步形成农村文化创意产业链。
(二)提升产业竞争力
文化创意产业在农村发展初期主要依赖当地资源,在地域范围上处于封闭式发展状态;一旦产业进入成长期和成熟期,产业组织系统内部产业主体之间的竞争加剧,以及资源的稀缺性带来的土地价格和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会导致产业利润率下降。但是随着产业组织系统与外部信息、人才、资金等交往日益增多,其封闭状态会逐渐被打破,一部分产业主体出于竞争和成本的考虑,必然会寻求向区域外扩展。由于产业组织系统已经具备的规模效应和产业主体之间相互关系的牵引,这些向外扩展的产业主体并不能脱离产业组织系统,反而会吸引更多的外部资源进入本区域,在扩大区域影响力的同时促进产业竞争力的提升。
(三)进入国际市场
在全球化进程加速世界市场形成的背景下,文化创意产业在农村的发展除了面向本地区和国内市场之外,不可避免地与世界市场联系在一起。具有独特魅力和世界文化认同感的农村文化创意产品,完全有能力得到世界市场的积极响应。如果按照国际化的标准来优化产业发展所必需的资源配置、制度安排、人才团队和经营方式,文化消费市场需求规模将会大幅增长,产业发展速度会大大加快,并由此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在农村的发展不断完善,进而形成富有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的文化符号、文化标志和文化品牌,我国农村文化创意产业进入国际市场的序幕也将就此拉开。
(四)更新社会形态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社会形态是经济结构、政治结构、文化结构的统一体,意识形态与社会形态相互作用。文化创意产业根植于本地的文化资源,与特定区域的社会关系有机结合,产业发展会吸引更多的资源要素不断进入产业组织系统,因此产业演进必然与经济水平、政策导向和社会文化呈现出相互促进,协同发展的态势。文化创意产品具有商品与意识形态双重属性,创造商业价值,也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文化消费的增长必然促使文化内涵和创意精神渗透到产业组织系统中的所有产业门类和农村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文化创意从业者的地方集聚与扩散会影响日常生活行为和社会文化,创意阶层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也会更加突出,从而为农村社会形态的现代化更新奠定基础。
五、我国文化创意产业政策在农村发展的规制思路
(一)政策目的:优化发展环境
纵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具有示范效应的地区,其区位特征反应了文化创意产业形成阶段的路径依赖性——良好的产业发展基础与环境,尤其是包容性和多样性的社会文化氛围。政策是当前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农村发展要素中作用力最大的要素,它同时对另外三种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要素产生直接作用。完善的政策体系涉及财政补贴政策、投资融资政策、税收优惠政策、租金优惠政策、人才和技术培育政策、知识产权保护政策等,制定政策的目的就是为产业发展创设优良的环境。同时,政府还应该充分利用信息化、互联网等手段,建立文化创意产品、市场、技术、行业发展动态等信息平台;并建立投资咨询、资产评估、产权交易、信用担保、会计审计、法律服务等中介服务体系,为文化创意产业在农村发展提供全方位服务。
(二)政策重点 1.培育产业内生机制
任何产业都有自身的发展规律,尽管外力可以影响产业演进,但内生机制才是产业持续发展的源动力。没有按照生产、流通、销售、消费这样一个循环去生产产品,就不算是产业;靠政府财力不断地注入资金这样一种外部力量去维持生产链条的连续,也不能算是一个产业。在市场经济体制中,政府是市场机制顺畅运行的保障者和政策供给者,不应当成为市场机制的替代者。政府应充分发挥预见性和指导性作用,通过政策扶持把行政性的资源配置体系转化为市场化的资源配置体系,重点培育文化创意产业内生机制,形成良性循环的产业生态系统,实现产业与环境的和谐发展。
2.打造文化品牌
品牌是文化创意产业核心竞争力的集中体现,是资源配置、产业经营、内涵提升和营销扩展能力的综合反映。资源禀赋决定农村文化品牌形成的基本方向和途径,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所蕴含的巨大潜力是品牌形成的基础。产业经营是以市场为导向将资源品牌转化为产品品牌的过程,有效的产业化会使地域文化特色更加鲜明,不断更新和充实产品文化内涵是提升品牌内涵的主要途径。营销扩展是文化品牌的传播推广环节,这也是最需要发挥政府职能的环节。政府可以通过组织大型宣传活动和会展活动塑造区域形象,实施区域营销战略,提高农村文化创意产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3.发掘创意能力
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要素是创意,创意能力是产业发展能力的直接体现,而创意是人普遍具有的能力,即所谓的“人人有创意,处处有创意”。农民不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旁观者,而应该是直接参与者和最终受益者,他们的创造性和积极性得以发挥才是文化创意产业在农村发展的关键。政府应该建立多层次、多渠道的适应农村发展需要的培训机制,明确农村创意人才培养目标、教育体制、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为农民提供新技能、新思维、新意识和新观念。另外,对返乡创业者给予实质性的支持,尤其是吸引和培养青年大学生成为新型农民。通过改善人力资源质量,为文化创意产业在农村发展提供智力和技术支持。
参考文献:
[1]Bassett Keith, Griffiths Ron, smith Ian.Cultural industries, cultural clusters and the city: the example of natural history film-making in Bristol[J].Geoforum.2002(3):165-177.[2]Douglass C.North, Structure and Change in Economic History,W.W.Norton & Company,1983.[3]约翰·冯·杜能.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M].吴衡康 译.北京:商务印书.1997.[4]Alfred Marshall.Money,Credit and Commerce[M].Prometheus Books.2003.[5]Ludwig Von Bertalanffy.General System Theory: Foundations, Development, Applications [M] George Braziller.1976.[6](加)明茨伯格.管理工作的本质[M].梅萍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7]厉无畏.创意改变中国[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9.Seeking for Development Path of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y
in Our Rural Areas
ZHANG Zhen-peng(School of Management, University of Jinan, Jinan, 250002, China)Abstract: The rural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 driving force includes government's leading, fund to promote, transformation of resources, and trigger of demand.Under the influence of environment, market, knowledge and policy factors, the rural development path of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y should according to system principle, appropriate principles and contingency principle to select and use.Promote the industry evolution from the four aspects that building industrial chain;enhance the competitiveness of the industry;get into international market and reconstruct social formation.The regulation purpose of industrial policy is to improve the environment.Policy is to focus on cultivating industrial mechanism;making cultural brand and discovering creative ability.Keywords: Village;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y;Development path;Industrial policy
作者简介:张振鹏(1973-),男,山东青岛人,副教授,研究方向:文化创意产业 联系地址:山东省济南市舜耕路13号济南大学管理学院 邮政编码:250002 电话:*** 邮箱:zhang_zhp@163.com
第二篇:我国体育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路径选择
我国体育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路径选择
张海涛 《光明日报》(2014年08月17日07 版)
我国体育文化产业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随着竞技体育市场化和商业化不断发展,文化与技术、经济的相互交融,文化的经济功能逐步增强,体育文化产业与相关产业的结合也日益紧密。体育文化创意产业是创意产业与体育文化产业相互融合的新产业,是一种以“文化创意”为核心价值理念的体育产业新形式。随着人们体育健身意识的增强,体育文化创意产品的需求逐步加大,体育文化创意产业正在驶入发展快车道。
体育文化创意产业的内涵及特点
体育文化创意产业是对知识、技能、创意交融渗透后表现出来的带有高经济值的新思想、新技术、新内容的创新型载体。创意是体育文化产业发展的强劲动力。以创意理念为核心,以高智能化、高知识化为主要特征,体育文化创意产业呈现良好的发展前景。
高智能化是体育文化创意产业的第一特征。体育文化创意产品的生产是原创性体育文化创意产品研究和发明的唯一,是人的知识、智慧和灵感的特定产物。在新产品的市场分析、研制开发、生产销售、营销推广的过程中,独具特色的创意灵感贯穿始终。
强附加性是体育文化创意产业的第二特征。在体育文化创意产业中,文化和科技的附加值比例应该明显高于普通的体育产品及服务,如体育产品的简单制作加工、机械化复制与超市化零售及普通体育赛事的举办都不能算作完整意义上的体育文化创意产业内容,而形成知识产权的一部分如体育赛事电视转播与冠名、知名体育品牌的销售策划案、品牌体育赛事的营销宣传推广等可归为体育文化创意产业的内容。
大融合性是体育文化创意产业的第三特征。体育文化创意产业是体育、文化、创意、产品(服务)及市场的有机融合。比如广东省的一些知名运动鞋生产企业,生产出的运动鞋既舒适,功能又强,既能防水,又有显示跑步步数的液晶表,这就是体育用品与知识技术大融合下的具有高附加值的体育创意产品。
大力发展我国体育文化创意产业的必要性
体育文化创意产业是增强国家软实力的形象型产业。体育文化创意产业将体育文化和产品创意、创新技术和市场需求有机结合,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注入时尚因子,融入体育产品与服务,将产品打造成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的有效载体,并借力发展国际市场,必将能够提升国家的软实力。
体育文化创意产业是营造创新文化的发展型产业。进入经济全球化时代后,在市场竞争中,任何一种技术、工艺、商业模式的创新都有可能在很短的时间内被知晓和模仿。要想始终领先于对手,必须不断创新。体育文化创意产业正是营造创新文化的发展型产业。发展体育文化创意产业,有助于在全社会形成尊重科学、尊重技术的良好风尚,培育创新创业的社会土壤。
体育文化创意产业是促进经济增长的绿色型产业。伴随我国体育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体育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不断刺激体育产业的发展。需求弹性大,产品附加值高,价值链长,体育文化创意产业是典型的绿色经济型产业,其发展有助于增强产业关联,重塑产业结构。从未来全球经济贸易发展及当前产业结构调整来看,体育文化创意产业是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推动力,可以起到推动我国经济国际竞争力持续提升的作用。体育文化创意产业
是具有衍射效应的朝阳型产业。中国老百姓对于体育的需求日益主动化和多样化,体育消费也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及全民健康生活方式的一种特有的文化消费内容,这将带动体育文化创意产业乃至整个体育产业的发展。资本、科技、文化力量的介入,政府的大力倡导和扶持,体育文化创意产业在未来的若干年间极有可能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我国体育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路径
确定发展重点,优化体育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环境。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初期,我们应避免高、大、全的发展模式,首先要确定发展重点,依次推进,根据区域特点和优势确定发展产业和门类,培养带有地域特色的体育文化创意产品。根据产业门类再确定体育文化产业园区的发展。要优化发展环境。除了高效的政府服务、公平的市场准入、完善的基础设施之外,还必须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创新氛围,制定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为体育文化创意产业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增强文化创造力,建立人才培养体系。制约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瓶颈是人才的匮乏,发展体育文化创意产业的源头在于多层次人才的培养。体育创意文化产业需要多学科人才,政府应该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营造出有利于人才成长的政策环境,加强与国外相关产业交流与合作,创新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重视现有技术人员的系统化培训,增强专业化的技术水平,以人才来推动产业的持续快速发展。
建设“创意”城市,形成品牌区域集聚式发展。跳出传统的“创意产业园区”建设的局限,在北京、上海等中心城市开展“创意示范城区”建设,结合城市规划,采取产业特殊帮扶政策,逐步推进“创意”城市的建设工作。加快产业整合,优化资源配置,以建设文化创意产业中心城市为中心,形成品牌区域的集聚式发展,推进经济一体化进程,使体育文化创意产业成为城市发展中最具活力和魅力的产业空间。
(作者单位:曲阜师范大学体育教学部,本文系曲阜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横向课题《企业员工体质健康测试系统设计》〚项目编号:SKHX201400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第三篇: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发展概述
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发展概述
浙江大学传播研究所
[摘要]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作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重要载体和依托,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国内各城市纷纷根据自身优势和特点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园区的发展模式可分为政策导向型、艺术家主导型、开发商主导型、资源依赖型、成本导向型及环境导向型六种。国内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呈现出速度快、数量多,投资主体多元化及中小型民营企业为园区主体的发展特点。同时,园区发展过程中还存在各种问题亟待解决。
[关键字]文化创意产业
园区
发展模式
特点 近年来,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迅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一大特征是集聚发展,而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则是产业集聚发展的重要依托和载体。自北京、上海率先建立起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以来,其他城市纷纷依据自身优势和产业特点加快园区建设,各类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了。尽管园区规模和发展模式大相径庭,但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建设确实为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一条重要的途径。我们有必要对国内文化创意 1
产业园区的发展做出宏观的扫描,总结其中的利弊得失,为今后的园区建设提供一些针对性建议。
一、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概况
文化创意产业的兴起源于创意产业这一概念的提出。创意产业最早兴起于英国,它是世界上第一个政策性推动创意产业发展的国家。1998年英国政府出台的《英国创意产业路径文件》中明确提出‚创意产业‛这一概念:‚所谓‘创意产业’是指那些源自个人的创造力、技能和天分,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具有创造财富和就业潜力的行业‛。文化创意产业集文化产业和创意产业两个概念于一身,涵盖了更为广阔的文化经济活动,即能将抽象的文化直接转化为高度的经济价值,将知识的原创性与变化性融入具有丰富内涵的文化之中,使它与经济结合起来,发挥出产业的功能。目前,我国政府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分类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规定,各地根据其产业优势和发展需要分别对文化创意产业进行了分类。北京将《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的82个行业小类和6个行业中类纳入文化创意产业的范畴,主要包括文化艺术、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电影、软件网络及计算机服务、广告会展、艺术品交易、设计服务、旅游、休闲娱乐、其他辅助服务。上海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划分为研发设计创意、建筑设计创意、文化传媒创意、资讯策划创意、时尚消费创意五大重点行业,涉及国民经济统计中的38个中类行业,55个小类行业。杭州在《杭州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中将文化创意产业核心层划分为信息服务业、动漫游戏业、设计服务业、现代传媒业、艺术品业、教育培训业、文化休闲旅游业、文化会展业等8个行业,涉及92个国民经济代码小类。中国创意产业研究中心在《中国创意产业发展报告(2007)》中将文化创意产业划分为影视文化类、电信软件类、工艺时尚类、设计服务类、展演出版类、咨询策划类和科研教育类八大类,21中类,涉及80个国民经济行业小类。近几年来,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迅速,取得较大成就。2008年,我国文化创意产业保持了稳步增长,涌现出一批增长速度快、自主创新能力强、市场应对有力的创意企业,这些创意产业的骨干企业在2008年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平均达到79.23%,平均利润率达到31%,成为抵御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中坚力量。2009年我国文化创意产业更是呈现出爆发式增长,上半年国内文化创意产业的增长率达到17%,远高于7.1%的GDP增长水平。就文化创意产业的某些行业来说,2008年,中国电影产量达到406部,跻身世界前三名;电影票房攀升到创纪录的42.15亿元,同比增长8.88亿元,首次进入全球电影市场前10名;出版物印刷业销售产值976.9亿元,企业利润总额已达50.2亿元;网游产业实现销售收入183.8亿元,比2007年增长了76.6%,同时还为电信、IT等行业带来高达478.4亿元的直接收入。
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发展特征之一是产业集聚发展,而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则是产业集聚发展的重要依托和载体。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主要构成包括文化创意方面的企业、提供高新技术支持的企业、国际化的策划推广和信息咨询等中介机构以及从事文化创意产品生产和经营的公司等。这些相互接驳的企业在一定的地理范围内集群发展,构成立体的多重交织的产业链条,对提高创新能力和经济效益都具有实际意义。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作为一种地方根植性网络,一个关键性特征就是内部个体、企业、供应商、顾客以及其他机构间的互动、互补,通过给予产业区内个体和企业广泛的尝试机会、降低创新成本与风险、增强集体学习机制、扶持企业衍生,赋予产业区创新活力,最终形成地方化知识和能力体系,这是文化创意产业园区长期竞争优势的基础。自上海、北京两地最早发展起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以来,各地纷纷利用当地优势资源建设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建设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创建文化创意产业孵化器,对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快速发展、促进资源的综合多样利用,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文化创意产业格局具有重要意义。
二、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发展综述
国内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建设如火如荼的展开着,各地依据自身优势和实际情况纷纷创建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吸引创意企业形成集聚发展的态势。本文选取了文化创意产业发
展基础较好、具有明显资源特色优势,并且政府明确提出要鼓励、支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10座城市为例,分析我国目前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发展状况。这10座城市包括: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南京、成都、天津、青岛,它们也是目前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较好的10座城市。
(一)园区发展总体概况
自2005年以来,北京文化创意产业从起步增长步入稳定快速增长的新阶段。2007年9月北京市政府颁布了《北京市‚十一五‛期间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提出了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工作重点和主要任务,标志着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进入了快车道。根据北京市统计局统计,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占GDP比重从2004年的10.1%增长到2008年的11%。2009年1至9月份文化创意产业实现产值915亿元,占全市GDP总量的11.8%,从业人员达到102万人,同比增长37.2%。北京在‚十一五‛规划中拟定了35个文化创意集聚区。截至目前,北京市已通过认定挂牌的集聚区有21个,代表性园区有中关村创意产业先导基地、中国(怀柔)影视基地、北京798艺术区、北京DRC工业设计创意产业基地等。这些园区汇集了近万家文化企业,所形成的收入和税收以及带动的就业占据全市文化产业总数的绝大部分,并呈现出向周边辐射的态势,从主城区拓展到了13个区县,吸引一大批龙头企业相继入驻。从
产业规模看,据初步统计,北京文化创意产业规模以上近8000家,占全市规模以上企业总数的13.7%。2006年首批认定的10家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入驻企业4687家。2006年园区企业营业收入为478.5亿元,利润为48.8亿元,上缴税金18.5亿元。
作为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发展最早的上海市,已经成为中国创意产业发展最迅速、总体实力最强、产业形态相对成熟的城市之一。2006年上海市制定了《上海创意产业‚十一五‛发展规划》,成为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纲领性文件。2008年,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在国际金融危机的环境下‚逆市上扬‛,文化创意产业总产出为3413.55亿元,总增加值为1048.75亿元,比2007年增长18.3%,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7.66%。文化创意产业已成为上海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提高城市创新活力的新增长点。上海的文化创意园区恰如雨后春笋不断涌现,产业领域涉及研发设计、建筑设计、咨询策划、文化传媒、时尚消费创意等几大类。从2006年起,上海市政府共认定4批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截至目前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已达81个,代表性园区有田子坊、8号桥、创意仓库、M50等,总建筑面积250万平方米左右,入驻企业超过4000家,从业人员8万余人,累计吸引了近70亿元社会资本参与集聚区建设。
广州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也较为迅速,它4个国家网络
游戏和动漫产业发展基地之一,已初步形成了以网络游戏、动漫、手机游戏和与游戏相关的产业链。为保持文化创意产业继续走在全国前列,广州市委、市政府提出‚要像抓汽车产业一样抓动漫产业‛。截止2008年底,广东全省已建、在建和规划待建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67个,入驻企业4000多家,园区数量和入驻企业数量位居全国各省市前列,其中广州市占据了34个,如滨水创意产业带、荔湾广州设计港、天河国家网游动漫产业基地、从化动漫产业园等。这些园区大致可分创意设计(含动漫设计)、展示交易、旅游休闲和工艺制造四大类,其中,创意设计类(含动漫设计)占主导地位。
深圳市很早就提出了‚文化立市‛、‚创意深圳‛的口号,积极构建‚创意设计之都‛,在巩固‚中国现代平面设计发源地‛地位的基础上,加大对影视动漫制作、印刷、传媒、文化旅游业的投入,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和基地建设正逐步走向高端化。截至2008年9月,深圳市规划建设文化创意产业园区20个,其中田面设计之都创意产业园、世纪工艺品文化广场、怡景国家动漫画产业基地、汉玉立体艺术创意园等4个园区位被广东省文化厅命名为第二批广东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深圳市现有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和基地的经营主体以企业为主,仅3家由政府管理,其他均以企业为主体进行营运管理,民营企业已成为深圳市文化产业园区
和基地建设的主导力量。
杭州市在2007年党代会上提出建设‚全国文化创意产业中心‛的目标,并于2009年5月颁布实施《杭州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2009年-2015年)》,这标志着杭州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2008年杭州市文化创意产业实现增加值579.86亿元,高于全市GDP增速6.6%,对GDP增加的贡献率为13.2%。其中八大重点行业实现增加值351.05%亿元,同比增长19.39%,占全市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60.5%,比2007年提高0.6%。杭州市目前已创建较为成熟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9家,正在规划建设15家,总建筑面积达200万平方米,有11家被列入浙江省集聚发展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占全省的三分之一,这些园区的建成使用面积超过50万平方米,集聚企业500多家,合同引进资金10多亿元。其中杭州市政府重点规划建设了西湖创意谷、之江文化创意园、杭州创新创业新天地、西溪创意产业园等10个园区。
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正处于加速发展时期,2006年南京市政府颁布实施《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重点发展建筑设计、广播影视、工艺美术、计算机软件设计、动漫游戏、广告设计、时尚设计、表演艺术、出版发行、工业设计十大行业。仅2009年上半年,全市实现大口径文化产业增加值达159.88亿,占GDP的9%;小口径
文化产业增加值61.66亿元,占GDP的3.5%。四年来文化产业增加值始终保持了20%以上的增速。全市目前已建成文化创意产业园区41个,拥有数个国家级的动漫基地和园区,已连续两年扶持文化产业项目53个共约1891.8万元。代表性园区有创意东八区、南京1865、南京石城现代艺术创意园、南京高新动漫等,其中创意东8区荣获2007中国创意产业最佳园区奖。
2009年成都市正式印发实施《成都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2009-2012)》,并提出到2012年把成都建设成为‚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鼎立之城‛。成都市重点发展传媒、文博旅游、创意设计、演艺娱乐、文学与艺术品原创、动漫游戏和出版发行等七大行业。从2004年到2008年,成都市文化创意产业营业收入从232.54亿元提高到595.62亿元。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增速超过全市经济增速,在新兴产业三大主体产业中排行第二,也成为新兴产业中吸纳就业能力最强的两大产业之一。目前成都市已建成或在建主要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有13个,代表性园区有画意村、红星路35号、蓝顶艺术中心、浓村国际艺术村等。
天津市从2007年起开始将文化创意产业作为一个独立的产业门类规划和发展。经过两年的努力,天津市创意产业已进入全速发展时期。截至目前,全市文化创意产业共有注册单位1.1万家,从业人员23万人,资产总额达1100亿元。
全市已建设了近20个文化创意产业基地,代表性园区有天津凌奥创意产业园、6号院创意产业园、河北区大悲院创意产业集群、华轮创意工场等。这些园区吸引了国内外数百家知名企业入驻,部分园区的企业进驻率已达100%,一批代表着国际一流水平、极具核心竞争力的创意产品问世,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正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
近年来,青岛市文化创意产业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势头。目前,青岛市已有文化创意企业1.2万余家,2008年青岛市文化创意产业实现增加值319.4亿元,同比增长22.6%,占全市生产总值的7.19%,占全市服务业生产总值的19.48%,成为青岛市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截至2009年一季度,青岛市共建成文化创意产业园区19个,总投资额119.7亿元,总建筑面积超过了150万平方米。重点建设了中联创意广场、1919创意园、中联2.5产业园、青岛国际工艺品城等一批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涵盖了创意设计、文化产品生产销售、影视动漫、休闲娱乐等重点文化行业,初步形成了青岛文化产业的集聚效应。
除上述10个城市外,重庆、西安、长沙、苏州、昆明、大连、石家庄、沈阳、济南等城市近年来在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方面也取得了不少成就。
(二)园区发展模式
目前国内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发展模式从形成的原动
力及其功能方面来看,主要分为政策导向型、艺术家主导型、开发商主导型、资源依赖型、成本导向型及环境导向型六种。1.政策导向型园区
政策导向型园区是指政府规划建设或大力推动并进行统一管理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这是我国发展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的重要方式。政府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时,会通过政策调控、城市规划、关系协调等措施,营造有利于集群化的生态环境、经营氛围和产业链条。政府导向型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一般具有雄厚的经济基础、良好的政策支持、独特的区位优势和特定的园区发展方向。政府利用中心城区闲臵的旧厂房或旧仓库加以改造,或新建一块区域进行规划,集中发展某类型文化创意产业,大量投资建设基础设施,为企业搭建良好的公共服务平台,实行招商引资特殊优惠政策,吸引行业内重点龙头企业人驻,最终形成集聚区。但这类园区也具有不可避免的劣势,依靠单一的行政手段管理园区会导致市场的调节作用较难发挥,管理者与企业缺少对话,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健全。近几年来,我国各地政府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都相继规划和建造了一系列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如北京市规划了DRC工业设计创意产业基地、中国(怀柔)影视基地,杭州市政府规划建设了‚杭州市十大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昆明市也着力打造14个文化创意产业园区。2.艺术家主导型园区
艺术家主导型园区是指艺术家自动聚集和自动孵化后形成某个产业集聚后由政府或开放商统一管理,政府对已经形成的园区进行合理和有效的指导管理,把握好艺术生产社会标准效益,引导园区有效发展。这是创意产业园区最早的开发方式,得益于艺术家们专业知识的储备,园区的文化艺术价值在开发中被深度挖掘并凸显出来。艺术家开发力度十分有限,而且没有房地产开发和市场运作的相关知识,同样需要政府的支持和实际运作中的帮助。但这类园区的弊端在于政府或开发商介入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园区原有的生态平衡,高涨的房租等导致一些入驻企业的退出,或与创意产业无关企业的进入。北京798艺术区、宋庄原创艺术与卡通产业集聚区、上海M50、成都蓝顶艺术中心、深圳大芬村等都是此类园区。北京的798艺术区是由民间艺术家自发形成的。1995年-2001年期间,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的教授租用了798工厂的闲臵车间作为大型雕塑创作的场所,798艺术区由此揭开序幕。随后,798艺术区渐渐吸引了大批艺术家。2002年前后是艺术家进驻798艺术区的高峰时段,许多著名艺术家纷纷在此创建艺术工作室,使艺术区在短时间内迅速形成。798艺术区作为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的象征,大大提升了北京的城市形象。3.开发商导向型园区
开发商导向型园区是指由开发商投资建设文化创意产
业园区,一般由资本雄厚的民营企业或私营企业对园区进行统一规划和管理。这种发展模式不仅操作方便、适用面广,而且节省人力物力、效率高,具有较好的市场调节作用,比起艺术家主导型的更易产生经济效益。但是这种开发模式往往追求单一的经济效益,很少考虑社会效果和文化效果。开发商迫于资金压力会引进一些非文化创意类企业入驻,具有一定的盲目性,需要政府的规划和专家的指导。南京1912街区、创意东8区、上海8号桥、杭州乐富•智汇园等都是民营资本投资建设的。杭州乐富•智汇园是由一家房地产商将标准厂房进行了适当的调整和整体形象包装,吸引创意设计类企业入驻,形成文化创意产业集聚。4.资源依赖型园区
资源依赖型园区是指根据资源富集情况来确定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建立。其中一类是依赖周边高校的学术、科研、人才资源,依托高校建立文化创意和产业园区,借助高校的学术、科研资源,将其迅速转化为创意产业资源。北京的中国人民大学文化科技园、南京工业大学科技创新园、杭州之江文化创意园、深圳大学3号艺栈等都是依托周边高校建立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中国人民大学文化科技园是全国第一家依托大学建设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园内设有国家大学科技园、国家版权贸易基地、留学人员创业园等园中园,积极推进人文社会科学的成果转化。另一类是依赖附近业已形成 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共享人才、技术、信息、资金等资源,利用公共技术和孵化服务平台。北京的中关村科技园区雍和园、北京数字娱乐产业示范基地、国家新媒体产业基地、中关村创意产业先导基地及成都数字娱乐产业园等,都是通过在原有高新科技产业园的基础上中加入一种新的要素或依托原有资源拓展新的产业领域,提升原有资源的利用价值,打造新的产业链条,形成文化创意产业的集群效应。5.成本导向型园区
成本导向型园区是指创意企业或个人最初基于节约成本或资源共享而自发汇聚形成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或者以行业内龙头企业为核心主导,集聚一批中小企业发挥规模效应。这类园区一般集中在距离城市中心较为偏远的地区,既有适合创意产业创作的空间,也有低廉的房租。企业在特定区域集聚一般是基于成本导向的考虑:共享基础设施以节约成本,贴近客户以节约交易成本,互相交流以节约研发成本,专业化分工和协作也会带来成本的下降。但是这类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同质化程度较高,易造成重复建设,形成同行之间的恶性竞争。成都的浓园国际艺术村、北村艺术村、苏州的动漫产业园区都是成本导向型园区。以杭州的LOFT49为例,2002年美国DI设计库中国公司最先发现并租住,吸引其入驻的重要原因是其低廉的租金,此后这里吸引了大批设计类企业,自发形成一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
6.环境导向型园区
优美的自然环境,良好的配套设施,悠久的历史文化,交通便利的地理位臵及宽松、自由、活跃的环境,这些因素对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生存和发展是十分重要的,也是形成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重要条件。一些被遗忘的老厂房和旧仓库也是城市文脉的一部分,曾经创造过辉煌,融入文化创意产业的‚新生力量‛,改造旧的厂房和仓库能够在保护历史文化的同时,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这是目前我国建设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重要方式。另一方面,创意人才一般追求自由、宽松的环境。美国经济学家佛罗里达(Richard Florid)认为,一个能够通过文化创意产业来促进经济持续发展的地区需要同时具备三个条件:技术(Technology)、人才(Talent)和宽容(Tolerance),即城市环境开放的、多样化的、有活力的地区在建构、吸引创意人才方面更具优势。当然,上述六种文化创意产业集聚模式没有严格的划分界限,当条件成熟时可能会发生模式转换和混合。例如艺术家由于创作灵感形成的集聚区,在发展过程中可能会被政府或开发商接管,由于租金上涨和创作环境改变,艺术家们出于成本的考虑或环境因素被迫离开原有园区,寻找成本导向型或环境导向型园区。但是,单一的园区发展模式会带来不同程度的弊端,政府、开发商或艺术家主导的产业园区在发展过程中会出现各种问题,应当探索建立新型的官产学结合的
‚铁三角‛模式,努力搭建互利共赢的、具有良性循环功能的和园区自身特点的‚食物链‛和‚生态环‛。澳大利亚的昆士兰科技大学(QUT)的创意产业园区(Creative Industries Precinct-CIP)是一个典范。CIP是澳大利亚第一个由政府与教育界共同为发展创意产业而合作的项目,投资六千万澳币(其中一千五百万澳币由昆士兰省政府资助),耗时三年建造,于2004年五月正式启用。这是一个由产官学共同合作而形成的园区,不仅试图培育澳洲的创意产业人才,同时运用其学术资源与官方关系影响着澳洲在创意产业发展上的走向。
(三)园区发展特点
纵观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近几年来的发展,虽然发展时间不长,但不少地区在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建设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总体呈现以下几方面特点:
一是园区发展速度快,数量多。自2005年以来,国内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迅猛发展,数量不断增加。仅上述10座城市规划建设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近300家,而达到这一数字不过用了四五年时间。全国各地大兴建设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之风,这一方面说明全国各地重视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并下大力气建设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使文化创意产业在短时间内形成群体竞争优势和集群效应。但另一方面也显示出不少地方政府过于重视有形的园区建设,可能忽视了文化创意产
业发展所需要的无形支持。
二是投资主体呈现多元化趋势。目前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发展的投资主体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除政府给予直接和间接的投资外,各种民营企业、私营企业以及社会团体等纷纷投资建设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以杭州市政府规划的‚十大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为例,其中西湖创意谷、之江文化创意园、杭州创新创业新天地、西溪创意产业园、白马湖生态创意园产权性质为国有,西湖数字娱乐产业园为集体投资,创意良渚基地为民营资本投资,运河天地文化创意园及下沙大学科技园为国有、民营合资型。
三是入驻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企业以中小型企业和民营企业居多。中小企业在我国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由于自身资金和资源能力有限,往往被产业园区低廉的租金和完善的公共配套设施所吸引进而入驻园区。据上海创意产业中心对上海市首批挂牌的75家文化创意产业园区110家企业的调查结果显示,民营企业34家,占总数的30.91%,私营企业47家,占总数的42.73%,而国有企业仅4家,占总数的3.64%。国有企业由于种种原因缺乏活力和创意,在创意企业中占据很小的比例,而民企和私企规模小、灵活性好,聚集了较多的创意类人才。可以说,中小型民营企业或私营企业是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主力军。
三、园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形成和发展对产业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它提供创意产业发展所需的各种信息、人才、发明和市场需求,由此把相关的各种企业、研发机构、大众传媒、工作室、艺术家俱乐部、服务机构、教育培训机构等组合在同一个空间。这样不但降低了开发的成本,更重要的是能形成许多新的生产力组合,有力推动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但是,应当指出的是,目前国内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发展仍然存在不少问题。
首先,各地将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作为集群发展的唯一模式。产业园区只是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模式之一,但目前其他发展模式尚未形成。单一的园区发展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文化创意创意产业的发展,但这种模式存在一定的缺陷。虽然它在促进园区内部产生集群效应,具有外部竞争性。但相对来说,这是一种静态的竞争力。它们与园区外部及其他行业的互动性较差,促进效果有限,而且很难与周围社区居民产生交互作用。文化创意产业包含的范畴是极为丰富的,产业内各行业的发展模式各不相同,单一的产业园区发展模式很难适应国内文化创意产业的整体发展需要,多种模式共存才是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最终选择。
其次,不少产业园区的功能和定位不清晰,重复建设严重。大多数产业园区遵循政府导向的模式,盲目跟风建设,缺乏领军式的企业,缺乏特色。纵观各地已建或将建的各类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产业形态相似,势必造成集群的资源分散和产业的恶性竞争,最终不利于文化创意产业的健康发展。目前的现状是只要一谈到文化创意产业就是动漫和数字娱乐,各地的动漫产业园层出不穷。据不完全统计,仅国家广电总局、文化部、国家新闻出版总署规划的各类动漫基地多达42个,而真正产生集聚效果的不多。
最后,产业园区的集聚效应不明显。园区内集聚的文化创意类企业数量少,企业之间的关联度低。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局限于地理空间意义上的集聚,而非产业集聚,没有形成完整地产业链。同时,不少开发商主导型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迫于盈利的压力,放宽园区的进入门槛,允许一些非创意类企业进驻,这将导致园区内文化创意生态环境被破坏,起不到产业集聚发展的效果。
针对上述园区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我们从两方面对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建设和发展提出一些建议:
从宏观政策层面上来讲,首先,政府应当加大对文化创意产业的扶植力度,并制定相关政策法规规范园区建设和准入制度。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不仅要重视数量,更要重视质量,通过政府授权挂牌的形式可以有效保证真正的创意企业入驻,而淘汰那些非创意企业,维护产业园区内的生态平衡。其次,政府应当完善园区的公共服务平台。目前我国的创意
企业大多是中小企业,普遍缺乏资金、信息、管理经验和业务渠道,独立生存能力不强,这些特点决定了创意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公共服务平台的支撑,政府应当在税收、融资、人才培训等方面给予文化创意产业园区适当优惠和扶持。
从微观操作层面来讲,第一是要坚持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特色。要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创意产业园区,必须对园区的功能和特色有明确的定位。一座城市或一个地区往往集聚了数十家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园区的定位必须坚持专业化、差异化、特色化,避免同质化和恶性竞争,这样才能有利于各园区的健康发展。第二是加强园区内中介机构的作用。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绝非单纯地理和空间意义上的集合,而应的是互相联系、竞争合作的网络,中介机构是园区内企业之间形成竞合网络的纽带。通过中介组织可以使企业之间交流合作增多,从而形成良好的竞合网络,吸引更过企业的入驻,推动园区不断发展。第三是构筑园区内完整的产业链。园区内部通过有效的管理机制和中介组织最大限度的整合共享资源,形成创新能力和创新网络,打造文化创意产业链条,并产业链条形成高度专业化的分工和合作,实现园区整体外部竞争力和产业实力的提高。
总的来说,建设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是我国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是一条必由之路,但这条路怎么样才能走得好、走得远,还需要学界和业界的理论探索和实践指导。
第四篇: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
1、世界各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概况
在世界各先进国家,文化创意产业已经取得深入发展,并成为其重要的经济组成部分,本文将主要介绍英国、美国以及日本经济发达国家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概况。
1.1英国创意产业发展概况
纵观创意产业在英国的发展,直至1998年,创意产业的地位才开始上升并日益得到更多重视。根据英国文体部2004年8月发布的《创意产业经济估算统计公报》的估算,创意产业占2002年英国GVA的8%,超过金融业占英国GVA的5%,创意产业对伦敦经济的重要程度已超过金融业,成为英国经济发展的生力军。据官方统计,过去十年,英国创意产业增长93%,而整体经济增长仅为70%。在这十年间,英国创意产业以年均6%的速度增长,超过英国同期国内生产总值年均3%的增长速度。
在就业方面,1997至2006十年间,英国创意产业就业人数以年均2%的速度增长,其中2005至2006年间则高达4%。创意企业的数量从1997年的11万多增至2006年的12万多,2006年,英国创意产业就业人数高达200万人,成为全球创造就业人数最多的产业。
1.2美国创意产业发展概况
1977至1997年20年间,美国核心版权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达到6.3%,超过同期美国国民生产总值年均2.7%的增长率。核心版权占美国GDP的份额已经从1997年的5.65%,增长到2001年的5.89%和2002年的5.98%。2002年全部版权产业占到美国经济的12%,为12540亿美元,版权产业对美国经济的贡献呈继续增长的态势,其中2003年为23.28%,2005年为24%。
在就业方面,1997年美国核心版权就业人数为513万,至2001年核心版权就业人数增至582万,2002年,核心版权产业和全美就业人数均有所下降,其中核心版权产业就业人数降至548万,但1997至2001年间核心版权就业人数年均增长率均超过美国就业总增长率,2003至2004年,核心版权就业人数仍呈下降趋势,2005年又有所回升。至今,核心版权一直保持着比整个美国经济较快的增长势头,对提高美国就业率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1.3日本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概况
根据日本数码内容协会《数码内容白皮书2004》的统计,以动漫产业为重要组成部分的日本文化创意产业,2004年的产值达到12.8万亿日元,约占日本本年国内生产总值的2.5%,超过了日本农林水产品产值10万亿日元。另据韩国文化体育部数据显示,在世界动画片总计3000亿日元的版权交易中,日本动画片占65%,在欧洲,日本动画片的市场份额竟高达80%。根据日本贸易振兴会公布的数据,2003年销往美国的日本动画片以及相关产品的总收入为43.59亿美元,是日本出口到美国钢铁总收入的四倍。
2、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概况
2005年对中国文化创意产业是极具意义的一年,文化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进入了一个调整、完善、反思的阶段,改革经验向政策、法规转化,产业发展也随之进入了一个更加规范有序的阶段。2006年《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更明确提出“逐步完善有利于文化创意群体创业发展的市场环境和政策环境,培育文化创意群体和内容提供商”,“重点培育广播影视、动漫、音像、传媒、视觉艺术、表演艺术、工艺与设计、广告装潢、服装设计、软件和计算机服务等方面的创意群体。支持经济较为发达的城市以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形式,集聚各类文化创意人才”。
在政府的大力倡导下,文化创意产业正成长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各地争相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已经出现了一大批诸如北京798艺术园区、杭州Loft49等知名的创意集聚地和一批如“蓝猫”等文化创意活动活动品牌。
纵观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历程,中国的文化创意实践更多的是以城市和地区为载体,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热闹态势。总体而言,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可以分为三个梯队:第一梯队为北京、上海,二者利用全国领先的文化、经济优势,引领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第二梯队为深圳、昆明、广州、长沙、杭州等省会级城市,它们充分发挥各自的区位、民族、文化优势,成为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中坚力量;第三梯队其他城市,是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坚强后盾。
本为将以北京为例,影射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概况。
2005年,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创造增加值603.5亿元,占当年全市GDP的8.76%,从业人员77.4万人,总资产达到4537亿元。北京文化创意产业的规模以逐年扩大之势增长,2006年实现增加值812亿元,占当年全市GDP的比重增至10.3%,文化创意产业的从业人员为89.5万人。文化创意产业已经成为北京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和最活跃、最具增长潜力的产业。
纵观世界各国争相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以及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所带来的巨大经济和社会效益,可知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已是大势所趋,并大有可为。
第五篇:加快文化创意产业发展
加快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势在必行
文化创意产业作为新兴的产业,以其低投入、高回报的优势,在推动经济发展中起到重要的作用,逐渐成为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经济新的增长点。而随着我国《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的颁布,体现了国家对于发展文化创新产业的高度重视,是政府高举邓小平理论旗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战略思想的重大举措。因此,加快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意义重大而深远。
加快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根据英国创意产业之父约翰.霍金斯的测算,创意产业能够带来进3亿美元的年产值,并且每年的增速是70%,是传统制造业增长的若干倍。而文化创意产业具有的科技含量高、环境污染小、资源消耗少等优势,对于现阶段我国经济转型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方向。通过优化产能结构,淘汰落后制造业,大力发展持续的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是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地点。
加快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是增进国际交流与合作的良好契机。当今世界全球化趋势日益加强,政治、经济、文化之间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的交流与合作日益紧密。各个领域之间的长足发展都离不开相互的合作与交流,唯有合作与交流才能取得进步与发展,体现了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而如果我们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固步自封,不参与国际交流和合作,取长补短,终究是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大潮的。因此,我们要抓住当今世界发展的主题,加大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积极参与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
加快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是推进创先型国家建设的必然要求。目前我国的文化创意产业正在蓬勃发展,但除了《喜洋洋和灰太狼》外,鲜有让人称赞的文化产业。据统计资料显示,在纽约,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占工作人口总数的12%,伦敦则是14%,东京更是达到了15%,而在中国目前还没有相关统计的资料。这也从一个侧面体现了我国文化产业人才的缺失,而对于文化创意产业来说,创意就是起灵魂,而创意的核心是创新型人才。所以缺乏人才的中国文化创意产业,是无法在国际上形成有效的竞争的,因此,加快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形成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有效机制,这也是推进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必然要求。
在如今文化创意产业大繁荣时代,唯有紧跟时代的发展潮流,加快创新型人才的建设,加强产业发展规范和引导,我们相信“中国的迪斯尼”也会在不久的将来呈现在我们的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