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师专业素质研究综述
教师专业素质研究综述
——教师人格魅力的研究
摘要:“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师的知识水平、教学能力、气质性情、品德修养等综合素质共同熔铸成的人格魅力,是教师受到学生欢迎、容纳、爱戴的主要来源。教师的人格魅力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凝聚力和向心力。
关键词:教师;人格魅力;研究;综述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在教育中,一切都应以教育者的人格为基础,因为只有人格才能形成性格。”教师的人格对学生有最具体、最直接、最深刻的影响。
一、教师人格魅力综述
人格又称为个性,是个体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征的总和,即一个人的精神面貌,它包括三个方面:
第一,个性倾向性。如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等。第二,个性心理特征。如能力、气质、性格。
第三,个性自我调节。如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控制。现代词典对“魅力”的释义为:“很能吸引人的力量”。魅力是自身非权力影响力,是一个人的人格、人品、学识、兴趣、才能、情感、意志、体力等素养的综合。人格魅力就是一个人在能力、气质、性格等人格特征方面所具有的吸引力。
而教师人格是指思想、道德、行为、举止、气质、风度、知识、能力等众多因素的综合,主要指教师独特的性格、气质、能力的总和。人格是社会中形成的,它是一个人感情、言谈举止、道德信仰的综合变现。
教师的人格魅力则是指教师在学习、工作和生活实践中积累起来的、在品德、学识、个性等方面对受教育者——学生所具有的一种综合影响力。它具有强烈的感召力、感染力、说服力、吸引力的特点,是教师内在的多种素质与外在形象的有机统一,通常通过教师的为人处世、言谈举止、授课等一系列可观形式体现出来。它是影响学生成长发展的重要因素,是教育教学工作顺利开展的最基础的前提,在推进素质教育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教师人格魅力主要表现如下【1】:
1.良好的性格特征
性格是人格中的核心因素,最能折射教师的人格是否完美。
第一,在对待现实的态度或处理学生关系上,表现为对学生和对机体的真诚热情、友善、富于同情心,乐于助人和交往,关心和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对待自己严格要求,有进取精神,自信而不自大,自谦而不自卑;对待学习、工作和事业,表现得勤奋认真。
第二,在理智上,表现为感知敏锐,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在思维上有较强的逻辑性,作为教师尤其是要有创新意识和创造力。
第三,在情绪上,表现为善于控制盒支配自己的情绪,保持乐观开朗,振奋豁达的心境,情绪稳定而平衡,与学生相处时能带来欢乐的笑声,令人精神舒畅。
第四,在意志上,表现出目标明确,行为自觉,善于自制,勇敢果断,坚忍不拔,积极主动,不卑不亢等一系列积极品质。
2.和谐和人际关系和较强的协调能力
具备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较强的协调能力的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表现为愿
意与家长及其其他教师交往,与人相处多表现出真诚、尊敬、信任的积极态度,因而也能得到他人的尊重与接纳。同时,善于将各种关系组织起来,共同为培养学生完美人格服务。
3.有力的自我调控系统
积极正确的自我认识和对他人的认识;良好情感及其调控能力;坚忍不拔的意志力
4.高度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不断学习的能力
在教学实践中总是不断改革教学方法,主动研究学生特点,启发学生思维,创造性的完成教学任务。必须勇敢接受新观念、新知识,主动向他人甚至是学生学习,不断充实提高自己,是自己具有广泛渊博的知识,用自身的学习力来吸引学生。
二、国内古代学者对人的魅力研究
追溯到古代,我国古代的学者对个人魅力进行了研究。古代思想家历来重视对人性与伦理的讨论,他们把才智出众和品德高尚的人尊称为“君子”、“仁者”或者“圣人”,也就是当今所指的具有人格魅力的人。具体来说,古代思想家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了人的魅力。
1.从品德上阐述人的魅力
高尚的思想品德经常被看做是个人具有魅力最重要的条件之一。例如:“君子不重则不威。(《论语·学而》)”“君子以反身修德。(《周易·蹇》)”“圣人者,道之极也。(《史记》)”„„这里的君子、仁者以及圣人都是指受人尊重而有魅力的人,应该具有重(自重)、反身(反省)、仁等品德。
2.从行为上阐释人的魅力
人的处世方式好坏往往决定个人魅力的大小。孔子首先提出了“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的做人主张(《论语·颜渊》),并指出君子必须言行一致,“言必行,行必果”(《论语·学而》)。荀子强调:“不言而信,不怒而威”(《荀子·儒教》),即有魅力的人不能乱说话和随意发怒,否则会失去个人的魅力。司马迁则提出,“仁者爱万物”的大爱胸怀。庄子则认为,作为一个人有魅力的人应该在得失方面不要考虑自己,也不应该追求名利,并提出“至人无几,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处世原则。宋代思想家范仲淹则在为人处世方面表现出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阳楼记》)的豪迈气派。老子在有关个人魅力的思想与孔孟的思想相差甚远,他提出了“无为”的行为主张。
3.从形象上阐述人的魅力
形象上的魅力来源是古代文人墨客赞扬的对象之一。例如:《诗经·国风·周南》中“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就表现出美丽女子的个人魅力。苏东坡一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不仅赞扬了西施的美丽,而且把西湖之美也描述的淋漓尽致。杜甫“汝阳让帝子,眉宇真天人”(《八哀诗》)也表现了美貌的魅力。
三、国内现代学者对教师人格魅力研究
我国学者对教师魅力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教师的人格魅力上,总结起来,研究的内容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人格魅力的作用的研究
教师的人格魅力不仅能在学习上帮助学生取得优异的成绩,而且对学生的心理向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和促进作用。学者谭玲认为,第一,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能够激发学生奋发向上的积极性并发掘学生潜在的素质;第二,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能够与学生建立严师益友的关系并以此促进教学相长„„【2】学者关玫玫在书中提到教师的人格魅力有利于沟通学生;有利于培养学生品德;有利于优化学生心理;有利于激励学生的学业;有利于教师树立威信;有利于加强教师的榜样作用;有利于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3】。再如,学者李本义认为,教师的人格魅力有利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有利于树立教师的威信;有利于加强教师的榜样作用;有利于学生成长和成才
【4】。最后是学者王学航岁教师人格魅力作用的概括:第一,潜在的心理示范;第二,崇高的美学感召;第三,特殊的社会塑造;第四,无形的柔性管理【5】。
2.教师具有人格魅力的条件的研究
从教师职业道德来看,学者周方莲认为教师必须具有自律的职业境界、高尚的思想品德、积极的教学效能和成就动机、真挚的爱生情感、精湛的教学艺术以及宽厚的文化底蕴【6】。从教师心灵品质来看,学者杨艳萍则认为教师应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即:理想高尚、意志坚强、个人需要合理、工作动机纯正、性格开朗、兴趣爱好广泛、积极乐观等等【7】。由此可见,要具有人格魅力,教师至少应该具有三个基本条件,即:健康的心理品质、高尚的道德情操以及精湛的教学艺术。
3.教师获得人格魅力的途径措施的研究
如何获得教师的人格魅力,学者黄乙玲认为,教师应该做到培养“教师意识“,提升情商素养;锻造高尚的师德情操;精通所教专业,具备扎实的理论修养;培养自觉研究意识;加大师资管理力度,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等【8】。学者李本义对该问题进行了比较详细的阐述,他认为,教师应从努力学习,创新进取;方法独特,点石成金;潜心治学,堪称师表;敬业爱生,与时俱进;个性鲜明,富于想象;意志坚定,激情奔放;心胸开阔,豁达大度;谦虚谨慎,富有爱心等八个方面去努力【9】。
结语: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和教育的发展,社会对教师的教育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的人格魅力是教师专业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
参考文献:
【1】【3】关玫玫﹒教师的形象怎样完美展现﹒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0
【2】谭玲﹒人格魅力是决定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J]﹒黑龙江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1):97-99
【4】李本义.谈教师的人格魅力[J].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5
(3):43-45
【5】王宇航.浅析教师人格魅力与师生沟通的关系[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5(3):24-27
【6】【9】周方莲.高校教师人格魅力浅议.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J].2003(1): 35-36
【7】杨艳萍.论教师的人格魅力在教学中的积极作用[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2(6):52-55
【8】黄乙玲.现代高校创造型教师人格魅力的塑造[J].江西金融职工大报.2006(3):127-129
第二篇:《教师专业素质发展性评价研究》研究方案(第六稿)
成都市教育局2014教育科研重点规划课题
《教师专业素质发展性评价研究》
研究方案
【摘 要】教师专业素质直接影响到一个区域的教育发展水平。通过教师专业素
质发展性评价提升教师专业素质,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突破口。本课题拟按照“建模建标—试点研究—反思总结—全面推广”的研究思路,采用文献研究、调查研究、反思总结和点面结合等研究方法,着力研究教师专业素质发展性评价中评价标准和测评办法等问题,对教师专业素质形成与发展过程中所涉及的发展方向和发展途径问题提出有效的解决策略,为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梳理出—个清晰的思路,促进区域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高。
【关键词】教师专业素质;教师评价;发展性教师评价
一、课题的提出
2012年2月10日,教育部颁布了《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和《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教育部在文件中指出,专业标准是国家对合格教师专业素质的基本要求,是教师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规范,是引领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准则,是教师培养、准入、培训、考核等工作的重要依据。这其实已经对教师评价的框架结构和内容作出了明确界定。文件已经颁布两年多了,如何在实践层面贯彻三个专业标准,一直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法。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直接面对基层学校和一线教师的区县级教师培训机构正承担着引领教师专业发展的新的历史任务。引领教师专业发展,首先是引领教师专业素质的发展。在教师教育工作实践中,我们深深地体会到,以教师评价改革促进教师教育改革,促进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是区县教师培训机构引领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其中,教师专业素质发展性评价是贯彻教育部三个专业标准,促进教师评价改革的必要抓手。
据调查,我区教师专业素质存在三方面的问题。①一是专业思想比较陈旧。有高 ① 2013年9月,成都市龙泉驿区教培中心采用分层取样的办法,就“教育思想”“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三方面对中小学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和座谈访问。
达61%的高中教师采用“时间加汗水”的粗放式教学方式在教学中抢时间赶进度,35%的初中教师和27%的小学教师固守“以教定学”的教学方式,限制了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二是专业知识不够牢固。许多教师对教育、心理、课程、教学法等专业知识停留在一般了解程度,有44%的中小学教师不能将上述知识转化在实践情境中去应用并恰切地加以陈述,5%的教师并不十分在意“怎样教才能学得好、学得快”。三是专业能力有待提高。突出地表现在学情分析、课标与教材解读、课程资源整合等方面的能力不足,对于交往互动、学思结合、因材施教进行有创意探索的教师不足5%。
为解决上述问题,我们以教育部颁布的三个专业标准为依据,设计了《成都市龙泉驿区教师专业素质发展性评价方案(试行稿)》,研制了《成都市龙泉驿区教师专业素质发展性评价标准(征求意见稿)》,试图在教师专业素质评价中“评什么”“由谁评”“怎么评”和“如何用”等方面有所突破。然而,在工作中我们发现,光靠常规工作的手段,专业素质的差异性与评价标准的普适性、专业素质的内隐性与评价依据的外显性以及专业素质养成的长期性与评价活动的阶段性等问题仍难以解决,工作无法推进。因此,在区教育局领导的关心下,我们向区财政申报了“教师专业素质发展性评价”专题研究项目,成立“教师专业素质发展性评价研究”课题组,向市教育科学规划办申报市级课题,着力研究教师专业素质发展性评价中评价标准和测评办法等问题,对教师专业素质形成与发展过程中所涉及的发展方向和发展途径问题提出有效的解决策略,为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梳理出—个清晰的思路,促进全区教师提高专业素质,改善教育行为。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及对课题核心概念的界定
(一)国内外研究综述
通过教师评价促进教师专业素质的提升,是人们一直关注的研究课题。从美英两国的“发展性教师评价研究”到我国王斌华教授的“教师发展性评价制度研究”再到董奇教授、杨建云特级教师的“促进教师发展与学生成长的评价研究”,都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但所有这些研究都只涉及教师专业素质发展性评价的上位概念,即发展性教师评价。国内外对教师专业素质发展性评价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
在国外,美英两国教师评价的发展给我们的启示最大。20世纪90年代中期,美国根据教育发展的需要,在反思传统教师评价弊端的基础上,逐步提出了新的发展性 2 教师评价理念:把教育、教学的质量保证与教师的专业发展和素质提高整合起来。他们认为,大部分教师是胜任自己工作的,评价的目标应是帮助教师改进教学。他们强调教师评价“不应看重来自上级、校长、学生、学生家长和同事的决定性压力”, 而应关注教师在教学上的进步与提高。教师发展性评价是一种形成性评价, 即评价的目的不是为了做出奖惩决定, 而是用于诊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总结经验, 以利于进一步地改进。实施教师发展性评价的目的, 是要让教师充分了解学校对他们的期望, 培养他们的主人翁精神, 并根据教师的工作绩效, 确定其个人的发展目标, 以便进一步为他们提供培训和自我发展的机会, 从而提高他们的工作胜任力。
英国对发展性教师评价制度的探索和构建是针对奖惩性教师评价制度的弊端而进行的。1983年,英国教育与科学部以及威尔士事务部针对当时英国教师素质下降的现状,联合发表了《教学质量》白皮书,提出了对教师评价进行改革的设想。1986年,教育与科学部和教师协会、地方教育当局等组织共同发表的一项报告指出:“应该将教师评价理解为一种连续的、系统的过程,目的是有助于教师个人的专业发展,帮助教师规划自己的教师生涯,使得教师的在职培训和岗位设置符合教师个人和学校的需求;同时,应该将教师评价看作一种积极的过程,通过更加符合实际状况的决策,让教师获得更多的工作满足„„”随后,英国皇家督学团、教育与科学部联合其他有关机构和专家正式开始了发展性教师评价的研究。英国学者希尔兰兹(shields)主持的一项调查表明,发展性教师评价在教师中间产生了相当大的热情,绝大多数教师认为参与发展性教师评价是一种有价值的活动,甚至是一种享受。
总体来说,美英两国的发展性教师评价致力于教师个体发展目标与学校整体发展目标的融合,以教师发展为核心,体现教师评价标准、评价方法和和评价主体的多元化,适应教师个性差异。
我国的教师评价于20世纪60年代起步,但直到80年代以后,才有比较正式的教师评价。1984年5月,我国加入了国际教育成就评价协会(IEA)组织,开始了我国教育评价实践和理论的新探索。1985年5月,中共中央发布了《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重申必须对现有教师进行认真的培训和考核。90年代以来开始,一些学者和学校开展了发展性教师评价的研究。如大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特级教师杨建云主持的中国教育学会“十五”重点课题“发展性教师评价研究”、北京师范大学董奇教授 3 主持的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重点项目“促进教师发展与学生成长的评价研究”等。
我国教育学术界对发展性教师评价的理解见仁见智,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华东师范大学王斌华教授对发展性教师评价制度的研究。1998年12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了王斌华教授所著《教师发展性评价制度》一书。王教授在书中对发展性教师评价的主要特征归纳了十个方面:1.学校领导注重教师的未来发展;2.强调教师评价的真实性和准确性;3.注重教师的个人价值、伦理价值和专业价值;4.实施同事之间的教师评价;5.由评价者和教师配对,促进教师的未来发展;6.发挥全体教师的积极性;7.提高全体教师的参与意识和积极性;8.扩大交流渠道;9.制定评价者和教师认可的评价计划,由评价双方共同承担实现发展目标的职责;10.注重长期的目标。可以认为,《教师发展性评价制度》建构了我国教师发展性评价的理论基础。
在已有研究中,对教师专业素质发展性评价的文献不多。华南师范大学陈柏华教授和山西大学徐冰鸥教授合著的《发展性教师评价体系的构建——教师专业素养的视角》提出教师专业素质包括专业态度、专业意识、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四个方面。大连大学孙晓颖和大连职业技术学院的王培民合著的《教师专业发展的复合性评价机制》涉及到了教师专业素质发展性评价的机制建立问题。非常遗憾的是,这些研究并未涉及教师专业素质发展性评价的关键问题,即评价标准和测评办法等实践操作的问题。因此,开展教师专业素质发展性评价研究既具有理论意义也具有现实意义,是一项创新性的工作。
(二)课题核心概念的界定 1.教师专业素质
教师专业素质,指的是“教师为完成教育教学任务所应具备的心理和行为品质的②③基本条件”。教师专业素质包含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情意三个方面的内容。课题组依据教育部颁布的三个教师专业标准把教师专业素质发展性评价界定为职业道德素质、专业知识素质、专业能力素质和自我发展意识素质四个方面。
2.教师评价
教师评价是对教师的教育活动及其效果的测量和判断。具体说,教师评价是指通过教师素质以及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行为表现状况的测量,评判教师的素质水平②③顾明远:《教育大词典》卷2,上海教育科学出版社,1990年,16页。教育部师范教育司:《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54~55页。
和教育教学效果,为进一步提高教师的素质和教育质量提供切实可行的建议。课题组认为,教师评价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手段。
3.发展性教师评价
发展性评价是指在发展的整个过程中进行的,旨在促进被评价者不断发展的评价。“以促进教师未来发展为目的的发展性教师评价制度是一种形成性评价制度。”“其目的是,在没有奖惩的条件下,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从而实现学校的发展目标。”④ 课题组认为,发展性教师评价是教师评价的发展方向。
4.教师专业素质发展性评价
教师专业素质发展性评价是发展性教师评价的核心内容。发展性教师评价包括素质评价、职责评价和绩效评价。其中素质评价是发展性教师评价的基础和核心内容。课题组认为,教师专业素质发展性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开展教师专业素质发展性评价,可以从职业道德素质、专业知识素质、专业能力素质和自我发展意识四个方面进行。
(三)课题研究的拟创新点
把教师专业素质发展性评价由理论构想变为现实操作,以发展性教师评价的手段在一个区域范围内提高教师专业素质,是一件利在当前功在千秋的大事。评价标准和测评办法是本课题所要研究的两个主要问题。概括地讲,本课题有以下两个创新点:
1.评价标准的创新
教师专业素质发展性评价标准涉及教师发展的方向问题。根据教育部颁布的三个教师专业标准,结合我区教师发展的实际,课题组把教师专业素质发展性评价的内容概括为职业道德素质、专业知识素质、专业能力素质和自我发展意识四个方面并在此基础上研制切合本区教师实际的教师专业素质发展性评价标准。将官方文件转化为切合当地实际的具有可操作性的评价标准进而促进教师发展,本身就是教师教育的工作创新,也是本课题的突出创新点。
2.测评办法的创新
“评价难”难在操作。在研制出评价标准的基础上将区域内的学校分层试点实施测评,建立以教师发展为目标,以学校为主体,以名师工作室为依托的教师专业素质 ④ 王斌华:《发展性教师评价制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113~114页。
发展性评价操作体系,是本课题的第二个创新点。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一)课题研究的目标
1.通过对教师专业素质发展性评价内涵指标的研究,研制出切合龙泉教师实际的教师专业素质发展性评价标准试行稿,为教师专业发展指明方向。
2.通过对教师专业素质发展性评价测评办法的研究,探索区域实施教师专业素质发展性评价的操作策略,从而形成教师专业素质发展性评价的操作体系。
3.通过对教师专业素质发展性评价结果运用的研究,建立区域实施教师专业素质发展性评价的评价机制,为全面提升教师专业素质奠定坚定的基础。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
1.评价标准的研制。要开展教师专业素质发展性评价,必须首先研制出一个便于学校和教师掌握的评价标准。根据教育部颁布的三个教师专业标准,课题组拟从职业道德素质、专业知识素质、专业能力素质和自我发展意识四个维度研制切合本区教师实际的教师专业素质发展性评价的评价标准。
2.测评办法的研究。在教师专业素质发展性评价量标体系建立以后,如何实施测评是本课题必须解决的第二个问题。课题组拟在分学段分学校试点测评的基础上建立教师自评、同行初评和学校复评的评价测评办法,使教师明确自己在专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改善自己的教学行为。
3.评价机制的研究。在测评实施之后,如何运用评价结果是本课题必须解决的第三个问题。为充分发挥教师专业素质发展性评价在教师队伍建设中的导向、激励和调整功能,必须认真研究评价结果的运用,建立具有区域特色的评价机制,让教师专业素质得到全方位的提高。
四、课题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一)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
本课题旨在探索一个区域内有效推进教师专业素质发展性评价的评价标准和操作策略。课题组拟按照“建模建标——试点研究——反思总结——全面推广”的研究思路,遵从先试点运行,再全面铺开的办法开展研究。
1.建模建标
开展教师专业素质发展性评价,首先必须有一个可供操作的评价标准。课题组拟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依据教育部颁布的三个教师专业标准,从职业道德素质、专业知识素质、专业能力素质和自我发展意识四个维度研制切合本区教师实际的教师专业素质发展性评价的评价标准。
2.试点研究
开展教师专业素质发展性评价,是一个涉及全区54所学校、5200多名教师的系统工程。课题组拟在自愿申报的基础上,在小学、初中和高中各选择2个学校作为试点学校开展研究,积累研究经验,为全面铺开研究探路。
3.反思总结
开展教师专业素质发展性评价,其最终目标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因此,在确定评价目标、评价标准、评价程序、评价方法、撰写评价结论、确定评价者资格等各个环节,都需要在试点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反思,从而建立适合区域特点的评价机制。
4.全面推广
开展教师专业素质发展性评价,其根本目的是提升区域内教师的专业素质,需全面铺开进行研究。课题组拟在总结反思试点研究阶段经验教训的基础上进行全面推广的再研究,探索出一套具有龙泉特色的开展教师专业素质发展性评价的操作体系,在全区所有学校和教师中开展研究以达成全面提高教师专业素质的研究目标。
(二)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
本课题是在一个区域的范围内对教师教育的实践研究,拟综合采用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反思总结法、点面结合推进法等研究方法进行研究。
1.文献研究法:广泛搜集整理与发展性教师评价、教师专业素质发展性评价相关的文献资料,了解国内外对教师专业素质评价的发展状况,为课题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2.点面结合推进法
由于本研究涉及面广,课题组拟在小学、初中和高中各选择2个学校作为试点学校开展研究,经过反思总结寻找在全区所有学校全面铺开推广研究的操作策略,稳步推进研究工作的开展。
3.调查研究法
在试点研究阶段,课题组拟研制调查问卷,调查了解试点研究学校教师的现状和对教师专业素质评价的认识,广泛听取意见,不断修订完善方案内容,让评价更客观。在推广研究阶段,课题组拟采用随堂听课、座谈访问的办法听取一线教师对评价标准的意见和建议。
4.反思总结法
在一个区域的范围内开展教师专业素质发展性评价研究,是教师教育实践中的一项开创性的工作。课题组要及时总结提炼试点研究学校的评价经验,形成有一定推广价值的成果,扎实推进研究工作的顺利进行。
五、课题研究的步骤和措施
根据本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内容,课题组将研究分为三个阶段进行。
(一)准备阶段(2013.03—2014.10)1.主要研究任务
(1)进行问卷调查。通过问卷调查研究分析我区教师专业素质存在的主要问题。(2)确定评价指标。组织研究人员学习教育部颁布的三个教师专业标准,深刻理解其内涵,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初步确定我区教师专业素质发展性评价内涵指标。
(3)研制评价标准。通过调研修改完善教师专业素质发展性评价内涵指标,研制出切合龙泉教师实际的教师专业素质发展性评价量标体系试行稿。
(4)撰写研究方案。由课题主研人员反复研究,撰写研究方案,准备申报的相关材料。
2.主要研究措施
(1)问卷分析。组织相关参研学校教科室主任问卷调查和统计分析,找准我区教师专业素质存在的主要问题,撰写调研报告。
(2)学习研讨。组织相关研究人员学习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小学教师专业标准》《中学教师专业标准》三个专业标准,深刻理解其内涵,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明确课题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3)研制量标。在2013年4月上旬召开由一线教师、学校校长和教育行政部门相关人员参加的3次研讨会,对《成都市龙泉驿区教师专业素质发展性评价标准》(征求意见稿)第6稿进行讨论和修改,在相关专家专家的指导下形成《标准》试行稿。
8(4)成立机构。成立课题领导小组、研究小组和顾问小组,修改完善课题研究方案,完成课题申报的相关准备工作。
(二)实施阶段(2014.11—2017.06)1.主要研究任务
(1)研制配套文件。在明确课题研究目标任务的基础上研制《成都市龙泉驿区教师专业素质发展性评价方案(试行稿)》,确立课题研究的操作步骤和主要注意事项。
(2)进行试点研究。在自愿申报的基础上确定研究试点学校,依据《成都市龙泉驿区教师专业素质发展性评价方案(试行稿)》和《成都市龙泉驿区教师专业素质发展性评价标准(试行稿)》进行试点研究,通过总结反思积累研究经验,形成操作策略。
(3)进行推广研究。在试点研究的基础上,对《成都市龙泉驿区教师专业素质发展性评价方案(试行稿)》和《成都市龙泉驿区教师专业素质发展性评价标准(试行稿)》进行修改完善。从2015年11月起,在小学、初中和高中各抽取1/2学校进行推广研究。从2016年9月起,在全区所有学校全面铺开进行推广研究。
(4)完善评价量标。在评价实施过程中,需要对教师最重要、最基本的业务工作进行观察和评价,这就需要一个可供参照的量标。课题组选择了“课堂教学观察与评价量标”、“班级工作检核表”、“教学工作中的品德教育考查量表”三个重点项目,经两轮试点研究,不断对分值、权重、评价与认定等具体事项进行修订完善。
2.主要研究措施
(1)人员培训。实施教师专业素质发展性评价研究,需要对所有参研人员进行系统培训。培训内容包括:教师评价的基本理论、评价方案的具体把握、评价标准的领会掌握和实施评价的基本要领等。
(2)研制标准。实施教师专业素质发展性评价研究,需要研制一个供所有参研人员领会掌握的评价标准并在实践中不断修改完善。
(3)定期研讨。在一个区域的范围内开展教师专业素质发展性评价研究,是教师教育的一项创新性的工作。在研究过程中,可能会遇到许多没有预设到的困难和问题,需要课题组在研究过程中通过研究讨论解决。课题组拟制订定期研讨制度,在专家指导下提出问题解决措施并在实践中验证其可行性和操作性。
9(4)阶段评估。在实施研究的各个阶段,需要对研究措施和操作要领进行不断的总结反思,根据研究方案调整研究进程,结合过程性研究资料和后测分析,进行阶段性评估,形成评价报告。
(三)总结阶段(2017.07—2018.05)1.主要研究任务
(1)搜集研究资料。课题组拟广泛搜集整理研究实施阶段所形成的过程性资料并对资料进行分析综合。
(2)提炼研究成果。课题组拟在搜集整理研究资料基础上,对评价标准和评价机制进行总结提炼,撰写研究报告,形成课题成果资料,为结题验收作好充分的准备。
2.主要研究措施
(1)明确分工。在课题研究总结阶段需要做大量的总结提炼工作。课题组拟对该阶段的工作进行细化,专人负责某项具体工作,保证研究实效。
(2)个案分析。同一学校的教师可能因学科背景、年龄特征、个性品性的不同在专业素质的发展水平表现出诸多差异性。课题组拟对研究过程中的典型个案进行分析进而分析提炼出小学、初中和高中各学段在专业素质中表现的共性特征。
(3)资料“会诊”。课题组拟对课题研究中积累的研究资料进行专家“会诊”,形成规律性的认识和实施评价的操作流程,为日后在更大范围推广研究成果作准备。
六、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
通过研究形成教师专业素质发展性评价中评价标准和测评办法是本课题研究的主要预期成果。课题组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促进区域内教师专业素质多元发展为目标,对课题研究过程进行有效调控,建构区域实施教师专业素质发展性评价的实践模式,促进全区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
1.形成三个调研报告
通过研究形成《成都市龙泉驿区小学教师专业素质现状调研报告》《成都市龙泉驿区初中教师专业素质现状调研报告》和《成都市龙泉驿区高中教师专业素质现状调研报告》三个调研报告。
2.形成一个评价标准
在不断研究修订完善的基础上形成《成都市龙泉驿区教师专业素质发展性评价标 10 准(试行稿)》和分小学、初中和高中三个学段的实施细则。
3.形成三个评价量表
通过研究形成《成都市龙泉驿区中小学课堂观察评价量标》《成都市龙泉驿区中小学班级工作检核表》和《成都市龙泉驿区中小学品德教育考查量表》三个评价量表。
七、课题研究的基础和保障
(一)研究基础
1.有丰富的区域性课题研究经验
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我区先后开展《中小学课堂教学过程优化的研究》《区域实施创造教育的途径和策略的研究》《龙泉课改实验区地方和学校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研究》《区域推进校本研修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基层教研培训机构有效教研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研究》《导学讲评式教学研究》《区域推进多元学习构建高效课堂的研究》等区域性课题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受到了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谈松华教授、中央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中心主任陈如平研究员等专家的充分肯定。
2.有一支较高素质的教研队伍和教师队伍
多年的区域性课题研究最大的收获就是锻炼培养了一支思想观念新、科研能力强、专业素养较高的教研队伍和教师队伍。截至2014年9月,我区已有特级教师37人、省级骨干教师64人、市级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402人、区级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431人、校级骨干教师1134名。这是本课题最坚实的基础。
3.有较浓厚的科研氛围和较有效的科研管理机制
通过近年来的不断探索实践,我区已基本形成了以区域性龙头课题研究为主导,以区域性学科课题研究为重点,以学校课题研究为特色的教育科研新格局。作为课题研究主体的成都市龙泉驿区教育研究培训中心系集教研、科研和师资培训为一体的基层教研培训机构,本课题主研人员已主持过多个各级课题研究,具备课题研究人员保证。从2014起,区教育局在项目预算经费里单独列支了“全区中小学教师专业素质发展性评价测评经费”每年15万元,为本课题提供了必要的经费保证。
(二)研究机构
为保证课题研究顺利进行,拟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切实加强对课题的研究、指 11 导、组织和管理。
1.课题顾问小组
组长:谭文丽,成都市教科院副院长、副教授,教师教育专家 成员:兰
英,西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教师教育专家
秦建平,成都市教科院副院长,教育科研专家 周小山,成都大学教授,教师教育专家 严先元,成都大学教授,教师教育专家
胡
燕,成都市教科院发改所所长、特级教师,教育科研管理专家
李瑞松,成都市教科院教师所所长,教师教育专家
陈
军,成都市教科院发改所研究人员,教育科研管理专家 2.课题领导小组
组
长:黄与红,成都市龙泉驿区教育局党组(委)书记、局长 副组长:袁
颖,成都市龙泉驿区教育局党组(委)副书记、副局长
张英武,成都市龙泉驿区教育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成员:李长广,成都市龙泉驿区教育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颜
佳,成都市龙泉驿区教育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徐本淳,成都市龙泉驿区教育局副局长、龙泉一中校长
周文群,成都市龙泉驿区教育局副局长
彭仕富,成都市龙泉驿区教育局人事科科长 3.课题研究小组
组
长:张英武,成都市龙泉驿区教育研究培训中心主任(兼)
副组长:朱远平,成都市龙泉驿区教育研究培训中心副主任、中学高级教师成员:何智远,成都市龙泉驿区教育研究培训中心副主任、中学高级教师
刘常元,成都市龙泉驿区教育研究培训中心副主任、中学高级教师
车万国,成都市龙泉驿区教育研究培训中心副主任、中学高级教师
周兆伦,成都市龙泉驿区教育研究培训中心副主任、特级教师
王富英,成都市龙泉驿区教育研究培训中心教研员、特级教师
郑大明,成都市龙泉驿区教育研究培训中心教研员、特级教师
丁亚平,龙泉驿区教培中心教师发展研究室副主任,中学高级教师
王
娟,成都市龙泉驿区教育研究培训中心教研员,中学高级教师
李明隆,龙泉驿区教培中心教育发展研究室主任,特级教师
黄
诚,龙泉驿区教培中心教育发展研究室副主任,中学高级教师
课题试点研究学校校长;龙泉驿区“名师工作室”领衔人。
课题研究小组下设课题研究中心组,负责课题研究的日常组织管理,开展实证研究。课题研究中心组组成人员如下:
组
长:朱远平,成都市龙泉驿区教育研究培训中心副主任、中学高级教师 副组长:周兆伦,成都市龙泉驿区教育研究培训中心副主任、特级教师
李明隆,龙泉驿区教培中心教育发展研究室主任,特级教师 成员:丁亚平,成都市龙泉驿区教育研究培训中心教研员、中学高级教师
王
娟,成都市龙泉驿区教育研究培训中心教研员、中学高级教师
王富英,成都市龙泉驿区教育研究培训中心教研员、特级教师
郑大明,成都市龙泉驿区教育研究培训中心教研员、特级教师
黄
诚,龙泉驿区教培中心教育发展研究室副主任,中学高级教师 学术秘书:王
娟
(三)研究人员
1.课题研究小组组长张英武,成都市龙泉驿区教育研究培训中心主任。主要职责:(1)确立研究项目,策划课题方案,制定研究制度,组织课题立项申报;(2)组织课题培训,推进课题实施,进行课题指导,调整研究目标方向;
2.课题研究小组副组长朱远平,成都市龙泉驿区教育研究培训中心副主任、课题研究中心组组长,主持课题研究工作。主要职责:
(1)审定研究方案,主持课题研究,组织课题评估,策划阶段研究内容;(2)策划成果形式,创新成果平台,指导成果整理,组织结题成果资料。3.课题领导小组成员何智远,成都市龙泉驿区教育研究培训中心副主任,负责全区小学阶段课题研究工作。主要职责:
(1)组织领导全区小学教师专业素质发展性评价的测评工作;
(2)完成《成都市龙泉驿区小学教师专业素质现状调研报告》的撰写和《成都 13 市龙泉驿区教师专业素质发展性评价标准(试行稿)》小学段实施细则的研制、审定工作。
4.课题领导小组成员车万国,成都市龙泉驿区教育研究培训中心副主任,负责全区中学阶段课题研究工作。主要职责:
(1)组织领导全区中学教师专业素质发展性评价的测评工作;
(2)完成《成都市龙泉驿区初中教师专业素质现状调研报告》、《成都市龙泉驿区高中教师专业素质现状调研报告》等两个调研报告的撰写和《成都市龙泉驿区教师专业素质发展性评价标准(试行稿)》中学段实施细则的研制、审定工作。
5.课题研究小组成员周兆伦,成都市龙泉驿区教育研究培训中心副主任、课题研究中心组副组长,协助课题研究中心组组长开展课题研究。主要职责是:
(1)负责课题研究阶段性成果的搜集整理工作;
(2)对课题研究阶段性成果进行评审并撰写课题工作报告;
(3)完成《成都市龙泉驿区中小学课堂观察评价量标》《成都市龙泉驿区中小学班级工作检核表》和《成都市龙泉驿区中小学品德教育考查量表》三个评价量表的修订和测评工作。
6.课题研究小组成员李明隆,成都市龙泉驿区教育研究培训中心教育发展研究室主任、课题研究中心组副组长,协助课题研究中心组组长开展课题研究。主要职责是:
(1)负责课题研究思路的梳理和研究方法的选定;(2)对研究试点学校研究成果进行评审;(3)梳理研究成果,撰写课题研究报告。
7.课题研究小组成员王富英,龙泉驿区教育研究培训中心中学数学教研员、特级教师,负责中学段教师课堂教学测评人员的遴选,组织开展中学段教师课堂教学测评工作。
8.课题研究小组成员郑大明,龙泉驿区教育研究培训中心小学教育研究室主任、特级教师,负责小学段教师课堂教学测评人员的遴选,组织开展小学段教师课堂教学测评工作。
9.课题研究小组成员丁亚平,龙泉驿区教育研究培训中心教师发展研究室副主任,课题研究联络员,负责课题研究资料的收集整理,组织课题培训。
10.课题研究小组成员黄诚,龙泉驿区教育研究培训中心教育发展研究室副主任,负责课题研究简报的撰写,汇编研究成果集。
11.课题研究小组成员王娟,龙泉驿区教育研究培训中心教研员,课题学术秘书,负责课题研究方案、课题研究大事记、课题研究简报的撰写,协助课题研究小组组长组织开展课题研究。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师工作司.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解读[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2]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解读[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3]钟启泉.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001 [4]王斌华.发展性教师评价制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12 [5]邢军.实施教师发展性评价,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J].辽宁教育,2003.09 [6]陈柏华,徐冰鸥.发展性教师评价体系的构建——教师专业素养的视角.教育理论与实践[J].2006.05(50—53)
[7]孙晓颖,王培民.教师专业发展的复合性评价机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8.04 [8]衡海芳,张秀丽.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 2010.11
成都市龙泉驿区教育局
《教师专业素质发展性评价研究》课题组 2014年2月2日初稿(执笔:王娟)2014年2月20日第二稿(执笔:王娟)2014年3月5日第三稿(执笔:王娟)2014年4月1日第四稿(执笔:王娟)2014年4月23日第五稿(执笔:朱远平)2014年9月25日第六稿(执笔:朱远平)
第三篇:如何提高教师专业素质
如何整体提升农村教师的专业素养?应采取哪些政策措施?
提高农村教师队伍专业素养的关键所在是缩小城乡教育差距。通过视频学习,这是我的一点感悟。下面,结合我校实际,谈谈对这个问题的几点浅薄认识。
一、加强师德建设,引导教师树立职业理想
思想是行为的先导,我们要加强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增强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让广大教师认识到“教师职业不仅是一种谋生的手段,更应是一种价值追求”。只有这样,教师才能真正做到关爱学生、严谨笃学、淡泊名利、自尊自律,以人格魅力教育感染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我校是一所距县城较远的农村初中,随着我市两所改制学校的兴建,我校的主要领导和骨干教师被抽调。新分配的青年教师素质参差不齐,原有的教师思想波动也很大。面对这一情况,新的领导班子,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在广大教师中开展弘扬以“崇尚责任”为核心的学校精神。在学校精神的感召下,广大教师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校园又焕发了勃勃生机。
二、开展校本培训,提高教师业务水平
我校根据青年教师居多的特点,积极开展校本培训,组织教师学习新课程理论,开展教学比武,要求教师把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当作课题来研究,每个教研组都有自己的研究课题,人人参与课题研究。广大教师在课题研究中,不仅提升了理论素养,而且锤炼了教学技能。
三、政策倾斜,提高农村教师的待遇 随着绩效工资的实施,原来农村教师享受的提高一级工资的待遇也取消了。农村教师和城市教师相比,从目前情况来看,无论是工作环境还是事业发展都有着很大的差距,我认为这也是农村教育留不住优秀教师的原因所在。尽管目前,各地教育主管部门在政策上出台了晋升高级职称需要有农村工作的经历、评选各级各类骨干教师农村教师予以照顾等相关政策,但现实情况是这些政策没能从根本上帮助农村教育摆脱困境,而且农村教师也未能从这些政策中得到实惠。作为教育主管部门,如果在经济上不能大幅度提高农村教师待遇,我认为可以从新教师分配、教师培训、表彰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这样的做法,一方面有利于提高广大农村学校花大力气培养优秀教师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平衡各校的师资水平。
第四篇:教师专业素质要求
教师专业素质要求
为了实现《课标》提出的小学英语教学理念,我们培养的小学英语教师必须具备相应的专业能力,它包括语言技能(linguistic intelligence)和教学技能(teaching capacity)。前者指通过学习所掌握的语音能力和听说读写译等语言技能,后者指通过学习与实践所掌握的教学理论和教学技巧。
1标准纯正的语音语调
学习外语起始年龄早,其主要的优势在于语音方面可以打下良好的基础。儿童语言模仿能强,有较好的语音能力,但准确的语音、语调只能通过模仿准确的发音而获得。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语音纯正、口语准确,熟练掌握基本语调调式,把握语流的节奏特点,尤其注意易受地方音影响的音素和发音习惯。因为孩子一旦模仿了教师错误的、不准确的语音语调,将来纠正起来要比从头学难得多。其次,不合格的语音语调也会影响学生的听力和口语的学习与练习。为了不给中学,以及今后的英语学习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小学英语教师的英语语音技能尤为重要,小学英语教师必须要下大功夫通过语音关。
2扎实的语言技能与课程知识
小学英语教学的基本任务是向学生传授英语的基础知识,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语言技能训练。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有过硬的英语语音、词汇、语法、语义、语用等专业知识,一定的听、说、读、写、译水平和跨文化交际的素养,以适应教学要求。作为小学英语教师首先要了解、掌握功能性语言教学观的内涵和有关课程方面的知识,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将功能性语言教学活动与自主性语言学习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同时教师应该明白语言的功能是交际,交际能力(communicativecompetence)的基础是语言能力(1anguage competence)。事实上语言教学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虽然小学英语学习阶段还不能使学生达到相当的听、说、读、写能力,但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必须注意培养学生使用语言的流利性(fluency)和正确性(accuracy),尤其是语言的得体性(appropriateness)。这样尽管学生掌握的语料还无法满足需要,但他已经具备了基本的语言交际能力,通过教师正确而有效的训练,从而达到语言学习的根本目的。
3突出的口语能力
小学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大量说英语,刺激学生的听觉神经,诱导他们的新异感,满足他们的求知欲。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技能训练要侧重训练输入性技能,就是听和读。做到输入量大,输出的基础就雄厚。尤其是“说”,听清楚了(不一定懂),就跃跃欲试,开口模仿,模仿性说的反作用又能使听力迅速提高。听说练习可增强音感和语感,通过重复训练,获得语感,并且能大大降低母语的负迁移作用。因此教师准确、流利的口语激发小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欲望的基本条件。
4良好的文化修养
增强小学生的英语文化意识是《课标》倡导的重要教学理念。让学生更多地了解和接触英语国家文化,对语言教学有直接关系和影响,有利于更好地学习、理解和运用英语,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文化是社会发展过程中创造出的物质与精神财富,而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作为小学英语教师必须要结合语言教学使学生了解英语国家文化背景和风俗习惯、文明行为模式和价值观念、宗教信仰和文学艺术、历史地理和风土人情、传统习惯和生活方式等,提高运用英语进行交流的得体程度和跨文化交流能力,达到英语教学的目的。
第五篇:教师专业素质发展
在农村,只有在政府积极政策的指导下,通过高素质教师的努力工作来振兴农村教育,才能实现教育事业的持续发展。
一、教师专业素质发展的内涵:
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职业具有自己独特的职业要求和职业条件,有专门的培养制度和管理制度。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包括:①教师专业既包括学科专业性,也包括教育专业性,国家对教师的任职既有规定的学历标准,也有必要的教育知识、教育能力和职业道德的要求;②国家有教师教育的专门机构,专门教育内容和措施;③国家对教师资格和教师教育机构认定制度和管理制度;④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教师专业化也是一个发展的概念,既是一种状态,又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教师专业化是世界教师发展的潮流,必将从整体上推动教师队伍的发展,创造了优质的教育资源,从而大幅度提高我国的教育水平。
二、我区农村教师专业素质现状:
农村地区教学手段落后,缺少创新,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仍停留在过去的被动接受式上,是造成农村地区学生掌握化学知识能力低下的主要原因,即教师的差距才是主要原因,目前我区农村地区中学教师主要存在的问题有:
1、专业素质不高
在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过程中,由于探究活动具有较强的开放性,探究过程中出现的不确定因素很多,因此,教师在探究过程中及时、适度的具体指导对于学生明确探究目标、准确到位地完成每一步探究步骤,达到较高的探究目的更是尤为重要。这就要求教师本身要有精湛的专业知识和相当高的综合素质。而目前农村教师恰恰在专业素质方面与发达地区教师存在较大差距,表现在上课时只能根据课本知识讲授,无法进行适当的拓展,学习问一些超出大纲要求的知识,则模糊应付;一些教师本身上课时就有知识性错误;他们在学业成绩的考核方面也比较低,他们习惯于凭经验教学,对新的教育理论和方法缺乏兴趣,甚至采取抵触情绪,认为科研、教改不是自己的事。在这种思想指导下,他们不学习,不探索,无意创新,不思进取。
2、创新意识不强:
在网络化、信息化和目标化的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已成土地、劳动力和资本之外人类第四个财富之源,现代社会需要有创意的人才,而培养人才离不开教师,有探究性的教师才会有探究型人才。在现代教育新理念中,教育必须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发展为本位的新理念,并在这一新的理念的指导下对教育的模式和过程进行新的改革创新。而目前我区尤其农村地区的中学教师最缺乏的就是创新精神。有相当多的农村中学教师仍停留在运用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和一本传统教材的教学状态中,教学能力偏低不具备应用现代教学工具和现代教学技能技巧。有的教师虽然在教学中使用了现代教学媒体,但因综合素质不高,缺乏系统的教学设计和现代教学思想指导,不仅未能达到培养学生科学态度和科学学习方法,反而加重了学生负担,因而教学效果和质量都不尽如人意。
3、敬业精神不足:
我国教师的地位和待遇,自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和改善,但总体上普遍偏低却是不争的事实。因而一些教师不安心工作。尤其部分青年教师不再把教师当作自己的理想和追求。
另外随着中级、高级职称等问题解决后,都有“船到码头车到站”的思想,不积极接受新事物,跟不上时代的步伐,有些教师随着年龄增大,身体出现问题,更是不思进取。即使是年青一些的教师也是“刀枪入库,马放南山”,所有的教研活动都不参加,每天上班只是应付几堂课而已。
三、解决农村教师专业素质不高的对策:
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形成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式”的学习能力,教师是关键,因为教师是教育活动的主体,是教育的实施者,教育教学方法的改进,教学内容改革的最后落实等,都依赖于教师。因此,提高农村地区化学教师的专业素养,才是改变农村地区化学教学落后的最根本、最有效的手段。采取措施可以有:
1.在职教师应更新观念,改善自身的知识结构:
首先应树立全面的正确的师道观,充分认识自身肩负的现代育人使命,具有强烈的敬业精神。必须扩大自己的知识面,不断学习新技术和新知识,形成基础知识宽广而又具有浑厚专业知识的知识结构。我们要求学生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素质,教师更应具备这些能力和素质。
2.推进在职进修:
现代社会是终生学习的社会,教师知识的更新,教法的进步都需要继续学习。因此,我们应广开进修渠道,让各高校的师资培训中心,各级教育学院成为教师进修的机构。其次,鼓励教师积极进修,而各教育教学机构也应为教师,尤其农村教师的进修提供必要的经费支持和后勤保障,使他们没有后顾之忧,这样才能达到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效果。
3.通过各种途径,提高农村教师的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
要提高农村教师的学术水平,除教师自身需加强科学研究意识,积极进修外,学校和有关部门还应为教师提供必要的条件,如吸收学术名流或专家到农村落后地区讲课,进行学术交流和合作,鼓励和指导教师选择科研课题和争取各项科研项目,以达到提高教师本身素质的目的。
四、教师专业素质发展途径:
1、提高对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认识。
2、抓师德,增信心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前提。
3、抓科研,促学习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效保障。
促进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一)加快教师教育改革,建立符合农村教育发展需要的教师教育体系
各级师范院校尤其是地方师范院校应针对当前农村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实际需要,调整师范教育功能定位,改变教师培养的偏重学科专业倾向,调整专业设置,拓宽课程内容,培养具有时代特色、适应农村义务教育需求的新型教师。另外,地方师范院校应切实改革招生培养模式,扩大定向农村义务教育的师范生招收规模。建立职前、职后一体化的开放式教育体系,为农村义务教育教师接受正规的教师专业教育提供广泛的机会,开创农村义务教育教师教育的新局面。
二)实行城乡教师同一工资标准,实施农村教育教师特殊津贴制度,提高其收入水平,改善教师发展的经济条件
国家实施农村义务教育教师特殊津贴制度,实行农村义务教育补贴工资,以提高农村义务教育教师的工资待遇,对于稳定农村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吸引合格师资到农村任教具有重要意义。
(三)采取多种政策举措,鼓励和引导大学生毕业生、城镇优秀教师投身农村教育,改善农村教师发展的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