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安二中高中新课程改革实施方案(精选5篇)

时间:2019-05-14 07:41:0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正安二中高中新课程改革实施方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正安二中高中新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第一篇:正安二中高中新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正安县第二中学高中新课程改革

实施方案

自2010年以来,我校高中课程改革工作已相继展开跟踪调研和初步实验与探索。目前,按照国家教育部、省教育厅、市教育局对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计划,自2010年秋季开学起,我省普通高中学校全面进入高中新课程改革实验。我们将责无旁贷地要起到带头和示范作用。根据《贵州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和《贵州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施方案》的指示精神和要求,为了认真落实实施高中新课程改革,积极探索、精心规划、深入研究、努力实践、渐进渐善地做好我校高中新课程改革实验的各项工作,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正安县第二中学高中新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三个面向”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落实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所确定的基础教育培养目标,按照《贵州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实施方案》的要求,立足我校实际,借鉴其他省市高中新课程改革的有益经验,在总结和继承我校多年教育教学改革成果、特别是初中课程改革成功的经验基础上,大力推进教育创新,努力构建理念先进、特色鲜明、充满活力、富有时代特征的以学生为本的我校现代高中新课程和新教材体系,促进每一个学生全面、生动、个性化的发展,造就一支适应新课程理念、结构合理、素质

优良的研究型、专家型的教师队伍,把高中新课程改革作为我校深化和谐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不断提高我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为培养能主动适应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具备优秀素质的创新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二、目标任务

1、结合我校实际,创造性地全面实施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各科课程标准(实验)》,对新课程实验教材进行教育性、科学性和适用性实验,积极探索与高中新课程相适应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探索和建设与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方案相适应的教学管理制度、教育教学评价制度、校本培训制度、校本教研制度,积极推进和完善高中新课程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运行机制,努力构建具有我校特色的普通高中新课程及新教材体系。

2、按照《贵州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实施方案》的具体要求,认真领会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进一步探索我校高中新课程改革的有效方式和途径,提高新课程实施的水平,为我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和学科课程标准的进一步修订完善提供认识成果和实证性经验,为新课程的推广积累经验、提供示范。

3、通过新课程的实施,进一步提高我校高中教育的质量和水平,积极探索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新途径,完善普通高中新课程及教材体系,以学生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健康、个性化的发展,满足新世纪社会经济发展的人才需求。

4、构建与高中新课程相适应的课程管理制度与教学管理制度,营造富有鲜明特色的学校新课程文化氛围,创设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课程实施环境,建立学生个性化选课方案及选课指导制度,形成有效反映学生课程修习状况的学分管理办法。

5、探索适应新教材的课堂教学模式和新课标下三维教学目标的评价标准,充分利用新的教学手段,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实现学习方式多样化、个性化,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探究、合作交流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6、积极开展高中教育教学评价与考核制度改革实验,以“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理念,深化学生评价标准与评价方式,构建学校教育质量监控体系,建立健全与高中新课程改革相适应的新的评价与考试制度,从而建立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发展性评价体系。

7、进一步完善我校的教师培训制度和教学研究制度,形成与新课程实施相适应的教师专业发展机制,促进我校高中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努力探索能够促进普通高中教师专业发展的教师管理新机制,全面提高我校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

8、充分挖掘课程资源,建立课程资源共享机制,积极利用和开发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课程资源,建立广泛而有效的课程资源网络,实现新课程改革资源的优化配置,加快我校高中发展步伐,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

9、以高中新课程改革为契机,抓紧研究与新课程相配套的学生评价、教师评价以及学校评价体系,尽快建立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估制度,形成学校自我评估与教育部门评估的互动与促进机制,使之成为保障新课程实验顺利进行和推动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三、工作要求

1、实施高中新课程改革,是一场触及基础教育深层次矛盾的教育变革,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关系到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给我校的发展既带来了机遇,又带来了挑战。我们要紧抓机遇,迎接挑战,通过认真广泛学习,使全校教职员工充分认识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领会高中新课程理论基础是“以学生发展为本”,高中新课程改革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促进教师素质的持续提高,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2、这次高中新课程改革较初中新课程改革,情况更复杂,矛盾更突出,难度也更大。因此,我们必须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既要面对现实,正视困难,攻坚克难、勇于进取,又要在实施中吸收和借鉴省内外高中新课程改革实验的经验和教训,充分发挥学校在实施过程中的自主权和首创精神,勇于实践,敢为人先,探索创造经验,发挥样本校实验校的带动、引领和辐射作用。

3、新课程改革赋予了学校更大的办学自主权,校本课程更是一大亮点,因此我们要坚持校本培训、校本教研、校本管理,充

分挖掘校本教育资源,要做到以学生为本,注重创设尊重人才、鼓励创新、民主开放的学校管理氛围和工作机制,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在实验工作中的主体地位,激发其积极性和创造性,构建具有我校特色的高中新课程及新教材体系,构建每一位师生和谐发展的校园文化。

4、新课程改革是一项理论性和实践性都较强的工作,需要坚实的教育科研支撑,无论是实验中诸多问题的解决还是教师素质的提升,都离不开教育科研的引领作用。我们要始终坚持问题即课题的原则,以研究者的视角来对待实施中的各种问题,为实施工作注入持续发展的动力,形成以校为本的教研机制,积极探索我校实施新课程的有效途径和形式。

5、新课程改革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任务,新课程方案的实施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标志着高中培养目标、课程结构、课程设置、管理模式、评价体系等一系列重大转变,我校在推进过程中也必将会遇到许多实际问题,会遇到诸多困难和挑战。因此,我们必须立足实际,实事求是,正确处理破与立、继承与发展、借鉴和创新等各方面的关系。坚持调查研究,不回避矛盾和问题,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积极主动的寻求解决问题和矛盾的思路与办法,在实践中大胆尝试,大胆改革,引导课程改革健康、稳步发展,实现课程改革的预期目标。

6、新课程改革离不开各方面的紧密配合,协同作战。要积极倡导教师之间、师生之间、学校与家长之间、教师与专家学者之

间的互动、合作与对话;加大开放办学力度,加强学校与社区、家庭的联系与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互补,要建立一系列的交流和探讨制度,为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拓展新的发展空间。

四、组织领导机构和学术机构

学校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新课程改革实施工作领导小组,统筹规划和领导高中新课程改革工作,全面部署实施学校新课程改革的实施,研究制定各项保障措施,对实施过程加强指导与监控。

1、正安县第二中学高中新课程改革领导小组:

组 长:卢天智

副组长:杨承意

朱文胜

朱开勇

刘毓

周伟

成 员: 郑崇伦 郑崇伦

陈明芳 冯佑伦

翁春阳 骆辉 冯辉

李波

周熊坤

秦科敏

2、正安县第二中学高中新课程改革学术委员会

主 任:韦运海(正安县教育和科学技术局教研室主任)

副主任:李荣江(正安县第二中学校长)

秘书长:杨承意(正安县第二中学副校长)副秘书长:刘毓(正安县第二中学教务处主任)

委 员: 周伟(正安县第二中学教务副主任)

朱文胜(正安县第二中学副校长)

朱开勇(正安县第二中学副校长)

五、新课程改革领导小组下设十个工作机构

1、正安县第二中学新课程设置方案与教学管理指导小组

组 长: 杨承意

副组长: 刘毓

周伟

成 员: 各教研组长、各学科组长

2、正安县第二中学高中学生选课指导小组 组 长: 杨承意

副组长:刘毓

周伟

各年级组长

成 员: 高一年级各班主任及任课教师

3、正安县第二中学高中新课程学分管理小组

组 长:刘毓

副组长:郑传松

高一年级组长、各学科组长

成 员:高一年级全体任课教师

4、正安县第二中学高中新课程班级管理小组

组 长:朱文胜

副组长:吴后松 高一年级组长、各学科组长

成 员:高一年级全体任课教师

5、正安县第二中学高中研究性学习指导小组

组 长:刘毓

副组长:周伟 高一年级组长

成 员: 高

一、高二年级任课教师

6、正安县第二中学高中校本课程研发建设小组

组 长:

周伟

副组长: 郑伟 高一年级组长

成 员:高

一、高二年级任课教师 家长委员会

7、正安县第二中学高中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领导小组

组 长:

朱文胜

副组长: 吴后松 韦凯

成 员:高

一、高二年级各班主任 实践活动基地负责人

8、正安县第二中学高中新课程校本评价领导小组

组 长:

杨承意

副组长:

刘毓 周伟 郑传松

成 员:

高一年级组长、高一年级各班主任

9、正安县第二中学高中新课程背景下学生综合素质评价领导小组

组 长:

杨承意

副组长: 朱文胜

冯建红

成 员:

高一年级组长、高一年级各班主任

10、正安县第二中学高中新课程后勤保障工作小组

组 长: 朱开勇

成 员: 秦双权、余传礼、郑小波

黄成杰

刘明亮等

六、工作重点

1、进一步组织学习,搞好课改全面动员工作。学校将进一步组织学校领导、教师、行政管理人员,安排专门时间对新课程实施方案、课程标准进行研讨和学习,使全校教师对高中新课程结构、课程设置、教学管理、班级管理、教学评价等有全面认识和

深入理解。

2、做好高中新课程师资培训工作。对全体教师进行通识培训、各学科课程标准培训和学科教材培训,明确高中新课程的目标任务、结构和内容,正确把握新课程的特点、实施程序和管理要求,使新课程的实施过程真正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坚持“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

3、形成可行的、具有我校特色的、指导我校实施高中新课程的配套文件。在新课程领导小组的领导和学术委员会的指导下,十个工作机构将通力合作,充分研讨,根据我校的办学条件和师资队伍,形成以下可行的、具有我校特色的、指导我校实施高中新课程实验的配套文件。

4、以课堂教学为重点,提高新课程实施水平。按照新课程方案中规定的学习领域、科目和模块的要求安排课程。开好技术课程,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和创造力,加强技术与社会、技术与科学之间的联系;通过课题研究与教学实践,积极探索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置、实施、考核、评价和学生校外活动的管理;积极推进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开展,倡导学生积极投入、主动探究、亲身实践的学习方法。以课堂教学改革为重点,改革课程实施方式,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的组织管理方式、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

式的变革。

5、加强课程资源开发与建设。加大学校建设力度,使学校图书室、实验室、计算机房及网络信息技术等各种专用教室的建设和新课程接轨。充分发掘并有效利用校内外的课程资源,规划教室功能的最大利用。

6、探索评价和考试制度改革。建立高中学生发展性评价体系,根据“目标多元、方式多样、注重过程”的评价原则,研究开发切实可行的普通高中学生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案。综合运用观察、交流、测验、实际操作、作品展示、成长记录、自评互评等多种方式,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业情况和综合素质发展情况,把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个性发展和健全人格作为评价的重点,通过评价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建立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评价制度,全面、科学、准确地评价教师教学工作,将教师教学评价工作与教师专业发展评价统一起来,通过评价促进教师的课程教学能力、课程开发能力、课程创生能力的形成和提高。

七、工作推进计划

我校自2010年以来,已相继开展了高中课程改革工作的跟踪调研和初步实验与探索,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积极的实践。目前,根据《贵州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和《贵州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施方案》的指示精神和要求,我校高中新课程改革工作推进计划拟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2010年9月~2011年6月):全面深化学习,进行高中新课程通知培训,组织相关老师赴实验省区进行高中新课程的考察调研。

第二阶段(2011年9月~2012年3月):制定完善《正安县第二中学高中新课程改革实施方案》及高中新课程相配套的文件,全体教师熟悉高中新课程课标、研读学科教材。

第三阶段(2012年6月~2013年3月):

1.2010年9月---2011年6月。

以课程标准和教材培训为主,分学科进行教师校本培训;组织高一年级任课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研究,通过活动,培育典型,推广经验,表彰先进,及时调整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2.2011年9月---2012年3月。

学校课程指导委员会重点就选修课程开设情况进行调研和指导;重点开好选修课;以课程标准和教材培训为主,分学科进行各年级教师的校本培训。

3.2012年6月---2013年3月。

做好课改背景下的高考准备工作;召开学校新课程改革总结会,交流经验,安排部署下一轮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实施工作。附:正安县第二中学新课程改革工作流程表 时 间 工 作 内 容

2009.9 —2010.8月召开学校领导专题会,布署高中新课程工作

一年规划 10月

①成立高中课程改革领导小组和相关课改组织机构

②组织全体教职工进行第一次新课程通识培训,进一步学习领会高中新课程的目标任务,明确学校高中新课程工作一年规划 ③对二中校园网进行调整,充实关于高中课改的内容 11月

①组织相关老师赴实验省区进行高中新课程的考察调研 ②完善学校新课程准备工作计划 12月

①组织相关教师研究校本课程的开发和设置 ②制订校本研训计划 2010年1、2月

①召开正安二中教科研讨会,对全体教职工进行第二次新课程通知培训

②制订《正安县第二中学中高中新课程改革工作方案》 ③制订高中新课程配套文件

全体教职工大会,对全体教职工进行第三次新课程通识培训 2010.2—2010.8 3月

①组织相关老师赴实验省区进行高中新课程的考察调研

②制订《正安县第二中学高中新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4月

全体教师以教研组为单位,熟悉课标,研读教材 5月

积极准备,迎接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对高中新课程改革准备工作的检查指导 6月

完善高中新课程配套文件 7月

全体教师研讨高中新课程课标、学科教材及学校教学管理。高一全体教师研讨高中新课程课标、学科教材及学校教学管理

2010.9—2013.3 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正式实施阶段:实施、培训、总结、交流、提高。

正安县第二中学

2010年3月

第二篇:高中新课程改革工作实施方案

高中新课程改革工作实施方案

为全面科学地规划和实施我校高中新课程改革,根据上级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的总体要求,本着顺势而上,克服困难,快速发展的指导思想,积极稳妥、科学合理地开展我校的新课程改革工作,学校经反复研究上级有关文件精神,周密策划,缜密组织,认真学习实验省区的课改经验,在广泛调查研究、听取意见的基础上,结合我校的实际,制定实施新课程的基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教育要“三个面向”的指示精神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全面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及《湖北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施方案(试行)》精神;以素质教育为中心,把提高教学质量放在首要位置,严格执行“新课程标准”,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以能力培养为重点,切实加强教学的计划性和科学性;以课堂教学为核心,打好基础,抓住重点,大力推进教育创新,积极推进课程改革和教育改革,构建特色鲜明,充满活力的学校新课程体系,实现教育教学质量的跨越式发展,为培养和造就大批高素质的劳动者、专门人才和创新人才奠定坚实基石。在主管部门的领导下,立足我校实际,借鉴课改实验省市的经验,采取各项措施积极推进我校的课改工作,力求成为湖北省农村普高课改的样本学校。

二、培养目标和任务

1、普通高中教育是与九年义务教育相衔接的高一层次基础教育。普通高中教育要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审美情趣和身体心理素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终身学习的能力和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为高等学校和社会各行各业输送素质良好的普通高中毕业生。

(1)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了解中国历史和国情,对国家和民族具有责任感,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民主和法制精神,学习行使公民权利和履行公民义务,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具有自觉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行为,具有集体意识和合作精神,具有参与国际活动和国际竞争的意识,具有独立生活的能力,形成健全的人格。

(2)具有适应学习化社会需要的文化科学知识;形成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具有科学精神,形成科学态度,学会科学方法;能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进行学习,解决问题;进一步发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逐步形成适应学习化社会需要进行终身学习的能力。(3)具有健康体魄和身心保健能力,养成自觉锻炼身体的习惯,掌握科学的锻炼方法;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形成文明健康、积极向上的生活方式。

(4)树立健康的审美观,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对自然美、社会美、科学美和艺术美具有一定的感受力、鉴赏力、表现力和创造力。

(5)具有与社会生活相适应的职业意识、创业精神和一定的择业能力,形成一定的劳动技能和现代生活技能,能够对自己的生活和发展做出恰当的选择。

2、促进办学特色的形成,通过课程改革在课程设置,教学思想,学生培养方式,评价机制和体系,校园文化等几方面形成具有雷店高中所特有的办学模式,建立充满活力的课程体系。

3、建立一支适应新课程需要的具有较高专业能力和水平的教师队伍。通过课程改革促使教师学习和更新教育理念。促进教师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和方法,促进教师积极学习和借鉴一切可以为我所用的好思想好作法,促进教师教育科研能力的提高,积极主动地实践新课程,并获得专业发展。

4、整合学校的教育资源,使其充分发挥学校课改工作的基础条件作用,为学校的新课改工作顺利开展提供保障作用。对学校的校史资源,图书室和阅览室、计算机室、实验室、音乐教室、美术室、学校广播站、校刊、宣传廊、体育场、多媒体设备以及校园网等硬件设施统筹规划,使其充分发挥作用,满足新课改的要求。

三、实施重点

我校新课程实施工作,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1、创造性地编排课程,形成科学的、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层次多、选择空间大的课程编排方案。课程编排既符合国家课程要求,又体现学校实际和地方特色。

2、重视课程建设、课程资源开发管理工作,尤其是选修II(校本教材)课程的开发与设置。提高学校建设课程、实施课程和管理课程的能力,建立符合实际、灵活多样的课程体系。

3、重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研究和发展。综合实践活动是新课程的八大领域之一,是课程改革的结构性突破,共23个必修学分,占总必修学分的20%。综合实践课相对于学科课程在活动管理和落实上难度较大,因此必须重视研究,加强落实,着力开展好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活动、社区服务及相关学分认定工作。

4、改革课程实施方式,切实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大力研究和实施异步教学法,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大力改革教学常规,制订实施基于模块的个性化学校课程设置方案和教学计划,建立学生个性化选课和选课指导制度,形成有效反映学生课程修习状况的学分管理制度。

5、逐步建立与新课程理念相适应的普通高中教育教学管理制度。

6、建设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及教师专业发展支持系统。重视和加快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组织和鼓励广大教师密切结合教学实践,积极开展富有针对性的教学研究,不断提高教研能力与水平,使新课程的实施过程成为教师自身不断成长的过程。研究开发切实可行的高中学生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案和教学监测方法,构建发展性的评价制度与科学有效的教学质量监测体系,特别是关于学生成长记录评价的操作与管理方法,保证学生成长记录的真实性与可信性。

7、根据上级要求联系我校实际初步选定一个省级样本学校研究课题:《校本教研制度建设和学习型组织建设》。学校成立专门领导机构、制定实施方案和具体课题责任教师团队。

四、组织领导及管理机构

为保证我校新课改工作的顺利开展和科学有序的进行,学校建立如下组织机构:

1、雷店高中新课改工作领导小组 组 长:查永安

副组长:查明星、方勇、肖绪全、杜典维、龙善新、刘正林 成 员:全体校委会成员 领导小组的职责和工作任务有:

①学习和领会国家、省、市有关新课改的政策和文件精神,确保本校的新课改工作与上级政策保持一致。②认真学习和研究实验省区的实践经验,分析本校实际情况,制定学校新课改工作的总体目标,提出工作任务并组织各部门加以落实。③对学校的各种教育资源统筹规划,保证课改工作需要。在必要情况下,积极争取上级主管部门在物资、资金和人员方面的帮助与支持。④协调与指挥本校课改工作相关部门与人员的工作,做到任务明确、职责明确、目标明确。对课改工作的各个环节进行检查与评估。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有效地加以解决。

2、雷店高中课程指导委员会 雷店高中课程指导组: 组 长:查永安 副组长:方 勇

成 员:柯 举

徐 梦

郑望春

涂新林

教研组长和年级组长

课程指导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有:

①根据国家新课程标准设置的学科和根据学校现有教育资源能够开设的选修课内容,向学生公布学校课程资源。②制定学生选课及学校课程管理规章制度。③调查和了解学生选课意向情况,分析研究和整理学生选课情况后,提出学校的学期课程开设计划。④对学校的课程计划执行情况进行调查研究,提出改进意见。

3、雷店高中学生学业成绩评价领导小组: 组 长:方 勇 副组长:柯 举

成 员:徐 梦

郑望春

涂新林

邓 哲

各学科备课组长和年级组长 学业成绩评价领导小组的主要职责有:

①制定学生学业成绩评价与管理细则。②检查了解任课教师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情况。③设计学业成绩记录格式文本。④指定专门工作人员登录学业成绩并给出相应等级和学分。⑤向学生或学生去向单位提供学业成绩情况。⑥确定学生是否达到毕业资格。⑦学生学业成绩评价领导小组是学生学分认定的领导机构,制定学分认定标准,统一学分认定程序,认真监督学分认定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以确保学分认定的公正、公平、公开。学生学业成绩评价领导小组下设学分认定委员会,学分认定委员会为每个学生组建学分档案。⑧学分认定基本程序:A监督检查学分产生的全过程。包括学生出勤、检测、考试命题、监考、阅卷、评分等。B公示学分。接受公众的监督举报并负责调查处理。C认定学分并注册。D建立学生学分档案。

4、雷店高中新课改教师培训协调小组。教师培训协调小组组成: 组 长:方 勇 副组长:柯 举

成 员:郑望春

各教研组长 教师培训协调小组主要职责:

①安排和协调相关教师参加省市关于课改的教师培训工作,完成指定培训任务,并做好考勤记录。②负责组织教师的新课改校本培训工作。③严格执行“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确认教师上岗资格,确保本校新课改的顺利进行。④协调和争取社会力量,为学校各门选修课正常开设做好师资保障。⑤制定教师培训计划和制度。

5、省级课改样本学校课题研究领导小组: 组 长:查永安 副组长:方 勇

成 员:柯 举

徐 梦

郑望春

涂新林

邓 哲 课题领导小组主要责任:

①根据湖北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样本校研究课题,结合我校实际,选定一个课题,即《校本教研制度建设和学习型组织建设》。②落实各课题的具体责任人,由具体责任人负责领导、组织实施课题的探索和研究。③课题组平时要作好记载,多研究、多创新,大胆探索,多积累材料,多总结经验。通过三年的探索和研究后,各课题组要认真组织材料,总结经验,完成结题工作。

6、成立雷店高中新课改办公室 主 任:柯 举

成 员:涂新林

邓 哲 课改办成员主要职责:

①主任全力负责雷店高中新课改的组织和实施工作。②办公室成员各有不同的重点责任工作:主任柯举全盘负责,负责课程指导委员会的具体工作和分管的课题工作,另外负责新课改教师培训协调小组具体工作和分管的课题工作;涂新林负责各职责小组档案材料的收集、整理和保管工作,兼任综合社会实践活动教研员,负责学校综合社会实践活动课的开设和学分认定;邓哲负责学生学业成绩评价具体工作和分管的课题工作,负责学校新课改的宣传报道以及临时性工作;

五、保障措施

(一)宣传动员

召开专题会议,向学校的行政管理人员和全体教师介绍新课改的国际、国内的历史背景,我国高中教育的现状以及本次高中课改的重要意义和主要目标。其目的就是改变一些人对本次课改的不确切的认识和理解,突出本次课改的时代性、基础性、选择性原则,使课程内容与社会进步、科技发展、学生经验有机联系起来,把知识、技能的学习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有机结合起来。反思高中教育现状、反思高中应试教育的种种弊端,深刻理解高中课改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从国家发展,提高国民素质的高度充分认识课改的重大意义,统一全体教师的思想认识。

利用学校的教研活动、业务学习、教学工作会议等各种场合对学科教师宣传课改,使全体教师对课改实验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有足够的思想认识和心理准备,利用校园电视台、校园网、校刊和宣传栏等各种形式宣传课改精神,营造课改氛围。时间为每年的7至8月,由柯举、邓哲负责。

(二)深入学习

组织全体教师和相关行政管理人员认真学习高中新课程方案方面的相关材料,学习先行实验学校的课改经验,积极思考我校的工作思路,提出合理化的建议。组织全体教师认真研究学科新课程标准,学习研究实验学校的相关案例,学习研究实验学校的各项管理制度,研究讨论我们地区和我校可供开发的课程资源,研究讨论在新课程体系下教师的任务、责任以及与此相适应的业务能力。学校为教师的学习提供时间物质保障,明确学习目的和任务,在新课程方案实施前做好教师队伍的准备。

(三)建立组织机构 为了新课程标准能够扎实稳妥、科学有序地得到贯彻落实,学校要在相应的组织机构方面加强建设工作。建立《雷店高中课程领导小组》,成立《雷店高中课程指导委员会》。其工作任务是在借鉴其他省市实验学校经验的基础上,广泛听取全体教师意见,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研究制定我校实施新课程方案的各项工作计划和细则。对诸如教师校本培训计划、学校的课程方案形成、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宣传动员工作、阶段性工作的评估等。

(四)研究制定与新课程体系相适应的管理制度

为了使新课改实验工作科学有序地推进和落实,借鉴他人经验,解放思想,建立一整套管理制度,完成《雷店高中课程管理制度》、《雷店高中学分管理细则》、《雷店高中学籍管理办法》、《雷店高中教师工作业绩评价条例》、《雷店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办法》、《雷店高中选修课开设的指导意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管理办法》等一系列的管理制度,同时修订与新课程标准体系相悖的现有各项管理规章制度,优化管理环境,促进和保证新课改的健康进行。

(五)政策、条件保障

学校新课程实施工作的顺利进行,需要强有力的政策支持、条件保障和专业指导。为此,我校提出以下保障措施:

1、改革学校管理,为新课程实施提供组织与管理保障。新课程实施需要新的学校管理与之相适应,为此学校成立专门的课程实施管理中心――新课改工作办公室,并对学校各部门职能进行新的调整与定位,建立并健全与新课程相适应的学校课程管理制度。

2、加大经费投入,改善办学条件。针对高中新课程标准的特点,完善和改进物质基础的建设,以保证课改工作的顺利实施。对理、化、生实验室、图书室和微机室要增添必要的器材和设备,以支持研究性学习所必须的物质条件;巩固和增加社会实践基地,以支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设;研究并建设网络平台,以支持教师电子备课和新课标下的学生学业成绩考核和课程建设方案;购置足够的器材,以支持艺术课和体育与健康课的选修项目正常开设;购置必要的器材和相关资料,以支持通用技术课程;增加阅览室和图书室的图书和资料,为研究性学习提供必要的资料查询服务;此外,针对新课程中学生选修课多样化的特点,应考虑相应的师资队伍建设,以满足学生选修课的需要,给学生提供更大的选择空间,按照新课程实施要求,学校将不断优化物质教育资源,加大学校场馆、设施、信息化建设的力度,为新课程实施创造足够的物质条件。

3、加强智力支持和专业指导。新课程实施是一项全新的工作,需要研究机构和专家的支持和指导。根据课改实际需求,学校计划与湖北省教研室、教科所、华中师大等有关教研科研机构、高等师范院校联系,并向外省先行实验课改的样本学校学习,坚持走出去,请进来,形成自己的专业咨询和专家指导队伍。

4、重视师资培训。把新课程培训作为今后一个时期我校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核心内容来抓。制订切实可行的培训规划,加强培训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努力提高培训质量。

5、加强舆论宣传。做好向学生及其家长和社会的宣传工作。为了使学生家长和社会了解本次新课改的目的、任务以及重要意义,取得最广泛的理解与支持,保证我校新课改工作的顺利实施,学校将采取以下主要形式做好宣传工作。

①对每年秋季入学的高一年级的学生进行课改宣传。利用期初召开学生大会和主题班会进行专题讲座,由高一年级主管主任负责。

②对每年秋季入学的高一年级学生家长进行课改宣传。在开学后的第二周召开专门家长会,举办高中新课改家长培训学校,向家长介绍本次课改的相关情况,其目的是取得家长的理解、认同和支持。

③向学校招生片区的初中进行宣传。派人或散发宣传材料等形式向片区所在的初级中学进行高中课改的情况,促进初高中的联系,为初高中教育的紧密衔接创造条件。

④向社会宣传高中课改。协调并争取政府部门的支持,利用电视台、报纸、教育局网站、政府网站发布课改的相关信息。

⑤充分利用学校电视台、校刊、宣传栏,设立课改橱窗,向全体学生宣传、介绍学校的各项课改工作进展情况,营造有利课改的环境氛围,及时了解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争取全社会对课改实施工作的理解、支持。

(六)模块教学质量保障

教学活动是一个完整的教学系统,它是由相互联系、紧密衔接的各个环节构成的。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教学效率是学校的办学保障。提高教育质量的根本在于教师的备、教、批、辅、评等各个基本环节的落实。为了扎扎实实地做好教学工作的每一个环节,特制定模块教学工作常规。

1、深入备课常规

2、精当授课常规

3、有效批改常规

4、个性辅导常规

5、科学评价常规

6、建立新的教师管理与评价制度

教师是实现新课程从理论到实践、从理想到现实转换的关键,对新课改的成效起着主导和决定性作用。建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师评价与管理制度,是新课程实施的重要环节。

(1)教师评价体系 新课程改变以终结性评价为主要形式的评价方法,建立多元化、新型的评价体系,对教师实施发展性评价。新的教师评价包括对学生选课指导的力度与实效,教学效果,选修课开设情况,校本教材的开发能力与水平,课题研究成果与业务进修,职业道德水平以及学生、家长、社会的反馈与评价等。

(2)课堂教学管理与评价

为体现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特征,根据新课程对教师发展和学生发展的要求,制定有利于教师专业化发展和学生个性化发展的课堂教学管理和评价原则。

①导向性原则

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应有明确的导向性,通过评价使教师课堂教学的思想和行为不断地向评价标准靠拢。

②有效性原则

所确立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符合课堂教学的特点,能够体现新课程改革中课堂教学的内在要求,并为从事具体课堂教学的人员所认可。

③开放性原则

课堂教学本身是一个很复杂的系统,具有极为丰富的内涵,对课堂教学进行评价不可能用一个整齐划一的标准来框定教师和学生的行为,一个标准不可能涵盖众多复杂的教学行为,因此现代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应该具有开放性。

④自主性原则

教师通过自我评价,反思自己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行为。

(3)课堂教学评价的步骤

①建立评价小组

评价小组挑选业务水平高、评议能力强、有责任感的人员参加,人数5-10人。组长由教育理论水平高、课堂教学评价能力强、工作认真负责的人员担任。

②学习标准,进行试评

评议前组织评价小组成员学习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和评价记分办法,看优秀教师的录像课,进行试评,试评中发现标准要求有不恰当处,经讨论可以修改。标准、要求和办法一经讨论确定,进行评价时就不能随意改动。

③观课评议

观课前评价小组全体人员应研究课程标准、课本和授课教师的教学设计,熟悉教材内容和应达到的教学目标。课堂上评议人按标准要求观察记录好授课教师和学生的实际表现。评议人员根据师生在课堂上的实际表现按评价标准进行评分,算出评价小组的平均分,不宜打分的项目给出写实性评语。

④教师自评

任课教师填写《课堂教学评价教师自评表》,进行自评,以促使教师不断的自我反思、自我教育,从而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和教学水平。

⑤学生评价

选取部分学生填写《课堂教学评价学生简答表》,让学生对教师的课堂教学作出评价。

⑥综合评议

召开评议会,根据评价小组和学生的评价,结合教师自评,对授课教师提出改进意见,意见要体现评价的发展性、引导性和促进性。

(4)教学研究管理

学校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鼓励教师针对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开展教学研究,重视不同学科教师交流与研讨,建设有利于引导教师创造性实施课程的环境,使课程的实施过程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新课程教学研究管理的主要内容是:以校本课程研发为载体进行校本课程研究;以公开课、示范课、优质课等形式引导教师开展说课、评课活动,通过具体课程的分析、讨论和交流,促进教师提高教学水平;以学科组、备课组为单位定期进行教研活动;组织理论学习,通过专家讲座、教师进修等形式提高教师教育理论水平;以教研评价奖励制度激励教师参与校本课程的研发,开展“优秀校本课程、优秀校本课教案、优质校本课”的评选活动。

六、校本课程的教学与管理

(一)我校校本课程开发目标:

1、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相互整合与补充,以加强课程结构的综合性与多样性。

1、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凸现学校办学特色。

2、培养一批复合型、科研型的教师。

3、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交流、合作、探究等多种学习活动,改进学习方式,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4、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和审美能力,陶冶情操、增进学生身心健康,使学生热爱学校生活,适应社会环境。

(二)开发原则:

1、实效性原则。严格执行国家的课程政策,遵循课程开发的规律。

2、互补性原则。要充分体现出对国家课程的补充作用,发挥其自身优势,使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能相互协调地发挥整体育人功能。

3、针对性原则。校本课程的开发要从我校的实际和学生的需要出发,强调有利于形成学校的特色,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和需要。

(三)开发的内容类别:

1、兴趣类;

2、方法类;

3、竞赛类;

4、活动技能类;

5、体育艺术类;

6、环境类;

7、人文历史类;

(四)实施步骤

1、审报:教师填写校本课程申报表,报学校审批。

2、审议:学校初审通过后,列入校本课程选修目录单,分别在校园网和橱窗中公布,供学生自主选择,教师作一定的指导。

3、编班:根据学生的校本课程选修志愿组织编班,确定上课时间、地点。(注:选修学生人数必须达到学校规定的规模)

4、考核评价:

①、教师评价,主要是四看:一看教学材料,二看学生选择该课的人数,三看教学成果,四看学生问卷调查的结果,从而利于教师自身专业的发展。

②、学生评价,一看学生考勤记录。二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态度积极性、参与状况等,可分为“优秀、良好、一般、较差”等形式记录在案。三看学生学习的成果,学生成果可通过实践操作、作品鉴定、竞赛、评比、汇报演出等形式展示。四看书面方式考试或考查结果。

综合以上四项确定学分。

(五)相关规定:

1、学校提供一定的经费支持。

2、校本课程计入教师正常工作量。

七、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与管理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实施中除应遵循一般的教学原则外,还应根据综合实践活动的特点、学生的身心发展的规律,遵循以下原则:

1、自主性原则: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应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体验。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促进者,教师的教学有利于学生自主活动的开展和深化。

2、开放性原则: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应创设十分宽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享有充分的心理安全,在时间的安排、主题的确定、方法的运用和成果的表达方面有相当大的灵活性,为学习者发挥个性特长和才能提供广阔的空间,从而形成一个开放的学习过程。

3、实践性原则: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有丰富的材料和真实的情景,主张学生在“做中学”。学生在与环境的互动中获得直接经验和情感体验,这些新经验与原有的概念和技能相互作用,最终形成可应用的个性化理论、模型和技能。

4、综合性原则: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应从学生身边的事物或问题出发,形成跨越诸多学习领域的活动,以利于知识的融会贯通和多角度、多层面地思考问题能力的形成。通过亲身的实践,使学生了解和关心社会,了解和探索自然的奥秘并形成综合看待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全员性原则: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并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和选择,力求使每位学生都能得到发展。

(一)研究性学习

1、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目标

(1)使学生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形成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积极态度和情感。

(2)培养学生自主发展和提出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等多方面的探究能力。

(3)培养学生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习惯与能力。

(4)使学生学会交流和分享研究的信息、创意及成果,发展合作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技能。

(5)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不断追求的进取精神,以及追求真理的科学道德。

(6)使学生了解科学对于自然、社会与人类的意义与价值,形成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2、研究性学习的实施过程

(1)成立领导小组。组长:方勇,副组长:柯举、涂新林 成员:年级组长、备课组长、班主任

(2)确定参加人员

A、高中新课改下全体学生都参加研究性学习(目前以高一学生为主)。

B、全体教师都有义务、有责任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教师要带头研究。

C、鼓励学生广开门路向社会聘请专家、学者和有专长的学生家长等校外人士。

(3)选择内容

A、阶段侧重:高一以关心社会,学生生存以及小发明、小创造、小论文为主要内容。高

二、高三侧重与学科知识相关的专题研究。

B、选择研究性学习的内容要注重贯彻以下五项原则:

①问题性-呈现一个需要学习、探究的问题。

②实践性-要求学生通过亲身实践获取直接经验,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提高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探究实践中获得积极情感体验。

③开放性-时间安排、主题确定、研究视角、方法运用、结果表达,均有相当大的灵活度。学习空间是开放的,要求学生从校园走向社会;学习途径是开放的,可以检索计算机网络、图书馆、报刊、电视等媒体;走访社会有关部门、单位;采访各方面的专家、学者等多种途径学习。学习结论是开放的,鼓励学生就研究的问题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

④综合性-围绕专题组织多方面、跨学科的知识内容。

⑤社会性-关注理论知识与社会生产生活的联系。

(4)选择研究性学习的方法

A、观察法:有目的、有计划地察看、测量、记载有关的事物和现象。

B、实验法:观察法的延伸和扩展。根据研究目的、提出假设、人为地控制或模拟自然现象,通过仪器或借助物质手段对事物进行观察、记录有关现象和数据,并对现象、数据进行处理,得出结论。①制定研究目的,提出有关假设(在原有知识基础上,或观察现象后提出)。②制定实验方案(实验设计),进行实验,记录有关现象、数据;③分析实验现象,处理有关数据,得出实验结果。

C、文献法:采用文献检索手段,从有关书籍、报刊、文献中收集有关资料,如事例、数据、图表、照片等。

D、调查法:①类型:有跟踪调查、抽样调查、实地考察。②形式:问卷式、访谈式、采集数据式。

(5)选择组织形式

A、小组合作研究,学生由5-10人组成,自选组长,安排指导教师,分工合作。

B、个人独立研究。

C、个人研究与全班集体讨论相结合。

(6)时间安排

每学期每周安排三学时,三年确保270学时,三年共计15个学分,每个学生通常研究2-3个课题。

(7)进行选题

A、师生共同学习教育部《实施纲要》、学校的《研究性学习方法指导》等,诱发学生讨论,提出问题,各班导师归纳、合并问题(专题、课题),然后发布课题指南。

B、在个人自主选题的基础上,研究内容相近的同学5-10人组成一个课题研究小组,确立研究的问题(专题、课题)。小组自行产生组长,组长负责小组成员的研究分工及与指导教师的联络,制订研究计划和进度表,拟定研究(活动)方案。

C、小组根据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自行选聘校内相关学科的教师作为导师,也可选聘校外专业人士作为导师,一个研究小组可以选聘多个指导教师,校内教师一人可以受聘担任多个研究小组的指导教师。

(8)课题评审

学校组织开题评审会,提出开题评审的有关要求。学生选定课题,拟定研究方案后,以班为单位。举行开题报告会,开题报告由各研究小组选派一位代表向指导教师和全班同学汇报,导师和全班同学均可参与回答提问,指导教师根据全班讨论的情况,对研究方案进行评价,或提出研究方案建议和修改意见。明显不合理,难以实施以及没有充分准备的选题不予通过,小组重新讨论、修改、准备第二次报告。

(9)实施和体验阶段

A、搜集、分析、整理、提取各种信息资料。形成有访谈、上网、查阅书刊杂志、问卷调查、科研实验。

B、调查研究、实地考察、做好记录。

C、不确定交流,可在小组内、小组之间、师生之间等范围进行。

D、教师跟踪指导,随时掌握各小组或个人的研究进程,并给予帮助,做好记录。

(10)交流展示阶段

A、中期初步交流,各班或全年级举行交流会,由各小组汇报活动进展情况

B、结题成果表述、交流与展示①成果表述:有研究报告、论文、活动设计方案,实物模型,多媒体课件等②成果交流:有网页展示、报告会、辨论会、表演、小型展览等③成果展示a表现形式:研究(实验)报告、调查报告、活动设计方案(主题班会,专题宣传活动,运动会的设计方案)。科技作品、软盘等。ь、研究论文(报告):提出问题、提出观点、论证观点、基本结论、研究结果的分析和讨论、附录。с、调查报告:包括调查情况,调查结果、调查分析、建议几部分。

C、答辩准备:各研究小组完成课题研究之后,要写出课题研究报告和研究工作报告,前者详细叙述研究思路,研究过程与研究所取得的成果,后者则着重描述研究过程中所做的工作,以及参与课题研究的体会等。指导教师对学生课题研究的成果报告进行初步评审,符合基本要求的准备参加班内答辩,不符合要求的重新修改。

D、答辩:答辩由陈述、展示、提问与回答、评语四个部分组成。在以班为单位的答辩过程中,各研究小组推选1-2名同学为主陈述人,在一定的时间内向全班同学和指导教师简要汇报,开题报告通过后,方案的实施过程,主要分工情况,介绍取得的主要成果,以及研究过程中的主要收获。指导教师和其他同学就有关问题进行提问,可以要求小组推选回答人,他可以直接要求某一位组员回答。答辩的过程,实际所存在的问题,以及后续研究所需努力方向等。

(11)研究性学习的评价

研究性学习的评价可以根据学习活动的各个过程所体现的内容特点来进行,包括:选题阶段、开题阶段、实施阶段、结题阶段。主要涵盖以下内容:

A、参与活动的课时量和态度;B、在学习活动中所获得的体验情况;C、学习和研究方法掌握情况;D、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发展情况;E、研究性学习成果;

(二)社会实践

1、社会实践的教学目标

(1)使学生关心社会和科技进步、关心地球和生存环境、关心可持续发展的社会责任感。

(2)养成劳动观念,形成一般劳动技能。

(3)使学生获得直接感受和积累问题解决的经验,形成综合思考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认识社会、探究社会问题的基本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协作能力、组织能力,独立思考和操作能力以及适应环境的能力。

2、社会实践的实施过程

(1)确定教学内容

主要内容有军训、社会生产劳动、郊游、参观和调查等。

A、军训:包括军事知识教育、军事技能训练和纪律的养成。

B、社会生产劳动:指参加工农业生产劳动、社会公益劳动,例如义务植树、打扫卫生等。

C、郊游:观赏当地田园风光、锦绣山河、人文景观等。

D、参观:可以是配合教育专题进行的参观考察活动,例如:清明节祭扫革命烈士墓、到德育教育基地接受思想教育等;也可以是配合研究性学习进行的专项考察和实地参观活动。

E、调查:结合教学内容进行验证性的调查,或结合研究性学习探究性的调查。

(2)选择教学方式

以活动体验获得直接的感性经验为主要教学方式,以行政班或小组为单位进行。

(3)时间安排

占6个学分,每学年1周,可集中在一周内进行、也可分散教学。高中三年中进行社会实践活动的学时总数不得少于两周。所以,高一和高二各安排1周。

(4)实施细则

A、分析学校与社区资源及需求。学校在规划社会实践的方案之前,通过多途径综合考察学生班级、人数、经费、意愿以及能够提供的时间或服务机会,还要考虑其他支持开展社会实践的社会机构或社区团体等多种因素,以便制定可行的方案,有效利用当地的教育资源。

B、制定实施计划。学校要与教师、学生、社区机构相关人士通力合作,协商制定详细的活动计划,以备活动时参考。

C、开展相关培训。为达到社会实践的预期效果,在活动之前应对参与活动的学生进行相关培训,让学生熟悉社会实践的内容,掌握基本的社会实践技能,建立正确的社会实践观念,懂得如何处理社会实践过程中的突发事件、安全问题以及如何反思或撰写社会实践的心得体会。

D、实践活动。在接受相关培训后,学生即可在学校教师与社区机构相关人员的指导与协助下开展社会实践。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真心投入,积极体验,并利用学习日记及时记录社会实践体验,养成关注社会、反思社会的意识与习惯。

E、指导学生进行反思。反思是学生将社会实践经验转化为学习心得的关键环节。学生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后,凭借学习日记,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反思,以提升批判能力。

(5)社会实践活动的评价

A、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课时量和态度;

B、活动中获得的体验;

C、认识社会、研究社会问题的基本能力

D、人际交往、协作、适应环境等能力的发展情况。

(三)社区服务活动

1、社区服务的教学目标

(1)使学生关心社区的两个文明建设,主动参与社区的公益活动,形成诚恳助人、乐于奉献的积极态度和情感。

(2)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参与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和主人翁意识。

(3)使学生学会现代社会人际交往的本领,提高善于沟通的能力,增强团结协作的意识。

(4)培养学生学以致用、服务社会的意识,并在社区服务过程中学习新知识,体验奉献的愉悦和人间亲情。

(5)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社会生活和社会环境,增长从事社会活动所需的知识,增强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

2、社区服务的实施过程

(1)确定教学内容

社区的各种公益活动,有通用内容、特色内容和自选内容。

A、通用内容如拥军拥属、敬老服务、法制宣传、环保卫生、领养绿地、科普活动、电脑培训等。

B、特色内容如居民小区的公共卫生,社区学校的辅导(上党课,团课:保健知识讲座,法律知识讲座等),板报宣传,维持交通秩序以及其他志愿活动。

C、自选内容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结合生活实际,发挥主观能动性,在社区服务项目上勇于创新。

(2)选择教学形式

A、以体验学习为主要教学形式,以社区服务小组为主要活动单位,协作开展课外活动、假期活动、专题活动以及特殊纪念日活动等集体社区服务。

B、同时辅以个体进行的社区服务。

(3)时间安排

占2个学分,学校一般不作统一安排。学生在教师、班主任的组织下,以班级或小组为单位,可利用课余时间、节假日时间进行社区服务活动,高中三年的社区服务活动必须达到10个工作日才可获得2学分。所以,高一和高二各安排1周。

(4)实施细则(参照“社会实践”的实施过程。)

(5)社区服务的评价

社区服务的评价以服务接收单位负责人签章的服务时间证明为依据,由教师签名核实,按照学分认定的要求给予相应的学分。学生要提交相应的证明材料,其内容包括服务对象(机构或个人)的名字、活动日期、服务时间、服务项目或内容、学生自己签名、服务对象的签名和联系方式。

八、学分认定

(一)指导思想

1、根据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实验)》和《湖北省普通高中课程设置方案(试行)》,本着有利于推进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有利于高中新课改的全面实施,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新意识的形成,有利于教育教学管理与操作的科学、规范、简便、易行,特制定本办法。

2、对学分的认定做到公正、公平、公开。

3、确保学分认定的权威性和真实性。

(二)学分认定的具体操作:

(1)基本程序:

①学生在按规定完成课程(模块)修习并经考试、考核后,方可填写学分认定申请表提出学分认定申请。

②教学班任课老师要综合学生出勤、过程表现、考试考查等情况进行审核,并提出初步意见。及时提交给学分管理小组审核。

③学分管理小组对任课老师提出的初步意见和学生相关的资料进行复审,向学分认定委员会提交书面认定意见。

④学分认定委员会是学生学分认定的最终机构。学分认定委员会在对学分确认后,由负责人签署学分认定的意见。

⑤公示获得学分的学生名单。对不能获得学分的学生通告本人,并告知其原因。

⑥复议制度:未获学分认定的学生对学分认定委员会认定意见如有异议,可在接到书面通知之日起15日内向学分认定委员会提出复议申请。学分认定委员会自接到学生复议申请之日起15日内召集有关教师、认定小组复议,作出决定并通知学生。

(2)具体实施:由任课教师或相关处室根据学生的综合学习成绩审核登录后交班主任汇总,班主任汇总后交教务处负责管理统计,再由学分认定委员会认定,最后由教务处负责记入学生的学分档案,全过程在学分认定委员会的监督下进行。

①、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学分认定根据“模块考核成绩”,“平日测验和作业成绩”,“学科修习的学时数”三部分进行。其中“学科修习的学时数”占10%,学生只要修满该模块学时数的4/5以上就可获得满分。“平日测验和作业成绩”占30%,任课老师根据平时测验的成绩和作业的完成情况综合打分。“模块考核成绩”占60%,模块学习结束时,举行全面、系统的统一测试。以上三项综合成绩达总分的60%-75%为合格,75%-90%为良好,90%以上为优秀。总分合格者获得该模块的既定学分。任课教师核准再由班主任汇总交教务处登记录入。

②、研究性学习根据课时及其性质,由任课指导教师对其学习的成果:论文、调研报告、实验报告等予以审核认定后交班主任汇总,由班主任交教务处登记录入。研究性学习学分分为三部分:

A参加培训、认定开题报告--3分;

B研究过程--6分(阶段性成果); C研究成果-6分;合计15学分。

③、综合实践活动中的“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均为必修课,综合实践活动课每个学分不低于15个课时,学生在未有特殊的情况下必须参加,凡按学校的要求参加的学生每学年可分别得到相应的学分:社区服务(每学年必须参加一周有组织的社区服务活动);社会实践(每学年必须参加一周有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其中军训、学农各设2学分)。以上课程的组织、管理和审核主要由政教处、团委负责,教务处和其他部门协助进行,然后交教务处登记录入。

④、本课程由任课老师根据学生上课的表现、作业、作品等综合核计学分(学生至少要获得6个学分),任课老师予以审核,交班主任汇总,由教务处登记录入。

(三)学分认定管理

1、建立任课老师或指导教师档案,在学分认定工作中有弄虚作假行为的,一经核实,将给予通报批评;造成恶劣影响的,要暂停或终止其参加学分认定工作的资格,并按学校规定实行问责。

2、学校的学分认定工作接受学生、上级教育主管理部门和家长与社会的监督。

3、免修制度:参加省级以上学科竞赛且成绩特别优秀的学生,经个人申请,学分认定委员会批准,其相应学科的必修课程可以免除部分或全部学时,但不可免考。

4、补考、重修、改修制度:学生因学分认定考试成绩不合格而不能获得学分的,可以申请补考,补考时间由学校安排。补考仍不及格者,可申请重修、改修或放弃。重修要在接到不认定学分的通知后1年内完成,同一模块重修不得超过2次。

5、由于休学等原因造成学习过程间断的,其学分及有关材料可连续计算或使用。

6、学生因身体原因不能参加学校组织的某个学科类课程模块而不能获得相关学分的,应通过其他途径重修补足规定的学分。

7、认定的学分分别记入学校学籍管理档案(包括纸质档案和电子档案)和普通高中学生成长记录手册。

英山县雷店高中新课改领导小组

二O一O年十月

第三篇:平昌二中高中新课程改革学期总结

平昌二中高中新课程改革学期总结

一、学校党委、行政高度重视高中新课程改革,建立高中课改组织机构。学校成立高中课改领导小组、课改办公室、课改实施研究小组、课改实施活动小组、学生学分认定委员会、学生选课指导委员会、教师管理与评价小组,学生管理与评价小组、后勤保障小组。

二、学校加强宣传高中课程改革。学校利用宣传栏就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相关内容以55个题的问答形式展出,以便广大师生、家长阅读和了解。

三、制定和实施《平昌二中高中课改实施方案》。

四、组织课改年级全体教师积极参加培训和学习,坚持不培训或培训不合格者不上岗。

五、学校开足开齐高中课程。

六、建好普通高中课改相关档案,特别是高中学生成长记录。

七、学校根据《四川省普通高中课程设置方案(试行)》的有关要求,开展了选课指导工作,帮助和指导学生根据自自己的人生规划和个人兴趣等,在语文和信息技术、美术系学科中的选修课程中选课,学校订了相应的教材和教学参考书,并安排了相应的选修课教师。

八、学校正在筹建通用技术实验室。虽我校高中课改工作正有序推进,但也还存一些问题

1、学生基础太差,教材内容太多,学生和教师都 有很大难度。

2、课改对学校的硬件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如通用 实验室的建立,综合实践课的开设,均需要大量投入资金。

3、新课程对老师们来说也是新生事物,教师们对 新课程的学习和研究都显得重要和迫切,但部份教师对新课程改革的意义,新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设置和教学实施学习和研究不够,还不能完全适应新课改的要求。

第四篇:新课程改革实施方案(模版)

西台学校丰台小学部

新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一、实施背景

新世纪人类正在迈向一个崭新的知识经济时代,深刻的社会变革对当今基础教育的课程发展提出了强有力的挑战。创新精神的倡导、实践能力的培养、课程教材的整合、通识人才的短缺,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高度重视和人们的广泛关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以及对社会和自然具有高度责任感的新型人才,对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教育改革势在必行。作为集中体现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整个基础教育核心的课程体系,成为改革的重要内容。我们必须依据新世纪社会的变革来探索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从源头上、从根本上革除基础教育的弊端。

我校自建校以来,一直十分重视教育教学改革。近年来,为了转变观念和及时领会国家教育改革的精髓,我校多次派教师参加了自治区、市级、镇级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为主要内容的培训和学术研讨会,外出学习的老师回校后在校内举办培训讲座,帮助全校教师了解国家教育改革的最新动态、及时更新教育观念,推动了全校教师学习现代教育理论和探索教育改革实践的热潮。观念的转变,为新一轮课程改革在我校的实施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二、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以及胡锦涛总书记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的精神,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为纲,以各科《课程标准》为标尺,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扎实有效地开展学校新课程改革,切实转变教师的教学行为,实现教学模式的变革,学生学习方式的革命,使教育取得突破性进展,为学校教育注入新的活力。

三、实施目标:

(一)按照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注重学生素质的全面和谐发展,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达到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基本要求。在实验过程中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德、智、体、美诸方面主动、全面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加强学科整合,促进学科间的联系与沟通,设置综合课程,形成新型的课程体系。

(三)优化课程实施过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交往与合作能力、获取新知识、收集及处理信息、开拓创新的能力。

(四)开发校本课程,提高教师课程管理能力。确立以“诵读经典文化,传承书法艺术”为主旨的校本课程开发体系,通过挖掘经典文化中的精髓,让学生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使学生从小打好坚实的文化及书法功底,丰富学生的思想底蕴。

(五)探索新课程的评价机制,发挥评价促进学生主动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构建与国家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相适应的发展性课程评价体系。

(六)加快信息技术教育,引导教师积极探索信息技术与教育整合的途径和规律,实现学校信息技术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七)加强英语教学,积极开展“双语教育”实验,促进学生的英语水平。

(八)进一步完善教师培养、培训机制,探索新课程背景下教师的专业发展,引导教师成为新课程的有效执行者和积极建设者,从而培养—支高水平、有影响的具有课程研究和开发能力的教师队伍。

(九)以学校为本,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家庭、学校、社区各种课程资源,开展新课程的校本课程开发、校本培训、校本研究、校本管理的实验研究,提高学校办学水平,形成多样化的办学特色,以适应社会、学校、学生发展的需要。

四、课程实施的主要内容:

(一)更新教育观念,确立新课程理念

l、研究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和意义,新课程的目标体系和课程标准,理解、认同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2、研讨落实新课程的途径与方法,将新课程理念与自己的工作实际相联系,奠定创造性地参与课程改革的思想基础。

(二)从实践层面重建新的课程结构

在国家新课程体系、课程结构理论指导下,处理好课程的分科性与综合性、统一性与选择性、持续性与均衡性的矛盾,从实践层面重建新的课程结构,着重研究实现课程结构的综合性、选择性与均衡性。

1、实现课程结构的综合性研究

(1)以现代人的素质需求和儿童的认知方式为依据,开展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的课程综合化的方向研究。

(2)开展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体育、科学、艺术、综合实践活动等新设立的综合课程的教学探讨,进行加强学科间联系,重组课程内容的研究。

(3)加强课程与社会生活、科技发展、学生经验的整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实践活动的方式组织课程内容,开展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专题研究。

2、实现课程结构的选择性研究

(1)适应学校发展的实际,实现课程结构的变通性,开展校本课程的实验。

(2)根据学校的办学宗旨,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进行选择和再开发,开展创造和形成学校文化特色的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

3、实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研究

(1)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和谐、均衡发展的人,课程结构均衡性的依据和意义研究。

(2)学科与活动的规划设计、课时安排、课程内容的选择等体现均衡性原则的研究。

(三)探索新课程的学与教,构建与国家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相适应的具有我校持色的教学活动体系。

1、落实国家课程改革总体培养目标、新课程标准、学科教学目标,与我校实际相结合,形成以学会学习为核心的学科教学目标体系的研究。

2、教学与课程的整合,发挥教学改革对课程建设的能动作用研究。

3、师生交往,构建主体性教学互动的师生关系与教学关系研究。

4、促进学习方式(教学方式)的转变,建立和形成旨在培养为终身发展服务的素质的学习方式研究。

(1)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的学习责任感、使命感,使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愿望,把学习变成人的主体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进行学习观的变革研究。

(2)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转变学习方式及教学方式的目的研究。

(3)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学习,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研究。

5、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研究

(1)重点搞好中央教科所“十五”规划课题《运用多种媒体,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实验研究。

(2)根据我校实际,选择语文、数学、美术等学科,探索信息技术条件下新的教学和学习方式。

(3)开展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和学习的师资保障及教师培训研究。

6、在教学过程中应用双语教育的研究

(1)培养学生英语的听、说、读、写能力的研究。

(2)教研组重点开展本学科课堂双语教学的研究。

(3)确定高年级尝试双语教学的研究。

7、全面推进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与实践

(1)在社会实践中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造性的研究。

(2)在动手实践中培养学生劳动观念和创造能力的研究。

(3)在自主探究的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提高综合运用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研究。

(四)开展实施新课程的评价和管理制度改革的研究

1、以国家教育部、自治区教育厅下发的《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为依据,以实施新的评价方法为切入点,结合日常教育教学活动,开展学校管理制度、各学科新课程教学评价与考试改革的研究以及班级管理的探索。

2、从日常教育教学与学生学习评价改革入手,逐步展开促进学生成长、教师提高和学校发展的发展性课程评价体系的实验研究。

五、实施的原则:

(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原则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一项复杂而艰苦的系统工程,在实施中必将会遇到大量的实际问题和阻力,因此,我们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正确处理破与立、继承与发展、借鉴与创新、局部与全局、现实与长远等各方面的关系,始终以科学的态度创造性地开展实验工作,引导“课改”健康发展,实现“课改”的既定目标。

(二)整体规则,全面推进原则

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各学科协同作战,紧密配合。所以,必须作好整体规划和分步计划,使参与课改实验者在空间上明确自己在整体中的定位,在时间上明确眼前任务与长远目标之间的关系,从而充分调动参与者的能动性和积极性。在推进过程中,学科之间会产生不平衡,要坚持抓好“点”——典型的发现、培养和总结,应坚持动态开放原则,保证典型与目标的一致性,真正起到“以点带面”的效用。

(三)全员培训,观念行为互动原则

课程改革是一项创造性工程。课程改革实验的实施牵扯到多方人员的参与。因此,在实施过程中必须坚持全员培训的原则,制订周密的培训计划,将各参与者的培训协调统一。教师的观念更新与行为到位是保证实验进行的前提。在校本培训中要摒弃那种先观念后操作或理论灌输和行为转变脱节的做法,使实践与理论相结合,转变观念和转变行为互促互动。及时宣传教师的教学经验,使他们在成功的体验中接受并巩固先进的思想和正确的行为。

(四)畅通交流,及时反馈原则

教师和学生是课程实验的主体,要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实验信息的及时畅通交流,实验问题的及时研讨反馈。因此,在实验过程中,要创设多种途径、形式和方法进行交流、经验总结、专题研讨„„使课程改革实验始终在参与者积极能动互相作用中得以实施。

六、实施的措施:

1、师资培训。

实施课程改革,首先要进行教师观念的变革,通过培训使教师明确课程改革的重大意义,学习掌握科学的课程管理方法,培养一支具有创新精神的课程研究、开发和执行能力的队伍。全体教职员工都要进行各种形式的培训学习。“先培训后上岗”。课改工作中教师观念的变革是最重要的,为顺利推进课程改革实验,教学行政管理人员和全体教师要参与各种形式的培训学习。学校制订校本培训方案,培训内容如下:①小学新课程标准解读;②新课程编写的新理念等;③新教材的使用及教法;④新课程与课堂教学评价;⑤新课程学习方式、教学方式的变革。培训形式:请进来走出去、专题讲座、案例分析、学术沙龙、参与式活动、大组学习、讨论、座谈等。具体采用“自主式”培训,教师人手一册《新课程标准》和《西台学校课改学习摘抄与教学反思记录》,每周摘抄两篇理论文章,写一篇教学反思;采用“互动式”培训,请专家、教研组长、外出听课教师边讲课例边研讨,每周上一节研究课,就实践谈理论、谈教法;采用“专题式”培训,将新课改理念分类、分章节归纳主题进行系统通识;采用“案例式培训”,通过看录象课、研究课、案例交流,从分析案例入手,通过具体案例的探讨,潜移默化地指导教师学习运用新理念。

2、课题研究。课程改革是一项十分复杂的过程,必须以教育科研为导向,深入课题研究,打一场攻坚战。①《教师和学生的评价研究》,研究目标: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不断提高,新课程不断落实的评价体系。②《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研究》,研究目标:分学科探讨学生探究学习的模式,研究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方法、途径以及评价策略。③《课程综合化研究》,研究目标:新课程走向融合、开放和发展,使师生的生命力、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④《综合实践活动研究》,研究目标: 研究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资源开发,有效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策略与途径。⑤《新课程研究》,研究目标: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素质的要求、新课程实施中教师角色变化、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教师评价方式的研究。

3、校本教研。

教师教学理念的真实体现在课堂,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堂研究活动无疑是转变教师教育观念、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途径。

(1)集体备课。重点学习新课程理念,探索教材教法,新课程教学设计。

(2)公开教学。上实验课、示范课、研究课、汇报课、优质课、对比课,重点探究新课程课堂教学实施,新理念在课堂中的体现。

(3)专题研究。重点研究新课程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变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以及新课程课堂教学的评价机制。

(4)教学活动评比。优质课评比、课改案例、优秀教学设计等评比活动,重点探索高效的新课程课堂教学,及时总结推广课改中的经验。

八、实验的组织与保障:

1、实验的组织

为加强实验工作的领导与管理,小学部成立课程改革领导小组。该小组由校领导、骨干教师、家长和社区代表组成,负责本校实验工作的组织、管理与实施。

长:刘福金 副组长:何玉岗

员:计兴敏、马玉琳、张晓静、汪俊珍、卢具才、耿小兵(学生家长)赵金和(宣和镇派出所所长兼学校法制副校长)、蒋玉军(丰台村村委会书记兼村主任)。

2、实验的保障

[1]制度与管理。

加强管理是课程改革顺利推进的关键。学校在管理和指导课程改革实验中建立相关制度,用制度来规范操作,用制度来加强管理。

(1)例会制度。课改领导小组具体负责实验的组织研究、管理协调和实施。每半月召开工作会议,分析、解决实验中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方法、措施,并规划和部署下阶段工作。

(2)培训制度。每月组织专题性学习,形成不断培训,不断提高的良性循环。通过培训,提高教师的思想认识,改进教学方法,确保课题实验健康发展。

(3)家校联系制度。加强学校与家长的联系,每学期组织一次学校开放日活动,组织家长听课,召开家长座谈会,听取家长、社会对学校课程改革的意见与建议。

(4)评比奖励制度。课改领导小组组织形式多样的参与式评比活动,如评比优秀课、优秀案例、优秀论文、优秀课件等。对新课程实验中成绩突出的个人给予奖励。

[2]评价与考核:

评价在课程改革中起着导向作用,它是课程改革的一个关键环节。

(1)学生评价。淡化评价的选拔功能,发挥评价的激励与促进发展功能。通过学生个人成长记录档案袋、平时观察、访谈等多种方法,把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在评价内容上,既重视知识与技能的评价,也关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自信心、兴趣等方面。在期末考试的内容、形式和方法上作改进。采用书面考查与开放性考查(开卷、口试、动手操作、调查实践、情境体验等)相结合的方法,并探索允许学生有两次或两次以上考试机会,以好的一次作为学生的成绩的评价方式。在评价主体上,改变单一由教师评价的状况,把学生自评、互评、家长评相结合,使评价更为民主、客观。

(2)教师评价。摒弃传统的师评模式,用新课程理念评价教师。评价与考核教师教学工作时,主要观其课程改革实验中的态度、实践、创新、成效。在评价教师的备课、上课、辅导、科研时,把教师新课程理念的体现放在首位。评价中,注意教师个体差异;注重专业和个性发展。

第五篇:新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新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2008年我校全面进入新课程改革实验,新一轮课改在观念、目标、内容、方法、管理与评价诸方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为切实推进课改工作,根据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精神,特制订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国家的指导纲要》为纲,以各科《课程标准》为标尺,在新课程观念的指导下,扎实有效的开展课改,切实转变教师的教学行为,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深化教育改革,使素质教育取得突破性发展,开创我校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局面。

二、具体目标:

1、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学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体验。

2、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动手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交往与合作能力,获取新知识。

3、探索新课程评价机制,发挥评价功能,促进学生主动发展,教师主动提高。

4、注重学科整和,改变以往学生学科缺乏整和的现状,形成新的课程体系。

5、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家庭、学校、社会等各种课程资源。

三、组织领导

组 长:郑晓云

副组长:苗芃、魏英男

组 员:张青、赵新红、邵薇、尹平、李瑭、石冬梅、谢传东、李颖

四、资源配备:

1、教师配备:为确保新课程实验顺利进行,组建一支学历层次高,业务素质精,年龄结构合理的实验教师队伍。

2、后勤服务:后勤为课改服务,主动、及时提供物质保障。

五、实施措施:

师资培训:“先培训,后上岗”,课改工作中教师观念的变革是最重要的,顺利推进课改实验,教学管理人员和全体教师要参与各种形式的培训学习。

所有新一年级的任课教师必须参加县组织的课改培训。

参加校级培训,新课程标准作读,新课程编写的新观念,新教材的使用及教法,新课程学习方式的变革等等。

2、教学研讨:教师教学观念的真实体现在课堂,开展各种形式的课堂研究,教学活动无疑对转变教师教育观念,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途径。

①集体备课:重点探索教材教法,新课程教学论。

②公开教学:上实验课、示范课、对比课,重点探究新课程课堂教学设施,新观念在课堂中的体现。

教学活动评比。优质课评比、课改案例、优秀教学设计评比活动,重点探索高效的新课程课堂教学,及时总结推广课改中的经验。

3、制度与管理。加强管理是课改顺利推进的关联,学校在管理和指导课改实验中建立相关制度,用制度来规范操作,用制度来加强管理。

①例会制度,课改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负责课改实施的研究、组织、管理、协调和实施,两周召开一次会议,各中小学每周要向中心校进行汇报工作开展情况,排找课改中出现的问题,认真研究这些问题的成因,商讨解决问题的有效措施和策略,并布置下阶段工作。

②研讨制度:每月开展一次教研活动。

③培训制度: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校级培训,对上级的培训必须参加。

评比奖励制度:课改组要组织开放式多样的参与式评比活动,如评比优秀课、优秀案例、优秀作文等,对课改中涌现出的成绩突出的个人学校给予奖励。

4、评价与考核:评价在课改中起着导向作用,它是课改的一个关键环节。

①学生评价:淡化评价的选拔功能,发挥评价的激励与促进发展的功能,把评价性与终结性结合起来,在评价内容上,既重视知识技能的评价,也关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自信心、兴趣等方面,在期末考试的内容、形式和方法上作改进。采用书面考察与开放性考察(开卷、口试、动手操作、实践、情境体验等)相结合的方法,并探索允许学生有两次或两次以上考试机会,为学生的成绩的评价方式。在评价主体上,改变单一由教师评价的状况,把学生评、家长评相结合,使评价更为民主、客观。

②教师评价。摒弃传统的教师模式,用新课程理念评价教师。评价与考核教师教学工作时,主要观其课程改革实验中的态度、实践、创新、成效。在评价教师的备课、上课、辅导、科研时,把教师新课程理念的体现放在首位。评价中,注意教师个体差异,注重专业和个性发展。

七、课改中需要走出的误区:

1、课改要因地制宜,尽量的挖掘学校、学生现有的资源,要结合学校的实际进行。

2、课改必须运用新的教学理念进行教学改革,不能穿老鞋,走新路。

3、课改同样需要成绩,评价一个教师好与坏,最后要看教学成绩,所以教师们要牢固树立质量意识,这根弦不能放松。

2008年下半年教改工作配当表:

七月份:

1、安排教师暑假有关教研活动,和教师培训工作(以教育局安排为准)。

九月份:

1、上学期教案,检查评比,评出优质教案。

2、组织制定新学期教研工作计划。

3、组织部分教师参加区、市相关教研活动。

十月份:

1、开展教师素质评价活动。

2、组织观摩教育活动。

3、组织优质课评价活动。

十一月份:

1、进行学校教育教学质量调研。

3、召开校本教研经验交流会。

4、迎接区教育教学督导工作。

十二月份:

1、检查各学科教研组活动情况。

2、整理、总结全年教研工作资料和成绩。

3、表扬表彰教研工作先进个人和集体。

总之:在新的学年里,我们将扎实做好教研工作,不断探索教育教学新路子新方法,坚定“质量立校,科研兴校”办学理念,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带领全体教师齐心协力,开拓创新,求真务实地开展教研工作,为历下教育的辉煌做出更大的贡献!

下载正安二中高中新课程改革实施方案(精选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正安二中高中新课程改革实施方案(精选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新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西河乡中心小学 新课程改革实施方案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精神,按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的改革目标、任务和要求,按照课程改革......

    新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新课程改革实施方案新课程改革试验工作的展开,使传统意义上的教学、教研方式已凸显出了它的弊端,同时对学生的评价体系也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对新课程改革活动的实施者---教师......

    新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红寺堡二中新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在新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继续组织广大教师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学习新课程标准,进一步明确认识课程......

    高中新课程改革学习体会

    高中新课程改革学习体会 心得一: 我们在今天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不时听到几个频率较高的词语:新课程意识、评价方式的转变、要给学生减负增效。。。。。 其实,每次一听到这些词的......

    高中新课程改革制度

    为了加强我校高中新课程教学常规管理,规范新课程的教学行为,推进新课程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根据省教育厅的有关规定,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本要求,请全体教师参照执行。第一条教学......

    高中新课程改革学习体会

    高中新课程改革学习体会我们在今天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不时听到几个频率较高的词语:新课程意识、评价方式的转变、要给学生减负增效。。。。。其实,每次一听到这些词的时候,我就在......

    高中新课程改革汇报材料

    积极稳步有序扎实地推进高中新课程改革工作—————xxxx中学新课程实验工作进展情况汇报各位领导、各位专家: 为了贯彻落实《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新疆维吾尔......

    高中新课程改革工作总结

    高中新课程改革工作总结 化隆县民族中学 为了事实求是地反映我校组织、实施高中新课程实验的基本情况,认真总结经验,进一步做好新课程实验工作,根据县教育局教研室的要求,兹对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