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文学期末题目和答案

时间:2019-05-14 06:35:1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比较文学期末题目和答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比较文学期末题目和答案》。

第一篇:比较文学期末题目和答案

复习思考题

一、名词解释:

荷马史诗

包括《伊利亚特》和《奥德修纪》两部史诗,取材于公元前12世纪发生的特洛亚战争的历史事件,有相当长的民间传唱和吟诵过程。公元前9世纪左右,相传由行吟诗人荷马编订完成,故名荷马史诗。公元前6世纪由学者用文字写定。《伊利亚特》的主题是赞美古代英雄的刚强威武、机智勇敢,讴歌他们英雄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奥德修纪》讴歌了古代英雄在同自然力的抗争中所体现出来的机智勇敢和坚强意志,表达了主人公对部落集体和乡土的眷恋之情。两部史诗结构巧妙、形象鲜明、语言质朴、比喻奇特,并具有各自不同的艺术风格。荷马史诗真实地反映了古代希腊从原始公社制向奴隶制过渡时期的社会风貌,是认识希腊史前社会的重要文献。

赫西奥德

(前8世纪末-前7世纪初)著有教诲诗《工作与时日》,为最早的长诗运用格律和方言。内容上多反映氏族贵族仗势欺凌小农的现实,并庙会丰富多彩的农村生活和美丽的农村景色。另一长诗《神谱》,叙述诸神由来,收集古代传说。把不同神话传说组成一个完整体系。现今流传下的古希腊神话,宇宙起源,神的谱系,多出自这首长诗。

古希腊抒情诗

盛行于公元前7世纪至前5世纪,大多用来歌唱。源于民歌,多以双管、排箫和竖琴伴唱,主要体裁有哀歌、讽刺诗和琴歌,分独唱体和合唱体,反映上层贵族的情趣。诗的内容主要歌颂神和英雄、赞美爱情等。最著名有萨福,她的诗篇多抒发恋爱的欢乐和痛苦,友谊和母爱的可贵,风格细腻,感情真挚。其他有阿里克瑞翁和品达,前者大多赞美自然风光和真挚爱情,诗体清新优美;后者多讴歌神和英雄,诗风庄重崇高。

伊索寓言P19 和抒情诗同时兴起的另一文学体裁是散文体的动物寓言,相传由公元前6 世纪的奴隶伊索所作,实际上是希腊人民民间口头创作的结晶。现存多由后人编撰写定,总数在400则左右。反映的是下层平民与奴隶的思想感情和哲学观点。谴责专制暴虐、残酷压迫,总结人们的生活经验和教训。作者在保留寓言中的动物本性特征的同时,赋予它们以人的语言和思想,并阐明道理或观点,发人深省。它的形式短小精悍,比喻生动恰当,对后来的寓言作家拉封丹、克雷洛夫都产生了很大影响。著名有《农夫与蛇》《龟兔赛跑》等。

萨福P19(公元前610—?)古希腊抒情诗最著名的女诗人,以写作爱情抒情诗为主。她的诗篇大多抒发恋爱的欢乐和痛苦,友谊和母爱的可贵,风格细腻,感情真挚热烈,音乐性强,语言朴素自然。她的诗体被后世诗人模仿,称为“萨福体”。柏拉图称萨福为“第十位文艺女神”。

品达P19(公元前522—442)古希腊抒情诗合唱体的代表诗人。他的诗主要赞美神和描写体育竞技,特别是赞颂奥林匹克运动的优胜者,风格庄重凝练,具有崇高美,充满爱国热情和道德教训,诗风庄重,词藻华丽。17世纪古典主义时期的诗人把他的诗看作“崇高的颂歌”的典范,密尔顿、歌德等人都曾模仿他的风格。

《伊利亚特》P26 《伊利亚特》,或称《伊利昂记》主要描写的是特洛伊战争最后阶段的殊死战斗。它是一部描写古代战争的巨著,其基本主题是歌颂与异族战斗的英雄。

《伊利亚特》描写的是希腊人围攻特洛伊城的故事。当时的特洛伊城叫“伊利昂城”,史诗的名字由此而来,它的原意是“伊利昂之歌”。

《伊利亚特》没有叙述战争的起因和过程,只集中描写了战争的第十个年头中最后几十天发生的事情。希腊联军司令阿伽门农抢了大将阿喀琉斯的女俘,阿喀琉斯一怒之下退出了战斗,致使联军节节败退。

阿喀琉斯的好朋友帕忒洛克罗斯借了阿喀琉斯的盔甲上阵,被特洛亚大将赫克托耳杀死。好友的死,激起阿喀琉斯第二次愤怒,他重新参战,杀死了赫克托耳。

《奥德修斯》 原意“奥德修斯的战争”,写希腊英雄奥德修斯在特洛伊战争结束后还乡的故事。希腊人用木马计攻下特洛伊城后返回故乡,归途中奥德修斯遭遇海上大难,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回乡。妻子在家等待多年,岛上许多青年觊觎他的财产向他妻子求婚。奥德修斯假扮乞丐回到家里,杀死不忠的奴隶,重新做回国王。史诗规模宏伟,内容丰富,描绘了由氏族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时期希腊的社会生活和人们的精神面貌,并表现了“英雄时代”的英雄主义理想。

木马计

战史中著名的智慧故事。希腊联军久攻特洛亚10年不下,奥德修斯遂设计假意退兵,藏伏兵于巨大的木马之内。特洛亚人将木马作为战利品推进城里。当夜,希腊联军回兵,木马内部的士兵悄悄地从木马里出来并打开了城门,与埋伏在城外的希腊联军里应外合,最终大破特洛伊城。

古希腊悲剧

古希腊悲剧起源于祭祀酒神狄奥尼索斯的庆典活动。春天的酒神祭有歌队参加表演,歌队队员唱赞美酒神的颂歌,歌队队长讲述酒神的故事,后来又加进了表演动作的演员,悲剧便由此产生。希腊悲剧主要不在于写悲,而在于表现崇高、庄重、严肃的英雄主义思想。内容上,取材于神话传说;艺术形式上,由话语和唱段组成。反映现实社会的生活和斗争,突出人跟命运的冲突,表现反专制、反压迫、反侵略的民主精神,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代表人物: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得斯三大悲剧家,代表作分别是《被缚的普罗米修斯》、《俄狄浦斯王》和《美狄亚》。亚里士多德

(前384-前322)古希腊斯吉塔拉人,世界古代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之一。是柏拉图的学生,亚历山大的老师。亚里士多德是现实主义的鼻祖。认为文艺的本质是模仿现实,现实世界是真实的,文艺是真实的,肯定文艺的认识作用和教育作用。提出“吾爱吾师,但更爱真理。”著有《诗学》、《修辞学》系统总结史诗与悲剧理论(情节、行动、净化、怜悯、恐惧等)。提出:唯物主义——模仿论(肯定文艺的认识作用)。有百科全书式大师,现实主义创作理论的开端。

埃斯库罗斯

(前535-前645)贵族出身,亲自参加马拉松战役和波斯的海上战役,具有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精神,其作品有所表达,持民主思想,相信神,命运,因果,但亦尊重个人的责任与道德感。是悲剧具备了深刻思想内容和完备形式,首创英雄悲剧,命运悲剧,悲剧三部曲形式,发明了第二个演员。被尊为“悲剧之父”,作悲剧和笑剧九十部,留七部。

索福克勒斯

(前496-前406)出身将军,曾任将军和政治十大委员之一,性格温和,古希腊悲剧作家最杰出的代表,24次获得戏剧比赛桂冠。他的创作标志着希腊悲剧艺术进入成熟阶段,保持温和的民主思想,相信命运但尊重人的个性和自由意志,塑造了一批敢于反抗命运的自我英雄形象。对戏剧的贡献是打破写三部曲的传统,注重戏剧结构的完美紧凑,一个戏剧中写出一个有头有尾扣人心弦的戏剧故事,善用对照、突转手法,增加第三个演员,发明活动布景。

欧里庇得斯

(前484-前406)具有民主倾向的诗人,怀疑宗教,不相信命运,晚年流落马其顿,客死异乡。关注妇女问题,是欧洲第一位描写妇女命运的作家,有“剧场里的哲学家”之称。对戏剧的贡献表现在创作手法,为写实性和心理分析。作品92部,存18部。代表作《美狄亚》。

希腊化

公元前四世纪末至二世纪初,希腊文化因亚历山大帝国的建立而在欧亚非广泛传播,十九世纪的学者把这一现象称之为“希腊化”,并把这一时期称为“希腊化”时期。马其顿亚历山大征服后的北非、西亚、中亚和希腊世界,都处于希腊文化的影响之下,希腊语称为这一大地区的普通话。希腊化促进了东西方宗教的融合及世界宗教和中东文明圈的形成。

这一时期文学上的主要成就是新喜剧和田园诗,代表作家米南的,忒奥克里托斯。

普劳图斯

(公元前254-184)喜剧家,从事编译古希腊新喜剧工作。他的喜剧模仿希腊新喜剧,反映日常生活,以误会和身份错误为主要内容,行文泼辣、果敢,用词机警,形势多变,幽默风趣,善用双关。代表作《一坛黄金》,被17世纪莫里哀改编为《悭吝人》。

维吉尔P24(前70-前19)古罗马最伟大的诗人。也是荷马之后最重要的史诗诗人。生长在农村,诗风受自然之美影响。生活在罗马帝国奥古斯都(屋大维)时代,作品受到奥古斯都重视。罗马基督教会认为他是未来世界的预言家和圣人,在中世纪一直享有特殊的尊荣。但丁在《神曲》中以他为老师和带路人。代表作《埃涅阿斯纪》,是欧洲文学史上第一部文人史诗。

新喜剧 P20 公元前4世纪末至2世纪初,“希腊化”时期的主要文学成就之一。公元前四世纪最受欢迎的剧种。形式上,每个剧本由几个场次和歌舞队的表演组成;内容上,他关注的总是雅典中产公民的私务:爱情、钱财、社会关系等等。在精神上,它不再讽刺批评,希望匡时济世;题材上,多以家庭喜剧为主。新喜剧也经常借用欧里庇得斯所擅长的技巧,如运用独白与旁白,藉以传达剧中人的想法。代表作家:米南德,忒奥克里托斯。

《埃涅阿斯纪》

是维吉尔最后十年的杰作,共12卷。罗马传说中的建国者是来自特洛伊的英雄埃埃涅阿斯,埃涅阿斯在特洛伊被希腊人攻陷后,逃出特洛伊到意大利建立罗马的故事。公元前31年,奥古斯都战胜安东尼,成为罗马世界唯一统治者。史诗以古寓今,歌颂了奥古斯都的伟大,表现了罗马的民族成就和奥古斯都时代的理想。它是西方古代第一部文人史诗。17世纪英国诗人密尔顿以维吉尔的史诗为范本。

贺拉斯 P24(前65-前 8)奥古斯都时期杰出讽刺诗人,文艺评论家。早期《讽刺诗集》中嘲笑罗马社会吝啬、贪婪、淫靡之风,宣扬中庸生活哲学。抒情诗代表作《歌集》,赞美纯朴、坚毅、正直、尚武、虔诚等帝国道德。著有文艺论文《诗简》,提出“寓教于乐”。

奥维德 P24(前48-公元18)诗人,想象力其妙,擅长编写故事,著长诗《变形记》,描写人变动物植物的故事,是最早的异化描写。还写过悲剧,爱情诗和“书信”,薄伽丘等均受其广泛影响。20世纪卡夫卡同名小说《变形记》描写人变甲虫,借用了奥维德的书名和变形模式,用它做现代阐释。

希腊神话P15 希腊神话即口头或文字上一切有关古希腊人的神、英雄、自然和宇宙历史的神话。原始氏族社会的精神产物,欧洲最早的文学形式。大约产生于公元前8世纪以前,它在希腊原始初民长期口头相传的基础上形成基本规模,后来在《荷马史诗》和赫西俄德的《神普》及古希腊的诗歌、戏剧、历史、哲学等著作中记录下来,后人将它们整理成现在的古希腊神话故事,分为神的故事和英雄传说两部分。

俄林波斯神系P16 俄林波斯神系是希腊神话中神的故事的一部分。神的故事包括天地的开辟、神和人的起源、四季的成因、动植物的出现,以及以宙斯为首的俄林波斯神族成员的活动。古希腊人按照人的形象创造了神,并认为天上也和人间一样有一个神的大家庭,因其居住在希腊北部的俄林波斯山上而称为俄林波斯神系。主要的神有神王宙斯,神后赫拉,宙斯的哥哥冥王哈得斯、海神波塞冬,还有宙斯的儿子太阳神阿波罗、战神阿瑞斯、工匠之神赫淮斯托斯,女儿智慧女神雅典娜、爱神和美神阿佛洛狄忒。此外,还有9个缪斯是文艺女神,3个摩伊勒是命运女神。

英雄传说P16

希腊神话的另一部分内容,是由神人结合生下来的半人半神式英雄,由他们很多重要的故事所组成。产生于氏族社会末期,体现了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展示了希腊初民对勤劳勇敢和英雄主义精神的赞美和向往。主要反映人征服自然的斗争和社会斗争。

提坦神 提坦,是希腊神话中曾统治世界的古老的神族,这个家族是天穹之神乌拉诺斯和大地女神该亚的子女,他们曾统治世界,但被宙斯为首奥林波斯神族推翻并取代。

宙斯

希腊神话和罗马神话中的主神,是诸神和人类的主宰,掌管雷电所以又被称为雷神。性格极为好色,除了常背着妻子赫拉与其他女神和凡人私通、私生子无数以外他先后有七个正式的妻子。除了好色还精于权术,爱鸟是鹰,武器是雷鞭或者霹雳,另外还有一面他的儿子火神赫淮托斯制造的“神盾”。

三联剧

源于古希腊,指情节连贯的三部悲剧,又称三部曲。是古希腊悲剧之父埃斯库罗斯首创的一种悲剧形式,特点是以三部剧本写同一题材,在情节上既有连续性,又有独立性,合则为一,分则为三,各部之间既有密切的联系,又可独立成篇。埃斯库罗斯的剧作大都是三联剧,如《普罗米修斯》三部曲、《俄瑞斯忒亚》三部曲。索福克勒斯开始突破三联剧形式,欧里庇得斯则完全抛弃了三联剧。现指三部内容各自独立又互相联系的作品。

二、简答、论述:

1、何为“两希”?两希传统对西方文学的影响何在?两希传统特质是二元对立的吗?

①指希腊文化和希伯来文化。古希腊-罗马文学,主张“人是万物的尺度”,“原欲型文化”,“人对自然的征服”强调“人”的存在——人性、原欲、身体、力量、智慧,即世俗人本主义。古希伯来-基督教文学,提出“人是理性的动物”,强调“理性型文化”“人对自然的顺从”强调“神”的存在——神性、理性、灵魂、顺从、虔诚,即宗教人本主义

②古希腊文学中蕴含着原始形态的“人”的观念,它经由古罗马文学对后来的西方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西方文学人文传统的主要源头之一。他体现出个体自由精神,无论是作为群体的人还是社会面前表现出的行动意识、自由观念和主体精神。古希腊文学中的世俗人本意识经古罗马文学广泛流传于后世的西方文学。如《俄狄浦斯王》俄狄浦斯强烈的行动已是表明了人的主体性上升到了一个自觉意识的高度。另一方面是人欲与伦理道德的两难、探险征服等,如奥德修斯之旅。在叙事模式方面,流传了三部曲的模式。

希伯来-基督教文学,是欧洲文学的又一源头,其中蕴含的“人”的观念,经由中世纪文学对后来的欧洲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希伯来文化中的人,都是神话的人,是人向神的提升,人的主体性的萎缩。将人与原欲分离,渴望集中理性、意志、真善美于上帝一身。如《旧约》中对战争领导人摩西的描写,其丰功伟绩和才能指挥,俨然是上帝的神力在他身上的显现,真正的英雄不是摩西本人,而是上帝之神力附着的结果。“灵”取代了“肉”。而《约伯记》中讲述了上帝对义人约伯的考验,证明了信仰的绝对性,权威性与神秘性。随着基督教精神推向极端,人文主义作家开始回归世俗人本意识。如文艺复兴时期薄伽丘的《十日谈》,拉伯雷的《巨人传》,企图摆脱宗教愚昧。而西方文学也在古希腊和古希伯来文化的对立、冲突、斗争中,不断发展,调和。寻找着情感与理性的统一,张扬人的主体精神,又不与外在客体冲突,既满足个人欲望,又不违背社会道德律令。启蒙运动中把“人”的问题的探索推向了更广袤的天地,对个性自由、情感自由理性追求,并为浪漫主义文学及更遥远的后世文学奠定基础。

③“神”其实是人性中的理性成分,是人对人性本质理性、精神层面的更高追寻,因此“神”与“人”两个层面共同成就了完整的人,希伯来文化与希腊文化蕴含着对立统一的两元。两希精神在西方文学史上的碰撞、融合与提升是理解西方文学发展脉络的关键

2、古希腊文学的历史地位?

古希腊古罗马文学作为欧洲文学的源头,其品种齐全,有神话、史诗、悲剧、喜剧、寓言、抒情诗、散文、小说等,为后来的欧洲文学提供了范例。古希腊古罗马文学在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上已经具有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种因素,在文艺理论上也形成了以再现说和表现说为哲学基础的两种创作倾向,为后来的欧洲文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3、古希腊文学产生的有利条件

首先,古希腊实行奴隶主民主制度,具有相对的高度民主,在思想上允许百家争鸣,在社会风气上重视人的个性,也重视对人的创造力的发掘;同时,希腊航海业发达,商品经济繁荣,从而在思想和经济两方面为文化的繁荣创造了条件。其次,希腊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三面环海,人杰地灵,浩瀚的海洋、冒险的生涯,丰富了希腊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了一种开拓进取的精神。

第三,希腊人奉行的是泛神论观念,即认为一切事物后面都有神灵存在,如果说一神教强制人们的思维向一个模式发展,而这种泛神论则给了希腊人一个无拘无束的空间。

第四,希腊很早就与东方有文化交流,古埃及、古巴比伦、波斯的文化都对希腊文化有重要影响。希腊人逐渐形成了兼容并蓄的开阔的胸襟,而一个善于吸收外来事物的民族,其文化必然有一种博大的气象。

1希腊奴隶主民主政治的优越性和政府的提倡;2奴隶制经济的繁荣;3对外战争的胜利,对民族自信心的鼓舞;4 便利的地理位置利于吸收外来文化。

4、古希腊文学的分期与成就

古希腊的历史从公元前12世纪到公元前2世纪中叶希腊被罗马占领为止,经历了大约1000年的时间。其文学分期,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1.第一阶段,公元前12——8世纪

这是氏族社会向奴隶制社会过渡时期,史称“荷马时代”或“英雄时代”,主要的文学成就是神话和史诗。

2.第二阶段,公元前8——6 世纪

这是奴隶制社会形成的时期,文学成就包括抒情诗、散文、寓言。抒情诗源于民歌,多以双管、排箫和竖琴伴唱,主要体裁有哀歌、讽刺诗和琴歌,反映上层贵族的情趣。

3.第三阶段,公元前6——4世纪初

古希腊奴隶制城邦全盛期,史称“古典时期”。这时期的文学主要指雅典文学,文学成就包括悲剧、喜剧和文艺理论等,其中戏剧成就最大。4.第四阶段,公元前4世纪末——2世纪中叶

奴隶制衰微时期,亦称“希腊化时期”。文学的主要成就是新喜剧。代表剧作家是米南德(公元前342—292)写作家庭喜剧。

公元前146年,希腊被罗马灭亡,宣告了希腊化时代结束。古希腊文学经过罗马文学被后世所继承、发展和传播。

5、分析古希腊戏剧繁荣的原因 ①工商业奴隶主兴起

②奴隶主民主制,对外战争胜利。

③民主制领袖、僭主提倡、鼓励戏剧创作和演出。④执政者大力提倡。如公元前六世纪末,庇士特拉图创办“酒神大节”,上演酒神颂。雅典民主政治提倡集体生活,戏剧是最具有群众性的文艺活动。修建大型露天剧场,大者可容一万九千人,如厄庇道洛斯剧场。⑤举办戏剧比赛。

6、古希腊悲剧的起源P34 古希腊悲剧起源于祭祀酒神狄奥尼索斯的庆典活动。古希腊民间春秋两季祭酒神狄俄尼索斯,祈祷和庆祝丰收,其中有合唱队唱酒神颂歌,悲剧即起源于此。又因合唱队员皆穿山羊皮,扮半人半羊,故“悲剧”的字源为“山羊之歌”摒弃了作为前身的萨图罗斯剧的粗俗,经改进成为一种庄重严肃的艺术。

7、古希腊喜剧的起源P43 源于酒神祭祀中的狂欢歌舞和民间的滑稽表演。

梅加腊的苏萨里翁于公元前580至564年间,将梅加腊的滑稽剧介绍到雅典乡区伊卡里亚,并使其具有诗的形式和戏剧的歌队,这是原始的喜剧。

公元前487年,雅典始在酒神大节上演喜剧(悲剧正式上演是在公元前534年)。

古希腊喜剧形式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西西里喜剧,一种是阿提卡喜剧。

8、古罗马文学的分期与成就

罗马文学主要是指公元前3世纪中叶至公元5世纪的奴隶社会中期和后期的文学。今天所见的罗马文学,主要是在借鉴、吸收古希腊文学的基础上,根据本民族的特点和现实需要创作出来的。罗马文学一般分为三个时期。

1、共和国时期文学(公元前3世纪中叶到公元前1世纪中叶为止)

公元前3世纪以后,罗马通过连年战争,不仅统一了意大利,而且征服了希腊、北非和地中海广大地区,成为横跨欧、亚、非的奴隶制国家。军事上罗马征服了希腊,文化上希腊却征服了罗马。光辉灿烂的希腊文学,成为罗马人学习、借鉴的榜样,对罗马文学的发展起着巨大影响

2、共和国晚期和奥古斯都时期文学

从公元前1世纪至公元1世纪,特别是屋大维获得“奥古斯都”(神圣、崇高之义)称号的执政期间,是罗马文学的黄金时期。屋大维大力提倡文学创作,促进了具有独立民族风格的罗马文学正式形成。

3、帝国时期文学

从公元1世纪中叶到5世纪西罗马帝国灭亡为止。屋大维去世后,罗马帝国完全成为君主专制国家,奴隶主贵族的寄生性、腐朽性更加突出,战争不断,社会矛盾尖锐,严重影响了文学的正常发展。帝国时期文学的宫廷趣味、颓废倾向越来越浓,内容贫乏,追求形式的雕琢。后期由于基督教成为国教,世俗文学更受到教会文学的排挤,趋于衰落。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家是塞内加和阿普列尤斯

9、为什么说《埃涅阿斯纪》是一部文人史诗?P25 《埃涅阿斯纪》是维吉尔的代表作,它以荷马史诗为范本,虽有模仿,但仍表现出罗马文学的特色。如主人公除了勇敢、刚毅外,还具备了敬神、爱国、仁爱、公正的品德,而且政治目的性强,为了国家,历尽千千辛万苦,能克制个人感情,表现出较强的理性意识、集体意识、责任意识和自我牺牲精神,这与个体意识很强的荷马史诗有所不同。此外,在艺术上,他没有荷马史诗自然质朴的特点,缺少口头文学的活力;它的风格委婉严肃,格律严整,在心理刻画上超过荷马史诗。所以说《埃涅阿斯纪》是欧洲文学史上第一部文人史诗。

10、古罗马文学对欧洲文学发展的作用

古罗马文学是古希腊文学与后世欧洲文学的桥梁,对欧洲文学的发展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是连接古代到近代文学的桥梁,在西方文学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罗马征服希腊以后,广泛地接受了希腊文化,利用帝国的优势,把希腊文学迅速地推向了地中海周围广大的地域。罗马文学中的东方色彩、基督教色彩又为西方文学增添了丰富的内涵。罗马文学对希腊文学的摹仿,不仅使希腊文学得以保存并传扬四方,还由于罗马生活内容和审美趣味的渗透而具有彨独特的价值。因此,恩格斯的这段话是毫不过分的:“没有希腊文化和罗马帝国所奠定的基础,也就没有近代的欧洲。”

在18世纪前欧洲文学主要接受罗马文学的影响,欧洲人是通过罗马文学的折射才看到希腊文学的,18世纪后,欧洲人才把研究重点从罗马转到希腊。

11、旧神谱如何反映了当时的人类社会发展状况? ①女神盖亚和瑞亚在政变中起决定作用,反映了母权占统治地位的古希腊氏族社会生活。

②母子、兄妹乱伦婚配反映了蒙昧时代混乱的两性关系和家庭关系。③克诺洛斯吞噬儿子反映了人野蛮的吃人习俗。

12、新谱系反映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什么状况?P17 反映的是父权社会的状况,以宙斯为中心组成了一个高度社会化的组织,家庭也由一夫多妻和杂婚过度到一夫一妻,新神谱系有十二主神。

13、古希腊英雄传说的主要内容是什么?P16其实质是什么? 主要内容:所谓英雄传说是由神人结合生下来的半人半神式人物,他们有很多重要故事,比如荷马史诗《伊利亚特》中的阿喀琉斯,阿伽门农。《奥德修斯》中的奥德修斯,以及夺取金羊毛的伊阿宋,他的妻子美狄亚的故事,俄狄浦斯的故事等等。

15、希腊神话的主要特征

①.高度人格化的希腊诸神,神人同姓同行,神被人化。与人的区别:长生不死,无比强大的法术和智慧,超人的神力。他们不仅是自然的象征,而且也是社会力量的表现。“神的故事”实际基于人的体验、感受,可以说是“人话”。

②.浓郁的人本主义色彩。虽然相信神,但更肯定人的智慧和存在,充满乐观精神。希腊神话“神人合一”,神所经历的生活,实际就是人的社会化的生活。对神的肯定与赞扬,实际也是对人的肯定与赞扬。

③.系统性、完整性、哲理性与艺术性。希腊神话,既富有情趣,又极其深刻。

16、希腊神话的地位和影响P17-18 地位

① 神话和生产力的关系看,它是生产力发展的低级阶段的反映。② 神话和时代特征的关系看,它是氏族公社社会基本特征的表现。③ 神话和希腊宗教的关系看,它也是希腊宗教崇拜的起源。

④ 神话丰富美丽,影响深远,反映了人类的童年时代,具有永久性的艺术魅力。影响:

① 它是古希腊文学艺术的宝库和土壤。古希腊悲剧诗人的绝大部分创作、美术、雕塑都取材于希腊神话的系统整理。

② 它对古罗马文学艺术产生了巨大影响。如维吉尔的《埃涅阿斯纪》,奥维德的《变形记》等。

③ 后世的文艺复兴时期和古典主义时期,希腊神话知识形成一股潮流而得到普遍重视。莎士比亚、达芬奇、米开朗琪罗等直至现当代一些著名作家艺术家都以希腊神话为基础,创造了流传千古的许多杰作。

17、希腊神话对你有什么启示

18、特洛伊战争的起因分析P26-27 起因为“不和的金苹果”,为了争夺一个名叫海伦的希腊女子而引起的。英雄阿基琉斯的父亲阿帕琉斯和女神忒提斯结婚时,邀请奥林匹斯山上的众神参加婚礼,唯独没有请不和女神厄里斯文。这位女神很生气,有意要挑起一场纠纷。当婚礼举行时,她在宴会桌上投下一个“金苹果”,上面写着“给最美的女神”。当场就引起了天后赫拉、智慧女神雅典娜、爱神阿弗洛狄忒争夺“金苹果”事端。后来,特洛伊王子巴里斯把金苹果判给了爱神阿弗洛狄忒。为了酬谢巴里斯,爱神帮助他把天下最美的女人——斯巴达王后海伦给拐走了,从而爆发了特洛伊与希腊之间长达10年之久的战争。

19、《荷马史诗》的主题和风格

史诗的主题思想是歌颂氏族社会的英雄,因而只要代表氏族理想的英雄,不管属于战争的哪一方,都在歌颂之列。其风格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

20、比较《荷马史诗》与其他军事题材作品的战争观,并分析原因 史诗把战争当做既光荣又有利的事业,对战争双方都做了热情的歌颂,没有涉及今人关于战争的道义是非观念,无所谓正义与否。古今中外的其他军事题材的作品,对参战双方都带有明显的倾向性。

原因是西方古典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是:重视生命对于个人的价值,具有很强的个体本位意识。因而在战争中特别重视战斗荣誉的英雄主义精神,史诗中的英雄们更是视个人荣誉为第一生命。

21、《荷马史诗》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对后世文学有什么影响 采用倒叙结构,如阿喀琉斯的两次愤怒。两部史诗都涉及10年时间所发生的事,但都是采取戏剧式的集中、概括、和浓缩的手法,把故事集中在一个人物、一个事件和某一段时间上,从而把众多人物、纷繁的情节和丰富的生活画面浓缩成一个严谨的整体。《奥德赛》:两条情节线,合二为一的情节。荷马史诗卓越的结构谋篇艺术,历来为文史家所高度赞扬。在西方古典文学中一直享有最高楷模的地位,为欧洲叙事文学奠定了基础。

23、分析阿喀琉斯、赫克托耳、奥德修斯形象P28 阿喀琉斯:

阿喀琉斯是《伊利亚特》的中心人物之一,希腊联军中最大的英雄。性格是鲜明多面的,他是一个英勇善战、奋不顾身而又爆裂鲁莽,残酷、霸道和固执的人,并且富有同情心,热爱生活。赫克托耳:

赫克托耳具有完美的性格,表现在出于群体利益的高度责任感和为了个人荣誉而视死如归的英雄主义精神,且富于理性襟怀大度,但其英雄主义富于悲剧色彩。奥德修斯:

奥德修斯是荷马史诗中木马计的策划者,是西方文学中第一个智勇双全的完人形象,他足智多谋,以坚毅果敢著称于世,且心思缜密,善于自我伪装,是出色的政治家和军事领袖。

24、比较中西方戏剧。

24、分析埃斯库罗斯的三联剧结构 笔记

25、《俄瑞斯忒斯》表现了什么样的主题? 笔记

26、索福克勒斯对戏剧的贡献是什么?笔记

打破写三部曲的传统,注重戏剧结构的完美紧凑,在一部剧里写一个有头有尾,扣人心弦的戏剧故事。善用对照、突转手法。增加第三个演员,发明活动布景。

27、分析《俄狄浦斯王》在结构布局上的特点。P39 有着精妙的布局结构。它优化了情节的组合,根据剧情发展的需要,设置多种互为关联的铺垫,利用巧妙的构思,按照可然和必然的原则组织情节,细致合理地使用每一个事件,匠心独运地引导观众,达到诗人的深层期望。悲剧继承了荷马史诗的倒叙式结构,故事从临近结尾的高潮处写起,把追查凶手作为全剧的起爆点,强化了西方文学从高潮处写起的叙事传统。国舅克瑞翁带回神的预言,明确要寻找凶手,形成戏剧的第一个重要场面。

《俄狄浦斯王》把前30年的事情作为前情交代,通过人物的回忆讲述出来。第二场王后伊俄达卡斯为了安慰俄狄浦斯,说出先王在三岔口被杀的前情,使矛盾冲突更加尖锐。因为俄狄浦斯正是在三岔口杀过人。诗人以稳托乱,以静制动的构思,恰好地规划了主人公的行动:为找到杀人凶手,有条不紊的办事,保持微言,事件的表层运动把剧情推向高潮,引出情节的“突转”和人物的“发现”。

第三场采用了突转的技巧。所谓突转,指的是人物命运在情节发展中急转直下,从顺境转向逆境,或者从逆境转向顺境。科任托斯的报信人前来向俄狄浦斯报告国王去世,泄漏了俄狄浦斯身世的秘密,剧情突转,俄狄浦斯的悲剧命运无可挽回。

俄狄浦斯由两个演员扮演,演唱者演唱,舞者不说话。在结尾时,两个俄狄浦斯融为一体。它表现了俄狄浦斯自我脱冕,自我惩罚,从一个戴着面具,脸上涂着油彩的古代国王蜕变为卸掉戏装面具的现代普通人。表现了人与命运斗争的自由意志,也包含现代人的精神。显示了歌剧改编的意义。

悲剧英雄在同命运搏斗中展现其英雄本色。在命运面前他是失败者,但作为勇于承担责任、视城邦利益至上的贤王,其精神不朽。命运的无情反衬出英雄的坚强与无辜,这一角色的悲剧色彩凸显其人格的崇高。

28、欧里庇得斯戏剧贡献P41、43 欧里庇得斯是雅典奴隶主民主制衰微时期的悲剧作家,对欧洲戏剧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其影响超过埃斯库罗斯和索福克勒斯。

强化了批评倾向,描绘出社会的黑暗的人民在反抗不合理的现实时所付出的巨大代价,将民主思想大大推进了一步。

宣告了英雄悲剧的结束,把写理想化的英雄转变为写现实生活中的普通人,让被压迫的妇女和受奴役的役隶登上了舞台,扩大了表现范围,使悲剧充满现实主义精神。

创造了写实手法和心理分析方法,特别善于刻画妇女心理,有“首先发现了希腊妇女”和“心理剧鼻祖”之誉,对后人影响尤大。

29、分析美狄亚形象P42 美狄亚是一个用残忍的手段进行反抗和报复的妇女形象,这个形象的意义在于对现实生活中妇女不信的命运表现了同情。

美狄亚情感丰富,她的爱和恨都十分强烈。耶松爱她时,她为了耶松不顾一切,甚至杀害了自己的弟弟,可是耶松抛弃她时,她绝望之后转而对耶松产生了强烈的仇恨,产生了复仇的欲望。

美狄亚的处境是不幸的。她帮助耶松盗取了金羊毛,背井离乡来到了希腊,为耶松生儿育女,在希腊他除了丈夫一无所靠。所以当听到丈夫喜新厌旧要抛弃她的时候,她非常痛苦。她无处可去,无人可奔。她的不幸引起了人们对她的同情。

美狄亚聪明谨慎,是个有智谋的女子,她的报复行为经过了周密的思考和准备。她下决心复仇之后开始考虑复仇的办法,同时她还琢磨自己的出路,寻求能够帮助和保护她的城邦。当雅典对她表示欢迎时,她立刻采取了行动。开始假意奉承国王,争取时间,她假意迎合耶松麻痹了对手,最后给新娘送去带毒的袍子,使国王和新娘丧了命。

美狄亚杀子的行为是残忍的。虽然她犹豫再三,最后还是杀死了两个无辜的孩子。这种手段是应该进行谴责的。

美狄亚的聪明、机智、勇敢帮助她复了仇,但也造成了她的过失。美狄亚形象的意义在她的悲惨命运反映了当时妇女在社会上的不合理地位,诗人对此进行了尖锐的批评。诗人有十二个剧本是写妇女命运的,美狄亚的形象既反映了妇女的不辛遭遇,也表现了她们的反抗情绪。她们进行报复起来反抗被遗弃的命运完全是应该的。

30、比较分析中西方文学中的弃妇形象

第二篇:比较文学期末复习题

第一章

1、什么是比较文学?怎样理解比较文学不是“文学比较”?比较文学与传统的文学研究有什么不同?

比较文学是一门诞生于十九世纪末期的新兴学科,是一门对不同民族的文学进行比较研究、也对文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进行比较研究的学科。比较文学是文学研究的一支,是一门独立的学科,而不是一种研究方法。文学比较只是把不同的文学拿来加以比较,这只能说是狭义的 比较文学。广义的比较文学是把文学同其他学科来比较,包括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甚至自然科学在内。这就不仅仅是文学上的比较了。不同:(1)开放性、理论性:它不受时间空间以及作家、作品本身地位高低、价值大小的限制,比传统文学研究有更大的自由,也比传统文学研究 具有更宽泛的内容。传统文学研究重心放在作家和作品上,而比较文学对作家、作品、读者、世界同样重视。在研究方法上也比传统文学研究更有优越性。(2)综合性、宏观性:比较文学从传统文学的范围里跳出来,从国际的角度俯视各种文学现象,并且也从文学内抽出 身来,从一个新的高度俯察文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这种宽广的视野和博大的胸怀是传统文学研究无法企及的。

2、为什么比较文学形成于十九世纪后期的西方简述其中的原因。(1)比较文学的形成,是历史的必然,是时代的要求。

(2)十九世纪后期的西方具有催生比较文学学科的社会文化、文学背景:(1)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与世界市场的形成;(2)科学文化的迅猛发展;(3)浪漫主义思 潮与运动;(4)比较的意识与方法在学术界的广泛运用。

3、试述法国学派、美国学派和中国学派对比较文学发展的贡献。(1)19c70s至20c50s:这个阶段形成了法国学派,其代表人物有梵第根、基亚等。法国学派认为:a、比较文学是以跨越为前提的研究;b、比较文学是国际文学史的研究;c、比较文学的研究方法是考据,寻找事实材料, 它排斥审美分析。法国学派开创了影响研究,为其建立了完整的理论体系和严谨求实的研究方法,并用累累的研究成果证明了比较文学的科学价值,使比较文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而确立了牢固的地位,功不可没。但是,法国学派的理论与实践有狭隘性、机械性以及文学沙文主义倾向等等局限。

(2)20c50s至70s:这个阶段崛起了美国学派,代表人物有韦勒克、威斯坦因等。美国学派认为:a、比较文学是跨越国家界限的文学研究;b、比较文学是跨越学科界限的文学研究。美国学派创立了平行研究与跨学科研,扩大了比较文学的研究范畴,且使比较文学有了向纵深发展的可能性,但有理论不够严密,导致研究范畴过于宽泛的弊端。

(3)中国学者认为:比较文学是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的文学研究。中国学者开创了跨文化体系的东西方文学以及东方各民族文学的比较研究,创立了阐发研究的方,进一步拓宽了比较文学的研究范,为进行全球范畴内的比较文学研究开辟了道路。

第二章

1、影响研究的理论基础是什么?举一个影响研究的例子

理论基础:影响的超国界存在说、事实联系论、历史意识论、影响研究即对创作的理解论 例子:中国文学对卡夫卡的影响。歌德读过《花笺记》、《玉娇梨》等作品,他认为“中国人在思想、行为和感情方面几乎和我们一样,使我们很快就感到他们是我们的同类人,只是在他们那里一切都比我们这里更明朗,更纯洁,也更合乎道德”,因此,歌德明显受到中国文学影响。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1827年写作了组诗《中德四季晨昏杂咏》,创作这组诗歌两个月前,歌德刚刚读过中国小说《玉娇梨》的法文译本以及粵剧唱本《花笺记》的英译本,他还把《花笺记》后的《百美新咏》中的四首诗译成了德文。这两部小说中男女主人公“花前月下”的中国古典爱情模式,文人士大夫“日日陶情诗酒”的场面和情景,深深地印在了歌德的脑海里。正是带着一种对中国情趣和精神的模仿和追求,歌德写下了这组诗,而且一开始将组诗取名为《中国的四季》,描写了花园中的季节变换,表现中国士大夫的情致,传达自己对于宇宙、人生的认识和领悟。

2、流传学与渊源学有什么区别?

流传学:流传学是从影响放送的角度研究某个民族的文学在外民族的影响的研究类型。渊源学:渊源学是从影响接受的角度研究某个民族的文学的内容与形式的外民族来源的研究类型。

区别:(1)角度不同:流传学是从影响放送的角度出发;而渊源学是从影响接受的角度出发;

(2)研究内容不同:流传学研究某个民族的文学在外民族的影响,如歌德在读过中国小说《玉娇梨》的法文译本以及粵剧唱本《花笺记》的英译本后创作了《中德四季晨昏杂咏》,描写了花园中的季节变换,表现中国士大夫的情致,传达自己对于宇宙、人生的认识和领悟;渊源学研究某个民族的文学的内容与形式的外民族来源,如余华的《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受到了福克纳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叙述视角、叙事时间、意识流等叙事方法上。

3、接受研究与影响研究有什么区别?其理论基础是什么?价值何在? 接受研究是影响研究的延伸。

(1)理论基础不同:影响研究以影响的超国界存在说、;事实联系论、;历史意识论、影响研究即对创作的理解论为基础;接受研究的理论基础是康斯坦茨学派开创的接受理论;(2)侧重不同:影响研究关注作家作品,侧重研究作品是如何借鉴外来文学的,它注重事实考据;接受研究则关注读者,侧重研究读者是如何发挥主观能动性理解、赏析外来文学的,它不关注事实考证。

价值:影响研究的价值在于发掘各民族文学相互影响的史实,还原文学发展的本来面目,帮助人们从新的角度认识文学现象,总结了文学交流的规律;而接受研究的价值在于帮助人们在新的视野中认识民族审美观念、文化文学传统及其发展变化,认识接受者的文学个性。

4、何谓平行研究的“可比性”?

不同民族的文学之间没有事实联系,也会存在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现象,造成可比性。文学是人学,因此会有相似的内容(题材、情节、思想主题、形象等);文学是语言艺术,因此会有相似的形式与发展历程。研究同,也就是在研究各民族文学共同的诗心、文心;研究异,也就是在研究各民族文学的特性。研究它们,有助于人们认识文学现象,促进民族文学之间的沟通与互补。

5、举例论述平行研究的价值

平行研究开拓了比较文学的研究领域;平行研究不涉及考据,直接研究文学内部问题,结论具有普遍意义与理论价值。

局限:平行研究可能出现主观臆断性问题

6、举一个平行研究的例子。(重要,自己选论文阐发)

7、较之影响研究,平行研究的长处与短处是什么

长处:(1)和影响研究相比,平行研究显然享有了前所未有的自由度,开拓了比较文学的研究领域,平行研究不涉及考据,直接研究文学内部问题,结论具有普遍意义与理论价值:平行研究摆脱了影响研究的“事实联系”的限制,因而打破了时间、空间、地位和水平等条件的束缚,可以把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 地位、不同水平的作家作品,臵于一定的研究目的下,放进自己的视野。它涉及的范围和对象极其广泛,包括对作家作品、文学运动、思潮、流派等情况的比较,也包括对文学题材、体裁、情节、主题、人物、意象的比较等等方面的内容。短处:但是由于没有事实联系,平行研究中跨越时空的纯比较和大规模的综合可能导并且容易导致可能出现主观臆断性问题。

8、什么叫阐发研究?它的研究目的是什么?(定义见名词解释)(一)文学理论对文学作品的阐发(1)、用外来理论阐发本土文学作品。王国维用叔本华的文论来阐发《红楼梦》的悲剧价值:叔本华臵诗歌于美术之顶点,又臵悲剧于诗歌之顶点。《红楼梦》,以生活为炉,以苦痛为炭,而铸其解脱之鼎。《红楼梦》是中国传统悲剧的典范,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2)、用本土文论阐发外来文学作品:如孙筑瑾用中国文论中的情景观念阐发英国的自然诗:英国的自然诗,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二)文学理论对文学理论的阐发:童庆炳用西方诗学的“直觉”理论来阐发中国诗学中“即景会心”的命题

(三)用其他学科的理论阐发文学现象:如用电影“蒙太奇”的手法(将若干个不同时空的画面拼接在一起形成新的意义)阐发中国古代诗歌手法。“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研究目的:1民族文学之间的沟通

2、民族文学之间的互补

第三章

1、简述文类学的研究对象、范畴。

文类学的研究对象是各种文学类型在不同民族文学中的发展演变及其特征、规律。

文类学的研究范畴:

1、文学分类标准的比较研究

2、文类特征、风格、手法等的比较研究

3、缺类研究

4、文类理论的比较研究。

2、主题学与传统的文学主题研究有什么不同?它有哪些研究对象、范畴 主题学指对不同民族的文学处理同一主题及其相关因素(题材、情境、母题等)的情况进行的比较研究。传统的主题研究重点探讨文学作品的内涵,主题学则重点探讨表述主题的手段与形式;传统的主题研究研究个别的主题,主题学则研究同一主题在不同民族文学中的表现。主题学的研究范畴包括除文学形式外的全部文学内容要素--文学内容的外现部分(题材、情境、意象等)与潜在部分(母题、主题)。

3、何谓意象、情境、母题?(名解)何谓原型形象、类型形象?它们与主题有怎样的关系? 原型形象:一般是指保存与神话或传说中的具有民族特性的人物形象。类型形象:一般只的是某种性格与个性,如嫉妒者、吝啬者、泼妇等。关系:多角度、多层次、多方面地表现主题。

5、什么叫媒介学、译介学?怎样理解译介学是“从比较文化的角度出发的文学翻译研究”? 定义:媒介学研究影响传播的途径、方式、手段;译介学从比较文化的角度出发研究文学翻译。翻译者往往需要跨民族、跨文化、跨语言、跨学科对作品进行翻译,所以在翻译过程中会造成的原文信息的失落、增加、变形现象或者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1)个性化翻译:译者用自己的翻译“个性”去“吞并”原著或使译文“屈从”原著。2)误译(无意的与有意的)3)节译与编译;4)转译与改编。

6、文学与艺术有怎样的同与异关系?试述文学与艺术相互渗透、影响关系的具体内容。(1)文学与艺术的同异关系:文学与艺术都以表现作者的某种审美情绪为驱动力,它们可以有共同的创作原则、创作目的、审美理想、美学风格。但是,文学与艺术在手段与形态上各有特点。文学与造型艺术相比,文学是时间艺术,造型艺术是空间艺术,因此文学的题材范围比造型艺术广泛,意蕴可以比造型艺术深刻,在表现形象方面却不及造型艺术细致、有直观效果,而在调动读者的想象力、创造力方面又优于造型艺术(2)具体内容:文学与艺术相互启发、渗透、包孕:文学对艺术的启发、渗透多是文学内容给艺术家以启发,进入艺术作品中;艺术对文学的启发、渗透多是技巧形式方面的启发渗透,如绘画的空间形式、色彩、线条运用影响了文学创作。文学与艺术相互补充、配合:各门艺术在原始社会是同源共生的,文学与艺术相互借助扩大影响,即是说文学借助于其他艺术而流传,其他艺术借助于文学而流传。

7、文学与宗教有什么关系?以一部作品为例论述宗教对文学的渗透。

1、文学与宗教的同异关系:文学与宗教可以有共同的表现内容--对出世、解脱的追求;它们的表现形式都是文字。但是,文学立足于现实,理性色彩浓;宗教更多虚幻色彩、迷狂色彩。

2、文学与宗教的相互影响关系,这主要表现在文学与宗教的相互渗透、利用和文学与宗教的矛盾、对立。

第三篇:比较文学期末复习整理

比较文学期末复习整理

1、比较文学的定义:

①性质:是文学研究的一支,是一门独立的学科

②研究对象: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和跨学科的各种文学关系

③研究理论和方法:具有比较自觉的自觉意识和兼容并包的特色。

④特征:开放性、宏观性

2、比较文学三派及其观点、代表人物代表作

在20世纪50年代,法美两派论战

法国学派:主张影响研究。

①比较文学是文学史的一支,偏重于从文学史的角度给比较文学下定义。

②研究国际间、跨民族、跨语言、跨国界的作家与作品间相互影响的文体史实。(就是探求不同民族不同国家文学之间的影响,寻找一种文学现象的渊源和亲缘关系。)

③强调事实联系的实据考证的方法。

④观点不足:拒绝把美学作为方法论带入比较文学研究,研究视域较小

⑤法国派代表人物及其作品:

a巴尔登斯伯格:

法国派第一位代表人物,作品《歌德在法国》《文学史研究》

《巴尔扎克作品中的外国倾向》;

b梵第根:法国第一个系统、全面阐述法国学派的观点,作品《比较文学论》(1937戴望舒中译本)

c卡雷和基亚:继承和发展梵第根的理论并确立法国学派体系,卡雷代表作《歌德在英国》

基亚代表作《比较文学》

⑥优点:1)为比较文学学科的建立和发展作出了开创性的重大贡献。2)严谨的定义,材料的确凿,为比较文学学科的地位,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建立了严密的方法体系。3)影响研究仍是今天比较文学研究的重要手段。

美国学派:主张平行研究。

①比较文学是文学研究,指向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②研究范围是超一国范围之内的,多国的③采用大规模结合比较和审美批评的方法,进行无事实联系的文学关系的研究

④把比较文学研究的界限延展到其他相关的学科去,提出跨学科的研究。(与法最大不同:跨学科)

⑤美国派代表人物及其作品:

a韦勒克

《文学理论》(与沃伦合著)、《比较文学的概念》、《比较文学的名称和实质》,教堂山会议上宣读了一篇题为《比较文学的危机》的论文,揭开两个学派论战,被看做美国学派的宣言。教堂山会议是比较文学发展史上的一个转折点。

b雷马克

《比较文学的定义和功用》

c列文

对“主题学”的界定和实践

⑥缺点:1)美国学派的理论不够严密,容易产生牵强附会的比附。2)跨学科比较有可能使思想史、文化交流史的研究也成为比较文学,最终使比较文学的独立性消亡。

中国学派:以跨异质文明研究为基本特征,主张双向阐发研究。最先由我国台湾学者提出,包括用外来的(本民族的)文学理论来阐发本民族的(外来的)文学作品和文学现象、不同民族文学理论的相互阐发和别的学科及理论来对文学进行阐发、解释文学现象。是一种双向的、相互的阐发,通过具体的、细微的研究来说明基本道理。

3、比较文学的可比性:可比性是决定文学现象与文学问题能否成为比较文学对象的关键,也是关系到比较研究能否正常进行并取得科学价值的关键。/不同文化、语言、国家、民族文学之间,文学与其他学科之间都存在着一定的亲缘关系、类同关系或交叉关系,这就构成了比较文学的可比性基础。(如比较文学早期的法国学派,就是探求不同民族不同国家文学之间的影响,寻找一种文学现象的渊源和亲缘关系。)/文学的可比性要放到特定的视野、语境和角度之下才有意义,就是说要有一个比较的范围和标准。钱钟书强调的“同中之异,异中之同”对我们无疑与很好的启示。(如鲁迅笔下的阿Q和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放到特定范围内也能进行比较。)/各种文学关系:①包括事实联系(实际存在于两个或多个民族文学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影响)②价值关系(有些文学现象,虽不存在实际的联系,但其相同和相异具有某种可比性和研究价值,它们之间的内在价值联系)③交叉关系(文学和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包括相互影响、互相阐发等关系)

1、影响研究:主要研究那些经过吸收、消化之后与之间的作品水乳交融的外来影响,但不排斥有意的影响和借鉴,也不排斥那些痕迹比较明显的影响。它是以历史方法处理不同民族文学间存在的实际联系的研究。它强调实证和事实联系,凡是缺乏事实依据的推测或判断都不属于影响研究的研究范围。缺点:过于强调实证,限制了它的运用范围,对文学内部规律和审美特征的研究不够。

20世纪50年代,以法国学派为中心,以影响研究为主要内容,跨出了比较文学学科建设的第一步。此期以法国学者梵•第根、基亚等为代表。1931年梵•第根出版《比较文学论》,这是一部全面阐述法国学派的著作,被誉为法国学派的集大成之作,多年来被当成是比较文学入门的必读书。他明确了比较文学的研究范围、目的及经过路线,强调“精细和准确考据”的研究方法,而忽视审美批评和赏鉴赏在比较文学中的作用。

影响研究例子:中国文学对日本文学的影响;美国作家爱伦坡对法国象征主义诗人的影响;我国元杂剧《赵氏孤儿》对法英德诸国剧作的影响。

1)影响的放送:流传学:探讨一件作品、一位作家、一种文体、一种自创的文学在国外的声誉、成就和反响。核心是放送者对接受者的影响。例子:歌德在英国;拜伦在法国;茶花女在中国;赵氏孤儿在18世纪欧洲流传情况的研究;爱伦坡在法国象征主义诗人中的影响;2)影响的接受:渊源学:研究作家模仿借鉴改编外族作家作品的情况1以及作品的外族渊源2。就是在比较文学的视野下,寻找作家在主题、题材、人物、情节、风格、语言等方面的国际渊源。例子:1移植改编和模仿是为了使外国原著能适合本国的国情和读者的接受习惯。移植例子:北京京剧团把莎剧奥赛罗植入京剧。改编例子:德国克拉朋改编我国元杂剧《灰栏记》;伏尔泰改编《赵氏孤儿》为《中国孤儿》模仿例子:鲁迅笔下的狂人融入了果戈里的狂人、尼采的超人、迦尔洵的疯人。鲁迅将众家之长铸成心的独特的艺术形象,自成一家。比较文学要重点研究的就是这种成熟的模仿。2作品的外族渊源:情节渊源:莎士比亚许多作品情节来自外国作品,《错误的喜剧》取材于古罗马的《孪生兄弟》,《奥赛罗》取材于文艺复兴意大利作家钦提奥的《语言百篇》中的一个短篇小说。人物形象渊源:孙悟空形象的原形是印度史诗《罗摩衍那》中的神猴哈奴曼。题材渊源:戏剧《图兰朵》取材于一千零一夜中《朵拉夫与中国公主的故事》;莱辛通过对马菲、伏尔泰和欧里庇得斯就同一题材的处理和比较指明了一出戏的来龙去脉,成为后来影响研究探索渊源最早范例。意象、隐喻渊源:闻一多悼念爱女的诗作《忘掉她》的结构题目和中心意象都是从美国诗人萨拉的一首诗中借来的。

3)影响的传播:媒介学(衍生译介学)对翻译、评论、外国文学的译介者、评论者以及传递影响的旅人、书刊、社团等多种媒介的研究。媒介学三个组成部分:个人媒介、团体与环境媒介以及文学材料媒介。如何理解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1)什么是“创造性叛逆”:首先,翻译是叛逆:文学翻译由于主客观原因往往造成译作对原作的客观背离,语言的转换使一部作品进入了新的语言环境,因而产生一系列的变形;其次,翻译是一种创造:1)融入了译者的思想、个性、审美倾向、风格等,赋予作品第二次生命;2)文学翻译还将原作引入了新的接受环境,发生了原作者没有预料到的接受变形;读者以自己的方式调动其人生体验,加入了这个再创造,更富创造性和叛逆精神。所以说,它是再创造的艺术。(2)

译者的创造性叛逆有如下表现:1)、个性化翻译2)、误译和漏译3)、节译和编译4)、转译和改变

影响研究中的远行研究:梵第根:从多个侧面对一个作家所受的外国影响进行研究。

2、平行研究:就是将那些相似、类似、卓然可比,但并没有直接关系的两个民族或几个民族的文学,两个或多个不同民族的作家,两部或多部不同民族文学的作品加以比较,研究同异,并导出有益的结论。研究方法采用哲学的、审美的、批评的方法。通过不同民族作家作品的类同和差异的比较和对比,寻求文学的共同本质和共同的美学基础。缺点:研究对象缺乏严格限定,而且不同民族都存在亚文化或异质性文化的问题,往往使平行研究的结论缺乏周全和严密。

美国学派推崇的一种研究方法。平行研究强调“文学性”,强调作品内在的各种关系,强调作品本身的美学价值,注意理论上的阐发,只有这样才能避免简单的比附,零碎的拼凑,肤浅的异同排列。

平行研究的例子:莱辛具体比较了《哈姆莱特》和伏尔泰的《塞密拉密斯》中的鬼魂。启示了之后所谓的平行比较。莱辛对比较文学的诞生做出贡献,代表作《汉堡剧评》。平行研究例子:主题研究:对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作家作品写类似的主题的研究:家族历史小说的研究:曹雪芹红楼梦;托马斯曼《布登勃洛克一家》;马丹杜迦尔《蒂波一家》。题材研究:题材的类似和差异,类似的题材常有不同的来源,特别是取自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历史事件的题材。所以在这方面的平行研究常和追流溯源的影响研究结合。例如对克里斯托弗马娄的《浮士德博士的悲剧》歌德的《浮士德》普希金的抒情诗《浮士德的一幕》研究。情节研究:明代戏剧家《画中人》和奥维德《变形记》有相似情节。人物形象:平行比较类似的人物形象。例如:杜十娘和茶花女,阿Q和堂吉诃德,王熙凤和郝思嘉。文学作品背景:狄更斯作品中的伦敦、卡夫卡作品中的布拉格和索尔贝娄笔下的芝加哥;旅行背景,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背景,马克吐温的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老人与海的旅行背景。

3、阐发研究:由我国台湾学者提出。最初形态时佛教中“格义”研究法。包括用外来的文学理论来阐发本民族的文学作品和文学现象、或用本民族的文学理论来阐发外来的文学作品和文学现象;不同民族文学理论的相互阐发;别的学科及理论来对文学进行阐发、解释文学现象。是一种双向的、相互的阐发,通过具体的、细微的研究来说明基本道理。例如用结构主义的方法,从语言结构入手分析杜甫的《秋兴》,就可以从内在结构说明这些诗之所以产生歧义的原因。

【神话学派】代表人物(格林兄弟、马科斯.缪勒),【人类学派】(英国的安德鲁.朗、弗雷泽《金枝》、哈特兰),【历史地理学派】(芬兰的科隆和阿尔奈“AT分类法”),【心理分析学派】(弗洛伊德、荣格)

1、文类学:对于文学形式的各个种类和类型以及文学风格的比较研究。文类研究包括历时、共时和缺类。【判断题】:亚里士多德认为文学相应分为三类:史诗、抒情诗、戏剧。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最早把文体分为四科八类:将文体划分为奏议、书论、铭诔、诗赋四类。

①文类学大题:历时研究:从纵的方向对属于同一“家族”的作品进行比较,目的是通过综合、归纳,总结出某一类型的基本共同点或规范。也就是对某一具体文学样式的形成及在各国流传进行研究,它强调“事实联系”。

Eg:流浪汉小说的共同特征:西方流浪汉小说的产生和发展

以西班牙(16世纪中叶):《小癞子》(1554)、《古斯曼的生平》、《流浪女胡斯蒂娜》、《骗子堂·巴勃罗斯的生平》

德国:《西木卜里其西木斯奇遇记》法国:《吉尔·布拉斯》英国:《蓝登传》、《摩尔·弗兰德斯》美国:《奥吉·马琪历险记》(20世纪50年代)

都是以一个流浪汉式的中心人物一生的经历贯彻始终,展开一副较为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

小说具有大致类似的情节结构

小说的目的大都是在乎暴露社会的黑暗腐败丑恶

小说的主人公都是当时社会现实的产物

小说的主人公往往诙谐幽默,聪明过人,常常能化险为夷,出奇制胜,摆脱困境

流浪汉主人公的机智、勇敢、单纯,与他们主人的昏庸怯懦狠毒贪婪形成对比,小说从头至尾充满讽刺的情调

7小说采用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和插曲式结构

文类学大题:共时研究:从横的方面对不同民族文学中的某些文类加以比较,其重点是辩异,而不是求同,当然在辩异的过程中也可以发现类似。

Eg:中西方悲剧比较:

差异:①从悲剧的产生来看,中国悲剧比西方悲剧晚了近2000年,希腊悲剧产生于酒神颂,中国悲剧是古代流传的讲唱文学和舞曲歌词的基础上演变来的,希腊悲剧多取决于神话,中国悲剧取材较为广泛。

②从悲剧的本质来讲,西方悲剧可大致分为命运悲剧《俄狄浦斯王》、性格悲剧《哈姆莱特》、社会悲剧《人民公敌》和形而上的悲剧《等待戈多》。中国悲剧从古典悲剧窦娥冤到现代悲剧雷雨几乎都是社会悲剧。

③从结构和形式上看,西方悲剧除希腊悲剧使用合唱或偶有歌唱之外,基本上是用以白为主的话剧形式,而中国悲剧则是以歌唱为主,多事唱白相生的戏剧形式。

④主人公性质不同,西方悲剧人物都有高贵血统,或帝王将相或名门贵胄而非普通人,知道18世纪19世纪小人物出现才打破,中国悲剧对身份地区无严格约束,更有人情味。

⑤悲剧的结局,西方反对喜剧,双重结局,中方大团圆强调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带有理想成分。中国传统戏曲悲剧一贯重视悲剧的喜剧因素,伤心与快意巧妙结合。

相同:1中西方悲剧的起源于民间活动关系密切,与宗教活动关系密切。

2悲剧性占据主导地位,成为贯穿始终的戏剧冲突的基础。

3中西悲剧不论主人公出身经历如何,他们总是典型的悲剧人物

4悲剧冲突往往是在悲剧结构中围绕着有主人公代表的正方势力和敌对势力的对立展开,不断的推动情节,导致最终的解决。

5充满悲剧的气氛和情调,与悲剧情节相辅相生

2、主题学:①主题学定义:是比较文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着重研究同一主题、题材、母题、情景、人物典型、意象、套语等跨国跨民族的流传和演变,或研究不同文化背景中的作家对它的不同处理,并探讨这种流变的文学、文化和民族心理等方面的原因【主题】通过人物和情节被具体化的抽象思想或观念,是作品的主旨和中心思想,往往可以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来表述。Eg:爱国主义精神;人性的复归;一部作品可以有多个主题。②一般主题研究和主题学研究的区别:一般的主题研究探讨是个人主题的呈现,是某个部作品或典型人物所呈现的思想,重点在于研究对象的内涵。1一般的主题研究是研究着眼于一个点——个别主题的呈现,研究对象的内涵2;比较文学分支的主题学讨论的是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作家对相同或者相似主题、题材、情节、人物类型的不同处理。重点在研究对象的外延1。主题学研究着眼于一条线,甚至一个面,重点在于研究对象的外部——手段和形式2。③主题史研究和主题学研究的区别:1主题史研究的范围是探讨、考证某一相同或者相似的题材,主题在一国的流变和增衍的过程如题材演变、主题异变。例:《孟姜女故事的转变》对孟姜女哭长城故事的起源以及在不同朝代流变的追寻和分析

2主题学是比较文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着重研究同一主题、题材、母题、情景、人物典型、意象、套路等跨国跨民族的流传和演变,或研究不同文化背景中的作家对它的不同处理,并探讨这种流变的文学、文化和民族心理等方面的原因。①主题研究:研究同一主题在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语境中的作家的不同处理或不同主题在不同国家的流变如家庭主题、个性解放主题、个人奋斗主题、复仇主题等。【主题】是通过人物和情节被具体化了的抽象思想或观念,是作品的主旨和中心思想。往往可以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来表述。Eg:爱国主义精神;人性的复归;一部作品可以有多个主题。②母题研究:家庭母题、战争母题、一个男人和多个女人母题。【母题】是描述对作品中反复出现的人类基本行为实践和情景的基本概况,是构成作品的基本单位,主题可以从母题中抽象出来。Eg:古华的《芙蓉镇》中勤劳致富的形势、连续的政治运动、一个女人和两个甚至几个男人的关系、政治人物和群众的关系,就是母题。③题材研究主要考察不同民族文化间具有共通性的典型事件——同一题材在不同民族文学的不同形态极其文化历史,重点在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中的相同题材研究。Eg:灰姑娘题材、大洪水题材、唐璜题材。【题材】即可以改造、加工、建构完整故事、情节和意蕴的素材,存在于文学作品之前,轮廓清晰的故事脉络。主题学范畴内的题材专指民族文化间的共通性的典型事件。④意象研究包括三方面的内容:1)相同物象在不同文化语境中具有相同意义,如狐狸狡猾。2)相同物象在不同文化语境中具有不同意义。如红色在中国表示大吉大利,他国没有3)一种物象在某种文化语境中具有意义,在另一文化语境中却没有,如松柏鹤桃在中国表长寿,他国没有。【意象】是凝结着一定文化内涵、意旨及审美意识的符号化物象,包括动植物、色彩以及景观等作品中的细节描写、暗示、比喻、象征、双关等形成的一系列意象。⑤【情境】主要指作品的情节、事件、行为方式的组合,环境因素等

大题:主题学:人物形象《杜十娘》《茶花女》比较

相同点:相同而各自不幸的命运1;相同的牺牲不同的斗争精神2;同为爱情牺牲,表现出独立人格和顽强个性3;两位女性都美丽绝伦,纯洁善良,风华正茂,向往真正的爱情和幸福4。她们都憎恨自己所处的环境,都渴望逃出火坑,过上一种真正充满自由、平等、欢乐的生活。5在如何实现自己这一理想追求的问题上,她们不谋而合地走上了依靠爱情力量而努力奋斗的道路。6

不同点:冯梦龙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以“怒”为文眼,小仲马《茶花女》则以“悲”为主线。1杜十娘聪明能干,勇敢坚定,有远见、有胆识,而茶花女则更多的是自我牺牲和忍耐,缺乏十娘那种为了追求爱情所表现出来的聪明机智的斗争精神。2虽然二位最终都是为情身亡,但十娘却充满了怒气,轰轰烈烈,投江而去,好不悲壮。而茶花女则抑郁成疾,悄无声息地离开了人间,充满悲情。3我国古代白话小说,尽管有着现实主义精神,但仍带着某些浪漫色彩,其中有积极精神,也有消极因素。相比之下,《茶花女》是更严格、更深刻的现实主义。作品入木三分地揭露了当时社会对妓女的摧残,毫无粉饰地展示了茶花女的悲惨命运,其中所体现的人道主义精神,也比《杜十娘怒沉百宝箱》表现得更明确、更深刻、更强烈,这一切都充分体现了批判现实主义的“优势”。4然而作品却不能指出妓女解放的出路,全书笼罩着一种悲哀的气氛,缺乏鼓舞人心的力量,又表现出批判现实主义的局限性。在这一点上,杜十娘的形象比茶花女更具有理想的光辉。53、媒介学:

4、形象学:①形象学:脱胎于影响研究,是比较文学学科中的一个门类,研究某国文学作品中的异国异族形象,关注作家在作品中如何理解、描述、阐释作为他者的异国异族1,其任务是探索异国异族神话的创造过程和规律2,分析其社会心理背景以及深层文化意蕴3。【形象:是文学艺术反映社会生活的特殊形式,是作家根据社会生活的各种现象集中、概括、创造出来的具有强烈感情色彩和审美意义的具体可感的人生图画。】②形象学意义上的形象与一般文艺理论形象的区别:A、形象学的形象首先是异国异族形象,即“他者形象”。这种形象是一种具体特定所指,包含着文化语境知识背景。可见形象学意义上的形象比文艺理论形象的范围小的多。Eg:“鬼子”便是日本人的形象,它包含着中国人的态度、倾向和价值判断,以及日本人对于中国人造成的巨大创伤这一背景。B、其次是形象学意义上的形象;自我形象,它依附在他者形象背后,并决定着他者形象的塑造和确定。也就是他者形象是自我形象的间接反映,是自我观念的曲折表现;形象学研究中,作家只是被看成媒介,研究重点是形象背后的文化差异。就是说形象学中的形象是一个民族的一种价值观念,认知态度的反映及媒介,其核心内容即其所指,是一个民族对另一个民族的认知态度,反映的是民族观念,形象便是这一观念的结果。而一般文艺理论把形象看成是作家个人艺术独创性的结晶,研究重点也在此。③社会集体想象物:即指全社会对一个异国社会文化整体所做的阐释。因为想象主体是生活在一定社会中的人。他们的思想必然受到其所属文化的影响与制约,他们被其自身所属的文化烙上了强烈的特征,为他们对另一个文化进行审视时,必然带有其社会整体想象的浓厚印记。社会集体想象物的作用有两种:1)意识形态化:(认同性)作家在依据本国占统治地位的文化范型表现异国,对异国文明持贬斥否定态度。-对自我肯定,对他者否定。2)乌托邦:(颠覆性)当作家依据具有离心力的话语表现异国,向意识形态所竭力支持的本国社会秩序质疑并将其颠覆时,这样的异国形象叫乌托邦。-对他者肯定,对自我否定,社会颠覆性。欧洲人心目中的“中国人形象”【转变】18世纪以前,印象很好,因为中国本身的强大,所以西方人仰视18世纪以后,印象差,因为中国日渐落后,再加上某些中国人不注重形象,还有西方人的视角变化

1、比较文学中的跨学科研究:是近二三十年以来兴起的一种学问,有的学者称它为“科际整合”,专指对于文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相互关系的研究。跨学科研究包括文学与其他艺术门类之间的关系的研究、文学与宗教、文学与社会科学、人文科学之间的关系的研究以及文学与自然科学之间的关系的研究。

主题学大题

1、意象比较-中外诗歌“月”意象审美内涵之比较

李白与劳伦斯作品中的月亮意象比较

在中国古代,月亮就一直是人们崇拜和赞美的对象。它阴晴圆缺的变化,一直激发着人们无尽的想象。传说中的月神总是一个具万般柔情于一身的完美纯洁的女子形象。因此,这一文化传统使诗人在失意、寂寞时就自然而然将月亮作为了自己的精神家园。作为一个诗人李白曾身怀崇高的理想\

远大的抱负。但在生活道路和政治生涯中与黑暗的现实世界发生了尖锐的矛盾冲突。而清澄的月亮则以其独特的魅力赢得了诗人的青睐。李白鲜明突出的个性就是浪漫、豪放和洒脱。他笔下的月亮便也具有了可邀可乘,可攀可揽,甚至可醉可赊的种种灵性异秉。李白在现实中屡遭打击

因而诗中就常流露出他不得志时那孤独郁愤的心情。如<

玉壶吟>

中:

三杯拂剑舞秋月

忽然高咏涕泗涟。清纯的月还是友情、亲情等等充满人性情感色彩的象征。李白在他的月亮诗里同样没有单纯的以月亮本身作为全诗的主题的诗作

而是以月亮作为素材,寄托了自己丰富而复杂的情感。而在劳伦斯留下的长篇小说和诗集中,月亮是反复出现的一个意象,在作品里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月亮是美好的大自然代表

是美丽,高贵的女性象征,能很好地表现出劳伦斯式的主题

性爱主题

。最重要的,它是女权主义胜利的象征,凡作品中能驾驭自己的命运,力图控制男人的独立女性总有月神相伴。劳伦斯善于用充满隐喻作用的象征体系,通过一个个

月亮的意象来表现作品的主题。

3、个人奋斗主题:

司汤达的《红与黑》和路遥的《人生》其主人公于连和高家林则是两个个人奋斗者的典型。

一、强烈的自我意识

于连和高加林都属于中下层阶级,他们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飞黄腾达,向上流社会发动了猛烈的攻击。当他们向上流社会进攻,并且与之冲突时,往往极力保持他们的“傲气、“清高”和“虚荣”。在他们的性格中,强烈的自我意识是核心的和深层的内容,主要表现为其在环境外力的作用下生出的平等观念、反抗意识和强烈的个人野心。于连出身于木匠家庭,他自称“平民的儿子”,地位低下,常受人歧视,即使在家里,也因不是一块当木匠的好料而常遭父兄的打骂。于连不甘心过这种受欺侮的生活,几次想离家出走。这表现了他对独立人格的渴求。高家林是一个陕北农村小学的民办教师,此时他觉得很满足了。当他被有权有势的大队书记高明楼的儿子三星顶替时,他感到很绝望,同时也对现实社会的腐败和不正之风感到深深的憎恶,他不满于这种不公平的现实,表现了他对独立人格的渴求。

二、为了成功,不择手段

时代和社会赋予了他们奋斗的精神和性格中追逐的因素,然而又处处阻挡着他们追求人生价值,实现人生的理想和抱负,现实和理想之间充满了复杂的矛盾。为了成功,为了实现种种个人的欲望他们不得不采取特殊的方式,甚至不惜以扭曲自己的本性为代价,而以伪善的面目出现。为了确立自我,寻找个人幸福,顺应环境,于连不惜为复辟势力效劳,表现出一种妥协性。高加林是怎样的呢?当他失掉教师的工作成为一个普通的社员时,善良美丽的农村姑娘刘巧珍闯进了他的生活,并且真心真意地爱上了他,巧珍虽然没有文化,但她的爱质朴纯真,是一种充满激情而又炽烈的爱。而她对于高加林来说只是在他失意时找到了精神上的慰籍。当机遇再次降临到了高加林身上,他终于抓住了这次机会,重新回到了城市。

三、善良天性的“回归”

无论是于连还是高家林,当他们为之奋斗的理想破灭,重新回到原来的位置时,他们经过深深的反思,头脑终于清醒了,终于做回了原来的自我。

还在贝尚松神学院里的时候,于连对伪善的环境始终有一种抵抗力,是“充满了疯狂的愤怒”,他的良心没有泯灭,在他虚伪的背后尚保留着正直与善良的天性。当高加林通过“走后门”进城这件事被人告发,他面对的将是重新回到生他养他的那片土地,继续做一个农民时,他拒绝了黄亚萍宁可和他一起到农村去生活的请求,而是对她说出了自己心中的话:“……我自己一直也是非常喜欢你的。但我现在才深切感到,从感情上来说,我实际上更爱巧珍,尽管她连一个字也不识。我想我现在不应该对你隐瞒这一点……”[5]这是他的所有的理想和抱负完全破灭,冷静反省后的自白,是他内心的真实感受,尽管巧珍已经嫁给人了。但是从他的自白我们可以看出:他的良心并没有完全泯灭,在他的个人奋斗失败后,他的善良的天性重新“回归”了。

于连和高家林的个人奋斗道路是失败的,其悲剧性的结局是必然的。他们的抱负和野心,他们的愤世嫉俗,他们的孤军奋战,他们的绝望都具有时代的特征。在他们的身上我们可以窥见社会中“于连”式、“高家林”式人们的思想感情,他们的悲剧也是这些人的命运概括。

4、典型人物(吝啬鬼形象)

吴敬梓笔下的严监生(《儒临外史》),一个是巴尔扎克笔下的葛朗台(《欧也妮·葛朗台》

作品所塑造的严监生这一形象也是封建文人之一,他仅仅取得了一个秀才的资格,没有中举,他是千百万知识分子的一员,他仅是科举的一个小小的牺牲品。在《欧也妮·葛朗台》这部小说里,巴尔扎克成功地塑造了一个狡诈、贪婪、吝啬的资产阶级暴发户的典型。小说的中心人物葛朗台是在法国大革命的变动中一步步地发迹的。

在看两者吝啬的经典表现,临死时候对财富的态度,严监生之所以迟迟不肯闭眼是因为油灯里点着的两根灯芯草,待赵氏挑去一根之后,他“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再看看葛朗台临死时的表现:“本区的教士来给他做临终法事的时候,十字架,烛台,和银镶的圣水壶一出现,似乎已经死去了几小时的眼睛立刻复活了,目不转睛的瞧着那些法器,他的肉瘤也最后的动了一动。神甫把镀金的十字架送到他的唇边,给他亲吻基督的圣像,他却做了一个骇人的姿势想把十字架抓在手里,这一下最后的努力送了他的命。”两人在临死时都是吝啬鬼的形象,但严监生是怕浪费自己的油,是典型的守财奴,而葛朗台是至死都在想着占有别人的财富,是掠夺者的形象。二者之间的差异也就可以窥见一斑了。

从两者对待家人以及平时生活用度上也能看出他们的区别。严监生一家四口平时猪肉也舍不得买一斤,只有在儿子闹的时候,才会到熟切店里买四个钱的哄哄他,是非常吝啬的,但是遇到大事、正经事,他还是舍得花银子的。而葛朗台在家庭生活中则是一个缁铢必较的人,对待自己的生活也很苛刻,一年到头来就是那么一身装束,一年只理两次发。他从来都不吃请。通过人物形象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严监生虽然也吝啬,但是较之葛朗台的贪婪和吝啬,充其量他也只不过是一个小丑,一个授人以笑柄的小丑。

第四篇:比较文学课后答案

比较文学课后答案

第一章

1、什么叫流传学?试分析它的特征及研究范围。

流传学也称誉舆学,是传统的影响研究模式之一。1931年,法国比较文学学者梵·第根首先将它引入了比较文学学科理论,使之成为比较文学实践中的一种被广泛应用的基本方法。它的主要特点就是从给予影响的放送者出发,去研究作为终点的接受者的“他者“情况,包括文学流派、潮流、作家及文本等在他国的际遇、影响及被接受的情况。

特征:首先,流传学研究的“文学关系”是多元文学关系。梵·第根对这一点有经典的阐述,他把这种关系限定在“两国文学间的相互关系上”。其次,流传学具有实证性。因为其研究的对象是“文学关系”,而这种关系只有建立在事实性基础之上才能成立,否则就无所谓“关系”。这种研究既然是以“事实”为依据,就必然要强调一种强烈的历史意识,既注意文学现象、观念、作品、文类的纵向发展、流变,又要注意这种传承流变与横向的各种关系。

研究范围:(1)、接受者国家和作者对作为放送者的外国作者的认识(包括其评价、介绍等)。(2)、接受者所受到放送者那些具体作品的影响及对放送者的评价。(3)、接受者是否摹仿放送者,摹仿了那些方面,如文体、风格、思想、情感、主题、背景等。(4)、接受者是直接还是间接接触作品,是直接阅读原文,还是通过译文或评论了解作品,译本在其影响的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5)、文学界、出版界、读者是怎样接受这些作品的,他们的反映和情感是怎样的。(6)、作品的传播情况如何,哪些阶层受影响最广。(7)、影响的程度是肤浅的,还是深刻的。(8)、影响的时间是短暂的还是长久的。(9)、是什么帮助人们接受影响并使影响成熟;是什么造成接受者对影响的选择。(10)、是什么影响确立了放送者在接受者眼中的形象和地位。

2.举例分析交叉影响和循环影响的双向互动性。

中国元曲《赵氏孤儿》在欧洲的流传,就是比较文学发展史上交叉影响和循环影响的双向互动的典范。它先是经历了在英法两国的流传与接受,约两个世纪以后它又“返销”中国,即1990年天津人艺又把它作为西洋话剧的《中国孤儿》搬上舞台。于是作为起点的中国古代戏剧作品《赵氏孤儿》,经历了在法国、英国的改编和再创造,最后又返回它的故乡。

《赵氏孤儿》在中、法、英三国的流传中存在着两种方式:一是双向互动直线式交叉影响。英国人通过法国而认识中国文化。曾经有学者指出,英国剧作家谋飞的《中国孤儿》,是根据伏尔泰的改编创作的,在角色、场景和台词上不少地方与伏氏相同或相似,但谋氏之作在结构上更多的是直接取材中国的《赵氏孤儿》。可见,作为放送者的《赵氏孤儿》在英国人那里变成了接收者,即它接受了法国的《中国孤儿》和中国的《赵氏孤儿》的影响,形成了它与法国、中国戏剧之间的互动,呈现出一种交叉影响和互动关系。二是双向互动的循环交流。从中国的《赵氏孤儿》到伏尔泰的《中国孤儿》,直至再返回中国,这既是一种循环互动,也有交叉影响。如果说,伏尔泰的《中国孤儿》是“请中国人”给“法国人上道德课”,那么20世纪末《中国孤儿》回到“娘家”,就是“请法国人给中国人上艺术课”,-—《中国孤儿》不仅以全新的面貌再现舞台,而且“反转来影响着我国艺术家的戏剧意识和戏剧思维”,即作为放送者的中国又变成了接收者。

3、渊源学的定义是什么?包括哪些研究方法? 渊源学:渊源学又称为源流学或源泉学,属于影响学的研究范畴。它是指以文学接受者为出发点,去探寻放送者的影响,也就是在比较文学的视野中,揭示某一文学现象或作家的主题、题材、人物、情节、风格、语言等的外来因素,是一种对跨国影响渊源的实证性追溯和研究。

从影响方式来看渊源学的研究方式:

1、首先,从影响的方式来看,“印象”对作家自身来说是比较直接的一种体验,这会进而影响到他的创作实践。印象在作家创作中的重要作用,从印象角度来对文学渊源进行追溯也是非常有价值的。对印象渊源进行的研究可以按照时间的长短大致分为几类:旅行、旅居、游学、留学等。

2、其次,从影响的方式来说,还包括对口传渊源的研究。也就是说,渊源学是研究通过口头传播方式而造成的文学影响和渊源关系,也就是研究外国的神话、传说、故事、歌谣、谚语等对作家文学创作所产生的影响和渊源关系。

3、再次,从影响的方式来说,它的最后一个形式就是对笔述渊源的研究。所谓笔述渊源,也就是见之于文字的渊源研究。因为它很容易能被研究者所实证。从影响的发送者角度来看渊源学的研究方式:

1、孤立的渊源:又被称为是“直线式的渊源”,它的研究目的“是在于从一件作品中重找到另一国文学作品的根源”,按照梵·第根所说的,这种研究的关注点分为主题、情节和细节、以及思想的渊源等方面的实证关系考证。可以说,这种孤立渊源研究是对接受者和放送者两者之间关系的一种直接的比较研究。

2、集体的渊源:它也被称为“圆形的渊源”,即研究一个作家如何接受许多外国作家作品影响的,而并不是仅仅局限于对他接受一部外国作品或者一国文学影响的研究上。这种研究要以大量实证性资料考证为研究基础,一方面要从作家自己关于这一接受情况的种种记载之中进行搜集,从作家在其作品的序、跋中的说明,到自传、日记、笔记、书信中的记录,乃至个人阅读书目的清理,都是进行考证的关键资料;而另一方面,要从与作家有关的人们对于这一作家接受影响的种种记忆中进行搜集,从亲属、朋友的回忆录、书信,到评论者的评论、评传,乃至相关的口述资料都应该尽量包括在内。

4、请结合渊源学的具体研究实例,分析渊源学和实证研究有什么样的关系?

a渊源学必须以实证性研究为根基,强调对实证性资料的收集、鉴别、分析和论证。所以说,渊源学对外国文学渊源的探究不是一种以类似性为基础的文学关系的想象,而是必须建构在翔实的资料考证的基础上的实证性文学关系研究。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它是一种实证性的文学影响研究,属于不同国家间文学关系史的研究范畴。B、这种强调实证性文学关系的研究,是所有渊源学研究的共有的特征。例如,我们可以聪周翰的《弥尔顿<失乐园>中的加帆车》一文了解实证性考察在渊源探寻中的重要作用。这篇文章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实证性的层层论述。如果没有大量的实证性文献支撑,渊源学的研究就会流于猜想,就会缺乏说服力。所以我们说,只有具备了一种实证性的考察,才会取得渊源追溯研究的成功。

5、什么是媒介学?媒介学的理论和方法有哪些?

媒介学是与渊源学相对的一个与影响研究有关的术语,它是影响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外国作品进入本国的方式、途径、手段及其背后的因果规律。

理论和方法:(1)个体媒介。在媒介学研究中,“个人”媒介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2)团体媒介。媒介的环境是指外国文学研究者的团体,如沙龙、新闻、杂志和社会环境组成。(3)文字资料媒介。文字与资料媒介是最重要的一种媒介。

6、比较文学媒介学研究的新视点有哪些?

1、媒介学的新视点,是指在比较文学视野下的翻译研究。媒介学从注重事实联系、即关系的挖掘,注重史实研究、即对影响过程的研究;走向考察翻译在跨文化交流中的实践活动、在文学交流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2、作为媒介,中国文学通过翻译走向了新的阶段。由于人类文明的进步,交通工具的开发,人与人的交往越来越频繁,翻译事业也越来越表现出它的重要性。人类进入21世纪,传媒手段越来越先进,交流越来越便利。国内、国际的传播都以惊人的速度进行。网络时代的文学,从创作到阅读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在跨文化、跨民族的文学交流中,从翻译到传播都对传统观念提出了很大的挑战,引起学术界严重关切。

3、比较文学的文学翻译和文学关系研究是媒介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传播媒介迅猛发展的今天,其研究对象不能仅仅局限传统的人物、社会环境、地理和事物等,传播媒介本身也成为重要的研究对象。对传播媒介的研究,如对互联网、影视艺术、广播电视等这些时代的最有影响的媒体的研究,会推动媒介学的发展。第二章

1、文化过滤的定义是什么?它的理论基础是什么?

文化过滤指文学交流中接受者的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文化传统对交流信息的选择、改造、移植、渗透的作用。也是一种文化对另一种文化发生影响时,接受方的创造性接受而形成对影响的反作用。文化过滤肯定了文化在传播过程中发生变异、变形、转化的合理性,以及接受者对文化的误读的不可避免性。这一认识论上的转变是与20世纪上半叶的学术话语和学术生态联系在一起的。如接受美学的兴起,确立读者在文学交流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又如,海德格尔、伽达默尔等人的“哲学解释学”,主张“在理解中所发生的过去只是过去和现在的一种调解和转化,它们都超越了认识者的有意识控制”。这些理论不仅给文学理论研究带来了新的气象,而且也刷新了传统的比较文学影响研究,更为文化过滤的合理性提供了理论根基。

2、为什么说文化过滤必然导致文学误读?请结合两种语言互译中的具体实例来予以说明。

1.文化过滤体现在文化交流的始终,那么误读也必然伴随着对外来文学作品的阅读过程之中;2.文化在传播和接受过程中会因文化过滤的原因而造成发送者文化的损耗和接受者文化的渗透,这样也就会因发送者文化与接受者文化的差异而造成影响误差,或者叫做创造性接受,这样就形成误读;3.美国文艺理论家哈罗德·布鲁姆的“误读理论”与他的《影响的焦虑》(1975);4.误读是“文化过滤”过程中诸多因素合力的产物,如接受者或阅读者的主体性因素(自身的文化传统、个人的思维方式);从理解的历史性来看,一部作品进入另一种语言文化之中,不仅存在地域上的差异,也意味着跨越历史时空的错位。5.文学误读是文学创新的重要因子之一。

3、为什么说译介学属于文学变异研究?

影响研究注重的是以实证的方法描绘出文学影响的路线,而深受语言学转型之后的欧洲理论影响的译介学却并不试图通过探幽发微或缜密考证来指出误译对目标文化的影响。影响研究的理论前提之一是将源文化视作主体,目标文化视作客体,以原文为中心,而仅把翻译作为工具;而译介学却恰恰相反,它的前提是误读和误译,因此翻译必然产生变异,值得深究的是这些变异产生的原因及历史文化语境。可见,译介学既然不同于媒介学,也就不应再囿于影响研究的框架之中。因此,继续突破影响研究的范式,从文学变异学的视角研究翻译问题,不仅会促进译介学的发展,同时也对更新比较文学的学科体系具有积极意义。故本 教材不仅将译介学纳入文学变异性研究的框架之内,而且从这一全新视角出发,重新界定译介学。我们认为,译介学是比较文学中研究语言层面的变异的分支学科,它关注的是跨语际翻译过程中发生的种种语言变异(即“创造性叛逆”)现象,并探讨产生这些变异的社会、历史以及文化根源。

4、译介学的研究范畴包括哪些?

A、翻译理论研究。要重估翻译的价值,就必须重新界定翻译与原文之间的关系,将翻译从原文的阴影中解放出来。有几位重要的理论家对解决这个问题做出了关键性的贡献。比如雅各布森、本雅明以及雅克·德里达。尤其是德里达为代表的解构主义翻译观颠倒了传统译论关于原文与译文关系的论说,从而彻底将翻译从原文中拯救出来。B、翻译文本研究

译介学的译本研究包括译本与原文的对照、不同译本的比较、译本的变异等方面。但是,译介学的这些研究与传统译学不同在于,译介学的研究诉求并不在于得出孰优孰劣的结论,它将翻译的叛逆视为必然而不是过错,所以它对译本的细读与勘校。C、翻译文学史研究

(1)翻译文学史研究的历史1938年,阿英写作了章回小说体的《翻译史话是文学翻译史的圭臬之作。(2)翻译文学史关注的问题。

5、怎样理解比较文学形象学的变异性特征?

从严格意义上来说,比较文学形象学并不一个与传统截然对立的崭新的研究领域,恰恰相反,比较文学形象学的发端甚至可以追溯到19世纪比较文学学科的诞生期它与法国学派的影响研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传统的影响影响研究的渊源学研究中实际上就已暗含了形象学的因子。进入20世纪60年代以后,形象学发展进入成熟期。早期的形象学中虽然已包含了变异的因子,但总的来看,它仍然主要是一种注重有事实关系的文学关系史的研究,它主要关注的是“一个形象与„被注视‟国相比是否„错误‟或其„忠实程度‟的问题”,而与之相反,这一时期的形象学研究重心已转向形象制作主体或注视者一方,与之相对应,它重视的是形象制作主体或注视者一方对他者的创造性阅读和接受。对此,巴柔有非常清楚的阐释。他的阐释意味着这种形象学实际上是一种变异研究中的形象学。在创造性想象和变异理论关照下,他者形象不是再现而是主观与客观、情感与思想混合而成的产物,生产或制作这一偏离了客观存在的他者形象过程,也就是制作方或注视放完全以自我的文化观念模式对他者的历史文化现实进行变异的过程。

5、简述形象学中的注视者与他者的关系。

(1)狂热。在这种关系形态中,注视者建构的异国形象已完全被理想化,具有浓厚的天堂般的幻象色彩憎恶。(2)憎恶。在这种关系形态中,在憎恶心理的驱使下,注视者在极力丑化、妖魔化他者形象时,也建构了一种凌驾于他者之上的无比美好的本土文化的幻象。(3)亲善。它与“狂热”要求的对他者的完全顺应不同,也与“憎恶”要求的对他者粗暴的同化不同,它认为他者处于与注视者既不更高、也不更低的地位,二者构成一种相互尊重、平等对话、交流的关系。

6、柏拉图的“迷狂说”和严羽的“妙语说”P225

这是关于灵感问题的问题的两种理论,柏拉图的“述狂说”是西方的权威理论,中国古文论流行的则是严羽等人的“妙语说”。首先,“妙语说”和“述狂说”一样,都是关于灵感的论述。其次“妙语说”与“述狂说”的第二个相同点是它们都将灵感与宗教迷信联系起来。柏拉图宣称灵感来源于神灵或者前生带来的记忆。严羽也同样以宗教论诗。“妙语说”与“述狂说”的相异之处主要表现在三方面。

一、理智与非理智。柏拉图完全否认理智的作用,而严羽虽强调诗有“别材”,诗歌创作要 “不涉理路”,但他主张非理性的灵感要与理智辩证统一。

二、狂热与虚静。“述狂”是一种热烈激越的灵感状态,当诗人陷入“迷狂”时,就会达到狂欢的境界。而“妙语”则是一种平静的心理状态,是长期积累中,在宁静中慢慢悟入。

三、神赐与积累。述狂说宣称灵感是神赐的,而妙语说则强调灵感来自平时的积累。

7、接受学和影响研究的联系和区别分别是什么?

联系:法国著名比较文学者梵·第根在分析影响的传播过程时曾经将其划分为三个部分:放送者、传递者、和接受者,从影响的角度对接受者进行了研究。但梵·第根之所以关注接受者,并非像后来的接受学那样将接受者置于研究的中心,而是通过接受求证影响的“事实”,将接受视作起点,对影响进行原始性探寻,研究影响的渊源。无论是起点明确的流传学研究还是起点不明的渊源学研究都没有把影响和接受明确区分。真正从理论上对影响和接受进行明确的区分的,是美国比较文学者韦斯坦因。意大利学者弗朗科·梅雷加利也看到了接受学和影响研究的不同。通过上述引证可以清楚地看到比较文学中的影响研究和接受学之间的理论联系。区别:(1)接受学和影响研究的理论基础是不同的。接受学奠基于接受理论和现代阐释学,注重的是文学变异的研究;而影响研究的理论基础是实证主义,要求通过具体的文献资料来证明不同民族作家、作品之间所存在的事实上的联系。(2)接受学与影响研究的理论重心不同。在作品、作者、读者三个因素中,接受学注重研究读者在阅读域外作品的过程中的种种反应及其原因,以读者作为其理论研究的核心;而影响研究以文本为核心,研究作家作品之间的事实联系,重视形成文本的外来影响的因素。

8、接受学的研究内容包括哪些?

A、同一文明下一个国家对另外一个国家的作品接受变异。B、不同文明下一个国家对另外一个国家的作品接受变异。C、平行研究中的接受变异。

9、什么是文学的他国化?

文学的他国化是指一国文学在传播到他国后,经过文化过滤、译介、接受之后的一种更为深层次的变异,这种变异主要体现在传播国文学本身的文化规则和文学话语已经在根本上被他国——接受国所化,从而成为他国文学和文化的一部分,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文学的他国化,文学的他国化研究就是指对这种现象的研究。

10、文学他国化必须立足的基点是什么?为什么?

文学的他国化必须立足于接受国的文学传统和民族欣赏习惯,否则,文学的他国化是不可能实现的。文学他国化必须以接受国文学的文化规则、话语方式亦即思维和言说的方式为基础。如中国的寒山诗在美国的遭遇就是典型的文学他国化的现象。文学他国化必须立足于接受国的原因还在于,文学被他国化以后必然会参与到接受国本国文学的更新与再创造,如果不立足于接受国自己的思维方式和文化规则就只会出现我们前面提到的对传播国文学的全盘照搬和生搬硬套,这样,文学的他国化不仅不可能发生,还会使得接受国的文学失去自身的文学品格,从而也就无法在世界文苑立足。

那么,在文学的他国化过程中,接受国如何以本民族的文化规则和思维方式为主呢?首先就是接受国必须充分认识到本国文学传统的重要性,尊重本国的文化规则和话语言说方式。其次,接受国在坚持本国文学文化规则的基础上,结合本国文学和外来文学的特点,对外来文学进行本土化的改造。再次,文学的他国化研究还应该注意,文学的他国化必须与接受国当下的语境或者说是文学要求 结合起来。一种文学能不能被接受国他国化,或者说是在何种程度上的他国化,这与接受国的文化语境和文学需求有关。第三章

1、请谈谈俄苏学派历史类型学研究的特色与局限?

俄国比较文艺学之父、“历史诗学”奠基人亚历山大•维谢洛夫斯基认为,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人类生活方式、社会模式和文化心理在一定历史阶段存在着结构相似性,文学发展规律与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相一致,应当运用历史的比较的观点去研究各民族文学在世界文学发展过程中相同或相似的东西,维谢洛夫斯基的这种历史诗学理论对日后以日尔蒙斯基、康拉德、赫拉普钦科等为代表的独树一帜的俄苏比较文学历史类型学研究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关于俄苏学派历史类型学研究的对象和范围,康拉德做出了全面和细致的说明,认为其大体可以包括两方面的内容:1.由某种历史共同性的因素而产生的一些现象,如十九世纪法国、英国、俄国、欧洲其他国家以及亚洲某些国家的古典现实主义文学的类型学相似;2.各国文学在没有任何历史共同性甚至产生于不同历史时代、彼此缺乏任何联系的条件下所产生的相似性现象。俄苏学派的历史类型学研究旗帜鲜明地反对“欧洲中心论”,重视东西方文学之间的比较研究,认为真正的总体文学必须把整个人类文明的文学全都纳入研究的轨道,其学术视野远比美国学派弘通。俄苏学派在联系中国、日本、波斯等东方文学与西方文学进行比较研究方面做出了许多有益的工作,不过,以维谢洛夫斯基、日尔蒙斯基等为代表的俄苏学者一般都将东西方文学比较研究的重心放在了类型学的相似性上面,而相对忽略了对于其内在差异性的考察。

2. 跨文明语境下的类型学研究遇到了哪些新问题。产生了哪些新变化?请举例说明。

随着比较文学研究发展进程中欧洲中心论的步步失势和瓦解,越来越多的西方学者意识到突破单一欧洲文化体系局限的重要性,在打通类型学相似的前提下强调研究对象的“异质性”——这是跨文明语境下类型学研究的新特色。如果我们不能清醒地认识并处理中西文学中的异质性问题,就很可能使异质性相互遮蔽,而最终导致其中一种异质性的失落。这种“异质性的失落”的危机在中国的东西比较文学类型学研究中大致有两方面的体现。一是一度颇为流行的被称为“X+Y式”的东西方文学的浅度比附,把西方文学思潮流派或文学理论中一些特定的类型学术语牵强生硬地套用来阐发中国文学。以求同思维为中心的比较文学研究摸式,针对广义上同属单一文明范畴之内的西方文学时有很实际的应用性,然而,当我们将比较文学的研究视野与不同的文明体系中的文学进行比较时,就会发现除了一些基本的文学原则大致相同外,更多的是文学的不同,更多的是对同一个文学对象而形成的不同的文学表达形式或观念的变异,跨文明语境下类型学研究的重心已由相似性转移到了差异性之上。在《东西比较文学中“模子”的应用》一文中,叶维廉提出东西方各有自己的思维、语言和文学模子,文化模子的歧异以及由之而起的文学模子的歧异,我们必须先予正视,始可达成适当的了解,在进行跨文明研究时,必须放弃死守一个“模子”的偏执态度。

3、什么叫主题学研究?试叙述主题学发展历程。

主题学是不同国家的不同作家对相同主题的不同处理,是对并无事实联系的不同文学之间中的相同主题进行比较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出文学发展中带有规律性的东西。

主题学的产生主要发起于德国的民俗学研究。法国学者梵•第根总结了德国学 者的民俗学研究方法。主题学在美国的发展里程碑是1968年美国著名学者哈利•列文发表的专论《主题学和文学批评》。美国著名学者韦斯坦因在其专著《比较文学和文学理论》中专门辟出“主题学”一章,对主题学的历史、内容和形式作了全面论述。之后弗朗索瓦•约斯特在其专著《比较文学导论》中对主题学进行了深刻论述。很快,主题学在美国比较文学学界立住脚,许多学者将之纳入平行研究范畴,主题学研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成为了目前比较文学学界十分热门的研究方法之一。

主题学在国内的发端也是民俗学。1924年,顾颉刚在《北京大学歌谣周刊》上发表《孟姜女故事的转变》文章。其后,顾颉刚又整理出版了三册《孟姜女故事研究集》,加上我国其他学者出版的一些对民间传说人物的研究,开辟了国内主题学研究的先河。70年代以来,我国的主题学研究日趋活跃。80年代以来,我国主题学作为比较文学学科的一部分得到了深入的发展。

主题学在发展中也遭到国内外学者的质疑,意大利著名学者克罗齐、法国比较文学奠基人阿扎尔、美国著名学者雷纳•韦勒克等提出了质疑。但就在上述学者的一片质疑声中,法国、美国的主题学研究仍然逐渐发展为比较文学的一个领域。主题学的领域为许多学者提供了资料来源。作家们从来是思想史和感情史最直言无忌、最有说服力的阐释者,比较文学无须陷入民俗学的空泛和广博,就可以在其中找到机会为思想史和感情史做出贡献。

4、什么叫主题学研究的母题研究、情境研究、意象研究?略举例分别说明。

母题是文学研究中最具有特色的范畴。母题是一篇文学作品中较小的单位,文学作品的主题常常通过若干母题的组合表现出来,母题具有客观性。倘若将母题与主题相比较的话,其主要差别就是:母题是具体的,主题是抽象的;母题具客观性,主题具主观性;母题是基本叙事句,主题是复杂句式。比如同样展示战争的两部电影文学作品《红日》与《珍珠港》,前者的主题是通过解放军打垮国民党王牌师的事件,宣扬了革命战争的正义性。后者的主题是通过日本军国主义偷袭美国海军基地珍珠港的事件,渲染了战争摧毁人性中美好的东西。而两者的母题就是两个字:战争。这样分析电影文学《红日》与《珍珠港》各自的主题母题,其差别就十分清楚了。这里所说的母题“战争”是一种客观存在,也是两部作品中小到不可能再分的组成部分。而“革命战争的正义性”及“摧毁人性中美好的东西”就具有主观性、抽象性及复杂句式的特征了。

情境有时译作形势、局面。在比较文学中,情境指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学作品常见的一种典型的格局。“文革”时期文学作品中都存在种种典型的格局。比如正面人物大义凛然,气势上永远压倒反面人物。英雄人物的男性往往没有家庭,他们只爱事业。英雄人物的女性往往是“不爱红装爱武装”。各个民族都一样,革命事业压倒一切。对这些情境进行研究,特别是着力探讨这些情境怎样从一个国家(民族)传入另一国家(民族),从一个作家笔下传到另一个作家的笔下,目的都是要揭示出这些情境中的具体变异及其过程,寻觅出这些情境的鲜明的时代色彩、民族特征和个人风格。

主题学中的意象,指某一民族、某一国家中具有的特定意义的文学形象或文化形象。它们在历代文学中都具有深层意义。主题学中的意象可以是一种自然现象,可以是一种动植物,可以是一种想象中的事物,而这些自然现象、动植物及想象的事物,在不同民族文化里有着截然不同的含义,山,其文化意象在中国人心中有崇高的含义。形容一位伟人往往称之为巍巍的高山,视之有“高山仰止”的敬佩之意,然而,山在爱尔兰文学作品里却成了一个具有威胁性的形象。主题 学中的意象研究就要着力于探讨同一意象在不同民族文学中的文化的内涵,比较其变化与差异,揭示出各民族作品中的深层意蕴。特别重要的是,要通过同一主题不同意象或同一意象不同主题的研究,去探讨各个作家的民族文化心理及各民族的审美情趣之差异,这是意象研究的目的所在。

5、比较文学文体学研究对象和文体划分标准是什么?

比较文学文体学研究实际上就是比较文体学的研究,即从跨国、跨文明的角度,研究如何按照文学自身的特点来划分文学体裁,研究各种文体的特征以及在发展过程中文体的演变和文体之间相互关系的一种比较研究体系。在比较文学文体学研究中,最基本的问题就是文体的划分。中西方对文学文体划分标准是不同的:西方自柏拉图开始,就逐渐形成了各种划分方法,最易接受的是文体划分的三分法,即把文学文体划分为抒情类、叙事类、戏剧类 ;在中国,由于中国传统文化特有的因素,中国一直是以有韵文和无韵文来划分文体的,直到“五四”之后,在西式话语的影响下,才有了后来的三分法(抒情类、叙事类、戏剧类)和四分法(小说、戏剧、散文、诗歌)的提出。

6、中西方戏剧文类有何异同?

首先,西方自亚里士多德起就将戏剧作为最主要的文体,此文体受到重视并得到推崇,并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剧作家和评论家。而中国传统文学、文论一直是以“有韵之文”和“无韵之笔”来划分文体,所以诗与文一直被视为文学正宗,而戏剧与小说均被视为“小道”,受到压抑。直到清末民初,戏剧才在王国维等人的倡导下成为正宗。

其次,从历史上看,西方有着很强大的叙事传统,而中国有着很强的抒情诗歌传统,因此,中西传统戏剧在形式上最大的区别在于中国传统戏曲以歌诗为主,而西方传统戏剧则以对白为主。在结构上,西方逐渐形成戏剧的“三一律”理论,而中国传统戏曲的时空结构是开放的,在艺术表现形式上,它的地点是可以流动的,而时间的长短也是依照故事的需要,是没有限度的。

第三,中国与西方的戏剧发展轨迹不同。大略来说,西方戏剧从文艺复兴到十九世纪末,越来越向写实的对话戏剧发展。同时,歌剧、芭蕾剧、哑剧等都成为独立的形式,而不被认为是戏剧正统了。相反,在中国,传统的戏剧形式自宋元、经明清以来,一直 保持着它的特色,依然以歌舞、象征、风格化的演出艺术为主。到了二十世纪,中西方戏剧都发生巨大的转向,开始朝相反的方向发展,出现了文化交汇的局面。

6、你对比较文学跨学科研究的历史与现状有何评价?

7、论述比较文学跨学科研究的基本内容。第四章

1、梵•第根的“总体文学”理论有何重要意义? 梵•第根的总体文学理论有独特的贡献:

第一,从文学研究的本质和作用来说,总体文学理论继承了歌德关于“世界文学”的理想,使文学研究相对超越了民族、国家的限制,为多元文明的理解与沟通提供了新的思考维度。

第二,从文学研究的学科建设方面看,总体文学理论突破了当时比较文学学界实证式影响研究造成的停滞局面,是比较文学由法国学派跃进到美国学派的一座桥梁。

国别文学、比较文学和总体文学理论,是比较文学学科发展的三个重要阶段,体现了人们渴望交流与沟通的强烈愿望,体现了人们对比较文学学科认识的不断 深化。围绕比较文学与总体文学的论争,其实质是对比较文学学科性质与发展方向的论争,是比较文学是否应该在不断超越中更加接近“世界文学”理想的论争。

2. 举例说明“总体文学”观的西方中心主义倾向。

梵•第根在讨论“总体文学”时提到了诸多的“主义”,譬如彼特拉克主义、伏尔泰主义、卢梭主义、拜伦主义、纪德主义、人文主义、古典主义、纯理性主义、浪漫主义、感伤主义、自然主义、象征主义,以及十四行诗体、古典主义悲剧、浪漫派戏剧、田园小说及其他形式,这都是西方的。而韦勒克在讨论“总体文学”时,多次强调冲破民族文学的樊篱仅仅使西方文化形成了一个统一体,“而且,在不低估东方影响的重要性、特别是圣经的影响的情况下,我们必须承认一个包括整个欧洲、俄国、美国以及拉丁美洲文学在内的紧密整体”。另一位美国比较文学界的权威韦斯坦因在一本比较文学的教科书中更明确地反对总体文学研究。显然,在这些学者看来,西方文学是“总体文学”或者说世界文学的代表,是集大成的中心,比较文学家的使命便是研究西方文学的复杂演变。不难看出,在真正的“总体文学”观尚未建立以前,人们所理解的“总体文学”或“世界文学”只能是自成系统的“欧洲——西方文学”、“美洲——犹太文学”、“非洲——黑人文学”以及“亚洲——东方文学”等相对跨越了国界的区域性文学,且“欧洲——西方文学”处于核心地位。

3、如何界定异质性,如何认识异质性在比较文学跨文明研究中的重要意义?它与互补性关系如何?

所谓异质性,是指不同文明之间在文化机制、知识体系、学术规则和话语方式等层面表现出的从根本质态上彼此相异的特性。这种彼此相异的特性在不同文明的文学中都可得以体现,例如中西文论之间的异质性。任何一种文明都会有自身独特的品格,不同文明体系的文学自然也各有特色,表现出鲜明的异质性来。面对这种异质性,面对异质文学之间彼此激荡的局面,我们应该认识到异质性他者存在的重要价值,在对话中达成互识、互证和互补,进而促发文学新质的形成,促进世界文学的发展。

在当今时代,体认不同文明间文化差异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异质性成为比较文学跨文明研究不可规避的题域;在跨文明的视野中进行异质性研究,是中国学者立足于国际文化的当下语境,审时度势而采取的一种文化策略;在跨文明比较文学研究中,异质性成为比较文学可比性的主要内容,但研究异质性的最终目的在于达成不同文明和文学间的互补,将不同文明间的异质性和互补性结合起来,以求得不同文明系统的文学之间相互融会、整合和共同发展。

4、探讨文学的跨文明互补与融会可以从那些具体研究途径入手?

我们要在异质性的基础上求得互补,进而达到某种总体性,将不同文明的文学共冶一炉,融会贯通,探索异质文化与文学的共同文学现象与规律,并进而建构起具有更大阐释能力的世界性和全球性理论框架。异质文明间的互补和融会,是比较文学跨文明研究逻辑发展的必然结果,是比较文学在新的发展阶段注重异质性研究的必然结果。对于不同文学之间的这种互补和融会,跨文明研究提供了以下几种具体的研究途径:归类法、附录法、引证法、混用法和融合法。具体如下:

归类法:在文学的比较研究中采取归类的方法,即站在总体文学的高度,将异质文明中的文学现象加以类分,并归结为若干理论问题,加以对比研究,进而达到特定的融合。曹顺庆《中西比较诗学》一书就是采取这一方法进行研究的成功范例。

附录法:我国著名学者王元化先生在《文心雕龙创作论》中就很典型地采用了这种方法。这种方法在研究某种文明体系的文学问题时,以“附录”的形式将不同文化背景中可以与此问题相类比的对应文学观念列出,以进行对比辨析。通过“附录法”,不同文明体系的文学观念一并呈现出来,在一个宏阔的视野中,正文部分对特定问题的论述详尽深入,附录所列内容全面而清晰,这为我们比照不同文明文学提供了便利,也利于我们在较高层面上探寻共通的文学规律。

引证法:钱锺书先生在《谈艺录》和《管锥编》中所采用的“引证法”也是文学在研究异质文明之间互补与融会的一种有效途径。在研究文论时,“引证法”要求我们以某种文论的研究为主,而在研究过程中,将不同文明体系与此相关的例证和理论论述加以引证,从而把异质文明中的文论融为一体。

混用法:将不同文学的各种观念、范畴、术语等汇于一处,熔铸成一个统一的理论体系。这种异质融会的途径打通了不同文明体系的文学之间的“隔”,它不分古今与中外,将各种文学观念和理论融会到一个体系之中。朱光潜先生在其《诗论》中就大胆地尝试了这种方法。

融合法:宗白华在《美学散步》中,将诗、画、书法、音乐和建筑等各种艺术门类融为一体,从具体作品欣赏和分析入手,杂糅中西而又以中国诗学精神的剖析为主,揭示出文艺审美活动中具有本质特征的东西,也成为观照异质文明互补和融会的一种有效途径。

6、在跨文明研究中为什么要进行异质性对比和文化寻根?

7、何谓跨文明阐发研究?

跨文明阐发研究作为比较文学研究的一种重要类型,是指运用生成于甲文明中的文学观念或其他学科知识来阐释、研究生成于乙文明当中的文学作品、文学理论;或者反过来,用生成于乙文明中的文学观念或其他学科知识来阐释、研究生成于甲文明当中的文学作品、文学理论。当然,这种研究也可以同时存在于多个文明之间。

8、跨文明阐发研究有哪些主要研究方式?我们依据阐发过程中相关对象的不同,可以把跨文明阐发研究分为四种主要方式:作品阐发、理论阐发、科际阐发和综合阐发;所谓作品阐发,实质上就是一种跨越文明界限借用文学理论的文学批评活动。所谓理论阐发,主要是指不同文明之间文学理论的相互镜鉴、相互发明 ;跨文明科际阐发,与我们通常所说的跨学科研究略有不同,它指的是跨越文明界限地借用其他学科理论来展开对于文学作品或文学观念的分析、阐发;综合阐发,主要是指将两种或多种不同文明中的文学作品、文学理论、文学现象甚至是其他学科知识不加分割地结合在一起触类旁通地加以研究。

9、跨文明阐发研究有哪些学术功能?首先,跨文明阐发研究具有一种文化、文学新因素的促生功能,从而可以刺激原有文化、文学的新发展,使我们渐趋委顿的文化传统被激活、更新、再生,逐渐又繁荣发展。

其次,跨文明阐发研究能够铺就中国文学走向世界、融入世界的通途。跨文明阐发研究能够打通文明间的壁垒,开启文化交流的通道,从而能够把中国丰富的文学资源引入到世界文学的宏大视野 中,使其能够参与到世界文学的活动中来。

10、跨文明阐发研究应遵循哪些基本原则?

11、跨文明原则,具体包括两个方面递进的含义:第一层含义是强调阐发研究所涉及的对象必须是不同文明之间的文学问题;第二层含义则是强调在研究当中必须要有自觉的跨文明意识、差异意识。对等互动原则,与跨文明意识、文化差异意识密切相关。它要求坚持文明之间的平等对话立场,强调不同文明文学之间的平等地位,反对一方理论对另一方文学的垄断与独白。具体说来,就是要求阐发的对等性和互为主体性。

有效性原则,针对的是阐发研究过程当中理论与对象之间的契合性问题。在进行阐发研究的过程当中,我们不论是用本国的理论模式去阐发西方的文学,还是运用西方的理论模式来阐发本国的文学,都必须小心谨慎,都必须对所要采用的理论模式,对所要阐发的对象作具体细致的分析,以确保阐发的可行性、有效性。

11.试用某一种西方文学理论来分析一部中国文学作品(或一种文学观念),也可运用某一种中国文论观点去分析一部西方的文学作品(或一种文学观念)。

12、什么跨文明对话研究,其特征是什么?

所谓跨文明对话研究就是立足多元文化立场,探讨不同文化体系之间的文学和文论的互相理解与互相沟通,实现异质话语的平等对话。跨文明对话研究就是以异质性话语进行平等对话。因此,其特征表现为异质性、平等性。

13、什么是跨文明对话研究的主要方式??如何展开异质话语的平等对话,这是跨文明对话研究的核心问题。这个问题又可细分为对话前提问题、对话途径问题与对话原则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跨文明研究的其他方法(如跨文明阐发研究等)都从不同层面触及到这些问题。但围绕这些问题,并只以这些问题为中心而展开的跨文明对话研究,其主导研究方式有:共同话题的对话、共同语境的对话、话语互译的对话、杂语共生的对话与激发的对话等五种。

14、简要说说比较诗学的发展状况。

目前学界一般认定比较文学史经历了三个阶段,即法国学派阶段、美国学派阶段和跨文明化阶段。

早期的法国学派以实证主义作为本学科方法论的基础,把比较文学仅仅局限在寻找不同文学之间影响的事实联系,排除比较文学研究中综合的方法,也就是排除文学的美学内涵,在这样的观念的支配下,比较诗学自然不可能产生。1958年,美国学派要求拓宽比较文学研究的领域,将研究的范围扩大到无事实联系的多种文学现象之间,甚至可以将文学与其他知识领域加以比较研究。在这种观念的支持下,比较诗学的产生成为比较文学发展的必然结果。上个世纪60年代以来,比较诗学成为西方学者在比较文学研究中的重点,这种学术潮流也影响着全世界各地的一大批学者从事这一领域。

我国的比较诗学溯源应该从清末的王国维算起。王国维1904年的《红楼梦评论》可以算是中国比较诗学的开端。1908年发表的《人间词话》,借鉴了西方的主客观相分的方法研究中国传统诗学。继而鲁迅的《摩罗诗力说》(1908年)也是一篇重要的中西比较诗学论文。1942年朱光潜的《诗论》在会通中西学理和整合中西诗学理论的基础上,寻求中西美学和诗学的共同规律。此书在中西比较诗学史树立了一座新的里程碑。

海外华裔学者刘若愚的《中国的文学理论》(1975年美国芝加哥大学出版)是海外第一部中西比较诗学的代表作。他继承改造了阿布拉姆斯(M.H.Abrams)《镜与灯》(The Mirror and The Lamp)中所提出的艺术四要素理论,建立了一个分析中国传统文学批评的概念结构和理论框架。叶维廉的《比较诗学》1983年在台湾东大图书有限公司出版。叶维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与刘若愚类似,主张比较诗学的基本目标就在于寻求跨文化、跨国家的“共同文学规律”、“共同的美学据点”。

1949年到1979年,由于各种原因,学比较研究在中国大陆一片沉寂。1979年后,改革开放不断深入,中西比较诗学研究在中国大陆再度兴起,以钱锺书的《管锥编》的出版为标志。

80年代中国大陆第一本较为系统的中西文论比较研究专著是曹顺庆的《中西比较诗学》(1988年)。本书注重中西比较诗学的文化探源,绪论中从中西文化背景中探寻中西诗学差异的根源,并在各章中都有追索。90年代初中西诗学比较研究的重要成果是黄药眠、童庆炳主编的《中西比较诗学体系》。该书比较了中西文论的文化背景,并辨析了中西诗学的理论形态的差异。由文化背景比较进展到“范畴”比较,力图揭示中西诗学诸范畴之间同中有异、异中有同或相互发明之处。上个世纪80~90年代,中西诗学比较研究涌现了大量的论文和专著。

15、跨文明的语境下怎样开展比较诗学的研究?

比较诗学的研究途径是多层次的,根据比较诗学的学术实践,主要的比较方法有:(1)诗学术语、概念、范畴研究.中西诗学在中国的现代之前基本是两个完全独立而封闭运行的理论体系,很少相互影响,各自都有自己的一套思维模式和话语方式,各有不同的概念、范畴作为其理论的基石。通过术语、概念、范畴比较,我们才能看出它们异中之同或同中之异,加深对它们的理解,发掘出它们的含义。比较中西诗学的术语、概念、范畴,可以研究某个术语、概念、范畴,也可以研究范畴群;相似的范畴可以比较,相反的范畴更可以进行比较研究。(2)诗学著作的比较研究.中西的文艺理论史上的诗学著作在思维方式和论说话语上有很大差异,这是不容否认的事实,但是我们只要找到对话的平台,就会发现它们讨论的对象有许多联系之处。这样看来,诗学著作的比较研究就是比较诗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我们可以就中西的两部著作进行比较研究,也可以一部中国古代的著作为依据广泛地和西方其他的理论进行比较,也可以以从总体上对多部著作进行系统的比较,从宏观上把握不同诗学体系的特点和实质。(3)诗学文类比较研究。通过文类来开展诗学的比较也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办法。西方诗学是亚里士多德根据戏剧定义文学而建立起来的,由于戏剧主要是人的生活的再现,所以亚里士多德自然而然地总结出,文学是对人类行为和生活的一种摹仿,因而形成了影响西方两千多年的“模仿说”。除了西方诗学是建立在戏剧文类之上外,其他各文明的诗学都是建立在抒情诗的文类之上,形成了“情感——表现”的诗学。由于东西方原创性诗学所依赖的文类不同,我们通过跨文化与文明的比较,才能够看出二者在整个体系上存在着的差异。从这一点上看,西方的诗学也不是超时空的绝对标准,我们需要改变那种以西方诗学为中心的偏见,把世界各文明的诗学都看作是我们所追求的一般诗学所必需的理论资源。(4)诗学话语比较研究。所谓话语就是人类在把握世界时用以表述自己的情感、观念或理论的一种抽象的观念性的物质媒介。话语和语言的不同之处在于:语言所关注的是“说什么”,而话语关注的则是“怎么说”和“如何叙述”。话语系统是特定话语的不同的构成模式。无论是一个理论家还是一个文化体系都有其各自独特的话语系统。也就是说,话语系统是区别一种学说、一个学派或一个文化体系的最为关键标志性的特征。中国古代诗学话语体系就迥异于西方诗学话语体系,具中国的民族特色和气质,是难于用西方那种诗学话语系统简单对接或传述的。一般地说,中国古代诗学是一种诗性的诗学话语,西方诗学是理性话语。(5)诗学文化与文明研究.诗学文化与文明研究是基于文化精神分析的方法,它把诗学比较放在古今中外的历史文化与文明的背景中,追求的是返本开新、融贯中外的理论超越。诗学比较如果仅限于狭义的文本而不顾及广义的历史文化背 景,单就个别学说或概念范畴进行比较,难免失之偏颇。这就需要把研究放在历史文化背景以及具体的语境中去操作,真正的做到沟通和相互理解,互识、互证、互补,全面地探求它们本源性的理论内核,从而实现比较诗学的最终目的,就是发现人类的共同“诗心”,也就是通过诗学的比较,发现文学艺术的本质特征和共同规律,进而建立具有国际意义的、现代形态的一般诗学。

16、文学人类学的定义是什么,它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范式包括哪些方面?

文学人类学,顾名思义就是文学和人类学两个不同学科的交叉与结合。具体而言,它体现为自觉运用和借鉴人类学的视野和模式,对各时代、各地区、各族群的各类文学作品、文学现象进行比较研究,提炼和总结人类文学普遍的内在模式、结构、规律,并在本体论层面上进一步追问和反思“文学”的含义。

文学人类学研究的对象,一般从媒介的角度区分,可分为文字文本和口头文本(包括仪式文本)。文字文本,顾名思义是指由文字符号组成的文本,包括传统文学研究关注的作家作品,还包括其他一些文字印刷品。口头文本一般指不依赖文字传递由一个族群文化集体流传下来的史诗、歌谣、仪式、舞蹈等;同时,它还必须包括史诗、歌谣、仪式、舞蹈等在展演过程中的具体情境,即时间、环境、人物身份、仪态„„也就是说,口头文本是一个文化事项被表演出来的动态过程。

文学人类学研究的研究方法主要有:“原型批评”对书面文学的总体研究、“三重证据法”对书面文学的跨文明研究以及口头理论对口头文本的立体研究等。

第五篇:比较文学期末复习题

第一章

1、什么是比较文学?怎样理解比较文学不是“文学比较”?比较文学与传统的文学研究有什么不同?

比较文学是一门诞生于十九世纪末期的新兴学科,是一门对不同民族的文学进行比较研究、也对文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进行比较研究的学科。比较文学是文学研究的一支,是一门独立的学科,而不是一种研究方法。文学比较只是把不同的文学拿来加以比较,这只能说是狭义的 比较文学。广义的比较文学是把文学同其他学科来比较,包括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甚至自然科学在内。这就不仅仅是文学上的比较了。不同:a 开放性,它不受时间空间以及作家、作品本身地位高低、价值大小的限制,比传统文学研究有更大的自由,也比传统文学研究 具有更宽泛的内容。传统文学研究重心放在作家和作品上,而比较文学对作家、作品、读者、世界同样重视。在研究方法上也比传统文学研究更有优越性。b 综合性 c 宏观性 比较文学从传统文学的范围里跳出来,从国际的角度俯视各种文学现象,并且也从文学内抽出 身来,从一个新的高度俯察文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这种宽广的视野和博大的胸怀是传统文学研究无法企及的。d 理论性。

2、为什么比较文学形成于十九世纪后期的西方简述其中的原因。(1)比较文学的形成,是历史的必然,是时代的要求。

(2)催生比较文学学科的社会文化、文学背景:(1)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与世界市场的形成;(2)科学文化的迅猛发展;(3)浪漫主义思 潮与运动;(4)比较的意识与方法在学术界的广泛运用。

3、试述法国学派、美国学派和中国学派对比较文学发展的贡献。

(1)十九世纪七十年代至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这个阶段形成了法国学派,其代表人物有巴尔登斯伯格、梵 第根、卡雷、基亚等。法国学派认为:a、比较文学是以跨越为前提的研究;b、比较文学是国际文学史的研究;c、比较文学的研究方法是考据,寻找事实材料, 它排斥审美分析。

法国学派开创了影响研究,为其建立了完整的理论体系和严谨求实的研究方法,并用累累的研究成果证明了比较文学的科学价值,使比 较文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而确立了牢固的地位,功不可没。但是,法国学派的理论与实践有狭隘性、机械性以及文学沙文主义倾向等等局限。

(2)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这个阶段崛起了美国学派,代表人物有韦勒克(1903-1995)、雷马克(1916-)、奥尔德里奇(1915-)、威斯坦因(1925-)等。美国学派认为:a、比较文学是跨越国家界限的文学研究;b、比较文学是跨越学科界限的文学研究。美国学派创立了平行研究与跨学科研究,扩大了比较文学的研究范畴,且使比较文学有了向纵深发展的可能性,但有理论不够严密、导 致研究范畴过于宽泛的弊端。

(3)中国学者认为:比较文学是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的文学研究。中国学者开创了跨文化体系的东西方文学以及东方各民族文学的比较研究,创立了阐发研究的方法,进一步拓宽了比较文学的研究范畴, 为进行全球范畴内的比较文学研究开辟了道路。

第二章

1、影响研究的理论基础是什么?举一个影响研究的例子

1、影响的客观存在说;

2、影响的历史文化意蕴说:影响的形成(发送-接受),是历史文化,过滤的结果;影响的结果,是接受者的文学发生具有历史意义的变化。

3、影响的文学内蕴说。影响研究的理论基础是实证主义,要求通过具体的文献资料来证明不同民族作家、作品之间所存在的事实上的联系。例子:

2、什么叫流传学、渊源学?它们有什么区别?

流传学:流传学是从影响放送的角度研究某个民族的文学在外民族的影响的研究类型。渊源学:渊源学是从影响接受的角度研究某个民族的文学的内容与形式的外民族来源的研究类型。

区别:(1)角度不同:流传学是从影响放送的角度出发;而渊源学是从影响接受的角度出发

(2)研究内容不同:流传学研究某个民族的文学在外民族的影响,如„„;渊源学研究某个民族的文学的内容与形式的外民族来源,如„„

3、接受研究与影响研究有什么区别?其理论基础是什么?价值何在? 区别:(1)接受研究和影响研究的理论基础是不同的。

接受学奠基于接受理论和现代阐释学,注重的是文学变异的研究;而影响研究的理论基础是实证主义,要求通过具体的文献资料来证明不同民族作家、作品之间所存在的事实上的联系。

(2)接受研究与影响研究的理论重心不同。

在作品、作者、读者三个因素中,接受学注重研究读者在阅读域外作品的过程中的种种反应及其原因,以读者作为其理论研究的核心;而影响研究以文本为核心,研究作家作品之间的事实联系,重视形成文本的外来影响的因素。影响研究着重探讨不同文学之间的互相关系,重点在于不同民族的作家作品间的影响和接受上,而接受研究却把重点放在研究作家作品对不同民族的广大读者(听众、观众)产生的作用,或者说一部文学作品被外民族的读者大众接受的情况。

理论基础:接受研究奠基于接受理论和现代阐释学和西方当代接受美学理论,注重的是文学变异的研究

价值:

1、接受研究的确立有利于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建设。

2、接受研究打破了传统影响研究和平行研究仅仅将理论关注点放在作家作品上的偏颇,从文学作品接受者的角度,研究读者对文本的接受,作品意义的生成和接受的多样性和历史性。

3、接受研究的求“异”思维,有助于推进和深化比较文学研究。

4、何谓平行研究的“可比性”

不同民族的文学之间没有事实联系,也会存在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现象,造成,可比性 :文学是人学,因此会有相似的内容(题材、情节、思想主题、形象等);文学是语言艺术,因此会有相似的形式与发展历程。研究,同,也就是在研究各民族文学共同的,诗心、,文心;研究,异,也就是在研究各民族文学的特性。研究它们,有助于人们认识文学现象,促进民族文学之间的沟通与互补。

7、举例论述平行研究的价值。可以将那些,相似、,类似、,卓然可比,但是没有直接联系得两个民族(或几个民族)文学,两个或多个不同民族的作家,两部或多 部属于不同民族文学的作品加以比较,研究其同异,并导出有益的结论。杜甫与歌德,汤显祖与莎士比亚。

5、举一个平行研究的例子。(重要,自己选论文阐发)

阿Q与堂吉诃德平行研究新探

美狄亚与赵五娘中西方文学弃妇形象比较等等

6、较之影响研究,平行研究的长处与短处是什么

长处:平行研究摆脱了影响研究的“事实联系”的限制,因而打破了时间、空间、地位和水平等条件的束缚,可以把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 地位、不同水平的作家作品,臵于一定的研究目的下,放进自己的视野。它涉及的范围和对象极其广泛,包括对作家作品、文学运动、思潮、流派等情况的比较,也包括对文学题材、体裁、情节、主题、人物、意象的比较,还可包括对风格、技巧、审美趣味、艺术形式、批评范畴、理论体系等等的比较,甚至包括对作家创作道路的全面比较。和影响研究相比,平行研究显然享有了前所未有的自由度。短处:但是由于没有事实联系,平行研究中跨越时空的纯比较和大规模的综合可能导并且容易导致肤浅甚至谬误。

7、什么叫阐发研究?它的研究目的是什么?

定义:阐发研究是用不同文化体系中的理论话语互释文学现象的研究类型。(一)文学理论对文学作品的阐发

1、用外来理论阐发本土文学作品。如:王国维用叔本华的文论来阐发《红楼梦》的悲剧价值:,叔本华臵诗歌于美术之顶点,又臵悲剧 于诗歌之顶点。《红楼梦》,以生活为炉,以苦痛为炭,而铸其解脱之鼎。,《红楼梦》者,悲剧中之悲剧也。其美学上之价值。即存乎 此。再如颜元叔用英美新批评理论阐发杜甫《春望》中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 a、诗人感时,花也溅泪;诗人恨别,鸟也 惊心。b、诗人因花感时而溅泪,因鸟恨别而惊心。c、花感时而溅泪,鸟恨别而惊心。

2、用本土文论阐发外来文学作品:如孙筑瑾用中国文论中的情景观念阐发英国的自然诗:英国的自然诗,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A、意 象:将景物内化为诗情;B、景象:将景物当作诗情的投射对象。

3、异质文论、文学现象的综合比较阐发 :如钱钟书举例对中西小说中设臵悬念的方法进行比较,然后指出,这就是中国文论中说的 ,引 而不发跃如也、,盘马弩弓惜不发,就是西方文论中说的,富于包孕性的片刻。(二)文学理论对文学理论的阐发:如童庆炳用西方诗学的,直觉理论来阐发中国诗学中“即景会心”的命题:王夫之说:,'僧敲月 下门',只是妄想揣摩,如说他人梦。...即景会心,...,自然灵巧,何劳拟议哉'长河落日圆',初无定量,'隔水问樵夫',初非想得。直觉说认为,人的认识活动分三个阶段(感性认识-逻辑推理-理性认识),直觉作为一种特殊的心理活动,省略了中间的逻辑推理过 程,使人在一刹那的直接体察中就把握了真理。,即景会心就是获得直觉的心理活动。(三)用其他学科的理论阐发文学现象:如用电影,蒙太奇的手法(将若干个不同时空的画面拼接在一起形成新的意义)阐发中国古 代诗歌手法:如:,浮云游子意(李白),国破山河在(杜甫),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江间波涛兼天涌,塞上风云 接地阴(杜甫),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马致远)从具体方法来讲,阐发研究离不开分析和解释,当然也应该有判断和结论。并要注意这几个原则

1、跨文化原则与有效性原则;

2、双向 性原则与开放性原则。

研究目的:

1、阐发研究有助于民族文学之间的沟通

2、阐发研究有助于民族文学之间的互补(此为研究价值,目的应该差不多)

第三章

3、简述文类学的研究对象、范畴。文类学的研究对象是各种文学类型在不同民族文学中的发展演变及其特征、规律。文类学的研究范畴:

1、文学分类标准的比较研究;

2、文类特征、风格、手法等的比较研究;

3、缺类研究;

4、文类理论的比较研究。

4、主题学与传统的文学主题研究有什么不同?它有哪些研究对象、范畴 主题学指对不同民族的文学处理同一主题及其相关因素(题材、情境、母题等)的情况进行的比较研究。传统的主题研究重点探讨文学 作品的内涵,主题学则重点探讨表述主题的手段与形式;传统的主题研究研究个别的主题,主题学则研究同一主题在不同民族文学中的 表现。主题学的研究范畴包括除文学形式外的全部文学内容要素--文学内容的外现部分(题材、情境、意象等)与潜在部分(母题、主题)。

5、何谓意象、情境、母题?何谓原型形象、类型形象?它们与主题有怎样的关系? 意象是文学作品中有特殊的审美、文化内涵的象征性表意形象,分集体意象(原型意象、文化意象)与个人意象。“情境”(“处境”、“境 况”)指特定时刻的人际关系和人与环境的关系。“情境”有时是作品情节中的一部分,有时是整个情节的浓缩。母题是文学作品中最小的叙事单位和意义单位,是文学作品中反复出现的人类基本行为、精神现象和关于周围世界的概念,其中包含具有传承性的文化因子,在 文学史上被完整保存并不断复制。原型形象:一般是指保存与神话或传说中的具有民族特性的人物形象。类型形象:一般只的是某种性格与个性,如嫉妒者、吝啬者、泼妇等。关系:多角度、多层次、多方面地表现主题。T.T

6、比较诗学的研究目的何在?试举例论述中西诗学的关系及其文化根源。

7、定义:比较诗学指对不同文化体系中的文学理论进行的比较研究。以多元的世界文化为背景,在诗艺层上开展中西诗学的比较研究,寻找共通的文学规律, 在深层次进行人之生存问题的对比研究,使文化的价值在人的生存状态中得到凝固和升华,还诗学以“人学” 的本真面目。

1、概念、范畴、命题的比较研究:如对西方诗学的源头“诗言回忆”与中国诗学的“开山纲领”“诗言志”的比较研究;

2、整体比较研究, 如:中西诗学体系比较(中--西)文学观念:情感表现说——摹仿再现说

创作观念:情感表现的“真”——摹仿客体的,真 欣赏理论:情感体验——求知 中西诗学形态比较(中--西)思维形态:直观性、经验性强--分析性、逻辑性强 理论表达:模糊--明晰 理论存在方式:零散--系统

中西诗学发展比较(中--西)“滚雪球”式发展--;流派纷呈,替变式发展 关系:异——源头取向不同

1、道德本体论取向下的中国诗学方向

2、知识论呈现的西方诗学方向

中西诗学方法论不同

1、智的直觉与逻辑分析

2、“往下贯”与“向上透”

同——本源上会通

1、融合与互补——诗学自身发展的完满追求

2、后现代危机的拯救

3、知识论与道德形而上本体诗性智慧相结合

文化根源:a.中西方政治、经济特点不同:西方社会经济更具有商业性特点,政治制度则具有民主政治的特点,而与之相对的中国社会则以农业性经济和宗法制度为基本特征。反映在文学上,西方古代文学以叙事文学为主而中国古代文学则以抒情文学为主。(荷马史诗 艾斯克罗斯的悲剧 模仿在现说 ;诗经 “诗言志” 情感表现说)B.宗教伦理不同:古希腊悲剧 普罗米修斯 迷狂说、宣泄说 ;和谐 天人合一 c.思维、语言方面:西方人的思维特征是分析性的、批批判性的,而中国人的思维特征则是综合性的、直觉性的

什么叫媒介学译介学?怎样理解译介学是“从比较文化的角度出发的文学翻译研究”? 定义:媒介学研究影响传播的途径、方式、手段;译介学从比较文化的角度出发研究文学翻译。

翻译者往往需要跨民族、跨文化、跨语言、跨学科对作品进行翻译,所以在翻译过程中: a、翻译造成的原文信息的失落、增加、变形现象;

b、翻译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1)个性化翻译:译者用自己的翻译“个性”去“吞并”原著或使译文“屈从”原著。2)误译(无意的与有意的)3)节译与编译;4)转译与改编。—翻译文学的价值;—翻译文学史;—译作与原作、译作与译作的比较研究。

6、文学与艺术有怎样的同与异关系?试述文学与艺术相互渗透、影响关系的具体内容。文学与艺术的同异关系:文学与艺术都以表现作者的某种审美情绪为驱动力,它们可以有共同的创作原则、创作目的、审美理想、美学 风格。但是,文学与艺术在手段与形态上各有特点。(如:文学与造型艺术相比,文学是时间艺术,造型艺术是空间艺术,因此文学的题材范围比造型艺术广泛,意蕴可以比造型艺术深刻,在表现形象方面却不及造型艺术细致、有直观效果,而在调动读者的想象力、创造 力方面又优于造型艺术;文学与音乐相比,文学长于表达思想、概念,但在表达复杂、细腻、瞬间变化的情感方面不如音乐;音乐的表 现形式比文学抽象,理解欣赏的自由度和难度也比文学大。)

具体内容:1.文学与艺术相互启发、渗透、包孕:文学对艺术的启发、渗透多是文学内容给艺术家以启发,进入艺术作品中;艺术对文学的启发、渗透多是技巧形式方面的启发渗透,如绘画的空间形式、色彩、线条运用影响了文学创作。

2.文学与艺术相互补充、配合:各门艺术在原始社会是同源共生的。几门艺术结合成一门综合艺术;文学与艺术相互借助扩大影响:

---文学借助于其他艺术而流传;

---其他艺术借助于文学而流传。

(4)文学与宗教有什么关系?以一部作品为例论述宗教对文学的渗透。

1、文学与宗教的同异关系:文学与宗教可以有共同的表现内容--对出世、解脱的追求;它们的表现形式都是文字。但是,文学立足于现实,理性色彩浓;宗教更多虚幻色彩、迷狂色彩。

2、文学与宗教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关系(1)共生关系:在人类童年时代,文学与宗教处于共生状态,如:古希腊俄林波斯教与狄俄尼索斯教等都以神话的形式存在。(2)、文学与宗教的相互影响关系:1)文学与宗教的相互渗透、利用:a、文学,渗入宗教,宗教利用文学;b、宗教,渗入文学,文学利用用宗教:§ 文学使用宗教题材、表现宗教思想观念;§ 文学利用宗教文体;§ 文论吸收宗教理论。2)文学与宗教的矛盾、对立:a、宗教束缚文学;b、文学冲击宗教。

具体作品自己找

7、文学与哲学有什么关系?以一部作品为例论述哲学对文学的渗透。

1、文学与哲学的同异关系

文学与哲学有共同的表现内容——人生观、世界观,有共同的表现形式——文字。但是,哲学运用概念、判断、推理来表达抽象化的理论,它排斥感情;文学则运用具体、形象的手法把思想形象化,它有明显的感情色彩。

2、文学与哲学相互渗透、影响的关系

(1)哲学“渗入”文学,影响文学创作:

a、哲学影响文学创作的思想、主题与艺术方法; b、哲学影响文学思潮的兴起。

(2)文学“渗入”哲学,影响哲学思想的建立、传播: a、文学内容影响哲学观念的建立; b、文学形式影响哲学思想的传播。具体作品自己找

8、举例论述古今文学与语言学的关系。

文学与语言学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1、文学促进语言学的产生与发展;

2、语言学推动文学的传播、创作、研究:特别是在当代,语言学的研究成果深深影响了文学研究:二十世纪前期的“语言学转向”造成了文学批评、文学理论研究的大转向,形成了形式主义、新批评等文论流派,导致了文学研究的“向内转”。二十世纪后半期,受话语理论的影响形成的新历史主义、女性主义、后殖民主义等批评流派引导文学研究“向外转”。

9、心理学是怎样影响文学创作与文学研究的(1)心理学影响文学创作:

a、心理学影响文学作品的内容:

如威廉·詹姆斯的“意识流”理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荣格的“原型”理论为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的“向内转”提供了科学上、方法论上的依据;

b、心理学影响文学创作的手法:

如现代心理学推动二十世

纪西方文学变革创作手法。(2)心理学影响文学研究:

现代文学研究运用现代心理学知识、理论研究以下内容—— a、作家心理:作家的心理结构、作家的创作心理等等;

b、文学人物的心理;

c、读者心理。

10、文学与科学有怎样的同与异关系、怎样的相互影响关系

同:两者相互生发,相互包容。从本质上看,无论是文学还是科学,都是一种创造性活动,都需要发挥想象力和创新精神;两者都把“思想实验”看做自己共同的、内在的、精神的根源。异:在观念上,两者经历了一个由混生到分离的历史发展,在形式上,科学是一种实验科学,更注重成 果,而文学确实一种审美意识形态,更注重过程,在方法论上,科学主要采用实证主义的方法,而文学则主要诉诸想象和虚构。(一)自然科学对文学的影响、渗透:

1、自然科学推动文学创作的发展:自然科学会直接推动文学的发展,也会通过社会思想和哲学等中介影响文学理论,再影响文学创作。(1)自然科学的发展扩大了文学的内容范围;(2)自然科学的发展促进了文学美学原则的变化;(3)自然科学影响文学的创作方法;(4)自然科学促进新的文学样式产生。

2、自然科学推动文学研究的发展:二十世纪许多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如系统论、模糊数学、数理统计等被用于文学批评,引起了文学批 评方法的革命,为文学研究开辟了新天地。(二)文学对自然科学的影响、渗透:

1、文学心理(如直觉、想象)影响科学创造;

2、文学成果影响科学创造:(1)文学作品预言科 学创造;(2)文学成果被用为科学成果的名称.比较文学基本原理。

下载比较文学期末题目和答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比较文学期末题目和答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比较文学概论》试题及答案

    附:标准答案 一、填空(共计30分,每空1分。) 1、存在于不同文化中 不同文学之间 2、文学理论 文学批评 文学史 3、文学运动 文学题材 文体和技巧 4、寻求对某些共同问题的相同......

    比较文学考试重点及答案

    填空 1、最早使用“比较文学”术语的是两个法国教师,诺埃尔 与 拉普拉斯,他们于1916年编了一部各国文学的选集,名为《比较文学教程》。 2、1958年9月,国际比较文学学会在美国北......

    比较文学选择判断题及答案

    《比较文学》在线作业及参考答案 一、 单项选择题 1、“比较文学”这一术语源于(A ) A.欧洲 2、比较文学作为一个学派形成于( A )A.19世纪70点带到20世纪初 3、比较文学中的形象......

    比较文学期末复习名词解释及问答(合集)

    一、名词解释 卡雷“比较文学”:法国学派的卡雷在基亚《比较文学》一书的序言中,阐释了比较文学的归属是“文学史的一支”;它的研究对象与范围是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作家和作品之......

    期末题目(范文模版)

    志 向李大钊还很小的时候,就听爷爷讲过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事情。当时八国联军的一部分队伍,曾经从他的家乡——河北乐亭县—— 沿海登陆,到处杀人劫财,老百姓纷纷起来反抗。在那......

    公关礼仪期末题目带答案(5篇)

    一、日本的著名企业家松下之助从前不修边幅,企业也不注重形象,因此企业发展缓慢。一天,理发时,理发师不客气地批评他不注重仪表,说:“你是公司的代表,却这样不注重衣冠,别人会怎么想......

    《比较文学概论》练习及答案1

    《比较文学概论》练习及答案1 第一讲 练习题一、填空题 1. 比较文学是一种文学研究,它研究的 的各种现象以及其间的各种关系。 2.研究一国之内的、和被称为国别文学研究. 3.......

    题目及答案

    小企业执行《小企业会计准则》有关问题 一、单项选择题 1.小企业会计准则下,应收及预付款项的坏账损失采用的是()。 A.先进先出法 B.自行规定 C.备抵法 D.直接转销法 【显示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