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台湾问题的解决(写写帮推荐)

时间:2019-05-14 06:22:0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论台湾问题的解决(写写帮推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论台湾问题的解决(写写帮推荐)》。

第一篇:论台湾问题的解决(写写帮推荐)

论台湾问题的解决

在今天的中国大陆,大多数人都认为台海危机的根源在于统独问题,即台湾执政当局要谋求台湾独立,而大陆则要基于全中国人民的愿望反制台独。可是,这只是表面上的、结果上的对立,而真正实质的对立,或者说导致表面对立的深层原因,是专制与民主的对抗。

一、台湾问题的实质

胡锦涛说,台湾问题的实质是主权问题,是涉及中国是统一还是分裂的问题。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台湾不仅在法律上而且在事实上已经归还中国。台湾问题的出现,是国民党发动反人民内战的结果,其本质是中国的内政问题。虽然海峡两岸尚未统一,但是领土和主权并未分割,仍然是一个中国;台湾问题也应当在一个中国的框架内,由中国人自己来解决。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中国的领土和主权完整不容分割。台湾问题之所以长期存在且迄今尚未解决的一个重要因素,是美国等西方反华势力插手台湾问题,干涉中国内政,阻碍中国统一。台湾问题是中美关系中最重要、最敏感的核心问题。

二、台湾问题的现状

在当代,国家是国际交往中的基本主体。在纷繁复杂的国际关系中,国家间的互动无论在什么情况下、无论采取何种方式,都有一个最基本的驱动因素,这就是国家利益。通常认为,由于国家利益决定国家中居于支配地位的价值与政策取向,并且决定国家的基本需求和具体的国家目标,因此,国家利益是解释国际关系中国家对外政策和行为的关键。在台湾问题上,鉴于两岸关系“不独不统不战不和”的基本格局,鉴于中国政府力争和平统一但决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的坚定立场,鉴于美国“控台制华”的战略需要,美国政府认为实行“维持现状”政策最符合美国的利益。这一政策具有典型的两面性,即:既宣称恪守中美三个联合公报,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不支持台湾独立,但又与台湾发展实质性关系,反对中国对台动武,不断向台提供高技术武器装备,助长“台独”分裂活动。美国为维持现状,虽会对“台独”突破其政策框架的分裂活动进行一定的约束,但这个政策的侧重点是阻挠统一,以台制华。对此,中国应及早谋划有效的对策。台湾问题纯属中国的内政,它是中国国共两党内战的一个遗留问题。台湾问题之所以迄今尚未解决,不外乎两大原因:一个是美国等西方反华势力的干涉,阻挠中国统一;另一个是台湾当局和“台独”分裂势力的抗拒。在台湾问题上,基于目前两岸关系“不独不统不战不和”的基本格局,基于中国政府“力争和平统一”但“决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的坚定立场,美国认为维持现状最符合美国的利益。美国维持现状的政策的主要意图旨在阻止中国实现统一,制衡中国迅速崛起。尽管它也不支持台湾“急独”,但却给台独的分裂活动留下较大的空间。因此,中国不会接受美国的维持现状政策。

三、中国解决台湾问题的政策选择

鉴于中美两国在反对台湾独立问题上存在着一定的利益汇合,而在实现两岸统一问题上有着根本性的分歧,鉴于台湾问题关乎“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最高国家利益”,因此,我们必须从大战略的高度统筹谋划和处理中美关系中的台湾问题。一方面,应进一步向美国宣示中国政府和人民不惜以任何代价维护国家统一的坚强决心,努力通过发展中美建设性合作关系,利用美对我战略借重上升之机,促使美国约束台独势力变本加厉的分裂活动,打乱和挫败陈水扁谋求在2008年前完成独立建国的“台独时间表”。另一方面,要对美国提升美台实质性关系,反对中国对台使用武力,阻挠中国实现统一的政策行为进行严正的交涉和必要的斗争。既要尽最大努力不使台湾问题妨碍中美关系的正常发展,又要预有准备以应对因台湾问题而可能产生的中美关系新的**。尤其应清醒认识到,一旦台海爆发危机,中国为了制止分裂,实现国家统一,在迫不得已、别无选择的情况下对台动武,美国政府必将会依照《与台湾关系法》进行武力干涉,只不过干涉的具体方式和强度视情况的差异有所区别罢了。

为了尽可能降低未来美国武力干涉的强度,中国一方面需要继续不断加强中美两国利益的相互依存性,同时必须抓紧对台军事斗争准备,提高战略威慑能力,迫使美国因顾虑代价太高、风险太大而不敢放手进行非法干涉。追求和平崛起的中国最不希望与美国再次发生军事较量,但是如果美国那时执意要进行武力干涉“协防台湾”,那么中国政府和人民为了保卫神圣的国家主权和实现统一,只能义无返顾、不怕牺牲、起而应战。台湾问题倘若最终以这种极端方式得到解决,中国虽为统一付出了高昂代价,而美国也必将遭受难以忍受的损失。

四、任重而道远

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是21世纪中国的三大历史任务之一,也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关于解决台湾问题,中国政府坚定不移的基本方针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为了贯彻这一方针和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温家宝总理在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记者招待会上庄严宣告“我们将以最大的努力来推进祖国的和平统一”。正是在大陆奉行的正确方针的推动下,两岸的经贸合作、文化交流和人员往来有了长足的进展。台湾对大陆出口市场依存度进一步提高。2003年1-10月台湾对大陆出口额占台出口总额的比重从上年的22.2%上升到24.4%。大陆对台湾经济增长率的贡献率超过70%,若无对大陆的出口,台湾经济增长将下调约2个百分点。可见与大陆的经贸联系已成为台湾经济赖以发展的主要因素。然而,日益严峻的现实也告诫人们,尽管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显著增强和两岸之间经济相互依存的提高,大陆对“台独”的钳制力也相应地得到加强,但这不仅没有导致两岸总体关系的接近,反而在陈水扁主政台湾的4年内,造成两岸关系持续处于紧张状态,使得台湾问题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急迫。其祸根在于陈水扁上台以来,公然否认“九二共识”,拒绝“一个中国”原则,不断进行“渐进式台独”分裂活动,极力煽动对大陆的敌意,攻击“一国两制”,挑动两岸对立,阻挠两岸交流。而陈水扁执意在2004年3月20日将“大选”与“公投”捆在一起举行,则是他在“渐进式台独”过程中采取的空前急进的举措,表明其实质性地加快了台独步伐,使国家被分裂的危险日益严重。虽然,陈水扁不顾海内外强烈反对而推动的“公投”,因投票人数未达总投票权人数的一半,极不光彩地以失败收场。这再次证明,分裂不得人心。但是“公投”45%的投票率却是一个接近临界点的危险数字,表明在李登辉、陈水扁长达十多年的“台独”言行煽动、蛊惑下,岛内部分民众的“台独”心理和情绪有了严重发展。这一切,使得防止和制止“台独”越来越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对台斗争的最紧迫最首要的任务。发展是第一要务,而“台独”则是国家统一和发展的最大威胁,也是外国敌对势力遏制中国发展崛起的主要筹码。因此,立足于长远的全局考虑,统一与发展紧密相连、相辅相成。发展为统一提供可靠的实力基础,统一则将极大地推动和保障进一步的发展。发展与统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两大核心任务,是不可分割的有机组合。我们有信心、有勇气实现历史和时代赋予的庄严使命。

第二篇:论当代中国社会冲突及问题解决机制

论当代中国社会冲突及问题解决机制

改革开放二十年带给中国社会深刻的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革命”,当代中国正处于历史性的社会转型时期,社会力量进行着新的重组,随之而来的是社会利益的碰撞和矛盾的新生,演化成社会性冲突,且在宏观的整体结构上呈现出复杂性、多元化。典型的如近几年来群体性事件爆发有上升的趋势,上访、示威、骚乱等大规模地上演,最近三年(2002—2004年)均保持在40000宗以上,就2006年1~9月而言公安机关共处置各类群体性事件1.79万起。可见,社会中积郁的矛盾非同小可。

在十六届四中全会上,以胡锦涛主席为代表的党中央领导集团,针对当代中国的新情况、新问题,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政治理念。社会冲突的衍生与社会和谐的构建形成一对相冲突的矛盾,如何有效地处理好这个矛盾体,成为国家和社会共同关注的议题。

在利益多元化、社会力量阶层化的当前,“问题与主义之争”又重新唤起人们新的思考:要迈出坚实、有意义的一步是否仍须多谈主义,我们的主义大旗是否已经明确了呢?多谈些问题,是否仍然机械地走着历史的循环?当前的改革和关注是否已经注意到,这些问题的产生多少带着历史的必然性和偶然性呢?

本文的立论围绕“社会冲突”而展开,带着历史留给我们的沉思,着眼于现实社会利益冲突,力求摸清其中的逻辑关系,探求良性运行的社会利益协调机制的有效“路径”。

一、当前社会冲突的新变化和特征 社会冲突,又可称之为“集体运动”、“社会运动”,是指人与人或群体与群体之间为了某种目标或价值观念而相互斗争的方式与过程。冲突具有明确的目的性,直接以对方为攻击目标为一种互动行为,是一种直接的反对关系;在形式上冲突较为激烈,往往突破了规章、规则甚至法律的限制。[①]因而,如若不能恰当地处理好社会冲突,它易于导致社会的动荡与不安。当前,中国社会处于改革所引致的社会转型阶段,原有的利益格局被打破,利益的重新组合产生磨合,形成新的利益冲突。相对于过去而言,利益的多元化也促成社会冲突的新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规模性的群体事件数量多、频率高

据统计,近10年来中国社会的群体性突发事件发生的频率以及参加人数和规模,都呈现出不断快速增长的趋势。以下是一张从1994年到2006年学术界关注群体性事件的动向图,从图中的动向发展来看,我们明确地发现群体性事件受到学术关注的程度越来越高,一定程度上也显示出群体性事件的严重性,在很大程度上冲击了社会的稳定,加剧了社会的不和谐因素。

(图1:1994~2006年社会冲突的学术关注度 [②])重大群体性事件接连发生,而且涉及面越来越广,某些群体性事件带有经济问题的政治化趋向。群体性欠薪是大家并不陌生的概念,就2005年而言,某市“12348”法律咨询热线向5000多名民工提供法律咨询,办理民工援助案件200多起,群体性欠薪案件20多起,共为民工讨回薪金400多万元。与此同时,暴力对抗程度明显增强,处置中稍有不慎就有可能酿成流血事件。有些民工讨薪案就演变成一场血案,典型的如震惊全国的王余斌案,在无法获得应有的报酬时,还受到老板等人的人格侮辱,在一怒之下造成了4死1伤的恶性事故发生。在王余斌受到法律制裁后,有人在网上发了一个帖子《如果王斌余被最终处决,我将杀掉5个人》,浏览者数万,点击率还在不断翻新,支持回贴的更是有数千之多,据说还有很多贴被网管删除了。[③]全国的声音似乎演化出一场声讨,是谁让谁愤怒了呢?可以说,在中国这块土地上任何经济问题都有演变成政治化的趋向,这多少与党的政治方针与原则是相关的。

(二)冲突主体的阶层化

通常表现为强势群体与弱式群体之间力量的各种较量。转型时期的社会力量多少打破了 原有的格局,衍生出新的力量组合。在追求“先富”与“共富”的道路上,经济引导下重组的社会力量表现为强式群体和弱式群体两大基本分类。在文化价值层面多少出现了分化,两股力量在利益追求的过程中产生了一定的对立,尤其是社会贫富差距日益扩大之际,社会的底层对于“受到剥夺”的感觉越来越强烈,心理上的不平衡感也有所加重,形成“仇富”心理。

也正因为如此,在引发性事件发生之后,这两股力量之间利益冲突马上会激起,基于弱式群体在经济上相对的弱式,冲突若不能在一定阶段得到有效的控制,往往会表现为非正式的对抗。社会的“矛盾疏导机制”并未完全地建立起来,其应变“突发”的能力尚有限,因而当弱式群体对法律的权威性产生质疑时,必然会寻求一条非合法化的路径,引发社会越轨行为甚至违法行为。

2005年6月26日下午,在安徽池州市翠百路菜场门口,学生刘亮与吴军兴驾驶的汽车相撞,随后遭到吴军兴和两名保镖的殴打。这本来是一件普通的汽车撞人纠纷。然而到当天晚上,这已经发展成为一起打砸抢烧的群体性事件,造成多名武警和民警受伤,4辆车被毁,派出所被砸,一超市被抢。据记者调查,事态的发展是由很多因素促成的:有不实的传闻,有不法分子的煽动,有处置的不当„„其中不实的传闻起了关键性的作用。[④]这是一起典型的社会冲突事件,由于传言的传播,群众的不满情绪瞬间爆发,形成与当地政府军警的对立冲突,烧毁吴兴军的轿车,派出所遭围攻,警车被砸。从这样的一个标本中,我们多少能够看到在社会中所蕴藏着的巨大的不满和不和谐性。鲁迅曾在《纪念刘和珍君》这样道来:“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当前社会冲突由积郁到突发的必然性。

(三)冲突本身的非常态性

此即有产者以权利抵抗权力,无产者以命抗争。前面已经提到,弱式群体相对而言力量较为薄弱,当社会本身让弱者心中产生强烈的“无公正”可言的时候,问题往往会循着恶性的方向演化。他们往往寻找极端的方式来寻求所谓的公正(可以说是同态复仇的变种吧,在古代社会这或许是一种公正的体现)。上文中提到的王余斌,他用自己的生命换来对人格尊严的维护、换来对生存权的抗争,一方面让我们看到了他心中的孤愤,同时又让我们不得不思考社会的“公正感”危机。

有产者是否就能够本分地对待社会冲突呢?笔者认为,无产者寻求暴力的概率较大并不表示有产者的本分。这两者之间不能够任意地加以混同。有学者对城市中存在的阶层冲突意识作了一定的调查,作了一定的分层:(1)那些收入并不低但却在参照群体中将自己认同在最下层的人们,更易于生发不满;(2)那些真正位于社会底层的人们,具有生发物质性冲突的可能,但这种冲突并不直接指向社会的合法性和合理性;(3)中间阶层作为社会的“稳定器”是有条件的;(4)客观阶级并不必然形成阶级意识, 因此也形成不了大规模的阶级对抗;(5)收入分配和财产占有方式的不公正是当前社会稳定的最大威胁。[⑤]因而,有产者中间有部分处于一定的不满状态,他们与社会真正的底层接触相对较多,容易加入到一场突发性事件中去。中间阶层并非必然是社会的“稳定器”,很大程度上是有条件的。社会收入分配和财产占有方式的不公正是社会稳定的重大威胁,如果不能及时处理好这其中的矛盾,同样可以引致冲突。

(四)价值性冲突的主导性和非理性色彩

当代中国社会的改革开放也从很大程度上打破了一元化的价值体系,思想开放条件下价值的追逐也呈多元化倾向。社会价值观念出现了分化,差异性比较明显。社会各成员对于社会的感知能力如同人体对温度的感受各有不同,对体制不完善导致的不公正感和生活满意度也有不同的认识。社会在维持整体的和谐度上有明显的差异性,而是否偏离了一定利益群体的“社会正义”尺度,是难以有效把握的。正因为此,某些社会冲突的发生往往是那些社会 冲突意识较为强烈的那部分人,在客观生活状况与主观预期出现较大差距的时候,形成心理上的落差感,而最终引发了社会冲突。可以这样说,社会冲突也存在着强烈的非理性色彩。

价值观念冲突首先表现为价值目标的冲突,也就是人们的根本价值取向的冲突。这是从大的方面来加以把握,对于当代中国社会的改革和发展进路将作如何选择并非是一个既得经验的重复,很多前人未走过的路,我们正在摸索。当前中国社会面临着多种问题需要我们去正视,有学者提出《只有民主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⑥],或许为道路的选择提供了另一种可探讨的路径。价值冲突也表现为价值标准的冲突。价值观念和价值标准的矛盾和冲突表现在价值选择上,就是个人价值选择的多样性与社会要求的统一性的矛盾和冲突,也是国人在选择价值目标和价值行为时的“是”与“应当”的矛盾和冲突。[⑦]价值冲突还表现为价值实现上的冲突。社会自然资源、经济资源、政治资源和文化资源有限,因而市场主体的价值目标的实现不仅是相对的,而且是以竞争对手的失败为前提,是社会发展的必要代价。[⑧]这些可以说是当前价值性冲突主导性的主要表现。

二、社会冲突的根源性分析 是什么导致了社会冲突的发生,其背后的根源何在?或者说,制肘当前和谐社会构建的不利因素有哪些?思考这个问题的逻辑起点又是什么呢?

利益纠纷,集群化的运动,抗争„„这些是我们面对社会冲突时让人容易联想到的概念,一场社会冲突为什么会发生,无形中引导的那股力量又是什么呢?笔者认为要认清社会冲突的根源,除了把握住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整体大氛围外,还应当剖析社会冲突进展的各个阶段,理清其中的思路。

(一)社会公正尺度把握上的相对失衡

社会冲突本身是社会矛盾运动过程中矛盾激发、从隐性到达显性的过程。社会向前推进的每一步,都对利益作着不同程度的调节和分配。而与此同时,利益上的重组引起原有的利益“同构体”解散,某种程度上会损害某个个人或者一部分人的利益。这其中当然只有一小股力量对社会产生抵触情绪,但是当如此多的小股力量汇聚形成大的浪潮时,其可怕程度是让人望而生畏的。在沉默中郁积可能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社会整体对公正的合理把握将是问题产生与否的关键。

很多时候,问题的发生并非毫无根据的,往往会借助于一定的导火索而失控性地发展,社会的公正把握好分配的公正时,也要发挥出调节的公正(亚里士多德早在古希腊就提出了关于社会正义或者说社会公正的理论,强调分配公正和调节公正是两个基本的尺度)。所以,整个社会需要建立起必要的利益调节——补偿机制,当最初的分配功能偏离社会的公正标准时,应当及时应变,可作调节的应当作出相应的调节,如若考虑到成本、效益因素存在某些不合理之处,则以补偿的形式加以平衡。

(二)利益的多元化和价值取向的差异性 社会学家斯莫尔认为:“在形式上,社会进程是由在某种程度上与他人利益相冲突,同时在某种程度上又与他人利益相一致的个人利益所驱动的连续过程。”这其中表明了社会利益所呈现的多元化特征。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人物,无一不处在利益群的包围之中。个体与群体之间、群体与国家(社会)之间,国家与个人之间的利益存在着一定的摩擦;个体利益之间、群体利益之间、国家(社会)利益之间也因差别而对立起来。

问题的关键在于,改革带给社会相对开放的环境,完全的集体至上原则被逐渐加以淡化,使得原有的这些利益体本身的对立加以显形,利益追求也不再同过去那样单一化,各个利益体的分量在社会利益群的比重也日益提高。

而很多时候,政府打造“服务型政府”的改革或多或少仍留存着计划经济时代的烙印,刚性手段的不合理性甚至不合法性也不乏其例,很大程度上对社会不安定因素的引发起着加速作用。利益的分层必然也导致价值取向的差异性,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在当前可谓是两大基本的利益分类。两者在社会中的碰撞也越来越明显。在个体之间,由于个体在体力、智力、机会等先赋性或后致性因素的差别,不同个体所获利益必定会有所差别。因而,个体利益之间本身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在一个机会平等的社会里,是必然会产生如此分层的。在一个集体内部,个体利益的差异性使整体存在一定的张合力,而社会主义社会所倡导的是整体的集体利益(个体往往注重眼前或局部的利益,而群体或国家更注重全局和长远的利益)。作为有着不同动机、情感、需求的个人,其与群体或国家的利益之间必然会有所分歧甚至是在某些方面的对立。[⑨]

(三)社会的互动性机制薄弱 应当说,党在取得革命胜利的过程中和新中国成立后,一直是较为重视在群众中加强沟通和互动。毛主席的“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还有诸如“团结——批评——团结”等等,打通了“出气”的通道,不致使问题日积而使冲突洪流般爆发。诚然,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相对来说社会结构较为简单,改革开放后虽然或多或少保留着原有的格局,但社会利益体的多元化已打破较为单一的格局,社会阶层化恰当地说明了当前社会格局所呈现的态势,这是近几年来专家学者对当前社会作出分析研究后所认可的观点。

然而,改革、大力发展生产力(或者说经济),似乎“革去”了中国人应有的素养(或许笔者的看法有些激进)。中国人如同脱缰的野马,政治信仰何在?亚当•斯密所说的“道德情操”又何在?

阶层化的出现诚然是经济主导下的必然结果,而这又让社会产生了隔离带,富人与相对富有者、不富有者之间在居住环境等方面就划出了区域,尤其是在城市中社区人员的沟通相对来说也较为缺乏。外来人员和本地人之间产生莫名的排斥„„社会的互动性就大大减弱。不同阶层人员之间的隔阂也就容易产生。当社会的底层感受到强烈的“剥夺感”时,形成所谓的仇富心理,容易将矛头指向富人,引发社会治安方面的不安。

一个社会不怕冲突的表现,而怕的是冲突的积累,正如齐美尔认为:“不存在冲突的群体即使存在,也是没有生命力的,不可能有变革和发展。”而当前中国所面临的是长期处于冲突的积郁阶段而无法得到有效地排解,一旦遇上某个冲突源时,便洪水般失控地表现出来,这是非常恐怖的。

如何加强社会的互动性,政府又该如何扮演相关的角色,社会组织的力量应当如何定位?是值得我们探究的。

三、社会冲突的价值审视:对社会冲突的再认识

当然,认识社会冲突不能只顾及到一个方面,全面认识和把握住社会冲突,才是科学的认识论和应有的学术态度。传统观念上,人们对社会冲突的理解往往停留在暴行、偏离等百害无一利的矛盾现象,其实并非如此。社会学家科塞也认为:“冲突只要不直接涉及基本价值观或共同信念,其性质就不是破坏性的,而只能对社会有好处。”笔者在上文中也指出某学者的观点:底层人员所引发的冲突并非都是直接指向社会的合法性和合理性的,而是对于社会某个环节的不良性加以否定,以求社会能够及时作出相关的改进,推进社会的发展。

基于此,社会冲突理应受到价值性的重新审视,笔者认为,社会冲突的价值可作正效性价值和负效性价值。

(一)正效性价值审视

在正效性价值方面,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冲突能够使社会认识到自身的薄弱环节,推进社会的自我调整

当前的中国不再是相对单一的社会结构,而呈现多元化的发展。正因为此,社会的计划性和集中化控制已经行不通了,社会的多头调控也会出现薄弱环节无法及时、有效地得到反馈。社会冲突的突发,虽然很多情况下带有暴力性和破坏性,但是它作为社会病理的有效预 警机制,往往带动整个社会的关注,至少能够带动相关地区对社会治理的重新思考,甚至在冲突中酝酿出新的思想和新的制度规范。

社会冲突一直是社会精英阶层关注的焦点,据不完全统计,每天上报中央的社会冲突事件就有一百件之多。如何面对这些惊人的现实,在政治理念上又该如何作出郑重的选择?对此,中央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口号,站在全局的高度将问题统筹于“和谐社会”。就笔者所理解,和谐社会是一个结果而更是一种过程!它向我们指出当前中国社会正处于不和谐的阶段,转型时期的利益分配引发了许多矛盾,而改革的步伐是不能停歇的,整个社会在矛盾碰撞中亟需“包容力”。[⑩]关于冲突的新理论、新思维在冲突中得到新的突破和发展,社会学界将关注的重点转向社会的和谐度。和谐社会的进路研究等等都是这一时期的代表成果。

正如有学者形象地指出,社会冲突犹如一种激发器,它不仅导致冲突各方和整个社会对原来的规范予以重新审视,而且会使旧规范不断地改进,新规范不断地创设,最终造就冲突各方共同接受并支配他们行为的新规范。如劳资冲突与劳资关系法律的制订,监狱叛乱事件与刑法、刑罚的改革,国际冲突与国际条约、公约的修订和完善都是极好的例子。[11]在美国黑人维权运动中,不懈地努力促成了相关法案的订立,也让黑人受到了良好的待遇(尽管歧视问题仍或多或少地存在,但已实现巨大的改进)。

冲突下往往能够考验一个社会的应变机制是否健全,对社会主体的素质也是一种磨砺。中国当前虽然尚未完全形成良性的应急机制,但是自SARS后,全国出台了相关的法规以对突发性事件的应对作相应的规定,可见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有应对冲突的意识。

2、社会冲突的相对整合度

社会冲突的非正式化组织是我们在关注社会冲突时频繁能够看到的现象。集群化运动并非是完全是盲目性的,组织化越来越明显,有明确的目标。在这一过程中,群体内部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使原有的内部矛盾和纷争得以缓和,凝聚力得以加强,群体的共识性显著增强。

同时,组织化增加社会整合的纽带,使冲突更易于为人所接受,能够统一行动的步伐,而对于社会冲突的研究者来说,能很好地看到冲突的核心问题,在政策性建议的提出上有明确的针对性和科学性。

3、社会冲突的“社会安全阀”功能 [12] 在历史上的“七千人会议”上,中央从主席开始作检讨,可谓“早上出气,晚上看戏”、轰轰烈烈的一场大检讨。而这场会议带给我们的启示是:社会需要能够出气的场合,将超过社会所能承压的不满情绪加以及时的发泄。学者们的比喻是生动的,社会好比一个活生生的有机体,社会冲突是社会应有的“不满的情绪宣泄”,冲突的过程是释放、宣泄不满情绪的过程。

社会冲突很好地起到了“社会安全阀”的作用,体现了一个开放体制下社会运行不良环节上的矛盾显性,为社会及时处理相关环节的问题,减去压力提供了有效的保障。

(二)负效性价值审视

对于社会冲突的负效功能,人们的感受更加强烈,在此,笔者认为主要有两点是应当引起我们关注的:

1、社会冲突造就的是人们思想上一个动荡(或者说某种程度上的混乱),这在我国是尤为明显。在前文中所论及的安徽池州事件,由于传言的大肆制造,使局面处于失控状态。很多人往往是在不知名的情况下加入其中的。虽然笔者指出社会冲突的整合性,但同时应当看到,在冲突中人们往往受到某些人的鼓动,思想上易处于混乱,而将自己心中的不满演化为“恶性”的冲突。

2、衍生出某些社会问题。还是拿上述案例来讲,据报道,在骚乱发生之时,发生了超市遭哄抢的社会治安方面的问题。当今世界上一些国家内部的种族冲突、民族冲突和部族冲突以及我国农村存在的家族械斗也是不乏其例的。正因为社会冲突本身也是社会问题的表 现,因而它不可避免地或多或少衍生出其他的社会问题。

可见,社会冲突本是一把双刃剑,需要我们给予全面、客观的对待。笔者认为,如何趋利避害等待我们进一步地研究。

四、和谐社会下社会冲突整合机制构建——以“利益协调”为核心模式的探讨 社会冲突往往是在社会结构出现了断裂和定型化的趋势下增多,与社会和谐体的构建形成矛盾的对立面。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了社会冲突本身所存在的价值合理性,因而,在两者问题的处理上不应当采用强硬的消灭、消除之类的态度(事实上也不可能),笔者认为,和谐社会的构建需要“包容力的培养”,如何设计出有效的社会冲突整合机制是我们理性思考问题的出发点。

应当说,社会整合机制是和谐社会构建过程中理应把握的尺度,当前中国社会之所以会频繁地发生冲突,主要原因就在于社会整合度发生了失控,而整合度的失控中涉及各方面因素,是一个社会性的议题。

如何将社会整合于和谐社会的体系下呢?笔者认为,问题的核心是把好社会公正应有的标准。在社会发展的现阶段,我们应当清醒地认识到当前社会需要发展,需要和谐,它在社会公正上应达到何种高度?这不是笔者个人所能够衡量的,更多是社会各阶层主体共同意志的表达,实现“分配正义——矫正正义”的社会践行。

(一)社会改革利益的公正分配 改革开放至今,已经有20多年的风雨历程,“先富与后富”理论也为某些人实现了富裕,而更多的人正因为此不成比例地承担起了为改革买单的成本。

“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似乎在今天的中国已经偏离了应有的轨道,社会阶层化造就了今天的社会,很多时候让人回想起资本主义工业化阶段那贫富分化的局面。

社会的底层当然是不会轻易地为改革背上买单的成本,虽然在一定阶段上他们选择了沉默,但是不满的洪流终将以爆发。在当前社会冲突较为频繁的时期,他们感受到社会强烈的剥夺感,某些人就选择了采用极端的方式加以报复。社会越轨行为甚至违法行为是他们表达不满的方式。

改革到底带给我们什么了?社会进步的成本是减少了还是增多了?我们是否正处于一个危机社会中呢?种种问题盘旋,不得不引发如此多的感慨。

依照社会正义理论的基本精神,笔者认为,社会改革每迈出一小步,都应当全面顾及到利益的公正分配问题。虽然不能也不可能完全均等,但是分配应当考虑到多元化利益的各个层面。而对于分配中未妥善处理的环节,当然应作必要的矫正,以回复到应有的公平状态。在实践操作中,社会集体应当共同拟订具体、客观的标准,以最大程度上地实现正义价值。

在改革中牺牲了这么多,当然也因此需要获得相应的补偿。社会整体应当为这些底层人员买单,将冲突成本理性地转变成补偿成本,应当说是有意义的选择。许多专家学者提出建立健全社会利益补偿机制,正是对此作出的积极应对。

(二)社会利益协调机制的体系化构建 [13] 社会整合很大程度上是利益的整合,因而如何有效地对利益协调机制加以解读和形成体系化的认识,是把握问题的核心之所在。笔者认为,体系化的构建应当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1、把握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以全局统筹当前社会已经和将要面临的利益形态体系。可以这样说,市场经济是原有的社会利益协调机制显出滞后性的根源,是利益形态分化呈现多元化的促发机制,因而,社会利益协调机制的发展程度应当跟上市场经济的节拍,能够融合市场经济的理念,依据新思维、新情况有效地处理好各种利益形态之间的协调。那么,把握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成了问题的关键。

基于现有的认识,笔者认为,我们应当分析和准确定位现今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状况,在此基础上跨越现有的市场经济与将来法制型的市场经济的尺度,对当前社会利益的多元形 态逐一归类进行分析,把握其中隐含的冲突,分别有针对性地对各类问题作出策略性的调整。接着,在可预测的范围内,运用动态发展的眼光对某些利益的解散和重组作出有现实性根据的预见,把握住“如何处理好其中的过渡阶段,如何有效地制约甚至根本性化解隐含的危机”的核心。最后,统筹全局的态势,对于动态化的整体分析、预见作出统一的整理,以更加科学化、系统化地认识社会利益协调机制的发展方向,并付诸具体的操作执行。

2、整合政治应变机制,清理效应机制中的拖沓、累赘的环节,使政府机构的运作能够实现效率与公正的统一。

中国的改革和经济的发展是政府主导下的发展模式,在当前由于其自身普遍存在着反映机制的慢和效应的低下,这使社会利益协调机制未能有效发挥作用的重要环节。因而,整合政治应变机制以确保准确地反映现实的需要,效应机制尤其是程序操作与规范的科学化是摆脱滞后性的前提。

为应对此类现象,可从以下几点来加以把握:(1)理顺和疏通利益诉求机制,这是增强政治应变机制的前提。典型的是信访这项有中国特色的制度,该项制度的存废争议暂且不谈,就其存在的现实性意义出发,它作为一项利益诉求的重要制度,在百姓利益纠纷和利益受到行政性侵害等事件的处理上,顺应了民意的要求,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政治的民主化和廉洁性。理顺和疏通利益诉求机制,首先应当从信访制度的改革入手,用“服务性机构”的观念替代“官本位”,将它改造成一个真正办实事的利益协调组织,借助人大和司法体制对它进行监督,清理程序操作中的不规范、终结机制的不完善,明确其中的法律准绳和责任形态,为科学化执行机制的建立打下基础。除了信访这项重要的制度,我国的人大、政协、人民团体以及媒体等部门的渠道都是社会利益协调的重要组织,在疏通内部的障碍后力求能够较好地协调这些渠道之间的关系,构建有机的诉求机制。此外,“我国还将更多地利用网络、传统媒体、听证会等手段为人民群众畅通利益诉求渠道。” [14]也是理性的选择。

(2)在保证利益诉求通畅的前提下,效应机制的产出是终局性的对整体的利益协调运作的效益评价,因而,在效应机制的把握上尤为重要。笔者认为,把握效应机制的关键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①建立健全利益引导机制,其所针对的是人们传统的利益观念的束缚,引导人们对市场经济有正确的认识,对于先富与共富产生共鸣,在具体的追求自己的利益时有正确的导向。②建立健全利益约束机制。这主要是通过法律和道德这两项普遍认可的约束手段对于人们在利益追求中的“失范”行为作出限制和相应的惩罚。尤其是法律,在借助国家的强制性后能够充分保障其效果的体现,为利益冲突的解决提供依据,平衡利益在相对人之间的流转。③建立健全利益调节机制。利益调节机制,它主要是调整各利益集团之间的利益关系(如工农关系、城乡关系、社会各阶层关系等),调整、缩小人们之间的利益差距,对于社会利益在各层次上的相对持平,减少差距拉大引发的纠纷,具有积极意义。④建立健全利益补偿机制。调节机制的理想设计需要有一定的补充,补偿机制就是较为现实性的制度设计。它以社会救济、社会保险和社会福利为主要形态,对于特殊的群体利益的考虑,增添了公平的程度,对于和谐社会的建立有积极的意义。效应的产出主要反映在这四个环节,而各个环节的有效完善和协调运作是效应产出高低的决定性因素。

3、对于“特殊利益集团”利益与公共利益的协调 “特殊利益集团”,这是新近的一个被提出来的概念,我国学者对于这类群体未作定义式的表述,但是就其反映的特征而言,似乎可以说成“带行政性垄断的集团”,其中掺和了政治的因素,对于某些经济行业实行带有行政后盾的垄断,严重损害人民的利益。因而,在“特殊利益集团”利益与公共利益之间形成了一个尖锐的冲突,如何加以协调?

“特殊利益集团”是一种反人民利益的、破坏民主法制建设的利益集团,它具有严重的排他性、落后性,因而,在最终的宗旨把握上要将它限制直到消灭。但在阶段性的过渡阶段,我们还是要有针对性对它作出调整:(1)在党和政府机关的内部,廉正建设的反腐败力度更 加应当加强,对于贿赂、收买、腐蚀政府官员的“钱权交易”非法途径,采用行政的和刑法的手段加以惩罚性的打压,并通过媒体等公开手段增强向群众透露的频度,以限制正在发展中的这股势头。

(2)在经济领域开展对垄断性因素的处理,主要表现在可采用国家控制该受到垄断限制的经济行业、对于物价、数量、质量的规格波动作出合理和稳定的调整,以迫使垄断性因素退出利益减负的领域。这种思路类似于“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

利益获得与流转的合法化操作、公平性处理是人民大众普遍的心理要求,是人类对正义公平的追求,因而,我们应当始终将公共利益作为协调的关键。

(三)人文价值理念的培育,整合与调适价值性社会冲突

在中国,社会冲突的产生往往带有一定的暴力倾向,在问题的处理上存在过激化,而且国人的法制意识尚未健全。因而,整个社会文化土壤中急需“人文化价值理念”的种子加以培育,这其中主要包括法治的自觉和道德素养的提升。然而,文化本身是交流过程中共同培育出来的,是在共同的社会生活中相互磨合、相互砥砺而成的结果,并非任何圣贤精英们设计和强烈呼吁的结果。

因而,社会需要造就互动的机制,以加强社会群体之间的交流。有学者指出,在整合社会冲突时,应当增强公民领域的高水平的自我调节能力,即提高公民的组织化程度,保障信息的畅通,使冲突得到应有的降低。[15]基于此,笔者试想能否创设政府主导、社区自治组织为单元的社会互动模式(当然如果由社会的自觉性组织来组建,也能发挥出相应的作用,而在中国当前尚存操作的困难)。

本文的作者曾对社区作过相关的调查,发现较多社区人员之间的交流圈较小,群体文化存在较大封闭性,整体上呈个体的单一化而整体的差异性,莫名地带给人较大的隔阂度。如何实现互动,有其实践的难度,应当加以仔细分析考察的问题。当然,以下几点建议还是可作参考的:

1、配置相关的基础设施,丰富社区的文化生活。笔者认为,相关基础性设施的配置能够为社区人员的交流提供一个很好的平台,可以加大人员之间相互接触的概率,加强信息的交流,尤其是社区不同阶层人员之间能够在一定的接触后从很大程度上减少心理上的隔阂(这里更多的强调外来人员与本地人员之间的磨合)。

2、社区信息的及时公开,加强反馈的可行性管理。让大家了解社区,同时也让社区了解大家,是维持社区和谐,避免冲突的共同追求。这里应当处理好信息的流通性问题,涉及:信息是否及时公开,让大家能够第一时间获取信息,而反馈本身是对信息的价值性评价,当然不容忽视。虽然很多社区有意见箱之类形式摆在那儿,但效果并不明显。

当然,意见箱并非反馈的唯一方式,在社区会议上发表意见、直接找负责人也是反馈的方式。这里也有必要加强自治体本身的管理和社区群众的监督。

3、建立健全社区的诉求机制。通过民主方式选出由具备法律知识人员组成的利益诉求委员会,将生活中遇到的各种不满表达出来,尽可能解决相关的问题。

和谐社会的构建是一个体系化的过程,在这个整体运动过程中必然会出现因利益多元化所引致的各类社会冲突,如何加以整合而使冲突有效地得到调适是本文研究的重要任务。笔者指出,这是一个关涉社会公正价值的基本问题,利益协调在整个整合过程中处于核心地位,价值性冲突方面更多地揭示出有效加强一个社会信息流通的重要性,同时社会互动模式也亟需建立健全,形成“政府主导——社区单元模式互动”的有效机制。

第三篇:问题解决

1、每袋化肥48千克,3袋化肥大约重多少千克?

2、每框梨重32千克,6框梨大约重多少千克?

3、小红每分钟走63米,5分钟大约走多少米?

4、汽车每小时行驶87米,3小时大约行驶多少米?

5、小东平均每分钟跑296米,3分钟大约能跑多少米?

6、潘老师抓了1把绿豆有198粒,像这样的抓7把绿豆大约有多少粒?

7、三峡小学三年级78名同学到动物园参观,门票每人7元,带600元买门票够吗?

8、妮妮在电脑上平均每分钟打53个字,一篇400字的作文她8分钟能打完吗?

9、350名同学去秋游,有7辆车,每辆车有56个座位,够坐吗?

10、一辆汽车57元,一艘船64元,一辆火车67元,买6辆小汽车需要多少元?买2辆小火车需要多少元?3种玩具各买一个大约多少元?

11、童车厂接到生产1980台儿童碰碰车的任务,要求7天完成,该厂每天能生产310台,这个厂能按期完成任务吗?

12、果园里有2400棵树,剪枝组的工人每天能给620棵树剪枝,施肥组的工人每天能给580棵树施肥,他们4天能完成各自的任务吗?

13、王叔叔有8部手机,如果每部手机908元,这些手机一共卖多少元?如果每部手机降价为580元,这些手机一共卖多少元?

14、一列火车有6节硬卧车厢和8节硬座车厢,每节硬座车厢有118个座位,这列火车硬座车厢共有多少个座位?每节硬卧车厢有66个铺位,这列火车硬卧车厢共有多少个铺位?

15、学校会议室主席台上座9人,主席台下面有15排座位,每排坐6人。一共可以坐多少人?

16、学校要铺6间教室,每间教室要用286块砖,2000块砖还剩下多少块?

17、李老师带8个学生去动物园,每辆车最多可以乘坐9人,包车80元每辆车,单独乘车买票9元每辆车。他们怎么样坐车最合算?

18、2名教师和31名学生参观海洋馆,用300元买门票够吗?成人票15元,儿童票8元。

19、王叔叔家有78kg苹果,把这些苹果平均装在8个纸箱里,每个纸箱大约装多少千克?

20、一头小象体重是820千克,一头大象体重是小象的6倍,一辆载重5吨的汽车能同时把它们运走吗?

21、洋洋家养的羊每天吃68千克草,准备500千克草够这些羊吃7天吗?如果有剩余,还剩下多少千克?

22、一辆货车车自重1800千克,装有8箱货物,每箱货物重485千克,要通过限重为8吨的桥,允许它通过吗?

23、一共有400盒牛奶,已经有6个班领走了,每个班领了45盒,还剩多少盒?

24、游乐园碰碰车票每人6元,买28张票付出200,应该找回多少钱?

第四篇:问题解决

先拍摄后付款问题:

1早上服务客人退款沟通问题!解决方法

:早上客人来店必须在一楼吧台确认客人姓名,安排门市每日值班负责处理客人退款问题和交接到化妆部手里。

2拍摄中途签字沟通问题!解决方法

:没化完一个妆面,必须让客人确认签字,签字完毕后连客人企划书交到摄影师手里,摄影师拍摄完毕后跟客人确认片子,然后签字后交给化妆师,一环扣一环,反监督,发现一次,成长20元。

第五篇:论一国两制下的台湾关系

《论一国两制下的台湾关系》

无论我们承认与否,台湾问题前景不容乐观,经过主流媒体长期以来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宣传,我们似乎对中国政府的工作重心始终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一观点深信不疑。某些专家甚至声称,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逐渐提高,台湾问题自然会迎刃而解,我并不反对经济建设这个重要前提,但事实上我们忽略了这个前提的最终目的。如果我们从战略目的着眼,便不难发现台湾问题才是中国经济建设的最大绊脚石,下面我将从三个方面具体论证这一观点。

第一,从目前世界局势来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扩展,中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正常而合理的军备开支一直备受指责,在加上西方反华势力费尽心思妖魔化中国的负面宣传,中国政府在国际交往中的舆论压力越来越大。尽管中国政府一再强调中国依旧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但中国威胁论在海外市场的影响仍然愈演愈烈,台湾问题顺其自然地被他们当成了杀手锏,成为了中国双边谈判中的不能承受之重。

第二,就中国社会现状而言,改革开放初期的各方受利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不仅曾经许诺的阵痛阴影依旧挥之不去,而且改革过程中衍生了诸多负面效应。例如,贪污腐败屡禁不止,贫富差距日益悬殊,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社会风气逐渐败坏,政府公信力不断下降……国人民族感情和民族认同感遭受重挫,同时,积极促进两岸统一是全体中国人的共同心愿。因此,积极地处理好台湾问题不仅可以转移国内民众的视线从而缓和社会矛盾,而且可以极大地提高民族凝聚力、增强民族自豪感。

第三,就台湾当局而言,自从马英九上台执政后,就制定了不独、不统、不武的三不政策,此举得到了美日等国的大力支持,维持台湾现状正中其下怀。对此,如若我们熟视无睹,只会让台独势力更加肆无忌惮,在维持台湾现状到谋求台湾独立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基于以上论述,台湾问题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下面我将具体阐述我对台湾问题的若干建议。

第一、作为执政党,中共应该正视历史,端正立场,在处理两岸关系时,既不能以国共战争的胜利者姿态骄傲自居,也不能因为历史情感问题对台湾当局一味妥协。在两岸关系谈判中,应该据理力争,不卑不亢,只要承认一个中国的原则什么问题都可以谈,可以让步,让步给中国人并不丢脸,但不能输理。

第二、利用台湾的党派之争,抓住各党派之间的隔阂逐个击破。当前,要认识到对国民党和民进党的政策是重中之重,因为前者与中共存在历史隔阂,后者则与中共存在政治隔阂。因此,对两党都要采取两手政策,即萝卜加大棒政策,听话,就使用萝卜政策,不听话就使用大棒政策,绝对不能姑息养奸,放纵不理而任之自流。第三,借用中国在联合国的常任理事国地位,积极开展对台政策的宣传攻势,争取国际舆论支持,特别要与和中国有着相同历史遭遇的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加强合作。对于美英等西方国家,则应在经济合作抑或需要中国合作的国际重大事项上与之展开博弈,利用西方国家间的内在缝隙采取积极而灵活的外交政策。过去,我们心痛地看到,当法国政府支持藏独势力时,政府就去采购美国波音公司的客机;而当美国对台军售时,政府就去法国采购空客的产品,这样做无异于被人家牵着牛鼻子走甚至是饮鸩止渴,我有时候甚至怀疑美国和法国是不是商量好了来耍我们!一亿件衬衫才换来一架波音,政府不能这样糟蹋自己国民千辛万苦换来的血汗钱啊!

在此期间,政府也要坚决反对和粉碎西方反华势力把台湾问题与香港和澳门问题相提并论,企图改变台湾问题性质的阴谋。台独势力和西方反华势力必须要承认台湾在二战结束之前已由日本归还中国这一具有国际法依据的既定事实,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战造成的历史遗留问题,因此,台湾问题任何时候都不适用于其鼓吹的殖民地所采取的民族自决原则。

第四,加强两岸经贸合作,以经济统一促进政治统一。19世纪,德意志联邦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当那个时候的战略家还习惯于用武力解决国家问题时,李斯特以一个经济学家的独到眼光提出了一个大胆假设——破除德意志各邦国间的关税壁垒,建立德意志关税联盟。当时,这样的观点无疑是超前而显得虚无缥缈的。但是,李斯特并没有因为他人的嘲笑而放弃自己的抉择,为了德意志的统一,他坚持四处奔走在各个邦国间游说当局采取他的主张,现实又给了他当头一棒,他的学说不仅没有得到当权者的认同,他本人也遭到了包括德意志第二大邦国奥地利在内的各个邦国的驱逐,因为各个邦国都不想失去关税这一重要的财政来源。

最终,李斯特带着遗憾在贫穷和痛苦中抑郁而终,然而历史并没

有给德意志留下遗憾。历史总是在漫长的岁月和无尽的苦痛中等待着被嘲笑者和被侮辱的胜利,最终德意志最大的邦国普鲁士接受了这位先贤的建议。经济融合仿佛坚冰下的细流缓缓汇聚,统一成为了历史的趋势,历史的车轮在破冰的一天不可阻挡的到来了。1834年1月1日德意志关税同盟建立,它的主导者是普鲁士。当日凌晨,一辆满载货物的马车第一次在各个邦国间自由来往,这在以前几乎是无法想象的。统一的大旗最终落到了普鲁士身上,政治统一的道路也曙光初现!今日中国的格局虽然与当时存在诸多差异,但历史也给我们留下了诸多启迪。因此,今日中国政府之重任也必须立足于推动两岸经贸合作,以海基会和海协会为载体开展民间交往从而带动官方来往,出台优惠政策吸引台湾厂商来大陆投资建厂,同时,鼓励大陆资本和产品采取灵活形式多渠道进军台湾市场。我相信,随着经济关系的日益密切,台湾和大陆最终将处于同一条息息相关的供给链上,台独势力也必将投鼠忌器!

第五,唯有武装可以企公理,唯有铁血可以求和平,不能单纯地寄希望于台湾民众,不能让台湾问题无限期的拖延。当前,全世界仍有26个国家与台湾当局保持着所谓的“外交关系”,这足以说明台独势力还得到了一定的外界力量的支持,也说明台独势力在台湾有一定影响力,甚至可以左右台湾政局,陈水扁虽已入狱,陈氏之流一类的数典忘祖之辈却大有人在!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以及将来,台湾当局都企图把安全寄托在美国的协防之上,这简直就是痴人说梦!美国愿意协防台湾,但绝不愿意引起两岸战争,更不想卷入两岸战争之中,它的目的只是想利用台湾问题来牵制中国,同时为美国军事工业开拓市场,相反,我们要把焦点投向得寸进尺的邻国日本,日本之于中国就如同战国时期吴国之于越国一样,二者存在着根本利益的对立。我们不能因为外界势力的干涉就放任台独势力为所欲为,无节制的容忍只会令台湾问题愈演愈烈,夜长梦多!首先,台湾当局会利用时间扩充军备,增加大陆武力统一台湾的难度和伤亡,届时只会对两岸同胞的生命财产安全构成更大的威胁。其次,我们在处理双边关系时处处受制于人,以至于常常处于消极的被动地位,甚至要承载大量的经济损失,战略空间被逐渐鲸吞蚕食。再次,台湾问题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而且目前大陆社会矛盾激化,西藏、新疆等分裂势力蠢蠢欲动,如果这些问题同时爆发或者接连爆发,很难想象政府该如何应对,局势又将走向何方!政府当局应当对后人负起历史责任,不能一味逃避问题把难题都留给后人来解决。否则,只会退一步,离万丈深渊就更近一步;忍一时,离出头之日就更长一天!

下载论台湾问题的解决(写写帮推荐)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论台湾问题的解决(写写帮推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户口问题解决

    主题: 户籍问题 内容: 县长: 您好! 我是1999年毕业的一名大专生,当时考学校的时候把户口迁到都匀了,是农业户口,可是毕业后迁回来就变成非农户了,当时工作也没有包分配,就到外面打工,......

    IE问题解决

    internet explorer遇到问题需要关闭1.发送错误报告【故障现象】在使用IE浏览网页的过程中,出现“Microsoft Internet Explorer遇到问题需要关闭„„”的信息提示。此时,如果单......

    论台湾高校德育的现状及启示

    论台湾高校德育的现状及启示 摘要:中国台湾的德育教育在五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体现了台湾各个阶段的政治需要,使得气具有政治化、淡政治化和本土化的特点。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

    台湾草案

    【草案】 2011台灣碩博士班聯合招收陸生簡章本简章系依据大陆地区人民来台就读专科以上学校办法第六条订定之。壹、报名一、报名资格:凡符合下列资格者川等依本简章之规定申......

    网吧电脑问题解决

    一.主机外敷零件 1.摄像头常见故障. 黑屏 (把 USB 插头拔下再按上) 重新打开摄像头。 如提示 USB 设备出现故障无法正常使用 重启电脑识别一下 ,还不能用的话 摄像头坏,更换。不......

    医保问题解决途径

    农村医疗保险存在的问题的解决 1. 政府的政策要向农村倾斜 在2002年10月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中就提出了农村卫生工作的目标,到2010年在全......

    问题解决型作文

    结构图 提出问题↓ 分析原因↓ 解决方案 (CET4 1990.6) Make Our City Greener. 1,城市绿化的现状 2,绿化的好处(如: 清洁空气,美化城市,改善气候) 3,怎样才能实现绿化......

    问题解决教学模式

    问题解决教学模式 一、问题解决的含义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当代著名数学家P.R.Halmos)。问题解决亦随着时代的演变而有其不同的意义。自80年代始,问题解决已成为世界性数学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