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教师专业素质提升研究(精选五篇)

时间:2019-05-14 01:17:5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教师专业素质提升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教师专业素质提升研究》。

第一篇: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教师专业素质提升研究

摘 要: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是高职院校培养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必由之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是拥有一批能够体现高职教育本质特色的教师群体。文章阐述了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教师专业素质有待提高的主要表现,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教师专业素质提升的对策。

关键词: 产教融合 高职教师 专业素质

2014年6月国务院颁发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要素是拥有一支能体现高职教育本质特色的教师群体。众所周知,高职教师不仅承担着教书育人等学校教育的一般性功能,同时又掌握了丰富的实践技能和前沿性的行业信息,能够与行业企业进行技术创新、产品研发、科技攻关、课题研究、成果转让等一系列面向市场、面向产业、面向行业的活动。为此,我们必须十分重视高职教师的专业素质提升,提高高职教育办学水平,这是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深化产教融合的重要内容。

一、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赋予教师专业素质提升的新内涵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给高职院校教师专业素质发展注入新的内涵,要求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活动必须坚持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切实做到人才培养和产业链相融合。为此,高职院校教师不仅体现在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对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规律、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刻理解和把握。必须熟悉相关企业的岗位设置、业务流程、技术规范、生产环节和企业文化,且能把它融入到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帮助企业解决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相关技术问题,这些是高职院校教师在专业发展中必须具备的特有素质。

二、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教师专业素质有待提升的主要表现

(一)高职教师实践教学能力有待提高

高职教育是以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以培养职业岗位(群)或技术领域、生产第一线需要的技术应用型人才为根本任务,培养的是“大学生水平的能工巧匠、能工巧匠型的大学生”的技术型人才。而学校原有的“班底”教师教学经验丰富,责任心强,但实践经验不足;从普通高校毕业的应届本科生和研究生充满激情,接受新知识、新理念快,但既缺乏教学经验,又缺乏实践经验,造成高校毕业生在走上高职教育教学岗位适应能力不强、缺乏实践和创造能力、教学能力不尽如人意;而从普通高校或行业企业、科研院所选调、聘请的专业技术人员、能工巧匠,虽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但教学技能不高。

(二)高职教师科研能力欠缺

为适应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高职教师除了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外,还应具有较高的科研能力和水平。高职院校教师科研能力比较欠缺,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青年教师科研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从事教研科研工作的动力是为了专业技术职务的晋升,平日里工作重点基本上都放在课堂教学上;二是侧重理论研究,部分青年教师虽积极地参与一些课题研究,但因缺乏专业实践经历和经验,所选课题的方向多偏重于理论研究; 三是参与校企合作课题少,由于学校与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有限,致使某些教师无法参与其科技研发,更谈不上成果推广。

(三)高职教师培训保障不力

当前我国还没有建立高职教育教师继续教育制度,尽管教育部在2011 年颁布了《 关于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教师培养培训制度的意见》,但因没有制定具体的实施细则,贯彻落实尚有难度。培训保障不力导致当前高职教育师资培训形式单一,多数培训只追求数量而不注重质量,只重视业务培训不注重全面素质提高,具体表现在培训内容与教学实际脱节、技能培训难以对口。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的逐步加快,企业技术进步、产品更新速度明显加速,但高职院校与企业的联系并不紧密,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的交流、互动有限,这些都直接影响教师专业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同时,高职院校教师间也缺乏经常性的专业交流,难以用开放的心态去了解和学习别人的经验。

三、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教师专业素质提升对策

(一)深入企业,提高实践教学能力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要求高职院校教师要定期到企业实践、到企业顶岗实践积累实际工作经验、提高实践教学能力。高职院校要发挥自身优势,通过校企合作,在企业建立一批专业教师实践基地,加强教师实际工作能力的锻炼,努力提高教师技术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高职院校在政策导向、机制激励、过程监控、全面评价、交流提高等方面应做出相关硬性规定。为保证教师下企业锻炼的实效,需要建立教师下企业锻炼的保障机制和相关监控措施。例如教师脱产锻炼按完成基本教学工作量给予校内津贴,暑期下企业锻炼给予生活补贴,教师锻炼期间通过事前审核、事中监控、事后评价等监控措施,确保教师下企业锻炼的质量。教师通过下企业参与企业生产实践活动可以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与执教水平,通过参与企业管理和技术应用、生产技术革新、成果咨询等一系列活动,可以把在企业学到的东西引入课堂,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实用性,使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主动接轨企业、接轨市场。

(二)寻求合作,加强横向课题研究

科学研究是高校基本职能之一,也是提高教师业务能力的有效途径。根据高职院校主动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高职院校要积极开展技术开发、产品开发、成果转化、项目策划等研发服务。学校要出台鼓励教师从事横向课题研究工作,提供必要的研发条件,调动教师从事研发工作的积极性,并以校企合作为纽带,使教师成为校企合作的桥梁,使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应用和创新能力。学校要积极鼓励广大高职教师从基础研究做起,立足于与专业相关的中小型企业合作开展研究,主动建立开发研究机构,发挥研发平台负责人的带头作用和研发团队的互助作用。

(三)成立教师专业发展中心,建立培训保障机制

高职院校教师专业素质提升教师的内在动因占主导地位,但是高职院校为广大教师提供坚强有力的外部环境支持也是必不可少的。教师的专业素质提升不是封闭的、孤立的,而是一个连续性和长期性的过程,高职院校要加大经费投入力度,积极搭建教师专业发展平台,成立教师专业发展中心,建立一站式教师专业素质提升的服务网络,通过组织论坛、行业培训、企业项目实习、课程进修共同体等多种创新型的方式发展全方位的培训体系,重视高职教师在职期间的培训和专业素质提升,实现教师之间交流和研讨,完善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素养,使其对内成为教师专业素质提升的平台,对外成为以促进教师专业素质提升为目标的链接教师与企业的桥梁。

第二篇: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课程开发的思考

柳州职业技术学院 邱福明

【摘 要】以模具制造综合训练课程为例,分析校企双方共同开发课程的产业背景,对产教融合背景下的课程开发进行设计与反思。

【关键词】产教融合 课程开发 模具制造综合训练课程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12C-0124-02 产教深度融合作为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根本途径,对于加快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实现职业教育跨越提升具有战略性意义。“产教深度融合”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方向。总书记、李克强总理分别在不同场合和媒体对“产教深度融合”做出了强调和指示。最近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要求各职业院校要将“产教融合、特色办学”作为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原则。产教融合不仅能够加快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还能够将科研成果转化成生产力,促进区域经济和产业转型发展。

一、校企双方共同开发课程的产业背景分析

地方经济的发展为人才搭建了广阔的发展平台,也为高职教育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模具制造综合训练课程依托柳州众多汽车零部件制造企业和模具企业,以此为产业背景和土壤。柳州是广西汽车工业城,2014年1~6月,柳州市汽车产销双双超过100万辆,汽车销量约占全国销量的8.72%。上汽通用五菱公司、东风柳汽公司等主机厂形势喜人,产业集聚效应明显,相关的汽配行业也处于稳健发展阶段。作为汽车行业中最重要的工艺装备之一,本地汽车模具产业得到了同步发展。本地模具行业的高速发展,产业结构不断转型升级,企业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不断涌现,如制造过程的CAPP、CAM技术、并行工程和协同设计以及虚拟制造等内容的模具数字化技术等等。这些对高职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毕业生的知识、技能、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目标的高职院校,有必要依托地方产业,以校企合作形式,开发出以学生为中心、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专业核心课程。模具制造综合训练是本专业的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如果此课程由校方单独开发,会在师资、设备、学习项目、工作环境上与职场有明显差别。为此,我们与广西最大的模具企业柳州福臻车体实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福臻公司)对接,共同开发了模具制造综合训练课程。

二、产教融合背景下课程开发的设计

产教深度融合实际上指的是“产业行业企业与职业教育教学科研的全过程深度融合式发展,打破职业与教育、企业与学校、工作与学习之间的阻隔”,多方融为一体,构建发展共同体,实现多方共赢。在产教融合背景下,进行职业教育课程开发,重点在于凸显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

(一)“职业素养+技术技能”的课程设计思路。按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要求,与就业岗位要求对接,汽车模具制造业为平台,开设模具制造综合训练课程,在新开课程中把基础性理论知识与实践环节有机结合,在企业的生产实例中深化理论知识,做到学以致用,培养“职业素养+技术技能”复合人才。我们根据在学生已完成了专业基础课程、机加工单项训练学习的实际情况,依托柳州模具企业的优势资源,把传统课程从校内教室课堂转移到以企业车间为中心。课程环境为真实的企业环境,学生有了“企业员工”双重身份,承担为期六周的模具生产任务。在真实而又陌生的企业环境,学生被统一安排在真实的工作岗位上,感知、学习、接受新设备、新工具、新工艺、新材料、新结构、新技术等,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沟通协调能力、环境适应能力、创新能力等,最终形成较强的就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成为技能与职业素养兼备的高素质人才。

(二)凸显“综合职业能力”的课程目标。职业教育映培养学生复杂的职业能力,即综合职业能力。通过本课程学习,学生能掌握汽车覆盖件模具的开发过程及模具制造工艺流程,掌握大型铸造模具的生产特点,掌握拉延模、修边冲孔模的钳工制作、数控加工、装配、调试工作过程,初步获得模具制造工作岗位的职业能力和素质,具有一定的创新思维能力。同时,通过亲历企业生产管理模式、协作完成模具生产任务等学习方式,让学生通过自我建构完成学习,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能力,培养学生与人合作、交流的社会能力。

(三)与模具生产企业职业标准对接的课程内容。按汽车模具的实际生产过程以及相关岗位职业标准来制定教学内容,共确定了三个工作岗位,分别为模具泡沫成型制作、模具组立及数控加工、模具钳工制作,此外,增加企业安全教育、企业文化体验、课程总结评价内容。以此来序化教学内容,设计了5个学习情境,并进行轮岗学习。

(四)与企业生产过程对接的教学过程实施。企业指导教师和学校专业教师共同负责课堂教学,以企业指导教师为主;校企共同制定课程标准、教学方案、模具制造训练指导书等。学生学习的基本过程为:聆听教师讲授→模仿操作过程→独立完成工作任务。本课程以企业实际项目为教学对象,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按照模具制造的实际过程循序渐进安排学习任务。学生以企业准员工身份,亲身感悟汽车模具新技术和发展方向。在课程教学中,学生不仅掌握了模具制造的技能和方法,还提高了与人沟通、团队合作、管理协调、抗挫折能力,培育了吃苦耐劳的精神,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使他们对未来的职业有正确的认识,有利于他们尽早融入社会,成为高素质的技能人才。

企业对本课程建设非常重视,为课程开发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不仅提供了优秀的指导教师,还为学生精心准备了宝贵的一手资料作为教学资源。这些教学资源主要有:企业内部典型案例、模具结构图、常用汽车模具标准件手册、设计标准、设备说明书、生产规范、模具工作的虚拟动画、生产视频等。做到了学习内容与国家职业标准、企业生产技术标准完全一致。学校回馈给企业的方式有团队教师主动为企业开展技术服务,部分优秀学生毕业后会留在福臻公司工作,企业获得了长久性的技术人才资源库。这些助力校企长久深度合作本课程开发与实施。

(五)企业、学校、学生三方参与的课程考核评价。本课程考核探索出了一套确定可行的考核体系,优化考核内容、手段,构建校企齐抓共管的考核评价机制,让企业指导教师、专业教师、学生三方有效参与考核评价,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由三方进行评价,分别是企业评价。企业指导教师根据学生在企业工作表现打分,主要为学生完成工作任务情况,所占比例为50%;学校评价,根据学校专业教师平时掌握的情况打分,包括工作考勤、课堂表现、学习日志的填写、学生综合测评情况等,所占比例为40%;学生自我评价,课程结束后,学生根据自己的表现情况自我进行评价,所占比例为10%。

三、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课程开发的反思

依托地方产业,充分利用企业资源,遵循教学系统设计基本规律,进行课程开发,让学生在真实的企业环境参加生产实践学习,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推动课程教学标准开发的有效方法。本课程在教学实施中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一方面,部分学生对企业环境的适应能力不够。学生均为“90后”,大多为独生子女,个性较强,部分学生吃苦精神不足,遇到困难会退缩,在与同事相处的过程中,因性格差异、同事关系、利益相关,易产生心理落差,不能与企业工人师傅打成一片,这给学校和企业的管理增加了难度。另一方面,部分学生的安全意识不够。尽管做了大量的安全教育,部分学生的安全意识不足,安全隐患还存在。教学实施中,必须把学生人身安全和生产安全管理放在第一位。加强风险管控,按计划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纪律教育、风险教育,以一些事故案例来警示学生,杜绝各种意外事故发生。每天早上班会均要强调安全问题,且现场有安全员进行巡回检查,安全教育要贯穿整个课程教学中。

【参考文献】 [1]朱芬芳.浅谈模具课程设计体会[J].吉林教育学院学报,2009(2)

[2]吕玉充.《冲压模具设计》课程项目化教学的教学模式研究[J].泸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

[3]杨运鑫.职业教育产教深度融合机制创新研究[J].职业教育教育,2014(4)【基金项目】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一般项目A类(2014JGA312)【作者简介】邱福明(1982-),男,江西于都人,博士,柳州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系副主任,讲师,研究方向:课程与教学论、教育文化学、高等职业教育管理。

第三篇:产城融合背景下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路径研究

产城融合背景下的新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路径研究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促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城镇的发展不仅仅是一个区域经济集聚的问题,更是一个“城镇”、“产业”和“人”互动发展的过程,最终实现城镇的可持续、生态、低碳和绿色发展。因此,我们提到的“产城融合”是指产业与城市融合发展,以城市为基础,承载产业空间和发展产业经济,以产业为保障,驱动城市更新和完善服务配套,以达到产业、城市、人之间有活力、持续向上发展的模式。现阶段,促进“产城融合”发展,以产兴城、以城促产、产城人互动,是我国实现新型城镇化的重要路径。

一、产城融合与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关联性分析

产城融合作为我国在经济转型期提出的一种新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思路,产业转型升级是其重要的实现路径之一。产业转型升级要以构建创新型产业集群,差异化引导产业空间优化,注重发展“都市友好型产业”为主要抓手。而作为新兴产业的文化创意产业恰恰具备低能耗、低污染、高知识性、高附加值等特征,属于典型的都市友好型产业。同时,国内外成功经验表明,文化创意产业在推动其他产业品牌创新、产品创新、管理创新和服务创新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将加快促进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对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由“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变和发展创新型经济具有重要意义,是促进产品和服务创新、催生新兴业态、带动创业与就业、满足多样化消费需求的重要途径,是协调产、城、人融合发展,实现“产城融合”的有效催化剂。

二、新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

“十二五”时期,新区立足文化创意产业在全区现代产业体系中的新兴产业定位,实现了新区与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优势产业资源进一步整合,以消费性和生产性服务需求的产业驱动力明显增强,产业关联程度和协同融合程度进一步加深,推动现代制造业中文化创意产业要素和环节的分离,加强产业间的协同融合,全力培育形成新兴文化创意产业业态,发展成为北京市重要的文化创意产业增长极,打造了一批以国家新媒体产业基地、星光影视园等为代表的文化创意产业核心领导品牌,全面提升了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十二五”时期,新区以“新媒体新机场新北京”为发展理念,加快推动全区文化创意产业的集群化、高端化、国际化和融合化发展,打造与实体经济融合互促的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同时,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以艺术品交易,软件、网络及计算机服务为代表的品质消费相关领域比重提高,高技术领域得到不断发展,高耗能领域比重有所下降。根据北京市统计局数据显示,2013年,新区规模以上文化创意产业收入为576.69亿元,在全市位居第5位,位列城市发展新区之首,实现利润总额12.27亿元,应缴税金10.32亿元。且收入增长速度迅猛,2013年较2011年收入增长了281%,利润年均增速也在20%以上。且龙头带动效应明显,截止到2014年规模以上文化创意企业年收入过亿的达到16家。呈现出较好的发展态势。但与北京其他区县相比,新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依然面临很多困难与问题,主要表现在:

1.产业仍处在初期发展阶段,亟待破解“量”与“质”的瓶颈

“十二五”期间,新区的文化创意产业整体发展趋势向好,收入节节升高,但仍面临着单位数量少、企业规模小、抵御风险能力差等问题。尤其是近两年外部经济形势的不稳定,对产业发展形成较大压力。近几年,文化创意产业单位数量有所减少,总体呈下降趋势,并且多行业出现经营疲软状态。现阶段,新区文化创意产业企业绝大多数为中小企业,产值低且位置分散,未能形成品牌效应,高收入企业仍集中于商业和工业,而更能体现高、精、尖技术水平的软件、网络和计算机服务业则无新增收亮点。因此新区文化创意产业仍处在初期发展阶段,在“量”与“质”方面亟待突破。

2.产业发展基础相对薄弱,亟需重大项目带动产业集聚发展

新区文化创意产业整体处于从培育期向成长期转型提升的关键阶段。产业基础相对薄弱,需要有效利用重大项目影响力,吸引更多的大型项目和世界500强企业进驻新,依靠重大项目带动文化创意相关产业上下游集聚发展,构建完整产业链,将是有效的发展途径。对于具有发展前景的重大项目,如华商创意中心项目、星光影视园新区项目、文创基金产业园项目、盛世南宫影视文化城项目、中国电子商务应用人才教育培养基地、新航城国际会议会展中心项目等,直接关系到新区文化创意产业规模化发展与品牌建设,因此对这些重大项目的扶持依赖程度较高,如不能及时获得对重大项目的扶植资助,加快项目落地、开工、投产速度,将无法发挥重大项目的带动作用。

3.产业融合动力不足,企业集成创新能力弱,迫切需要产业结构转型 尽管文化和科技等领域的融合已成为目前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新模式和新方向,但目前新区获得成功的企业仍是少数,大多数企业并不清楚如何通过文化与科技融合来转型升级,文化企业和科技企业缺乏主动参与融合的积极性。主要体现在:一是科技创新动力不足,二是科技与文化内容结合不够紧密,三是文化科技企业集成创新能力弱。因此,迫切需要通过拉动新区文化创意产业价值链提升,加速文化创意产业商业模式创新等路径实现产业结构的转型。

4.产业发展环境缺乏优势,高端要素资源竞争力有限

与中心城区相比较,新区产业发展环境缺乏优势,一方面表现在缺乏重量级龙头企业,难以形成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入驻的企业多属于初创期与成长期,规模小且分散,产业联动作用不足,很难形成产业氛围。另外,针对信息、技术、知识产权、推广、市场交易、网络虚拟服务、数据共享、融资担保、孵化器等文创产业公共服务平台有限,导致企业难以留住;另一方面表现在经济环境不足,基本生活、商务配套设施相对匮乏,导致高素质人才难以留住。由此,新区在吸引高端文化产业人才、企业、项目、资金等方面竞争力较弱。

四、产城融合背景下大兴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路劲选择

产城融合的核心思想是城市建设必须以人为本,城市发展必须以产业为支撑,产业促进必须以城市为依托,即“以人为本,以产促成,以城兴产”。因此,新区在推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过程中必须从自身实际出发,充分依托新区现有的政策、产业基础和国家新媒体产业基地等品牌影响力,进一步强化创新驱动,优化产业布局,提升创业创新环境,加快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健康发展。

1.立足新媒体产业,打造“双生态”特色新城

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培育新媒体产业基地产业生态和绿色生态相结合的“双生态”特色核心竞争力。集新媒体产业、商业服务、商务办公、文化休闲和中高档社区为一体,打造以新媒体产业为核心驱动力的现代服务业发展高地,形成具有较强综合辐射功能的区域性中心,带动商业商贸、现代物流、总部经济、文化创意等现代服务经济。并依托新媒体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等创新载体建设,放大园区集聚带动效应,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同时,促进生态环保、配套设施完善的数字社区的建设,凸显新区生活居住和服务功能,打造自我功能完善、自我平衡发展的现代化新城。

2.强化核心区功能辐射,优化南城产业布局

重点发展魏善庄地区,以新航城规划的核心区域与国家新媒体产业基地的承载区为定位,承接黄村、亦庄、第二机场北京南城三大板块连接中枢功能。依托国家新媒体产业基地的龙头带动作用与全国发展改革试点小城镇的独特优势,大力发展以文化创意为主导的新兴文化产业形态,推进北京市时尚体育休闲公园、临空产业创新总部区与会议会展区、北京都市农业休闲文化生活圈的建设,对接新航城文化产业、绿色产业和现代都市农业等临空高端产业链的选择,打造南中轴延长线的生态涵养和文化创意发展核心板块。

3.立足“园”、“城”一体化布局,创新打造智慧城市

实行“园”、“城”一体化思考,产业发展和城镇建设“一张图”规划,努力形成“以产兴城、以城促产、产城相融”的发展格局。确定北城黄村、亦庄作为城市化新区,依托盛世南宫影视文化城、北京电子商务中心区、西曼国际工业设计产业园等园区载体,重点发展影视文化、电子商务、商业娱乐、旅游会展等产业,建设北城高档社区、金融服务区、大型文化娱乐区和综合购物区。东城依托采育科技园,大力发展电子信息服务业,建设现代科技新城与古镇风貌并存的新型小城镇;依托葡萄产业特色优势,发展规模型现代精品农业和观光农业。西城以榆垡和庞各庄为中心加快永定河都市农业示范区建设,建成集旅游、休闲、体验、观光、娱乐、体育于一体的综合产业带。南城以魏善庄、礼贤镇为核心,依托国家新媒体产业基地,承接新航城建设,建设以数字产业、电子商务、广告会展、休闲娱乐为主的现代都市产业与绿色生活服务区,建设南中轴宜居宜业生态新城。

4.着力业态融合发展,推动产业互促共赢

推动文化科技融合发展,依托“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双重国家级政策扶持的国家新媒体产业基地,建设文化科技融合示范功能区。有效引导产、学、研的深度融合,依托高校和科研院所,形成空间联系、多点布局的科技文化孵化器,带动科技创新在文化产业领域的转换,实现文化科技双向深度融合和科技资源跨区域共享。推动文化金融融合发展,加快核心区文创基金产业园的建设,引导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创业投资基金等各类投资机构投资文化产业。加快建设文化创意产业信贷、担保、产权交易、投融资等金融服务平台;引导银行、担保等金融机构与文化创意产业加强联系、开展合作;建立健全文化创意产业金融评估体系和信用体系等配套措施。推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以项目为抓手,增强旅游文化发展动力,丰富文化内涵,提升产品品位。加快建设世界月季洲际大会主会场及周边旅游公共服务设施提升改造项目、长子营镇祥发伊甸园汽车露营地项目和庞各庄镇梨花村汽车露营地项目,发挥月季文化、汽车文化资源优势。围绕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建设,吸引旅游龙头项目入驻,进一步丰富大兴旅游产品。

5.提升产业发展环境,完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

顺应首都功能调整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趋势,出台系列优惠政策和措施,鼓励民间资本改造存量设施资源,依托“互联网+”,充分发挥互联网的创新驱动作用,为中小微创新企业成长和个人创业搭建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的创新创业孵化空间。加快推进新媒体文化创新空间、创e咖啡创新型创业孵化平台等项目的实施,通过项目的带动,搭建起具有共享办公、信息交流、人才招聘、技术分享、市场拓展、项目对接、投融资服务、创业指导等功能的创新型创业孵化服务体系,通过优化和完善创业服务机构的服务业态和运营机制,让创业者之间自由共享经验、知识、技术和仪器设备等创业资源,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互帮互助”、“用户参与”的开放式创业生态系统,形成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打造具有新区特色的“创新创业圈”。

6.加快走“互联网+产城融合”智慧发展之路

立足互联网思维,紧抓工业4.0时代的发展机遇,大力推进互联网技术与城市功能的融合发展。以建设“智慧园区”为抓手,以基础网络通信、数据共享中心等信息化基础设施、公共平台等为建设重点,引入包括大数据、云计算、社交媒体和移动互联等新兴技术手段,辐射带动新媒体创意带、电子商务带、金融集聚带的全面发展,推动智慧产业集聚。结合智慧楼宇、智慧办公、智慧协作等多种手段为辖区企业提供个性化企业智能服务,通过对原有产业的智慧升级,改进企业办公环境和工作模式,吸引更多企业落户,打造全国领先的智慧化企业服务体系,培养一批企业服务提供商,为城区产业升级带来更多选择。加快形成智慧产业链,以行业为单位建立虚拟和实体的创新协同机制,如智慧物流、智慧环保和智慧医院等;整合不同行业之间的协同机制,如智慧交通和智慧城管等,提升城市创新能力,推进智慧园区与智慧城区建设相融合,促进智慧产业化和产业智慧化。

7.打造宜居宜业环境,加快反磁力中心建设

推进“绿色低碳、数字智能”新城建设。在文化设施布局方面,按照文化强区战略要求,大力推进新区综合文博馆、图书馆、体育馆、艺术中心等文化配套设施建设;同时,突出“文化+休闲”、“文化+旅游”、“文化+科技创新”、“文化+创意”,倡导健康运动、时尚生活、绿色生活。开拓数字文化发展新空间,在建设绿色生态新城的过程中全力推动数字文化繁荣发展。要加快推动数字图书馆、数字档案馆、数字博物馆、数字艺术馆、数字文化馆、数字报刊等文化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以发展数字文化新兴产业为主导,充分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加快各种传统文化资源的数字化和多终端传播;加强以网络游戏、网络动漫、网络音乐、网络电影等为重要内容的网络文化繁荣发展。依托南海子湿地公园、半壁店森林公园等生态园区,加快生态旅游、生态农业观光等生态文化产业集群,构建生态和谐,宜居宜业的绿色新区。

产城融合背景下的新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路径研究(1000字)

产城融合作为我国在经济转型期提出的一种新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思路,其实现路径之一是产业转型升级。产业转型升级要以构建创新型产业集群,差异化引导产业空间优化,注重发展“都市友好型产业”为主要抓手。而作为新兴产业的文化创意产业恰恰具备低能耗、低污染、高知识性、高附加值等特征,属于典型的都市友好型产业。且国内外成功经验表明,文化创意产业在推动其他产业品牌创新、产品创新、管理创新和服务创新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将加快促进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对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由“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变和发展创新型经济具有重要意义,是促进产品和服务创新、催生新兴业态、带动创业与就业、满足多样化消费需求的重要途径,是协调产、城、人融合发展,实现“产城融合”的有效催化剂。

“十二五”时期,新区立足文化创意产业在全区现代产业体系中的新兴产业定位,实现了新区与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优势产业资源进一步整合,以消费性和生产性服务需求的产业驱动力明显增强,产业关联程度和协同融合程度进一步加深,推动现代制造业中文化创意产业要素和环节的分离,加强产业间的协同融合,全力培育形成新兴文化创意产业业态,发展成为北京市重要的文化创意产业增长极,打造了一批以国家新媒体产业基地、星光影视园等为代表的文化创意产业核心领导品牌,全面提升了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在即将来临的“十三五”发展中,新区还应立足本区实际与环境形势,继续走产城融合下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之路:

一要立足新媒体产业,培育新媒体产业基地产业生态和绿色生态相结合的“双生态”特色核心竞争力,打造“双生态”特色新城;二要强化核心区功能辐射,重点发展魏善庄地区,以新航城规划的核心区域与国家新媒体产业基地的承载区为定位,承接黄村、亦庄、第二机场北京南城三大板块连接中枢功能,优化南城产业布局;三要立足“园”、“城”一体化布局,创新打造智慧城市;四要着力业态融合发展,推动产业互促共赢;五要承接首都非核心功能疏解,提升产业发展环境,将文化创意融入城市功能提升,加快高端产业资源集聚,促进城市生活与服务平台建设,助力形成首都核心区的反磁力中心,推进生态、绿色、智慧、宜居的新城建设;六要立足互联网思维,紧抓工业4.0时代的发展机遇,大力推进互联网技术与城市功能的融合发展;七要推进“绿色低碳、数字智能”新城建设。

第四篇:高职院校辅导员人文素质提升研究

摘 要:高职院校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的主要力量,是大学生日常事务管理工作的实施者、组织者和指导者,在引导大学生成长成人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新时期,提升高职院校辅导员人文素质,应该营造良好的氛围,加大对辅导员的职称政策支持力度,提升他们的创新素质与能力,培养高素质的“双师型”辅导员。

关键词:辅导员;人文素质;研究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13-0136-02

人文素质是构成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个性品质的基本文化修养,是一个人身上体现出来的广义的文化状况、特征、趋势和利于社会进步的潜能。主要包括人文知识、人文思想、人文方法、人文精神四个方面,其中人文精神是核心。高职院校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他们的言行举止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成人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高职院校辅导员自身人文素质的提升至关重要。

一、重视高职院校辅导员人文素质提升工作

大学三年中,辅导员与学生的接触最多、关系最密切,对他们的思想行为影响也最直接。辅导员的一言一行、情绪情感,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他们的思想政治素养、道德素质、对待工作的态度、与学生交往的方式方法,影响着学生对待学习、生活的态度,甚至今后的职业态度、人际交往。不断提升高职院校辅导员人文素质,对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新时期,高职院校辅导员拥护党的领导,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充满信心,为职业教育事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也存在少数辅导员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职业情感与职业道德淡化、服务意识不强的问题;个别辅导员言行失范、不能为人师表的问题。同时,一些地方和院校对提升辅导员人文素质工作重视不够、工作方法不多、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新形势下,高职院校要充分认识到提升辅导员人文素质的重要性,切实把提高辅导员人文素质的工作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进一步增强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通过思想政治素质上主动引导、职业素质上着力培养、生活上热情关心,促进广大辅导员坚定理想信念、锤炼高尚品格,矢志艰苦奋斗,练就过硬本领,勇于创造创新,全面提高人文素质和工作能力。

二、高职院校辅导员具备的人文素质

(一)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

高职院校辅导员肩负着培育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的重任。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辅导员要有高尚的人生追求和坚定的理想信念,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投身于大学生的教育事业;要能够为人师表,关爱学生,影响和激励学生积极向上。面对着国家、社会、学校对教师的严格要求,挑战无疑是严峻的。因此,学校要深入贯彻落实《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建立健全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和辅导员工作机制,把学习师德规范纳入辅导员培训计划,作为辅导员岗前培训和在职培训的重要内容,激励辅导员爱岗敬业,以高尚的师德、健康的人格魅力以及良好的学识风范去教育学生和感染学生。

(二)全面的知识素质

当代大学生知识面广、善于思考、思维活跃、自主性强,这对高职院校辅导员的知识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辅导员要拥有广博的知识、宽广的胸怀,才能够海纳百川,包容学生,理解学生,包括他们的想法、志向和梦想,并真正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辅导员的知识素养,直接影响着他们对于世界和人生的看法,进而影响了他们对学生的教育。全面的知识素质能够使辅导员客观地理解世界的美好和丑恶,理解世界的各种发展、各种现象,并善于在学生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把美好的德行发扬光大。新时期,为了贯彻落实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学校要搭建有效的平台,提升辅导员的知识素质。一方面,为辅导员提供学习和培训的机会,加强辅导员的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激发他们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切实肩负起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光荣职责。另一方面,强化辅导员的职业指导能力,提升他们发现并培育创业创新人才的能力,进一步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三)健康的心理素质

高职院校辅导员承担着大量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事务管理等繁重的工作,使他们面临着严峻的心理挑战。同时,在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有效预防学生心理危机事件方面,辅导员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高职院校应建立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机构,完善辅导员心理疏导机制,给予他们积极的人文关怀,为他们提供及时有效的心理健康指导与服务。聘请专家、学者加强对辅导员的培训,定期组织辅导员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与技术,指导他们在工作中、生活中灵活运用,提高他们自我调适的能力,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工作压力、减缓职业倦怠,增强身心和谐,养成健康人格。辅导员健康的心理素质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有利于营造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班风。同时,对于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科学化建设,培养造就高级专门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三、高职院校辅导员人文素质提升的途径

(一)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和舆论环境

良好的校园氛围和舆论环境对辅导员开展学生工作,促进自身和谐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校园文化是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群体文化,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陶冶辅导员的情操,提升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够凝聚人心,增强辅导员队伍的凝聚力,提升他们的心理素质;能够促进非智力因素的发展,提升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等。学院建立人文教育的长效机制,有利于加强人文精神的熏陶与渗透,增添校园文化建设的活力,为辅导员人文素质提升提供一个较好的发展平台。如开设各类人文素质讲座、培训班,开展各种社会公益活动,邀请道德模范、消防战士讲述他们平凡人生中的不平凡故事,在不知不觉中熏陶了人文素质。而辅导员组织学生参加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公益活动,能够以先进分子高尚的民族精神之光感染和感召学生,引导他们追求真、善、美,并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当代大学生树立良好的形象。同时,辅导员的管理能力、组织能力也得到了提高,人文精神得到了提升。

(二)提升以应用为主的创新能力

2015年6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明确提出,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就是要通过加强全社会以创新为核心的创业教育,弘扬“敢为人先、追求创新、百折不挠”的创业精神,厚植创新文化,不断增强创业创新意识,使创业创新成为全社会共同的价值追求和行为习惯。同时,《意见》还提出:“加强创业导师队伍建设,提高创业服务水平。”这对新时期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也对辅导员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学院要更加完善辅导员工作考核机制,一方面,加大对辅导员的职称政策支持,将辅导员指导学生创业创新能力纳入辅导员工作考核中,作为职称评聘的标准之一。另一方面,改革辅导员聘任制度和评价办法,有计划、有针对性地选送辅导员到企业接受培训、挂职工作和实践锻炼,提升辅导员指导学生创业创新的素质与能力,提高他们为学生创业服务的水平。把这一工作或学习经历作为辅导员岗位聘任、评优奖励的首要标准。通过一系列的教学评价、绩效考核、职务(职称)评聘、薪酬激励、校企交流等制度改革,增强辅导员提高实践能力的主动性、积极性,使他们更加专注培养学生的技术技能和创业创新能力,并促进自身素质的提升。

(三)培养高素质的“双师型”辅导员

当前,随着我国职业教育的迅速发展,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辅导员队伍是高等职业院校实施职业人文教育的关键。1998年2月,原国家教委在《面向21世纪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原则意见》中明确提出“双师型”教师的概念,并将“双师型”教师队伍确定为我国职教师资队伍建设的目标。2000年在《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中提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高职高专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2014年6月在《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提出,推进高水平学校和大中型企业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因此,“双师型”教师是高职院校实施职业人文教育的主要力量。作为大学生的知心朋友和人生导师,辅导员更应该具备“双师型”素质。“双师型”辅导员要具有作为一般教师的职业素质和能力,还要具有某一方面专业的职业素质和能力,如工程师、心理咨询师、职业指导师、或其他高级专业。辅导员要能够引导大学生养成健康的人格,能够给予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等。因此,高职院校应该关注辅导员自身人文素质的修炼或提升,不断完善“双师型”辅导员遴选标准,建立健全“双师型”辅导员的人文素质培训制度。针对辅导员定期进行相关培训与实践,提升他们的人文素质及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能力;更好地发挥“双师型”辅导员在学生职业人文教育中的积极作用,促进学生职业人文教育的良性发展。

人文素质教育是将人类优秀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以及自身实践使其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辅导员人文素质的提升,关键在于激发自身的心理能量,积极投身于培育人文精神的实践活动中。作为新时代的辅导员,应当通过多种方法与途径,丰富自身的人文素质,提高自己的职业能力与素养,在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第五篇:“三网融合”背景下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研究

“三网融合”背景下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研究

摘 要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电信网和广播电视网的融合已是必然趋势。对我国传统媒体来说,“三网融合”技术越来越多的运用到广播电视节目制作中,这不仅让信息传播方式更加多样,实现了信息传播效率的提升,还为我国电视节目的受众提供了更加多元的信息和方便的服务。本文阐述“三网融合”背景下电视节目制作特点,并提出了电视节目具体制作方法。

关键词 三网融合;广播电视;节目制作

中图分类号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5)139-0185-01

在“三网融合”背景下,为受众带来了文字、语音和视频等多种形式的服务,在“融媒体”和大数据时代,为广播电视节目制作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三网融合”改变了以往互联网、电信网和广播电视网各自的独立性,形成了相互交叉、相互交融的状况。随着三者在业务上的不断应用,为广播电视节目受众带来了更多的方便,实现信息和咨讯接收效率的提升。

1“三网融合”背景下电视节目制作特点

1.1 增强观众的即时参与性

在“三网融合”背景下,增强了电视节目制作过程中观众的即时参与性,比如“星光大道”,在节目进行时,主持人通过提示观众扫描屏幕下方的二维码,让观众参与到节目中。因为得到了网络技术的支持,目前很多娱乐电视节目在制作过程中,都积极加强对观众的互动,观众能够通过扫描电视屏幕下方的二维码参与到节目中。比如,观众可以参与对电视节目中选选手的评价或进行投票等。此外,还能够利用微信公众平台和其他现代化手段,加强与观众的实时互动。这样就让电视节目从以往的单向信息流传递,逐步转变为双向信息流传递,提高了观众的参与性,从而让电视节目能够吸引到更多观众。增强电视节目制作的参与性,能够为观众提供更多深层次的体验,这是目前电视节目吸引观众的重要手段。

1.2 转变电视节目制作流程

以往在制作电视节目时,主要按照采编、录制和播放的流程,但是随着对网络技术的应用,能够实现电视节目录制、播放和反馈的同步进行。通过对网络技术的应用,能够将观众的及时反映第一时间反馈给电视节目制作人员,这样电视节目制作人员可以及时掌握观众的反映特征和需求,同时也了解观众对电视节目制作提出的建议和意见。电视节目制作人员在得到这些反馈后,能够对电视节目内容作出适当调整,提高观众的满意度,贴近观众的需求。衡量电视节目是否成功的标尺,主要是观众的真实感受和社会的客观评价,所以基于这一点,电视节目要想为观众提供更好的节目,就要改变以往的电视节目的制作流程,实现电视节目服务性的增强。

1.3 转变电视节目经济增长点

以往电视节目能够通过广告来增加收益,但是在“三网融合”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利用手机、电脑等观看电视节目,并屏蔽了广告,这样就无法通过广告来创造收益。因此,企业就逐步减少了对电视节目广告的投入力度,并不将其作为主要的宣传方式[1]。对此,电视节目需要及时调整自身的战略目标,不断增强电视节目的营销能力,积极拓展电视节目新的经济增长点。

1.4 电视节目质量要求更高

在“三网融合”背景下,观众有了更多的途径去观看电视节目,时间也更加广泛。观众可以在自己空闲的时间,随时利用手机和电脑观看自己喜爱的电视节目。在此期间,若电视节目制作的质量水平较低,则无法有效吸引观众的目光,导致观众转而选择其他电视节目。此外,如果电视节目在制作过程中出现错误,即使是一个很小的问题,也可能引起观众的反感,从而对电视节目的收视率带来了严重的影响。因此,随着三网的融合,对电视节目制作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三网融合”背景下电视节目制作方法

2.1 改变产业运行的手段

在“三网融合”背景下,需要对地方电视广播公司的融资和运行平台的优越条件加以利用,加快对产业运行机制和管制体系的创新,让电视广播产业得到拓展,认真做好电视广播节目制作工作。根据现代产权制度和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不断深化对广播影视企业的改革,要提高对电视剧、动漫等领域扶持力度,形成有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此外,还要做好对市场主体的培育,引进战略投资,实行制播分离[2]。只有这样才能让广播电视节目更加丰富,不仅实现了电视节目营销能力的提高,还形成了产业集群,让新产业经济增点得到拓展,提升了广播电视节目的竞争实力。

2.2 积极探索节目覆盖模式

在“三网融合”趋势下,电视广播在缺少线数字电视网络控制权的状况下,为实现覆盖率的提升,需要加大对无线数字电视网络的应用。比如应用近年来我国研制出的ADTB-T无线单频电视网络数字技术,该技术经济实用、覆盖面积广、效果良好、安全性高,深受广大电视受众的青睐。这是广播电视提高节目覆盖率,解决电信“农村围绕城市”运行IPTV的重要方法。此外,还要加速internet等新媒介传播项目的发展,不断推动着广播电视项目朝着internet和移动网络方向的发展。

2.3 提升广播电视节目品牌效应

处于信息化时代中,传播力逐步成为了媒体之间竞争的关键实质。为有效提升广播电视的传播力,必须坚持“新闻立台”,打造媒体公信力,确保广播电视在大众传媒中的专业性、权威性更高。广播电视必须将舆论话语权掌握在受众,针对国内重大新闻事件,要引领主流舆论,传播信息的基础上,真正承担起传播主流社会价值,构建和谐社会的媒体角色。要重视节目的制作和生产工作,通过实施广播电视节目的专业化、地域化、品牌化建设,尽快制作出广大受众满意的,具有较强品牌辐射力和区域影响力的广播电视节目。

2.4 积极寻找媒资,提高电视节目制作水平

广播电视节目多年累计不同种类的音乐、文字、图像、视频等资料,是一笔宝贵的文化资产,是广播电视节目独有的优势[3]。在网络化和数字化的条件背景下,在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过程中要不断提高画面的清晰程度,以此实现电视节目制作质量水平的提升。对此,要建立以媒体财产治理体系为中心的台网构建,积极的建立起面向不同客户端的数字项目。此外,还要全面应用高像素客户端,比如机顶盒,以此将广播电视节目的竞争优势发挥出来。

2.5 彰显个性化宣传,维护电视节目竞争力

在“三网融合”背景下,为广播电视节目带来了巨大冲击,但这也为广播电视的传输内容、传播方法等提供了更多的启迪。因此,广播电视节目在制作过程中,要将区域化、个性化体现出来,提升广播电视节目的服务优势。同时要在节目内容的制作过程中,加强对娱乐节目内容的创新,要贴近本地区人民群众的实际生活,注重由单方面传送逐步转变为双向传播,加强与广大受众的交流互动。只有这样才能在“三网融合”背景下,将广播电视节目的重要作用发挥出来,彰显其个性化提点,维护电视节目的竞争力。结论

总之,“三网融合”正逐步融入到广播电视节目中,为电视广播节目的变革带来了良好给予。因此,广播电视节目需要遵循“以内容为主要”的原则,制作出让观众满意的电视广播节目,此外,还要及时调整经营理念,拓展电视广播产业,才能实现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的质量水平,从而促进自身的长远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黄建斌,侯春果.三网融合下电视媒体发展[J].中国传媒科技,2013(2):11-12.[2]马荣新.浅谈三网融合背景下广电的发展建议[J].科技与企业,2013(10):4.[3]戚鹏.基于三网融合背景下的广播电视技术与发展[J].西部广播电视,2014(21):188.

下载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教师专业素质提升研究(精选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教师专业素质提升研究(精选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媒体融合背景下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探讨

    媒体融合背景下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探讨 摘要: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传统媒体转型发展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已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新兴的新媒体技术是实现媒体融合的......

    融合教育背景下特殊教育学校教师的专业发展5篇

    融合教育背景下--特殊教育学校教师的专业发展(培训日志5)作者:信息林2012-10-162012北师大培训日志培训时间:2012.10.118:30-11:30......

    教师专业素质研究综述

    教师专业素质研究综述 ——教师人格魅力的研究 摘要:“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师的知识水平、教学能力、气质性情、品德修养等综合素质共同熔铸成的人格魅力......

    论新课改背景下中学英语教师专业素质的培养

    论新课改背景下中学英语教师专业素质的培养 南漳县龙门中学 罗建莉摘要: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带来了教育理念、内容、方式方法等方面很大的变化。教师是教育之本,是提......

    “互联网 ”背景下高校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研究 【摘要】“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对高校教学方式、教学关系、教学理念等方面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影响。文章明确了“互联网+”背景......

    提升教师专业素质的途径

    提升教师专业素质的途径 1、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升教师自我发展意识。人们的意识和观念决定着人们的行为取向。在新的时期,面对教育发展繁重任务的要求,师德内涵在不断提升,教育......

    教师专业素质提升工程年度工作计划

    2017年度教师素质提升”十百千万”工程 年度工作计划 为进一步加快我县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根据国家、省、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及有关文件要求,结合我市实际......

    提升地理教师专业素质(5篇)

    提升初中地理教师专业素质,实施高效课堂教学 摘要:实施高效课堂教学,最关键的因素是教师。素质教育要求对地理教学环境精心设计,周到安排,它要求内容上求“实”,训练上求“活”,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