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自治县人民政府关于金银花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
自治县人民政府
关于切实抓好2011年金银花产业发展的
意 见
各乡(镇)人民政府,县人民政府有关工作部门:
为全面推进“六个一”农业产业化工程,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根据中央、省、市农业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结合我县实际,提出2011年金银花产业发展意见。
一、总体要求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把发展金银花产业与石漠化综合治理、森林植被恢复、巩固退耕还林等项目有机结合起来,通过五年努力在全县发展金银花10万亩,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目标。
二、目标任务
2011年全县建成金银花育苗基地一个,年产优质种苗300万株以上;栽植示范基地5000亩,其中都濡镇900亩,丰乐镇800亩,涪洋镇800亩,镇南镇900亩,濯水镇800亩,茅天镇800亩。
三、政策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工作责任
县人民政府成立金银花产业发展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县农林畜牧局林产办。各金银花产业发展乡(镇)要明确专人具体负责金银花产业目标任务的落实,并搞好土地流转、人员组织等工作。
(二)转变观念,创新发展模式
发展金银花产业,主要采取“政府引导、企业主导、市场化运作”方式,走“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种植大户”发展模式。
政府引导:县人民政府负责制定产业发展政策、整合产业发展资金,全面引导产业发展。各乡(镇)人民政府具体负责宣传发动、政策落实、组织培训等工作。
企业主导:以公司为主体,进行种苗培植、基地建设、技术培训、产品收购、加工和销售,带动金银花产业发展。
市场化运作:按照市场运作方式进行发展,积极引进实力雄厚的公司进行基地生产、加工、销售,打造产加销一条龙的产业链,提高金银花产业的抗市场风险能力,保证种植户的稳定收入。
(三)加大扶持力度,促进产业发展
整合国家石漠化治理资金400万元、巩固退耕还林成果资金200万元、林业植被恢复资金100万元,进行捆绑使用,发挥资金的综合效益,加大对产业的投入力度,确保每年整合700万元以上的资金发展金银花产业。
1.种苗基地建设。县人民政府通过招商引资引进金银花产业龙头企业,负责种苗基地建设。企业2011年要培育金银花苗木300万株以上。
2.金银花种苗、栽植补贴。栽植50亩以上、成活率达90%以上的基地,按300元/亩进行种苗补贴。
3.后续管护补贴。栽植50亩以上、管护率达90%以上的基地,补贴生物肥料100元/亩,补助时间为1年。
4.土地流转补助。土地流转50亩以上的,按30元/亩对种植基地的土地流转费进行一次性补助。
5.加工厂房及市场建设用地。引进与金银花产业相关的制药、食品加工、香料加工等企业,市场建设及加工厂所需的综合用地及工业用地,按照《务川自治县投融资政策(试行)》(务委办通〔2011〕4号)相关政策予以兑现。
(四)加快基地建设,实现龙头带动
按照集中连片开发、尽快形成规模优势的原则,扩大基地生产规模。采取“公司 +合作社+基地”的模式,逐年增加种植规模,并不断辐射适应发展金银花产业乡(镇)。走龙头与合作社带基地、基地连大户、专业户,产、供、销一条龙服务的路子,苗木由公司培育,金银花产品按市场价格由公司或合作社统一进行收购,使金银花种植、加工、销售等逐步走向规模化、标准化、组织化的轨道。
(五)加强技术培训,提高科技含量
县农业畜牧局林产办负责牵头,统筹抓好金银花产业各项关键技术的培训,龙头企业要加大金银花生产技术的探索和总结力度,指导农户按照高产、优质、高效、安全的原则,实施规范化种植、科学化管理,大力推广科学修剪、施肥、浇水、防治病虫害等综合栽培技术,努力提高种植水平和产品质量。
四、奖惩办法
根据务委办通〔2011〕40号文件相关要求,对乡(镇)金银花产业发展情况进行目标考核,并严格兑现奖惩。
二〇一一年三月十二日
第二篇:贵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苗木花卉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
贵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苗木花卉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
筑府发[2012]51号
各区、市、县人民政府,市政府有关工作部门:
根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2〕2号)及贵阳市第九次党代会精神,按照《中共贵阳市委 贵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的意见》(筑党发〔2012〕20号)和《贵阳市加快生态农业产业发展强力促进农民增收的意见(2011—2015)》(筑党办发〔2011〕29号)文件要求,为加快我市苗木花卉产业发展,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加快苗木花卉产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当前,我市正处于深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和大力推进农民增收的重要时期,加快发展苗木花卉产业,是服务我市农业林业生产、发挥比较优势培育农业支持产业、提高农业效益和增加农民收入的迫切需要。目前,我省、市使用的苗木和花卉,大量依靠省外调进。2011年我市农业林业用苗1.87亿株,其中45%从省外调进,外购苗木耗资3.55亿元。从全省范围看,外购苗木占70%以上,2011年全省城乡绿化苗木外购资金达11.6亿元,加上农业苗木外购资金总计在20亿元以上。随着我省、市城镇绿化建设的加快发展和农业林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深入推进,未来我省、市将产生更大的用苗需求。因此,必须抢抓国家对贵州大力支持的发展机遇,抓住苗木产业巨大的发展前景,充分发挥贵阳市在区位、气候、资源、市场、技术等方面的优势,大力推进苗木花卉这一高效、绿色产业的发展,将其培育成我市农业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的支持产业,为我市生态农业和现代林业发展、生态环境和城市美化建设、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提供有力保障,为实现“确保农民人均纯收入排位前移,在全省农村率先实现全面小康”目标发挥积极作用。
二、总体要求、发展目标和产业布局
(一)总体要求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稳中求进、提速转型”主基调和“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三化同步的发展战略,认真贯彻落实市委九次党代会精神,按照“一先二超一提升”的奋斗目标,将苗木花卉产业作为建设生态农业、发展绿化经济、调整农业结构、促进助农增收的支柱产业大力推进,加快发展,着力扩大产业规模和提升产业质量,提高土地产出率,增加农民收入,将贵阳建设成为全省苗木良种繁育中心和花卉产业基地,为构建绿色的经济生态、友好的自然生态和宜居的城镇生态做出积极贡献。
(二)发展目标
1.到2015年,基本实现我市农业、林业生产苗木良种自给,成为全省良种苗木花卉繁育中心区,力争部分苗木外销。
2.建成苗木花卉基地10万亩,年产量达3.3亿枝(株、盆),产值达7.59亿元,年均增长13%以上(任务分解目标见附表)。
3.初步建立起比较完善的苗木花卉产业体系。建立贵阳苗木花卉信息系统和交易平台,建立完善苗木花卉交易市场和特色品种研发基地。
(三)产业布局 1.品种布局 立足生产实际,大力发展包括绿化苗木、经济林苗、果苗、茶苗、木本中药材苗在内的农林生产、城乡绿化用苗;立足比较优势,全面发展包括鲜切花、盆花、观赏植物、草花在内的各类花卉品种。
2.区域布局
“十二五”期间,苗木花卉产业发展按照“两环六带”规划布局,以我市二环路和环城高速路沿线为重点发展区域,辐射带动贵遵、贵黄、贵毕、贵新、贵开、贵惠等高速(高等级)公路周边发展。集中连片建设产业化示范基地5万亩,形成10个以上特色基地,打造高速公路沿线产业带和绿化景观带。积极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区(县、市)规划建设苗木花卉产业园区。建立义务植树保障性苗圃。建设苗木花卉品种研发基地,开展特色种质资源开发利用,培育生物育种产业,建设环城高速公路沿线综合批发市场,建设贵阳市苗木花卉产业信息网。
三、政策及措施
(一)强化引导和扶持,大力推动产业发展 1.加大资金扶持力度
建立以“政府资金引导,社会资金为主”的贵阳市苗木花卉产业资金扶持政策。从2012年起,整合各方资源并积极争取上级部门的支持,市级财政每年整合投入安排不少于2000万元的资金,区、市、县级财政每年安排1000万元以上资金,专项用于苗木花卉产业发展。财政资金重点用于贷款贴息、新建基地补助、产业体系建设。并从社会融资、招商引资、商业信贷等多方筹集资金,确保每年资金投入达2亿元以上。
对在“两环六带”区域和苗木花卉产业园区内新建苗木花卉基地达50亩以上的企业(企业至少使用5名农民工、1名大学毕业生)和农民合作组织,基地20亩以上的农民大户,不高于当年总投资(不含土地投资)的20%给予财政资金补助。基地面积在100亩以下、200亩以下、500亩以下的,单个项目补助资金分别不超过25万元、50万元、100万元。
对在其他区域建设苗木花卉基地的,按15%给予财政资金补助。单个项目补助资金分别不超过10万元、20万元、50万元。
财政补助资金除争取上级支持外的剩余部份按市、区(市、县)级资金2:1的比例落实。
对贷款发展苗木花卉产业的,给予两年的贷款贴息补助。鼓励扶持新品种和特色品种引进与研发。
每年从财政专项资金中安排一定的专项资金,作为产业发展受灾补助。对苗木花卉温室、大棚等基础设施给予农业资金扶持。对苗木花卉基地路网建设给予农田机耕道建设资金扶持。
2.加强相关政策扶持
为扶持我市苗木花卉产业发展,凡我市行政事业单位实施的建设项目,各级财政资金支持建设的项目,在采购农林生产用苗、城市绿化建设用苗时,在同质同价的同等条件下,优先采购使用本市培育的种苗。
鼓励种苗生产单位与用苗单位签订委托育苗协议,实施订单育苗。
将苗木花卉产业纳入市农业担保公司的担保范围,提供苗木花卉贷款担保。将苗木花卉产业内容纳入各区(市、县)及乡(镇)总体规划中或按程序布局调规以补充该产业内容。
对苗木花卉基地需要占用土地建设临时管理用房的,各级国土部门按照相关规定,支持办理相关用地手续。鼓励农林科技人员以各种方式,大学毕业生以自主创业的方式参与、带动苗木花卉产业发展,享受同等扶持政策。
农户房前屋后的自有树木,移植作大规格苗木的,根据实际情况,可予办理有关手续。
(二)加强产业体系建设,推动产业健康稳定发展 1.强化科技支撑,突出科技创新
积极开展“院地合作”,鼓励相关院所与苗木花卉生产企业联合进行新品种选育、新技术开发、新成果推广;加强野生和特色苗木花卉种质资源的调查、收集和选育工作,建立突出地方特色的苗木花卉技术标准体系,大力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特色优质苗木花卉品种;积极开展国际国内交流与合作,引进和培育适合我市发展的国内外新品种。
2.培育龙头企业,强化农民组织
按照“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科学化管理、产业化经营”原则,规划建设苗木花卉产业园区和特色基地,通过招商引资,引进拥有新品种、新设施、新技术的大型苗木花卉企业。采取公司+协会(农户)+基地的模式,扶持培育10家以上年产值达千万元的龙头企业,各发展2—3个特色品种,结合扶贫开发,引领辐射带动100户以上农户。扶持农户成立专业协会或合作组织,形成规模。
3.强化市场建设,助推产业发展 市及各区(市、县)要完善苗木花卉销售市场,促进本地消费需求。围绕“两环六带”规划建设苗木花卉综合市场,形成覆盖全市、辐射全省的苗木花卉物流中心。建设贵阳市苗木花卉产业信息系统和交易平台,进一步拓展国际国内市场。建立苗木花卉经纪人制度,扩大销售渠道。
4.强化宣传推介,着力打造品牌 加强宣传力度,吸引更多的投资商及农户参与苗木花卉产业。积极参加国际国内花卉、绿化、园艺、园林等博览会,大力宣传我市苗木花卉产业特色品种、建设成效,打造贵阳品牌。着力提高优质企业知名度,打造龙头企业品牌。
5.加强队伍建设,服务产业发展
加强完善市、区(市、县)两级农业、林业苗木、花卉产业机构和队伍建设,市、区(市、县)农业部门、林业部门要分别落实专职人员负责产业发展,所需人员在现有编制内调剂解决。依托各级农林科技推广部门,积极组织农户参与苗木花卉生产、经营和管理等各类技术培训。各级农林部门要建立苗木花卉信息采集点,定期向社会发布相关信息,提供优质服务,及时办理苗木花卉生产、销售相关手续。
(三)强化组织领导,保障产业发展 各级、各部门要统一认识,强化组织领导,落实各项措施,确保三年打基础,五年见成效,将苗木花卉产业培育成我市生态经济的新兴产业,生态农业的重要产业,促农增收的支柱产业。
1.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由市长任组长,分管副市长为副组长,市直相关单位负责人、各区、市、县人民政府主要领导为成员的苗木花卉产业发展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统一领导产业发展,制定促进苗木花卉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协调各部门协同工作,进行督查考核。
2.明确职责分工 区(市、县)政府是苗木花卉产业发展的实施主体,负责组织实施本地的项目建设。具体抓好土地落实、农户发动、企业引进、宣传动员、组织实施,落实区级配套建设资金,出台相关政策措施等工作。
市政府有关部门按照工作职责,各司其职,共同推进产业发展。
市发展改革委:负责将苗木花卉产业纳入全市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及计划,项目立项,积极争取中央和省的项目和投资。
市财政局:负责落实市级苗木花卉产业建设资金,加强资金的监督管理。负责在苗木花卉的政府采购中,组织实施在同等条件下优先使用本地苗木。
市农委、市林业绿化局:负责苗木花卉产业的发展规划和计划制定,指导项目建设和行业发展,实施项目审批监管和验收,推进产业体系建设。其中,果苗、茶苗、木本中药材苗部分由市农委负责;绿化苗木、经济林苗木、花卉产业部分,由市林业绿化局负责。
市编委办:负责落实市级及督促指导各区、市、县落实苗木花卉产业管理人员编制。
市规划局:负责协助市农委、市林业绿化局做好苗木花卉产业发展规划、苗木花卉交易市场选址。
市国土资源局:负责督促指导各区、县、市落实苗木花卉项目建设用地相关工作。
市商务局:负责协调指导苗木花卉产业市场建设,协助苗木花卉招商引资。市水利局:负责支持配套落实苗木花卉项目水利设施建设。市环境保护局:负责支持办理苗木花卉项目环保手续。
市督办督查局:适时组织专项督查,督促检查各级各部门工作情况。
市住建、交通、城管、工商、供电、供水等部门要在规划、市场、道路、电力、供水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为苗木花卉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附件:略
二○一二年七月十六日
第三篇:!!!!!!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生物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
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生物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
(皖政[2009]116号)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为认真贯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发展改革委生物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的通知》(国办发[2007]23号)和《关于印发促进生物产业加快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国办发[2009]45号)精神,抓住当前生物产业迅猛发展的历史机遇,大力推进我省生物产业加快发展,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发展生物产业意义重大
生物产业是当今世界最富有活力的朝阳产业之一,是发展前景广阔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生物产业,对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等,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我省生物资源丰富,具有一定的产业基础和科研实力,“十一五”以来,全省生物产业快速发展,目前已初步形成了蚌埠、合肥、亳州和芜湖四大产业集聚区,涌现出丰原生化、安科生物等一批知名企业。但总体上,我省生物产业规模还偏小,缺少带动性强的领军企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还有限。各地各有关部门要从推进科学发展、加速安徽崛起的大局出发,充分认识发展生物产业的重要意义,把加快生物产业发展摆在重要位置,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努力做大做强生物产业。
二、指导思想、主要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培育领军企业、壮大产业规模为目标,以自主创新为动力,以重大项目为支撑,以招商引资引技引智为抓手,大力促进生物产业集群化、规模化发展,尽快将我省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生物产业基地。
(二)主要原则。一是突出重点,集聚发展。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充分发挥我省的特色和优势,把握主攻方向,围绕重点领域、重点区域,集中力量进行突破。二是加强培育,注重引进。在培育本省生物企业的同时,瞄准国内外领军企业,有针对性地招商引资,壮大企业群体。三是合作研发,强化创新。针对重点发展领域,加强与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加强技术创新,积极开发应用生物技术,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拳头产品。四是政府推动,市场主导。强化政府引导,充分发挥市场作用,以利益为纽带,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和产业化主体。
(三)主要目标。力争到2012年,全省生物产业产值超过1000亿元,培育20-30个
年销售额在亿元以上的生物技术产品,形成年销售收入超100亿元的骨干生物企业,建成一批产值超200亿元的生物产业基地。到2015年前后,努力将生物产业逐步培育成为全省的支柱产业。
三、生物产业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突破五大领域。
1.生物医药。鼓励发展肝炎、结核病等重大传染病疫苗和诊断试剂,积极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技术药物、小分子药物、现代中药。做大做强重组人干扰素、母牛分枝杆菌、尿多酸肽、盐酸安妥沙星、疏风解毒胶囊、华蟾素等大品种。支持丹皮等30种道地中药材进行规范化种植。重点开发中药提取物、植物提取物、中药配方颗粒新品种、中西药结合制剂等新品种。大力发展生物医学材料、临床诊断治疗康复设备等产品。
2.生物农业。鼓励采用现代生物技术,选育优质水稻、小麦、玉米、棉花等良种,提高禽畜、水产品的良繁率。大力发展生物农药、生物肥料、兽用中药、可降解生物农用薄膜、改善水生态益生菌等绿色农用生物制品,扩大氨基酸、生物色素等饲料与食品添加剂的生产规模。采用生物制品保护和改善水域生态环境,发展健康养殖。促进特色经济林木品种和观赏植物的选育、应用和产业化,加强野生动植物基因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
3.生物能源。积极发展以非粮作物生产生物乙醇,攻克纤维素乙醇生产关键酶技术;支持生物石油、生物乙醇、生物柴油的开发和产业化;鼓励采用生物石油精炼技术,促进燃料乙醇和多种生化产品联产。鼓励利用秸秆等生物质直燃、气化发电、热解液化、加工致密成型燃料。支持利用油料作物、棉籽油、餐饮业废弃油等生产生物柴油。
4.生物制造。鼓励发展生物可降解性和生物相容性好的高分子材料。支持以非粮生物质为原料,生产柠檬酸、乙烯、聚乳酸等生物材料和环氧乙烷、乙二醇等单体原料;提高木糖醇、柠檬酸等生物基化学品的生产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鼓励纤维素酶、半纤维素酶等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提高生物技术对医药、化工、酿造、食品、农产品加工、饲料、纺织、造纸、制革等传统制造过程的改造,促进节能降耗,减少环境污染。
5.生物环保。重点发展高性能水处理絮凝剂、杀菌剂等生物技术产品,支持利用生物技术产品进行清洁生产工艺技术开发,鼓励生物环保技术在废水处理、垃圾处理、大气污染防治、矿区、煤矿塌陷区生态修复等方面的应用,推动生物环保产业快速发展。
(二)着力培育生物产业基地。
鼓励各地建设各具特色的生物产业基地和产业链,将符合条件的产业基地和产业链,纳入省“861”行动计划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计划,并给予重点扶持。
产业基础好的市要完善产业发展规划,做大做强骨干企业,延长产业链,形成集聚效应。创新能力强的市要加大科研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力度,努力培育新的产业增长点。蚌埠、合肥、亳州、芜湖等市要充分利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科研机构实验中心等创新平台,依托骨干企业,加快推进秸秆、玉米芯等农作物废弃物综合利用,促进生物能源、生物制造业的规模扩张;积极开发基因工程药物、生物医学材料和临床诊断治疗康复设备;加大农作物良种选育力度,扩大良种生产规模;大力发展生物农药、生物肥料、新型饲料添加剂、水处理絮凝剂等农用生物制品和生物环保产品;做大做强中药提取物、植物提取物、中成药、中药配方颗粒、中药饮片、中药保健品、中药兽药;加强道地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建设。
省内其他各市要依托自身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发展各具特色的生物技术产业链和产业集群。阜阳、宿州、淮南、淮北等地要加大生物能源、生物化工、生物环保、生物药及化学药的开发生产,加快生物石油及提取物的开发和产业化,做大产业规模。沿江、江南和大别山区要推进生物医药、生物农药、生物肥料、农作物和动植物新品种等生物技术产品的产业化,积极发展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和中药新品种开发,加强物种资源保护。
(三)加速壮大企业群体。
1.培育领军企业。壮大一批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的优势企业,通过扩大规模增强企业实力,提升品牌影响力,逐步发展成为产业基地和产业链的核心。加强招商引资,引进一批国内外生物大企业和大集团、生物技术领军人才和企业领军人才来我省投资创业,支持独资建厂、兼并重组、设立分支机构。鼓励一批省内非生物领域大企业或企业集团参与生物产业发展,实现企业多元化经营。
2.扶持中小企业发展。鼓励留学回国人员、科研人员、高校师生以技术、专利等作价,创办科技型企业或科技中介机构;支持建立一批生物企业孵化器、加速器;帮助中小企业积极利用科研机构的专有技术和成果,提高自身竞争力;对量大面广的中小生物企业,在借贷融资、小额担保贷款、创业板上市、土地、公共服务等方面给予优先支持。对发展势头好、潜力大的中小企业,要加大政策引导和资金扶持力度,促其做大做强。
(四)增强创新能力。
1.促进企业创新。在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能源、生物制造、生物环保等五大重点领域,依托领军企业新建一批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检验
检测中心,提升发酵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中药提取工程研究中心等已建创新平台的创新能力。支持企业进行自主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鼓励企业进行管理创新、制度创新。
2.推动产学研结合。支持省内生物企业与国内外科研机构合作开发生物技术产品和创制新药,共同开展生物技术专利成果的开发和产业化。在基因工程蛋白质和多肽类药物、疫苗和体外检测试剂、现代中药、中药材和植物提取物、新型化学药物、农作物新品种培育、动植物新品种繁育、新型绿色农用生物制品、农产品精深加工、新型酶制剂开发等领域,支持骨干企业与省内外等科研机构组建产学研联盟、共建研发机构、实行合作研发。省有关部门要加强共同研发和试验平台建设。对取得新药临床批件的企业,省、市政府要给予适当补贴。
四、加快生物产业发展的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省生物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由省政府领导任组长,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省发展改革委,建立省发展改革、经济和信息化、科技、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农业、环保、统计、食品药品监管等部门共同参加的工作协调机制,研究制定促进生物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制定和实施产业发展的计划,做好目标任务完成情况的检查和评估工作。成立生物产业专家咨询委员会,对产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开展咨询研究。省有关部门要做好生物资源调查、评价和生物产业统计工作。各市要成立相应机构,出台配套措施,加速推动生物产业基地和产业链建设。
(二)加大政府投入。省科技计划要加大对生物技术攻关的扶持力度。省各类高新技术产业化、技术创新与技术改造专项资金要向生物产业基地和产业链倾斜。国家和省级资金支持的项目,各市要配套一定比例的投资。
(三)拓宽融资渠道。贯彻落实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开发银行《关于共同推动生物产业融资工作的意见》(发改高技[2007]1258号)精神,引导政策性金融机构加大对生物产业的支持力度。支持不同条件的生物企业到中小企业板和创业板上市或在境内外上市筹资;鼓励未上市生物企业到全国及区域性产权交易市场交易;优先推荐符合条件的生物企业发行公司债券和企业融资券。
(四)培养引进人才。支持省内各类高等院校加大对生物技术人才的培养力度。建立完善全省生物产业人才库,围绕新建和在建重大项目,引进和培育领军人才。对引进的生物高层次人才,在研究经费、职称评聘、创业启动资金、个人所得税等方面提供政策优惠和资金扶持。鼓励生物产业知识产权所有人以知识产权作价入股,鼓励职务发明作价入股。
(五)加强生物园区建设。蚌埠、合肥、亳州、芜湖等有条件的市及有条件的县,要在开发区中建设生物产业园。进一步加大对生物企业的用地支持,经生物产业主管部门批准的新建生物产业项目用地,各地要优先安排用地指标;对一次全额缴纳土地出让金有困难的生物企业,可准许分期或分年缴纳。新设立的生物企业,地方政府要在土地审批、相关收费、工商注册等方面给予优惠。
(六)创造良好发展环境。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要积极帮助生物企业做好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等相关工作,切实帮助生物企业享受高新技术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积极支持生物企业申报国家级、省级创新型(试点)企业。积极培育生物产品市场需求,完善生物产品市场准入政策,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规范市场竞争秩序。在同等条件下,政府要优先采购自主创新生物产品,加快推进生物医药产品的非处方药进程。重视对生物产业发展的宣传引导。加强对生物产业的政策咨询、信息、法律、培训、评估等专业化服务。
(七)争取国家支持。积极申报和争取各类国家自主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化资金支持的项目。争取若干生物产业基地列入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建设计划,争取国家非粮燃料乙醇试点、生物柴油试点、生物多样性评价试点、创业风险投资试点,争取在我省开展生物企业联合发行债券试点。
安徽省人民政府
二○○九年十一月十日
发布部门:安徽省政府 发布日期:2009年11月10日 实施日期:2009年11月10日(地方法规)
第四篇:村民自治实施意见
XX委改[2014)1号
—共XXXX县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 关于深化村(社区)自治机制改革的实施意见
经开区党工委、管委会,各乡镇党委、人民政府,县级各部门: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县委十二届六次全会战略部署,扎实推进我县村(社区)自治机制改革,结合XXXX实际,特制定以下实施意见。
—、指导思想
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化方向,健全村(社区)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机制,深化基层社会治理机制创新,全面提升村(居)民 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监督的能力,为建设生态经济强县构建坚实的群众基础。
二、总体目标
坚持党的领导,尊重和发挥人民群众主体作用,以扩大基层民主自治为目标,力争在2015年底之前全面推行村(社区)自治机制改革,全县各村(社区)普遍建立基层自治组织,初步建立起基层自治工作运行机制。到2017年之前,全县各村(社区)全面建立起完善的村(居)民自治机制,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依法自治”的基层社会治理格局,实观村(居)民民主法治意识普遍增强,自己管理自己的事务、自己解决自己的问题、自己承担自己应承担的社会责任能力普遍提升,基层社会秩序更加安定有序,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美满的目标。
三、主要任务和工作措施
(一)规范村(居)民代表会议制度
1.严格村(居)民代表的推举程序。村(居)民代表由村(居)民书面推荐、依法选举产生。村(居)民代表原则上需长期在家,且热心公益事业、具有履行代表职责的相应文化水平和道德素质。村(居)民代表数量应根据实际确定,每名村(居)民代表所代表的村(居)民原则上不少于5户,不多于15户。
2.建立村(居)民代表联系群众制度。每名村(居)民代 表分户联系本村(居)群众,及时听取、收集、反映所联系户对村(居)务管理、经济社会发展、民生改善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传达村(居)民代表会议和村(居)民委员会的有关会议精神和工作安排,督促所联系户完成在集体中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做好服务联系群众的其他工作。各乡镇每年至少组织村(居)民代表集中培训2次。
3.规范村(居)民代表会议议事制度。建立重大事项由“村(社区)党支部提议、村(社区)两委商议、村(居)民代表讨论决定、村(居)委会执行、村(居)务监督委员会监督”的良性互动机制。每次召开村(居)民代表会议前,村(社区)党支部应提前3个工作日把提议的议题告知村(居)民代表,由村(居)民代表走访联系的户,充分征求村(居)民意见:并由村(居)民代表将收集的意见提交村(社区)两委商议、党员代表大会审议后,由村(居)民代表会议或村(居)民全体会议决议通过,交村(居)委会执行,村(居)务监督委员会负责监督,最后由村(居)委会公开决议内容和实施结果。
4.及时撤换不称职村(居)民代表。村(居)民委员会可根据村(居)民代表履职情况或村(居)民联名提议,及时依法组织罢免长期不在家、不依法履行职责的村(居)民代表资格,补选新的村(居)民代表。
(二)充分发挥村规民约(居民公约)的作用 1.制定并及时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居民公约)。各村(居)要紧密结合本地实际,按照“宣传发动、讨论修改、审核把关、表决通过、乡镇备案、组织实施”的程序,围绕生产生活、邻里纠纷、社会治安、村容村风等方面,制定完善村规民约(居民公约),明确约定“什么不可为”、“违反后怎么办”。城市小区(院落、楼栋)还可结合实际制定小区(院落、楼栋)自治(管理)规约。每年年终,各村(居)可根据实际需要组织村(居)民会议,对村规民约(居民公约)进行修订完善,不断增强村规民约(居民公约)的针对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2.抓好村规民约(居民公约)宣传教育。各村(居)要通过广播、公开栏、坝坝会、张贴入户、面对面入户宣传、文艺表演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广泛开展宣传教育,确保村规民约(居民公约)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3.强化村规民约(居民公约)的监督执行。各村(居)要建立村(居)民遵守村规民约(居民公约)的考核评价制度,由村(居)委会成员、各村(居)民小组长及村(居)监督委员会成员组成村规民约(居民公约)执行考评组,设立违反村规民约(居民公约)黑名单,采取批评教育、赔礼道歉、赔偿损失、公开点名、广播检讨、上村(居)民法制学校学习、限制参加集体活动、捐献公益事业建设资金等方式对违厌村规民约(居民公约)的村(居)民进行教育处罚。
(三)深化村(居)务公开制度改革
1.完善公开内容,实现金方位公开。村(居)要按照统一要求建立村(居)务公开目录,凡是群众关心的、有疑虑的、想知道的,如城乡居民低保、大病救助、财务收支等,都由村(居)民委会定期向村(居)民公开,并接受监督委员会监督考评。村(居)账务收支按日记账,逐笔明细,支出的每笔费用必须经村(居)务监督委员会主任审核、村民委员会主任签字方可入账。各社区要参照居务公开要求,指导本社区各居民小组做好组务公开,重点就集体资产营收、拆迁补偿分配、救灾救济物资发放等重大事项逐笔及时公开。
2.拓展公开形式,实行多渠道公开。2015年起,全面启用村(居)集体“三资”(资源、资金、资本)管理网络平台,采取以公开栏、网络平台公开为主,综合利用会议、广播、明白卡、手机短信等形式公开,确保村(居)务公开的全覆盖。
3.规范公开程序,实现无误差公开。每次公开前,村(居)委会将公开内容提交村(居)务监督委员会审定。各乡镇要将村(社区)每季度的公开情况以图片的形式通过“数字民政”系统传至民政局存档。各村(居)委会要建立村(居)务公开意见登记簿,在村(居)务公开栏中设臵举报箱和举报电话,村(居)民对公开事项有意见的,村(居)民委员会应限时核实和答复。
(四)加强山湾(小区、院落、楼栋)自治机制建设 1.全面建立山湾(小区、院落)村(居)民自治机制。一是建立以“村党支部一山湾(院落)党小组”或“社区大党委一小区党支部一楼栋(院落)党小组”为链条的党组织体系。二是组建山湾(小区、院落、楼栋)村(居)民自治小组:邀请和遴选原来在各村(社区)担任过服务岗位或群众评价高的、热心公益事业的“五老”(老党员、老干部、老劳模、老军人、老教师)组建村(居)民自治小组(公益设施管理志愿服务队),具体负责山湾(小区、院落、楼栋)公益设施监管、治安维护、环境卫生、纠纷调解等自治活动,组织开展困难救助、亲情关爱、结对帮扶和技能培训、维修维护、文化宣传等社会服务。三是在村(社)已划分公共管护区网格基础上,进一步将网格化细化到山湾、小区、院落、楼栋,形成居民自治网格,明确村(社区)设施监管、环境卫生、治安防范网格责任区,按照网格化管理的相关要求做好山湾(小区、院落、楼栋)自治管理各项工作,实现县乡网格与村(社区)自治网格的无缝对接。四是由县政法委牵头,在农村全面推广电话“平安联防”工程,以一个山湾为一个群组,构建互帮互助、互联互防的信息网络,群组中任何成员遇到紧急情况时,都可第一时间呼叫组内其他成员救助。五是由县规建局督促指导、各社区具体负责组织辖区内的居民小区(院落、楼栋)依法建立业主委员会,代表业主自主决定居民小区(院落、楼栋)的物业服务企业、公共设施管护、环境卫生、安防范 等事务。各社区要督促业主委员会严格按规定使用专项维修资金,每半年向业主公开一次财务收支情况,接受业主监督。
2.普遍设立村、社区“百姓说事点”。在各村(社区)群众日常聚集地普遍建立“百姓说事点”,让百姓通过“唠家常”的形式,把矛盾纠纷、百姓诉求等社情民意在“点上”反映出来,并得到及时疏导,从而理顺情绪、解开疙瘩、化解矛盾。“百姓说事点”设臵“一牌”,即悬挂一块招牌,公开联系电话; “一板”,即设臵一块工作提示板,解答百姓提出的疑问; “一本”,即放臵一本百姓说事记事本,把百姓反映的问题记录下来;“一角”,即建立一个法律图书角,便于百姓随时学习一些法律、科
技知识; “一员”,即每个“百姓说事点”落实一名自治小组成员或熟悉辖区情况、威信高、有一定文化和法律知识的热心人或“乡贤”担任村(社区)社情民意信息员、“法律明白人”、矛盾纠纷调解员,定时到“百姓说事点”倾听群众诉求,对群众提出的政策法律问题解疑释惑,及时调处矛盾纠纷,确保矛盾不出村、纠纷不出自治小组。
3.逗硬落实志愿者服务和党员干部“双报到”制度。各级领导干部要强化“上班时间是公职人员、下班以后就是社区居民”的意识,切实加强与基层社区党组织的联系,带头落实志愿服务和义工制度,积极参与社区建设、扶危济困等志愿服务活动。全县所有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中的党员干部都要到基层社区党 组织报到,并积极参与社区建设与社会服务,做好社区劳动就业、社会救助、公共卫生、弱势群体帮扶等工作,不断增强社区凝聚力。社区党组织要紧密结合社区居民实际,一对一安排好党员干部志愿服务居民活动,及时向党员干部所在单位的党组织反馈党员干部“双报到”参与社区建设、落实志愿服务的情况。各单位党组织要把“双报到”和志愿服务的情况作为党员干部评先选优、职务晋升的依据。县委组织部、县直机关工委、团县委、县文明办等部门要切实加强志愿者服务和党员干部“双报到”工作的检
查和考核,定期通报相关情况,督促志愿服务和义工制度的全面落实。
(五)积极培育各类社会组织
1.推进“政社分开”。建立更加严格的村(社区)公共服务准入制度,凡属于乡镇人民政府直接提供服务的项目,不得转嫁给村(社区)办理;属村(社区)依法协助政府办理的事项,由乡镇人民政府与村(社区)签订委托协议书,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实行“费随事转”,由村(社区)委托有资质的社会组织办理;属村(社区)依法履职的事项,通过村(居)民自治的方式办理。
2.建立“三社互动”工作机制。进一步放宽社会组织准入条件,充分利用上级补贴、社区扶持、公共服务资金购买服务的方式,大力培育地方服务性、公益性、互助性社会组织和专业化 社工队伍,鼓励并扶持各类社会组织定期开展公益性、服务性活动,丰富村(居)民精神文化生活。在云溪镇试点建立“以社区为平台、以社会组织为载体、以专业社会工作人才队伍为支撑”的“三社互动”工作机制,实现“让社会组织成员受益、让社会管理人员受益、让社区居民群众受益”。
3.加大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项目力度。积极探索财政资金撬动社会资源参与社区治理的新路,整合社会各方面资源,推进政府围绕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领域向社团、民营非企业、社会组织购买服务。加强对社会组织的等级评定和信用管理,将等级、信用水平等与承接政府购买服务项目挂钩。
(六)强化村(社区)公益设施的建设维护和集体资产管理 1.用好“一事一议”政策。各村(社区)要切实加强村社道路、环卫设施、办公用房等公益设施建设的政策宣传,引导村(居)民不等不靠,采取“一事一议”办法,按照村(居)民议事会议制度规定,组织村(居)民义务劳动,筹集建设维护资金:确保公益设施有人管、有钱建。
2.抓好集体资产的有效利用。要整合各方面力量,盘活用好闲臵集体资产,充分发挥村(居)办公室、会议室、农家书屋、远程教育实等集体资产的作用,为村(居)民提供办事、休闲、娱乐等便民服务,开展形式多样的学习培训活动,不断提升村(居)民文化素质和致富能力。3.强化集体资产的监督管理。各村(社区)要逐
一、全面、准确登记房产、土地、森林、塘库堰池等集体资产,建立集体资产台帐,实行动态管理。集体资产的管护、经营、外包、使用必须严格遵循“四议两公开一监督”的程序,首先将资产内容和处臵程序进行公示,再召开村(居)民会议或村{居)民代表会议,讨论通过后方可实施。同时,应及时公示集体资产的处理结果。
(七)扎实抓好基层精神文明建设
1.积极开展群众性文娱体育活动。整合民间艺术资源,发挥文化能人、民间艺人的积极性,积极培育民间文艺体育社团组织,组织村(居)民开展器乐演奏、歌舞表演、体育比赛等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满足广大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2.广泛开展基层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以“五进三争”(五进:即道德规范、政策法纪、科技知识、卫生健康、文化活动进农家,三争:即争做新型农民、争当文明农户、争创文明村社)为主要内容,每个村(社区)每年要开展一次“道德模范” “文明户”“好婆婆”“好媳妇”“好家庭”“XX好人”等评选表彰活动,并将评选出来的先进在一定范围公示宣传,弘扬社会正气,推进民风转变。
(八)完善村(居)务监督机制
1.增设村(居)务监督委员会主任职位。在村(社区)现有干部职数的基础上,增设一个村(居)务监督委员会主任职位,由村(社区)支部纪检员兼任,受乡镇(街道)纪委直接领导,独立行使监督职能。
2.完善村(居)务监督委员会管理机制。村(居)务监督委员会主任的报酬由乡镇(街道)纪委从村(居)行管费中提取集中后考核发放。村(居)务监委会委员其他成员按照参与监督的实际天数,实务实评,在村(居)综合行政管理费中列支。
3.进一步规范村(居)务监督委员会工作制度。各村(居)务监督委员会要普遍建立工作例会、学习培训、工作报告、考评奖惩等制度,防止监督缺位、错位、越位等。乡镇(街道)纪委对村(居)务监督委员会每年的履职情况进行的评议和考评,与村(社区)两委干部的履职考评同步进行,对测评信任票数达不到半数的村(居)务监督委员会成员,终止其任职资格,另行选配。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县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负责统筹推进全县深化村(社区)自治机制改革工作,研究和解决改革中的重要事项和重大问题。各乡镇党委要切实加强对深化村(社区)自治机制改革的领导,制定本地推进改革的具体工作方案,细化工作措施,有序推进本地改革实施工作。
(二)强化责任落实。各相关职能部门要强化责任意识,自觉担负起落实改革实施意见的工作职责,加强对村(社区)自治 的工作指导,确保改革实施意见落到实处。
(三)营造浓厚氛围。各有关部门和乡镇要加大对改革实施意见和相关政策的宣传力度,解疑释惑,凝聚共识,及时回应群众关切,充分发动群众参与,大力营造全社会支持改革的良好氛围。
中共XXXX县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
2014年12月30日
中共XXXX县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
2014年12月30日印发
第五篇:产业实施意见
产业实施意见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产业实施意见》的内容,具体内容:为了加快各个产业的发展,政府部门提出了产业的一些实施意见。下面我为大家整理了一些有关产业的实施意见,供大家参考学习,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范文一为加快发展食用菌产业,培育...为了加快各个产业的发展,政府部门提出了产业的一些实施意见。下面我为大家整理了一些有关产业的实施意见,供大家参考学习,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范文一
为加快发展食用菌产业,培育壮大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推进农业内部结构调整和生产方式转变,根据《张掖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食用菌产业发展的意见》(张政发〔2016〕48 号)精神,结合我县实际,就加快全县食用菌产业发展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
牢树绿色发展的理念,按照“市场主导、企业带动、农民参与、政府扶持”的原则,采取“基地布局园区化、原料生产工厂化、菌种生产标准化、生产管理规范化、销售加工专业化”的生产管理模式,优化食用菌产品结构和产业布局,扶持壮大龙头企业,加快培育栽培基地,逐步走出一条“种养产业+食用菌产业”的绿色循环农业发展道路,推动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
2016 年培育食用菌工厂化龙头企业 1 个,建立标准化栽培生产基地 1-2
个,生产食用菌菌棒 500 万个,栽培食用菌菌棒 500 万个。以高台县智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为龙头,在新坝镇、南华镇、骆驼城镇各落实香菇栽培试验示范基地 5 亩,企业同基地农户签订栽培合同和产品订单,进行香菇栽培加工销售的试验示范,为发展壮大全县食用菌产业提供有效借鉴。到2020 年,全县培育 3 个以上食用菌栽培经营主体,发展 5 个以上食用菌栽培基地,食用菌栽培基地面积达到 1000 亩,年栽培各类食用菌菌棒 3000万个,年产鲜菌(菇)2200 万公斤以上,总产值达到 1.5 亿元以上。
二、工作重点
(一)优化产业布局,逐步扩大发展规模。立足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创新“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以祁连山沿山冷凉地区的新坝镇为重点区域,发展中低温型草木腐食用菌,利用夏秋季的低温优势进行生产,辐射带动其他镇发展壮大食用菌产业。
(二)强化质量监管,推行标准化生产。建立健全食用菌生产标准,突出抓好食用菌产地环境检测、投入品质量监管、菌种质量检验检测、生产过程记录、产品质量追溯及市场准入等关键环节,健全县、镇、基地三级检验监测体系,因地制宜、科学合理的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食用菌产品,增强市场竞争力。
(三)培育营销队伍,加强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食用菌营销队伍建设,充分发挥营销大户、中介组织和加工企业的作用,健全完善促进食用菌产品营销的政策体系,为全县食用菌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引导龙头企业完善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通过订单生产、股份合作经营等形式将分散的栽培户组织起来,形成“资源互通、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
共担”的食用菌产业经济联合体;引导和鼓励食用菌栽培户组建专业合作社,形成利益共同体,提高组织化程度,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四)延伸产业链条,拓展产品增值空间。积极鼓励支持企业或专业合作组织提高食用菌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利用民间资金、工商资本投资发展食用菌精深加工、新产品研发,针对不同区域人群研发不同口味、不同类型的食用菌产品,逐步向即食食品、休闲食品、保健食品、药品、生物制品等延伸发展。鼓励和引导企业、专业合作社建设食用菌菌渣回收综合利用体系,充分利用菌渣生产动物饲料、育苗基质、有机肥等。力争到2020 年全县食用菌生产所需培养料基本实现专业化生产和菌料循环化利用。
(五)创建名优品牌,增强市场竞争力。鼓励企业或专业合作组织创建食用菌名优品牌,到 2020 年,创建省级以上食用菌名优品牌 1 个、认定食用菌有机食品 1 个,绿色食品 2 个。鼓励支持从事食用菌生产的企业和个人到国内外参加各类产品推介会、交易会、展销会,进一步扩大对外交流,提高我县食用菌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县委、县政府将食用菌产业作为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加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农民增收和贫困户精准脱贫的重点产业来抓。县上成立由分管副县长任组长,农业、财政、工信等单位领导为副组长,相关业务人员为成员的食用菌产业发展协调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做好食用菌产业发展的指导和协调工作。各镇、相关单位要高度重视,切实将食用菌产业作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区域特色和脱贫攻坚的重点产业
来抓,摆在突出位置,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结合实际,制定食用菌产业发展实施方案和计划,认真研究解决食用菌产业发展中的问题,促进全县食用菌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二)加强政策扶持。充分发挥扶持政策的拉动作用,重点对在本县从事食用菌生产经营及科研实验推广的企业、合作组织、家庭农场、栽培户等食用菌生产经营主体进行奖励扶持,推动食用菌产业发展壮大。2016 年,县政府将从支农发展资金中安排专项资金用于扶持食用菌产业发展,推动食用菌产业快速布局,扩大规模。
1.扶持建设食用菌设施棚室。
①对新建日光温室、钢架大棚栽培食用菌的,每座日光温室以实际贷款额度(最高不超过 50000 元)给予同期银行基准利率 50%的贷款贴息。每座钢架大棚以实际贷款额度(最高不超过 20000 元)给予同期银行基准利率50%的贷款贴息。
②对在蔬菜产业园外连片新建 30 座以上(含 30 座)高标准日光温室、钢架大棚发展食用菌的,每座日光温室(60m×9m)补助 5000 元;每座钢架大棚(60m×9m)补助 2000 元。优先解决供水、供电、通路等配套设施。安装自动卷帘机的,享受农机具购置补贴。
③在日光温室、钢架大棚配套层架式设施发展食用菌的,享受 2016 年县委一号文件奖励扶持政策。
④对新建连体钢架大棚(5 亩以上)并配套层架式设施发展食用菌的,每座连体钢架大棚奖励资金 5 万元。
2.扶持发展食用菌生产加工企业。从事食用菌产业发展的企业,按照《高
台县小微企业创业创新若干扶持办法》和《高台县小微企业两创示范基地建设扶持办法》的优惠政策予以扶持,县担保公司担保贷款优先向食用菌生产加工企业倾斜。
3.扶持发展食用菌栽培农户。对在日光温室或钢架大棚(1 亩以上)发展食用菌(香菇)的农户,县财政给予一定的资金补助。企业和农户签订食用菌生产和产品收购合同,企业提供菌棒,回收合格产品。农户按规程和标准生产食用菌,按订购合同交售合格的食用菌产品。
(三)加强科技支撑。加强与农业院校、科研院所的交流合作,在菌种选育、高效栽培、菌棚建造、菌渣利用、加工工艺等方面开展关键技术联合攻关,为食用菌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提升食用菌产业的科技贡献率。
(四)加强人才培育。加强食用菌产业实用型技术人才的培养,建立一支业务技术精湛、作风优良的食用菌产业发展技术队伍,指导食用菌栽培农户按市场需求、菌种特性生产、加工销售食用菌。
(五)加强舆论宣传。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宣传媒体,营造加快发展食用菌产业的舆论氛围,宣传食用菌栽培设施建造、菌种生产、栽培管理、质量标准、品牌建设等信息和食用菌产业发展的典型企业和农户,引导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加快发展食用菌产业,进行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市场化经营、品牌化营销,提升食用菌产业化发展水平。
(六)加强监督考核。县食用菌产业发展协调领导小组加强统筹协调,制定全县食用菌产业发展规划,创新食用菌产业发展模式,指导企业、专业合作社延伸食用菌产业链,开展食用菌产品的精深加工和高端产品研发,提升食用菌产业的经济效益。相关镇政府要结合实际,制定食用菌产业发
展实施方案,建立健全食用菌产业发展的保障机制。县督查考核局把食用菌产业发展工作纳入目标考核,加大各镇发展食用菌产业的检查考核力度,促进食用菌产业加快发展,取得明显成效。
高台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6 年 8 月 31 日
范文二
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文化产业振兴规划》、中央九部委《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繁荣的指导意见》、山西省政府《关于推动全省动漫产业发展实施意见的通知》等相关文件精神,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结合我市实际情况,制定本意见。
根据晋城城市特色、资源优势、文化消费趋势、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及新世纪城市发展规划,把文化旅游、现代传媒、艺术品、文体娱乐、动漫影视和教育培训这 6 个行业作为优先发展的文化产业,形成以重点文化产业为主导,相关产业联动发展的格局。
---进一步加强对太行山文化的研究保护和开发利用。加强文化与旅游的结合,以文促旅、以旅兴文,以大型旅游节庆活动为载体,推动旅游和文化艺术活动的发展。
---发展与大众文化、体育、健康消费相结合的文体娱乐产业。加快孙悟空主题公园、文化艺术中心、印刷工艺园区、太行山文化产业园建设,利用现有的文体宫、游泳馆、跳水馆,大力发展文艺娱乐业,积极申办较大规模的体育竞赛,积极开展国内外文化交流。
---发展具有晋城特色的会展业。结合晋城的人文资源、社会环境和经
济特色等实际情况,充分利用新建的会展中心和已有的文体宫等有利条件,以及对一些破旧工厂进行改造利用,形成多元的会展场馆和独特的会展环境。采用补贴、奖励等措施,吸引和举办各种具有国际、国内品牌效应的会展,形成会展、住宿、接待、旅游、购物、交通、休闲、娱乐的会展产业链,打开对外开放窗口,提升城市品位。
---发展与提高市民科学文化素质相结合的教育培训产业。鼓励和扶持社会力量以多种形式参与或独立办学,进一步发展高中阶段教育、普通高等教育、成人教育、社区教育,推进终身教育。大力发展专业知识、实用技能的各类培训业。
三、积极调整文化产业结构,大力扶持文化骨干企业
充分发挥市场对文化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以需求为导向、品牌为龙头、资产为纽带、企业为主体,打破地区、部门、行业、所有制界限,对全社会文化资源进行整合。树立“只求所在、只求所用、不求所有”的观念,积极争取并支持省级部门、省属企业在我市投资文化产业。进一步扩大开放,吸引各方投资,引进一批国内外著名文化企业来我市落户。力争在“十二五”期间,形成一批发展前景好、产业规模大、竞争能力强,具有晋城特色的文化产业群和文化骨干企业。
大力实施文化品牌战略,充分利用太行山、赵树理、上党梆子等品牌优势,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新闻出版、文化旅游等领域,培育一批名牌单位。充分利用女娲补天、精卫填海、愚公移山、白马拖疆、二十八宿等文化遗存,推出一批精品名作。扶持《白马少年》《二十八宿传奇》等动漫企业做大做强,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并鼓励其形成相关链。
推进文化企业集团化发展,改变目前文化产业单位规模小、相对分散、难以形成社会化生产和规模经营的状况。积极创造条件组建具有较强竞争力,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的大型文化企业集团。充分利用山水、人文、地理等资源优势发展一批文化企业。在出版、文艺演出、体育、文化旅游、娱乐休闲、艺术品生产等行业中,扶持一批规模化、集约化的骨干企业,并创造条件发展成为企业集团。
四、加大财政的投入力度
各级财政要逐年增加对文化事业的资金投入,每年增长幅度应高于经常性财政支出的增长幅度。市本级财政每年安排文化艺术专项经费 500 万元,重点用于市级文化单位的艺术创作和精品生产。“十二五”期间,政府对文化事业的投入比例要有明显提高。
设立文化产业发展基金。政府每年从煤炭可持续发展本金中拿出 5000万元作为基本金,以此吸收社会资金,滚动发展,由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管理,用于文化产业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用于对文化产业投入,支持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奖励优秀文化企业,鼓励文化创新,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基金使用范围如下:
(一)经市政府审定,每年公布 10 家优秀文化企业,连续 2 年按企业对财政贡献额的 50%奖励该企业,按第一企业对财政贡献额的 2%给予企业法定代表人一次性奖励。
(二)鼓励文化与科技结合的新兴业态文化创意企业,对市政府审定的优秀文化创意企业,给予每家最高不超过 50 万元创新奖励。
(三)建设符合规定条件的文化产业(技术)研发中心和重点项目(试验)
基地,给予最高不超过 200 万元研发资助。
(四)对原创动画片给予奖励。在中央电视台主要频道、省级少儿频道黄金时段播出的二维原创动画片,给予一次性奖励,奖励金额最高不超过 200万元。在中央台播出的二维原创动画片,按片长每分钟 1600 元给予奖励;在地方台(省级电视台)播出的,按片长每分钟 1000 元给予奖励;在市级电视台播出的,按片长每分钟 500 元给予奖励。三维在二维的基础上给予加倍奖励。同一产品在多个电视台播出,按从高不重复原则给予奖励。
(五)我市原创影视动画片获得国际知名动漫节(展)、国际 A 类电影节的主要奖项和国家重大奖项的,给予一次性奖励,奖励金额最高不超过 50万元;获得省级重大奖项的,给予一次性奖励,奖励金额最高不超过 30 万元;获得市级奖项的,给予一次性奖励,奖励金额最高不超过 10 万元;同一产品在多个获得多个奖项的,按从高不重复原则给予奖励。
(六)对我市数字出版产品、图书报刊出版产品、音像出版产品等获得“中国出版政府奖”等国家级政府类重大奖项的,给予一次性奖励,奖励金额最高不超过 50 万元。
(七)从事电影发行、放映的电影公司及其他电影企业取得的收入以及在农村取得的电影放映收入免征增值税和营业税。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适用 13%的增值税税率,文化企业发生的广告费用,按照税法规定进行税前扣除。
范文三
体育产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发展体育产业,对拓展体育发展空间,丰富旅游、文化产业内涵,促进我县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
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增加就业,丰富人民群众业余文化生活,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我县在大力推进体育事业发展的同时,不断推进体育产业新发展,体育彩票销售快速增长,体育旅游市场培育与开发进一步推进,体育产业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初步显现。围绕国家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和我省“建设绿色经济强省、民族文化强省和中国面向西南开放桥头堡”战略目标,我省体育产业迎来了新的历史发展机遇。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好《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指导意见》(云政发〔2011〕43 号)文件精神,现提出以下贯彻实施意见。
一、发展思路和目标
(一)发展思路
——努力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化、多层次的体育需求。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以人为本、体育惠民方针,坚持体育事业与体育产业协调发展,在加强体育公共服务、完善
体育功能、提高体育整体水平的同时,不断增加体育市场供给,努力向人民群众提供健康丰富的体育产品和体育活动场所,提高全民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
——以市场为导向,以改革为动力,大力培育和开拓体育市场。完善政策措施,广泛引导和吸纳社会资金投入体育产业。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体育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努力改善体育产业发展环境,着力培育体育产业市场龙头企业和骨干企业,提升体育产业内在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初步形成体育经济发展的产业基地、产业带。
——促进体育产业与旅游、文化等产业协调互动发展。充分利用我县得天独厚的气候、地理条件,以中国云南高原体育基地建设为主轴,积极加强体育领域对外交流与合作,大力促进体育产业与旅游、文化等产业协调互动发展,拓宽体育产业发展空间,努力形成具有永平特色体育产业发展格局,为全县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二)发展目标
科学制定体育产业发展规划,建立和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体育产业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市场体系;努力培育一批市场主体,做到管理规范、充满生机活力的体育社会组织体系;形成以全民健身服务业和重点,多业并举、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体育产业新格局;形成体育公共服务与市场服务相互结合、体育事业与体育产业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
阶段目标:
2011 年—2015 年,打牢基础阶段。整合体育产业资源,提升体育产业内在实力,增强市场竞争力,体育产业步入发展快车道。培育形成多样性、多层次、具有一定市场竞争力的特色体育消费产品。基本形成多元投资体育产业体制和全民广泛参与体育消费机制。建立和完善体育产业经济政策、产业政策、法规体系和统计体系。体育产业内部结构趋于合理,体育产业发展的良好局面。在“十二五”期间,力争体育及有关产业总产值、增加值年增均增长 5%左右。
2016 年—2020 年,巩固提升发展阶段。体育市场投资及消费主体进一步成熟,体育消费市场不为扩大,全民体育消费水平显著增加,一批现代体育企业成为体育市场主体,形成特色鲜明、在省内外具有竞争力的产业
体系。体育产业宏观管理体制基本建立,体育产业法规体系和统计指标体系较为完善。体育产业从业人数占社会就业人数比例明显提高,体育产业增加值在地区生产总值中所占比例明显提高。
二、发展重点
结合我县实际,突出特色,重点支持以下产业领域:
(一)体育健身服务业。加强体育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培育体育健身市场,引导大众体育健身消费。紧密结合我省加快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和推进“一批重点旅游城市和旅游县(市、区)、一批旅游小镇、一批旅游特色村、一批国家森林公园、一批旅游
休闲度假类重大项目”的机遇,推进体育产业进入“五个 一批”开发建设。进一步开发不同档次、不同类型的体育健身项目,加强群众体育俱乐部建设。加大各类公共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力度,充分发挥公共体育设施功能。鼓励各地因地制宜开发的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体育健身项目,加强我省民族民间传统体育项目市场开发、推广。
(二)体育旅游。协调推进体育与旅游等有关产业互动发展,不断创新体育、旅游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引导体育旅游业健康发展。充分发挥我省旅游文化产业优势,以旅游业为依托,强化体育产业与旅游、文化产业互动与互补。抓住我省加快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机遇,推进体育产业进入服务业规划和旅游产业“五个一秕”项目规划。加大力度开发网球、登山、攀岩、探险、定向运动、自行车、民族射弩等各具特色的体育旅游项目。充分发挥我县户外运动资源优势,积极稳妥开展户外运动、极限运动等项目经营活动,不断提升体育旅游产品文化内涵,积极开展体育特色旅游、全民健
身旅游、赛事专线旅游、民族民间体育旅游等服务。
(三)体育竞赛表演业。优化资源配置,规范各类体育竞赛和体育表演的市场运作。支持各乡镇根据自然人文资源特色举办体育竞赛活动,鼓励社会各界承办或以冠名、特许、指定、专营等方式赞助体育赛事;积极引进和举办大型体育竞赛表演,大力培育和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激活体育竞赛表演市场;逐步建立竞赛中介机构和竞赛经纪人制度,带动有关传媒、广告、赞助等行业发展。
(四)体育用品业。利用我县资源条件和区位优势,抓住我省建设中国面向西南开放桥头堡的重大机遇,大力发展健身绿色健康营养食品,积极承接省、州内有关产业转移,培育一批体育用品销售企业,创立本省知名品牌产品。
(五)体育彩票业。不断研究探索我县体育彩票市场发展规律,健全销售管理监督机制,加强对彩票公益金使用的监管,提高使用效益,促进我省体育彩票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三、基本措施
(一)加强体育产业发展的领导。县、乡镇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促进体育产业发展的重要性,把体育产业发展纳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制定和组织实施体育产业发展规划;县级体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发展体育产业的综合协调作用,主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运用经济的手段管理体育,把体育产业发展作为推进体育工作全面发展的重点工作内容来抓实抓好。
(二)深化体育体制改革。坚持政企分开,政事分开,政社会分开,营利
性和非营利性分开,充分发挥市场在体育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消除和防止对体育市场资源的限制和垄断。加快有条件的体育经营事业单位的改制进程,加大体育项目市场化动作力度,促进体育逐步走向社会、走向市场。调整体育产业投资结构,合理配置资源,财政资金重点投资城乡公共体育设施、体育教育、体育科研和难以产业化的竞技体育项目。发挥体育产业综合效应和拉动作用,推动体育产业与文化、电子信息等有关产业的复合经营,促进体育出版、体育媒介、体育广告、体育会展、体育影视等有关业态发展。
(三)加大投融资支持力度,发挥市场在体育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拓宽体育产业发展资金来源渠道。充分利用省人民政府每年从体育彩票公益金中安排 2000 万元作为全省体育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县、乡镇人民政府也要通过安排补助资金等方式,对符合重点支持方向的体育产品、服务、项目和企业,采取贷款贴息、项目补贴、政府重点采购、后期赎买和后期奖励等方式给予扶持。鼓励社会力量捐资设立体育类基金会,鼓励境内外组织与个人向基金会提供捐赠和资助。支持有条件的体育企业通过项目融资、资产重组、股权置换等方式筹措发展资金。鼓励民间和境外资本投资体育产业,参与体育设施改造、建设和经营,参与兴办各类体育竞赛、健身娱乐、体育培训、信息咨询等经营性实体,形成多元化投资主体新格局。
(四)完善和落实体育产业税费优惠政策。
1.认真落实国务院体育行政部门确认的新兴体育项目的经营,以及新办独立核算体育经营企业和租用体育设施从事体育服务单位,按照国家有关优惠政策减免税费。
2.认真落实国家财政部门拨付体育事业经费的单位自用房、土地,免征房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为安置体育事业单位富余人员及下岗人员兴办的体育健身服务业,符合政策规定的实行有关税收优惠政策。
3.按照国家有关行政性收费和有关税法规定,新建、改建、扩建的体育训练、竞赛、科研、教育以及直接为群众健身服务等公益性体育设施、承担国家培训优秀运动员任务的训练基地,减免有关行政事业性收费。
4.凡社会资金、民间资金出资举办面向青少年的业余体育俱乐部和兴建校外体育活动场所的,按照国家和我省社会力量办学的优惠政策予以扶持。
5.企业通过公益性社会团体或者县级以上政府及其部门,用于公益性体育活动场所等《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规定的公益事业的捐赠,在利润总额 12%以内的部分,准予规定在税前扣除。
6.企业发生的符合条件的体育产业广告费支出,允许按照税法规定在税前扣除。
7.符合条件的体育类非营利性组织取得的符合条件的收入,可按照税法有关规定,享受企业所得税有关优惠政策。
8.政府对用于群众健身的体育设施日常运行和维护给予经费补助,并根据其向群众开放的程度,在用水、用电等方面给予政策优惠。
二○xx 年六月二十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