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福州三坊七巷旅游看名人故居
福州三坊七巷旅游看名人故居(图)
2010-2-13 13:41:38福州日报字号:[大 中 小] 选择背景色:
春节到三坊七巷看名人故居 有冰心故居严复故居等(图)
这里是中国最大的古民居群;这里历史名人故居云集,以最高票获得文化部、国家文物局批准的“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称号,并被誉为“中国历史街坊唯一的活化石”。走进这里——三坊七巷,你便走进了乡土的深处、历史的奇处、文化的私处、精神的高处。
今年春节期间,除了先期开放的水榭戏台外,三坊七巷还将开放林觉民·冰心故居、林聪彝故居、严复故居、二梅书屋、叶氏民居、蓝建枢故居、林则徐纪念馆等。来三坊七巷旅游的市民千万别错过一睹福州历史名人故居的机会!
【林觉民·冰心故居】
到三坊七巷旅游,有一个地方不能不去,因为它是“一座宅院,两位名人”。这所宅院就是林觉民·冰心故居。
林觉民故居厅堂两边的厢房为陈列展室,第一展室展现广州辛亥革命背景、第二展室展现林觉民生平介绍。为复原故居面貌,这里收集了晚清时期福州地区常见的家俱实物,如床、妆台、凳子等,作为故居陈列替代品,并按文人世家习俗精心摆放,梳妆台上方挂林觉民与妻子的两张照片。故居的后花园参照典型的福州民居后花园风格规划,设一汪小鱼池,池旁种植腊梅,园中置传统的石桌、石凳,立林觉民与妻子的塑像于桌前,展示夫妻恩爱的生活场景。
根据冰心老人生前的回忆,南花厅复原了她幼年时期的读书场所——紫藤书屋。门楣上方正中悬挂“紫藤书屋”的匾额,两侧的柱子上挂着冰心祖父的“知足知不足,有为有弗为”的对联。这处展室同样是采用具有福州特色的木格窗式展墙,地面铺设青石板。
【林聪彝故居】
林聪彝是林则徐的第二个儿子,林则徐充军新疆伊犁之时,林聪彝和弟弟林拱枢随侍,之后林则徐带病从福州赴广西,林聪彝随行。林则徐不幸病逝于广东普宁时,是林聪彝扶其灵柩回福州。林聪彝故居始建于明代,占地面积近3000平方米,是明末唐王朱肇建在福州称帝时的大理寺衙门,也是明、清时期福州最大的豪宅之一。林聪彝为官之后购置了该房产。
林聪彝故居位于宫巷24号,坐北朝南,四面风火墙。门头房在正座东侧,临街十扇大门。值得一提的是花厅部分,完全是清式建筑,这里的建筑构件汇集了福州工匠的高超技艺。花厅廊檐的悬钟采用透雕的手法,下为花篮,上为牡丹图案;檐柱下的青石柱上刻有浮雕动物图案,以及回廊上的妇女儿墙极像铁扇公主的芭蕉扇。第三进的石门框有一个灰塑,塑的是亭台楼阁,保留相对完整。花园歇山亭的北侧,隔墙上有漏窗,这种漏窗在三坊七巷的建筑中仅此一处,漏窗上的栏杆刻有竹节的图案。
【严复故居】
毛泽东曾把一个人和洪秀全、康有为、孙中山并列,推崇为中国近代“向西方寻找真理”的先进人物杰出代表。这个人就是严复,也是三坊七巷走出的近代启蒙思想家、翻译家和教育家。
严复1854年1月8日出生于福州,其故居位于郎官巷西段,坐北向南,主座与花厅两座相邻,总占地面积625平方米,由主座和花厅组成。主座双重大门向前,前有装在石门框内木条隔扇门(又称宁波门)、后有装在石臼上的串桶大板门。大厅是清朝同治年间建的,距今有100多年的历史,大厅摆放的案几、八仙桌、茶几和椅子都是晚清时期的文物。花厅是民国时期建的,后面还有回廊。
严复逝世80周年之际,市文物管理局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启动严复故居修复工作。修复完毕后,文物部门还筹备了严复生平事迹展,制作严复铜像。
【福建民俗博物馆·二梅书屋】
福建民俗博物馆2月9日在郎官巷南侧25号的二梅书屋正式开馆,免费向市民开放,喜欢明清家具的市民不可不看。
二梅书屋始建于明末,2006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福州最著名的古书屋之一,其独具一格的建筑风格、完整的构建体系,充分体现中华古建筑的艺术水平和科学水平。书屋修复工程于2007年下半年启动,占地面积约2937平方米,总投资1757.93万元。经过两年多的精心修复,二梅书屋保护修复在春节前全面完工,并被辟为民俗博物馆,成为全省规模最大、品种最多、文物价值最高的明清家具展示馆,展示近千件闽派古典家具、木雕木刻、福建各窑口瓷器、名人字画、工艺精品等民俗文物,免费向市民开放。
【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苑·叶氏民居】
辛亥革命黄花岗烈士林觉民考试时写下“少年不望万户侯”七个大字,投笔离开考场,有一位考官看到林觉民的背影,不禁脱口而出:“亡大清者,必此人也”。这个考官就是叶氏民居的主人叶在琦。
叶氏民居坐落在南后街西侧,始建于明代,清至民国,屡有修葺,大门朝东,外墙为民国时代改建的青砖墙体。整体建筑由东面正座及西面2个侧院组成,建筑面积2321平方米。平面布局完整,集明、清、民国3个时代的建筑风格于一体,是南后街保存相对完好的典型古民居。
2009年11月6日,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苑揭牌,正式落户福州南后街177号叶氏民居,成为展示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常设基地。春节期间,叶氏民居每天都会邀请全省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演员现场表演,展示福州软木画、福州漆器、厦门漆线雕、武夷岩茶、柘荣剪纸、泉州竹编、惠安木雕、厦门布袋戏等20多种“非遗”制作工艺,免费向游客开放。
【闽都民俗文化大观园·蓝建枢故居】
走进三坊七巷民国海军总司令蓝建枢故居而创设的闽都民俗文化大观园,你便走进了一个博大的文化殿堂。在领略这座名人故居建筑之美的同时,你将被民藏珍宝和民俗文化强烈震撼!以3000多件珍贵历史文物、民藏古物组创的《吉祥福州》《诸神峰会》《十邑厅堂》《婚嫁礼俗》《天工开物》《武术器械》等专题会让你大开眼界。
春节期间,蓝建枢故居有很多活动等您参加。正月初一下午3时至5时,著名闽剧老艺人黄愿亭、陈士心领衔献演传统著名闽剧折子戏、名段清唱;正月初二下午3时至5时,著名民俗专家方炳桂老先生的《话说闽都文化》等精彩节目,让大家在参观民俗大观园的同时又能体会到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不凡魅力。蓝建枢故居开放时间:上午9时至晚9时。
【林则徐纪念馆】
林则徐纪念馆,成立于1982年,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和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全国禁毒教育基地。林则徐纪念馆现已免费开放。
扩建后的林则徐纪念馆采取福州传统建筑与古典园林相结合的形式,与原林则徐纪念馆风格保持一致。馆内有仪门、御碑亭、树德堂、南北花厅、曲尺楼等具有晚清地方特色的古典园林式建筑物,还新增一处观光休闲花园。
虎门销烟展厅是林则徐纪念馆扩建部分新增的展览,以声、光、电等多种手法演绎虎门销烟的场景,再现170年前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画面。整个展厅呈半椭圆形,近200平方米。大厅中央展区为销毁鸦片的实景,108个由玻璃钢铸成的兵勇、民众或搬鸦片、或往销烟池投放鸦片,个个栩栩如生。
林则徐纪念馆新馆项目投入超过1亿元,面积由原来的3500平方米扩大至8500平方米,是目前全国最大的展示林则徐史料的展览馆。扩建后的林则徐史迹展厅分5个展区,主题分别是矢志报国的闽都赤子、清正务实的社稷名臣、放眼世界的左海伟人、举世共仰的禁毒先驱、抗敌御侮的民族英雄。
【水榭戏台】
位于南后街衣锦坊东口北侧的水榭戏台,始建于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原为孙氏乡绅的宅第,后经多次改建。清道光年间,为郑姓官员的私家住宅,成为3座相邻、全坊最大的宅院。水榭戏台由正落(主座)、中落(别院)和侧落(花厅园林)3座建筑自西向东毗邻排列而成,每座三进,共九进。现存主座三进、别院一进、花厅园林三进,建筑面积2600多平方米。
水榭戏台是府内聚会、宴客、演戏的地方。戏台建在水池上,为杉木结构,大约30平方米,呈四角形。戏台正对面是前阁楼,歇山顶,有许多精美的木雕。阁楼是二层看台,据说以前男宾看戏坐楼下,女眷在楼上。戏台边有一叠石假山。在戏台与假山之间,修复有小石拱桥及六角亭,环境清幽雅致,在那儿看戏,是何等的享受!
春节期间,水榭戏台均免费开放,2月17日(正月初四)下午3时至5时30分,这里还有一场文艺表演。
【旅游小贴士】
到三坊七巷旅游,庞大复杂的明清古建筑群足以让您短暂迷路。因此,在快乐游玩的同时,有些线路示意标志千万别忘了看。
三坊七巷导览全景图:在南后街南北口各设三坊七巷导览全景图,标有主要景点及旅游服务设施的位置,包括各主要景点、游客中心、厕所、出入口、停车场,并明示咨询、投诉、救援电话。
导览图:在林觉民·冰心故居、严复故居、水榭戏台、叶氏故居、蓝建枢故居、林则徐纪念馆等景点内设导览图,标明现在的位置及周边景点和服务设施。
指示标牌:在各公共场所设置指示标,如厕所、公用电话、邮局、银行、休息场所和小卖部等,并在各坊巷及宅院内设置参观线路指示标。
春节期间,旅游学校的学生将在水榭戏台、严复故居、林觉民故居等处担任讲解员,免费为游客服务。(记者 吕路阳/文 叶义斌/摄)
第二篇:福州三坊七巷导游词
三坊七巷自晋、唐形成起,便是贵族和士大夫的聚居地,清至民国走向辉煌。区域内现存古民居约有270座,有159处被列入保护建筑。以沈葆桢故居、林觉民故居、严复故居等9处典型建筑为代表的三坊七巷古建筑群,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福州三坊七巷导游词,欢迎借鉴参考。福州三坊七巷导游词(一)
大家好,我是你们的导游,我叫郑嵘,你们可以叫我小郑。今天我将带领大家游览世界有名的五A级景区——三坊七巷。
这是大名鼎鼎的三坊七巷,它被人们誉为明清古建筑博物馆。三坊七巷占地约38.35平方公顷。其三坊是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七巷分别是杨桥巷、朗官巷、塔巷、黄巷、安民巷、宫巷、吉庇巷。
大家跟我来,这是衣锦坊。到了衣锦坊,我就要给大家说一个故事。相传,古代有一位书生,才高八斗,可次次应试都名落孙山,街坊邻居都看不起他。后来,他终于考中了进士,做了官。晚年衣锦还乡,其地就叫衣锦坊。
大家再看看这朗官巷,朗官巷是宋代有名的坊埠,因宋代刘涛居住在此,子孙数代皆为朗官。故名叫朗官巷。
你们瞧,这是宫巷里的沈葆桢故居。他于道光20年中举人,过了七年中了进士。他是林则徐的次婿,是清代第一任船政大臣。
现在,我们要求品尝一下福州的特色小吃——鱼丸。鱼丸是我们福州的美食亮点。那白白的鱼丸皮,像棉花一样软软的,咬一小口,肉的香味扑鼻而来,味道香浓,就是你一点儿也不想吃,也会被那香气迷住。
时间过得真快,到了自由活动的时间了,我们可以自由玩耍,记住1小时后在这里集合,请您注意以下几点:
1、请不要乱扔垃圾
2、请不要乱刻乱画
3、请不要折花
4、请不要爬树
希望您能做到,谢谢!
福州三坊七巷导游词(二)福州是一座拥有2200多年历史的名城。唐开元十三年(725年)设福州都督府始称福州。五代梁开平二年(908年)闽王王审知扩建城池,将风景秀丽的乌山、于山、屏山圈入城内,从此福州成为“山在城中,城在山中”的独特城市。“三山”成了福州的别名。
福州位于福建省东部闽江下游,是全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全市总面积11968平方公里,其中市区总面积1043平方公里;总人口48O多万,其中城区人口116万。“因州北有福山”,故名福州,又因900多年前就遍植榕树,“绿阴满城,暑不张盖”,故又有“榕城”的美称。现辖鼓楼、台江、仓山、马尾、晋安五个区和福清、闽侯、罗源、连江、长乐、平潭、闽清、永泰等二市六县。居民以汉族为主,还有畲、满、苗、回等20多个少数民族。福州依山傍海,气候宜人,绿树常青,属暖湿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为19.6℃,最冷1月平均气温为10.5℃,最热7月平均气温为28.6℃,年均降水量1342.5毫米。最佳旅游季节为每年4~11月。市区内有闻名全国的温泉。
各位团友,今天我讲解的内容是福州明清时期古建筑瑰宝——三坊七巷。
三坊七巷地处市中心,东临八一七北路,西靠通湖路,北接杨桥路,南达吉庇巷、光禄坊,占地约40公顷,现居民3678户,人口14000余人。三坊七巷是南后街两旁从北到南依次排列的十条坊巷的简称。三坊是: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七巷是杨桥巷、郎官巷、塔巷、黄巷、安民巷、宫巷、吉庇巷。由于吉庇巷、杨桥巷和光禄坊改建为马路,现在保存的实际只有二坊五巷。即使如此,在这个历史悠久的居民区内,仍然保留着丰富的文物古迹,保存一批名人故居和明清时代的建筑。在这居民区内,坊巷纵横,石板铺地;白墙青瓦,结构严谨;房屋精致,匠艺奇巧,集中体现了闽越古城的民居特色,是闽江文化的荟萃之所,被建筑界喻为一座规模庞大的明清古建筑博物馆。
“三坊七巷”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福州的主要标志,被誉为明清古建筑博物馆。近代诗人陈衍诗云:“谁知五柳孤松客,却住三坊七巷间。”这大约就是“三坊七巷”的由来。
三坊七巷的民风民俗也是福州民风民俗的代表,许多节俗活动常以三坊七巷为中心,它包括民间信仰、岁时节庆活动、建筑物中的民俗等。
“月光光,照池塘;骑竹马,过洪塘;洪塘水深难得渡,等妹撑船来接郎。问郎长,问郎短,问郎几时返?”这是唐朝观察使常衮作的一首民谣。它曾给居住在三坊七巷的几代百姓带来多少童年的回忆。直到现在,特别是老一辈人听到这首琅琅上口的民谣仍激动不已。
三坊七巷,以它近300座的明清民居古建筑物闻名于世。古老的街巷,完整的坊里,配以古河道、古桥梁、古榕树,形成了古朴而富有特色的传统风貌,引起了国内外许多文物考古专家的广泛兴趣,成为游客前来福州的必到之处。可以说,它是“全国少见,江南仅有”。而老家在福州的海外游子,三坊七巷是他们魂牵梦绕、难以忘怀的故园乡土。
福州三坊七巷导游词(三)福州至今还保存相当一部分自唐宋以来就已经形成的坊巷,成为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标志之一。
“三坊七巷”的“三坊”,系指衣锦坊、文儒坊和光禄坊。三坊均位于南后街之西侧,隔街与东侧之“七巷”相通、衣锦坊,旧名通潮巷。宋代宣和年间(1119—1125年)陆蕴、陆藻兄弟居于此地,两兄弟才华横送,名重一时。陆蕴官任福州知州,陆藻官任泉州知州,两人回乡时命此坊为“棣锦坊”。南宋淳熙年间,王样任江东提刑,退休后也居于此地,将棣锦改名为衣锦,以示衣锦返乡之意。
文儒坊,旧名山阴巷,初名儒林坊,以宋代祭酒郑穆居于此,改为文儒坊。因为坊里除了郑穆之外,还先后住有九门提督、宝岛总兵甘国宝,抗倭名将、七省经略张经,清光绪皇帝老师陈宝琛之父陈承裘,《福建通志》主编陈衍等儒林名士,故称儒林坊名符其实。
光禄坊,北宋熙宁元年(1068年)以光禄大夫身份任福州知州的程师孟,常到坊里的法禅寺游览,见池畔有一块大岩石,便登石吟诗,故被称为“光禄吟台”,而此坊也改名为光禄坊。程师孟题吟的“光禄吟台”四个篆字石刻今尚存。
“三坊七巷”中的七巷均位于南后街之东侧,由北向南分别为杨桥巷、郎官巷、塔巷、黄巷、安民巷、宫巷、吉庇巷。
福州三坊七巷导游词(四)福州这座具有2200多年历史的古老城市中心,坐落着这片遐迩闻名的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它占地约40公顷,由三个坊、七条巷和一条中轴街肆组成,分别是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杨桥巷、郎官巷、塔巷、黄巷、安民巷、宫巷、吉庇巷和南后街,因此自古就被称为“三坊七巷”。
三坊七巷起于晋,完善于唐五代,至明清鼎盛,古老的坊巷格局至今基本保留完整,是中国都市仅存的一块“里坊制度活化石”坊巷内保存有200余座古建筑,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九处,省、市级文保单位和历史保护建筑数量众多,是一座不可多得的“明清建筑博物馆”。
三坊七巷因地灵而人杰,这里一直是“闽都名人的聚居地”林则徐、沈葆桢、严复、陈宝琛、林觉民、林旭、冰心、林纾等大量对当时社会乃至中国近现代进程有着重要影响的人物皆出自于此,使得这块热土充满了特殊的人文价值和不散的灵性及才情,成为福州的骄傲。
福州三坊七巷导游词(五)习惯上讲,我们都先说三坊后讲七巷,其实,从建筑位置来分析应该是先有七巷后有三坊。唐代的先民们先是沿着城市的轴线——南街,建起了一组排列工整的“新村”。然后,再隔一条南后街,向西发展,建起一组坊巷,成为以南后街为中心轴线的“非”字形结构的街区。经过千百年的风雨变迁,大多于宋代定下坊巷之名,于明清时代形成今天建筑格局,成为福州历史文化名城的标志性建筑。
从建筑空间的处理来看,三坊七巷在中轴线上的主厅堂,比北方的厅堂明显高、大、宽,与其他廊、榭等建筑形成高低错落,活泼而又极富变化的空间格局。厅堂一般是开敞式的,与天井融为一体。特别要指出的是,为了使厅堂显得高大、宽敞、开放,一般在廊轩的处理上着力,承檐的檩木,或再加一根协助承檐的檩木,都特意采用粗大的而长的优质硬木材,并用减柱造的办法,使的厅堂前无任何障碍,这在北方建筑及其他南方建筑中,都极少见到。例如宫巷林聪彝故居之轿厅以及祠庙的戏台,均是如此处理。这是福州古建筑的重要特色之一。
三坊七巷除了在布局结构上与众不同之外,在围墙、雕饰、门面上都很有特色。
第三篇:社会实践福州三坊七巷
福建江夏学院2011年暑期社会实践报告
福州市三坊七巷商铺运营情况的调查
摘要:我们这次的实践活动地点是在三坊七巷展开。活动以着眼现在,展望未来为主题,调查福州三坊七巷的商铺运营情况,通过问卷调查,加深了解当今商铺经营者的现状,以期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参考,懂得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本次实践以参观、问卷调查、实地考察等调研形式开展,时间为六天,预计花费100 元。
关键词: 三坊七巷,商铺经营,学生创业
一、调查目的与基本方法
(一)实践目的
1通过对福州三坊七巷的商铺的调研,可以充分了解福州的三坊七巷商铺发展形势意义:
2对于当今大学必须紧跟时代,理解当今商铺经营者的难处,理解当今大学生就业与创业的难处
3通过亲身体会商铺经营者面临挑战,懂得毕业后如何为基层服务
4通过开展此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同学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两会精神,深刻领会和积极践行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锤炼意志品质、提高综合素质,促进大学生全面成长成才。
(二)大体的实践步骤
在时间前期,我们小组确定实践课题、目的、收集资料,在此基础上设计“三坊七巷商铺营情况”的调查问卷(电子和纸质版),并打印纸质问卷。最后小组分工、讨论实施方案。在时间中期,我们先开展网上调查,然后到拟去地点实施问卷调查并定期记录实践情况。在实践后期,我们小组收集、整理、分析材料并我组织小组成员讨论、做出总结,最后撰写实践论文,提交报告。
(三)实践时间及地点安排
整个寒假及下学期第一周(2月12-18日)各小组按照工作计划在三坊七巷开展调研活动,要求调研期间组员每天做好调研日志。第二周(2月19-22日)各成员返回学校撰写实践报告,并在周三前提交实践报告及附件材料(调查问卷、现场照片、调研日志、心得体会、ppt、考核手册等)
二、调查成果
—1— 福建江夏学院2011年暑期社会实践报告
(一)问卷调查分析报告
调查形式:书面问卷笔答;问卷实发100分,回收96份,问卷填写完整程度75%。该调查群体基本属三坊七巷商铺者,但由于受问卷分析人员时间、精力、能力以及问卷填写不完整性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此次调查分析只能进行粗略分析。此次调查从问卷制作到分析历经6个工作日
1接受调查商铺者的个人基本信息分析 街上已经开始经营的店铺共有96家,其中大致可分为中式食品小吃店31家、工艺品店45家、西式餐厅6家、休闲会所4家、裱褙店2家、国医馆1家、三坊七巷纪念邮局1家。
2接受调查商铺当前现状分析
金融危机后你认为商铺的效益与之前相比如何?20%认为基本相同,80%认为差别不大。金融危机主要影响的是企业而对于这种由个人开的商铺并没有什么影响。况且我国的GDP还是增长的,基本与物价持平,这也就导致了商铺的效益基本不变的原因。商铺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您认为主要是什么?92%认为是地租,8%认为是人才缺乏。三坊七巷的地租每年都会提升许多,从最开始的2000多一平方到现在的5500多一平方,这样的飞涨只用了4年。而且房地产还在增长,各个商家还不知道地租还会增长达什么地步。南后街作为商业旅游景点,这里的土地都是竞标下来的,这也导致了租金的水涨船高,而租金的上升就标志的利润的下降,如果是提高物价那在店铺众多的南后街就会缺少竞争力,顾客也将随之减少。在这样的条件制约下地租无疑就是大部分商家的主要问题。当然对于大型工艺品店而言,人才永远是关键。优秀的人才能发现更多的机遇,从而获得更多的收益。商铺是否愿意继续经营下去?被调查的商家都是选择是。南后街是福州著名的旅游景点,每天的人流量是非常巨大的,而这样的的人数,往往会带给商家可观的利润。诚然目前由于地租这个对于绝大多数商铺最大不利因素,但他们仍然相信福州会因为海峡两岸的进一步的发展而更快更好的发展,中国会进一步融入世界。这会带来更多的人流与资本来福州。所以,每个商铺者对未来充满了无限期望。
3接受调查的商铺的消费人群及宣传方式
您倾向与那种宣传方式?86%选择了没有宣传方式。10%选择打折。南后街的店铺以小吃和手工艺品居多,这样的商铺基本都是没有宣传方式的。对于西式餐厅,中式小吃店和大型工艺品店,他们都选择了打折促销。当然由于来三坊七巷的游客都是外地,大多无回头客所以没有选择打折促销。商铺主要针对的消费者是由?这个问题大家都是选国内大陆。虽然福州临近台湾,而台湾游客也很多。虽然台湾游客很希望来这里欣赏本地的福州的传统文化,但现在海峡两岸仍未真正开放。所以国内的人数还是占了大多数的。
4接受调查商铺者对于人才看法
贵商铺经常参加招聘会,却任然招不来人才吗?90%选择了难以招到满意人才,10%选择了招到满意人才。由于当今一些大学生对于小吃和工艺品的偏见,所以他们很难招到满意的人才。而大型的工艺品店对于招人情况比较满意。基本本科毕业。你所在的商铺领导重视人才工作吗?都回答了是。在三坊七巷的商业圈里是以私营企业为主,主要经营的是小吃与手工艺品,在这里只有那些大型商铺需要一些管理上的人才,可是人才往往不会选择到这种地方工作,他们往往都是到一些大型的企业或工厂里工作,这也导致了三坊七巷的人才不是很多。甚至是
—2— 福建江夏学院2011年暑期社会实践报告
缺少。而领导对人才的工作是很重视的,往往会给予更丰厚的待遇。加入你招聘人才你会选择?61%选择了一定实践经验的推销者,29%选择了一定的实践经验的推销者,10%选择了成绩优秀的应届毕业生。这里出现了分歧,卖工艺品点的商家都是选择有一定实践经验的推销者,因为他们需要的就是这样的人才。而那些大型的企业或者老字号,他们的选项在有是、一定的实践经验的推销者和成绩优秀的应届毕业生,因为他们的工资需求不高,又有动力与热情。很适合三坊七巷的经营模式。您认为目前中小商铺的人才缺乏的主要原因是? 72%对于商铺的偏见,10%选择了商铺难以提高待遇,18%选择了没有好的前景。考虑到在三坊七巷里主要的是食品小吃业,而一些大学毕业生却把这一类行业看成是不入流的,这样也导致中小商铺缺乏人才。有一部分人认为是商铺难以提高薪酬和福利。在中小型的商铺中,尤其是小型的商铺,工资薪酬并不是那么高,而人才往往都会要求相对较高的工资和福利。自然人才就不会留下来。你感觉福州的商铺留不住人才的主要原因是?50%选择待遇低,24%选择了社会保障不完整,26%选择了缺少发挥的舞台。工资待遇低,是由于三坊七巷的地租高,而又是以小吃,手工艺品为主,利润有限,工资自然不会太高。社会保障体系不完整,我国还是发展中国家,社会体系不完善,而福州的经济也不是非常发达,与北京,广东,上海,南京等城市不能比的。这样人才自然会流入大城市里。您所在的商铺缺乏哪方面的人才?贵商铺在招募人才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对人才的选择与措施,在食品小吃业里并不需要什么特殊人才,只要勤劳,而对于那些大型的企业或商铺则需要以些特殊的人才。比如国医馆,就需要专业的知识,这就是要大学毕业的人才了。而对于人才的招纳措施商家的手法都是提高工资与休假等手段。
(二)问卷调查小结
街上已经开始经营的店铺共有96家,其中大致可分为中式食品小吃店31家、工艺品店45家、西式餐厅6家、休闲会所4家、裱褙店2家、国医馆1家、三坊七巷纪念邮局1家。
政府重新接管了南后街意味着南后街的店面将重新分配,分配的方式自然是竞标,价高者得,一个店铺几万十几万的月租金自然不在话下,所以只有少数的百年老店可以得到政府的优惠政策重回南后街,比如裱褙老店“米家船”等、同利肉燕店等。这就直接导致了那些有雄厚经济实力并且看准南后街这块繁华地段,却又实在不适合出现在古街里的经营项目可以花重金租到店面,而那些恰恰是最具有福州传统文化内涵的小成本的民间手艺店,比如福州最传统的手工花灯店、手工纸伞店就不可能有实力回到它的发源地,经济因素在这里横插一手,最终使得本末倒置,南后街的店铺也在一步步流失掉自己原来的文化和特色
同时,由于租金昂贵,使得难以留住满意的人才,对于大部分商铺而言那些有一定经验的营销人员都是可望不可求的。这是制约三坊七巷大多数商铺的最大瓶颈。
三、若干建议
(一)三坊七巷发展建议
在改造前鱼龙混杂,商铺质量参差不齐,急需政府出面管理。三坊七巷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内部的居民自行改造房屋给破坏掉的的,有部分区域甚至动一根柱
—3— 福建江夏学院2011年暑期社会实践报告
子会牵连到几十户人家,这也使得有些区域修复难度极大,不得不推倒重建,没有商业化三坊七巷很难逃脱被时代淘汰的命运,时代在变,跟不上时代的东西最终都会被放进博物馆——那时候它已经死掉了。
虽然改造是必须的,但是三坊七巷的改造仍有很多不让人满意的地方。虽然工艺品店占大多数,但是其中真正具有福州特色的却是为数不多,有少数的木梳店、脱胎漆器店和字画店,大多数的工艺品店还是与南后街本身气质并不相符且毫无福州特色,比如现代珠宝店就有好几家,还有一家世博纪念品店,更多的是一些毫无特色的所卖货物繁杂的店铺,这些店铺占据了几乎半壁江山,大部分当年在三坊七巷内的小成本民间手艺老店铺已经不见踪影,特别是最该见到的南后街最出名的花灯店还有纸伞店踪迹全无。
在中式食品小吃店中,有老福州特色的小吃店有同利肉燕、永和鱼丸、福记鼎边糊、立日有/品日有肉松、耳聋依伯黄米糕、花生汤、木金肉丸、大世界橄榄等等,此外还有多家茶楼,这些店才是能够真正让人体会福州饮食魅力。但是,在中式食品小吃店中,却也穿插着一些与这些传统小吃格格不入的现代快餐店、奶茶店还有台湾美食店等等。
这样一条本应该古色古香的古街中,却存在着西式餐厅和休闲会所这样极具现代感的商店,这其中包括意大利冰淇淋店、菲牛牛排馆、咖啡厅、酒吧、红酒会所、商务会所等等。这些与三坊七巷总体风格完全不符的店面虽然为数不多在这样一个试图以“古雅”为“卖点”的街区中,总显突兀。
所以,最大制约三坊七巷发展的因素是如何让游客感受真正传统的文化气息。每一个来此游玩的顾客都希望买到那些代表福州文化产品,吃到传统地道的小吃,欣赏这里传统工艺。这就是他们为什么愿意在三坊七巷游玩而不在五一路的高楼大厦中游玩的原因。
这次改造把三七变得更像一个仿古式步行街,特色几无,走在街上很难让人觉得这是一条有上千年历史的古街,载体改了,内容变了。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三坊七巷的辉煌实际上在改造前就已经不在了,我们能做的,只是逆着历史的潮流去延缓它的衰弱,希望它消失的慢一些。但这次三坊七巷的文化保护的采取的手段并非如此,它直接终结了三坊七巷苟延残喘的古典生命。或许这意味着古典三坊七巷的死亡,或许这意味着现代三坊七巷的新生,只能由时间来评判了。
(二)大学生创业建议
1务实
好多家传统老字店强调踏踏实实从小事做起。创业不一定全是开大公司做大买卖,哪怕是传统行业中一项具有革新意义的技术创新、哪怕是开个小店,这也是创业。关键就在于毕业生们有没有从小做起、从实际做起的勇气,对行业进行深度审视,对社会和大众消费有一个深刻了解,不盲目,能从自身能力出发。比方说,位于交通运输站的店铺,应以经营日常用品以及价格低较且便于携带的消费品为主。位于住宅附近的商铺,应以经营综合性消费品为主。位于办公楼附近的商铺,应以经营文化办公用品为主,且商品档次应较高。位于学校附近的商铺,应以文具,饮食,日常用品为主。在此基础上可以尽量把店铺开在著名连锁店或强势品牌店的附近,甚至可以开在它的旁边,不仅可省去考察市场的时间和精力,还可以借助它们的品牌效应招揽顾客。
2奋斗
—4— 福建江夏学院2011年暑期社会实践报告
也许有人看到这个标题会笑,但从我们采访的商铺经营者者中,没有一个不强调,创业不是风花雪夜,其中的艰辛只有经历过的人才懂得,每天从早上8时开始工作到凌晨3时休息,没有周末,没有娱乐,只有同样的事情必须比别人做得更好,才能盈利。
三坊七巷商铺者一致认为,创业的概念应该是广义的,不管在哪个岗位,都可以看成是创业的开始,关键是提倡创业精神。为别人打工也是创业的一部分,可以视为资金、经验的积累过程。创业可以分几步走,先对社会、对市场增加了解,打工既可以增加阅历,也有助于确定自己的目标。
3积累综合素质
三坊七巷的很多老板强调综合素质。这需要你在社会慢慢积累。创业者具有较高的多维素质,主要体现在知识储备、行业经验、资源整合、社会人际网络建设、管理能力等方面。这样能够把握投资时机。在经济形势良好,商业景气、商业利润高于社会平均利润,这个时期未必是投资商铺的合适时机,在商业发达地区或商业繁荣的时期,投资者商铺选址的空间很小,而且获得成本很高。反之,在有发展潜力的区域内,商业气候尚未或正在形成中,是商铺投资的合适时机,投资者可以在较大的范围进行商铺选购。
附录:商铺发展状况调查
—5— 福建江夏学院2011年暑期社会实践报告
福州三坊七巷商铺发展状况调查问卷
首先感谢您在百忙之中能配合我们的调查,此次调查旨在了解现在福州三坊七巷地区商铺发展所面临的一些问题
1. 金融危机后您认为企业的效益与之前相比如何 A 有较大差别 B基本相同 C差别不大 请谈谈您的看法:
2商铺的发展面临很多问题,您认为最主要的是
A 融资问题 B 人才困乏 C 竞争中的不平等待遇 D管理水平跟不上E地租 贵商铺的资金来源渠道有
A 自筹资金 B银行贷款 C民间借贷 D内部集资 E其他 4 您倾向于那种宣传方式 A 打折 B 发传单 C 会员卡 5商铺是否愿意继续做下去? A是 B否 商铺主要针对什么消费者 A 国内大陆 B 国外 C 台湾 制约商铺发展的最大因素是什么? A 资金 B配套政策 C 合适人才 D地租 贵商铺会经常参加招聘会,却仍然招不来合适的人才吗 A 会 B不会
9你所在的企业领导重视人才工作吗A重视 B不重视 10假如您招聘人才您会选择
A 成绩优秀的应届毕业生 B 有一定实践经验的推销者 C待遇要求很高的高级管理者
11您认为目前中小商铺人才缺乏的主要原因是
A 社会对商铺的歧视和偏见 B 商铺难以提高薪酬和福利 C 没有好的企业前景 12您是否感觉福州的商铺留不住人才--------主要原因有 A工资待遇低 B 社会保障体系不完整 C 缺少发挥的舞台 13 您所在的商铺缺乏哪方面的人才
14贵商铺在招募人才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
—6—
第四篇:福州三坊七巷导游词
各位游客:
福州至今还保存相当一部分自唐宋以来就已经形成的坊巷,成为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标志之一。
“三坊七巷”的“三坊”,系指衣锦坊、文儒坊和光禄坊。三坊均位于南后街之西侧,隔街与东侧之“七巷”相通.衣锦坊,旧名通潮巷。宋代宣和年间(1119—1125年)陆蕴、陆藻兄弟居于此地,两兄弟才华横送,名重一时。陆蕴官任福州知州,陆藻官任泉州知州,两人回乡时命此坊为“棣锦坊”。南宋淳熙年间(1174—1189年),王益样任江东提刑,退休后也居于此地,将棣锦改名为衣锦,以示衣锦返乡之意。
文儒坊,旧名山阴巷,初名儒林坊,以宋代祭酒郑穆居于此,改为文儒坊。因为坊里除了郑穆之外,还先后住有九门提督、台湾总兵甘国宝,抗倭名将、七省经略张经,清光绪皇帝老师陈宝琛之父陈承裘,《福建通志》主编陈衍等儒林名士,故称儒林坊名符其实。
光禄坊,北宋熙宁元年(1068年)以光禄大夫身份任福州知州的程师孟,常到坊里的法禅寺游览,见池畔有一块大岩石,便登石吟诗,故被称为“光禄吟台”,而此坊也改名为光禄坊。程师孟题吟的“光禄吟台”四个篆字石刻今尚存。
*厦门火烧屿导游词 ·日光岩导游词 ·武夷山龙川大峡谷导游词 ·永定土楼导游词-
“三坊七巷”中的七巷均位于南后街之东侧,由北向南分别为杨桥巷、郎官巷、塔巷、黄巷、安民巷、宫巷、吉庇巷。
第五篇:三坊七巷名人故事
宫巷的沈家大院
福州建城的时间是公元前202年,修建者是越王勾践的后裔——无诸。
100多年后,西晋战乱,中原望族衣冠南渡。
不知道是什么吸引了这些贵胄,他们中的一部分来到福州,选在三坊七巷落脚了。当然,那时的三坊七巷还远远不是现在的样子,也就是部分中原大姓的家族聚居点。
福州特色的马鞍形封火墙
后来经过数百年几代人的经营,到了唐末,公元十世纪初,福州城已经颇具规模,三坊七巷的坊巷格局在那时初步形成;
宋代三坊七巷完善定型,而且一如既往成为高官显贵们的住宅区。
岁月更迭,出入坊巷的人换了一批又一批,然而朱门深院,锦衣华服,琴韵书香却一直流传下去。
宫巷11号的大房子应该在明嘉靖年间就出现了,因为这样的雕刻门楣是典型明代建筑的式样。
1855年,这里迎来了一位新主人,他就是沈葆桢。
宫巷
当时只有35岁的沈葆桢刚刚被破格提升为九江知府。由于为人清正,加上时常接济亲友,沈葆桢并无多少积蓄,据说,他是举债才购买了这个宅院。
房子装修好了,父母妻儿都住进去了,沈葆桢却仍旧远在江西任职。
1865年,沈葆桢的母亲、也是林则徐的妹妹去世了。按照惯例,官员因为父母丧事辞职回乡守孝,被称为“丁忧守制”,时间是27个月。然而,当时的沈葆桢已是江西巡抚,身居要职,再加上当时的国情,朝廷只给了他100天的假期。
1866年6月,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之
一、时任闽浙总督的左宗棠上疏朝廷,建议在福州设立船政局。20天后,朝廷准旨。
9月25日,陕甘等地的回民起义形势告急,左宗棠接到谕旨要调任陕甘总督。刚刚筹备不久的船政局,面临无法继续的危险。
左宗棠想到了沈葆桢。
马尾船政厂区
母亲死后,沈葆桢不是只有100天的假期吗?百天期满后,“以孝治天下”的沈葆桢说什么也要在原籍守孝满27个月,他向朝廷力求继续辞职在家守孝。
234 去,直伸到海里的样子。
而那些锈迹斑斑的电缆则成了博物馆里的展品,向人们展示着沈葆桢逝去的思想和功绩。
从1866年主持船政开始,沈葆桢一直在福州附近工作,因此在宫巷11号,沈葆桢专门设立一个办公场所。公务繁忙,他究竟有多少时间能怡享天伦呢?
沈葆桢与林普晴夫妻恩爱,沈葆桢当船政大臣时有很多公文,就出自林普晴之手,《清史稿》这样评价这些公文“一一中条理”。这位名门望族的千金小姐,嫁入贫寒的沈家后,一生追随丈夫的足迹,相夫教子,伺奉公婆。
人在职场,身不由己,沈葆桢与夫人也是聚少离多吧。他想念妻子,写下深情的诗句:生生世世许同心,一刻休论十万金„记否春风乍暖天,莲花朵朵上吟肩。西窗旧事从头话,辜负蟾光几度圆。
沈葆桢深爱着妻子,更关心子孙的成长。无论公务怎样繁重,他总要抽空亲自写信教导子女。
受当教书先生的父亲的影响,沈葆桢极其重视家庭教育。他甚至自己掏钱办了个私塾,让所有沈家的亲戚都去读书。而且私塾的气氛轻松自由,除了典章古籍,孩子们可以博览群书,自己选择自己喜爱的东西。沈葆桢的这种思想作为传统一直被沈家的后人延续下来。
做个读书人,一直是沈葆桢的理想。
当年,他在家为母守孝,甚至开了一家“一笑来”裱褙店,替人写字,装裱,而且乐在其中。
而在他留下的大量家书中,几乎每封信都嘱咐子女要读书。但是他告诉子女读书主要为了立品做人,做官倒是其次。
由于淡泊于做官,1875年,当朝廷任命他为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时,他却再次上书朝廷拒绝。
可是朝廷舍不得他走,“海防要紧,自应迅速到任”。他也只好动身,前往南京。
1877年1月13日,他再次会同李鸿章联名向清政府重申派遣海军学生赴法英的建议,两位封疆大吏的奏折很快得到了批复:准奏。
于是有38名学生从船政学堂毕业生中挑出,在这一年的3月31日启程出国。这是福建船政局派遣的第一批海军留学生,也是中国政府公派的首批赴欧留学的“官费留学生”。
在两江总督任上,沈葆桢呆了四年。
1879年7月,久受病痛折磨的沈葆桢给儿孙留下遗嘱:叮嘱儿孙不要写任何关于他生平的文字,而他自己的书稿也绝不可印刻发行。
他还告诉儿孙“究竟笔墨是稳善生涯,勿嫌其淡。”
1879年12月,弥留之际的沈葆桢,口述了最后一个奏折,他念念不忘的仍旧三件事:一“铁甲船不可不办”,二“倭人万不可轻视”,三希望皇上“励精图治”,匡复大清。
衷心耿耿效力于大清王朝的沈葆桢死了,死在异乡南京。他的灵柩在这一年底千里迢迢运回福州。
小巷依旧宁静,沈家大院依旧古朴,他的身影却永远消失了。
严复与郎官巷
1921年10月3日,一阵阵沉重的喘息声从郎官巷这所房中传出。
一位老人在书桌旁艰难写下遗嘱。
他曾积极倡导西学救国,翻译了《天演论》等8部西方科学著作;现在,他却告诉儿孙:中国不灭,旧法可损益,必不可叛。
郎官巷严复故居大门
他曾在报上痛陈鸦片害民,自己却无奈染上烟瘾,现在,他告诫儿孙:人要乐生,以身体健康为第一要义。
他曾大声疾呼废除八股,自己却四次参加科举,现在,他写道:要知做人分量,不易圆满。
24天后,很多中国人听到这个消息:一个叫严复的大学者在他郎官巷的寓所中去世了。
三坊七巷中,郎官巷现在的长度最短,只剩一百余米。
宋朝时,一个叫刘涛的人住在这里,他的子孙都是郎官,巷名由此而来。其他六条巷都是笔直的,只有郎官巷是弯曲的,所以,据说当年它的长度列七巷之首。
甲午战争后,从郎官巷出去的林旭,与在京会试的1300多名举人一起参加康有为发动的“公车上书”行动,要求变法。
1898年9月5日,年仅23岁的林旭被授予四品官衔,协助光绪皇帝处理各种政务。当时光绪的诏书多为林旭所写。
然而,年轻人的才华还来不及充分被施展,维新变法即告失败
——光绪被囚,林旭则与谭嗣同等人一起,被处腰斩。
临刑前,23岁的林旭仰天长啸:“君子死,正义尽!”然后大笑,声若洪钟。
成立伊始的船政学堂
他一截两断的身子被缝合起来运回福州,按风俗,这样的死法绝对不能再回祖居,林旭的灵柩也只好被寄藏在寺庙里。
“建威”号,这是严复最初实习的船只,他随这条船政局自制的船到过香港、新加坡、槟榔屿等港口。
接着随“扬武”号抵达过日本的长崎、横滨等地。世界在他眼前一下子展现出别样的色彩,这是埋头四书五经中的人绝不可能见识到的。
当然,更大的幸运还在后头。
1877年,也就是在林旭出生的第三年,严复与刘步蟾、萨镇冰等32位船政学堂毕业生一起去了英国,那年他23岁。
一个更加广阔的天地呈现在严复的面前。
19世纪末的英国正值“维多利亚的黄金时代”,举国上下生机勃勃,巨大的物质财富激荡着人们的思想活力,达尔文学说和进化论影响着社会各个领域。
在英国格林威治海军学院,严复仍旧学习军舰驾驶技术。
毫无疑问,政府为严复他们定下的未来身份是军人,他的同学 刘步蟾、萨镇冰等人后来成了著名的海军将领。
严复的出生地 阳歧严复故居
然而课余之时的严复却十分留心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学说。
他醉心于达尔文、卢梭、赫胥黎等人的著作,还常常独自一人去听法庭审判,思考着英国的富强和他们的政治民主法律之间的关系。
在当时的清朝留学生中,严复以独立思考和畅谈闻名。满清驻英公使、洋务派人物郭嵩焘一见便称奇,两人迅速成为忘年交,经常在一起讨论中西方政治学术的异同。
1880年,从英国回来不到一年,严复即被另一个洋务运动的领军人物、李鸿章从福建船政招至天津,在他创办的北洋水师学堂任总教习,负责教授洋文并兼管教务。
获得当时在中国政坛呼风唤雨的李中堂的认同,既有可观的俸禄,又掌握一定的实权,人生行进到这样的关口,应该可以开始在事业上大展拳脚,建功立业了。
然而就是在这个时候,严复的命运之舟却突然掉头,开始向他生前身后最受人争议的方向行进了。
严复初到天津,正是北洋学堂工程启动阶段,李鸿章特意写信给学堂当时的校长,让其准许严复参与学堂的初期建设、招收学员、制定课程等“一切”事宜。而他的教学能力也得到了李鸿章“造诣精进”的评价。
虽然能力受到认可,但严复在北洋水师学堂却迟迟得不到升迁,思想主张更是难以实施。
为了改变人微言轻的局面,曾经留学西洋的严复决定参加清朝的科举考试。
1011
这一年的10月27日,他死在郎官巷家中。
死时,这位老人身边只有二女儿相伴。
在福州这条如今看上去极不起眼的老巷中,中国近代一位在思想界产生过极大影响的老人合上了眼睛。他把自己最后的灵魂永远放进幽静的郎官巷中。
严复留学英国就读英国格林尼茨海军学校
笔墨文章满坊巷
文儒坊的这幢房子,一百多年前,曾经远近闻名。
闻名是因为这个家族自从明嘉靖年间走出第一位进士后,持续若干代,一直在科举路上凯歌高奏,在清同治、光绪时达到顶峰。那时陈家七个儿子,除第五子早亡,其余六子皆中举,其中四个进士,三个翰林,长子陈宝琛还成为末代皇帝溥仪的老师。
陈家理所当然成为整个三坊七巷浓浓书香的代言人。
早在陈家六子科甲之前,三坊七巷就聚居了福州乃至福建大部分硕学通儒。
这里曾住着清嘉庆道光时期两位有名的读书人,一位是陈寿祺,福建四大书院之一鳌峰书院的院长。陈寿祺走后,房子的主人换成江苏巡抚梁章钜。陈宝琛
有趣的是,在鳌峰书院,梁章钜是陈寿祺的学生,而他的另一位同窗好友,则是清末政坛风云人物,被称为“中国睁眼看世界第一人”的林则徐。
梁章钜是林则徐禁烟的坚定支持者和配合人,身后著作70余本,被林则徐赞为 “仕宦中,著撰之富,无出其右”。
而他平生最爱也是诗书字画,书生本色,这个面积不大的小园林就是他58岁时的作品。
园林有一个美妙的名字,叫做曼华惊现。在不足100平米的地方,堆山,砌洞,凿池塘,建小桥,修亭子,还只是半边亭,然后坐在其中吟诵诗书,如果不是真风雅的读书人,谁能想出这样跌宕起伏又风流婉转的景致呢?
梁章钜把他的藏书楼称为“黄楼”。一个姓梁的人,自己掏钱修楼,为什么不叫梁楼而称“黄楼”呢?
原来是为了纪念唐朝一个叫黄璞的人。
唐末黄巢起义,曾驻扎福州一个多月。
这期间,他做了两件足以写进历史的事:一是在这条巷的巷口 贴安民告示,让百姓不要慌张,从此巷子就有了这个名字安民巷。福建女子师范学校师生合影 第二是在队伍经过黄巷时,号令官兵熄灭手中的火炬,放轻脚步,原因是怕惊扰住在这里的大学者、诗人黄璞。
一个令整个盛唐都地动山摇的起义领袖,毕恭毕敬地为一个读书人熄灭火炬,可以想见黄璞的学识人品。据说,一直到解放初,黄巷内还有一块石匾,上面写着“唐黄璞旧居”,可惜后来不知所踪。
这是目前三坊七巷中所能找到的年代最久远的名人旧迹了。
三坊七巷中另一处至今仍被读书人津津乐道的旧迹,是光禄坊的 “光禄吟台”。
“光禄吟台”这四个丰满圆润的字题于1000年前,书写者是宋朝的福州知州程师孟。
字刻于巨石上。当年程师孟经常在此吟诗赏玩,引得后人纷纷仿效,光禄吟台也就成为读书人聚首的好去处。
1833年,林则徐受邀来此放鹤游玩。那时这里已经成为他朋友的私宅。
40多年后,这里的主人变成了沈葆桢的女儿女婿。他们的孩子李宗言兄弟延续了外公热爱诗书的遗风,就在光禄吟台组织起诗社来。
诗社共19人,包括后来的《福建通志》总纂、同光体诗派代表人物之一陈衍,伪满洲国总理郑孝胥,和文学家、翻译家林纾。
陈承裘故居门上雕刻
他们同陈家的长子陈宝琛一道,从三坊七巷走来,照亮了整个清末民初的中国文坛。
林纾出身贫寒,家并不在富贵的三坊七巷,却常常出入光禄吟台。
他每月要四五次进诗社作诗,还频频向藏书丰富的李家借书,据说,几年间,他借阅的图书竟多达三四万卷以上。林纾后来以文言文翻译了《茶花女》《雾都孤儿》等两百多部欧美小说,成为中国介绍西方文学的先驱,是否也受到这个时期大量广泛的阅读、还有诗友们经常切磋技艺的影响呢?
而陈衍与郑孝胥,家都在三坊七巷。
在这座房子里,陈衍一直住到1937年去世。
这个房门已经百年,但其上的雕刻依旧精美异常。
这些钟鼎礼器代表了那时所有三坊七巷人的人生理想:学而优则仕。
陈家的子孙似乎都是这份理想的坚定执行者。
清朝进士科考三年一次,一次只取三四百人,一省也就二三十而已,一县还摊不上一人,而一个家庭居然连续进士,甚至同榜进士,的确非同一般。
连高居庙堂之上的皇帝都知道了福州的陈家,亲笔题写了“六子科甲”蓝底金字的匾额派人送到陈府。
夏月英是陈家第四代儿媳。
陈承裘故居内部
从1957年开始住进这个大宅院,夏月英就无时无刻不在耳濡目染着这个世代书香之家的特有气息。
如今,子女早已搬离老坊巷,老人独自生活在这里。
老人说,住在这里感觉很舒服,很亲近,不仅因为坊巷深阔,远离尘嚣,更因为只有在这里,才能依然让老人感受到祖辈的生活气息。
夏月英:“一代一代传下来,陈承裘,陈景亮,陈宝琛,都非常非常朴素,非常朴素,非常克俭,有钱就放在学楼里用。所以都为人,少为自己,这个非常传统,一代一代教育,都是这样下来的。”
从恪守诗礼传统的家庭中走出,满身书香的陈宝琛就这样开始了他的仕宦生涯。
1882年,就在郑孝胥考中全省举人第一名的那一年,陈宝琛出任江西省教育厅厅长,次年晋升为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
身为书生,直言国事,天经地义。陈宝琛不避权贵,“言人所不敢言”,很快,便与张之洞等人一起成为清流派的代表人物。
1885年,中法海战,中国战败。陈宝琛因荐人不当受到牵连,被朝廷连降五级贬回乡里。
就在那一年,陈承裘去世。陈宝琛索性借着为父亲守孝,辞官 回到福州。
福州鼓山陈宝琛修建的听水斋
不想这一呆竟有25年之久。
闲赋在家,陈宝琛只能假借吟诗唱和而自遣了。
福州东南风景怡人的鼓山,自此多了陈宝琛的身影。
6171819
而甘国宝自己住的房子则在文儒坊28号。
1919年,文儒坊尽头的福州旧城墙被拆除,新建成的柏油路把文儒坊一截两断。
甘国宝故居也只剩下这一堵老墙了。
如果只有岁月的变迁,故居也许不至于损毁得如此严重
甘国宝在福建水师提督府留下的石刻 ——
1938年6月,一场百年未遇的大洪水袭击了福州。
由于靠近护城河,甘国宝故居难逃厄运。
水把甘家大院淹到一米多高,屋倒墙塌,28号甘国宝故居就这样被水吞没了。51号祠堂也仅剩后边的这一座小楼。
大水来了,又走了,城市前进的步履没有因此停下,一座房子的生命却戛然而止。
不过,甘国宝的故事却远远没有随此终结,他的传奇人生仍旧持续不断地在三坊七巷中上演着。
当年甘国宝从文儒坊进进出出,一定经常路过这里。
这是明代抗倭名将张经的老家,就在甘家祠堂51号的斜对面。
嘉靖三十三年,江浙沿海一带倭寇横行,时任总督大臣并挂兵
部尚书衔的张经率领江南江北七省军队积极抗倭。
第二年,他在俞大猷和卢镗的配合下,先后在浙江嘉兴市北一 闽剧传统剧目甘国宝与王莲莲 带大破倭寇,被称为“军兴以来战功第一”,一时间举国欢腾。然而,张经却在这时得罪了相爷严嵩。严嵩诬告张经,说其实张经完全可以更早一点儿与敌作战,但他就是迟迟不战,这不明显是养寇嘛。
嘉靖很听严嵩的话,张经抗倭大胜那一年的十月,他就在北京被斩首了。京城的百姓不干了——这么能干的大臣,而且还打了大胜战,却被杀了!成何体统!于是百姓们集体罢市三天。
皇帝不得已给张经平了反,还重新大修他的墓地。然后重用张经曾经启用的年轻将领。
这个年轻将领在其后数年间也曾多次入闽抗倭,途经福州时,据说曾在文儒坊闽山巷内暂住。这个年轻将领就是后来同样战功卓著的戚继光。
当一身好武艺的甘国宝在悠悠老巷中挥动拳脚时,张经和戚继光的身影是否曾一次又一次叠现于他的眼前?像前辈一样肩担道义成就大业的想法是否曾经激荡过他的心胸?
从乾隆二十年开始,甘国宝相继任贵州威宁、浙江温州、闽粤南澳总兵,开始了他为国效力的人生历程。
这里是福建水师提督府旧址。这两个大字就是甘国宝在福建水师提督任上留下的。
历数甘国宝所有的提督头衔,并没有一个“九门提督”——看来,那也仅仅是老百姓的又一个美好心愿吧。
这是甘国宝的画作。
它不是用毛笔、而是用手指画的。
虎将甘国宝所画的‘指虎’形态各异,走着的、卧着的、上山 虎、下山虎,都能‘传其威鸷之神’,栩栩如生。
文儒坊坊口
现在仍然居住在51号大院的甘家第六代儿媳茹曼真,还清楚地记得姐姐当年看到纸虎画的感受。
纸虎画,白虎星下凡,虎将,这一切,都随着时光远去了。
如今,在经受过洪水洗礼、岁月磨难的老屋中,生活在此的甘家后人也只有这个70岁的老人了。
戎马一生的甘国宝的真实性情也随着老屋的倒塌而渐行渐远,老百姓记下的只有舞台上的这个戏剧形象。
三坊七巷中有过无数巨商富贾达官名儒,却只有甘国宝被涂抹了层层油彩。
他的走投无路窘迫难堪,他的峰回路转柳暗花明,他的功成名就扬眉吐气,一切都煞有介事地铺叙着。
据说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福州曾出现两三个戏班竞相选用名角演出《甘国宝》赛戏的场面。
八十年代中期,连江县闽剧团编演的《甘国宝》,轰动一时,在福州五区八县连续上演一千多场,场场爆满。
在戏里,甘国宝栩栩如生,人们竭尽想象将一个“浪子回头金 不换”的故事演绎得淋漓尽致跌宕起伏,可是关于他的真实故事却零星而破碎,没有多少完整具体的记载。衣锦坊
1776年,他出巡闽地八府,途经泉州府时忽染重病而逝,终年67岁。
染什么病?不知道。据说尸骨从泉州运回后,葬在福州北郊外的猫儿山。但究竟在猫儿山上具体何处?还是不知道。甚至连家族有过怎样的悲欢情节,婚恋的花烛何时点燃?子孙的繁衍是密是疏?这一切,也都很难说得清。
甘国宝死后两百多年,2003年8月,福建成立了关于他的研究会,9月,台湾也相应成立了“甘国宝历史文化研究会”。
杨桥巷17号
一百年前,这里还只是一条小巷。
民国初期,它被人们从杨桥巷改造成了杨桥路。
在繁华与时尚的日益变迁中,17号林觉民故居还是顽强地坚守了下来。
它古朴的朱门灰瓦曲线山墙虽然有些异样,却仍然在诉说着这个老屋曾经见证过的沧桑往事。
老屋据说建于清中叶,最初的主人是谁无从知晓。往上查,只有一个别号叫崧甫的男人,他是林觉民的曾祖父。
世事更迭,崧甫究竟是一介书生还是一员官宦?如今都没人知道了,除了这幢房子,时光吞没了他的一切。
然而,或许他自己都不曾料到,由他的血脉繁衍下去的后代子孙,竟一个接一个凸起,在历史的星空中大放光华。
林长民,崧甫的曾孙,林觉民的堂兄。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政治经济学专业。回国后,成为名噪一时的文人逸士。1921年,林长民曾作为中国首席代表出席世界国联总会。
他的女儿林徽因更是才情盖世,风华绝代,双脚横跨文学与建筑界——你是春,是暖,是燕子在梁间呢喃,她的诗句,她的建筑就如同她的人生,玲珑剔透,至今光彩熠熠。
林觉民在三坊七巷的故居与严复故居相隔不远。1887年,当严复准备参加第二次科举考试时,林觉民出生在这里。
林觉民的父亲林孝颖其实是他的叔父。
林孝颖考中秀才后,被逼与黄氏成婚。他不喜欢黄氏,结婚时连洞房都没进,因此二人没有生育。林孝颖的哥哥怜
林觉民的堂哥林长民及其女儿林徽因 恤黄氏孤单,就把自己的儿子林觉民过继给林孝颖和黄氏。
在杨桥巷17号家中,林孝颖亲自教导林觉民读书。
林孝颖相信,以儿子的才智,科举及第光宗耀祖是迟早的事。
可是,当13岁的林觉民在父亲的逼迫下参加童生考试时,却挥笔写下“少年不望万户侯”,第一个走出了考场。
这所福建省第一流的中学,最早是福建著名的鳌峰书院,1902年,末代皇帝溥仪的老师陈宝琛在家乡兴办新学,将其改为全闽大学堂。
陈宝琛很赏识林孝颖的诗文才学,将他聘为全闽大学堂的国文教师。已经15岁的林觉民此时彻底摆脱科举,随父进入这所新式学堂学习。
在这里,各种新思想新学说风起云涌纷至沓来,将林觉民年轻的心灵浸润着。
而校外,垂暮的大清帝国正在各种屈辱压抑的条约下生存,呼吸艰难而沉重。
林觉民于是给自己取了一个号叫“抖飞”。他大概希望自己能够像大鹏一样,抖动翅膀直飞冲天;他或许更渴望能在危难关头为祖国做些什么。
现在这处人声鼎沸的繁华之地曾经是一座古庙。100年前,一群青年学生经常在这里进进出出——因为那时这里多了一个青年爱国社。
林觉民夫妇卧室《与妻书》中提到的卧室
林觉民曾在这里做过一场演讲,题目是《挽救垂危之中国》。
动情处,林觉民拍案捶胸声泪俱下,听讲者无不为之动容。
全闽大学堂一个学监也夹在其中,听后悄然感叹:“亡大清者,必此辈也!”
这个已经住满了人家的宅院,当年也是林觉民常来之地。
他在这里创设阅报所,摆上《醒狮》、《警世钟》等革命进步书刊。
革命的理念甚至还被林觉民带进了杨桥巷17号的老宅中,在他的操办下,一个别开生面的女学正悄然在家兴起。
林孝颖觉察到儿子的离经叛道。1907年,他决定让林觉民离开家,离开新婚仅两年的妻子,东渡日本自费留学。
樱花浪漫的异国,此时正聚集着一大群忧国忧民的血性男儿,他们为之牵肠挂肚的,无时不是自己祖国的凄风苦雨。
为首的人叫孙中山,他领导的组织叫同盟会。
林觉民到日本不久就加入同盟会。
他到各处演说,语言与神态都极具感染力,被人形容为:“顾盼生姿,指陈透彻,一座为倾”。
除了说,他还写。《论立宪与教育之关系》、《论今日人心宜
重古道》一篇篇檄文在他的笔下汩汩流出。
林觉民故居
少年不望万户侯,他要望的东西,直到此时才真正清晰而彻底地升腾起来。
627
除了林觉民,林文与林尹民还都尚未结婚。
在这次起义中,还牺牲了很多年轻的生命,但却只有72具烈士遗骸被人从荒野中收集起来,合葬于广州北郊白云山南簏的黄花岗。黄花岗原名红花岗,为了纪念这些忠勇牺牲的革命者而改名黄花岗,因为黄花就是菊花,象 征着节烈。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中,福州人占了十九位,还有一种说法是24位。
林觉民在日本参加同盟会时写下的文章
而实际上,在起义中倒下的福州人又何止这些,留下影像的就更是少之又少了。
这就是那封几乎很多人都熟悉的《与妻书》。
1911年4月24日深夜,广州起义的前三天,林觉民在香港滨江楼挑灯写下了它。
“意映卿卿如晤,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作此书时,尚为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阴间一鬼。”
24岁的林觉民,人生的画卷才徐徐展开,生命的滋味还远未尝透,此时突然站到了生与死的边缘,却仍然可以从容不迫地抒写如此从容镇定的文字,究竟需要多大的胸怀,才能做到这般的心静如水?
生活在现在的孩子们,已经很难想象林觉民所处的时代了。
今天,在古老的三坊七巷里,他们可以在阳光下自由地穿梭,畅快地玩耍,纯真的笑脸在巷里巷外流淌,这也许就是林觉民他们拼却青春和生命希望换取的理想生活场景吧。
今天,他的理想变成了现实,可是,100年前,当他勇于就死时,留给妻子和家人的却是挥之不去的伤痛。
林觉民在广州被杀时,他的岳父陈元凯恰好正在广州任职,为避免清政府满门抄斩,他托人连夜赶到福州报信,让女儿陈意映火速逃离。
杨桥巷17号,这个在林觉民笔下充满温馨回忆的后街之屋,也一定让陈意映难以割舍吧。
初婚三四个月,她和丈夫漫步庭院无话不谈,无情不诉;
丈夫在日本参加革命,陈意映给予了默默的理解和支持;
丈夫从日本归来,陈意映请求林觉民如若远行就将她带上,无论生死都愿相随„„
现在,所有这一切都要抛却了。
《与妻书》原件
陈意映卖掉祖屋,拖着8个月的身孕领着一家大小仓皇搬到光
照片上这个小姑娘叫林兰,是林仲新的大女儿。
现在已经长大成人的林兰正在新式的楼房中享受着三口之家其乐融融的生活。
林兰的家离三坊七巷的祖居并不远,只有十分钟的车路。只不过,古老的坊巷生活已被现代家居所取代了。
林兰长的和祖父非常相像,但她很少提及自己的身世。
对林兰而言,祖辈的故事已远去,她更愿意珍惜和享受的是眼前的幸福生活。
林兰也在三坊七巷长大,而她的妈妈刘文业就是民国时期福州著名实业家族——电光刘家的后人。
坊里流金巷是银
1911年,当辛亥革命的炮火正在广州城隆隆作响时,福州城内的三坊七巷也悄悄迎来了一次生活上的变革。
几根电缆通到巷子里,一盏盏电灯照亮了这些大宅院。
其中当然包括宫巷的刘家,因为刘家正是当时整个福州电力的输送者。
商贾云集的古老坊巷从此迎来了新的工商业形态。程家小院
三坊七巷之所以在建筑布局上被人们津津乐道,最大的奥妙就在于这条街。
这条街叫南后街,位于整个三坊七巷大格局的中间,它的西边是三坊,东边是七巷。而它自己,则曾是一条热闹的文化商业街。
“正阳门外琉璃厂,衣锦坊前南后街”。这是清末一位诗人对它的描述。
据说旧时福州许多著名老字号都出在三坊七巷。
俯瞰三坊七巷
除了这种与读书作画相关的行当,南后街最美丽的传统商品就要数花灯了。
福州花灯早在唐代就已闻名全国。宋代,在杭州举行的灯赛上,福州花灯与苏州花灯并列被评为上品。而福州人用寿山石磨制而成的花灯则被送往宫中成为贡品。
福州习俗,农历新年开市卖灯。
女作家冰心这样回忆:“我们老家在福州南后街,那条街从来就是灯市。灯节之前,就已是‘花市灯如昼’了,灯月交辉,街上的人流彻夜不绝。”
鼎盛时期,南后街容不下太多商家,衣锦坊以北的水流湾就成了南后街的延续。而在水流湾不到半华里的地方,竟然聚集了60多家家具店。
欧阳家大院
南后街北端的杨桥巷,现在成了杨桥路。除了古老的双抛桥,很多老宅都变成了高楼,其中包括乾隆年间福州脱胎漆器的创始人沈绍安,他家就住在杨桥巷,而他的漆器店曾经就开在古桥旁边。
我们现在看到的就是沈绍安发明的传统工艺——脱胎漆器的生产,师傅正在给打磨好的漆器绘制图案。
福州的脱胎漆器与北京的景泰蓝、景德镇的陶瓷并称中国工艺三宝。
关于他的发明有许多说法,其中一种是有一次他去官府修理金字匾额,发现匾额的字迹已经脱落退色,但里面用布裱着的一层却坚固如新——这给了他灵感,他由此用漆和布为原料、采用类似裱褙的方法发明了脱胎漆器。
由于轻巧耐用,沈绍安的脱胎漆器在福州广受欢迎。
沈家的漆器传到了第六代沈正恂手里,一个叫徐世林的人喜欢他的漆器,买了很多回到京城献给慈禧太后,没想到老佛爷竟爱不释手,大喜之下按照西洋做法赏给沈正恂头等商勋,四品顶戴。
后来沈家的脱胎漆器在多次在法国巴黎、美国芝加哥等万国博览会上捧回金奖,从此远销欧美等国,声闻海内外。
20世纪初,当沈绍安的脱胎漆器在巴黎万国博览会上吸引众多洋人的目光时,远在福州的三坊七巷,一个经历过多次经营失败,最终拥有雄厚财产的家族也把眼光放到了西方模式的新型工业公司上。
欧阳家花厅
福州最著名的人物要数林则徐了。林则徐自己并不住在三坊七巷,但他与三坊七巷的关系却非常密切,尤其是宫巷。
这里住着他的三儿子林聪彝,二女婿沈葆桢,还有大女婿刘齐衘。
这就是刘齐衘曾经生活过的地方。
1837年,当身为湖广总督的林则徐将长女林尘谭许配给刘齐衘时,他仅仅还是一介书生。四年后,他便和哥哥一道双双高中进士,成为轰动一时的一胎同榜两进士。
金榜题名后,刘齐衘在仕途上一路顺畅,户部主事、陕西布政使、浙江按察使、河南巡抚,20多年间,刘齐衔步步高升。
刘齐衘将自己的俸禄陆续寄回家中,在福州城开了三家当铺,又买下几处房产和几百亩地出租,获取了高额利润。
刘齐衘可谓长袖善舞,在官场和商场两处春风得意。
死后,他将自己的身躯埋进了幽静清爽的森林公园,而将自己20年所得全部俸禄共10万银元、还有精明的商业头脑全部留给了子孙。
按照老百姓的说法,刘家祖坟占全了好风水的所有因素——背靠北峰,面朝八一水库,还能依稀俯瞰整个福州城。
据说刘家人找了三年,才寻得这样一处好墓地。
欧阳家花厅
1890年,刘齐衔的儿子们开始初次创业。
由于缺乏经验,他们的创业很快就失败了。
但是,这并不妨碍他们的下一代在创业这条充满诱惑的路上继续冒险。
父辈们的失败经历则成了一次重要尝试,拉开刘家工业发家史的序幕。
继刘家首次创业失败后,刘齐衔的孙子们陆续从国外留学归来。
他们开始商量要在商业领域继续尝试,可是该从哪里入手?
20世纪初,以棉纺织为核心的轻工业已经开始慢慢进入中国社会,刘家是否也要进军这一行业呢?
轻工业和公共事业行不通,刘家兄弟于是想到了电。电虽然是新鲜事物,但却有着人人都会需要的趋势,发展潜力不可预估。
1910年,留氏兄弟以爷爷刘齐衔留下的银两为基础,一口气将
一年前刚开办就因资金不足、设备残缺而难以为继的耀华电灯公司买下,创办了福州电气公司。
1911年,福州电气公司正式向全城供电,三坊七巷自然是最早
的受益者。
清末福州南门一带旧影
当明晃晃的电灯照亮了古老坊巷时,刘家又看中了一个新鲜事物——电话。
1912年,刘氏家族再度控股福建电话股份有限公司,本部就设在塔巷。
这是福建电话股份有限公司在成立伊始制定的章程,共有28条之多。
334
虽然已经被废弃多年,从这些精致的座椅、古朴的窗棂中,依然可以让人想到这里曾经的丝竹悦耳,热闹喧哗。
这几扇大门都是用楠木、红木细细雕凿而成的,门上甚至还镶入100多幅由黄杨木树根雕刻的花鸟图案。
更令人叫绝的是,这些小雕刻还可以随意被拆卸下来,以便清洁。
当然,现在,这也为一些慕名前来参观的旅游者顺手牵羊提供了便利。
房子虽不是欧阳宾亲手修建,但在年复一年细致周到的翻修维护中,他的汗水已经渗进这里的每一个角落。
上世纪30年代左右,欧阳家的商业经营接连遭遇不测。钱庄倒闭,百货经营还不景气,欠了一大笔债,欧阳宾不得不把这座大院典当出去。
房子的再度回归让欧阳宾兴奋不已,也让欧阳后人永远记住了欧阳勣。1926年,欧阳宾临终前,执意做了一件事:给14个儿子一一指定了居住的房间。
而且,他留下话:房子只许住,不许租,更不许卖。
他的后人记住了这句话。除解放初期厅堂曾成为省军区被服加工厂车间外,其余的时间里,没有任何一个外人被安顿到这个屋檐下。
年近70的欧阳彤老人是欧阳宾的孙女,1948年,天津长大的她第一次来到这里,被四伯父欧阳勣安排住在花厅。现在,老人再度离开三坊七巷,住进了女儿家的楼房。然而每隔上一段时间她还会回来,整理整理这里的卫生。
欧阳氏人尽力地维护了自己独立的生活空间和生活习惯。每次外出,都要在大门口把写着自己名字的门牌翻过来;回到家里,就把门牌扣回去。这样,夜晚关大门的人就能判断出是否还有家人没有回来,是否还需要留门。
也是因为坚持了相对独立,这座小院也完好地被保留下来。虽然比不上三坊七巷里其他豪宅的气派,这里却也自有一番悠然闲在的生活景致。
有阳光,有淡淡的木香,还有花卉,贴近自然远离尘嚣,这样的心境恐怕是三坊七巷的传统生活赐予现代人最好的礼物吧。
其实三坊七巷里很多大宅院旧有的主人故事,都已经随着时光的流逝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之外,他们的追求,他们的生活情趣,我们或许只能经由这样的想象,才能略感一二。
这些宅院的主人中有多少商人呢?没有人做过具体的统计,不过,许多我们现在知道的名人故居以前都曾住过商人,比如沈葆桢故居。
岁月悠悠,坊巷老去;曾经回荡在坊巷上空的福州话的叫卖声也慢慢走远;
一同远去的,当然还有卖线面的小贩晃晃悠悠的身影还有他叮叮当当的敲竹板声„„
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