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产城融合背景下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路径研究
产城融合背景下的新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路径研究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促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城镇的发展不仅仅是一个区域经济集聚的问题,更是一个“城镇”、“产业”和“人”互动发展的过程,最终实现城镇的可持续、生态、低碳和绿色发展。因此,我们提到的“产城融合”是指产业与城市融合发展,以城市为基础,承载产业空间和发展产业经济,以产业为保障,驱动城市更新和完善服务配套,以达到产业、城市、人之间有活力、持续向上发展的模式。现阶段,促进“产城融合”发展,以产兴城、以城促产、产城人互动,是我国实现新型城镇化的重要路径。
一、产城融合与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关联性分析
产城融合作为我国在经济转型期提出的一种新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思路,产业转型升级是其重要的实现路径之一。产业转型升级要以构建创新型产业集群,差异化引导产业空间优化,注重发展“都市友好型产业”为主要抓手。而作为新兴产业的文化创意产业恰恰具备低能耗、低污染、高知识性、高附加值等特征,属于典型的都市友好型产业。同时,国内外成功经验表明,文化创意产业在推动其他产业品牌创新、产品创新、管理创新和服务创新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将加快促进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对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由“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变和发展创新型经济具有重要意义,是促进产品和服务创新、催生新兴业态、带动创业与就业、满足多样化消费需求的重要途径,是协调产、城、人融合发展,实现“产城融合”的有效催化剂。
二、新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
“十二五”时期,新区立足文化创意产业在全区现代产业体系中的新兴产业定位,实现了新区与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优势产业资源进一步整合,以消费性和生产性服务需求的产业驱动力明显增强,产业关联程度和协同融合程度进一步加深,推动现代制造业中文化创意产业要素和环节的分离,加强产业间的协同融合,全力培育形成新兴文化创意产业业态,发展成为北京市重要的文化创意产业增长极,打造了一批以国家新媒体产业基地、星光影视园等为代表的文化创意产业核心领导品牌,全面提升了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十二五”时期,新区以“新媒体新机场新北京”为发展理念,加快推动全区文化创意产业的集群化、高端化、国际化和融合化发展,打造与实体经济融合互促的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同时,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以艺术品交易,软件、网络及计算机服务为代表的品质消费相关领域比重提高,高技术领域得到不断发展,高耗能领域比重有所下降。根据北京市统计局数据显示,2013年,新区规模以上文化创意产业收入为576.69亿元,在全市位居第5位,位列城市发展新区之首,实现利润总额12.27亿元,应缴税金10.32亿元。且收入增长速度迅猛,2013年较2011年收入增长了281%,利润年均增速也在20%以上。且龙头带动效应明显,截止到2014年规模以上文化创意企业年收入过亿的达到16家。呈现出较好的发展态势。但与北京其他区县相比,新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依然面临很多困难与问题,主要表现在:
1.产业仍处在初期发展阶段,亟待破解“量”与“质”的瓶颈
“十二五”期间,新区的文化创意产业整体发展趋势向好,收入节节升高,但仍面临着单位数量少、企业规模小、抵御风险能力差等问题。尤其是近两年外部经济形势的不稳定,对产业发展形成较大压力。近几年,文化创意产业单位数量有所减少,总体呈下降趋势,并且多行业出现经营疲软状态。现阶段,新区文化创意产业企业绝大多数为中小企业,产值低且位置分散,未能形成品牌效应,高收入企业仍集中于商业和工业,而更能体现高、精、尖技术水平的软件、网络和计算机服务业则无新增收亮点。因此新区文化创意产业仍处在初期发展阶段,在“量”与“质”方面亟待突破。
2.产业发展基础相对薄弱,亟需重大项目带动产业集聚发展
新区文化创意产业整体处于从培育期向成长期转型提升的关键阶段。产业基础相对薄弱,需要有效利用重大项目影响力,吸引更多的大型项目和世界500强企业进驻新,依靠重大项目带动文化创意相关产业上下游集聚发展,构建完整产业链,将是有效的发展途径。对于具有发展前景的重大项目,如华商创意中心项目、星光影视园新区项目、文创基金产业园项目、盛世南宫影视文化城项目、中国电子商务应用人才教育培养基地、新航城国际会议会展中心项目等,直接关系到新区文化创意产业规模化发展与品牌建设,因此对这些重大项目的扶持依赖程度较高,如不能及时获得对重大项目的扶植资助,加快项目落地、开工、投产速度,将无法发挥重大项目的带动作用。
3.产业融合动力不足,企业集成创新能力弱,迫切需要产业结构转型 尽管文化和科技等领域的融合已成为目前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新模式和新方向,但目前新区获得成功的企业仍是少数,大多数企业并不清楚如何通过文化与科技融合来转型升级,文化企业和科技企业缺乏主动参与融合的积极性。主要体现在:一是科技创新动力不足,二是科技与文化内容结合不够紧密,三是文化科技企业集成创新能力弱。因此,迫切需要通过拉动新区文化创意产业价值链提升,加速文化创意产业商业模式创新等路径实现产业结构的转型。
4.产业发展环境缺乏优势,高端要素资源竞争力有限
与中心城区相比较,新区产业发展环境缺乏优势,一方面表现在缺乏重量级龙头企业,难以形成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入驻的企业多属于初创期与成长期,规模小且分散,产业联动作用不足,很难形成产业氛围。另外,针对信息、技术、知识产权、推广、市场交易、网络虚拟服务、数据共享、融资担保、孵化器等文创产业公共服务平台有限,导致企业难以留住;另一方面表现在经济环境不足,基本生活、商务配套设施相对匮乏,导致高素质人才难以留住。由此,新区在吸引高端文化产业人才、企业、项目、资金等方面竞争力较弱。
四、产城融合背景下大兴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路劲选择
产城融合的核心思想是城市建设必须以人为本,城市发展必须以产业为支撑,产业促进必须以城市为依托,即“以人为本,以产促成,以城兴产”。因此,新区在推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过程中必须从自身实际出发,充分依托新区现有的政策、产业基础和国家新媒体产业基地等品牌影响力,进一步强化创新驱动,优化产业布局,提升创业创新环境,加快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健康发展。
1.立足新媒体产业,打造“双生态”特色新城
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培育新媒体产业基地产业生态和绿色生态相结合的“双生态”特色核心竞争力。集新媒体产业、商业服务、商务办公、文化休闲和中高档社区为一体,打造以新媒体产业为核心驱动力的现代服务业发展高地,形成具有较强综合辐射功能的区域性中心,带动商业商贸、现代物流、总部经济、文化创意等现代服务经济。并依托新媒体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等创新载体建设,放大园区集聚带动效应,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同时,促进生态环保、配套设施完善的数字社区的建设,凸显新区生活居住和服务功能,打造自我功能完善、自我平衡发展的现代化新城。
2.强化核心区功能辐射,优化南城产业布局
重点发展魏善庄地区,以新航城规划的核心区域与国家新媒体产业基地的承载区为定位,承接黄村、亦庄、第二机场北京南城三大板块连接中枢功能。依托国家新媒体产业基地的龙头带动作用与全国发展改革试点小城镇的独特优势,大力发展以文化创意为主导的新兴文化产业形态,推进北京市时尚体育休闲公园、临空产业创新总部区与会议会展区、北京都市农业休闲文化生活圈的建设,对接新航城文化产业、绿色产业和现代都市农业等临空高端产业链的选择,打造南中轴延长线的生态涵养和文化创意发展核心板块。
3.立足“园”、“城”一体化布局,创新打造智慧城市
实行“园”、“城”一体化思考,产业发展和城镇建设“一张图”规划,努力形成“以产兴城、以城促产、产城相融”的发展格局。确定北城黄村、亦庄作为城市化新区,依托盛世南宫影视文化城、北京电子商务中心区、西曼国际工业设计产业园等园区载体,重点发展影视文化、电子商务、商业娱乐、旅游会展等产业,建设北城高档社区、金融服务区、大型文化娱乐区和综合购物区。东城依托采育科技园,大力发展电子信息服务业,建设现代科技新城与古镇风貌并存的新型小城镇;依托葡萄产业特色优势,发展规模型现代精品农业和观光农业。西城以榆垡和庞各庄为中心加快永定河都市农业示范区建设,建成集旅游、休闲、体验、观光、娱乐、体育于一体的综合产业带。南城以魏善庄、礼贤镇为核心,依托国家新媒体产业基地,承接新航城建设,建设以数字产业、电子商务、广告会展、休闲娱乐为主的现代都市产业与绿色生活服务区,建设南中轴宜居宜业生态新城。
4.着力业态融合发展,推动产业互促共赢
推动文化科技融合发展,依托“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双重国家级政策扶持的国家新媒体产业基地,建设文化科技融合示范功能区。有效引导产、学、研的深度融合,依托高校和科研院所,形成空间联系、多点布局的科技文化孵化器,带动科技创新在文化产业领域的转换,实现文化科技双向深度融合和科技资源跨区域共享。推动文化金融融合发展,加快核心区文创基金产业园的建设,引导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创业投资基金等各类投资机构投资文化产业。加快建设文化创意产业信贷、担保、产权交易、投融资等金融服务平台;引导银行、担保等金融机构与文化创意产业加强联系、开展合作;建立健全文化创意产业金融评估体系和信用体系等配套措施。推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以项目为抓手,增强旅游文化发展动力,丰富文化内涵,提升产品品位。加快建设世界月季洲际大会主会场及周边旅游公共服务设施提升改造项目、长子营镇祥发伊甸园汽车露营地项目和庞各庄镇梨花村汽车露营地项目,发挥月季文化、汽车文化资源优势。围绕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建设,吸引旅游龙头项目入驻,进一步丰富大兴旅游产品。
5.提升产业发展环境,完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
顺应首都功能调整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趋势,出台系列优惠政策和措施,鼓励民间资本改造存量设施资源,依托“互联网+”,充分发挥互联网的创新驱动作用,为中小微创新企业成长和个人创业搭建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的创新创业孵化空间。加快推进新媒体文化创新空间、创e咖啡创新型创业孵化平台等项目的实施,通过项目的带动,搭建起具有共享办公、信息交流、人才招聘、技术分享、市场拓展、项目对接、投融资服务、创业指导等功能的创新型创业孵化服务体系,通过优化和完善创业服务机构的服务业态和运营机制,让创业者之间自由共享经验、知识、技术和仪器设备等创业资源,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互帮互助”、“用户参与”的开放式创业生态系统,形成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打造具有新区特色的“创新创业圈”。
6.加快走“互联网+产城融合”智慧发展之路
立足互联网思维,紧抓工业4.0时代的发展机遇,大力推进互联网技术与城市功能的融合发展。以建设“智慧园区”为抓手,以基础网络通信、数据共享中心等信息化基础设施、公共平台等为建设重点,引入包括大数据、云计算、社交媒体和移动互联等新兴技术手段,辐射带动新媒体创意带、电子商务带、金融集聚带的全面发展,推动智慧产业集聚。结合智慧楼宇、智慧办公、智慧协作等多种手段为辖区企业提供个性化企业智能服务,通过对原有产业的智慧升级,改进企业办公环境和工作模式,吸引更多企业落户,打造全国领先的智慧化企业服务体系,培养一批企业服务提供商,为城区产业升级带来更多选择。加快形成智慧产业链,以行业为单位建立虚拟和实体的创新协同机制,如智慧物流、智慧环保和智慧医院等;整合不同行业之间的协同机制,如智慧交通和智慧城管等,提升城市创新能力,推进智慧园区与智慧城区建设相融合,促进智慧产业化和产业智慧化。
7.打造宜居宜业环境,加快反磁力中心建设
推进“绿色低碳、数字智能”新城建设。在文化设施布局方面,按照文化强区战略要求,大力推进新区综合文博馆、图书馆、体育馆、艺术中心等文化配套设施建设;同时,突出“文化+休闲”、“文化+旅游”、“文化+科技创新”、“文化+创意”,倡导健康运动、时尚生活、绿色生活。开拓数字文化发展新空间,在建设绿色生态新城的过程中全力推动数字文化繁荣发展。要加快推动数字图书馆、数字档案馆、数字博物馆、数字艺术馆、数字文化馆、数字报刊等文化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以发展数字文化新兴产业为主导,充分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加快各种传统文化资源的数字化和多终端传播;加强以网络游戏、网络动漫、网络音乐、网络电影等为重要内容的网络文化繁荣发展。依托南海子湿地公园、半壁店森林公园等生态园区,加快生态旅游、生态农业观光等生态文化产业集群,构建生态和谐,宜居宜业的绿色新区。
产城融合背景下的新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路径研究(1000字)
产城融合作为我国在经济转型期提出的一种新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思路,其实现路径之一是产业转型升级。产业转型升级要以构建创新型产业集群,差异化引导产业空间优化,注重发展“都市友好型产业”为主要抓手。而作为新兴产业的文化创意产业恰恰具备低能耗、低污染、高知识性、高附加值等特征,属于典型的都市友好型产业。且国内外成功经验表明,文化创意产业在推动其他产业品牌创新、产品创新、管理创新和服务创新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将加快促进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对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由“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变和发展创新型经济具有重要意义,是促进产品和服务创新、催生新兴业态、带动创业与就业、满足多样化消费需求的重要途径,是协调产、城、人融合发展,实现“产城融合”的有效催化剂。
“十二五”时期,新区立足文化创意产业在全区现代产业体系中的新兴产业定位,实现了新区与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优势产业资源进一步整合,以消费性和生产性服务需求的产业驱动力明显增强,产业关联程度和协同融合程度进一步加深,推动现代制造业中文化创意产业要素和环节的分离,加强产业间的协同融合,全力培育形成新兴文化创意产业业态,发展成为北京市重要的文化创意产业增长极,打造了一批以国家新媒体产业基地、星光影视园等为代表的文化创意产业核心领导品牌,全面提升了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在即将来临的“十三五”发展中,新区还应立足本区实际与环境形势,继续走产城融合下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之路:
一要立足新媒体产业,培育新媒体产业基地产业生态和绿色生态相结合的“双生态”特色核心竞争力,打造“双生态”特色新城;二要强化核心区功能辐射,重点发展魏善庄地区,以新航城规划的核心区域与国家新媒体产业基地的承载区为定位,承接黄村、亦庄、第二机场北京南城三大板块连接中枢功能,优化南城产业布局;三要立足“园”、“城”一体化布局,创新打造智慧城市;四要着力业态融合发展,推动产业互促共赢;五要承接首都非核心功能疏解,提升产业发展环境,将文化创意融入城市功能提升,加快高端产业资源集聚,促进城市生活与服务平台建设,助力形成首都核心区的反磁力中心,推进生态、绿色、智慧、宜居的新城建设;六要立足互联网思维,紧抓工业4.0时代的发展机遇,大力推进互联网技术与城市功能的融合发展;七要推进“绿色低碳、数字智能”新城建设。
第二篇: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背景下的电影人才培养
北京市第1期中青年干部综合培训班研修报告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背景下的电影人才培养》
内容提要:
文化创意产业作为新生的产业力量,显示出蓬勃的发展活力,已被公认为未来国家展示软实力的核心内容,其中电影产业的发展尤为突出。伴随着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人才需求匮乏的问题也逐渐体现出来,严重影响了优秀原创产品的质量和整个产业的发展。为了进一步培养文化创意人才,形成人才辈出的良性机制;结合了中国电影产业的现状及发展,提出了自己的一些想法。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 研修人:马丛峰
一、当代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背景下的中国电影产业问题
(一)当代世界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
当今全球化时代,国家实力已不仅仅体现在经济上,文化因素将在21世纪社会发展进程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作为新生的产业力量,文化创意产业显示出蓬勃的发展活力,已被世界公认为未来城市发展核心竞争力的来源。就目前来看,中国的文化创意人才的缺乏特别是高端文化人才的缺乏是很明显的,会成为制约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瓶颈。在纽约,从事文化创意产业的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的12%,这个比率在伦敦是14%,在东京是15%,而在北京却不足千分之一。人才本是文化创意产业起飞的前提和基础,而我国文化创意人才的行业需求与人才储备之间存在着巨大的缺口,严重影响了优秀原创产品的质量和整个产业的发展。随着当今以影视、动漫、游戏等为代表的文化创意产业在中国如火如荼的发展,文化创意人才的培养和储备已成为该产业健康发展的关键。
文化创意产业是依靠创意人的智慧、技能和天赋,借助于高科技对文化资源进行创造与提升,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产生出高附加值产品,具有创造财富和就业潜力的产业。据腾讯经济和豆丁网络的报道,至2000年为止,英国创意产业企业已达122000家,约占企业总数的7.6%,其中四分之三集中于软件与计算机服务业、音乐、视觉和表演艺术方面。经过长期以来坚持不懈的努力,现在,英国的音乐产业,出口的净收益比英国钢铁工业还要高!由此可见,文化创意产业对于一个国家的重要性。同时也提醒着正处上升阶段的我国,要想增强国力,把中国带入到一个更高层面的发展阶段,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是必不可少的。
(二)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分类与发展
借鉴世界各国文化创意产业分类,根据我国的行业划分标准,可以将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大致分为五大类,即:
1、文化艺术,包括表演艺术、视觉艺术、音乐创作等;
2、创意设计,包括服装设计、广告设计、建筑设计等;
3、传媒产业,包括出版、电影及录像带、电视与广播等;
4、软件及计算机服务。
5、北京经济技术学院创意产业学院。经过百度百科关于文化创业产业的资料调查显示:截至2007年底,中国经营性文化产业机构已达27.2万家。文化产业日益成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文化产业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断上升。国家更是给予文化创意产业相当的支持与也帮助,“十一五”规划已经把文化产业作为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举措,从中央到地方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文化部明确提出在五年内文化产业要实现年均15%的增长。
(三)作为龙头文化产业的电影业概况及其人才问题 随着国家对文化产业,尤其是电影的日益重视,我国电影产业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重要机遇,国产电影拍摄数量和票房共同升高,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但是,尽管形势比较乐观,在由电影大国向电影强国努力迈进的征途中,我国电影产业中仍有许多问题值得认真思考,比如人才保障问题。
人才资源是电影改革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是提升自身竞争力和发展目标的关键所在。要真正实现由电影大国向电影强国的发展目标,在国际上具有竞争力,重要的是要有强有力的人才保障。胡锦涛主席指出:“实现我国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关键在人才,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关键在人才,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关键也在人才。”影制片人队伍,电影发行人队伍,电影各业经营管理人队伍。但就目前来看,我国的电影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培养速递和人才储备方面的供求矛盾突出,高端电影人才的缺乏是很明显的。我国电影专业人才培养的速度与电影产业的快速发展之间存在着供不应求的失衡现象。如北京电影学院和高校电影专业毕业生数量和规模无法适应电影产业发展不断扩大的人才需求,专业人才缺口很大。据不完全统计,目前美国拥有超过150所影视院校,仅加州地区就有超过30所影视院校,并且还有近百家影视职业培训机构。与此相比,我国目前仅有北京电影学院一所专业电影院校,虽然一些综合大学也开始培养与电影(电视)专业有关的本科人才,但全国每年电影专业高校毕业生也不过千余人,并且增长速度缓慢。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电影人才的培养与我国不断增长的电影经济总量和产业的发展极不相称,另一方面还需提高电影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当前,不仅高等院校培养的电影专业毕业生数量不足,而且,除了电影学院等专业院校外,其他学校的毕业生质量也很难适应电影产业发展的要求,有艺术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短缺和低端人才的“过剩”现象同时存在,而且拥有跨专业素质的复合型电影人才也相当紧缺。面对这些问题,首先亟须构建灵活、务实、多元的高等教育格局。全面加强电影专业教育,特别是电影专业技术、电影艺术创作、电影院线管理、数字电影技术、动漫电影制作、三D电影技术、电影经营策划、电影市场推广等方面的教育,对电影学科建设和专业设臵有一个科学、长远 发展设想;根据未来的任务和发展,适度扩大电影学院新的专业领域和方向的人才培养规模,举办电影行业系统、电影各个制作专业的高级进修班和短训班(具有大专和本科学历以上的人员),以强化精英专业人才的培养,扩大电影人才培养规模。学历教育与专业培训必须并重,开展电影行业内的高级专业培训。
二、加强电影人才的培养,形成人才辈出的良性机制 虽然当前中国已形成产业布局合理的知名影视公司,如中影集团,华谊兄弟,保利华谊和星美集团在中国电影产业发展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为了加快人才的培养和人才队伍的建设,满足中国电影发展的需要,政府应该制定人才发展规划和人才奖励政策,扶持各类人才的创作实践,必须站在战略高度把握和认识电影人才在电影产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要抓重点人才,扶持、支持知名导演、知名编剧、知名制片人。
首先,由于电影是知识产权经济,它的名人效应非常重要。目前,国内知名各大电影集团利用自身的品牌和优势,如同一块吸附力极强的磁铁,吸纳一大批社会知名度高、社会影响力大的著名制片人、编剧、导演、演员以及各类电影技术专业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给他们提供充分的空间和理念。这些知名人士的加入,为中国电影事业注入了重要元素,通过企业与人才相得益彰、相互依靠、相互补充的良性循环,增强了中国电影事业的实力。我们应密切关注影视界的大腕人物,不断改进联系、支持他们的方法,特别是关心、支持他们有个性的创作、思想、观念,甚至包括他们的习惯,积极引导他们的创作追求。
其次,相关企业应该注意积极拓展人才领域,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一大批青年导演、青年制片人、青年电影专业技术人才为主的具有创新能力的后备军,为中国电影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和能量。比如中影集团在培养青年人才队伍方面所实施的青年导演工程、青年导演 4 基金会等措施,吸引和鼓励青年导演拍摄中低成本的商业片和文艺片,给他们充足的发展空间,使他们逐步成长起来。在扶持优秀导演和优秀作品方面就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团结和结识了一大批青年导演,为集团影视创作人才库增添了骨干力量。回望过去,计划经济体制曾经限制了电影制片人的发展。而在纪念中国电影100周年时,李长春同志指出“要培养一批名导演、名演员、名制片人。”由此可见,名制片人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开发而诞生的专业人才。可以说,现阶段,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电影不缺名导演和名演员,而是缺著名的电影经济人才,即制片人。专业的电影制片人是一部影片能否拍摄成功至关重要的因素,只有培养和建立一支优秀的制片人队伍,才能真正实现中国电影的可持续发展。当下应该有计划、有目标、有步骤地培养既懂艺术,又懂制作,既懂投资,又懂营销的复合型专业青年制片人,为他们提供巨大的创作空间和实践平台。让他们参与制片过程中的财务管理、合同制订等具体的重要环节,汲取经验,取得成果,提升水平。
第三,在培养人才方面还应该采用企校联手,积极探索与大学联合,建立长期的、稳固的电影人才培养基地,这样才能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国内知名的电影集团应该加强与国内优秀大学的合作,如中国传媒大学、中央戏剧学院、北京电影学院等高校的联合开展产教结合培养人才的路子。
综上,我们应注意行业相关企业的具体发展需求,重视培养创新型经营管理人才,为中国电影产业的高速发展,培养既懂电影经营管理,又精通电影专业艺术和技术特点的复合型、高素质的管理人才;中国的电影企业要提升竞争力,实现国际化、现代化,建设成为大型电影集团,需要这样一批有专业知识、有现代化企业实践经验的创新型营管理人才。
三、北京影协在电影人才培养方面的探索
作为文化事业单位,北京市文联电影家协会做出了相应举措,重视文化创意领军人物的发现、引进、储备、培养以及破格使用等工作。创造良好的人才创意、创业的环境。为中国电影事业实现做强做大的发展目标,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国家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结合中国现状,影协对积极探索培养、吸纳优秀影视人才总结出几条途径:
(一)、通过举办剧本征集、影评大赛等活动推选优秀人才,为青年人才搭建实践平台
北京影协积极发挥自身优势,以多种方式培养、扶持青年编剧队伍。北京电影家协会积极拓展人才领域,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一大批青年编剧、青年制片人、青年电影专业技术人才为主的具有创新能力的后备军,为中国电影和北京电影家协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和能量。
近几年,北京文联电影家协会通过举办各类比赛的方式不仅挑选出了有优秀才能的人才,还为青年人才提供了实践平台。如北京影协杯剧本征集大赛,推选出的陈咏的《老马新车》、王钊的《四指》等作品,以推出新人新作、关注编剧和电影产业中的艺术创新为宗旨,突出对编剧的重视,发掘好剧本,注重艺术的创新的金燕奖的评选,和大学生电影节影评大赛等比赛,都是这一工程重点扶持中产生出来的优秀编剧和优秀作品。这些大赛使文联进一步团结和结识了一大批青年人才,为影协创作人才库增添了骨干力量。
(二)举办青年编剧培训班,挖掘优秀编剧人才
我们北京文联电影家协会与我国唯一的国家级艺术研究科研、教学和创作机构中国艺术研究院联办一些高层次的电影专业培训及研修班、进修班,聘请一流电影制作机构的专业人员、资深人士、专家学者、技术人员和艺术家,进行讲学和指导。授课对象主要是目前在电影产业中的人士、电影创作一线的人以及准 6 备进入电影产业的人,也有已经具有本科或者研究生学历的跨专业、行业、领域的人士。同时开展高级电影专业人才(学历)的教育、教学和在职专业人才的高端培训,通过多种渠道和途径,经过严格培训,为未来电影产业的发展积累专业人才。
北京文联电影家协会充分分析了现在的电影市场,具有针对性的培养人才;影协计划每年开办培训班,集中对编入影协人才库的成员进行系统的培训,扶持优秀青年编剧及他们的剧本,使他们在比较简单的工艺制作过程中,充分发挥青年编剧的艺术才华、艺术创造力和组织管理能力,在电影家协会的支持、引导和扶植下成长起来,形成一个青年创作群体,凝聚一批青年人才。争取在国际大电影节上获取影响和成就。
(三)成立北京青年编剧电影专业委员会和电影评论专业委员会
在已举办的两届北京影协杯剧本征集评选活动的基础上,应广大青年编剧的要求和北京市电影产业的发展形势,北京电影家协会成立青年电影专业委员会,吸收获奖编剧和一部分展露才华,在业内有一定影响的青年编剧为专业委员会的成员,定期举办讲座,邀请名家授课,创造互动交流机会,组织青年编剧深入基层开展采风,丰富创作素材;跟踪、了解、掌握他们的创作信息,积极搭建平台,利用协会的资源优势,向制片单位推荐他们的作品,使他们的剧本尽可能变成银幕作品,并产生积极影响。北京电影家协会还非常注重理论人才的培养,连续举办的三届大学生影评大赛推出了一大批优秀青年影评人才和理论人才,他们的影评对中国电影的艺术创作和追求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了培养和凝聚更多的影评人,培养和造就一批优秀的电影理论人才,北京电影家协会适时成立理论专业委员会,组织开展电影论坛、观摩研讨会;与相关媒体联合开展影评活动及理论文章评选活动。推动了优秀电影理论人才的成长。
(四)与部分高校合作举办讲座班,提高各类人才的专业水平
为了满足中国电影事业发展的实际需求,针对性地培养电影各类专业人才,北京文联电影家协会还将尝试直接进行辅导。教授电影理论、剧本创作、制片管理、数字技术应用、市场营销、企业经营管理、版权销售和保护、国际合作以及法规政策等理论知识和技术知识,让学生直接参与电影制作的实践,接触电影最前沿、最先进的技术设备。通过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的循环反复,培养出优秀的编剧、优秀的导演、优秀的制片、优秀的服装录音剪辑师等电影专业技术人才。
中国电影产业的高速发展,急需既懂电影经营管理,又精通电影专业艺术和技术特点的复合型、高素质的管理人才;中国电影产业要提升竞争力,实现国际化、现代化,建设成为大型电影产业,需要一批有专业知识、有现代化企业实践经验的创新型营管理人才。北京文联电影家协会按照国家人才培养的要求,从自身特点出发,制定人才培养规划,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积极为人才的成长创造条件,采用多种方式加强人才培训和岗位锻炼,提高人才的学习、实践和创新能力。
(五)、发挥协会职能作用,为电影人才维权服务
当下,我国文化产业很多创作人员维权意识比较浅薄,很多企业在剽窃创作人员的作品,使得原创人员的权力遭到破坏,心血付之东流。保护知识产权是当今世界各国发展文化创意产业非常重视的一项工作。为贯彻国家关于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的精神,维护广大电影人的知识产权,北京影协还成立了维权专业委员会。我们积极为广大会员提供资讯和服务,鼓励电影产业创作人员的维权意识。聘请相关律师事务所为影协合作单位,为广大会员提供法律服务。编辑印刷了《北京电影家协会维权法律手册》。
小结
总之,电影家协会要从“人”入手,研究人才需求走向,制定人才培养规划,改善人才培养环境,转换人才培养机制和观念,切实与需求挂钩.与现实和科学挂钩,鼓励原创,鼓励维权。当今文化发展以创意制胜,靠内容竞争,我国创意产业人才缺乏的现状呼唤教育改革的探索、科技体制的创新以及产业模式的更新换代。我们需要用创新思维、战略思维拓宽视野,以改革的精神,站在国际的角度,多层次、多形式地培养人才。同时探索各种途径和模式,鼓励创新,扶持创意,研发、创制、推广有社会价值、有生命活力的文化作品,尤其是影视作品和文学作品。电影的未来和希望寄托在青年一代身上,青年人富有创造激情和创新精神,具有丰富的艺术想象力。我相信,中国电影的未来,电影家协会的未来,掌握在年轻一代的艺术创作人才手中,掌握在年轻一代的高新技术人才手中,掌握在年轻一代的经营管理人才手中。我们要给他们提供机会,把他们放到高速发展的位臵上来,为中国电影产业的高速发展奠定基础的基础。
第三篇: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
业界热议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 编辑:易硕2014-3-21
文化报记者苏丹丹 程丽仙报道: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继3月20日出台具体实施意见之后,3月21日,文化部在京组织召开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交流研讨会。
文化部文化产业司司长刘玉珠、巡视员孙若风及文化产业界专家和相关企业代表与会进行了研讨。刘玉珠介绍,如何落实《国务院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是文化部今年和今后几年在文化产业方面的主要工作任务。围绕如何贯彻落实产业融合发展,与会代表分析了我国文化创意、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现状。来自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行业的企业代表结合企业自身发展实际,提出了在融合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在落实产业融合发展过程中,与会代表普遍认为,不仅要肯定和重视创意、设计在文化产业中的重要性,还要积极培养创意人才,树立自己的品牌。北京国际设计周组委会副主任曾辉说,设计周在不断加大创意设计和不同文化产业领域的融合,包括动漫、演艺、艺术品等方面,也在尝试与制造业、工业体系建立关系。不过如何让设计深入产业的内核,这种融合方式还在探讨。洛可可设计集团董事长贾伟则呼吁设计行业品牌化。他认为,设计公司不少,但形成品牌的不多。在设计产业中,还要重视人才的培养。对此,清华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熊澄宇表示,学校培养的人才并不能完全满足市场需求,对于文化创意行业来说,更需要在实践中成长起来的人才。
第四篇:首钢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模式研究
首钢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模式研究
——兼论首钢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促进其他产业的升级与发展
【摘要】文化创意产业已经被国家、北京市列入优先发展的产业,被视为是最有前途的阳光产业。文化创意产业不仅本身能够生产出文化产品,形成经济发展重要源泉,同时还能够与其他产业相结合,促进其他产业的升级与发展,使文化创意产业在城市经济发展格局中形成效益倍增效应。因此极有必要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路径与模式进行分析,了解其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功能,以便更好地促进推动首钢文化创意产业的良性发展。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模式
2006年,党和国家关于文化建设的第一个中长期规划《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一系列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政策。
2007年1月,胡锦涛同志在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强调,我们要使网络文化成为传播先进文化、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阵地。要鼓励创新、利用后发优势,《纲要》提出积极发展以数字化生产、网络化传播为主要特征的数字内容产业,应是提升我国文化竞争能力的发展重点。以科技提升传统文化,积极利用现代科技改造和提升传统文化,推动传统文化市场的转型升级。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运用高新技术创新文化生产方式,培育新的文化业态”,更加明确了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方向。
2011年3月,国务院副总理王岐山强调,北京文化创意产业的战略定位:一是北京应成为国内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示范性领先城市,成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总部基地和文化产品交易基地;二是北京应成为我国参与全球文化和文化产业竞争的基地或窗口,成为我国对外进行文化传播和文化产品出口的基地。
2010年1月,刘淇同志在市委九届十一次全会上的讲话中提出:“大力发展优势产业, 积极培育首都经济新的增长点。着力抓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以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为新的引擎, 推动产业升级, 重点扶持影视业、出版业、演出业、艺术品经营业、动漫和网络游戏业等六个行业中心。”
第五篇:海南国际旅游岛背景下的旅游文化融合发展研究
摘 要:旅游文化与旅游活动紧密相连,是旅游与文化的一种深层结合,是旅游业的灵魂。文化产业与旅游业的这种结合是内在的、有机的,文化产业与旅游业结合的目标模式是用文化产业来规划、引导旅游业的发展,旅游业将最终促进海南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可持续发展。
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文化要先行。旅游文化与旅游活动紧密相连,是旅游与文化的一种深层结合,是旅游业的灵魂,独特的旅游文化是旅游目的地吸引力的源泉。海南历史悠久,在国际旅游岛建设中,应依据优势充分凸显文化的“亮点”,着重从国际化的高度出发,建构中华民族文化与国际文化共荣、突出海南民族文化的旅游文化格局。以宏扬中国传统民族文化为主题,溶入世界文化精华为一体,立足海南、纵观中国、面向世界,充分体现民族文化与国际文化元素相结合的多元文化特色,将海南打造成为展示天涯文化的中心,弘扬中国传统民族文化、学习、交流人类各民族文化的平台。
一、旅游文化的主要内涵
旅游资源的挖掘、开发、竞争,说到底是特色的博弈,特色文化的博弈。当地的特色文化具有不可移动的本地特征,是稀缺的、难以模仿和不可替代的。从国内外现代旅游业的发展来看,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是其最为基础的特定因素。正是在历史文化底蕴基础上经过长期积淀起来的地域社会文化和经济特色,以及相当的知名度和独特的品牌效应最终能产生强烈的吸引力,促使旅游产业链条自动地向这个区域集中发展。
综观当今国际旅游业界,在南北回归线附近与海南地理位置、气候条件相似的岛屿星罗棋布,美国的夏威夷群岛,印度尼西亚的巴厘岛,泰国的普吉岛,太平洋的斐济、瓦图阿努,印度洋的马尔代夫群岛,甚至新加坡,都是依托海岛优势,大力发展国际旅游业,最终形成各具鲜明特色的旅游度假胜地,而这些岛屿的旅游资源与海南岛的旅游资源有很强的相似性。
二、海南旅游文化发展的特点
海南作为一个旅游大省,明媚的阳光、湛蓝的大海、洁白的沙滩、飘逸的椰林、独特的热带自然风光令游人流连忘返。
(一)海南旅游文化含量偏低
多年来吸引游客的通常只是这些上天赋予的自然景观,很少有人奔着海南本土文化而来,很少有人能够去留意海南的历史与文化并通过挖掘海南本土文化,给海南旅游赋予鲜活的灵魂。海南的旅游经营属粗放型而非质量型,境内旅游接待人数和收入虽年年递增,其收入总量不大,没有充分体现优势产业和支柱产业的作用。海南文化的特色主要体现在热带海洋文化和黎苗民族文化上,但在已开发的景点及民族民间工艺、民俗娱乐等方面,文化内涵的深度和广度远远不够,缺乏特色。
(二)海南旅游文化产业缺少规划
推动海南国际化旅游产业链形成的诱导因素多种多样,特定的历史背景、相关产业的良性循环、上层次的龙头旅游企业,再加上特定的市场需求,都能引导高档次、创新型的旅游产业体系的形成,但这些诱导因素的基础之一就是都必须具有不可复制的旅游文化内涵。过去,海南岛旅游产业的发展走过一些弯路,其中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由于旅游产业的实施步骤与现实操作层面的低效能,无序性而造成,现今面临国际旅游岛建设要求的日益迫切,加之每个旅游目的地都力求在开发的同时保持自身文化的原生性和独创性,这使得对海南旅游文化资源进行科学可持续的利用与发时开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可以去参考,缺少系统规划,导致矛盾凸显。
(三)海南旅游文化建设专业人才缺乏
专业人才的规模和质量是旅游文化资源开发及有序利用的核心因素。从国内外旅游资源开发的现状来看,基于大批高质量的人才集聚,对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进行提升并进行旅游产业的更新升级,是国际通行的旅游资源开发的主要特征。尤其是对于旅游文化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更加依赖于高度创新的复合型人才,人才的积累和集聚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不仅是一个教育培训和引进政策的问题,还牵涉到人力资本开发和管理、用人制度、激励机制等,适合人才物质和精神文化需要的生活环境同样必不可少的。
三、新时期海南旅游文化建设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文化产业与旅游业的这种结合是内在的、有机的,文化产业与旅游业结合的目标模式是用文化产业来规划、引导旅游业的发展,旅游业最终促进海南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可持续发展。旅游业是必要的表现形式,文化产业为精神内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