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能力素质提升研究论文5篇范文

时间:2019-10-22 10:12:0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能力素质提升研究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能力素质提升研究论文》。

第一篇: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能力素质提升研究论文

论文关键词:高职院校 “双师型”教师 能力素质

论文摘要:提高高职院校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需要一支具有优秀的专业理论素养和丰富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本文阐述了“双师型”教师的内涵,分析了“双师型”教师应该具备的主要能力、素质和素养,最后提出了提高“双师型”教师能力和素质的主要措施。

1双师型教师的内涵

高职教育的其培养目标是为生产、建设、服务一线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双师型”教师建设时限高职培养目标的关键。与一般教师不同,“双师型”教师是拥有双重身份或职称的教师。对于什么是“双师型”教师,目前职业教育界至少存在以下几种观点:一是“双证”即“双师”。如果高等学校教师即获得了当地教育部门发的教师资格证,同时又持有本专业中级以上技术等级证书,此类教师即认定为“双师”型教师。比如有的研究者认为鉴定“双师型”教师的标准是:是否具有双师资格证书。“从本质上说‘双师型’教师属高职专业教师,应具备相当的教育教学能力和相应的行业知识和技能。从形式上看‘双师型’教师必须持有‘双证’即理论教师资格证和技能等级证”。但是有的研究者认为“双证”不一定是“双师”,因为我国劳动就业准入制度还不健全、不完善,若一味强调证书,会误导教师为拿证而无视实践能力的培养。二是“双职称”即“双师”。持有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双师型”教师应该既具有中级(或以上)教师职称,又获得本专业中级(或以上)的专业技术职称(如工程师)或专业技能等级的教师,也就是说“双师”教师一定要具备两个以上职称,比如“讲师+工程师”。三是“双能”说(教学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持有该观点的学者认为“双师型‘教师并不是教师与工程师(技师)的简单叠加,而是两者在知识、能力和态度等方面的有机融合。“双师型”教师不仅应该具备良好的师德修养、教育教学能力,还应具备良好的行业态度、知识、技能和实际操作能力。四是“双来源”即“双师”。这种观点是从教师队伍整体结构上强调“双师”主要是指“双来源”的教师,即一方面既有高校学术水平很高的专职教师,另一方面又有来自企业的能工巧匠做兼职教师。

根据以上几种观点,笔者认为“双师型”教师主要有两层涵义:一方面从整个教师队伍的结构来说,既有专职教师,又有兼职教师;既有来自高校的,又有来自企业的;既有侧重于专业理论教学的,又有侧重于专业技能教学的。另一方面,从教师个体来说,“双师型”教师的内涵是指除了要具备规定的教师任职资格外,还要突出以下能力和素质:行业职业道德、行业职业素养、社会交往和组织协调能力、管理能力和适应能力等。

2“双师型”教师应具备的能力和素质

2。1职业道德和思想素质良好的品德素质是从事教师工作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素质,高尚的师德是教育工作者首要的先决条件,“双师型”教师,归根结底是一名教师,所以他首先要成为一个合格的教师,教师要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使之成为学生的表率。在教育的过程中,不仅传授科学文化知识,更应该通过自己的人格魅力对学生加以影响。

2。2行业(职业)素养“双师型”教师在高职院校中与其他从事公共基础课教学的教师不同,他们主要从事专业基础课或专业课教学,是高职教师中的特殊部分,所以对他们能力和素养有着特殊的要求:

2。2。1良好的行业职业道德。行业职业道德是指在某一行业中长时间形成的,行业内所有从业人员必须遵守的法则规范,“双师型”教师是要引领学生进入行业、职业领域的,所以他自己首先要具备良好的行业职业道德。

2。2。2良好行业、职业素养。“双师型”教师既要能从事高校正常的教育教学活动,又要能带领学生参加企业行业的实践活动。因此,“双师型”教师必须具备宽厚的行业、职业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实践能力;具备把行业、职业知识及实践能力融合于教育教学过程的能力。

2。3能力素质高职“双师型”教师的能力素质也就是其要想成为优秀教师所必备的基本能力。一般来说主要有以下几种能力:言语表达能力、组织教学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等。

2。3。1言语表达能力。教师的教学活动都是通过语言来实现的。这所谓“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一个高校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好坏直接影响着教育效果,教师语言的感染力对学生性格、情操的陶冶作用是非常大的。2。3。2组织教学能力。一个好的教师必须能够根据教学目标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设计能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知识。要处理好教与学的双边活动,科学地分配知识的密度、广度、深度,重点突出,讲练得当,要适时激励学生,使学生保持强烈的参与欲和旺盛的求知欲。

2。3。3动手实践能力。“双师型”教师必须具有娴熟的职业技能,即很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工艺能力,最好有一定的企业一线工作经验。很多高职院校对于专业教师都会利用寒暑假安排到企业实践就是培训教师实践动手能力很好的做法。

2。3。4管理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双师型”教师,既要具备良好的班级管理、教学管理能力,具备企业、行业管理能力,具备指导学生参与企业、行业管理的能力;又要具备与企业、行业从业人员交流沟通的能力;还要具备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社会实践,指导学生参与各种社会活动、实习等的能力。

3提升“双师型”教师能力素质的途径

3。1加强“双师型”教师培训的培训力度搞好教师培训工作是加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职业院校必须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努力改善内部环境条件,把“双师型”教师培养纳入教师队伍建设的总体规划。有计划地组织专业课教师到企业、科研单位参观考察、挂职锻炼或带领学生下厂实习和实践。使教师了解自己所从事专业目前生产、技术、工艺、设备的状况和发展趋势,最新的科技动态和管理方法,并及时将反映生产现场的新技术、新方法融入到教学之中。教师也可以带着教学中的一些问题,向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请教,提高教师开展科研活动和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还可以聘请具有丰富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来校做导师,利用寒暑假时间对在职教师进行培训,传授技能技巧和前沿性技术,使教师在较短的时间内技能水平有所提高。

3。2加强产学合作加强产学合作是提升“双师型”教师素质的有效途径。企业为学校培养“双师型”教师提供了实践锻炼的场所,教师通过参与企业的科研和技术改革,提高了实践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同时,企业通过推荐工程技术人员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改善师资队伍的结构,提高了学校师资队伍的总体水平。增加广大教师参加生产实践和指导实习设计的机会,使教师由单一的教学型转变为教学、生产实践、科研型,实现一专多能。鼓励教师到社会上兼职,科研项目可以在学校立项,这有利于增强广大教师科研意识,提高科研能力,带动高职院校整体科研水平的提高,也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3。3实施教学能力提升工程开展教师职业教育教学能力培训与测评工作,聘请国内对高等职业教育有较高造诣的专家、教授给教师们做高职教育理论、课程设计、行动导向教学法等方面等专题培训,组织在岗教师团队与兼职教师群体召开人才培养分析会,构建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促进双方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开展教师人人参与的说课大赛、教育技术大赛、软件大赛等教学竞赛活动,每个教师都参加课程设计并进行说课,将设计方案落实到课堂,提高教师的职业教育理论水平和先进教学方法的应用能力。

3。4创新激励机制,切实增强“双师型”教师成长的内驱力坚持全方面、立体式的激励设计,努力把“双师型”教师的职业要求内化为长久的、自觉地、具有高度责任心的原动力,激发他们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高职院校要注重物质激励,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的,应按照同级在岗人员标准发给津贴;教师参加职业资格考试,按获得证书级别应给予一次性奖励;把到国内外培训学习的机会向“双师型”教师倾斜;根据兼职教师的优势特长、时间和活动空间组织安排工作,实行多劳多得、优劳优酬,营造尊重兼职教师的氛围。

参考文献:

[1]吴自力。校企合作是职业院校“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的捷径。企业家天地(理论版)[J],2006,(6)。

[2]樊伟,刘智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措施与途径。黑龙江科技信息[J],2008,(9)。

[3]黄斌。深度解读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内涵[J]。教育与职业,2006,(11):36—38。

[4]崔宏利。对“双师型”教师内涵的认识[J]。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2003,(2)。

[5]姚贵平。解读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2,(6)。

[6]张宝歌。正视问题,打造高职“双师型”教师[J]。中国高等教育,2006,(8)。

第二篇: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探析

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探析

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

摘 要:近年来,将“双师型”教师队伍质量建设纳入到高职院校核心能力发展战略,已成为我国教育界与学术界的共识,但在具体培养上,尚未形成全国统一的标准和体系,“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呈现出各地、各高职院校为政,如同散兵游勇,教育资源利用效率底下,培养成本高企,影响和制约了高职院校整体发展水平。完善立法,推动资源整合,建立以双师型导师为中坚力量的培养制度,是加快“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高职院校 双师型

资源整合一、双师型师资内涵简述

目前,“双师型”师资在全国范围内尚未有统一明确的定义。1995年国家教委在贯彻《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开展全国示范性职业大学建设工作中,首次提到“双师型”教师,指出申请试点建设示范性职业大学的基本条件之一为:有一支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师资队伍。专业课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具有一定的专业实践能力,其中有1/3以上的“双师型”教师。可见,双师型教师由专业课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中产生,是专业技能与实践应用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国家教育部高教司在高职高专教育教学工作合格学校评价体系中提出了三条标准:一是具有两年以上基层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本专业实际工作经历,能指导本专业实践教学,具有中级(或以上)教师职称,即岗位工作经验+教师职称;二是既有讲师(或以上)教师职称,又有本专业实际工作的中级(或以上)专业职称,即双职称;三是主持(或主要参加)两项(及以上)应用性项目研究,研究成果已被社会企事业单位实际应用,具有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具备以上三条之一即可认定为双师教师。学术界从教师的全面职业素质,科学研究与课程开发建设能力,引导学生成长成才,证书资格等方面提出了“一全”、“二师”、“三能”、“四证”标准⑤。部分高职院校进一步发展了高教司岗位工作经验+教师职称,双职称标准,提出了自身“双师型”和“一体化”教师队伍建设标准。

通过以上追溯,可以看出“双师型”教师群体应是集教学、科研、实践经验、技术应用于一体,且其掌握或提供的知识、技能满足时代要求或能为社会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等一线所需,并由此产生社会效益或经济效益。当然,这一特性也是由高职院校办学宗旨所决定的。因此,从经济学的角度,“双师型”教师是一种稀缺资源,是推动教育产业发展必不可少的生产要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它具有独特的价值性。同时,它还具有经济学意义上准公共物品的属性,这是由现行国有主导办学模式和教育正的外部性所共同决定的。

二、高职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现状分析

长期以来,高职院校建设忽视了对“双师型”师资独特的资源性和价值性,及其准公共物品属性的认识,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尚未形成全国统一标准和体系,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完善

高职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是在原国家教委印发的《关于开展建设示范性职业大学工作的原则意见》、《面向21世纪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意见》,高教厅在《关于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等一系列法规意见地指导下展开的,但“双师型”师资的认定,各院校都拟定了一套参照高教厅标准的认定办法,不仅在具体入选条件、程序,而且资格划分上互不统一。与我国“双师型”师资建设相通国家,如德国,政府颁布了《职业训练法》、《联邦职业教育保障法》等影响力较大的法案,对职业学校教师的任职资格,实训教师和实践课教师的培养等制定了具体的规定,奠定了其作为世界职业教育楷模的“双元制”体系。在日本,政府制定了《雇佣—能力开发机构法》,成立雇佣—能力开发机构,下设职业能力开发综合大学校,课程围绕以提升学员实践能力为中心,分学科、学制等,负责对“职业训练指导员”的培训和职业技能训练。

(二)教育资源分散制约了师资队伍建设

在科技成果转换链条上,高等学府及科研机构处于链条的顶端,底端是负责生产、物流、销售及市场信息收集反馈的企业组织,而高职院校则处于链条的中端,担当培养科技成果应用与推广和服务企业各项经济活动人才的重任。因此,要充分发挥高职院校这种承接作用,则需加快教育资源的整合,开展师资队伍渠道多元化建设,而且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整合的趋势和必要性将日益明显。一方面自党中央、国务院确立实施科教兴国发展战略以来,各级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围绕教学骨干、专业带头人和“双师型”师资建设,开展了一系列选拔培训工程,国家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人事部“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江苏省先后实施了“青蓝工程”、“六大人才高峰”资助计划,“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等选拔培养活动,我市也启动实施了“十百千”人才培养工程,储备和培养了一大批在学术界与企业界声誉卓著的专家队伍和高技术人才;另一方面据我国职教师资状况调查资料表明,高职院校66.6%的教师是所谓的“三门”教师,即从家门-大学门-高职院校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2004年4月对全国40个城市技能人才状况抽样调查的结果显示,技师和高级技师占全部技术工人的比例不到4%,而企业需求的比例是14%以上,供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这种资源分散,不仅导致了单个院校在“双师型”师资的培养上耗资巨大,制约了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发展,而且还直接影响到了社会经济发展一线人才的培养,不利于企业生产经营和科技创新。

(三)其他制约因素。

1.办学经费投入不足。一份来自对“102位高职院校工作者问卷”②(以下简称“问卷”)调查显示:高达85.2%的学校主要经费来源渠道较为单一,分别为:34.7%的学校主要依赖于学生学费,30.7%的学校主要依靠地方政府拨款,16.8%的学校主要依靠学校自筹,2%的学校主要经费来源于中央政府,1%的学校主要依靠企业拨款。同时,33%的学校认为上级主管部门对学校的经费投入难以保证或不能到位。另据,教育部、国家统计局和财政部联合发布的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自2005年以来,按预算内教育经费包含城市教育费附加的口径计算,在全国31个省级行政中心中(剔除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预算内教育经费/财政支出”较上年下降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占比三年平均数为50%,最高达到74%。从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监测结果来看,每年均有部分地区未达到《教育法》规定的教育投入增长要求。

2.人事配套制度改革滞后。在“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上,大多数院校都采取了内培外引相结合的模式,内培是基于已有师资的整合,相关的经费支出等,往往可以得到上级指标补贴,不受人事政策的限制。外引主要是从企事业单位引进既有工作经验,又有理论基础的高级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等,这类人员的福利待遇,通常受到院校人事编制、地方人才引进工作制度、财政补贴等有关政策文件的限制,引进工作难度较大。据“问卷”调查统计,来自实践第一线的“双师型”教师比例平均仅为17.2%。

3.继续教育保障制度不健全。除了资金投入不足外,部分地区尚未真正确立国家、省、市、院校四级继续教育制度,没有形成师资队伍培训与建设的长效机制,校企培训基地、科研中心等高职院校教师实践教育场所建设不足,专职教师实践培训和锻炼的机会不多。此外,师生配比过高(1:20),教师授课任务重,有的院校周课时达到了20节,压缩了教师继续学习的时间。

三、加快高职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几点意见

(一)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建设

1.确立全国统一认定资格。推行 “双师型”师资全国统一资格认定,不仅有利于教育部门开展高职院校建设水平评估,使教师队伍建设走向科学化、规范化,加速教师职业化发展趋势,而且还利于各级政府和部门细化相关人事、财政等配套扶持政策。在具体实施上,可借鉴国外模式,如美国、德国等,设定资格报名的一般要求,组织全国统一考试,规定报考人员须有相应的学位并有从事所教授专业1年的工作经历,没有获得学位的,5年以上专业领域工作经验视同对应的学位,特定行业可加设特别条件;考试内容按照专业划分,将理论教学与实践应用相结合。考试成绩合格人员进入全国高职院校师资管理数据库,经选聘即可走上教学岗位,符合一定的任教年限和挂职培训时间,可申请并报经教育行政部门认定为“双师型”教师。建立全国统一的评定办法,对企业事业单位、高等高职院校、科研中心等机构已获得副高或对等职称的人员,经省级教育部门认定即可颁发“双师型”师资证书,并报国家教育部备案;对已获得院校确认的“双师型”师资,可制定过渡期办法予以确认。

2.跟进相关配套制度。构筑与产学研教协同发展的 “双师型”师资培养政策法规体系。国家教育部可联合财政、国税等部委,颁发财政、税收优惠政策,积极引导企事业单位、高等学府、科研中心、学术团体等机构,鼓励产业基金、民营资本等社会资金直接参与高职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可根据地方经济、教育、科技发展水平编制师资培训、引进和开发规划,跟进相关的人事、财税等扶持政策。学术界、高职院校应从理论和一线实践工作,深入调研,为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提供政策制定依据。

3.建立“双师型”导师制度。制定一套双师型导师选聘与培养办法,确定国家级、省级和市级双师型导师的遴选条件、晋升资格、选拔程序、培养周期、资助额度;制定双师型导师考核办法,明确考核组织实施部门、考核时间、考核程序和考核结果,对考核结果为不合格者,终止导师资格,进入新一轮遴选。发展兼职导师队伍,具体办法参照前述标准。双师型导师是双师型教师培养的中坚力量。

(二)加快教育资源整合

1.大力发展“三级”培训基地。国家教育行政部门要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主体多元化”的思路,设立国家培训中心,可按行政区划,下设东北、华北、西北、西南、华东、华中、华南等区域培训基地,各地应进一步整合地方资源,建成省、市本级培训基地。国家培训中心应实施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发展计划,根据国民经济行业划分,成立专家工作组负责理论教育和实践课程体系开发与编排;定期组织国家级“双师型”导师轮训;建立高职院校“双师型”师资及其导师数据库。设立区域培训基地是基于我国地广,人数众多,各类教育机构庞杂等因素考虑,目的是充分发挥地域优势,集聚相关产业和领域的领军人才,建成独具特色的“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加强对区域内各省、市本级培训基地的辐射;接受国家培训中心的指导和监督;发展国家级“双师型”导师,培养省级“双师型”导师。省、市培训基地应整合本地高校教授或企业事业单位、学术团体正高技术职称资源,建立导师队伍,加强对“双师型”教师和新教师的“帮、传、带”。各级培训中心经费来源应坚持主体多元的原则多渠道筹集资金。2.优化内培外引发展模式。高职院校在内培上,要制定“双师型”师资培养计划,建立梯队,利用导师资源,加快双师持证人员和新进教师培养;完善考核、奖惩等制度,联系各级培训基地、校企实训中心,引导“双师型”教师自觉参与滚动培养,选拔与晋升活动,逐步建立自己的双师型导师队伍。在外引方面,要进一步解放思想,不断探索新模式,如与本级培训机构和企业签订三方合作培养协议,加强对生产、建设、流通、管理等领域一线高素质人才的挖掘,从中挑选一批,作为跟踪和扶植对象,拓展来源渠道,优化师资队伍结构。

3.加强与高等院校、研发中心等机构的交流。设立高等高职学院、研发中心“双师型”教师流动工作站,创建一批产学研相结合示范中心。院校间可互派人员,让更多的新进教师,双师持证人员,“双师型”教师有机会接触学术界前沿理论,了解学科发展趋势,开阔视野,提高教师的教授能力;选派人员参与和承接研发中心工作流动站课题与项目研究,提高教师的实务操作能力,增强创新创造能力,培养集产学研教素质为一体的综合型双师队伍。

(三)发挥政府的调控作用

1.加强领导,营造“双师型”师资培养的良好氛围。成立全国高职院校改革和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教育部,内设高职院校“双师型”师资培育处,负责师资体系的认证与推广、选拔与培养等具体政策法规的制定与实施。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参照设立类似机构,确保工作的上下衔接和统一。

2.统筹发展,加快“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步伐。打破地域界限,强化政府统筹职能,大力推进区域内教育资源整合,实施“3+X”工程(即集中力量建设1所跨省域、功能全、起示范辐射作用的区域培训中心,骨干培训基地省、市级各1所;大力发展独具特色的培训机构。),探索双师型导师“帮、传、带”新模式,加快“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在具体培养上,要突出地区经济发展特征,围绕服务新型工业化与农业产业化,新兴产业与现代服务业,尤其是地方支柱产业,加强产教研教结合,使双师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

3.科学引导,推动“双师型”师资职业化发展。“双师型”师资职业化发展有利于促进高职院校对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视和学科的发展,以合理流动的形式提高教师的整体质量,也利于形成和发展教师的职业亚文化。推动“双师型”师资职业化发展要围绕双师职业化素养、职业化行为规范和职业化技能三方面内容展开,重视科学研究方法、专业前沿知识建设、教师专业意识培养,适时成立专业协会等环节梯次推进。此外,还要研究制定相关的人事薪酬待遇政策,建立继续教育保障制度,提高从业者的社会地位。

第三篇:关于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策略研究(推荐)

内容摘要:

论文摘要:高等职业院校培养的是高技能型人才,而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需要依托于双师型教师。文章以武汉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论述了如何建立一支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立和完善双师型教师队伍的管理机制和激励机制是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制度保障,文章对当前的双师型教师的管理机制和激励机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一些建设性意见。

论文摘要:高等职业院校培养的是高技能型人才,而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需要依托于双师型教师。文章以武汉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论述了如何建立一支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立和完善双师型教师队伍的管理机制和激励机制是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制度保障,文章对当前的双师型教师的管理机制和激励机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一些建设性意见。

教育部[2006]16号文件《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高职教育要注重教师队伍的‘双师’结构,加强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早在1998年,国家教委就在《面向2l世纪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中,首次明确提出“双师型”教师的概念,双师就是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师既要具备作为教师所必须具备的一定的理论知识,又要具备工程师所具备的一定的实践能力。2005年,温家宝总理在全国职业教育会议上提出“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快培养高技能人才”。但是,师资数量不足、水平偏低,特别是“双师型”教师缺乏,是贯彻落实“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方针的突出瓶颈。突破这一瓶颈的当务之急是建立一支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立和完善当前双师型教师管理机制和激励机制。

一、建立专兼结合的高职双师型教师队伍

双师型教师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关键。高职院校肩负着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的使命,应该建立一套完善的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体系,培养一批数量充足、理论扎实、实践能力强、学术水平高、创新能力强的专兼结合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本文认为可以采用“送”、“培”、“下”、“带”、“引”、“聘”六字方针来培养高职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一)“送”是派送教师到重点院校对口专业进行深造

目前绝大多数高职院校是以前中专学校改制而成。以武汉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武汉职业技术学院是由武汉无线电工业学校、湖北省电子工业学校和湖北纺织工业学校等中专学校合并而成,是贯彻“三改一补”方针转型而来的高职院校。这类高职院校部分教师学历层次比较低,理论功底不扎实,针对这一实际情况,学院制定了“硕士化工程”。学校鼓励学历水平较低的教师进入重点院校对口专业进行理论深造,规定教师在评定中级职称时必须具备硕士学位或者硕士在读,并对进修研究生的学费进行一定比例的报销。

此外,学校每年投入大量的资金选派青年教师到德国、新加坡、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芬兰等国进行培训,学习这些国家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然后再通过作报告、搞讲座等形式进行宣传与推广。

派送教师到重点高校和国外学习,主要是针对实践能力稍强,理论水平有所欠缺的教师,这种“送”出去的方式是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的重要方式之一。

(二)“培”是学校对教师进行多渠道培训

1.通过开展多媒体课件制作比赛、说专业、说课程、授课比赛等方式培养双师型教师。为了使得青年教师迅速成长起来。武汉职业技术学院每年都会举办形式多样的教学比武。教师通过参赛,通过优秀选手的示范,迅速在自己的教学岗位上成长起来,越来越多的青年教师快速成长为骨干教师,专业负责人。为了巩固国家级示范职业技术学院的示范性建设成果,为了培养“双师”和“名师”,我校在全校开展了“说专业、说课程”大赛,并以此选拔专业负责人和课程负责人。学校每年对专业负责人、课程负责人分别给予一定的奖励。通过这些多样化、全方位的教学比武,教师们对专业、对课程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专业水平、教学理论都得到了提升,越来越多的青年教师迅速成长起来,成为骨干教师、课程负责人、专业带头人,成为能够肩负“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双师型教师。

2.教学改革、课程改革培养优秀的双师型教师队伍。课程改革、专业改革激发了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丰富了教师的理论知识。职业院校有别于本科院校,通过课程改革、专业改革,新的课程观、学生观正在形成,并改变着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这种新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更能培养出“高技能人才”。以我校为例,学校每年组织教师进行课程改革课题申报,为了提升教师在课程改革、专业改革方面的水平和能力,2010年以来校长马必学、科研所所长刘晓欢等专家、教授亲自上课,对青年教师、骨干教师进行教学改革、科研建设方面的培训,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3.产学研结合培养双师型教师。产学研结合包括:企业参与建设的校企合作课程、校企合作项目、科研与开发技术等。学校应重视科研在“双师型”教师培养中的突出作用。要鼓励教师结合专业教学改革承担科研项目、教改项目,承担与专业相关的技术应用研究项目,特别是开发与企业结合的横向技术应用课题。这样,教师在参与校企课程、校企项目、技术开发的过程中,在促进教师学术水平提高的同时,了解和掌握了行业、企业的技术发展现状及趋势,接触行业和企业的生产、管理实际,为专业教学改革提供第一手资料,促进“双师教师”的全面提高。

多渠道培养是建设专兼结合的高职双师型教师队伍的主要方式,这种培养主要针对的对象是专职教师,他们是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的主力军。

(三)“下”是让部分教师下基层学习

为了适应新形势下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需要,必须安排专业课教师到企事业生产第一线进行专业实践训练,特别是缺乏专业实践经验的新教师。或利用暑假送教师下企业,参与企业第一线生产和管理。在“下”的过程中,教师的实践能力得到了提高。我校每年利用暑假派送大量教师“下”到富士康、泰和、支点、微软等企业,参与企业生产和管理。我校计算机学院每年要组织青年教师参与计算机机房实验管理建设。计算机学院规定,新引进的教师第一年不安排教学任务,跟随机房管理人员一起参与机房建设。此外,一定数量的教师还要担任专业辅导员。这些“下”基层的举措大大地培养了双师型教师的实践能力和管理水平。

让部分教师“下”到基层主要针对的对象是实践能力较差的教师,这种“下”到基层的方式能够快速地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是建立专兼结合的高职双师型教师队伍的重要方式之一。

(四)“带”是老带新,强带弱

以老带新、以强带弱帮助青年教师。为保证青年教师能够更好地履行教师岗位职责,我校对2006年之后的新进教师进行岗前培训,内容包括:师徒结对、互帮互助;组织青年教师进行教学演练,组织新进的教师进行听课,由经验丰富的教师担当示范课的讲授任务;鼓励新进教师担任辅导员,专业班主任;等等。这种培养方式主要针对刚参加工作不久的非师范院校毕业的教师,他们往往学历比较高,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但是,他们缺乏必要的教学实践能力和经验。通过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的帮带作用,这些新引进的教师很快成长为既具备一定理论知识,又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的“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肩负者。

(五)“引”是引进技术骨干、学科带头人

从企业生产第一线调入管理人员、技术人员担任专业课教学任务。高薪、高待遇引进专业带头人、学术带头人。近些年学校分别引进了一批博士、教授。他们分别担任二级学院院长、副院长、专业带头人。这种引进既包括引进技术骨干,也包括引进学术带头人,为我校的双师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

引进技术骨干、学科带头人既包括引进理论水平很高、学术能力很强的专家、教授,也包括引进企业、事业单位的技术能手。这种引进方式主要是针对双师型教师队伍中的高端人才。

(六)“聘”是聘请高校、企业专家、教授担任兼职教师

聘请企业技术骨干担任兼职教师。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和《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精神,根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和《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鄂教高[2007]3号)等文件要求,加强高职院校“双师”结构和“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省教育厅在全省高职高专院校中设立“楚天技能名师”教学岗位。武汉职业技术学院从2008年开始引进楚天技能名师,目前每个二级学院都聘请了一到两个楚天技能名师。楚天技能名师的主要职责有:完整、系统地讲授一门专业实践技能课程,指导本专业学生的实训,向学生传授本专业生产实践所需的专业技能;参加本专业“双师”结构和“双师”素质教学团队建设,参与专业教学改革项目的研究与实践;对本专业人才培养工作提出咨询意见和建议。楚天技能名师的引进不仅符合“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需求,而且有利于提高我校教师队伍的“双师素质”,提高教师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水平。

“聘”请高校、企业专家主要是针对兼职教师。这种聘请的名师、专家不仅直接参与课程的讲授、指导学生实习,而且还直接参与提高教师动手能力的专业知识讲座,起到一专多能的作用。

“双师型”教师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实施者,是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源泉,是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核心要素。因此,建立专兼结合的高职双师型教师队伍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以专职教师为主、兼职教师为辅;以培养和帮带为主、聘请和引进为辅。

第四篇: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建设与管理有效性探究论文

摘要: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的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并给予高效有序的管理,是高职院校的重要使命。目前高职“双师型”教师管理中存在着“双师型”教师资格认定标准不一,高职教师无技能准入“门槛”,缺乏长效的针对“双师型”教师的考评、激励机制等问题。我们应在坚持“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能力建设,点面结合、优化结构,专兼适度、校企共建”原则的基础上,从“高职教师准入机制、高职教师培养培训以及高职教师激励机制”等方面寻找提高“双师型”教师管理有效性的实现途径。

关键词:“双师型”教师 管理现状 管理原则 实现途径

哈佛大学校长、美国教育家科南特认为:“大学的荣誉,不在它的校舍和人数,而在于一代一代人的质量。一所学校要想站住脚,教师一定要有特色。”人才是高职院校各项事业发展的关键性因素,是推动高职院校健康持续发展的动力。“双师型”教师是高职院校师资的主体,名师出高徒,“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好坏是决定学生培养质量的决定性因素。因此,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按照相对稳定、专兼结合的模式,加快培养建设好一支结构合理科学、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并给予它以高效有序的管理,是高职院校的一项重要使命,它直接关系到高职教育的成败。

一、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管理现状分析

1、“双师型”教师内涵界定模糊,“双师型”教师资格认定标准不一,缺乏规范性、科学性

“双师型”教师是一个新型的具有独特职业特色的教师群体,既涵盖职业教育对教师的特殊要求,又从本质上体现出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专业化的特征。自1998年《面向21世纪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中首次明确提出“双师型”教师概念以来,学界对“双师型”教师的内涵一直处于探讨和争议之中,至今尚无统一的科学定义。十多年来,关于“双师型”教师概念内涵的界定,出现了许多本质接近但表述不一的提法,如“双职称”教师、“双证书”教师、“双资格”教师、“双师素质”教师、“双能力”教师等等。由于“双师型”教师内涵界定的模糊,加之我国尚没有对“双师型”教师的资格认定标准做出明确、统一、具体的规定,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水平评估又对“双师型”教师比例有硬性要求,各高职院校不得不按照各自的理解,制定自己的“双师型”教师资格认定标准,于是便有了各种不同的资格认定操作,有的院校以双职称作为资格认定标准,有的以双证书为认定条件,有的则侧重双资格为依据等。“双师型”教师内涵界定的不规范,认定标准的不统一,使得各院校的“双师型”教师资格认定与教师实际能力的等值性遭到怀疑,其质量、数量以及人员素质都难具可比性,从而造成高职师资队伍建设的混乱,阻碍其可持续健康发展。

2、高职教师无技能准入“门槛”,培养培训体系不健全,使得各高职院校对“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和管理的质量缺乏保障

“双师型”教师是应职业教育的诞生、发展而成长起来的新教师群体,这一群体需要具备特殊的要求,一是必须具备教师的基本能力和素质,即具有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和与时俱进的品质、良好的职业道德、良好的教育教学能力与教学研究能力以及良好的身心素质;二是必须具有较强的职业能力和素养,即具有较强的实践教学能力、实际操作能力、专业技术开发能力、课程开发能力、实习指导能力等。“双师型”教师应以“能力为本位”,要从能力和素质的角度来培养培训和提高,决非一蹴而就,并不是像有些师资培训基地做的,培训一周然后发个证书就行的,需要长期努力。因此,职教发达国家对职教教师的准入都有明确要求,注重“双师”资格,如德国对职业学院教师的要求是,具硕士学位,有二年以上企业工作经验,并接受过2—3年师范教育;澳大利亚对职教师资的要求,除学历必须达标外,还须有5年行业经验,并要求教师经常接受行业的再培训,既是教师,又是行业专家等。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师资总体说来源单一,大多数是应届毕业的本科生或研究生直接应聘到职业院校任教,属于典型书本知识型的“三门教师”,即“家门—校门—教门”,基本没有行(企)业实践经验。这种高职教师准入时无企业工作经验硬性要求的情形,不同程度地造成了他们在给学生讲课时,不能较好地坚持理论联系实践的教学原则,不能向学生较好地传授与理论知识相关的实践技能。鉴于此种情况,尽管各级政府和各高职院校都为此进行了不懈努力,制定并实施职教师资素质提高计划,中央财政支持教育部在全国也设立了若干高职高专教育师资培训基地,各高职院校也对“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培训及引进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这些措施的采取一定程度地促进了高职师资队伍的建设和提高,但这种职教教师不设技能准入“门槛”的做法还是较大程度地影响了“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使高职院校师资培训的任务异常艰巨,加之由于各方面的原因,许多高职院校基本没有较健全的“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体系,师资队伍管理的质量得不到保障。

3、“双师型”教师考评、激励机制的不健全导致各校对“双师型”师资队伍管理缺乏长效性

一是许多高职院校没有在“双师型”教师资格认定基础上建立健全适应“双师”素质教师的考评制度和考核体系,以致在对“双师型”教师的考核中,其评价标准往往套用基础课教师的考核体系,过于侧重完成教学工作的数量与科研业绩,强调把发表论文的数量、级别、科研项目数、获奖成果数等指标作为评价的核心标准,这种评价方式像根指挥棒无意间引导教师把自己的主要精力集中到追求将论文发表到理论性的“核心刊物”上,而忽略了实践性能力教学和实际应用的研究,脱离了“双师型”教师最关键、最具特色的考核评价指标;加之高职教师职务评定中单纯强调科研论文的质量和发表论文刊物的级别,导致教师重理论轻实践、重科研轻教学、重数量轻质量,很大程度上误导了高职教师的专业发展方向,影响了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质量和发展壮大。二是激励机制不健全。双师型教师是高职院校师资队伍中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都达到了较高水平或造诣的教师群体,通常承担着较一般教师更为繁重的教学工作任务,而其待遇并没有得到相应的体现,能在双师资格认定时给予一次性奖励的已算不错,平常在收入分配(包括课时酬金)、职称晋升、学习进修等方面与普通教师没有二样,这一定程度地挫伤了教师们主动成长为双师型教师的积极性。

二、“双师型”教师的建设与管理原则

1、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要按照开放性和职业性的内在要求,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核心,突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注重质量与特色建设,正确处理好教师队伍建设中近期与长远的关系,不断提高师资队伍建设质量与水平,形成合理的人才结构和布局,以实现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2、以人为本、能力建设的原则

“双师型”教师的管理应根据每名教师的特长和潜在能力,以尽量满足教师的合理需求欲望与职业发展规划为出发点,结合院校专业建设布局情况,尽可能为其提供发展平台,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培养“双师”素质。同时要充分利用校企资源,加强专业课教师的实践技能和职业教育的培训与考核,使教师熟悉并掌握生产、建设、服务一线的实践技能、行业规范和操作规程,切实提高“双师型”教师的各方面能力和素质。

3、全面建设与重点建设相结合、优化结构的原则

正确处理好重点与一般、数量与质量的关系,重点建设好双师型教师队伍,实现高职院校专业课教师中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80%以上,建立和配置合理的师资队伍结构,包括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专业结构、数量结构等。同时,要根据“双师型”教师是一个动态概念的实际,对教师实行动态管理,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及时满足教师及时吸纳新的理论知识、新的技术工艺、新的流程规范和新的科技方法的需要;注重教师知识的不断更新与拓展,确保教师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常新。

4、专兼结合、校企共建的原则

“双师型”教师管理还应树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思想,主动探求校企共建之路,构建有利于教师资源合理配置和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有效机制,把兼职教师作为整个师资队伍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行建设和管理,形成学院、企业(行业)、人才、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四位一体”的师资队伍建设体系,校企深度合作,推动学院双师教师队伍的建设与发展。

三、提高“双师型”教师建设与管理有效性的实现途径

1、建立规范的职教教师准入机制、科学的“双师型”资格认定标准

要真正解决高职教师素质问题,尤其是专业技能素质,笔者认为我们有必要借鉴职教发达国家在此方面的成功经验,应该从根本抓起,要建立健全职教教师准入制度,抓好高职教师的入口关,从源头上注重“双师”资格,既要求学历达标,具有教师资格,达到教师职业的基本要求,又必须有一定的企业工作经验,具有较高的实践技能。同时,要坚持“能力本位”原则,准确把握“双师型”的内涵,研制科学的“双师型”教师资格认定标准,资格认定要与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相结合,在教师申请资格认定的书面材料基础上,应该侧重对教师的实际教育教学水平、专业技术开发能力、课程开发能力、实习指导能力等进行现场考察,只有通过综合评定,严格执行准入机制,按照能力本位观开展资格认定,才能真正地推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2、健全“双师型”教师培养机制,强化专业教师的职业技能培训

一要充分挖掘和利用学校资源,加强教师的在职校本培训,积极探索形成符合“双师型”队伍建设和发展的独特的培养方式。校本培训可以通过教师业务竞赛、听评课、专题讲座、学术研讨、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及实习锻炼等多种形式进行。二要建立教师定期进修学习和下企业实践制度。职院要根据专业建设、课程建设需要,制订教师培训提高计划,有针对性地选送教师到企业、科研院所和国家高职师资培养培训基地进行学习培训;要求教师利用寒、暑假深入企业生产一线开展实践锻炼,了解生产设备、工艺技术和科技信息,提高实训教学需要的技能,积累实践经验。三是促进校企科技服务与开发的深度合作。加强与企业生产科研部门的联系与合作,鼓励并支持“双师型”教师承担或参与企业新技术研发任务和新产品开发项目,支持教师积极参与企业的员工培训及产品客户培训,不断推动校企之间的文化交流,使教师能及时掌握最新科技,获取行业企业最新信息,并融入课堂教学,让学生学到最新知识信息,有效地促进课程内容改革。

3、建立稳定的“双师型”兼职教师队伍

兼职教师是高职师资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社区学院兼职教师占教师总数的三分之二,加拿大社区学院兼职教师达到80%以上。我国高职院校兼职教师的比例也在逐步提高,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的高水平的兼职教师队伍,是改善和调整现有教师队伍结构,补充专业教师数量,实现高职院校师资队伍整体功能优化的有力措施。要树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观念,把聘请兼职教师作为校企合作的重要内容,积极引进企业生产一线中有丰富实践经验和教学能力的工程技术人员做兼职教师,既可带来生产、科研一线的新技术、新工艺及社会对从业人员素质的新要求,缩短教育与社会、学校与企业的距离,又可缓解院校“双师型”教师数量不足的矛盾,同时通过他们和学校教师共同进行教学活动,可促进学校教师队伍的双师素质。

4、完善科学评价与分配、激励机制

一要建立健全科学的“双师型”评价机制和考核体系。在对“双师型”教师的评价中,要侧重职业教育教师的特殊要求,注重专业教师实际能力考核,避免简单套用普通高校教师考评办法。实际操作中,要将“双师型”教师的教学过程等的考核与实践性考核有机结合起来,既要全面评价双师教师的教学工作量、教学过程、教学方式、教学质量,也要考核其实践教学能力与实践教学质量。还要注重对教师动态的未来发展做出评价,有利于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规划,制订教师培训、培养计划,促进教师的未来发展。二是要研究建立一套科学的激励机制,从制度上、政策导向上向“双师型”教师倾斜。“双师型”教师的劳动价值普遍要高于普通教师的劳动价值,因此,要在分配上建立和完善相对公平的配套制度,对认定为“双师型”教师的,除一次性给予一定的奖励外,还要在评选先进、晋升职称、课时酬金、学习进修等方面都要给予相对优厚的待遇,充分体现其应有的价值,以保证“双师型”师资队伍的稳定。同时,优惠的政策可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投身到高职教育,有力地促进“双师型”队伍的建设。

参考文献:

[1]葛力力.加快“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J].职教论坛,2010(08).[2]钟敏.高职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管理机制探讨[J ].企业家天地,2008(06).[3]张敏.试析高等职业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J ].巴音郭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03).[4]贺文瑾.“双师型”职教师资的资格认定研究[J].职教论坛,2010(04).[5]杨光辉.高职院校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实践和思考[J].中国建设教育,2009(9).

第五篇:浅谈医药类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浅谈医药类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崔相

一、许建安

(浙江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浙江 宁波 315100)

摘 要: 我国医药类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需要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特色鲜明、相对稳定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引导医药类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改革,也引导医药类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建设模式改革。高职院校教师团队是围绕育人中心工作,为了实现教学、科研、育人及社会服务为目标,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增强“双师型”教师比例,不仅关系到职业教育的实施和体现,而且关系到职业教育发展的规模、速度和人才的质量。关键词:高职院校;双师型教育;队伍建设

Vocational Institute of Medicine “Double” Teachers

Cui XiangYi, Xu Jianan

(Zhejiang Pharmaceutical College, Ningbo 315100)Abstract: China's pharmaceutical development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needs a good quality, reasonable structure, and part, characteristic, relatively stable “Double” teachers.Combined engineering talent to guide the training mode of vocational course in medical reform, also leading pharmaceutical construction of vocational teachers in the reform.Vocational school teachers team is working around the center,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teaching, research, education and social services to the people, strengthen the “Double” of teachers, enhance the “Double” teacher ratio, not only to the professional the implementation of education and reflect, but also to the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scale, speed and quality of talent.Key words: vocational colleges;dual qualified education;staff

一、培养“双师型”教师的必要性

高等职业教育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的一种新型高等教育,是和传统普通高等教育有着不同本质的另一种类型的高等教育,是以培养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面向基层、面向生产、面向服务和管理第一线职业岗位的实用型、技术型和技能型专门人才为目的高等教育,是职业技术教育的高等阶段。“双师型”教师是培养实用型人才、技能型人才的需要,“双师型”教师的重要性不仅仅表现在操作技能培训上,更重要的是在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上。“双师型”医药专业教师不仅仅应掌握专业技术,还应具备能将技术分解、再现给学生的能力。不仅仅要指导学生进行药学涉及的技术操作,还应对学生相关实验、实训操作情况进行恰当的评价和提出改进建议的能力。学生这种适应能力的培养,非真正的“双师型”教师实难胜任。医药类高职院校目前所讲的课程大多都是一些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只有具备丰富工作经验和娴熟操作技能的“双师型”教师,才能够很好地完成这些课程基本技能训练的教学任务[1]。

二、加强“双师型”教师培养的有效措施

1、增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能力和素质

为保持医药类高职高专“双师型”教师队伍稳定、持续发展,应该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把对青年临床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放在了首位。实行试讲制度,通过教研室内试讲、系内试讲,最后参加学校组织的新教师教学竞赛,说课竞赛,学校专家组给出相应的反馈意见,对中青年教师讲课台风、方法、内容等进行实时修正。教师才能有过硬的教学基本功,为其尽快成长奠定了基础。指导教师制度。对每位新教师,指定一位教学经验丰富、治学态度严谨、教学作风过硬、教学质量高、科研成果多的教师作为其指导教师,制定相应的培养计划,上课后指导教师要对新教师的教学全过程进行指导,使之尽快胜任教学工作。教学检查和听课制度,每学期,课程组都将在学期初、中、末对教师进行教学检查与评估,通过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使其快速提高和成长。每学年由院系组织的专家组和学校教学督导组定期对青年临床教师进行听课检查,其中课程授课情况中“备、讲、辅、批、考”各个教学环节执行情况,参与实验、实训教学情况是重点,对规范青年教师的教学过程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鼓励教师积极申报科研与教改课题。要求教师不仅要具有过硬的专业知识,更要求其加强教育理论与教学方法的学习与思考,积极参与教学改革实践;鼓励青年教师申报省级自然科学基金、教育厅、校级课题,积极参与教学研讨、教改研究等学术活动。“双师型”教师除熟悉并遵守职业道德外,还要熟悉并遵守相关行业的职业道德,清楚其制定过程、具体内容及其在行业中的地位、作用等,并通过言传身教,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业职业道德,自觉按照行业职业道德办事。必须具备丰富的行业职业理论、基础知识和实践技能;具备把行业职业知识及实践技能融于教育教学过程的能力;了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注重学生行业职业知识的传授和实践技能的培养[2]。

2、以产、学、研为教学团队建设的任务为导向,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产学研结合使高职教师有机会深入第一线进行长期的实践,提高自身的技术能力和专业水平,成为“双师型”教师;同时,还可以与企业合作进行横向课题研究,提高教师的科技开发与社会服务能力,加快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通过产学研结合,使学校教师和企业员工专业技术能力得到较大的提升。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科研单位进行专业实践。通过专业实践,教师可以了解自己所从事专业目前生产、技术、工艺、设备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在教学中及时补充生产过程中的新技术、新工艺;教师也可带着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向有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请教,以便提高教学能力。设置合理的、有弹性的教学计划。教学计划 和教学大纲的制订要融合职业标准和企业要求。将职业标准对知识、技能和素质的要求进行有机的融合,使学生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达到上岗要求。加强实训教学环节,提高教师的专业操作技能。专业教师要积极承担实训教学任务,专业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由专业教师一人双肩挑。通过产学研过程的参与,学生将会深刻地理解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不断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最终能够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日后工作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这样既有利于满足企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同时更有利于学校及企业的共同发展[3]。

3、加强兼职教师队伍的扩充比例

有计划地从企事业单位或科研单位大量聘请兼职教师,通过他们的“传、帮、带”作用达到优化高职院校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目的,这种方法已被证明是一种有效培养教师“双师素质”有效方法。在美国、德国、澳大利亚等职业教育发达国家,外聘教师与专任教师的比例已接近或超过1∶1,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恰恰是发达国家职业技术教育的一条成功经验,值得我国高职院校学习和借鉴。由兼职教师担任专业性较强的课程,可以使教学更贴近实际,并使得专业易于调整,同时还可以降低培养成本。学校应有一整套严密的兼职教师管理制度,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充分发挥兼职教师的作用[4]。

4、增加财政支持力度

必要的经费投入是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保障,由于受教育经费的限制,目前高职院校对教师的继续教育,主要限于鼓励专任骨干教师在职攻读相关硕士研究生学位,这就对导致“双师素质”教师培训的经费短缺,要克服这一困难,就要求国家增加对高职院校的投资力度,同时学校最好设立“双师型”教师培训专项经费,并以书面的形式规定出其在学校总经费中的百分比,做到专款专用,切实有效地把钱花在教师培训方面。政府应将为高职院校的财政拨款年指标额度增加10%,作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投入专项基金,用来扩大实训基地建设规模,增添实验设备和实训耗材,改善校内实践教学条件,巩固校外实习基地,加大教师培训力度等等[5]。

5、建立有效激励机制,树立“以人为本”“团队合作”的培养理念。

要使教学团队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强大的吸引力,充分调动团队成员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必须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物质上的激励,可以在专门的津补贴和奖金、职称评聘、外出培训、人才选拔、科研立项、绩效考核等方面给予适当的政策倾斜。精神上的激励,可以通过树立典型,加大宣传,全力营造团队建设的浓厚氛围,给团队以精神的优越感。在物质激励方面,要注意分配的公平性和公正性。针对中青年教师的重要性、可塑性、流动性,在培养观念上认真考虑教师成长的内部和外部需要,创造有利于中青年教师安心工作、迅速成长、施展才华和脱颖而出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充分调动教职工团队互助合作的积极性,促进中青年教师健康成长,加快“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和造就[6]。

三、结语

随着产学结合办学模式的展开,医药类高职院校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势在必行,并且这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目前在进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同时也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以及困难,我们还需要进一步的摸索和探讨,更需要国家和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并给予政策的扶持,医药类高职院校根据各自现有的实际情况,应更加重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工作,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与人才培养、教学改革以及人事制度改革等紧密联系,及时发现并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薄弱环节,制定一系列方针、政策,为教师向“双师型”方向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

[1] 赵云,王红军,张恩龙等.高职教育专业“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的思考[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25(12):57~58.[2] 高红艳.谈高等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建设[J].科技信息,2009,(36):504 [3] 万长东,胡清,董晓兰等.高职院校基于产学研的教学团队建设探讨[J].成人教育,2009,1,(264):38~39.[4] 肖冰,罗永武,刘毓等.高职院校“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考[J].教育探索,2009,8,(218):96~97.[5] 欧阳菲.“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问题及对策浅析[J].科技信息,2009,(31):590.[6] 李翠芬.“团队合作型”高校中青年教师培养模式初探[J].教育与职业,2008,(32):58~59

下载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能力素质提升研究论文5篇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能力素质提升研究论文5篇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关于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考

    关于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考 张君闫巧枝 (平顶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河南平顶山 467001) 摘要:本文论述了高职院校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必要性,并对此提出了几......

    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途径专题

    论高等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途径 [摘要]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实现高级应用性技术人才培养目标的保障,但目前在高等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高职院校辅导员人文素质提升研究

    摘 要:高职院校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的主要力量,是大学生日常事务管理工作的实施者、组织者和指导者,在引导大学生成长成人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新时期,提......

    争做具备双师素质、合格的高职院校教师(精选)

    争做具备双师素质、合格的高职院校教师 —2012年应天学院新教师岗前培训总结 商学院 张先梅 我很荣幸的能够成为应天学院大家庭中的一员,开始了自己人生新的征程。为了使我......

    高职院校“双创型”人才培养

    高职院校“双创型”人才培养策略 (湖南信息职业技术学院www.xiexiebang.com 教务处,湖南 长沙410200) 江泽民同志反复强调:“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

    双师型教师

    一体化教学与“双师型”教师培养的探讨 一体化教学与“双师型”教师培养的探讨 摘要:一体化教学模式需要“双师型”教师,一体化教学模式有利于“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两者是......

    国家示范性(骨干)高职院校“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的探讨

    国家示范性(骨干)高职院校“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的探讨 摘要: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是国家示范性(骨干)高职院校建设单位,在认真贯彻落实有关的文件精神基础上,对“双师”素质......

    物流师论文国际物流师论文: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双师素质”教师培养策略(合集)

    物流师论文国际物流师论文: 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双师素质”教师培养策略 [摘 要] 高职教育的技能性和实用性培养特征,要求教师只有同时具备理论教学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才能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