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古代史系列作业题
中国古代史系列作业题 第一章中国的原始社会
一、选择题
1、认识到人工取火的方法的人是:
A、元谋人
B、北京人
C、许家窑人
D、山顶洞人 2弓箭的发明是在:
A、旧石器中期
B、旧石器时代
C、新石器时代
D、金石并用时期
3、骨针出土于:这时人们开始用兽皮缝衣服
A、山顶洞遗址
B、峙峪遗址
C、半坡遗址
D、河姆渡溃址
4、氏族产生的前提是:
A,辈行群婚
B,族外婚
C,对偶婚
D,一夫一妻制
5,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母系氏族公社过渡到父系氏族公社大概开始于: A、7000年前
B、6000年前
C、5000年前
D、4000年前
6、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陶器是:
A、江西万年仙人洞陶:B、仰韶遗址陶器
C、大汶口墓地白陶
D、龙山文化的轮制黑陶
二、名词解释
山顶洞人 仰韶文化 龙山文化 半坡遗址
原始人群
血缘家族
氏族文化
对偶婚
图腾崇拜
禅让制
三、简答题
1、用史实说明我国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
2、母系氏族公社繁荣时期有那些主要的文化系统?
3、新石器时代有哪些成就?
4、旧石器时代与新石器时代主要区别是什么?
5、传说中我国部落分为哪几个集团?
6、北京人在体质上有那些特点?
7、母系氏族公社和父系氏族公社有何异同?
8、原始社会是怎样解体的?
第二章
夏
商
一、选择题
1.夏朝从禹始到桀亡:,历经()余年。A、300
B、400
C、600
D、700
2、“时日曷丧,予及汝皆亡”。民众咒骂的是()A,夏启
B、夏桀
C、祖甲
7、纣王
3、解放后发掘的郑州二里岗商城遗址,从文化性质看,它代表了 A,二里头文化
B.殷墟
C,商前期文化
D,周初文化
4、造型秀丽、制造精美的白陶发现于()A,二里头遗址
B、早商遗址
C、晚商遗址
D、西周遗址
5、卜辞上出现“王途众人,”的记载,途的意思()? A、逃亡
B、暴动
C、哗变
D、镇压
三、名词解释
少康中兴
司母戊鼎
外服制
人祭
人殉
甲骨文
四、简答题
1、夏朝国家形成标志是什么?
2、成汤灭夏的原因和意义?
3、盘庚迁殷的意义
4、简述商灭亡的原因
五、论述题
I、阐述二里头文化的内容及意义
2、商朝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表现和原因
3,试通过分析商朝的统治机构来论证奴隶主贵族统治的加强。
第三章
西
周
一、名词解释
周公东征
工商食官
国人暴动
周召共和
平王东迁
分封制
宗法制
井田制
周礼制度
六艺
不藉千亩 料民太原 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
宣王中兴
二、论述
1、西周初年分封了那些诸侯国?分封的目的、实质是什么?如何评价西周的分封制?
2、何谓宗法制?它的核心、实质、作用是什麽?
3、什么是井田制?井田制的内容和特征是什么?
4、简述三代的主要文化成就
第四章
春
秋
一、选择题
1,在城濮之战中大获全胜而建立霸业的是:
A、宋襄公
B、楚庄王
C、晋文公
D秦穆公 2,最先提出“敬天保民”、“敬德”思想的人是: A、周武王
B、周公
C、孔子
D、老子
3、奴隶社会最典型和全面的礼治是: A,周礼
B、殷礼
C、夏礼
D、吉礼
4、“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这句名言出自古代哪一部文献: A、《春秋》
13、《论语》
C、《诗经》
D、《道德经》
5、《春秋》叙述的是:()历史。
A、夏商周B西周C,西周战国
D、鲁国
6、鲁国实行“初税亩”是为了:
A、维护井田制
B、不承认土地私有 C、将私田化为公田
D、增加国家的收入
二、名词解释
弥兵之会 吴越争霸
春秋五霸
三家分晋
田氏代齐
三桓
孔子
《论语》
《孙子兵法》 初税亩
三、简答题
l 齐桓公称霸的主要政绩是什么?
2、简述晋楚争霸。
3、春秋时期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情况如何?
四、论述题
1、大国争霸的历史条件以及实质和影响是什么?
2、试述春秋时期井田制瓦解和封建生产关系的出现
3、孔子及其思想评价
第五章
战
国
一、选择题
1、下列哪项不是商鞅变法的内容:
A、著《法经》六篇
B、废井田、开阡陌 C、设什伍连坐法
D、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2、郑国渠是战国时期哪个诸侯国的水利工程: A、郑国
B、魏国
C、韩国
D、秦国
3、战国时期,在诸侯国合纵连横的斗争中,连横的倡导者: A、苏秦
B、张仪
C、公孙衍
D、田单
4、战国时期使用刀币的主要诸侯国是: A、三晋
B周秦
C、燕齐
D、楚国
5、马陵之战是在哪两个诸侯国间发生的? A、秦赵
B、秦楚
C、齐楚
D、齐魏
6、“君者,舟也;庶人也,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二、名词解释
战国七雄
都江堰
马陵之战
韩非
变法运动
百家争鸣围魏救赵
合纵连横
胡服骑射
三、简答
1、李悝变法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结果如何?
2、吴起变法的重要内容是什么?结果如何? 3,商鞅变法的背景、主要内容是什么?有什么意义?
4、为什么说战国时期集权制度的形成开秦汉政治制度的先河?
5、战国农业生产发展的具体表现在哪里?
四、论述题:
1,试述战国时期我国封建制度的确立?
2、试述秦统一的原因及历史意义?
3、百家争鸣的原因 ?
4、春秋战国时期主要的科技成就
第六章
秦
朝
一、名词解释
郡县制
巨鹿之战
焚书坑儒
灵渠
万里长城
指鹿为马
二、简答题
I、秦始皇在经济文化上采取了哪些巩固统一的措施?
2、令“黔首自实田”说明了什么问题?
3、秦末农民大起义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4、秦末农民大起义有什么历史意义?
五、论述题
I,试述秦王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3、试评秦始皇
长平之战马陵之战3
4、试析楚汉之争刘胜项败的原因。
第七章
西
汉
一、选择题:
1、西汉初年,规定田租率为“三十税一”的皇帝是: A、高祖
B、文帝
C、景帝
D、武帝
2、由水工徐伯率数万人经三年凿成的水利工程是: A、白渠
B 成国渠
C、龙首渠
D、漕渠
3、推广代田法的是:
A、汜胜之
B、王景
C、赵过
D、桑弘羊
4、西汉令郡守察举的是:
A、贤良方正
B、任子
C、孝悌力田
D、孝廉 5,西汉初年,力主加强皇权的政治家是: A、陆贾
B、贾谊
C、董仲舒
D、晁错 6,汉武帝削除王侯势力的措施是:
A、推恩令
B、左官律
C,附益法
D、内朝
7、汉武帝在第二次对匈奴战争后,在河西走廊设置的郡是
A、武威
B、酒泉
C、张掖
D,敦煌
8、两汉时期,居住在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有: A、夜郎
B、羌族
C、滇
D、冉駹
9、汉武帝财经政策的主要措施有:
A、统—铸造货币
B、莞盐铁
C、均输平准
D、算缗告缗
二、名词解释
文景之治
七国之乱
推恩令
内朝与外朝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昭君出塞 桑弘羊
罢轮台屯田诏
限田之议
昆阳之战 《史记》
三、简答题:
I、郡国并行制的原因及影响?
2、张骞出使西域的原因及其意义?
五、论述题:
1、西汉初采取“休养生息”政策的原因、措施及其效果?
2、西汉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3、汉武帝反击匈奴贵族战争的经过和意义?
4、汉武帝的财经政策?
5、王莽改制的社会背景、主要内容及作用?
第八章
东
汉
一、名词解释
光武中兴
《伤寒杂病沦》
《神农本草经》
度田
谶纬之学
班超
党锢 察举、征辟制
广宗之战
王充
张衡
《 九章算术》
《汉书》
二、简答题
I,简述东汉大地主田庄的特点。
2、简述东汉外戚宦官专权的原因及经过 3,简述黄巾大起义的特点及其失败原因
4、简述两汉文学的主要成就及其代表。
五,论述题
1、刘秀加强专制皇权的措施有哪些?影响如何?
2、东汉豪族大地主势力膨胀表现在哪些方面?
3、试析董仲舒的主要思想 4,评《史记》的历史地位
第九章 三国、两晋、南北朝
一、选择题
I,向曹操提出“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以蓄军资"的是: A,荀彧
B、荀攸
C、崔焱
D,毛玠
2,在官渡之战中,偷袭袁绍的屯粮之所是: A,鸟巢
B,乌林
C,猇亭
D,白马 3,东汉末年曹操的政治中心是:
A,洛阳
B、邺
C、许都
D、长安
4.夷陵之战中用火攻大败蜀军的吴国将领: A,周瑜
B鲁肅
C、陆逊
D、程普
5,赤壁之战后孙权、刘备激烈争夺的地区是: A`扬州
B、荆州 C,益州
D、南中
6、“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出现在: A、东汉末年
B、三国时期
C,西晋
D、东晋 7,在东汉末年的军阀割据混战中,占据荆州的是: A,孙策
B,曹操
C,刘表
D、袁术
8、西晋政权的特点是:
A、宦官专权
B、门阀专政 C、寒人执政 D、外戚专权 9,下列历史事件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赤壁之战
2夷陵之战
3官渡之战
D、董卓挟汉献帝西迁 A`①②⑧④
B、④③②1
C、412③
D,④③12
10、孙吴政权依靠的政权力量是:、A、南方豪族
B,北方豪族C、南、北豪族
D、寒族
11、下列历史事件排列正确的是:
①李特起义
②吴国灭亡
3蜀汉灭亡 4刘渊起义
5八王之乱
A、⑧②①⑥④
B、③②⑥①④ C,⑤①③④②
D,③②⑤④①
12、“国税再熟之稻”反映的是:
A、东汉末南方经济状况
B、三国时南方经济状况 C、西晋时期南方经济状况
D、南朝南方经济状况
13、“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反映的时代是: A、东汉末年
B、三国
C、西晋末
D`北朝 14,下列关于刘渊起兵的表述正确的是:
A`反对民族压迫
B、反对阶级压迫 C、农民起义
D,利用民族矛盾反晋
15、西晋政权灭亡于:
A,匈奴族
B,羯族
C、羌族
D、氐族
16、西晋时,内迁的匈奴族主要分布在: A、关中地区
B、山西北部、陕北
C、甘肃、陕西、辽西
D、山西、陕北、内蒙南部
二、名词解释
1、董卓
2、曹操
3、诸葛亮
4,官渡之战
5,赤壁之战6,夷陵之战
7`唯才是举
8、世兵制
9`、九品中正制
10、八王之乱
三、简答题:
1、简述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形成的原因
2、简述曹魏的统治政策。
3、简述诸葛亮的治蜀措施。
四、论述题
I、试述三国鼎立形成的原因和过程
2、试述屯田制实施的条件、内容、特点和作用
4、门阀士族制度是怎样形成的。
五、简答题
〃
I、东晋政权建立的历史背景及其历史作用?
2、为什么说东晋是门阀势力发展的鼎盛时期?
3、阐述十六国时期北方民族融合情况
4、孙恩、卢循起义的历史作用 论述题
1、前秦的统治政策及其评价 2,祖逖、桓温北伐及其失败原因
3、分析淝水之战双方胜负之因
4、北魏统一北方的历史条件
二、选择题
1、南朝四朝先后顺序:
A、宋梁齐陈
B、陈宋齐梁
C、宋梁陈齐
D、宋刘梁陈
2、魏晋玄学的代表人物是:
A、何晏,王弼、向秀、郭象
B、何晏、裴頠,向秀、杨泉
C、何晏、王弼,向秀、杨泉
D\,裴頠\,籍康\,阮籍、鲍敬言
3、我国著名的田园诗人陶渊明是哪朝人:
A、三国
B、西晋
C、东晋
D、南朝
4、南北朝时道教完全变成了地主阶级宗教,最早对它进行改造的是: A、寇谦之
E,陶弘景
C、葛洪
D、张鲁
三、名词解释
佃客、部曲和隐户
侯景之乱
《齐民要术》 西魏府兵制 法显与《佛国记》
清谈
四、简答题
I、简述东晋南朝时期大地主田庄内的生产、生活情况。
2、试述东晋南朝时期寺院经济的情况。
3、简述北周武帝的统治政策 范缜《神灭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5、佛教流行的原因及影响。
6、祖冲之在科学上的贡献有哪些?
7、试述王叔和、葛洪、陶弘景等的医学成就。
水经注〉6
〈
8、略述魏晋南北朝时中国与朝鲜、日本交流的情况。
9、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服饰有何变化?
五、论述题
1、南朝时期南方门阀势力衰弱的原因 2,试述东晋南朝时期南方经济的发展
3、北魏孝文帝改制的基本内容及历史意义
4、北方民族融合的历史条件及其表现
5、北魏末年各族人民大起义及其历史作用
第十章
隋
朝
一、名词解释
三省六部制
租庸力役制 科举制
大索貌阅
输籍法
瓦岗军
赵州桥
隋文帝
二、简答题
1、隋统一的历史条件和意义
2、隋朝均田制的内容
3、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内容及作用
4、隋律的内容、意义及其实质
6、隋开凿大运河的原因及作用
7、隋炀帝三次入侵高丽及结果
8、隋末农民起义的历史作用及其特点
三、论述题
I、隋代社会空前繁荣的原因及其主要表现
2、结合隋朝政治、经济的措旅及甚影响,认识它在中国封建社会历史所处的地位
3、隋统一不久为什么爆发了全国农民大起义
第十一章
唐
朝
一、名词解释
1、玄武门之变
2、“贞观之治”
3、西域都护府
4、武则天
5、开元盛世
6、藩镇割据
7、宦官专权
8、牛李党争
9、玄奘
10、鉴真
11、僧—行
12、孙思邈
13、官修史书
14、《通典》
15、《史通》
二、简答题
1、唐代官制的特点
2、唐朝对西北和东北地区的管辖及其意义
3、两税法推行的历史背景、内容及其意义
4、唐诗兴盛的原因及主要表现。
5、评价刘知己的史学观点
6、简述唐朝和亚洲各国的友好往来
三、论述题
1、唐初为什么要调整统治政策?在政治、经济上、文化上采取了什么措施?作用怎样?
2、唐代的均田制有何变化?说明什么?
3、唐代民族政策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作用如何?
4、唐代时期的疆域怎样?在广阔的疆城里,各族人民是怎样加强联系,开发边疆?
5、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及其影响 黄巢大起义的原因、特点、作用及失败的教训
第十二章
五代十国、辽、北、宋、夏、金、南宋
一、名词解释
1、五代十国
2、陈桥兵变
3、庆历新政
4、元祐更化
5、路
6、交子
7、花石纲
8、阿保机
9、头下军州
11`澶渊之盟
12、李元昊
13、阿骨打
14、海上之盟
15、西辽
16、靖康之难
17、八字军
18,李纲
19,绍兴和议
20秦桧
21、经总制钱
22、会子
23、猛安谋克制
24、榷场
25、红袄军
二、简答题
1、五代十国割据局面形成的原因和影响
2、五代十国时期造成中原经济凋弊和南方经济持续发展的原因
3、简述北宋的阶级关系
4、王小波、李顺起义的原因、特点及历史意义
5、辽(契丹)主要的政治制度及其特点
6、简述北宋与西夏的战和关系
7、简述北宋与辽的战和
8、北宋后期方腊、宋江起义的原因、经过和意义
三、论述题
1、评述周世宗的改革。
2、北宋中央集权加强的主要表现及基本特征。
3、评述王安石变法。
1、北宋灭亡的原因。
2、简述南宋初年北方人民的抗金斗争及其作用
3、宋、金南北对峙局面形成的原因
4、钟相、杨么起义爆发的原因、特点和意义
5、南宋时期阶级斗争的特点
6、金朝是如何衰落的
三、论述题
I、评述岳飞的抗金斗争
2、评析促进我国封建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3、金政权封建化的历史进程及其评价
第十三章
元
朝
一、名词解释` 黄道婆
钓鱼山保卫战
驱口
行省制度
《岛夷志略》 文天祥
八思巴
陆九渊
《资治通鉴》
〈清明上河图〉
二、简答题
I、简述蒙古汗国的西征
2、元朝巩固统一和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3、简析元代的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
4、元末红巾军起义的原因和历史作用
5、简述程朱理学的形成背景及朱熹的哲学思想
6、简述宋元时期文学的主要成就
7、简述宋元时期科学技术的主要成就
三、论述题
襄樊保卫战 急递铺
1、评述成吉思汗
2、评述忽必烈的汉法
3、浅析元统—全国的历史意义。
第十四章
明
朝
—、名词解释
I、朱元璋
2、卫所制度
3、《大明律》
4、厂卫
4、靖难之变
6、明长城
7、奴儿干都司
8郑和
9、黄册
10、鱼鳞图册
11、瓦刺
12、土木之变
13、于谦
14、三娘子
15、倭寇
16、戚继光
17、张居正
18、“一条鞭法
19、资本主义萌芽
20、援朝抗倭
21、女真三部
22、建州三卫
23、后金
24、努尔哈赤
25、萨尔浒之战
26、皇太极
27、三饷
23、东林党
29、李自成 30、张献忠
二、简答题
1、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条件及其意义。
2、明初恢复社会经济的主要措施
3、揭露西方殖民者在明代对我国的侵扰活动
5、明后期黑暗统治的主要表现
6、李自成领导农民起义的主要经过
三、论述题
1、明初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主要特点
2、明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主要标志及其局限性
3、明末农民大起义的意义和历史教训
第十五章
清
朝
一、名词解释
1、吴三桂
2、史可法抗清
4、郑成功
3、施琅 5`议政王大臣会议
6、军机处
7、理藩院
8总督、巡抚
9、保甲制
10、改土归流
11、驻藏大臣
12、尼布楚条约
13、地丁合一
14、票号
15、海禁政策
16、天理教起义
17、王聪儿
18、罗贯中
19、《水浒传》20,《红楼梦》
21、考掘学
22、李贽
23《永乐大典》
24、《古今图书集成》
25、〈四库全书》
26、《本草纲目》
27、徐光启
28、《天工开物》
二、简答题
1、清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如何加强的。
2、清代的疆域。
2、清地丁合一制度及其意义。
4、清代资本主义萌芽增长缓慢的原因?
5、明清时期在文学和科技方面有哪些成就?
三、论述题
I、清入关后社会主要矛盾的性质及其变化的主要标志。
2、清初是怎样为巩固和发展统一多民族国家而斗争的3、试评康熙皇帝。
综合练习
一、简答题
1、举出我国古代四位杰出的唯物论思想家及其代表作并简述其影响
2、我国古代有哪四次以少胜多的战例,其影响如何?
3、简述我国古代几位名医及其贡献
4、概述我国古代农学成就及其意义
5,简述我国古代对外友好往来做出突出贡献的人及其主要事迹。
6、略述我国古代不同时期实行的赋税制度的名称及其实质和作用
二、论述题
1、试论中国古代门阀世族制度出现、形成、加强达到鼎盛及衰落的扼要经过及特征。
2、通过史实说明我国古代民族大融合的情况。
3、论述我国封建社会农民战争水平不断提高的表现。
4、阐明我国封建社会实行过的土地制度及其作用。
5、我国历史土有哪几次大的统一?通过史实论证统一对我国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
6、简述我国古代曾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科技成就。
第二篇:中国古代史(精选)
中国古代史
1基本概况:
1、起止时间,2、都城
3、疆域
4、重要君主 2政治概况:
1、制度:官制、兵制、选官制度 土地赋税
2、改革
3、民族、对外、阶级(关系)
3、经济概况:
1、农业:农作物、水利、工具、人口垦荒、技术
2、手工业:纺织、瓷器、矿冶、造船
3、商业:货币、交通、城市
4、文化概况:
1、自然科学:天文、地理、数学、农学、医学、四大发明
2、人文科学:思想、史学、宗教。
夏朝
1、概况:约公元前2070年,大禹建立 启接王位世袭制度确定家天下形成。定都阳城(今登封)疆域山西南部河南西部。夏桀被商汤灭。
商朝
1、概况:约公元前1600年,汤建国 定都亳,商朝中期盘庚迁都殷(今安阳)周武王灭商纣。
西周
1、概况:公元前1046年武王牧野之战商朝灭亡,定都镐京(今西安)面积大约150平方公里,公元前841年厉王国人暴动,周召共和,公元前771年犬戎破镐京西周灭亡。
2、政治概况:井田制土地国有,分给诸侯使用,分封制:王族,先代贵族,功臣,先贤的后代。
3、经济概况:水利,五谷、农具、青铜、陶瓷、货币、邮驿传递制度
春秋战国
1、概况: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诸侯争霸,民族融合。周天子威信下降。
争霸土地和人民,齐国管仲改革 尊王攘夷,齐桓公葵丘会盟称霸中原。晋文公称霸(城濮之战),楚庄王称霸,吴王阖闾称霸,越王勾践称霸,韩赵魏分晋,田氏代齐,形成战国七雄局面。
2、民族融合:服饰,桌椅的变化学习少数民族(赵武灵王穿胡服)
3、经济概况:铁制农具,水利工程、牛耕技术,铸铁融化技术,金银错技术,《考工记》 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前有照,后有靠。大量私田开垦,土地国有向私有转变,各国变法新制度确定。商鞅变法
4、人文科学:社会大变革思想活跃,老子道家创始人,特点:朴素辩证法,主张无为。孔子儒家学派创始人,特点:主张仁,维护周礼,有教无类,打破学在官府。墨子墨家创始人,特点:兼爱,非攻,尚贤。孟子,特点:仁政,民贵君轻。荀子,特点:主张制天命而用之。庄子,韩非子:特点:历史发展观主张改革,中央集权,依法为本,法后王
5、文化概况:记载哈雷彗星,19年7闰,《甘石心经》,《墨经》,扁鹊望闻问切。秦
1基本概况:秦国公约前230年—公元前221年灭六国,收复河套地区,击退匈奴,统一越族地区。疆域:北到长城,南到南海,东到大海,西到陇西(甘肃)大约400万平方公里,2100万人口,定都咸阳。
2政治概况:确定皇帝权力的至高无上,建立中央到地方官制:三公诸卿制,地方实行郡县制。《秦律》
3、经济概况:统一度量衡,书同文,车同轨,统一货币。
4、文化概况:焚书坑儒,以吏为师以法为教,严禁私学。
5、阶级(关系):徭役兵役繁重,刑法严酷,赋税重,土地兼并严重农民起义。
西汉
1基本概况:西汉刘邦公约前202年建立,定都长安,汉承秦制,郡国并行制,王侯分封侯国归郡县管理。
2政治概况:汉武帝颁布推恩令,附益之法,酬金夺侯。
察举制,征召,朱买臣被征召(覆水难收),东汉察孝廉(品德),门第族望,官宦之家,累世公卿.3、经济概况:编户齐民,人口耕赋税为主。
4、民族关系:匈奴以畜牧业为主,冒顿单于统一匈奴,和亲政策,武帝反击匈奴,呼韩邪单于归汉,汉元帝时昭君出塞,东汉匈奴分为南北二部,南匈奴与汉人杂居,北匈奴退居漠北。窦固窦宪破匈奴。张骞通西域,公元前60年(汉宣帝神爵三年)建立西域都护,东汉明帝班超经营西域。
5、文化概况:东亚文化圈开始形成,与朝鲜交往,期指(商代纣王的叔叔期指后世)朝鲜,卫氏朝鲜,越南东汉是中国的领土,与日本的交往.6、路上海上丝绸丝路路线图,中国大多技术西传,佛教传入中国。
秦汉时期的文化
1基本概况:统一与多样化有机结合,秦朝建立统一国家,汉朝独尊儒术,统一思想文化,中外文化交流频繁,水平居世界前列,文化博大精深。
2文化概况:天文历法《太初历》,西汉太阳黑子的最早记录,东汉张衡对月食的最早的科学解释,张衡的《地震仪》遥测地震方向震后用,《九章算术》,西汉《黄帝内经》东汉《神农本草经》,华佗麻沸散,张仲景医圣《伤寒杂病论》,西汉前期有纸张,东汉蔡伦造纸术,(龟甲,竹简,丝绸帛,纸)董仲舒天人感应,王充《论衡》,东汉明帝佛教传入中国,道家,《史记》(皇帝到汉武帝时期),《汉书》(西汉一朝的历史)
三国两晋南北朝
1基本概况:社会大动荡,民族大融合。江南迅速开发,中原相对缓慢。南方耕作范围大了,但发展不平衡。南北经济平衡,为以后经济重心的南迁创下了基础。
原因:为了躲避战乱,北方被少数民族占领汉人难以习惯少数民族习惯(衣冠南渡)北方人南迁,南北融合,统治者的积极政策。北方农业的恢复以发展,新技术的发展,曹魏马钧的翻车。新修水利,开发河西走廊和辽东边疆。
第三篇:中国古代史
一、从史前时期到夏商王朝
第一课中华文明的起源
1.原始农耕:1.时间:俱进一万年前后的新石器时代
2.标志:栽培谷物、驯养牲畜
3.意义:标志着生产性经济活动的产生。是人类实现的第一次伟大的经济变革。4.发现了大量农作物的化石(南稻北粟)
5.农业对社会生活的影响:聚族定居,形成农耕聚落
2.文化遗址,满天星斗:
12生产力发展
3、中华文明的起源分布特点:多元性
集中(核心)区域:黄河中游的中原地区
第二课文献与考古中的夏文化
1.从大同时代到小康之世:天下为家 禅让制世袭制
夏王朝已建立一整套国家机器(例:设官分职,设军队、监狱)
2.二里头文化与夏史探究:1.大型宫殿建筑与政治权力有必然联系
2.经济以农业为主,兼有畜牧业手工业(制陶.冶铜已迈入青铜时代
3.青铜工艺不发达
4.阶级矛盾尖锐
第三课商朝与青铜文化
1.商朝是我国信史的开端
2.商朝的建立:时间:公元前1600年
事件:商汤灭夏
位置:定都亳(河南商丘)
重大事件:盘庚迁殷(河南安阳)
3.政治体制(内外服制):实质:是一种松散的联盟
影响:方国的向背直接影响商朝的兴衰
4.手工业(青铜器)制作代表:司母戊大方鼎;四羊方尊
功能(鼎)饮食器
礼器
王室贵族身份地位的标识
国家社稷政治权力的象征
5.文化发展(甲骨文): 我国目前所发现的比较成熟的文字
是研究商朝的第一手资料
是汉字的前身
第四篇:中国古代史推荐书目
参考资料目录: 教材:
《中国史纲要》,翦伯赞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中国古代简史》,张帆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通史部分参考书:
《国史大纲》,钱穆,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
《中国文化史导论》,钱穆,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
《吕著中国通史》,吕思勉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中国通史》,白寿彝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中华二千年史》,邓之诚,中华书局1983年版
《简明中国古代史》,张传玺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3版
《中国古代史研究概述》,《中国史研究》编辑部,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黄仁宇著,三联书店1997年版
《剑桥中国史》,崔瑞德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China: A New History, John King Fairbank and Merle Goldman ed.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8.阅读杂志: 《历史研究》
《中国史研究》
《中国史研究动态》
《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台)《新史学》(台)《汉学研究通讯》(台)
文献索引:
《中国古代史论文资料索引》,复旦大学历史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中国史研究入门》(上、下),山根幸夫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4年版
《东洋学文献类目》,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
《隋唐五代史研究概要》,张国刚,天津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二十世纪唐研究》,胡戟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宋史研究论文与书籍目录》,宋晞,台北:中国文化大学出版部,1983年版
《宋史研究论文与书籍目录续编》,宋晞,台北:中国文化大学出版部,2003年版
《二十世纪宋史研究论著目录》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年版 《二十世纪辽金史论著目录》,刘浦江编,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版 《元史学概说》,李治安、王晓欣编,天津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明史研究备览》,李小林、李晟文主编,天津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 《中国近八十年明史论著目录》,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明史研究室编,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清史史料学初稿》,冯尔康著,南开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
《清史论文索引》,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编,中华书局1984年版
隋唐部分:
《金明馆丛稿》,陈寅恪,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陈寅恪,三联书店1954年版
《唐代政治史述论稿》,陈寅恪,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隋唐史》,岑仲勉,中华书局1982年版
《隋唐五代史》,王仲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隋唐五代简史》,吴宗国,福建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宋辽金部分:
《辽宋西夏金史》(《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历史卷》分册),邓广铭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8年版
《邓广铭治史丛稿》,邓广铭,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宋史》,陈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宋史丛考》,聂崇岐,中华书局1980年版
《宋朝阶级结构》,王曾瑜,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中国转向内在》,刘子健,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朱熹的历史世界:宋代士大夫的政治文化》,余英时,三联书店2004年版 《祖宗之法——北宋前期政治述略》,邓小南,三联书店2006年版 《蒙元入侵前夜的中国日常生活》,谢和耐,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 《辽金简史》,李桂芝,福建人民出版社,1996年 《辽金史论》,刘浦江,辽宁大学出版社,1999年
《中国通史参考资料》古代部分第五册,翦伯赞、郑天挺主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
元明清部分:
《元史》(《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历史卷》分册),韩儒林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年版
《元朝史》上下册,韩儒林主编,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元代史》,周良霄、顾菊英,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漠北来去》,姚大力,长春出版社1997年版 《元史三论》,杨志玖,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元代社会阶级制度》,蒙思明,中华书局1980年版 《行省制度研究》,李治安,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明清史讲义》上下册,孟森,中华书局1981年版 《明史》上下册,汤纲、南炳文,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清代全史》第一至六卷,王戎笙等主编,辽宁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朱元璋传》,吴晗,三联书店1965年版
《明代国家机构研究》,王天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万历十五年》,(美)黄仁宇,中华书局1982年版 《明清之际党社运动考》,谢国祯,中华书局1982年版 《满族的部落与国家》,刘小萌,吉林文史出版社1995年版 《明清易代史独见》,陈生玺,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南明史》,顾诚,中国青年出版社1997年版
《康雍乾三帝统治思想研究》,高翔,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清代皇位继承制度》,杨珍,学苑出版社2001年版
《康雍乾经营与开发北疆》,袁森坡,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版 《乾隆帝及其时代》,戴逸,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美)孔飞力,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版
专题部分:
《中国政治制度通史》,白钢主编,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甲部、乙部,严耕望,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90年版
《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瞿同祖,中华书局1991年版 《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隋唐社会生活史》,李斌城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和唐宋江南经济研究》,郑学檬,岳麓书社2003年版
《宋代经济史》,漆侠,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宋代的家族与社会》,黄宽重,台北:东大图书公司2006年版 《辽宋西夏金社会生活史》,朱瑞熙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中国经济通史·元代经济卷》,陈高华、史卫民,经济日报出版社2000年版
《多视角看江南经济史(1250~1850)》,李伯重,三联书店2003年版 《明清社会经济史论文集》,傅衣凌,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中国绅士--关于其在19世纪中国社会中作用的研究》,张仲礼,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
《明代思想史》,容肇祖,齐鲁书社1992年版 《走出理学:清代思想发展的内在理路》,姜广辉,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梁启超论清学史二种》,梁启超,复旦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 《利玛窦与中国》,林金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第五篇:中国古代史资料
中国古代政治史
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和发展趋势
秦朝————汉朝————隋唐————宋朝————元朝————明清
确立 巩固 完善 强化 加强 顶峰
集权 专制
↓ ↓
解决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 | → 解决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维护国家统一,有积极意义 加强专制,消极作用多
发展趋势:不断加强,从集权到专制
二、分裂与统一
1、分裂的原因
⑴封建自然经济的分散性。(占主导地位)
⑵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的削弱和地方割据势力的膨胀。(政治腐败)
⑶封建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激化矛盾)
⑷各族统治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
2、统一的原因
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其原因:
⑴秦汉以来,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发展,有效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⑵从思想上看,中华民族很早就产生了统一的思想要求,经儒家发展为“大一统”思想,成为中华民族的强大凝聚力的思想根源。
⑶民族融合使民族之间的凝聚力加强。
⑷中原汉族先进经济、文化的强大吸引力,使少数民族向往中原。(被征服)
3、评价:
⑴分裂是历史发展的支流,处于短暂的、次要的地位。
①从时间看,封建社会分裂时间不超过几百年。
②从朝代看,重要的朝代都是统一的王朝,影响巨大、深远。
③从分裂时期看,分裂孕育着统一,出现局部统一。
⑵对分裂与统一要具体分析,尤其是国家分裂不能一概而论,不能对分裂简单地加以否定。
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处于主要地位。要充分肯定国家统一的历史进步作用。
三、治乱兴衰
1、产生治世的原因
⑴统治阶级调整统治政策
在长期战乱、分裂,新王朝建立之后,统治者一般都能认识到人民的力量和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而调整统治政策,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经济上采取修养生息政策,使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出现治世。
⑵统一的局面下,政局稳定,政治清明,经济繁荣。(开元盛世)
⑶在社会出现严重危机之后,经改革调整而出现中兴局面。(光武中兴)
⑷开明的民族政策使各民族之间和睦相处,友好交往。(贞观之治)
⑸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
2、出现乱世的原因
⑴统治黑暗、腐朽。如皇帝不理政事,重用奸臣、宦官等人,造成外戚或宦官专权的现象。(汉、唐、明)
⑵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激化。(或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激化)
中央集权削弱,地方割据势力膨胀的现象。ex:东汉、唐末
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矛盾激化。ex:西晋
⑶农民战争的作用。地主大量兼并土地,造成农民流亡,引起农民起义。
⑷自然灾害。
3、认识
⑴对治世肯定其进步作用,但也要看到,各阶级的地位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这一社会基本矛盾没有改变,正是统治阶级对农民的剥削使社会出现治世。
⑵乱世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人民生活造成很大危害。但是:
①处于乱世的各族人民共同生活、共同斗争,有利于民族融合。
②在局部统一地区,统治者为了自身的生存而加强恢复和发展经济,有利于地方经济的发展。
③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七国之乱和安史之乱,虽然都是叛乱,但结果不同。七国之乱之后,中央集权加强;安史之乱之后,中央集权被削弱。
四、调整和改革
1、相同点
⑴背景相同。都发生在推翻前朝的大规模农民战争之后,统治者都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认识到人民的力量。
⑵目的相同。都是为了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巩固封建专制统治。
2、措施(相同与不同)
⑴经济:
①解放生产力。
前期-解放劳动者本身和释放奴婢;后期-放松人身依附关系、②减轻人民负担——从十五税一到三十税一。
③把人民和土地紧密结合起来——安置流民,更名田等。
⑵政治:
①约束统治者,生活节俭,澄清吏治(隋文帝、唐太宗、明太祖)
②减轻刑罚,缓和阶级矛盾
③加强中央集权,解决内部矛盾
3、评价
⑴调整或改革后,从经济上看,推动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国力富强(不同朝代富强的程度不同,东汉较差),多出现治世。
⑵从政治上看,调整或改革后稳定统治秩序,保证社会安定,完善封建统治制度,推动封建社会的发展。
⑶从文化上,政治稳定,经济繁荣,促进文化繁荣发展。
4、历代改革
⑴管仲改革——奴隶社会富国强兵的改革
⑵商鞅变法——地主阶级封建化的政治改革
⑶王安石变法——封建社会调整统治政策的改革
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分裂与统一、治乱兴衰、调整和改革之间的关系
⑴中央集权的加强、调整和改革与分裂统一、治乱兴衰是密切相关的。联系起来认识:分裂时期多乱世,说明改革或调整不成功;而不成功的改革造成分裂、乱世。统一时期多为盛世,说明改革或调整成功;反过来,成功的改革促使统一、盛世出现。
⑵调整和改革、分裂统一、治乱兴衰与中央集权的加强与削弱密切联系。
⑶体现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
六、政治思想
1、法家的法治思想
⑴法家思想顺应了由分裂到统一的历史发展趋势,反映了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
⑵法家提出具有发展进化因素的历史观,体现出新兴地主阶级改革旧制的进取精神。
⑶法家思想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封建制度的建立,而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被后世沿袭了两千多年。
⑷法家思想提倡严刑苛法,不利于长治久安,加之统治者滥用民力,超出了农民阶级所能承受的程度,使阶级矛盾激化,秦王朝二世而亡。
2、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
实践证明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是统治阶级实行的一种宽松的政策。
⑴它适应当时的社会需要,起到促进生产恢复与发展的作用,出现治世。秦汉以后,每逢大乱,人民贫困时,统治者多采用“修养生息”政策——道家的治国之策。如汉、唐、明等朝。
⑵在社会稳定,生产发展以后,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就不再适应政治、经济的发展,如汉朝“文景之治”时出现了王国问题、匈奴问题等,西汉政治思想从无为到有为,从道家到儒家。
3、儒家的“大一统”思想
孔子“仁”和以德治民→孟子“仁政”和民贵君轻→董仲舒“大一统”思想
儒家思想对中国封建社会影响巨大。它客观上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巩固;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及社会的稳定;有利于封建社会的长治久安。从此,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正统思想。
4、政治(统治)思想发展的趋势
百家争鸣→一家专制(秦)→独尊儒术
5、统治者的思想控制
⑴秦朝焚书坑儒、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明朝八股取仕;清朝文字狱。
⑵利用宗教(西汉以后,统治者利用宗教加强思想控制)
中国古代经济史
一、经济发展的原因
1、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政治清明、政局稳定
2、统治阶级注意调整统治政策,鼓励发展生产。
3、大规模农民战争的推动。
4、中原人民的迁移,使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具传播,使所到之处经济发展。
5、各地区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和中外交流
6、科学技术的发展。
7、广大人民的辛勤劳动,促进了生产的发展。
二、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一般表现
1、农业
农业发展一般表现为:生产工具的改进、耕作技术的提高、水利工程的兴修、治河工程、农作物的引种、开垦土地的亩数(增加多少)、产量数(增加)、人口数(增加)。
2、手工业
手工业发展表现为:⑴手工业部门的多少:纺织、冶铁、制瓷、造纸等。⑵分工扩大、花色品种的增加。⑶产量的提高,技术水平的提高和质量的提高。
书上讲到的手工业的发展包括:西汉开始用煤冶铁;北宋也用煤,徐州是冶铁中心;明朝用焦炭炼铁(佛山)。
3、商业
商业发展的表现为:商品种类的增加、商品质量的提高、城市的出现和扩大、对外贸易的发展和货币的变化。
4、重大水利工程
⑴秦朝灵渠。⑵汉武帝治河。⑶隋朝大运河。⑷唐朝大面积治河。
⑸五代钱塘江海塘。⑹元朝漕运修建运河。
三、中国古代经济发展阶段特征
1、奴隶社会——匹马束丝。
2、封建社会
⑴战国、秦汉时期的阶段特点
①商品种类繁多;②中原市场形成;③封建城市兴起。
⑵隋、唐时期的阶段特征
①城市繁荣,唐中期后商业日益发达;
②政府对商业市场在时间、地点上有严格限制;
③对外贸易发达,政府设置市舶使。
⑶五代——元朝时期的阶段特征
①北,南宋商品经济发展及特点;
②城市经济繁荣,打破时、空限制;
③出现新型货币——纸币;
④设置边贸易市场——榷场;
⑤粮食、农副产品(茶等)和手工业原料(丝等)大量进入市场;
⑥海外贸易发达。
⑦元大都、漕运、海运和海外贸易(泉州港等)。
⑷明清时期的阶段特征
①出现专业性的城市
②明初对外贸易发达——郑和下西洋;
③互市;
④资本主义萌芽。
⑤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四、重要的经济制度和经济政策
1、重要的经济制度和经济政策
⑴征税依据的变化:
人头税→土地财产税→田亩为主
(汉)(唐)(清)
说明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逐渐放松,封建制度逐渐衰落。
⑵征收物的变化:实物+劳役→货币地租。用银两收税,说明商品经济发展。
⑶税种的变化:税种繁多→逐渐减少。征税手续简便。
⑷农民由必须服一定时间的徭役、兵役到可以代役。以庸为标志。
⑸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对商品征收重税。
2、与政治联系
历代经济政策,都是对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当这种调整适应当时生产力水平时,就推动生产力发展,促进济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反之就会阻碍经济发展,阻碍社会进步。
五、中国古代的重农抑商政策
评价:
①重农抑商政策在封建社会初期,对农业、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新兴地主阶级政权的巩固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②到了封建社会末期,在生产力发展,商品经济活跃、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后,坚持重农抑商政策,把商、农发展对立起来就违反了经济发展的规律,对经济发展起到了阻碍作用。
六、江南经济的发展和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1、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有三个明显的特征:
⑴北方人民大批南迁,带去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经验(及劳动力),体现了当时劳动力的最高水平。
⑵南移趋势在国家处于分裂或割据、战乱时期最为突出。
⑶政治中心南移对经济中心南移有一定影响。
2、历史的启示
⑴政治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必备条件。
⑵充分合理地利用外来劳动力、先进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可以促进经济发展。
⑶经济发展必须得到领导者的重视。
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
一、民族关系的基本特点
1、汉族与少数民族交错杂居,呈现出大分散、小聚居的特点。
2、由于各民族经济发展方向不同、水平不同,农业民族与周边游牧民族之间存在矛盾,有时发生战争。
二、民族关系的主要类型
1、同一国家内部的民族之间的关系
2、不同民族政权之间的关系。
三、民族关系的表现形态
1、和平
和亲——作用是削弱民族偏见,促进经济文化交流。
互市——由官方控制的民族之间的经济贸易往来。互市场所一般在边境地区。
会盟——两个民族政权以缔结“和约”或“和议”的办法来约束双方的行动。
2、民族关系的主流、总趋势是友好交往、和平共处。是各民族人民在共同创造中华民族的文化,共同开发祖国。各民族人民在互相学习和交流中,在共同的劳动中,共同反抗斗争中相互融合,形成不可分割的整体。
四、民族融合的概况
1、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民族大融合的初步发展时期。兼并战争加强了华夏族同周边少数民族的关系,促进民族融合。
2、秦汉时期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确立、发展时期。在统一的国家范围内,各民族之间得到更充分的交流,经济文化进一步发展,汉族形成。秦北与匈奴、南与越族、西与西域各族的关系及开发西南,加强了中原与少数民族政治、经济上的联系。
3、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民族大融合的高潮时期。
特点:
①处于封建经济发展时期,民族融合的过程主要是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
②五族内迁,出现民族大融合局面。
③少数民族无长期的、稳定的政权,说明这时少数民族的发展程度较为落后;
④孝文帝改革,缩小南北差距,出现统一趋势。
4、隋唐时期的民族融合(统一时期的民族融合)特点:
①各民族政权与中原王朝关系密切、友好,战争较少。
②唐中央政府在少数民族地区通过建立都护府、都督府直接统治边疆地区,加强各民族之间的政治、经济联系。
5、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第二个民族大融合的高潮时期。
特点:①多个民族政权先后并立;
②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地区深入扩展,如设太学、创造文字、仿汉制建立官制、兵制等典章制度;
③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元统一后北方的“汉人”包括契丹、女真等族人;
④出现了新的民族——回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