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国家示范性(骨干)高职院校“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的探讨
国家示范性(骨干)高职院校“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的探
讨
摘要: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是国家示范性(骨干)高职院校建设单位,在认真贯彻落实有关的文件精神基础上,对“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工作进行了深入研究探讨。近年来,学院“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成效显著,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得到显著提升。
关键词:国家示范性(骨干)高职院校;“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5-0058-03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高等职业教育要注重教师队伍的“双师”结构,要增加专业教师中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比例,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积累实际工作经验,提高实践教学能力。各高职院校纷纷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双师”素质教师队伍的建设和培养,并不断完善“双师”素质教师的培养、选拔、考核体系,“双师”素质教师数量、来源、结构等问题有了较大程度的改善。
“双师”素质教师是国家对
国家示范高职院校建设的明确要求
教育部、财政部《关于进一步推进“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出:“提高专业教师双师素质,与企业联合培养专业教师,3年建设期内,使具有双师素质专业教师比例达到90%。”《关于确定“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骨干高职院校立项建设单位的通知》指出:“建设院校要制定符合学校发展目标的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及具体实施方案。要将企业经历和实践锻炼要求纳入专任教师评聘、使用和激励政策,新进教师一般应具有2年以上企业工作经历;3年建设期内,确保专任专业教师的双师素质比例达到90%以上。”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的意见》指出:“各级相关部门要科学规划、周密安排,以提高专业教师实践教学能力为重点,着力培养一大批‘双师素质’专业骨干教师。”
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是国家示范性(骨干)高职院校建设单位,在认真贯彻落实有关文件精神基础上,对“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工作进行了深入研究探讨,制定了《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双师”素质教师认定及管理暂行办法》,成功开展了“双师”素质教师认定工作,制定了符合学院发展目标的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和具体实施方案。近年来,学院“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的成效显著,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得到了显著提升。
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现状
(一)教师队伍构成不尽合理
我国高职教师的来源主要有高校毕业生、从企业或其他单位调入的技术骨干以及各类企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在近年来高职院校迅速扩张过程中,我国高职教师的来源以从本科院校毕业直接跨进校门的青年教师为主。绝大多数青年教师职称偏低,缺乏企业实践经验,操作技能水平也非常有限。
(二)学历基本达标甚至超标
目前存在某种误区,认为高职院校教师不需要具有很高的理论水平。其实不然,高职教育有两个被普遍认可的重要属性:一是“高等性”,二是“职业性”。“高等性”是指高职教育的教学理论中包含高深科学理论;“职业性”是指取得这些知识的目的是为了解决职业中的实际技术问题。因此,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既要能理解那些高深的理论,还要会将其转化为作用于工作现场的实际操作,这就决定了高职教师必须既懂理论又善实践。而目前很多人忽略了高职教育的“高等性”,一味强调“职业性”。
目前,我国对高职教师的学历基本要求是本科。我国高职教师“学历达标”应该已经不成问题,很多学校新引进的专业教师甚至已是硕士以上。许多原先在中专校升格为高职院校前分配的或留校的不具有本科学历的教师,也已通过各种方式取得了本科或以上学历。
(三)教师自身压力较大
由于我国高职院校起步时间较短、底子薄,以及前些年的大规模扩招,目前高职院校教师非常紧缺,以青年教师为主,教师教学任务相当繁重。学生素质也良莠不齐,教师疲于应付教学,绝大多数高职院校还规定必须要发表一定数量、一定级别的学术论文或著作,承担一定档次的科研课题。甚至将此规定列入每年的常规工作考核,直接与教师的收入甚至岗位及职称挂钩。加之,当前高职教育尚未得到社会(尤其是广大考生和家长)的认可,在许多人的观念中,高职教育还是二三流的高等教育,不能与普通高校相提并论。因此,高职院校的教师生存、工作及发展压力普遍较大,甚至部分人产生了职业倦怠感。
“双师”素质教师的内涵
目前,国内教育界对于“双师”素质教师资格的认定主要有以下几种不同观点:一是同时持有“双证”(教师资格证和职(执)业资格证书)的教师即可被认定为具备“双师”素质;二是既具有作为教师的职业素质和能力,又具有技师(或其他中级专业人员)的职业素质和能力的“双素质(能力)”型专业教师,是“双师”素质教师;三是具有教师系列讲师以上职称又具有相关行业中级以上职称的“双职称”教师被认定为具备“双师”素质;四是持有教师资格证书和职(执)业资格证书,同时又具有作为教师的职业能力及能胜任生产岗位的操作技能的“双证+双能”型专业教师被认定为“双师”素质。
现阶段,高职院校现有“双师”素质教师大多数停留在“双证”水平。这些教师虽然大部分有较多的理论知识,但缺乏实践经历,缺乏企业从业经历,难以满足高职人才培养的要求。我国现行的专业职业资格证书认定标准相对混乱,某些职业资格证书的“含金量”不高。相比而言,执业资格证书需通过由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统一组织、统一大纲、统一命题、统一时间的封闭式考试才能获得,相对比较正规,认可度较高。不少执业资格证书的取得要求较高,比如执业律师、执业药师等都要经过通过率极低的考试。因此,这里的“双证”,笔者主张应是“高校教师资格+执业资格证书”,少数尚无国家统一执业资格考试的专业,可暂以规格较高的职业资格证书来代替。
有舆论认为“双证”型“双师”是面子工程,只有具备了“双能(双素质)”才能真正适应高职教育的要求。但在实际操作中,教师的能力和素质很难进行直观量化。这就直接造成了目前简单化地以“双证”或“双职称”来认定“双师”素质教师的现状。那么有人肯定会问,为什么不普遍采纳“双职称”说呢?目前,在校教师取得“双职称”还比较困难,根据国家有关政策规定,大部分高职院校教师不能申报面向行业、企业职工的专业技术职称。因此,高职院校绝大多数现有的“双职称”“双师”素质教师都是学校从企业引进的技术骨干,他们来校时既已具有工程师等中级以上职称,后又通过高校教师资格认证,取得了高校教师资格证。但是,绝大多数优秀的工程师和技术人员在企业的薪资待遇比较优厚,不可能彻底舍弃企业的高薪来高职院校作专任教师。因此,从企业引进的“双职称”“双师”素质教师凤毛麟角。
笔者认为,“双证+双能”型“双师”培养机制能够更有效地提升我国现有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水平。“双证+双能”型“双师”掌握足够的理论知识,具备熟练运用教学技巧合理组织与控制教学过程的能力,同时还能够不断进行知识更新,具有较强的专业技能实践能力,能把生产中的新技术、新理念融入教学及时传递给学生。高职院校应当首先鼓励教师通过加强理论学习取得“双证”,同时,在学校层面积极寻求与企业合作,轮流选派教师顶岗实习,帮助教师不断更新自身知识结构,使其真正具有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所需要的理论和实践能力。
高水平的“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
建立一套全面、可行的“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培养机制是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的前提和保障。
(一)建立健全“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引进机制
现阶段高职院校引进人员重点必须从过去的高学历研究型人才转向具备一定理论水平和学历层次的高素质的企业技术骨干,通过相应的优惠政策吸引一部分理论与实践水平皆佳的企业精英来校任教。
(二)建立健全“双师”素质教师队伍激励机制
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鼓励现有教师不断加强自身学习,参加各类层次较高的执业资格考试,如执业药师、执业兽医师、执业律师及注册会计师等,对于取得证书的人员给予一定奖励,在职称评定、评优评先等方面予以倾斜。此举旨在促进教师自觉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以我院动物药学院为例,目前该院已有十多名教师通过自身努力取得了国家执业药师资格。教师在取得证书的同时,也提升了自身的知识水平。
(三)建立健全“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培养机制
由于许多执业资格证书的取得仅仅侧重于理论知识的积累,严格意义上说,教师取得了执业资格证书并不能完全说明其真正具备了“双师”素质。有鉴于此,我院出台了《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关于选派青年专业教师赴企业锻炼的意见》,成立了江苏现代畜牧业校企合作联盟,积极为中青年专业教师提供赴对口企业顶岗实习的机会。通过这一系列培养教师专业技能、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学水平的有益举措,我院涌现出了一批不单是理论型学者,更是谙熟专业理论知识和产业一线实践操作的“双师”素质教师。为保证教师企业锻炼的实施质量,学院还规定教师锻炼期间形成的所有工作材料归入教师个人业务档案,作为教师考核、晋升职称的重要依据。
(四)建立健全“双师”素质兼职教师聘用机制
《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双师”素质教师认定及管理暂行办法》明确指出,我院“双师”素质教师认定的范围是我院从事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的专任教师和校内兼职教师。国家示范性(骨干)高职院校建设工作开展以来,我院吸引了众多合作企业优秀管理人才、技术骨干、能工巧匠到校担任兼职教师。针对大部分兼职教师没有接受过教育教学工作的专业培训、不懂教育教学工作规律、教学基本功薄弱等弱点,我院对他们进行了职业教育基本理论及教师职业道德等方面的集中培训,使其具有作为一名高职教师所应具备的使命感和基本素养。同时,我院还出台了《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校外兼职教师职称认定办法》,通过严格规范的认定将兼职教师认定为初级职称、中级职称、副高级职称和正高级职称四个等级,实行优劳优酬。通过上述一系列得力措施,目前我院初步建成了一支既有丰富理论知识,又有较强实践动手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的“双师”素质兼职教师队伍。
通过上述“引”、“激”、“培”、“聘”等系列措施,我院已初步建成了一支“专兼配合,共同发展”的“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双师”素质教师队伍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不单纯是一种目的,不是为了敷衍应付上级部门的评估与检查,而是一种手段,旨在打造一支既能开展专业理论教学又能指导技能训练的“双师”素质师资队伍;是一种提升,以此促进我国高职教育事业的腾飞,全面提升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真正培养出合格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黄政艳.关于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考[J].高教论坛,2011(7):84-86.[2]吉文林,胡新岗,等.高职“双师型”教师培养现状、需求分析和对策[J].职教论坛,2011(24):84-88.[3]罗莉,李梦卿.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对策研究―以湖北省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为例[J].职业论坛,2011(4):40-45.[4]林杏花.国外高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经验及启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3):59-61.(责任编辑:谢良才)
第二篇: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探析
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探析
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
张
露
摘 要:近年来,将“双师型”教师队伍质量建设纳入到高职院校核心能力发展战略,已成为我国教育界与学术界的共识,但在具体培养上,尚未形成全国统一的标准和体系,“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呈现出各地、各高职院校为政,如同散兵游勇,教育资源利用效率底下,培养成本高企,影响和制约了高职院校整体发展水平。完善立法,推动资源整合,建立以双师型导师为中坚力量的培养制度,是加快“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高职院校 双师型
资源整合一、双师型师资内涵简述
目前,“双师型”师资在全国范围内尚未有统一明确的定义。1995年国家教委在贯彻《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开展全国示范性职业大学建设工作中,首次提到“双师型”教师,指出申请试点建设示范性职业大学的基本条件之一为:有一支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师资队伍。专业课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具有一定的专业实践能力,其中有1/3以上的“双师型”教师。可见,双师型教师由专业课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中产生,是专业技能与实践应用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国家教育部高教司在高职高专教育教学工作合格学校评价体系中提出了三条标准:一是具有两年以上基层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本专业实际工作经历,能指导本专业实践教学,具有中级(或以上)教师职称,即岗位工作经验+教师职称;二是既有讲师(或以上)教师职称,又有本专业实际工作的中级(或以上)专业职称,即双职称;三是主持(或主要参加)两项(及以上)应用性项目研究,研究成果已被社会企事业单位实际应用,具有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具备以上三条之一即可认定为双师教师。学术界从教师的全面职业素质,科学研究与课程开发建设能力,引导学生成长成才,证书资格等方面提出了“一全”、“二师”、“三能”、“四证”标准⑤。部分高职院校进一步发展了高教司岗位工作经验+教师职称,双职称标准,提出了自身“双师型”和“一体化”教师队伍建设标准。
通过以上追溯,可以看出“双师型”教师群体应是集教学、科研、实践经验、技术应用于一体,且其掌握或提供的知识、技能满足时代要求或能为社会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等一线所需,并由此产生社会效益或经济效益。当然,这一特性也是由高职院校办学宗旨所决定的。因此,从经济学的角度,“双师型”教师是一种稀缺资源,是推动教育产业发展必不可少的生产要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它具有独特的价值性。同时,它还具有经济学意义上准公共物品的属性,这是由现行国有主导办学模式和教育正的外部性所共同决定的。
二、高职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现状分析
长期以来,高职院校建设忽视了对“双师型”师资独特的资源性和价值性,及其准公共物品属性的认识,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尚未形成全国统一标准和体系,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完善
高职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是在原国家教委印发的《关于开展建设示范性职业大学工作的原则意见》、《面向21世纪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意见》,高教厅在《关于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等一系列法规意见地指导下展开的,但“双师型”师资的认定,各院校都拟定了一套参照高教厅标准的认定办法,不仅在具体入选条件、程序,而且资格划分上互不统一。与我国“双师型”师资建设相通国家,如德国,政府颁布了《职业训练法》、《联邦职业教育保障法》等影响力较大的法案,对职业学校教师的任职资格,实训教师和实践课教师的培养等制定了具体的规定,奠定了其作为世界职业教育楷模的“双元制”体系。在日本,政府制定了《雇佣—能力开发机构法》,成立雇佣—能力开发机构,下设职业能力开发综合大学校,课程围绕以提升学员实践能力为中心,分学科、学制等,负责对“职业训练指导员”的培训和职业技能训练。
(二)教育资源分散制约了师资队伍建设
在科技成果转换链条上,高等学府及科研机构处于链条的顶端,底端是负责生产、物流、销售及市场信息收集反馈的企业组织,而高职院校则处于链条的中端,担当培养科技成果应用与推广和服务企业各项经济活动人才的重任。因此,要充分发挥高职院校这种承接作用,则需加快教育资源的整合,开展师资队伍渠道多元化建设,而且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整合的趋势和必要性将日益明显。一方面自党中央、国务院确立实施科教兴国发展战略以来,各级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围绕教学骨干、专业带头人和“双师型”师资建设,开展了一系列选拔培训工程,国家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人事部“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江苏省先后实施了“青蓝工程”、“六大人才高峰”资助计划,“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等选拔培养活动,我市也启动实施了“十百千”人才培养工程,储备和培养了一大批在学术界与企业界声誉卓著的专家队伍和高技术人才;另一方面据我国职教师资状况调查资料表明,高职院校66.6%的教师是所谓的“三门”教师,即从家门-大学门-高职院校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2004年4月对全国40个城市技能人才状况抽样调查的结果显示,技师和高级技师占全部技术工人的比例不到4%,而企业需求的比例是14%以上,供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这种资源分散,不仅导致了单个院校在“双师型”师资的培养上耗资巨大,制约了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发展,而且还直接影响到了社会经济发展一线人才的培养,不利于企业生产经营和科技创新。
(三)其他制约因素。
1.办学经费投入不足。一份来自对“102位高职院校工作者问卷”②(以下简称“问卷”)调查显示:高达85.2%的学校主要经费来源渠道较为单一,分别为:34.7%的学校主要依赖于学生学费,30.7%的学校主要依靠地方政府拨款,16.8%的学校主要依靠学校自筹,2%的学校主要经费来源于中央政府,1%的学校主要依靠企业拨款。同时,33%的学校认为上级主管部门对学校的经费投入难以保证或不能到位。另据,教育部、国家统计局和财政部联合发布的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自2005年以来,按预算内教育经费包含城市教育费附加的口径计算,在全国31个省级行政中心中(剔除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预算内教育经费/财政支出”较上年下降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占比三年平均数为50%,最高达到74%。从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监测结果来看,每年均有部分地区未达到《教育法》规定的教育投入增长要求。
2.人事配套制度改革滞后。在“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上,大多数院校都采取了内培外引相结合的模式,内培是基于已有师资的整合,相关的经费支出等,往往可以得到上级指标补贴,不受人事政策的限制。外引主要是从企事业单位引进既有工作经验,又有理论基础的高级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等,这类人员的福利待遇,通常受到院校人事编制、地方人才引进工作制度、财政补贴等有关政策文件的限制,引进工作难度较大。据“问卷”调查统计,来自实践第一线的“双师型”教师比例平均仅为17.2%。
3.继续教育保障制度不健全。除了资金投入不足外,部分地区尚未真正确立国家、省、市、院校四级继续教育制度,没有形成师资队伍培训与建设的长效机制,校企培训基地、科研中心等高职院校教师实践教育场所建设不足,专职教师实践培训和锻炼的机会不多。此外,师生配比过高(1:20),教师授课任务重,有的院校周课时达到了20节,压缩了教师继续学习的时间。
三、加快高职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几点意见
(一)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建设
1.确立全国统一认定资格。推行 “双师型”师资全国统一资格认定,不仅有利于教育部门开展高职院校建设水平评估,使教师队伍建设走向科学化、规范化,加速教师职业化发展趋势,而且还利于各级政府和部门细化相关人事、财政等配套扶持政策。在具体实施上,可借鉴国外模式,如美国、德国等,设定资格报名的一般要求,组织全国统一考试,规定报考人员须有相应的学位并有从事所教授专业1年的工作经历,没有获得学位的,5年以上专业领域工作经验视同对应的学位,特定行业可加设特别条件;考试内容按照专业划分,将理论教学与实践应用相结合。考试成绩合格人员进入全国高职院校师资管理数据库,经选聘即可走上教学岗位,符合一定的任教年限和挂职培训时间,可申请并报经教育行政部门认定为“双师型”教师。建立全国统一的评定办法,对企业事业单位、高等高职院校、科研中心等机构已获得副高或对等职称的人员,经省级教育部门认定即可颁发“双师型”师资证书,并报国家教育部备案;对已获得院校确认的“双师型”师资,可制定过渡期办法予以确认。
2.跟进相关配套制度。构筑与产学研教协同发展的 “双师型”师资培养政策法规体系。国家教育部可联合财政、国税等部委,颁发财政、税收优惠政策,积极引导企事业单位、高等学府、科研中心、学术团体等机构,鼓励产业基金、民营资本等社会资金直接参与高职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可根据地方经济、教育、科技发展水平编制师资培训、引进和开发规划,跟进相关的人事、财税等扶持政策。学术界、高职院校应从理论和一线实践工作,深入调研,为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提供政策制定依据。
3.建立“双师型”导师制度。制定一套双师型导师选聘与培养办法,确定国家级、省级和市级双师型导师的遴选条件、晋升资格、选拔程序、培养周期、资助额度;制定双师型导师考核办法,明确考核组织实施部门、考核时间、考核程序和考核结果,对考核结果为不合格者,终止导师资格,进入新一轮遴选。发展兼职导师队伍,具体办法参照前述标准。双师型导师是双师型教师培养的中坚力量。
(二)加快教育资源整合
1.大力发展“三级”培训基地。国家教育行政部门要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主体多元化”的思路,设立国家培训中心,可按行政区划,下设东北、华北、西北、西南、华东、华中、华南等区域培训基地,各地应进一步整合地方资源,建成省、市本级培训基地。国家培训中心应实施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发展计划,根据国民经济行业划分,成立专家工作组负责理论教育和实践课程体系开发与编排;定期组织国家级“双师型”导师轮训;建立高职院校“双师型”师资及其导师数据库。设立区域培训基地是基于我国地广,人数众多,各类教育机构庞杂等因素考虑,目的是充分发挥地域优势,集聚相关产业和领域的领军人才,建成独具特色的“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加强对区域内各省、市本级培训基地的辐射;接受国家培训中心的指导和监督;发展国家级“双师型”导师,培养省级“双师型”导师。省、市培训基地应整合本地高校教授或企业事业单位、学术团体正高技术职称资源,建立导师队伍,加强对“双师型”教师和新教师的“帮、传、带”。各级培训中心经费来源应坚持主体多元的原则多渠道筹集资金。2.优化内培外引发展模式。高职院校在内培上,要制定“双师型”师资培养计划,建立梯队,利用导师资源,加快双师持证人员和新进教师培养;完善考核、奖惩等制度,联系各级培训基地、校企实训中心,引导“双师型”教师自觉参与滚动培养,选拔与晋升活动,逐步建立自己的双师型导师队伍。在外引方面,要进一步解放思想,不断探索新模式,如与本级培训机构和企业签订三方合作培养协议,加强对生产、建设、流通、管理等领域一线高素质人才的挖掘,从中挑选一批,作为跟踪和扶植对象,拓展来源渠道,优化师资队伍结构。
3.加强与高等院校、研发中心等机构的交流。设立高等高职学院、研发中心“双师型”教师流动工作站,创建一批产学研相结合示范中心。院校间可互派人员,让更多的新进教师,双师持证人员,“双师型”教师有机会接触学术界前沿理论,了解学科发展趋势,开阔视野,提高教师的教授能力;选派人员参与和承接研发中心工作流动站课题与项目研究,提高教师的实务操作能力,增强创新创造能力,培养集产学研教素质为一体的综合型双师队伍。
(三)发挥政府的调控作用
1.加强领导,营造“双师型”师资培养的良好氛围。成立全国高职院校改革和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教育部,内设高职院校“双师型”师资培育处,负责师资体系的认证与推广、选拔与培养等具体政策法规的制定与实施。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参照设立类似机构,确保工作的上下衔接和统一。
2.统筹发展,加快“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步伐。打破地域界限,强化政府统筹职能,大力推进区域内教育资源整合,实施“3+X”工程(即集中力量建设1所跨省域、功能全、起示范辐射作用的区域培训中心,骨干培训基地省、市级各1所;大力发展独具特色的培训机构。),探索双师型导师“帮、传、带”新模式,加快“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在具体培养上,要突出地区经济发展特征,围绕服务新型工业化与农业产业化,新兴产业与现代服务业,尤其是地方支柱产业,加强产教研教结合,使双师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
3.科学引导,推动“双师型”师资职业化发展。“双师型”师资职业化发展有利于促进高职院校对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视和学科的发展,以合理流动的形式提高教师的整体质量,也利于形成和发展教师的职业亚文化。推动“双师型”师资职业化发展要围绕双师职业化素养、职业化行为规范和职业化技能三方面内容展开,重视科学研究方法、专业前沿知识建设、教师专业意识培养,适时成立专业协会等环节梯次推进。此外,还要研究制定相关的人事薪酬待遇政策,建立继续教育保障制度,提高从业者的社会地位。
第三篇: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途径专题
论高等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途径
[摘要]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实现高级应用性技术人才培养目标的保障,但目前在高等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方面仍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对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应该具备的素质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建设高等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的途径。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技能培训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普通高等职业教育的组成部分,以培养面向基层、面向生产服务第一线的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为目标。为了实现这一培养目标,要大力实施课程改革,构建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实行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的“双证”融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得以顺利开展的重要保证,是实现“双证”融通的人力资源保障。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从20世纪80年代发展至今,无论从规模上还是从办学质量上都显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然而,师资队伍建设的不足已制约了高职教育的更快发展,解决好高职教育的师资问题已成为当务之急。
一、目前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与发展规模相比,高职教育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任职教师学历结构偏低。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意见》(教高厅[2002]5号)对我国高职(高专)院校师资队伍建设提出了明确的指导性意见。“教育部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指标等级标准及内涵”对实践教学教师队伍进行了量化。但目前绝大多数高职高专院校与教育部提出的要求还有相当距离。专任教师队伍中具有正高职称的极少,许多学校的专业课专职教师中初级职称教师多于中级职称教师。“双师型”教师数量更是严重不足,远未达到教育部提出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中双师素质教师达50%”的合格等级。
2.教师来源渠道不畅,兼职教师数量偏少。现任教师大部分是高校毕业后即投入教学工作,没有经过实践锻炼,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师很少。教师的来源不畅,缺乏实践锻炼,大多数教师的实践工作年限偏短。兼职教师的数量明显不足。在西方发达国家,社会兼职教师一直保持较高的比例,如美国的社区学院兼职教师由社区内的企业家、某一领域的专家以及生产第一线的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等组成,数量超过了专职教师。
3.教师整体素质不高,知识结构老化,适应新情况、新专业的人员不足。我国高职教育的师资主要来自普通高校,在现有培养模式下,普通高校毕业生因为没有或者很少经过专业实践的锻炼,实践能力和经验严重不足,在教学实践中,通常都采用知识授受的方式组织教学,不能理论联系实际。因此,其整体素质也就无法很好地适应职业教育的基本要求与特殊要求。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对各类人才的需求己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而高职教育还停留在传统教育模式的一般性改良阶段,没有及时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不能适应新形势、新情况、新专业的要求。
4.教师实践能力差。德国非常重视职业教育教师在职业界的工作经历,大学毕业生要成为职教教师,要有5年或5年以上的企业实践经验,经过2年半的培训后,参加国家考试取得职教 教师资格后方可从业。而我国目前高职院校的教师大部分是直接由学校走向学校,课堂走向课堂,缺乏企业工作、生产实践的经验,有职业资格证书、熟练掌握实践技能的少之又少。教师实践能力的严重欠缺,造成学校在教学内容上偏重系统理论传授的现状,能力本位教学无法开展,毕业生得不到市场的认可,高职教育的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
5.教师队伍整体科研水平不高。高职院校中,在高档次学术刊物上发表的论文较少,科技
出学习、参观、考察、出国的机会;保证专业教师参与社会实践,进修培训的时间和经费;对有特殊贡献的“双师型”教师给予特殊的奖励等等。
2.加强在职教师的培养和培训。要有计划地组织专业教师到企业、科研单位进行专业实践,加强工程实践锻炼。通过专业实践了解相应专业生产、技术、工艺、设备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在教学中及时补充反映生产现场的新技术、新工艺。产学研结合对于实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要求、培养技术型人才具有独特的优势。学校根据企事业单位的人才培养规格要求开设课程,使高职院校与行业、产业的发展有机融合在一起;在教学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学校与企事业单位密切联系,企事业单位为学校培养“双师型”教师提供实践的平台。学校要充分利用企业的物质资源和智力资源,把企业的设施设备和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充分利用起来,一方面作为专业教学的环境条件,另一方面作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的重要基地。组织教师开发或改造学校实验实习设备,提高实训设施利用率和效益,提高其科技含量和档次。组建技术开发或技术应用管理机构,为教师参加工程实践牵线搭桥。选派中青年骨干教师到国家高职高专师资培训基地或国内外大学进修或培训。聘请职业教育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到校讲学,提高教师对职业教育的认识,了解企业对职业教育的要求等等,使教师从思想上自觉地加强自身“双师”素质的提高。
3.加大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力度。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不但要充分发掘学校内部的人才潜力,而且要充分利用社会的人才资源。高职院校要把聘请来自行业、企业的兼职教师作为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一项战略来抓。积极引进专业基础扎实、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操作技能,具备教师基本条件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以优化教师队伍整体结构,加大实践教学教师的比重,提高“双师型”教师的比例。兼职教师有丰富实践经验或操作技能,熟习本地区、本行业情况,可以给学校带来生产、科研第一线的新技术、新工艺及社会对从业人员素质的新要求,使教学工作能够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培养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应用性人才。要充分发挥兼职教师的作用,不仅要安排好他们的教学工作任务,还要安排好教学研究任务。安排兼职教师与青年教师结对子,通过相互间的交流,提高青年教师的实践能力。
4.重视学科带头人培养。学科带头人是 “双师型”教师队伍中的骨干和核心。学校要在注重教师整体素质提高的同时,采取有力措施,创造良好的环境,加大学科带头人和“双师型”名师的培养力度。对培养目标和对象,要委以重任,提供各种机会,安排他们参加各种学术会议及科技开发研究,特别是要结合学校的重点专业与特色专业建设,让他们承担学校的教学研究和改革、专业改造、科技创新和课题开发等方面的工作,以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造就出一批在本校、本地区、本省乃至全国有影响的学科带头人,使其成为“双师型”名师,以此带动学科学术梯队的形成和学校整体师资水平的提高。
5.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是体现以能力为本位,培养学生熟练的职业技能和综合职业能力,实现理论与实际,教学与生产有机结合的有效途径。专业教师要积极承担实践教学任务,专业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由专业教师一人双肩挑。在指导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和实训教学中,尽量结合实际,真题真做。在建设专业实训室、教学工厂过程中,要求专业教师自行研制、开发、安装专业教室和教学工厂的教学设备与设施,以此来提高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和技术开发能力。
高等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它需要参与者观念更新,也需要政府的大量投入,给予政策扶持和资源支持,社会、企业、学校之间也要加强沟通,树立全局观念,自觉、积极地为教师专业发展创设空间和机会,促进高等职业教育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丁钢.比较视野中我国高职师资培养的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2):17.[2]拜五四.论高等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J].学术论坛,2005(2):194-196.[3]王伟.关于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考[J].辽宁高职学报,2005(5):127.
第四篇:浅谈医药类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浅谈医药类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崔相
一、许建安
(浙江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浙江 宁波 315100)
摘 要: 我国医药类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需要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特色鲜明、相对稳定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引导医药类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改革,也引导医药类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建设模式改革。高职院校教师团队是围绕育人中心工作,为了实现教学、科研、育人及社会服务为目标,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增强“双师型”教师比例,不仅关系到职业教育的实施和体现,而且关系到职业教育发展的规模、速度和人才的质量。关键词:高职院校;双师型教育;队伍建设
Vocational Institute of Medicine “Double” Teachers
Cui XiangYi, Xu Jianan
(Zhejiang Pharmaceutical College, Ningbo 315100)Abstract: China's pharmaceutical development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needs a good quality, reasonable structure, and part, characteristic, relatively stable “Double” teachers.Combined engineering talent to guide the training mode of vocational course in medical reform, also leading pharmaceutical construction of vocational teachers in the reform.Vocational school teachers team is working around the center,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teaching, research, education and social services to the people, strengthen the “Double” of teachers, enhance the “Double” teacher ratio, not only to the professional the implementation of education and reflect, but also to the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scale, speed and quality of talent.Key words: vocational colleges;dual qualified education;staff
一、培养“双师型”教师的必要性
高等职业教育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的一种新型高等教育,是和传统普通高等教育有着不同本质的另一种类型的高等教育,是以培养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面向基层、面向生产、面向服务和管理第一线职业岗位的实用型、技术型和技能型专门人才为目的高等教育,是职业技术教育的高等阶段。“双师型”教师是培养实用型人才、技能型人才的需要,“双师型”教师的重要性不仅仅表现在操作技能培训上,更重要的是在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上。“双师型”医药专业教师不仅仅应掌握专业技术,还应具备能将技术分解、再现给学生的能力。不仅仅要指导学生进行药学涉及的技术操作,还应对学生相关实验、实训操作情况进行恰当的评价和提出改进建议的能力。学生这种适应能力的培养,非真正的“双师型”教师实难胜任。医药类高职院校目前所讲的课程大多都是一些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只有具备丰富工作经验和娴熟操作技能的“双师型”教师,才能够很好地完成这些课程基本技能训练的教学任务[1]。
二、加强“双师型”教师培养的有效措施
1、增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能力和素质
为保持医药类高职高专“双师型”教师队伍稳定、持续发展,应该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把对青年临床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放在了首位。实行试讲制度,通过教研室内试讲、系内试讲,最后参加学校组织的新教师教学竞赛,说课竞赛,学校专家组给出相应的反馈意见,对中青年教师讲课台风、方法、内容等进行实时修正。教师才能有过硬的教学基本功,为其尽快成长奠定了基础。指导教师制度。对每位新教师,指定一位教学经验丰富、治学态度严谨、教学作风过硬、教学质量高、科研成果多的教师作为其指导教师,制定相应的培养计划,上课后指导教师要对新教师的教学全过程进行指导,使之尽快胜任教学工作。教学检查和听课制度,每学期,课程组都将在学期初、中、末对教师进行教学检查与评估,通过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使其快速提高和成长。每学年由院系组织的专家组和学校教学督导组定期对青年临床教师进行听课检查,其中课程授课情况中“备、讲、辅、批、考”各个教学环节执行情况,参与实验、实训教学情况是重点,对规范青年教师的教学过程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鼓励教师积极申报科研与教改课题。要求教师不仅要具有过硬的专业知识,更要求其加强教育理论与教学方法的学习与思考,积极参与教学改革实践;鼓励青年教师申报省级自然科学基金、教育厅、校级课题,积极参与教学研讨、教改研究等学术活动。“双师型”教师除熟悉并遵守职业道德外,还要熟悉并遵守相关行业的职业道德,清楚其制定过程、具体内容及其在行业中的地位、作用等,并通过言传身教,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业职业道德,自觉按照行业职业道德办事。必须具备丰富的行业职业理论、基础知识和实践技能;具备把行业职业知识及实践技能融于教育教学过程的能力;了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注重学生行业职业知识的传授和实践技能的培养[2]。
2、以产、学、研为教学团队建设的任务为导向,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产学研结合使高职教师有机会深入第一线进行长期的实践,提高自身的技术能力和专业水平,成为“双师型”教师;同时,还可以与企业合作进行横向课题研究,提高教师的科技开发与社会服务能力,加快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通过产学研结合,使学校教师和企业员工专业技术能力得到较大的提升。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科研单位进行专业实践。通过专业实践,教师可以了解自己所从事专业目前生产、技术、工艺、设备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在教学中及时补充生产过程中的新技术、新工艺;教师也可带着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向有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请教,以便提高教学能力。设置合理的、有弹性的教学计划。教学计划 和教学大纲的制订要融合职业标准和企业要求。将职业标准对知识、技能和素质的要求进行有机的融合,使学生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达到上岗要求。加强实训教学环节,提高教师的专业操作技能。专业教师要积极承担实训教学任务,专业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由专业教师一人双肩挑。通过产学研过程的参与,学生将会深刻地理解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不断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最终能够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日后工作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这样既有利于满足企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同时更有利于学校及企业的共同发展[3]。
3、加强兼职教师队伍的扩充比例
有计划地从企事业单位或科研单位大量聘请兼职教师,通过他们的“传、帮、带”作用达到优化高职院校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目的,这种方法已被证明是一种有效培养教师“双师素质”有效方法。在美国、德国、澳大利亚等职业教育发达国家,外聘教师与专任教师的比例已接近或超过1∶1,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恰恰是发达国家职业技术教育的一条成功经验,值得我国高职院校学习和借鉴。由兼职教师担任专业性较强的课程,可以使教学更贴近实际,并使得专业易于调整,同时还可以降低培养成本。学校应有一整套严密的兼职教师管理制度,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充分发挥兼职教师的作用[4]。
4、增加财政支持力度
必要的经费投入是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保障,由于受教育经费的限制,目前高职院校对教师的继续教育,主要限于鼓励专任骨干教师在职攻读相关硕士研究生学位,这就对导致“双师素质”教师培训的经费短缺,要克服这一困难,就要求国家增加对高职院校的投资力度,同时学校最好设立“双师型”教师培训专项经费,并以书面的形式规定出其在学校总经费中的百分比,做到专款专用,切实有效地把钱花在教师培训方面。政府应将为高职院校的财政拨款年指标额度增加10%,作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投入专项基金,用来扩大实训基地建设规模,增添实验设备和实训耗材,改善校内实践教学条件,巩固校外实习基地,加大教师培训力度等等[5]。
5、建立有效激励机制,树立“以人为本”“团队合作”的培养理念。
要使教学团队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强大的吸引力,充分调动团队成员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必须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物质上的激励,可以在专门的津补贴和奖金、职称评聘、外出培训、人才选拔、科研立项、绩效考核等方面给予适当的政策倾斜。精神上的激励,可以通过树立典型,加大宣传,全力营造团队建设的浓厚氛围,给团队以精神的优越感。在物质激励方面,要注意分配的公平性和公正性。针对中青年教师的重要性、可塑性、流动性,在培养观念上认真考虑教师成长的内部和外部需要,创造有利于中青年教师安心工作、迅速成长、施展才华和脱颖而出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充分调动教职工团队互助合作的积极性,促进中青年教师健康成长,加快“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和造就[6]。
三、结语
随着产学结合办学模式的展开,医药类高职院校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势在必行,并且这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目前在进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同时也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以及困难,我们还需要进一步的摸索和探讨,更需要国家和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并给予政策的扶持,医药类高职院校根据各自现有的实际情况,应更加重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工作,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与人才培养、教学改革以及人事制度改革等紧密联系,及时发现并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薄弱环节,制定一系列方针、政策,为教师向“双师型”方向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
[1] 赵云,王红军,张恩龙等.高职教育专业“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的思考[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25(12):57~58.[2] 高红艳.谈高等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建设[J].科技信息,2009,(36):504 [3] 万长东,胡清,董晓兰等.高职院校基于产学研的教学团队建设探讨[J].成人教育,2009,1,(264):38~39.[4] 肖冰,罗永武,刘毓等.高职院校“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考[J].教育探索,2009,8,(218):96~97.[5] 欧阳菲.“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问题及对策浅析[J].科技信息,2009,(31):590.[6] 李翠芬.“团队合作型”高校中青年教师培养模式初探[J].教育与职业,2008,(32):58~59
第五篇:关于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考
关于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考
张君闫巧枝
(平顶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河南平顶山 467001)
摘要:本文论述了高职院校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必要性,并对此提出了几点建议。
为适应社会需要,国家对教育体制进行了深入改革,措施之一是加强高等职业教育。因此,一些成人高校、中等职业学校等升格为高职院校。本文拟对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谈一些看法。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刻不容缓
(一)社会需要“双师型”教师
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是职业教育的中坚力量,担负着培养21世纪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适应的,直接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的实用型、技能型人才的任务。高职要培养出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又有较强动手操作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就必须有一支过硬的教师队伍。这支队伍既不同于普通院校的学者型教师队伍,又不同于中等技术学校具有一定实践能力的教师队伍。高职院校的教师一方面要有较高理论知识水平,另一方面还要具备从事技术工作和工程管理工作的工程师素质。也就是说,高职院校的教师要具有“双师”素质。
(二)学生喜欢“双师型”教师
所谓“双师型”教师,是指教师在业务素质上,既要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和较高的教学水平,同时,又具有从事技术工作和工程管理的实践能力,也就是说,既是教师,又是工程师或会计师、经济师等。建设“双
师型”教师队伍,是高等职业教育在市场经济体制下,面向社会需求,培养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适应的实用型、技能型人才的必然选择。具备了“双师型”业务素质的教师,才能更好在理论教学中联系实践、指导实习和实训,并能将最新科学技术和科学方法传授给学生。
同时,“双师型”教师的教学深得学生好评,学生喜欢这样的教师,学习兴趣浓厚,学习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学习效果比较好。例如,我校有一位从工厂调入学校的工程师,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很强的动手操作能力,来校后通过几年的努力,他又评上了讲师职称,可谓各符其实的“双师型”教师了,他在上课时,总是根据教材内容,插入大量案例进行分析,提高学生感性认识,同时,将实习、实训和理论讲授“一肩挑”,带领学生上矿山、下工厂,让学生“看一看”、“听一听”、“摸一摸”、“试一试”,使学生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有机地联系起来。由于他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对这种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的教学方法,学生乐意学,容易学,学习效果很好,他本人也得到同学们的一致好评。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领导重视,纳入制度
领导要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工作,把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工作纳入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对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提出明确的要求,改变以往单纯以理论讲课情况评价教师的考核方法,建立健全实践技能的考核指标,引入竞争机制,促进教师增强自身综合素质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二)将青年教师培养作为重点
青年教师思想活跃,思维敏捷,接受能力强,求知欲望强烈,是高
职院校和师资队伍的后备力量,但由于青年教师缺乏工程实践能力的锻炼和教学经验,所以,根据青年教师生产技能薄弱的特点,学校要按计划对青年教师进行生产实践轮训,让他们到校办工厂或校外企业进行顶岗培训,投入到产品开发设计、加工生产和经营管理中,为获取“双师”资格做好充分准备。此外,允许教师根据自身的技术专长及市场需求,利用业余时间,到乡镇企业兼职或自找课题,进行面向社会的科技服务,从而锻炼实践能力及创造能力。学校对教师的培养要进行科学的考核,在培养、培训中发现人才、使用人才,逐步建成一支知识丰富、技术过硬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三)引进企业人才,发挥兼职教师作用
澳大利亚从有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中招聘教师,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一般至少有三至五年相关行业专业工作经验。例如,会计专业的教师从注册会计师中招聘,我们可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引进企业人才作兼职教师,通过他们可以把当今最新科学技术和信息传递给学生,密切学校与企业的关系,使学校更准确地把握社会对高职人才的需求。同时,可为学校用人制度注入活力,精简专职教师队伍,提高办学效益,培养出满足社会需要的高素质的实用性、技能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