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名词解释

时间:2019-05-14 07:29:3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政治学+名词解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政治学+名词解释》。

第一篇:政治学+名词解释

1.【政治】在一定经济基础上,人们围绕特定利益,借助于社会公共权力来规定和实现特定权利的一种社会关系。按照《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指在共同体中并为共同体利益而作出决策和将付诸实施的活动。

2.【政治利益】人们在政治过程中,借助公共权力来实际的具有社会内容和特性的需要。3.【政治关系】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基于特定的利益要求而形成的,以政治强制力量和权利分配为特征的社会关系。

4.【政治权力】在特定的力量对比关系中,政治权力主体为了实现和维护自身的利益而拥有的对政治权力客体的制约能力。政治权力在本质上是一种力量制约关系,形式上是特定的公共权力。

5.【政治权利】在特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上,由社会公共权力确定的社会成员在政治共同体中获取自身利益的正当性和特定资格。这种资格本质上是一种社会利益的分配关系,是社会成员实现利益分配的政治资格。

6.【政治行为】指人们在特定利益基础上,围绕着政治权力的获得和运用、政治权利的获得和实现而展开的活动。政治行为通常有四个要素,即,政治行为的主体、方向、性质和方式。

7.【政治冲突】指政治体系中的不同个人或群体,由于利益的不一致和对同一利益均具有要求而产生的矛盾。政治冲突有对抗性和非对抗性表现。

8.【政治斗争】政治冲突的一种形式,指各政治主体之间基于自身的利益要求,为实现特定的权利而围绕着公共政治权力所产生的对抗性互动行为。政治斗争行为具有如下几个特征:1利益争夺;2权力角逐;3矛盾对抗;④意识自觉;⑤事关全局。

9.【暴力斗争】指伤害个人和社会的暴烈性政治压迫与政治反抗的行为,它在政治革命和夺取政权的过程中最为普遍,是和平合法手段失效以后采取的斗争手段,最主要表现形式有暴动、武装起义和战争。

10.【议会斗争】非暴力政治斗争的一种。指社会各个阶级、政党、集团及其代表在议会里所进行的斗争。这种斗争直接影响到国家政策,斗争各方都进行理论宣传、施加政治压力,甚至采取金钱交易的方式,以实现自己的集团利益。

11.【政治示威】非暴力政治斗争的一种。指在停止工作或学习基础上形成的表达意愿的方式,“是指在露天公共场所或者公共道路上以集会、游行、静坐等方式,表达要求、抗议或者支持、声援等共同意愿的活动”。

12.【政治不合作】非暴力政治斗争的一种。指对国家活动的抵制,如拒绝在国家机关或军事机关担任工作,不参加执政党,放弃荣誉称号和名誉职务,不买政府公债等。

13.【政治不服从】非暴力政治斗争的一种。指集体的有目的的脱离政治权力轨道的行为,如公开地故意地拒绝执行官方机构命令、停止工作或学习、逃避法律责任等等。14.【政治战略】指政党或国家等政治主体规定的一定时期内的目的、方针和任务。

15.【政治策略】政治主体为了完成战略任务,根据政治形势的变化而确定的斗争形式和组织形式等,是为实现战略任务而采取的具体办法。

16.【政治妥协】在(1)斗争双方力量悬殊或势均力敌(2)面对共同强大敌人(3)具有某种合作可能的情况下,为了避免造成更大损伤或两败俱伤,以不损害双方根本利益为前提,通过谈判、协商或默契,互相作出让步,从而暂时实现矛盾缓和以便双方共同发展的某些局面的行为。

17.【政治变迁】指政治体系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可能是向着某种被认为是“进步”的价值目标的,那么,政治变迁就是政治发展。总体而言,政治变迁主要强调政治体系运行状态和方式的改变,而不考虑这种改变的价值定向。

18.【政治统治】实质上是阶级统治。是指经济上最强大的、占优势地位的阶级,为维护和强化既定的政治关系与社会秩序,通过国家权力而对全社会所进行的一种强力支配与控制。19.【政治权威】权威的一种。通常政治权威概念对应的是居于统治地位的某种机构、职务或个人。政治权威由于其具有的传统基础或魅力基础或法理基础,而获得政治体系中的被统治者的服从。

20.【政治统治的合法化过程】即统治阶级和统治阶级的国家使自己的价值理念和理论规范转变为社会共识,将自己的意识形态信仰体系转化为社会成员的价值取向,从而证明这种政治统治正当性、合法性使政治共同体中的人们自愿服从权威统治的过程。政治统治合法化过程,也是政治权力转化为政治权威的过程。

21.【政治合法性】指社会成员对政治统治正当性的认可,这种认可通常不仅来自正式的法律或命令,而且主要来自一些价值观念和价值规范。社会成员通过这些价值观念和价值规范来判定政治统治能否有效运行,从而在认可政治统治的基础上产生服从的意识和心理。按照让-夸克的意见(《合法性与政治》),政治合法性实际上是一种统治权利的表现。

22.【统治、专政与镇压】镇压是以暴力对敌对势力实行专政的方式,专政不仅包括暴力镇压,而且包括限制和排斥、怀柔利用和安抚等多种方式,统治则除了专政的内容,还包括民主的内容。

23.【政治管理】国家权力围绕某种特定的目标对政治生活进行自觉地、有计划地约束或制约的一定方式,通过这种约束,政治生活得以按照某种既定秩序和目标来运行和发展。这些目标,既可能包括维持政治体系稳定运行有序发展,也可能包括促进经济增长社会福利扩大等等。

24.【行政管理】指对政府(广义)机关内部事务和人员的管理。

25.【差序格局】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使用的术语。指“社会关系是逐渐从一个一个人推出去的,是私人联系的增加,社会范围是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在这种权力格局中,礼与德是权力运行的主要规则。

26.【政治领导】作为政治管理方式的政治领导是指,政府、政党、政治集团以及政治领袖等政治管理主体运用权力和权威,通过对政治管理客体施加政治影响力,确立社会政治生活的性质和目的,实现与政治统治相关的原则和方向的过程。政治领导在政治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在形式上表现为政治领导人的活动。从政治领导行为的角度讲,政治管理可以被看作是国家政权对社会公众政治生活的根本性问题的权威指导过程。

27.【政治决策】指政府或政党等政治管理主体对政治生活的重大问题指定和选择行动方案的过程,是对政治生活的方向、目标、原则、方法和步骤进行抉择的过程。政治决策具有如下特征:它是对公共政治生活所作的抉择,涉及国家和社会的整体利益(公共性),它的行为主体是国家政权组织及与其相关的个人和组织(权威性),它的结果决定政治管理的整个实施过程(指导性),它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要求普遍服从并执行(强制性)。

28.【政治组织】作为政治管理方式的政治组织是指,安排分散的人或事物,使其具有一定的系统性或整体性,即组合成为行为系统,建立配合关系的过程。

29.【政治协调】指政治管理主体对社会政治生活中存在的矛盾和冲突进行调节和调解,使之趋于平衡的政治行为和活动过程。政治协调是社会利益分化与政治整合的共同要求。政治协调的方式主要有:政治干预、权威仲裁、协商妥协、搁置回避和协同合作。

30.【政治干预】指政治管理主体对政治生活中的问题进行压制和干涉,使冲突各方都作出让步的过程。

31.【政治沟通】广义的政治沟通是指传递政治信息、交流政治思想的全部活动。狭义的政治沟通是政治体系在输入输出过程中政治信息的交流和转换。作为政治管理方式的政治沟通是狭义的,按照沟通路径,可以分为上行、平行和下行三种。

32.【政治监督】在政治管理过程中,为保证社会公共权力机关在所担负的职权的正当范围内和轨道上运行,而对其进行监视、检查、控制和纠偏的各种活动。政治监督本质是以权力制约权力。其目的在于抵御权力的腐蚀性,避免普遍利益受到特殊利益的干扰,以保证政治管理目标的顺利实现,在政治管理过程中,政治监督的主要任务就是防止和惩治腐败。从行为方向看,有上行、下行两种。

33.【政治稳定】指政治体系在根本秩序上的连续,一般涉及1政治权力承继是连续的;2政治权力格局是有序的、稳定的;3政治文化分布是相对同一的;④政治体系由于是开放的,从而具有很强适应性。

34.【政治参与】普通公民通过各种合法方式参加政治生活,影响政治体系的构成、运行方式、运行规则和政策过程的行为。只有公民才能成为政治参与的主体。政治参与既是一种权利过程,也是一种责任过程,它建立在对民主价值承诺的基础之上,是由于对国家、民族或某种政治团体的忠诚所采取的行动。

35.【政治投票】公民个人在竞争性的政策或候选人之间或其他有争议的政治问题面前表示其政治偏好或政治态度的一种政治行为方式。通常,一个国家的公民在选举、罢免、复决等领域有机会以此方式来表达自己政治倾向的行为方式。

36.【政治选举】指国家或其他政治组织依照一定的程序和规则,由全部或部分成员抉择一个或少数人充任该组织某种权威职务的政治过程。政治选举除投票行为外,还包括政治捐助、组织选民、政治宣传及其他影响选举过程或结果的活动。政治选举的持续、定期开展对于使当选者权威地位的合法化具有重要意义。

37.【政治结社】指具有共同政治目的的公民为了相同的利益而结成持久性的集团组织的行为。这种组织既有可能致力于专门的特殊利益指向的问题,又有可能致力于广泛的公共利益指向的问题。政治结社包括参加政党和参加社团活动两大类。

38.【压力集团】一种政治组织。这种组织代表和维护某种社会特殊利益或特殊利益的某一方面,积极参与政治活动,但没有政权目的,而只是希望通过影响公共政策的指定、执行和调整来实现其利益要求。

39.【政治表达】指公民通过宪法规定的手段和机会来表达自己的政治观点和政治态度,从而影响政府政策的行为过程。政治表达的手段主要包括政治集会、政治请援、政治言论等制度性表达和非制度性表达。政治表达主要是通过汇集成一种集体效应使政府明确感受到某种利益要求和支持意向,来影响政府过程。

40.【政治集会】政治表达方式的一种。指众多人为了共同的目的临时集合起来举行会议,联合表达自己的政治观点,向政府提出某种支持或者要求的行为。

41.【政治请愿】政治表达方式的一种。指公民向国家或地方公共团体表达自己对有关政治事项意见和希望的行为。

42.【政治言论】政治表达方式的一种,指公民通过语言文字表达和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和政治见解的行为。现代社会中,政治言论参与主要是通过大众传播工具而形成政治舆论去影响政府决策。

43.【政治接触】指公民解决个别政治问题,请求个人或小部分人的利益而接触有关官员并影响之的行为。政治接触本身包括合法和非法两种,但政治参与意义上的政治接触仅指合法的政治接触,而不包括贿赂或威胁等非法手段。在中国,制度化的接触渠道是信访,即公民通过来信或来放的形式同政府进行接触。

44.【政治冷漠】政治参与意义上的政治冷漠,是指参与的缺乏,表现为不参与政治活动或参与政治活动的不情愿,对政治问题和政治活动不关心。

45.【政治体系】一般包括社会政治组织和政治制度两方面的内容。按照《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指一个社会之中的各种“相互作用和制度”。

46.【社会政治组织】指人们通过或试图通过政治权力来实现自己的利益和权利而按照一定原则和规则结成的集合体,一般具有特定性质和内容的共同利益、权力和权利要求,具有特定的实体存在方式,具有特定的构成成员,具有特定的运行规则和活动方式。

47.【政治制度】指政治权力按照不同的利益要求,为实现社会政治活动的有序运行而对各种政治力量之间的关系和活动方式所作的法定规约,它既包括根本政治制度及其构成原则(即政治制度),又包括具体政治制度及其构成原则(即政治体制)。政治制度一般具有特定范围内的法定性和规约性,相对严密和稳定。

48.【国家】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为了维护和实现自己的阶级利益,按照区域划分原则而组织起来的,以暴力为后盾的政治统治和政治管理组织。恩格斯对国家有过经典的论述:“国家是社会在一定发展阶段上的产物;国家是表示:这个社会陷入了不可解决的自我矛盾,分裂为不可调和的对立面而又无力摆脱这些对立面。而为了使这些对立面,这些经济利益互相冲突的阶级,不致在无谓的斗争中把自己和社会消灭,就需要有一种表面上驾于社会之上的力量,这种力量应当缓和冲突,把冲突保持在‘秩序’的范围以内;这种从社会中产生但又自居于社会之上并且日益同社会脱离的力量,就是国家。”

49.【国家的历史类型】根据国家在不同历史阶段的特征而对其作出分类的一种方法。50.【国家形式(政府类型)】指国家权力在横、纵两个方面的配置、组合的形式。包括

(一)国家横向形式:国家政权组织形式,即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的分配和相互关系;

(二)国家纵向形式:国家结构形式,即中央权力和地方权力、整体权力与部分权力的分配及其相互关系;

(三)国家机关权力的具体运作方式和具体制度,即所谓“政治体制”。

51.【国家政权组织形式】即一个国家的政体,指“一定的社会阶级取何种形式去组织那反对敌人保护自己的政权机关。主要涉及中央权力机关的设置、权力配置和相互关系。

52.【国体】政府的性质,即在国家中,哪个阶级处于统治地位,哪个阶级处于被统治地位。53.【政体类型】按照政权组织形式(政体)的具体样式的一般特定,对政体作出的分类,政体类型的划分标准是:

一、最高国家权力的抵掌者人数的多少;

二、最高国家权力抵掌者的产生方式和任职期限。按照此标准,通常国家政体可以从总体上区分为君主政体和共和政体两类。

54.【专制君主制】君主政体的一种具体形式,主要特征是:君主拥有绝对至上的权力,君主不受任何来自外部的限制和监督,君主或者按照意志、或者按照自己不必执行的法律来行使权力。

55.【立宪君主制】君主政体的一种具体形式,也是资产阶级国家的政体形式之一。立宪君主制下,君主的地位和实际权限根据宪法或宪法性文件的规定设置。按照立宪君主制国家权力中心的情况,可以进一步分为二元君主制和议会君主制。二元君主制是指存在君主和议会两个权力中心的政体形式:一方面君主权力受到议会和宪法的限制,另一方面君主掌握着政府任命权、解散议会权和钦定宪法权等权力。议会君主制是指只有议会一个权力中心的政体形式:君主受到宪法和议会的实际限制,政府由议会产生,君主只有国家象征意义。

56.【民主共和制】资产阶级国家普遍采用的一种政体形式。共和范围形式上包括全体公民在内(与贵族共和制的区别),最高国家权力由多人执掌和行使,权力执掌者由选举产生,任期限定。按照不同职能机关和职位的地位和权限,特别是主要按照议会、政府首脑和国家元首的关系,可以分为议会共和制和总统共和制。

57.【议会共和制】民主共和政体的一种。议会掌握国家最高权力,内阁由议会产生并对议会负责的政体形式。议会共和制下的总统实际上不掌握实权,但仍由选举产生。58.【总统共和制】国家最高权力由总统和议会按不同职能分别执掌和行使的一种政体形式。总统共和制下,总统和议会分别由选举产生,任期限定,内阁由总统组织并对总统负责,总统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与议会之间有权力制约关系。

59.【委员会制政体】一种由联邦议会选举联邦委员会,并由后者集体行使行政权的政体形式。联邦委员会无权否定联邦议会决案或解散议会,议会也无权使委员会成员辞职。

60.【民主集中制】无产阶级革命胜利后组建的社会主义国家通常采用的一种制度形式,通常既是一种组织原则,也指组织赖以存续的活动原则。61.【单一制国家】国家结构形式的一种,由若干行政区域或自治区域组成的统一主权国家。其基本特点是:

(一)具有统一的宪法和其他基本法律;

(二)具有统一的立法、行政和司法体系;

(三)具有统一的中央政权机关,最高国家权力由中央掌握;

(四)全国行政单位和自治单位按地域划分,各地域的地方权力受中央权力的统辖;

(五)国民具有统一国籍;

(六)外交权由中央统一行使。

62.【复合制国家】国家结构形式的一种,由若干独立的国家或政治实体通过某种协议而组成的联合体,按照联合程度的不同,区分为联邦制和邦联制。

63.【联邦制国家】复合制国家的一种,又称联盟国家,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政治实体组成,其特点在于:

(一)国家具有最高立法、行政和司法机关,行使国家最高权力,各联邦组成单位也有自己的立法、行政和司法机关,这些机关与中央机关之间没有隶属关系;

(二)国家有统一的宪法和基本法律,在此前提下和范围内,各联邦组成单位有自己的宪法和法律;

(三)国民既有联邦国籍又有联邦成员的国籍;

(四)联邦是国际政治的主体,外交权属于中央政府,但在宪法的范围内,联邦成员也可以有一定的对外交往独立性。

64.【邦联制国家】复合制国家的一种,又称国家联盟,由若干主权独立的国家为了特定目的而组成的联盟体,其特点主要是:

(一)各成员国主权独立、地位平等不存在隶属和制约关系;

(二)邦联本身不是主权国家,它的权力是邦联成员根据协议让予的,邦联没有统一的最高权力机关,没有统一的军队、赋税和国籍;

(三)邦联设有成员国协商机关,其成员由各成员国政府首脑担任,其只能主要使协商成员国之间的共同事宜;

(四)邦联成员之间的共同活动以各方共同签字的条约为基础。65.【国家机构(政治机构)】统治阶级为了实现和维护自己的意志和利益,完成政治权力的职能,而按照一定原则足见的各种机关的综合,它是政治权力的组织实体体现。

66.【国家机构的设置原则】统治阶级在组织国家机构时所确定的不同职能的国家机构的相互关系原则,它是不同职能的政治权力之间的关系在国家机构设置原则方面的体现。国家机构设置原则主要有集权原则、分权制衡原则和议行合一原则三类。

67.【分权制衡原则】分权制衡原则包括两层含义:

一、按照不同的功能把政治权力划分为不同的类型;

二、不同功能的权力之间形成相互制约关系。分权制衡原则在国家机构设置上的贯彻,通常体现为按不同功能权力设置不同的权力机关,这些权力机关之间具有相互监督、相互否决的权力。接实际运作来看,分权制衡理论有二权分立、三权分立等形式。

68.【议行合一原则】无产阶级在反对资产阶级过的斗争中创造的政权组织原则,其基本内容是:

(一)人民对国家事务拥有最高权力,人民通过代表实施这种权力;

(二)人民对于各种国家职能机构具有统辖权。这种原则在国家机构设置方面具体体现为,一个由人民选举产生的具有一定任期的立法机关掌握国家最高权力,其他国家机关与立法机关不是并列关系,而是决策与执行、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判断议行合一原则的标准并不在于是否只存在一个议决和执行统一的机关,而是应考虑其权力关系。

69.【国家元首】一个国家实际上或形式上的对内对外的最高代表,是国家主权的实际掌握者或象征,在国家机构体系中,实际上或形式上处于首脑地位。国家元首一般分为个体国家元首和集体国家元首两种形式。国家元首可以由行政首脑担任,也可以由象征权力执掌者担任;可以由选举产生,也可以世袭或终身任职。国家元首的职权一般包括:公布法律;任免国家机关的高级官员;召集议会,宣布紧急状态、大赦、戒严或对外宣战;代表国家对外交往;代表国家颁布荣誉、授予荣誉称号和证书。有的国家元首同时兼任国家武装力量最高统帅。70.【立法机关】指有权制定、修改、废止或恢复法律的国家机关,在现代国家,一般是指代表大会、国会、议会、国民议会等机构,是国家立法权的组织体现。立法机关按照内部组织结构可以分为两院制和一院制。立法机关的主要职责包括:制定、修改、废止法律;审查和通过国家财政预算、决算,并监督其实施;组织或监督政府,决定国家其他大政方针。71.【行政机关】指贯彻国家政治决策、管理国家行政事务和各行政职能部门的机关,是国家行政权的组织体现。国家行政机关主要由国家行政首脑、各行政职能部门负责人和行政公务人员三部分组成。行政首脑由选举产生或议会任命或国家元首任命,各行政职能部门负责人一般由行政首脑任命,一般行政公务人员或通过考试或由各级负责人挑选进入行政机关。72.【司法机关】指维护法律的部门,因此又称为审判和追究刑事责任并提出公诉的机关,是国家司法权的体现。司法机关的职能主要包括侦察、诉讼和审判三个部分。73.【政党】政党本质上是特定阶级利益的集中代表者,是特定阶级政治力量中的领导力量,是由各阶级的政治中间分子为了夺取和巩固国家政治权力而组成的政治组织。

74.【政党制度】指由国家法律规定或在实际政治生活中形成的关于政党的社会政治地位、作用,执掌政权或参与政权的方式、方法、程序的制度性规定。政党制度既可以是成文法规定的,也可以是宪法惯例规定的。

75.【两党制】指法律上或许存在许多个政党,但在政治过程中,只有两个政党可以问鼎政权的政党制度。

76.【一党制】指无论是法律上还是事实上,都只存在一个合法政党的政党制度。

77.【政治社团】在社会政治生活中,按照特定的利益集合在一起,有组织地参与、影响政府政策制定、变动和执行过程的社会团体。

78.【压力集团】又称为政治性利益集团,是资本主义社会政治社团的主要形式,指那些具有特定利益要求和社会政治主张的人们,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和主张而以压力方式影响政府政策的制定、修订和实施的政治性社会团体。

79.【政治文化】按阿尔蒙德的界定,政治文化指“一个民族在特定时期流行的一套政治态度、信仰和感情”,“是由本民族的历史和现在社会、经济、政治活动进程所形成。” 80.【政治心理】社会成员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对社会政治关系以及由此而形成的政治行为、政治体系和政治现象等政治生活的各个方面的一种自发的心理反映,表现为人们对政治生活某一特定方面的认知、情感、态度、情绪、兴趣、愿望和信念,构成了人们政治性格的基本特征。

81.【政治认知】政治主体对于政治生活中各种人物、事件、活动及其规律等方面的认识、判断和评价,即对各种政治现象的认识和理解。

82.【政治情感】政治心理构成要素之一。指政治主体在政治生活中对政治体系、政治活动、政治事件和政治人物等方面所产生的内心体验和感受,是伴随人的政治认知过程所形成的对于各种政治客体的好恶感、爱憎感、美丑感、亲疏感等心理反映的统称。

83.【政治动机】政治心理构成要素之一。指激励并维持政治主体的政治活动以达到一定的政治目的的内在动力,是隐藏在人们政治行为的背后,驱动政治主体的需求向政治目标的实现转化的心理因素。

84.【政治态度】政治主体对政治客体相对稳定的综合性心理反应倾向,表现为从肯定到否定、从赞成到反对的连续状态,由政治认知成分、政治情感成分和政治动机成分构成,三种成分的不同配置和组合构成政治态度的不同内容。政治态度通常表现为一系列以成型而又系统的政治意识、政治价值、政治信仰为表现形式的综合信念体系。85.【政治思想(political thought)】社会成员在政治思考中所形成的观点、想法和见解的总称,是人们对社会生活中各种政治活动、政治现象和隐藏在其后的各种政治关系及其矛盾运动的自觉和系统的反映,是政治文化的一种表现形态。86.【政治哲学】指对政治现实进行价值的判断、评价和说明所形成的思想体系,其研究重点在于力图阐明政治的价值、政治的实质和政治分析的概念和逻辑,其方法主要是思辩式的。按照艾萨克的概括,政治哲学的特点主要是“科学的、规范的、工具性的和分析性的”,即

(一)政治哲学不反对观察,也在观察的基础上对政治生活进行事实描述和解释;

(二)政治哲学是一种规范理论,力求探讨政治的终极价值;

(三)政治哲学也从事实现终极价值的最佳方法的探讨和研究;

(四)政治哲学着重于分析政治概念。

87.【政治科学】指运用科学手段和科学方法对一切政治现象和政治行为进行的经验研究,注重对于实际政治状况的客观描述和阐释。政治科学属于经验研究和实证研究的范畴,主要从事于描述某一个政治系统,解释或叙述某一政治现象的理论活动。政治科学必须具备以下特征,即“客观、精确、系统、普遍和可验证”。

88.【政治社会化】人们在特定的政治关系中,通过社会政治生活和政治实践活动,逐步获得政治知识和能力,形成和改变自己的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的能动过程。政治社会化就其动因、内容和后果来看,具有区别于其他社会化的最明显特征,即政治性。政治社会化的动因是人们对切身利益或长远利益的维护、实现和发展要求;其内容是对于社会政治的认识、取向和从事社会政治生活的技能;其后果是社会政治成员了解既有政治文化、熟悉政治准则、形成政治意识、明确政治角色,成为政治关系的承担者和政治活动的实践者。

89.【政治社会化的媒介】主要有家庭、学校、特定政治符号、大众传播工具、社会政治组织和政治实践等。

90.【政治发展】指在独立民族国家形成和传统社会转型中,政治体系合法化、民主化和现代化的进程。按照《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的定义,政治发展概念意味着“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它们自身民族构设的历程,而不是服从某种盲目的社会力量、政治演化或革命。” 91.【政治革命】指以阶级为政治主体的旨在推翻另一阶级的政治统治的暴力行动,是实现政治权力迅速变更、用一种政治体系取代另一种政治体系的激烈的变革。政治革命的主要方式包括暴力革命和非暴力的和平过渡。

92.【暴力革命】采用战争或流血斗争的方式用武力大岁旧的国家机器,推翻统治阶级的政治统治,建立新的政治制度和政治秩序的政治革命方式。

93.【和平过渡】指当革命的历来能够占据绝对优势地位,国内国际环境大大有利于革命阶级,统治阶级力量大大削弱,以至于根本不足以与革命力量对抗,因而不得步让出政权从而实现政治权力非暴力交替的政治革命方式。94.【政治改革】统治阶级中的政治领导集团根据社会利益矛盾状况及其对政治权力的要求,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的旨在改进政治体系、调节政治关系以巩固和完善政治统治的政治过程 欢迎来到免费考研网www.xiexiebang.com

第二篇:政治学原理.名词解释

1、政治——政治是人们在特定的经济基础上,通过夺取或者运用公共权力而实现和维护特定阶级和社会利益要求,处理和协调各种社会利益要求的社会关系。

2、政治学——政治学是研究人们在一定经济基础上,围绕着特定利益,借助于社会公共权力来规定和实现特定权利的社会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3、行为主义——指坚信社会科学应该建立在可观察的人类行为基础之上,并只能就可量化的数据展开研究的观点。

4、政治权力——政治权力是一种政治能力,也是一种政治工具,它反映的是一种政治关系,即支配与服从、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

5、政治权利——一般指公民在政治生活中所享有的权利,主要包括政治自由、政治参与和社会平等三个方面的权利。

6、利益——所谓利益,就是基于一定生产基础上获得了社会内容和特性的需要。

7、公共利益——公共利益是政治共同体(国家)内全体成员共同利益的统称,它是全体社会成员在一定社会基础之上所形成的总体意志和要求的表达,是个人利益和团体利益上升到全社会范围内的利益意志的表现。

8、权力——权力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关系,是一个人让另一个人按其吩咐做事的能力,是一套执行政策和决定的能动的工具。

9、权利——权利是指某人或某一群体所享有的从事某种行为的资格或正当性。

10、国家——国家是经济上占有统治地位的阶级为了维护和实现自己的阶级利益,按照区域划分原则而组织起来的,以暴力为后盾的政治统治和管理组织。

11、法治原则——法治也称“法的统治“,是指按照民主要求把国家事务法律化、制度化、并严格依法进行管理的一种国家组织原则。

12、政体——政体指一定的社会阶级采取何种形式去组织反对敌人保护自己的政权机关。

13、国体——国体指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即哪个阶级处于统治地位,哪个阶级处于被统治地位。

14、国家结构形式——国家结构形式指国家的中央权力机关与地方权力机关、整体与局部之间关系的构成方式,它是中央权力与地方权力的关系在国家组织结构形式和原则上的体现。

15、君主制——君主制指以世袭和终身任职的君主(国王、皇帝、沙皇、大公、苏丹)等为国家元首,并由君主全部或部分、实际或形式地执掌国家最高权力的国家管理形式。

16、单一制——单一制指国家是由若干行政区域或自治区域组成的统一主权国家。

17立宪君主制——立宪君主制也称君主制宪制,在实行这种政体制度的国家,君主名义上为国家元首,是整个国家的最高权力,实际上君主的权力受到宪法和议会、政府等机关的限制。

18、二元君主制——二元君主制指国家最高权力形式上由君主与议会共同掌握,但实际上较大权力为君主所有,政府也对君主负责,议会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

19、议会君主制——议会君主制指政府对议会负责,君主的行动受议会制约,有民主方式制定的“宪法”,君主无实际权力。

19、共和制——共和制指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和国家元首都由选举产生,并有一定任期的国家政体形式,它是当今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实行的政体。20、议会共和制——议会共和制指国家最高权力由议会执掌,通过选举产生的总统一般是权力的象征,而不掌握实际权力,是“虚伪”国家元首,政府由议会中占多数席位的政党或政党联盟组成,并对议会负责,一旦议会通过对政府的不信任案,政府必须辞职或者请求总统解散议会,重新举行大选。

21、总统共和制——总统共和制指总统与议会均有选举产生,总统与议会分享实际权力,总统既是国家元首,也是政府首脑,直接领导政府,掌管最高行政权,政府成员由总统提名并经议会通过后产生,对总统负责,议会掌握立法权,但不能选举产生总统,也不能对政府表示不信任,同时,总统也无权解散议会,总统与议会之间存在权力制衡关系。

22、联邦制——联邦制又称为联盟国家,一般由两个以上的政治主体(州、共和国、邦)结合组成。

23、国家元首——国家元首指一个国家实际上或形式上的对内对外的最高代表,是国家主权的实际掌握者或象征,在国家机构体系中,实际上或形式上处于首脑地位

24、政府职能——政府职能是政府在社会中所承担的职责和功能,它反映了政府的实质和活动的内容。

25、两院制——两院制是立法机构组织形式之一,即两个并立的立法机关,共同行使立法权。

26、立法机构——立法机构是行使国家立法权的机关。资本主义国家的立法机构称为议会、国会或议院等;我国的立法机构是人民代表大会。

27、行政机构——行政机构是行使国家行政权力的机关。

28、司法机构——司法机构是维护法律的部门,因此又称为审判和追究刑事责任并提出公诉的机关,它是国家司法权的组织体现。

29、压力集团——压力集团又称利益集团,是指具有特定利益要求和社会政治主张的人们,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和主张有组织地影响政府决策和行为的政治性团体。

30、政治社团——政治社团是指在社会政治生活中,按照特定的利益或价值取向集合在一起,有组织地参与、影响政治事务和政府决策的社会组织或团体。

31、市民社会——市民社会是指一个国家或政治共同体内的一种介于国家和个人之间的广阔领域,它由相对独立而存在的各种各样的组织或团体所构成。

32、政党——政党是指人们为了通过选举或其他手段赢得政府权力而组织的政治团体。

28、政党制度——政党制度是指由国家法律所确定或在实际政治生活中所形成的关于政党的地位和作用,政党之间相互关系,政党执掌政权或参与政治的方式、方法、程序的制度性规则或规定。

33、一党制——一党制是指国家政权完全由一个政党单独掌握,在法律上和事实上都不允许其他竞争性政党存在的制度。

30、两党制——两党制是指由两个主要政党占据统治地位并互相竞取政府权力的政党制度。

34、多党制——多党制是指由两个以上竞争性政党并立角逐政府权力的政党制度。

35、政治秩序——政治秩序是指社会中人们依据基本的政治共识与法律制度展开政治实践的一种状态。

36、政治共识——政治共识指的是人们对政治社会中公民的基本权利和政治制度的一种普遍的认识与看法。

37、政治合法性——政治合法性是指人们根据其政治正义观念来判定的政治秩序的合理性,其核心观念是人们对政治合作的理解。

38、重叠共识——重叠共识指的是持不同世界观、社会观和宗教观的人们在根据其各自的学说,在政治基本问题上给予各自的支持,并形成一个重叠的基本相同的政治秩序观念。

39、治理——治理是以维持政治秩序为目标,以公共事务为对象的综合性的政治行动。

40、公开性——公开性指每一个公民都有权获得与自己的利益相关的政府政策的信息,这些政治信息必须能够及时通过各种传媒为公民所知,以/便公民能够有效地参与公共决策过程,并且对公共管理过程实施有效地监督。

41、政治参与——政治参与是指普通公民通过各种合法方式参加政治活动,并影响政治体系的构成、运行方式、运行规则和政策过程的行为。

42、政治投票——政治投票是公民个人在竞争性的政策或候选人之间或在其他有争议的政治问题面前表示其政治偏好或政治态度的一种政治行为方式。

43、政治结社——政治结社是指具有共同政治目的的公民为了相同的利益而结成持久性的集团组织。

44、政治集会——政治集会是指众多的人为了共同的目的临时集合起来举行会议,联合表明自己的政治观点,向政府提出某种支持或者要求。

45、政治表达——政治表达是指公民行使政治权利的过程,公民通过宪法规定的手段和机会来表达自己的政治观点和政治态度,从而影响政府政策。

46、政治请愿——政治请愿是公民向国家或地方公共团体表达自己对有关政策事项意见和希望的行为。

47、监督——监督是国家有权机关以及社会公众按照一定的法律和制度规范对政治权力主体及其行为进行监督、监控和制约的社会活动。

48、公民监督——公民监督主要是指公民通过批评、建议、检举、揭发、申诉、控告等基本方式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权力行使行为的合法性与合理性进行监督,这是一种自下而上的、“社会主人”对“社会公仆”的直接监督。

49、社会监督——社会监督指的是社会团体组织(主要包括政治社团、舆论机构等)和公民个人依据宪法和法律赋予的广泛政治权利,以批评、建议、检举、申诉、控告等方式对各种政治权力主体进行的监督。

50、选举——选举是指国家或其他政治组织依照一定的程序和规则,由全部或部分成员抉择一个或少数人充任该组织某种权威职务的一种政治过程。

51、政治监督——政治监督指的是在政治治理过程中,国家有权机关为保证公共权力主体在所担负职权的正当范围内行使公共权力,而对其进行监视、检查、控制、纠偏的各种活动,包括宪法监督、立法监督、行政监督、司法监督,以及政党监督。

52、政治文化——政治文化是一国国民长期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对于生活其中的政治体系和所承担政治角色的认知、情感和态度,它与政府、政治组织等制度性结构相对应,成为政治体系的主观要素。

53、政治心理——政治心理是社会成员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对社会政治生活的各个方面的一种自发的心理反应,表现为人们对政治生活的某一特定方面的认知、情感、态度、情绪、兴趣和信念等。

54、政治情感——政治情感是政治主体对政治体系、政治活动、政治事件和政治人物等形成的自发的内心体验和感受,是政治主体在认知过程中形成的对政治事件、人物、活动等的好恶、亲疏等心理反应。

54、政治思想——政治思想是特定历史时期人们在对政治生活系统化思考的基础上形成的政治观点、政治理论和政府学说。

55、政治信仰——政治信仰是人们对特定政治理论、信条、制度等深深地情感投入。

56、政治理想——政治理想是人们对政治体系和政治过程未来目标指向的设定。

57、政治理论——政治理论是人们有关政治生活的系统性认识以及在这些认识的基础上形成的概念、原理体系,它是政治思想最为直观和系统的表述。

58、意识形态——意识形态是一种具有行动取向的信念体系,一种指导和激发政治行为的综合性的思想观念。

59、政治态度——政治态度是指在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动机心理过程基础上形成的综合性心理过程,它是政治行为的准备阶段,是政治行为的重要环节。

60、多数代表制——多数代表制又称多数当选制,即在一个选区内得票最多的政党独占这个选区的全部议席,其他得票较少的政党则没有当当选的机会。

61、比例代表制——比例代表制又称比例选举制,即根据参加竞选的各政党得票多少,按比例分配议席的制度。

62、社会团体监督——社会团体监督主要指各种社会组织和利益集团对对国家机关和公职人员的监督。社会团体通过选举、请愿、对话、示威、舆论宣传等形式,构成了对政府管理活动的监督。

63、舆论监督——舆论监督是指社会利用各种传播媒介和采取多种形式,表达和传导有一定倾向的议论、意见及看法,以实现对政治权力运行中偏差行为的矫正和制约。

64、政治革命——政治革命是指以阶级为政治主体旨在推翻另一个阶级的政治统治的暴力行动,是政治权力迅速实现变更,以一种政治体系代替另一种政治体系的激烈的变革。

65、政治改革——政治改革是指政治关系的调整与变化,也即统治阶级中的政治领导集团根据社会利益矛盾状况及其对统治权的要求,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政治体系的改进,调节政治关系,以巩固和完善政治统治的过程。

66、政治稳定——政治稳定是指一国政治体系的连续性和有序性,它包括国家政权体系的稳定、权力结构的稳定、政治过程的有序状态。67、宪政——宪政主要是通过宪法和法律,来实现民主政治的形态或政治过程。

68、有限政府——有限政府是指在规模、职能、权力和行为方式都受到法律明确规定和社会有效制约的政府。

69、政治制度化——政治制度化是指政治秩序逐步建立制度,依据制度运作的过程,它体现了是政治生活的规范、稳定和有序,是一个逐步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70、民主——民主指的是一种政治制度,在这种制度中,全体公民有权并且能够直接或间接地,积极或消极地参与公共事务的决策过程。71、民主化——民主化指的是社会政治体系摆脱传统特性,以民主核心价值为基础,建立和推行现代民主宪政的过程。

72、寡头铁律——认为组织从来都是寡头的组织,任何社会都由组织政党来实施统治,而组织又是由少数领袖(寡头)来实施统治,即使民主政党也是如此。

73、政治文明——政治文明有广义和狭义两个概念,从广义上看,政治文明主要是指公共领域里德政治秩序,它意味着人们之间的普遍合作,从狭义上看,政治文明并不仅仅意味着政治秩序的存在,它更指一种良好的政治秩序。

74、全球化——是指人类社会生活跨越国家和地区界限,在全球范围内展现的全方位的沟通、联系、相互影响的客观历史进程与趋势。75、政治合法性——所谓政治合法性,就是指政府基于被民众认可的原则的基础上实施统治的正统性或正当性。简单而言,就是 政府实施统治在多大程度上被公民视为合理的和符合道义的。

76、一党局优制——是指在多党竞争局面下一党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政党制度。

第三篇:政治学概论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B暴力强制即暴力机关(如武装力量、瞥察、法院、监狱)对居民中那些危害国家安全、侵害人民生命财产,破坏公共事业的刑事犯罪分子依法予以打击、惩治。

D单一制将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单位,具有统一主权的国家结构形式。又可分为中央集权型和地方分权型两种。

多党制是资本主义国家中多党并立,各政党都可以依法单独或联合其它政党竞选和执政的政党制度。大国沙文主义大国在对待小国的问题上表现出来的一种以大欺小、以强凌弱的反动资产阶级民族主义。它抱着大国的民族优越感,把本民族本国家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粗暴地干涉他国内政,侵犯他国人民的利益,所害他国的利益和主权,甚至进行侵略颠覆控制干涉和侮辱。

E二元君主制指君主拥有较大的实际权力的立宪君主政体。君主通过掌握内阁的任命权而控制着国家爱的行政权,因此内阁向君主负责,与掌握立法权的议会构成两个权力中心。

F复合制由若干国家或地区作为成员单位通过协议组成的联合体,其结构形式有邦联制和联邦制。法西斯国家一种特殊形态的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它是垄断资本所采用的最残暴、最野蛮的政治形态,是垄断资产阶级为实现自己的利益和统治地位所实行的公开的恐怖专政。

福利国家20世纪30年代以来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一种基本形态。它是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创办并资助社会公共事业,实行和完善一整套社会福利政策和制度,对社会经济生活进行干预,以调节和缓和阶级矛盾,保证社会秩序和经济生活正常进行,维护垄断资本的利益和统治的一种方式。

G公共权力(国家权力)是指反映统治阶级意志的、并作为社会整体的代表,以强制力保障实施的、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权力。

共和制资产阶级国家所采取的较为普遍的政权组织形式。它通常是指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和国家元首由选举产生并有一定任期的政权组织形式,是资产阶级实现其阶级统治的理想形式。国度在国际交往中,无论国家性质如何,都需要按一定地域、居民和政权构成的政治单位,即政治地理意义上的国家相往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称这种地理意义上的国家为国度。国际法又称国际公法,一般认为,其主要是国家之家难道法律,是在国家交往中形成的,用以规定国家等国际法主体的国际活动和行为,调整国家等国际法主体之家的关系,具有约束力的行为和活动原则、规章和规章制度的综合。

国际政治是国际社会的组织体系和行为体系,是国际政治生活的规范化体系,是国际社会政治关系体系的总和。

国际政治格局一定时期内在世界主要矛盾的主导作用下,在世界范围内形成的基本政治力量对比状况和总体态势,通常表现为一定的国际政治结构或体制、体系。

国际政治基本准则又称国际关系基本准则,是一切国际政治行为主体在国际政治活动中都应普遍遵循的行为规范,体现为国际政治活动中的一切成文和不成文的原则、规则和规章。

国家形式统治阶级为实现本阶级的统治而组织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和结构形式,是组织、管理和控制国家机器的制度和体制的总和。国家机构国家机关体系的综合,包括全部中央和地方国家机关。在现实上,它是体现国家权力,执行国家职能,进行日常活动的组织体系。

国家的结构形式处理国家政体与部分之间、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关系的基本模式,也是一个国家的各个部分以什么形式和方式整合为国家的问题。国家职能国家本质的内在要求和具体表现,是国家活动的总方向、基本使命、基本目的,是指全部国家机器的基本职责和整体功能。

国家的社会职能统治阶级运用国家权力执行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社会管理职能。是国家本质的一个方面的体现,它执行国家意志即统治阶级的意志,受根本政治、法律制度的制约,同样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国家的政治职能国家的阶级统治职能,是国家运用暴力、法律等特殊的强制力,控制被统治阶级,镇压被统治阶级以及一切破坏现存的政治法律秩序、社会秩序的分子的反抗的政治管理职能。国家元首不是个人权力的体现,而是一个重要的国家机关,功能是在实际或形式上充当一个国家对内对外的最高代表、最高政治领导者。国家元首依据国内法处于国家爱最高领导地位,根据国际惯例享有最高规格的国际礼遇,充当一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国际政治行为主体。

国家利益作为国际政治行为主体的国家需求的满足,包括国家生产利益和国家发展利益。

国际条约由两个以上主权国家在相互交往过程中正式达成的协议。

国家主权是一个国家具有的独立自主地处理自己的对内对外事务的最高权力,是国家的根本属性。即国家对内的最高权力和对外的独立权力。J君主制

凡是最高权力集中于君主,其产生方法为世袭及无任期限制的终身任职的国家政权组织形式统称为君主制 L

罗斯福新政

立宪君主制称有限君主制,是资产阶级类型国家的一种政体。它是资产阶级国家以君主为国家元首,但君主的权力按宪法规定受不同程度限制的政权组织形式。

两院制现代资本主义国家议会的一种组织结构,即议会由两院组成,一般称为参上议院、众下议院,两院的权利之间存在相互制约的关系,下>上。

两党制资产阶级民主国家爱中两个势均力敌的政党通过竞选取得多数席位,或者赢得总统选举的生理而轮流执掌政权的政党制度。

垄断资本主义国家是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阶段的资产阶级国家。它的出现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制之间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立法机关是指有权制定、修改和废止法律的国家机关。

M民族区域自治就是在国家不可分割的领土之内,在最高国家机关统一领导下,以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为墓础建立民族自治地方,以实行自治的民族成员为主组成自治机关,按民主集中制原则,充分行使自治权利,遵照国家总方针、政策,自主管理本民族、本地方的事务,并积极参加全国的政治生活。

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具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及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

民族自决权每个民族在自主的基础上安排自己生活的权利。反映在国家结构上,它可以同其他民族一起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也可以建立联邦制国家,或者完全分离建立自己的民族国家。

Q契约论资本主义上升时期有代表性的国家起源论。它把国家的产生说成是人们订立契约的结果,以此说明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之间关系的合理性。它否定了神权论,具有一定的历史进步意义,但缺乏科学的根据,在资产阶级取得政权后,变成了维护资产阶级统治的思想武器。卢梭

权利结构问题一个国家如何统治或管理的问题,是一个国家如何行使政治权力或形式政治权力的形式问题。

R人民民主专政对人们实行民主,对敌人实行专政,两个方面结合起来的国家政权,它是有中国特色的无产阶级专政的形式,实质是无产阶级专政。

S神权论又称君权神授,主张国家来源于神或上天的一种理论。它是古代奴隶制和封建制国际典型的政治思想理论,其实质是维护专制权利。托马斯阿奎那 社会主义内容的民族化实现社会主义民族问题的任务的唯一正确途径,包括民族政权机关的民族化、经济发展的民族化、语言文化民族化。

社会发展指整个人类社会的向前运动过程,包括两个方面:纵向,指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的运动和发展过程;横向,指在特定的社会发展阶段中一个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及各方面整体地运动和发展过程。氏族是原始社会具有血缘亲属关系、同族内部禁止结婚的人们的集团,是原始公社制度的基本社会经济单位和基本社会组织。

社会主义国家,也叫做无产阶级专政国家。它是无产阶级通过暴力革命,在彻底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新型国家。

T弹劾权是资本主义国家议会监督政府的一项职权,即议会对政府高级官员个人的犯罪或严重失职行为进行报告和制裁,追究法律责任,罢免其职务或判罪。W

王道孔孟提倡的为国以礼、为政以德,归结为以德行仁即为王道。

无为而治要求国家爱尽可能不去干扰人们的社会生活,但并非意味着统治者应该放弃对国家的治理。委员会制国家的最高行政权由委员会集体行驶的一种制度,称合议制。

X行为主义方法20实际以来西方政治学的主要研究方法。这种方法的主要特征是运用行为科学的方法来研究影响人的政治行为的各种因素,并力图从中找出人类政治行为的规律性。

行政机关 负责拟定和执行法律、制定和执行国家政策、管理国家对内对外事务的机关。“小政府、大社会”指以市场作为资源配置和经济发展的主要手段。要求政府少干预具体的经济活动,这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Y议会共和制凡是政府(内阁)由拥有多数议席的政

党组成并对议会负责的国家,称为议会制共和国。一党制是一个国家由一个政党独占政权的政党制度,法律上和事实上不允许其他政党存在或与之争夺政权。

压力集团资本主义国家中那些在某些方面具有共同利益或共同主张的人们,为了使政府维护其利益或实现其主张而组织起来,对政府施加影响和压力的利益集团。

Z政治阶级社会中以经济为基础的上层建筑,是经济的集中表象,是以政治权利为核心展开的各种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总和。政治的根源是经济,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政治关系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关系决定的;政治的实质是阶级关系;核心是政治权力,国家政权问题是政治的根本问题;政治活动是科学,是艺术。

政治学社会科学的一个领域,是研究政治现象产生的原因、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政治文化就是一个国家中的阶级、团体和个人,在长期的社会历史文化传统的影响下形成的某种特定的政治价值观念、政治心理和政治行为模式。政治价值评价人们对政治世界的看法,它包括人们对待、评价某种政治系统及其活动的标准,并由此形成政治主体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的选择标准。

政治社会化一个社会中的政治文化通过某种方式得以传播、普及和延续的过程。

政治发展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通过改革或革命的方式促进社会关系和政治结构向前发展的运动过程。政治改革在政治发展性质不变的前提下对政治关系的调整过程,其目的是根据变化的宏观环境解决或缓解各种新出现的矛盾,理顺各种关系,实现政治体制的自我完善。

政治总格局一个国家中代表各阶级、阶层以及其他利益群体的政治组织之间与国家政权的相互关系及其运行机制。

政治团体是指在现代政治生活中那些不同于政党和国家政权机关、有组织地参与、影响政治决策形成过程的利益群体。

政体国家政权组织形式,它是国家形式中最主要的内容,主要涉及中央政权机关的设置、权利配置和相互关系等,决定了国家机关设置和权利配置的基本原则,体现了一个国家的横向权利结构和权利分配关系。

政党是代表一定阶级、阶层或集团的根本利益,由其中一部分最积极的分子组成,有共同的政治主张,采取共同的行动,为夺取和巩固政权而联合起来的有组织、有纪律的组织。主权国家的最高统治权,是指一个国家独立自主地处理对内、对外事务的最高权力。资产阶级民主资产阶级的政治制度,即资产阶级为实现其阶级专政而采取的统治方式、方法的总和。它是生产资料私有制条件下最完善的民主制,其主要表现形式为代议制、普选制、多党竞争制和分权制。自由资本主义国家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的国家形态,也即列宁所说正常的资本主义社会的国家。它是与资本主义经济的自由发展阶段联系在一起的。

专制君主制又称绝对君主制或无限君主制,是奴隶制、封建制国家所盛行的一种郡主制政体。典型特征是君主独立掌握最高统治权,君主拥有绝对不受任何法律限制的权力,也不受任何机关的制约和监督。在这种制度下,君主集立法、行政、司法、军事和财政大权于一身,通过直接对他负责的官僚机构进行统治。

质询权是资本主义国家监督政府的职权之一,即议员对政府的政策和政府成员所管理的事务提出口头或书面质询,要求有关者做出解释和答复。

第四篇:《政治学原理》名词解释题库

《政治学原理》名词解释题库

(内部资料、更新至2020年1月试题)

比例代表制:指的是根据参加竞选的各政党得票多少,按比例分配议席的制度。

多党制:是指由两个以上竞争性政党并立角逐政府权力的政党制度。

二元君主制:是指国家最高权力形式上由君主与议会共同掌握,但实际上较大权力为君主所有,政府也对君主负责,议会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

法治:是指按照民主要求把国家事务法律化、制度化,并严格依法进行管理的一种国家组织原则。

公共利益:是政治共同体(国家)内全体成员共同利益的统称,它是全体社会成员在一定社会基础之上所形成的总体意志和要求的表达,是个人利益和团体利益上升到全社会范围内的利益意志的表现。

公民监督:主要是指公民通过批评、建议、检举、揭发、申诉、控告等基本方式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权力行使行为的合法性与合理性进行监督。

共和制:是指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和国家元首都由选举产生,并有一定任期的国家政体形式,它是当今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实行的政体。

寡头铁律:认为组织从来就是寡头的组织,任何社会都由组织(政党)来实施统治,而组织又是由少数领袖(寡头)来实施统治,即使民主政党也是如此。

国家:是经济上占有统治地位的阶级为了维护和实现自己的阶级利益,按照区域划分原则而组织起来的,以暴力为后盾的政治统治和管理组织。

国家结构形式:指国家的中央权力机关与地方权力机关、整体与局部之间关系的构成方式,它是中央权力与地方权力的关系在国家组织结构形式和原则上的体现。

国家元首:是指一个国家实际上或形式上的对内对外的最高代表,是国家主权的实际掌握者或象征,在国家机构体系中,实际上或形式上处于首脑地位。

行为主义:是指坚信社会科学应该建立在可观察的人类行为基础之上、并只能就可量化的数据展开研究的观点。

绝对多数代表制:又称过半数当选制或二轮选举制,即参加选举的政党或候选人在选区第一轮选举中,必须获得过半数选票才能当选或占有该选区全部应选名额,否则要进行第二轮选举。

利益集团:是指具有特定利益要求和社会政治主张的人们,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和主张有组织地影响政府决策和行为的政治性团体。

民主:是一种政治制度,在这种制度中,全体公民有权并且能够直接或间接地,积极或消极地参与公共事务的决策过程。

权力: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关系,是一个人让另一个人按其吩咐做事的能力,是一套执行政策和决定的能动的工具。

社会监督:又称之为自下而上的监督,指的是社会团体组织(主要包括政治社团、舆论机构等)和公民个人依据宪法和法律赋予的广泛政治权利,以批评、建议、检举、申诉、控告等方式对各种政治权力主体进行的监督。

市民社会:是指一个国家或政治共同体内的一种介于国家和个人之间的广阔领域,它由相对独立存在的各种各样的组织和团体所构成。

宪政:主要是通过宪法和法律,来实现民主政治的政治形态或政治过程。

选举:是指国家或其他政治组织依照一定的程序和规则,由全部或部分成员抉择一个或少数人充任该组织某种权威职务的一种政治过程。

压力集团:是指具有特定利益要求和社会政治主张的人们,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和主张有组织地影响政府决策和行为的政治性团体。

意识形态:是一种具有行动取向的信念体系,一种指导和激发政治行为的综合性的思想观念。

有限政府:指在规模.职能、权力和行为方式都受到法律明确规定和社会有效制约的政府。

政党:就是指人们为了通过选举或其他手段赢得政府权力而组织的政治团体。

政治:指的是人们在特定的经济基础上,通过夺取或者运用公共权力而实现和维护特定阶级和社会利益要求,处理和协调各种社会利益要求的社会关系。

政治参与:是指普通公民通过各种合法方式参加政治生活,并影响政治体系的构成、运行方式、运行规则和政策过程的行为。

政治改革:是指政治关系的调整与变化,也即统治阶级中的政治领导集团根据社会利益矛盾状况及其对统治权的要求,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政治体系的改进,调节政治关系,以巩固和完善政治统治的过程。

政治革命:是指以阶级为政治主体旨在推翻另一个阶级的政治统治的暴力行动,是政治权力迅速实现变更,以一种政治体系代替另一种政治体系的激烈的变革。

政治共识:它指的是人们对政治社会中公民的基本权利和政治制度的一种普遍的认识与看法。

政治合法:是指人们根据其政治正义观念来判定的政治秩序的合理性,其核心观念是人们对政治合作的理解。

政治合法性:是指人们根据其政治正义观念来判定的政治秩序的合理性,其核心观念是人们对政治合作的理解。

政治监督:又称之为自上而下的监督,它属于政治治理行为范畴,指的是在政治治理过程中,国家有权机关为保证公共权力主体在所担负职权的正当范围内行使公共权力,而对其进行监视、检查、控制、纠偏的各种活动,包括宪法监督、立法监督、行政监督、司法监督,以及政党监督。

政治权力:是一种政治能力,也是一种政治工具,它反映的是一种政治关系,即支配与服从、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

政治权利:一般指公民在政治生活中所享有的权利,主要包括政治自由、政治参与和社会平等三个方面的权利。

政治态度:是指在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动机心理过程基础上形成的综合性心理过程,它是政治行为的准备阶段,是政治行为的重要环节。

政治文化:是一国国民长期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对于生活其中的政治体系和所承担政治角色的认知、情感和态度,它与政府、政治组织等制度性结构相对应,成为政治体系的主观要素。

政治心理:是社会成员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对社会政治生活的各个方面的一种自发的心理反映,表现为人们对政治生活的某一特定方面的认知、情感、态度、情绪、兴趣和信念等等。

政治信仰:是人们对特定政治理论、信条、制度等深深的以情感卷入。

重叠共识:指的是持不同世界观、社会观和宗教观的人们在根据其各自的学说,在政治基本问题上给予各自的支持,并形成一个重叠的基本相同的政治秩序观念。

总统共和制:是指总统与议会均由选举产生,总统与议会分享实际权力。总统既是国家元首,也是政府首脑,直接领导政府,掌管最高行政权。政府成员由总统提名并经议会通过后产生,对总统负责。议会掌握立法权,但不能选举产生总统,也不能对政府表示不信任。同时,总统也元权解散议会。总统与议会之间存在权力制衡关系。

第五篇:考研政治学名词解释总结

名词解释:

政治关系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基于社会利益要求和利益关系而形成的,以政治的强制力量和政治权利分配为特征的社会关系。包括三个层次,利益关系、权力关系、权利关系。

政治权力是人们选择以力量对比和力量制约作为实现和维护自己利益的过程中,聚集形成的一种力量。

政治权利是指在特定的经济社会关系及利益关系基础上,由政治权力确认和保障的社会成员和社会群体拥有其共同利益的法定资格。

政治行为是政治关系的直接动态表现,它是人们在特定利益基础上,围绕着政治权力的获得和运用、政治权利的获得和实现而展开的社会活动。

政治管理是指政治权力主体为了协调利益关系和解决利益矛盾,实现社会共同利益要求,必须承担社会公共职能,实施对于社会的管理的行为。

政治参与是普通公民通过各种合法方式参加政治生活,并影响政治体系的构成、运行方式、运行规则和政策过程的行为。它是政治权利得以实现的重要方式。

国家是经济上占有统治地位的阶级为了维护和实现统治阶级共同利益,按照区域划分原则而组织起来的,以暴力为后盾的政治统治和管理组织。

国家元首是一个国家实际上或形式上的对内对外的最高代表,是国家主权的实际掌握者或象征,在国家机构体系中,实际上或形式上处于首脑地位。

立法机关是指有权制定、修改、废止或恢复法律的国家机关。立法机关是国家立法权的组织体现。

行政机关是贯彻国家政治决策、管理国家行政事务和各行政职能部门的机关,它是国家行政权的组织体现。

司法机关是维护法律的部门,是国家司法权的组织体现。

政党本质上是特定阶级利益的集中代表者,是特定阶级政治力量中的领导力量,是由各阶级的政治中坚分子为夺取或巩固国家政治权力而组成的政治组织。

政党制度是指由国家法律规定或在实际政治生活中形成的关于政党的社会政治地位、作用,执掌政权或参与政治的方式、方法、程序的制度性规定。

政治文化是政治关系的心理的和精神的反映,它是人们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形成的对于政治的感受、认识和道德习俗规范的复杂综合。由政治心理与政治思想两个层次构成。

政治心理是社会成员在社会政治实践中对社会政治关系及其表现出的政治行为、政治体系和政治发展等政治生活各方面现象的一种自发的心理反映。

政治社会化是指人们在特定的政治关系中,通过社会政治生活和政治实践活动,逐步获得政治知识和能力,形成和改变自己的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的能动过程。

政治发展本质上是政治关系的变革和调整。随着生产力和经济社会关系的发展和变迁,社会利益关系和利益矛盾会不断发展和变化,造成政治权力关系和政治权利关系的变革和调整,形成社会政治发展。

政治改革是指政治关系的调整和完善,是统治阶级中的政治领导集团根据社会利益关系中共同利益的要求、利益矛盾状况,根据社会成员对于政治权力和政治权利的要求,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的旨在改进政治体系、调节政治关系以巩固和完善其政治统治的政治过程。

政治民主是指在特定的经济关系和利益关系基础上,保障公民政治权利得到平等实现的政治形式。

社会主义民主是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通过社会主义革命而建立起来的政治形态,是保证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政治权利得到广泛、真实、平等实现的政治形式。

国际体系主要由以国际分工为基础的世界生产体系、以不平等交换为基础的世界贸易体系、以垄断资本为基础的世界金融体系和以统治剥削为基础的世界殖民体系所组成。

国际政治格局是指国际舞台上的主要政治力量之间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结构状态。简言之,国际政治格局就是国际政治舞台上的政治力量的对比状态。

国际行为主体是指能够独立地参与国际事务并发挥影响和作用的一系列实体。

国家主权是指一国固有的处理其国内和国际事务而不受他国干预或限制的最高权力。实力是指在国际政治中,行为主体所拥有的维系其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和非物质力量,是维护自身利益、推行对外战略和影响其他行为主体行为的重要基础。它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既是衡量行为主体的国际地位、作用和能力的尺度,又是行为主体借以实现其对外目标,维护其国家、民族或共同体利益的手段。

国家实力,也称综合国力,是指一国所具备和拥有的各种力量的总和。

非国家行为主体是指那些主权国家之外的、能够独立地参与国际事务并发挥职能作用的政治、经济实体。

国际组织是指由不同国家成员基于特定目的,以一定的协议或法律形式设立的组织机构。跨国公司是指那些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在其他国家和地区设立分支机构或控制子公司的国际垄断组织。

国家利益是指一个国家内有利于其绝大多数国民的共同生存与进一步发展的诸因素的综合。

国际冲突是指国际行为主体之间为实现各自的利益和目标而进行的对抗性或敌对性的相互作用,是国际行为主体之间由于所追求的利益和目标的不同而处于自觉地对立之中的相互行为和相互活动。

国际合作是指国际行为主体之间基于相互利益的基本一致,而在一定的问题领域中所进行的政策协调行为。

自然环境通常是指围绕人类社会的自然界,其中包括作为生产资料和劳动对象的各种自然条件。它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自然基础,是社会物质生活必要的条件。

国际法,又称国际公法,是国际社会中用以调整国家间相互关系、规定国家的权利与义务的原则和制度的总称。

意识形态主要指关于某一社会制度或生活方式的一系列根本的政治、经济及社会的价值观念。

下载政治学+名词解释word格式文档
下载政治学+名词解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电大行政管理专科《政治学原理》名词解释题库

    《政治学原理》名词解释题库 2014年3月整理 (更新至13年7月试题) 17.重叠共识:指的是持不同世界观、社会观和宗 教观的人们在根据其各自的学说,在政治基本问题上给予各自的支持......

    比较政治学

    比较中国古今行政监察制度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在我国更全面的融入全球化进程和世界市场体系的趋势下,行政监察职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监察制......

    政治学

    深入推进反腐倡廉建设为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提供坚强政治保证——中共马鞍山市纪律检查委员会向市第八次党代会的工作报告(摘要)(2011年9月6日)张正耀一、主要工作回顾市第七次......

    政治学

    个人讨论提纲: 舆论监督是新闻媒体运用舆论的独特力量,帮助公众了解政府事务、社会事务和一切涉及公共利益的事务,并促使其沿着法制和社会生活公共准则的方向运作的一种社会行......

    政治学

    政治学原理形成性考核册答案 政治学原理作业1 答案:一,我认为对政治权力而言,权力制约与道德制约都很重要,权力制约是外力作用,道德制约主要是靠掌握权力的主体自身的反省,......

    政治学

    山西藏山的文旅结合路 2011-07-13 10:48:34来源:中国旅游新闻通讯社进行评论------------------■ 旅新社记者 王文华山西盂县藏山地处太行山西麓,因春秋时期藏匿赵氏孤儿得名......

    政治学

    政治的概念:政治是阶级社会中以经济为基础的上层建筑,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是以政治权力为核心展开的各种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总和。 《共产党宣言》:是无产阶级的第一个政治纲领,......

    政治学 2

    一、单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认为政治的根本问题是( ) A.国家政权 B.阶级关系 C.政治革命 D.政治运动 2.象征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权力机构是( ) A.国会 B.政府首脑 C.行政首长 D.国家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