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推进2010年农业生产及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

时间:2019-05-13 16:29:0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推进2010年农业生产及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推进2010年农业生产及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

第一篇:关于推进2010年农业生产及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

沁源县人民政府

关于推进2010年农业生产及产业发展的

实施意见

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和省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推动我县“五高五增”发展战略的实施,切实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努力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不断巩固提升绿色产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结合我县实际,特提出2010年农业生产及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2010我县农业生产发展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中央一号文件和省、市农村工作会议的要求,紧紧围绕我县“五高五增”发展战略,不断优化农业结构,积极发展特色农业,努力增加农民收入,突出抓好园区农业、设施农业、循环农业建设,不断提升马铃薯、中药材、食用菌、小杂粮、蔬菜、肉牛繁育等绿色产业效益,扩大农产品生产基地,狠抓农业标准化技术推广、农民经济合作组织建设和农产品质量的提高,推动我县农业生产和农业产业化迈上新台阶。

二、发展目标与重点

2010年农业生产和产业化发展目标是:全县粮食总产量稳定在6500万公斤以上,力争比2009年有所增长;农民人均纯收入 达到6070元,增长12%。全县农作物播种面积稳定在25万亩以上,粮经比例达到6:4,脱毒马铃薯、中药材、油料、谷子、小杂粮、蔬菜等特色农作物播种面积力争达到10万亩以上,肉牛存栏达到5万头,生猪存栏达到3万头,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销售收入达到 2.8亿元,农业总产值达到5.3亿元。

2010年农业生产及产业发展重点是:抓好“三大建设”,拓展“四大基地”,建设“六大园区”,壮大六大龙头企业,推动我县现代农业发展上水平。

(一)抓好三大建设

一是突出抓好生态庄园经济建设 依托我县山庄窝铺多、土地和林草资源丰富的优势,大力发展山经济、沟经济、林经济、草经济、水经济。2010年重点扶持发展庄园农场、庄园牧场、庄园林场300个。在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基础上,使荒山、荒坡、荒滩和弃耕地达到有效治理与开发利用,在全市乃至全省建设规模一流的生态农业大县。

二是突出抓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 立足“一村一品”特色农业建设,在规范现有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基础上,2010年新发展200个农村合作经济组织,重点扶持100个带动能力强、市场前景好、具备一定生产规模的种养加与营销型农户公司和合作社。

三是突出抓好设施农业建设 围绕特色农产品规模发展,大力发展现代设施农业。立足我县独特的气候、土地和水源等优势,2010年设施农业建设的主要内容有:在沁河镇、法中乡、中峪乡、郭道镇、交口乡等地新发展日光温室蔬菜大棚200个,“生贵式”大棚300个;在灵空山镇五龙川和韩洪乡鱼儿泉建设越夏沿秋反季节蔬菜基地1000亩;在沁河镇、交口乡、郭道镇等乡镇新发展食用菌大棚200座。

(二)拓展四大基地

一是脱毒马铃薯基地。以北部乡(镇)规模种植高淀粉晚熟专用薯,南部乡(镇)种植中早熟菜用薯为重点,建设鱼儿泉、五龙川2个千亩脱毒马铃薯高产创建示范区、建设赤石桥、庄儿上、王陶、花坡、王凤5个500亩以上脱毒马铃薯高产创建示范区。积极争取万亩马铃薯高产创建示范县项目,使全县年马铃薯种植面积稳定在5万亩以上,总产量达到6500万公斤。二是无公害小杂粮基地。年内发展莜麦、荞麦、黍类、豆类等小杂粮种植面积3万亩。重点建设韩洪、王陶2个500亩小杂粮高产创建示范区和王凤、第一川、柏木3个300亩示范区。力争小杂粮产量达到450万公斤。三是地道中药材基地。依托沁源独特的野生中药材资源,通过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和荒山荒坡、小流域拍卖治理,开发连翘、山桃、山杏等野生地道中药材资源;在郭道、交口、中峪、沁河、法中等地大力发展柴胡、黄芩、生地、党参、丹参、板兰根等,年内发展GAP标准化中药材种植面积1.5万亩。四是健康畜牧养殖基地。依托专业合作社和规模养殖大户,加快发展养牛、养猪、养鸡、养兔基地建设,稳定羊饲养量,搞好健康养殖。年内新发展10头以上的养牛专业户500个,50头以上的规模 养猪场100个,1000只以上的养鸡场200个,300只以上的舍饲圈养羊养殖农户达到100个。

(三)建设六大农业园区

一要建设沁河镇现代农业产业化园区。投资8000余万元,在沁河镇河东区建成集科研、种植、养殖、加工和观光为一体的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园区,确保高效蔬菜种植和标准化健康养殖形成规模。二要建设郭道镇明苑生态示范园区。投资250万元,新增50个无公害蔬菜生产大棚,新建1000平方米蔬菜无菌洗选包装加工车间和1000头生猪标准化养殖及沼气生产循环农业产业项目。三要建设王和镇8村千头肉牛育肥健康养殖示范园区。投资1500万元引进种牛400头,购买架子牛600头,配套建设饲草加工、卫生防疫、人工授精、集中育肥等设施,实现年出栏肉牛1000头的生产规模。四要建设灵空山镇2村千亩矮化核桃树和5村500亩越夏沿秋蔬菜示范园区。新办专业合作社,带动农民实施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努力壮大核桃和蔬菜特色产业。五要建设李元镇500亩水果经济林和千头微生物发酵养猪示范园区。投资100万元,在下庄村建设500亩高效水果经济林种植园区;在李城村投资100万元扩建千头微生物发酵技术健康养猪场,年出栏生猪2000头。六要建设中峪乡千亩黄花菜、蔬菜种植示范园区和中峪万头现代化养殖场。努力形成东、西王勇、中峪、渣滩等地黄花菜、蔬菜种植示范方和生猪生产重点区。

(四)壮大六大龙头企业 一是裕源牧工商有限公司。年内实现屠宰1万头肉牛,加工2000吨红烧牛肉系列产品规模。二是灵空山绿色食品公司。年内新建加工销售莜面、荞面等小杂粮和松菇、金针等土特产品100吨规模的项目,新上非油炸方便面生产线,产量达到2000吨。三是艾拉维特饮液有限公司。年内实现投产,生产加工氨基酸、野生果品系列饮料1万吨。四是太岳食用菌公司。年生产食用菌袋料120万个,生产、加工食用菌50万公斤。五是青龙山公司。年加工销售土特产品1万吨。六是脱毒马铃薯公司。年内建设三级种薯繁育基地3000亩,形成年生产优质种薯500万公斤、无明矾粉丝20万公斤的生产规模。

三、扶持办法和政策机制

农业兴则基础稳,农民富则国家盛。要建设现代农业,壮大农业产业,提高农业效率,增加农民收入,必须坚持用工业的理念发展农业,实行以工促农、以煤补农,建立健全农民投资投劳、政府支助扶持、煤焦企业注资建设、社会广泛参与的多元化农业投入机制和以煤补农机制,创新农业产业化运行模式,规范企业、基地、中介组织和农民的生产经营关系,促进科学高效的农业产业化体系的建立,整体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一)建立县级农业补贴制度,强化对优势农产品生产财政支持力度。在全面落实种粮直补政策和省市优势农产品补助政策的基础上,要尽快建立县级财政支助农业产业化、扶持优势农产品生产和特色农业园区建设的补贴机制。2010年县财政要优先对园区农业、设施农业、庄园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高产创建示范区和集中连片规模种植中药材、脱毒马铃薯、黄花菜、食用菌、小杂粮等特色经济作物以及标准化规模养牛、养猪、舍施圈养羊给予直接补贴和以奖代助补贴。同时县政府将协调金融企业给予发放小额贷款。规模种植和标准化养殖的具体补贴标准是:

1、集中连片种植中药材、中早熟菜用薯、黄花菜、小杂粮、蔬菜50亩以上每亩补助50元,100亩以上每亩补助100元。

2、集中连片发展日光温室和移动式大棚10座以上每座分别补助4000元和1500元;20座以上每座分别补助5000元和2000元;集中连片发展食用菌生产大棚20座以上每座补助3000元,30座以上每座补助3500元。

3、对养猪年存栏100头以上,出栏200头以上的养殖场补助10万元;年存栏500头以上,出栏1000头以上的补助20万元;对养牛场年存栏50头以上的补助10万元,100头以上的补助15万元,达到500头以上的补助30万元。为鼓励养牛户多向裕源公司出售肉牛和裕源公司主动收购本县肉牛的积极性,县财政对养殖户每交售裕源公司一头肉牛另补助200元,并要对裕源公司增补100元的收购补贴。

(二)完善农业龙头企业和农业园区的支持机制,扶持农业产业化的快速发展。要按照“扶持产业化就是扶持农业、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的理念,支持农业龙头企业的发展壮大。2010年县财政要增加500万元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以农业担保基金的形式支助成立农业融资担保公司,帮助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解决担保难、贷款难、融资难的问题,同时县财政要优先扶持农业园区和龙头企业,扶持农业园区规模发展和配套建设服务设施;支持龙头企业发展订单农业,扩大基地建设,开展新产品开发、技术研发等产业化提升行动。对龙头企业发展订单农业按照 订单数和兑现情况实施补助。鼓励企业完善内部管理机制,增强社会责任感,与农民结成更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尽快培育壮大裕源公司、灵空山绿色食品公司、太岳食用菌公司、艾拉维特公司等农业龙头企业,采取项目带、资金扶、领导包等措施,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壮大,力争打造3—5个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产品驰名品牌,开拓市场,增加销售额,提升我县优势产业和优势农产品竞争力。

(三)健全农业科技和服务体系,提高农业综合服务水平和科技贡献率。一是要开展特色农业基地农民科技培训和科技入户活动,采取定村定人,进村办班的培训形式,围绕特色农业基地建设,开展种植、养殖技术培训,努力培育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职业农民。二是要投资20万元建设县级农产品安全检测站,保证我县特色农产品的质量安全。要重点依法开展农产品生产基地、大型销售市场的农产品检测。三是投资100万元扶持农村经纪人和农产品营销合作社;扶持供销社建立农资连锁店和农产品销售网。四是加强县乡两级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建设,投资50万元建立县乡测土配方施肥服务网络,完善县级综合检测化验室和配方设计的技术服务功能,开展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培训;投资10万元建立农村沼气综合服务站。要通过政策支持、资金扶持,机制创新,壮大农技队伍,增强县乡农技推广体系的服务功能。

(四)建立完善的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体系和督查机制,推动各项工作任务的落实。县农业局要会同林业、畜牧等部门围绕基地建设规划、园区布局发展和设施农业建设的安排,将各项种植、养殖指标分解落实到乡(镇),各乡(镇)政府要按规划落实 到村,重点保证园区和四大农业基地发展指标的全面落实。要根据农业各项工程项目建设规划、发展要求、补助标准制定严格细致,便于考核的实施细则。要组建综合性的工作督查组,分阶段组织督导检查,推动任务的落实。要完善各项指标、任务的考核办法,实行严格的目标责任考核,通过考核推进工作。年终要对各乡(镇)和龙头企业进行排队亮相,奖优罚劣,并将表彰、处罚情况通报。

二〇一〇年三月二十九日

第二篇:吉林省工商局关于推进人参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

吉林省工商局关于推进人参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

为贯彻落实《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振兴人参产业的意见》,充分发挥工商行政管理职能作用,创新服务发展的体制机制,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把人参产业做大做强,推动吉林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扶持人参市场主体发展,推动人参产业结构调整

1、放宽出资条件。除货币、实物、土地使用权、知识产权等出资方式外,只要是可以评估作价并能依法转让的财产,包括公司股权、以债权转股权增资、未分配利润等,均可作为企业出资方式。

2、拓宽融资渠道,搭建融资平台,推动银企对接,鼓励引导企业以股权出质、动产抵押、商标权质押等方式融资,为企业融资提供高效便捷服务。

3、放宽登记条件。各级政府确定的人参产业龙头企业需要组建集团的,其核心企业的母公司注册资本的最低限额由1000万元调整为500万元,控股子公司数量由3个以上调整为最低2个。提高人参企业的知名度。从事人参产业的龙头企业及注册资本达50万元以上(含50万元)的有限责任公司,可申请冠名“吉林”或“吉林省”名称。人参企业征用或租赁土地开展经营的,除国家工商总局规定的住所及经营场所使用证明外,土地使用证明或县以上土地管理部门出具的批准文件也可视为经营场所证明文件。

4、放宽设立参农专业合作社登记条件。积极引导参农

成立参农专业合作社或参农专业合作联社,使用特色标志。

5、培育壮大一批人参产业龙头企业。鼓励人参企业特别是重点国有工业企业通过并购重组,整合资源,强强联合,促进人参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将并购企业纳入全省工商系统各级领导干部包保范围,全程服务。对于跨区域、跨行业重组的人参企业,工商登记机关要加强同相关部门衔接协调,确保企业在工商部门顺利办理登记手续。

6、大力支持人参产业工业园区、产业集中区建设,形成产业集聚效应。对各级政府确定的人参产业工业园区、产业集中区以及重大建设项目,实行全程跟踪服务。鼓励内资企业和经批准的外商投资企业参与人参产业园区开发经营,引导以企业化模式进行园区建设管理的经营实体登记为公司制企业。凡在同一园区内从事人参生产型企业,只要其生产场所不超过2个,允许在企业住所所在地的县(区)辖区内选择它处作为生产场所,在营业执照“住所”栏目中同时注明生产场所具体地址,无须再办理分支机构登记,只提交生产场所必要有效的产权证明文件和相关前置审批许可证件以及企业的相关申请材料。

7、开通人参食品(药食同源食品)经营许可快速通道。对人参食品经营单位申办人参食品经营的,开辟绿色通道办理“食品流通许可证”,对种植户,农民个人从事人参食品经营的,按照食用农产品监管,不需要办理“食品流通许可证”。

8、充分发挥农村经纪人的作用,大力培育、引导和发

展人参经纪人,发挥人参经纪人的中介作用,促进参农增收,扩大市场占有率,发展、壮大人参产业体系。

二、实施人参品牌战略,构建“中国吉林·长白山人参”品牌体系

9、建立以“中国吉林·长白山人参”品牌为核心品牌,龙头企业自有品牌为子系列的品牌模式。工商部门要积极帮助支持龙头企业申请自有品牌子系列商标。按照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批准的“长白山人参证明商标使用管理规则”,统一采用“长白山人参”证明商标品牌标准,产品符合标准的企业,准许使用 “长白山人参”品牌。

10、打造驰名著名商标,提高商标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工商部门要积极培育“长白山人参”品牌。2011年前指导“长白山人参”商标所有人打好品牌建设基础,完成“中国吉林·长白山人参”品牌的吉林省著名商标认定工作,2014年申报“中国驰名商标”,协助商标所有人申请“中国吉林·长白山人参”商标马德里注册,防止国际恶意抢注。

11、加大对我省人参品牌的保护力度。对省内现有的著名商标,如“长白山人参”、“新开河人参”等进行重点保护,发现有假冒商标的,坚决予以打击,实施全程重点保护。

三、营造良好的消费环境,推动人参产业经济增长向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12、广泛开展人参商品消费教育和消费引导,提振消费信心。深入开展多种形式的人参消费宣传教育活动,依法发布消费警示和消费提示,组建消费教育队伍、组织人参消费

体察活动,积极倡导明白消费、放心消费、科学消费。

13、切实加强流通领域人参食品安全监管和商品质量监测,营造放心的消费环境。继续扩大“食品安全示范店”的总量和覆盖面,监督食品经营者全面落实食品安全自律制度。

14、鼓励帮扶有实力的人参系列产品经销企业开展连锁配送经营,拓宽销售渠道,增设销售网点,方便群众消费。

15、大力开展“守合同重信用”创建活动。在人参种植区域内,积极组织人参生产、加工、销售企业和生产经营者开展“守合同重信用”创建活动,大力培育“守合同重信用”的人参生产、加工、销售企业和农户,并进行广泛的宣传,努力营造守法经营、诚信经营、“信用吉林”的氛围。

16、充分发挥12315行政执法体系作用,打造多角度全覆盖的消费维权网络。建设全面畅通的12315申(投)诉举报信息网络平台,全面提升12315申(投)诉举报受理水平。继续推进12315“五进”(进商场、进市场、进企业、进社区、进农村)工作,延伸消费维权触角,及时有效地调解纠纷,查处侵权案件。

17、培育和引导人参经营者开展网上经营,为网上经营主体创造公平的发展环境,推进12315进网络,通过建立网上消费投诉举报平台,指导、监督网站经营者建立健全消费权益保护制度和措施,通过在网站设置消费投诉举报电子标识链接等多种形式,多方位开辟消费保护渠道,及时受理、处理消费投诉举报,及时查处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行为。

四、加强市场监管,严厉查处假冒伪劣、以次充好等违法行为,确保人参市场健康有序发展。

18、认真清理整顿人参经营主体资格。各级工商部门组织对辖区人参经营者进行全面清理,建立“经济户口”和实行信用分类监管。结合企业、个体工商户年检工作,对人参经营者与其“经济户口”进行认真核对,对不具备条件和有重大违法行为的,依法查处其经营活动,对无照经营的,坚决予以取缔。

19、推动人参购销合同示范文本的推广、使用。发挥“合同服务咨询指导站”的作用,根据国家工商总局和省局制发的《种养殖合同示范文本》,大力推行《人参购销合同示范文本》,规范人参购销活动中的经营行为,强化人参种植、销售的产前、产中、产后经销行为的管理力度,实施有针对性地指导服务,积极推广使用规范、标准的合同示范文本,指导农户签订好农业订单合同书,对大宗的人参购销实行合同备案,提高合同订单的签约率和履约率,从源头上维护人参生产经营者的权益。

20、依法查处以下违法行为:一是无中文标明的产品名称、生产厂厂名和厂址;二是销售掺杂使假、以次充好的假冒伪劣人参商品;三是销售假冒或仿冒他人产品商标、名称、包装、装潢、厂名、厂址的人参商品;四是伪造、涂改产品生产经营单位名称、地址、有效期限和有关质量标准;五是利用广告或媒体,对人参商品质量、功效、适用范围等做虚假宣传;五是其他违反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违法违规行为。

五、构建人参市场长效监管机制,完善监管制度,探索人参市场科学监管体系。

21、落实人参市场开办者和经营者责任制度。要充分发挥人参市场开办者、经营者的自我管理作用,强化责任意识,积极引导人参市场开办者、经营者牢固树立人参商品质量安全第一责任人的理念,切实督促人参市场开办者审验入场经营者的经营资格,约定经营者责任和义务;认真监督市场内人参经营者建立并执行进货查验制度,记好购销台帐,履行质量承诺,严把人参商品市场准入关,防止不合格人参商品流入市场。

22、健全人参经营者索证索票制度。要积极引导人参经营者建立健全自律机制和管理制度,督促其在进货时查验供货商资格,验明产品标识和合格证明,在人参经营者中推行记录购销台帐、保存购销发票、签订承诺书、实行信誉卡等制度,确保实现人参商品质量的可追溯监管。

23、实施信用分类监管制度。要与人参经营者经济户口管理、信用分类监管制度相结合,依据生产经营者守法诚信情况,建立和完善人参经营者和商品交易市场信用分类监管制度,对信誉好的市场主体给予扶持和鼓励;对失信和具有不良记录的市场主体予以警示或限期整改,并列为重点检查对象;对多次违法违规、情节严重的要依法严肃查处。充分发挥行业组织自律作用,提倡和引导诚信经营,公平竞争。

24、严厉打击利用合同进行的欺诈行为。要加大对人参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合同行为的监管力度,坚决打击利

用合同进行的各种欺诈行为,对以订单推销伪劣产品,订而不收,以及利用合同骗取农民财物、非法抢购等违法行为,要依法予以查处;认真检查涉农企业的签约主体资格,审查其履约能力,防止无照或无履约能力的企业从事人参经营活动,防止坑农、害农问题的发生;坚决打击利用人参购销合同设立“霸王条款”、模糊条款等坑害参农的违法行为。

25、依法加大对大案、要案的查处督办力度。对已发生的涉及人参产品的大要案,要抓紧查办,跟踪查处,尽快结案。对久拖未决的案件,上级工商部门要做好督办工作。对涉嫌构成刑事犯罪的,要及时移送司法机关。进一步完善案件查处和上报制度。

26、建立完善举报投诉处理机制。充分发挥“12315”消费者申诉举报网络的作用,向社会公布投诉举报电话,及时、认真处理群众反映的有关人参产品的申诉、投诉纠纷。及时受理、调解人参商品消费投诉,做到件件有回音,事事有结果。

第三篇:产业实施意见

产业实施意见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产业实施意见》的内容,具体内容:为了加快各个产业的发展,政府部门提出了产业的一些实施意见。下面我为大家整理了一些有关产业的实施意见,供大家参考学习,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范文一为加快发展食用菌产业,培育...为了加快各个产业的发展,政府部门提出了产业的一些实施意见。下面我为大家整理了一些有关产业的实施意见,供大家参考学习,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范文一

为加快发展食用菌产业,培育壮大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推进农业内部结构调整和生产方式转变,根据《张掖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食用菌产业发展的意见》(张政发〔2016〕48 号)精神,结合我县实际,就加快全县食用菌产业发展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

牢树绿色发展的理念,按照“市场主导、企业带动、农民参与、政府扶持”的原则,采取“基地布局园区化、原料生产工厂化、菌种生产标准化、生产管理规范化、销售加工专业化”的生产管理模式,优化食用菌产品结构和产业布局,扶持壮大龙头企业,加快培育栽培基地,逐步走出一条“种养产业+食用菌产业”的绿色循环农业发展道路,推动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

2016 年培育食用菌工厂化龙头企业 1 个,建立标准化栽培生产基地 1-2

个,生产食用菌菌棒 500 万个,栽培食用菌菌棒 500 万个。以高台县智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为龙头,在新坝镇、南华镇、骆驼城镇各落实香菇栽培试验示范基地 5 亩,企业同基地农户签订栽培合同和产品订单,进行香菇栽培加工销售的试验示范,为发展壮大全县食用菌产业提供有效借鉴。到2020 年,全县培育 3 个以上食用菌栽培经营主体,发展 5 个以上食用菌栽培基地,食用菌栽培基地面积达到 1000 亩,年栽培各类食用菌菌棒 3000万个,年产鲜菌(菇)2200 万公斤以上,总产值达到 1.5 亿元以上。

二、工作重点

(一)优化产业布局,逐步扩大发展规模。立足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创新“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以祁连山沿山冷凉地区的新坝镇为重点区域,发展中低温型草木腐食用菌,利用夏秋季的低温优势进行生产,辐射带动其他镇发展壮大食用菌产业。

(二)强化质量监管,推行标准化生产。建立健全食用菌生产标准,突出抓好食用菌产地环境检测、投入品质量监管、菌种质量检验检测、生产过程记录、产品质量追溯及市场准入等关键环节,健全县、镇、基地三级检验监测体系,因地制宜、科学合理的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食用菌产品,增强市场竞争力。

(三)培育营销队伍,加强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食用菌营销队伍建设,充分发挥营销大户、中介组织和加工企业的作用,健全完善促进食用菌产品营销的政策体系,为全县食用菌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引导龙头企业完善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通过订单生产、股份合作经营等形式将分散的栽培户组织起来,形成“资源互通、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

共担”的食用菌产业经济联合体;引导和鼓励食用菌栽培户组建专业合作社,形成利益共同体,提高组织化程度,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四)延伸产业链条,拓展产品增值空间。积极鼓励支持企业或专业合作组织提高食用菌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利用民间资金、工商资本投资发展食用菌精深加工、新产品研发,针对不同区域人群研发不同口味、不同类型的食用菌产品,逐步向即食食品、休闲食品、保健食品、药品、生物制品等延伸发展。鼓励和引导企业、专业合作社建设食用菌菌渣回收综合利用体系,充分利用菌渣生产动物饲料、育苗基质、有机肥等。力争到2020 年全县食用菌生产所需培养料基本实现专业化生产和菌料循环化利用。

(五)创建名优品牌,增强市场竞争力。鼓励企业或专业合作组织创建食用菌名优品牌,到 2020 年,创建省级以上食用菌名优品牌 1 个、认定食用菌有机食品 1 个,绿色食品 2 个。鼓励支持从事食用菌生产的企业和个人到国内外参加各类产品推介会、交易会、展销会,进一步扩大对外交流,提高我县食用菌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县委、县政府将食用菌产业作为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加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农民增收和贫困户精准脱贫的重点产业来抓。县上成立由分管副县长任组长,农业、财政、工信等单位领导为副组长,相关业务人员为成员的食用菌产业发展协调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做好食用菌产业发展的指导和协调工作。各镇、相关单位要高度重视,切实将食用菌产业作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区域特色和脱贫攻坚的重点产业

来抓,摆在突出位置,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结合实际,制定食用菌产业发展实施方案和计划,认真研究解决食用菌产业发展中的问题,促进全县食用菌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二)加强政策扶持。充分发挥扶持政策的拉动作用,重点对在本县从事食用菌生产经营及科研实验推广的企业、合作组织、家庭农场、栽培户等食用菌生产经营主体进行奖励扶持,推动食用菌产业发展壮大。2016 年,县政府将从支农发展资金中安排专项资金用于扶持食用菌产业发展,推动食用菌产业快速布局,扩大规模。

1.扶持建设食用菌设施棚室。

①对新建日光温室、钢架大棚栽培食用菌的,每座日光温室以实际贷款额度(最高不超过 50000 元)给予同期银行基准利率 50%的贷款贴息。每座钢架大棚以实际贷款额度(最高不超过 20000 元)给予同期银行基准利率50%的贷款贴息。

②对在蔬菜产业园外连片新建 30 座以上(含 30 座)高标准日光温室、钢架大棚发展食用菌的,每座日光温室(60m×9m)补助 5000 元;每座钢架大棚(60m×9m)补助 2000 元。优先解决供水、供电、通路等配套设施。安装自动卷帘机的,享受农机具购置补贴。

③在日光温室、钢架大棚配套层架式设施发展食用菌的,享受 2016 年县委一号文件奖励扶持政策。

④对新建连体钢架大棚(5 亩以上)并配套层架式设施发展食用菌的,每座连体钢架大棚奖励资金 5 万元。

2.扶持发展食用菌生产加工企业。从事食用菌产业发展的企业,按照《高

台县小微企业创业创新若干扶持办法》和《高台县小微企业两创示范基地建设扶持办法》的优惠政策予以扶持,县担保公司担保贷款优先向食用菌生产加工企业倾斜。

3.扶持发展食用菌栽培农户。对在日光温室或钢架大棚(1 亩以上)发展食用菌(香菇)的农户,县财政给予一定的资金补助。企业和农户签订食用菌生产和产品收购合同,企业提供菌棒,回收合格产品。农户按规程和标准生产食用菌,按订购合同交售合格的食用菌产品。

(三)加强科技支撑。加强与农业院校、科研院所的交流合作,在菌种选育、高效栽培、菌棚建造、菌渣利用、加工工艺等方面开展关键技术联合攻关,为食用菌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提升食用菌产业的科技贡献率。

(四)加强人才培育。加强食用菌产业实用型技术人才的培养,建立一支业务技术精湛、作风优良的食用菌产业发展技术队伍,指导食用菌栽培农户按市场需求、菌种特性生产、加工销售食用菌。

(五)加强舆论宣传。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宣传媒体,营造加快发展食用菌产业的舆论氛围,宣传食用菌栽培设施建造、菌种生产、栽培管理、质量标准、品牌建设等信息和食用菌产业发展的典型企业和农户,引导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加快发展食用菌产业,进行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市场化经营、品牌化营销,提升食用菌产业化发展水平。

(六)加强监督考核。县食用菌产业发展协调领导小组加强统筹协调,制定全县食用菌产业发展规划,创新食用菌产业发展模式,指导企业、专业合作社延伸食用菌产业链,开展食用菌产品的精深加工和高端产品研发,提升食用菌产业的经济效益。相关镇政府要结合实际,制定食用菌产业发

展实施方案,建立健全食用菌产业发展的保障机制。县督查考核局把食用菌产业发展工作纳入目标考核,加大各镇发展食用菌产业的检查考核力度,促进食用菌产业加快发展,取得明显成效。

高台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6 年 8 月 31 日

范文二

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文化产业振兴规划》、中央九部委《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繁荣的指导意见》、山西省政府《关于推动全省动漫产业发展实施意见的通知》等相关文件精神,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结合我市实际情况,制定本意见。

根据晋城城市特色、资源优势、文化消费趋势、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及新世纪城市发展规划,把文化旅游、现代传媒、艺术品、文体娱乐、动漫影视和教育培训这 6 个行业作为优先发展的文化产业,形成以重点文化产业为主导,相关产业联动发展的格局。

---进一步加强对太行山文化的研究保护和开发利用。加强文化与旅游的结合,以文促旅、以旅兴文,以大型旅游节庆活动为载体,推动旅游和文化艺术活动的发展。

---发展与大众文化、体育、健康消费相结合的文体娱乐产业。加快孙悟空主题公园、文化艺术中心、印刷工艺园区、太行山文化产业园建设,利用现有的文体宫、游泳馆、跳水馆,大力发展文艺娱乐业,积极申办较大规模的体育竞赛,积极开展国内外文化交流。

---发展具有晋城特色的会展业。结合晋城的人文资源、社会环境和经

济特色等实际情况,充分利用新建的会展中心和已有的文体宫等有利条件,以及对一些破旧工厂进行改造利用,形成多元的会展场馆和独特的会展环境。采用补贴、奖励等措施,吸引和举办各种具有国际、国内品牌效应的会展,形成会展、住宿、接待、旅游、购物、交通、休闲、娱乐的会展产业链,打开对外开放窗口,提升城市品位。

---发展与提高市民科学文化素质相结合的教育培训产业。鼓励和扶持社会力量以多种形式参与或独立办学,进一步发展高中阶段教育、普通高等教育、成人教育、社区教育,推进终身教育。大力发展专业知识、实用技能的各类培训业。

三、积极调整文化产业结构,大力扶持文化骨干企业

充分发挥市场对文化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以需求为导向、品牌为龙头、资产为纽带、企业为主体,打破地区、部门、行业、所有制界限,对全社会文化资源进行整合。树立“只求所在、只求所用、不求所有”的观念,积极争取并支持省级部门、省属企业在我市投资文化产业。进一步扩大开放,吸引各方投资,引进一批国内外著名文化企业来我市落户。力争在“十二五”期间,形成一批发展前景好、产业规模大、竞争能力强,具有晋城特色的文化产业群和文化骨干企业。

大力实施文化品牌战略,充分利用太行山、赵树理、上党梆子等品牌优势,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新闻出版、文化旅游等领域,培育一批名牌单位。充分利用女娲补天、精卫填海、愚公移山、白马拖疆、二十八宿等文化遗存,推出一批精品名作。扶持《白马少年》《二十八宿传奇》等动漫企业做大做强,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并鼓励其形成相关链。

推进文化企业集团化发展,改变目前文化产业单位规模小、相对分散、难以形成社会化生产和规模经营的状况。积极创造条件组建具有较强竞争力,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的大型文化企业集团。充分利用山水、人文、地理等资源优势发展一批文化企业。在出版、文艺演出、体育、文化旅游、娱乐休闲、艺术品生产等行业中,扶持一批规模化、集约化的骨干企业,并创造条件发展成为企业集团。

四、加大财政的投入力度

各级财政要逐年增加对文化事业的资金投入,每年增长幅度应高于经常性财政支出的增长幅度。市本级财政每年安排文化艺术专项经费 500 万元,重点用于市级文化单位的艺术创作和精品生产。“十二五”期间,政府对文化事业的投入比例要有明显提高。

设立文化产业发展基金。政府每年从煤炭可持续发展本金中拿出 5000万元作为基本金,以此吸收社会资金,滚动发展,由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管理,用于文化产业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用于对文化产业投入,支持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奖励优秀文化企业,鼓励文化创新,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基金使用范围如下:

(一)经市政府审定,每年公布 10 家优秀文化企业,连续 2 年按企业对财政贡献额的 50%奖励该企业,按第一企业对财政贡献额的 2%给予企业法定代表人一次性奖励。

(二)鼓励文化与科技结合的新兴业态文化创意企业,对市政府审定的优秀文化创意企业,给予每家最高不超过 50 万元创新奖励。

(三)建设符合规定条件的文化产业(技术)研发中心和重点项目(试验)

基地,给予最高不超过 200 万元研发资助。

(四)对原创动画片给予奖励。在中央电视台主要频道、省级少儿频道黄金时段播出的二维原创动画片,给予一次性奖励,奖励金额最高不超过 200万元。在中央台播出的二维原创动画片,按片长每分钟 1600 元给予奖励;在地方台(省级电视台)播出的,按片长每分钟 1000 元给予奖励;在市级电视台播出的,按片长每分钟 500 元给予奖励。三维在二维的基础上给予加倍奖励。同一产品在多个电视台播出,按从高不重复原则给予奖励。

(五)我市原创影视动画片获得国际知名动漫节(展)、国际 A 类电影节的主要奖项和国家重大奖项的,给予一次性奖励,奖励金额最高不超过 50万元;获得省级重大奖项的,给予一次性奖励,奖励金额最高不超过 30 万元;获得市级奖项的,给予一次性奖励,奖励金额最高不超过 10 万元;同一产品在多个获得多个奖项的,按从高不重复原则给予奖励。

(六)对我市数字出版产品、图书报刊出版产品、音像出版产品等获得“中国出版政府奖”等国家级政府类重大奖项的,给予一次性奖励,奖励金额最高不超过 50 万元。

(七)从事电影发行、放映的电影公司及其他电影企业取得的收入以及在农村取得的电影放映收入免征增值税和营业税。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适用 13%的增值税税率,文化企业发生的广告费用,按照税法规定进行税前扣除。

范文三

体育产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发展体育产业,对拓展体育发展空间,丰富旅游、文化产业内涵,促进我县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

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增加就业,丰富人民群众业余文化生活,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我县在大力推进体育事业发展的同时,不断推进体育产业新发展,体育彩票销售快速增长,体育旅游市场培育与开发进一步推进,体育产业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初步显现。围绕国家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和我省“建设绿色经济强省、民族文化强省和中国面向西南开放桥头堡”战略目标,我省体育产业迎来了新的历史发展机遇。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好《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指导意见》(云政发〔2011〕43 号)文件精神,现提出以下贯彻实施意见。

一、发展思路和目标

(一)发展思路

——努力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化、多层次的体育需求。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以人为本、体育惠民方针,坚持体育事业与体育产业协调发展,在加强体育公共服务、完善

体育功能、提高体育整体水平的同时,不断增加体育市场供给,努力向人民群众提供健康丰富的体育产品和体育活动场所,提高全民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

——以市场为导向,以改革为动力,大力培育和开拓体育市场。完善政策措施,广泛引导和吸纳社会资金投入体育产业。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体育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努力改善体育产业发展环境,着力培育体育产业市场龙头企业和骨干企业,提升体育产业内在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初步形成体育经济发展的产业基地、产业带。

——促进体育产业与旅游、文化等产业协调互动发展。充分利用我县得天独厚的气候、地理条件,以中国云南高原体育基地建设为主轴,积极加强体育领域对外交流与合作,大力促进体育产业与旅游、文化等产业协调互动发展,拓宽体育产业发展空间,努力形成具有永平特色体育产业发展格局,为全县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二)发展目标

科学制定体育产业发展规划,建立和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体育产业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市场体系;努力培育一批市场主体,做到管理规范、充满生机活力的体育社会组织体系;形成以全民健身服务业和重点,多业并举、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体育产业新格局;形成体育公共服务与市场服务相互结合、体育事业与体育产业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

阶段目标:

2011 年—2015 年,打牢基础阶段。整合体育产业资源,提升体育产业内在实力,增强市场竞争力,体育产业步入发展快车道。培育形成多样性、多层次、具有一定市场竞争力的特色体育消费产品。基本形成多元投资体育产业体制和全民广泛参与体育消费机制。建立和完善体育产业经济政策、产业政策、法规体系和统计体系。体育产业内部结构趋于合理,体育产业发展的良好局面。在“十二五”期间,力争体育及有关产业总产值、增加值年增均增长 5%左右。

2016 年—2020 年,巩固提升发展阶段。体育市场投资及消费主体进一步成熟,体育消费市场不为扩大,全民体育消费水平显著增加,一批现代体育企业成为体育市场主体,形成特色鲜明、在省内外具有竞争力的产业

体系。体育产业宏观管理体制基本建立,体育产业法规体系和统计指标体系较为完善。体育产业从业人数占社会就业人数比例明显提高,体育产业增加值在地区生产总值中所占比例明显提高。

二、发展重点

结合我县实际,突出特色,重点支持以下产业领域:

(一)体育健身服务业。加强体育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培育体育健身市场,引导大众体育健身消费。紧密结合我省加快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和推进“一批重点旅游城市和旅游县(市、区)、一批旅游小镇、一批旅游特色村、一批国家森林公园、一批旅游

休闲度假类重大项目”的机遇,推进体育产业进入“五个 一批”开发建设。进一步开发不同档次、不同类型的体育健身项目,加强群众体育俱乐部建设。加大各类公共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力度,充分发挥公共体育设施功能。鼓励各地因地制宜开发的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体育健身项目,加强我省民族民间传统体育项目市场开发、推广。

(二)体育旅游。协调推进体育与旅游等有关产业互动发展,不断创新体育、旅游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引导体育旅游业健康发展。充分发挥我省旅游文化产业优势,以旅游业为依托,强化体育产业与旅游、文化产业互动与互补。抓住我省加快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机遇,推进体育产业进入服务业规划和旅游产业“五个一秕”项目规划。加大力度开发网球、登山、攀岩、探险、定向运动、自行车、民族射弩等各具特色的体育旅游项目。充分发挥我县户外运动资源优势,积极稳妥开展户外运动、极限运动等项目经营活动,不断提升体育旅游产品文化内涵,积极开展体育特色旅游、全民健

身旅游、赛事专线旅游、民族民间体育旅游等服务。

(三)体育竞赛表演业。优化资源配置,规范各类体育竞赛和体育表演的市场运作。支持各乡镇根据自然人文资源特色举办体育竞赛活动,鼓励社会各界承办或以冠名、特许、指定、专营等方式赞助体育赛事;积极引进和举办大型体育竞赛表演,大力培育和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激活体育竞赛表演市场;逐步建立竞赛中介机构和竞赛经纪人制度,带动有关传媒、广告、赞助等行业发展。

(四)体育用品业。利用我县资源条件和区位优势,抓住我省建设中国面向西南开放桥头堡的重大机遇,大力发展健身绿色健康营养食品,积极承接省、州内有关产业转移,培育一批体育用品销售企业,创立本省知名品牌产品。

(五)体育彩票业。不断研究探索我县体育彩票市场发展规律,健全销售管理监督机制,加强对彩票公益金使用的监管,提高使用效益,促进我省体育彩票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三、基本措施

(一)加强体育产业发展的领导。县、乡镇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促进体育产业发展的重要性,把体育产业发展纳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制定和组织实施体育产业发展规划;县级体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发展体育产业的综合协调作用,主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运用经济的手段管理体育,把体育产业发展作为推进体育工作全面发展的重点工作内容来抓实抓好。

(二)深化体育体制改革。坚持政企分开,政事分开,政社会分开,营利

性和非营利性分开,充分发挥市场在体育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消除和防止对体育市场资源的限制和垄断。加快有条件的体育经营事业单位的改制进程,加大体育项目市场化动作力度,促进体育逐步走向社会、走向市场。调整体育产业投资结构,合理配置资源,财政资金重点投资城乡公共体育设施、体育教育、体育科研和难以产业化的竞技体育项目。发挥体育产业综合效应和拉动作用,推动体育产业与文化、电子信息等有关产业的复合经营,促进体育出版、体育媒介、体育广告、体育会展、体育影视等有关业态发展。

(三)加大投融资支持力度,发挥市场在体育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拓宽体育产业发展资金来源渠道。充分利用省人民政府每年从体育彩票公益金中安排 2000 万元作为全省体育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县、乡镇人民政府也要通过安排补助资金等方式,对符合重点支持方向的体育产品、服务、项目和企业,采取贷款贴息、项目补贴、政府重点采购、后期赎买和后期奖励等方式给予扶持。鼓励社会力量捐资设立体育类基金会,鼓励境内外组织与个人向基金会提供捐赠和资助。支持有条件的体育企业通过项目融资、资产重组、股权置换等方式筹措发展资金。鼓励民间和境外资本投资体育产业,参与体育设施改造、建设和经营,参与兴办各类体育竞赛、健身娱乐、体育培训、信息咨询等经营性实体,形成多元化投资主体新格局。

(四)完善和落实体育产业税费优惠政策。

1.认真落实国务院体育行政部门确认的新兴体育项目的经营,以及新办独立核算体育经营企业和租用体育设施从事体育服务单位,按照国家有关优惠政策减免税费。

2.认真落实国家财政部门拨付体育事业经费的单位自用房、土地,免征房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为安置体育事业单位富余人员及下岗人员兴办的体育健身服务业,符合政策规定的实行有关税收优惠政策。

3.按照国家有关行政性收费和有关税法规定,新建、改建、扩建的体育训练、竞赛、科研、教育以及直接为群众健身服务等公益性体育设施、承担国家培训优秀运动员任务的训练基地,减免有关行政事业性收费。

4.凡社会资金、民间资金出资举办面向青少年的业余体育俱乐部和兴建校外体育活动场所的,按照国家和我省社会力量办学的优惠政策予以扶持。

5.企业通过公益性社会团体或者县级以上政府及其部门,用于公益性体育活动场所等《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规定的公益事业的捐赠,在利润总额 12%以内的部分,准予规定在税前扣除。

6.企业发生的符合条件的体育产业广告费支出,允许按照税法规定在税前扣除。

7.符合条件的体育类非营利性组织取得的符合条件的收入,可按照税法有关规定,享受企业所得税有关优惠政策。

8.政府对用于群众健身的体育设施日常运行和维护给予经费补助,并根据其向群众开放的程度,在用水、用电等方面给予政策优惠。

二○xx 年六月二十日

第四篇:广西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最新)

广西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最新)

各市、县人民政府,自治区人民政府各组成部门、各直属机构:

推进广西农村一二三产业(以下简称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是拓展农业多种功能和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的重要举措,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和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必然要求,也是纵深推进美丽生态乡村和幸福美好家园建设的客观选择。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93号)精神,经自治区人民政府同意,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强化理念引领,准确把握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按照中央和自治区决策部署,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转方式、推融合、强产业、促跨越”为总体要求,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为核心,突出绿色生态优势,突出产村和农旅融合,用工业理念发展农业,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和乡村休闲旅游业,促进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构建形成城乡一体化的农村发展新格局,为“两个建成”目标提供坚实支撑。

(二)基本原则

坚持农村产业与特色城镇融合发展,促进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相衔接,新农村建设与特色城镇协调推进,农村产业集聚与城乡规划发展统筹布局。坚持多种业态与多元主体融合发展,推进适度规模经营与农业经营主体共同发展壮大,加大创新业态发展与培育新型主体力度,切实增强龙头示范带动与增加社会资本投入。坚持市场导向与利益共享融合发展,既要充分发挥市场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又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既要发挥新型主体带动,又要尊重农民意愿,强化利益联结,保障农民获得合理的产业链增值收益。同时,注重推进区域特色发展与农村产业链延伸,注重提升内生动力与机制体制创新能力。坚持平台支撑与社会服务融合发展,着力于重大项目建设与财政倾斜支持,着力于信息平台建设与成果综合利用,着力于金融保险发展与人才科技条件支撑。

(三)主要目标

到2020年,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总体水平明显提升,产业链条完整、功能多样、业态丰富、利益联结紧密、产城融合更加协调的新格局逐渐形成,推动我区一二三产业结构日趋合理,使农业与工业、服务业联系日趋紧密,农业竞争力明显提高,农民收入持续增加,农村活力显著增强。

二、突出优势特色,发展多类型农村产业融合方式

(四)推进特色小城镇建设

将农村产业融合与城镇规划建设有机融合,引导农村二三产业向县城、重点乡镇及产业园区、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等集中。加强城镇规划标准建设、技术指导和市场开发,找准城镇优势基础,整合专项资金,依托企业投资,培育农产品加工、商贸、物流、休闲观光、旅游等专业特色小城镇,形成特色产业与小城镇建设的深度融合,带动上下游多个产业发展。实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工程,重点推进宾阳、恭城、田东、富川和灵山5个示范县以及一批乡级、村级试点示范工作。升级风貌改造工程,2016—2020年,结合旅游强县建设,全区组织实施20个新型城镇化示范县建设,101个百镇建设示范工程。突出产业支撑,实施差别化落户政策,进一步放宽南宁、柳州、桂林、玉林和其他设区市、县级市市区、县人民政府驻地镇和其他建制镇的进城落户的户籍准入条件,全面实行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管理制度,全面实行居住证制度。实现城镇常住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将农业转移人口及其他常住人口随迁子女义务教育纳入各级人民政府教育发展规划和财政保障范畴,把进城落户农民完全纳入城镇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实施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完善以低保制度为核心的社会救助体系,把进城落户农民完全纳入城镇住房保障体系,加强基本公共服务财力保障,多措并举稳定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自治区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厅、公安厅、商务厅、农业厅、教育厅、卫生计生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财政厅等负责)

(五)调整优化农业结构

调整优化农业种植养殖结构,推进农林牧结合和种养加一体,实施现代特色农业产业品种品质品牌“10+3”提升行动,打造一批千亿元大产业,带动农村产业深度融合。加快绿

色农业、循环农业、生态农业发展,着重抓好农作物秸秆、农田残膜、植物残叶和畜禽粪便等生态循环资源利用,立足资源优势,发展“猪—沼—果”、“稻鱼共生”、“一蔗两用”等生态循环模式。大力发展广西绿色生态产业,开展西江水系“一干七支”沿岸生态农业产业带建设试点。加快推广生猪全程高架网床+有益微生物等生态健康养殖模式。按照限制近海养殖规模、拓宽外海养殖空间,严格控制近海捕捞强度、合理开发外海渔业资源,支持建设海洋牧场的总体要求,科学合理、统筹发展海洋渔业。鼓励发展林下养鸡、中草药等林下生态经济。完善自治区、市、县、乡、村五级农产品安全监管体系建设,建立全程监管质量追溯制度。积极发展外向型农业,强化以东盟为重点的开放开发,深化桂台和粤港澳周边区域农业合作。(自治区农业厅、林业厅、水产畜牧兽医局、科技厅等负责)

(六)延伸农业产业链

大力推进农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和加工园区建设,建立财政补贴和政策扶持精深加工企业发展,引导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向农业示范区和优势主产区集聚发展。鼓励扶持糖料蔗、果蔬、茧丝绸、茶叶、中药材、木薯、罗非鱼等特色优势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构建农产品跨区域流通体系,加强水果、蔬菜等大宗时令农产品的冷链物流系统建设,加快农贸市场建设规划,推进农产品产销对接,大力推广农超对接、农企对接和农校对接,鼓励支持企业开设鲜活农产品直销网点,组织好中国—东盟博览会农业展、广西名特优农产品交易会等展销促销活动。(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委、商务厅、供销社、农业厅等负责)

(七)拓展农业多功能

大力推进以南宁、柳州、桂林等市为代表的都市现代农业建设,以服务城市、富裕农民为中心,以建设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为抓手,以特色产业发展为基础,创新推动休闲农业、创意农业、科普农业发展,加快农业产业优化升级,探索形成以设施、生态、观光休闲、会展等为特征的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充分发挥广西长寿之乡众多、民俗民情多样、山水风光美丽等特色优势资源,推进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健康养老等产业深度融合,积极开拓山水田园、农家乐、休闲养生、旅游互补、都市科普、渔乐休闲、节庆休闲等富有广西特色的经营模式,加快发展长寿养生产业、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和森林旅游。注重彰显桂风壮韵,实施500个乡土特色示范村建设,对250个传统村落文化进行保护发展。推进“环南宁市森林休闲旅游圈建设”,积极开发建设各类城郊型森林公园、森林庄园、森

林人家,努力建成生态保护、资源培育、产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示范性标杆。挖掘传承农耕文化和特色民俗文化,做好“那”文化、龙脊梯田等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纵深推进美丽广西乡村建设,深入开展清洁乡村、生态乡村活动,大力推进产村融合、农旅融合,促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自治区农业厅、旅游发展委、林业厅、住房城乡建设厅、文化厅、乡村办、民政厅等负责)

(八)创新发展农业新型业态

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大力创新应用物联网、大数据、农业云、智慧气象等现代信息技术,合理运用现代农业示范区的遥感航拍规划,对农业产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实行全程监测,建立信息预警体系。大力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加快建设一批电子商务服务站点和一批商务配送中心,完善综合服务网络。推动发展大型机械租赁、乡村旅游设施设备和物业租赁等生产租赁业务。鼓励发展农产品定制服务、众筹农业、创意农业、会展农业等新型业态。(自治区农业厅、发展改革委、科技厅、工业和信息化委、财政厅、商务厅、林业厅等负责)

(九)引导产业聚集发展

加强城乡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建设,科学开展区域产业功能布局。加快开展“小块并大块”土地整治,引导和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提升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水平,加大力度创建广西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含林业、农垦),2016年基本建成30个自治区级、100个县级和100个乡级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加大产业发展指导规划,扶持发展一乡(县)一业、一村一品或多村一品。依托我区生态资源优势和农产品地理标识,突出针对果、菜、茶、药等特色产业,打造一批具有广西生态特色、地域标识特色和民族产业特色的大品牌。创新科研体制机制,依托国家、自治区园区和整合农业科研院所、广西创新团队等技术力量,培育壮大一批育种育苗、栽培管理等领域的农业科技创新和产业化应用企业集群。(自治区农业厅、发展改革委、国土资源厅、科技厅、财政厅、商务厅、农垦局、林业厅,广西农科院等负责)

(十)支持贫困地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

结合广西扶贫攻坚“十大行动”,重点针对5000个贫困村开展产业扶贫行动,做好贫困地区产业发展规划,整合各部门资金和资源等,大力支持发展贫困地区特色产业、休闲农业、长寿产业、生态产业,以及农产品加工业和农村服务业,推进贫困地区农村产业深度融合。积极发展扶贫小额信贷和贫困地区电商,加强培训创业致富带头人。建立健全龙头企业与贫困户利益联结模式,让贫困农户更多参与产业增值收益分配。鼓励发达地区与贫困地区开展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合作。(自治区发展改革委、扶贫办、农业厅、商务厅、金融办、旅游发展委等负责)

三、突出主体支撑,推动多元化农村产业融合经营

(十一)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积极培育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新型职业农民,引导大中专毕业生、务工经商返乡人员领办农民合作社、开展乡村旅游、发展农产品加工和电商销售等经营活动。开展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示范创建。鼓励土地流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新型职业农民,带动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探索和鼓励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的形式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支持符合条件的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优先承担政府涉农项目,用于扶持的项目资金通过以奖代补、直接补助、先建后补等方式直接通过财政转移支付至经营主体账户。支持新型社会化服务主体开展代耕代种、土地托管、联耕联种和种苗繁育、统防统治、农机作业等专业化规模化服务。实施龙头企业成长计划,培育壮大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林业、农垦、水产畜牧重点龙头企业,加强龙头企业“产—加—销”一体化建设,提高产品附加值,打造一批大品牌,示范带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自治区农业厅、林业厅、水产畜牧兽医局、农机局等负责)

(十二)发挥供销合作社综合服务优势

加快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推进组织体系、服务体系、经营体系、合作方式、农村金融体系、联合社治理机制等方面创新。深入推进“新网工程”建设,建立健全供销合作社经营网络,加快对网络空白和薄弱地区的网点布局。新建和改造提升一批辐射带动系统发展的社有企业,培育一批有实力的农产品加工和流通企业。推动供销合作社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有效对接,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全产业链、全流程、综合性服务。创新发展新型业

态,搭建区域性电子商务平台。拓展经营服务领域,由主要从事流通服务向全程农业农村社会化服务延伸,大力开展乡镇综合超市、农资配送中心、再生资源回收网点和新兴产业经营服务,密切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把供销合作社打造成全区性为“三农”提供综合服务的骨干力量。(自治区供销社等负责)

(十三)积极发展行业协会和产业联盟

加快推动我区行业协会和产业联盟改革发展。建立健全行业协会培育发展工作机制,依法依规建设完善一批行业协会,充分发挥其在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中的行业自律、教育培训、品牌营销、组织交流、信息发布、咨询服务等方面的作用。转变政府职能,推动符合条件的行业协会承接政府转移、委托、授权职能和购买服务,将质量检测、信用评估等适合行业协会承担的职能移交行业协会。鼓励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涉农院校和科研院所成立产业联盟,共同推进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品牌创建、统一营销等多种联盟方式建设。(农业厅、科技厅负责)

(十四)鼓励社会资本投入

充分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鼓励和引导各类社会资本更多投向农业农村,发展适合企业化经营的广西特色种养业,利用农村“四荒地”(荒山、荒沟、荒丘、荒滩)资源发展多种经营,开展农业环境治理、农田水利建设和生态修复。实行国家相关扶持政策对各类社会资本投资项目同等对待。对社会资本投资建设连片面积达到一定规模的高标准农田、生态公益林等,允许在符合土地管理法律法规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依法办理建设用地审批手续的前提下,利用一定比例的土地开展观光和休闲度假旅游、加工流通等经营活动。可以商业化运营的农村服务业,要向社会资本全面开放。(自治区发展改革委、财政厅、国土资源厅、水利厅、农业厅、商务厅、林业厅、旅游发展委等负责)

四、突出机制创新,建立多形式农村产业利益联结方式

(十五)建立多形式利益联结机制

创新发展订单农业,引导龙头企业与农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签订农产品购销合同,合理确定收购价格,形成稳定购销关系。支持龙头企业为农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

社提供贷款担保,资助订单农户参加农业保险。鼓励农产品产销合作,建立技术开发、生产标准和质量追溯体系,设立共同营销基金,打造联合品牌,实现利益共享。鼓励发展股份合作,加快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将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到户、集体经营性资产折股量化到户,引导农户自愿以土地经营权等入股龙头企业和农民合作社。各地人民政府可探索制定发布本行政区域内农用地基准地价,为农户土地入股或流转提供参考依据。以土地、林地为基础的各种形式合作,凡是享受财政投入或政策支持的承包经营者均应成为股东方,并采取“保底收益+按股分红”等形式,让农户分享加工、销售环节收益。探索形成以农户承包土地经营权入股的股份合作社、股份合作制企业利润分配机制,切实保障土地经营权入股部分的收益。(自治区农业厅、发展改革委、财政厅、国土资源厅、林业厅、商务厅、工商局,人民银行南宁中心支行,广西银监局,广西保监局等负责)

(十六)健全风险防范机制

强化工商企业社会责任,鼓励从事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工商企业优先聘用流转土地的农民,为其提供技能培训、就业岗位和社会保障。引导工商企业发挥自身优势,辐射带动农户扩大生产经营规模、提高管理水平。完善龙头企业认定监测制度,实行动态管理,逐步建立社会责任报告制度。强化龙头企业联农带农激励机制,国家相关扶持政策与利益联结机制相挂钩。完善工商资本租赁农地准入、监管和风险防范机制。稳定土地流转关系,推广实物计租货币结算、租金动态调整等计价方式。规范工商资本租赁农地行为,建立农户承包土地经营权流转分级备案制度。与农业保险、担保等相结合,探索构建土地流转、订单农业等风险防范机制。增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契约意识,鼓励制定适合农村特点的信用评级方法体系。巩固和完善“合同帮农”机制,制定和推行涉农合同示范文本,依法打击涉农合同欺诈违法行为。加强土地流转、订单等合同履约监督,建立健全纠纷调解仲裁体系,维护双方合法权益。(自治区农业厅、发展改革委、财政厅、司法厅、工商局,人民银行南宁中心支行等负责)

(十七)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以县(市、区)为基础,搭建农村综合性信息化服务平台,提供电子商务、乡村旅游、农业物联网、价格信息、公共营销等服务。优化农村创业孵化平台,建立在线技术支持体系,提供设计、创意、技术、市场、融资等定制化解决方案及其他创业服务。引

导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开展农技服务,鼓励科技特派员深入一线为创新创业提供支持。积极探索建设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引导其健康发展。采取政府购买、资助、奖励等形式,引导科研机构、行业协会、龙头企业等提供公共服务。(自治区农业厅、发展改革委、科技厅、工业和信息化委、商务厅等负责)

五、突出服务体系,提供多渠道农村产业支持条件

(十八)健全财税支持机制

完善税收优惠政策,扩大农产品加工企业进项税额核定扣除试点行业范围。落实小微企业税收扶持政策,积极支持“互联网+现代农业”等新型业态和商业模式发展。各级财政要整合统筹涉农资金,保障对农村产业融合的投入,预算内投资、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等向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项目倾斜。创新财政涉农资金使用和管理方式,研究通过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设立基金、贷款贴息等方式,带动社会资金投入农村产业融合领域。(自治区财政厅、发展改革委、国税局、地税局等负责)

(十九)创新农村金融服务

完善农村普惠金融服务体系,大力推广田东“农金村办”模式,在行政村建立“‘三农’金融服务室”,打通农村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加快培育发展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开展新型农村合作金融试点;推动农村金融基础设施和服务全覆盖。加大财税政策引导,鼓励金融机构将更多资源投向“三农”,加大农业农村重点领域金融供给,实现涉农信贷投放规模持续增长。稳妥有序推进农村承包土地(含林地)经营权和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鼓励金融机构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立合作关系,以产业链金融模式支持农村产业整合发展。加快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组建自治区级政策性农业信贷担保机构,鼓励市县建立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加快发展农业保险,扩大农业保险品种和覆盖面,加快推进糖料蔗价格指数保险试点,扩大小额贷款保证保险试点范围。(自治区金融办、财政厅、农业厅、林业厅、发展改革委,人民银行南宁中心支行,广西银监局,广西保监局等负责)

(二十)强化基础支撑

改善农业农村基础设施条件,规划建设高标准农田,完善农村水、电、路、通信等基础设施,推动清洁乡村、生态乡村活动常态化、加强农村环境整治和生态保护,着力推进

改房、改水、改厕、改能、改路“五改”工程。完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道路、供电、供水、停车场、观景台、旅客服务中心等配套设施。规划建设县、乡、村三级农村物流网络体系。强化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人才和科技支撑,加快发展农村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加大农村实用人才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力度。引导各类科技人员、大中专毕业生、返乡农民工到农村创业。鼓励科研人员到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任职兼职。支持农业企业、科研机构等开展农产品加工贮藏、分级包装等科技创新。(自治区发展改革委、财政厅、国土资源厅、水利厅、交通运输厅、教育厅、商务厅、科技厅、农业厅、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旅游发展委、通信管理局等负责)

(二十一)落实主体责任

全区各级人民政府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把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计划,加强分类指导,因地制宜探索融合发展模式。县级人民政府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要有抓手有平台,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尤其要以“10+3”农业特色产业提升行动、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糖料蔗“双高”基地、农产品精深加工园区、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创建等载体为抓手,多措并举,落实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自治区各有关部门要根据本意见精神,抓紧制定和完善相关规划、政策措施,强化部门协作配合,创造性地落实各项任务。自治区发展改革委要按照国办发〔2015〕93号文件和本意见要求牵头抓好试点工作,并会同有关部门对本意见的落实情况进行跟踪分析和评估,每年将工作进展情况报告自治区人民政府。(全区各级人民政府,自治区发展改革委等负责)

第五篇:关于加快推进蔬菜产业发展的意见

《关于加快推进蔬菜产业发展的意见》

市农委

为进一步做大做强我市蔬菜产业,充分保障市场供应,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现就加快推进我市蔬菜产业发展提出如下意见。

一、发展思路

加快标准化规模化蔬菜生产基地建设,高标准建设城郊保障性常年基本菜地,提高蔬菜基地生产能力。以发展名优特色蔬菜生产为重点,大力培育地方区域品牌,积极发展蔬菜精深加工,提高蔬菜产业附加值。突出抓好新技术新品种引进创新,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和有机蔬菜,提升蔬菜质量安全水平,促进蔬菜产业快速发展。

二、发展目标

到2015年,全市蔬菜种植面积稳定在245万亩左右,城郊保障性常年基本菜地30万亩以上,精细菜比例达到70%,良种覆盖率达到96%,标准化生产技术推广普及率达到80%,蔬菜质量安全合格率达到98%以上;培育蔬菜加工产业集群,新增蔬菜加工能力30万吨以

上。

三、工作措施

(一)科学布局“菜篮子”基地。按照生产布局合理、总量满足需求、品种更加丰富、调控保障有力、档期供应均衡的要求,科学布局“菜篮子”基地,大力推进设施蔬菜发展,加快“菜篮子”基地建设的提档升级,建立稳定的城郊保障性常年基本菜地,保障“菜篮子”

产品有效供给。

1.设施蔬菜基地。采取“线、面”结合方式,在我市蔬菜产业带区域大力发展设施蔬菜。一是在彭州市、都江堰市、崇州市、双流县建设一定数量的蔬菜种子、种苗生产繁育智能温室;二是在新都区、彭州市、崇州市、双流县、郫县建设一批标准钢架大棚蔬菜生产基地;三是在其他蔬菜主产区域建设一批由专合组织、家庭农庄和农户投资的简易大棚(含中小棚)蔬菜生产基地。

2.特色蔬菜基地。在彭州市、金堂县、崇州市、都江堰市、青白江区、大邑县、邛崃市、双流县、郫县,重点发展莴笋、大蒜、芹菜、韭黄、辣椒、榨菜、大白菜、萝卜等特色优势蔬菜,建设一批特色蔬菜标准化种植基地。

3.规模蔬菜基地。在彭州市、郫县、双流县、新津县、新都区、温江区和龙泉驿区,建设一批规模化标准化蔬菜基地,不断完善蔬菜基地基础设施,促进蔬菜基地提档升级。

4.区域合作基地。进一步强化与德阳、眉山、资阳、攀枝花、阿坝、凉山等市(州)的区域合作,建设若干个经过申报、认证和授牌的“菜篮子”生产基地,其中,在阿坝州主要建设白菜类秋淡补充基地,在凉山州、攀枝花市主要建设茄果类春淡补充基地,在德阳市、眉山市、资阳市主要建设都市蔬菜和加工蔬菜补充基地。

(二)进一步做强蔬菜产业高端。充分发挥成都在中西部地区的区位优势和市场优势,加快发展高端蔬菜产业。加强蔬菜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抓好蔬菜新品种、新技术展示园和工厂化制种、育苗中心建设;进一步加强蔬菜物流市场体系建设,加快建设农产品物联网,着力拓展终端市场;突出莴笋、大蒜、芹菜、韭黄、辣椒、榨菜、大白菜、萝卜等成都优势特色蔬菜主导品种,做大规模,做强品牌。

(三)大力发展家庭适度规模经营。鼓励和引导农户大力发展家庭适度规模经营。完善企业与专合组织、家庭适度规模经营户的利益联结机制,推行“龙头企业+专合组织+家庭适度规模经营”和“园区(基地)+专合组织+家庭适度规模经营”等生产模式,发展蔬菜初加工,提高生产组织化程度。加快蔬菜产业发展,推进“专超对接”,建立专业合作组织与零售商之间稳定直接的购销关系,带动农民持续增收。

(四)积极打造知名蔬菜品牌。帮助龙头企业、专合组织、家庭农庄等积极申报品牌,适时举办各类农产品展示展销活动,进一步提高成都蔬菜产品品牌知名度。充分利用“牧马山二荆条辣椒”、“唐元韭黄”、“成都蒜苔”、“新都泡菜”、“广乐泡菜”、“杜二哥泡菜”等品牌优势,合力打造“天府”蔬菜品牌,积极创建全国知名品牌。

(五)大力发展蔬菜加工。一是强化蔬菜就地分级、净菜加工以及包装等处理能力建设,提高蔬菜精细化加工率,提高蔬菜产品附加值;二是加强蔬菜冷链体系建设,在蔬菜基地就近建设气调库,延长蔬菜供应时段;三是在巩固我市泡菜和豆瓣等调味品加工优势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脱水蔬菜等精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条,拉动产业发展。

(六)提升蔬菜质量安全水平。进一步推广蔬菜标准化生产,加大品牌培育和认证力度,在全面发展无公害蔬菜的基础上,大力推进蔬菜产业高端的绿色蔬菜和有机蔬菜发展。配套完善市场、基地检测网络,强化蔬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继续推行蔬菜产地准出、市场准入制度,建立蔬菜从“田地”到“餐桌”全过程的监控机制和质量追溯体系。

四、扶持政策

(一)支持科技创新。市财政安排专项资金支持蔬菜产业科技创新,重点对蔬菜生产、蔬菜加工及新品种、新产品、新工艺科研和推广项目给予支持。同时,市科技部门对蔬菜产业科研项目优先予以立项支持。

(二)支持规模化标准化基地建设。对建设1000亩以上规模化、标准化蔬菜生产基地的业主,区(市)县政府优先安排土地综合整治等涉农项目,完善田、水、路等基地基础设施。对新获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的业主,市、区(市)县两级财政按政策给

予一次性补贴或奖励。

(三)鼓励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支持企业投资建设蔬菜良种秧苗繁育供应中心。对业主建立智能化、工厂化蔬菜良种秧苗繁育供应中心,育苗面积在10亩以上、连续两年亩均产销蔬菜商品苗在30万苗以上的,市财政给予业主每亩5万元的一次性补贴;支持蔬菜专合组织实施统一育苗。对实行统一育苗且种植面积在1000亩以上的,市财政按照其购买蔬菜良种价格的10%的比例给予补贴;对引进的外来高科技企业,建立蔬菜育种、制种和工厂化育苗基地且投资在3000万元以上的,市、区(市)县两级财政给予基础设施配套支持,市农发投公司按相关政策给予项目担保、委托贷款或生产性融资支持。

(四)支持设施农业规模化基地建设。对业主建设100亩以上规模化设施蔬菜生产基地,区(市)县政府优先安排土地综合整治等涉农项目,支持完善田、水、路等基地基础设施;对业主建设20亩以上标准钢架大棚,在大棚正式投产后,由市、区(市)县两级财政给予

业主每亩2000元一次性补贴。

(五)支持蔬菜销售企业做大做强。对与基地农户直接对接从事蔬菜销售的企业(或专合组织),从事蔬菜分级、贮藏、保鲜、净菜加工以及包装等且实际投资在2000万元以上的项目,比照市级农业重点项目予以支持,市农发投公司给予项目担保或委托贷款,并予以贷款利息50%的贴息支持;对在中心城区设立直销网络的,优先办理蔬菜运输车入城准入证。

(六)支持创建知名品牌。对新获得“中国名牌产品”、“中国驰名商标”、“四川省著名商标”、“四川省名牌产品”和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以及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认证的龙头企业(专合组织),市、区(市)县两级财政按我市品牌发展政策给予一次性补贴。

本意见自印发之日起30日后施行,有效期5年。

《关于加快推进伏季水果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

市农委

为将我市龙泉山脉打造成为国内一流的高产优质、高效生态的伏季水果产业带,做大做强我市伏季水果产业,并兼顾龙泉山脉生态屏障建设,现就加快推进伏季水果产业发展提出如

下实施意见。

一、发展思路

以龙泉山脉区域的龙泉驿区、青白江区、金堂县、双流县四区县(以下简称四区县)为核心,重点发展枇杷、桃、早熟梨和鲜食葡萄四大优势特色水果。积极开展伏季水果新品种的引进、选育和推广,优化品种结构,提高良种比例和果品质量。加快配套新技术的集成创新和推广,促进生产技术全面升级。支持果品流通及加工产业的发展,延长伏季水果产业链。着力改善龙泉山脉生态环境,依托伏季水果产业基地,发展观光旅游经济,促进一三产业互

动,提高伏季水果产业的综合效益。

二、发展目标

到2011年,龙泉驿区、双流县各新发展葡萄1万亩,青白江区新发展桃1万亩,金堂县新发展桃3万亩;建设中国良好农业规范、出口备案、有机和绿色认证基地5万亩;打造总面积1.8万亩的9个标准化核心示范片,辐射带动龙泉山脉68万亩优质伏季水果产业带建

设。

三、工作措施

(一)完善产业发展规划。按照产业布局合理、水土保持良好、品种搭配适度、生态旅游提升的要求,2009年内高质量完成《成都市伏季水果产业规划》,四区县要结合土地整理专项规划,做好当地伏季水果产业规划。新发展区要避开林地,林地中已种植的伏季水果应逐

步退出林地或实施水土保持改造。

(二)强化标准化基地建设。充分运用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成果,鼓励龙头企业和专合组织采取土地规模流转、股份合作经营等方式,新建一批规模化标准化伏季水果种植基地。鼓励龙头企业和专合组织按照中国良好农业规范、欧洲农业良好标准和出口备案认证标准建设标准化基地。

(三)加大新品种培育推广力度。依托农业科研院所技术力量,在龙泉驿区建设桃品种资源圃,在双流县建设枇杷品种资源圃,筛选适宜我市发展的品种,加快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提高我市伏季水果的核心竞争力。

(四)大力推广果树间套作。结合龙泉山脉生态植被恢复,开展立体栽培,在果园行间套种耐阴植物和豆科等植物,提高植被覆盖率,改善果园的景观效果。2009年,四区县要各

建一个果树间套作示范片。

(五)推进一三产业互动。结合伏季水果产业基地建设,配套发展特色农庄和农业休闲观光旅游。四区县要根据自身的资源优势,着力打造1-2个产业互动的亮点。

(六)打造地域品牌。借助各类平台,加大品牌宣传推广力度,提升“龙泉水蜜桃”、“双流枇杷”、“成都早熟梨”、“龙泉巨峰葡萄”等产品的知名度,重点推介拥有国家地理标志保护和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四区县要逐步统一鲜果包装和标识,积极开展与国内外水果营销企业的合作,整体提升我市伏季水果形象。

(七)完善产业链。进一步加大对水果储藏保鲜和深加工的扶持力度,引进国内外知名水果销售及加工龙头企业到我市投资建厂,延长水果销售期,提高水果加工转化能力,增加水

果产业附加值。

四、扶持政策

(一)支持标准化基地建设。对龙头企业、专合组织新建500亩以上集中成片的桃、枇杷、早熟梨、葡萄标准化基地,市、区(市)县政府将在配套道路、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上予以扶持。对通过中国良好农业规范、出口备案、有机和绿色认证的500亩以上集中连片的新建标准化基地,由政府支农政策性资金给予50元/亩的奖励。对符合贷款条件的基地建设项目优先给予委托贷款、担保贷款等融资扶持。

(二)支持新品种资源圃建设。对伏季水果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及新品种选育和引进推广给

予科技立项支持。

(三)支持建立标准化核心示范片。对面积在2000亩以上的核心示范片,市、区县政府除了在配套水利、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上给予扶持外,政府支农政策性资金将给予每个核心

示范片10万元的奖励。

(四)支持打造龙泉山脉生态产业带。对参与果树间套作种植的龙头企业、专合组织及农户,凡符合贷款条件的,将优先给予委托贷款、担保贷款或贷款贴息等扶持。

(五)支持品牌宣传和市场营销。鼓励四区县统一伏季水果果品包装、标识,提高采后分级包装水平,市农发投公司对参与贴牌生产的龙头企业给予补贴,市商物投公司对品牌宣传和市场营销予以支持。

(六)鼓励发展伏季水果精深加工。将投资规模在5000万元以上的新落户伏季水果加工项目纳入市级农业重点项目,给予优先安排用地计划指标,委托贷款、担保贷款、贷款

贴息和新技术、新产品开发立项等支持。

《成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投资指南》

重点产业和区域分布

(一)粮油产业

水稻:主要在邛崃、蒲江、大邑、崇州、彭州、都江堰、金堂、新津等近远郊区(市)县建设优质水稻规模化、集约化生产示范基地;主要在彭州、崇州、新都、郫县等区(市)县建设规范化、标准化水稻制种基地,打造全省杂交水稻制种中心。

“双低”油菜:主要在温江、崇州、双流、新津、大邑、邛崃、蒲江等近远郊区(市)县发展“双低”油菜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基地和制种基地;在温江区建设处于国内先进水平的油菜科技研发平台。

主要在上述区域发展国标一、二、三级精制、免淘、袋装优质米系列产品和以优质米为原料的方便食品加工,稻谷的综合利用加工,“双低”油菜籽色拉油、精制调和油系列产品

加工,以及红薯、马铃薯深加工。

(二)畜禽产业

生猪:在近远郊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市)县建设成都市优质生猪生产出口基地;主要在大邑、邛崃、双流等县(市)建设纯外血优良种猪繁育基地。以邛崃、蒲江、大邑、崇州等县(市)为中心,建立生猪精深加工和猪鬃、猪皮、猪血、肠衣等副产物加工产业集群,打

造“川猪”屠宰加工出口基地。

小家禽畜:主要在双流、新津、崇州、彭州、郫县、青白江等区(市)县建设肉鸡生产基地;在双流、彭州、邛崃、崇州、新津、蒲江、大邑等县(市)建设水禽生产基地;在大邑、双流、彭州、新都、金堂等区(市)县建设禽蛋生产基地;主要在新津、蒲江、大邑等县建立兔养殖基地。主要在崇州、大邑、新津、新都、彭州、双流等区(市)县建设小家禽畜良种繁育基地,打造全省小家禽畜种源基地。主要在崇州、新津、双流、彭州、大邑等县(市)发展禽肉、禽蛋、兔肉精深加工和羽绒、兔皮等副产物加工。

牛羊:主要在金堂、邛崃等县(市)发展奶源基地,在远郊区丘陵山区发展肉牛、肉羊

生产基地。

(三)蔬菜(食用菌)产业

蔬菜:主要在双流、彭州、郫县、新都、新津等区(市)县建设常年性、高标准的城市蔬菜基地;在彭州、都江堰、蒲江、郫县、金堂等区(市)县建设优质外销蔬菜基地;在龙门山脉、龙泉山脉一带发展反季节蔬菜基地;在邛崃、崇州、蒲江、大邑等县(市)建设秋淡蔬菜生产基地;在龙泉山脉丘陵地区建设二荆条辣椒标准化生产基地;在彭州、温江等区(市)建设优质大蒜基地;在大邑、龙泉驿、青白江等县(区)建设标准化榨菜基地。主要在新都、都江堰、郫县、大邑、龙泉驿等区(市)县发展泡菜、脱水蔬菜、速冻菜、蔬菜汁和蔬菜休闲系列食品等精深加工和蔬菜储藏、保鲜;在彭州、龙泉驿、双流等区(市)县建

设蔬菜现代营销体系。

食用菌:主要以金堂县为核心,建设木腐菌生产基地和加工企业集群;以大邑县为核心,建设草腐菌生产基地和加工企业集群;在郫县、双流等地建设珍稀食用菌生产基地和加工企业集群。打造西部最大的食用菌生产加工基地。

(四)花卉产业

主要在锦江、温江、郫县等县(区)发展鲜切花、盆花、观叶植物,在温江、郫县、都江堰等区(市)县发展绿化苗木和川派盆景,在彭州等区(市)县发展兰花、牡丹等特色花卉。主要在锦江、温江等地建设花卉苗木现代营销体系。

(五)水果产业

柑桔:主要在龙泉山丘陵地区的金堂、新津和蒲江的五面山、长丘山地区建设优质柑桔

生产基地。

猕猴桃:主要在龙门山脉的都江堰、邛崃、彭州、蒲江等县(市)建设优质猕猴桃生产

基地。

伏季水果:主要在龙泉驿、双流、青白江、金堂等县(区)建设水蜜桃、枇杷、早熟梨

等伏季水果生产基地。

冬草莓:主要在双流县建设冬草莓生产基地。

主要在龙泉驿、双流、金堂等地发展果汁、饮料、罐头、果酒等水果的精深加工,采后处理及贮藏保鲜,以及水果现代营销体系。

(六)茶桑产业

茶叶:主要在龙门山、长秋山一带的蒲江、邛崃、都江堰、崇州、大邑等县(市)的丘陵山区建立名优茶叶出口基地和特色茶叶基地;以蒲江县、邛崃市为中心,发展名优茶加工和茶叶副产物提取产业;以蒲江县、都江堰市为中心,打造茶叶观光旅游、茶文化和茶叶交

易基地。

蚕桑:主要在金堂、邛崃、大邑等县(市)建设规模化、标准化蚕桑基地,发展蚕丝精

深加工和副产物提取产业。

(七)水产产业

主要在都江堰、彭州、大邑、邛崃等县(市)建设冷水鱼规模化、标准化养殖基地;在新津、双流、崇州、蒲江等县(市)建设名优水产品基地;主要在双流、新津、都江堰、邛崃、大邑等县(市)发展水产品精深加工与出口养殖基地;主要在新津、龙泉驿、双流、成华等县(区)建设水产品现代营销体系;在彭州市建设鲟鱼及鱼籽酱加工基地;以成华、温江、郫县等县(区)为依托建设都市休闲观光渔业产业带。

(八)林竹、中药材产业

林竹:主要在邛崃、大邑、彭州、崇州、蒲江、双流、金堂、青白江等区(市)县发展工业原料林基地,在邛崃、大邑、崇州、蒲江等县(市)发展材用竹基地,主要在双流、都

江堰、崇州等县(市)发展笋用竹基地。

中药材:主要在彭州、都江堰、大邑、崇州等县(市)发展川芎、郁金、黄连、黄柏等规模化、标准化种植基地和中药材良种繁育基地,发展川芎加工和有效成分提取,开发郁金

产品等。

(九)农产品加工业

主要在近远郊区(市)县发展以本市生产的农产品为主要原料的农产品加工业,重点发展农副产品精深加工。鼓励社会资金投资农产品加工产业。支持现有农产品加工企业进行技改,引进利用先进加工技术和先进加工机械设备,扩大生产能力。支持农产品加工企业加大技术创新,鼓励企业与科研院校合作,建立技术研发中心,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发展农产品加工园区,支持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向工业集中发展区和重点镇工业点集中,逐步形成企业集群集约发展。支持农产品加工企业开展“村企合作”,发展“一村一品”,建设加工专业农产品原料基地。支持农产品加工企业创建品牌。

(十)农产品物流业

主要在龙泉驿区、双流县建立成都市农产品综合批发市场,在近远郊区(市)县农产品生产集中区域建设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和产地批发市场。发展农产品第三方物流,农产品流通企业和农村流通合作组织。依托主要农产品市场和流通企业,建设农产品电子交易商务平

台。

(十一)生物质产业

主要在金堂、双流、崇州、大邑、邛崃、彭州、温江、新都等区(市)县发展以农作物秸秆、菌渣、植物残体、畜禽粪便等废弃物为原料加工转化进行生物基产品、生物燃料和生物能源生产的生物质产业,发展农业循环经济。

(十二)休闲观光农业

主要在城郊区发展以花卉、果树种植和城市生态屏障体系建设等为载体,集观光、劳动实践、趣味活动为一体的都市休闲观光农业;主要在近远郊平原地区发展以优质特色农产品基地等为载体的乡村旅游观光农业;主要在丘陵山区结合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和优质特色茶叶、水果基地建设,发展生态旅游休闲农业。

投资扶持政策

(一)鼓励规模化标准化基地建设

1、对带动农户参与,按照《成都市标准化农产品示范基地建设规范》及相关农业标准新建的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制种、良种繁育基地,根据业主申请,可执行成委办〔2005〕37号文关于土地规模经营的奖励政策,或对业主投入基地内道路、水利等主要基础设施建设部分给予30%-40%的补助。

2、对农产品规模化标准化基地建设项目,投资在500万元以上的,根据业主意愿,可按投资总额的10%-30%予以参股扶持(撤股时间合同约定,下同),属于设施农业的项目,除可予以参股扶持外,另予以基地建设流动资金贷款担保、委托贷款或部分、全额贴息(担保、委托、贴息均不超过三年,担保、委托后不再贴息,下同)。

3、对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村专合组织新建规模化标准化的基地,除予以基础设施建设投入部分的补助外,可视规模,另予以总投资40%以内3-5年期贷款担保、委托贷款或部分、全额贴息扶持,对林竹产业基地期限可延长至8年。

(二)鼓励发展农产品加工,培育壮大龙头企业

1、对农产品加工企业(使用本地劳动力占使用劳动力总数的70%以上,常年使用本市生产的原料占所需原料的70%以上,下同)技术改造、扩大投资的项目,一年内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土地,下同)在1000万元以上,属自筹资金的,根据业主意愿,可按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10%-20%予以参股扶持;项目需贷款的,视项目情况予以贷款担保、委托贷款或部分、全额贴息;对市上规划培育的全省同行业最大规模龙头企业和做大做强型龙头企业的项目,可根据业主意愿按20%-30%予以参股扶持,或优先予以贷款担保、委托贷款或贴息;内被确立为市级以上重点项目的,优先予以参股扶持、贷款担保、委托贷款或贴息。

2、对企业有自营出口权,内出口本市农产品额达到500万美元的,有技改扩建项目,按做大做强型龙头企业的项目对待;内出口本市农产品额在100万美元以上,对其出口检验检疫费用的50%予以补助。

3、对在上述重点产业和区域新投资农产品加工,固定资产投资在3000万元以上的项目(高科技型、农产品精深加工项目,投资在1000万元以上),属自筹资金投资的,根据业主意愿,可按自有资金投入部分的10%-20%予以参股扶持;项目需贷款的,视项目情况予以贷款担保、委托贷款或部分、全额贴息;内被确立为市级以上重点项目的,优先予以参股扶持或贷款担保、委托贷款或贴息。

4、对投资规模在3000万元以上,且亩平投资强度达到80万元以上的农业产业化项目建设用地,由区(市)县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镇)规划的要求优先解决;投资规模在亿元以上的农业产业化项目建设用地,由市国土资源局优先解决用地指标。

5、农业产业化项目从建成投产起,按企业缴纳的增值税和所得税地方实得部分,前3年可由同级财政部门通过技改项目形式全额予以扶持,后2年可减半予以扶持。

6、省级以上龙头企业(含省级)按国家有关税收政策予以所得税优惠,可提取一定比例的资金建立发展农业产业化风险基金或科技开发专用资金,作为对企业和基地生产风险的补偿;市级以上(含市级)重点龙头企业发生的经营性损失,经税务部门审核批准,可在税前列支。

(三)鼓励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和产业集群培育

1、对市上确定重点支持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和农产品加工园区引进项目,按项目实际完成投资额的2%-5%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对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进行补助。

2、对进入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和农产品加工园区的农产品加工企业,优先执行前述鼓励发展农产品加工投资扶持政策。

3、对农产品精深加工、副产物加工利用等延长产业链条,推动产业集群集约发展的项目,按做大做强型龙头企业的项目对待。

(四)鼓励发展农产品现代物流业

1、对农产品综合批发市尝专业批发市场建设,一年内固定资产投资在3000万元以上,属自筹资金的,根据业主意愿,可按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10%-20%予以参股扶持;项目需贷款的,视项目情况予以贷款担保、委托贷款或部分、全额贴息。

2、对从事农产品运销、连锁经营以及电子商务等现代农业流通业态企业,年销售农产品收入达1亿元以上,其中销售本市农产品占70%以上,予以部分或全额贷款贴息或予以流动资金贷款担保、委托贷款。

3、对具备条件的农村流通合作组织开展农商对接项目,给予10万元-100万元的补助扶持。

(五)鼓励企业重组整合,做大做强龙头企业

1、对企业通过新投入资金,以收购、参股、租赁等形式进行企业重组、整合组建企业集团的,根据业主意愿,视项目情况,可按项目投资总额的20%-30%予以参股扶持;项目需要贷款的,优先予以贷款担保、委托贷款或部分、全额贴息。

2、对同行业企业通过重组、联合或确立共同品牌,组建企业集团的,可按常年所需农产品收购资金的30%-50%予以有偿资金扶持;有投资新项目的,根据业主意愿,视项目情况,可按项目投资总额的20%-30%予以参股扶持;需要贷款的,优先予以贷款担保、委托贷款或部分、全额贴息。

3、对按照政府的规划和引导组建在省内、国内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以及对我市现代农业发展具有重大推动作用的企业,经双方商定,可由市现代农业发展投资有限公司注入资金进行直接投资。

(六)鼓励科技创新

1、对进行新品种新技术研发平台建设,品种资源保护与开发,与科研院校合作,自主创新和专利新产品新技术开发及推广应用的项目,根据业主意愿,视项目情况,可按实际投资额的30%-50%予以参股扶持;对获得市级以上科研成果,并对我市现代农业发展有重大推动作用的,可按项目投资额的20%-50%予以补助。

2、对规模化标准化基地建设中,引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促进农民增收效果显著的,予以新技术、新品种引进推广费用30%-50%的补助。

(七)扶持品牌创建

1、对新获得“中国名牌产品”、“中国驰名商标”的,一次性奖励50万元;对新获得“国家免检产品”的,一次性奖励20万元;对新获得“证明商标”、“地理标识产品”的,一次性奖励20万元;对新获得“四川名牌产品”、“四川省著名商标”的,一次性奖励5万元。对新获得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绿色食品认证、有机食品认证、中国良好农业规范认证(GAP)的,分别一次性奖励2万元、3万元、4万元、4万元。

2、对我市大宗农产品的品牌和加工制品品牌(加工企业常年使用本市生产的原料占所需原料的70%以上),在中央级主要新闻媒体上进行连续广告宣传的,经核定后予以10%-20%的广告费用补助。

(八)鼓励发展生物质产业

对新建生物质产业企业和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项目,属自筹资金的,根据业主意愿,可按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10%-30%予以参股扶持;项目需贷款的,视项目情况予以担保、委托贷款或部分、全额贴息。

(九)鼓励发展休闲观光农业

对依托农业生产(含水产、林竹业)发展休闲观光农业,一年内固定资产投资在500万元以上的项目,根据业主意愿,可视项目情况予以贷款担保、委托贷款或部分、全额贴息。

(十)扶持农业服务体系建设 对企业、其他组织或个人投资农业服务体系建设的,视项目情况,按固定资产投入部分的20%-40%予以补助。

(十一)市上将制定相关扶持政策,建立保险费补贴、农业再保险等农业保险发展模式,扶持现代农业发展(具体办法另行规定)

下载关于推进2010年农业生产及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推进2010年农业生产及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关于推进再制造产业发展的意见

    关于推进再制造产业发展的意见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发展改革委、经贸委(经委、经信委、工信委、工信厅)、科技厅(委、局)、公安厅(局)、财政厅(局)、......

    10年服务外包产业发展实施意见

    2010年服务外包产业发展实施意见 2010年服务外包产业发展实施意见 服务外包产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信息技术承载度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吸纳大学生就业......

    扎实推进产业精准扶贫的实施意见

    扎实推进产业精准扶贫的实施意见扎实推进产业精准扶贫的实施意见按照省市有关文件精神,结合财政实际,提出如下实施意见。一、指导思想认真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精准扶贫、精准......

    广元推进绿色金融发展实施意见

    广元市推进绿色金融发展实施意见 为加快推动我市绿色金融发展,支持和促进全市绿色产业转型升级,根据《四川省绿色金融发展规划》(川办发„2018‟7号)、《中共广元市委关于推进绿......

    关于进一步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

    关于进一步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为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和省委八届九次全会及市委二届七次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关于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实施意见

    关于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实施意见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和全国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现场会......

    推进某市花卉产业快速发展的意见

    文章标题:推进某市花卉产业快速发展的意见找文章到xiexiebang.com更多原创-(http://www.xiexiebang.com/)花卉产业是近年来发展最快、前景广阔的新兴产业。随着国民经济的发......

    2007年宣威市关于发展魔芋产业的实施意见

    宣威市人民政府 关于加快魔芋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 (讨论稿) 宣威市自然条件优越,种植魔芋历史悠久,土壤、气候等非常适宜魔芋生长。近年来,以格宜、乐丰、得禄、龙场、宝山为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