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探究我国税收征管模式的完善(精选合集)

时间:2019-05-14 07:28:0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解析探究我国税收征管模式的完善》,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解析探究我国税收征管模式的完善》。

第一篇:解析探究我国税收征管模式的完善

探究我国税收征管模式的完善

探究我国税收征管模式的完善 作者

赵玉宝 张继辉 袁晓东 [内容摘要]:

税收征管是整个税务工作的前沿阵地和关键环节。为了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符合我国国情,科学严密的税收征管体系,确保税收各项职能作用充分发挥,从1994年起在一些地方试行“纳税申报、税务代理、税务稽查”三位一体的税收征管模式,到1996年建立以纳税申报和优化服务为基础,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集中征收、重点稽查的新的征管模式。到本世纪来,先在全国的城市和县城实施,并逐步向农村推进,力争在2010年基本完成这项改革。

[关键词]:税收 征收管理 分税制 事权与财权 征管模式 Zhao yu bao zhang ji hui Yuan xiao dong(AnHui Institute of Finance and Trade Bengbu 233041)[ABSTRACTS] :Tax levy and management is the frontier and key part of the whore taxing work;In order to establish such a scientrfic tax levy system that can adopt to the requirement of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And that fit on country environment, that Can ensure our tax levy functions work fully;since 1994,there has been:“Taxes paying declaration、taxes deputy, taxes checking ” Until 1996, We lane established such a New levy and management mode that based on taxes paying declaration and service perfection.Relying on the computer and internet technology.Levy focusly, checking stressly In the now levy and management,We enforce first in an the cities in our country and put forward to the country 1

side step by step.And try our best to complete this reform basally in 2010.[Key words]: Taxes taxes levy and management affair rights and control over wealth levy and management mode

一、我国税收征管体制(systems)的历史沿革

1994年税收征管改革以前,我国传统的税收征管模式主要经历了两个阶段:

先是50年代实行的征管专集于一身的税式。也就是专户管理税式,是以专管员为核心的管理模式,它的特点是“一人进厂、各税统管、征管、查合一”。其征收管理的组织形式表现为征管查由专管员一人负责,按经济情况、行业或地税等因素设置税务工作岗位,根据纳税户规模和税收工作繁简配置人员,对纳税户进行专责管理:税款征收方式为税务人员上门催缴。我国自50年代至80年代,一直实行这种专户管理的税收征管模式。80年代中后期,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原有的征管模式与经济的飞速发展,极不相适应,为此,国家税务总局在1988-1994年进行了以建立征、管、查建立了分离模式为核心内容的税收征管改革,在税务机关内部划分征收、管理和检查的职能部门,实行征管权力的分离和制约,同时实行专业化管理、以提高征管效率。但是,这种改革仍然没有突破50年代专管员管户和上门收税的传统征收管理模式。传统的税收征管体制主要存在以下缺陷:

(一)税式转换缺乏进度,使征纳双方难以适应新的征管局面。

(二)规范化、科学化程度及征管质量均难以保证。

(三)税收征管体制未能从根本上跳出“征征收、轻管理、弱稽查”的旧有模式。

(四)专户管理员上门收税的方式,不利于纳税人自觉纳税意识提高,使税款征纳中的权利义务关系处于扭曲状态,同时分散了税收税务人员力量,削弱了税务稽查工作的力量。

(五)税务机关职能部门之间出现扯皮与内耗现象。

在保持原有征管模式的同时,1994年又在一些方试行“纳税申报,税务代理,税务稽查”三位一体的税收征管模式,意在取消专管员固定管户制度,把纳税申报,中介机构的税务代理和税务机关的征管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一个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整体。

1996年的新的税收征管改革任务:建立以申报纳税和优化服务为基础,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集中征收,重点稽查的新的征管模式。到本世纪来,先在全国的城市和县城实施,并逐步向农村推进,力争在2010年基本完成 2

这项改革。其特点在于过去的分散型,狙放型管理到向集约型,规范型的管理转变;由传统的手工操作方式向现代化的科学征管方式转变;由上门收税向纳税人自行申报纳税转变;由专管员管户的“保姆式”,包办式管理向专业化管理转变。其中核心是管理机制转变。

二、征管体制现状

自1994年1月1日起,我国全面实施国务院《关于实行分税制财征管理体制的决定》,分税制是财征管理体制的目标税式,同时也是税收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尽管目前作为税收管理体制基本框架的法规性文件仍是1977年制定的《关于税收管理体制的规定》但是在税收收入占财征收入9%以上的今天,财征体制的改革必然牵动税收体制的改革,分税制下的税收管理体制必然带有其自身的特点。

分税制是通过对税种和税收管理权限的划分确立政府间财力分配关系的一种制度,以分税制为基础的分级财征,是国家财征管理体制的一种形式,它是分级财政管理体制最广泛使用的收入划分形式,世界上有许多国家都实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而我国于1994年出台了分税制改革方案。从我国目前分税制实践来看,有三个特点:一个是它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现代分税制内容,如按分税制的要求界定事权,财权,划分税种,分设中央税与地方税征管机构等等;二是仍然保留了企业所得税按行政来属关系划分这条旧体制尾巴,与企业深化改革和专业化联合趋势的矛盾日趋尖锐;三是共享税在全部税收收入中的比重相当高,与比较彻底的分税制表现出很大的距离。因此,我国目前的分税制实际上是一种不彻底的分税制,它只是建立了分税制的一个基本框架,与规范、彻底的分税制还有很大距离。随着财征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必须逐步加以改进和完善,以便更多地体现分税制的原则。现行分税制存在的问题:

(一)遗留许多旧体制的痕迹

1994年实行的分税制,对进一步理顺中央和地方的财征分配关系,克服财征困难,强化财征客观调控功能,公平纳税负担,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财税运行机制和财税管理体制,都发挥了重要的积极作用,但是,为了减轻改革的阻力保证改革顺利进行,新体制中保留了旧体制的一些不合理成份,或采取了一些变通办法。例如分税制对企业所得税的划分,仍然沿用财征包干体制下的划分方法,中央企业所得税收入划归中央财征,地方企业所得税收入划归地方财征。与此相应的是,旧体制下某些弊端也随之被移植延 3

续到新体制中来,甚至还诱发一些新矛盾,主要表现如下:

(1)采用基数法确定地方财征收支基数,既会把财政包干体制的一些弊端移植延续到分税制中来,又有碍于中央财征收入比重的提高。

(2)企业所得税(Corporate income tax)自然按企业隶属关系分别划归中央和地方的做法,虽然可以明确地划分中央收入和地方收入,但是由于地方政府对地方企业和中央企业往往产生亲疏厚薄的心理,难免使地方政府为了保护地方税源而侵浊中央税基,不利于企业所得税的硬化,也不利于企业公平竞争,并且会助长盲目投资,在经济割据等地方保护主义,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体制相违背。

(二)事权(affair right)与财权(control over wealty)的交叉贯通,划分不清

事权和财权相结合,事权划分是财权划分的前提,以事权为基础划分各级财征的收支范以及管理权限,这是建立完善的,规范的,责权明晰的分级财征八进制的核心与基础,而事权与财权交叉贯通,划分不清,这是我国财征体制多年来一直存在的主要缺陷,也是这次分税制改革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但是1994年分税制改革中由于种种因素制约,我们并没有解决这个一直困扰我国财征体制改革的主要问题,而是把改革的重点放在划分收入上,由于各级政府的事权不清,各级政府的职能范围边界不明,这使划分各级政府的财力,财权,财责缺乏科学依据,而不得不沿用以历史状况和既成事实为基础的基数法。

从现实情况来看,我国目前各级政府之间中权的划分自然处于清楚与不清楚并存的混沌状态,中央政府到底担负哪些职能,各级地方政府究竟又有哪些作用,其事权边界是不明晰的。事权划分是财权划分的基础,既然没有这个基础,而只是划分财力,那么,这种分税制也就只能是不完善的,不科学的,不规范的分税制。

分税制要求各级政府应在事权划分的基础上来确定各自的支出范围,使事权划分与支出范围相一致并和财力相适应,但这次分税制改革,在地方政府财征收入大量上交中央之后,中央与地方之间的事权划分与旧体制基本相同,从原则上讲,中央与地方政府的事权应该很清楚。如国防、外交、国家行政事业单位经费支出以及调控宏观经济和平衡地区经济发展等由中央政府负责,而地区公共服务和一般社会管理事务由地方政府负担,但现行分税制运行中,自然沿用过去行政管理体制和计划经济体制的习惯做法,中央政府一方面包揽过多,经常是“上面清客,下面出线”,越俎代疱的事情相当普遍,这种各级政府职责范围界定不清,分财力而不分事权的分税制,必然导 4

致中央与地方财力不清,事权与财权不相适应,从根本上讲,不可能较为彻底地理顺中央与地方之间分配关系,当然,我们不可否以中央与地方在某些投资项目及经费方面不可避免地存在交叉和重叠。因此,事权的划分只能是相对,我们认为解决这一问题的思路应该是按照渐进式改革的方式,本着事权与政府职能转变,企业机制改造市场机制建立以及政治体制改革相配套的原则先易后难,逐步划清。

首先,在划分三个层次:第一,划分内外即划分政府与企业和私人间的事权范围,明确哪些归政府,哪些归企业和私人。第二,理顺地方各级政府间关系,明确事权在省、市、县乡政府间划分,第三,明确上下,即明确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事权,确定哪些归中央政府,哪些归地方政府。

其次,进一步明确界定和划分政府系统内的事权和相应的财产,具体说来,先划清各级政府所担负的政治、社会、以及公共品供给的事权边界,然后再划清各级政府抽负责的经济事务边界,最后过度到形成较完善,规范的事权与财权相结合的分税制。

再次,完善事权与财权还必须考虑市场化进程,随着市场化的推进,确认哪些事情市场已经做了,政府应当相应调整职能范围。只有这样,财政才可能随体制条件,市场条件和技术条件的变化,适应准公共品的范围的移动,推动增收节支,把资金投向政府应涉足的领域,提高财征资金的使用效益。

(三)转移支付(transfer)模式不当,转移支付(transfer)力度不是

我国现行财征转移支付形式有税收返还,体制补助,结算补助和专项补助(subsidy)等,其中,前三种形式属于无条件财征转移支付,专项补助属于有条件财征转移支付。但是我国目前采取的主要形式是税收返还,既无条件财征转移支付形式。从实行运行来看,这种形式对弥补地方一般性财力不足,实现纵向平衡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一些问题,第一,政策引导能力不强,不利于国家实施宏观调控,第二,不利于节约支出和提高财征资金使用效率,第三,不利于发挥地方政府的积极性,总之,目前采取这种以无条件为主的收入分配型财征转移支付形式具有非常规范性和过渡性质,它无法解决复杂的现实问题,因此迫切需要加以改革。

转移支付模式的再选择:

国际转移支付的税式有两种,一是单一纵向转移支付制度,另一种是以纵向为主,纵横交错的转移支付制度。其中横向转移支付是解决横向非均衡问题,纵向转移支付侧重于解决纵向非均衡问题,单一纵向横式操作简便,其 5

有稳定性和透明度,但对下级政府强制色彩较浓,纵横交错模式,由于地方政府参与了转移支付过程,体现了地区间相互支援关系,有利于鼓励先进,鞭策后进,操作复杂。从今后发展角度看,我国的长远目标应是采取纵向为主纵横交错的转移支付制度,但在现阶段,根据我国的具体国情和多种因素制约,需要先致力于完善纵向转移支付形式,有利于中央政府调控和调动地方政府积极性,偏重效率的宏观调控型财征转移支付模式,要健全科学规范的转移支付制度需要考虑以下两点:第一,转移支付规模要适度,并保持一定弹性,具体说来,一要考虑中央财征的承受能力,二要考虑地方行政事业的需求。第二,转移支付要趋于规范。

三、税收管理权和权限(limits of authority)的确立

税收管理体制是在各级政府之间,主要是在划分中央与地方之间划分税收收入,税收管理权限和税收立法权的制度,它是国家税收制度的组成部分,也是国家财征管理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实质是体现中央与地方各级政府之间,在行使课税及其管理权,立法权过程中的权力分配关系。税收管理权是指贯彻执行税法拥有的权限。它实质上是一种行政权力,属于政府及其职能部门的权限范围,他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税收立法权;二是税种开征停征权,是指税目增减,税率(Tax Rate)调整和减免权。由于世界各国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发展情况的不同,分税制的具体内容也不尽相同,主要体现在税收管理体制,地方税种的划分,税收征管三大方面上。

(一)税收管理体制的国际比较

按照中央与地方税收管理权限和范围划分,税收管理体制基本上有四种模式;

一是以美国为代表的分散立法,税源共享模式;二是以日本为代表的集中税权,分散事权模式;三是德国为代表的税权集中,税种共享模式;四是以英国为代表的大权集中,小权分散的模式。尽管各国税收管理体制都有不同的具体形式,但是他们共同规律也是很明显:A,分税制是建立在税收管理体制核心,是当今世界上多数国家普遍采用一种方法,B,实行适度分税制的国家,既设中央税,地方税,又设共税,税收管理权限集中在中央,地方管理权限较少;C,实行彻底分税制的国家只设中央税地方税,不设共享税。而且中央与地方的税收立法,管理,征收也完全分开,地方的税收管理权限相对较大;D,不论是彻底分税制国家,还是中央适度分税制国家,不论是联邦制国家还是中央集权国家,中央和地方税收的管理权限划分都是根据自己的历史、政治、经济的具体情况而定,不能一概而论;E,分税制国家制国家财权与事权相对应,税权与事权则不对应,征税权定国家介入 6

国民收入的一项手段,由此取得的财政收入可以通过税收上缴,税收返还,转移支付等方式在各级政府间进行分配;F,国际上实行分税制国家,都在法律上明确中央税收的优先课征权,以及执法的优先地位,如美国联邦政府,州政府,地方政府都征收个人所得税,法人所得税,州政府和地方政府征收所得税只能按照联邦国税局确定的所得税额征收,不得另行核定。

(二)建国以来,我国税收管理体制的历史发展

建国以来,根据各个不同时期的政治经济情况,与财征管理体制相适应,税收管理体制有五次较大的变动: 1.第一次是1950年全国税政集中统一,各项税法由中央制定,税种的开征与停征,税目,税率的增减调整,都只由中央集中掌握。

2.第二次是1958年税收管理权限的较大下放,凡属可由省、市、自治区管理的税收,都交给省、市、自治区管理。

3.第三次是1961年适当收回部分税收管理权限。凡属工商统一税税目的增减和税率的调整,盐税税额的调整,都应由中央批准。

4.第四次是1973年继续下放税收管理权限,属于个别产品和纳税单位的减免权,交地方掌握,企业适用的税率,由地方税定,进一步扩大了地方管理权限。

5.第五次是1977年进一步明确划分管理权限,由中央适当收权,对税收管理权限作了进一步明确划分,适应的把部分税收管理权限收归中央掌握,以利于在保证中央统一领导的前提下,发挥地方积极性。

(三)划分中央、地方税制及其管理权限历史发展 1.建国初期各税统管

1950年1月政务院发布的《全国税政实施要则》明确规定,除农业税外,在城市统一设置14种中央税和地方税。1950年3月3日政务院《关于统一国家财政经济工作的决定》则是规定:“除了准征收的地方税外,所有关税,盐税货物税,工商税的一切收入,均为中央人民政府财征部统一调度使用。” 2.1958年开始下放某些地方税管理权

1958年6月9日,国务院公布《关于改进税收管理体制的规定》确定扩大地方税收管理权限,规定对印花税,7

利息所得税,屠宰税,牲畜交易税,等七种税收,在划为地方固定收入的同时,把税收管理权也交给省、自治区、直辖市。

1960年12月31日财征部党组提出,凡属工商统一税税目增减和部率的调整,应报中央批准。

1977年1月13日国务院《关于税收管理体制的规定》,明确规定对城市房产税,车船使用牌照税,减税,免税,变更税率,税额或停征;对屠宰税确定征税范围,调整税额和采取某些减税,免税措施,划归省、市、自治区革命委员会掌握审批。

3.1985年开始走向按税种(category of taxes)划分的财征体制

1985年3月21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实行“划分税种核定收支、分级包干”财征管理体制的规定》,逐步采取按税种划分,来建立适应我国国情的新财征管理体制。

(四)现行税收征管体制的主要内容

按照国务院1977年11月批转文件和其后的有关文件规定,税收管理权限划分为国务院,财政部和省、市、自治区三级,分别列举了各级权限。1.属于国务院的权限

凡属国家税收政策的改变,税法的颁布和实施,税种的开征和停征,税目的增减和税率的调整,都属于中央的管理权限,除各税税法按立法程序,应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或常务会审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公布或授权国务院制定颁币外,一律由国务院统一规定。2.属于财征部纳权限

制定各税税法和条例的实施细则及解释税法,在省、市、自治区范围内开征或停征某一种税,盐税税额的调整,减免以及涉及外事,外商的税收问题,由财征部掌握,在全省、市、自治区范围内,对某种应税产品或某个行业减税免税,对产品征税中的卷烟,酒、糖、手表等产品的减税,免税都由财征部批准。3.属于省、市、自治区人民政府的权限。

除少数几个税种,如城乡人民个体工商业户所得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房产税,车船使用税牲畜交易税等税种的税收条例施行细则则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制定颁布外,主要是个别纳税单位因生产,经营,价格等发行 8

变化需要的定期减免税,这些权限下放以后,有利于地方因地利宜地及时处理某些具体问题。

科学的税收管理体制,即税收权限的合理划分,要做到有利于加强宏观调控;有利于统一市场的形成;有利于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有利于加强税收管理,对在分税制条件下中央与地方税收管理权限在近期应该这样合理划分。

1.中央(central authorities)税种的立法权,开征停征权,税目增减,税率调整和减免权属中央。2.共享(Tax sharing)税的立法权,开征停征权,税目增减和税率调整权也属中央,但减免税一部分属中央,一部分属地方,3.地方税种实行中央与地方分层次管理制度:①一些对全国经济或收入分配产生较大影响的税种,其立法权属中央,地方可拥有一定的减免权;②一些中等性税种,其立法权,开征停征权属中央。③一些小税种,其立法权,开征权均属地方。

4.改变按企业隶属关系划分收入的制度,税收收入在中央与地方之间分配。应按税种划分,改变按企业隶属关系划分的做法。

四、划分管理权的原则(principtes)

现行税收管理体制基本上是在1977年税种较为单一的情况下形成的,是与过去较为集中的经济,财征管理体制相适应的,改革开放十多年来,经济,财征体制和税收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老的集中型税收管理体制,也就与经济发展的现实不够适应,正是基于现行税收管理体制存在的矛盾问题和当前形势的发展,我国的税收管理体制必须进行改革,完善。

第二篇:论如何完善基层税收征管模式

税收征管管辖方式是税收征管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决定着税收执法的质量与税务行政的效率。作为基层税务机关,既是税务工作的前沿,也是税法与纳税人的直接面对实施者,有着“上面千根线,下面一根针”的特点,其工作质量、管理水平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税法的正确贯彻实施。因此,构建一套科学合理又符合基层税务机关实际的征管模式和运行机制至关重要,也是实

现税收管理精细化和科学化的关键所在。

一、对当前基层税收征管模式的管窥

我国的税收征管模式曾经是从“一员进厂,各税统管”,到“以纳税申报和优化服务为基础,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集中征收,重点稽查,强化管理”的过程。目前,作为基层税务机关,在税收征管模式的定位中,突出的就是优化服务和强化管理。一个时期以来,基层税务机关在税收征管上做了很多努力,形成了许多好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比如在纳税户户籍和税源管理上主要有以下方式:划片管理;按行业管理;按经济性质管理;按税源大小管理;管户平均分配管理等等。实事求是地讲,基层税务机关的上述管理方式在目前条件下虽具有一定的客观合理性,但往往还没有摆脱“疏于管理、淡化责任”的现象。由于没有形成一套科学合理的征管体系和运行机制,使得征管岗责不明,内外监督不到位,业务流程不严密,税务人员的自由裁量权无法监控,在日常的税收管理上顾此失彼的问题十分突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依法治税、应收尽收没有完全体现,必须认真研究并加以完善。

二、对完善基层税收征管模式的几点思考

税源管理是税收管理的核心,搭建科学、合理的税源管理模式,切实推进税源监控精细化,是做好税收工作的基础,是进一步深化征管改革,提高税收征管质量的客观需要。本着从经济到税收和行业管理寓于区域管理之中,以行业管理推动区域管理的理念。按照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要求,实行管事与管户相结合、管理与服务相结合、属地管理与分类管理相结合的原则,进一步优化和重组税收业务、科学设计业务流程、明确职责分工、通过实施行业税收精细化管理,整合区域与行业管理的优势资源,不断探索和创新和谐的税源管理新模式,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突出命题。

思考之一:完善区域税源管理整体运行机制。

区域税源管理的内涵,主要是指基层税务机关依据税收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充分运用社会经济信息资源,对纳税人的应税行为及其应纳税额,通过一系列科学方法和手段进行规范、采集、监控和估算,以防止税收流失,并对存量税源、潜在税源的变化进行分析、预测与监督,使某一行政区域或经济区域内纳税人真正缴纳的税收尽可能地趋近于按照税法规定的标准计算的应征税收所进行的一种综合性的税收管理工作。就当前的基层税收管理实践看,区域税源管理包括税源日常检查、税收管理和税源调查、税收计划分析及预测,以纳税人及其生产经营为主要对象的税源监控。同时,区域税源管理的主要职责在于最大限度地提高纳税申报的准确性,一方面是保证进行纳税申报主体即纳税人数量的准确性,其中关键的是龙头企业和行业的示范效应。另一方面是保证纳税申报内容的真实准确性,即通过纳税评估等手段,将既定行政区域内纳税人应当申报缴纳的税收征收上来,实行纳税遵从度的过程管理。以行业管理拉动区域管理,以区域管理作为量的积累与先导,推动行业与区域管理的相互对接,驶上现代税收管理的“新干线”,需要系统的关注日常制度设计和管理的几个焦点。

一是实施分类管理。税源分类管理就是根据纳税人和征税对象的不同特点,将其划分成若干类型,找出规律,有针对性地实施管理。在实际工作中税源分类管理有多种形式,如按行

业、按规模、按税种、按性质、按存序年限、按纳税人社会信誉等级、注册类型、类别以及特殊对象等,这些方法也不是单纯的使用其一,往往是几个标准结合使用来划分。

二是实行区域控制性税源管理机制。对中小和零散税源每年要分类型、分经济性质、分税种编制控制性税源管理规划,对区域税源进行总体分析和税收计划作出统筹安排。以管事为主,以纳税人自行申报、自觉遵从为先导,以严管重罚为辅助,确保区域税收负担率均衡合理

三是突出分行业税收征管,发挥管理的疏导、扶持、监督和保障的最大效益。抓行业,保重点;全力打造行业税收征管和重点税源“航母”。

四是开展纳税评估。依据国家有关法律和政策法规规定的标准,针对纳税人和扣缴义务人申报的纳税资料及在其他税收征管中获得的纳税人的各种相关信息资料,结合自身掌握的相关涉税信息,采用税收管理规定的程序和方法,运用科学的技术手段和方法,对纳税人和扣缴义务人一定期间内履行义务的合法性、准确性、真实性等进行综合评价。

五是加强重点税种与环节的审核及管理。实施有重点地突破,逐步解决区域税源管理的重点、热点与难点问题,以点带面,形成相对较为完善的区域税源管理运行

第三篇:如何完善税收征管体系

如何完善税收征管体系

基层通过近年来的不懈努力,征管基础逐步夯实,依法治税全面推进,征管流程不断优化,信息化水平显著提高,征管质量和效率大幅度提升。但是目前也还存在一些不足,一是执法刚性有待加强,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执法刚性。二是信息管税水平有待提高。现有网络的先进性还没有得以充分发挥,调查显示,基层有

67%的纳税人和75%的税务人员认为信息技术的应用还不够充分。三是征管流程应进一步优化,征、管、查三大系列衔接和共享机制还需完善,办税流程应根据信息管税的特点进一步整合和优化。四是征管绩效考核有待改进,进一步解决干得多反而扣分多的现象。五是基层人员素质与先进信息技术应用不相适应。

根据目前基层工作实际,提出优化征管体系建设的五点建议,供领导参考。

一是突出科学管理,提高收入质量。以确保收入稳定增长为目标,进一步加强税收征管,挖潜堵漏,坚持应收尽收,不收过头税,努力提高税收管理质量。从我县情况看,目前新的税收增长点还没有显现出来,税源结构没有根本性的改变,在这种情况下,收入工作存在着一些困难。这需要我们审时度势,未雨绸缪,坚持抓早、抓实、抓好,牢牢把握组织收入工作的主动权,千方百计组织税收收入。要充分利用信息化平台,建立收入监测、预警和税源变化动态管理信息系统,强化税源与税收收入分析监控。要建立健全税收收入与经济发展有机协调、良性互动的机制,推动税收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实现收入增长速度、质量、效益的同步性和科学性。

二是推进依法治税,完善考评机制。积极推进税务管理法治化进程,营造良好的税收法治环境。严格落实税收执法过错追究制,规范税收执法。建立税收执法案卷定期评查制度,开展案卷讲评活动,相互交流提高。修订完善目标管理考核办法,对每个岗位的工作量、质、绩及过错进行科学评价,依托计算机技术,建立以网络信息技术为依托的绩效考核机制,使考核分值更能体现实际工作水平。

三是优化征管流程,征管查有效衔接。在现行征管模式中,征收、管理、稽查三个部分相对独立又相互依存。征收是模式运作的目的,管理是模式运作的核心,稽查是模式运作的保障。只有将三个部分内部理顺、彼此衔接、特点突出,才能完善税收征管体系建设。应积极探索行业管理新模式,加强征管查信息传递、资源共享和业务对接,明确并落实征、管、查各系列岗位在税源管理、纳税评估和纳税服务以及涉税信息收集、分析、报送的工作职责。

四是实施信息管税,注重效能提升。进一步加强税收综合征管软件和两个系统的运行维护,努力提升信息管税效能。抓好内、外网站建设,发挥税收宣传、信息交流、涉税服务主渠道作用。完善内外部信息交换制度,促进相关职能部门信息交换常态化。在推进信息管税工作中,必须高度重视现(来源:好范文 http://www.xiexiebang.com/)有人员计算机操作技术水平的提升,近年基层计算机硬件配置水平不断提升,但应用能力和水平还没有跟上,迫切要求尽快提高基层工作人员的信息技术素质。同时,适应信息管税的要求,最大限度简化办税流程,特别是目前一些双规运行的业务,应尽快取消纸质资料的报送,为纳税人及基层税务工作人员减负。

五是强化税务稽查,打击违法行为。严格落实税务稽查各项工作制度,加大稽查力度,发挥税务稽查职能作用,依法打击各类涉税违法行为。建立健全稽查案件复查机制,提高办案质量。密切与公安、地税等部门协作,依法查处各类涉税违法案件,大力整顿和规范税收秩序。加大稽查案件的执行力度,对违法行为从严从重处罚,并采取有效措施确保执法到位,维护公平竞争的税收法治环境。加大新闻媒体曝光力度,打击和震慑不法分子,不断净化税收执法环境。

第四篇:浅议我国税收征管体制的现状与完善

浅议我国税收征管体制的现状与完善

职法律硕士 学号:2013160007 姓名:段家元

摘要:我国现行的税收征管制度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和1994年税制改革的要求逐步确立的,即以纳税申报和优化服务为基础,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集中征收,重点稽查,强化管理。几年的实践证明,这种税收征管体制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纳税人偷逃税现象大为减少,征管模式逐步向集约型方向转变,税务管理的现代化进程也大大加快。进一步巩固和完善了新税制,强化了税收征管和税收聚财功能,保证了税收收入的稳步增长。但是,随着征管改革的不断深入,一些新的问题日益显现出来,相当多的实际问题阻碍着征管改革工作的进一步深入,在此,我就日常税收征管过程中所遇到的征管问题,结合现行税收征管模式,就如何进一步深化征管改革,解决这些问题作一点探讨。

关键词 税收征管 税制 税收法律制度

一、我国现行税收征管体制存在的问题

(一)传统科层制的税务组织结构导致管理层次多。我国目前实行的科层制的税务组织机构,其主要问题就是职能部门多,管理层次多,中间环节多,造成税务机构设置的重叠和臃肿,管理职能的交叉和政出多门。在征、管、查三分离或者征管与检查两分离情况下,征收的只管征收,检查的只管检查,资源不能有效共享。

(二)税收征管信息不能共享。由于一些税务机关的电子政务建设理念不同,服务定位不清,管理措施不衔接,因而不能有效实现网上跨部门的交互办公,不能实现跨行业的协调办公。国税系统、地税系统、财政、海关、公安等各部门虽然都有自己的信息,但彼此之间并不能实现共享。

(三)征税成本总量和增幅都偏大。有资料显示,1996年我国的征税成本率(一定时期税务机关费用支出占同期税收收入的比例)

是4.73%,而美国仅为0.6%,日本为0.8%。另外我国的征税成本还在不断递增,国家税务总局税收科研所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税收稽查成本每年增幅达到12%左右。

(四)国税、地税缺少协作。目前国税与地税分设、分征、分管的模式,在实际操作上出现了征管权限、隶属关系、代征税款、税收政策解释等方面的矛盾,导致税收征管效率的提高不明显。

(五)税收征管法律制度亟待完善,法律效力层级有待提高 现行税收征管法律制度、特别是《税收征收管理法》是在我国刚刚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1992年颁布的,距今已8年了。随着改革的深化、开放的扩大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与发展,经济和社会各方面都发生了许多变化,税收征管也出现了机构分设、税制简化等新情况、新形势,现行税收征管法律制度已经不能适应加强税收征管,推进依法治税的需要。其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税收征管法律体系不够完善,法律效力有待提高。现行税收征收管理法作为综合性的税收程序法典,它不可能对税收征收管理的各个方面都作出详细、可操作性的规定;目前有关税务管理、税务稽查、税务代理等的规定都是由国家税务总局制定的部门规章,不仅法律效力不高,内容也不规范。应抓紧制定和完善专门的《税收征管体制法》、《税务稽查法》、《税务代理法》、《发票管理法》、《税务争议救济法》等。

2、税收征管的基础管理制度不够健全,税务管理存在一些漏洞和不足。表现在:第一,税务登记在法律上缺乏有效的制约机制,不少纳税人不到税务机关办理税务登记,漏征漏管现象比较严重。第二,税务登记与纳税人银行存款之间衔接不够,不少纳税人在银行多头存款,税务机关难以掌握纳税人应税经营情况。第三,现有的发票管理规范不够健全,违反发票管理的处罚措施尚待完善。第四,纳税申报的期限、方式、作法、法律责任不够完善,税收征管实践中零申报、负申报增多;一些纳税人利用延期纳税的规定拖欠税款,影响国家税

款的及时收缴等。

3、税收征管工作中面临的一些新情况在法律上缺乏明确的规定。现行征管法未明确税收优先原则,致使在一些经济纠纷、企业重组、企业破产中国家税款难以得到有效保护;随着会计电算化的普及、电子商务的发展,应制定相应的税收对策和征管制度;应对税控装置的推行和使用作出规定;现行滞纳金制度的合理性和适用范围需要重新考量等。

4、税款征收、税务检查和税务行政执法不够规范、有力和完善。表现在:第一,税收保全和税收强制执行措施的适用范围过于狭窄。第二,税务检查效力不强,没有对税务检查的法定程序作出具体、详细的规定,税务稽查法律地位不明确。第三,税收征管中与银行、工商、公安等部门的协作配合制度不健全,尚未建立有效的协税护税机制,尤其是缺乏法律责任的规定。

5、未明确、全面规定纳税人的权利,税收征管中侵犯纳税人合法权益的现象时有发生。

6、法律责任不够严密、完善。罚款等行政处罚的幅度过大,没有规定下限,税务机关的自由裁量权过大;一些重要的征管法律规范没有“制裁”部分,税收征管实践中不少法律规定难以落到实处等。

7、税收征管法与相关法律存在一定的冲突。现行征管法实施以来,我国陆续制定了行政处罚法、行政复议法,修订了刑法、会计法等,现行征管法需要与这些法律相衔接。例如,一些税务机构执法主体资格需要明确;征管法中的偷税概念与刑法中的规定存在差异,需要修改等。

8、税务争议的救济和司法保障需要加强和改善。一方面,现行征管法给纳税人提供解决税务争议的途径和方法不够完善,影响了对纳税人合法权益的保护;另一方面,法律没有赋予税务机关打击税务违法犯罪行为的专门执法手段,没有建立税务警察、税务法庭等税务司法保障机关,税务执法手段的刚性不强等。

(六)税收征管具体实践中还存在以下问题

1、纳税申报不实的问题。建立纳税人“自核自缴”的申报制度是新的征管运行机制最重要的基础,是深化征管改革的核心内容。但在申报制度具体的执行情况来看,目前纳税人纳税申报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一是纳税人纳税申报质量不高。由于纳税人的思想意识、纳税观念、法制观念以及业务素质方面有一定的个体差异,导致了纳税申报不实的现象,突出反映在有些正常经营企业,长期出现零申报或负税负申报现象;二是内部纳税申报制度不尽完善,手续繁杂,环节较多,对纳税人监控难以到位。

2、税务稽查的地位与作用问题。新的征管模式要求税务稽查要发挥“双刃剑”的作用,“以查促管,以查促收”,但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受多种因素的制约与影响,稽查工作的地位与作用并没有得到充分体现:一是实际工作中“重征收、轻稽查”的观念依然存在。一方面,为了充分发挥各级税务稽查部门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以及更好衡量各级稽查部门的工作成效,各级税务机关都会对所属的稽查部门下达一个指导性的税收计划数,并据以作为年终考核的依据,为此,稽查部门出于本部门经济利益的考虑,会出现与主管税务机关争抢税源的现象,干扰了主管税务机关的正常的税收征管工作;二是只重视了税务稽查对纳税行为的监督检查职能,而忽视了其对执法行为监督制约和对行政行为监督检查的职能;三是税务稽查操作规范还不尽完善,稽查工作缺乏应有的深度和力度。目前按选案、检查、审理、执行四个环节实施税务稽查,在实际操作中还不够规范,某些环节(如稽查选案)的可操作性和科学性待提高,各环节的有序衔接制度要进一步健全,选案的随意性,检查的不规范性,审理依据的不确切性,执行的不彻底性等问题还比较普遍,影响了稽查整体效能的发挥。

3、计算机开发应用上的滞后问题。新的征管模式要求“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即税收征管工作要以信息化建设为基础,逐步实现税收征管的现代化。但从目前情况看,税务部门在计算机开发特别是应用上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一是征管系统软件开发滞后。MIS系统在云南省地税系统征管应用已近5年了,但在目前,许多县市(以大理州为例),MIS系统在征管系统中仅使用了税务登记、税款征收、停复业处理、征收数据查询等极少的模块,而报表处理等无法正常使

用,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MIS系统的使用效能,计算机的开发应用难以满足征管工作的要求,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征管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二是利用计算机提供的税收数据、信息进行综合分析,为科学决策提供参考的作用也没有发挥。三是内部计算机管理制度不够健全,计算机综合应用水平还低,部分干部的计算机应用水平还较低,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税收征管现代化步伐的加快。

4、为纳税人服务上存在的问题。深化征管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建设全方位的为纳税人服务体系。要使纳税人依法申报纳税,离不开良好的税收专业性服务。虽然各级地税部门都对办税大厅规范化建设进行了不懈的努力,设置了触摸屏,为纳税人服务上取得了相当大的成效,但目前,这一服务体系尚须不断进行健全和完善:一是征纳双方的权利、义务关系还需进一步理顺,双方平等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真正体现,税务干部为纳税人服务的意识还需进一步增强;二是税收宣传手段和方式单一,社会效果不明显,特别是在比较偏远的乡镇,受各方面因素的制约,税收宣传始终以张贴税收宣传标语,接受纳税人咨询等传统宣传方式进行,难以实现税收宣传的“三贴近”要求,从而难以从根本上增强广大纳税户自觉纳税意识,这就需要不断探索和创新符合纳税人需求的、更有效的税收宣传途径和办法。三是管事制度实施后,纳税人办税环节多、手续繁等问题没有根本解决,税务部门内部各项办税程序、操作规程要进一步简化、规范、完善,真正把“文明办税,优质服务”的落脚点体现在方便纳税人、服务纳税人上。

5、税收管理员的素质需要不断提高。随着税收管理员制度的推行,要加强税源管理,这就需要税收管理员不但要熟悉税收法律、法规和政策,而且要熟悉现行的企业财务制度。但从现实的税收管理来看,多数税收管理员对企业的财会制度不够熟悉,导致在对企业的日常税收管理过程中,看不懂或不会看企业的财务报表,也无法发现企业在税收申报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特别是当前,部分企业已开始使用相关的财务软件,所有的账务均通过软件进行处理,给企业税收管理增添了更大的难度。

二、进一步完善税收征管体制的几点思考

我国现行税制是以间接税为主体,企业或单位纳税人占多数。这种税制结构和纳税人状况,决定了当前我国税收征管模式是建立在间接税基础上,以企业或单位纳税人为主要征管对象,而对自然人的征管制度安排尚不健全。鉴于税收征管对税制体系的完善与重构具有重要作用,有必要在新的税收征管模式框架中,对税收征管进行前瞻性研究,以适应深化税制改革的需要。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逐步建立健全综合和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度,研究推进房地产税改革,对我们继续深化税制改革特别是完善直接税体系提出了新要求。个人所得税、房地产税的纳税人主要是自然人,人数众多且分散,加强管理的难度很大。要顺利实施这方面税制改革,必须加快构建和完善对自然人的税收征管制度体系。这个体系的核心是首先要在法律上明确涉税信息报送制度,通过建立通畅的信息渠道确保有关自然人所得和财产的相关信息及时、准确地传递到税务部门。税务机关内部也需要建立起一个结构完整、功能齐全的征管信息系统,以接收和处理各种涉税信息,解决征纳双方信息不对称问题。同时,要完善对自然人的税收征管法律制度,加大对自然人的税法宣传力度,探索实施行之有效的税源管理方式,合理配置征管资源,努力减少税收流失。

(一)改革和完善税收征管法律制度,确立税收征管各项基本原则

当前,我国立法机关和有关实际部门正在修改和完善税收征收管理法。本人认为,为了建立并完善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税收征管法体系,在改革和完善税收征管法律制度时,应重新认识并坚持以下原则:

1、依法征管原则。在税收领域,税收法定主义是税收和税法的最高法律原则,与税收史上的“无代表则无课税”思潮和“议会保留”密切相关。税收法定主义具体包括课税要素法定原则、课税要素明确原则和依法稽征原则。可见依法征管原则是税收法定主义的重要

内容,它要求税务机关必须严格依据法律的规定征收,不得擅自变动法定课税要素和法定征收程序。[②]坚持依法征管原则,要求有关税收征管的规则必须由国家的法律加以确定,要提高税收征管的立法层次。在税收征纳过程中,征纳主体的权利义务和征纳程序必须在法律上作出具体、明确的规定;没有法律依据,税务机关无权决定开征、停征、减税、免税、退税、补税。这是依法治税方针的必然要求,它有助于税收征管行为的法治化,减少税务执法的随意性,维护纳税人的合法权益。

2、效率原则。税收征管是国家组织财政收入的一项主要行政管理活动,因此,只有尽量降低征收成本,才能提高税收行政效率,充分实现税收功能。税收征管效率原则,要求国家征税应以最小的税收成本去获取最大的税收收入,使税收的名义收入与实际收入的差额最小。税收成本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税收征收费用,即征税机关为征税而花费的行政管理费用;另一方面是纳税人因纳税所支出的各种费用,如税务代理费、纳税申报的交通费等。坚持税收征管效率原则,要求我们在建构税收征管制度时,应考虑以下几个问题:第一,税收征管程序在明确、可操作的前提下,应尽量简化。第二,有关制度和模式的设计应多样化,以适应不同情况。例如,纳税申报就应允许采用实地申报、邮寄申报、数据电文申报等多种方式。第三,按照科学合理、统一协调的要求,建立反映税收征管客观规律的税务登记、纳税申报、税务代理、税款征收、税务稽查等现代税收征管制度。第四,积极应用现代科技手段。在经济全球化、知识经济、网络经济、电子商务迅猛发展的新形势下,要想提高税收征管的质量和效率,必须用法律手段推动征管方式从传统的人海战术、手工征管向现代化、信息化的征管方式转变。为此,要大力实施科技兴税战略,在增值税征管中积极推行“金税工程”。

3、程序正义原则。程序正义是在法律活动中,为了保障当事人的基本人权和实现法治而必然提出的要求。它使程序法从仅仅作为实现实体法的工具地位中摆脱出来,赋予法律活动作为“过程”本身也同样具有独立价值。程序正义要求我们必须承认当事人在程序活动中享有基本的程序性权利,程序应当是在公开、公正、理性和效率的情

况下进行的,这样才能鼓励当事人积极和“富有意义地”参与程序中的对话、选择和妥协。[③]税收征管法律制度是税收程序法,但现行《征管法》中有关税务行政执法程序的规定,不仅数量少、分散,而且对一些重要的程序缺乏规定,使纳税人在纳税和税务争议中无所适从,增加了税务人员执法的随意性。依据程序正义原则,在税收征管中,应当建立回避制度、说理制度、听证制度、时效制度等,完善税务管理、税款征收、税务行政处罚、税务争议救济等程序。

4、强化税务机关执法权和保护纳税人合法权益并重原则。税收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税收征收管理是税务机关的行政执法活动,税收征管权是公法上的一种权力。为了保证税款的及时、足额收缴入库,税务执法权必须具有较强的刚性和约束力。现行征管法在税收征管权的规定上尚有不完善的地方,例如税收保全措施和强制执行措施的适用范围过窄,对银行等部门不履行协助义务缺少处罚手段等。因此,加强征管权力,深化税收基础管理,对于解决当前税收征管中存在的“疏于管理,淡化责任”现象,保证国家税收不受侵犯具有重要意义。另一方面,纳税人作为税收征管中的一方主体,在依法履行纳税义务的同时,也享有相应的权利。长期以来,我们一直强调纳税人的纳税义务,对纳税人的权利规定的不多,重视的不够。随着民主、法治、人权运动的发展,纳税人权利保护的要求会越来越高;从根本上说,纳税人是税收的源泉,保护纳税人也就是保护税源。因此,我们应当在征管法中确立依法保护纳税人合法权益的原则,对纳税人享有的申请减税、免税、退税权,税务法律政策的知情权,接受服务权,争议救济权,保密权,赔偿权等作出明确规定。同时,要加强对税务机关的执法监督,建立税务执法责任制度,增强税务人员为纳税人服务意识。税收征管法应在强化税务机关征管权与保护纳税人合法权益之间进行平衡和协调,为征纳双方建立良性互动关系提供法律保障。

5、借鉴国际通行规则原则。目前,经济全球化、法治化正在深入发展,各国经济制度、法律制度也在相互借鉴、合作和融合,我国不久将加入WTO,因此,必须按照世贸组织的规则,加快法律改革的进程,在享有入世带来权利和利益的同时,应履行自己的义务和“承

诺”。在税收领域,除了要继续完善税制外,应加速我国税收征管法律制度国际化改革的步伐。第一,规范税收征管程序。要推行专业化征管,健全纳税自行申报制度,强化税务稽查,扩大税务代理等。第二,加强税收征管科技化建设。要加大税收征管的科技含量,充分利用计算机手段,逐步建立网上征税系统,探索和建立反跨国偷税、避税的手段和机制,保障国家经济安全。第三,增强税收法律的透明度,完善税务争议的解决制度。要在提高、统一税收征管立法的基础上,建立税收法规公告制度;加大税收法律统一实施的力度,切实解决税收执法中收“人情税”、“关系税”或收“过头税”的问题;为税务争议的当事人提供有效的救济途径,加强执法监督,建立对税务行政执法的司法审查制度等。

(二)将现在实行的以职能为主导的组织形式调整优化为以流程为主导的组织形式,科学划分税务管理事权。按照经济区域设置税务管理机构,配备税务管理人员,尽量减少税务管理层次。

(三)建立标准统一的交互式信息系统。实现税务系统内部的网上税务登记、网上纳税申报、网上缴纳税款、网上审批备案、网上发票认证和网上举报等,同时实现税务与财政、海关、工商、技术监督等各有关部门的信息共享。

(四)进一步节约征税成本。可以通过对税务机构和管理职能的重新整合,促进税收征管运作程序和办税流程的科学畅通,实现税务办公的无纸化。

(五)加强国税和地税两套班子的全面协作。国税和地税部门应以提高监管效能、降低征纳成本、减轻纳税人负担为目的,在税务宣传、税务登记、代征税款、纳税评估、税务稽查等方面进行协作。

第五篇:关于我国税收征管效率的探讨

关于我国税收征管效率的探讨

摘要:提高税收征管效率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在税制建设、税收征管、管理手段、队伍建设、税法宣传、纳税申报等各个环节贯彻效率原则,需要社会各方面长期不懈的努力,针对我国税收征管效率低下的现状及其原因,应主要从提高税收征管的机构效率、强化税收法制建设、优化税制结构、完善征管模式和管理体制等几个方面入手,采取措施,降低税收成本,提高税收征管效率。

关键词:税收征管效率税制结构

《税收征管法》的实施,对于我国加强依法征税、完善税收征管体制、提高国家财政收入等方面都产生了较大的促进作用和突出成效。但是,我国在税收征管实际工作中,仍然存在征税方和纳税方信息不对称,税收征管机构设置不合理,税源设置不清,税收申报失实等问题,再加上税收征管人员服务意识不强,进一步导致税收征管效率低下。为降低税收征管成本,需要对我国税收征管效率进行研究,构建“效率型”税收征管模式。

一、税收征管效率内涵和衡量指标

(一)税收征管效率内涵

税收征管效率是指在税收征管机构在税收征管过程中,投入与成果之间的数量比较关系,它是一个综合性概念,它主要是税收征管数量和质量的综合反映,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由税收征管机构执行税法水平高低所表现的征管效率;二是征管模式自身设计的严密程度、征管业务流程设计完善程度所影响税收征管机构执法水平及纳税人遵从税收法律程度的征管制度效率。

具体而言,税收征管投入包括三个方面:第一,税收征收成本,指税务机关在征税过程中所耗费的行政管理费用和其他各项支出;第二,纳税成本,是指纳税人为完成纳税义务所产生的费用;第三,机会成本,主要是由于税务机关疏于对一部分纳税人的管理或纳税人认为偷税漏税而导致税收收入的损失。税收征管成果虽然集中体现为税收收入,但同时还包括其他职能,如:促进经济增长、调节收入分配等作用的实现。

(二)税收征管效率衡量指标

税收征管效率的衡量可以用价值指标来衡量,而衡量指标主要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属于评价征税机构效率指标,可以通过税收征收率来反映。税收征税率是税务征收机关在一定时期税款征收额与应征税额之比,它主要反映了税收征管机关对同期应征税款的完成程度;另一类是属于评价征管制度效率的指标,主要是通过漏税率来反映,而漏税率是指由于税收征管机构疏于对纳税人管理或者是纳税人人为偷税漏税而造成的税收损失。

税收征管效率是一个综合考核指标体系,而真正有效的税收征管应该同时能够满足两个方面的指标要求。

二、我国税收征管效率的影响因素

1.经济税源因素

经济税源状况决定了税收收入的总量和结构,税源的集中化程度制约着税收征管的规模效应,进而影响税收征管效率。

(1)经济税源总量决定税收收入总量。经济决定税收。在既定税制条件下,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经济总量决定了税收收入的上限。通常用税源含量系数(总税源与GDP之比)来反映一个地区经济的丰裕程度,这是税收征管效率的基础和前提。显然,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税源越广阔,其单位税额的征收成本越低,相应地,征管效率越高。同样道理,当经济增长出现疲软时,征收成本上升,征管效率下降。因此,发达国家的征管效率要比发展中国家高,同一国家的发达地区的征管效率高于欠发达地区。

(2)经济结构的复杂性增加了税收征管难度。经济结构越复杂,经济成分越多,要求税

收征管方式和手段越具有区别性和针对性,要求税务人员具有与之相适应的知识结构和管理能力,这无疑将增加税收征收成本。而税收政策和管理的滞后性必然导致大量的税收流失。处于经济转型期的发展中国家,经济组织形式多样,经营方式千差万别,各经济主体财务管理水平参差不齐,这都加大了税收管理难度。

(3)税源分布状况影响管理的规模效应。税源分布状况主要看税源的集中化程度,通常用税源集中系数(总纳税户数与税收总收入之比)来反映。税源集中化程度越高,征管相对容易,成本相应减少,机构效率提高。相反,税源集中化程度低,分布不均匀,征管成本相应增加,机构效率必然降低。例如,我国农村税源相对不丰厚且分散的琢状,造成税源监控难度加大,征收必然要加大成本投入,取得单位税收收入的成本加大,造成农村税务机构的征收效率低于城市征收效率。

2.税收制度因素

一国的税收征管总是在既定的税制条件下进行的。税制作为税收征管的依据,构成税收征管的制度约束。税制的完备性、税制复杂程度以及税制与征管的适应性都对税收征管效率的高低起制约作用。

(1)税制的完备性。健全完备的税制,制度设计严密,政策漏洞少,而且能够保持长期的稳定性,便于纳税人学习掌握。不完备的税制,税收漏洞多,给制度的执行带来困难,为弥补制度缺陷,政策经常进行调整,征纳双方的学习培训等临时成本相应增加。

(2)税收制度的复杂性。简明的税制可以清晰界定税收义务,减少不确定性,从而降低税收遵从成本。复杂的税制,给纳税信息搜集、甄别带来困难,也增加了税务系统上级对下级的监督成本,降低征管效率。复杂的税制对征管效率的影响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分析。

复杂税制加大了征管成本,降低了机构效率。一方面,复杂的税制要求更严密的征管制度与之相配套。比如我国对增值税纳税人分为一般纳税人和小规模纳税人管理,人为造成同税种纳税人处于不同竞争地位。小规模纳税人想方设法转为一般纳税人,关制定更严密的制度措施加强一般纳税人资格认定,得税对工资薪金及个人承包经营规定税率档次过多,由此大大增加了管理成本。税务机个人所边际税率过高,加之与其他所得适用税率缺少协调,给纳税人通过调节不同税目收入进行偷税以可乘之机,形成税收管理的难点。另一方面,复杂的税制要求征管人员必须有较高的业务素质,对税法及其适用范围以及纳税人状况等方面都要有正确的把握和认定。同时,税率档次过多和繁杂的减免规定,为寻租提供了条件。减少寻租的可能性,或对执法行为加强监督,或对征管人员加强法制教育和职业道德培训,都会增加税务费用。

复杂税制加大纳税成本,降低了遵从效率和制度效率一方面,复杂的税制要求纳税人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理解和履行纳税义务,一方面增加了其遵从成本,另一方面可能强化其偷逃税动机。另一方面,复杂的税制迫使纳税人耗费一定的财力去进行税收筹划。纳税人成本的提高,站在全社会角度考察,就是降低了整个社会的资源配置效率,即是社会资源的浪费。而税制简化可以减少税收筹划等方面的损失,而且也不必迫使纳税人花大量的精力和财力用于所谓的合理避税。这样,纳税人能把资源用到更有效率的地方,有利于社会资源配置的优化。

(3)税制与征管能力的适应性。税收征管能力是由征管信息系统、征管制度建设、征管技术水平、征管人员素质等因素决定的一种综合能力。在一定阶段,征管能力是一种客观存在,它受制于国民的平均素质水平、平均的管理技术水平以及社会法律意识和整体制度框架。从短期来看,它是个常数:从长期看,可以逐步提高,但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任何税制的有效运行都要以一定的征管能力为依托。滞后于征管能力的税制,不能充分发挥现有的征管能力:超越现实征管能力的税制将使征管困难重重,征管效率低下,税收流失严重。

3.税收征管因素

征管因素包括税收征管的模式选择、税收征管信息化水平等,它们从不同侧面影响税收征管效率。

(1)税收征管模式。征管模式是税务机关为了实现税收征管职能,在税收征管过程中由税收征管人员、征管形式和征管方法等要素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组织形式,一般表现为征收、管理、稽查的有机组合扩从中反映出税收征管的制度和技术水平。征、管、查各部门之间分工是否合理,职责是否明晰,衔接是否顺畅,信息传递及反馈和共享是否到位,都影响着征管效率水平。

(2)税收征管信息化水平。广泛应用计算机技术手段,实现税务登记、纳税申报、税款征收、税务稽查、税源控制等税收管理各环节的信息化管理,是发达国家税收征管的成功经验。实行税收征管信息化管理,将各项税收执法行为以规范的形式固化到税收管理软件中,使执法人员进行标准化操作,可以有效减少执法的随意性,确保税收政策的正确贯彻执行。通过对纳税人涉税信息的电子采集、网络传输,可以加强税源监控,扩大信息共享,有效打击涉税违法行为。但也要看到,实行征管信息化,必然要求税务部门有巨额的征管投入,其中包括计算机设备购置、应用软件开发及应用培训、网络建设及管理等支出,其数额是惊人的。一般而言,信息化初期,需要配置大量设备,对人员进行培训,从而耗费大量的资金。更为重要的是,由于信息化初期,各方面经验不足,不可避免地会走一些弯路,而同期增加税收收入并不明显,容易导致税收征管效率水平下降。另外,税收征管信息化是整个社会信息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如果社会信息化程度滞后于税收征管信息化,与税收管理相关的外部信息难以获取,税收征管效率的提高必然受到制约。

4.财税管理体制因素

财税管理体制是划分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税收收入和税收管理权限的制度以及相应税务机构的设置方式。合理的分权,可以充分调动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实现税收收入稳步增长,从而促进税收征管效率不断提高。不同的税务机构的设置方式,直接影响税收征收成本和纳税成本,并进而影响税收征管效率。按税收立法,征收管理权限划分可分为中央集权型、地方分权型和集权分权结合型三种模式。

在中央集权管理模式下,税务征管机构是单一垂直体系,征管成本相对较为节省,纳税人只需面对一家税务机构办理纳税事宜,所以纳税成本也较低,集权管理对于全国税政统一是有效的。但是集权管理的管理幅度大,管理权限高度集中,管理链条长,信息的上传下达,分析决策,以及决策的执行,无论是在时效性上,还是在正确性上,都很可能要打折扣,从而使效率大大降低。集权管理也不利于调动地方组织收入的积极性,产生税收漏洞的几率就相对高一些。在分权管理模式下,税收征管机构重复设置,征管成本明显增大,但分权管理有利于税法的贯彻落实,有利于调动地方增加收入的积极性,有利于制度创新,对各种政策进行试验创新,更有可能发现一些别开生面、更好的思路和做法,分权管理还可以促使各地采取适合本地情况的政策措施,避免一刀切的弊端。但此种体制容易造成乱铺摊子,机构林立,导致征管成本大幅度上升,造成效率损失。在集权分权结合型税收管理体制中,中央、地方各自拥有一定的财权和税收管理权限。实践证明,合理的分权,使责权利相统一,能够促进征管效率的提高。

5.税收法制因素

税收法制状况体现在税收立法、税收执法和社会依法纳税意识等多个方面。税收立法的完备程度,税收执法的规范程度,社会依法纳税水平的高低,都对税收征管效率产生影响。

(1)税收立法的影响。税收征管效率追求的目标在于提高纳税遵从程度和征税机关正确执行税法,也就是要依法治税,而依法治税的前提是有法可依,征纳双方的权利和义务须由法律来规定。如果立法缺位,税务机关权利的膨胀,不仅带来支出的增加,同时还会侵害纳税人的权益,诱发纳税人不遵从,这些又会对税收征管效率造成损害。

一般而言,发达国家的税收法律体系都非常健全、完备,对征纳关系、征管程序、行政复议、行政诉讼及执行监督等,都有明确的法律规范。而发展中国家受整体社会法制水平的制约,税收立法水平通常比较低,法律的完备性较差,法律缺位的现象比较普遍,制约了税收征管效率水平的提高。

(2)税收执法的影响。在有法可依的基础上,建卒公正的司法制度,对税务机构税收执行情况进行监督,维护税法的刚性,可以降低征管成本,促进纳税遵从,从而提高征管效率。

(3)社会法制环境的影响。地方政府及各部门对税收工作的重视和支持程度、公民依法纳税的理念、税务机关在地方的地位和整体形象等都会对征管效率产生影响。税收的执法环境越宽松,取得一定收入的征管成本越低,征管机构效率越高,同时纳税人的偷逃税现象就越少,税收征管制度效率也会越高。

三、我国税收征管效率存在的问题

(一)税收管理成本居高不下

据我国税务机关有关资料测算,1993年我国征税成本占税收收入的比重为2%,1995年为3%,目前已达到5%-6%。而西方国家的税收征收成本一般都保持在1%左右的低水平,并且税收征管成本也是逐年下降的,这说明我国税收征管成本要远远高于西方国家并差距在逐年增大。

(二)税收征管质量偏低

根据我国税务机关的有关资料反映,在20世纪90年代之后,我国每年查年的税收犯罪案件都在逐年递增,在1995年查处的税收犯罪案件甚至达到10259起; 我国每年由于各种偷税、漏税、逃税、越权减免税收等行为而导致大量税源流失,仅在1999年的1月到11月,税收征管机关通过采取措施加强税收征管,查补入库税款高达390亿元;通过强化税源管理工作,抽样对全国347.7万户普通发票进行专项检查,查补税款9.8亿元。从加强税收征管的角度看,我国税收征管效率在不断提高,但从侧面反映出在税收征管质量方面,我国还存在效率低下问题。

(三)税收成本扩张的速度快于效率提高的速度

四、提高税收征管效率的对策

(一)建立和完善税收征管法律法规体系,提高税收的经济效率

进行税收征管活动首先必须对征税的客体、对象、数量、时间、地点等要素加以明确,建立和完善税收征管法律法规体系,是依法进行税收征管、推进依法治税的前提。而健全的税收征管法律法规体系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是税收基本法,内容应包括税收立法依据和立法宗旨、我国税收的性质、国家与纳税人的权力与义务、税收立法体制和管理体制等,这有利于依法征管的法治环境、社会环境、管理环境的建设。其二是完善的税收实体法和税收程序法,包括流转税、所得税、各地方税种法规及税收征管法,实体法和程序法的相互配套,才使税收征管具体而不抽象。其三是各单行税收法律的实施细则或规定,使各单行税种税法和征管法在税收征管实施中更具体、更明确、更具操作性。从发达国家经验来看,健全、完备的税收法律法规体系是依法治税、高效征管的基础。发达国家的税收法制建设一般都较为健全,不但有严格的税收法律、立法程序,还有统一的征管法或其他有关征管的单行法规及制度作保障。如美国、德国、法国、日本等国,都制订了《税收基本法》,将事关全局的重大问题以法的形式固定下来,而且各国还制订了许多具体的征管法规制度。美国在税收征管中实施了一系列重要制度,如预缴代扣制度、税收指数化和计算机审核退税制度等:日本则成功地推行了预提税制度、自核制度和蓝色申报制度等。严密的税收征管制度使具体征管行为更规范、更具操作性,有力地保证了税法的贯彻落实。

(二)加强税法宣传教育,提高税收社会效益

由于历史、文化、政治以及税制自身等原因,我国民众的纳税意识普遍不高,偷骗抗税

行为屡屡发生,税收流失严重,税收征管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提高受到制约;加之我国公民的整体文化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税务代理才起步,税收宣传比较薄弱,致使普通老百姓对税收政策和征收管理制度的理解不够深入,纳税遵从成本较高。这也是制约我国税收征管效益提高的一个重要因素。为此,要加强税法宣传培训,优化纳税服务,促进税务代理健康发展,以改善治税环境,实现税收征管的效益目标。首先要深入开展税收宣传。国外十分重视促使公民自觉纳税,税收宣传教育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生动活泼。如日本的税收宣传主要有两个方面内容:一是纳税义务观的教育,二是纳税常识的宣传,诸如各税种的征税对象、税率、计算方法、缴纳时间和注意事项等。日本各级税务机关每年都要大量编制印发各种税收资料,仅东京都国税局每年印发的有关书籍就达10万册。其次,要改进和优化纳税服务,尊重和维护纳税人的合法权利。要坚持税务行政的公开性、透明性,消除征纳双方的对立情绪,密切征纳关系;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个纳税人,不使纳税人因权利受到损害而失去对税收的工作的信任与支持:要公正执法,促进照章纳税,打击偷骗税行为。此外,还应建立纳税信誉等级评定制度,给予信誉度高的纳税人一定的优惠待遇和社会地位,使“合法经营,依法纳税’’成为的企业基本要求。第三,建立广泛的协税组织,形成全社会共同维护和遵守税法的良好氛围。在主要依靠税务机关为纳税人宣传服务的同时,应进一步建立和健全群众性的协税护税网络,加强部门配合,并积极发挥社会中介组织的作用,推进税务代理的健康发展,从而建立起强大的税收法律权威和社会监控、服务网络。

(三)建立高效的税收征管运行机制,提高税收的管理效率

对税收征管运行机制的认识。机制,原指机器的结构和工作原理,现己广泛运用于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泛指某一复杂系统的内部组织结构、功能、相互关系及其运行规律等。税收征管运行机制就是指税收征管系统中各构成要素、各环节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运作原理和工作运行模式。作为征管规律的作用形式,征管机制存在于税收征管活动的客观过程中,内在地调节着税收征管系统中各个构成要素间联系、制约、促进的相互关系。因此,征管运行机制的正常运转和良性循环,是提高税收征管效益的内在保障和关键。税收征管的运行过程实际上就是税收征管职能的实现过程,税收征管的纳税服务、申报受理、纳税评估、税务检查、税务审理、税务执行、复议诉讼等职能的行使,就构成了税收征管运行的全过程。各项职能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按照税收征管职能合理地组织税收征管过程,就能实现税收征管的程序化、有序化,进而提高工作效率。这种内在运行机制的外在化表现形式就是税收征管模式。征管模式的建立和转换,其核心就是征管机制的建立和转换。

(四)提高人员素质

税收征管活动中,人是最具有能动性的要素,也是提高税收征管效率的切实保证征管主体一税务人员的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税收征管水平的高低,进而关系到税法的执行和税收职能的发挥;而征管客体一纳税人及第三人,包括代扣代缴人、代理人等的素质如何,又会影响人们的税收意识,进而影响其涉税行为,关系到税收遵从度。只有思想认识到位,行为规范才能合法,才能从税务机关催报催缴变为纳税人自觉申报缴纳。依法征收、依法纳税意识的增强,征纳双方素质的提高,基本出路在于加大税务宣传教育力度,这既包括对税务人员的教育,也包括对纳税人的宣传教育。

下载解析探究我国税收征管模式的完善(精选合集)word格式文档
下载解析探究我国税收征管模式的完善(精选合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地方税务创新完善税收征管模式专题研究调研报告

    五原县地方税务局 五原县地方税务局创新完善 税收征管模式专题调研报告 通过认真学习区、市局针对创新完善税收征管模式开展专题调研工作的通知精神,我局十分重视此项工作,及......

    关于加强税收征管(本站推荐)

    基层单位如何加强税收征管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快速发展,区域经济突飞猛进,规模经济不断壮大,为税收培育了丰富的税源。同时,经济税源也呈现出多元化、复杂化的特征。如何......

    浅谈如何建立高效率的税收征管模式

    浅谈如何建立高效率的税收征管模式 教研一部 【摘 要】近年来,社会各界对税务机关的工作要求越来越高,伴随2018年全国税务系统机构改革,如何建立高效率的税收征管模式是摆在税......

    加强自然人税收征管 完善国家治理体系

    加强自然人税收征管 完善国家治理体系 白彦锋:加强自然人税收征管 完善国家治理体系我国针对自然人的税收征管如果不能与时俱进,不仅将使得政府的财政收入稳定性和充沛性受到......

    关于完善房地产业税收征管问题的建议

    关于完善房地产业税收征管问题的建议一、目前房地产企业税收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就纳税人而言,房地产企业之间大小规模不均衡,纳税诚信意识差距悬殊,偷税漏税问题难以避免。......

    浅析加油站税收征管的难点与完善

    浅析加油站税收征管的难点与完善 近年来,国税部门在强化加油站税收征管,打击加油站企业偷逃税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随着加油站企业的快速发展,各种新情况......

    提高我国税收征管效率的思考

    一、 税收征管效率的涵义税收征管效率一般包括税收行政效率、税收 经济 效率和税收 社会 效率。 其中,税收行政效率是税收税收征管效率的一个重要方面,通常也被称为狭义的税收......

    我国税收征管法律制度的现状和特点

    浅谈我国税收征管法律制度的现状和特点 一、 税收征管法律制度的概念 从广义上说,税收征管法是指调整税收征收与管理过程中所发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包括国家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