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十七大报告新名词解释之一 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十七大报告有关对外开放新提法、新名词解释之一 ——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2007-10-23 14:06 文章来源:姜荣春
文章类型:原创
内容分类:调研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在提到如何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具体路径和措施时,明确提出“拓展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的新要求。这是新时期对外开放的重要主题。
从经济学意义上说,开放型经济的概念有两种涵义:第一,古典经济学中原指存在对外贸易的经济,现代的开放经济不仅指贸易自由化的经济,还包括资本、劳务和人员实行比较自由的流动。在此意义上,开放型经济是与封闭型经济相对的概念。在开放型经济中,要素、商品、服务等等可以较自由地跨国界流动,从而实现最优资源配置和最高经济效率。第二,开放型经济还指一种经济制度与外部世界联系的倾向,在此意义上,对于对外经济联系政府干预较少或实行自由放任政策的即为开放经济。
开放型经济与外向型经济有所不同。外向型经济以出口导向为主,总体上是一种政策性开放;而开放型经济则以降低关税壁垒和提高资本自由流动程度为主。总体上实行中性化政策,是一种制度性开放。
一般意义上的开放型经济,是指参与国际分工和交换深度较大,商品、劳务、资本和人员跨国界流动较为自由的一种经济。由于其与外部经济联系比较密切,获得发展的机遇更多,受到外部冲击的可能也较大,但其自身调整和适应能力也较强。一国经济的开放程度除了与该国的资源禀赋、国家大小有关,最关键是其经济制度的性质。衡量指标主要有出口占GDP比重、对外贸易额占GDP比重、资本流出入量、企业跨国经营情况等等。一国经济市场化程度越高,越接近于开放型经济。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发展开放型经济已成为各国的主流选择。
1993年14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首次提出发展开放型经济。党的十五大报告,江泽民同志在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战略中,又提出“发展开放型经济”;2000年10月,党中央召开的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中,再次强调,要“发展开放型经济”;2001年3月,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批准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扩大对外开放,发展开放型经济”正式写入“十五”计划,并进一步做了阐释,其涵义即为 “要以更加积极的姿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趋利避害,不断提高企业竞争能力,进一步推动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促进我国现代化建设”,具体包括“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积极发展对外贸易”、“积极合理有效地利用外资”、“实施‘走出去’战略”。
“发展开放型经济”与“扩大对外开放程度、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开放”等以往的提法相比,更简明、更概括、更突出,更适合我国加入WTO和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形势,也更易于被国际社会理解与接受。
从我国面临的国际背景和现实国情看,发展开放型经济实际上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当今世界,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推动生产力突飞猛进,我国人口众多,在相当长时期里,丰富而且素质较高的劳动力资源是我国最大的比较优势;另一方面,资源瓶颈和生态环境恶化的制约将越来越明显。因此,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我国必须发展开放型经济,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积极参与国际分工,才能有效利用后发优势,充分发挥比较优势。
发展开放型经济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从国际经验看,成熟的市场经济都是开放型经济。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只有充分利用国内外市场,才能真正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最后,发展开放型经济同我国对外承诺的国际义务也是一致的。
从把“发展开放型经济”写入十五大,到十七大报告提出 “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经济领域的进一步深化和发展。
今年9月28日,胡锦涛同志主持中央政治局第44次集体学习时,提出要“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并对此提出五点具体要求。
在十七大报告中,又两次提到“开放型经济”,强调“开放型经济进入新阶段”,要“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这既是对过去成功经验的肯定,又给未来的发展战略指明了方向。“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是“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意味着不但要发展对外贸易,还要优化贸易结构,促进国际收支平衡;不但要成功“引进来”,还要顺利“走出去”,并形成自身新优势;不但要沿海开放,也要开放内地和沿边;不但努力推动WTO多边自由化进程,也积极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在紧抓经济全球化带来良好机遇的同时,注重防范国际经济风险。
“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还意味着在国际经济舞台上,我们要有全球视野、大国责任感,致力于建立公平非歧视性开放型经济体制,致力于互利共赢,而不是以邻为壑;在自身经济发展的同时,尽量兼顾其他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利益。
第二篇:如何进一步提高我国开放型经济水平范文
如何进一步提高我国开放型经济水平?
实践证明,对外开放是实现强国富民的必由之路,在新的形势下,我们应审时度势,认真实施互利共盈的对外开放战略,进一步提升开放型经济的水平,在新一轮世界经济调整中抢占先机,在国际经济秩序的大变革中赢得新的战略机遇。
一要努力稳定对外贸易增长,加快推动外贸发展方式的转变。当前稳出口的困难比较多、难度比较大。既要就外贸自身做文章,继续完善外贸政策,通过采取结构性减税,强化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功能和措施,切实减轻外贸企业的成本负担,千方百计帮助企业拓展国际市场特别是新兴市场;还要在外贸之外下功夫,把实现稳定外需和扩大内需有机结合起来,帮助出口企业通过开拓国内市场,保证一些出口企业的实力,它们的存活是外贸稳定增长的一个基础和根本。
二要继续坚持“引进来”,充分发挥外资对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积极作用。要变招商引资为招商引智、招商选优,重视优化利用外资的结构,要增强外资对我国的技术进步、产业结构升级的促进作用。国家也已经有明确的政策,要严格限制高耗能、污染重、水平低、产能过剩的项目,要鼓励外资投向高端的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新能源、节能环保等产业领域。还要进一步促进利用外资的方式的多样化。
三要以更大的力度推动实施“走出去”战略,开拓我国经济发展的新空间。一定要像重视“引进来”一样,要重视“走出去”,致力于打造我们自己的跨国公司。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国际分工,在更广阔的空间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资源的配置。探索外汇储备的多元化利用途径,支持企业对外进行一些战略资源的投资。通过各种渠道消除对中国企业“走出去”的误解和疑虑,特别是要大力支持民营企业“走出去”。
四要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结构改革,我们要谋求战略主动。当前国际社会正在努力改革和完善已有的全球经济治理结构,新兴经济体正在崛起成为支撑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在优化全球的经济治理,我们在实现世界的包容性发展方面需要发挥更加积极、更加主动、更具有建设性的作用。
第三篇:十七大报告新名词解释之三 提升沿边开放
十七大报告有关对外开放新提法、新名词解释之三 ——提升沿边开放
2007-10-25 16:06 文章来源:陈霖
文章类型:原创
内容分类:调研
1992年3月,国务院批准开放黑龙江省黑河市、绥芬河市,吉林省的珲春市,内蒙古自治区的满洲里市、二连浩特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伊宁市、塔城市、博乐市,云南省的瑞丽市、畹町市、河口市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凭祥市和东兴镇等13个沿边市、镇,使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由沿海、沿江扩大到沿边。当时沿边开放的内容主要是边境贸易和边民互市。最近几年中央又先后提出了“周边是首要”、“安邻、富邻、睦邻”和“兴边富民”的方针政策,为扩大和提升沿边开放指明了方向。作为提高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内容之一,十七大报告提出“提升沿边开放”,可谓条件具备,恰逢其时。
目前,周边国家经济进入蓬勃发展期,为中国提升沿边开放奠定了基础。俄罗斯,1999年以来经济保持稳定快速增长,近6年年均增长率超过6%,2006年达到6.7%。中亚地区,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增长最快的区域。据亚行估计,2006年中亚地区GDP增长率达到12.4%,2007年和2008年经济将分别增长10.3%和9.4%,增速远高于亚洲和世界平均水平,该地区人均收入在十年内将翻一番。印度,是世界经济不可忽视的增长引擎。在过去25年,印度经济年均增长率6%,最近4年年均经济增长率超过8%,按购买力平价,已是世界第四大经济体。东盟,仍是快速发展地区,去年地区GDP增长了6.0%,今年还将增长5.6%,中国-东盟自贸区建立以来,双边交往日益增多,贸易投资获得快速发展;越南正在成为新兴的全球制造基地,中越加强在制造业等各领域的合作具有很大潜力和空间。提升沿边开放,加强与周边国家经贸合作,能使双方受益,实现共同发展,互利双赢。
提升沿边开放有助于营造和谐的周边环境,促进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兴边富民,整固边疆。按照“睦邻、富邻、安邻”的周边政策,发展和加强与周边国家的关系是中国对外关系的首要任务,加快沿边开放有利于中国同周边邻国实现共同发展、共同富裕,有利于为中国的经济发展营造和谐的周边环境。加快沿边开放还有利于中国国内经济的协调发展。中国城乡和区域发展差距很大,目前城乡收入差距为3.2:1,东中西部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差距为2.68:1.28:1,东中西部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差距为1.46:1.02:1。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和中部崛起等战略,是中国政府为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所采取的重要举措。实施沿边开放战略,有利于提高边境地区对外开放水平,加快中国陆路开放通道建设,推动边境地区乃至中西部地区更好更快发展,对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意义重大。提升沿边开放,也能使国家的快速发展和对外开放惠及边民,帮助边民尽快富裕,安居乐业,整固边疆。
扩展和充实沿边开放的内涵,加强与周边的多双边经贸合作机制建设,提升沿边开放。沿边开放可以充分利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上海合作组织、中国-巴基斯坦自由贸易区,以及与毗邻国家的多双边经贸合作机制,积极拓展各种形式的边境经济贸易和技术合作。要重点建设一批边民互市贸易示范点,制定优惠贸易政策,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要将“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为加强同周边国家的经贸合作提供重要动力。目前,有些边境地方正在与周边国家共同建设跨境经济合作区,如新疆的霍尔果斯口岸与哈萨克斯坦的中哈经贸合作中心。这种多双边联合建设规范的跨境自由经济区,促进边境地区积极参与次区域经
济合作的尝试和探索,是促进边境经济技术合作的新思路。加强与有关周边国家的交流沟通,进一步完善双边经贸合作协调机制,将各种形式的边境经济技术纳入双边机制,引导现有的边境贸易、边民互市贸易和跨境经贸合作区积极有序地发展。
第四篇:十七大报告中最重要的新名词[范文]
十七大报告中最重要的新名词
坐在电视机前仔细聆听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开幕式上所作的政治报告,感到报告立意高远,思想丰富。尤其是报告中出现的新名词如“软实力”、“思想库”、“票决制”、“人文关怀”、“自治机制”、“精神家园”、“生态文明”、“亲和力”等等,如阵阵清风吹来,让人感到耳目一新、精神一振。这其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最让人关注也是参与十七大报告调研的专家认为最重要的新名词。
何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按照总书记的阐述,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专家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提出,意味着指导中国发展的理论有了新的变化。
这一理论体系有两个特点值得注意。
一是历史性,即这一理论体系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过风雨检验,有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的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二是开放性,即这一理论体系是与时俱进的,能够不断吸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
历史性,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一脉相承的,这“一脉”,就是必须牢牢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不动摇。
开放性,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充满生机活力的,要保持这种生机活力,就必须不断注重和坚持改革创新发展。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第五篇:《十七大报告》中最重要的新名词及其特点范文
坐在电视机前仔细聆听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开幕式上所作的政治报告,感到报告立意高远,思想丰富。尤其是报告中出现的新名词如“软实力”、“思想库”、“票决制”、“人文关怀”、“自治机制”、“精神家园”、“生态文明”、“亲和力”等等,如阵阵清风吹来,让人感到耳目一新、精神一振。这其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最让人关注也是参与十七大报告调研的专家认为最重要的新名词。
何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按照总书记的阐述,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专家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提出,意味着指导中国发展的理论有了新的变化。
这一理论体系有两个特点值得注意。
一是历史性,即这一理论体系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过风雨检验,有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的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二是开放性,即这一理论体系是与时俱进的,能够不断吸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
历史性,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一脉相承的,这“一脉”,就是必须牢牢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不动摇。
开放性,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充满生机活力的,要保持这种生机活力,就必须不断注重和坚持改革创新发展。
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