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教育城域网环境下教学模式的研究》实验方案

时间:2019-05-14 07:19:1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基于教育城域网环境下教学模式的研究》实验方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基于教育城域网环境下教学模式的研究》实验方案》。

第一篇:《基于教育城域网环境下教学模式的研究》实验方案

《基于教育城域网环境下电学教学的研究》实验方案

山东省寿光市孙集街道孙集二中

刘照华

一、课题的提出 1、21世纪所需要的人才不仅要具有知识和技能,更应具有主体意识和创新能力,更应具有参与意识、合作意识、竞争意识、和勇于进取意识,具有科学精神和较强的实践能力。而且,国内国家级的远程教育传输平台已经建成,具备了利用网络和远程教育的方式进行教育的条件;但是,还没有真正发挥网络课程的优势,基于网络的或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学与教”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如何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教学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都需要我们去探索和研究。为此,我们在继承与发展以往教学成果的基础上,大力开展“基于宽带教育城域网环境下校园网教学模式的研究”。

2、信息时代化,国家对信息教育的高度重视。随着现代教育技术飞速发展,应于多媒体和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成为当前我国中小学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教育部陈至立部长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的报告》中明确提出:“在中小学加快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力争实现我国基础教育跨跃式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应该让更多的教师能够利用网上教育资源,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学,提高教育教育质量。”“从2001年起用5至10年左右时间在全国中小学基本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全面实施‘校校通’工程。”《国务院关于基础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指出“有条件的地区要统筹规划,实现学校与互联连接,开设信息课程,推进信息技术地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3、学校自身发展的需要。市教委在2001年4月份建成了全省第一个高速宽带教育城域网。该网功能齐全。技术先进、可扩展性强、集办公自动化、教育信息发布、网上考试、远程教衣、电子备课、VCD视频点播等于一体,使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更有效地融合地一起。我校突出抓了现代教育技术的普及和应用:学校现有高配置电脑280台,多媒体网络教育7个,并且建立了百兆校园网联入城域网,达到了终端至教室、办公室、微机室、电子备课室、教师宿舍等。实现了宽带城域网下的“校校通”、“室室通”、教工“户户通”。36个教学班均能运用计算机网络上课,能运用校园网与因特网上信息资料帮助学生完成的知识建构。我们通过“九五”国家级立项课题“语文四结合”、“计算机与各科课程结合”等试验研究,已探索出了比较成功的优化课堂教学结构的途径和方法,积累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经验和方法,为我校深层次、全方位地深化课题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正鉴于此,我们把研究的主攻目标进一步定位构建网络下的新的教学模式的层面上;并明确提出将“基于教育城域网环境下教学模式的研究”作为学校的“十五”课题进行深入研究。

二、课题的指导思想、课题界定和理论基础

指导思想: 在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指导下,应用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该课题的实验与研究,建构一种既能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的新型教学模式,并逐步实现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全面改革,从而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创新精神以及创新能力等。

通过该课题的试验理要改变传统的教师“教”,学生被动的“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构建一种以学生成为整个教学活动的中心,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促进者和帮助者的新型教学模式。在此基础上逐步实现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全面改革,真正把学生从被动的学习地位转变为学习的主人,全面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的提高从而整体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和学习能力。

课题的界定:自主学习作为一种全新教育理念,它是指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主体对象运用自身和本质力量能动地作用于客体,即主体在实践、认识活动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自主地学习知识,获得能力。合作学习是指两个或两个别上的学习者通过讨论、互相等方式来互促学习,提高学习成效的一种教学策略。主体性学强调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但人的主体性作用的发挥离不开一定的条件的支撑,现代网络信息技术的介入,便成为学生的主体发展的有效手段,我们所提出的“基于教育宽带城域网网络下的教学模式”的研究旨在合理适度地发挥现代网络技术的辅助功能,利用网络技术和资源来为学生的认识过程建构和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使他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地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并通过研究提高学生筛选获取和创造性加工、处理信息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个生特长和创新实践能力,弘扬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创造性,达到主体的学习能力的全面发展。理论基础: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理论;脑科学理论。

1、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理论。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由于能提供界面友好、形象直观的交互式学习环境,能提供图文声像并茂的多种感官综合剌激,还能按超文本、超链接方式组织管理学科知识和各种教学信息,目前在Internet上按这种方式组织建构的知识库、信息库浩发烟海,并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信息能源,因而对学生认识结构的形成与发展,即促进学生关于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是非常有利的,也是他的教学媒体或其他的学习环境无法比拟的。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时代背景下,借助学习者获取知识的过程和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结构和方式而获得。由于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所指“学习”的含义--学习的质量是学习者建构意义能力的函数,而不是学习者重现教师思维过程能力的函数。换句话说,获得知识的多少取决于学习者根据自身经验去建构有关知识和意义的能力,而不是取决于学习者记忆中有关记忆和背诵教师讲授内容的能力。建构主义学习所指学习环境中“情境”、“协作”、“会说”、和“意义建构”这四大要素表明通过创设接近实际的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利用生动、直观的形象有效地激发联想,唤醒长期记忆中有关知识,经验或表象,从而把不同层次的学习者带入新知识的学习中;在学习全过程中,通地学习者之间的协作、会说话学习者的思维成果(智慧)为整个学习群体所共享、从而使每个学习者获得多层次、多方位的立体化的“help”。在这种学习者都有成功的感受,从进一步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成效。

三、课题目标

总目标:充分利用校园网资源,优化课堂教学,形成一套优秀的基于校园网络环境下的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把计算机网络技术作为实施教学的裁体和媒介,在教师的主导下,使学生具有自主的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最终实现在网络环境下,以学生的“学”为中心的知识意义建构。具体目标: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初步形成“基于校园网络环境下的学与教”的基本理论和模式;使学生学会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的方法和经验;初步开发“基于校园网络环境下的学与教”的工具平台,研究并开发新一代网络资源等。

1、指引如何获取信息能力。能够根据教师的指点引和自己的需要,主动地、有目的地利用网络去寻找有关的文字、图像、视频等各种信息资料。

2、熟练运用网络能力,网络技术是计算机应用的物质基础,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和网络的运用是达到网络教学所必需的条件。

3、分析综合处理信处能力。能够将丰富的获取到信息进行筛选鉴定,判断它的可信度,然后对认为真实可信的信息进行分类,并且对同一类信息进行综合,结合自己的原有知识,重新整理、组织、存储。

4、意志调控能力。意者包括学习者的态度、学习目标、以及学习的策略和调控能力。它指导和控制整个信息获取和加工深层次处理,因此培养学生的意志调控能力至关重要。

5、协作交流的能力。能够在多媒体的网络教室等平台下扩展“生与生”“生与师”的交流信息和范围,丰富知识、开阔视野,并能利用所掌握的网络技术加强与他人的联系与协作,真正达到资源技术的互补。

6、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的能力。学生对有价值的信息经过分析、综合、评价进行意建构,并要与原来结构进行协调与融合,这种能力是不断地加速循环,把一切有价值的信息再生与创新再次重新建构。

7、培养教师的导学能力。通过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和更新教育理念,顺利实现角色的转换。对实验的各个环节因势利导,不断地及时纠正实验中偏差,最大程度地优化教学模式。

四、课题的具体研究内容 1.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设计的理论和实践研究2.网络环境下教学模式的研究。主要研究学生如何学和教师如何教的操作模式3.网络环境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研究4.网络教学与其他教学模式的交互影响的研究5.网络环境下学与教的评价体系的研究

(一)建设好网络设施和教育资源信息库:它主要利用腾龙多媒体网络教室、校园网办公和资源管理系统,面向学校的各个部门和每个实验学生,进行课堂教学与信息资源的融合。

(二)建设多媒体辅助教学资源库:除了从Internet网上游览下载丰富的教学源外,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利用科利华电子备课等创作编辑系统积极制作和开发教学软件,并上传服务器。建立教学资料库,为学生提供自能学习丰富的网上资源;同时为教师提供丰富的备课参考资料。

(三)运用网络技术,构建发现式教学模式。为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特依据学科特点构建三种基本教学模式。

1、运用网络技术,构建发现式教学模式。

发现式学习充分利用网络的信息量大、信息传递便捷等功能,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创造性思维,便于学生将获取的知识系统化和结构化,使学生更容易地理解知识、巩固学习内容,将所学知识用于实践。

2、运用网络技术,构建协作教学模式。

在多媒体教学网络环境下,将学生组织成小组,相互合作,共同求解决某个问题。学生通过网络收集大量的感性资料,并利用资料协商解决问题,使每个学生都有可能利用不同的资料,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和解决问题。如果在多媒体教学网络中,让小组中的一些学生负责整理知识、掌握技能,便能享受传统教学所不具备的独自探索问题、获取知识的乐趣。当他们在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也获得了合作技巧和社会技能。

3、运用网络技术,构建和谐互动模式。

课堂教学过程是一种人际互动过程,是教师在和谐、愉快的情景中实现“互动”——教与学的共振。教师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创设情景,形成师生间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感悟课题、初步释疑、突现难点,师生在计算机地帮助下,同学共研,和谐互动,达成意义建构。

五、课题的研究对象、实验方法与实施过程

我确定初三(2)班为研究对象,进行重点突破。采用行动研究法,根据实验的方向和内容,结合第四部发“课题研究的具体内容”,采用五个环节,即计划、行动、考察、反馈和调整,分四个阶段循循螺旋上升的规律,并配以实验法、调查研究法、个案分析法进行本课题的研究:

(一)准备阶段(2001.7——2001.9)

1、确立实验课题,制定实验规划和实施方案

2、成立课题实验的领导小组和课题实验小组,确立实验班。

3、补充、完善用实验的硬件设备,进一步优化教学环境。

(二)实施阶段

本阶段分为两个过程:

1、第一阶段(2001、10—2002.10)

(1)收集与课题实验有关的理论参考资料、教学参考资料、电子教材等,组织实验教师认真学习理论,认真学习网络技术理论并能熟练上机操作,提高理论与操作水平。

(2)让实验教师走出去学习,并聘请专家到学校指导课堂教学。

(3)指导学生认为认识网络、了解网络、学会熟练操作网络,让学生明确如何使用网络进行自主学习与探究。

(4)建立实验教师和学生档案,收集有关资料。

(5)购置、自制部分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的电子教材、课件、和软件等,不断充实多媒体辅助教学资源库和电子图书馆,并建设好网上教育信息管理库系统,充分利用好Internet 网络下的各种信息资料。

(6)初步探索“基于教育宽带城域网环境下教学模式”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

2、第二阶段(2002.11—2003.11)(1)不断地让实验教师走出去学习,并聘请专家到学校指导课堂教学,力争拿出一流的迎合新时代特征的观摩课,确保实验取得成功。

(2)师生在学会熟练操作网络的基础上达到精通,能非常熟练地运用网络进行教学模式的探究、创新。

(3)不断完善实验教师和学生档案,收集在大量资料并使之系列化。

(4)不断充实多媒体辅助教学资源库和电子图书馆并使之完善,充分发挥好网上教衣信息管理的作用,充分发挥网络信息资源的作用,培养师生的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

(5)构建“基于教育宽带城域网下环境”新型课堂教学模式。

(6)对教师在进行实验的教案设计、课件、课例、论文等进行汇集、整理。

(三)验收阶段(2003.12—2004.7)(1)撰写实验报告,请专家到校验收。(2)搞好有关实验资料的整理工作。

(3)结合实验写出有分量、有价值、有真知灼见的论文,为以后此项实验的深入打下基础。

六、实验的组织建设和物质准备

1、通过学习与实验,进一步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更新教育理念,让理论先行,以便更好地开展实验。

2、组织建设。学校根据实际情况,成立得力的课题领导小组和课题研究小组。课题领导小组:组长:张建训

副组长:赵兴华

课题研究小组:刘照华、刘光科、张海涛、王冬梅、崔莲英、韩礼、刘鹏等

3、物质准备。不断更新计算机硬件软件,加强网络建设和网络技术指导,尤其突出作好学校资源库的补充与完善工作,便于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索。

4、突出进行三种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通过实验总结符合学生自主学习创新的课堂教学模式。

5、加强指导,成立课题实验指导小组,定期对实验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指导,让实验教师走出去学习,并经常请各地专家到我校指导实验工作,不断提高理论与实水平。

6、及时总结,典型带动。

第二篇: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模式的研究

黑龙江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

网络环境下教与学模式的研究

实 验 方 案

一、问题的缘起

(一)时代背景

21世纪,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络作为传播的新媒介正悄然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学习、工作方式。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正面临着世界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挑战。因而,构建以现代信息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为基础的开放性和可持续性教育与学习化体系,已成为新世纪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随着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的日臻成熟,教学的网络化、多媒体化已经成为现代教育的一大特征,多媒体与网络教学代表了现代教育的一个发展方向。应用多媒体网络教学必将引起教学过程的根本改变,也必将导致教育教学思想、观念、理论和教学模式的深刻变革。何克抗教授指出:“当前深化教学改革的主要目标是创建新型教学模式。” 信息时代的教学,决不是传统的、封闭式的单纯的授受模式,而是开放的、综合的、多元的、立体的、交互的新型模式,有助于开发学生多方面智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网络凭借其强大的优势,为学生构建了想象、设计、创造、协作交流和展示自我的平台,它集各种有效信息于一体,创设了多元联系的灵活可变的学习情景,为学生提供了探究学习活动的源泉,更为创始问题情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和设计问题提供了很好的条件和保障。因此,深入开展网络环境下教学模式的研究与探索是十分必要的。

(二)问题的提出

“十五”期间,我们道里区教科所受省、市教育科学规划办委托,参与组织了教育部规划课题“用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实验研究工作,道里区四十余所学校、其他地市三十余所学校参与,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尤其是在信息技术和学科课程及教学的整合方面,在理论和实践上取得了重大突破,建设了一批省市信息化示范学校,造就了一支精良的具有较高教科研能力和信息意识的教师队伍,培养了一大批具有良好信息素养的学生,积累了丰厚的现代教育资源和宝贵的研究财富。为进一步提高我区广大教师的现代教学水平,营造探究性学习的氛围,革新课堂教学方式,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丰富学习方法,提升学习的效度,最终让学生真正学会学习,我们决定选择本课题在“十一五”期间继续展开深入的研究。

(三)研究的意义

1、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模式变革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呼唤着教育必须进行深刻的变革。教育的深刻变革,以信息技术和教学设计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是突破口,勇立教育潮头的是现代教育技术。教育信息化是时代发展的需要,研究作为信息技术极其重要组成部分的网络及网络环境下的教育教学应是时代的发展对教育的要求。

2、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模式变革是有效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处于被动的位置上,学生成了知识的灌输对象。按上述素质教育的内涵,这种教学模式是不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它扼杀了学生的个性。人本主义理论认为:教学目标上,强调个性与创造性的发展;课程内容上,强调学生的直接经验;方法上,主张以学生为中心,放手让学生自我选择、自我发现。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资源的特点:信息资源永远开放的;传播媒介多向交流的;传递系统是多媒体的;知识是跨越时空限制的。这些特点决定了网络环境下教学过程是:开放性与全球化;学习过程的交互性;学习内容选择的自主性和个性化;内容形式的多媒体化。这恰恰应合了人本主义和素质教育的倡导。

3、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模式变革是有力推进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国家出台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它是指导我们进行当前的教育教学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它在教育信息化方面提出了许多积极的指导意见。《纲要》在课程改革的目标中指出,要“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与科技发展的联系”,网络环境应该成为学生课程内容的有力补充。《纲要》在课程结构中指出,“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科技教育”,从中可以明显地看出,综合实践活动是无法脱离网络环境下的教学的。《纲要》在教学过程中指出,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这段话是对网络环境下的教学的重要而经典的论述。《纲要》在教材开发与管理中指出,要“积极利用并开发信息化课程资源”,即要重视对网络环境的有效开发与利用,并把它作为一种课程资源来对待。

4、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模式变革有可能缓解教学资源尤其是师资力量相对短缺的矛盾 网络教学在师生中将引起很大的震动,从观望到参与,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参与,有利于激发教师的教学责任感,有利于发挥优秀师资的带动作用,有利于提高青年教师的能力素质,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也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为学生实现自由选课和自主择师创造了条件。

实施网络教学,是顺应当前教学改革趋势的有效形式,在现代教育教学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有利于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办学效益;也有利于推动教学方法、手段的改革和教学质量的提高。网络教学与远程教学的相互促进,必将会加快现代远程教育发展的进程。

二、课题的界定

网络:这里指的是计算机网络,即利用各种通信手段,把地理上分散的,能够以相互共享资源的方式有机的结合起来,而各自又具有独立功能的计算机系统的集合,称为计算机网络。

网络环境:指计算机网络中所包含有各种媒体要素有机整合成的各类信息资源,媒体要素包括:文字、声音、图象、动画、色彩、表格等。

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指利用网络提供的丰富多彩的信息资源,在课程学习目标的指引下,对繁杂原始的信息进行去伪存真、去粗存精的加工与整合,然后构建成一个有利于学生开展课程学习的网络环境,并在教师的引导下开展学习活动。

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模式:指在现代教育理论的指导下,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目标,对在网络环境下的能有效组织并开展的教学活动的流程进行记录、分析和提炼,从中归纳出具有良好教学效果和一般规律的在网络环境下开展的教学结构和操作要点。

网络教学的特点是:资源共享、交互性强、多重任务。

网络教学的优势是:丰富生动的教学资源,友好的人机界面,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学生课堂的学习效率,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己动手,查找资料,交流合作,分析归纳,得出结论,有利于实现因材施教的个别化教育;能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促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改革;网络教学有助于师生计算机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的培养,提高师生教育技术素质和能力,适应21世纪网络信息时代的要求;实施网络教学还将推动教学资源和教学环境的建设。

三、理论依据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特别是Internet)为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实现提供了最理想的条件;反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则为实现多媒体和网络技术教学的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模式提供了理论基础。多媒体网络教学是实现“建构主义理论”的有效途径,是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创造型人材的必经之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主张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认为知识不是由教师灌输的,而是由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通过协作、讨论、交流、互相帮助(包括教师提供的指导与帮助),并借助必要的信息资源主动建构的。所以“情境创设”、“协商会话”和“信息提供”是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基本要素。“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则强调教师要成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而不是课堂的“主宰”和知识灌输者;要求学生主要通过自主发现的方式进行学习,换句话说,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发现式教学”是学生掌握学科内容的最基本方法,也是最重要的一种教学策略。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发现式教学”是学生掌握学科内容的最基本方法,也是最重要的一种教学策略。另一种是“探究性学习”,其核心在于对“问题”的探究,知识是在问题中产生,在问题中升华,在问题中收获的。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且产生寻求解决问题的愿望,最后通过自己的努力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是探究性学习的关键。我们认为:一方面,探究性学习在“知识建构理论”的指导下,关注学生认知结构的发展及问题解决,基于问题解决来建构知识是探究性学习的核心思路。另一方面,探究性学习不仅关注获得问题解决的结果,更关注学习的过程,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体验与感受,关注学生学习的创造性与主体性人格的培养,并以此作为探究性学习的主要目的。

(二)从计算机网络的优势来看 :计算机网络集文字、图形、影象、声音、动画于一体,组成一个交互系统。在辅助教学过程中,它可以根据教学目的和要求,把抽象的概念和内容具体形象化,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且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它有利于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和掌握,使学生看得清楚,听得真切,感受深刻,从而引起学生的情绪反应,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获得较为鲜明的感性认识。

(三)从学生的认知规律来看:它是从已知到未知,从低级到高级循序渐进的认知过程和从知识点到知识体系的形成过程。这个过程应理解为学生从自己的主观意识出发,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学习内容作出主动的、有选择性的信息加工过程。而计算机网络创设的环境,正适合这种认知过程的需要,它是确定呈现教学材料顺序的理论依据。

(四)从对事物认识的本质来看:人对事物的认识总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进一步发展到创造性实践的过程。促使思维从具体的形象思维发展到抽象的逻辑思维,这是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中制作多媒体课件的指导思想。因此,运用计算机网络进行社会课教学的课堂教学模式的核心思想是“探知”和“导行”。其激趣导入、探知明理、深化导行、总结延伸等环节都是围绕着这一核心思想进行的。这种模式,根据学生认知规律和学科特点,利用现代化手段,完善传统课堂教学,以培养学生认识社会、适应社会、学会生存的能力。

四、国内外研究现状

积极推进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广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为中小学课程、教材、教学改革服务,是贯彻邓小平同志“三个面向”,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需要;是落实《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深化基础教育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是面向21世纪国际竞争,提高全民素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型人才的一项重要措施。早在1984年,邓小平同志就提出:计算机要从娃娃抓起。《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大力提高教育技术手段的现代化水平和教育信息化程度”,要“在高中阶段的学校和有条件的初中、小学普及计算机操作和信息技术教育,使教育科研网络进入全部高等学校和骨干中等职业学校,逐步进入中小学”。教育部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工作,出台了一系列推进教育信息化的政策措施,这些措施的核心是促进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育手段、教育结构和教学模式的转变,推动信息技术教育与其它学科课程的整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本质内涵是:在先进的教育思想、理论指导下,把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以此促进传统教学方式的根本变革,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标。“十五”以来,随着以多媒体和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进入教育行业,对这一课题的研究可谓方兴未艾,也取得了一些成果,提出了一系列的教学模式,如“自主探索型”、“互动合作型”、“问题探究型”。

网络技术在教学领域的应用有丰富的内涵,涉及诸多方面,现有研究还有很多有待深入挖掘、探索、总结和拓展的地方。

1、有待形成多元的教育评价和考试模式

随着信息网络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广泛应用,教师对信息技术的操作使用还不够科学规范,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益就必须加强对教师运用网络技术开展教学活动的引导,因此尽快出台对教师网络教学的评价标准,是十分紧迫和必要的,它将引领网络教学的方向。

我们发现综合化、个性化、多媒体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教育评价和考试模式也是“新学习模式”探索中的空白,以往对学生学习的评价主要集中在书面知识的掌握、技能的熟练程度,忽视对学生的情感体验、探究能力、协作精神等方面的评价。单一评价令天赋不

一、志趣各异的学生高度统一发展方向和学习行为,造成培养出来的学生千人一面、没有个性。如何根据学生的个性、气质、特点、学习情况,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境而异,作出针对性的、艺术性的评价,从而通过评价的导向作用,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将是我们的研究重点。

2、作为课题研究对象的教师和学生的信息素养和技能都有待进一步提高

近年来学校信息化建设方面的投入逐年增大,设施建设显著增强,但不少地区和学校受教师应用能力的限制,不能最大限度的开发利用硬件环境的最大功用,甚至存在闲置的情况,这就要求积极开展教师信息技能培训,充分利用网络设施和资源。

网络环境下的教与学对师生双方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网络技术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手段,对当代教师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教师对各种信息技术的掌握程度和驾驭能力都将影响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模式的推广。网络环境的开放性及网络信息的大容量,使每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有可能产生各种出乎意料的问题,如果教师驾驭各种信息技术的能力不强,或是对课堂上将会发生的情况准备不足以及随机应变的能力较弱,都将影响到课堂的教学效果。因此,提高教师信息技术能力迫在眉睫。

网络环境下,学生学习内容多样化,信息处理容量不断增大。学生们的思维处于高度紧张状态,易造成学生对知识的消化不良和知识体系构建的不完整。网络中的图像、动画、声音和视频等与学习无关的诸多因素,又易造成学生们注意力的分散,学生们个体之间对信息技术的掌握程度和驾驭能力也将影响到学习的总体效果。

更需要指出的是学生需要有一定的基础技能才能参与这样的教学,那么我们的学生,特别是小学低年级的学生的计算机、互联网的操作技能需要跟上。这样带动了其他学科的教学目标需要进一步的深化,这也是我们研究的重点。

3、硬件网络环境设施的建设水平有待提高

信息技术为教育提供的现代化教学手段,改变着传统的教育方式和教学过程,实施网络教学,设备及技术无疑很重要,没有设备及软件,巧妇也难为无米之炊。学校网络环境的建设标准和水平,我们也要通过实验研究得出具体的标准。在目前资源库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与充实的情况下,开发有效虚拟网站与制作相关课件,耗时巨大,如何在不断的开发积累的基础上有所改善也是研究的重点。

五、研究假设

如果针对传统教学中存在的弊端,改变传统教育的一些做法,创建更为完备的现代教育设施,加强教师现代教育理论、现代教育技术培训,改革课堂教学及相关教学行为,就有可能构建出各学科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模式,较好地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利用网络,扩展教与学的时空;利用网络,缩短教与学的距离,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培养出具有科学精神、人文精神与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

六、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一)课题研究的目标

通过研究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模式,把学生的认知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表现有机统一于教学过程中,从根本上优化课堂教学,实现教育的最大效益。

1、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应用计算机网络教育环境培养学生运用和掌握信息的能力,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从而促进他们整体素质的提高。

培养、提高学生运用信息工具的能力。资料的查询除了查阅书籍外,还可以到网上去查,那么网络工具软件的使用就显得尤为重要。要想通过浏览器进入Internet查询资料,学生首先要必须熟练掌握浏览器以及电子邮件的使用方法。通过Internet在网上遨游,通过电子邮件相互交流、讨论,逐步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提高学生检索信息的能力。学生要能够根据自己的目标去寻找、发现有用的信息,一是通过使用各种搜索引擎来查找资料,二是使用相关链接的跳转来寻找资料。学生通过自己在计算机上进行操作,体验成功与失败,正确评价自己的认知活动,从中获取对知识的正确理解,探求问题的最终解决。

提高善于处理、集成信息的能力。网络提供给我们的信息是丰富多采的,内容是详尽的。学生在阅读了大量的资料后,必须利用复制、粘贴等功能,引用重要的资料,再通过整理,编辑成完整、通顺的文章,完成任务。在完成任务活动中启发学生加强对所学知识的纵横联系,提出没有弄明白的问题,或进行有独特见解的思维活动。而任务的开放性提供了学生创造的空间,给学生一个创新的空间,学生可以在完成任务中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性。

提高利用信息进行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仅仅向学生提供了一个学习的提纲,学生根据这个提纲,自行在网络上查询相关的资料。为学生思考、探索、发现和创造提供了巨大的空间,激励学生通过努力去达到自己的目标。通过学生亲自活动和实践,变被动学习为主动积极而又有创造性的学习,并能在学习中与他人相互协作,有利于学生主体精神的形成,有利于学生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2、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推进素质教育,要求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传统的学习方式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已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因此,新课程强调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建立具有“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特征的学习方式。多媒体网络教学是当今信息技术迅猛发展与教育教学改革的产物。它打破了以往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把实践能力培养、信息技术运用、学科教学改革及创新精神的培养紧密结合在一起,网络环境给学生提供了广阔而自由的学习空间,从而真正实现了以学生为主体,发展独立自主的个性,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化,培养思维能力的教学效果,优化了课堂教学。

充分地自主学习。多媒体网络的信息是全开放的、多样性的,学生可以完全按照自己的情况,围绕学习的要求安排学习环境,完全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课堂上学生可以与教师、同学建立交互式、多向性的交流;教师也可以与一个学生或多个学生建立联系;课堂外的人员也可以通过网络参与学习,打破了传统课堂教学囿于教室和一个班级学生的框框。学生还可以向网络资源库、知识数据库学习,从而形成最合理、最科学的学习途径,采取多种学习方式,向不同层面的人交流学习,这对于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利用信息和制作信息的能力,对于培养学生的探索创新精神,都是很有效的。学生可以获取最大的知识信息,利用信息资源,根据教师的要求,自主学习和探究,自由自在地在各种媒体提供的资源海洋中畅游。在自主学习的模式下,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网络的特性进行个别化、充分地自主学习。

有效地合作学习。合作精神是现代人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课堂培养学生学会交流与合作,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建构主义理论提倡在教师的指导下组织学生协作学习(开展讨论与交流),并对合作学习过程进行引导使之朝有利于意义建构的方向发展。积极地探究学习。所谓探究,就是善于质疑问难,发现问题并深入研究解决问题。为此,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材内容创设问题情景,巧妙地在学习内容和学生的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在他们的心理上造成一种悬念,就会使学生的注意、思维、记忆凝聚在一起,达到智力活动的最佳状态,从而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

3、转变教师角色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设计者、指导者,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变“应试”的思想为“发展”的思想,变“灌”为“导”,变“教师中心”为“学生中心”,做到教师为学生服务,教法为学法服务,与学生平等对话,合作交流,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积极的评价和正确的引导,使其突破难点,挖掘潜力,不断发展。利用多媒体网络让学生充分地自主学习,有效地合作学习,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地探究,使学生的主动性和自主性得到最大限度地体现和发挥。让学生通过感知→建构→生成→应用的思维过程去发现真理,掌握规律。该说就大胆地说,该做就放手地做,该听就认真地倾听。人机交互,生生合作,师生交流,使学生渐入学习的佳境。在教学的实际活动中消除学生“畏学”、“苦学”、“难学”的心理。基于网络把声音、色彩、图象、文字、动画等有机地结合起来,便捷、有效地创设教学情境,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甚至将知识的学习融入娱乐形式中,使枯燥的学习变得轻松愉快。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

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对我们基础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我们要以积极进取的态度去探索、研究网络教学,以适应新形势下素质教育的实施,适应教育的“三个面向”的要求。开展网络教学的研究的重点是多媒体网络在教学中的应用和评价。研究的主要内容如下: 1.目前网络教学的现状和前景的调查研究。

2.多媒体网络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的研究和评价。3.网络教学与传统教学模式的反思与比较。

4.网络环境下课堂教学基本结构和教学基本组织形式的研究。5.网络环境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的研究。6.网络环境下课堂教学情境创设的研究。7.网络环境下师生关系的研究。

8.教学软件及网络资源的开发和应用的研究。

9.如何培养教师和学生计算机基本知识和操作能力问题的研究。

10.如何设计好网络教室,完善网络功能,进一步优化网络教学环境问题的研究。六.研究的思路、方法与步骤

(一)研究思路

推进网络教学要从实际出发,做到有的放矢。一要积极探索,规范管理,边实践,边总结,成熟一门学科,推广一门学科,成熟一所学校,推广一所学校,不搞一哄而上;二要加强授听合一的“一对一”多媒体教室建设,尽力克服师生交流不足的局限;三要鼓励授课教师参与制作电子教案,促进脚本写作、教案制作和上网授课的紧密结合,不断提高教案水平;四要推进教学平台和其它各类辅助教学软件的研制和开发;五要推进网络教学资源和教材建设;六要关注对教学过程的研究,要探索如何应用教育技术构建新的教学模式;七要明确网络教学与传统教学方式相得益彰,网络教学虽然是对传统教学的某种挑战,但更是对传统教学的有力促进,两者相互补充、相互借鉴、相互渗透、共同发展。

(二)研究方法

本课题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并辅之以信息方法、文献法、预测法、实证研究法、观察法、资料整理法、教育实验法、模拟法、经验总结法、教育调查法、比较法、内容分析法、统计法、教育经验总结法等十几种实验方法。

(三)研究步骤

1、准备阶段(2006.1——2006.7)(1)拟定课题方案,确定课题组成员;学习有关理论,抓好技能培训;讨论课题开展的一些具体工作;对课题组成员实行分层次培训。

(2)做好网络平台的构建,网络资源收集、分类工作。制订研究方案,组织论证;召开课题讨论会,邀请专家进行多方论证和指导。

2、研究实施阶段(2006.8——2010.7)(1)召开课题研究开题会。

(2)请专家对参与研究的教师进行辅导。(3)根据研究方案,启动课题研究。

(4)根据研究方案,开展好各子课题的研究,在实验学校教学活动中具体实施。(5)及时收集研究信息,注意调控,不断完善操作过程。(6)定期召开研讨会,总结交流经验。

(7)定期举办网络教学大赛和师生信息技能大赛。(8)定期深入实验学校,检查指导课题研究进展情况,(9)及时召开总结表彰会,树立典型,推广经验。(10)完成各子课题的实验,写好研究报告。

3、总结阶段与结题阶段(2010.9——2010.12)(1)汇集材料,整理分析研究结果,撰写研究报告。(2)申请结题,举办研究成果展览。

(3)召开验收鉴定会,对课题研究进行评审验收。七.研究保障措施

(一)更新理念,制定法规,开创局面

一是协调教育行政部门,重点在“制定规划、加强引导、政策支持、创造环境”上下功夫。“制定规划”就是要结合实际,制定出课题实施方案,明确研究的目标和实验重点;“加强引导”就是通过宣传,引导广大实验教师转变观念,增强掌握和运用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政策支持”就是研究制定支持学校开展研究优惠政策,为课题的研究实验提供一切便利条件;“创造环境”就是首先建设信息化硬件环境,在保证为教师信息化物质条件的基础上,通过组织培训、专题研讨、应用展示、技术推广和现场指导等方式提高教师的信息化综合素质,强有力地课题向深度与广度发展。

二是各实验单位要把高度重视课题研究工作,切实抓紧、抓实、抓出成效来。并做到一把手挂帅,增强对课题重要性和艰巨性的认识,真正把课题研究工作摆上重要位置,纳入主要工作日程。各实验单位要尽快建立、健全和完善学校课题研究领导机构,进一步加强课题研究骨干队伍建设,为课题实施提供必要的人力、财力和物力的支持和保障。

(二)建立基地,分组管理,全面推进

在开展课题研究过程中,不断发现典型学校,及时整理研究成果,推广其先进经验,充分发挥基地学校的辐射作用,以点带面,促进该项课题顺利圆满的取得良好实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使教育信息真正为教育现代化服务。要注意典型引路,把那些认识高、行动快、能力强、方法新、效果好的实验单位树立为典型,确定为课题实验基地,并授予课题实验基地标牌。总课题组对实验基地进行动态管理,即实行评估轮换制度,先进、优秀的实验单位可以被命名为课题实验基地,学期课题验收不合格的基地将取消基地称号。总课题组将对基地单位的课题研究给予经费和政策支持,帮助他们总结先进工作经验,带动全省各实验单位积极推进本课题的实验研究。

为便于课题研究工作的科学管理和有效推进,使该项课题的研究和管理实现系统化、专业化、合理化、网络化、现代化,课题组以课题研究方向为标准,设立子课题组,每个子课题组设组长一名,副组长一名,成员若干,子课题组负责人要带领该课题组全体人员,遵照总课题组的计划安排,结合子课题组实际,制定该组的学期课题研究工作实施步骤及日程安排,同时组织好实验单位进行实验研究,定期召集课题研究推进会,进行阶段性总结,按计划完成预期成果,并要做好课题研究的过程管理和资料存档,主要研究材料一式两份,一份作为子课题组的课题研究过程材料,另一份上交总课题组。总课题组也将定期对实验单位的研究进展进行检查、指导、评估、验收。

(三)建章立制,信息反馈,保存资料

1、落实省、市《加强课题过程管理办法》的精神,深化课题过程管理,为确保课题的高质量的完成,总课题组设计课题评估表,并与实验单位签定责任状,以确保实验单位按计划进行,如期完成。

2、建立信息情报制度

各实验单位要开设课题宣传园地,开展专题宣传教育活动,要专门设立网页专栏,定期更新内容,将该项课题活动进展情况及时通过网上发布,以最快捷方式互通情况,交流经验,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同时还要遵循“共同研究、成果共享”的原则,加强协作,及时提供与实验研究相关的阶段性研究成果和材料,设立通讯员,将每月的课题研究的典型活动、实验单位开展研究的情况和资料以及发现的问题、总结的经验等进行梳理、汇总,向总课题组反馈信息,总课题组将每两个月编辑一期课题简报。

3、注重保存详实的实验资料。

各实验单位要建立“实验档案”,并将与实验有关的材料、问卷和活动都如实记录下来,妥善保管,以备查询。

(四)态度严谨,方法科学,保障有力

各实验单位应坚持科学精神和严谨态度,按照有关要求和科学规律认认真真地实验,扎扎实实地操作,实事求是地观测,科学准确地统计分析。同时要按时完成课题组布置的研究任务,保证实验的正常运行,并创造性的开展工作,探索出既能体现教育规律,又有自身特点的模式与方法。

作为总课题组,道里区教科所将依托道里区教育信息中心和教师进修学校的服务器设备和管理平台作为网络平台,并加大投入购置高配置计算机、数码相机、扫描仪、刻录机、数码一体机、移动硬盘等现代化办公用品,保障课题研究深入开展。

我们选择“十五”期间教育科研工作取得显著效果,信息化建设水平较高的学校作为实验单位,要求各自承担课题研究经费。总课题组向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申请经费和自筹经费相结合的方式保证课题研究经费。

八、预期研究成果

(一)阶段性成果

1、实验报告、调查报告。

2、学科实施多媒体网络教学基本模式的经验性论文汇编。

3、建成一个集教学、学习和交流推广于一体的“道里区教育资源库”和“道里区教育网站”。

4、优秀课成果:录象课(光盘)、教学设计(教案)、课件、教育教学案例和教育教学反思。

5、网络教学综合评价体系

(二)最终成果

1、研究总结报告。

2、优秀成果汇编(正式出版的著作)。

九、课题组成员及实验单位 组 长:庞 伟 副组长:段力强 成 员:张 颖 赵天明 马 凯 刘 滨 张玉华 赵志川 马振中 张 蕾 王元平

高 军 那冬岩 王玉华 王 力 刘 克 刘延君 肖鸿照 王淑贤 吴莉莉 孙丽佳 宋 颖 王艳玲 曹淑芬 任福冬 王继功 李云亮、宋丽玲 实验单位:第五中学、第十四中学、第十八中学、第十二职业高中、第十三职业中学、第二十六中学、第五十一中学、第一一二中学、第一一三中学、外国语学校、兆麟小学、经纬小学、新阳路小学、安静小学、安广小学、通达小学、抚顺小学、康富小学、工程小学、阳明小学、地段小学、新华小学、安阳小学、尚志幼儿园

道里区教科所 二○○五年十二月

第三篇:《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作文教学模式研究》

《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作文教学模式研究》

实验工作总结

焦作市山阳区塔南路小学课题组

一、研究方案的执行与落实

(一)实验目标的确立

2002年9月,《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生习作批改的方式方法研究》课题作为省电教馆“十五”教育技术研究子课题在省电教馆作为批准立项后,我校开展了此项实验。

实验之初,学校课题组在对学校的作文批改现状进行认真调查、论证的基础上,制定了《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生习作批改的方式方法研究实验方案》,加强对实验的指导。方案确定了实验目标,即:

以加强语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合作、创造精神以及收集、整理、运用信息能力,解决教学实际问题为理念,以《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各年级段习作的要求为依据,以培养习作批改小老师为核心,以循序渐进为原则,以兴趣小组为基础,以语文教师的密切指导为保障,以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为目标,探索信息环境下多种多样且行之有效的小学生习作批改的方式方法。

在实验过程中,吴奋海负责本课题的总体规划、管理,肖方方、梅素霞、徐净馨分管课题资料文献、实验方案的制定、实验报告的撰写等工作,以张梅艳、柳莉萍为重点实验教师,徐冬芸提供信息技术方面的支持。我校接受市教研室王思明老师的建议,吸收了一至六年级的师生参加,课题实验在全校全面开展。

(二)研究过程的实施

学校课题组,按照方案的要求,从实验目标、实验内容、实验方法、实验步骤等方面对参加实验的教师进行了认真地培训,然后展开了有序的实验工作。

实验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2002年9月——2003年8月)初步培养学生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探索小学生习作批改的方式方法。第二阶段(2003年9月——2005年7月)将信息技术同习作批改实验密切结合,培养小学生运用信息的能力,进一步探索小学生习作批改的方式方法。

第一阶段的实验过程如下:

1.培养小老师,奠定习作批改实验的基础。(1)

挑选和确定习作批改小老师。

按照实验方案的要求,学校课题组确定柳丽萍和张梅艳为主要实验教师,六一班和五四班为主要实验班级。一至六年级的语文教师和学生全部参加实验。学校课题组和语文教师研究,挑选喜爱习作、习作水平较高的学生作为习作批改小老师。根据我校班额人数(每班平均近90人),低年级段每班确定八名,中年级段每班确定十六名,高年级段每班确定三十二名。学校课题组为每班的小老师建立了档案。在实验中,吸收了一、二年级的师生参加,这样从低年级抓起,分阶段、循序渐进,又做到了全面整体推进。

(2)培训习作批改小老师。

被确定下来的小老师都是各班习作方面的佼佼者,但他们的批改能力是参差不齐的,个性品质也有很大差异,很必要对他们进行实验前的培训。

首先,是激发小老师的批改兴趣,培养良好的批改习惯和个性品质。学校课题组要求全体实验教师根据自己班的实际情况,采用多种多样的激励方法,调动小老师的批改积极性,培养小老师高度的责任感,引导他们在批改时要尊重同学的习作,要求统一用红色的钢笔批改,在习作固定的地方作批语和评语等。习作批改是一项艰苦的劳动,实验教师建立了评选“优秀批改小老师”和“优秀评讲小老师”制度,定期评选“优秀批改小老师”和“优秀评讲小老师”,以此来肯定小老师的辛勤劳动,激励小老师在习作批改实验中不怕困难,持之以恒。

其次,是使小老师明确批改的范围和具体内容。根据实验方案的要求,学校课题组要求实验教师坚持指导学生准确把握各年级段小老师批改的范围和内容。低年级段教师主要指导小老师批改学生作业中写错的拼音、生字;中年级段教师指导小老师批改学生习作中字、词、句方面的内容;高年级段教师指导小老师批改学生习作中字、词、句及标点等内容。第三,修改符号的规范运用培训。学校课题组制定了《塔南路小学小学生批改符号使用说明》,每位实验教师、每位小老师人手一份,按要求分低、中、高阶段不同的训练重点参照使用。

第四,运用计算机能力的培训。学校把六一班和五四班每周两节的信息技术教育课充分利用起来,重点对习作批改小老师加强了文字处理、上网查询等知识的培训。

2.多渠道探索,构建多级实验操作保障体系。

第一级是课内。实验开展以来,我校以课堂作文教学为中心,优化作文教学过程,在王思明老师的指导下实施“信息环境下作文六步课堂教学模式”。(1)教师指导20分钟,首要任务是通过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多媒体手段激发习作兴趣,激活思维,拓宽思路。(2)学生利用计算机习作40分钟,让学生独立习作,这是教师尽量使教室保持安静,不打扰学生的思路,并严格训练学生40分钟完成习作。(3)独立运用计算机修改20分钟。(4)师生利用网络评讲30分钟,评价要求有针对性,整体、个别,优点、不足兼顾;要适度,不拔高要求;要鼓励个性作文;要师生共同参与;要多给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的机会。(5)通过网络自由赏析10分钟。(6)利用计算机加强练写40分钟,可写相同题材,也可换题材练习。双周作文课,第一周完成1、2、3步,第二周完成4、5、6步。为了使“小老师习作批改指导活动”落到实处,我们非常重视“讲评”这一环节的指导。在30分钟的讲评时间中,教师和小老师以及全班同学在多项、互动的交流中,针对习作情况、习作批改情况,各抒己见,取长补短。六步作文教学模式大大增加了学生课堂作文实践活动,把课堂习作时间最大程度交给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习作活动的主体。

第二级是课外。每周三下午第二节课后,是我校固定的一个小时的习作批改兴趣小组活动时间,实验教师有的放矢地指导小老师进行习作批改活动。

从批改任务的分工上看,低年级段的小老师只要求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批改符号指出学生作业中写错的拼音、生字,并能订正过来,逐步提高批改的正确率;中年级段的小老师重点批改错别字、运用不当的词语或不通顺的句子,并能提出修改意见;高年级段的小老师则增加标点符号的批改。在习作批改活动中,实验教师还根据小老师的能力差异安排他们完成不同层次的任务。一般的小老师,只要求他们完成计划内的批改任务,而对能力较强的小老师,则给他们加担子,适当增加批改的篇数,适当放手让他们批改一些主观性的内容。如:中年级的小老师,可增加评改优美词语、优美句的内容;高年级的小老师,则增加评改选材、优美段落等内容。这样做,照顾到小老师的个体差异,关注和满足他们的不同需求,促其主动发展。

从形式上,我们一般采取各班组织小老师自改、教师和小老师合改、家长代表参与批改、运用多媒体批改、计算机网络批改等形式。

第三级是在校内。为了给学生更多地展示机会,学校要求每班在教室里创办了习作园地,定期展示本班学生的优秀习作、小老师批改的学生习作;学校的习作长廊分给各个班级,定期展出学生的优秀习作、作文手抄报、小老师批改的学生习作、学生和小老师参加习作批改实验的心得体会、家长代表参与习作批改的感受等;学校大队部成立了“红领巾专栏”,选播各班的优秀习作,并实行积分和颁发班级创新流动红旗制度。课题实验组对这些活动进行检查、评比,评比结果和评选优秀班集体挂钩。

第四级是校外。学校定期组织实验教师积极向各级报刊投稿,向各级作文教学评比活动选送实验教师的实验体会、实验论文、习作指导教案、习作评讲教案、习作批改实验方面的下水文、实验教师和习作批改小老师合作评改的学生优秀习作等。实验教师还组织学生向《焦作日报》、《小学生拼音报》、《小学生读写报》、《关心下一代报》等报社投寄优秀习作、学生和小老师习作批改心得体会、小老师评改的学生习作实例等,为广大师生提供作文实践的机会,同时积累了实验成果。

(三)课题实验变更情况

2004年6月,省电教馆总课题组对此课题进行了中期评估检查,认为实验确有成效,同时建议缩小范围,找突破点,调整实验。在实验中我们也发现,只把实验重点确定在习作批改方面,的确太狭窄,不利于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同时,由于小学生年龄小、计算机操作能力有限,在上机进行作文修改时,由于没能解决上机修改符号运用的问题,经常是费时、费力、效果差。为了避免作文实验走入死胡同,鉴于学校在研究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和困难,课题组进行了适当的调整。

研究变更情况:课题名称由《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生习作批改的方式方法研究》更改为:《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作文教学模式研究》研究内容调整为:信息技术环境下的作文教学模式的探索,加强多媒体作文教学和学生网络习作的指导。由于实验学生升级毕业的变动,重点实验学生也有所变动。但实验保持了不间断性。实验计划2006年4月完成。调整后的课题实验,使实验师生都感到得心应手,为实验工作开辟了更为宽泛的领域和实践的渠道,使《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作文教学模式研究》得以顺利实施。

二、研究条件的保证

(一)设备、资源:

学校图书室拥有数百册有关教育教学理论的书籍供课题组使用,每年学校都新购置有关教育科研理论的书籍。课题组拥有4台课题实验教师专用计算机、一个拥有20台计算机的电子备课室和两个微机教室以及教育宽带网,一千多套教学软件、教学素材库供师生使用。每学期要新购教育教学软件,研究资料充足。

(二)研究人员:

课题组负责人吴奋海校长,一直从事小学教学管理工作,对于本课题的实验给予最大的理论指导和物质支持。课题组成员中均是小学高级教师,肖方方是河南省学科带头人,曾长期参与“愉快教学”、“小学生学习方法研究”、“启发-探究式教学法”等焦作市重点教育科研课题研究。梅素霞是省级骨干教师、全国优秀教师。徐净馨是省级教育教学专家,曾承担多项省、市级课题研究。张梅艳等三位实验教师均是焦作市骨干教师,教学实践经验丰富,有较高的教育教学理论水平和较强的教科研能力。

(三)经费: 学校在人力、财力、物力方面给予课题全面的支持,按计划为课题研究提供课题研究成果现场会、课题实验公开课、录像课、座谈会、光盘资料等所有费用。

三、课题成果

学校课题组对实验过程和参加作文教学实验的学生、教师进行了具体、认真地考察,结果表明,研究实验已初见成效:

(一)构建了“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作文教学模式”。

(二)探索了多种多样的习作批改方式方法和作文教学评价途径。

(三)提高了广大学生的习作兴趣。

(四)习作批改小老师具有了一定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评赏能力,小老师批改习作的正确率逐步提高,一些小老师还创造性地设计了富有个性、激励性的批语评语。

(五)学生自觉批改习作的习惯正在形成。

(六)习作批改实验使学生习作能力提高的同时,也从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教师的批改工作量。在习作批改活动中,小老师批改一篇习作约为教师节省4分钟,全校班额平均87人,可为全体语文教师节约124.7小时。事实表明,作文实验正在逐步实现为教师减负,使教师有更多的时间投入到其他教育教学活动中。

(七)促进教师队伍专业素质提高。教师通过实验,教育观念更新了,教育科研能力提高了。2002年10月以来,教师的190多篇习作批改实验下水文、征文在省、市、区级大赛中获奖;实验教师中有60余人次在省、市、区级各类作文优质课以及作文论文评比中获奖。塔南路小学被市教育局命名为“作文实验基地”。

(八)创办了学校作文网站。

四、存在问题及措施

(一)从实验管理人员到实验教师的教科研能力还不高,我校课题组将本着“边实践,边学习”的思路,加强教育科研理论和方法的培训学习,进一步加强管理,实验各环节的管理工作不够科学、规范。

(二)参加实验的师生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还有待提高,网络环境下的作文教学活动经常会遇到一些较难克服的技术困难,对实验进一步深入有一定的影响。

(三)如果情况允许,实验有必要在深入开展,继续做实,做出更好的成效。

2005年8月

第四篇:创新教学环境下英语综合能力提升研究实验方案

《创新教学环境下英语综合能力提升研究》实验方案

一、实验课题的背景与目标

1、国内外研究的进展: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全国全面推开,此次改革是通过课程改革促使教师的教育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发生根本转变,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为学生进一步获取知识并获得终身发展创造条件,使学校教学工作真正走上素质教育的轨道,取得巨大的成就。然而,在当前学校英语课堂教学实际教学过程中出现了“新倾向”和“新问题”,在各种规格的评优、公开示范课中,教师一味追求热闹、活跃的气氛,出现了重现象不重本质,重形式不重实质的现象,我们的学生英语能力却没有得到应有的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出现低效或无效。此外,我们英语的课堂也存在教师教得很辛苦,学生学得也很辛苦但收益不大的现象,因此我们应实行创新英语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布鲁纳曾经说过:“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回答问题,而不是限制学生的思维,被动地跟着老师走,因此我们的英语老师必须认识到要在创新环境下进行课堂教学才能真正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着力让学生通过体验、实践、讨论、合作、探究等方式,提高听、说、读、写的综合语言技能,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师必须改变自己的传统做法,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结构,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培养能力的场所。目前,国内各地也纷纷开展了关于创新教学有效性的研究,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大量先进教学理论和教改经验为我们深入开展本课题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撑。

2、存在问题:

在当前学校英语课堂教学实际教学过程中出现了“新倾向”和“新问题”,在各种规格的评优、公开示范课中,教师一味追求热闹、活跃的气氛,出现了重现象不重本质,重形式不重实质的现象,我们的学生英语能力却没有得到应有的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出现低效或无效。此外,我们英语的课堂也存在教师教得很辛苦,学生学得也很辛苦但收益不大的现象,因此我们应实行创新英语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

目前,我们的课堂教学虽有改观,但基本上还是老经验、老办法、老路子,自觉学习先进教育教学理论的积极性不高,教学观念比较陈旧,缺乏改革创新的意识,缺少教师自主发展、专业发展的欲望。在教学的预设方案和方案的实施过程中,并没有从教与学的和谐发展的角度,从诱导学生探究的角度去考虑。对教学行为的反思和行为的跟进都缺少主动性,缺乏应对的策略。所以,开展此项课题的研究,对于提高教师的素质,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也是至关重要的。

3、理论现状:

英语新课程改革的形式在不断的变化,课程改革的思想也逐渐深入人心,那么,我们作为一线教师,就更加应该去了解新课改,以及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创新教学环境下英语综合能力提升研究》课题研究的核心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真正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因此,提升英语学科的教学效益,最重要的就是把创新英语课堂教学作为重点,要在创新环境下进行课堂教学才能真正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就近年的英语中考试卷来看,英语题型呈现多样化趋势,很巧妙灵活地考查了英语基础知识,更深层次的揭示了创新英语课堂教学以提高学生英语综合知识为目的的重要性。

二、课题概念的界定

主要是通过创新环境下的英语课堂教学让学生通过听、说、读、写等方面的语言实践活动去发展英语语言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和行为习惯,教师应注意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营造一个能进行交际实践的学习环境,并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手段,努力扩大学生的知识面,通过设置疑问,引导学生思维的活跃;充分发掘初中英语教材中的创新教育素材;培养发散思维提高创新思维能力。通过在创新环境下的英语课堂教学,改进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优化教学评价,让学生逐步掌握英语综合知识和技能。

三、本课题研究目标与内容

(一)研究目标

(1)有利于教师用好教材,积极探索高效课堂的策略,提高教学效率。

(2)能调动教师实践方研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常态教学研究进行规范化提升。

(3)有利于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不断地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既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创新精神,使每个学生的身心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从而真正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综合能力。

(二)研究内容

目前我国的中学英语教学还未能充分体现在创新教学环境下如何提高学生英语综合能力,还未能实现英语教学效果的最大化。学生英语的综合能力的提高,主要是通过在创新环境下的英语课堂让学生通过听、说、读、写等方面的语言实践活动去发展英语语言能力,在英语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和行为习惯,教师应注意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营造一个能进行交际实践的学习环境,并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手段,努力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设置疑问,引导学生思维的活跃;充分发掘初中英语教材中的创新教育素材;培养发散思维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四、重点、难点、突破之处

研究重点:主要是通过创新环境下的英语课堂教学让学生通过听、说、读、写等方面的语言实践活动去发展英语语言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和行为习惯,教师应注意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营造一个能进行交际实践的学习环境,并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手段,努力扩大学生的知识面,通过设置疑问,引导学生思维的活跃;充分发掘初中英语教材中的创新教育素材。

研究难点:创新英语环境下英语课堂教学模式研究;如何进行创新英语课堂教学的导学案的设计研究。创新英语环境下如何提高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研

突破创新之处:通过创新英语环境下的课堂教学,改进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优化教学评价,通过学习与研究,丰富教师的教学理论,更新教学理念,提高业务素质。充分理解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内涵。优化课堂教学,创建和谐英语课堂,提高合作学习和课堂提问技巧,从听、说、读、写情景创设入手,培养学生英语学习兴趣,向45分钟要效益。

五、研究方法

1.调查分析法:通过问卷、个案调查,搜集教学一手资料,从实施研究环节等方面分析、论证。

2.理论研究法:理论研究法广泛采集国内外有关中学英语教学中创新教学的

经验报告、交流论文、学术论著等材料,供课题组成员学习、研究,并筛选出可供借鉴的材料,进行信息加工、处理,构建理论框架。

3.行动研究法:课题组研究成员通过对各自的实验班级信息、数据的处理、分析,总结、验证其可行性、先进性,并定期进行交流,不断充实、完善课堂教学,创新教学模式,使课题研究在实验中不断得到确认、完善和升华。

4.总结论证法:编制研究报告,定期研究经验,分阶段写好课题总结,撰写论文,编撰成材料。

六、具体实施步骤、成果及成果实现形式

本课题研究大致分为四个阶段:

一、准备阶段(2016年9月-2016年10月)调查研究、收集资料,论证实验可能

1、填写申请表

2、制定实验方案

二、实验阶段:

第一实施阶段(2016年11月-2017年8月)按实验方案进行实施阶段 1)积累和筛选与课题有关的有效经验材料,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2)组织对课题组成员对研究课题《创新教学环境下英语综合能力提升研究》的认识学习,提高课题组成员的理论素养和科研能力。

3)创新环境下的英语课堂教学对英语语言运用能力考察情况进行分析,提出假设,制度详细的实验方案、计划和操作体系。4)定期研讨“创新环境下的英语课堂教学”教学模式,不断调整操作体系。5))抓好教学质量的跟踪调查分析。做好数据的统计、分析工作。课题组做好中期总结,对实验的操作效果作出评价,总结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调整实验方案。

第二实施阶段(2017年9月-2018年5月)

(1)根据第一实施阶段的经验和已调整的实验方案,继续做好实验工作,进一步完善实验操作体系。

(2)组织前期成果汇报活动。

三、总结阶段(2016年3月-2018年6月)

(1)收集、整理实验数据,撰写实验报告。

(创新环境下的英语课堂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2)总结研究成果,撰写课题研究报告。

(创新环境下的英语课堂对提高英语综合能力的研究关系)

四、提升与结题阶段(2018年76-8月)

全面分析整理调查数据、教学案例、教学资源。对课题研究进行全面总结。

七、研究保障条件

研究人员的水平

课题组成员都是本科学历,中学高级教师,一级教师组成,分布在教学第一线,有着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每人都有多篇论文在省、市、县获奖,各自都参与过科研课题的研究工作,有着一定的研究水平,为本课题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完成本课题研究的时间保证、资料、设备等科研条件 1.主持人李小珍和其他成员均为教学一线教师,有足够的时间和能力保证研

究的正常运行,同时学校每周一下午集中研讨实验过程中发现的问题。2.实验学校都已建成校园网、电脑室、语音室和软件制作室,硬件设施齐全,并且都曾经开展过《发展与创新教育研究》等多项校级课题研究活动,已经积累了丰富的实验经验。

3.学校每个班已安装了多媒体白板,开通了互联网,共享了多所网校的网络资源。

4.本课题的研究费,包括参加会议、购买资料、数据统计等,均由本校计划经费开支。

前期成果:校级课题《英语活动式教学》已经圆满结题;所撰写的论文《读写结合,提高中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探究》获小都中学论文比赛一等奖;论文《中学英语阅读教学中“读写联动”的研究与实践》获小都中学论文比赛一等奖;论文《浅析多媒体教育技术在农村初中英语课堂中的应用》获移动杯论文比赛三等奖;论文《巧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初中英语课堂》在“2013年教育技术论文评选活动”中荣获三等奖

第五篇:《网络环境下新型教学模式的研究》实施方案

《网络环境下新型教学模式的研究》实施方案

一、课题论证:

“九五”期间,我国召开了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作出了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教育技术系统广泛开展了《应用教育技术,促进素质教育》的科研活动,有效的促进了实验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和教育现代化建设,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2000年 10月,教育部召开了“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会议明确提出中小学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和实施“校校通”工程的目标及任务。会议提出了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实现教育的跨越式发展。这就为我国教育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契机。福州八中作为福建省一级达标学校和全国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已具备条件并正创建全国示范性普通高中的过程中,在教育教学方面已具有一定的领先优势,已基本具备了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研究探索教与学的方法与模式,培养创新人才,推进素质教育的内部和外部的环境和条件。

二、本课题研究主要内容:

1、指导思想:通过本课题的研究,结合我校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课程改革与深化的实际,探索并总结利用网络资源和网络技术,形成我校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新模式。

2、课题界定:

本课题所说的“网络环境”指在我校已建成的千兆主干校园网的基础上,通过10M带宽的宽带网和卫星接收系统共享INTERNET资源的教学网络环境。

“网络环境下新型教学模式的研究”是指在网络环境下,运用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以信息技术为载体,研究教学新手段和新模式以及研制、开发网络环境下的课程和资源的研究。研究重点:网络环境下自主探究学习模式的建构。

研究难点:我校教师的观念更新、对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教育技术的掌握水平;现代教育思想和理论及现代信息技术与我校教育改革的整合。

三、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主要以行动研究法为主,结合我校教育教学实际,立足教学,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在资源共享和教学手段上发挥网络环境的优势,体现课程的“即时性”和“双向交流性”;与我校综合教改和课程改革相结合,在课改中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理论实际相结合,总结提炼、形成试验结果,以课例、论文集、课件库、教学资源库等形式结题。

四、研究条件:

福州八中是福建省一级达标学校,目前正处于创办全国示范性普通高中的过程中,长期以来,我校已形成“一体三重”(讲究整体效益、重情、重导、重实践)的教育教学特色,并为适应新的教育形势的发展,于98年在我省率先开展“深化分层次教学,实行学分制管理”的综合教育教学改革,目前已走上了健康、稳定、正常发展的轨道,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深厚的基础。

本课题以郭福濂校长为组长,各学科骨干教师为研究员,所有参加研究的老师均具有丰富或较丰富的本学科教育教学经验,在一定程度上具备了现代教学思想和理论,同时能较熟练的运用信息技术开展学科教学工作,能熟练地运用网络技术制作课件和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并已在此方面做出了一定的成果。

我校作为全国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成立现代教育技术研究室,由教务处副主任骆志煌兼任研究室主任,负责学校现代教育技术理论研究和实践、硬件设施的规划、申购和管理;改组电教组,成立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室,理顺与信息技术教研组和劳技教研组的关系,负责学校现代教育技术设施的管理和维护,网管中心配备3名专职和2名兼职管理维护人员,保障设备的正常使用和维护,在行政管理和组织上为本课题研究的顺利开展提供了保障;将研究过程融入教育教学常规管理之中,为课题研究提供了组织和时间的保证。

学校现已建成千兆主干、百兆交换到桌面的校园网,租用电讯10M动态IP的宽带网作为校园网的出口,目前已建成多媒体教室6间,多媒体学术报告厅1间,配置多媒体电脑、投影设备、视频展台、VCD和录像机及音响等设备,并根据不同的需求选择设备的功能;我校现有网络教室3间,曾多次作为全国计算机奥赛福建赛区的考场;目前所有学生机和教师备课室、多媒体演示终端和各办公室办公终端均可通过宽带网和有线电视网共享Internet资源,另有卫星接收设备接收亚洲2号卫星的教育信息,为开展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和老师查询信息及对外交流提供了条件。福州八中校园网站(http://.cn)架构以来,得到校内外师生和各界人士的关注,成为宣传八中和对外交流的窗口。此外,我校还配置了AV型多媒体语音教室、信息技术奥赛集训室、教师备课室、60个机位的音像阅览室等,并已组建了多媒体教学网络、办公网络和图书资料信息网;架构校园有线电视演播网络和无人职守智能广播系统,制定和完备设备的管理条例,规范电教器材的管理和使用,使之规范化、制度化。所有这些均为我校开展课题研究提供一个有利的条件和环境。

五、实施步骤:

1、2001年7月--2002年6月

①、学校总课题组成立,申报《网络环境下新型教学模式的研究》研究课题。

②、校内各学科子课题组的成立和子课题申报。

③、结合2001-2002年的青年教师创优课、特色课和示范课三次公开教学、评课和说课活动开

展学科的课题开题研究活动。

④、组织有关人员开展校际参观、访问和交流。

2、2002年7月--2003年6月

①、开展课题组相关培训和交流以及全校性的教师技能训,完善自2000年以来形成的常规管理制度,对全校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展教学研究提出新的要求。

②、建构成果框架(教学资源库、课件库等)和基本内容。

③、结合2003-2004学年的青年教师创优课、特色课和示范课三次公开教学、评课和说课活动开展学科的课题研究。

3、2003年7月--2004年6月

①、各学科子课题课题第一阶段总结工作,进行优秀子课题的评选和表彰。

②、评选本总课题的重点子课题,以2-4个学科子课题为龙头,带动其他学科子课题的研究工作。

③、结合学校“一体三重”(讲求整体效益、重情、重导、重实践)的教育教学模式,开展各学科进行本课题研究的经验交流,体现和总结各学科的教研成果,汇编教育教学论文集。

④、完成福州八中教育教学资源库(含教育教学公共素材库和各学科课件库、课例库、学科素材库、教案库、学科论文库等)的初步建构。

4、2004年7月--2005年6月

①、《网络环境下新型教学模式的研究》课题中期评估工作,拟邀请总课题组的李克东教授或其他专家、领导莅临指导。

②、第二阶段总课题和子课题的开题工作。

③、继续完善福州八中教育教学资源库的建设。

④、汇集各学科相关的课例集(含课程设计、教案、脚本及教学录像等),完成视频数字化和系统化。

5、2005年7月--2006年6月

①、《网络环境下新型教学模式的研究》课题各学科子课题的结题工作。

②、初步完成福州八中教育教学资源库的初步建构。

③、结合本学年的青年教师创优课、特色课和示范课三次公开教学、评课和说课活动,评选出本课题优秀课例。

④、总课题结题的准备工作。

6、2006年7月--2007年6月

①、《网络环境下新型教学模式的研究》总课题结题工作,邀请有关领导和专家召开结题现场会。

②、校内优秀学科子课题的评选和表彰工作。

③、完善福州八中教育教学资源库,建构具有一定规模的课件库、课例库、学科素材库、教案库、学科论文库等。

④、汇编《福州八中〈网络环境下新型教学模式的探究〉课 题研究教案、论文集》。

六、组织与管理:

学校总课题组长: 郭福濂(高级教师)校 长

总课题副组长: 王蔼群(特级教师)总支书记 福州市电教研究会副会长

陈雷鸣(特级教师)教务处主任

骆志煌(高级教师)教务处副主任 现代教育技术研究室主任 福建省电教研究会副秘书长

学科子课题组成员:

陈光斌 政治科子课题组负责人 高级教师

吴徽武 外语科子课题组负责人 高级教师

林浦松 语文科子课题组负责人 高级教师

廖弘毅 物理科子课题组负责人 高级教师

陈 光 信息技术科子课题组负责人 高级教师

骆志煌 历史科子课题组负责人 高级教师

陈文辉 生物科子课题组负责人 一级教师

张 弘 数学科子课题组负责人 一级教师

陈 祝 化学科子课题组负责人 一级教师

陈学军 地理科子课题组负责人 一级教师

章盛智 劳技科子课题组负责人 一级教师

电教技术员: 李剑明、黄品霞、唐晓勇、刘志杰

资料管理员: 王丽华、曾 帆

七、预期成果

1、福州八中教育教学资源库(含教育教学公共素材库和各学科课件库、课例库、学科素材库、教案库、学科论文库等)的建构。

2、完成《福州八中〈网络环境下新型教学模式的探究〉课题研究教案、论文集》的汇编,总体上体现和总结各学科的教研成果,其中推荐部分论文参加全国和省市相关论文评选。

3、部分重点研究学科子课题推出的观摩课及相关的课件、课程说明、脚本、数字化视频成果。

下载《基于教育城域网环境下教学模式的研究》实验方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基于教育城域网环境下教学模式的研究》实验方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网络化环境下的中职语文教学模式研究

    网络化环境下的中职语文教学模式研究 【摘 要】随着互联网技术和信息科技的发展以及互联网络的盛行,结合中职语文课程教育目标的改革,探讨互联网络对中职语文教学的影响和在新......

    《鄂尔多斯市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环境下教学模式研究》课题研究

    《鄂尔多斯市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环境下教学模式研究》课题研究中 期 报 告课题名称:课题负责人:所在单位:- 1 -- 2 -- 3 -- 4 -- 5 -......

    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模式和教学设计的研究

    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模式和教学设计的研究(作者:訾斐) 2009-12-27 9:22:22 前言: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和深入,特别是Internet与校园网的......

    新课程环境下小班化教学模式的探索与研究

    新课程环境下小班化教学模式的探索与研究 ——徐行中学2007年课改工作总结 2006年下半年,嘉定区徐行中学与曹王中学合并,成为新的徐行中学。合并前的徐行中学是上海市一期、二......

    《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

    《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 实施方案 一、 课题研究的背景: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促使教育观念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促进了......

    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

    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 计算机科学的迅猛发展,特别是 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出现改变了社会各个领域运行和发展的模式,改变了社会成员的生活方式和教......

    新课程环境下课堂教学模式的建构研究

    《新课程环境下课堂教学模式的建构研究》实施方案 一、研究背景: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新的课程标准的实施,新课改对课程的性质、功能、内容、实施以及评价都进行了重新定位。新......

    社区教育教学模式研究

    社区教育教学模式研究 摘要:社区教育是一种教育的组织形式,社区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以各种教育方式、多种教育手段提高国民的素质 关键词:四种模式 模式定位 正文: 社区教育是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