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职业教育服务发展 远程培训助力成长
职业教育服务发展 远程培训助力成长——中国邮政落实“人才强邮”战略纪实
中国邮政立足企业实际,不断挖掘内部潜能,持续加强能力建设,有效开展大规模职业培训,收到了良好效果,得到了国家有关部门的肯定,被作为成功经验在全国职业培训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加以推广。
创新模式,网络学习疏解大规模培训难题
近年来,中国邮政按照中央深化邮政体制改革的部署,快速推进政企分开、企业化改革和专业化经营,相继成立邮储银行、速递物流股份公司、中邮人寿保险公司。在此进程中,培养造就能够紧跟邮政改革发展步伐的员工队伍成为新时期“人才强邮”战略的重要内涵。
中国邮政拥有员工80多万人,绝大部分工作在基层一线,遍布城乡。邮政生产作业的特点又是全程全网、标准统一,加上这几年新业务不断推出、新技术不断引进,员工培训规模越来越大,不少专项培训人数达到数万人,而且要求频次高、时效强。开展大规模培训面临着工学矛盾突出、资源短缺等困难。为破解这一难题,中国邮政集团公司发挥石家庄邮电职业技术学院特有的教育资源优势,用最低的成本,以最快的速度,自主研究建设了有中国邮政特色的远程培训网络,面向基层员工大规模开展各类技术业务培训,找到了适合中国邮政实际的职业培训新途径,成为企业创新职业教育模式、支撑改革发展的一大亮点。2010年7月,在远程教育培训网基础上,中国邮政网络培训学院建成开通。时逢《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先后颁布,此举正契合了国家“面向人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大力发展现代
远程教育”的时代要求。网络学院的建成和远程教育培训的发展得到国务院领导同志的充分肯定,指出,要充分利用好中国邮政网络培训学院的平台,加强人才培养,造就人才队伍,为邮政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集团公司要求,全力建设好网络学院,持续不断地、高质量地做好培训工作。网络学院的建成开通,也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新华社、《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中国网等多家媒体和网站,从不同角度报道了中国邮政近年来在开展职业教育、推进现代远程培训、企校合作办学等方面的经验和成果。网络学院开通被列入2010年中国现代远程教育十大事件,为中国邮政教育培训史掀开了崭新的一页。
网络学院在运行模式和使用功能上实现了新的突破:专门设置了邮政业务、邮储银行、邮政速递物流三大业务分院,极大地调动了邮政三大板块共建共享网络教育资源的积极性;拓展了岗位培训、技能鉴定、学历教育、知识资源共享、咨询服务等功能,为全体员工提供了全方位的学习的平台;实现了学习档案、积分管理、个性化定制等管理功能,为进一步提升邮政教育培训科学化水平奠定了基础。实用的培训功能、丰富的学习内容、稳定的技术保障,受到基层企业和广大员工的普遍欢迎。截至目前,累计注册学员55万余人,访问量达1788万人次,课件8000课时,网上有各类图书2万余册,远程学习点有8200多个,覆盖全部市县局和1/5以上支局。
远程培训,助力传统业务焕发新生机
信件业务是邮政的传统业务,也是标志性业务,既要承担党和政府交给中国邮政的普遍服务和特殊服务任务,也要不断探索新的发展之路,保持信件业务持
续稳定的发展,是中国邮政的立业之本。依托网络学院开展数据库商函和贺卡业务远程培训,为传统业务的新发展带来了生机。
在积极培育直邮产业市场的同时,集团公司加大对直邮人才的培养力度,邀请美国直邮协会顶级直复营销专家,对重点地市局100名BIU团队核心骨干进行了DMA资格培训。同时,通过网络学院,把原汁原味的培训课程传递到全国各地,组织2400多名省(区、市)公司、地(市)局函件专业管理人员及营销骨干远程学习全部课程,并建立了定期网上认证考试制度,由集团公司人力资源部和邮政业务局联合颁发“数据库商函上岗资格培训合格证书”,实现持证上岗。通过培训,学员们看到了目前我国直邮业务发展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也看到了中国邮政函件业务更广阔的前景和潜力,增强了发展直邮业务的信心,学会了拓展直邮市场的方法。
这种依托网络学院自主学习、定期考试的方式,效率高、成本低、效果好,能够源源不断地培养数据库商函高素质团队,为函件业务实现新跨越奠定了坚实基础。
2011年,邮政贺卡营销以远程培训方式全面启动。按照“集团搭平台,省市抓效果,内训促深度,网络保广度的”总体思路,在网络学院邮政业务分院开设了“2011年邮政贺卡培训专栏”,针对管理人员、营销人员、内训师、封片业务报审人员、支局长、设计人员等开办了6个专项培训班,围绕邮政贺卡项目管理、业务流程、市场分析等内容,采取网络培训和内训师现场培训相结合的方法来组织培训。同时,在网络学院开设了“案例分享”、“交流论坛”,及时将各地邮政营销优秀案例制作成课件上网共享。全国邮政有3.4万多人参加了培
训,通过培训,更全面、快捷地学习掌握了2011年贺卡营销的思路和技能。利用网络平台开展贺卡营销培训,避免了集中培训周期长、费用高、信息衰减等不足,时效性强、既有深度又有广度,有力支撑了2011年贺卡营销工作的推进,取得了较上年同期增长14.9%的好成绩。
网上竞赛,提高银行大军职业道德水平
2007年邮储银行挂牌后,在各项业务快速开展的同时,邮储银行总行深刻认识到,与专业银行相比,新成立的邮储银行在人员素质、经营理念、产品研发、风险防范等方面均存在着一定差距。邮储银行抓住关键,将“人才兴行”战略作为邮储银行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以贯彻落实国家监管部门关于加强银行业金融机构从业人员职业道德行为规范教育要求为契机,依托网络学院邮储银行分院,在全行开展了由学习教育、知识竞赛和总结表彰三阶段组成的职业道德学习教育活动。
2010年12月19日至24日,在顺利完成了学习教育阶段的各项活动后,为检验学习成果,邮储银行总行依托网络学院的网络竞赛平台,对全行从业人员组织了职业道德知识竞赛初赛。6天时间,从早7点半到晚10点半,高密度举办了近百场竞赛,全行共有13万多人参赛,参赛率达92%。本次竞赛是远程网运用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网上竞赛,参赛人数创历史新高。为做好竞赛支撑工作,集团公司培训中心专门成立了竞赛支撑小组,赛前,协助邮储银行总行编写竞赛用题,命制员工和管理人员网上试卷,确保竞赛公平有序开展;其间,昼夜值守确保竞赛平台稳定运行。通过职业道德学习活动的举办,邮储银行内部形成了互相学习、相互借鉴、上下互动的良好局面。
近年来,邮储银行以服务支撑业务发展、提高员工素质和岗位履职能力为目标,不断加大教育培训力度,通过重点开展集中培训、远程培训、学历教育、资格考试等工作,有效整合资源、突出培训重点,分层级、分类别、多渠道、持续大规模开展各类从业人员业务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全面提升了员工综合素质和知识技能。2010年,邮储银行培训率达到85%以上,继续保持领先地位。
借助平台,推进代理金融网点人员素质提升
邮政体制改革后,代理金融业务仍然是邮政企业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从事代理金融业务的员工超过15万人。为适应邮储银行“自营+代理”的运营管理模式,提升邮政企业代理金融网点的管理水平,达到依法合规、风险可控的监管目标,同时建立一支合格代理金融队伍,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把培训作为重要环节,突出“抓队伍素质,促业务发展”,全面启动了“强化邮政代理金融网点管理”专项活动,要求“网点从业人员参加动员100%、参加培训100%、参加考试100%”。组织业务专家和内训师,深入解读《代理营业机构业务管理制度选编》、《代理营业机构员工读本》,利用网络学院组织学习培训。经过6个月的努力,专项活动培训取得了可喜成绩,截至目前,全国31个省(区、市)邮政的学员在网络学院的注册人数突破15万人,注册率达到100%,在线学习率达82%,还有一部分学员下载课件在线下学习,为实现代理金融业务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高素质的人力资源支撑。
各省(区、市)公司把这项工作放在经营管理的突出位置,从生存的角度出发,从讲政治的高度出发,从邮政的大局出发,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打好这场攻坚硬仗。河南省公司组织开展了邮政金融“百人理财讲师团”培训班,打造高素
质金融讲师队伍;四川省内江、泸州等市(州)局组织支局长集中学习;北京市公司开展邮储人员知识测试等培训活动,有力地推进了从业人员能力素质的提升。
自3月6日起,为期9天的全国邮政代理金融网点全部从业人员考试将全面展开,中国邮政集团公司人力资源部已部署集团公司培训中心对网络学院的考试平台做好准备,做到责任落实到人、支撑落实到位,严阵以待,迎接即将来临的又一次网上考试高峰。
通过努力实践、不断发展,中国邮政网络培训学院实现了全系统培训资源的科学整合,打造了立体化、多维度、高效率、全覆盖的远程培训网,有力服务了邮政改革发展大局,逐渐成为发展中国特色邮政事业不可替代的内在资源优势。
第二篇:职业教育发展培训心得体会
职业教育发展培训心得体会
寒冬季节,带着憧憬与希望,肩负着学校的重托,我参加了集团组织的职业教育的发展史和教学基本功的培训。作为集团的一份子很荣幸能参加这次集团针对兰州校区教师的培训,我感到非常骄傲、自豪和倍感珍惜,这充分体现了集团对我们每一位教师的发展高度重视,也进一步说明了职业教育对国家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作用。培训的内容主要是职业教育发展史和教学基本功的学习,通过此次学习,使我在思想认识上有了很大的提高,在教育理念上也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对职业教育的发展充满了信心,同时也深感责任重大。现将本次学习总结如下:
首先,从认识上对“职业教育”的理解有了一个质的飞跃。以往我们总认为职业教育就是为企业培养合格员工的教育,通过培训,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职业教育不仅要为学生将来的就业着想,更要为他们长远的职业生涯发展着想;职业教育不仅是面向少数弱势群体的教育,更是一种面向大众、面向全社会的全民教育。职业教育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原则,树立科学发展观,实现和谐发展、持续发展,才能更好地为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经济发展服务。
其二,更新了教育教学观念。通过聆听张总的精彩讲座,专家们以鲜活的实例和丰富的知识内涵及精湛的理论阐述,使我们的教育教学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深深地认识到要想跟上新世纪的职业教育教学步伐,就要首先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职业教育观。特别是通过对多元智能理论的学习,让我认识到,职教学生并不是我们传统观念所认定的差生,他们也有自己的优势智能领域,有自己的学习类型和方法,学校里不存在“差生”,职业学校的教育功能应该定位在发现学生的优势智能,创造学生产生自信心的环境,引导学生正面牵移,全面发展,这样才能使“教育是面向人人的教育”成为可能。另外在技能教学中推广行动导向的教学指导思想,改革传统教学方法,使用“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及“情景教学法”等适合职教特点的教学方法,能激发学生动机,使学生真正学好一技之长,使我们的教学更贴近真实的环境,培养学生适应企业的能力,培养企业需要的人才。
其三,拓宽了学习的视野。在培训中大家一同交流和探讨,许多的观点在一起抒发和碰撞。我们都积极参与,珍惜发表自己见解和观点的机会,使自己能与他人有更多思维碰撞的机会。使自己能博采众长、开阔了视野。
总之,通过本次的学习,我们深刻认识到要把我国建设成世界强国,必须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通过学习,我们更加坚定了献身职业教育事业的信念;通过学习,提高了我们的教育教学水平,进一步明确了职业教育必须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指导思想。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要大力改革课程结构、革新教学方法、更新育人观念,把发展学生能力作为目标,为祖国培养合格的职教人才。
第三篇:发展职业教育 服务企业社会
发展职业教育 服务企业社会
——达孜县未能继续升学的初中生劳动技能培训主要措施
近年来,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指导和鼎力支持下,达孜县职业教育立足区域实际和乡土特色,充分借助企业资源,坚持校企联合办学,通过多渠道推进学员就业,实现全员就业,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达孜县中学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落实科学发展观,把用人单位满意不满意、学生满意不满意、学生家长满意不满意作为衡量职业教育质量的最终标准,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坚持“学校围着市场转,专业围着产业转,人才培养围着需要转”,“围绕市场办专业,围绕企业搞实训,围绕岗位设课程,围绕需求育人才”,及时调整专业结构,灵活设置专业科类,使每一名学生“品质优良、文化够用、技能过硬”,促进办学质量不断提升,不断扩大办学规模,不断强化管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举办各类职业技术培训班,为我县我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了大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做了很多有益的尝试,有力解决了我县未能继续升学的初中生提供了劳动技能培训的有力保障。
一、达孜县职校基本情况
我县职教中心隶属县中学管理,由中学副校长分管,现有教职工8人,其中外聘教师4人,学生282人,教学班7个,开设旅游服务、石雕、民族绘画3个专业。中学先后被评为市级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县级职业教育先进集体,西藏自治区科技厅农牧处授予我校“职业教育星火学校”称号。
投资144万元,新建一栋两层模拟宾馆楼,投资208万元,配备实训设备,建设培训大厅、多媒体教室1间,实训室3个,其中县财政投入共16万元。目前,职教中心建筑面积达1200平方米,除建有教学楼、实训楼、阶梯教室、实训基地外,还配有模拟餐厅、模拟客房等。
二、劳动技能培训主要措施
(一)、校企联合,解决职校学员就业的后顾之忧。目前,校企、校校联合办班的具体情况为:与西藏博秀嘎玛实业有限公司联合开设民族绘画班,学员75人;与西藏蓝雪工贸有限公司联合开设藏式卡垫和石雕技能班,学员43人,其中藏式卡垫班学员10人,石雕班学员33人;与吉诺美容店联合开设美容美发技能班,学员10人;与助乐职业学校联合开设摩托车维修技能班,学员10人。
(二)、以市场为导向,及时调整课程设置。根据市场需求及其变化,学校及时调整专业和课程设置,把原来20多个专业调整为12个专业,重点打造5个主干专业,使专业、课程设置与企业需求、产业发展和学生就业、创业相匹配。我们相继开设过美容美发技能班、民族传统绘画班、摩托维修班、藏式卡垫编制、石雕技能班、工艺美术、计算机应用藏文打字员培训班、保安培训班、客房餐饮礼仪服务培训班、农牧民驾驶技术培训班和种植养殖技能提高班。立足新农村建设中需要大量的房屋彩绘和家具制作人才的实际,立足农牧民群众喜爱传统绘画中的吉祥八宝等图案的实际,立足继承和发展藏民族传统文化艺术,开办藏民族传统绘画培训班20期,培训学员400余人。针对拉萨市场对保安人员的旺盛需求,与拉萨市公安局联系,举办保安员培训班,学员全部走上工作岗位。针对青藏铁路开通后的旅游大热潮,酒店餐饮服务人员市场需求空前增长,开办旅游服务班。
第四篇: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助力实现中国梦
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助力实现“中国梦”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和中央领导同志系列讲话精神,教育部2日召开职业教育系统“中国梦”主题教育座谈会。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出席座谈会并讲话。
鲁昕用4个梦阐释了中国职业教育梦。她指出,中国职业教育梦是“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技术技能强国的梦,是全面发展的梦,是人人成才的梦,是尽展其才的梦。职业教育作为与经济社会联系最密切的教育类型,在推进实现“中国梦”的进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鲁昕强调,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是实现中国职业教育梦的必然要求。其中,要做好三个工作:一是为实现“中国梦”夯实基础,二是为学生“人生出彩”打造平台,三是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提供保障。
鲁昕指出,“中国梦”主题教育是职业院校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重要内容,是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抓手,是激发学生为实践理想而努力奋斗的有效载体。各地各职业院校要把开展“中国梦”主题教育作为当前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重点把握明确目标任务、夯实活动载体、建设节约校园等七个方面的内容,全面、持续、深入开展活动,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贡献力量。
来自云南省教育厅、河南省教育厅、大连市教育局等职教系统的代表40余人参加了座谈会,河南省教育厅副厅长尹洪斌等7位代表做了发言,交流了对主题教育的体会和思考。
第五篇:立足服务地方经济 加快发展职业教育
立足服务地方经济 加快发展职业教育
——江苏省淮安市高等职业院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调
查与建议
作者:徐培华来源:民建中央网站
高等职业院校最大的特点就是针对职业进行教育,就是对学生技能的培养。当前,全球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着非常好的形势与机遇。在金融危机形势下,提高劳动者素质,特别需要职业教育;同时,职业教育也要转变发展方式,努力实现科学发展。近年来,江苏省淮安市职业教育培养模式不断创新,对于推进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日前,笔者赴淮安财经学院和淮安信息技术学院等高职院校围绕“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这个主题认真开展调研,通过座谈,深入学校、企业走访,取得较大收获。
一、全市高职院校现状调查。
淮安市职业教育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经过“十五”期间的资源整合、优化配置,职业教育体系初步形成以政府主导,行业、企业和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多元化办学格局,初步建立起以高等职业教育为龙头、中等职业教育为主体、各类职业技能培训为补充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据悉,全市现有高职院校4所,教职工36905人,年培养学生11588人。主要专业包括:会计、会计电算化、工商企业管理、电子商务、金融保险、法律事务、机电一体化技术、数控技术、应用电子技术、粮食工程、计算机应用技术、商务英语等近百个。全市职业教育服务功能进一步增强,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我市积极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广泛开展职业教育与培训。与此同时,高职院校招生规模扩大,3万多在校生源也在客观上拉动了我市三产发展。职业教育在促进就业、服务全市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如何发展职业教育,培养专业技术人才,笔者认为要理清思路,在办出特色上下工夫。在市场激烈竞争的新形势下,怎样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关键是要科学规划,办示范性职业院校,办出自身特色,要有特色专业、特色学科、特色方向;只有科学规划,才能少走弯路;特色鲜明,才会有竞争力,才会有出路。当前,全市高职教育的发展正逐渐由外延型向内涵型,在扩张规模的同时,更关注质量的提升。淮安财经学院、淮安信息技术学院等高职院校正加紧改革传统的“以学校和课程为中心”的模式,并逐渐构建、推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富士康科技集团、江苏商业银行、江苏沙钢集团淮钢有限公司、江苏中烟淮阴卷烟厂、江苏今世缘有限公司、中央百货淮安新亚商城、江苏瑞特电子设备有限公司、江苏捷达交通工程集团有限公司等大中型企业培养企业亟需的合格人才。可见,推行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既遵循了职业教育的发展规律、全面贯彻了党的教育方针,又满足了社会的需求,促进了经济发展,是一项学校、用人单位、学生等多方共赢的职教模式。
二、当前全市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对职业教育重要性认识不足。受传统观念影响,人们普遍还是把“上大学”作为子女接受教育的首选,并不看重职业教育。一些部门和少数领导干部对职业教育的发展不够重视,没有充分认清职业教育发展对经济做大做强的重要意义,对发展职业教育热情不高,支持不够。一些企业不愿花钱对职工进行技能培训。一些企业职工特别是广大农民、农民工对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积极性不高。
第二,对职业教育经费投入不足。职业教育经费增长相对缓慢。由于经费投入不足,职业学校办学条件得不到及时改善,实训设施设备不仅总量不足,而且比较陈旧落后,致使专业设置受到限制,难以满足需求,严重制约了职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学院社会服务硬件、软件建设及资源整合建设不够完善。表现为人、才、物等资源在社会服务方向选择上有面上不到边、纵向不到位的情况。
第三,职业教育发展受到机制不健全等多种因素制约。一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机制没有真正建立,学校和企业两个方面的积极性没有得到应有发挥。二是学校用人机制不活,编制过紧。尤其“双师型”人才匮乏,问题相当突出。三是生源不足,限制了发展规模。我市每年普通高校招生录取后,剩下可供高等职业教育招生的生源数量很少。
第四,职业教育办学模式与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不适应。在教育模式上,没有彻底摆脱普通教育的影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办学思想和办学模式体现“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的职教理念不够,实训时间偏少。在服务地方方面,职业教育与本地实际需要结合不够紧密,产教脱钩问题较突出,存在一边喊就业难,另一边却喊招工难现象。在宏观上高职学院的社会服务意识落后于社会服务需求,在微观上学院的社会服务积极性又高于企业的技术需求积极性——表现为学院着急,企业不急。
三、加快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具体对策与建议。
第一,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有关部门和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抓职教就是抓经济、重职教就是重民生”的意识,从建设工业强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战略高度来重视职业教育,并加以推动。领导小组每年至少组织开一次会,学校提供设备、人才,企业提供需求人才类型,这样通过政府信息对称,需求对接。严格执行《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关于城市教育费附加按不低于30%比例用于职业教育的政策,保持职教经费投入稳定增长。
第二,进一步理顺关系,整合资源。一是在高教园区设立一个人才分市场。淮安高教园区有1所本科院校,3所高职院校,1所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人数达到5万多人,每年各类毕业生总数近1.8万人,如果淮安市有关部门将淮安的人才市场、劳动力市场设在淮安高教园区,将会大大方便这几个学校的学生就业,淮安的企业也可以在这些市场中招聘到各类人才,同时,市场的设立还会大大吸引周边地区以及省内外的高校毕业生来此应聘,是一举多得的好事情。二是把淮安的职业技能培训、岗位证书的鉴定放在高职院校。充分利用好淮安的职业院校师资力量强、实验实训条件好、专业体系完整、教学资源优越等条件。三是让高教园区的学校资源共享。淮安高教园区五所学校办学层次从中等职业教育、到高等职业教育再到应用型本科教育,学校的专业特色非常鲜明,专业互补性强,希望加强互动,在师资、学分互认、图书、设备、课程、培训等方面加大合作,资源充分共享,实现“1+1>2”的效应。
第三,进一步完善政策,健全机制。一是搭建校企合作的平台。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培养高技能专门人才的重要保证,产学研是职业院校办学的必由之路,淮安的职业院校要能培养出更好、更多的技能型人才,必须加强校企合作,希望早日由经贸委牵头负责成立校企合作组织。二是建立企业接受职业院校学生顶岗实习制度。鼓励企业接收学生顶岗实习,切实提高学生实践技能,培养企业用得上的合格毕业生。三是建立健全以市场为导向,以职业院校和科研机构为支撑,以产业化为目标的产学研合作机制,推进职业教育科研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四是建立劳动者职业培训和继续教育机制,创新职前职后培训体制。五是实行政策倾斜,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继续实施“阳光工程”,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工作。强化农村“三教”统筹,促进“农科教”结合,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工程。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化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目前,在我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时期,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市转移,要将这一巨大的劳动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是解决我国人口转移和劳动力就业问题的必由之路。加快推进具有淮安特色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是全市全面建设富裕型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大而紧迫的任务。让我们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振奋精神,扎实工作,以改革的精神推进地方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建设美好新江苏作出更大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