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下高等数学实验教学模式的研究

时间:2019-05-14 07:38:5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信息技术下高等数学实验教学模式的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信息技术下高等数学实验教学模式的研究》。

第一篇:信息技术下高等数学实验教学模式的研究

信息技术下高等数学实验教学模式的研究

摘 要: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教育行业,使得教学改革和信息技术的结合日益成为教育者共同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特别是在高等数学的教学模式上,高等数学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有着非常抽象、不易理解的特点。如何将高等数学中那些抽象、难懂的理论知识用信息技术手段展现出来是众多教育工作者首要研究的问题。

关键词:信息技术;高等数学;实验教学模式

信息技术在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的同时,也在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尤其是极大地促使了高等教育不断向信息化的方向发展,对现有教育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高等数学内容多、难度大,学生仅靠传统高等数学的教学模式是远远不能掌握数学知识并灵活应用到实际中去的,学生要学习与掌握高等数学中较为抽象或复杂的知识,当前的教学模式就显得有些力不从心。从目前高等数学教学的现状来看,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将信息技术和数学教学相结合,让信息技术推动数学教学的改革,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探索信息技术与高等数学整合的新模式势在必行。

一、信息技术与高等数学教学结合的途径

1.利用信息技术优化高等数学教学模式

信息技术与高等数学教学的结合是通过信息技术将学生的主体性与教师的主导性相结合,利用信息技术生动形象地开展高等数学中抽象难懂内容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自主化和个性化学习,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高等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去,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1)改变传统教学模式

数学教师应改变传统的线性教学模式,利用信息技术制作丰富多彩的教学课件,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教学活动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积极主动的获取知识,从而使其学会自主学习,最终达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效果。

(2)丰富数学教学软件

数学教师应系统学习MATLAB,LINGO等数学软件的应用能力,能够根据教学内容独立编写相应的软件程序。利用数学软件编写高等数学课后练习题的计算程序,建立练习题库及相应的解答程序了;利用数学软件编写数学课件,建立数学教学课件库等。

(3)参加数学建模活动

数学建模活动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利用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有效手段。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数学建模提供了强有力的手段。将信息技术融入到高等数学教学中来,以计算机为工具,用数学建模活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行之有效的。

2.利用信息技术改革高等数学教材

现有高等数学教材,大多是以过去的实际情况编写而成。教材内容的编写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吻合,但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必须对现有教材中的内容和开设课程加以调整,以促进高等院校高等数学教学的改革。

(1)合理调整教材内容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应用性强大的数学软件也应运而生,如MATLAB,LINGO等。利用数学软件可处理原教材中需要依靠特殊技巧或大量计算才能处理的计算问题,同时可增加具有应用性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现在通过信息技术求解复杂的数值计算,已经不再是什么难题了。在原来的数学教材的某些章节里结合实际问题渗透数学实验的思想。

(2)优化开设的高等数学课程加以科学调整

增加开设高等数学实验课,让信息技术渗透到高等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去,突出数学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能力。高等?笛?实验课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它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还没有系统化、规范化,还不成熟,因此需要不断进行探索研究。

3.利用网络资源优化学生的学习环境

信息技术与高等数学教学的结合,除了课堂教学和实践环节外,最重要的是让学生主动进行探索、发现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网络环境中,学生可根据自身的情况选用不同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

二、信息技术与高等数学教学结合的实验教学模式的构建

1.信息技术与高等数学课程整合的原则

首先,结合高等数学课程本身的特点,培养学生探索学习数学的过程,并利用信息技术给学生展现数学知识的规律和发展过程;其次,要正确认识信息技术,信息技术是教师进行教学的重要辅助手段,但它并不能完全替代传统的教学模式;再次,定位好信息技术下的师生关系,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是知识的拥有者、课堂的主角。信息技术的引入使师生关系发生了根本变化,正在改变教师在课堂中的主导地位。

2.信息技术与高等数学教学结合的任务驱动法

信息技术与高等数学教学相结合采用的是任务驱动法,任务驱动法在实际应用中重在关注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是通过给学生布置学习任务的形式将教学任务完成。学生的学习活动都是围绕所给任务进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发挥其兴趣和主观能动性。

3.基于信息技术的高等数学实验教学模式的构建

(1)网络教学平台

高等数学实验教学模式可通过创建网络教学平台进行实现,教师可通过平台向学生展现教学内容、教学任务、课程通知等,学生也可通过该平台及时了解数学课程安排的最新动态。例如,教师在讲定积分的概念时,可通过网络教学平台为学生们列举出实际生活中的案例。

(2)培养学生的数学实验能力

数学教师在高等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应用数学实验教学模式的同时,还应加强关注学生的课下自主学习,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优势,为学生设计出更加具有针对性的学习任务,关注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不断总结和归纳教学经验。

信息技术背景下的高等数学实验教学模式,能有效将传统教学模式与现代化教学模式相结合,对改进传统的教学方式、转变传统的教学思维、完善数学的教学结构等均有重要作用。同时,还可让学生更加独立自主地、探索性地进行学习,对提高学生学习高等数学的主动性和兴趣性均具有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王明礼.基于数学实验的高等数学教学模式[J].高师理科学刊,2013.[2]饶从军.高等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研究[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9.[3]黄宽娜,刘徽,李木华.基于信息技术的高等数学实验教学模式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项目名称:基于信息技术的高等数学实验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项目编号:JY2015308;项目类别:一般项目;项目主持人:赵战兴。

第二篇:新课改下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模式研究论文

摘要:近年来,中国掀起了课程改革的风浪,为此很多课程都有了它们独特的地位,就拿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来说,物理老师更注重知识的实用性,更注重学生的主动学习,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很多高中物理教师就朝着这方面努力,本文对新课改下的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模式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对此提出相关评价。

关键词:课程改革;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模式

在课程改革的风潮影响之下,很多教学新课程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对于高中物理学科来说,物理实验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为了能够提高物理实验在生活中的应用性,很多高中物理教师做了以下改革探索,形成了良好的物理实验教学模式。本文通过对物理实验教学模式的探索,提出了相应物理教学模式评价。

1.新课改下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模式探索

我国为了课程改革能够顺利进行,就课程改革做了人性化探索。各大高中物理教师,积极响应国家的政策方针,探索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从实用性和戏剧性的角度,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潜力,使学生的各项技能得到全面开发。对于高中的物理实验教学模式,必须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方面着手,全面提高学生个人素质,促进其个性化发展,培养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具体来说,物理实验教学模式从以下方面进行探索。

1.1关注学生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

1.1.1每个学生都有它独特的生长环境,因此高中物理实验教学必须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让学生在物理研究上保持一定的个性和差异。因此高中物理教师在这方面做了积极努力,重视学生个性发展,积极启发学生个性的创新能力,引导学生个性的物理兴趣,从而培养物理高素质人才。

1.1.2为了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学生还必须全面发展。为此高中物理实验教学必须积极培养学生的使用能力和动手能力,将物理教学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最大限度地发掘学生的潜力。在实业领域方面,物理教师应尽可能照顾到每个学生,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状况,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到物理实验中,使学生在实验中得到全面发展。

1.2营造良好的物理实验教学环境

针对目前很多高中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缺失这一情况,物理教师必须营造良好的物理实验教学环境,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讲授理论学习的时候,尽可能地使物理学科形成相对完整的体系,让学生拥有一定的物理学基础和物理学思维,让他们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应用到这样的理论体系。同时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在使用过程当中提出问题,通过这些问题调动其他学生的积极性,从而形成提问的良好教学环境,只有在这样良好的教学环境之下,才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进而提高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

1.3解决学生的个性问题

在物理学习过程中,一些学生会依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而产生一些问题,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解决学生这样个性的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信心。

1.4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

物理教学者在规划教学方案时,应该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学习状况,比如说学习能力及学习特点。尽可能设计一些比较有内涵的问题,学生通过问题能够有效提高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进一步激发学生创新能力。

1.5鼓励学生利用网络环境

在新时代之下,信息技术的发展已经是不可不灭的一个潮流,为此高中物理实验教师必须顺应这样的时代潮流,鼓励学生利用网络环境,通过网络解决一些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物理问题,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弥补学生在课堂中的缺失,不仅可以巩固和复习相关的知识,而且有利于学生学习。

2.新课改下物理实验教学模式评价

当前全国各地课程改革都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但是谁也没有相关经验预想未来,对于新课改之下,物理实验教师是否能够把握时代脉搏,培养具有应用性的学生,还是一个未知数,所以目前新课改下物理实验教学模式的评价还并不统一。笔者认为,对于物理实验教学模式的评价,不可一味地关注其结果,最重要的是关注物理学教学的过程,从综合的角度考虑,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是否有一定的长进,是否突出了他们个性的发展。

2.1评价方法多元性

物理实验教学模式的评价方法可以采用多元性,例如观察法、统计分析法、实验测试法、市场问卷法、分析法等方法,评价教师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学生是否进步。

2.2评价教师原则

新的物理实验教学模式,对于教师的评价原则,认为不可以依据期末考试成绩而定,可以适当关注学生发展,看看学生在新的物理教学模式下,是否掌握了实际的应用才能和应用技术。通过这样的考核,评价教师,肯定教师在新课改教学模式下的付出和努力。

2.3教学模式的评价

对于新课改的教学模式,评价是可以遵循全面性、目的性、可持续性的原则,如果新的教学模式能够让学生全面发展,有利于日后的课程学习,那么这样的教学模式就值得鼓励和肯定。

2.4教学评价系统

对于新课改的教学评价系统,并不只局限于课程结束之后的成绩总结,可以利用新时代下的信息技术,通过网络技术,采集来自学生的评价。

3.结语

新课标之下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改革,没有任何一个物理教师有相关经验,因此只能是摸着石头过河,提倡有创新的教学模式,学习相关教学经验,创造良好的物理实验教学环境。

参考文献:

[1]刘婵玉.新课改下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模式的探索与评价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3.[2]刘苏祥.新课改下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模式的探索与评价研究[J].中学物理,2015,v.33;No.58303:28.[3]姜兆国.新课改下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模式的探索与评价[J].智富时代,2015,No.36107:273.

第三篇:信息技术下初中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模式研究

《信息技术下初中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模式研究》

一、课题的提出

进入21世纪,世界各国政治、经济和科学文化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种变化影响到教育、教学领域。早在20世纪20年代,普雷西设计了第一台教学机器。开创了把电子技术引入教学过程的先河。当今科技发展、电子技术更是一日千里,它给当前的教育、教学提出了新问题。如今,信息技术已广泛渗透到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它在极大地改变着人们的思维习惯和学习方式的同时,也促进着学校教育越来越走向网络化、虚拟化、国际化和个性化。面对日新月异的数字化教育教学环境,研究和探索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成为教育领域的崭新课题,整合教学成为新时期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

当今时代更是一个张扬个性,价值判断多元化的时代,时代的发展对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以适应新技术革命和社会变革对高质量富有创造性的新型人才的需求,个性化教育在经济发达国家间兴起,已经逐渐成为当今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趋势。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深化,重视学生个性发展的观念正越来越被广大教育工作者所认同。

阅读优化气质,阅读改变人生。阅读是具有较强个性化色彩的一种活动。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语文阅读教学面临着培养学生个性化阅读的问题——要把学生视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在语文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以学生的学习为主,目的是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适应学习化社会和终身教育发展的需要。

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能进一步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意识。随着信息技术时代的到来,素质教育的目标要求培养新一代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合格人才。阅读教学中多媒体的运用,将会改变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内容等因素之间的关系,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教师也不再是知识传播的唯一信息源,在阅读教学中,新教材、新大纲的使用,给课堂教学改革提出了新的课题,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亟待以一种新的课堂学习模式取代传统的旧模式,以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只有把个性化阅读教学的新理念贯彻到当前的语文新课程中,有效扩大学生的阅读面,提高提高学习的效率和质量,才能把语文教学改革推进到一个新的境界,为培养现代社会所需的一代新人服务。在这种背景下,我们提出了“信息技术下初中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模式研究”这一课题的研究。

本课题的研究近年来在国内外都取得了不少的成果,如何在学习借鉴的同时探索出适合自己学校的教学模式是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这一课题的研究将会对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指导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大面积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理论依据

1、新的课程改革理论:新课程的培养目标中要求: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为实现上述目标,课程实施过程中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2、现代教与学理论:有效整合的模式与方法研究是对教学实践的研究,必须在现代教与学理论的指导下才能确保研究的方向性和准确性,如:人本主义教学理论、多元智力理论、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最临近发展区理论、终身学习理论、发展性教学理论、情商理论、合作教学理论、创新教学理论等现代教与学理论都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阐析了教学过程的本质和规律,认真学习和领会这些理论的要义和内涵,能够为我们的研究提供有力的指导。

三、课题界定:

该课题的研究是要在现代教学理论的指导下,探索信息技术下初中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的模式和方法,特别是网络环境下实现阅读教学有效整合的模式与方法。

有效整合就是指信息技术能够有机的融入个性化阅读教学之中,通过信息技术的合理运用,切实解决个性化阅读教学中的教学困难,真正改变教与学的方式,在提高学科教学质量和效益、提升师生信息素养的同时,使师生都能够通过教学获得充分的富有个性的发展。

四、研究目标与预期研究成果

1、研究目标

本课题研究目的是要探究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及资源来改革阅读教学的组织形式和学习方法,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活动的自主性和教师的创造性,实现信息化条件下教、学和资源的最优化。教师能够运用现代教育媒体向学生传授知识,学生能够运用现代媒体去主动获取知识,体验情感,从而转化成他们的能力。

在课题研究中进一步优化阅读教学的课堂教学结构,构建语文阅读教学的教学的模式,探索出在阅读教学中引入现代教学媒体,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在网络环境下进行阅读教学,将会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阅读教学中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恰当地发挥信息技术的认知作用、激情作用,能促进生生、师生之间进行心的交流,从而使信息技术与课文内容形成一个具有生命活力的整体。这种整合了的教学内容,将会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感情,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在网络环境下,运用信息技术进行阅读教学,必须实现信息技术、教学内容、学生、教师四个要素的有机结合是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把个性化阅读和信息技术的运用结合起来,实现信息技术、教学内容、学生、教师四个要素的有机结合是这一大课题的创新之处。

具有助知功能、激情功能和交流功能的信息技术和阅读教学内容的有机整合,将会使抽象、静态、平面的阅读内容形象化、动态化,立体化;与此同时,教学中还会实现学生与课件互动,与电脑互动,与老师及其他同学互动。当这种整体优化的教学内容运用于以学生为主体的多维互动的教学过程时,学生的思维将会被激活,学生的情感将会被调动。信息技术的运用还会拓展课文内容,信息技术的运用还会拓宽学生学习的视野和空间,真正实现大语文的教学天地。

2、预期成果形式

①研究报告 ②论文集 ③ 网络教学课例集

五、研究内容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

(一)、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构建学生阅读学习的情景、完善阅读教学过程,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如何把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学习的基本工具与语文阅读教学有机融合起来,以提高学习效率。怎样在阅读教学中实现了信息技术、教学内容、学生、教师四个要素的整合是课题研究的又一主要内容。

六、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通过对国内外有关内容的收集和研究,使课题研究的内涵和外延更丰富、更明确、更科学。争取在现有水平的基础上有提高和突破。

2、行为研究法。师生探讨教学短时、高效行为的研究,在教学中研究构建适合“信息技术下初中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模式研究”的教学模式。

3、经验总结法。在教学实践和研究的基础上,根据课题研究重点,随时积累素材,探索有效措施,总结得失,寻找适合教学实际的、有效的教学理论和实施策略。

七、研究思路及实施步骤

本课题研究将确定三个实验班(低、中、高各一个),三个对比班(同年级),以语文教材为实验教材,以新大纲对语文教学的要求为标准,以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培养阅读能力为目的,以主动学习为指导,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多媒体运用为手段,构建阅读教学的新模式。通过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深入探索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通过该实验达到学生喜欢学习语文,学生会学习语文,并使学生初步形成健康的人格素质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本课题研究的实施步骤有以下阶段:

(一)、2006年5月—2006年9月,准备启动阶段。组建课题研究小组,各课题小组依据本案,制定出相关课题研究的具体实施意见。

(二)、2006年10月—2009年10月,实施阶段。本课题实施将在各年级同时展开,实验教师学习计算机知识。实验课题小组的教师每学期抽取具有代表性的某一节课,利用多媒体或制作的网络课件,实施教学活动。依据各年级特点,安排内容,试验内容随时间推移逐年上升,以期获得年级阶段性成果。

①基础性研究(2006.10—2007.02)

统揽教材,共同研讨,分析教学中存在的困难以及通过信息技术可能解决的困难,通过理论研究和调查分析,结合教学实际进行交流研讨。

召开课题调度会,交流研讨研究成果、分析解决研究困难。

②探索性研究(2007.03—2007.12)

选取典型课例,运用信息技术资源进行尝试性教学,提出教学中应该体现的教学步骤与环节,初步构建适合个性化阅读教学的教学模式。做好研究论文和教学资源的的整理工作,推出优质课参加评选。

③应用性研究(2008.01—2008.12)

应用初步构建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实践,通过反复的尝试与修改,使教学环节安排趋于合理,使所构建的教学模式逐步完善;将所收集的素材资源进行筛选、处理、应用,初步建成专题学习资源库,在应用中寻找问题,解决问题。

本阶段中,课题组要跟踪试验教师进行听评课活动,对模式的构建提出合理化建议,各实验教师汇报研究进展情况,交流经验与困惑。并进一步做好研究论文和教学资源的的整理工作,推出优质课参加第二轮评选。

④推广性研究(2009.01—2009.10)

各实验教师在取得初步成果的基础上,广泛开展课例研究,做好研究论文和精品研究观摩课的评选。并在一定范围内推广应用自己的研究成果,通过检验研究成果、查找问题、解决问题;经过修改和完善,各类成果最终定型。

期间开展优秀研究课、优秀研究论文等评比活动,以活动促研究,确保研究工作扎实有实效,促进优秀研究成果的形成。

实际操作中,②③两个阶段可以反复交替进行。

(三)、2010年1月—2010年3月,总结阶段。围绕课题,积极撰写论文、教学设计、案例、调查报告,总结教育、教学经验。

八、课题组分工情况

课题顾问组:孟宪军、常婧。

课题领导组:黄玉琢、黄新军、杜新军、陈兴国、孙振勇。

课题负责人:王玉波

课题组实验组:周光学、李小爱、孟庆芳、王小花、刘秀芹、于海荣、吴光华、陈庆云、孙明波、吴其光、刘国庆、李桂华、韩振英。

九、研究条件分析和经费保障

1、条件分析:

人员方面:课题成员中,一人具有高级职称;六人具有中学一级职称;三人具有独立制作课件的能力,所有课题成员都具有丰富的教学和研究经验。

2、环境方面:

①、领导重视课题研究工作,投入大量资金保障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我校提出了 “三名”工程,尤其重视教科研工作。

②、研究条件优越。我校每个班级都有一套多媒体教学平台,教师每人一台微机。我校图书馆藏书量大,图书品种丰富,2005年被评为市“十佳藏书单位”。校阅览室可同时供十个班级进行阅览。我校特别注重教学教研活动,始终以“科研兴校”作为办学方针。我校尤其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在教学科研上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精力,为课题研究提供了有利的组织和经济保障。我校良好的教学教研风气、健康的科研氛围、优越的藏书条件都为课题的研究实施创造了可靠的保障。

③、实验基础扎实。我校现有初中18个教学班,在校学生1000余人,为课题研究提供了广泛的实验群体,研究具有普遍性、典型性、可行性和可信性,这一切都为课题研究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3、经费保障:

课题申报立项、教师培训、外出学习、专家指导、材料收集、鉴定结题、成果推广等费用,由学校统一支付,能够保障研究经费的落实。

第四篇:《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作文教学模式研究》

《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作文教学模式研究》

实验工作总结

焦作市山阳区塔南路小学课题组

一、研究方案的执行与落实

(一)实验目标的确立

2002年9月,《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生习作批改的方式方法研究》课题作为省电教馆“十五”教育技术研究子课题在省电教馆作为批准立项后,我校开展了此项实验。

实验之初,学校课题组在对学校的作文批改现状进行认真调查、论证的基础上,制定了《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生习作批改的方式方法研究实验方案》,加强对实验的指导。方案确定了实验目标,即:

以加强语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合作、创造精神以及收集、整理、运用信息能力,解决教学实际问题为理念,以《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各年级段习作的要求为依据,以培养习作批改小老师为核心,以循序渐进为原则,以兴趣小组为基础,以语文教师的密切指导为保障,以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为目标,探索信息环境下多种多样且行之有效的小学生习作批改的方式方法。

在实验过程中,吴奋海负责本课题的总体规划、管理,肖方方、梅素霞、徐净馨分管课题资料文献、实验方案的制定、实验报告的撰写等工作,以张梅艳、柳莉萍为重点实验教师,徐冬芸提供信息技术方面的支持。我校接受市教研室王思明老师的建议,吸收了一至六年级的师生参加,课题实验在全校全面开展。

(二)研究过程的实施

学校课题组,按照方案的要求,从实验目标、实验内容、实验方法、实验步骤等方面对参加实验的教师进行了认真地培训,然后展开了有序的实验工作。

实验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2002年9月——2003年8月)初步培养学生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探索小学生习作批改的方式方法。第二阶段(2003年9月——2005年7月)将信息技术同习作批改实验密切结合,培养小学生运用信息的能力,进一步探索小学生习作批改的方式方法。

第一阶段的实验过程如下:

1.培养小老师,奠定习作批改实验的基础。(1)

挑选和确定习作批改小老师。

按照实验方案的要求,学校课题组确定柳丽萍和张梅艳为主要实验教师,六一班和五四班为主要实验班级。一至六年级的语文教师和学生全部参加实验。学校课题组和语文教师研究,挑选喜爱习作、习作水平较高的学生作为习作批改小老师。根据我校班额人数(每班平均近90人),低年级段每班确定八名,中年级段每班确定十六名,高年级段每班确定三十二名。学校课题组为每班的小老师建立了档案。在实验中,吸收了一、二年级的师生参加,这样从低年级抓起,分阶段、循序渐进,又做到了全面整体推进。

(2)培训习作批改小老师。

被确定下来的小老师都是各班习作方面的佼佼者,但他们的批改能力是参差不齐的,个性品质也有很大差异,很必要对他们进行实验前的培训。

首先,是激发小老师的批改兴趣,培养良好的批改习惯和个性品质。学校课题组要求全体实验教师根据自己班的实际情况,采用多种多样的激励方法,调动小老师的批改积极性,培养小老师高度的责任感,引导他们在批改时要尊重同学的习作,要求统一用红色的钢笔批改,在习作固定的地方作批语和评语等。习作批改是一项艰苦的劳动,实验教师建立了评选“优秀批改小老师”和“优秀评讲小老师”制度,定期评选“优秀批改小老师”和“优秀评讲小老师”,以此来肯定小老师的辛勤劳动,激励小老师在习作批改实验中不怕困难,持之以恒。

其次,是使小老师明确批改的范围和具体内容。根据实验方案的要求,学校课题组要求实验教师坚持指导学生准确把握各年级段小老师批改的范围和内容。低年级段教师主要指导小老师批改学生作业中写错的拼音、生字;中年级段教师指导小老师批改学生习作中字、词、句方面的内容;高年级段教师指导小老师批改学生习作中字、词、句及标点等内容。第三,修改符号的规范运用培训。学校课题组制定了《塔南路小学小学生批改符号使用说明》,每位实验教师、每位小老师人手一份,按要求分低、中、高阶段不同的训练重点参照使用。

第四,运用计算机能力的培训。学校把六一班和五四班每周两节的信息技术教育课充分利用起来,重点对习作批改小老师加强了文字处理、上网查询等知识的培训。

2.多渠道探索,构建多级实验操作保障体系。

第一级是课内。实验开展以来,我校以课堂作文教学为中心,优化作文教学过程,在王思明老师的指导下实施“信息环境下作文六步课堂教学模式”。(1)教师指导20分钟,首要任务是通过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多媒体手段激发习作兴趣,激活思维,拓宽思路。(2)学生利用计算机习作40分钟,让学生独立习作,这是教师尽量使教室保持安静,不打扰学生的思路,并严格训练学生40分钟完成习作。(3)独立运用计算机修改20分钟。(4)师生利用网络评讲30分钟,评价要求有针对性,整体、个别,优点、不足兼顾;要适度,不拔高要求;要鼓励个性作文;要师生共同参与;要多给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的机会。(5)通过网络自由赏析10分钟。(6)利用计算机加强练写40分钟,可写相同题材,也可换题材练习。双周作文课,第一周完成1、2、3步,第二周完成4、5、6步。为了使“小老师习作批改指导活动”落到实处,我们非常重视“讲评”这一环节的指导。在30分钟的讲评时间中,教师和小老师以及全班同学在多项、互动的交流中,针对习作情况、习作批改情况,各抒己见,取长补短。六步作文教学模式大大增加了学生课堂作文实践活动,把课堂习作时间最大程度交给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习作活动的主体。

第二级是课外。每周三下午第二节课后,是我校固定的一个小时的习作批改兴趣小组活动时间,实验教师有的放矢地指导小老师进行习作批改活动。

从批改任务的分工上看,低年级段的小老师只要求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批改符号指出学生作业中写错的拼音、生字,并能订正过来,逐步提高批改的正确率;中年级段的小老师重点批改错别字、运用不当的词语或不通顺的句子,并能提出修改意见;高年级段的小老师则增加标点符号的批改。在习作批改活动中,实验教师还根据小老师的能力差异安排他们完成不同层次的任务。一般的小老师,只要求他们完成计划内的批改任务,而对能力较强的小老师,则给他们加担子,适当增加批改的篇数,适当放手让他们批改一些主观性的内容。如:中年级的小老师,可增加评改优美词语、优美句的内容;高年级的小老师,则增加评改选材、优美段落等内容。这样做,照顾到小老师的个体差异,关注和满足他们的不同需求,促其主动发展。

从形式上,我们一般采取各班组织小老师自改、教师和小老师合改、家长代表参与批改、运用多媒体批改、计算机网络批改等形式。

第三级是在校内。为了给学生更多地展示机会,学校要求每班在教室里创办了习作园地,定期展示本班学生的优秀习作、小老师批改的学生习作;学校的习作长廊分给各个班级,定期展出学生的优秀习作、作文手抄报、小老师批改的学生习作、学生和小老师参加习作批改实验的心得体会、家长代表参与习作批改的感受等;学校大队部成立了“红领巾专栏”,选播各班的优秀习作,并实行积分和颁发班级创新流动红旗制度。课题实验组对这些活动进行检查、评比,评比结果和评选优秀班集体挂钩。

第四级是校外。学校定期组织实验教师积极向各级报刊投稿,向各级作文教学评比活动选送实验教师的实验体会、实验论文、习作指导教案、习作评讲教案、习作批改实验方面的下水文、实验教师和习作批改小老师合作评改的学生优秀习作等。实验教师还组织学生向《焦作日报》、《小学生拼音报》、《小学生读写报》、《关心下一代报》等报社投寄优秀习作、学生和小老师习作批改心得体会、小老师评改的学生习作实例等,为广大师生提供作文实践的机会,同时积累了实验成果。

(三)课题实验变更情况

2004年6月,省电教馆总课题组对此课题进行了中期评估检查,认为实验确有成效,同时建议缩小范围,找突破点,调整实验。在实验中我们也发现,只把实验重点确定在习作批改方面,的确太狭窄,不利于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同时,由于小学生年龄小、计算机操作能力有限,在上机进行作文修改时,由于没能解决上机修改符号运用的问题,经常是费时、费力、效果差。为了避免作文实验走入死胡同,鉴于学校在研究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和困难,课题组进行了适当的调整。

研究变更情况:课题名称由《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生习作批改的方式方法研究》更改为:《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作文教学模式研究》研究内容调整为:信息技术环境下的作文教学模式的探索,加强多媒体作文教学和学生网络习作的指导。由于实验学生升级毕业的变动,重点实验学生也有所变动。但实验保持了不间断性。实验计划2006年4月完成。调整后的课题实验,使实验师生都感到得心应手,为实验工作开辟了更为宽泛的领域和实践的渠道,使《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作文教学模式研究》得以顺利实施。

二、研究条件的保证

(一)设备、资源:

学校图书室拥有数百册有关教育教学理论的书籍供课题组使用,每年学校都新购置有关教育科研理论的书籍。课题组拥有4台课题实验教师专用计算机、一个拥有20台计算机的电子备课室和两个微机教室以及教育宽带网,一千多套教学软件、教学素材库供师生使用。每学期要新购教育教学软件,研究资料充足。

(二)研究人员:

课题组负责人吴奋海校长,一直从事小学教学管理工作,对于本课题的实验给予最大的理论指导和物质支持。课题组成员中均是小学高级教师,肖方方是河南省学科带头人,曾长期参与“愉快教学”、“小学生学习方法研究”、“启发-探究式教学法”等焦作市重点教育科研课题研究。梅素霞是省级骨干教师、全国优秀教师。徐净馨是省级教育教学专家,曾承担多项省、市级课题研究。张梅艳等三位实验教师均是焦作市骨干教师,教学实践经验丰富,有较高的教育教学理论水平和较强的教科研能力。

(三)经费: 学校在人力、财力、物力方面给予课题全面的支持,按计划为课题研究提供课题研究成果现场会、课题实验公开课、录像课、座谈会、光盘资料等所有费用。

三、课题成果

学校课题组对实验过程和参加作文教学实验的学生、教师进行了具体、认真地考察,结果表明,研究实验已初见成效:

(一)构建了“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作文教学模式”。

(二)探索了多种多样的习作批改方式方法和作文教学评价途径。

(三)提高了广大学生的习作兴趣。

(四)习作批改小老师具有了一定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评赏能力,小老师批改习作的正确率逐步提高,一些小老师还创造性地设计了富有个性、激励性的批语评语。

(五)学生自觉批改习作的习惯正在形成。

(六)习作批改实验使学生习作能力提高的同时,也从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教师的批改工作量。在习作批改活动中,小老师批改一篇习作约为教师节省4分钟,全校班额平均87人,可为全体语文教师节约124.7小时。事实表明,作文实验正在逐步实现为教师减负,使教师有更多的时间投入到其他教育教学活动中。

(七)促进教师队伍专业素质提高。教师通过实验,教育观念更新了,教育科研能力提高了。2002年10月以来,教师的190多篇习作批改实验下水文、征文在省、市、区级大赛中获奖;实验教师中有60余人次在省、市、区级各类作文优质课以及作文论文评比中获奖。塔南路小学被市教育局命名为“作文实验基地”。

(八)创办了学校作文网站。

四、存在问题及措施

(一)从实验管理人员到实验教师的教科研能力还不高,我校课题组将本着“边实践,边学习”的思路,加强教育科研理论和方法的培训学习,进一步加强管理,实验各环节的管理工作不够科学、规范。

(二)参加实验的师生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还有待提高,网络环境下的作文教学活动经常会遇到一些较难克服的技术困难,对实验进一步深入有一定的影响。

(三)如果情况允许,实验有必要在深入开展,继续做实,做出更好的成效。

2005年8月

第五篇:基于土工实验教学模式的研究论文

摘要:实验教学作为高校教学工作的主要环节之一越来越受到重视。随着实验设备的不断完善和设备水平的不断提高,实验教学模式需要不断调整和改进,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通过对实验教学模式的创新改革,提高了实验教学的完整性、系列化及实用性,进一步增强了对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实验教学模式;创新改革;实践

土工实验是土力学课程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也是地基基础施工现场的一项重要工作,通过一定数量的土工实验课程的学习与实践,可以深入了解土的工程力学性质,熟悉土工实验各种仪器设备,学会整理测试资料和分析测试数据,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对土力学理论的理解和动手操作能力,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工程能力的培养。高职高专是以培养建筑工程企业第一线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根本任务,因此,为使实验教学更好地为教学服务,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笔者对土工实验教学模式进行了探讨和实践。

一、土力学实验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各高校土力学实验通常是作为土力学课程教学的一部分内容,根据课程教学进度安排各个实验。作为传统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具有实验目的明确、针对性强等优点,但由于每次实验相对独立,存在准备工作大量重复、内容分散以及缺乏系统性、完整性等缺点,在相同的学时和实验条件下,不能充分利用实验室资源,以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

1、内容分散有重复,缺乏连贯性

传统的土力学实验按照课程进度,安排在《土力学》课程学时之内,其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及时掌握教学内容,验证土力学课程的基本原理。以土力学课程设置为例,总学时48,其中实验占8学时。现有模式存在着明显不足,即各实验间有相当的重复工作,学生对土工实验的操作程序缺乏整体了解。例如,土的三项指标测定中要测定土的容重及含水量,在土的固结实验中仍需测定。有时受学时限制,只能采取“掐头去尾”的做法,比如略去取样、开土、编号等环节,直接进入到实验内容;如土的固结实验,慢剪需24小时加载一次,快剪也需1小时加载一次。实际操作时受时间限制,一般采用每10分钟加载一次等。

2、不能适应多专业方向的要求

现在的人才市场要求学生不仅要精通本专业的知识,也要求对相关专业知识有所了解。土木工程专业的毕业生可面向建筑、道路、港口、桥梁、水利水电工程等多个方向,了解不同专业方向的土工实验方法及规定可以使学生在以后的实践工作中很快上手,增强自身的适应能力。但传统的土力学实验主要偏向某一专业方向,对其他方向涉及较少,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3、实验以验证型为主

缺乏创新性传统的土力学实验多采用教师先示范,学生再操作的模式。对操作时间较长的实验只能以验证型为主,不一定完全按照实验规程进行。由于实验数据不够准确,很难用于实际工程,很多学生因此缺乏主动性和责任感,动手很少甚至不愿动手,实验数据东拼西凑,难以做到“严谨治学、推陈出新”。

二、对实验教学的创新改革

为了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加强实践教学的规范化管理,避免以上几种情况发生,改善和提高实验教学效果,现提出以下7点改革建议。

1、将实验教学从专业课中脱离出来,按照专业性质不同将实验教学分为专业基础实验和专业实验,根据不同学期开设综合实验周,可分为综合实验

1、综合实验2及综合实验3等。例如,在第3学期安排了综合实验2,是有关土工的基础实验;在第4学期安排了综合实验3为专业实验周,是有关工程地质勘察、测试技术等;在第7学期开设了土木工程综合实验周,是所学专业知识的一次综合认识实验等。

2、使每个班级都有专门的一周或半周的时间集中上实验课,这样可以让学生安下心来集中精力去做实验,从而提高实验的成功率。

3、由于班级较多,我们采取交叉做实验的方法,提高实验效率。例如,由实验教师交叉地为2个班学生做实验。在土工实验中,由于实验设备较多,在满足实验教学要求的情况下分组由2名教师同时交叉做实验,如土的密度、液限、塑限、剪切、压缩等,也不必担心课程结束了而实验还未做完的尴尬局面。

4、有了集中的实验时间,可以让学生轻松完成实验周期较长的实验项目,也可以使实验项目系列化、完整化,激发学生做实验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成就感。

5、随着学生专业知识的不断提高、知识面的不断扩大,应该多为学生介绍一些较为先进的设备仪器,尤其是大型的先进仪器设备的应用,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设备的利用率。

6、尽可能地开设一些与实际生产相结合的实验项目,真正培养出动手能力强的实用人才。

7、根据实际工程背景,营造一定的工程情景,实验教师根据学生所学专业的不同,综合列出了一系列实验项目。让学生自由选择实验项目,选够学生实验所需的实验学分,从而增强了学生做实验的自主性、实用性,也使实验室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开放。

三、结束语

通过此次的实验教学改革,使学生认识到了实验项目系列化、完整化及数据处理自动化的好处。开设土工实验周减少了演示性、验证性实验,增加了工艺性、设计性、综合性实验,并由过去教师手把手教学生转变为学生自主安排实施,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设计、实施实验方案的能力,同时对实验教师也提出了更高要求。由于实验设置较集中,对于班级较多的院校,可考虑理论教学基本涉及后结合开放性实验陆续开始,如何有效地运作还值得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李常健,谢一民。新建本科院校实验教学改革刍议[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6,27(5)。

[2]孙萍,崔怡,李志文等。开放实验室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6,25(7)。

[3]于宗仁,李巨龙。结合工程实例进行综合性实验教学的尝试[J]。西部探矿工程,2006,(4)。

[4]刘建新,张新华。综合性土力学实验教学模式的研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5,24(6)。

[5]谢友宝。大型综合性创新实验设计研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第,2005,24(12)。

下载信息技术下高等数学实验教学模式的研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信息技术下高等数学实验教学模式的研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高等数学下(大全五篇)

    高等数学A下考纲归纳 一、选择题(20分,一空2分) 1高等数学上第七章微分方程考了6分,题型主要是求微分方程满足初始条件的特解、给出二阶非齐次微分方程判断下列哪个选项是其通解......

    《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

    《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 实施方案 一、 课题研究的背景: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促使教育观念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促进了......

    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

    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 计算机科学的迅猛发展,特别是 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出现改变了社会各个领域运行和发展的模式,改变了社会成员的生活方式和教......

    新课标下初中化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研究

    新课标下初中化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研究 课题研究方案 课题负责人:崇义县章源中学王会有 一、研究的现实背景和意义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为学生提供了化学学习的认......

    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模式研究内容提要在改革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确立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注重教师的主导地位,以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与信息素质为目标的教育理......

    翻转课堂模式下的高等数学案例教学研究

    翻转课堂模式下的高等数学案例教学研究 摘 要:高等数学是各个高校都会开设的一门公共课。传统的高等数学教学以讲授式为主,很难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果把传统课堂进行翻转......

    信息技术环境下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体会

    信息技术环境下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体会 【摘要】: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是物理教学的重点。随着新课程对实验教学的重视,实验教学的有效性逐渐成为教学的热点问题。......

    初中化学探究式实验教学模式研究实施方案

    赣州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立项课题 《初中化学探究式实验教学模式研究》 研 究 实 施 方 案 二〇一四年 班级:11级生化系一班 姓名 : 钟丽 1 一、课题名称:《初中化学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