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研究总报告

时间:2019-05-13 02:56:2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实验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研究总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实验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研究总报告》。

第一篇:实验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研究总报告

《实验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研究》

总报告

永昌县红山窑中学 茹武年

一、问题背景

在国家倡导的素质教育前提下,在教育部实施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有些学校由于地方配套教育设备跟不上,致使初中理、化、生实验教学有着一定的局限性,部分实验不能正常开出。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来解决这一问题,成为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从新课改的背景来说,本课题的提出顺应了深入践行课程改革的需要,理科实验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能够改变师生教与学的方式,彻底改变以往实验“口头做”的现象,能丰富学生的视野,更好地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以及动手操作的能力。

从学科性质来说,本课题的提出顺应了初中理化生实验教学的需要,许多实验是微观、连续且十分复杂的实验,具有实验过程快速等特点,学生难以细致观测,只能抽象推断变化过程。另外,部分生物实验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完成,如植物栽培、种子萌发、动物饲养等实验短时间内难以完成。计算机模拟实验教学是一种全新的实验教学方法,它是教师

或学生以计算机作为载体,借助计算机程序而展开的“实验”。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模拟许多微观实验或有危险性实验,可以实现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将漫长或瞬间的生命过程变成可控、有序的演示过程,减少实验危险伤害。同时,教师还利用信息技术将实验过程录制下来制成电影文件,再在播放时运用多媒体控制器进行拆分、反复回放、慢镜头播放或定格观察,然后结合文字和语音解释,就可使学生清楚、直观地观察到实验的每一个细节,效果特别好。

从学校的实际情况来说,本课题的提出顺应了我校高效课堂教学的需要。目前随着学校硬件设施的配备到位,搭乘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快车,学校可以通过本课题研究来促进教师教研能力和学生实验能力的发展。

二、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初中理化生实验教学:在理化生教学活动中,以实验作为重要教学内容的教学,称为理化生实验教学。具体说是指根据理化生的教学目的、学生的认识水平、教学条件,有目的地安排、设计一些类似科学实验的模式、程序,在规定的较短时间内进行实验操作,以达到实验目的要求的教学实践活动。

信息技术:“信息技术”是信息社会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汇之一。人们对信息技术的定义,因使用的目的、范围、层次不同所以表述的也各不同。信息技术有狭义和广义之分。3

狭义的理解认为:可以从三个方面介绍:(1)将信息技术等同于计算机技术;(2)信息技术是计算机与通信技术的结合;(3)信息技术是计算机技术加通信技术加控制技术。广义的理解认为:信息技术是指完成信息的获取、传递、加工、再生和使用等功能的技术。本研究中的信息技术主要是指现代信息技术在初中理化生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是指把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利用信息技术所提供的自主探索、多重交互、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等学习环境,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使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在整合过程中得到有效的锻炼。

信息技术与实验教学的整合:本课题界定的观点就是通过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于实验课的教学过程来,营造一种新型实验环境,实现一种既能保证实验的现实性、直观性、安全性、可操作性,又能充分体现学生在信息技术的环境下,主动地参与实验,以实验与技术的整合为契机,高效地分析实验现象、获取实验的结果,最终形成形象、直观的实验报告。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内外的许多专家对学科与信息技术整合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1.该领域在国外的研究现状

美国教育技术CEO论坛第四年度(2001)报告则明确指出:“21世纪的能力素质”应包括以下5个方面:基本学习技能;信息素养;创新思维能力;人际交往与合作精神;实践能力。面向21世纪培养人才的能力及素质的有效教育途径就是进行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美国较早地提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于1996年成立了专门的组织进行评价和监控中小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进展情况,1997大规模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研究,主要集中在培训教师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技能,帮助教师转变角色,鼓励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并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1998年对学生学习成果评测,以了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总结以前的研究结果。1999年信息技术的重点转移到教师的培训上。2000年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研究进一步深化,重点鼓励社会、教师、家长和学生等各个方面都参与到信息技术与课程中来,利用信息技术所提供的各种条件建构一个全新的学习环境,以培养具备21世纪技能的人才。现在,美国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由模式探索转入环境建构的阶段。

英国现在正推广计算机实验数据采集系统,该系统能完成实验数据自动采集,并能根据实验者的要求进行各种数据分析,绘制成图像,还能导出实验数据库,以方便实验者利用其他工具进行数据分析。

法国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要求教师使用信息技术,对学生进行培训,让学生在各学科教学中都接触一些专门的软件,让学生利用的新的手段、技术去获取知识,从因特网上获得有价值的学习资料,让信息技术更好地成为学生的学习工具。

2.该领域在国内的研究现状

1998年,全国中小学计算机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提法,第一次提出了“课程整合”课题组,并将其列入“九五”重点课题的子课题进行立项。1999年1月,全国中小学计算机研究中心在北京师范大学组织召开了有数十所学校参加了“计算机与各学科课程整合”项目开题会,“课程整合”项目开始走向有组织的研究阶段。

2000年10月教育部部长陈至立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提出:“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自从2000年以来,全国各地都在积极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与实践工作,一些省、市的中学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方面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果。如:北京师范大学李琼《信息技术在生物教学中应用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从理论和实践

上论述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必要性、重要性和迫切性、根据系统论的方法和教学设计的思想,提出了信息技术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模式。

总之,信息技术与理化生实验教学整合在世界范围内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其价值和意义得到了初步的认同。

四、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新课标理论

《基础教学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第十一条明确提出“大力推进信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并对这种应用的立足点作了明确的阐述,“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利的学习工具”。

2.构建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构建者。构建主义的教学理论则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构建主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要求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全新的教育思想与教学结构全新的教学方法和全新的教学设计。而基于网络环境的学习符合了构建主义学习观的要求。

3.现代教学设计理论

多媒体教育系统,把多种媒体信息集成于一体,并与其7

他教育要素(教师、学生等)共同作用,构成合理的教育系统结构,使整体功能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达到系统优化的目标。信息加工的学习理论认为,人是能动的信息加工者,人的认识是由外界刺激和认识主体内部心理过程相互作用的结果,学习过程可解释为每个人根据自己的态度、需要、兴趣和爱好并利用过去的知识与经验对当前的学习内容作出主动地有选择的信息加工过程。由于信息的多媒体化,为学习者多种感官参与并发挥作用。

4.主体教育理论

强调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觉性、自主性和创造性,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最终培养学生成为能进行自我教育的社会主体。

五、研究的目的和目标

(一)研究目的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可以为学生更好地开展实验教学提供直接帮助,提升同学们的实验水平,同时也可为信息技术与其他各学科的整合研究提供参考。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可以促使教师增强研究意识,提高研究水平,提升教育质量,从而逐步形成具有个性的教育教学风格。

3.通过研究,调动学生学好理、化、生、科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以及从事科学研究应当具

备的严格的科学态度,科学的思维方法,严谨的科学作风,使学生一步步地学会自然科学课程研究中基本方法。

4.通过研究,初步形成校本化的自然科学实验课模式。5.通过研究,切实转变教与学的方式,提升教师的科研素养与水平。

6.通过研究,努力探索信息技术与实验教学整合的路径与方法,总结归纳信息技术条件下的实验教学的教学模式,为广大初中理化生教师及小学科学课的实验教学提供丰富的实践经验。

(二)研究的具体目标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实施,在本校乃至本县自然科学课程教学中,对转变教师教学理念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2.本课题经过两年研究,形成信息技术与实验教学整合的基本模式。

3.通过本课题课堂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联想及空间思维能力。

4.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使学生能够利用网络计算机自己理解探究实验,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实效性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5.通过本课题研究实践,树立师生教与学的现代化观念,改变教与学的传统方式及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增强师生利用信息技术获取知识的意识。

六、研究的基本内容

1.中小学自然科学课程中信息技术与实验教学整合的现状调查研究。

2.中小学自然科学课程中信息技术与实验教学整合的基本模式研究。

3.中小学自然科学课程中信息技术与实验教学整合的案例研究。

七、研究的重点

中小学自然科学课程中信息技术与实验教学整合的案例研究

八、研究的过程与方法 本课题研究分三个阶段

1.课题准备阶段(2015年4-5月)

(1)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有关本课题的研究动态。(2)编制并发放《红山窑中学信息技术与实验教学整合》调查表,撰写调查报告。

(3)组织课题论证,形成课题研究方案,确定课题组成员及研究分工。

(4)学校大力支持本课题研究,在各班级和实验室安装班班通多媒体设施,安装了实物展示台,安装了功能强大的畅言教学通软件,以便实现师生网络互联互通。

(5)填写课题申报评审书,准备申请立项。

2.课题实施阶段(2015年9月—2016年12月)(1)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及相应软件,探索信息技术与实验教学整合的教学模式。

通过教师上课题研讨课,同头课教师评议,逐步确立了本课题教学的基本模式:不能用实际实验进行教学的课例,如有毒实验、易燃易爆实验、抽象的模型试验、微观模拟实验等,要提倡用计算机模拟实验进行教学;尽量使用Flash动画课件演示实验;教师演示与学生演示相结合。

(2)安排教师上课题研讨课

确定刘玉姣承担九年级化学课题研讨课《分子和原子》、《酸和碱的中和反应》的教学任务;孙军国承担九年级物理课题研讨课《探究串并联电路电压特征》教学任务;陈耀中承担六年级科学课题研讨课《电和磁》教学任务。

(3)进行课题阶段性反思,积累经验,发现问题,写出课题中期评估及阶段性总结。

3.课题总结阶段(2017年4月)

撰写并发表研究论文。课题实施期间,课题负责人茹武年发表了课题相关论文《论述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多媒体模拟实验》、《用虚拟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并撰写了结题报告(《实验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研究》总报告)。

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

通过编制发放调查问卷,了解目前我校实验教学存在的瓶颈问题,探讨如何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验瓶颈问题;对比分析实施本课题前后,师生教研及学习情况。

2.课堂实践研究法

通过课堂实践,运用本课题模式解决实际问题。在多媒体技术条件下,进行教学实践,并对实践进行不断的反思,通过计划、实践、反思等步骤进行。

3.案例研究法

对代表性的实验进行传统教学与整合实验的案例分析,权衡利弊得失,形成有一定实用价值的整合案例,总结形成具有我校特色的实验课教学模式。

九、可能的创新之处 1.从选题上来看:

信息技术课程整合的研究与实践并非新鲜事物,但在农村中小学特定的硬、软件条件下,进行理化生实验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研究,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2.从研究的预期成果来看:(1)整合后实验模式的科学性:

农村初中随着理化生实验的普遍开设,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应用的环境下,有些手工操作无法或不能实现的实验,可以借助信息技术的优越性进行新型的实验教学。

(2)整合后实验评价的创新性:

传统的理化生实验评价仅仅是教师的口头、笔头评价,形式单一,不够形象,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进行实验的积极性,不能最大限度让学生体验到实验成功的成就感,本课题将研究实验评价的创新性,力争创设更多的评价模式,如“人机互动评价”、“课件体验评价”、“网络积件评价”等新型评价模式。

(3)整合后实验成果展示的形象性:

传统的实验成果大多是以文字报告的形式呈现,不够形象、生动。本课题研究将探讨实验结果展示的形象性,探讨实验结果展示的新型模式。

十、预期研究成果

1.2015年4月 撰写开题报告,制定具体研究方案、课题组成员分工。

2.2015年9月 探索师生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下开展实验课的模式,初步形成适合我校学情的整合实验课模式。(教学案例)

3.2016年10月 课题实践与反思(研究阶段性总结、实验教学论文)。

4.2017年3月 形成适合农村初中学情的全新实验课教学模式(课例录像)、结题报告。

十一、课题研究实际取得的成果 1.形成新的教学模式

通过课题研究,摸索出一套适合我校实际情况的“信息技术与实验课整合”的教学模式。克服了农村中学实验课的一些瓶颈、短板问题,弥补了实验教学的不足,并把实验教学进行了拓展。如,危险实验可以利用多媒体模拟实验代替,微观世界的运动可以用多媒体动画模拟,建立模型的实验可以用FLASH动画精确演示。通过信息技术网络平台,给学生多渠道提供丰富多样的知识,延伸了课本知识,培养了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

2.教学理念发生转变

课题的开展,促进了教师改革陈旧的教学模式,改变传统教学结构的弊病,创建新型教学结构,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灌输的对象,教师则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

3.师生信息技术素养得到有效提升

学生会应用计算机等工具进行信息收集、处理;多数教师能运用信息技术多媒体课件进行课堂教学,将计算机和网络作为自己教和学生学的手段。学生学习方式发生了重要的变化,学习者的学习主要不再是依赖教师的讲授与课本的学习,而是利用信息化平台和数字化资源,师生之间开展协商讨论、合作学习,并通过对资源的收集利用,探究知识、发现知识、创新知识、展示知识的方式进行的。学生的信息素

养有了明显的提高。

4.积极撰写教研论文、案例

通过课题实施,教师的教育科研意识和能力都得到加强,新的课程观、质量观、教学观逐步形成。课题组成员认真总结自己在实验中的心得体会,茹武年老师撰写并发表了论文《论述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多媒体模拟实验》(《读与写》)、《用虚拟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金昌日报》教育周刊),孙军国老师撰写了论文《物理实验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方法》,刘玉姣老师撰写了论文《浅谈信息技术与化学实验的整合》,陈耀中老师撰写了论文《浅谈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课程的整合》,孙其阳撰写的案例分析《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实验课的整合》获甘肃省2016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典型案例二等奖,茹武年老师撰写的案例分析《快乐成长每一天》获甘肃省2016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典型案例三等奖,闫积哲撰写了案例分析《分子和原子》。

5.积极开展课题研讨课

教育科研活动的蓬勃开展,课题研究活动的扎实推进,使不少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得到了锻炼,也为他们的茁壮成长提供了一个施展才华的极好舞台。刘玉姣老师承担了课题研讨课《分子和原子》,荣获我校优质课大奖赛二等奖,孙军国老师承担了课题研讨课《探究串并联电路的电压特征》,撰写了教学案例,并附有其他老师们的评析,陈耀中15

老师承担了课题研讨课《电和磁》教学任务,刘玉姣老师承担了课题实验课《酸和碱的中和反应》。

十二、存在的问题和思考 1.转变教育观念

“以教为中心”的传统教育观念在教师头脑中根深蒂固,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变的。要使信息技术发挥其不可估量的作用,教师要使自己从知识的传授者向学生学习的指导者、组织者、合作者、帮助者转变,不再把学生看成是被动听讲的接受者,而应使之成为主动参与的学习主体;在发挥教学媒体的作用上,不再把教学媒体仅仅当成教学内容的展示工具,而应使之成为学生的认知、启迪思维的工具。课题组成员有一些老教师对信息技术在学科中的运用显得意识比较被动,技术比较迟钝,有待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进一步提升。

2.师生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只有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提高了,教师才能在教学中游刃有余,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更有效。如能熟练运用Word、PowerPoint等办公软件和多媒体广播系统,了解网络技术基本知识,了解软件Flash,熟悉畅言教学通、班班通的功能,能熟练地上网搜集资料,才能在教学设计时考虑到利用哪些软件、通过哪种形式来帮助学生实现学习目标,到哪些网站上去搜集相关资料,充分发挥自己的教学水平,否则就有可

能出现备课时心中无数,上课时紧张慌乱的现象。而我们课题组成员乃至全校教师现实的状况并不理想,还是年龄偏大的教师和部分年轻教师信息技术还比较落后。

3.软件和硬件建设

开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课,除了“人”—教师与学生这个因素外,还有“机”的问题。维护与管理好网络,是顺利开展教科研实践的重要保证。在网络课教学中,可使用的教学软件虽较多,但从功能来讲,尚未有较理想的软件。同时,数字化教学资料虽有,但较零散,还缺乏合适的教学平台和网络制作平台,同时网络运营商为谋求利益,会在网络上大量推出不雅广告,对孩子们有不好的影响,干扰教学工作。

硬件设备建设上,毕竟受到地域经济条件限制,整个我县在信息技术终端设备的配备上,还未能达到要求,不能普及到每一所学校每一位同学,因此限制了师生的网络互动及评价等许多活动。

4.其它问题

整合教学中,个别学生的自主参与意识不强、自我约束能力较差,资源的繁多、多样化容易掩盖分析思考过程,一些基础知识容易被忽视等,如何避免,还有待我们深入思考。

十三、本课题后续研究的努力方向 1.对于教育现代化,思想认识上要重视

教师、学生、学校,乃至教育行政部门和政府部门,要充分认识到现代教育技术的作用,作为教师和学生,要积极主动地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进行教学;学校、教育主管部门和政府部门,要积极主动倡导、投入现代教育装备,作好教育现代化的保障工作。

2.信息技术要娴熟

教师学生要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认真学习计算机常用模块,学习新的教学软件功能和实用技术,能够熟练运用学校配置安装的多媒体软件进行教学,能针对实验教学具体课例制作可行的教学课件。

3.硬件装备进一步更新

对现在使用的一些老旧设备,学校要主动协调有关部门进行更新,积极响应教育现代化要求,订购先进的多媒体软件,努力协调各方面的力量,为学校配备足够数量的终端设备(如平板电脑),实现师生通过网络平台的互动,实现人(学生)机对话,真正发挥信息技术在实验教学中的强大作用。

第二篇: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保密技术研究

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保密技术研究

剧仲栋

大同煤炭职业技术学院 山西省大同市 037003 摘要: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新时期互联网络的发展需求和计算机技术快速更新驱使下,计算机处理业务已从原有的单机文件处理和数学运算,转换到基于内部封闭网络和外部互联网络的全球范围数据处理与信息共享。当前信息交流越来越频繁,人类生活变得越来越便利的同时,有关计算机网络安全的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尤其是在计算机网络安全保密方面,对人类的正常生活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就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保密技术,本文作了浅谈。

关键字:计算机;信息安全保密技术;研究 1计算机信息安全保密技术的基本内容 1.1通过防火墙作为信息安全的基本保证

在运用网络的时候,相关设备要设置防火墙,这样可以在基本上保证网络信息的安全。合理设计防火墙的功能,将它植入到系统中,在基本上保护系统的信息,尤其是对非许可用户操作的阻止和警报。现阶段广泛应用的防火墙功能主要就是防止侵害,作为用户运用计算机设备的第一道保护屏障,阻止基本上存在的侵害行为,防火墙设置的位置也有要求,大多数设置在内部网络和外部网络运作的中间环节,尤其是在内网的出口环节点,这样可以最大限度阻止非法行为的入侵。防火墙可以甄别用户查询的地点,如果未设置防火墙,则可以马上阻止。这个过程中,防火墙访问也是需要相关程序的,只有授权通过的用户才可以查询信息,这是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技术的基本构成内容。

1.2利用相关技术做好信息的密保工作

密保工作就是对网络的信息进行保密,从而实现各种信息未经允许不得查阅、更改等,这是保护信息安全的第二个重要环节。利用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技术,加强密保技术,尤其是对各种密码的保密工作,防止他人破解造成的经济财产损失。密保工作需要贯通网络连通环节、储存环节和中间环节,而形式也要不断创新,灵活设置,如密码器、键盘字母乱序等,都是有效的措施。

1.3对受侵害损坏或丢失的信息进行还原 加强信息的安全性,就要利用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技术走好信息还原工作。相关的信息破损或者消失后,利用这个相关的技术将它们恢复到原来的状态,从而保证信息的完整。还原这个工作技术是有前提要求的,它需要先对所有信息进行云端拷贝,将系统中重要的信息双份存储,拷贝的一份存在特定的区域,并且是可以长期保存的,然后一旦信息出现问题,将它们还原。而未进行双份存储的信息,现阶段的技术很难实现完全还原,所以用户自身要定期对认为重要的信息进行双份储存。不仅如此,拷贝的那一份数据不需要特定人员管理,但是需要独立存在,这样才能及时找到然后进行还原。

1.4客观环境下相关人员和部门的风险意识

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的技术并不是只属于技术手段方面,在客观环境下还有有一定的风险意识。一方面,国家方面要针对信息安全问题的法律法规规范其发展,并且不断完善,相关部门有风险意识才可以重视管理,加强防备技术,最大化保证信息的安全;另一方面,相关的人员也要有风险意识,认真学习相关的法律法规,明确自身的职责,系统编程技术人员是完善系统保证安全的关键人员,而普通操作人员有责任做好信息统计和保护工作,发现非法的行为及时举报。将客观条件下的内容与相关技术结合在一起,双向提高网络信息的安全指数。

2当前存在的计算机安全问题概括

2.1网络的信息传输过程泄露。计算机之外的设备存在问题,虽然计算机的信息表面上感觉是储存在计算机中,但是各个计算机依靠电线连接,也依靠网络线路连接,如果相关的保密技术不到位,如防火墙等,就可能导致各种信息在传输的过程中遭到拦截。

2.2计算机信息在共享的时候泄露。计算机的系统需要运用网络才能运行,将各种信息资料存储在计算机的同时,也就意味着这些信息已经在相应的网络上实现共享,在这个过程中,如果因为保密的技术不高,如防火墙的软件有缺失,那么病毒感染、黑客攻破等就会引起信息安全问题。

2.3操作人员自身问题导致信息泄露。一方面,操作人员作为接触信息的人员,缺少安全防范意识,尤其是系统编程人员,忽视提高自身的技术,导致保密技术的有效性差,不能保证信息安全;另一方面,缺少道德感,受到他人诱惑,盗窃资料等。3关于加强计算机信息安全保密技术以应对问题的措施思考 3.1提高计算机信息安全保密各环节的技术

首先,提高计算机系统的技术,在编程的时候各环节都要有保密的功能,在整体上保证信息的安全;其次,加强防火墙的技术,保证相关软件自动识别病毒,并且能够及时阻止,而对于黑客的攻破也要有自动拦截功能,并且提高用户访问的权限技术;最后,提高计算机连接线路和网络的安全性能,加强监管,尤其是网络信息安全的密匙,提高保密功能,将解开的密码复杂化,防止他人盗取后解锁。这里需要强调一点,各企业需要提高自身的信息化水平和设备的先进性,实现自动监管,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尤其是自动预警,通过硬件设施为保护信息安全奠定基础。

3.2国家完善相关内容的法律法规并加强管理

国家完善关于计算机信息安全问题的法律法规,明确权责,并且加强管理,政府将相关的法律法规普及到各领域,提高他们的风险意识和法律意识,避免因为不良竞争而盗取竞争对手资料的行为。此外,通过加强管理,严厉打击偷盗、破坏计算机网络信息的不法分子。

3.3提高操作人员的专业能力和职业道德素质

提高制作保密各项软件和系统人员的专业能力,从而提高保密的有效性,而对于普通录入信息的工作人员来说,提高他们的风险意识,注意信息加密,发现问题及时上报,防止计算机受到攻破。此外,还要提高操作人员的职业道德感,坚守岗位,杜绝不法分子的收买。

结束语

综上所述,网络安全防护体系包括网络安全评估、安全防护以及网络安全服务,本文主要针对安全防护进行论述,包括病毒防护、网络访问控制、网络监控以及数据保密等;而一个完整的防护体系还应包括其他两个方面,涉及系统漏洞扫描、网络管理评估、应急服务体系、数据恢复和安全技术培训等。

参考文献

[1]彭珺,高珺.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及防护策略研究[J].计算机与数字工程,2011,01:121-124+178.[2]王磊.关于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及防护策略探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4,19:4414-4416.[3]王红梅,宗慧娟,王爱民.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及防护策略研究[J].价值工程,2015,01:209-210.

第三篇:智能配用电信息及通信支撑技术研究与开发

一、研究目标

本课题以大幅度提高配用电通信性能和海量信息处理能力目标导向,研究分析BPLC、XPON和TD-LTE核心技术,提出适用于智能配用电的“最后一公里”通信的完整解决方案;建立统一、便捷的网管系统,实现全生命周期的可视化运维、远程调测/升级、远程故障定位和诊断技术;建立智能配用电系统通信业务深度识别、控制与抗攻击技术体系,构建信息安全的防护体系;建立基于IEC 61968的智能配用电信息和业务标准模型以及图模互操作技术;建立基于IEC61968与IEC61850协作的数据采集无缝通信体系;通过引入电信实时计费中的海量信息处理技术,建立智能配用电的海量数据处理平台;建立基于多源信息模型的配电网高级辅助决策支撑技术建设智能配用电系统的通信与信息处理示范工程,以广东金融高新区为试点,验证智能配用电系统广域、分散特点,支持多样化和互动业务需求。同时,依托南方电网技术研究中心建设配用电信息与通信标准化检测中心,建立智能配用电软件系统、智能终端设备和通信设备的检测标准体系和规范,致力于国内外的相关标准的制定。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欧美等发达国家的电力公司已对配用电信息系统进行了部分基础研究,其应用范围覆盖各个方面,如配电管理系统(DMS)、自动作图(AM)/设备管理(FM)/地理信息系统(GIS)、停电管理系统(OMS)、工作票/操作票管理系统(WOM)、线路和状态管理系统、表计和负荷管理系统、电话投诉管理和处理系统(Trouble Call)等。

随着智能电网研究和建设工作的推进,对配电网的信息化支撑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智能配用电领域,国外研究机构和电力公司开展了大量的智能化实践,包括智能表计、用户电压控制、动态储能等。例如:意大利电力公司和法国电力公司(EDF)通过安装“智能电表”,使用户跟踪自己用电情况,并能进行远程控制;在信息通信方面,2004年美国电科院EPRI完成了综合能源及通信系统体系结构(IECSA)研究;美国Xcel Energy公司从2008年起在科罗拉多州的一个9万人的小镇波尔得(Boulder City)建设全美第一个“智能电网”城市。其主要技术路线是:构建配电网实时高速双向通信网络;建设能够远程监控、准实时数据采集和通信,以及优化性能的“智能”变电站;安装可编程居家控制装置和全面自动化居家能源使用所必需的系统;并整合基础设施,支持小型风电和太阳能发电、混合电力汽车、电池系统等分布式发电储能技术。这是当前国际上最

为系统的“智能配用电”实践。

我国在配电信息系统方面的研究和应用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国内相关企业无论在信息系统规模上还是在功能深度上也均具备了相当的研发实力和经验。同时,随着近年来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力度的加强,不仅配电GIS、SCADA/DMS、负控、客服、营销等服务于日常工作的信息系统陆续在各级电力公司投入运行,而且电网评估与规划、市场开发辅助决策等高级决策支持系统日益受到关注。清华大学于1990年率先展开配电自动化方面的理论研究,并于2001年在绍兴投运了配电运行调度辅助决策系统(DMS)。

在智能配网建设方面,南方电网于2007年7月确定在广州供电局、深圳供电局开展配网自动化试点建设工作。广州供电局2008年全面实施营配一体化系统把420万客户资料与配电CIM模型进行了统一,建立了配网GIS、配网规划、配网生产、配网工程和客户营销的一体化管理,已经实施了快速复电系统。2009-2010年在广东电网全省21个地市局推广实施营配一体化工作以解决配网自动化、计量自动化以及SCADA系统的模型和图形的交互和共享工作。

配电网的通信技术现状还比较落后。目前采用的主要接入技术有如下几种: 230M数传电台、GPRS技术、电话线、专线方式、电力线载波和光纤。智能配用电的通信网络技术最大的困难在于“最后一公里”,未来智能配用电中最具应用潜力的“最后一公里”通信技术包括:

(1)以太无源光网络(XPON)。这是一种新型的光纤接入网技术,它采用点到多点结构、无源光纤传输,在以太网之上提供多种业务。它综合了PON技术和以太网技术的优点:低成本;高带宽;扩展性强,灵活快速的服务重组;与现有以太网的兼容性;方便的管理等等。

(2)无线宽带通信的LTE技术。LTE是3G到4G的演变技术,能提供面向互联网的高速连接,数据传输距离最远可达100km。LTE的技术起点较高,采用了代表未来通信技术发展方向的OFDM/OFDMA、AAS、MIMO等先进技术,LTE结合了这些先进的技术,因此非常适合电力网覆盖范围广、接入节点量大、安全可靠性要求高等行业特点。

(3)宽带电力线上网技术(BPLC)。BPLC利用现有的利用电力线传输数据和话音信号,传输速率可达10M。将该技术应用于配网自动化系统进行数据传输具有非常好的应用前景,具有投资少见效快、与电网建设同步等优点。该技术还存在一些工程技术难题需攻关,例如如何解决当负载波动时保证数据传输的稳定性等。

三、研究内容

1、主要研究要点

本课题从通信与信息安全、信息模型构建、智能配用电海量信息分布式处理、智能配用电信息集成与互动决策技术、信息和通信的标准化与检测、智能配用电信息与通信技术集成与应用示范等几个方面进行研究,划分为6个任务,分别为:智能配用电高性能通信网技术及其信息安全、智能配用电CIM共源建模技术、智能配用电系统海量信息处理技术、标准化与分布式智能配用电信息集成与互动决策平台、智能配用电信息与通信标准化与检测技术、智能配用电信息及通信技术集成与应用示范。

(一)智能配用电高性能通信网技术及通信网络安全

(1)智能配用电通信架构研究。针对智能配用电网的大范围,分散的特点,互动、业务多样化趋势,考虑业务分区和对已有通信网络的影响,对电网通信网络整体结构进行研究,建立适应智能配用电未来发展需要的高效通信架构。

(2)智能配用电各层面通信技术。分析其中最具应用潜力的各种通信技术如工业以太网交换机、中压PLC、TD-LTE、XPON、宽带PLC和光纤复合低压电缆等在智能电网通信中的应用特点,研究适合智能电网应用的通信技术总体解决方案。

(3)智能配用电通信网与物联网互联性研究。研究物联网在智能配用电系统中信息感知、可靠数据传输、网络架构及信息智能管理和多级数据处理等方面的应用。

(4)通信网络安全性研究。研究不同分区的业务在同一平台传送过程中基于物理层面的隔离技术,以及基于MPLS,虚拟局域网(VLAN),QinQ(双层VLAN标签)等技术的通信业务逻辑隔离研究,保证保障不同业务通过端到端独立传输,从而保障所传输信息的安全。研究三重搅动加密算法、AES加密算法等加密短发的业务安全研究;研究满足配用电通信全路径业务流量深度识别及网络分析(基于IEC 61968/61850)、控制及抗攻击技术与产品,识别并阻断各种非正常的业务流量。

(5)智能配用电通信网络智能运维技术研究。研究比较各种通信技术的维护成本,网络全领域设备统一管理,网络全领域业务的智能快速发放,远程运维和快速故障诊断与定位技术。

(二)智能配用电CIM共源建模技术

(1)分布式电源建模。根据分布式电源、储能装置和电动汽车等分布式电源和储能的机理和对电网的接口特性,建立其数字信息模型。

(2)配电网/微网整体建模。微网将是配电网组织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于主网针对多种微电源形式还没有合适的通用模型。因此,需要针对不同的研究问题,对微电源中各单元的动态环节采用不同的简化方法,从而得到不同的模

型。

(3)主配网互动模型。在CIM统一信息模型框架基础上,进一步研究面向配网、主配网统一的静态模型、运行数据和图形数据规范。提出面向配网、包含主网的统一的静态模型、运行数据和图形数据规范。并在此基础上研究有源配用电系统的整体行为特性,建立微网-配电网-输电网三级电网的互动模型用于决策分析。

(4)配用电运行管理业务统一建模技术。研究国际标准的数据模型(IEC 61968、IEC 61970、OAGIS、ORM),按南方电网公司的业务组织形式,对国际标准数据模型进行重新组织,从而形成南方电网公司配用电数据模型的基础。梳理、分析全网共享交换数据需求,对国际标准的研究成果进行扩展及优化,扩展IEC公共信息模型(CIM)在配用电系统中的应用,建立面向配电网生产、营销、调度、建设、物资等业务所需要的配用电网CIM模型标准。该统一信息模型将指导后续的模型数据规范研究、数据交换和信息服务规范的研究。

(三)智能配用电系统海量数据分布式处理技术

(1)研究IEC61968/61970 与IEC61850标准的协作问题,及其数据通信规约和采集规范。研究各配用电自动化和管理系统的数据源与CIM模型之间的映射,实现已有应用系统数据到CIM数据中心的自动转换。

(2)海量数据分类与重组技术。智能配用电信息支撑平台需要采集大量不同类型的数据,对于运行数据根据数据来源大致可以分成三种类型的数据对象: 实时采集数据对象、历史数据对象和分析数据对象。对于运行数据分为以下三种类型数据对象:数字量,模拟量,累加量。系统要与多个业务系统进行数据交换与整合,数据来源复杂多样,需要针对不同的应用数据进行分类,海量数据信息分布式处理技术将按照业务特点进行梳理处理确保应用数据满足业务应用。

(3)海量时间序列数据快速存储、检索、处理技术。配用电信息绝大多数是时间序列数据而且规模庞大,例如一个典型中型城市的一年用电信息数据量可以达5TB以上,因此需要研究实现海量时间序列数据快速存储、检索、处理技术。研究云计算技术在海量数据处理中的应用,开发时间序列数据库技术,重点研究该类数据库的数据库模式、时序数据的压缩技术、高效的高效检索机制和系统故障恢复技术。研发适合电力行业的数据库技术,满足分布式数据存储和交互, 避免海量数据遭遇的硬件瓶颈,并能够提供基于CIM模型的外部访问接口。

(4)模型信息辨识及弥补技术。

参数模型数据存在缺失、错误,需要采用基于网络拓扑,综合数据应用验证等技术对参数模型进行审核和校验。并在此基础上研制适用于智能配用电系统的参数辨识算法。

系统运行数据存在缺失、噪声和错误,因此需要采用ETL(抽取、转换、装载)技术进行数据抽取、清洗、整合、管理,解决数据的基本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配用电系统数据校验与修复方法以及关键数据抽取校验方法,在此基础上开发算法程序。

(四)标准化、分布式智能配用电信息集成与互动、决策平台(1)基于数据网格的CIM数据中心与CIM模型验证技术。

研究数据网格技术,建立智能配用电分布式CIM数据中心,包括配用电网、配用电业务在内所有基础数据和实时数据,通过数据网格实现数据同步和透明访问。本体网络语言OWL(Web Ontology Language)实现较完备的CIM语义信息模型,研究对各个配用电网业务系统进行CIM/OWL的CIM语义和语法进行验证和对CIM的相关业务逻辑的验证方法。

(2)基于模型驱动的CIM平滑升级与智能处理技术

由于配用电业务升级的需要和新设备加入,在基于的信息集成实践中,IEC61970/61968CIM一直在发展、演进。CIM模型版本升级会导致需要重新开发大量的代码以适应新集成环境CIM模型的需求。研究基于CIM的模型驱动架构(Model Driven Architecture)技术,自动更新数据库结构、自动生成新CIM模型与已有应用系统数据映射进行代码和CIS接口,快速实现满足新需求的系统开发,使得新应用的模型和数据纳入统一CIM框架。

(3)信息交换总线与互操作技术

研究面向智能配用电的基于IEC 61968框架的数据服务平台技术,采用SOA技术,建立开放的、具有良好可扩充性的数据服务平台,使配网各应用系统能够方便规范的使用集成在总线上的数据。

研究和建立企业服务总线(Enterprise Service Bus),基于Web Service标准,通过事件驱动和基于XML消息引擎,为数据服务平台提供底层服务支撑。企业服务总线提供可靠消息传输、服务接入、协议转换、数据格式转换、基于内容的路由等功能,屏蔽了服务的物理位置、协议和数据格式。

研究跨安全区应用无缝集成技术,建立跨安全区的信息交换总线,为各安全区服务接入提供统一的接入规范,实现跨安全区服务的透明接入和访问。

研究基于消息的信息交互和传输技术,实现实时信息、准实时信息和非实时信息的交换,支持多系统间的业务流转和功能集成,完成配电相关应用系统之间的信息共享。基于IEC 61968 Part3(配网运行)、Part4(台帐与资产管理)、Part5(运行计划与优化)、Part6(维修与建设)、Part7(配网扩展规划)、Part8(客户支持)、Part9(抄表与控制)、Part10(外部系统)相关国际标准,制订 5

智能配用电各个业务功能间的消息交互标准,该标准将用于通过企业服务总线和数据服务平台实现各个现有信息和自动化系统的数据交换和流程贯通。

研究具有标准的构建框架,实现数据资源和计算资源透明管理,为前端应用提供单一的系统访问接口的电信息支撑。

研究智能配用电信息通过政府公共信息平台进行发布的方式和方法,加强与政府在执行相关配用电环节政策、计划上的配合。

(4)智能配用电全息分析与辅助决策技术

研究与开发信息服务层,以面向服务的架构、基于企业服务总线,实现电网资源、资产、量测和业务模型结构化管理服务,实现电网图形化展现服务,为智能配用电各类业务应用提供电网模型、图形、实时历史数据服务支撑。

研究与开发高级决策服务层,包括配网拓扑分析服务、潮流计算服务;输、配电网解耦互动的配网安全分析与风险评估服务,网络重构优化服务、负荷转供服务、故障恢复决策服务。

基于信息服务和高级决策服务,研究智能配用电全息分析与辅助决策技术。采用实时GIS的可视化服务,实现电网运行方式监视、计划执行监视、停电区域监视、停电用户与损失电量在线统计、保电计划/执行情况监视、工地施工道路开挖监视、设备缺陷/故障监视、车辆/班组位置路线监视和调度、故障恢复决策、应急电源车调度、风险评估、可靠性预估和实时统计。

(五)智能配用电信息与通信标准化及其检测技术

(1)配用电信息标准检测技术。研究和开发配电网CIM验证工具和互操作检测软件。在南方电网技术研究中心建立配用电领域统一CIM模型的验证检测平台,以支持配用电网各类自动化系统和信息管理系统的无缝集成, 积极参与UCAIug等国际组织的配电网CIM互操作,提高配电网CIM标准在制定中的话语权。

(2)智能配用电通信技术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研究智能配用电生产需求的通信网络、系统和设备的性能要求、通信基本协议和相关测试方法等领域的自主技术标准和检测技术,适应智能配用电通信技术系统需要的高带宽、长距离、广分散和动态路由高可靠性通信的需求,解决智能电网复杂的电力环境中光纤传送的动态色散补偿、波长调节、带宽调整、增益谱型调整、自动增益(衰减)变化的应用和优化控制;解决智能电网对配用电高可靠性通信协议提出新的要求,包括系统设备高可靠性的性能监测控制和高精度的故障定位与隔离技术。统一不同厂家通信设备采用标准化接口和通信协议标准,实现数据双向高可靠性通信,保证多系统数据可靠传送与统一接口共享,支持智能路由策略来灵活实现数据访问的分发、聚合,分层分布处理。

规范系统设备的通信接口、协议的统一;功能和性能的要求;以及操作维护

及网络管理的方便性;同时结合智能配用电信息传输的特点,提出对系统设备的稳定性、可靠性、安全性、抗干扰、供电以及环境试验的检测技术和方法。

(六)智能配用电信息及通信技术示范工程建设与应用研究

(1)建设标准化、分布式配用电信息集成系统,整合各个配用电系统信息模型和服务,建立综合信息平台,实现配网生产运行信息全息分析和辅助决策、应急指挥信息全息分析和辅助决策、用电信息全息分析和辅助决策,全面提高配用电运行指挥和用电管理的自动化水平和信息化水平。

(2)建设安全、可靠、经济的通信技术示范工程,构建包括宽带电力载波、TD-LTE、XPON和光纤复合低压电缆等网络技术,验证相关通信技术在智能配用电网络中的表现,为其他地区的通信和信息系统建设提供依据。

2、拟解决的主要技术难点

(一)智能配用电高性能通信网技术及通信网络安全

(1)智能配用电网络具有配电网一次网架复杂、网络变动频繁,覆盖范围广,分布环境复杂的特点。需要适应这些特点的具有高质量、高安全性,可靠性,可扩展性,自适应的网络架构,以及硬件可靠性要求高的通信设备。

(2)宽带电力线载波技术方面,包括OFDM多用户通信网络规划与设计技术、宽带电力线载波OFDM多用户网络通信自组织组网技术和宽带电力线载波OFDM多用户网络通信收发器实现技术。

(3)配用电通信网需要保证信息被安全、及时、完整准确的送达,因此需要对配用电通信网络的业务流控与调度技术,网络可靠性保障,网络自愈,快速故障定位,网络自愈技术,隔离技术等进行研究。分组通信技术本身只能实现逻辑隔离,实现物理隔离需引入其他通信技术,多种技术在同一设备上实现融合。

(4)配用电网络大规模建设后运维复杂。配用电网络覆盖范围广,数量多,分布分散,运维人员到现场进行升级、故障隔离等处理的时间长,成本高,因此需要研究远程运维技术和快速故障定位技术。智能配用电通信网络往往由多种不同的通信技术混合组网,且可能由多个厂家提供设备,往往需要多个网管系统进行管理,管理难度高,因此需要研究智能配用电网络的统一运维。

(二)智能配用电CIM共源建模技术

(1)配电SCADA、地理信息系统(GIS)、生产管理系统(PMS)、营销管理系统、配变监测系统、负荷控制系统(LCM)等系统缺乏统一的规划和设计规范,组成模式、边界划分等总体规范不明确,各个业务系统各自为政、应用范围和功能存在着一定的重叠、冲突或者遗漏,建立统一的信息模型和业务模型难度大。

(2)配用电系统是大电网的末端,配用电系统的运行特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输电网,因此必须实现与输电网网的信息互动,才能建立能真正表征配电网运行本质特征的信息与决策模型。而配用电与输电网在信息和业务模型存在巨大差异,分属不同责任单位,建模难度大。

(3)分布式电源、储能和电动汽车对电网的接口特性缺乏足够的研究基础和实际验证,新型有源配电网的组成形式及其整体行为特征很难描述完备。

(4)IEC 61968、61970,OAG OAGIS、OpenGIS ORM等国际标准在不断发展变化中、需要密切跟踪其最新发展趋势,并且其理论研究的内容覆盖范围和实用性深度与南方电网的各个业务系统现实模型和业务现实需求的还是有很大距离。

(三)智能配用电系统海量数据分布式处理技术

(1)IEC61970/61968 与IEC61850 标准目前不能协同工作,目前配用电系统不能直接采集采用IEC61850 标准的设备数据,需要进行相关的标准开发工作以能够有效衔接。

(2)配用电侧的设备和用户数量都非常庞大,采集大量不同类型的数据,信息量十分巨大,需要针对不同的应用数据进行分类,海量数据信息处理将按照业务特点进行处理确保应用数据满足业务应用。

(3)配电网存在海量参数及运行数据,运行过程中存在参数模型不完整,实时信息缺失和错误,因此需要研究智能配电网环境下模型辨识,状态估计算法,以提高数据信息的可信度。

(四)标准化、分布式智能配用电信息集成与决策、互动平台(1)随着电力业务需求和智能配用电的发展,电网模型和业务模型持续变化导致CIM模型不断升级,需要研究基于模型驱动的CIM平滑升级与智能处理技术。

(2)智能配电网业务数据量大,业务繁琐复杂,各个信息和自动化系统的信息交换和集成困难。

(3)智能配用电生产、运行和用电管理业务交叉、复杂,需要联动决策。需要研究面向智能配用电的信息和知识决策服务,提高智能配用电管理的智能性。

(五)智能配用电信息与通信标准化及其检测技术

(1)相关信息标准的关联研究、挖掘和分析现有标准之间关联性,在配用电信息标准集成平台进行统一。建立配用电信息标准评价指标、需要给出配用电信息标准的准确性和冗余程度的评价方法,开发相应的测试工具。

(2)规范系统设备的通信接口、协议、功能和性能的要求;同时结合智能配用电信息传输的特点,提出对系统设备的稳定性、可靠性、安全性、抗干扰、供电以及环境试验的检测技术和方法。

(六)智能配用电信息及通信技术集成与应用示范

(1)配用电系统业务类型众多、信息量大、基础差,需要建设配电一体化信息平台,建立统一的数据模型、接口标准和共享机制,实现各类配电信息资源的无缝集成。

(2)智能终端设备的数量、分布、地形条件、气候环境和现有建设程度都不尽相同,还没有一种单一的通信技术可以适应所有配电自动化系统的要求。

四、技术路线、创新点与预期成果

1、技术路线

(1)面向智能配用电大规模分散接入、环境复杂的高可靠性通信需求的分层异构通信网络体系及其多种通信技术组合的实证研究

广泛调研国内外最新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最终建立符合配用电实际需求和未来发展的通信网络分层结构模型和体系架构。重点研究适合智能配用电的各层面网络技术,包括工业以太网交换机,中压PLC,BPLC、电力专用XPON、TD-LTE、OPLC等多种通信技术,实现满足需求的配用电通信网性能及业务QoS保障,研究支持智能配电网““自愈控制”和“双向互动”的通信整体解决方案。

(2)开发组织知识产权的的可靠宽带电力载波技术

电力线载波OFDM通信网络技术:采用以OFDM为核心的宽带电力线载波OFDM通信网络技术,实现智能配用电数据网关与配用电终端之间的自组织网络通信。

自组织组网构建技术:提出采用自组织网络技术建立网络设备间的通信链路,每接入一个设备,该设备会自动与附近设备建立链接并形成新的网络拓扑。

信道资源的认知通信技术:采用认知通信技术对信道资源情况进行实时动态监测,包括多用户信道的传输特性、噪声特性的监测与建模,通信信号的有无以及活动规律的监测与建模等,以保证网络通信的质量。

信道资源动态优化技术:在多载波传输方式下,根据子载波的信噪比分配子载波的信号发射功率和传输速率。采用速率自适应和功率自适应两种优化准则对多用户通信进行优化,实现QoS管理。

BPLC网络通信收发器实现技术:本课题将信道资源动态感知与分配管理技术、自组织组网技术等特色技术和国际上的OFDM通用技术集成为一体,实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电力线多用户网络通信收发器技术。集中控制器和路由器之间、路由器与路由器之间提供最高100Mbps的传输速率,路由器与用户之间提供最高100kbps的传输速率。

(3)基于共源建模型理论的配用电系统的建模方法

跟踪国际上最新技术发展,采用共源建模型理论建立贯穿配电网自动化和各个管理专业的基础数据模型规范,为众多配用电信息系统互联互通打下标准语义基础,解决配用电系统的“信息孤岛”问题,实现微网-配电网-输电网三级电网的互动模型用于决策分析。

(4)开发适用于海量配用电信息处理的方法和技术

开发海量数据分类与重组技术、基于时间序列数据库技术的海量信息快速存储、检索和处理技术,不完备信息的弥补与模型估计和知识发现技术,解决海量信息存取、分类和智能处理的难题。为实现配电网的“自愈控制”和业务“智能决策”提供统一模型信息和高效的信息服务机制。

(5)面向智能配用电系统的CIM模型国际标准,实现IEC61850与IEC61968的融合

研究IEC 61968与IEC 61850的融合技术,实现调度中心系统可以直接访问IEC 61850标准的变电站或DER 设备。

(6)开发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标准化、分布式云信息支撑平台

开发基于IEC 61968的分布式对象中间件,实现数据访问的标准化、服务的透明化和软件的“即插即用”。研究云数据管理技术,实现资源管理透明化。研究业务负载均衡技术,使整个系统达到平衡负载及应用程序服务器的容错功能。研究异构系统间的互操作技术,形成一种分层、分布的协同式系统。

(7)基于多源信息的高级决策技术

综合量测系统、负控和营销系统相关数据,实现配电网的状态估计和潮流计算技术。研究提出基于主从分裂法开发输、配电网独立解耦互动的配电网安全与风险评估技术;基于最优回路匹配流理论的配电网重构和恢复控制算法。并基于高级决策服务和实时GIS实现智能配用电生产、运行和用电的全景分析与辅助决策服务。

2、创新点

(一)智能配用电高性能通信网技术及通信网络安全

(1)提出智能配用电分层异构通信网络体系,重点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提出适合智能配用电的复合组网技术,包括宽带PLC、电力专用XPON、TD-LTE、光纤低压复合电缆等多种通信技术。

(2)提出宽带PLC的自主核心技术,包括:

1)自组织组网构建技术:提出采用自组织网络技术建立网络设备间的通信链路,依据配电网结构,任一网络设备会自动与附近设备建立链接并形成新的网络拓扑。

2)信道资源的认知通信技术:采用认知通信技术对信道资源情况进行实时动态监测,包括多用户信道的传输特性、噪声特性的监测与建模,通信信号的有无以及活动规律的监测与建模等,以保证网络通信的质量。

3)信道资源动态优化技术:在多载波传输方式下,根据子载波的信噪比分配子载波的信号发射功率和传输速率。采用速率自适应和功率自适应两种优化准则对多用户通信进行优化,实现QoS管理。

本课题将信道资源动态感知与分配管理技术、自组织组网技术等和国际上的OFDM通用技术集成为一体,实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电力线多用户网络通信收发器技术。集中控制器和路由器之间、路由器与路由器之间提供最高100M比特每秒的传输速率,路由器与用户之间提供最高100k比特每秒的传输速率。

(二)智能配用电CIM共源建模技术

(1)基于IEC61970/61968标准对配用电网进行共源建模(Common Source Modeling),建立配用电网及其管理业务的统一CIM模型,从根本上解决配用电系统的“信息孤岛”问题,减少数据的冗余程度。

(2)提出并实现输、配系统互动的分层、分布式一体化信息建模与交互标准。研究建立智能配电网及各种分布式电源的一体化CIM信息模型,以及贯穿生产、营销、配电自动化、用电自动化等系统的标准化业务模型。

(3)建立布式电源、储能装置和电动汽车等分布式电源和储能的有源系统信息模型以适应不同决策应用需求,有源配电网的组成形式及其整体行为特征的完备信息模型,依据输电网和配电网是主从系统的关系,研究支持考虑输配网相互影响的互动计算模型,建立微网-配电网-输电网三级电网的互动模型用于决策分析。

(三)智能配用电系统海量数据分布式处理技术

(1)提出并实现信息不完整的配用电系统在线模型辨识、状态估计理论和方法。

(2)深入研究营配一体化的海量数据管理技术,开发时间序列数据库技术实现海量数据快速存储和检索。

(四)标准化、分布式智能配用电信息集成与决策、互动平台

(1)开发跨越安全分区的基于数据网格的CIM数据中心,实现配用电网基于CIM的完整数据视图,并为信息集成与交互提供统一集成总线及其CIS标准接口。

(2)提出并实现标准化、分布式协同信息支撑平台。提出以地理信息系统为中心,基于SOA的配电网调度、设备管理和检修管理的信息服务平台。

(3)综合量测系统、负控和营销系统相关数据,实现配电网的实时多源状态估计和基于回路分析法的配电网鲁棒潮流计算技术;

(4)提出并实现输、配互动的配电网安全分析软件,利用主从分裂法开发输、配电网独立解耦的配电网安全分析和风险评估;

(5)提出并实现基于最优回路匹配流理论的配电网重构与恢复控制快速算法,应用于生产运行和恢复控制等高级决策。

(五)智能配用电信息与通信标准化及其检测技术

(1)参与制定相关国际和国内标准,形成配用电信息标准检测技术和评价软件;

(2)建立适用于智能配用电的通信系统和设备的性能标准及其检测技术。

(六)智能配用电信息及通信技术集成与应用示范

实现较大规模的智能配用电示范园区。通过智能配用电信息及通信技术示范应用以验证研究成果的可行性和可推广性。实现综合应用宽带电力载波、TD-LTE、XPON等技术的集成,实现可靠、经济、易维护的智能配电双向通信技术。

3、预期成果

(一)预期可获得的理论、技术和示范成果

 智能配用电灵活的通信体系架构、接入技术和统一的网络运维技术

 信息通信安全防护理论、模型、方法、应用的一体化支撑技术  海量信息存取、分类和智能处理技术  信息模型构建、决策服务技术

 形成智能配用电集成平台和通信支撑的相关技术标准体系  建设配用电通信检测中心  建立CIM模型检测中心  研究成果示范展示

(二)预期可获得的成果、知识产权和人才培养情况

在关键核心技术方面可获得10项具有应用前景的国家发明专利,整体软件系统获得软件著作权,在国内外高水平杂志上发表20篇论文,被SCI、EI收录10余篇。提出、参与制定行业技术标准3项。培养博士生3名,硕士3名。

五、预期的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1)配用电信息管理软件接入应用的连接数量大于1000个,并发在线用户大于5000个;

(2)完成2个智能配用电通信工程,组网规模大于1024个节点;(3)数据接入指标:满足广东省金融高新区智能配用电通信与信息示范工程数据接入。

A区:通信节点大于1380个; B区:通信节点大于2400个。

(5)智能配用电信息支撑平台指标:

 海量数据检索速度:支持5 TB时间序列数据,数据检索速度小于1秒。 海量数据存储容量:设计容量大于100TB。

 海量数据接入能力:单台前置机接入连接数超过5万,集群接入支持线性增长。

 海量数据处理能力:支持100TB以上数据处理能力。(6)经济效益指标:

 提高供电企业工作效率,降低运维及管理成本,每年约XXX万元。 推动智能家电、电动汽车、分布式能源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和经济结构的调整。

六、任务分工

本课题以我国智能配用电的实际应用需求为导向,产学研用紧密结合,团结实力雄厚并在相关领域具有研究基础和重大项目经验的的用户单位、研发企业和高校联合承担。课题由广东电网公司、南方电网技术研究中心、协作单位

2、协作单位

1、协作单位

3、等国内对应领域的顶级单位的优势力量,资源互补、强强联合,形成产、学、研、用相融合的团队。

课题申请与参与单位成立研究组,各有一人作为课题负责人,负责人领导各单位开展课题研究,各单位组织各单位开展研究工作。课题负责人的职责是对课题研究的重点和实施计划进行统一协调和组织实施;根据科学前沿发展趋势和课题研究计划执行情况,对研究内容、研究队伍及经费分配方案提出调整建议;各单位课题负责人负责组织本单位研究人员形成周例会汇报制度,把握研究进度,确保及时修正偏差,解决问题,保证课题有序整体推进;项目负责人与各单位课题负责人召开月度工作汇报与协调会,把握整体的研究进度,查漏补缺。

课题任务分工根据研究内容细化分配,各单位研究内容组成课题总体研究内容。详细分工如下:

1)广东电网公司作为课题的牵头单位负责课题总体规划、总体技术方案、协调组织和应用技术的攻关,组织实施智能配用电信息与通信技术集成与应用示范研究;

2)协作单位1负责研究智能配用电灵活的通信体系架构、基于TD-LTE和XPON的通信接入技术和统一的网络运维技术以及关键通信设备的研制;负责通信安全检测、防护方法和技术;

3)协作单位2负责智能配用电网共源建模技术、基于多源数据的状态估计与高级决策技术、信息互操作技术、宽带电力载波技术的研究;

4)南方电网技术研究中心负责基于CIM共源建模的配用电业务建模技术和智能配用电信息标准化及检测技术的研究;

5)广东省电信公司科学技术研究院负责通信技术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统一不同厂家通信设备采用标准化接口和通信协议标准,提出对系统设备的稳定性、可靠性、安全性、抗干扰、供电以及环境试验的检测技术和方法;

6)协作单位3负责开发复杂配用电系统统一数据采集技术、海量信息处理技术,开发标准化、分布式智能配用电信息采集与集成平台。

第四篇: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研究计算机信息论文计算机论文

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研究-计算机信息论文-计算机论文 ——文章均为 WORD 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

摘要:在信息技术迅速发展过程中,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对社会生产影响颇深。大数据时代下,数据信息量巨大,对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提出的要求更高。本文首先对大数据及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进行相关概述,然后探讨大数据背景下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望参考。

关键词:大数据;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

信息技术、网络技术不断发展,每天都会充斥大量的数据信息,在大量的数据信息中,不仅具有有用的信息,也包含大量垃圾信息。如何能够提升信息利用的有效率,必须做好计算机信息处理工作,运用信息处理技术,为网络数据信息提供重要的保护。基于此,加强对

大数据时代下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的研究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

一、大数据及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概述

大数据最通俗的解释就是庞大数据,在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社会每时每刻发展中都会产生大量的数据信息,井喷式的数据产生量,也是大数据时代最为突出的特点。在这一背景下,传统的信息处理模式已经不能满足信息处理需求,对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要求更高。通过有效的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对数据进行搜集、整理、处理、运用。信息收集是第一步,但是在信息收集前,需要对庞大的数据进行分类,以便于提高计算机信息处理工作效率,保证信息处理质量。另外,信息安全是大数据时代中另一个重要的问题,只有通过更为先进的计算机信息技术,为信息安全提供保障。在庞大的数据库中,各类数据信息存在某些关联性,通过研究怎样确保数据信息存储安全,提升信息安全技术运用,才能保证数据信息作用发挥,保证数据整体稳定性。

二、目前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存在问题

一方面,信息准确性有待提升。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各类互数据井喷式发展,一个话题在短时间内就会传遍大江南北,也会产生大量的相关信息,这体现了网络交互性、自由性的特征。这个时代下,信息成本明显降低,且拓宽了信息传播渠道,每个人每天都会接触到海量信息。但对于信息准确性的把握就很难确定,只有进行有效的筛选,才能获得有用信息,这也是目前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面临的重要问题。另一方面,信息安全问题。大数据时代,信息技术发展十分迅速,为人们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但同时也为人们信息安全造成一定的威胁,包括用户密码、个人信息、银行信息等。加上黑客通过系统漏洞,恶意盗取用户信息,造成十分严重的信息安全隐患。当然,威胁信息安全的还包括各种垃圾信息,据不完全统计工作,中国联通每年拦截的诈骗电话就高达 4000 万次以上,而垃圾短信数以百亿计算,对用户正常使用造成影响,同时也威胁用户信息安全。

三、大数据时代下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

(一)信息获取与加工

信息的使用是保证其作用发挥的关键,用户通过计算机网络搜索有用信息,这一过程为信息的获取过程。用户通常会通过关键词进行关联搜索,计算机根据关键词信息,对数据库中相关的信息整理出来,并经过一定的筛选,将结果呈现到用户面前。如果用户获取的信息较为庞大,则需要计算机利用更加复杂的计算程序,通过更加严谨的检索工具,才能保证用户获取信息的准确性、及时性。在计算机运行过程中,为了能够确保为用户提供更加适合的信息,发挥网络化的优势,需要对计算机运行状态加强监控,对有关数据信息进行检查、加工,将那些垃圾信息、无用信息删除,而仅仅呈现有用的信息。另外,在信息数据加工方面,需要抓住信息处理要点,根据用户提供的基本信息,对数据库中有关信息分类,之后初步判断用户需求,提升用户的使用频率。数据在传输过程中,还需要维护对接传输通道,确保用户之间能够安全对接,避免发生数据传输错误、信息泄漏等问题。

(二)信息存储技术

信息经过加工后,通过网络以及其他信息载体进行信息的存储,并建立数据库。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在信息存储技术运用过程中,必须发挥数据库便捷性特点,便于用户能够从数据库中提取有用的信息。大数据时代下,数据量十分庞大,数据每时每刻都在更新中,通过更加科学的信息存储技术,保证信息存储效率,节约社会资源。目前,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中,采用分布式数据存储技术,实现存储大量数据,便于数据信息处理,提升运行效率。

(三)网络信息安全技术开发与研究

信息技术不断发展,信息大 也将人们引入到了大数据时代,不仅为人们提供了更加便利的信息服务,但同时用户选择所需信息的难度也更大,对人们工作效率提升形成制约。为了有效的提升上述问题,需要提升对用户检索需求的掌握,保证信息安全。第一,计算机技术

人员需要加大开发力度,研究出有效的应用程序,对网络运行中各个数据进行检测,及时将不合理数据消除,找出数据信息关键点;第二,强化创新,不断开发出新的大数据产品,研发与之配套的安全技术产品,切实维护网络安全环境,为数据信息安全提供保障;第三,构建更加完善的网络信息安全系统,做好技术人员的安全教育培训工作,促进其更加及时了解到产品的更新换代,从技术开发的源头,切实保证数据安全性。第四,加强对重要数据信息的重点监测。在网络之中分布了大量数据信息,但网络开放性特点,给了一些不法分子可乘之机,所以,在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技术尚未完全成熟前,必须强化对重点信息的监控,确保信息安全。

四、总结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在大数据时代到来之际,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重要性越发凸显起来,其应用更加广泛。大数据为人们生活带来了重要的变化,也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但是,大数据时代下还存在信息不准确、信息安全隐患等问题,威胁信息技术健康发展,这为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指明了方向。因此,必须发挥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

优势,利用信息加工、存储、安全管理等技术,切实保证用户信息安全,推动社会信息化建设发展。

参考文献

[1]黄莹.就业“大数据”时代背景下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的思考[J].信息记录材料.2017,25(8):54-55.[2]李伟波.基于大数据的综合数据处理平台方案设计研究[J].数字技术与应用.2017,15(3):114-116.[3]张琦.大数据时代背景下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的分析[J].通讯世界.2017,23(3):23-25.——文章均为 WORD 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

第五篇:“十二五”全国教育信息技术研究规划

“十二五”全国教育信息技术研究规划

(2011--2015)

(征求意见稿)

一、当前形势 发布单位:中央电教馆

(一)“十一五”期间, 全国教育信息技术研究主要围绕为教育信息化和教育现代化发展提供决策服务;为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指导;促进基础教育信息化支持服务体系的完善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化与发展;推动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区域协作与发展;探索教育信息技术研究的可持续发展机制等方面开展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为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实施,促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促进教师与学生的发展,实践“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实现教育跨越式发展”,提供了理论和实践的支持。

(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的颁布给教育信息化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规划纲要》将教育信息化摆到非常重要的地位,明确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规划纲要》还为今后十年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和发展确定了明确的方向、目标和任务,这就是必须“加快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构建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这也为我国今后十年教育信息技术研究确定了的基本目标和任务。

(三)“十二五”期间,我国教育信息技术研究工作以《规划纲要》确定的教育信息化建设和发展的目标和任务,教育信息化如何为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提供服务和保障为重点,在加强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战略性、全局性、决策性的宏观研究,加强区域性教育信息化推进,促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进一步深化和拓展教育信息技术在课程改革中的实效研究,为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发展提供支持和保障等方面开展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研究,为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引领全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方向,提升教育信息技术的影响力,充分发挥教育信息技术研究的基础性、前瞻性、预见性、针对性、服务性作用。

二、指导思想

(四)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紧紧围绕《规划纲要》的实施,在国家教育信息化的总体布局下,以增强教育信息化为教育现代化建设、构建学习型社会服务的能力为导向,以育人为根本,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促进均衡为发展重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积极探索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应用的理论、规律、模式和方法,为提高

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益、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服务。

三、基本思路

(五)立足全局,统筹规划

“十二五”全国教育信息技术研究要立足我国的基本国情,围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实施,从国家重要决策部署中寻求规划的着力点,从教育与其他领域关系中找准工作结合点,以服务教育部全局工作为重点,以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紧密结合教育信息化和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形势与任务,关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前沿理论和成果,统筹规划全国教育信息技术研究。

(六)突出重点,协作攻关

“十二五”全国教育信息技术研究规划以满足学前教育、小学和中学(包括高中)教育、特殊教育要求为重点,兼顾高等教育、职业教育、中等教育、成人教育的整体发展需求,围绕国家和社会真正关心的问题,结合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关键环节,找准着力点、选好突破口。对面向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具有战略性、实践性、前瞻性的重大课题开展协作攻关研究。

(七)持续发展,不断深入

“十二五”全国教育信息技术研究要切实解决学校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现实问题,注重具有针对性、实践性和实效性的应用研究,更要鼓励优秀课题更好地持续、深入地开展,使得课题研究、成果推广研究和新一轮的课题研究实现良性的循环,真正发挥课题研究对于教育改革的服务功能。

(八)规范方法,提高质量

提高教育信息技术研究人员的专业能力和科研素质,规范课题研究过程管理和评价方法,以优秀的科研项目培育优秀的科研队伍。提倡课题研究方法的多样化和综合化,鼓励实验研究与实证研究,以方法创新谋取成果创新,以方法严谨性保障成果的有效性。

(九)广泛合作,和谐发展

充分调动和发挥高等院校专家、学校教师、电教系统和企事业单位等各方面积极作用,形成“广泛参与、紧密合作、和谐发展、各方受益”的教育信息技术研究机制,构建促进教育信息技术研究和谐发展环境。

四、主要目标

(十)紧密结合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和发展的实际,关注国际教育信息技术的新进展,围绕我国教育改革发展战略中与教育信息化相关的重大问题,为国家和各地教育信息化发展提供理论和决策依据。

(十一)围绕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均衡发展问题,加强基础教育信息化支持

服务体系的建设、完善优质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研究;进一步推进区域和区域间教育信息化的协调发展。

(十二)总结信息技术在各级各类学校教育中应用的经验和规律,尤其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应用方面的经验和规律,形成一批具有创新性的、具有实效性和可操作性的研究成果。

(十三)发挥信息技术优势,联合高校、企业等不同力量,共同推动教育信息技术研究的创新,促进高素质教育信息技术研究队伍建设,构建教育信息技术研究的可持续发展机制。

五、基本任务

(十四)为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提供决策服务

加强国际视野的教育信息化发展研究,开展基础教育信息化与教育现代化、教育信息化与教育均衡发展、教育信息化与学习型社会等理论和实践研究,加强统筹协调,重点做好国家教育信息化发展调查研究,形成有针对性的系统性的数据调查和分析研究,为国家和区域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十五)为国家教育信息化工程服务

开展以基础教育为重点的各级各类教育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和公共服务平台研究;国家级和省级教育基础信息库以及教育质量、学生流动、资源配置和毕业生就业状况等监测分析系统研究,为国家教育信息化工程服务。

(十六)为推进教育均衡化发展服务

继续推进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研究,大力开展区域内和区域间的协作推进发展研究,重点做好整体推进信息化内涵发展的策略研究和区域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的策略和方法研究,促进地方特色资源建设,促进优质教学资源共享,为实现区域教育均衡发展服务。

(十七)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化与发展服务

继续加强基础教育信息化理论建设、环境构建、资源建设、应用实践等方面研究。以学生的能力发展为重点,做好信息技术在学校教育中的应用研究,解决教学内容、教育方法、评价方式等多方面的问题,在教育教学观念的更新,教学方式的改变上有新的突破;重视教育信息技术优秀科研课题成果转化,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更好地为促进素质教育的服务。(十八)探索教育信息技术研究的可持续发展机制

发挥全国教育信息技术研究领域和研究队伍的整体优势和中小学教学一线的学科教学骨干教师的优势,加强教育信息技术研究队伍建设,提高教育信息技术研究课题创新性、实用性和影响力,构建我国教育信息技术研究的“产、学、研”一体化的可持续发展结构体系和支撑机制。

六、重点内容

(十九)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宏观发展战略研究

基础教育信息化评价体系研究;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研究;基础教育信息化与教育现代化的理论研究;基础教育信息化与终身学习社会构建研究。(二十)国家教育信息化工程的支持服务研究

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基础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和运行研究;教育基础信息库建设研究;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及有效运营研究;信息化人才建设研究;教育信息化与社区教育和终身教育发展研究。

(二十一)基础教育信息化区域推进与区域协作研究

继续开展教育信息化的区域推进研究;加强区域教育信息化的特色发展研究,不同经济发展条件下区域教育信息化推进和区域教育信息化协作研究。(二十二)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建设与应用研究

加强网络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和应用的标准与评价研究;网络学习课程的开发与应用研究;学前教育、特殊教育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与应用研究;民族教育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应用研究;数字化图书馆、虚拟实验室的建设与应用研究。(二十三)信息技术与学校教育教学应用研究

继续开展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创新的教与学的实践研究;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创新与深层应用实践研究;开展新技术条件下的协作式学习、探究式学习、多维互动式学习研究;信息技术条件下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研究;新技术支持下的个性化教育研究;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能力培养和发展研究;信息技术环境下教育测量与评价的方法研究;信息技术环境下民族教育中双语教学研究;学校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研究;农村地区多媒体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的研究。

(二十四)教育信息技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研究

继续开展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教师专业发展研究;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和发展研究;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有效转化研究;信息技术与教师教育终身学习体系构建研究。

(二十五)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德育研究

继续开展信息环境对未成年人的影响、作用和品德形成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开展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教育、公民意识教育研究。

(二十六)数字化校园建设与学校现代化发展研究

继续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与评价研究,开展“数字化校园”与信息化教学环境建设与应用研究;开展数字化校园与校园文化建设与应用研究;“数字化

校园”与学校管理现代化研究;信息化背景下的现代化学校机制建设与发展研究。(二十七)高新教育信息技术研发与应用研究

开展自主教育软件的开发与应用研究;基于云计算的教育教学网络建设与应用研究;新一代互联网和传感物联技术的研究和应用研究,开展高新信息技术产品在教育教学中应用绩效和实证推广研究,推进新技术开发和在教育教学中整合应用研究。

(二十八)中外教育信息技术理论与实践的比较研究

继续开展中外教育信息化发展战略的比较研究;开展中外教育信息化重大项目的实践与研究;中外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应用模式的比较研究。

七、机制建设

(二十九)加强全国教育信息技术研究的组织管理

转变职能,提高管理水平和执行能力。由管理微观向管理宏观转变,由直接管理向善于应用综合手段管理转变,切实做好统筹规划、监督管理和提供服务的职责。进一步规范和加强对全国教育信息技术课题研究的组织管理和指导,完善《全国教育信息技术规划课题管理办法》,保障教育信息技术课题研究的有序进行。进一步完善“中央电教馆、省级电教馆、课题学校(单位)”三级管理体制。(三十)建设教育信息技术研究领域高素质研究队伍

进一步加强教育信息技术系统研究队伍建设,重视基层课题研究人员的科研水平和能力的提高,构建多层次、多形式的教育信息技术研究人员的培训服务体系,形成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教育信息技术研究队伍。(三十一)加强专家咨询、科学民主决策的研究体系

在教育信息技术宏观与基础研究以及新技术研究开发、高新技术的引进应用等方面,积极组织并开展不同学科、不同领域的专家咨询论证。调动并依托不同学科、不同领域的专家队伍,建立不同学科和不同领域骨干专家队伍,保障教育信息技术研究,确保中小学教育信息技术研究的实用性、科学性、先进性。(三十二)构建教育信息技术研究交流协作网络平台

在进一步完善全国教育信息技术研究规划课题管理平台的基础上,建立教育信息技术研究数据库系统,加强教育信息技术研究交流协作网络平台的构建,为课题研究的协作和资源的整合提供保障,通过交流和协作,进一步凝聚整体实力,共同促进教育科研管理工作上质量、上水平,提高课题协作研究和整体实施的效率、质量。

(三十三)构建教育信息技术研究可持续发展投入保障机制

继续加强基础教育信息化宏观发展战略及基础理论研究,为政府部门实施基础教育信息化提供科学的决策服务,争取政府部门的事业发展经费和课题项目经

费支持。

积极开拓和尝试新的教育信息技术研究运行机制和研究成果转化机制,多渠道、多层次筹措教育信息技术科研经费,广泛吸引社会各界特别是优质企业的大力支持,建立教育信息技术研究发展基金,保障教育信息技术研究的可持续发展。(三十四)加强国际合作

积极参与、承担和开拓国际范围双边和多边的教育信息技术领域的合作研究。尤其关注经济发达国家在中小学教育信息技术研究成果中具有前沿领域特点的追踪性研究和实效性研究,促进我国教育信息技术研究和应用的高效发展。认真总结和宣传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信息技术理论和应用成果,力争使我国中小学教育信息技术研究在国际上形成一定影响并在某些方面达到领先水平。

下载实验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研究总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实验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研究总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信息用户与服务总的复习资料

    第一章 第一节 信息用户与信息服务 一、信息的社会功能:  信息是人类社会和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是物质形态及其运动形式的体现。  信息的存在有三种状态:客观状态、认识状态、......

    管理信息信息系统实习报告总结语

    总 结 语 时光真如东流逝水,为期四个周的管理信息系统课程设计就这样不觉的过去了。这是我第一次系统地学习管理信息系统,更确切地说,也是我第一次接触这一学科。当我基本完成......

    信息教学工作总结上

    信息技术教学工作总结 不知不觉中一个学期就结束了,回顾这个学期所从事的信息技术教学工作,基本上是比较顺利地完成任务。当然在工作中我享受到收获喜悦,也在工作中发现一些存......

    信息科规章制度(总)

    目录 一、 信息科职责…………………………………………….........1 二、 信息科岗位职责…….............................................. …..........1 三、 信息科......

    电力信息网络资源普查技术研究论文[五篇]

    摘要:本文首先介绍了互联网网站信息采集内容,给出了网络信息资源普查实现技术;然后分析了网络资源普查系统架构,展示了新疆电力公司网络资源普查结果。结果显示,网络资源普查系统......

    网络信息理入侵检测技术研究论文(范文大全)

    摘要: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的企业通过计算机进行全面信息的管理,但是在一些情况下,外部木马等的介入会对于企业的数据储存进而造成信息泄露等,所以说针对于现代......

    农业田间信息获取技术研究及发展趋势(合集五篇)

    文 章来源 莲山 课 件 w w w.5Y k J. c oM 0 引言数字农业技术是将现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农业科学技术与农机工程装备技术相结合的新型农业技术。数字农业技术体系由3个......

    作业设计与命题技术研究

    作业设计与命题技术研究 话题一 语文作业批改与考试结果分析中应注意的问题 问题1 正确对待分数 现代汉语词典对分数的解释为:评定成绩或胜负时所记的分的数字。显然,分数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