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元推进绿色金融发展实施意见

时间:2019-05-14 07:49:3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广元推进绿色金融发展实施意见》,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广元推进绿色金融发展实施意见》。

第一篇:广元推进绿色金融发展实施意见

广元市推进绿色金融发展实施意见

为加快推动我市绿色金融发展,支持和促进全市绿色产业转型升级,根据《四川省绿色金融发展规划》(川办发„2018‟7号)、《中共广元市委关于推进绿色发展实现绿色崛起建设中国生态康养旅游名市的决定》(广委发„2017‟2号)等文件要求,结合广元实际,现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总书记对四川工作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贯彻落实市委七届二次、五次、六次全会决策部署,围绕绿色低碳发展的总体要求,以金融支持产业绿色改造升级为主线,坚持经济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相协调,积极构建绿色金融体系,优化金融资源配置,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支持和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二)基本原则

坚持改革创新、统筹协调。围绕绿色经济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绿色生活方式,积极探索绿色金融发展的有效途径和方式,推进金融组织、管理制度、融资模式和服务方式等创新改革。加强金融与财政、发展改革、经济和信息化、环保等部门统筹协调,形成跨部门联动协作机制和信息共享机制。坚持产融结合、绿色导向。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导向,更加注重对包括环保、节能、清洁能源、清洁交通、绿色建筑、生态康养旅游等在内的绿色项目的支持和激励,探索绿色发展与经济增长互相兼容的新发展模式。

坚持需求导向、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广元绿色资源丰富以及新能源、新材料等优势,发展切合我市实际需求的绿色金融发展模式。

(三)发展目标

积极构建以绿色信贷为主体,绿色债券、绿色保险、绿色发展基金等多元化服务为补充的绿色金融服务体系,引导和激励社会资本投入到绿色产业,促进节能减排、环境保护以及低碳循环经济协调发展。力争至2020年,全市绿色贷款余额达到120亿元,绿色贷款占比达到15%,设立绿色金融事业部、绿色支行或网点1~2家,投保环境污染责任险企业达到20家,建成四川省绿色金融示范市。

二、主要任务

(一)大力推进绿色信贷

1.建立绿色信贷银行组织体系。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围绕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促进能源资源节约、加大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等战略,制定绿色信贷发展战略,加快实现业务的“绿色转型”。推动有条件的银行业机构设立绿色金融事业部、绿色支行、绿色— 2 — 网点,为绿色信贷提供优质金融服务。(责任单位:广元银监分局、人行广元中心支行、市金融工作局)

2.完善绿色信贷管理机制。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完善绿色信贷管理制度,将环境和社会风险因素纳入贷款授信、审查审批、贷款管理全流程,建立适合绿色项目授信特点的高效审批机制。完善信贷管理信息系统,全流程标识和记录绿色贷款业务。制定绿色信贷企业和项目的准入标准,定期收集、主动跟进绿色企业和绿色项目信息,确定绿色信贷企业和项目清单,实行主办行制度,对绿色企业和绿色项目清单实行动态管理,对暂时困难并有发展前景的绿色企业,不得随意断贷、抽贷、压贷。健全绿色信贷考核机制,各银行机构要将绿色信贷指标纳入内部考核体系,建立有效的绿色信贷激励机制。(责任单位:广元银监分局、人行广元中心支行、市金融工作局)

3.加快绿色融资产品创新。坚持市场化操作,在风险可控、商业可持续的情况下,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大力推广绿色信贷资产证券化、合同环境服务、合同能源管理未来收益权质押贷款、特许经营权质押、排污权质押贷款、收费权质押、碳排放权融资、节能减排融资等金融工具和服务。探索开发绿色消费信贷等零售类金融产品,积极满足个性化金融消费需求。(责任单位:广元银监分局、市金融工作局、人行广元中心支行、市发展改革委、市旅游发展委、市环保局、市农业局、市林业园林局、市科技知

— 3 — 识产权局)

4.推动担保方式创新。大力推动应收账款质押、履约保函、知识产权质押、股权质押、林权质押以及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抵押贷款等产品,探索推进碳排放权、用能权、排污权等担保方式创新,积极满足绿色产业多元化融资需求。(责任单位:广元银监分局、市金融工作局、人行广元中心支行、市发展改革委、市旅游发展委、市环保局、市农业局、市林业园林局、市科技知识产权局)

(二)积极推动绿色投资

1.支持符合条件的绿色企业上市融资。加大直接融资工具的宣传力度,有针对性地向绿色企业推介债务融资工具。支持符合条件的绿色企业优先赴“新三板”和天府(四川)联合股权交易中心挂牌融资。对在主板成功上市的绿色企业,依据《广元市人民政府关于支持企业上市融资优惠政策的通知》(广府发„2017‟16号)文件精神,对应享受相关税收扶持政策和财政奖补政策。推动创业投资、股权投资、风险投资等机构与拟上市绿色企业进行资本对接,助推绿色企业加快成长。(责任单位:市金融工作局、市发展改革委、市经济和信息化委)

2.大力推进绿色债券融资。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发行绿色金融债券以及绿色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专项支持地方绿色发展。支持符合条件的绿色企业通过发行企业债、公司债— 4 — 以及绿色债券、中小企业集合票据、短期融资券、非公开定向发行债务融资工具(PPN)等方式融资。对于成功发行的绿色企业,按照《四川省鼓励直接融资财政奖补资金管理办法》(川财金„2016‟4号)给予一定奖励。(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金融工作局、市财政局、人行广元中心支行、广元银监分局、市农业局、市林业园林局)

3.积极推行PPP模式。引导政府参与的新建污水、垃圾处理项目实施PPP模式。支持土壤、水、大气等污染防治、环境修复、水利工程等各类公共服务领域的绿色项目尝试PPP模式,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责任单位:市财政局、市环保局、市国资委、市水务局、市农业局、市林业园林局)

(三)积极发展绿色保险

1.创新绿色保险产品和服务。大力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推动农业保险“增品、提标、扩面”,推广生猪价格指数等保险,增加种植业保险、养殖业保险和林木保险的参保品种。积极开发、引入生态旅游、休闲旅行等绿色消费类保险、低碳环保类保险以及森林保险。引导保险资金投资绿色环境保护项目,探索开展绿色信贷保证保险。(责任单位:市财政局、市金融工作局、广元银监分局、人行广元中心支行、市农业局、市林业园林局、市保险行业协会)

2.加快推进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工作。大力推动化工、— 5 — 电解铝等污染物产生排放企业和具有较高以上环境风险企业应保尽保,逐步将一般环境风险企业纳入保险范围,拓宽环境污染责任保险覆盖面。(责任单位:市环保局、市保险行业协会)

(四)探索开展新型绿色融资交易机制

充分发挥我市风电、光电、水电、森林碳汇等碳减排资源优势,探索开展碳期权、碳租赁、碳债券、碳基金等碳金融产品。(责任单位:市金融工作局、市发展改革委、广元银监分局、市环保局)

(五)完善配套体系

1.构建绿色企业和项目认定评估指标体系。探索建立绿色企业和项目认定评估指标体系,引导财政、金融、产业、环保等政策和资源向绿色企业和项目倾斜。(责任单位:人行广元中心支行、市金融工作局、广元银监分局、市发展改革委、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市环保局)

2.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建立绿色项目和企业融资对接机制,市发展改革委定期梳理绿色项目名录,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定期梳理绿色企业名录,及时向金融机构提供绿色项目和企业信息,推动金融机构加大绿色信贷支持力度。推进金融机构与环境保护等部门的信息共享,畅通绿色信贷信息共享渠道,充分发挥信息在引导资金投向中的基础作用。(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市环保局、人行广元中心支行)

— 6 — 3.推进绿色企业信用体系建设。积极开展企业环境保护标准化建设和环境信用评价工作,完善企业环境信用评价指标体系,扩大环境信用评价结果在金融机构的运用,引导金融机构根据企业环境信用信息及评价结果,在授信、利率等方面实施差别化信贷政策。推动将企业环境保护违法违规信息等企业环境信息纳入企业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为金融机构开展绿色信贷和投资决策提供依据。(责任单位:市环保局、人行广元中心支行)

4.推动绿色支付体系建设。推动新科技在金融领域的应用,以便民、惠民和安全支付为目标,推动绿色支付方式的发展。深化移动金融,推动手机支付、银行卡“闪付”等民生领域的有效应用,提升绿色支付服务效率。大力发展电子商业汇票、手机支付、网上支付、第三方电子支付等无纸化结算支付方式,提高绿色支付结算比率。(责任单位:人行广元中心支行)

5.健全绿色融资担保体系。探索建立专业化绿色担保机制,重点支持绿色小微企业发展。引导和鼓励融资性担保机构加大对绿色项目和企业的支持力度,实行快捷担保审批,简化反担保措施。(责任单位:市金融工作局、市财政局、人行广元中心支行)

6.健全激励引导机制。加大货币政策工具支持力度,优先对绿色贷款发放较好的银行机构办理再贴现业务,充分运用扶贫再贷款、支小再贷款等货币政策工具,引导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加大绿色信贷投放,降低绿色金融融资成本。探索设立绿色信贷风

— 7 — 险补偿基金,专项用于弥补绿色企业贷款损失。建立绿色贷款奖补机制,对发放绿色贷款的银行机构按有关规定给予奖补。建立绿色贷款贴息机制,给予贷款主体一定比例利息补贴。(责任单位:人行广元中心支行、市金融工作局、市财政局)

三、支持重点

(一)支持传统产业绿色改造。充分发挥绿色金融引导作用,支持食品饮料、农产品加工、冶金建材、机械制造、能源化工等传统优势产业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推动传统产业向“绿色”转变。

(二)支持绿色工业发展。大力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产业和先进制造业,着力优化产业结构和转变生产方式,积极支持我市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材料、节能环保、新能源及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积极对接风能、太阳能综合开发利用和新能源汽车等一大批重大项目。推动金融与科技、产业与金融、军民融合等领域的深度合作,促进绿色工业加快发展。

(三)支持绿色现代农业发展。围绕乡村振兴战略,重点支持优质粮油、生态畜禽水产、高山绿色果蔬、特色山珍、富硒富锌茶叶、道地中药材六大特色产业发展,大力支持红心猕猴桃、核桃、道地中药材、油橄榄、富硒富锌茶叶、剑门关土鸡、生态生猪肉牛羊等全产业链集群建设,加大对休闲观光农业、乡村旅— 8 — 游、特色小镇建设的支持力度。积极对接重点水利工程,大力支持节水灌溉增效示范项目、河道治理防洪治涝工程以及绿色生态农田建设,夯实农业农村基础。围绕农村基础设施改善、公共环境治理、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建设,提供配套金融服务,助推新农村建设。

(四)支持康养旅游和现代服务业发展。围绕“一核、一极、两带、四区、五廊”空间布局,大力支持景区基础设施、旅游交通干线、康养项目、沿线生态建设。积极满足多元化康养旅游发展的融资需求。积极支持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现代商贸等现代服务业发展,主动对接重大项目。

(五)支持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加强与政府部门合作,大力支持嘉陵江、白龙湖、亭子湖等流域污染治理项目,跟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参与绿化全川广元行动,积极对接城市污水处理、垃圾焚烧等重点项目。

四、组织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由市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人行广元中心支行、市发展改革委、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市财政局、市旅游发展委、市环保局、市科技知识产权局、市农业局、市林业园林局、市金融工作局、市水务局、广元银监分局、市保险协会等相关部门为成员的绿色金融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全市绿色金融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统筹指导,研究绿色金融发展中的重大问

— 9 — 题,协调解决工作推进中的困难。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人行广元中心支行,具体负责领导小组的日常工作。

(二)加强监测评估。人行广元中心支行等有关部门要牵头建立涵盖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保险等的专项统计制度和评估制度,按季开展监测,按年开展评估。健全绿色金融风险监测预警机制和责任追究制度,强化对绿色金融资金运用的监督和评估,防范绿色金融风险。

(三)加强金融宣传。积极开展绿色金融宣传、交流、研讨等活动,加强与政府部门、金融机构、绿色企业的对接,营造绿色金融发展的良好氛围。加强对绿色金融相关标准、产品、政策的宣传,大力普及绿色金融理念。

第二篇:广元足球改革发展实施意见

广元市足球改革发展实施意见

根据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四川省足球改革发展实施意见的通知》(川办发〔2016〕56号)精神,结合我市实际,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

指导思想与原则: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和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遵循足球发展规律,把足球改革发展作为推动广元体育事业特别是全民健身事业发展的重要举措,努力建立专业高效、运转灵活、法制健全、保障有力的体制机制。坚持着眼长远与夯实基础相结合,创新重建与问题治理相结合,政府主导和市场主体相结合,发展足球运动和推动全民健身相结合,从增加足球场地、提高参与人数、加快校园足球发展等多方面综合施策,调动全社会参与足球发展和全民健身的积极性,为足球事业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近期目标:理顺足球管理体制,制定足球中长期发展实施方案,创新足球管理模式。到2020年,足球人口规模明显增加,全市经常参与足球运动人数达到5万人(其中青少年学生达到3万人);重点抓好校园足球,国家、省校园足球特色学校达到40所,广元市足球特色学校达到50所;足球竞技水平明显提升,参加省运会足球比赛进入中上水平,足球后备人才培养形成体系;业余足球俱乐部建设迈出新步伐,5年内全市打造30个以

— 1 — 上业余足球俱乐部,拥有注册运动员700名以上;大力规划建设足球场地,全市各类足球场地达到180片以上,标准公共足球场地10片以上。

远期目标:足球成为群众积极参与的体育运动,全社会形成健康的足球文化。打造社会业余足球和业余联赛品牌,我市代表队进入全省业余足球联赛决赛阶段并取得好成绩。建立校园、青训两级足球人才培养体系,依托校园足球组建各组别的青少年足球队伍,积极向省队输送优秀足球后备人才,实现足球事业和产业协调发展。

二、大力发展青少年校园足球

加强师资培训,夯实校园足球基础。有效整合资源,充实校园足球教师和教练员力量,切实加强足球师资队伍建设。允许学校使用现有编制优先引进足球教练员,到2020年,培养足球教师100名、足球教练50名的校园足球教学与管理队伍。确保每所市级特色学校中至少有1名足球专业教师,国家、省校园足球特色学校至少有1名专业足球教练。聘用优秀退役运动员承担校园足球训练工作。(市教育局牵头,市委编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体育局配合)

深化教学改革,实施足球课程。完善青少年足球教学体系,将足球列入体育课教学内容。校园足球项目推广学校、特色学校按要求开设足球课,保证以足球为重要内容的课外体育活动。将县(区)校园足球发展情况纳入学校体育工作报告。建立高中、初中、小学,校、县(区)、市“三级三层”的青少年校园足 — 2 — 球联赛机制,实行“校校参与、层层选拔”的赛事分级管理制度,选拨组队参加省级各类青少年足球比赛。制定我市足球后备人才认定标准和升学管理制度,完善足球特长生招生政策,适度扩大招生规模,为有足球特长的学生创设持续发展的通道,激励学生长期积极参加足球运动,做好足球后备人才梯队建设。(市教育局牵头,市体育局配合)

三、普及发展社会足球

坚持以人为本,推动社会足球快速发展,努力扩大足球人口。鼓励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部队组建或联合组建足球队伍,开展足球运动。支持指导建立足球俱乐部,鼓励企业出资参与俱乐部建设。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发挥各自优势,推进社会足球发展。注重从经费、场地、时间、竞赛、教练指导等方面支持社会足球发展。(市体育局牵头,市民政局、市教育局、市总工会、团市委、市妇联、各县区人民政府配合)

四、建立健全足球协会

对接省足协各项工作,建立健全各内设专业委员会,整合足球资源,探索发展足球产业,积极开展足球交流活动。做好足球教练员和裁判员的培训及审批工作。到2020年,全市足球裁判员达60人以上。举办好全市业余足球联赛,打造社会足球品牌赛事。积极参与青少年足球训练比赛工作,做好校园足球发展。引导建立社会足球俱乐部并加强管理。各县区要建立足球协会,鼓励支持各行业、各系统组建足球协会。完善球队、球员注册体系,制定注册管理办法,努力形成覆盖全市、组织完备、管理高

— 3 — 效、有机协作、适应现代足球管理运营需要的协会管理体系。(市民政局牵头,市体育局、各县区人民政府配合)

五、完善足球竞赛管理体系

加强竞赛体系建设。完善竞赛结构,扩大竞赛规模,增加竞赛种类,逐步形成赛制稳定、层次丰富、衔接有序、遍及城乡的竞赛格局。注重我市青少年足球等级赛事、校园足球日常赛事和社会足球联赛的有机衔接,实现竞赛结构科学化。积极开展机关、企事业单位、部队、中老年等足球赛事活动,逐步建立健全各类竞赛体系。(市体育局牵头,市教育局、团市委配合)

维护良好竞赛秩序。严格各级各类足球赛事管理,规范足球竞赛秩序。赛事组织机构要会同公安机关加强管理,各司其职,完善安全保障措施。公安机关负责加强对足球赛事安全秩序的监管,组织开展对比赛现场及周边地区的治安秩序管理维护工作,依法打击违法犯罪活动。引导球迷文明观赛,遵纪守法。(市体育局牵头,市公安局、市教育局配合)打造品牌促进交流。鼓励社会资源参与承办四川省业余足球联赛的县级、市级联赛,打造精品赛事,广元市代表队力争打入省级总决赛。力争2017年市级业余足球联赛参赛队数达到30支,到2020年参赛队数达50支。积极组队参加省、市内外赛事及有关交流活动。积极承办国内、国际赛事活动。(市体育局牵头,市教育局等市级有关部门配合)

六、建立足球人才培养体制

强化足球专业人才培养。按照分级、分类管理原则,构建市、— 4 — 县(区)和行业、专业机构、社会力量等多级多元的培训组织结构,加强对足球教练员、裁判员、讲师等专业人才的培训。引进一批高水平讲师对我市教练员、裁判员实施规模化培训,同时选送优秀教练员到足球发达地区学习提高。

加强后备人才培养。积极引进社会力量创建足球学校。搞好体教结合,加强文化教育、意志锤炼和人格熏陶,促进足球运动员全面发展,构建青少年足球人才选拔培训体系。以地方政府为主导,建立校园足球与青少年后备人才培养相结合的衔接体系,建设覆盖市县(区)校的青少年足球训练基地和训练点,选拔优秀青少年苗子进行集中培训和向上输送。畅通优秀苗子从校园足球、青少年高水平足球、社会足球到专业足球、职业足球的成长渠道,积极输送优秀运动员进入专业队。(市体育局牵头,市教育局配合)

七、加强足球场地建设管理

扩大足球场地数量。坚持足球场地规划建设既满足社会大众所需又能与学校共用共享的原则,研制全市足球场地建设规划。将校园足球场地设施建设列入城镇化发展和公共体育设施建设规划。加强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场地建设和器材配备,市及市以上校园足球特色学校至少建成一个五人制足球场。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建立青少年足球活动基地。充分利用城市和乡村的荒地、闲置地、公园等,建设一批简易实用的非标准足球场地,大力推广笼式足球场。到2020年每个县(区)建成至少一片标准公共足球场,建立一个青少年足球训练网点。对社会力量建设足球场地要给予

— 5 — 政策扶持。(市发展改革委牵头,市教育局、市国土资源局、市建设和住房局、市体育局、市城乡规划局、各县区人民政府配合)

提高场地设施运营能力和综合效益。按照管办分离和非营利性原则,通过委托授权、购买服务等方式,招标选择专业社会组织或企业负责管理运营公共足球场,促进公共足球场低价或免费向社会开放。推动学校足球场在课外时间有序向社会开放,建立场地共享机制。(市体育局、市教育局牵头,市地税局、各县区人民政府配合)

八、完善投入机制

加大投入力度。根据事权划分,投入资金主要用于场地建设、校园足球、青少年足球、后备人才基地、球队建设、各级各类竞赛、教学科研,承办高水平比赛等方面。体育、教育等行政部门在安排相关经费时,应当对足球改革发展给予支持。各级财政应每年预算一定数额的足球运动专项经费。(市财政局牵头,市发展改革委、市教育局、市体育局、各县区人民政府配合)

推动足球产业发展。加大足球无形资产开发和保护力度,以打造赛事品牌、开发足球附属产品、培育足球服务市场、推动消费需求、探索足球产业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等为导向,构建全方位、全过程足球产业链,同时引入新的竞争主体,建立面向市场、平等竞争、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兴办足球产业的格局。鼓励社会力量发展足球产业,引导有实力的企业投资足球俱乐部,赞助足球赛事和公益项目,发挥支持足球事业的示范和带动作用,拓宽足球产业发展资金来源渠道。(市体育局牵头,市委宣传部、— 6 — 市发展改革委、市统计局、市地税局、市国资委,各县区人民政府配合)

九、加强足球工作组织领导

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建立由市政府分管领导担任召集人,市级相关部门及各县区政府参与的足球改革发展联席会议制度。各有关单位应当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各尽其力、协同配合,共同推动广元足球改革发展。(市体育局负责,市级有关部门,县区人民政府配合)推进足球行业作风和法治建设。加强足球领域的思想品德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强化运动队伍精神作风和意志品质的锤炼,培养爱国奉献、坚韧不拔、团结拼搏的团队精神,努力形成激励广元足球发展振兴、有益于社会和谐进步的精神力量。适应足球发展需要和行业特点,完善相关法规和行业规范规则。营造良好舆论环境。创新足球宣传方式,引导群众客观认识足球现状,强化新闻管理和舆论引导工作。(市委宣传部牵头,市体育局、市教育局、市文广新局、团市委配合)

第三篇: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实施意见

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实施意见

(征求意见稿)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创新体制机制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意见〉的通知》(中办发〔2017〕56号)、《中共山东省委办公厅、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创新体制机制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意见〉的通知》(鲁办发﹝2018﹞36号)、《中共聊城市委办公室、聊城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实施意见〉(聊办发【2018】43号)》等文件精神,加快推进生态农业建设,促进我县农业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

1.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认真贯彻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思想和视察山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突出茌平枣乡特色和生态优势,聚焦聚力“五大振兴”,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推进农业功能布局优化、农业投入品减量化、生产过程清洁化、废弃物利用资源化、产业模式生态化,加快建设产出高效、产品 1 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绿色生态农业,以农业绿色发展引领乡村生态振兴。

2.目标任务。突出农业绿色发展在生态文明建设全局的重要位置,全面建立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制度体系,加快形成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生产生活生态相协调的农业发展新格局。

到2020年,全县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在75万吨,绿色、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有效企业数量、产品数量不断增加,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品牌农产品占比明显提高,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加快发展。到2030年,农产品供给更加优质安全,农业生态服务能力进一步提高。

保护和节约利用农业资源,努力实现耕地数量不减少、耕地质量不降低。到2020年,严守96.9181万亩耕地红线,全市耕地质量平均比2015年提高0.06个等级,到2030年,全市耕地质量水平进一步提高。

调整农业投入结构,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增加有机肥使用量,提高水利用系数,不断提升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水平。到2020年,力争主要农作物化肥、农药利用率分别达到40%以上、40%以上,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6363以上,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9%,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2%,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81%以上,力争实现全市废弃农膜基本回收。到2030年,化肥、农药利用率进一步提升,农业废弃物全面实现资源化利用。

保护和修复田园生态系统,农业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到 2 2020年,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30.46%,湿地面积达到2万亩,基本农田林网控制率达到90%。到2030年,田园、森林、湿地、水域生态系统进一步改善。

二、优化农业绿色发展空间布局

3.落实农业功能区和生产力布局制度。因地制宜,调整优化农业主体功能布局,加快推进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划定,以永久基本农田为基础,分别划定小麦、玉米粮食生产功能区63万亩、60万亩,划定棉花生产保护区2.1万亩。健全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以博平镇、冯屯镇、乐平镇、杜郎口镇为粮食核心区域,打造优质专用粮食高产创建基地,优化粮食种植结构和品种结构,引导粮食生产走“规模化+专用化+优质化”的路子,依托三月柳、鲁星食品等大型面粉加工企业,建设规模化优质专用小麦基地。做大做强高效特色产业,探索培育“名优特稀新”经济作物,围绕园艺产品、畜产品、水产品、林特产品、杂粮、中药材等,打造一批品种丰富、集群发展、绿色高效的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牵头单位:农业局,责任单位:发改委、财政局、林业局、畜牧局、水产局)

4.适当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积极开展“粮改饲”试点工作,搞好优质饲草料生产基地建设,加快构建粮经饲协调发展的三元种植结构。到2020年,全县全株青贮玉米种植面积稳定在10000亩以上。优化畜禽养殖区域布局,支持大型龙头企业养殖基地向环境容量大的适宜养殖区域转移,大力发展特色经济林产业和林下经济,推广林菌、林药等林下经济模 3 式,推进农林复合经营。到2020年,建成特色经济林基地2万亩以上,林下经济规模发展到1.5万亩以上。大力培育农业“新六产”,发展现代生态循环农业,拓展农业生态功能,依托自然人文资源,挖掘特色农产品加工和传统农耕文化,积极发展休闲农业、创意农业、智慧农业,培育、支持圆铃大枣生态农业园区、浩佳森林海花园等特色体验型项目,发展文化传承、农耕体验、休闲观光等体验型业态。突出抓好农业“新六产”的“四型业态”,深入开展农产品加工业提升行动,完善农产品流通骨干网络,加强对农产品加工副产物的梯次利用,在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等各个环节充分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培育、支持齐鲁味精、圣康食品等具有示范作用的龙头企业,带动相关产业集群发展。到2020年,创建省级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基地2个。培育“新六产”示范主体3家。(牵头单位:农业局,责任单位:发改委、财政局、林业局、畜牧局、水产局)

5.推行绿色低碳循环生产方式。深入推进贾寨镇一二三产融合特色小镇建设,集成推广应用水肥一体化、绿色防控等农业绿色发展技术,到2020年水肥一体化推广面积达到1.5万亩。改造提升传统畜牧业生产方式,建设一批以规模化养殖为基础,以农牧结合、生态循环为发展方向,一二三产融合的现代畜牧业产业园。大力推进“两全两高”农机化发展,提高农机化发展质量和效益。推广渔业健康生态养殖模式,加强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建设,强化水产养殖污染防控。(牵头单位:农业局,责任单位:财政局、科技局、畜牧 4 局、农机局、水产局)

6.加强农业资源环境综合治理。严格落实生态保护红线制度,强化耕地、水域岸线、湿地等用途管控,严禁不合理开发建设活动对资源环境的破坏。以县为单位,针对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突出问题,建立农业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因地制宜制定禁止和限制发展产业目录,明确种植业、养殖业发展方向和开发强度,分类推进重点地区资源保护和污染治理。(牵头单位:农业局,责任单位:环保局、林业局)

7.健全农业绿色扶贫机制。统筹推进贫困地区产业发展和生态保护,科学选择精准扶贫产业,将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支持贫困地区大力发展绿色、有机和地理标志农产品,因地制宜发展休闲农业、观光农业,让贫困群众从农业绿色发展中得到更多实惠。(牵头单位:农业局、扶贫办)

三、强化农业资源保护和节约利用

8.完善耕地保护制度。完善并严格执行耕地保护制度,将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纳入政府耕地保护目标责任考核和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坚守永久基本农田红线。开展国土资源节约集约示范创建,全面推进建设占用和工矿企业生产占用耕地耕作层土壤剥离再利用。加大土地整治力度,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到2020年,全县建设高标准农田50万亩。深入实施耕地质量提升计划,推广秸秆还田、土壤改良修复、病虫害绿色防控等综合配套技术。坚持种地 5 养地协调发展,推广粮油轮作等栽培模式,积极争取国家轮作休耕试点。探索耕地质量管理保障机制,完善管控措施,实现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的保护。(牵头单位:国土局、农业局,责任单位:环保局)

9.健全农业节水制度。实行农业灌溉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制度,建立合理水价形成机制。大力发展节水农业、旱作农业,加快完善管道输水、喷灌、微灌等先进节水灌溉工程体系。大力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推广耐旱品种和节水保墒技术,探索田间雨水集蓄利用技术和模式。到2020年,全县节水灌溉面积达到50万亩。推进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改善农田水利设施条件。到2030年,建立起合理反映农业供水成本、有利于节水和农田水利工程良性运行的农业水价形成机制。(牵头单位:水利局、农业局)

10.强化农业生物资源保护和利用。开展农业野生植物资源调查和抢救性收集和普查,科学推进农业野生植物和特色农作物种质资源原生境保护区(点)建设,做好阳谷县野生大豆资源的保护工作。加强濒危野生植物资源保护、保存和人工繁育。加大畜禽地方特色品种的保护和利用力度。完善外来物种风险监测评估与防控机制,积极开展外来入侵有害生物黄顶菊普查和防治工作,开展综合防治示范技术试点。(牵头单位:农业局,责任部门:林业局、畜牧局、水产局)

四、加强农产品产地环境保护与治理

11.建立工业和城镇污染向农业转移防控机制。强化环境执法和监管,严格工业和城镇污染物处理和达标排放制度,依法禁止未经处理达标的工业和城镇污染物进入农田、养殖水域等农业区域。完善相关环境保护法律条款,加大对破坏农业资源环境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增加违法者的违法成本,对典型案件实施挂牌督办。开展农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详查,按照国家技术指南划定农用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开展污染耕地分类治理。(牵头单位:环保局、国土局,责任单位:农业局)

12.积极开展农业“四减四增”行动。深入实施化肥减量增效工程,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水肥一体化技术,开展果菜茶有机肥替代化肥行动。到2020年,全县主要农作物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稳定在80%以上。深入实施农药减量控害工程,加快农药统防统治社会化服务进程,集成推广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天敌控害等绿色防控技术。到2020年,粮食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覆盖率达到30%以上。(牵头单位:农业局,责任单位:财政局)

13、加强农业投入品安全监管。加强农药管理,严格执行《农药管理条例》和《聊城市禁止销售使用剧毒高毒农药管理规定》,探索建立低毒、低残留农药使用补贴机制。加强动物疫病防控,严格规范兽药、饲料添加剂的生产、经营和使用。严格农药、化肥、种子等投入品市场监管,加强农业投入品电子追溯体系建设,成立1家以农药为主的农业投入品集中配送中心,推行集中采购、统一配送、分散经营、7 统一标识、全程追溯的管理模式。强化农业投入品或生产经营主体登记备案管理,实施农药、兽药标签二维码标识制度,落实农药、兽药、添加剂使用台账记录制度及使用安全间隔期(休药期)制度,支持低消耗、低残留、低污染农业投入品生产。实施兽用抗菌药使用减量化行动试点,提高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牵头单位:农业局,责任单位:质监局、畜牧局、水产局)

14.推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严格依法落实秸秆禁烧制度,将秸秆禁烧工作纳入各级政府工作重点,建立秸秆禁烧目标责任制,严格实行网格化管理。深入推进秸秆综合利用,大力推广秸秆精细化还田、秸秆青贮、秸秆基料化、秸秆生产有机肥等技术,建立农用为主、多元利用格局。加强粪污收集、贮存、处理、利用设施建设,以肥料化和能源化为主要利用方向,整县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严格落实养殖业户环境保护主体责任制度和畜禽规模养殖环评制度,建立健全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体系,实施动物疫病净化计划,大力推进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到2020年,通过全市建设的4个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厂,基本满足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要求。加强废旧农膜回收处理,严格执行新的国家地膜标准,依法强制生产、销售和使用符合国家标准的地膜,以县为单位开展地膜回收和残留治理试点,加大全生物可控降解地膜试验示范力度。探索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和集中处理方式,依法落实使用者妥善收集、生产者和经营者回收责任,由具有危险物经营资质的单位集中处理。8 积极保障秸秆和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用地。(牵头单位:农业局、环保局,责任单位:国土局、农机局、畜牧局)

五、加强农业生态系统养护和修复

15.养护构建田园生态系统。开展田园生态系统建设试点,建设完善生物缓冲带、防护林网、灌溉渠系、植物篱等田间绿色基础设施,构建种养结合、生态平衡、环境优美的田园生态系统。保护和发展地方独特品种,保持农业物种的多样性。推广环境友好型生态种养技术,保护病虫害天敌,恢复田间生物群落和生态链,促进动物、植物、微生物“三物”循环。保护和改善田园生态景观,优化乡村种植、养殖、居住等功能布局,拓展农业生态观光、休闲体验功能,培植田园综合体。(牵头单位:农业局,责任单位:茌平县旅游发展中心、林业局、畜牧局)

16.保护水生生态环境。实施渔业资源增殖放流,科学确定放流品种与数量,加强水生生物资源养护。严厉打击使用“绝户网”等非法捕捞行为,维护渔业生态资源。严格落实“河长制”“湖长制”,推动河湖管理保护专业化、社会化,打造水更清、岸更绿、景更美的河湖生态新格局。在河道沿岸加大土地流转力度,优先种植苜蓿、牡丹、构树等需肥需药量低、经济效益突出的作物。以生态清洁型小流域治理为重点,加强水土保持生态工程建设,2018-2020年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8平方公里。(牵头单位:水利局,责任单位:农业局、水产局、林业局)

17.加强林业和湿地建设。积极培育林业新业态、新模式,完善林业产业负面清单制度,严格限制高污染、高环境风险项目准入。加强生态公益林、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建设和维护,突出村镇绿化工程建设,推进高标准综合农田防护林体系建设。2018-2020年,全县新建、改建农田林网化面积4万亩。(牵头单位:林业局)

六、健全农业绿色发展支撑体系

18.强化农业绿色发展科技支撑和人才建设。做大做强县级农业科技园区,推进县级农业科技园区核心区、示范区的布局和建设,规范县级农业科技园区的建设、运行和管理。加强与省农科院、山东省农业大学、聊城大学、市农科院等高校院所对接,积极引进千人计划、泰山学者、长江学者等高端人才,聘请有实践经验、能解决基层实际困难的技术专家,组建种植、畜牧、水产、林业等行业专家顾问团。开展农业投入品减量高效利用、优质高产抗病抗逆新品种选育、环境友好型种养、有害生物绿色防控、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产地环境修复以及农产品绿色加工储藏等领域的关键技术研发,建立健全成果转化激励机制,积极推动与国外先进科研机构的交流与合作。完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落实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人才队伍建设的二十条措施,建设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农业绿色发展管理服务和技术推广人才队伍。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探索建立“创新团队+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新型农业科技服务模式。培养一批具有绿色发展理念、掌握绿色生产技术技能 10 的高素质农村实用人才。落实生态管护员制度,在生态环境脆弱地区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增加护林员等公益岗位。(牵头单位:农业局,责任单位:财政局、人社局、科技局、林业局)

19.健全农业绿色发展标准体系。实施农业品牌战略,继续打造“圆铃大枣”、“十孔莲藕”“茌梨”等农产品品牌,推进优势特色农业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专业化服务,加强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认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登记管理工作,建设一批地理标志农产品和原产地保护基地。到2020年,培育农产品公用区域品牌2个,企业产品品牌10个,全县“三品一标”认证个数达到120个,认证面积与食用农产品生产面积的占比达到60%,启动农业质量提升年工作,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监管和追溯管理信息平台建设,推动更多作物品种实施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双证制”管理,建设聊城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暨产销一体化综合服务平台。积极推动健康肉供应链建设行动,夯实生产经营者质量安全主体责任。(牵头单位:农业局,责任单位:质监局、林业局、畜牧局、水产局)

20.建立农业资源环境监测体系。加强耕地、渔业水域、生物资源、产地环境监测和预警体系建设,提高农业资源环境及农业污染状况监测和预警能力。开展耕地质量调查监测与评价,推进耕地质量监测网络建设,全覆盖布设、运行耕地质量长期定位监测点,发布监测报告。完善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建设,提升水土流失及面源污染监测能力。按照国家统 11 一安排,开展农业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对重要农业资源实行台账式管理。(牵头单位:农业局,责任单位:环保局、国土局、质监局)

七、保障措施

21.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加强组织领导,把农业绿色发展纳入领导干部任期生态文明建设责任制内容。在党委和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农业部门要发挥好牵头协调作用,扶贫、发展改革、科技、财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国土资源、水利、旅游、环保、质量技术监督、林业、农机、畜牧兽医、水产等相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抓好落实,建立起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各乡镇、街道要结合当地实际,制定具体实施方案。

22.加大投入力度。完善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农业补贴机制,整合涉农资金要向农业绿色发展领域倾斜,加大对耕地质量提升、生态循环农业建设、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农业废弃物处理利用的财政支持力度,加强绿色生态类公益项目的后期管护。建立完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逐步提高生态公益林补助标准。建立金融支持农业绿色发展的工作机制,充分发挥信贷、保险服务农业绿色发展的支持作用,引导社会资本投向农业资源节约、生态保护修复、废弃物处理利用、动物疫病防控等领域。

23.加强宣传引导。充分发挥国民教育、新闻宣传、科学普及、思想文化等多种渠道和各类媒体的作用,大力宣传农业绿色发展的理念、政策、路径和成果,及时总结推广生 12 产领域、消费领域推动农业绿色发展的先进经验、典型事迹和技术模式,积极倡导农业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努力营造农业绿色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

24.强化考核奖惩。完善全县绿色发展指标体系,制定农业绿色发展评价指标,结合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工作,县政府组织县直有关部门对各乡镇、街道农业绿色发展情况开展联合督查,每年开展一次自查和评估,终期要对完成情况进行全面自查和评估,并以适当形式公布。评估结果作为各级党政领导班子和各部门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参考。充分发挥涉农财政资金促进农业绿色发展的整体效能。对在农业绿色发展中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予以表扬,对落实工作不力的按照有关规定进行问责。

此前发布的有关文件规定,凡与本意见不一致的,按照本意见执行。

第四篇:广元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

广元市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

(2016-2020)

普惠金融是指立足机会平等要求和商业可持续原则,以可负担的成本为有金融服务需求的社会各阶层和群体提供适当、有效的金融服务。小微企业、农民、城镇低收入人群、贫困人群和残疾人、老年人等特殊群体是当前我市普惠金融重点服务对象。大力发展普惠金融,是广元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有利于促进金融业可持续均衡发展,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助推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升级,增进社会公平和社会和谐。根据《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四川省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年)的通知》(川办发„2016‟113号)、《四川省金融业“十三五”发展规划》以及《广元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市普惠金融服务在覆盖率、可得性、满意度方面取得明显成效。

(一)金融服务覆盖面稳步扩大。

1.农村金融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截至“十二五”期末,全市农村地区共有金融服务网点552个,累计布放自助服务机具1197台;乡镇银行网点覆盖率达到96%,支付清算网络不断向农村地区延伸,在全市具备条件的行政村实现了基础金融服务全覆盖。

2.金融IC卡和移动金融有效推进。截至2015年末,金融

— 1 — IC卡累计发行350万张,在存量银行卡中占比达42.71%,新发行的银行卡基本为金融IC卡,显著提升了金融服务的便利性。

3.保险保障能力不断提升。截至2015年末,全市共有4家保险机构经办农险业务,依托政府建立乡镇服务站388村级服务点3449个,全市各区县实现农险服务机构全覆盖。从事农险工作的专、兼职人员共有3645名。构建覆盖广泛的农网保险服务体系。

(二)金融服务可得性不断提高。

1.“三农”金融服务不断完善。截至“十二五”期末,全市金融机构涉农贷款余额282.59亿元,占各项贷款额的53.16%。

2.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水平不断提高。截至2015年末,全市小微企业贷款余额162.47亿元,贷款增速16.17%,高于全市各项贷款平均增速5.99个百分点。

3.特殊群体金融服务不断加强。高校毕业生、下岗失业人员、城镇低收入人群、贫困人群、残疾人、老年人等特殊群体金融支持不断加强。大病保险实现全市覆盖,推动保险公司参与新农合、城镇职工补充、社会医疗救助等医保经办服务。

(三)金融服务满意度逐步提升。

1.小微企业和农户贷款满意度不断提高。截至2015年末,小微企业贷款户数36645户,申贷获得率达到98.09%。

2.不断完善风险分担补偿机制,减轻企业财务负担。积极发挥政策性担保、商业性担保服务实体企业的互补作用。通过财政金融互动、贴息安排,设立应急转贷资金、贷款风险补偿基金等 — 2 — 渠道,增强金融机构风险抵御能力。清理整顿不合理金融服务收费,规范收费行为。

3.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扎实开展。初步建立了消费者权益保护机制,有效化解了金融消费纠纷,保护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2015年办结金融消费者投诉135件。

尽管我市普惠金融服务成效明显,但仍面临诸多问题与挑战:普惠金融服务不均衡;普惠金融体系不健全;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加强;普惠金融产品创新力度不够,服务民生和弱势群体方面需要进一步精准。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市第七次党代会、市委七届六次全会精神,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围绕“三个一、三个三”兴广战略,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主导相结合、完善基础金融服务与改进重点领域金融服务相结合,不断提高金融服务的覆盖率、可得性和满意度,使最广大人民群众公平分享金融改革发展的成果。

(二)基本原则。

健全机制、持续发展。建立有利于普惠金融发展的体制机制,进一步加大对薄弱环节金融服务的政策支持,提高精准性与有效性,调节市场失灵,确保普惠金融业务持续发展和服务持续改善,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

— 3 — 机会平等、惠及民生。以增进民生福祉为目的,让所有阶层和群体能够以平等的机会、合理的价格享受到符合自身需求特点的金融服务。

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坚持市场化运作,探索多元化、可持续的普惠金融发展模式,使市场在金融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在统筹规划、组织协调、均衡布局、政策扶持等方面的作用。

防范风险、推进创新。在有效防范风险基础上,鼓励金融机构在盈利模式、服务理念、产品和技术等方面的创新。对难点问题坚持先试点,试点成熟后再推广。

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加强统筹协调,优先解决欠发达地区、薄弱环节和特殊群体的金融服务问题,鼓励各部门、各县区结合实际,积极探索,先行先试,做到服水土、接地气、益大众。

(三)发展目标。

到2020年,建立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相适应的具有广元特色的普惠金融服务和保障体系,有效提高金融服务可得性,明显增强人民群众对金融服务的获得感,显著提升金融服务满意度,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金融服务需求,特别是要让小微企业、农民、城镇低收入人群、贫困人群和残疾人、老年人等及时获取价格合理、便捷安全的金融服务,使我市普惠金融发展水平居于全省中上游水平。

1.提高金融服务覆盖率。构建起多层次、广覆盖的普惠金融组织体系,巩固助农取款服务村级覆盖网络,推动行政村一级实 — 4 — 现更多基础金融全覆盖。拓展城市社区金融服务广度和深度,显著改善城镇企业和居民金融服务的便利性。到2020年,在全市金融机构空白乡镇简易服务网点覆盖率达到99.9%、村级覆盖率达到95%。

2.提高金融服务可得性。加大对城镇低收入人群、困难人群以及农村贫困人口、创业农民、创业大中专学生、残疾劳动者等初始创业者的金融支持,完善对特殊群体的无障碍金融服务。加大对电子商务等新业态、新模式、新主题的金融支持,对电子商务等轻资产企业创新改革金融产品、降低融资贷款门槛。未来五年,小微企业贷款信贷计划单列,力争每年实现“三个不低于”以及国务院和银监会关于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考核要求。积极推进“三农”金融服务,努力实现涉农信贷投放持续增长。到2020年,涉农保险参保农户覆盖率提升至95%以上。

3.提高金融服务满意度。金融工具的使用效率得到有效提高。进一步提高小微企业和农户申贷获得率和贷款满意度。力争到2020年底,小微企业信用档案建档率达到80%以上、农户信用档案建档率达到50%以上。明显降低金融服务投诉率。

三、主要任务

(一)发挥各类金融机构作用,建立健全金融监管差异化激励机制。

1.发挥各类银行机构作用。鼓励政策性银行以批发资金转贷形式与其他银行业金融机构合作,降低小微企业贷款成本。探索与其他银行业机构合作开展出口退税账户委托贷款、统借统还转

— 5 — 贷等业务,扩大对小微企业的支持覆盖面。强化政策性功能定位,加大对农业开发和水利、贫困地区公路等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贷款力度,为“三农”发展提供期限长、成本低的政策性资金支持。

大型银行、股份制银行、地方性法人银行要继续向小微企业集中区域增设小微支行、社区支行。鼓励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和民营银行扎根基层、服务社区,为小微企业、“三农”和城镇居民提供更有针对性、更加便利的金融服务。鼓励法人金融机构发行“三农”“小微企业”专项金融债券,增强支农支小资金实力。

积极稳妥推进农村信用社产权改革,严格按照银监会和省政府“成熟一家,启动一家”的要求开展农村商业银行组建工作。持续做好民营银行引进设立工作,增强内生发展动力。以集中连片扶贫县、百万人口大县中未组建村镇银行的县区为重点,加快在县区集约化发起设立村镇银行步伐,重点布局在老少边穷地区、农业地区、小微企业聚集地区。

2.发挥多层次资本市场的作用。以“创业板行动计划”和“四川省省级上市和挂牌企业后备资源库”为抓手,做实企业上市和直接融资培育工作,支持符合条件的涉农企业、中小微企业在多层次资本市场融资,促进更多涉农企业挂牌、上市。

3.发挥保险公司保障优势。稳步拓宽政策覆盖面,提高保险保障水平,增强风险保障能力。加大对涉农保险的财政税收优惠政策支持力度。鼓励保险机构调动更多保险资源进入农业农村,— 6 — 建立健全涉农保险服务体系,提高涉农保险服务的可及性和便利性。鼓励保险公司规范农业保险投保、理赔程序,简化办事手续。鼓励各地因地制宜开展特色优势农产品保险,探索开展农产品价格指数保险、气象指数保险、农产品产量保险等,稳步扩大畜牧业、森林保险、农房保险、农业基础设施保险、农机具保险等的覆盖范围,满足不同层次的农业保险需求。推动险资直投支农融资项目。积极发展涉农小额贷款保证保险,开展农险保单贷款业务,缓解农业企业、农户等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周转资金困难。鼓励保险机构将资源向贫困地区和贫困人群倾斜,积极开发扶贫农业保险产品,满足贫困农户多样化、多层次的保险需求。建立健全贫困地区保险服务体系,依托村委会、居委会建设保险服务站,开展面向基层群众的保险惠民服务。大力发展针对小微出口企业的短期出口信用保险,支持小微出口企业扩大出口规模,重点支持农产品出口和农业企业走出去。深入推进城乡居民住房地震保险和个人税优健康保险试点。以商业养老保险和医疗健康保险等为重点,鼓励商业保险机构提供与社会保险相衔接的产品和服务,发挥商业保险对社会保险的补充作用。大力发展环境污染、医疗执业、安全生产等与公众利益密切相关的责任保险,探索开展强制责任保险试点。充分发挥保险的风险管理技术优势,将保险纳入灾害事故防范救助体系。

4.规范发展各类新型机构。大力发展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规范发展民营、混合经营的融资担保机构。加快建设纵横交错的融资担保体系、再担保业务体系。推进完善政银担风险分担试点,— 7 — 引入更多金融活水支持小微企业和“三农”发展。地方政府主导建立风险担保基金,引领推动各类农业农村产权抵押贷款发展壮大。

积极发挥小额贷款公司和典当行融资功能,努力提升小微企业融资服务水平。鼓励优质小额贷款公司通过引进战略投资者、增资扩股、定向发债、资产转让、资产证券化、股东借款等方式做大做强。

促进互联网金融组织规范健康发展,严格执行行业准入标准和从业行为规范,建立信息披露制度,提高普惠金融服务水平,降低市场风险和道德风险。

积极稳妥发展农村资金互助合作组织,促进资金互助与农业生产有效融合,更好地发挥资金互助合作组织在支持“三农”发展和脱贫攻坚中的积极作用。

5.健全金融监管差异化激励机制。以正向激励为导向,从业务和机构两方面采取差异化监管政策,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将信贷资源更多投向小微企业、“三农”、特殊群体等普惠金融薄弱群体和领域。推进小微企业专营机构和网点建设。有序开展小微企业金融债券、“三农”金融债券的申报和发行工作。进一步研究加强对小微企业和“三农”贷款服务、考核和核销方式的创新。推进落实有关提升小微企业和“三农”不良贷款容忍度的监管要求,完善尽职免责相关制度。积极发挥区域性股权市场、债券市场和期货市场的作用,引导证券投资基金、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创业投资基金增加有效供给,进一步丰富小微企业和“三农”的 — 8 — 融资方式。鼓励建立农业产业发展投资引导基金。

(二)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手段,促进金融脱贫攻坚和精准扶贫。

1.创新小微企业金融产品和服务。围绕小微企业融资特点,引导银行机构积极开展保理、融资租赁、企业主个人财产担保、联保贷款等新型信贷业务。推动金融机构开展担保方式创新,大力推广应收账款、知识产权、股权、动产、订单、仓单抵质押贷款。鼓励银行与保险公司合作,引入贷款保证保险机制。支持发展出口信用保险、信用保证保险和保单质押贷款,盘活应收账款等担保资源。支持金融机构优化民营企业信贷管理,通过提前进行续贷审批、设立循环贷款、实行年审制等措施降低民营企业融资成本。积极推广“银税互动”“银税保互动”等新服务模式,将“银税合作”推广到县域。鼓励小微企业引入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创业投资基金,以及利用债贷组合等新型模式融资。构建“小额担保贷款+信用社区建设+创业培训”等联动机制,以创业带动就业,支持大学毕业生、返乡农民工自主创业。

2.创新“三农”金融产品和服务。以全市农村金融服务综合改革试点为契机,探索开展涉农资产证券化试点。加强对规模农业、农产品加工、休闲观光农业和农村电子商务等的金融支持。建立农村“两权”抵押、流转、评估的专业化服务机制。在涉农金融机构中全面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和农村土地流转收益保证贷款试点,激活农村金融市场。大力发展农业保险,鼓励县区因地制宜开展特色农业保险,积极开

— 9 — 发推广目标价格保险、天气指数保险、收入保险试点等,精准对接农业保险服务需求。

支持金融机构根据农业生产经营流程,发展订单、仓单质押等产业链、供应链金融服务新模式,引导金融机构创新“合作社+农户”“公司+基地+农户”等服务方式,提高农业金融服务集约化水平。积极开展农机具、存货、订单、应收账款、水域滩涂使用权抵押等创新业务。鼓励开展农业机械等方面的金融租赁业务。建立多元化的农业农村贷款担保机制,创新联保、互保等多种形式组合担保贷款模式、推进农户信用评级,设立“星级信用户”评价制度,实行免评估、可循环小额信用贷款的鼓励政策。

3.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良性发展。鼓励互联网支付机构服务电子商务发展,为社会提供小额、快捷、便民支付服务,提升支付效率。发挥网络借贷平台融资便捷、对象广泛的特点,引导其缓解小微企业、农户和各类低收入人群的融资难问题。发挥股权众筹融资平台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支持作用。发挥网络金融产品销售平台门槛低、变现快的特点,满足各消费群体多层次的投资理财需求。鼓励金融机构加强与社保、医保、交通、旅游、商务等相关的行政管理机构合作,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信息技术,打造互联网金融服务平台,为客户提供信息、资金、产品等全方位金融服务。

4.加大金融对脱贫攻坚的支持力度。重点围绕“四大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和“五个一批”攻坚行动计划,按照“监管引导、信贷支持、普惠服务、智力扶持、结对帮扶”的模式和“四单” — 10 — 要求实施精准扶贫。

发挥货币政策工具的支持引导作用。切实加大对贫困地区扶贫再贷款支持力度,合理确定扶贫再贷款期限,执行优惠利率,引导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加大专项信贷投放,切实降低贫困地区融资成本。在贫困地区开展金融助推脱贫攻坚示范基地创建。加大再贴现支持力度,支持贫困地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小微企业等获得融资。认真落实县域法人金融机构新增存款一定比例用于当地、定向降准等优惠政策,对符合条件的金融机构实行较低的存款准备金率。

加大贫困地区信贷投放。以2015年底银行业贫困地区贷款为基数,各银行业机构进一步加大信贷投入,确保贫困地区各项贷款增速高于全市当年各项贷款平均增速,贫困户贷款增速高于农户贷款平均增速,贫困地区中长期贷款增速高于各项贷款平均增速。重点鼓励涉农银行机构加大对贫困地区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生态保护、教育扶贫等领域的信贷资金投放,其他涉农金融机构要着重加大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小额信贷投放,大幅度提高建档立卡贫困户扶贫小额信贷覆盖率。

创新金融扶贫产品及模式。完善小额信贷、创业担保贷款、助学贷款、康复扶贫贷款政策,稳妥推进农村“两权”抵押贷款试点,拓宽贫困户抵押担保范围。积极做好定点扶贫和驻村帮扶工作,制定并落实“金融扶贫开发合作协议”和“一对一”个性化帮扶方案。

(三)健全信用信息体系,推进金融基础设施建设。

— 11 — 1.推进信用信息体系建设。加快建立多层级的小微企业和农民信用档案平台,实现企业主个人、农户家庭等多维度信用数据可应用。扩充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接入机构,降低普惠金融服务对象征信成本。健全互联网、自助查询设备等多元化的信用报告查询渠道,优化征信异议和投诉处理工作流程,持续提升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服务水平。

2.推动农村支付服务体系建设。持续开展“支付惠农示范工程”创建活动,巩固农村支付服务环境建设成果。丰富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点的转账、缴费等业务功能。拓展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广度和深度,切实提升支付基础设施的有效使用率。大力推广银行卡、电子账户等非现金支付工具,提高银行账户普及率。鼓励银行机构和非银行支付机构面向农村地区提供安全、可靠的网上支付、手机支付等服务。进一步加强支付系统建设,不断延伸支付清算网络覆盖面,丰富资金结算渠道。

3.完善农村金融网点布局。鼓励和支持银行、证券、保险机构优化网点布局,进一步向县域及乡镇延伸网点,加大在金融机构空白乡镇规划设置便民简易服务网点和提供定时定点服务及流动服务方式,支持设立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努力消除金融机构空白乡镇。支持有关银行机构在乡村布放POS机、自助柜员机等各类机具,进一步向乡村延伸银行卡受理网络。鼓励保险机构建立健全乡、村两级保险服务体系,提升涉农保险服务水平。增强证券、期货、基金等经营机构对县域范围内投资者的服务。加强规划布局,提高准金融机构在县域的覆盖率。支持县区大力发展 — 12 — 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引导市内外符合条件的大型融资性担保机构在县域设立分支机构或开展业务。

4.加强城市社区便民金融服务。围绕衣、食、住、行等民生活动,建立社区金融生活圈,为社区服务商和居民提供普惠金融服务。大力普及金融IC卡,推动金融IC卡在交通、旅游、园区、社保、卫生等公共服务领域多应用规模化发展。深化移动电子商务金融科技服务创新试点工作,完善金融IC卡暨移动金融基础服务平台。

(四)加强普惠金融教育和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培育公众风险意识。

1.加强金融知识宣传教育。广泛利用电视广播、书刊杂志、数字媒体等渠道,多层面、广角度长期有效普及金融基础知识,注重培养社会公众的信用意识和契约精神。针对农民、城镇低收入人群、贫困人群和残疾人、老年人等特殊群体有针对性地开展反假货币、投资理财、第三方支付等金融知识教育,开展“金融知识进万家”等特色化、差异化政策宣传,深化金融政策普及度。

2.加大消费者权益保护力度。加强金融消费权益保护监督检查,进一步加强银行卡风险管理,及时查处侵害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行为,维护金融市场秩序。畅通金融机构、行业协会、监管部门、仲裁、诉讼等金融消费争议解决渠道,建立健全第三方非诉纠纷解决机制。加强与金融消费者权益有关的信息披露和风险提示,引导金融消费者根据自身风险承受能力和金融产品风险特征理性投资与消费。

— 13 — 3.培育公众风险意识。以金融创新业务为重点,针对金融案件高发领域,运用各种新闻信息媒介开展金融风险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非法集资行为的认知度和辨识度,树立“收益自享、风险自担”观念,促进公众强化金融风险防范意识。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和督促考核。

建立普惠金融工作领导小组。强化统筹协调,加强各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和共享,形成工作合力。各县区和市级有关单位应结合工作职责,研究制定具体措施。加强专项督导,建立规划推动的跟踪督办和考核评估机制。

(二)发挥政策引导激励作用。

1.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实施贷款增量奖补、新增客户首贷奖补、金融专项债券奖补等财政政策,支持金融机构增加小微和“三农”贷款投放,促进我市金融信贷规模稳步增长。建立定向贷款激励机制。实施支农支小贷款奖补、精准扶贫贷款奖补等财政政策,引导金融机构重点增加对“三农”、小微企业、精准扶贫等薄弱环节的信贷投放,降低社会融资成本。

2.健全融资分险机制和补偿机制。建立健全政府、银行、担保、信保共同分担的融资担保风险补偿机制,搭建针对中小微型出口企业的综合金融服务平台,统筹解决小微出口企业接单、风险和融资难题。实施实体企业贷款风险补贴和小微企业贷款风险补贴等财政政策,支持设立扶贫贷款风险补偿基金和担保基金,营造促进实体企业融资良好外部环境,吸引更多金融资源投向实 — 14 — 体。

3.加强财政与金融政策的协调配合。探索整合财政扶贫资金,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对金融资源的支持和撬动作用。认真落实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税收优惠、涉农贷款增量奖励、农村金融机构定向费用补贴、农业保险保费补贴和精准扶贫、支农支小等财政金融互动政策,撬动更多金融资源向贫困地区倾斜配置。

4.设立普惠金融发展专项资金。发挥财税政策作用,立足公共财政职能,设立、完善、用好普惠金融发展专项资金,重点针对普惠金融服务市场失灵的领域,遵循保基本、有重点、可持续的原则,对普惠金融相关业务或机构给予适度支持,更好地保障困难人群的基础金融服务可得性和适用性。

(三)开展普惠金融试点示范。

发展普惠金融,既要坚持全面推进、突出重点的原则,又要注意防范金融风险。对需要深入研究解决的难点问题,可在小范围内分类开展试点示范,待试点成熟后,再总结推广。各县区要在风险可控、依法合规的条件下,开展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试点,推动改革创新,加强实践验证。积极探索发挥基层组织在推进普惠金融发展中的作用。以创建为契机、以典型作示范,推动普惠金融扶贫惠农工作向更深层次、更高水平拓展。

第五篇:10年金融服务业发展实施意见

2010年金融服务业发展实施意见

2010年金融服务业发展实施意见

为促进我市金融业发展,进一步增强金融业服务经济建设的功能,加快推进沈阳成为东北区域金融中心的建设步伐,借鉴国内先进城市发展经验,结合我市实际,现提出加快沈阳金融业发展的意见如下:

一、改善金融发展条件,优化金融生态环境

强化政府金融服务。市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是全市金融工作的归口管理部门,要加强与金融监管机构、金融行业协会、金融机构的信息沟通,定期研究全市金融发展的重大问题,协调解决金融机构遇到的实际问题。地方金融机构股本变动、迁址等重大事项,有关部门

应征求市金融办的意见。各区、县政府也要明确金融工作主管部门,为金融业发展做好服务。

加大财政支持金融发展的力度。从市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中统筹安排资金,用于支持金融产业发展、鼓励金融创新和吸引金融人才等。

深化金融功能区建设。沈阳金融商贸开发区和沈阳金融街建设纳入城市建设统一规划,完善“一区一街”区域金融配套功能,改善交通组织,强化基础设施建设,优化金融服务。鼓励“一区一街”错位发展,重点提升金融商贸开发区金融能级,支持金融商贸开发区开展国家级优化金融生态综合试验,支持金融街建立金融外包基地和打造投融资交易服务平台。

优化社会信用环境。大力推进政府、企业和个人信用体系建设。发挥政府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全面推进我市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建设。依托市信用中心,构建全

市社会信用信息数据平台。以企业信用信息数据整合与共享为突破口,逐步实现全社会信用信息共享。建立信用奖惩联动机制,强化诚信宣传,综合运用法律、经济、舆论监督等手段,营造诚实守信的社会信用环境。

改善金融法制环境。充分发挥金融法庭作用,依法依规妥善处理金融合同纠纷案件,提高金融案件的结案率和执行率。规范企业重组、改制和破产行为,依法保护金融机构债权。规范金融市场秩序,严厉打击企业逃废债行为,维护金融安全。

营造开放的金融市场环境。加强与国内外金融组织、金融机构、金融中心城市的交流合作,逐步构建各类区域性金融市场。大力发展金融会展业,举办大型金融活动,支持各区、县、各部门和金融机构开展境内外金融论坛及金融推介活动。

二、鼓励金融创新,活跃金融市场

鼓励和支持在沈实施国家各类金

融改革创新试点。抓住国家批准设立沈阳经济区国家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契机,争取国家各项金融创新在沈先行先试,激发城市金融活力。大力支持开展全国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试点工作,积极争取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科技金融结合创新、消费金融公司等各类试点工作。

鼓励和支持金融市场、要素市场创新。大力发展新型金融机构,支持金融机构在沈设立票据中心、数据中心、信用卡中心等金融后援服务机构。鼓励发展全国性钢材、有色金属等期货交割库和仓单交易中心、现货石油即期和远期合约交易市场、金融外包服务市场等各类金融要素市场。

鼓励和支持金融业务创新。引导金融机构不断推出新型金融产品,满足经济建设和社会生活的需要。鼓励银行、证券、保险、信托创新合作模式,联动发展。支持金融机构探索创新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新途径,满足中小企业流动资

金需求。支持和鼓励金融机构扩大农村有效抵押物范围,依据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大型农机具等抵押物贷款试点。

设立金融创新贡献奖。对金融创新工作做出突出贡献的金融机构等给予最高50万元奖励;做出突出贡献的金融监管机构给予30万元补助,做出重大贡献的,给予重奖。

三、促进信贷市场发展,引导信贷资金投放

鼓励增加信贷投放。鼓励金融机构不断扩大信贷投放,支持我市重点基础设施和重大产业项目建设,鼓励信贷资金向县域经济和中小企业倾斜。

支持投融资平台建设。完善市、区两级投融资平台体系,建立投融资平台良性运转机制,提高融资效能。健全政府投融资平台的风险管理机制,持续盘活和补充资产,逐步完善所有制结构。建立银政企合作长效机制,不断拓展网络融资平台功能。

完善信用担保服务体系建设。健全中小企业信用担保风险补偿制度,市政府每年出资万元作为当年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贷款担保风险补偿金,并根据发展情况逐年增加。持续增加现有财政出资的担保机构资本金规模。支持企业成立企业信用担保联盟,扩大联保范围。上述资金在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中列支。

支持县域金融机构发展。鼓励商业银行增设县域分支机构,加快组建村镇银行,鼓励各类资本在沈设立小额贷款公司,引导小额贷款公司规范、健康发展,并在条件具备时逐步发展为村镇银行。进一步完善县域内银行业金融机构新吸收存款主要用于当地发放贷款的政策,积极引导县域内银行业金融机构提高在当地的存贷比。

四、促进资本市场发展,拓宽融资渠道

鼓励企业境内外上市融资。加强上市企业的储备、改制、上市辅导工作,重点推动一批创新型、成长型特别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在主板、中小板、创业板和境外资本市场上市。对完成上市融资的企业,市政府给予一次性300万元的奖励,各区、县给予不低于100万元的奖励。

鼓励企业在代办股份转让系统挂牌上市。积极培育代办股份转让系统挂牌上市企业资源,对于完成股改的高新技术企业,给予20万元补贴;对在代办股份转让系统挂牌成功的企业,给予50万元补贴。对参与进入代办股份转让系统企业股改的中介机构,给予30万元补贴。企业在代办股份转让系统挂牌后,对保荐服务券商给予30万元补贴。补贴资金由市、区两级各承担50%。

促进上市公司重组和再融资。营造良好环境,支持上市公司运营发展,重视现有上市公司壳资源保护、开发和利用。鼓励本地企业并购、重组上市公司壳资源,上市公司工商、税务注册迁入沈阳的,享受上市融资政策。支持上市

公司通过增发、配股及发行公司可转债、公司债等方式进行再融资。

支持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债权融资。加强对直接融资产品的宣传和开发,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利用企业债券、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信托计划等融资工具,开展直接融资。积极争取发行中小企业集合债券。

加快股权投资市场发展。大力发展和引进各类股权投资基金,构建东北地区最活跃的股权投资市场。加快推进市政府与国家进出口银行、科技部联合设立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引导设立社会化的创业投资机构和投资基金。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创建股权投资机构聚集区。

拓展区域产权交易市场功能。大力支持沈阳联合产权交易所发展,争取金融“央企”指定进场交易试点;支持沈阳联合产权交易所开展全省非上市、非公开发行股份公司股权登记托管业务,联合省有关部门搭建辽宁省私募股权交易市场;推进沈阳联合产权交易所对我市

有限责任公司股权实行集中登记托管,争取国家场外柜台交易市场先行先试资格;支持依托沈阳联合产权交易所,向国家有关部门申请批准成为中小企业产权交易市场试点,逐步设立文化知识产权、环境资源、特许经营权等权益性交易市场。鼓励产权交易市场与技术产权转让等市场实施联网交易。

五、促进保险市场发展,发挥保障和融资功能

积极发展“三农”保险。稳步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逐步增加设施农业、高效经济作物等种养业保险种类,并不断扩大规模,财政补贴资金比例不低于保费总额的70%。优先选择综合实力强、服务好、规模大、信誉好的保险公司作为农业保险的承办人。鼓励各保险公司开发适合农业特点的定额定品种的商业保险产品。鼓励以农房保险、农村主要劳动力意外伤害保险等为重点的农村小额保险发展。探索建立财政支持的巨灾风险分散机制。那一世范文网

增强保险业的社会保障补充作用。鼓励保险业积极发展企业年金、补充医疗等与社会保险相配套的补充保险业务,满足更高层次的社会保障需求。支持保险业提供多样化的商业养老与健康保险产品与服务。鼓励有条件的企业通过商业保险的方式,提高养老、医疗待遇水平。

发挥保险业的保险补偿作用。鼓励保险业参与防损减灾和灾害事故处置,以及为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提供风险保障。发展产品质量、环境污染和安全生产等领域的保险业务。支持建立银行信贷与保险相结合的银行保险互动机制,支持建立小额贷款保险机制。

支持保险资金发挥投资功能。鼓励和支持保险公司总部投资地方交通、通信、市政、水务、环保等设施建设。支持保险资金参与地方企业股权投资、并购、重组、改制上市,允许保险资金在某些项目的资本运作中取得控股权。对于成功争取总部在我市上述领域投资的

驻沈保险分支机构,按实际投资额给予1‰的一次性奖励,最高奖励100万元。

六、鼓励金融机构聚集,完善机构体系建设

大力发展金融机构总部和区域金融管理总部。不断健全金融机构体系,重点设立保险公司、金融租赁公司、信托公司等金融机构总部,重点引进信托公司、证券公司、期货公司、外资银行和各类金融后援服务机构等区域金融管理总部。对于新设立的金融机构总部、区域金融管理总部,按注册资本金实际到位额度的1%给予一次性开办费补贴,金融机构总部最高不超过1000万元,区域金融管理总部最高不超过300万元。对于新设立的金融机构分行、分公司给予最高50万元的开办费补贴。补贴资金由市、区两级各承担50%。

为金融机构总部和区域金融管理总部提供开办条件。对新设立的金融机构总部和区域金融管理总部,其注册资本金全部到位后,给予一次性补贴,对

其征地建设或购买自用办公用房的,按最高每平方米600元给予一次性补贴,对其租用办公用房的,3年内每年按最高每平方米200元给予租房补贴,补贴资金由所在地区区级政府支付。在“一区一街”区域内选址的,补贴资金在上述基础上增加10%,由市财政给予补贴。

引导地方产业资本参股、控股法人金融机构。支持盛京银行、诚浩证券公司等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引入地方产业资本以及境内外有实力的战略投资者。引导地方产业资1 2 下一页

下载广元推进绿色金融发展实施意见word格式文档
下载广元推进绿色金融发展实施意见.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林业发展金融服务工作实施意见

    林业发展金融服务工作实施意见 林业发展金融服务工作实施意见 国务院关于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当前金融促进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

    吉安全面推进绿色矿山建设实施意见

    吉安市全面推进绿色矿山建设实施意见 为加快我市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进程,贯彻落实•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江西)实施方案‣工作任务,实施全市矿产资源总体规划(2016-2020年),全面......

    关于进一步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

    关于进一步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为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和省委八届九次全会及市委二届七次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关于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实施意见

    关于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实施意见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和全国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现场会......

    金融代理发展意见

    明目标 抓落实 快发展代理金融业务将是邮政企业今后发展的总体趋势,进一步做好金融代理业务,培育壮大市场关键在于进一步强化代理意识,高度重视金融代理业务;与邮储银行全面合作......

    关于推进首都科技金融创新发展的意见

    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首都科技金融创新发展的意见各区、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办、局,各市属机构: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加强科技和金融的资源结合,促进经济发展方式......

    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实施意见

    为充分发挥金融在现代经济中的核心作用,进一步加大金融对地方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促进经济金融良性互动,实现经济社会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现就加强我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工作提出......

    推进镇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实施意见

    文章标题:推进镇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实施意见为认真贯彻落实郑州市、新郑市关于全力推进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握机遇,理清思路,发挥优势,推动全镇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