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基于核安全的中国核能与可持续发展
基于核安全的中国核能与可持续发展
08地理科学 冯嘉琪 20082601052 前言
2011年3月11日,在日本福岛发生了9级大地震,随之引发了海啸。祸不单行,地震和海啸还导致了福岛出现核泄漏事故。日本人们再一次承受着核能这种先进科技带来创伤,数十万人流离失所,痛失亲人。日本成了全世界关注的焦点。
核能最初以武器的形式出现,使得日本率先成为了核武器的试验品。“福星与恶魔,只是一念之差”,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各国积极利用核能发展电力,为世界能源危机带来了光明。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事故提醒了人们关注核安全,可在阴影还没散去的今天,日本有了同样的遭遇。
核泄漏事故发生后,各国纷纷搁浅手中的核电站发展项目,各国人民对于核电发展众说纷纭。中国作为为世界上的能源消耗大国,人口众多,在世界能源日渐紧张的情况,联系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发展核电站必要性值得深思。
一、切尔诺贝利和日本福岛的核泄漏事件后影响(Chernobyl disaster & 2011 Japanese nuclear accidents)
1986年4月26日,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事故发生在前苏联乌克兰地区,这是曾被认为是历史上最严重的一场核泄漏事故,也是唯一一场被International Nuclear Event Scale评定为7级的核泄漏事故。切尔诺贝利的核泄漏发生后,消防队员已最快的速度到达现场。当时没有一个消防队员知道这是一场核泄漏事故导致的火灾,仅仅认为是发电厂发生事故;核电厂的员工对于核能发电也没有太多的认识,无法以最快的速度对事故进行处理;政府次日开始疏散30km范围内的人群,被疏散的人群被仅告知发电厂发生事故,需要疏散大约三天,不久后人们又回到了他们原来居住的地方继续生活。这一切,都在他们的身体受到了核辐射伤害后,人们才知道这一切的真相。
事隔66年后的今天,核泄漏事故再次发生在日本人的身上,9级地震破坏了福岛人们的家园,海啸无情地袭击着无辜的一切。福岛核电站逃不过大自然的强大力量,出现了严重的事故。日本人冷静地处理着,世界各地给予了力所能及的帮助。世界核能大国——法国,向日本伸出援手,紧锣密鼓的筹备着核泄漏事故后的处理。
切尔诺贝利和日本福岛核泄漏事件为现时中国人了解较多的核泄漏事故案例。媒体对于核能使用的报道都偏向于核泄漏对社会和人体造成的重大伤害,人们群众在此基础上再去看待核能发展难免存在消极影响。中国人对于核泄漏的恐慌程度可以表现在我国各大城市出现的“抢盐”潮,由于人们得到的消息片面和对核辐射了解严重不足,出现了这个甚至在日本地区都没有发生的现象。我国正在规划当中的核电站,大部分处于沿海地区,人口密集。人们的消极情绪无疑会影响核电站和各个核能使用项目的进行。结合我国实际情况,能源危机的影响下,人们正确认识核能使用有很大的必要性。
二、中国使用核电的必要性
中国经济发达的地区主要在东部沿海地区。北煤南运,西电东送,一直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目前,中国电力供需矛盾紧张,尤其是华东、华南、华北及其沿海一带,是中国工业最发达的地区,其工业产值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70%以上。可是这些地区电力供需矛盾最为紧张。长期以来,国内许多人认为中国能量资源丰富,发展核电的必要性不大,但纵观我国其他可利用的能源,存在以下问题:
(一)我国煤炭资源有限,不可能作为长期主要能源
我国目前能源生产中,煤炭占74%。由于我国煤炭资源丰富,在今后一段时间内,煤炭仍将是我国主要能源。据估计,到2050年,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我国能源消耗将达到目前水平的5倍左右,如果维持我国煤炭的消耗占总消耗量的70%水平估计,则2050年煤炭的年消耗量将达50亿吨。这样,到21世纪60年代,我国可经济开采的煤炭将被开采完毕。因此,我国要长期以煤炭为主要能源,显然是不可能的。
(二)以煤炭为主要能源,运输紧张状况不可能解决
我国煤炭资源主要分布在北方地区,东部沿海经济发达的地区缺乏常规能源。因此煤炭运输成了我国经济建设的重要问题,其运输占据铁路货运量的40%,即使加紧修建铁路,运输问题还是难以解决。
(三)燃煤污染严重,我国的环境无法承受
煤炭燃烧对环境的污染比石油和天然气严重得多。其燃烧大量产生烟尘、二氧化硫,二氧化碳,给许多大城市造成严重污染。产生的大气污染和酸雨更是给我国带来了占GDP 5%的经济损失。我国的环境将无法承受这样的“黑盒子”现象。
(四)煤炭是一种重要的不可再生的化工原料 随着煤炭大量燃烧,资源将越来越少,价格也将日益昂贵。如果仅将煤炭付之一炬,不但污染环境,而且在经济上将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
(五)我国水能资源也不可能成为主要能源
我国水能资源丰富,但由于我国水资源大部分集中在西南地区,输电设施的投资也相当巨大,而且地质条件复杂,能经济开发的水能资源不到总资源的一半。即使在2050年可经济开发的水能资源全部开发完毕,也只相当于两亿多吨标准煤,与50亿吨需求量相比,只是杯水车薪,因此水能不可能成为我国的主要能源。
(六)石油资源、风能、太阳能无法满足需求量
据统计,2020年以后,国内石油供应的对外依存度达50%以上,煤炭的开发利用又受到环境、运输等条件限制;水电装机容量进一步持续发展的余地不大;非水可再生能源如风能和太阳能,存在能量密度低和供能间断性等问题。
加之石油价格猛然飙升,世界石油蕴藏量逐渐减少,使得能源危机越发紧张。与此同时,核电是一种经济能源。核电站是一种高能量、少耗料的电站,核裂变释放的能量比任何一种化学反应释放的能量都大几百万倍。开发利用新型的和能源,是人类生存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三、中国核电站的使用现状及安全性
(一)我国使用中的核电站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国第一座实验核电站——秦山核电站,第一座大型商用核电站——大亚湾核电站,先后建成投产。
1、秦山核电站安全性保障
与1991年12月15日并网发电成功,位于浙江省海盐县,是中国自己设计和建造的第一座核电站。它的反应堆安全壳是一座高40-50米,内径36米的圆筒形钢筋混凝土建筑物。在安全壳内还修了一道2米厚的核反应堆屏蔽墙,这道屏蔽墙在一般情况下可以防止核辐射外泄,并且在屏蔽墙外设置钢板衬里的安全壳。1986年,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发生后,秦山核电站将安全问题提到了最高位置,在设计上精益求精,建造了多重屏蔽物,建立了独立多重保护系统采取了防止核反应堆熔化以及抗震和安全电网等措施。在施工中实行了一套严格的质量管理办法,每个项目和每道工序都必须验收合格。
秦山核电公司负责秦山核电站的运行和管理,积极与国际接轨,向世界同类电站的先进水平迈进,采用国际通用的核电站综合性能指标要求和考核核电站的运行水平,引进推行国际上先进的管理方法,不断改善提高安全运行水平,2、大亚湾核电站安全性保障
大亚湾核电站,位于广东深圳市麻角岭,是我国内地第一座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大型核电站。它采用的是法国产压水反应堆,外面有三道安全屏障。有长1400米、高14-16mii的防浪大堤,深入地下约16米的防渗帷幕阻止海水向内渗透。其仪器采用了世界公认的、技术上最成熟的设计和设备以及最先进的管理技术、在安全技术方面是无可怀疑的。
麻角岭的选址谨慎,经过地震、地质、水文、环境等条件较长时期的勘察评价,即使发生级数较高的地震,对核电站的影响也不大。大亚湾核电站距离人口聚居地超过20公里,并且有天然屏障。
(二)我国发展核电的条件
中国核电在技术研发、工程设计、设备制造、工程建设、项目管理、营运管理等方面,具备了相当的基础和实力,为加快发展积累的经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核电设计
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已组织有关核电设计院,开展了国产化百万千瓦级压水堆核电机组的设计工作。
2、核电技术研发
我国核工业建立了专业齐全的核科研体系,建成了具有国际水平的大型核动力技术实验基地。在设计技术研究工作中,解决了核电站工程设计的许多技术难点,初步形成了一套先进反应堆设计方法和试验验证手段。
3、核电工程建设管理
在工程项目管理中,实行了招投标制和工程监理制,通过招标选择施工承包商和设备采购,有效降低了成本,确保了施工质量。
4、核电设备制造
我国除了数字化仪控制系统等少部分设备以外,国内已经具备了设计和制造百万千瓦级压水堆电机组大部分设备的能力。
5、核燃料保障
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了包括铀矿地质勘探、铀矿采冶、铀转化、铀浓缩、元件制造以及乏燃料后处理、放射性废物管理等环节的较完整的核燃料循环工业体系。
6、建立了完善的核电安全管理、核事故应急和技术后援体系 我国政府特别关注核能的安全问题,已经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安全监督管理体系和核安全法规,行程里一直独立的核安全监管技术队伍。
7、核电站厂址资源
我国完成初步可行性研究的厂址绝大部分在沿海地区可以满足至2020年的需要。
8、我国核电发展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
为我国迅猛发展提供了基础保障,在不破坏环保的情况底下,使得能源危机减缓满足我国的可持续发展。
四、中国核能与可持续发展
由以上论述可知,我国发展核能是具有必要性和保障性的。根据我国面临的能源供需不平衡、能源危机和较为严重的生态问题,核能利于可持续发展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有利于解决我国能源供需不平衡
1、地域间供需不平衡
我国主要的能源消耗地在东部沿海地区及工业带沿线地区,主要以工业消耗为主。而我国的火力发电主要在北方地区,水力发电在大西南地区,风力发电和太阳能发电又满足不了现时需要,长期处于能源供应地与消耗地不一致的状况。核能发电具有可行性的选址比较丰富,而且大多数位于沿海地区,为东部沿海地区提供了较为便利的电力资源,减缓了由于地域间供需不平衡而带来的矛盾,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
2、消费量与供给量矛盾
从消耗来看,工业的能源消耗最大,占总消耗能源的70%,其次,城市的能源消耗量也较大。据统计,我国要到2018年前后才能实现工业化和城市,接下来的几年,各地为了经济发展,能源的消耗量会达到一个峰值。在能源供给量有限的情况底下,低消耗、高产能的核能资源成了较为经济和清洁的能源。
核能的适当发展,有利于我国能源安全,保持我国煤炭、石油等化石燃料的储备量,使这些化石燃料达到更高的效率。
(二)有利于能源长期有效利用
1、核能使用降低全国火力发电的比例 按目前不完全的统计口径,2004年,煤炭在一次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中分别占75.6% 和67.7%,石油占13.5%和22.7%,天然气占3.0%和2.6%,水电占7.9%和7.0%。而核能及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在能源结构中所占比重还微乎其微。核能是比较清洁可控的现代能源,也是近期比较经济合理的替代能源,随着技术进步,安全保障也很完善。从国际上看,法国等发达国家在核能开发利用上做得很好,值得借鉴。法国也是传统能源资源短缺国家,通过从战略高度发展核能.法国的能源自给率从27%提高到50%,有效地减少了石油进口依赖。
随着核能技术成熟与安全系数的提高,我国可利用核能为不可再生资源的储备量提供的保证。
2、储备煤炭资源用于高效利用形式 2007年,我国成了最大的焦炭生产国和出口国。焦炭工业在效益上臂普通的煤炭为主的火力发电效益更高。
煤炭的高温分解和气化技术已经得到发展和提高。最近,基于煤炭的化工技术,如:煤炭液化、煤炭气化、煤炭合成产品都逐渐在中国的市场推出。
煤炭通过焦炭生产和气化之后得出了乙醚、酯等化工品,再经过分解后变为电力资源和甲醇等更为实用的动力和产品。新的煤炭化学工程有利于国内煤炭资源丰富的地方进行经济发展。这种高利用率,高效益的生产方式使得我们认识到煤炭资源不仅仅只有发电原料。
核能可以逐渐降低煤炭发电的比例,储备我国丰富的煤炭资源,用于效益更高的化工生产,实现不可再生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三)有利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
首先,由于世界人口急剧增长,尽管进行了保护能源的努力,但预测表明对能源的需求仍然在继续增长。尤其在电能的利用上有急速上升的趋势。世界上能源利用已经达到一定水平,环境影响的重要性已经超越了地方和区域的规模。我国的酸雨问题就是化石燃料燃烧排放物所引起的,而我国是世界上重要的燃煤大国,每年排出大量的二氧化碳与二氧化硫。其次,IAEA与其他10个国际间组织早在赫尔辛基电和环境专家研讨会中指出:在常规运转状态下,核动力及可更新能源系统处于健康风险谱的较低端,煤和石油的能源系统处于健康风险谱的较高端;来自于核能、石油、天然气的严重事故的人类健康风险在大小上处于同一个量级,比水电事故的风险要小2个等级。甚至,我们无法预测化石燃料燃烧带来的天气变化将会对我们的社会与经济带来何等的影响。
综上所述,电能是非常清洁的二次能源,使用效率也非常高。以火力发电为主的形式虽然暂时能够满足我国的能源需求,但是其污染环境和资源的有限程度促使我们必须找到新的替代能源。基于核能具有较好的安全保障,兼顾其他不可再生能源及水电能源的安全系数,这种清洁能源是值得我国使用的。
后记
也许核泄漏事件会在人们的心目中蒙上一层阴影,但是我们还需辩证看待核能在中国的发展问题,结合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思考核能在我国的发展模式与程度。
中国的核能开发技术已经逐步完善,同时中国也面临着能源安全与环境污染等问题,在同时兼备开发核能的安全性和必要性情况底下,我认为核能成为煤炭资源的替代能源有其必要性,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核能会体现出其优越性。
人们对于核能的认识也应该有更加深刻的了解,避免由于媒体对社会热点的关注而带来对核能发电的片面认识。
第二篇:核安全
世纪之核
两刃利剑——核
一提到核能,人们肯定会不自觉地联想到最近日本由于大地震而引发的严重核泄漏,或是1986年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迄今为止后果最严重的核电站事故。这些事故都导致了极其严重的自然、社会灾难。
然而作为二十世纪才发展起来的新能源,我们即使面对着核能暗藏的诸多危险,也一定要坚持发展核能这一条路。
首先,作为一种新型能源,核能在二十世纪上半叶许多才华出众的量子物理学家的努力下成为现实。但它说到底也还是一种没有成熟的技术,在生产使用的时候伴随着巨大的风险是无可奈何的事。而且其实核能的危险在近阶段被夸大了,尤其是在日本核泄漏之后。
就以日本为例,它作为一个以严谨著称的国家,在核安全领域却显得相当疏漏,令许多人无法理解。但是在综合考虑的时候,我们不能忘了日本频发的自然地质灾害,对核电厂设施的安全工作带去了额外的许多负担。而且,作为现今地球上唯一一个被核武器直接攻击的国家,日本对核能的民族感情是复杂的,甚至可以说是有些抗拒的。所以在为数不多的几次核危机后,整个社会都会掀起质疑核能之路的声浪。
但是日本的核能事业还是顽强的发展至今,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核能相对于传统的火力发电和其他的新兴能源相比,实在是有太多的优势了。早在1939年,科学家就指出一个原子裂变可以放出大约两亿电子伏的能量,再叠加上链式反应的效果,所产生的能量是巨大的。其他的能源根本难以望其项背。而且随着技术的成熟与发展,各类核设施的风险肯定会大大降低。除此以外,现在的核能是利用的核裂变反应,当可控核聚变成为现实的时候,人们就能用上相对安全环保高效的能源了。而这些都需要一个过程,一个发展的过程。
回到现实,核危险的阴影还是存在的。近些年的相关研究表明,核与核辐射恐怖仍然是一种现实的恐怖。由于核与辐射恐怖事件的危害因素——辐射是无色无嗅的,加上人们常常把辐射与原子弹联系起来,核与辐射恐怖事件更容易引起社会心理问题,引起人们的焦虑和恐惧。怎样解决这些问题呢?
在坚持发展核能的道路上,我们也要对核能的一些基本常识有所了解,这样既是保护自己,也是反过来促进发展。在核与辐射事件突发时,第一件事就是获取尽可能多的、而且是可信的关于突发事件的信息,并了解政府部门的决定通知。保持心态平衡,不要惶恐不安,不用再重现像这次一样疯狂的抢购食盐的丑态了。展望未来——核能的开发与应用
核能是具有广阔前景的新能源,但在它未来的发展上还存在着许多争议,我认为,未来核能发展的大方向应该是现有反应堆的优化和核聚变技术的开发。
现在的核裂变的控制应用技术已经到了相对比较成熟的阶段,但是还远未达到让人完全放心的地步,全球各地不是爆发的核危机使人们的神经一次次的绷紧,这信息本身就说明了核裂变技术的不安定性。所以,在未来的核能开发应用之路上,大方向是建立安全,高效,可持续的核反应堆。
除了这个大方向外,我们还应看到,核裂变有其自身固有的局限性,首先,在生产过程中,必然会产生许多带有放射性的核废料,而可控核聚变发电技术,如果控制好条件可以不产生放射性废料,这就大大降低了对环境可能造成的污染。其次,核聚变的原料不像核裂变的原料那样难以获得,它的原料是广泛存在于海洋中的氘和氚,每升海水含30mg氘,这30mg氘聚变产生的能量相当于300L汽油燃烧产生的能量。据估计,全世界海水中所含的氘达450000亿吨,这些氘通过核聚变释放的聚变能,可供人类在很高的消费水平下使用50亿年。最后,最难能可贵的是聚变能不像裂变能那样产生放射性,它是一种清洁的能源。但是核聚变技术还远未成熟,在社会中来说,更现实的是发展更先进的核反应堆(裂变)。应该建造怎样的裂变反应堆呢?应该怎样提高核的安全性呢?
更先进的反应堆,也就是更加安全,更加经济的反应堆。三哩岛核电站事故和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发生后反应堆的安全性进一步凸现出来,而公众的可接受性尤显突出。而经济性一直是核能发展的制约因素,只有提高经济性本身,核能才具有生命力。结合第4代核能系统概念,对下一代反应堆的基本要求是:安全性好,经济性好,性能优良,容易建造。
堆型的发展方向是至关重要的。轻水堆是目前核电站普遍采用的成熟堆型,因此下一代先进反应堆的研究与开发相当一部分力量仍集中在先进轻水堆方面。同时,对逐渐显示出优势,并有相当运行经验的其他先进堆型,如重水堆,高温气冷堆和快中子堆投以更大的关注。但是这些反应堆都必须要有一个共同点:具有良好的固有安全特性。即不管在人为地疏忽还是在自然灾害面前,在事故下不会对公众造成损害。举个例子,相当于最近的日本大地震后,福岛第一发电站也应该有足够的抗灾能力避免核泄漏的发生。
对高放射性废弃物的处置也是一大问题。目前的深埋隔离法显然不是什么万全之策,现有的比较有前途的是分离嬗变法。首先通过化学方法分离裂变产物,再另其中的毒性大半衰期长的元素衰变,最后变成稳定无毒的产物。
除上述两点以外,还要解决好核扩散的问题。比如说,钚有多种同位素,其中钚-239和钚-241是易裂变核素,而钚-240,钚-242不发生裂变。有些核反应堆如天然铀重水反应堆容易产生制造原子弹的良好材料——钚-239.另外一些反应堆如压水型动力反应堆燃耗高,会使相当一部分的钚-239生成钚-240,无法制造原子弹,这两者又很难分开,这对于防止易制成原子弹的核裂变材料落入恐怖分子手中是很有意义的。采用钍燃料的反应堆能更好的解决这个问题。
总而言之,科学技术的突破是核能开发应用的前提,基础学科的探索是核能发展的后盾。想要在核能上走的更远,除了综合考虑现实的各种因素外,还应着力新技术的开发与应用。
第三篇:核安全
保障核安全,理性协调并进
中国强调坚持理性、协调、并进的核安全观,中国为促进世界的和平发展贡献力量 3月24日,第三届核安全峰会在荷兰海牙举行,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受邀首先作主旨讲话。发展和安全并重、权利和义务并重、自主和协作并重、治标和治本并重,中国强调坚持理性、协调、并进的核安全观,将核安全进程纳入健康持续发展的轨道,彰显了中国的贡献和担当。热爱和平,呵护和平,中国声音举世瞩目。
和平利用核能,如同束炬希望之火。把火得当,可以沐浴光明和温暖;把火不慎,就只能积薪候燎。欲思其利,必虑其害;欲思其成,必虑其败。只有抱有十足的理性态度,和平利用核才能真正拓展人类的美好前景。中国的核安全倡议,引发了共鸣。东盟秘书处公共事务部主任李键雄认为,习近平主席“发展和安全并重”的阐述,是东南亚国家构思核能发展计划时需要谨记心中的。
当前,全球430多个核电反应堆、250多个核研究反应堆、200多个核燃料循环设施在运转。这其中无论哪一处设施、哪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需要面对安全威胁的都是整个世界。要让更多国家加入国际核安全进程,争取实现核安全进程全球化,让各国加强交流、包容互鉴,让有关多边机制和倡议统筹协调、协调努力,确保在核安全问题上,没有一个伙伴掉队。中国的呼吁,着眼全局。
立规矩,铸方圆。确保核安全,制度保障和普遍遵循的指导原则必不可少。然而,各国国情不同,核能事业处于不同发展阶段,面临的核安全挑战也不尽相同,简单搞一刀切的办法难以解决现实难题。只有充分尊重各国根据本国国情采取最适合自己的核安全政策和举措的权利,尊重各国保护核安全敏感信息的权利,坚持公平原则,本着务实精神,才能稳妥推进国际核安全进程。中国的着眼,观照公正。
务本强末,多举并重。完善核安全政策举措,发展现代化和低风险的核能技术,坚持核材料供需平衡,加强防扩散出口控制,深化打击核恐怖主义的国际合作,是消除核安全隐患和核扩散风险的直接和有效途径。营造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发展和谐友善的国家关系,开展和睦开放的文明交流,才能实现核能的持久安全和发展。中国的主张,筹策深远。
促光明前进,让黑暗却步。正义的力量多一分挚诚努力,恐怖主义就少一次可乘之机。实现持久核安全,各国共担责任。作为一个发展核能事业50多年的国家,中国不仅全面采取核安全保障举措,保持了良好的核安全记录,同时积极推动核安全国际合作。如今,世界倾听中国的核安全观,再次见证中国为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第四篇:核安全文化
核安全文化
时至今日,美国的核管会(NRC)在对第四代核电站技术进行安全评估时,“几乎假设倒霉的操作员把所有能犯的错误都犯了一遍,同时还赶上天灾(地震或海啸)”
本刊记者 李珊珊
人类在利用核能的道路上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上世纪70年代之前,核电站在设计上采用和采取了许多设备和措施以防止事故的发生及限制事故的后果。但设计的前提是认为所有的意外均在设计考虑中,成熟而理性的操作员按照规程正确操作,从而保证安全。但是,两次核泄漏事故改变了这一观念:经过三哩岛事故,人们认识到出现操作员误操作的可能性;而通过切尔诺贝利事故,则进一步认识到,紧急情况下,核安全文化对一个核电站的决定性作用。
三哩岛事故
1979年3月29日,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哈里斯堡附近的三哩岛,一个核反应堆出事了。先是因为向反应堆灌注冷却水的管道爆裂,而备用管道的一个管件阀门又不小心关闭了。虽然控制棒已中断了链式反应,但裂变碎片衰变的能量仍在继续加热着堆芯,此时,一位操作员误以为反应堆灌满了水,关闭了堆芯紧急冷却系统。堆芯开始过热,燃料包壳和构建都熔化为液体;之后,虽然装载燃料的压力容器没有熔化,但仍有部分有放射性的一回路冷却剂漏进了安全壳,这使得安全壳内充满了强放射性的混合物。就这样,在三哩岛事故中,1/3的堆芯出现损坏,并发生了部分放射性泄漏到环境的事故。
三哩岛事故后,附近的很多居民买来盖革计数器测量当地的放射性,发现当地的放射性比全国平均水平高约30%。这个发现引起巨大的关注,却也令专家们疑惑,因为核电站释放的放射性远低于那个数字。最后发现,高剂量是当地的区域性特征,早在事故之前就这样了,它来自当地土壤里的氡。而据科学家们预计,对生活在三哩岛附近的5万人来说,当时的核泄漏只能杀死60人。但这些并不能阻止当地居民的恐慌,三哩岛事故30周年时,仍有居住在附近的人撰写纪念文章,表示:“不管科学家怎么说,也不论政客们是如何向媒体解释,我都要告诉大家,三哩岛附近的城镇中的癌症发病率奇高。比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都高(切尔诺贝利地区除外)。”
三哩岛事故极大地影响了公众对核能的看法,在此之前的能源危机后,西方主要工业国家纷纷把核能作为化石能源的替代品,正是核能的黄金时代。事故后,曾经在美国蓬勃发展的核电行业中止了。没有新的核电项目,甚至很多原计划两年后开工的项目都终止了。三哩岛事故后长达30年的时间,美国没有建设或投产过一台核电机组,作为世界核供货商龙头老大的西屋公司,民用核设施生产几乎没有了订单。甚至有人认为,正是从三哩岛事故开始,世界核电发展开始步入近30年的萧条期。
但这次事故也使业界更注重仪器操作平台的研究,以减少人为因素的失误,并以更苛刻的标准重新评价核电站对公众的潜在风险。时至今日,美国的核管会(NRC)在对第四代核电站技术进行安全评估时,“几乎假设倒霉的操作员把所有能犯的错误都犯了一遍,同时还赶上天灾(地震或海啸)。”
三哩岛事故当时在美国引起的恐慌,还与当时刚刚放映过的电影《中国综合症》有关。这部简·方达主演的电影讲述一位女记者偶然拍到某核电站控制室发生了名为“中国综合症”的故障,而核电站则继续在事故隐患没有完全排除下发电„„这种中国综合症的故障,几乎与三哩岛的事故完全类似:急救的堆芯冷却系统失灵了,燃料将继续被辐射热熔化,这些热量也会熔化包含燃料的容器,炙热的液态燃料将在钢容器的底部聚集。要命的是,电影设置的场景显示:液态燃料仍会继续变热,它们会熔穿反应容器,破坏容器建筑的混凝土基底,穿过地壳一直向下,“直到地球另一面的中国”。
然而,会不会出现中国综合症中的情况,核电站在故障隐患未完全排除的情况下继续发电?一座百万千瓦级的核电厂,其投资一般在几百亿人民币,建设周期一般要4-5年甚至更长,运行周期一般在40-60年,一般10-15年可以收回投资,从资本增值的角度考虑,让它们“带病坚持工作”,也不是个好主意。
切尔诺贝利的灾难
1986年4月26日,有史以来最严重的核反应堆事故,在前苏联乌克兰切尔诺贝利村附近发生。当时,在4号反应堆进行的一个为测试反应堆安全性而设计的实验中,链式反应变得越来越失控。部分是因为操作员的失误,部分是因为拙劣的设计。反应堆的热量使冷却水爆炸式沸腾,炸开了反应堆的包围容器。反应堆中用作缓和剂的碳开始燃烧,堆芯中的放射性物质被烟携带,扩散到了反应堆外,造成了周围地区严重的放射性污染。事故导致了31人当场死亡,而据联合国的估计,这次事故还导致额外的4000人死于癌变。事故发生后,辐射尘甚至飘散到了欧洲的大部分地区,因此,意大利规定部分农作物禁止食用,例如蘑菇。
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后,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通过对事故的分析和讨论,确认事故源于一系列人因失误--有意识违反操作规程:为完成汽轮机试验不顾反应堆将进入不稳定状态,眼看要发生事故还想把试验做完,最终酿成了一场人为的核灾难。
1986年IAEA国际核安全咨询组提交的《关于切尔诺贝利核电厂事故后审评会议的总结报告》中提出了“核安全文化”概念,并在进一步的报告《安全文化》中明确了此概念,即“安全文化是存在于单位和个人中的种种特性和态度的总和,它建立一种超出一切之上的观念,即核电站的安全问题由于它的重要性要保证得到应有的重视”。“安全文化”这一术语的内涵十分丰富,其含义的本质是在核电厂内营造一种气氛,通过管理工作的不断努力,使核电厂整个集体和每个人都处在一个重视并严格贯彻各项安全要求的环境中。核安全工作不仅仅是安全工程师的事,也是直接或间接地与每一个员工密切相关的工作。安全文化的培育,必须从高层做起。对于核电厂厂长来说,培养安全文化是第一位重要的工作任务。
第五篇:核安全公约
文件编号:88674 核安全公约
序言
第一章 目的、定义和适用范围 第二章 义务
第三章 缔约方会议
第四章 最后条款和其他规定
1.《核安全公约》已于1994年6月17日由国际原子能机构1994年6月14日至17日在其总部举行的外交会议通过。该公约将自机构大会第三十八届常会期间的1994年9月20日起开放供签署,并将在保存人(机构总干事)收到第二十二份批准书、接受书或核准书之日起第九十天生效,其中应包括十七个每个至少有一座其一个堆芯已达到临界的核设施的国家的此类文书。中国常驻国际原子能机构代表团于1996年4月9日正式向国际原子能机构总干事布利克斯递交了由江泽民主席签署的中国参加《核安全公约》的批准书,从而使中国成为第十八个递交批准书的国家。
2.所通过的公约全文转载于本文附件以通告所有成员国。序言
缔约各方
(Ⅰ)认识到确保核能利用安全、受良好监督管理和与环境相容对国际社会的重要性;
(Ⅱ)重申继续促进世界范围内的核安全高水平的必要性;
(Ⅲ)重申核安全的责任由对核设施有管辖权的国家承担;
(Ⅳ)希望促进有效的核安全文化;
(Ⅴ)认识到核设施事故有超越国界影响的可能性;
(Ⅵ)铭记《核材料实物保护公约》(1979年)、《及早通报核事故公约》(1986年)和《核事故或辐射紧急情况援助公约》(1986年);
(Ⅶ)确认通过现有的双边和多边机制和制订这一鼓励性公约开展国际合作以提高核安全的重要性;
(Ⅷ)承认本公约仅要求承诺适用核设施的安全基本原则,而非详细的安全标准;并承认存在着国际编制的各种安全指导文件,这些指导文件不时更新因而能提供实现高水平安全的最新方法方面的指导;
(Ⅸ)确认一旦正在进行的制订放射性废物管理安全基本原则的工作达成国际广泛一致,便立即开始制订有关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的国际公约的必要性;
(Ⅹ)承认进一步开展与核燃料循环其他部分的安全有关的技术工作十分有益,并承认这一工作迟早会有利于当前或未来的国际文件的制订;
兹协议如下:
第一章 目的、定义和适用范围
第一条 目的
本公约的目的是:
(Ⅰ)通过加强本国措施与国际合作,包括适当情况下与安全有关的技术合作,以在世界范围内实现和维持高水平的核安全;
(Ⅱ)在核设施内建立和维持防止潜在辐射危害的有效防御措施,以保护个人、社会和环境免受来自此类设施的电离辐射的有害影响;
(Ⅲ)防止带有放射后果的事故发生和一旦发生事故时减轻此种后果。
第二条 定义
就本公约而言:
(Ⅰ)“核设施”:对每一缔约方而言,系指在其管辖下的任何陆基民用核动力厂,包括设在同一场址并与该核动力厂的运行直接有关的设施,如贮存、装卸和处理放射性材料的设施。当按照批准的程序永久地从堆芯卸出所有核燃料元件和安全贮存以及其退役计划经监管机构同意后,该厂即不再为核设施。
(Ⅱ)“监管机构”:对每一缔约方而言,系指由该缔约方授予法定权力,颁发许可证,并对核设施的选址、设计、建造、调试、运行或退役进行监管的任何一个或几个机构。
(Ⅲ)“许可证”系指由监管机构颁发给申请者使其对核设施的选址、设计、建造、调试、运行或退役承担责任的任何批准文件。
第三条 适用范围
本公约应适用于核设施的安全。第二章 义务
(a)一般规定
第四条 履约措施
每一缔约方应在其本国法律的框架内采取为履行本公约规定义务所必需的立法、监管和行政措施及其他步骤。
第五条 提交报告
每一缔约方应在召开第20条所述的每次会议之前,就它为履行本公约的每项义务已采取的措施提出报告,以供审议。
第六条 已有的核设施
每一缔约方应采取适当步骤,以确保本公约对该缔约方生效时已有的核设施的安全状况能尽快得到审查。就本公约而言,必要时该缔约方应确保作为紧急事项采取一切合理可行的改进措施,以提高核设施的安全性。如果此种提高无法实现,则应尽可能快地执行使这一核设施停止运行的计划。确定停止运行的日期时得考虑整个能源状况和可能的替代方案以及社会、环境和经济影响。
(b)立法和监督管理
第七条 立法和监管框架
1.每一缔约方应建立并维持一个管理核设施安全的立法和监管框架。
2.该立法和监管框架应包括:
(Ⅰ)可适用的本国安全要求和安全法规的制订;
(Ⅰ)可适用的本国安全要求和安全法规的制订;
(Ⅱ)对核设施实行许可证制度和禁止无许可证的核设施运行的制度;
(Ⅱ)对核设施实行许可证制度和禁止无许可证的核设施运行的制度;
(Ⅲ)对核设施进行监管性检查和评价以查明是否遵守可适用的法规和许可证条款的制度;
(Ⅲ)对核设施进行监管性检查和评价以查明是否遵守可适用的法规和许可证条款的制度;
(Ⅳ)对可适用的法规和许可证条款的强制执行,包括中止、修改和吊销许可证。
(Ⅳ)对可适用的法规和许可证条款的强制执行,包括中止、修改和吊销许可证。
第八条 监管机构
1.每一缔约方应建立或指定一个监管机构,委托其实施第七条中所述的立法和监督管理框架,并给予履行其规定责任所需的适当的权力、职能和财政与人力资源。
2.每一缔约方应采取适当步骤确保将监管机构的职能与参与促进或利用核能的任何其他机构或组织的职能有效地分开。
第九条 许可证持有者的责任
每一缔约方应确保核设施安全的首要责任由有关许可证的持有者承担,并应采取适当步骤确保此种许可证的每一持有者履行其责任。
(c)一般安全考虑
第十条 安全优先
每一缔约方应采取适当步骤确保从事与核设施直接有关活动的一切组织为核安全制定应有的优先政策。
第十一条 财政与人力资源
1.每一缔约方应采取适当步骤,以确保有充足的财政资源可用于支持每座核设施在其整个寿期内的安全。
2.每一缔约方应采取适当步骤,以确保备有数量足够、受过相应教育、培训和再培训的合格人员,在每个核设施整个寿期内在该设施中或为该设施从事一切有关安全的活动。
第十二条 人的因素
每一缔约方应采取适当步骤,以确保在核设施的整个寿期内都要考虑到人的工作能力和局限性。
第十三条 质量保证
每一缔约方应采取适当步骤,以确保制定和执行质量保证计划,以便使人相信一切核安全重要活动的具体要求在核设施的整个寿期内都得到满足。
第十四条 安全的评价和核实
每一缔约方应采取适当步骤以确保:
(Ⅰ)在核设施建造和调试之前及在其整个寿期内进行全面而系统的安全评价。此类评价应形成文件并妥善归档,随后根据运行经验和新的重要安全资料不断更新,并在监管机构的主管下进行审查;
(Ⅱ)利用分析、监视、试验和检查进行核实,以确保核设施的实际状况和运行始终符合其设计、可适用的本国安全要求以及运行限值和条件。
第十五条 辐射防护
每一缔约方应采取适当步骤,以确保由核设施引起的对工作人员和公众的辐射照射量在各种运行状态下保持在合理可行尽量低的水平,并确保任何个人受到的辐照剂量不超过本国规定的剂量限值。
第十六条 应急准备
1.每一缔约方应采取适当步骤,以确保核设施备有厂内和厂外应急计划,并定期进行演习,并且此类计划应涵盖一旦发生紧急情况将要进行的活动。
对于任何新的核设施,此类计划应在该核设施以监管机构同意的高于某个低功率水平开始运行前编制好并作过演习。
2.每一缔约方应采取适当步骤,以确保可能受到辐射紧急情况影响的本国居民以及邻近该设施的国家的主管部门得到制订应急计划和作出应急响应所需的适当信息。
3.在本国领土上没有核设施但很可能受到邻近核设施一旦发生的辐射紧急情况影响的缔约方,应采取适当步骤以编制和演习其领土上的、涵盖一旦发生此类紧急情况将要进行的活动的应急计划。
(d)设施的安全
第十七条 选址
每一缔约方应采取适当步骤,以确保制定和执行相应的程序,以便:
(Ⅰ)评价在该核设施的预定寿期内可能影响其安全的与厂址有关的一切有关因素;
(Ⅱ)评价拟议中的核设施对个人、社会和环境的安全可能造成的影响;
(Ⅲ)必要时重新评价(Ⅰ)和(Ⅱ)分款中提及的一切有关因素,以确保该核设施在安全方面仍然是可以接受的。
(Ⅳ)在邻近拟议中的核设施的缔约方可能受到此设施影响的情况下与其磋商,并应其要求向这些缔约方提供必要的信息,以便它们能就该核设施很可能对其自己领土的安全影响进行评价和作出自己的估计。
第十八条 设计和建造
每一缔约方应采取适当步骤以确保:
(Ⅰ)核设施的设计和建造能提供防止放射性物质释放的若干可靠的保护层次和保护方法(纵深防御),以防止事故发生和一旦事故发生时能减轻其放射后果;
(Ⅱ)设计和建造核设施时采用的工艺技术是经过实践证明可靠的,或经过试验或分析证明合格的;
(Ⅲ)核设施的设计考虑到运行可靠、稳定和容易管理,并特别注意人的因素和人机接口。
第十九条 运行
每一缔约方应采取适当步骤以确保:
(Ⅰ)初始批准核设施的运行是基于能证明所建造的该设施符合设计要求和安全要求的相应的安全分析和调试计划;
(Ⅱ)对于由安全分析、试验和运行经验导出的运行限值和条件有明确的规定并在必要时加以修订,以便确定运行的安全界限;
(Ⅲ)核设施的运行、维护、检查和试验按照经批准的程序进行;
(Ⅳ)制订对预计的运行事件和事故的响应程序;
(Ⅴ)在核设施的整个寿期内,在安全有关的一切领域备有必要的工程和技术支援;
(Ⅵ)有关许可证的持有者及时向监管机构报告安全重要事件;
(Ⅶ)制定收集和分析运行经验的计划,以便根据获得的结果和得出的结论采取行动,并利用现有的机制与国际机构、其他运营单位和监管机构分享重要的经验;
(Ⅷ)就有关的过程而言,由核设施运行所导致的放射性废物的生成应在活度和数量两方面都保持在实际可行的最低水平;与运行直接有关并在核设施所在的同一厂址进行的乏燃料和废物的任何必要的处理和贮存,要顾及形态调整和处置。第三章 缔约方会议
第二十条 审议会议
1.缔约方应举行会议(下称“审议会议”)以便按照根据第二十二条通过的程序审议依据第五条提交的报告。
2.在第二十四条的规定之下,为审议报告所载的特定课题,在认为有必要时得设立由缔约方代表组成的分组,并在审议会议期间发挥作用。
3.每一缔约方应有合理的机会讨论其他缔约方提交的报告和要求解释这些报告。
第二十一条 时间表
1.应于不迟于本公约生效之日后六个月内举行缔约方筹备会议。
2.在筹备会议上,缔约方应确定第一次审议会议的日期。这一审议会议应尽快举行,最晚不得迟于本公约生效之日后三十个月。
3.缔约方在每次审议会议上应确定下次审议会议的日期。两次审议会议的间隔不得超过三年。
第二十二条 程序安排
1.在依照第二十一条召开的筹备会议上,缔约方应起草并经协商一致通过《议事规则》和《财务规则》。缔约方应尤其和依照《议事规则》规定:
(Ⅰ)依据第五条将提交的报告的格式和结构的细则;
(Ⅱ)提交此种报告的日期;
(Ⅲ)审议此种报告的程序。
2.必要时,缔约方得在审议会议上审议根据上述(Ⅰ)-(Ⅲ)分款所做的安排,并且除非《议事规则》中另有规定得经协商一致通过修订。缔约方也得经协商一致修正《议事规则》和《财务规则》。
第二十三条 特别会议
在下列条件下,应召开缔约方特别会议:
(Ⅰ)经出席会议和参加表决的缔约方过半数同意(弃权被视为参加表决);或
(Ⅱ)一缔约方提出书面请求,且第二十八条中所述秘书处将这一请求分送各缔约方并收到过半数缔约方赞成这一请求的通知后六个月之内。
第二十四条 出席会议
1.每一缔约方应出席缔约方会议,并由一名代表及由该缔约方认为必要时随带的副代表、专家和顾问出席此类会议。
2.缔约方经协商一致得邀请在本公约所规定的事务方面有能力的政府间组织以观察员身份出席任何会议或任何会议的特定会议。应要求观察员以书面方式事先接受第二十七条的规定。
第二十五条 简要报告
缔约方应经协商一致通过并向公众提供一个文件,介绍会议期间讨论过的问题和所得出的结论。
第二十六条 语文
1.缔约方会议的语文为阿拉伯文、中文、英文、法文、俄文和西班牙文,《议事规则》另有规定者除外。
2.缔约方依照第五条提交的报告,应以提交报告的缔约方的本国语文或以将在《议事规则》中商定的一种指定语文书写。如果提交的报告系以指定语文之外的本国语文书写,则该缔约方应提供该报告的指定语文的译本。
3.虽有第2款的规定,如果提供报酬,秘书处将负责把以会议的任何其他语文提交的报告译成指定语文的译本。
第二十七条 保密
1.本公约的规定不得影响缔约方按照其本国法律防止情报泄密的权利和义务。就本条而言,“情报”尤其包括:(Ⅰ)人事资料;(Ⅱ)受知识产权保护的或受工商保密规定保护的资料;(Ⅲ)有关国家安全或有关核材料或核设施实物保护的资料。
2.就本公约而言,当缔约方提供了它所确定的应受到第1款所述那种保护的情报时,此种情报应仅用于指定目的,其机密性应受到尊重。
3.每次会议上审议缔约方提交的报告期间辩论的内容应予保密。
第二十八条 秘书处
1.国际原子能机构(以下简称“机构”)应为缔约方会议提供秘书处。
2.秘书处应:
(Ⅰ)召集和筹备缔约方会议,并为会议提供服务;
(Ⅱ)向各缔约方发送按照本公约的规定收到或准备的情报。
机构在履行(Ⅰ)和(Ⅱ)分款提及的职能时需要的费用应由机构承担,并作为其经常预算的一部分。
3.缔约方经协商一致得请求机构提供帮助缔约方会议的其他服务。如果能够在机构计划和经常预算内承担,机构可提供此类服务。如果此事为不可能,但有其他自愿提供的资金来源,机构也可提供此类服务。第四章 最后条款和其他规定
第二十九条 分歧的解决
在两个或多个缔约方之间对本公约的解释或适用发生分歧时,缔约方应在缔约方会议的范围内磋商解决此种分歧。
第三十条 签署、批准、接受、核准和加入
1.本公约从1994年9月20日起在维也纳机构总部开放供所有国家签署,直至其生效之日为止。
2.本公约需经签署国批准、接受或核准。
3.本公约生效后应开放供所有国家加入。
4.(Ⅰ)本公约应开放供一体化或其他性质的区域性组织签署或加入,条件是任何此类组织系由主权国家组成并具有就本公约所涉事项谈判、缔结和适用国际协定的能力。
(Ⅱ)对其能力范围内的事项,此类组织应能代表其本身行使和履行本公约赋予各缔约国的权利和义务。
(Ⅲ)一个组织成为本公约缔约方时,该组织应向第三十四条中所述的保存人提交一份声明,说明哪些国家是其成员国,哪些本公约条款对其适用及其在这些条款所涉事项上所具有的能力。
(Ⅳ)这一组织除其成员国以外,不得享有任何表决权。
5.批准书、接受书、核准书或加入书应交存保存人。
第三十一条 生效
1.本公约应在保存人收到第二十二份批准书、接受书或核准书之日起第九十天生效,其中应包括十七个每个至少有一座其一个堆芯已达到临界的核设施的国家的此类文书。
2.对于在满足第1款中规定的条件所要求的最后一份文书交存之日以后批准、接受、核准或加入本公约的每一国家或每一区域性一体化或其他性质的组织,本公约在该国家或组织向保存人交存相应文书之日后第九十天生效。
第三十二条 公约的修正
1.任一缔约方得对本公约提出修正案。提出的修正案应在审议会议或特别会议上审议。
2.提出的任何修正条文及修正理由应提交保存人,保存人应在该提案被提交其审议的会议召开至少九十天前将该提案尽快分送各缔约方。保存人应将收到的有关该提案的任何意见通报各缔约方。
3.缔约方应在审议所提出的修正案后决定是否以协商一致方式通过此修正案,或在不能协商一致时是否将其提交外交会议。将所提出的修正案提交外交会议的决定应需出席会议并参加表决的缔约方三分之二多数票作出,条件是表决时至少一半缔约方在场。弃权应被视为参加表决。
4.审议和通过对本公约的修正的外交会议应由保存人召集并在不迟于按照本条第3款作出适当决定后一年内召开。外交会议应尽一切努力确保协商一致通过修正。如果此事为不可能,应以所有缔约方的三分之二多数通过修正。
5.根据上述第3款和第4款通过的对本公约的修正,应经由缔约方批准、接受、核准或确认,并应在保存人收到至少四分之三缔约方的批准、接受、核准或确认文书后第九十天,对已批准、接受、核准或确认这些修正的缔约方生效。对于在其后批准、接受、核准或确认所述修正的缔约方,此种修正将在该缔约方交存其有关文书之后第九十天生效。
第三十三条 退约
1.任何缔约方得以书面通知保存人退出本公约。
2.退约于保存人收到此通知书之日后一年或通知书中可能标明的更晚的日期生效。
第三十四条 保存人
1.机构总干事应为本公约保存人。
2.保存人应向缔约方通报:
(Ⅰ)根据第三十条签署本公约和交存批准书、接受书、核准书或加入书的情况;
(Ⅱ)本公约按照第三十一条生效的日期;
(Ⅲ)根据第三十三条提出的退出本公约的通知和通知的日期;
(Ⅳ)根据第三十二条缔约方提出的对本公约的建议的修正案,有关外交会议或缔约方会议通过的修正以及所述修正的生效日期。
第三十五条 作准文本
本公约的原本交保存人保存,其阿拉伯文、中文、英文、法文、俄文和西班牙文文本具有同等效力;保存人应将经认证的副本分送各缔约方。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批准《核安全公约》的决定(1996年3月1日通过)
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决定:批准由国际原子能机构1994年6月17日在维也纳举行的外交会议上通过的《核安全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