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周六给学生的巩固练习的答案(第七分册)
第七分册参考答案
第1课 先秦儒家与两汉经学
一、①春秋时期,生产力的发展,带来了社会大变革、大转型;②西周形成的礼乐制度和宗法制度遭到破坏,社会出现了大动荡;③为了乱世求治,儒家等在探讨治国救世的方案中产生了。
孔孟之道就是“王道”。由孔子创立,孟子继承、发展的儒家学说,后人习称“孔孟之道”。它是以仁学为核心、以礼仪为规范、以义为标准,推行仁、义、礼、智、信。先秦儒学指的是秦朝统一以前的儒学,主要指的是孔子及其弟子孟子、荀子等的学说。
二、孔子学说的理论来源:继承了西周的礼乐制度和宗法制度(亲情血缘关系)。
思想内容:一是提倡“礼”,即用礼的规范来约束人们的一切言行。目的是确立安分守己、等级有序的社会;二是提倡“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和最高的道德准则,“仁者爱人”,主张孝悌。目的是实现社会的安定和人际关系的和谐。三是提倡“义”,即人们的言行举止符合“礼”的规范和“仁”的精神,是判断所有事物的价值标准,目的是形成重义轻利的社会氛围。
三、孟子学说的理论基础是人性本善。发展:①将孔子的“仁”的观念发展为“仁政”学说,以推行仁政来结束战乱;②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要听政于民、与民同乐、轻刑薄税等)。③创建关爱和谐的社会。(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荀子学说基础是人性本恶。发展:①孔子的礼的规范作用,并与刑罚制度结合,即礼法兼治、王霸并用;②尊君而非贵民,但重视民心向背(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四、①在哲学理论上采用阴阳五行学说,(将天道与人事相比附,)系统提出了“天人感应”之说,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②政治上倡导“君权神授”。③伦理上提出“三纲五常”作为处世的永恒道德准则。④完整地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大一统思想。
五、汉初采用黄老思想,以道家为主,杂糅儒、法学说,实行“无为而治”。第一阶段:汉武帝时期儒学成为历代王朝的统治思想和主流意识形态。①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大一统思想,符合了汉武帝的需要而被采纳实行;②将儒学定为官学,在长安的太学和郡县学校中只教授五经;③设立五经博士,专事儒经的研究与传授,使儒学经学化,形成经学体系;④儒生中经考试合格者可以做官,造成了“通经致用”成为社会的潮流。
※第二阶段:隋唐时实行“援礼入法”,使以前通过教育、劝勉、习惯、舆论引导推行的礼仪制度具有了强制力。
第三阶段:宋明时期将儒学提升到哲学思辨的高度,以“天理论”构建了理学体系,完善了官方哲学,进一步巩固了儒学(理学)的统治地位,维护君主专制的思想工具(孔教——实现了精神控制)。
价值(或作用):①巩固王朝的统一;②个人修养、道德教化作用;③促进儒学教育的发展。④儒家文化的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核心,东亚文化圈。
第2课 宋明理学
一、原因:①魏晋以来佛教、道教的盛行;②唐朝中期政治、经济等重大变化。(总因)儒学的研习、传播受到很大的冲击。目的是复兴儒学,直接继承孔孟“道统”。北宋中期的“二程”——程颢、程颐;南宋的朱熹。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
二、从宋初开始,①继承儒学的三纲五常,成为天理的件数。或把天理与礼治秩序、伦理纲常直接联系起来(如“人伦者,天理也,”“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②发展:A、儒家学者融合了佛、道思想(三教合一),将儒家伦理、政治学说提升到哲学思辨的高度;B、创立了以“天理”作为宇宙的本原,形成了理学体系。※
三、相同:理论依据——儒、佛、道三教合一;儒学体系——探究宇宙本原问题,提升到哲学思辨的高度,形成理学体系。目的相同——将礼治、伦理纲常与理学、心学直接联系,维护君主专制。如“明天理、灭人欲”;“去私欲,存良知。” 不同:宇宙本原的区别——“天理”与“心”的区别;认知宇宙本原的途径的区别(认识“理的”方法与途径或称“修身方法”)——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与“心即理也”、只需反省内心即可获得天理。
影响:①进一步巩固了儒学为历代王朝正统地位的官方哲学;②成为维护君主专制的思想工具;③导致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盛行起来,抹杀了人性,造成社会严重的不平等(如家族制度中礼教与族规等)积极方面:塑造中华民族独特民族性格——重气节、重道德、富有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或形成家族制度;君主政治;礼仪制度;道德教化;援礼入法的法律制度。
四、对理学贡献最大的人物是:南宋的朱熹。建立了庞大而完整的理论体系——核心是“天理论”。
五、孔子用“礼的规范、仁的精神、义的准则”,形成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孟子反对暴政,提倡“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学说,倡导“君权神授”,臣民必须服从天子;三纲五常中强调“君为臣纲”、“夫为妻纲”等。宋明理学将“三纲五常”作为“理的件数”,提倡“明天理、灭人欲”等。第5课 儒家文化的传播
一、秦时传入越南;东汉时传入朝鲜;南北朝由朝鲜传入日本。
影响:政体——儒学核心的君主政治;思想伦理——儒家礼仪制度;
文化——儒学为内容的学校教育,科举考试;习俗——尊孔祭孔,文庙
总结:唐朝时形成了东亚文化圈——儒家文化圈。
二、原因:①明神宗时期开海禁,民间对外贸易发展起来,东西有了交流;②15世纪后期,新航路的开辟,为东西联系创造了条件。方式:耶稣会士将儒家经典翻译成西文,然后寄回欧洲。
第一人是罗明坚——翻译《大学.》、《孟子》。第二人且贡献最大是利玛窦——翻译“四书”,写了《利玛窦中国札记》,比较全面介绍儒学。第三人是十七世纪的金尼阁——部分翻译“五经”。第四人是法国人柏应理——《中国哲学家孔子》。
(注:现在在欧洲发现最早的译本是明朝范立本编著的《明心宝鉴》(有孔子、孟子、荀子等语句格言)。说明:儒学已经被误读,即已经是伦理纲常和理学、心学的一部分。二是为君主专制服务,体现了专制、刑罚残酷等。现在要复原儒学的本原——孔孟之学,即仁学,讲德政、个人修养、民贵君轻、孝悌廉耻等理想和谐的人际关系、社会关系。)
第6课 思想潮流的演进
一、源源而人,节节嬗变。在思想方面,洋务运动倡导“中体西用”,因没有触及封建制度的腐朽性而失败;随后康、梁吸收了“进化论”,进行维新变法运动;孙中山接受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开始了共和革命,但因袁世凯夺取辛亥革命果实而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于是陈独秀等高举“民主、科学”大旗,开始了新文化运动,极大地推动了中国人的思想解放。此后,马克思主义传播成为文化思想上的主流。可见,中国近代的思想变革是由浅入深、主次递进的,在思想上推动着中国由传统社会逐步向现代转型。
二、早期“西学东渐”中断的根本原因是清政府实现“闭关锁国”的政策,中断了中西文化的交流。具体来说,第一、西方传教士传播基督教文化与中国的传统文化发生激烈的冲突;第二、中国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封建统治者的专制需要,容易形成封闭的文化环境;第三、只有传教士与中国的少数士大夫开展中西文化的交流,传播的渠道和范围狭小,影响有限;第四、清政府没有意识到西方科技文化的先进性,沉浸于“天朝大国”的骄傲自满中。19世纪西学广泛传播的原因:根本原因是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大门,“闭关锁国”不复存在,了解西学、学习西方的人越来越多。主要原因有 ①近代中国不断遭受外敌入侵,民族危机不断加深,近代中国人希望通过学习西方,实现强国、救亡图存的目的;一次次主动吸取西学。②洋务运动的发展、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产生、西学救国和实业救国的行动等,扩大了中西交流,促进了西学传播;③办学兴教、翻译西书是西学传播的主渠道,如洋务运动与清末新政的近代学校,江南制造局的译书馆、严复翻译《天演论》等,还有近代创办的各种报刊杂志,如康、梁维新变法运动时期的《时务报》、《国闻报》等。④出国留学生的日益增多和出国使臣,归国后介绍和传播西学;⑤在华的传教士,以及通商口岸、租界等,在西学的传播中产生了积极影响。
所以,它是欧风美雨的潜移默化,也是救国图强的需要的结果。
第7课 新文化运动的勃兴
一、原因:①辛亥革命胜利、中华民国建立,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②袁世凯复辟帝制,以及后来的军阀统治、混战,把美好的希望击得粉碎;③所以,巨大的落差迫使知识分子寻找新的救国之路(引进民主和科学,实现全人格的觉醒)。开始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第二期改为《新青年》),号召青年破除封建意识,更新思想观念。
二、民主:民主思想、民主政治、民主精神←←→→封建专制、军阀独裁。
科学:科学知识、科学观点、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科学法则←←→→迷信、盲从和武断。
评价:社会价值方面:①这是一场前所未有的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性质)。②有利于倡导民主和科学,打破封建传统的精神枷锁,促进社会的变革;③有利于鼓舞青年探求真理的热情;④有利于促进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文化态度上的局限性:忽视文化的传承性和民族性,有简单化、绝对化的倾向。如“打倒孔家店”等。
三、迁移因素:①新文化运动的主阵地《新青年》迁到北京;②陈独秀等新文化领导人从上海来到北大;③北大校长蔡元培“兼容并包”的办学理念,使北大云集了各种思想和派别的知识分子,成为文化交锋的中心(中西论战),引领当时的文化思潮。
主题变化:1918年前,宣传(资产阶级)民主和科学(知识、观点、方法、精神)两面大旗,反对专制与迷信,倡导新文学、新道德,反对旧文学、旧道德,如鲁迅的《狂人日记》,就是典范。此后,李大钊发表了《庶民的胜利》等文章,尤其“五四运动”后发表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宣传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成为主流。
四、标志:1916年,杜亚泉在《东方杂志》发表文章抨击新文化运动,陈独秀、李大钊进行反驳。
观点:①杜亚泉等旧文学派指责西学的弊端(功利、贪婪等),倡导文化上“以中济西”;②陈独秀、李大钊等激进派否定传统文化,在文化上以新易旧、完全西化;③五四运动后,章士钊、梁启超等调和派倡导“新旧调和”、中西文化“化合”。评价角度:这是由于他们对当时社会责任和文化责任两个不同的态度,造成认识上的偏激和冲突。但是,新文化运动推动社会的进步和革新,破产了封建思想和文化,代表了历史发展的趋势。
第9课、科技与文化的发展
一、19世纪后期(1881年)自办的“唐胥铁路”。自己设计建造:20世纪初(1905年),詹天佑主持修筑的京张铁路。飞机:(1909年)冯如研制出中国第一架飞机。
二、最大出版机构:1897年商务印书馆,在传播西方文化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维新报刊:梁启超在上海创办《时务报》。
三、1872年的《申报》。评价:是中国近代史的史料宝库。①《申报》内容丰富,较为翔实地记载了近代中国社会变化的曲折历程;②保存了大量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以及社会生活等方面的信息。
第10课 社会生活的变迁
一、传统的交通工具:轿子、马车、帆船
近代交通工具:最早轮船→→火车→→汽车、电车。
二、强学会;传播变法改良思想,对开通社会风气、集聚变法力量起到促进作用。
三、剪发辫、禁缠足、易服饰、改称谓、废跪拜等。
原因:①西学东渐,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传入,带来社会习俗的变化;②南京临时政府颁布废除“旧俗”的政令;③民主共和思想传播与深入,废除旧俗成为革命、进步的象征。
四、《礼制》(1912年8月)。①推动了社会习俗的变革与进步;②破除了传统的尊卑等级观念,实现人格的平等。如:易服饰、改称谓、废跪拜,明显是消除尊卑等级,实现人格平等;禁裹足,明显是保护妇女权益;剪发辫,明显带有革命色彩的政治运动。
五、鸦片战争后,西学传播的广度和深度远远超过此前的“西学东渐”。①政治上,传入君主立宪政体、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体,苏俄的社会主义制度,出现了维新变法运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促进中国近代制度的转型。②经济上,西方近代资本主义经济及其经济理论传入,以及洋务运动、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企业发展,促进中国近代经济的转型。③思想上,从洋务运动倡导“中体西用”,康、梁吸收了“进化论”,进行维新变法运动;孙中山接受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陈独秀等高举“民主、科学”大旗,开始了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传播成为文化思想上的主流。在思想上推动着中国由传统社会逐步向现代转型。④军事上,创办近代海军,仿造西方编练新军,以及黄埔军校新式办学理念等,促进军事技术和理论的转型。⑤文化习俗上,西学东渐,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传入,带来社会习俗的变化,如西方的文化生活方式,服饰,礼仪等,有利于破除旧俗陋习,废除尊卑等级观念,实现人格的平等,实现观念的转型。
总之,西方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以及风俗习惯等在中国不断地得到传播和吸收,在政治、经济、思想、军事、教育、科技和文化生活、社会风俗等方面产生了重大影响,促进了中国近代化的发展。
第11课 孙中山三民主义
一、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侵略加剧,民族到了危亡的程度;自强救国运动的失败,和平改良的方式在当时行不通;留学浪潮、民主革命思想传播、革命团体的出现等。“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第一个较为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潮的发展;促进革命思想深入人心;推动社会观念的转变 第12课 毛泽东思想
产物: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思想。
过程:①初步形成。1927年,放弃了苏俄的革命道路,毛泽东等在实践上创立井冈山等农村革命根据地,在理论上撰写了《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文章,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特色的革命之路。
※②发展:1935年,遵义会议,纠正了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化,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政策,确立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标志我党从幼年走向成熟。③形成标志:1945年,中国共产党第七次代表大会,将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领导集体)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所创造的理论成果,正式命名为毛泽东思想,将毛泽东思想规定为党的一切工作的指针并写入党章。
意义:①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②指导了中国革命走向一个又一个胜利。
第13课 邓小平理论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在依据中国的国情,在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下,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上发展而来。
①历史起点: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改革开放的方针等。②产生:邓小平把马列主义的原理与建设实践相结合,1982年,中共十二大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成为新时期改革、建设的指导思想;③基本形成:中共十三大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④成熟:1992年,邓小平“南方讲话”。随后中共提出的“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丰富和发展了这一理论。核心: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理论。
二、理论意义:成为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制定路线、政策的科学依据,为社会主义建设起着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
实践意义:①推动了中国对内改革不断地深入开展,从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到乡镇企业的崛起,由此进行了全方位改革。②推动了中国对外开放不断扩大,从沿海经济特区、沿海城市向内地全方位开放。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国力不断提升,人民生活不断改善。③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构想,实现了香港、澳门的回归。(注:实践意义的补充史实。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增加部分:①1978年,土地经营方式改变——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②1982年(中共“十二大”)后,农业经济结构改变——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③农村走富裕道路——乡镇企业突起。)
社会主义所有制的变更: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确定“公有制经济向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转变;(1992年,中共十四大,确立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第14课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科学发展观。
2000年,江泽民第一次比较全面而具体地阐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2003年,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胡锦涛首次提出科学发展观。
第15课 开埠之前的上海
一、崧泽文化(在现在的青浦县)。新石器时代。马家浜文化向良渚文化过渡阶段。
二、元朝至元28年或1291年。原因:①经济重心南移完成;②地理位置优越;③上海的商贸地位日趋重要,元朝七大市舶司之一。〖1296年黄道婆传授棉纺技术,促进上海手工业发展(“松江衣被天下”)。〗明朝出现了县城;防范倭寇的侵扰。第16课近代上海市政的变迁(市政管理制度的现代化)
一、依据:①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上海成为对外开放的五个通商口岸之一。第二年上海正式开埠。②1845年,依据《虎门条约》,签订《上海土地章程》,正式设立租界。
租借用途与原则:起初是西人居留地,采用“华洋分处”的原则。后来由于华洋杂处,形成了殖民管理机构——工部局,形成国中之国的局面。英租借、美国公共租界、法租界。
二、1854年,英美法抛开中国政府,单方面在租界建立自己的“政权”——“市政机关”(“市政委员会”或“工部局”)。
表现:⑴、上海租界市政。A、市政机构——工部局等;B、市政管理——修路、造桥等现代设施。评价:①工部局享有地方独立地位,中国政府徒有土地主权之名,它是典型的“国中之国”。②它是列强侵略中国的见证,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一个缩影。积极:传入近代文明的一个窗口,开启了中国城市的现代化。
⑵、华界市政。20世纪初,清政府颁布《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建立“城厢内外自治公所”——地方自治总机关。(仿照洋人的市政机构)
评价:①改革中国传统的地方政治制度的一个新起点;②局限性:它不是一个真正的地方政府,其权力受到相当大限制。
第17课近代上海的经济发展与城市建设(经济和市民生活的现代化)
一、成份:外商企业、洋务企业、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企业(发昌机器厂等仿洋机制品工业)的发展。
功能、地位变化:①上海开埠到19世纪末,形成了以外贸为主导的贸易导向性经济。②19世纪80年代,诞生仿洋机制品工业,民族工业进一步发展;③20世纪20年代,由于外资加大投资、民族工业繁荣,房地产和电气、化工等发展起来。上海成为世界大都市、东亚的枢纽。
二、表现:①公共道路系统:出现了柏油路、电车、汽车等;②公共照明系统:煤气路灯、电灯等;③城市供水网络:杨树浦水厂等。④崭新的居住、饮食、服饰等社会风气:石库门,并形成了“石库门弄堂文化”等。
第20课 古代的史家和史籍
一、司马迁。方法:①“读万卷书”,积累学识;②“行万里路”,实地调查、收集资料;③回长安后考证、整理资料;④撰写文章,《史记》。
二、目的:“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体例:《史记》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内容:①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至西汉武帝时约3000多年的历史。②共130篇,创设了本纪、世家、列传、表、书五个部分。(※“本纪”记载帝王的事迹,“世家”记载诸侯和贵族的历史,“列传”是重要人物的传记,“表”采用表格形式简列世系、人物和史事,“书”或“志”专记典章制度以及天文地理、社会经济等。)
评价:鲁迅先生称之为①“史家之绝唱”——直书、内容广博,有重要的史料、向、史学价值。②“无韵之《离骚》”——文笔生动、简练,具有文学价值。
三、目的:“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共君主治国借鉴)。
体例:是一部编年体的通史,按年月顺序记载。
内容:①上起战国,下迄北宋建国前1300多年的史事;②以政治、军事为主,借以展示历代盛衰治乱、成败安危之迹。编年体的史书以时间为线索。
评价:①史料价值丰富;②文风古朴、生动。后人将他与司马迁并称为古代史学界的“两司马”。
四、唐代的刘知幾和清代的章学诚。
刘知幾的《史通》。史学观点:①“善恶必书”的秉笔直书;②优秀的史学家应具备“三长”(史才、史学、史识)素质。
章学诚的《文史通义》。史学观点:①主张学术研究当经世致用;②他在刘知幾的“三长”基础上,又提出史家具备“史德”,才能写出信史。第21课 史学的转型
一、因素:①传统史学不能启迪民众拯救民族危机,必须改变;②近代中国社会的变革转型(各种救国历程),引起历史学的一场全面的改革;③近代西方进化论的传入,带来了认识世界的新方法。
标志:1901年,梁启超先后发表了《中国史绪论》、《新史学》。
转型:实现了由传统史学(帝王史学)向现代史学(国民史学)的转变。
二、区别:①历史观念不同:新史学采用历史进化的观点,区别于传统史学复古、循环的观念;②治史目的不同:新史学以国民群体为历史重心,区别于传统史学以皇族王朝为历史重心;③治史对象不同:新史学以全体国民为读者对象,区别于传统史学为帝王个人提供借鉴。
总之,新史学的宗旨是为全体国民写史,写全体国民的历史。第27、28课 基督教
一、时间:公元1世纪。地点:罗马帝国统治下的巴勒斯坦地区。民族:犹太民族下层。
经典:《圣经》(《圣经·旧约全书》)。
二、影响:①政治影响。罗马教会与世俗政权相互利用、依存,形成“二元政治”。十一世纪开始,罗马教会权力日益扩大,发生了“卡诺沙觐见”等历史事件。13世纪,罗马教皇成为西欧封建统治的国际中心、万流归宗的地位(人间的太阳)。②经济影响:掌控西欧耕地总面积的三分之一,是西欧最大的封建主。③文化影响:教会垄断了教育,神学控制了文化和思想。(黑暗的中世纪)。
退出政治舞台:①13世纪开始,西欧商品货币关系发展,产生了新兴市民阶层;②英法等形成了等级君主制,王权得到加强;③14世纪,天主教会出现了大分裂;④15世纪开始,发生的文艺复兴、自然科学兴起、新航路开辟、德国等宗教改革等,导致天主教会退出了政治舞台。
三、①圣经中的《诗篇》《雅歌》等也是流传广泛的文学作品,对文学产生重大影响;②圣经故事成为西方艺术的素材,在文艺复兴时注入新的思想和理念,成为经典之作。如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等。所以,圣经不仅对西欧文学艺术产生深远影响,也对西方的习俗、世界观、价值观等产生深远影响,构成了民族文化核心的基督教文化。第31课 18世纪法国的启蒙思想
一、相同点:①理论相同:依据社会契约(卢梭发展为《社会契约论》)和理性(自然法则);②斗争对象相同:批判君主专制,抨击天主教会。③思想主张相同:法律支配下的人人自由平等、天赋人权和财产权。④都提出了建立契约国家的政治体制的构想(国家学说),以有效防范专制体制。
※不同点:①在建立契约国家的形式上:霍布斯提出只建立契约国家。洛克首先提出了在契约国家中实行政治分权的学说。洛克与伏尔泰、孟德斯鸠都希望建立君主立宪制,但是洛克提出君权与议会两权分立,实现牵制;孟德斯鸠提出实现“三权分立,达到牵制平衡,纺织暴政。卢梭提出“现直接民主制的共和国,全民参与立法。”
②卢梭完善了“社会契约”和“天赋人权”理论,完成了《社会契约论》,提出“公意”和“主权在民”(人民主权)的概念。
二、1、孟德斯鸠:近代法学理论的奠基人
①他建立了比较系统的资产阶级政治学说,代表作《论法的精神》被称为“理性自由法典”;②他的政治学说的理论核心是“法律的精神”,这个精神就是人类的法不是神创立的,而是自然法则(如不同政体与自然环境有关),即理性。③他主张君主立宪制,创立了三权彼此独立,相互制约,以防权力腐化和专制暴政。
2、伏尔泰:启蒙运动的泰斗
①他著作数量最多、影响最广泛;②他主张改良,以自然神论来反对教会的权威;③他主张开明君主制,温和的改革社会。由于著作最大、温和改良,在社会上产生广泛影响。
3、卢梭:最激进的启蒙思想家
①他认为只有用革命的手段才能解决社会中的不平等、不自由的问题。②他提出“人民主权”的实施方式,就是全民参与立法的直接民主制,形成“公意”来组建政府,并以此来制约政府。③他认为人民拥有对政府的永远革命权。(此理论雅各宾派所运用)
4、狄德罗:唯物主义的“百科全书派”
①他领导编写《百科全书》;③他非常重视和尊重科学和知识,反对迷信和专制;③他公开坚持唯物主义和无神论的立场,赞同社会契约理论,反对唯心主义和天主教神学。
第33课 现代化在英国的启动 一、六大因素:一是政治条件。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和完善,保障了现代化的顺利实施(社会主义制度也是如此,民族独立也是如此)。二是科技条件。工场手工业的分工和技术,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后来工业革命带来的技术发展,科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科学实验等。以及从仿制到发明和创新等。三是资金条件。来源有多种,如殖民掠夺、圈地运动、贩卖黑奴;对外贸易的积累;引进资金;获得他国的赔偿等。四是劳动力条件。圈地运动和农奴改革,解放黑人,获得了大量自由的雇佣劳动力;来自他国的熟练技工的移民等。五是市场条件。国外市场的开拓;国内市场的拓展和统一等。六是自然资源条件。本国自然资源丰富;拥有殖民地的资源;通过条约掠夺他国资源等,以及地理位置的优越等。
三、1、18世纪下半叶,英国诞生了第一个现代工业部门——棉纺织业,基本实现了机械化生产。
2、瓦特成功地研制出“万能蒸汽机”,解决了工业生产中的动力问题。
3、煤炭和钢铁的大量生产和应用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重要成就,它解决了新能源和新材料问题。4、19世纪初,蒸汽机车和蒸汽船的发明实现了交通运输业的大变革,促进了工业化进程。
5、到19世纪中叶,英国工业革命进入完成阶段,诸多工业部门实现了从手工生产到机器生产的过渡,从而率先进入工业社会。
四、1、产业结构:工业和服务业在产业结构中所占比重不断扩大,2、社会生活:城市人口急剧增加,英国开始了“城市化”进程。
3、社会结构:贵族、乡绅的社会影响力下降,农民的人数日益减少,新生的企业主以及资本主义发展紧密相连的商人、银行家等阶层的地位不断上升,产业工人的队伍成长壮大,4、社会矛盾和阶级斗争:资本与劳动的关系成为最主要的社会关系。劳资矛盾凸显。
5、在圈地运动、海外扩张、政治革命和工业革命一波又一波浪潮的推动下,19世纪中叶的英国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工业化国家和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原型,拥有“世界工厂”的地位。
第34课 现代化在欧洲的扩展。
一、1、在欧洲大陆,法国是最早开始现代化进程的国家。
2、法国经济工业化的过程:
①18世纪下半叶,通过从英国引进新技术,已初步建立起现代纺织业、冶金业等工业部门;海外贸易和扩张活动也为法国发展大工业积累了巨额的资金。
②在拿破仑统治时期,通过国家政策扶持、技术革新等方式,法国资本主义经济有了很大发展,建立了许多使用机器生产的工厂。
③1815年后,法国政局趋于平稳,工业革命进入大发展时期。通过从国外大力引进机器和新工艺、高薪聘请熟练技工等手段,法国各个工业部门的机械化程度得到很大提高。④到19世纪五六十年代,法国工业化进入完成阶段,建立起以机器生产为主导的现代工业。⑤1870年,法国的工业产值超过了农业产值,机器大生产成为工业生产中占主导地位的生产形式,法国进入工业社会。
3、政治民主化进程: ①思想启蒙运动和1789年发生的大革命扫荡了法国传统的封建制度,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框架,为法国现代化的全面展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②到1875年第三共和国建立时,资产阶级民主政体在法国最终建立。
二、德国统一与现代化
1、德国的现代化伴随着国家的统一进程。
2、德国现代化的条件:
①1806年,拿破仑统率的法国军队摧毁了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
②1848年“三月革命”后,以普鲁士为首的各邦国相继采取君主立宪政体,并进一步放松了对工商业的限制,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3、德国现代化的启动:普鲁士通过发动对丹麦、奥地利和法国的三次王朝战争,用“铁和血”的方式,完成了德国的统一,于1871年建立了德意志帝国。
3、德国现代化的成就:19世纪70年代后,德国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增长势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夕,已成为欧洲第一号工业强国,诞生了电气工业和化学工业等新兴工业部门。
4、德国现代化的局限:由于普鲁士的军国主义传统渗透到国家政治生活中,使德国资本主义具有很强的扩张性。
第35课、现代化北美、东亚的扩展。
一、1、美国崛起的条件:
①19世纪,美国得益于独立后相对稳定的政治体制(三权分立的联邦共和政体)和自由传统
②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源源不断的外来移民
③1865年,美国南北战争以联邦政府和北方工业资本主义的胜利而告终,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废除了黑人奴隶制度,并以民主的方式解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迎来了美国工业化的新高潮。
④19世纪下半叶,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美国的科学技术突飞猛进,贝尔、爱迪生等人的一系列技术发明,为美国的工业化插上了翅膀。
2、美国崛起的过程: ①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
美国的工业化也是始自纺织业,有了自己的创新:怀特尼发明的轧棉机。富尔顿发明的蒸汽船直接推动了内河航运。
美国紧随英国之后开始修建铁路,推动了西部的开拓。美国的机器制造业与同期的欧洲国家相比,以生产的标准化见长,促进了流水线式的规模生产。
②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
美国此轮工业化的主要增长部门是新兴的电讯业和一些重工业部门,如钢铁、电气、石油、化学和汽车工业等。重工业成为美国工业化的标志。
19世纪80年代,美国的资本主义大农场采用农业的机械化生产,迅速发展起来。
3、美国现代化的成就:到20世纪初,美国取代了英国“世界工厂”的地位,崛起为世界头号工业化国家。
二、①政治:明治维新的出发点是振兴天皇制下的国家。针对过去的封建割据状态,明治政府采取“奉还版籍”和“废藩置县”等措施,在政治上重建了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②文化教育:一方面向欧美国家积极派遣留学生或考察团,另一方面在国内大力兴办现代教育,包括强制推行小学义务教育制,通过政府扶持的形式兴办高等教育。③军事:“强兵”是日本改革的重心所在。实行义务兵役制,组建常备军,取消武士的从军特权。同时,通过宣扬武士道精神,提高军队的战斗力。
④经济:日本通过大力引进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设备和现代产业制度,为了发展农业,日本改革土地制度,确认土地私有权,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并使政府获得稳定的财政收入。
三、①经济:到19世纪90年代初,日本基本完成了第一次工业革命,从一个封建的东方农业国,转变为一个深受西方文明影响的工业化国家,实现了“脱亚入欧”的目标。
②政治:1885年实行内阁制,1889年颁布了第一部宪法,召开了议会,在现代政治制度建设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3、日本现代化的局限:
日本保留了传统的天皇制,未能完全确立现代政治体制,国家权力掌握在官僚和军部手中,把军事工业放在发展的首位,给后来走向军国主义道路埋下了伏笔。
第36课、20世纪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调整与改革
一、“自由放任”是早期资本主义发展的特征,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主张由市场来调节经济。
1929—1933年的世界经济危机极大冲击了资本主义世界的自由放任观。以凯恩斯为代表的经济学家主张政府加强对经济的干预,以避免经济的无序发展。这一经济理论被称作“凯恩斯主义”。
美国罗斯福新政运用国家政权的力量积极干预经济和社会生活。第二个世界大战后,这种国家调控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模式广泛施行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其具体措施包括:大企业国有化、社会福利制度、赤字财政、公共工程投资、就业和劳动力培训等。但这些措施在增强国家经济管理职责的同时,也给国家财政带来了沉重负担。
二、1、资本主义模式: ⑴、英国模式:国家不干预,奉行“自由竞争”,市场调控经济发展模式。早期工业化国家(英、法、德、美、俄)
⑵、美国模式:国家干预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推动现代化过程的新模式。(罗斯福新政开启)
2、社会主义模式:
苏联工业化道路——计划经济体制(国有化与五年计划)。
3、发展中国家(新兴国家)模式:
民族特色的、多样的现代化模式。如印度混合型经济政策;巴西“进口替代”型;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
三、1、形成的根本原因:
工业革命带来了工业化,最终推动了现代世界的形成。(其它如政治革命、文化思想运动、商业经济发展与新航路开辟、科学理论发展等)
2、现代世界形成的表现(依据):
①(文明类型)从农业文明跨入工业文明的世界(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人员、风俗习惯等),而非传统社会的世界。
②(世界联系)分散到整体。经济全球化、多元化;非分割的世界。③(生产方式)现代化向全球扩展,即工业化的世界,非农业世界。
3、狭隘的“现代世界的形成”——世界从分散到整体的形成
①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出现了世界市场,世界“自由放任”是早期资本主义发展的特征,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主张由市场来调节经济。
1929—1933年的世界经济危机极大冲击了资本主义世界的自由放任观。以凯恩斯为代表的经济学家主张政府加强对经济的干预,以避免经济的无序发展。这一经济理论被称作“凯恩斯主义”。
美国罗斯福新政运用国家政权的力量积极干预经济和社会生活。第二个世界大战后,这种国家调控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模式广泛施行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其具体措施包括:大企业国有化、社会福利制度、赤字财政、公共工程投资、就业和劳动力培训等。但这些措施在增强国家经济管理职责的同时,也给国家财政带来了沉重负担。开始联系为一个整体。
②英国开启的第一次工业革命,资本主义殖民扩张——促进了世界联系和交流。
③第二次工业革命和新一轮瓜分世界狂潮——标志世界市场、殖民体系形成
④二战后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各国现代化道路发展——经济全球化、区域化的趋势;政治上两级向多级化发展趋势;世界交流与联系达到空前的紧密;诞生越来越多的国际组织等。(科技发展是根本动力)
第二篇:高一历史第三分册 默写练习答案
第三分册 默写练习
两宋的繁荣与元的统一
一、宋朝的建立及其制度创设
1、北宋建立:
2、文官体制
(1)军事上的表现:中央:“杯酒释兵权”解除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确立枢密院主军政、三衙统兵和皇帝总揽兵权的体制。枢密院的长官称枢密使,一般由文官担任。
地方:实行内重外轻的方针,强壮士兵编入中央禁军,地方上留老弱者充任厢军和乡兵。采取更戍法,轮流变换驻地,以防止将领分立割据、拥兵对抗朝廷。
(2)政治上的表现:
“重文轻武”为基本国策,防范武将专权。中央政府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参知政事(副相)、正副枢密使以及地方要员大都由文官担任,形成一个以科举出身的士大夫为主体的文官政府。为了便于官员的调遣撤换,宋朝还实行官、职、拆迁相分离的制度。
3、科举制的完善
1、考试形式的完善:解试、省试和殿试三级;“弥封”、“誊录”规则。
2、考试内容的完善:废除“帖经”,增加策论考试。
3、改革的影响:不仅为宋朝选拔大量的文官人才,也对普及教育和传播知识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二、多民族政权的并立
1、少数民族政权名称+图 西夏党项族、辽契丹、金女真。
2、西夏的建立:1038年党项族首领元昊建立西夏。
3、靖康之变:
4、南宋建立:
5、大蒙古国的建立:
6、元朝建立:
三、经济重心的南移
1、海上丝绸之路:
(1)兴起的原因:西夏兴起,中原通往西域的中外商路受阻。商业的繁荣和经济中心的南移,促使宋朝政府重视并鼓励海外贸易。
(2)表现:
广州、泉州、明州是著名的三大外贸港。专门管理贸易事务和征收商税的市舶司建立。市舶司所在的港口,还设有专供外国商人居住的“番坊”和用于番货交易的“番市”。
(3)贸易商品: 输入:香料、珍宝、药材等。输出:丝织品、瓷器、茶叶等。
(4)影响: 不仅使宋朝政府获得了巨额的财政收入,也给通商各国的文明进程增添了活力。
四、辉煌的科学技术
1、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及传播:
北宋仁宗庆历期间,毕昇发明活字印刷,获得成功。13世纪,活字印刷术东传朝鲜、日本,又西传到中亚、波斯和欧洲,对中外文化交流和传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2、火药武器的发明、使用及其影响: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火药和火器的国家。火器的发明和使用,改变了战争的方式,从此进入到冷兵器和火器并用的时代。13世纪,火药随蒙古西征传入阿拉伯地区,后又传到欧洲,对欧洲的历史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3、《梦溪笔谈》碑。
五、元朝的统一
1、行省制度:
中央政府主要由中书省、枢密院和御史台构成。中书省设六部,总理全国政务,枢密院和御史台分别掌管全国军事与监察。地方设行省制度。除“腹里“由中书省直辖外,其余地方分设行中书省。吐蕃由宣政院兼管,琉球(台湾)由澎湖巡检司管理。
明朝的兴亡与清朝前期的强盛
一、明朝前期的经济与政治
1、明朝的建立:
2、内阁制度:
(1)目的:稳固统治,大力加强皇权。
(2)形成过程: 废除中书省和丞相。设殿阁大学士,明成祖朱棣即位后正式确立内阁制度。内阁大学士人数不等,职责为起草诏敕、票拟批答、咨询顾问、密疏进言等。
(3)评价: 明朝中后期,虽有内阁首辅权重一时、形同宰相的事例,但从制度上说,内阁必须完全遵照皇帝的旨意行事,不得妄提建议,不准自行其事,所以内阁实质上仍是皇权的组成部分,与前期的宰相不可同日而语。
3、厂卫制度: 名称变迁:锦衣卫、东厂、西厂、内行厂。职能:侦查、缉捕、审刑等。作用:皇权趋于极端,君主专制政体的集权程度臻于空前。
二、明末社会危机与农民起义
三、康乾盛世
1、军机处:
(1)目的:空前加强皇权。
(2)过程: 清初设内阁;康熙设立南书房;雍正设立军机处。
(3)职能: 执掌参赞机务、批答奏章、草拟诏旨等。
(4)影响:皇权得到空前的加强。
2、清朝巩固多民族国家的措施:
(1)东北:康熙时期,通过两次雅克萨之战击败沙俄,签订《尼布楚条约》,划定中俄东段边界。
(2)西北:康雍乾三朝多次遣军征讨准格尔部。乾隆平定回部叛乱,统一天山南北,设立伊犁将军。
(3)西南:乾隆时期设立驻藏大臣与**、**共同管理西藏,并实行金瓶掣签制。
(4)东南:郑成功收复台湾,建立郑氏政权。康熙中期,清朝攻占台湾,设台湾府。
3、社会经济的繁荣
(1)农业:南方多种双季稻,高产作物引入,经济作物成为重要的商品化农产品。
(2)手工业:家庭手工业推广,城市和市镇普遍开设手工业作坊。
(3)商业:“船码头”、“银码头”、“布码头”出现,北京成为全国贸易中心。
4、大的一部丛书。
四、明清对外贸易
1、朝贡贸易的特点:
外国贡使来华朝贡,除携带贡品外,准许附带商品货物进行贸易。对于贡品,朝廷照例以数倍的代价作为补偿。附带的货物,则由贡使携至京师,在指定地点开放数日,国内居民可在官方监督下与之贸易。值域海外贡舶来华的贡期、贡道、船舶数量和朝贡人数等,明朝政府都有具体规定。
2、清朝对外贸易政策的演变
(1)清初:朝廷颁布“迁海令”,实行较明朝更为严厉的海禁政策,山东以南的沿海居民被迫内迁。
(2)康熙帝在位的中期,取消海禁,重开海外贸易,并制定在广州、漳州、宁波、云台山(南京)设立海关,允许外国商船前来贸易。
(3)乾隆时,实行闭关政策,规定外国商船只能在广州一地通商,而且必须遵守种种限制。
五、早期的西学东渐
1、利玛窦与徐光启合译的书籍 《几何原本》
2、意义:
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具有积极意义。不少中国人藉此开阔了眼界,窥见一个原先全然无知的西方世界。一些明智之士认识到中国与西方的差距,开始对中国的传统和现状进行反思。
第三篇:《网络工程师》巩固练习试题及答案
1关于HFC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A.HFC使用调制解调技术
B.上、下行信道的传输速率可以不同
C.借助有线电话网络传输数据
D.信息的发送采用共享信道方式
参考答案:C
2两台主机处于掩码为255.255.255.224的同一子网中。如果一台主机的IP地址为205.113.28.100,那么另一台主机的IP地址可以为
A.205.113.28.75B.205.113.28.126C.205.113.28.129D.205.113.28.149
参考答案:B
3如果一个IP数据报的报头长度为160b,数据字段的长度为512b,那么该数据报总长度字段的值为
A.5B.16C.64D.8
4参考答案:D
4有一种协议运行于主机和组播路由器之间,负责组播组成员的加入或退出工作,这个协议是
A.IGMPB.DVMRPC.MOSPFD.MBGP
参考答案:A
5关于集中式P2P网络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A.利用洪泛方式进行搜索
B.中心服务器保存索引信息
C.实体之间不可直接传递信息
D.采用DHT表进行结构组织
参考答案:B
6为了屏蔽主机系统之间键盘输入的差异,Telnet采用的技术为
A.网络虚拟键盘NVKB.网络虚拟硬盘NVHC.网络虚拟内存NVRD.网络虚拟终端NVT
参考答案:D
7关于SMTP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A.SMTP规定了邮件接收程序如何存储邮件
B.SMTP规定了邮件发送使用的命令
C.SMTP邮件传输采用客户机/服务器模式
D.SMTP使用传输层的TCP服务
参考答案:A
8在FTP用户接口命令中,“ascii”命令用于
A.进入被动传输方式
B.进入远程主机目录
C.断开与服务器的连接
D.进入文本文件传输方式
参考答案:D
9在访问Web站点时,为了避免主机受到非安全软件的危害,我们可以采取的行动为
A.将整个Internet划分成Internet、Intranet、可信、受限等不同区域
B.在主机浏览器中加载自己的证书
C.浏览站点前索要Web站点的证书
D.通信中使用SSL技术
参考答案:A
10关于IM系统相关标准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A.由ITU制定
B.互相都兼容
C.必须使用Web客户端
D.都支持用户注册功能
参考答案:D
11关于SIP协议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A.工作于传输层B.不支持用户移动C.只采用TCP传输D.可支持用户代理
参考答案:D
12关于SIP重定向服务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A.可与其他服务共存于一个设备
B.始终保持对重定向呼叫的控制
C.处理用户端的注册请求
D.提供位置目录服务
参考答案:A
13关于XMPP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A.采用FTP思想设计
B.核心为UML协议
C.采用局部寻址方案
D.比SIMPLE的扩展性强
参考答案:D
14关于SMB协议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A.主要工作于传输层B.起源于Linux平台C.是开放性的协议D.其前身称为CIFS
参考答案:C
5关于Maze认证机制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A.采用集中式认证
B.参考Kerberos机制
C.需要CA服务器
D.访问心跳服务器时需传输用户密码
参考答案:B
16关于网络性能管理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A.可进行性能监测
B.可进行安全性监测
C.不能改变系统操作模式
D.不触发故障管理系统
参考答案:A
17关于SNMP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A.由ITU制定
B.发展为SGMP
C.最初版本的安全机制比较完善
D.网络界的事实管理标准
参考答案:D
18属于信息存储安全措施的是
A.网络传输加密
B.通过HTTPS访问网站
C.设置访问权限
D.设置网络防火墙
参考答案:C
19关于拒绝服务攻击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A.属于被动攻击
B.控制机大量发送实际攻击包
C.傀儡机平时无明显异常
D.此类攻击无法预防
参考答案:C
20关于加密机制安全性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A.RSA是无条件安全的B.DES是计算上安全的C.加密算法安全性的最低标准是可抵抗选择密文攻击
D.惟密文攻击的攻击者拥有的信息量最多
参考答案:B
第四篇:2012山东教师培训模块一巩固练习答案
教育技术就是运用各种理论及技术,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及相关资源的(),实现教育教学优化的理论与实践。
正确答案: C √
A.设计、开发、利用、拓展和评价 B.设计、发明、利用、拓展和管理 C.设计、开发、利用、评价和管理 D.设计、发明、利用、评价和管理
2下面哪一项不是本次教育技术全员培训的宗旨?
正确答案: A √
A.全面实现教育信息化 B.促进技术在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C.建立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和考试认证体系 D.全面提高广大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水平
3下面关于教育技术能力初级培训与中级培训关系的描述,正确的一项是?
正确答案: B √
A.初级培训帮助教师综合理解教育技术应用的多样化与适应性能力 B.初级培训面向的是全体教师,中级培训面向不同学习领域的学科教师 C.中级培训以普适教育为主 D.中级培训重点介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寻找和加工教学资源
4本次中级培训将重点培养教师的()能力。① 指向单元的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 ② 学习过程的组织实施、信息化监控与评价能力 ③ 教育技术的适时应用能力 ④ 主体资源的设计与创建能力 ⑤ 多媒体课件制作能力 ⑥ 基于项目或问题的研究性学习设计能力 正确答案: D √
A.①②④⑥ B.②③④⑥ C.①②③④⑤⑥ D.①②③④⑥
根据图1-2培训模块关系图,本次培训第()模块提纲挈领地提出了提高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有效性的方法,而在系统化、整体性地设计主题单元教学的过程中,第()模块鲜明体现了单元设计(中观)的理念,并居于核心地位。正确的一项是()正确答案: B √
A.模块1,模块4 B.模块2,模块3 C.模块1,模块3 D.模块2,模块
46下面哪一种缩写指的是电子学习档案袋?
正确答案: A √
A.ELP B.ELF C.ELB D.ELPB
7电子学习档案袋一般指学习者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来记录和展示关于()的主要信息,并描绘其成长轨迹的一种信息化学习载体。
正确答案: D √
A.学习目的、学习业绩 B.学习活动、学习进步
C.学习成果、学习付出 D.以上都是
博客是一种()工具。正确答案: B √
A.思维导图 B.学习反思 C.图形处理 D.文字处理
下面哪种工具属于知识可视化工具?
正确答案: B √
A.博客 B.思维导图 C.Excel表格 D.屏幕录制工具下面选项中,哪一项不是托尼_巴赞建议思维导图应包含的基本特征? 正确答案: D √
A.注意的焦点清晰地集中在中央图形上 B.分支由一个关键的图形或者写在产生联想的线条上面的关键词构成 C.主体的主干作为分支从中央图形向四周放射 D.比较不重要的话题直接附在较高层次的分支上,不以单独的分支形式出现
第五篇:第六课练习(给学生)
1.杭州市开展人民建议征集工作至今已经有10年。10年来,杭州市委市政府征集了近10万条人民群众的建议。这充分说明在我国()。
A.人民代表当家作主B.广大人民直接管理国家事务
C.人民当家作主D.只有人民代表才能参政议政
2.《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二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在我国,人民行使当家作主权力的机关是()。
①全国人民代表大会②最高人民法院③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④最高人民检察院
A.①④B.①②C.③④D.①③
3. 2011年3月5日至14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期间,全国人大代表汇聚北京,代表人民意愿,共商国是。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显现了强大的生命力和无比的优越性,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①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②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
③是实现少数人管理国家的根本途径和有效形式④适合我国国情,必须坚持和完善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4.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八)》,说明全国人大常委会在行使()。
A.审判权B.监督权C.任免权D.立法权
5.到2011年2月底,我国现行有效法律239件,行政法规690多件,地方性法规近8600件,已形成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
A以德治国B有法可依C依法治国D依法行政
吴邦国委员长在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工作报告中指出,党的十五大提出的到2010年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立法工作目标如期完成,到2010年底,我国已制定现行有效法规236件,行政法规690多件,地方性法规8600多件。据此,回答下列6-7小题。
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使我国在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实现了()。A有法可依B有法必依C执法必严D违法必究
7.上述材料体现了()。
①有法可依是实现依法治国的前提②加强立法工作是依法治国的中心环节
③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④我国的法律体系正在不断健全和发展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8. 2011年2月25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八)》规定,对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犯罪的处罚起刑点从“拘役”提高为“五年以下有期徒刑”。这是近年来我国在食品安全整治方面打出的又一记“重拳”,这记“重拳”()。
A.体现了执法必严的要求B.体现了社会保护的要求
C.说明违法行为都要受到刑罚处罚D.说明国家强化监督权
9.新修改的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定,饮酒后或者醉酒驾驶机动车发生重大交通事故、构成犯罪的,应依法追究刑事责任。2011年5月日起实施的刑法修正案规定,醉驾一律入罪。这说明()。
A.执法必严是依法治国的核心B.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前提
C.违法必究是依法治国的必要保证D.有法可依是依法治国的中心环节
10.从2010年10月到2011年3月,我国在全国范围内集中开展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专项行动。要求加大执法力度,严肃查处侵权、假冒、盗版的大案要案,曝光一批违法违规企业,大力净化市场环境,形成自觉抵制假冒伪劣商品的社会氛围,积极营造知识产权保护的良好环境。这主要体现了依法治国要做到()。
①有法可依②有法必依③执法必严④违法必究
A.①②③B.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11.中央纪委副书记干以胜表示,2010年1至12月,119527人受到党纪处分,处分县处级以上干部5098
人,移送司法机关的县处级以上干部804人。这表明()。
①我国坚持依法治国方略②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③官员违法加重处罚 ④我国坚持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12.从2011年5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八)》将醉驾升级为犯罪行为。“严打酒驾”这一举措表明()。
①我国坚持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②刑法是保护国家和人民利益,惩治犯罪的有力武器
③喝酒是违法行为④公民的生命健康权不容侵犯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13. 10月16日,某大学内一辆轿车撞倒两名女生。肇事者继续开车,被学生和保安拦下,但该男子却高喊:“我爸是李刚!”经查,肇事者之父李刚是某公安局副局长。肇事者后来被法院判处有期徒刑。对此,正确的认识是()。
①打击违法犯罪,只能靠人民法院的努力②任何人都没有超越法律的特权
③实施依法治国,有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④公民应该学法守法,做合法公民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
15.在我国,诸如国家性质、国家根本制度、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等问题都是由宪法规定的。这表明宪法()。
A.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B.制定和修改宪法的程序最为严格
C.是一切组织或个人的根本活动准则D.规定国家生活中的根本问题
16.我国公布实施的许多法律都在显著位置明确规定:根据宪法,制定本法。这表明宪法()。A具有最高法律效力B制定和修改程序比普通法律更为严格
C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D规定了国家和社会生活中各个方面的内容
17. 2011年2月2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八)》正式通过,有关法律专家进行了解读。无论对法律的修改,还是对法律的解释,都不得与宪法的原则和规定相违背。这是因为宪法()。A在我国的法律体系中居首要地位B制定与修改的程序更为严格
C是实行依法治国的前提和关键D具体规定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
18.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团体和组织的章程,都共同规定了要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这是因为()。A任何法律都不得与宪法相抵触B宪法是一切团体和组织的最高行为准则
C宪法规定国家生活的根本问题D宪法在我国的法律体系中处于首要地位1、2013年3月1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闭幕式上表示:“我将忠实履行宪法赋予的职责。”这说明()
A、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规定社会生活的根本问题
B、宪法是一切团体、组织和全体公民的最高行为准则
C、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普通法不能与其相违背
D、宪法的制定、修改程序比普通法律更为严格2、2013年3月8日,在十二届全国人大2987名代表中,妇女达到699名,占代表总数的23.4%,比上届提高了2.07%,这是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以来妇女代表比例最高的一届。这说明了()
A、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B、我国全体公民享有最广泛的民主权利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最高权力机关D、我国努力维护妇女的民主政治权利
3.下列内容中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是()
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②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③人民民主专
政的国家制度④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⑤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A①②③④⑤B①③④⑤C①②④D.①③④
4.“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都不得与宪法相抵触。”这表明我国宪法()
A.制定和修改程序比普通法律更为严格B.是普通法律的总和
C.与普通法律是子法和母法的关系D.在国家法律体系中,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和法律地位
5.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中心环节是()
A.有法可依B.有法必依C.执法必严D.违法必究
6.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是()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B.人民代表大会C.社会主义制度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7.十八大后,微博反腐方兴未艾,差不多每天都有大大小小的官员“中枪“,纪检部门介入后,多有查实。这表明()
①舆论监督有利于公民行使监督权②舆论监督能彻底杜绝腐败行为的发生③微博这一网络监督是唯一的监督形式④微博反腐有利于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8.德州开启“微问政”时代,76家政府机构开通微博,通过官方微博发布政策信息、沟„„意。这一做法()
①拓宽了市民参政、议政的渠道②有利于市民依法行使监督权
③能彻底解决市民的所有问题④有利于政府提高决策水平和办事效率
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
9.南沙环境恶劣,对守礁官兵来说是个极大的考验,而海军气象工程师李文波却坚守南礁20多年。他说:“只要我们在南沙坚守下去,我们的南沙主权就不会丢,这就是我长期坚守的动力来源。”李文波的言行告诉我们()
①国家利益高于个人利益②维护国家利益必须牺牲个人利益
③捍卫国家主权是每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④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是完全一致的A.①③B.①④C.②④D.①②
10.假冒案件6512件,受理专利纠纷案件2510件,办案总量比2011年增长两倍。这项行动的开展()①鼓励了公民的创新精神②能彻底消除盗版行为的发生
③维护了公民的智力成果权④体现了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
11.2012年12月4日是我国现行宪法公布施行30周年纪念日,也是第12个全国法制宣传日,其主题是“弘扬宪法精神,服务科学发展”。对此,认识不正确的是()
A.宪法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B.树立宪法意识,自觉维护宪法的尊严
C.要认真学习宪法,养成遵守宪法的习惯D.宪法规定了国家生活中某一方面的问题
12.今年3月17日,十二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闭幕。本次会议审议和表决了国务院、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等工作报告的决议草案。这表明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B.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最高权力机关
C.在我国,人民通过选举自己的代表行使国家权力
D.人民政协是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扬民主的重要形式
13.2012年3月14日,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以92.4%的赞成票,通过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决定。这表明全国人大具有
A.决定权B.立法权C.审议权D.表决权只看远处也不是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