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郭美美与中国慈善
郭美美与中国慈善
什么是慈善?提到慈善,大多数人想到的,是对于需要帮助的人伸出援助之手的一些善意行为。“慈善”一词出自《魏书·崔光传》:“ 光宽和慈善,不忤於物,进退沉浮,自得而已。”意思是:“对人关怀而有同情心,仁慈而善良。”在我看来,“慈善”蕴含着两层含义,一是心怀慈悲,二是做出善举,后者基于前者。人之初,性本善。人的天性让我们对于处于困境的事物产生了怜悯的态度。而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上升,在满足了自己的生活需求之后,人们有更多的能力去做其他的事情。这样一来慈善所需要具备的两大条件都满足了,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参与慈善。在汶川地震,玉树地震,台湾地震等重大灾难面前,慈善也让我们看到了众志成城的力量。其中不乏公众人物。
公众人物,被人们广泛知晓和关注,在一定范围内具有一定影响力。但任何事物都具有矛盾的两面,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没有事是绝对好或者绝对坏的,公众人物参与慈善也一样。公众人物凭借自身的影响力,在参与慈善的同时,也带动了社会大众参与慈善的积极性。李连杰创办壹基金,在社会中引起广泛关注,同时也引大众对慈善的讨论,这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但同时,也有一些公众人物利用慈善,借机炒作,以扩大自己的关注度。这也使得人们对于慈善以及明星参与慈善的动机产生了怀疑的。而前不久,网络上爆出的郭美美事件,更如一枚重磅炸弹,在慈善界乃至整个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2011年6月21日,新浪微博上一个名叫“郭美美Baby”的网友颇受关注,这个自称“住大别墅,开玛莎拉蒂”的20岁女孩,其认证身份居然是“中国红十字会商业总经理”,其真实身份也众说纷纭,有网友称她是中国红十字会副会长郭长江的女儿,由此引发很多网友对中国红十字会的非议。此事件对于中国红十字会甚至整个中国慈善事业的负面影响非同小可。虽然红十字会出面澄清,但人们对于慈善组织的信任度明显下降。有记者从民政部的统计数据中发现,今年6月全国社会捐款为10.2亿元,而7月为5亿元,减少了5.2亿元,降幅接近51%。而这一变化,正是发生在6月下旬“郭美美”事件引发慈善信任风暴的背景之下。
有专家指出,在中国以往的慈善募捐活动中,并没有形成信息公开制度。在过去20多年,中国公益慈善组织主要瞄准受益人的需求,对捐赠人的需求、动机、内心感受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捐赠人常常被忽略,知情权、监督权被剥夺。善款的使用情况,大部分捐赠人无从知晓。而在慈善立法上,国内目前也处于“真空”的状态,“国家仍无专门的法律明确要求善款流向必须公开”。因此有人说,中国慈善体系本身就存在问题,而郭美美事件正是一个契机,把这些问题彻底暴露出来了。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在。郭美美事件在降低了人们对于红十字会的信任度的同时,却也使得国家对于慈善的立法监督的予以重视以及慈善机构对于其本身的进行完善。
任何事物都是在不断前进和发展的。而事物的发展就是,新事物取代旧事物,与时俱进,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发展的实质就是“扬弃”。因此,通过郭美美事件,慈善体系的改进与完善,相信会有一个更加健全的体系来支撑慈善事业。也只有在一个正确的体系之上,慈善事业才能更好地发展。
任何一个国家的公益组织都不可能完全避免丑闻,不能一件丑闻而完全丧失对公益慈善机构的信心。中国的慈善事业还得继续向前,前进的力量,来自社会的理性和热情。相信通过不断地改进与发展,中国慈善事业依然会得到社会的认可与支持。
第二篇:从“郭美美”事件看中国的慈善立法
从“郭美美”事件看中国的慈善立法
摘 要:慈善事业作为彰显中华民族互助互济美好品德的一项重要事业,需要通过完善的法律对其进行规范和保障,但是中国目前的慈善立法存在诸多缺失和不足,“郭美美事件”的爆发更是使这些缺陷暴露无疑,本文对弥补这些不足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建议。
关键词:郭美美事件 慈善立法 制度缺陷 立法完善
一、“郭美美”事件起因及影响
2011年6月21日,新浪微博上一位名为“郭美美baby”的20岁女孩开始上传一些奢华用品和名贵跑车照片,并配以文字记录奢侈生活,自称是中国红十字会商业总经理,此番炫富之举在网上引起轩然大波,更是引起了民众对中国红十字会的质疑。“郭美美”事件对慈善事业的冲击在随后的几个月里突显出来,民政部最新统计数据显示,自6月下旬郭美美事件等发生后,社会捐款数以及慈善组织捐赠数额均出现锐减。今年6月,全国社会捐款为10.2亿元,7月份则降至5亿元,降幅超过50%。其实,这样的数据并不意外,此前,全国多地慈善组织纷纷喊冤,声称接受捐赠数锐减,甚至出现零捐赠。郭美美等事件,还连累无偿献血等救命的公益事业遭受冲击。并不是中国人更缺少善心,影响慈善事业井喷式发展的,显然也不是一个郭美美,而是慈善捐赠免税、慈善事业公开透明、慈善组织监管等一系列制度的缺失。这些因素此前一直存在,郭美美事件等的发生,只不过使其中一类慈善组织的问题充分暴露出来,让人们更多关注慈善去行政化等之前忽略的问题,把目光转向慈善环境的培育、慈善制度的建设。
二、我国慈善制度现状和缺陷
中华民族素有积德行善、扶危济困、乐善好施、同情弱者、济世为怀的传统美德。慈善事业在我国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改革开放以来,慈善作为一项事业正在当代中国逐步发展起来,并在社会发展的重要领域发挥着独特的作用。1994年,我国第一家综合性的慈善组织--中华慈善总会在北京成立。随后,各地慈善组织迅速发展,成为我国民间组织中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与此同时,围绕慈善事业的政策和法律制度建设也逐步展开。2003年3月8日,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联合下发了《关于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试点中有关所得税政策问题的通知》,其中规定:对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向慈善机构、基金会等非赢利性机构的公益、救济性捐赠,准予在缴纳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前全额扣除。这一切显示中国的慈善事业正在走上法制化的轨道。但是从整体上看,中国的慈善事业立法仍不能满足当前中国慈善事业发展的需要,甚至一些相关制度的设立已经成为了制约中国慈善事业快速发展的樊篱。
首先,从慈善法律体系来看,现行的慈善领域的法律体系存在法律位阶的缺失。理想的法律体系应该是结构严密的,在宪法的统慑下,各法律部门内要形成一个由基本法律到与之相配套的一系列法规、实施细则的严密的结构体系。而我国现行的慈善领域的法律体系,则是由宪法直接到了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地方性法规,没有一部基础性法律衔接。因此,在合理安排宪法规定与政府对慈善组织的管理、立法逻辑与监管逻辑上无法实现。
其次,从法律的调整对象上来看,现有的与慈善相关的法律法规,由于其立法背景的特殊性和适用范围的局限性,已不能适应当前慈善事业发展的需要了。法律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滞后性,随着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其要调整的社会关系的内容也在发生变化,此时法律相对于社会发展的滞后性就会越来越明显。以《公益事业捐赠法》为例,其一直是具有代表意义的与慈善相关的法律,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担任着中国慈善领域基础性法律的角色,但由于其特殊的立法背景,已不能满足现代慈善事业发展的要求了。《公益事业捐赠法》颁布于1998年,立法之时,中国的公益慈善捐赠主要来自于海外华侨,他们在捐赠时通常要求要有保证所捐款物合理使用的规则,所以在制定《公益事业捐赠法》时,主要考虑解决捐赠环节的问题,确定捐赠者与受赠者之间的关系。现在,中国慈善领域的社会现实已远远不同于《公益事业捐赠法》立法之时了,慈善组织数量增加迅速,政府的职能发生了转变,社会结构也在快速转型,《公益事业捐赠法》的相关规定已远远落后于现代慈善事业的发展了。
第三,从法律法规之间的关系来看,现行的与慈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之间存在冲突。冲突表现在特别法与行政法规之间、行政法规与地方政府规章之间。这些冲突与矛盾严重影响了法律的适用。如在我国的《民办教育促进法》第五十一条中规定:“民办学校在扣除办学成本、预留发展基金以及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提取其他的必需的费用后,出资人可以从办学结余中取得合理的回报”,这条关于“合理回报”的规定与《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的第二十一条中“民办非企业单位的资产来源必须合法,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私分或挪用民办非企业单位的资产”、“民办非企业单位开展章程规定的活动”取得的合法收入“必须用于章程规定的业务活动”的规定是存在冲突的。
第四,从制度体系与配套措施来看,现行的慈善法律存在制度缺失、错位和配套措施不到位的问题。现行的有关慈善组织的法律制度,仅是从行政管理的角度出发,缺少有关慈善组织的基本规定,如没有关于慈善组织的基本权利义务、主体资格认定、财产问题等方面的相关规范;缺乏对慈善组织的扶持鼓励政策;没有有效的法律规制募捐活动的主体、程序、监管和财物的使用;没有有关慈善信托、志愿者活动等方面的制度规定,等等。而已设立的制度,如双重管理制度登记许可制度、限制竞争制度等等,已成为了限制慈善组织、慈善事业发展的障碍,有关慈善监管的制度也因缺乏可操作性而亟待改革。同时,法律法规中规定的各种政策,如税收优惠政策,也因为没有相关的配套措施而难以落实。
上述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现行的慈善法律关系混乱,造成了法律适用的困难,浪费了法律资源,降低了法律绩效。
三、我国慈善事业立法的完善建议
首先,制定专门的慈善事业法,立法中应突出慈善机构。慈善机构是慈善事业的主体,确立其独立的法人地位,明确其性质和运行规则,有助于慈善事业的独立发展。在如今国家立法滞后的情况下,地方立法可以先行,通过地方性法规规范慈善机构的运行,有利于当地慈善事业的发展。
第二,取消慈善机构需要有主管单位的明确规定,否则,难以维护慈善机构的独立法人地位,也难以让慈善机构在自律的条件下良性发展。没有大量自立、自强的慈善机构,就不可能有发达的慈善事业。
第三,明确政府和慈善机构的关系。政府是规制者,提供运行的依据和标准;政府是监督者,监督慈善机构是否依法运行,从而保持它的良性运转;政府是支持者,支持包括对慈善机构采取的优惠政策,对在慈善事业中有贡献的人或机构的褒奖。另外,在我国慈善事业没有发展成熟的条件下,政府还扮演着协调者的角色,保障慈善事业稳定有序发展。
第四,强化处罚机制,对慈善事业中的违法犯罪行为严加处罚,特别是防止企业、个人或社会团体借慈善之名行逃税之实。慈善立法还应该禁止无序的慈善活动,即并非任何机构和个人都可以募捐或举办慈善活动,它必须纳入正常有序的慈善活动并通过合法的慈善机构来进行。
另外,社会保障立法和慈善事业的立法步伐都应该加快,所有的社会保障都应从长期的、试验性的状态转为定型和稳定的阶段。如果在社会救治法还不太成熟的条件下,我们可以尝试通过法规、政策等方式来进行规范立法,让慈善事业立法先行出台。
参考文献:
[1]顾建健等著.非政府组织的发展与管理一一中国和加拿大比较研究[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2]杨团、葛道顺主编.和谐社会与慈善事业[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
[3]熊小四.中美慈善事业比较分析[J].法制与社会,2O08,(34);
[4]韦?t.中国慈善基金会:法人制度研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0:58-69;
[5]王云斌.建构慈善事业法律体系[J].社会福利,2010,(6);
作者简介:王雪良,上海大学法学院2009级法律硕士。
第三篇:论中国慈善
论中国慈善
毋庸置疑,中国现阶段的慈善事业还处在一种粗放、原始的阶段;而在参与慈善事业的各类主体中,商业力量、财富阶层虽往往成为其中夺目的明星,但囿于各种因素,所起到的作用实则有限。这就是今天中国慈善的真实面目,是谓“真相”。除了来自外部的政府动员和社团劝募而不得不做的捐赠之外,中国富豪们的慈善动因主要受怜悯心的驱使,而这难免使他们的慈善行为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大多数人在慈善事业上并没有一个完整而系统的规划。中华慈善总会的统计数字则显示,占有社会财富80%的富豪们,对社会的慈善捐赠却远远不足20%!一份慈善公益组织的调查则显示,国内登记在册的企业超过1000万家,有过捐赠纪录的不超过10万家,即99%的企业从来没有参与过捐赠。中国富豪们的慈善动因主要来自内心怜悯心的驱使,这种慈善行为随意性比较强。学者杨团在《公司慈善与培育中国公司的慈善文化》一文中提到,100多年前,欧美国家的富豪一开始采用慈善信托的方式,即委托信得过的人向慈善机构捐赠。后来,一批受慈善思想影响的工业巨头创造一种公司形式的慈善基金会,1910年,洛克菲勒基金会成立,次年,卡内基基金会成立。之后,美国人的这一组织创新被全球的富豪们效法,现代基金会现在遍布全球。仅在20世纪的美国,不到100年间,它就从几个发展到4万个。这标志着慈善从传统方式走向现代。这种制度创新的伟大之处在于,它使慈善组织有了法人治理结构,捐赠出去的私有财产能保持其私人特征,也使慈善从老式的“零售”转向“批发”,更多人能够受益。显然中国现阶段的慈善还处于“零售”阶段,大多数捐赠是零星的。慈善的组织化运作才刚刚起步。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现阶段的慈善发展状况相当于100多年前的美国。在现代基金会没有成为慈善的主体组织形式之前,中国社会大规模慈善的时机还远远没到来。除此之外,大规模展开的价值观并未成形,出于中国人传统的思维和财富安全方面的考虑,他们大多选择把财富传给家族子孙,这样的选择让一大笔财富失去了慈善的机会。中国的财富创造和传承的历史是中断的,而现在财富积累的时间不过短短20年时间,而在对待财富继承的问题,大多数人没有作好心理和物质上的准备。他们应该像作一笔真正的商业买卖那样孜孜以求、讲求效率。中国商人的慈善,迟早要走出自发性捐款的阶段。
第四篇:中国慈善总会
一.总会介绍
中华慈善总会成立于1994年,是经中国政府批准依法注册登记,由热心慈善事业的公民、法人及其他社会组织志愿参加的全国性非营利公益社会团体,目前在全国拥有333个会员单位。其宗旨是:发扬人道主义精神,弘扬中华民族扶贫济困的传统美德,帮助社会上不幸的个人和困难群体,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救助工作。中华慈善总会第一任会长是崔乃夫先生;第二任会长是阎明复先生;第三任会长是第九届、第十届全国政协常委,民政部原党组副书记、副部长范宝俊先生;现任会长是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财经委员会委员,全国老龄办原常务副主任李本公先生。
中华慈善总会自成立至今,始终坚持恪守总会宗旨,积极倡导慈善意识,努力开拓慈善工作的服务领域,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多方筹措慈善资金,配合政府有关部门在紧急救援、扶贫济困、安老助孤、医疗救助、助学支教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
近几年来,中华慈善总会特别注意发挥其本身所特有的涵盖面较为宽泛的特点,开展了救灾、扶贫、安老、助孤、支教、助学、扶残、助医等八大方面几十个慈善项目,逐步形成了遍布全国、规模巨大的慈善援助体系。截至目前,中华慈善总会直接募集慈善款物共折合人民币三百多亿元,数以千万计的困难群众得到了不同形式的救助。
中华慈善总会实行严格的财务制度和审计制度,聘请了知名会计师事务所进行财务审计,重大募捐活动接受国家审计署的审计,并随时接受社会监督。中华慈善总会始终坚持公开、公正、依法、自律的财务理念,社会公信力稳步提高。
中华慈善总会不断加强对外联络工作,与港澳台和海外的许多公益慈善机构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并共同实施了多项合作项目,得到了国际慈善组织的普遍认同。1998年,中华慈善总会加入了国际联合劝募协会(现更名为“全球联合之路”),成为该组织中在中国大陆的唯一会员
可以说,中华慈善总会作为中国最大、最有影响力的慈善组织之一,已经开始成为联系海内外华人和国际友人,共同促进中国慈善事业稳步发展的一条重要枢纽。
二.中华慈善总会捐赠方式
银行汇款:
人民币捐款帐户
开户单位:中华慈善总会
帐号:***0409 开户行:中国工商银行北京西四支行
外币捐款帐户
开户单位:中华慈善总会
开户银行:中国银行总行营业部
地址:北京市复兴门内大街1号
账号:778350015925
银行国际代码:BKCHCNBJ 邮局汇款:
中华慈善总会地址:
北京市西城区二龙路甲33号新龙大厦 邮编:100032 网上捐款:
可通过网上银行向中华慈善总会帐号捐款。
RMB Bank Account
Account Name: China Charity Federation
Bank Address: Industrial and Commercial Bank of China, Xi Si Branch, Beijing Account Number: ***0409 Foreign Currency Bank Accounts
Account Name: China Charity Federation
Bank Address: Bank of China, Head Office(No.1 Fu Xing Men Nei Street, Beijing, China)
Account Number: 778350015925
Swift Code:BKCHCNBJ
Mail Payment Remittance
To: China Charity Federation
Address: 7th Floor Xinlong Building, 33A Erlong Road, Xicheng District, Beijing, China, 100032
三.信息公开
四.总会简报
五.慈善项目
六.全国慈善机构名录
七.会员动态
八.公益资讯
九.政策法规
十.慈善家
第五篇:中国慈善论文
中国慈善问题
摘要:
慈善事业的发达程度是一个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慈善事业可以有效弥补政府社会保障之不足,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之一。但由于我国慈善事业发展比较晚,加上人们的慈善意识淡薄,政府在慈善事业中的不合理定位以及慈善组织力量的弱小,我国慈善事业发展比较缓慢,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就以“慈善快乐行”为例,明明就是一起欺上瞒下,拿秘书长头衔当幌子的诈骗案,可是为何有那么多民众盲目信从,到底慈善机构的认定方法是什么?为何这起案子持续时间那么久了,相关监督部门却不马上出来辟谣?从中又折射出中国目前的慈善问题?由此观之,中国的慈善之路还很漫长。
正文:
中国的慈善事业,有自己悠久的传统。汉唐寺院济贫、赈灾;宋代养老扶幼事业的勃兴;元医疗救助的兴起;明清民间慈善群体。当今国门开放以来,更是涌现出一批批为水灾、为贫困大中小学生、为贫困患者,默默从事的慈善救助热心慈善家。从西周的民本思想、会儒家的仁义学说,到佛教、道教的因果循环、行善积德等,都充分表现出了人民的慈善意识。
然而随着我国目前经济持续不断地增长,社会也出现了各种内部矛盾。由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客观要求,而慈善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又起着及其重要的地位,因此,慈善事业的蓬勃发展是一件美好的事情。但是伴随着一系列事件的发生,如章子怡、余秋雨、陈光标等被指“诈捐”、郭美美事件、网络慈善平台施乐会提成门事件、合肥福利院购奔驰豪车等。中国慈善问题一度成为国民热议的话题,并导致信任危机的爆发。
那么中国的慈善事业到底在那些方面除了问题呢?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慈善快乐行”的事例:
2011年,李长宾以“中国慈善救助网”的名义搞了一个“慈善快乐行”的项目,他当时宣称,“慈善快乐行”要在全国各地的商场、影院、车站等公共场所摆放120万个捐款箱。人们投入硬币后,捐款箱会发出感谢声及电子乐曲。相关部门会定期收取捐款。因为需要维护和管理,所以主办单位对外租赁,每个捐款箱上都会有广告,广告收益就是回报,一般来说占所付租金总额的6%到8%之间。就是说,花2万元租一个转运箱,就会得到1200元到1600元的收益。租赁期满,租金可以全部退回。并且对外宣称参加这个项目可以救助残疾人,很多人相信了李长宾的话,把自己的积蓄交给了他,但是这个项目仅仅运作了半年左右,李长宾就不再按合同及时给参与这个项目的人支付收益了,他让公司的客服人员抛出“银行资金已经被抵押、公司正在和别人一起开办银行、大家耐心等三个月就可以得到收益......”2012年3月公司通过手机给大家发了一些短信,表示公司方面出现了一些问题。时至今日,李长宾迟迟不在公司露面,公司的其他负责人也都不见了,连公司的财务人员、客服人员也都不见了.....首先,我们不得不疑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基金会管理条例》等相关法规规定我国是禁止慈善组织进行营业性活动的,可是为何李长宾又能大张旗鼓地组织盈利?
据了解,中国有关慈善的法律在很多问题上是规定模糊、界定不明。就像李长宾事件,我国虽然禁止慈善组织进行营业性活动,但并没有对“营业性活动”进行明确说明。“营利性”、“非营利性”界定不清,使得一些假慈善组织钻了法律的漏洞,不断从事着营利性活动。其实,不单单李长宾事件,还有2012年的央视3·15晚会曝光“中华学生爱眼工程”假借慈善名义,牟取暴利一事等,这些事例无一不是反映着中国慈善机构的认证问题?到底哪些才是真正的慈善机构,群众献爱心要真正献去何方?
其次,我们不禁反问,为何每次爆出慈善丑闻,消费者与媒体均是后知后觉? 事实上,根据《2010中国慈善透明报告》显示,接受调查的近九成公众表示对慈善信息公开度不满意。
我国慈善机构组织的机制不健全,致使慈善组织运作不透明。就拿2012年的仁爱基金捐劣质自行车”一事为例,明明就是一些一百多块的自行车号,却称七八百的好车,并且根本没有相关收据证明,竟然无人过问!只有事情曝光后,慈善机构才做出反应。慈善机构里头为何会出现如此中饱私囊的作风?这又何尝不是会深深影响慈善机构的公信力呢?
“慈善组织作为慈善公益事业的运作组织,是没有组织利益的,更没有自我利益,公开与透明是一项铁的原则。”可是,铁的原则是如何执行的?这句话又何尝不是对中国目前慈善问题的莫大讽刺呢?
最后,我们不得不总结,慈善机构在运行的时候,政府的监督部门去哪里了? 从李长宾事件被揭发以前,“慈善快乐行”这个伪慈善组织已经足足运行了快一年的时间,其中的跨度更是涉及数个省份,而在这个机构影响力迅速扩散的同时,我们的监督部门正在做什么?虽然,中国目前90%的慈善组织均为民间组织,但是,我相信,中国还是有监督这些组织的机构存在的?其中,这些执法部门与伪慈善组织之间会不会存在某些猫腻呢?其中这些等等我们都不得而知了。
对于中国慈善事业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只能用一句话来概括政府的作用,就是:领导有余但监督不足。政府把过多精力放在了领导上却忽视了监督,由于政府监督不够,慈善组织的准入制度和财务都处于一个极尴尬的境地。
不知道大家还是否记得2010年的“巴比”的富豪晚宴活动?在当时的晚宴中,来自美国的巴菲特与比尔盖茨来到中国并且邀请以及对中国的富豪提倡“裸捐”,从那一刻起,“裸捐”这个具有中国文化含义的名词真正被疯转了起来。其实,我们都觉得,中国群众绝对不缺乏同情心,我们缺少的只是一个强有力的带头人还有一些具有公信力的慈善机构罢了。而现在,外国人跑来我国进行提倡中国的文化“裸捐”,这对于我们来说又何尝不是一件让人痛心的事情呢?
我们都想献爱心,因此我们亟需改变目前的慈善环境。可是,我们又该如何做,还有我们可以做什么呢?
据调查,我国慈善事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从主体上可分为三大块,一是慈善机构自身,二是政府方面,三为社会大众。我们唯有认清各个主体存在的问题方能对症下药,找到解决方式。
针对第一点提出的问题,我们认为中国政府现状亟需加强慈善立法,慈善事业的发展需要法律的保驾护航。良好的法制化环境是慈善事业健康发展的有力保障。特别是慈善机构的认定、注册、管理、监督,公益事业的产权、融投资、转让等实际已经发生的问题,都没有法律可以参照。立法机关应颁布相关的法律,使我国慈善事业的发展有法可依,这样才能从源头上杜绝类似“李长宾事件”的发生。而其中改革社会组织登记管理体制无疑是主要工作 其次,对于慈善机构方面,慈善事业必须“明规则”,确保资金运转操作的透明。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假如仁爱基金能做到这样,那么假劣自行车的事件还会发生吗?
对于群众来说,公信力资源对慈善不可或缺,按照美国著名慈善机构卡耐基金会的理念,做慈善要有“玻璃做的口袋”。而我们参考国外慈善机构的模式,为中国现状的慈善问题提出两点建议:
一、任何公民都可以查账。
就像美国,美国对其国家的慈善机构有相当严格的程序,尤其是一些资助项目申请、拨付款项和运营费用的预算等,管理都非常严格。而且美国绝大多数州都规定,慈善机构必须向州提交报告,而且任何美国公民都可以到慈善机构查阅账目。
二、慈善信息披露如同上市公司。
我们觉得英国《慈善法》要求慈善组织高度透明和公开,其信息披露不亚于上市公司的做法是一个很好做法。比如,慈善机构每年需提交两份报告——报告和财务管理报告,民众可以对每笔善款进行监督,如果对某机构的筹款方式不理解或不满,可以投诉。
再次,针对慈善事业的监督问题,我们认为,中国社会现状必须建立起全面的高效的监督制度,其中包括:监管方式立体化、政府监管、媒体监督、社会监督、第三方评估制度(比如,美国有多家慈善评级机构,为超过5300家慈善机构评级,级别从无星到四星不等,同时提供不同标准的排行榜,其中包括了负面排行,比如筹款回扣率排行、财务危机排行、劣等机构CEO薪水排行等。)这将会有利于中国慈善事业的发展。
同时,对于国内慈善事业环境,我们认为,与中国传统的慈善事业相比,中国应该向新型慈善事业发展——不能单靠外界的援助,而是学会“造血”,即投资。“获得收入”往往比“学会花钱”更有价值。探索基金增值不仅能破解“慈善成本”的困境,集中优化的慈善资源配置,无疑能从整体上提高社会的慈善效能。
而中国目前的慈善捐献,很大一部分都为富人捐献的,“目前中国的慈善是结构性而不是规则性的,大多是伴随着大的灾难事件发生。”宁向东说。从已经发布的慈善榜来看,教育、社会公益和健康以及一些突发性灾难事件仍然是企业家们热衷的捐赠领域。其实,我们觉得,目前社会亟需营造一个和谐互助的社会氛围,政府要真正发动身边的爱心人士进行相关的爱心活动。而不会被目前社会“被捐献”的恶劣社会风气带动,导致在这个社会经济转型的重要时期的人们都变得冷漠!我们的目标是全民慈善!
最后,我们认为弘扬慈善文化,营造人人捐献的社会氛围对于慈善事业的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无论是对于政府层次、慈善机构层次、群众层次,都有着重大的意义。娃娃要从小抓起!假如我们身边的人都是一个充满爱心的人,当慈善成为一种习惯,当所有的慈善机构都有法可依,有法可循,那么还会有系列让人痛心疾首的事件曝光与发生吗?
其实中国社会几千年来并不缺乏同情心,所谓恻隐之心人皆有之,“我是农民的儿子,从小在农村长大。农村很苦。我们从低层走到高层,就知道低层的痛苦。今天事业有所成功,对这些人就更加同情,很简单。”捐赠了近6亿元的黄如论是这样表达自己的慈善动因。
到目前为止,我国国策曾经提出“建设更好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统筹区域发展,缩小区域发展的差距”,据此我们国家政府通过中国慈善来缩小区域的经济差距。而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如果那一部分需要通过慈善才能走下去的人没有能够好好地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和经济问题,那么我国提出 “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也是很艰难得到支持的,甚至是不可能的。另外,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中提到的一点:“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而社会保障体系包括: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互助、慈善事业等方面,这些都足以表明了中国的慈善的重要性。因为在很多地域发展较慢甚至很落后,他们可以通过大家的慈善从而改变他们的生活和经济水平。再者,如何看待慈善问题也体现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国人思想道德的提升。与此同时,如何更好的体现人们应有的知情权、监督权,这需要完善社会整体的慈善机制。舆论监督需要抛弃道德洁癖,以更宽容的心态看待慈善行为,同时把更多的监督资源平衡分配到官办慈善机构上。在实际行动上,我们不但要弘扬“慈善”,防止“伪善”,而且不能有仇富的心态,也不可听之任之。要鼓励先富裕起来的人帮助穷人,回报社会。同时对各种慈善机构和慈善活动加强监管,防止“伪善”的出现,让“慈善”落到实处,让爱心充满世界。
最后,我们衷心地希望,中国的慈善事业能够更加蓬勃地发展!参考文献:
1、中国民政部门.中国慈善事业发展指导纲要.-民政部网站.2007
2、中国政府.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全国人大法规库。2005
3、《基金会管理条例》
4、《救灾捐赠管理暂行办法》
5、《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
6、《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实施条例》
7、《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
8、《浅谈中国慈善事业的运作》
9、《2012年中国慈善丑闻事件盘点:慈善事业路在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