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简介-中国地质大学

时间:2019-05-14 06:37:5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课程简介-中国地质大学》,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课程简介-中国地质大学》。

第一篇:课程简介-中国地质大学

ZA33.中国历史人文地理(上)课程简介

“中国”二字有何来历,中国的疆域如何变迁,中国的多民族文化如何交融,中国的历史如何影响今天……本课程通过对这一系列问题的解答,探讨中国历史人文地理的变化及其规律,为学习者在繁杂的历史变迁和多彩的地域文化中指出一条清晰的路径。教师简介

葛剑雄,现任复旦大学历史地理专业特聘教授,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会常务委员,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中国著名历史学家,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史学会理事,葛剑雄教授师从我国历史地理学科主要奠基人和开拓者谭其骧院士。葛剑雄教授师承名家,其学术成就斐然,发表史学专著20余部、论文百余篇。作品获“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理论研讨会”论文奖、“五个一工程入选作品奖”、“郭沫若史学奖”等。曾参加中国“人文学者南极行”活动,多次在哈佛大学、剑桥大学等国际著名高等学府进行学术交流,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评为“作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ZA32.重说中国近代史 课程简介

本课程源自于中国人民大学的热门公共选修课——“中国近代政治史”,张鸣教授以中西两种体系的差异为开篇,为我们回望和反思了中国近代那波澜壮阔而又诡谲难辨的历史面貌,还原了政治祛魅前的历史真相,剖析了历史车轮转向的前因后果,令教科书中那段枯燥无聊的近代史重新焕发新生,带我们正视一段被扭曲的历史,引导我们发现近现代诸多问题的精神根源。教师简介

张鸣,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原政治系主任,学术专著有《武夫治国梦》、《乡土心路八十年——中国近代化过程农民意识的变迁》、《梦醒与嬗变——戊戌百年沉思》、《拳民与教民》、《乡村社会权力和文化结构的变迁(1903-19530》等8种,学术编著有《文革中的名人之思》、《百年春秋》等5种。

ZA26欧洲文明概论 课程简介

本课程以希腊、罗马、中古、近古、现代各个时期的文明特征为线索,展现出非常丰富复杂的演化内容和变化莫测的发展模式,朱教授坚持自己的传统,汲取其他文明的营养,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精彩的欧洲画卷。教师简介

朱孝远,史学工作者,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世界中世纪史、世界文化史两个方向的博士生导师。专业特长及近期研究方向:宗教改革,文艺复兴,中世纪思想文化史,世界中古史,欧洲史,历史学理论与方法;社会结构的变化与欧洲资本主义的兴起,欧洲、中国从中世纪向近代社会形态转变(过渡)问题研究。ZA28英美文化概论 课程简介 本课程带你领略原汁原味的英美文化。通过系统介绍英美的历史进程、政治体系、经济发展、风俗习惯等基本社会文化知识,让选修者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并通过与中国文化的比较,帮助学生解决在跨文化交流中遇到的问题。教师简介 Alex Olah,中国石油大学教授,曾作为外交官任职澳大利亚贸易委员会30余年,担任过澳大利亚驻北京大使馆商务参赞。ZA29文艺复兴:欧洲由衰及盛的转折点 课程简介

本课程从但丁、彼特拉克的道德政治学到萨鲁塔蒂、布鲁尼的市民人文主义,从马基雅维里的君主论到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人民共和国,从文艺复兴鼎盛时期的艺术风格到芭蕾舞诗性美的精神意蕴,为学生展现文艺复兴为何是欧洲由衰及盛的转折点。教师简介

朱孝远,史学工作者,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世界中世纪史、世界文化史两个方向的博士生导师。专业特长及近期研究方向:宗教改革,文艺复兴,中世纪思想文化史,世界中古史,欧洲史,历史学理论与方法;社会结构的变化与欧洲资本主义的兴起,欧洲、中国从中世纪向近代社会形态转变(过渡)问题研究。ZA01.考古与人类 课程简介

本课程包括什么是考古学、考古学方法、人类起源、城市革命、彩陶文化与玉器文明、孔子时代的考古转变、中国铜器文化、秦始皇陵之秘、考古改写了多少历史、文物保护与利用等方面的内容,揭示了考古探索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多重作用与重要影响。教师简介

高蒙河,现为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国际良渚学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复旦大学现代人类学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考古学会会员,中国科技考古学会会员,中国百越民族史研究会理事,日本“弥生”文化研究会会员等。ZA02.中国古代史 课程简介:

本课程从人类社会的起源谈起,历数夏、商、周国家的建立,春秋战国的动荡,梳理秦汉、三国、魏晋、隋唐、宋元明清朝代的更替,深入浅出地描绘了各朝各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状况,让学生对中国的过去有一个全貌式的了解。教师简介

李鸿宾,现为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史、中古民族关系史、长城学的教学与研究,专攻隋唐五代史。出版《唐朝朔方军研究》、《唐朝中央集权与民族之关系》、《隋唐五代诸问题研究》、《隋唐对河北地区的经营与双方的互动》等专著。ZA11.西方文明通论 课程简介

本课程广泛细致地介绍了西方文明的各个方面,包括政治、法律、思想、宗教、音乐、建筑、公共艺术等诸多领域,同时对中西文化展开了详尽比较,旨在使学生拓宽视野,了解中西文明各自的起源、发展、特点及优势,形成健全的文化观念。教师简介

丛日云,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西方政治思想史,政治学理论,比较政治。主要著作:《中西政治思想与政治文化》、《中国公民读本》等。

毕明辉,北京大学艺术学院讲师。研究领域:音乐史学、音乐表演。

陈 炎,山东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副校长。主要从事文艺学专业、美学方向的教学、科研工作,兼及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论探讨。出版《积淀与突破》、《陈炎自选集》、《反理性思潮的反思——现代西方哲学美学述评》等学术专著多部。单 纯,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专著:《旧学新统—冯友兰哲学思想通论》、《禅宗的智慧》。

王人博,中国政法大学教授。代表著作有:《宪政文化与近代中国》、《中国近代的宪政思潮》和《宪政的中国之道》。刘家安,现任中国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学院民法研究所副所长,民商法学院教授。主要著作有:《买卖的法律结构》,《物权法论》等。

丁 宁,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领域:美术史学、视觉文化研究。专著:《接受之维》,《美术心理学》等。ZA12 西方文化名著导读 课程简介

本课程对柏拉图的《理想国》、奥古斯丁的《忏悔录》、马基雅维利的《君主论》、马克思•韦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等十余部西方经典著作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导读,以人性、人生、良知、美好生活、理想等重要问题为导入,消除学生对“名著艰深”的畏惧,激发阅读的兴趣。教师简介

彭刚,现为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历史系教授,主要从事西方思想史和史学理论的研究和教学工作。著有《叙事的转向:当代西方史学理论的考察》、《精神、自由与历史:克罗齐历史哲学研究》等。ZA14.中西文化比较 课程简介

本课程从人类文化演进规律入手,从审美递增、递减律,阴阳二极对立转化律,万物五相选择律等方面对中西文化进行阐释,反映了中西方文化的互根、互构、互补、互彰、互抗、互证、互进,让学生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与融合。教师简介

辜正坤:原北大外语学院世界文学研究所教授、博导、所长,获国务院颁发有特殊贡献专家称号,现任国际中西文化比较协会会长,中国外国文学学会莎士比亚研究会会长,商务印书馆《英语世界》杂志顾问等。曾应邀讲学于德国自由大学、法国日内瓦大学、澳大利亚悉尼大学、日本东京大学、美国瓦西塔大学等。兼任北京东方神州书画院一级书画师、北京艺联诗书画院名誉院长等。ZA15.20世纪世界史 课程简介

本课程从20世纪全球重大历史事件入手,再现了朝鲜半岛、巴以冲突、巴尔干火药桶、印巴冲突,第一、二次世界大战、美苏冷战与缓和、欧洲统一进程、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东亚崛起等历史转折点的来龙去脉,旨在让学生开阔视野,通过对历史的学习,理解现在和未来。教师简介

冯玮,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日本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曾赴日本京都大学留学,师从日本著名学者山室信一教授并获文部省奖学金。研究方向:日本史。

ZA16.世界古代文明 课程简介

本课程从文字的发明引入,讲述原始社会、古埃及、古代两河流域、古代犹太、古代波斯、古代印度、古代希腊与古代罗马的历史文明。陈仲丹教授讲课生动幽默,旁征博引,有助于学生从具体可感的细节来深入了解文明的起源,探究人类的发展。教师简介

陈仲丹:南京大学世界史专业教授。主要研究范围:英国及英联邦史、和平学研究、世界文化史研究、国外汉学研究等。代表性著作《疾病改变历史》。ZA17.西方文化概论 课程简介

本课程突破了“概论”类课程容易陷入的现象罗列、概念化理解的传统模式,赵林教授基于自己对西方文化的真实理解,用幽默有趣的风格、简洁流畅的语言和翔实准确的资料,从历史、地理、文学、经济等方面揭示了深刻复杂的西方文化历程。教师简介

赵林,武汉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是学生心目中的明星,武汉大学首批“十大名师”之一。主要研究方向为西方哲学和西方宗教,已在中国大陆和台湾出版个人学术专著 15 部,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 140 余篇。作为本课程指定教材的《西方文化概论》2007年被教育部增补为“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而且在国内许多高校中也被用作讲授文化素质教育课程“西方文化概论”的基本教材。尤其是《西方文化概论》一书,在短短三年多的时间里,已经被重印7次,印数达3万多册,成为目前我国高校中使用得最多的“西方文化概论”课程教材。

ZA22.中华民族精神 课程简介

本课程从反思与建构、比较与融通、寻根与探源、传承与发展等多个方面阐释了中华民族精神,并深入分析了全球化背景下各国民族精神的现代转化问题。旨在让学生理解在传承与创新中,我们如何凝聚与实践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教师简介

李太平,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教育学原理、高等学校德育。著作有《全球问题与德育》,《科技教育和道德教育》等。

黄长义,华中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校特聘教授,并兼任中国实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主要研究领域:现当代社会思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文化的现代转型。著作有《晚清经世实学》、《统一战线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概论》等。

欧阳康,华中科技大学党委常委,党委副书记,兼哲学研究所所长。主要从事哲学尤其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与教学,在国内首倡社会认识论并将其建设为硕士和博士培养方向,著有《社会认识论导论》、《哲学研究方法论》等。杜志章,华中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领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近代史专题、医学社会史。

栗志刚,华中科技大学人文学院政治教育系副教授,政治教育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研室主任,华中科技大学民族精神研究院办公室主任,中国哲学史学会会员,湖北省哲学史学会会员。主要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ZB28.中国古典哲学名著选读 课程简介

在本课程中,吴根友教授将为你梳理公元前7世纪到公元18世纪的中国古典哲学的发展脉络,跨越中华民族数千年历史,解析经典哲学名著,带领大家一起对中国古典哲学进行理解与思考,将深奥的中国哲学娓娓道来,拉近大家与哲学的距离。教师简介

吴根友,现为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哲学学院副院长、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中国哲学史学会理事,湖北省哲学史学会秘书长。ZB30.诗意的人学:西方文学名著欣赏 课程简介

本课程精选西方文学史上的三十六部经典名作,以重读经典的理念,通过文本细读,透析其间的人性内蕴和艺术品格,以期使学生对西方文学的代表性作家与作品有比较深入的了解,接受人文精神的熏陶,培养学生对外国文学经典的分析与鉴赏的能力,形成世界眼光与人类视野,学会用中国的眼光看世界,以世界的眼光看中国,提升文学修养和人文素质。教师简介

蒋承勇,文学博士,浙江工商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外国文学教学研究会会长,浙江省特级专家,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席,浙江省比较文学与外国文学学会名誉会长,国家社科基金评审专家,教育部中文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9世纪西方文学思潮研究”首席专家,教育部“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外国文学史》主编之一,中宣部、教育部“马工程”重点项目《外国文学史》首席专家之一。ZB25.逻辑学导论 课程简介

如果你正想了解“苏格拉底必死”的推论,如果你纠结于“理发师悖论”解决,如果你困惑于“白马非马”的论证,如果你想锻炼你的思维能力,如果你想在辩论赛中大放异彩,如果你想在未来的求职考试中占得先机,如果……中山大学知名逻辑学教授熊明辉老师,用清晰严谨、幽默风趣的风格为大家呈现出不一样的逻辑学导论。教师简介 熊明辉,现任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和逻辑学专业博士生导师,中山大学法学院法学理论专业博士生导师,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山大学逻辑与认知研究所副所长。研究方向为:非形式逻辑、法律逻辑、法律证据学、批判性思维与论辩理论、人工智能与法律。ZB26.伦理学概论 课程简介

本课程旨在通过运用一些综合性的概念思考人的生活和人的世界,使我们对它们有系统性的理解与把握。当一个人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看到人的生活和人所生活的这个世界的复杂性,并试图去从总体上理解和把握这种复杂性时,他就会对伦理学产生某种兴趣。本门课将引领学生从心灵的深处审视自我,从生命的高度俯察社会的百态。教师简介

廖申白,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伦理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价值理论研究室研究员、北京大学应用伦理学研究中心学术委员、清华大学道德与宗教研究中心研究员。主要研究与教学领域包括伦理学理论、西方伦理学。代表著作有《伦理学概论》、《交往生活的公共性转变》、《亚里士多德友爱论研究》等。ZB02.基督教与西方文化 课程简介

西方文学、哲学、政治、经济、艺术以及生活方式等各个方面无不受到基督教的影响。赵林教授从基督教的文化源流与早期发展、基督教在罗马帝国的发展、基督教与西欧封建社会、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等方面讲授了这门课程。教师简介

赵 林:武汉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是学生心目中的明星,武汉大学首批“十大名师”之一。主要研究方向为西方哲学和西方宗教,已在中国大陆和台湾出版个人学术专著 15 部,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 140 余篇。ZB04.西方哲学智慧 课程简介

本门课程将古今中外人们普遍关心的哲学问题变成学生们自己的问题,由此将他们引上哲学思考的道路。张志伟教授从智慧的痛苦、哲学的诞生、苏格拉底的问题、柏拉图的理念论、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信仰的时代、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主体性的觉醒等方面进行了讲授。教师简介

张志伟,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哲学系宗教学系副主任,中国人民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兼任中华外国哲学史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研究方向为近代西方哲学、德国哲学主要著作有《康德的道德世界观》《生与死》,主编《西方哲学智慧》《西方哲学问题研究》《西方哲学史》等。ZC44.艺术鉴赏 课程简介

艺术凝聚着人类文明的结晶,从懵懂拙朴的远古到日新月异的现代,从奔放绚丽的西方到沉稳神秘的东方,本课程将带你探寻艺术之美,以美感来通达人生,净化心灵。教师简介

彭吉象,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原书记兼副院长;现任重庆大学美视电影学院常务副院长和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博导。新一届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常委,第二批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担任中国艺术学理论学会会长,中国高教学会美育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会长,中国高教学会影视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会长,中国教育学会舞蹈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中国电影家协会电影教育与产业发展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纪录片委员会副会长,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高校分会副会长,中国视协主持人专业委员会学术委员,美国密执安州立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多所高校客座教授。先后7次荣获国家级、省部级的科研奖或优秀教学成果奖,先后两次被评为“北京大学十佳教师”。ZC46.西方现代艺术赏析 课程简介

本课程注重从美学及文化学的视角研究西方现代艺术。通过对十九世纪末期到二十世纪中后期的西方现代主义诸多流派及现代艺术大师、艺术作品的详实介绍与赏析,使学生感知到西方现代艺术发展的独特魅力,并逐步认识到西方艺术由传统向现代转变过程中所发生的根本性变化。教师简介

铁娆娆,吉林大学讲师。ZC47.大学英语过程写作 课程简介

本课程适用于任何对英语写作感到困惑的人。在本课程中,学生们将了解写作过程,学会撰写有效的论证/论据,并批判性地思考。本课程还对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常见的写作问题给出了有效策略,以便根据个人需要定制本课程。此外,本课程作为2008年以来在吉林大学广受欢迎的写作课程升级版,还提供了各种有趣的写作活动,丰富的资源,以及对以前和当前学生写作样本的深入分析。在这里,你将参与一个冒险,塑造你的想法,还有互动的写作环境和有趣的学习过程。教师简介

林娟,吉林大学,讲师。ZC01.中华诗词之美 课程简介

中华诗词滥觞于先秦,是有节奏、有韵律并富有感情色彩的一种语言艺术,也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学形式。严格的格律韵脚、凝练的语言、绵密的章法、充沛的情感以及丰富的意象是中华诗词美之所在。诗词也是中华数千年社会文化生活的缩影。教师简介

叶嘉莹: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加拿大籍中国古典文学专家,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曾任台湾大学教授、美国哈佛大学、密歇根大学及哥伦比亚大学客座教授,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授,并受聘于国内多所大学客座教授及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名誉研究员。代表作品有《迦陵文集》十卷,《叶嘉莹作品集》二十四卷,《Studies in Chinese Poetry》,《王国维及其文学批评》,《中国词学的现代观》,《唐宋词十七讲》。ZC02.中国书法史 课程简介

汉字书法被誉为无言的诗、无形的舞、无图的画、无声的乐。本课介绍了程汉字书法从甲骨文开始,到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的演变,全面地展现了中国书法发展的基本面貌,让学生了解汉字的前世今生,理解中国古代书法发展的基本特征,认识中国书法的发展脉络和突出成就、地位及影响。教师简介

朱彦民,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当代著名学者,书法家。艺名朱桢,号美髯公,斋号冰醋斋、怀醑堂、后素轩,师从王玉哲,范曾先生,怀醑堂乃范曾先生所命赏。

ZC03.中国陶瓷史 课程简介 陶瓷与人类文明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尤以中国陶瓷的工艺和技术成就最为辉煌。本课程介绍了中国的陶器,瓷器考古的发展历史,以及多个时期、多个地区的陶瓷工艺发展历史。教师简介

贺云翱,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所长,兼任江苏省古陶瓷研究会副会长、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文物局第三次文物普查专家库成员、中国钱币学会专家委员会委员、UNESCO世界遗产中心《世界遗产》(中文版)专家委员会委员、《长江文化论丛》和《中国遗产网》主编、南京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研究会秘书长、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组组长等。ZC04.东方文学史 课程简介

本课程讲述了东方文学史的基本线索,文学思潮和流派的基本内容和演变,并在此基础上精讲了一批东方文学史上的经典作品。这些作品思想积极向上,艺术精益求精且富有独创性,在历史上起过进步作用,既有审美价值,又有思想价值和道德教育价值。教师简介

王向远,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东方文学研究会会长、中国比较文学教学研究会副会长。主要从事比较文学、东方文学、日本文学、中日关系等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发表论文11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16部(含合著4部)。

ZC08.东方电影 课程简介

本课程主要介绍了日本、朝鲜、台湾、香港、韩国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电影。通过有条不紊的讲解,丰富饱满的引证,旨在让学生感受并掌握东方电影的主要内容,独特形式与艺术风格。教师简介

黄献文:现为武汉大学艺术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著作有:《沈从文创作新论》、《论新感觉派》、《昨夜星光——20世纪中国电影史》、《东方电影》。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数十篇。ZC09.美术概论 课程简介

本课程系统介绍了美术的类型、技法、作品、大师以及艺术观念,包括美术作品的内容与形式、中国的色彩观念、色彩的基本理论与概念、山水画与西方的主流绘画及其文化观念、20世纪中国美术的传统与变革等内容。教师简介

李 松:北京大学艺术学系教授,曾任西安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ZC11.古代名剧鉴赏 课程简介

本课程讲述了戏曲的发展历史,并分为多个专题进行了深度分析,例如王实甫与《西厢记》、洪升与《长生殿》、孔尚任与《桃花扇》、纪君祥与《赵氏孤儿》、汤显祖与《牡丹亭》等,课程内容丰富,对初步学习和了解古代名剧的学生来讲具有重要引导作用。教师简介 陈维昭:复旦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金瓶梅学会副秘书长、中国古代戏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红楼梦学会理事。陈教授的研究领域主要是中国古代戏曲和古代小说。著有《红学通史》、《二十世纪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史(戏曲卷)》。无论是对于古代戏曲还是古代小说、戏曲小说文本还是戏曲小说理论或批评现象,他都着眼于文化史和学术史的大背景,致力于捕捉各种批评现象的文化依据和历史生成过程。

ZC16.西方美术欣赏 课程简介

本课程从中西美术的比较入手,讲到原始艺术、埃及艺术、希腊罗马艺术、中世纪美术、文艺复兴、现代美术等,系统地介绍了西方美术的历史、发展、演变及各个时期著名的艺术家和艺术作品,带领学生发掘整个西方美术世界的艺术魅力。

教师简介

孙乃树:中国高教学会美育研究会理事,美国维拉诺瓦大学客座教授,上海市中小学二期课程教材改革审查专家,奥中关系促进会音乐、教育顾问,上海“东方大讲坛”讲师。

ZC18.漫画艺术欣赏与创作 课程简介

本课从漫画的定义开始,全面地介绍了漫画的种类、特点、历史遗迹、创造规律和技巧等,给出的一些概念解释、定义都是首创,并且详细的介绍了各种漫画工具。通过对漫画的鉴赏以及对漫画创作的学习,能够培养学生的幽默感,提高艺术修养,并有助于释放学生的心理压力。教师简介

杨树山:南开大学毕业,现为大学美术学教师,教授。天津美术家协会理事,漫画专业委员会理事,天天漫画网美术策划。自1990年始,从事漫画、插画、水墨画、油画创作,已在国内外发表、展出绘画作品7000余件,在各类漫画比赛中获奖300余次。出版了《杨树山漫画》、《漫画学教程》和《漫画鉴赏与创作十四讲》等书籍。ZC21.影视鉴赏 课程简介 电影、电视是当今最有影响力的大众传播媒介之一,本课程将通过优秀影视作品案例,带领学生从文学、社会学、美学角度出发感受影视艺术,为学生提供一幅现实生活的图景,深入了解影视作品所反映的文化世界。教师简介

陈旭光: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艺术理论、当代文化艺术思潮、影视文化、中外电影史等。中国高教影视学会理事、中国高校影视教育委员会秘书长,常务理事、中国电视家协会高校艺术委员会理事、《诗探索》杂志编委、常务编辑;第六、七、八、九、十、十一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特邀评委。

ZC22.舞蹈鉴赏 课程简介

舞蹈是以身体为语言,与观者进行“心智交流”的运动表达艺术。本课程从怎样欣赏舞蹈、欣赏舞蹈的范畴及途径、古典舞欣赏、民间舞欣赏、现代舞欣赏、当代舞欣赏等方面出发,讲解舞蹈基础理论知识,通过具体的舞蹈作品,引领学生去感受舞蹈艺术的意蕴和意境,提高学生基本的审美品质和艺术理论水平。教师简介

刘 建:北京舞蹈学院教授、科学研究处处长;国务院学位办公室艺术硕士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委员及韩国“首尔国际舞蹈比赛”评委。2001年出版学术专著《无声的言说——舞蹈身体语言解读》,列为“北京市高等院校精品教材”和教育部“十五规划教材”; 学术论文《神与舞的切点》、《从“雀之灵”到雀之“尾”》、《中国民间舞的守望》等分获中国文艺家联合会、中国舞蹈家协会等奖项。ZC23.戏剧鉴赏 课程简介 戏剧,是通过演员的表演来反映社会生活各方面冲突的艺术。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牢牢把握戏剧冲突,是鉴赏戏剧的关键。本课程通过介绍戏剧学概论、古希腊神话与剧本、中国戏剧的现状、舞台美术等方面情况,带你走近戏剧创造的过程,了解戏剧艺术的产生与发展,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力。教师简介

张 先:中央戏剧学院戏剧影视文学系主任,联合国戏剧评论家协会(IATC)执行委员和中国分会理事长,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戏剧理论与批评。参加“国家舞台演出精品工程”,“全国优秀舞台剧本评选”,“文化科研评选工程”,“社会科学成果评选工程”,“曹禺戏剧文学奖”,“老舍文学奖”,“全国优秀广播剧评奖”,“青年戏剧文学奖”,“北京大学生戏剧节”等活动。曾获2003年中国文联文学艺术评论奖、2004年度中国曹禺戏剧评论优秀奖、2005年中国戏剧文学创作金奖、2011中国话剧金狮奖。出版著作及成果丰硕,其中话剧作品《活着》(改编自余华同名小说)由国家话剧院在国家大剧院首演,孟京辉执导,黄勃,袁泉主演。ZC31.《西游记》鉴赏 课程简介

《西游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浪漫主义的长篇神魔小说。本门课程内容丰富,包括从故事诞生的前世今生到古今流传的影响演变,从降妖伏魔的英明神武到取经之路的坎坷艰辛。这本巨著在杨俊教授的讲述中显得生动而详实,全方位解读名著,引导学生走近艺术丰碑,思考人生之路。教师简介

杨俊: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教授,2011中国公关创新领军人物,中国古典文学普及研究会《西游记》文化委员会副会长,吴承恩《西游记》研究会常务会长,中国公共关系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特约编审,从教31年,获得全国、省部级优秀论文和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23项,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学术月刊》、《学术界》、《江苏社会科学》、《云南社会科学》、《青年记者》、《新闻知识》等权威、核心报刊发表学术论文70多篇,在高等教育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经济科学出版社、中国社会出版社、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主编、编著、参编出版学术专著、大学规划教材45部,代表作有《心解论经》、《西游记新论》、《公共关系》、《公关与礼仪》、《新型实用公共关系教程》等。ZD36.人文的物理学 课程简介

物理何关人文?物理何关我们?本课程从这两个问题出发,以伽利略、牛顿、爱因斯坦等伟大科学家为轴心,着重介绍了物理学发展史上一系列原创性观点的来龙去脉,帮助学生理解科学的人文性,引导学生在突飞猛进的社会发展中形成自己的判断能力。本课程开设以来深受好评,是复旦大学最受学生欢迎的通识课之一。

教师简介

金晓峰,复旦大学,教授。获奖情况: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1996);美国真空学会“Outstanding Shop Note Award” of Journal of Vacuum Science and Technology(1996);香港求是科技基金会“杰出青年学者奖”(1998);教育部 “长江学者奖励计划” 特聘教授(1999-2003);中国物理学会“胡刚复物理奖”(2001);Fellow of UK Institute of Physics(2004);复旦大学校长奖(2006)。ZD37.科幻中的物理学 课程简介

《科幻中的物理学》旨在通过对科幻作品的种种现象的分析,揭示其背后所蕴藏的物理现象。课程的基本内容主要涉及到了能量、力学、宇宙、时间、人工智能以及人类未来方面的内容。课程主要使用了大量科幻作品中的素材并以此为基础讲解物理学,具体事例与物理理论相结合,使课程更易于非物理专业的学生学习并理解。教师简介

李淼,中山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研究院院长、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宇宙学、弦论、高能物理。长期在国外知名学术机构从事研究工作。回国后曾任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台湾大学客座教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等职务。著有《超弦史话》《越弱越暗越美丽》《<三体>中的物理学》等作品。主要研究领域为宇宙学,弦论,高能物理。ZD40.物理与人类生活 课程简介

本课程高度概括了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微观结构以及时空结构等物理基本知识领域的知识逻辑体系和发展简史。依据所介绍的物理学原理,通过110余个例子的讲解,可以使学习者能够理解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所发生各种现象的原理,如何利用物理原理指导人类的科学活动,如何依据物理学原理促进人类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教师简介

张汉壮,吉林大学物理学院光信息科学与技术系教授,物理学院副院长。所在学科专业为光学,所研究方向为材料超快动力学、无机量子点发光器件机理。曾任新加坡国立大学访问学者。兼任教育部高等学校物理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教育部高等学校物理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东北地区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全国普通高校力学课程研究会理事长、中国大学先修课程试点项目(CAP)物理专家委员会秘书长、吉林省物理学会副理事长、吉林省光学学会副秘书长。ZD42.汽车行走的艺术 课程介绍

本课程主要对汽车起源和发展过程中涉及到的车史文化和技术文化进行描述,重点介绍支撑汽车行驶功能的重要部件的结构演变、驱动汽车行驶的动力传动系统的技术革新与进步,使学生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能够了解和掌握与汽车行走功能有关的车史文化与科技知识,同时培养对汽车的兴趣和爱好,提升汽车素养,理解道器合一的汽车行走艺术!教师简介 王建华,吉林大学,教授。ZD35.生命科学与伦理 课程简介

当人们为今天生命科学的伟大成就而欢呼雀跃时,科技的“双刃剑”带来的副作用以及由此引发的一系列伦理问题又让人们忧心忡忡。本课程将从技术与伦理的角度出发,通过案例介绍,阐释二者在新时代背景下的辩证关系。不仅有助于解决生命科技以及医疗卫生中的伦理问题,也能促进人文社会科学理论和科学技术发展应用的结合,并帮助学习者重新审视生命,理解生命的价值。教师简介

吴能表,西南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中国植物生理学会会员,重庆市植物学会、重庆市植物生理学会会员,重庆市生化学会教学专业委员会主任,重庆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评审专家组成员。ZD26.前进中的物理学与人类文明 课程简介

本课程从物理学的起源出发,从通俗的角度讲解了物理学中若干重大问题,包括电磁场、现代光技术、磁学基础、量子力学与量子信息学、狭义相对论、固体物理基础与现代科技、夸克、粒子物理及粒子实验简介、磁性材料中的磁畴、实验与物理学发展以及新能源与物理。教师简介

李学潜,南开大学物理学院教授,天津物理学会副理事长,全国高能物理学会常务理事。

ZD02.从“愚昧”到“科学”:科学技术简史 课程简介

本课程的范围上起古希腊与罗马时期的科学与技术,下迄近代科学技术的产生与发展。不仅介绍了西方科学技术的历史,还涉及到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乃至于中西方科学技术的相互交流与影响,同时也对科学技术史这门学科本身的发展进行了描述,旨在提升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教师简介

雷 毅:现为清华大学人文学院科技与社会研究所副教授。研究领域:生态哲学和科技哲学。著作:《深层生态学思想研究》,《生态伦理学》等。杨 舰:现为清华大学人文学院科技与社会研究所教授,副所长。主要研究方向:科学技术史;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史;中日科学技术的交流与比较研究;科学技术与当代社会的关联性研究。主要出版物:《历史上的科学名著》等。冯立升:清华大学科技史暨古文献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戴吾三:清华大学科技史暨古文献研究所教授。专攻科技史与古文献。著有《考工记图说》《集科学与艺术於一身的巨人——达文西》等书。蒋劲松:清华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所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科学哲学以及科学和宗教的关系。专著:《从自然之镜到信念之网》。

鲍 鸥:清华大学人文学院科技与社会研究所副教授。研究方向:科技哲学、科技史、科技战略及其政策、中俄科学技术文化比较研究。

刘 兵:清华大学教授。研究方向:科学技术史,科学编史学,科学文化与传播,科学哲学。专著:《触摸科学--刘兵学术自选集》等。ZD03.从爱因斯坦到霍金的宇宙 课程简介 该课程主要介绍了爱因斯坦的生平,量子论以及相对论的诞生,宇宙的发展历程探索,放射性与原子弹的研究,广义相对论的研究,关于白矮星、中子星与黑洞的介绍,霍金生平及其黑洞研究,膨胀的宇宙、虫洞与时间机器,时间的性质,文明的诞生,文明的演进等方面内容,带领学生感受物理学的魅力。教师简介

赵峥:现为北京师范大学物理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广义相对论、量子力学和统计物理的教学,活跃于黑洞物理、弯曲时空量子场论和时空理论等研究领域。

ZD06.化学与人类 课程简介

化学是一门与人类生活有着密切关系的基础学科。这门课程介绍了化学在人类的生存、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以及提高人类生活质量做出的贡献,帮助学生对化学中的一些基本原理和知识产生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此外也提供了一些易燃易爆及有毒物质的知识,只有掌握了它们的规律才能防患于未然。教师简介

刘旦初:复旦大学化学系著名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物理化学——多相催化,已在国内外杂志发表论文70余篇,译著三本,另有专著四本。ZD14.生命科学与人类文明 课程简介

本课程主要讲述了生命现象与文明发展、生物多样性与生物系统演化、生物的结构和功能、复杂而神奇的人、免疫与疾病、脑与神经学科、生态与人类坏境、生物技术等内容,从各个方面分析了生命科学与人类文明的关系,对人类文明的发展方向做出了一定的预判。教师简介

张铭:浙江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细胞生物学、细胞工程、基因工程等的教学和科研工作。ZD07.食品安全与日常饮食 课程简介

本课程主要讲述的内容包括:环境污染对食品安全性的影响、生物因素引起的食品安全问题、食品加工过程中形成的有害物、食品安全风险分析、食品安全危机管理、食品安全标准等。旨在让学生全面掌握关于食品安全的知识,学会健康饮食。

ZD12.世界科技文化史 课程简介

本课程从全新的角度来叙述世界科技史发展历程,探索科技与社会文化之间的相互作用。课程按照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顺序分为古代科技文化的产生、近代科技文化的形成、现代科技文化的发展三部分,旨在使学生对世界科技文化史产生深入的理解。教师简介

李建珊:现任南开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科技哲学教研室主任、南开大学第六届学位委员会哲学分委员会委员、南开大学环境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环境哲学研究室主任。兼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方法论委员会委员及该研究会天津分会常务理事。长期从事科学技术哲学与科学史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科技文化史和“科学、技术与社会”。著有专著《科技文化的起源与发展》、《科学方法纵横谈》等。ZD13.文化地理 课程简介

本课程从地理学的角度解读了包括宗教、语言、民族等内容在内的文化的起源、形成、发展、传播和融合过程,具体指出了地理对文化产生的作用。本课旨在给学生提供全新的视角,认识到文化的发展并不仅仅被人文因素左右,同样可能受到地理等其他大量自然因素的影响。教师简介

韩茂莉: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专业为中国历史地理,主要研究领域为历史农业地理、历史时期环境变迁、历史时期乡村社会地理。前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及教育部基金项目10项。ZD14.生命科学与人类文明 课程简介

本课程主要讲述了生命现象与文明发展、生物多样性与生物系统演化、生物的结构和功能、复杂而神奇的人、免疫与疾病、脑与神经学科、生态与人类坏境、生物技术等内容,从各个方面分析了生命科学与人类文明的关系,对人类文明的发展方向做出了一定的预判。教师简介

张铭:浙江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细胞生物学、细胞工程、基因工程等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ZD16.数学的思维方式与创新 课程简介

本课程以现代数学和信息时代有重要应用的数学知识为载体,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中的例子引出数学概念,以通俗易懂的方法讲授这些知识,点评其中的创新点或创新的想法,使学生受到数学思维方式的熏陶和训练,并且领略数学创新的风采。教师简介

丘维声:北京大学教授(2000~2001年北大评出的十大知名教授之一),不仅在数学科学的研究前沿成绩卓然,而且也是我国高中阶段初等数学普及教育的专家。他多次参与国家高考命题工作,被教育部基教司聘为专家,参与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新标准的制定工作.出版著作15部,译著4部。发表教学研究论文5篇。ZD17.物理与人类文明 课程简介

本课程以人类物理发展进程为背景,结合现代社会的诸多问题,交叉科学与人文,融合东方与西方文化,将人类重大物理成就以及科学精神作为一种文化进行阐述。通俗易懂又严谨求实地阐述物理学发展的重大成就、发展规律与思维方式、研究方法以及科学精神与人类文明的关系等问题。教师简介

叶高翔:浙江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凝聚态物理研究工作。在国际一流杂志上发表SCI论文约40篇。盛正卯:浙江大学物理学系教授。研究方向:波与等离子体的非线性相互作用、激光等离子体物理、磁约束聚变理论与模拟以及非对易空间上的场论研究。ZD19.科学通史 课程简介 本课程介绍了古希腊超越功利的自由科学、希腊化的罗马科学、阿拉伯科学、欧洲科技文明的发展、科学的制度化、工业革命中科学技术的发展、20世纪科学技术的变革、中国独立发展的科技文明、晚清时期的西学东渐等内容。通过对科学发展脉络的剖析解读科学的发展走向。教师简介

吴国盛: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副理事长、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科学传播与科学教育专业委员会主任。

ZD22.数学史与数学教育 课程简介

如果数学是人类科学发展的面包与黄油,那么数学史与数学教育是使面包与黄油更加可口的蜂蜜。本课通过解析著名数学家的经历及其著名著作,追溯数学的历史,更准确地把握数学发展的来龙去脉,以浅显易懂的方式解读数学学习的正确方式,加深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教师简介

汪晓勤:1999年中国科学院科学技术史博士专业,获哲学博士学位。现任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教授,学科教育(数学)专业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数学史与数学教育。出版《中学数学中的数学史》等著作,在《自然辩证法通讯》、《自然辩证法研究》、《清华学报》(台湾)等期刊上发表论文一百多篇。ZD25.探索发现:生命 课程简介

本课程以生命基本特征为主线,以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发展热点问题为视点介绍生命科学知识,以及现代生命科学的发展对社会文明和经济发展产生的巨大影响和作用。使学生通过学习,获得必要的现代生命科学基础知识,了解现代生命科学的新发展及其与人文科学交叉的趋势。教师简介

黄耀江,黄耀江,中央民族大学教授。曾参与863、973、总后重点和国家杰青等课题。先后主持省级重点等5项课题,承担211、985、111等计划子项目及教改项目各1项。发表论文30余篇;省部级奖4项;国家发明3项;省部级成果3项;著作2部;知识产权评估报告1项。ZF17.《论语》导读(上)课程简介

《论语》是一部意蕴丰富的书,是儒家至高无上的典籍。本门课程从礼到仁,从君子之德到忠恕之道,从入世到出世,刘强教授深入浅出,将先贤智慧展现得淋漓尽致,旨在用现代视角解读传世经典,帮助学生扫除理解障碍,从而引起文化共鸣与思考。教师简介

刘强:笔名留白,1970年10月生于河南正阳,同济大学教授、人文学院中文系副主任、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硕士生、博士生导师、人文学者,曾任台湾东华大学中文系客座教授(2011)。上海师范大学文学硕士(2001)(师从曹旭教授),复旦大学文学博士(2004)(师从骆玉明教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及研究,兼杂文、散文创作。在《学术月刊》、《复旦学报》、《文史知识》、《古籍研究》、《中华艺术论丛》、《上海师大学报》、《阴山学刊》、《同济大学学报》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已出版《世说新语会评》、《古诗今读》、《世说新语今读》、《有刺的书囊》、《竹林七贤》、《惊艳台湾》、《世说学引论》、《有竹居新评世说新语》等。2010年10月曾在CCTV10的“百家讲坛”节目中主讲《竹林七贤》。ZF01.中国文化概论 课程简介

本课程系统而又简约地带领大家领略中国文化历史及其风采,从地理环境、经济基础、社会政治结构、发展历程、文化交流、语言文字、科学技术、教育、文学、艺术、史学、伦理道德、宗教、哲学以及传统文化的特点、基本精神、价值系统等方面来介绍中国文化。教师简介

李山,现为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启功先生弟子。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文化史。先后出版过《诗经的文化精神》、《诗经析读》、《诗经新注》等诗经研究专著,及《中国文化概论》。ZF02.中国古典小说巅峰:四大名著鉴赏 课程简介

四大名著是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是阅历中国传统人文、社会伦理、历史地理、民俗、心理、处事策略的知识之库,数百年来为人所津津乐道。本课程分别对四部著作做出详细介绍,对同学们全面认识、了解与唐诗、宋词、元曲并称的明清小说提供了帮助。教师简介 蔡义江,红学家,中国红楼梦学会副会长。主要出版著作《红楼梦诗词曲赋评注》、《论红楼梦佚稿》、《〈红楼梦〉校注》、《蔡义江论红楼梦》等。

侯 会,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明清文学教学、科研工作,侧重于白话小说研究。著有专著《水浒源流新证》、《中华文学五千年》、《世界文学五千年》、《元曲诵读》等。

段启明,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与研究,主要著作有《红楼艺术论》、《西厢论稿》、《中国文学史长编》(元明清卷)、《中国古代小说戏曲述评辑略》等。

袁世硕,山东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明清文学、蒲松龄研究。主要著述有《孔尚任年谱》、《蒲松龄事迹著述新考》、《文学史学的明清小说研究》等。

ZF07.唐诗经典与中国文化传统 课程简介

本课程从唐诗初、中、盛为主要分期介绍了各个阶段的代表诗人和杰出的作品,详细讲解了诗词本身的含义和当时创作的背景等资料,帮助大家了解唐朝文化和唐诗的人。课程最后详细介绍了李白的人格与风格,也从侧面为大家展开了一部描绘唐朝经济文化发展的画卷,感受唐朝盛世的魅力。教师简介

查屏球: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关注士人精神史与文学情感与语言表达的问题,著有《盛唐经学的窘境》、《隋唐小说研究》、《天宝河洛儒士群与复古之风》、《唐学与唐诗》等学术著作。课程大纲

ZF15.《易经》十讲 课程简介

《易经》是中国国学经典,四书五经之首,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和人文实践的理论根源。本门课程全面介绍了古代帝王之学,以及政治家、军事家、商家的必修之术。旨在帮助学生深入剖析这本古今奇书,使其更好地理解和把握社会人生的变化。教师简介

顾铭瑞:上海大学自主创新工程研究院国际合作EMBA研究生院院长,同时是管理心理学专业教授、博导,身兼美国普莱斯顿大学终身教授和世界易经学会副会长上海分会会长等职位。ZF20.中国茶道 课程简介

本课程通过茶道概述、茶道之源、茶叶品质、茶道实践、茶道技术、茶道与中国传统文化、茶道与文学艺术、茶道与健康生活等内容的讲解,引领学生沿着中国茶道的历史轨迹,领略因茶而生的丰厚文化;在择器选水、高冲低斟的实践中,体验茶道技术之精要妙趣;在品读“茶墨俱香”的文艺作品中,感受多元的茶道审美情趣;在悉心体会茶道养心、静心、修身的养生之益中,获得身心的健康与愉悦。教师简介

朱海燕,湖南农业大学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休斯顿大学访问学者。主讲国家级精品公开视频课《中国茶道》,主编《中国茶道》,副 主编《茶馆设计与经营》、《中国茶艺学》、《茶文化》等教材。ZF22.明清小说名著解读之《聊斋志异》 课程简介

《聊斋志异》是中国古代志怪传奇小说最杰出的作品,也是一本有着世界影响的文学名著。本课中我们将浅析这些短篇小说,了解蒲松龄如何通过谈狐说鬼的手法,对当时社会的腐败、黑暗进行有力批判;如何去揭露社会矛盾,表达人民的愿望;也会从中辨析出夹杂着哪些封建伦理观念和因果报应的宿命论思想。教师简介

袁世硕,山东大学教授、博导。主要从事明清文学的教学和研究。ZF23.易学与中国传统文化 课程简介 《周易》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人文实践的理论根源,对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被誉为“大道之源”。让我们跟随主讲老师的精彩讲述,了解中华民族的文化源头与历史基因。教师简介

黄黎星,福建师范大学,教授。T11.应用文写作 课程简介

应用文写作是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以及日常生活中办理公务和个人事务时不可缺少的交际工具,具有直接使用价值和惯用格式。本课讲解了行政公文、事务性文书以及行业专业应用文等主要应用文的写作方法及要求。教师简介

李大敏,西安财经学院教授。

T02.学术基本要素:专业论文写作 课程简介

学术论文和学位论文的发表数量是衡量现代大学的研究水平和一个国家的知识产量的重要标准。没有严谨的学术规范,一个大学是培养不出学术研究型人才的。课程对学术规范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有助于学生培养严谨规范的学术习惯与风格。

教师简介

李砚祖: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艺术与科学》丛刊主编。T09.女子礼仪 课程简介

此课程从日常生活角度出发,包含了生活工作中经常涉及到的着装、妆容、举止、谈吐等内容,学习后的女性无论在什么场合和什么人接触,都会给人留下良好印象,散发出令人无法抵挡的独特魅力。教师简介 周季平:国家行政学院特约礼仪培训师,北京广播电台与未来之舟礼仪直播节目“文明之光—与奥运同行”主讲嘉宾。2000年曾赴新加坡共和国访问并从事汉语言和礼仪的培训工作。擅于商务礼仪、国际礼仪、服务礼仪、公务礼仪操作规范及人际沟通。2003年特邀在中央教育台1台培训职业礼仪行为规范。主要著作包括:《企业商务礼仪指南》《公务员礼仪培训手册》等9本图书。T23.职业生涯提升 课程简介

本门课程主要有以下几点内容:1.卓越的领导魅力;2.人脉管理;3.如何树立和保持进取心;4.当众讲话的六大原则;5.如何打造个人影响力;6.做自己人生的管理者。从领导力,人脉管理,心态调整,表达能力,影响力,个人规划六个方面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这六个方面贯穿了学生的整个职场,对于个人发展有很大的帮助,有助于学生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能够更好地处理各方面的问题,赢得成功。教师简介

陈海春,华中科技大学,教授; 刘剑,卓越领导网,董事长;

林俞丞,北京东方经略企业管理顾问有限公司,副总裁; 黄久凌,北京卡耐基成功素养培训学校,校长; 高千帆,中华企管培训网,讲师。

第二篇:中国地质大学网络课程

中国地质大学网络(成人)教育2016年春季课程考试试卷

考试科目名称: 测绘学概论 层次: 高起专考试方式: 考查

1.地球信息空间科学(4分)答:地球空间信息科学是一门获取、存储、处理和显示地理空间数据的一门学科,属于地球科学的一个分支。

2.地图制图学(4分)答:测绘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地图及其编制和应用的一门学科。它研究用地图图形反映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各种现象的空间分布,相互联系及其动态变化,具有区域性学科和技术性学科的两重性。亦称地图学。

3.地心坐标系统应满足哪几个条件?(4分)答:1)原点位于整个地球(包括海洋和大气)的质心;(2)尺度是广义相对论意义下某一局部地球框架内的尺度;(3)定向为国际时间局测定的某一历元的协议地极和零子午线,称为地球定向参数(EOP);(4)定向随时间的演变满足地壳无整体运动的约束条件。

4.物理大地测量学的主要任务?(4分)答: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建立国家重力基准网,基本网;二是确定全球重力场模型及其变化;三是确定区域的和地球的大地水准面及其变化。

5.试述数字地球的特点。(4分)答:(1)多源、多比例尺、多分辨率数据无缝集成的网络信息系统。(2)面向全社会公众开放的网络信息系统。(3)虚拟现实技术支持下的多维网络信息系统。

一、名词解释

1.什么是空间信息可视化?(10分)答:是指运用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技术,将复杂的科学现象和自然景观及一些抽象概念图形化的过程。具体地说,是利用地图学、计算机图形图像技术,将地学信息输入、查询、分析、处理,采用图形、图像,结合图表、文字、报表,以可视化形式,实现交互处理和显示的理论、技术和方法。

2.试述测绘学的研究内容。(10分)答:1.测绘学是主要研究测定和描绘地球及其表面的各种形态的理论和方法。为此测绘学的研究内容和基本任务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要研究和测定地球的形状、大小及其重力场,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一个统一的坐标系统,用以表示地表任一点在地球上的准确几何位置。由于地球的外形接近一个椭球,所以在测绘学中常用一个与地球外形极为接近的旋转椭球来代表地球,称为地球椭球。地面上任一点的几何位置即用这一点在地球椭球面上的经纬度和点的高程表示。其次,有了大量的地面点的坐标和高程,就可以此为基础进行地表形态的测绘工作,其中包括地表的各种自然形态,如水系、地貌、土壤和植被的分布;也包括人类社会活动所产生的各种人工形态,如居民地、交通线和各种建筑物的位置,最终绘成各种地形原图。第三,各种经济建设和国防工程建设的规划、设计、施工和建筑物建成后的运营管理中,都需要一定的测绘资料,并利用测绘手段来指导工程的进行,监视建筑物的变形,这些测绘工程往往要根据具体工程的要求,采取专门的测量方法,有时需要特定的高精度或使用特种测量仪器。第四,在海洋环境中进行测绘工作,同陆地测量有很大的区别。例如,测量工作主要在船上进行,海上的测量环境复杂,所以大多数采用声学或无线电测量方法,并需要有特殊的仪器设备。第五,测图过程所得到的成果只是地形原图或海图的原图,还要经过编绘、整饰和制印,或增加某些专门要素,才能形成各种比例尺的地形图或海图以及各种专题地图。为此必须进行地图制图工作。第六,测绘学的研究和工作成果最终要服务于国民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因此要研究测绘学在社会发展的各个相关领域中的应用。

3.椭球面大地测量学的主要研究内容?(10分)答:研究地球形状和大小;研究椭球面上几何元素(点、线、面)之间的数学关系;计算椭球面上考虑点的大地坐标,边长和方位角;研究椭球面上几何元素变换到平面上的投影方法和理论;建立各类大地坐标系的理论和方法

4.试述数字地球的发展与展望。(10分)答:数字地球是20世纪末期问世的定量化研究地球的一个新的战略方向,是集空间科技、信息科技、地球科学等于一体的交叉学科领域。描述了数字地球的缘起和10年发展历程、概念模型与技术框架、科学与商业共享系统,多层次多学科应用领域和包括国际数字地球会议、学会、学报在内的学术平台的建设。进一步指出数字地球的重要作用与巨大的发展潜力,提出构建数字地球科学平台的设想。

5.要求:通过《测绘学概论》相关知识的学习和了解,写一篇400-600字左右的论文,谈谈你对

测绘学专业的认识、感受以及建议等。(40分)答:随着期末的来临,《测绘学概论》的学习也已结束,我也对测绘学这门学科有了初步的了解,以下是我对这门学科的具体阐述以及总结。

测绘学有着悠久的历史,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逐渐也形成了测绘学的基本概念。测绘学可以将其简单的定义为:以地球为研究对象,研究地球的形状与大小,确定地面点的空间位置,并进行测定和描绘的科学。测绘学的研究领域很多,涉及范围也很广,总的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大地测量学主要研究地球表面及其外层空间点位的精密测定、地球的形状、大小和重力场,地球整体与局部运动,以及它们的变化的理论和技术;(2)、摄影测量学主要利用摄影手段获取目标物的影像数据,研究影像的成像规律,对所获取影像进行量测、处理、判断,从中提取目标物的几何的或物理的信息,并用图形、图像和数字形式表达测绘成果;(3)、地图制图学主要研究地图制作的基础理论、地图设计、地图编制和制印的技术方法及其应用;(4)、工程测量学主要研究在工程建设和自然资源开发各个阶段进行测量工作的理论和技术;(5)、海洋测绘学主要研究以海洋水体和海底为对象所进行的测量和海图编制理论和方法。

由于传统测绘学的相关理论与测量手段的相关落后,使得传统测绘学具有很多的局限性。随着时代的变迁,空间技术、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以及通信技术的发展,测绘学这一古老的学科在这些新技术的支撑和推动下,出现了以“3S”技术为代表的现代测绘科学技术,下面我主要介绍一下测绘学中几种代表性的新技术,这些技术推动了现代测绘学的发展。(1)、卫星导航定位技术GNSS它是利用在空间飞行的卫星不断向地面广播发送具有某种频率并加载了某些特殊定位信息的无线电信号来实现定位测量的导航定位系统;(2)、航天遥感技术RS它是不接触物体本身,用传感器采集目标物的电磁波信息,经处理、分析后识别目标物,揭示其几何、物理性质和相互联系及其变化规律的现代科学技术;(3)、数字地图制图技术它是根据地图制图原理和地图编辑过程的要求,利用计算机输入、输出等设备,通过数据库技术和图形数字处理方法,实现地图数据的获取、处理、显示、存储

以上是我初学《测绘学概论》的一些学习感受,我相信,新技术,新科技将引领测绘的不断发展,为此,我们应该以理论为指导,不断突破,着眼长远,让测绘能更好为我们服务。

第三篇:中国地质大学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课程期末考试

论文(读书报告)

课程名称:海洋科学导论 姓名:刘辉 学号:1002122322 任课教师:杨娟 周东升 刘宝林

时:32 开课院系:海洋学院 开课时间:2014.2-5

第四篇:中国地质大学

中国地质大学远程网络教育专本科2.5年济宁龙华教育招生报名

招生专业(以下专业包括大专和专升本,共计24个专业):土地资源管理、土木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法学、会计学、行政管理、工商管理、市场营销、资源勘查工程、安全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宝石商贸与营销(只有高升专)、采矿工程(只有高升专)。

报名材料:①、报名费②、身份证原件或复印件或扫描件、毕业证原件或复印件或扫描件③、蓝底1寸彩照4张或电子版照片。

一、简介

中国地质大学位于北京市海淀区高校云集、学术氛围浓厚的中关村高科技园区的学院路,是教育部直属的以地质、资源、环境、地学工程技术为主要特色,理工为主,理、工、文、管、经、法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全国重点大学,是我国最早建有研究生院的33所高校之一,也是首批进入国家“211工程”建设和“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的大学。是我国培养地学人才的摇篮和进行地学研究的重要基地,是国内地学教育的排头兵和国际地学界的知名学府。2008年2月,经教育部批准,中国地质大学独立开展现代远程教育试点。

中国地质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是我校成人高等教育、现代远程教育和培训工作等各类继续教育的归口管理部门和二级教学单位。中国地质大学现代远程教育坚持突出品牌和特色,坚持学校“特色加精品”办学理念,以学校优质教学资源为基础,以人性化服务为手段,以保证教学质量为目标,形成了以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为目标,以资源整合为基础,以规范管理为保障的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系统。学校远程教育教学设施先进,教学网站功能齐全,教学资源丰富,实行弹性学制,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要,为学生提供全方位教学支持服务。学院实行与学校一体化管理的运行机制,在招生、学籍管理、教学、资源建设等环节,以继续教育学院为主,由学校的相关职能部门、院系积极参与,共同承担、实施完成,保证教学正常运行和教学质量。

二、入学测试

1.达到以下条件之一者可免试入学:

(1)报考专科层次且具有国民教育系列专科及以上学历者,报考专升本层次且具有国民教育系列本科及以上学历者,持毕业证原件及复印件(A4),经我院审核通过后可免试入学。

(2)获得局级以上“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称号者可免试入学。

(3)参加近两年内成人高考的考生凭成绩单择优免试录取,考生须提供准考证和成绩单原件。

2.根据学院有关规定和教学要求除符合免试入学条件的,必须参加我院统一组织命题的入学测试; 测试科目如下:

(1)专科: 语文、数学综合(满分120分)150分钟

(2)专升本:文科类:大学语文、大学英语综合(满分120分)150分钟

理科类:高等数学、大学英语综合(满分120分)150分钟

3.考试大纲及复习参考: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国各类成人高等学校招生复习考试丛书及考试大纲》2011年版。

5.我院视测试成绩划定录取分数线,从高分到低分择优录取。同时,学院向考生发放录取通知书,考生持录取通知书及入学须知到各报名处报到入学。

三、收费标准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继续教育学院按照学生选学专业课程的学分收费。收费标准经北京市物价

局或学习中心所在地相关部门批准的标准收费,学生按学费标准在当地学习中心统一交费。

四、教学与考试

1.教学资源

学院统一制定教学资源建设规范,由主讲教师和教育技术专家组成创作组,自主开发建设具有本校特色的网络教育课程,同时积极引进新世纪网络课程、国家精品课程等优质的共享资源。

2.考试方法

学生按教学规定时间参加考试,考试由继续教育学院统一命题、阅卷,各地报名处组织考试。

3.统考科目

专升本统考科目(2门):大学英语B,计算机应用基础。

五、学历文凭及学位证书

在规定的弹性学习年限内,学生修完教学计划规定的全部课程,获得毕业学分,专升本学生还必须通过全国高校网络教育统一考试,并完成毕业设计(论文),经审核通过后,由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颁发国民教育系列本、专科毕业证书(注明网络教育),电子注册、国家予以承认学历、学信网可查。

根据《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网络高等学历教育授予学士学位工作实施办法》(暂行),符合下述条件者,授予成人高等教育学士学位:

(1)在校期间各门课程平均成绩在70分(含)以上;

(2)网络统考课程合格;

(3)毕业论文成绩在良好(含)以上;

(4)通过北京地区成人本科学士学位英语考试;

(5)申请学位的学生应在规定的弹性学制年限内。

六、专业介绍

1、土木工程

土木工程是研究工业、运输、水利及居住等用途的固定建筑物和设施的规划、设计、建造及维护的一门学科。

本专业是以工程地质、隧道及地下建筑工程、岩土工程及基础工程施工为专业特色,培养既具有较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又具有较宽的土木工程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复合型人才”,从业适应面广。毕业生可在地下建筑、隧道、道路、桥梁、矿井、房屋建筑等的设计、研究、施工、教育、管理、开发部门从事工作。

2、土地资源管理

土地资源管理是以现代管理学、经济学、土地管理及房地产经营方面的基本理论为研究对象,培养具有计算机应用、测绘、规划等基本技能,熟悉土地及房地产管理的政策法规,始终坚持土地是对象,法律是前提,3S技术是手段,经济是实质,经济、生态、社会效益并重的土地利用与管理,集土地管理、利用、开发、经营、保护为特色的专门人才。毕业生可从事地籍管理、土地调查、土地估价、地籍测量、土地规划、土地整理与复垦及房地产经营与管理等工作。

3、行政管理

行政学是社会科学中一门独立的学科,是研究政府管理国家与社会公共事务的科学。行政学融合了经济学、管理学、政治学、法学等各学科的知识,是一门综合性、交叉性学科。

本专业以传统的行政管理学科为研究方向。在行政管理大方向的基础上,结合我校国土资源管理的优势,发挥土地行政方面的特长。

4、市场营销

市场营销学是一门建立在经济科学、行为科学、现代管理理论基础上的应用学科,是研究组织市场营销活动规律及其策略的学科。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市场营销及工商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营销方法与技巧,掌握从事现代商务活动的基本技能,毕业后可在企、事业单位或政府部门从事市场开发、营销管理以及市场营销方面的工作。

5、法学

法学是以法律现象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社会学科。

本专业以培养具有扎实的法学理论功底并具有较高法律事务工作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为特色,学生毕业后在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特别是立法机关、行政机关、检察机关、审判机关、仲裁机构和法律服务机构从事法律事务工作及教学、科研工作。

6、会计学

会计学是专门研究会计信息核算与披露、财务分析与决策等程序和方法的应用型学科。

本专业的学生既具备较扎实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又具有运用会计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受到科学研究和专业技能的基本训练,能在各类企事业单位、会计师事务所及政府部门从事会计实务、教学、科研及管理工作。

7、工商管理

管理学是一门系统地研究管理过程的普遍规律、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的科学,具有一般性、多学科性和实践性等特点。

本专业以管理学基本理论为基础,综合运用相关学科知识与方法,系统分析、研究工商企业所面临的经营与管理问题。

8、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是以计算机科学理论为基础,系统学习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开发技能,并应用于科学研究、应用开发等领域的学科。

本专业学生既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又具有较强的专业技能,从业的适应面广,能在科研部门、教育单位、企业、事业、技术和行政管理部门等单位从事计算机教学、科学研究和应用。

9、安全工程

安全工程是研究人类在生产和防御各种灾害的过程中所采用的,以保证人的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减少物质财富损失为目的的安全技术理论及专业技术手段的综合学科。

本专业培养学生具备扎实的安全理论知识和技能,在安全工程方面具有扎实理论基础、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得到科学研究的基本训练,能在安全工程技术领域从事科研、教学和技术工作的专门人才。

10、资源勘查工程

资源勘查工程是融地质理论、勘查技术、矿产地质于一体综合性,应用性很强的工科专业。本专业培养具备地质学的基础理论知识,掌握资源勘查的工作方法,具有对资源成因和分布规律等综合分析与研究的初步能力,懂得“可持续发展”和“资源与环境”基础理论的“复合型人才”。学生毕业后能够在资源勘查、开发(开采)与管理等领域从事固体、液体、气体矿产资源勘查、评价和管理等方面的专门工程技术人才。

11、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是一门信息领域的新兴学科。

本专业培养从事与电气工程有关的系统运行自动控制、电力电子技术、信息处理以及电子与计算机技术应用等领域的工程技术人才。学生毕业后可在工矿企业、电厂、政府部门等从事电气信息与自动化技术相关的工作。

12、宝石商贸与营销

本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自然科学和专业知识基础、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一定的计算机、外语能力,具备从事珠宝玉石鉴定、鉴别及商贸经营等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学生毕业后适应于在企、事业单位从事市场营销、珠宝研究、鉴定与管理等方面的工作。专业课介绍:晶体光学与造岩矿物、结晶学与矿物学、钻石学、珠宝玉石概论、市场营销学、岩石学、珠宝商贸、天然宝石的改善及鉴别方法、观赏石、宝玉石矿床学、消费者心理与行为

13、采矿工程

本专业培养适应经济建设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掌握固体矿床开采的基础知识与方法,具备较强的实践操作技能和分析解决采矿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在相关领域从事矿区开发规划、矿山设计、生产技术管理的应用型专门人才。学生毕业后能在煤炭、冶金、材料加工及相关企业从事矿山设计、生产管理等工作。

第五篇:4.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校友会简介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校友会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校友工作办公室简介

(2012年6月)

在中国地质大学海内外全体校友的共同努力下,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校友会于2000年11月在武汉市民政局注册成功,并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召开了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校友会成立大会,产生了第一届理事会。至此,中国地质大学的校友与母校有了一个合法的联谊窗口,有了一个沟通信息、联络感情、加强合作的桥梁。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校友会开始发挥中国地质大学校友总会的职能。2006年12月,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校友会又召开了换届选举大会,产生了第二届理事会。

根据学校工作的需要,为了加强校友工作,2003年5月,学校正式成立了“校友工作办公室”(以下简称“校友办”),安排专职人员开展校友工作,并承担校友总会秘书处的工作。本着对校友“终生关怀”的指导思想,校友办坚持“热忱、务实、高效”的工作原则,以感情为纽带,以沟通为基础,以活动为载体,以事业发展为目标,支持鼓励校友建功立业、回报母校,全面开展了校友联络、校友服务、校友宣传工作。几年来,校友办克服困难,通过各种途径收集国内外校友情况,建立、更新校友档案库,回复校友来信、来函、留言等,与各地校友保持经常联络;通过各种途径(“校友之家”网站、每月邮寄校报、每月一期电子期刊《地大校友》发送、每年一本《地大人》邮寄赠阅、传统年节寄(发)送贺卡、向荣升荣任校友发送贺信等)及时宣传、介绍学校发展情况,宣传校友的优秀事迹,扩大学校的社会影响力和知名度;收集、编辑地大校友优秀事迹,出版由温总理题写书名的《山花烂漫》第二集,激励在校学生奋发进取;同时校友办协调国内外校友分会积极开展工作,尽最大可能为校友们排忧解难。校友办还支持学生社团“地大之子—1 —爱校社”开展“了解地大、热爱地大、为地大增光”的爱校活动,与各院系分团委合作,花大力气培育在校生的母校情结,营造“善待今日在校生,赢得明日新校友”的氛围;积极支持“地大山西学子联谊会”开展活动,介绍吸引湖北省晋商联合会在地大设立“晋商奖学金、助学金”,并与学校开始开展深层次的合作。

2008年9月,学校又成立了校友工作委员会,建立了校内各学院及相关职能部门与各省校友分会相结合的校友工作网络体系,全校师生开始参与校友工作。据不完全统计,自校友办成立至今,已调动校友积极性,为学校捐款1000余万元,支持学校的各项工作:设立20余项奖学金、助学金,数百名学生受到奖励和资助;3名患白血病学生的治疗得到资助;建立优秀毕业生张国旗塑像;资助出版校友刊物《地大人》;资助在校生开展活动,铜质镀金的“南望”地大毕业生纪念金卡和“南望山下难忘母校毕业纪念光盘”带着母校的祝福和期待,陪伴毕业生走向社会建功立业„„。在校友办的主动联系下,校友们还为母校捐赠各类标本、化石、图书、纪念品等百余件,学校拨专款建立了“标本园”,成为地大又一独特的人文科技景观。校友们还为在校生举办各种讲座几十场,用自己的人生经历和感悟鼓励同学们扬帆远航。学校的科技项目和产学研基地建设也得到了校友们的大力支持„„。

目前,一个学校关心校友,校友心系母校,互相支持、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正在形成。恳望各位校友与校友办保持联系!

欢迎大家常回“家”看看!

下载课程简介-中国地质大学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课程简介-中国地质大学.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珠宝学院简介

    才思教育网址:www.xiexiebang.com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珠宝学院简介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是我国最早开展宝石学教育和开办宝石学专业的高等学府之一。1995年9月我校正式成立珠宝学......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网络教育学院课程考试[范文模版]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网络教育学院课程考试 《货币银行学》模拟题 一、单项选择题。 1、提出通过固定货币供给增长率来实现货币稳定的是( C )。 A、马克思货币学说 B、中立货币......

    中国地质大学自荐信

    自荐信 尊敬的中国地质大学招生办领导: 您好!我是2012届高中应届毕业生。我希望通过自主招生方式来报考中国地质大学。 我来自一个教师的家庭,爷爷奶奶、父亲都是大学教师。爷......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章程 (第八稿)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为保障学校依法办学和自主管理,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等法律和规章,结合学校实际......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位于武汉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腹地,东湖之畔,南望山麓,占地1700余亩。学校拥有国家4A级旅游景区——逸夫博物馆,是全国文明单位、湖北省最佳文明单位。校园环......

    大学英语拓展课程简介

    附件2:拓展课程简介 大学英语拓展课程-高级英语课程简介 一、 课程名称 高级英语 二、 课程类型 必修课,拓展课程 三、 学时与学分 每学期学时:32;总学时:64 每学期学分:2;总学分:4......

    中国地质大学珠宝鉴定 [定稿]

    中国地质大学珠宝鉴定中国地质大学珠宝鉴定师中心1983年成立了宝石研究室,1989年发展成校二级机构宝石研究所,1992年经地矿部批准成立(国内的第一个)珠宝学院,1993年成立珠宝检......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文件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文件 中地大京发〔2006〕76号 关于授予马晓阳等2975人学位的决定 经2006年6月20日校学位委员会全体会议审查,决定授予马晓阳等2975人学位。具体名单如下: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