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98年历史高考试题
199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4小题,每小题1.5分,共51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半坡人和河姆渡人生活的共同点是 a、普遍使用打制石器 b、制造陶器 c、种植栗、水稻 d、饲养猪、水牛
2、屈原被楚王流放的主要原因是 a、反对君主专制 b、要求革新图强 c、主张抵抗秦军 d、《离骚》触怒权贵
3、下列我国古代衣着织物三种原料使用的先后顺序是 a、丝棉麻 b、麻棉丝 c、丝麻棉 d、麻丝棉
4、下列战国时期的城市中,既是诸侯国都城又是冶铁中心的是 a、邯郸 b、大梁 c、临淄 d、宛
5、中央政府管辖玉门关和阳关以西、天山南北地区最早的行政、军事机构是 a、黑水都督府 b、西域都护府 c、北庭都护府 d、安西都护府
6、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他在位期间最能体现这一思想的重大举措是
①与叶蕃和亲,送去手工业品和医药、生产技术书籍②在东突厥建都督府,由突厥人自己管理③册封皮罗阁为云南王,把手工业技术传到南诏④接待渤海人来长安学习汉族文化 a、①② b、①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7、右图所示犁耕法始见于(图略)a、春秋
b、战国 c、西汉 d、唐
8、元朝漕运路线最北的一段河道是
a、广通渠 b、通惠河 c、会通河 d、胶莱河
9、《资政新篇》没有实行的根本原因是
a、太平天国是农民革命政权 b、处于紧张的战争环境 c、太平天国未能推翻清政权 d、缺乏必要的社会条件
10、下列对中法战争和中日甲午战争结局相同之处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中国战败,被迫签订不平等条约
b、清政府妥协退让,导致丧权辱国 c、中国对交战方输华货物的税率给予优惠 d、中国允许交战方在规定范围内对华投资
11、戊戌变法运动突出的历史功绩在于
a、挽救民族危亡 b、推动政治改革 c、发展社会经济 d、促进思想启蒙
12、下列对义和团“扶清灭洋”的口号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a、具有朴素的爱国意识 b、带有笼统排外性质
c、导致对清政府放松警惕 d、反映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13、保路运动的主要目的是
a、要求铁路干线改为商办 b、收回用于筑路的股款 c、收回被清政府出卖的铁路权利 d、反对举借外债举办铁路
14、下列各国,在鸦片战争后割占过中国领土的有
①英国②法国③德国④俄国⑤日本
a、①④⑤ b、①③④⑤ c、①②④⑤ d、①②③④⑤
15、第一次国共合作得以实现的条件有
①中国共产党需要团结各种力量作为革命同盟军②中国国民党在各政党中“比较是革命的民族派”③共产国际提出了实行国共合作的建议④“打倒列强除军阀”成为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16、下列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是
①西安事变②一?二八抗战③华北事变④一二?九运动 a、③④②① b、④②①③ c、②③④① d、①②④③
17、井冈山根据地的建立与巩固
a、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b、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开始的标志 c、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端 d、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18、下列各项,周恩来直接领导或参加的是
①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②南昌起义③广州起义④八七会议⑤红军第四次反“围剿”⑥遵义会议 a、①②⑤⑥ b、②③⑤⑥ c、①③④⑥ d、①②③④
19、百团大战作战区域涉及的主要抗日根据地是 a、陕甘宁、晋绥、晋冀豫 b、晋冀豫、晋绥、晋察冀 c、陕甘宁、山东、晋察冀 d、晋察冀、山东、晋冀豫 20、1946年制定的《中华民国宪法》是伪宪法,因为
a、它直接恶化了国共关系 b、国民党召开“国民大会”是非法的 c、违反《和平建国纲领》 d、它旨在使蒋介石独裁统治合法化
21、建国以后,人民政府没收国民政府财产和官僚资本,这一措施 a、兼有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性质 b、属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性质
c、兼有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性质 d、属于社会主义革命性质
22、邓小平说:“一九七七年和一九七八年,中国还处于徘徊状态。”其主要原因是 a、“两个凡是”的方针仍占主导地位 b、“文化大革命”中的冤假错案未得平反 c、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被压制
d、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没有完全恢复领导职务 23、1640年英国新议会的召开是资产阶级革命开始的标志,这是因为 a、议会提出了掌握政权的要求 b、国王宣布“讨伐议会”挑起了内战 c、议会组建军队与王军交战 d、内战后议会把持了全国政权 24、18世纪初和1861年俄国两次大的改革都是由沙皇推行的,这表明他们 a、已无力阻拦资本主义取代封建主义的历史潮流 b、已意识到使国家摆脱落后追赶先进的必要性 c、已看到农奴制度是俄国落后的根源
d、迫于国内矛盾的尖锐化,只得以改革避免革命
25、巴黎公社是国际工人运动史上的伟大创举,主要表现在 a、废除了旧的军队、警察、法庭等,建立新的国家机构 b、规定工作人员的年薪一律不得超过工人的最高工资
c、实行了一系列保护工人阶级利益的政策 d、接管逃亡资本家的工厂,交工人合作社管理
26、德国首相俾斯麦推行反社会主义“非常法”的主要目的是 a、取缔严重威胁资产阶级统治的社会民主工党 b、巩固和加强刚刚统一的德意志帝国
c、消除欧洲工人运动中心已转移到德国所产生的影响 d、镇压国内反抗,集中力量对外扩张 27、19世纪亚洲各国反抗西方侵略取得胜利的根本途径是 a、开展武装斗争 b、充分发动群众特别是广大农民 c、坚持反帝斗争 d、进行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
28、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战争,这一结论的依据是 a、交战双方主要是帝国主义国家
b、战争的深层原因是英德矛盾已成为帝国主义国家间的主要矛盾 c、主要交战国的目的是重新瓜分世界
d、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要压倒老牌资本主义国家
29、《和平法令》在向一切交战国提出和平建议的同时,还特别向曾经对社会主义运动贡献最多的三大参战国的觉悟工人发出呼吁。这三国是
a、英美法 b、法德俄 c、美俄英 d、英法德
30、法西斯党在意大利、纳粹党在德国得以上台执政,最后是通过 a、用武力夺取政权 b、骗取选票,获得议会多数 c、国家元首的授权 d、胁迫当局解散其他政党
31、与右图所示德国疆域相符的时间是(图略)a、1936年3月-1937年2月
b、1937年3月-1938年9月 c、1938年10月-1939年2月 d、1939年3月-1939年9月
32、法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军事上迅速溃败的主要原因是 a、凭借马奇诺防线采取消极防御方针 b、对德国丧失了应有警惕 c、敦刻尔克撤退过早转移了大批兵力 d、卖国将领主动向德国投降
33、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民族解放运动第二时期
①非洲取得独立的国家最多②阿尔及利亚、埃及、安哥拉都是在这一时期独立的。其中 a、①②均正确 b、①②均不正确 c、①不正确②正确 d、①正确②不正确
34、美国提出“欧洲复兴计划”的根本目的是
a、稳定欧洲的资本主义制度 b、推行“遏制共产主义”政策 c、向苏联和东欧地区进行经济渗透 d、帮助西欧经济复兴
二、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
35、要了解“王莽改制”的史实,可查阅
a、《史记》 b、《汉书》 c、《后汉书》 d、《资治通鉴》
36、唐代著名的手工业产品有
a、益州绫锦 b、宣州的纸 c、邢州白瓷 d、扬州铜镜
37、下列各项,与城市商业繁荣相关的有 a、交子 b、岁币 c、瓦肆 d、机房
38、中国同盟会被称作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是因为 a、以兴中会、华兴会和日知会等革命团体的联合为基础 b、有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 c、建立了从中央本部到各地支部的组织系统 d、推举产生了公认的革命领袖
39、武昌起义后,袁世凯重新掌握清政府实权的原因有 a、控制北洋新军 b、立宪派的支持 c、帝国主义的扶植 d、革命党人妥协
40、下列各项,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直接相关的有 a、《八一宣言》 b、皖南事变
c、“三三制”原则 d、“精兵简政”政策
41、中共“七大”的重大意义在于 a、确立了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b、提出了党的工作重心由农村转移到城市
c、实现了全党空前的团结和统一
d、为抗日战争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作了重要准备
42、中共“八大”前后,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关于 a、社会主义条件下的阶级斗争 b、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 c、社会主义建设中的规模和进度 d、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43、恩格斯在总结资产阶级革命进程的特点时指出,为取得完全成熟的资产阶级的革命果实,“必须使革命远远地超出这一目的”,使更激进的派别执政,采取更激进的措施,才能实现这一目的,当这个目的达到时,激进派及其激进措施就会“从舞台上消失了”。从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进程看
a、大资产阶级执政时一系列反封建法令的实行就是完全成熟了的革命果实 b、众多革命俱乐部的出现,表明革命远远超过了原来的目的 c、雅各宾派专政时期推行的革命政策,表现了激进派采取的激进措施 d、热月政变和政变后的变化说明,激进派及其措施“从舞台上消失了”
44、凯末尔领导的土耳其资产阶级革命1920年下半年起进入高潮,其原因有 a、素丹成为英国的傀儡
b、土耳其的属国和欧洲大部分领土被列强瓜分 c、希腊军队向土耳其内地推进 d、国民军获得国外的大力支援
三、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2分,共36分。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 学知识回答问题。
45、(98年本国卷)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代表顾维钧在巴黎和会上指出,山东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德国在山东的一切权利应直接归还中国;至于二十一条、1918年中日关于山东的换文,以及英法等国与日本之间关于山东的协约,均因欧战爆发所致,此次和会理应予以变更。中国代表团另提交了取消二十一条、直接收回山东权利的书面照会。
日本代表宣称:胶州湾自日本占领后,事实上已为日本领属,而且中日对于胶州租借地和铁路问题已有成约;如果山东问题不能圆满解决,日本将不在和约上签字。美国代表提出:中国先于1915年就山东问题订约换文,1918年又有续约,且英法同日本也有协定承认日本在山东的权利,和会须维持各项条约的神圣性。英国代表则提出山东问题的两项解决办法:或按照中日协定条件,或使日本继承德国权利。
据王芸生《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
材料二(1919年)6月24日以后,北京外交部接连电告代表团:国内局势紧张,人民要求拒签,政府压力极大,签字一事请陆总长(注:外交总长陆征祥,中国代表团团长)自行决定。„„当时国内公众团体以及某些省份的省长们
甚为焦急,纷纷致电代表团,坚请拒签。
摘自《顾维钧回忆录》第1分册
材料三 因感觉大会对山东问题解决办法之不公道,中国代表团曾于1919年5月4日对最高会议提出正式抗议,并于5月6日声请保留。„„媾和会议,对于解决山东问题,已不予中国以公道,中国非牺牲其正义公道爱国之义务,不能签字。
摘自1919年6月28日《中国代表团宣言》
根据以上材料,评述中国代表团在巴黎和会上的外交努力。
要求:内容应包括外交努力的主要目标、经过、结果及其评价。答题应成文,无需罗列材料,限180字以内。
45、评述要点:
目标:直接收回山东权利。
经过:驳斥日本无理要求,顶住英美压力,以各种方式据理力争。
结果:交涉无效,拒签和约。
评价:坚持维护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的正义立场,不畏强权,捍卫民族尊严,顺应民心,应充分肯定。
46、(98年全国卷)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人民公社是形势发展的必然趋势。„„在目前形势下,建立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工农商学兵互相结合的人民公社,是指导农民加速社会主义建设,提前建成社会主义并逐步过渡到共产主义所必须采取的基本方针。摘自《中共中央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1958年8月北戴河会议通过)材料二 北戴河会议以后,全国农村一哄而起,大办人民公社。没有经过试验,只用一个多月的时间就基本实现公社化。„„人民公社的特点叫“一大二公”,实际上就是搞“一平二调”。所谓大,就是将原来一二百户的合作社合并成四五千户以至一二万户的人民公社。一般是一乡一社。所谓公,就是将几十上百个经济条件、贫富水平不同的合作社合并后,一切财产上交公社,多者不退,少者不补,在全社范围内统一核算,统一分配,实行部分的供给制(包括大办公共食堂、吃饭不要钱,叫做共产主义因素),造成原来的各个合作社(合并后叫大队或小队)之间、社员与社员之间严重的平均主义。同时,社员的自留地、家畜、果树等,也都被收归社有。在各种“大办”中,政府和公社还经常无偿地调用生产队的土地、物资和劳动力,甚至调用社员的房屋、家具。这些实际上都是对农民的剥夺,使农民惊恐和不满,纷纷杀猪宰羊,砍树伐木,造成生产力的很大破坏,给农业生产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摘自胡绳主编《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
结合材料回答:
①从生产资料所有制和分配方式两个方面概括指出人民公社化运动的错误及其危害。(8分)
46、答案要点:
①生产资料所有制:“一大二公”,盲目提高生产资料公有化程度,严重地脱离了当时农业生产力水平。(2分)
分配方式:“一平二调”,实行平均主义和无偿调用,完全违背按劳分配的原则。(2分)
危害:严重挫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生产力遭到很大的破坏,(2分)给农业生产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是造成三年经济困难的重要原因之一。(2分)
②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搞建设必须从中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出发,不应片面追求高速度。(2分)尊重客观经济规律,生产关系的调整必须适合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不能只凭主观愿望和意志办事。(2分)
②简要指出人民公社化运动的主要教训。(4分)
47、(1998年本国卷)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二战后,日本教育开始实行9年免费义务教育制度。日本政府1957年提出《科学技术振兴教育方案》,1958年决定按“充实基础学力,提高科学技术教育”的方针改革中小学课程。60年代开始强调产学研相结合,由各大企业集团对大学提供资助,大学则为工业界培养人才。1967年这一做法扩大到农业、商业和水产业。1961年决定增加理工科大学数量,扩大招生,1962年创办高等专科学校。1965-1970年培养出19万工科中级技术人员。研究生教育也在发展,1957年获理工农医专业博士学位的占博士总数的88%。
材料二 二战后日本大力从国外引进先进技术,特别是购买技术专利权。到1972年共买进专利1.7万项,耗资31亿美元。1981年日本政府提出了“技术立国”的口号。在开发科技方面,50年代用于引进外国技术的费用占科研总经费的45%左右,60年代降至24%,70年代再降至10%,对外国技术的依赖明显降低。
据刘天纯《日本改革史纲》
材料三 二战后日本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单位:亿美元)
年份 1952 1955 1958 1960 1963 1966 1968 1970 1972 1974 1976 产值 173 239 320 431 682 1026 1438 1969 2942 4545 5544 摘自《国外经济统计资料(1949-1976)》
根据材料回答:
①战后日本教育、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各有什么特点?(6分)
①教育:政府重视、推行改革、与经济发展结合。(2分)科技:由引进外国技术到依靠本国力量。(2分)经济:60年代末起出现高速发展。(2分)
②战后日本教育对科技发展的作用主要表现是什么?教育、科技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是什么?(6)
②教育发展为依靠本国力量搞科技打下基础。(2分)教育、科技面向经济,为经济发展培养人才,科技成果能迅速转
化为生产力,促进经济高速发展。(4分)
四、问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48题17分,第49题16分,共33分。
48、(98年全国卷)明清(鸦片战争前)时期,我国的文学艺术繁荣兴盛,而科学技术则由发展转为停滞。概述这两种文化现象的具体表现和特征,(12分)并分析形成这两种文化现象的社会原因。(5分)
48、表现特征:明清时期,小说创作繁荣,出现了《水浒传》、《红楼梦》、《聊斋志异》等佳作。戏曲丰富多彩,《牡丹亭》等名剧先后问世,地方戏曲繁盛,京剧形成。“吴派”画家、“扬州八怪”开创了一代新的画风。(6分)这一时期的文学艺术具有鲜明的揭露封建制度,要求个性解放的特征。(2分)明朝时,李时珍、徐光启、宋应星分别写成了《本草纲目》、《农政全书》、《天工开物》三部科技巨著,以后科技方面就没有重大的进展和创新。(3分)其特征是总结传统科学技术,开始学习西方科学知识。(1分)
社会原因:明朝中期以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发展,商品经济活跃,资本主义萌芽成长。另一方面,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封建制度日益腐朽,统治者进一步加强思想控制。(4分)上述文化现象正是当时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反映。(1分)
49、美国独立战争和拉丁美洲独立战争相继取得胜利后,英属北美13个殖民地成立统一的美利坚合众国,而西班牙属拉美殖民地却建立起一系列独立国家。试从两个独立战争的背景和进程说明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16分)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单项选择题
1.b 2.b 3.d 4.a 5.b 6.a 7.c 8.b 9.d 10.a 11.d 12.d 13.c 14.a 15.d 16.c 17.a 18.a 19.b 20.b 21.c 22.a 23.a 24.b 25.a 26.b 27.d 28.c 29.d 30.c 31.c 32.a 33.d 34.b
二、多项选择题
35.bd 36.abcd 37.acd 38.bcd 39.ac 40.abc 41.acd 42.ac 43.acd 44.bcd
三、材料解析题
45、评述要点:
目标:直接收回山东权利。
经过:驳斥日本无理要求,顶住英美压力,以各种方式据理力争。
结果:交涉无效,拒签和约。
评价:坚持维护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的正义立场,不畏强权,捍卫民族尊严,顺应民心,应充分肯定。
46、答案要点:
①生产资料所有制:“一大二公”,盲目提高生产资料公有化程度,严重地脱离了当时农业生产力水平。(2分)
分配方式:“一平二调”,实行平均主义和无偿调用,完全违背按劳分配的原则。(2分)
危害:严重挫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生产力遭到很大的破坏,(2分)给农业生产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是造成三年经济困难的重要原因之一。(2分)
②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搞建设必须从中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出发,不应片面追求高速度。(2分)尊重客观经济规律,生产关系的调整必须适合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不能只凭主观愿望和意志办事。(2分)
47、答案要点:
①教育:政府重视、推行改革、与经济发展结合。(2分)科技:由引进外国技术到依靠本国力量。(2分)经济:60年代末起出现高速发展。(2分)
②教育发展为依靠本国力量搞科技打下基础。(2分)教育、科技面向经济,为经济发展培养人才,科技成果能迅速转化为生产力,促进经济高速发展。(4分)
四、问答题
48、明清时期,小说创作繁荣,出现了《水浒传》、《红楼梦》、《聊斋志异》等佳作。戏曲丰富多彩,《牡丹亭》等名剧先后问世,地方戏曲繁盛,京剧形成。“吴派”画家、“扬州八怪”开创了一代新的画风。(6分)这一时期的文学艺术具有鲜明的揭露封建制度,要求个性解放的特征。(2分)明朝时,李时珍、徐光启、宋应星分别写成了《本草纲目》、《农政全书》、《天工开物》三部科技巨著,以后科技方面就没有重大的进展和创新。(3分)其特征是总结传统科学技术,开始学习西方科学知识。(1分)明朝中期以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发展,商品经济活跃,资本主义萌芽成长。另一方面,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封建制度日益腐朽,统治者进一步加强思想控制。(4分)上述文化现象正是当时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反映。(1分)
49、北美13个殖民地的宗主国是资本主义的英国。移民主要是英国和欧洲其它国家的劳动人民。(1分)到独立前,殖民地的经济和资本主义关系得到发展,形成了资产阶级和使用奴隶劳动的资本家--种植园主阶级。13个殖民地之间经济来往频繁,初步形成了统一市场,统一的美利坚民族也开始形成。(4分)西属拉美殖民地由西班牙统治,移民主要是西班牙人,由宗主国出生的封建贵族充任高级官吏。(1分)他们控制矿山和种植园,奴役印第安人、黑人和混血种人,没有统一市场,更没有形成统一的民族。(3分)北美独立战争是在大陆会议和大陆军总司令华盛顿领导下,以《独立宣言》为旗帜而取得胜利的。(4分)西属拉美殖民地独立战争没有统一的领导机构和领导人,也没有统一的革命纲领,是各地分别进行和取得胜利的。(3分)
第二篇:2014 年高考历史备考建议
2014 年高考历史备考建议
——高三后期历史复习的一些看法
太湖二中韩海清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上午好!
随着时间的推移,2014年高考大战的硝烟离我们越来越近了。受太湖县教研室汪晓权主任的委托,借安庆市高三历史教研会这个平台,我就高三历史复习备考谈几点个人不成熟的看法,实属班门弄斧,不足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一、研究考纲和考试说明 ,提高能力考查
安徽省2014年《高考考试说明》与2013年相比,考核目标与要求上完全一致,即‘历史学科考查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学科素养和学习潜力;注重考查在科学历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变化部分和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考试内容的变化。与2013年相比较古代部分把去年删除的“京剧等剧种的产生和发展”又添加上;近代部分没有变化;现代部分删除“19世纪以来世界文学的主要成就”;选修部分的选修一没有变化,选修二删除第五单元“法国民主力量与专制势力的斗争”。
2、题型示例的变化。今年题型示例变化较大,对去年题型示例进行了近40%的更换。选择题共18题,保留的有11题,更换了7道新示例题;非选择题共12题,保留的有7题,更换了5道题型示例, 1
答案要点的制定,体现了原则性和灵活性的统一。应针对题型示例选择有关高考真题加强练习,掌握此类试题的答题要领,发掘其命题指导思想、课标要求。
3、命题要求的变化。命题把握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和阶段特征,古今贯通、中外关联,重视新材料的运用与新情境的创设。不拘泥于历史教科书的具体表述。
4、注重对图表材料的设置与考查。在18道选择题题型示例中,有8题都属于图表材料型试题,占题量的45℅。这种创设新情境和新史观要求考生通过对全新的历史材料进行解读,运用多种思维能力和必要的答题技巧,寻找正确答案。如:例1主要考查考生辨别历史事物和历史解释的能力,例17考查史学方法论,尤其值得注意。
5、题型示例重视新课改先进地区试题的示范性和导向性。在 30 道题型示例中,所列试题绝大部分为沿海发达地区近几年的典型高考题,这些省份的试题别出心裁,独具一格,创新性强,具有稳中求新、求活、求异的特点。
6、突出我省自主命题与时俱进的特点。要注意新增题型,选择题中有6题是我省文综自主命题的高考试题,图文并茂,耳目一新。非选择题中有2题是我省自主命题。这就要求我们要关注安徽乡土历史,如安徽历史名人(大禹、老子、庄子、管仲、曹操、华佗、毕升、包拯、朱熹、朱元璋、胡雪岩、李鸿章、胡适、陈独秀、陶行知、邓稼先、汪道涵等)、在安徽大地发生的重大事件(洋务运动、刘邓挺进大别山、淮海战役、渡江战役、农村改革等)、中部崛起(皖江城
市带)、徽商和晋商等知识点,关注乡土文化和人文素养的考查。
二、研究教材和高考典型试题,以不变应万变
教材是课程标准的体现,尤其是我们历史学科更要紧扣教材,题在书外答案在书中,任何复习资料都不能代替教材。所以,在总复习中必须重视教材的阅读,决不能脱离教材只顾埋头做题。重视对教材中重点知识的研究,深入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从教材中挖掘考题,帮助学生构建知识框架,落实考点要求。
当前高考竞争异常激烈,如何使复习有效,这对于高考的成败十分重要。在复习过程中,很重要的一点是要做一些近几年的高考题。由于高考试题命制存在连续性,研究往年试题有助于把握高考命题方向。认真分析研究近三年的新课标试题及有关省市试题,把握各考点在高考中的考查方式、能力要求、出现几率、命题走向,然后针对各单元情况分类归纳,从中精选出一些题目用于课堂教学,以确保教学针对性。通对高考试题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高考试题的试卷结构,主干知识的考查方法,各种题型的功能,试题的难度,能力考核的方向等。通过做高考试题,对于高考不再有神秘感,做到心中有数,慢慢地就会找到高考的感觉。
三、浅谈后期复习备考策略与方法,决胜高考
1、制定符合考情和学情的复习计划。第一轮复习按照教科书顺序进行,三月底四月初结束。四五月份安排二轮复习同时进行强化训练,二轮复习按通史的备考模块较为科学。只有回归通史,重视单元时代特征和历史规律,才能将政治、经济、文化三个模块实现有机整
合,弥补模块专题史的不足。二轮复习时要突出古今贯通中外关联,把握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加强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以及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
2、高度重视《考试说明》的变化。要强调新增加内容的重要性,很可能成为高考命题的重点之一。特别要关注命题要求的变化,注重对重要史实、历史概念、历史结论、阶段特征、基本线索等主干知识的掌握。如中国古代史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各个历史时期的阶段特征、世界资本主义各个历史时期的阶段特征、苏联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新中国成立以来各个历史时期的阶段特征等。
3、以文明史范式理念指导历史复习。文明史观认为人类社会是一个整体,人类文明由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构成的。利用文明史范式进行复习,既可以让学生获得一些文明史的常识,如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文明史的构成等。也可以指导学生用文明史观解读和掌握教材内容,进而使学生的思维能力、解题能力都得到了更好地提升。
4、关注长效热点与周年大事,寻找与教材的结合点。比如周年大事(宪政这一方面尤为重视);对历史大事件的反思,如反思辛亥革命的评价;把握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如德国、日本、法国的宪政发展史;国际时事马航事件反映出在灾难面前各国间的合作等,都值得关注。
5、加强科学训练,提高应试能力。11道选择题和2道材料题必须在40分钟左右完成,后期的有限训练要突出三个方面:基础性、适应性、适量性。抓住三个环节:有的放矢重点突出、分析不足查找原因、总结方法提升能力。要注意历史学科能力的训练与培养,在解决问题时要学会用历史学科思维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并用历史学科的语言准确表述。通过规范训练提高学生解题速度,掌握基本的解题技巧和能力,尤其是提高解答图表类题型(图片类、折线图和柱状图、数据表格类等)和漫画类题型的能力,同时要注意课本中的插图和地图,重视“新材料”的运用与“新情境”的创设。
6、回归教材夯实基础。高考源于教材又不局限于教材,因此在复习迎考中应回归教材夯实基础,切忌丢掉书本,搞题海战术,舍本逐末,以练代学;应全面掌握《考试说明》所列出的知识点,不能厚此薄彼,要纲举目张;应重点掌握知识点内在的逻辑关系,形成知识点间的互动,而不能孤立、片面的看待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最后,祝大家工作顺利、马到成功,在2014 年6月取得辉煌的成绩!
第三篇:2014年高考历史模拟试题
2014年高考历史模拟试题
命题人:郭利熔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48分)
1.苏轼在欣赏王维的画作时说道:“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下列作品在绘画风格上与之相似的是
ABCD
2.中国古代的手工业技术长期领先于世界,产品不仅供国内消费,而且热销海外。能够代表我国古代各个时期手工业技术水平顶峰的是
A.家庭手工业B.民营手工业C.官营手工业D.工场手工业
3.史学家傅斯年认为,“历史研究应坚持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表中摘编自明清相关史志资料,显示了明
③市镇经济繁荣④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迅速
A.①②B.②④C.①③D.③④
4.读“近代中华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示意图”,图示中两次发展低谷出现的共同原因是
A、中国社会制度的根本性变革
B、帝国主义经济势力的入侵
C、中国政府经济政策的重大调整
D、中国官僚资本的经济垄断
5.民国二十二年第二期《申报月刊》一文中阐述的“统制经济”思想在当时的中国影响较大,其客观
因素是
A.欧美国家普遍奉行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B.国内通货急剧膨胀原料昂贵而产品滞销
C.国民政府“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展开D.1929年爆发的世界经济危机波及中国
6.“(美利坚合众国)在邦联时期,国内经济濒临崩溃,债台高筑,人民的生活陷于困境,终于激起了谢斯起义;外部的英、法、西等国虎视眈眈,伺机侵犯年轻的共和国。”这一材料说明美国制定1787年宪法的主要目标是
A.实现公民的民主平等B.抵御西方列强的威胁
C.维护各州行政独立性D.强化中央政府的权力
7.下图为1936年2月24日美国《时代》封面.远东四大元首:日本天皇裕仁、伪满洲国皇帝溥仪,苏联领导人斯大林和中国蒋介石将军,你认为蒋介石最有可能对斯大林说的是 A.中苏两国联合抗日B.中美两国联合抗日 C.中国内政不容干涉D.我痛恨日本支持的伪满洲国
8.某校学生在进行题为《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的研究性学习时,制作了下表,其中论证最为严谨的是
9.某中学进行《三世纪罗马帝国模拟法庭》的课外活动。其中,场景错误的是
A.场景一:原告---奴隶;被告--一罗马帝国公民。案由:要求取得人身自由 B.场景二:原告---罗马帝国公民;被告----移居帝国的外邦自由民。案由:追讨欠款C.场景三:原告----罗马帝国公民;被告----新征服地区的自由民。案由:人身伤害 D.场景四:原告--移居帝国的外邦自由民;被告---新征服地区的自由民。案由:商业纠纷
10.马啸原在《西方政治制度史》中写道“英国近现代的政治制度是英国中世纪政治制度的延伸和发展”,对“延伸”理解正确的是
A.保留了君主制和议会制B.保留了议会制和内阁制 C.保留了政党制和君主制D.保留了两党制和议会制
11.“科学革命是人认识客观世界的飞跃,技术革命是人改造客观世界技术的飞跃。而科学革命、技术革命又会引起全社会整个物质资料生产体系的变革。”下列各选项中,符合这一规律的是A.牛顿力学—蒸汽机—机械加工业B.内燃机—火车—运输工业
C.电磁感应理论—发电机—电力工业D.相对论—电子计算机—电子工业 12.识读历史地图是历史学习的基本功。图2中文艺复兴的发源地和启蒙运动的中心分别在 A.①、②B.②、③ C.④、②D.④、③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共52 分)
13.(26分)海洋是地球的“血脉”,一个国家的发展与强大都与海洋的开发和利用有着必不可分的关系,尤其是近代历史上先后兴起的世界强国同时都是海洋强国,建设海洋强国成为立国的根本大计。这方面的经验在今天仍然适用。
材料一宋代将南海诸岛列入“琼管”范围,即“千里长沙”、“万里石塘”属于当时广南西路琼州的管辖范围,这标志着南海诸岛纳入中国版图已现端倪。至明清两代,中央政府继续将南海诸岛明确列入中国版图并置于广东省琼州府万州辖下,行使了有效管辖。(1)材料一说明了什么事实?(4分)
材料二:
(2)指出材料二漫画反映的主旨?(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海权丧失的原因。(6分)
材料三 起源于海洋文明的西方国家很早就重视海洋的意义,两千多年前的古罗马哲学家西塞罗说:“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世界.”几百年来,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乃至今天的美国在世界上的优势力量都是以海权为基础的.
(3)材料三中,西塞罗认为:“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世界。”请为他的观点寻找两个历史依据。(4分)
材料四2005年,国务院把每年的7月11日确定为中国“航海日”.就此,我国著名海洋学家、海军大连舰艇学院陆儒德教授曾做调查,他发现,知道“航海日”的大连市民极少,就是在与海洋直接发生关系的海事大学、舰艇学院、水产学院、理工大造船学院等高校,大学生知道并了解这一特殊日子的也不多。谈起国人的国土观念,陆儒德教授的情绪很激动:在当今相当多数中国人的头脑中,存在着一个误区,即提起国土,仅知道960万平方公里“黄色国土”,不晓得近300万平方公里的“蓝色国土”;说到海防,仅知道12海里领海主权,不晓得依法享有几倍领海宽度的国家管辖海域和遍及世界海洋的海洋权益。看起来,这似乎是常识上的误区,但实质上却是观念上的误区,这恰恰是我们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形成的根深蒂固的“大陆观”的深刻反映,它已远远不能适应即将到来的“海洋世界”的新形势。一一《大连晚报》2007-07-08
(4)指出材料四中陆教授的调查现象反映了什么问题? 你认为应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6分)
材料五在世界海权兴衰交替500余年的历史进程中,控制和利用海洋一直是世界大国追求的目标,然而其追求海权的历史命运则截然不同。有的国家通过发展海权实现了国家长久的强盛;有的国家则惨遭失败乃至国运衰落;有的国家的海权保持了长久的存在,有的则很快完成了从崛起到衰落的蜕变;还有的国家的海权追求一方面促进了国家崛起,但过度追求又埋下了国家衰落的根源。同样的海权追求导致了国运盛衰久暂的天壤之别,其根源无疑值得进行深刻反思。---刘中民《海权与大国兴衰的历史反思》(5)归纳材料五中关于海权与大国兴衰的观点,并谈谈你的认识(4分)14.(26分)城市是经济发展的缩影,城市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
材料一西周时期出现了我国第一次城市建设高潮,并确立了天子都城十二里(边长4.3公里)、公国都城九里(边长3.2公里)、侯伯国都城七里(边长2.5公里)、子男都城五里(边长1.7公里)的都城建制。
(1)材料一的城市建造体现了什么特点?在政治上有哪些具体表现?(4分)
材料二1840年起至1930年间,中国共开放77个城市作为通商口岸,通商口岸是中国近代史上的特殊产物。就通商口岸与中国近代史关系,不同的观察视角会有不同的评价。毛泽东认为,帝国主义利用通商口岸为基地,造成“买办的和高利贷的剥削网”,培养出为帝国主义服务的“买办阶级和商业高利贷阶级”,便利其剥削广大中国农民。
(2)据材料二,指出毛泽东是运用什么史观来观察近代通商口岸的影响的?请运用全球史观来评价通商口岸。(4分)
材料三英国开始工业革命后,就业机会较多。在“向外吸引劳动力”的政策支持下,英国外来移民也逐渐增多,大量涌向城市,促进了英国城市化。„„到了1860年。城市化程度提高。来自全世界的人才涌入英国的城市,有德国人、瑞士人、法国人、希腊人和犹太人等,他们一般前往城市,特别是伦敦等大城市。这些人带来了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熟练的工作经验,带动了英国的城市化。
(3)结合材料二、三,分析19世纪中期推动英国城市化的因素有哪些?(6分)指出19世纪上半期影响中英两国城市化的主要因素有什么不同?(4分)
材料四:“城市见证历史”关键词表
(4)阅读上表,从“城市见证历史”的某个侧面,选出3个关键词,提炼一个主题;运用这3个关键词对该主题进行简要阐释。(8分)
要求:主题立意明确;关键词选择准确;文字说明逻辑清晰;史论结合。示例: 主题:城市见证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程(2分)
关键词:上海中共一大、南昌起义、北平和平解放(3分)
简要阐释:中共一大宣告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南昌起义打响反抗国民党的第一枪,人民军队诞生;北平和平解放标志古都回到人民怀抱。(3分)
2014年高考历史模拟试题
答案
选择题
1—5DCCBD6—10DABAA11—12 CC13.(1)宋代以来中央政府对南海诸岛实行了有效的行政管辖, 中国对南海诸岛及其附近海域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
(2)主旨:当时的政治制度和官员腐败阻碍了中国近代海军的发展。(2分)原因:近代中国经济、技术落后,国力弱小;封建体制落后,政府腐朽无能;帝国主义对沿海地区的侵略、控制;传统的重陆轻海思想惯性的影响。(每点2分,任意3点6分。其它言之有理也可给分)
(3)历史依据:16世纪西班牙为了保障其海外殖民利益,建立无敌舰队,纵横地中海和大西洋。17世纪,荷兰是世界上最强大的海上霸主,因此,被称为“海上马车夫”。
17、18世纪,英国成为海上霸主,建立起“日不落帝国”。(4分。答出两点即可)(4)问题:反映了国人海洋意识和海洋观念淡薄。(2分)
解决措施:政府对海洋权益的高度重视;加大海洋意识和海洋观念的宣传力度;学校从小加强海洋意识和海洋观念的教育。(4分)(5)观点:海权决定大国兴衰。(2分)
认识:适度发展海权,能够促进国运兴盛,维护国家在世界上的利益;中国应该保护自己的海洋领土主权,努力维护海洋利益。(每点1分,共2分。其它言之
14.(1)特点:材料一体现了等级分明的特点.(2分)
表现:西周实行分封制、宗法制,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贵族政治,世卿世禄。(2分)(2)革命史观。(2分)通商口岸加强了中国和世界的联系,中国逐步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2分)
(3)因素:工业革命;政府政策的引导;外来移民。(6分)
同:中国受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影响较大;英国则主要受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的影响。(4分)
(4)答案一主题:城市见证共和国发展历程(2分)
关键词: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上海中美《联合公报》、深圳经济特区(3分)
阐释: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是一五计划期间的工业化成果,上海中美《联合公报》标志中美两国关系开始正常化、深圳经济特区是最早对外开放的四个经济特区之一。(3分)答案二主题:城市见证启蒙思想的传播历程(民主政治的发展历程)(2分)
关键词:费城《独立宣言》、巴黎《人权宣言》、南京《临时约法》(3分)
阐释:费城《独立宣言》用天赋人权和民主原则来阐述独立的理由,也阐述了新国家的基本原则。巴黎《人权宣言》的核心人权、民主和法治的思想。南京《临时约法》体现了天赋人权、民主、三权分立的启蒙思想。(3分)
第四篇:高考历史开放性试题答题方法
高考历史开放性试题答题方法
2010年高考开始历史试卷中增加了开放性的试题,2011年高考文综试卷中则单独成题,共12分,分值很大,是考生得分的重点。此类问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提取材料观点、按照一定逻辑思维运用历史知识论证观点的能力。下面总结出的解答此类试题方法,供考生参考。
一、解题技巧(结合高考真题)
例
1、(2010年全国卷第40题第3问)(13分),(难度系数0.26,全省平均分3.42分)
材料三:包含着整个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萌芽的雇佣劳动是很古老的;它个别地和分散地同奴隶制度并存了几百年。但是只有在历史前提已经具备时,这一萌芽才能发展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恩格斯:《反杜林论》
请回答: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对恩格斯所说“历史前提”的认识。(要求:以对“历史前提”的认识为中心:观点明确,史论结合。)(13分)
例2、2011年高考全国文综卷(课标)第41题
西方的崛起曾被视为世界历史中最引人入胜的历程之一。这一进程始于民主与哲学在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出现,继之以中世纪欧洲的君主制和骑士制度,经过文艺复兴和大航海时代,结束于西欧和北美对全世界军事、经济的控制。非洲、拉丁美洲和的人们只有在遭遇欧洲探险时才会被提到,他们的历史也就是从欧洲的开始的。
然而,在过去的十多年中,一些历史学家对上述概括提出了颠覆性的认识。他们认为在1500年前后的经济、科学技术、航海、贸易以及探索开拓方面,亚洲与中东国家都是对全世界的引领者,而那时欧洲刚走出中世界进入文艺复兴时期。这些历史学家认为,当时的欧洲要远远落后于世界其他地方的许多文明,直到1800年才赶上并超过那些发达的亚洲国家。因此,西方崛起是比较临近才突然发生的,这在很大程度上都改归功于其他文明的成就,而不仅仅取决于的事情。
——摘编自杰克戈德斯通《为什么是欧洲?—世界史视角下的西方崛起(1500-1850)》
评材料中关于西方崛起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难度系数为0.43,全省平均分5.02分)★解题技巧(结合高考真题):
(一)浏览材料,找关键词,明确观点。很多学生,在提炼观点时没有根据题意,导致跑题而失分,十分可惜。由于题干中的观点并不全面,我们不能完全获悉,因此,就必须要阅读材料,找出关键词。何为“关键词”?那就是材料中的主体或者是围绕的中心,它反映了材料的主要意思和要旨。
一般而言,要把题干中的问题带到材料中去阅读,如2010年中的“历史前提”其实就是讲资本主义有萌芽到发展的条件或者是原因,2011年的“西方崛起”就是讲西方崛起到底是自身发展的结果还是受外部影响或者是内外相组合的产物。当然,如果材料太长,我们还要学会分层处理,关键词一般应该是出现的频率比较高的字眼。找出关键词,明确观点,也就完成了该题的第一步。
(二)联系知识,罗列论据,安排结构。一般来讲,高考试题中的小论文题的材料不会是生僻冷门的,应该是我们比较熟悉的内容,换言之,是我们学生比较有话写之类题目。要不然,就失去了考查的意义,也不利于高考的选拔。
如2010年的“历史前提”,我们就要联系世界近代史的有关知识,运用我们分析问题的一般方法(唯物史观),从经济、政治、思想等角度去寻找史实。比如经济上,我们就可以想到新航路开辟以来,西欧各国的殖民扩张加速了资本原始积累;或者是英国的圈地运动提供了自由劳动力和资金等。同时,我们还应该深入下去,就是能不能联系中国的情况,恰好中国就是反面例子,正反结合就可以加深对这个问题的论述。而2011年的“西方崛起”原因,我们最好从内外结合的角度进行分析,这样既符合我们的唯物史观,也利于保证论文的完整性和字数。
(三)下笔成文,讲究格式,史论结合。所谓“万事开头难”,写论文也不例外,因此一定要下定决心,写好开头。有些学生写的开头很长,但观点始终没有明确,有点含含糊糊的味道,这是不行的。其实开头不要写得太多,就是开门见山,观点是什么就写什么。如2010年的“历史前提”,就这样写“恩格斯所说的“历史前提”,主要是指欧美国家由“资本主义萌芽”发展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需要的条件。”或者如2011年的“西方崛起”就写“西方崛起是西方自身发展和外来文明共同作用的结果。”
同时,一定要讲究格式。在高考评分中对论文的结构是要计分的,这就要求考生应该在论文中分段,突出结构。如2011年的“西方崛起”,就至少三段,第一段是观点,第二段是外因,第三段是内因,最好还有个总结。如果单列政治、经济、思想原因的话,最好也将它分开写,这样显得有层次结构。
另外,史论结合要求学生史中有论,论从史出。一定要使用历史学科语言,切忌口头语。单纯的史实堆砌,或者是整篇的论述,都是不能得高分的。如2010年的“历史前提”政治方面时,就不能只说资产阶级革命,而应该表述为“资产阶级革命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道路”等。
答案要点:例1 恩格斯所说的“历史前提”,主要是指欧美国家由“资本主义萌芽”发展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需要的条件。理由有四:
(1)在政治方面:资本主义制度在欧美最先、完善并得到发展。在英国、法国、德国等欧美资本主义国家,资本主义确立过程与反封建求民主的进程结合在一起。二在明清时代的中国,根深蒂固的封建制度严重阻碍着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2)在经济方面:欧美国家的早期殖民扩张等,使这些国家获得原始积累和劳动力。17世纪典型的资本主义国家荷兰、18世纪日不落帝国英国等通过殖民扩张和掠夺,获得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足够资金;英国“羊吃人”的“圈地运动”使农民与土地分离,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大量的自由劳动力。而中国封建土地私有制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中国的发展。
(3)在思想文化方面:文艺复兴、启蒙运动都是在资本主义经济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是这些思想文化运动反过来仍然加快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而中国明清时期的科举制度及文化专制不可能促进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
(4)在外交政策方面:欧美早期发达国家形成市场,促进资本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他们积极开辟新航路,拓展殖民地,逐渐形成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而中国在明朝时期的海禁政策及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在科技文化等方面全面落后于世界,因此中国的市场越来越小,不利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形成。
综上所述,欧美国家具备了这些前提条件,因此就从资本主义雇佣关系发展为成熟的资本主义制度;而中国没有具备这些前提条件,因此在中国不可能建立成熟的资本主义。
答案要点1:例2 关于西方崛起,第一段材料认为西方崛起引人入胜,究其原因主要由内因决定,其他文明是西方文明的附属。而第二段材料认为西方崛起因素除了内因以外,也受到其他文明成就的影响,我赞成第二种观点。
理由如下:西方崛起的开端是新航路开辟、资本主义兴起。思想上,经过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资产阶级人文主义和理性主义成为思想核心,民主科学思想逐渐深入人心。政治上,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运动,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经济上,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水平,又通过殖民扩张促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所以西方的崛起是西方历史发展的结果。
但在西方向近代迈进的过程当中也深受其他文明影响。如中国的四大发明。造纸术传入欧洲,廉价的纸张取代长期使用的书写材料羊皮和小牛皮,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火药传入欧洲,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使封建城堡不堪一击,骑士阶层日益衰落。指南针的使用促进了远洋航行,迎来了地理大发现的时代。欧洲人还借鉴中国的印刷术,造出了自己的活动印刷机,大大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所有的这些都加速了欧洲封建制度的解体,资本主义的发展,欧洲的崛起。
答案要点2:例2 西方的崛起既要归功于其他文明的成就,同时也是社会内部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西方的崛起是在充分吸收古代亚非文明的基础上逐渐起步、发展并超越的。古代的亚非文明不论在经济、科学技术还是在航海、贸易等方面均处于领先世界的行列。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如造纸术、印刷术传入欧洲,便利了文化知识的传播,成为新教传播的工具;火药传入欧洲,使欧洲在武器制造方面逐渐居于世界领先地位,使骑士阶层阶层日益衰落,同时促进了采矿业和金属制造业的迅速发展;指南针的传入,为欧洲的造船和航海事业的迅速发展提供了动力和保障,为欧洲人开辟新航路,打开世界市场,进行殖民扩张,提供了条件。可以说,四大发明推动了欧洲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变革,促使欧洲率先迈入近代社会。步入近代社会后,西方国家通过殖民侵略、扩张,把广大亚非拉地区纳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中,从而加速了资本的原始积累,掠夺了大量原料,扩大了海外市场,所有这些都为其崛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诚然,西方的崛起主要是其自身经济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伴随着西欧资本主义经济的兴起与发展,资产阶级力量不断发展、壮大,近代资产阶级不满神学压制、神权统治及专制制度,于是兴起了一系列的思想解放运动,如: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并爆发了席卷欧美的资产阶级革命,在此基础上,开展了工业革命。所有这些均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极大提高和西方社会的迅速发展,从而成为近代文明中心并迅速崛起。
二、评分标准与答题方法
解答开放性问答题必须明确:重要的不是持何种观点,而是能有理有据的论证自己的观点,即论证是否符合逻辑,是否严密,材料与观点是否统一,理由是否充足。
1、观点明确(2分)。观点表述完整且合符逻辑。(2分)判断是非,表明自己的观点,并有概述性表述。
选择观点的基本原则:一般试题所给材料中会有多种观点,选择哪一个观点至关重要。观点不是选得越多越好,如果观点选得过多,就不能够对观点进行充分论述,因此建议学生选取其中的一种观点(一些试题会要求对材料中所有观点进行评述)。
2、评论(6分):合理运用史实来论证自己的观点(3分)。史实要注意多角度分析(3分)。
在这一步当中有注意将母观点(即总的观点)分解成若干个子观点,用所掌握的史实进行多层次、不同角度地论证。观点的展开要有层次性,做到由表及里,有浅入深,环环相扣,逻辑严密。而每个观点都要有史实的支撑,做到史论严密结合。
“多角度”可能的几种形式:
思路一:社会历史诸方面(政治、经济、文化、宗教、外交、社会生活、际关系等)。
思路二:外因、内因。
思路三:国际因素、国内因素。
思路四:历史诸时段
思路五:两方面进行评述
思路六:古今、东西、南北)比较方法进行论述的
思路七:从哲学的、历史的、政治学的等多学科角度进行论述
思路八:与该事件有关联的多个主体(国家或组织)等。
不同的问题适用不同的思路,在审题时一定要先整理出思路再写答案,千万不能想一句写一句。史实与观点要紧密结合,要准确运用所学的知识,表述要准确,层次要清晰。
3、论证充分、层次清晰、表述清楚。(2分)适当小结,升华观点。结论正确,首尾呼应。能由感性知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能抓住本质,给人以深刻启示。
言语“历史话”,语言要有史学之一般特点。要真实准确又颇具文采,要讲究理性又富感染力,切忌文学之朦胧浪漫和虚构夸张的散文化倾向。
三、教育部考试中心提供的评分参考
第一等(12—10分):
①观点明确 ;②能有机结合材料并充分利用中外史实,多角度论证观点;③逻辑严密,论述充分,表达清晰。
第二等(9~5分)
①观点较明确;②能结合材料或利用相关史实论证观点;③论述较充分,表达清晰。
第三等(4~0分)
①观点不明确;②未能利用材料或史实解释观点;③论述欠充分,表达不清晰。
细读评分参考,我们看到可以清楚的看到要想答好此题必须做到:
1、观点明确;
2、论据(证明观点的证据)充分。
3、论证(用证据证明观点的过程)逻辑严密、充分。表达清晰(语言、文字)。
四、例文赏析
高考新课标卷历史41题专项训练
1、(2011全国新课程卷)41.(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西方的崛起曾被视为世界历史中最引人入胜的历程之一。这一进程起始于民主与哲学在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出现,继之以中世纪欧洲的君主制和骑士制度,经过文艺复兴和大航海时代,结束于西欧和北美对全世界军事、经济和政治的控制。非洲、拉丁美洲和亚洲的人们只有在遭遇欧洲探险或被殖民时才会被提到,他们的历史也就是从欧洲的接触和征服才开始的
然而,在过去的十多年中,一些历史学家对上述概括提出了颠覆性的认识。他们认为在1500年前后的经济、科学技术、航海、贸易以及探索开拓方面,亚洲与中东国家都是全世界的引领者,而那时欧洲刚走出中世纪进入文艺复兴时期。这些历史学家认为,当时的欧洲要远远落后于世界其他地方的许多文明,直到1800年才赶上并超过那些领先的亚洲国家。因此,西方崛起是比较晚近才突然发生的,这在很大程度上都归功于其他文明的成就,而不仅仅取决于欧洲本土发生的事情。——摘编自杰克·戈德斯通《为什么是欧洲?——世界史视角下的西方崛起(1500-1850)》评材料中关于西方崛起的观点。(12分)
(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答案1:赞成第一种观点:西欧是近现代文明的发源地,亚非拉文明主要来自西欧文明。
理由:西欧崛起主要由内因决定,西欧崛起并将先进文明传播到落后地区,成为文明交往的中心。
从历史上看,希腊民主政治和罗马法制为近现代西方政治奠定了基础。
从经济上看,西欧是近代资本主义发源地,新航路开辟打破了世界各地相对孤立隔绝的状态,商业革命为世界市场形成创造了条件,两次工业革命源于西欧,最终促成了世界市场的形成,确立了西欧对全世界经济、政治、军事的控制,促成了西欧文明的扩散。
从文化思想上看,近现代思想解放运动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等源于西欧,对促进亚非拉文明进步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在国际关系领域,西欧崛起和与之相伴的殖民征服,将先进的文明传播到那里,进一步推动了亚非拉文明的发展。
综上所述,西欧崛起主要源于内因,其它文明成就主要归功于西欧崛起的文明成就,西欧是世界文明交往的中心。
答案2:赞成第二种观点:世界文明成就应归功于世界各文明的交融。
理由:
第一、人类历史是一部漫长的历史,很久以来形成了许多文明中心,如中国古代文明,西亚文明、美洲文明、印度文明等,它们都是各地区先进文明。在中国文明发达之际的宋元时期,西欧正处于黑暗的中世纪。
第二、西欧崛起除了自身因素发挥作用外,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其它文明的交融。的确,西欧崛起有很多因素来自于内部,但是文明本身具有多样性多元性统一,文明的交往是双向的,方式多样。如向近代过渡时西欧崛起受到中国文明的四大发明的影响,中国火药、罗盘针、印刷术、造纸术等传入欧洲后,对推动欧洲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迈进起到重要作用。2、2012年河北省普通高考模拟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41.(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史学界对17,18世纪中国社会发展状况有着不同的看法。一些学者认为这一时期的中国社会几乎陷于停止状态。早在18世纪,亚当·斯密就认为中国社会似乎“停滞于静止状态”了。德国哲学家赫尔德在1787年出版的《关于人类历史哲学的思想》中,也对当时中国社会的状态持同样的看法,认为这个帝国的“体内血液循环已经停止,犹如冬眠的动物一般”。而早期近代化研究者认为,这一时期的中国社会状况具有双重特点,一方面它标志着中国传统社会达到了繁荣昌盛的顶峰;另一方面,它将明朝中后期以来中国社会从传统向近代的转型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摘编自罗文兴《被误读的中国历史》中国档案出版社
评材料中关于17,18世纪中国社会发展状况的观点。(12分)
(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答案要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当时中国社会的发展几乎处于停滞状态。
依据:封建制度日益腐朽,君主专制空前加强;自然经济占领统治地位,重农抑商,经济的发展受到了一定制约;理学思想等影响深远,严重束缚人们思想,摧残人性;外交上总体奉行“闭关锁国“政策。
第二种观点认为当时的社会是传统社会的顶峰,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转型。
依据: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日益巩固;农耕经济繁荣,商品经济、资本主义萌芽不断发展;对传统儒家思想产生质疑;反映市民生活的文学艺术繁荣。
3、河北省唐山市2011-2012学年高三上学期摸底考试(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众所周知,鸦片战争是英国资产阶级发动的旨在掠夺中国的侵略战争,这场战争后,中华民族陷入了灾难的深渊。直到今天,许许多多的中国人甚至都不愿翻开中国近代史,因为,它留在我们民族记忆深处的是太多的屈辱和辛酸。但是,身处21世纪的中国青年,当我们平心静气地来反思这段历史的时候,从这场战争中,我们除了感受到屈辱之外,还能得到哪些认识呢? 如果没有鸦片战争,中国现在会是什么样子?„„中国人也许至今仍在封建专制的黑洞中三跪九叩„„如果没有西洋文明的强制介入,单靠中国人自身的进化是很难走出封建专制的„„大英帝国用武力打开中国封闭的大门是强盗式的赤裸裸的侵略,但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摘自《中国近代史》
评材料中关于鸦片战争影响的观点。(12分)
(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答案:鸦片战争推动了中国近代化
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逐步加深,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向西方学习,先后兴起维新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使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
鸦片战争后,列强加紧侵略中国,疯狂向中国倾销廉价的商品,掠夺原料,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客观上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鸦片战争后,西方的民主思想传入,中国人先后经历了向西方学习的三个阶段:学科学技术到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再到学习民主科学思想,促使中国人民的思想解放,推动了中国思想的近代化。
4、邯郸市2012年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41.(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拉费伯尔是美国著名的外交史专家,为威斯康星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威斯康星学派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属于“修正派”中的一翼,是对当时主流史学界“正统派”的反动。„„正统派与美国的官方立场一致,将冷战的爆发与延长归咎于苏联,认为“苏联的行动清楚地显示了它对民主选举政治及其结果的毫无信赖;显示了它意欲把整个中、东欧置于自己的独立的支持者统治下的无情信念;苏联渴望空间、卫星国的人力和武装,外加经济资源以及有利于扩展其影响的机会”。声称美国只是为了对战后国际体系“负责任”而不得已应战。修正派则对美国对外政策持批判态度,虽非认为苏联完全无辜,但更多地认为美国负有重大责任。„„此后又出现了融合正统派和修正派观点的后修正派。
评论材料中关于“冷战”责任的观点。(12分)
(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答案1: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应负主要责任的理由:
“冷战”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为遏制共产主义运动蓄意发起的。1946年3月丘吉尔发表“铁幕”演说,主张遏制苏联,对抗共产主义运动。1947年杜鲁门提出美国要运用自己强大的实力援助“自由”国家,“冷战”正式开始,接着又提出马歇尔计划,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面对美国的“冷战”政策,苏联被迫采取反击措施。由此可见,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冷战”应付主要责任。
答案
2、苏联应负主要责任的理由:
苏联极力宣传无产阶级革命,号召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苏联支持世界无产阶级的革命运动,支持世界各国共产党夺取政权。二战后,苏联出于民族利已主义的考虑,推行大国沙文主义,极力在东欧扩张自己的势力。二战后,西欧地区经济困难,社会动荡,有可能在苏联的影响下出现激进的社会变革。综上所述,正是苏联的威胁使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感到恐惧,为稳定资本主义,才不得不发起“冷战”。因此,苏联应对“冷战”局面的出现负主要责任。
(以上内容不是标准答案,仅供老师们阅卷时参考。本题是一个思辩性的题目,答案具有一定的开放性,一般应首先明确观点,然后说明理由,最后要扣题。)
5、河南省六市2012届高三下学期毕业班第一次联考文综试题41.(12分)美国著名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对20世纪的欧洲乃至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状况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诸多令人耳目一新的观点。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在某种意义上说,20世纪历史的进程意味着西方的衰落。伦敦、巴黎和柏林不再左右世界的新闻。它们也不再控制世界上的帝国。受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传统的欧洲体系的崩溃已成为不可改变的事实„„
欧洲除了在进入一个衰落的时期外,还在进入一个成功的时期:它的思想、技术和制度正比以往任何时候更迅速地传遍全球。从根本上说,这意味着欧洲三大革命——工业、科学和政治革命的传播。„„在战后的年代里,越来越多的民众积极地、自觉地卷入了西方化的进程。
当今时代的希望和危险远远超过世界历史上的任何时代。人类还从未看到展现在他们面前如此灿烂夺目的前景,但人类同样也从未见识过潜伏在这种景象后面的蘑菇云。——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运用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论证材料中的观点。
(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多种观点进行论证,或对材料中多种观点进行分析;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答案:
1)(3分)20世纪欧洲走向衰落,丧失政治格局的中心地位。
史实:美苏两极格局形成;第三世界兴起;多极化趋势出现与加强; 2)(3分)20世纪欧洲文明在世界范围内传播,带来了积极影响。
史实:广泛采用机器生产,经济全球进程加快;欧洲民主政治制度被实践应用;民主、科学思想广泛传播;
3)(3分)欧洲文明的传播也给人类社会带来许多弊端
史实:环境污染;贫富差距;金融危机
4)(3分)单纯观点,不写史实(写出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其他问题,如能源危机、欧盟内部矛盾、恐怖主义活动等亦可以给分)
6、上海市虹口区2012届高三上学期期终教学质量监控测试题(历史)西方崛起
西方的崛起曾被视为世界历史中最引人入胜的历程之一。这一进程始于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出现,继之以中世纪欧洲的君主制和骑士制度,经过文艺复兴和大航海时代,结束于西欧和北美对全世界军事、经济和政治的控制。非洲、拉丁美洲和亚洲的人们只有在遭遇欧洲探险或被殖民时才会被提到,他们的历史也就是从欧洲的接触和征服才开始的。
然而,在过去的十多年中,一些历史学家对上述概括提出了颠覆性的认识。他们认为在1500年前后的经济、科学技术、航海、贸易以及探索开拓方面,亚洲与中东国家都是全世界的引领者,而那时欧洲刚走出中世纪进入文艺复兴时期。这些历史学家认为,当时的欧洲要远远落后于世界其他地方的许多文明,直到1800年才赶上并超过那些领先的亚洲国家。因此,西方崛起是比较晚近才突然发生的,这在很大程度上都要归功于其他文明的成就,而不仅仅取决于欧洲本土上发生的事情。
——摘编自杰克·戈德斯通《为什么是欧洲?—世界史视角下的西方崛起(1500~1850)》
问题:(12分)根据材料评论西方崛起的不同观点。
(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答案:(12分)学生需要运用史学理论结合史实的方法辨析题中的两种观点,是对别人的“评价”的再评价,涉及对史实的深入认识,还包括了对史论和方法论的再认识。
史观:(4分)
第一种观点是典型的“欧洲中心论”,在欧洲国家内部寻找其兴起的原因。(2分)
第二观点是全球史观的基本理论。认为“欧洲兴起”,只是人类历史上特定时期的特定产物,强调各社会之间发展的相关性和互动性,将每个地区的发展都视为更为宏大的自然与社会结构运动的一部分。(2分)
史实:(8分)
1、西方崛起于欧洲,的确如此。从公元前6世纪初到前5世纪,古希腊的雅典城邦,通过梭伦改革、克里斯提尼改革和伯利克里改革,确立了高度发达的民主政治,开西方民主政治之先河;古希腊人创立了“人文主义”为核心的哲学思想,史学、文学、戏剧,成
为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古罗马说创造的罗马法律,为近代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提供强有力的思想武器,对近代西方资产阶级民主宪政的确立产生深远影响。经过漫长的中世纪,通过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和资产阶级革命,工业革命走向强大
2、西方的崛起与其他文明成就之间的确存在着重要的关系,但把西方崛起的主因归功于其他文明的成就,显然犯外因绝对论的错误。11~12世纪的西欧,随着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城市复兴,15世纪前后,西欧城市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西欧国家开辟新航路,进行殖民扩张。西欧相继爆发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和资产阶级革命,建立起了适应资本主义发展的政治制度。工业革命的发生,西欧社会发生的上述连锁反应,确立了西方在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科技和军事等领域的绝对优势,并最终形成西方对全球的支配局面。这时的西欧与世界上其他大多数自然经济仍处于主体地位的国家或地区相比,西欧已经崛起了。把1500年前后西方在经济、科技、航海、贸易等方面落后于东方的史实,作为西方崛起较晚的理由是一种形而上学(静止的观点)的错误观点。事实上,西方迈入工业社会的门槛就已经宣告了西方的崛起。
7、美国的崛起:在美洲大陆北部,有一个飘扬着星条旗的国家,它的名字叫“美利坚合众国”,也被称作“美国”。这个国家的出现,虽然只有230年的历史,但却演绎了大国兴起的罕见奇迹。它在欧洲文明的基础上,独创性地走出了一条自己的发展道路,将世界第一经济强国的位置占据了一个多世纪.——《大国崛起》解说词第十集:新国新梦
问题:(12分)叙述世界近代历史上,美国是如何“在欧洲文明的基础上,独创性地走出了一条自己的发展道路”,“演绎了大国兴起的罕见奇迹”?
美国的崛起(12分)
1775-1783年,在欧洲启蒙思想启迪与鼓舞下,北美十三块殖民地人民发动独立战争,推翻英国殖民枷锁,赢得了民族独立。独立战争后,为巩固新生的国家,1787年《合众国宪法》颁布,美国人民运用启蒙思想以及自己的创新,构建了三权分立、民主共和的联邦国家,为随后美国的迅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19世纪上半叶,随着美国工业革命的开展,美国南北两种经济制度之间的固有矛盾迅速激化,并最终引爆了美国内战。这场内战以北方工商业资产阶级的胜利告终,为美国资本主义发展扫清了黑奴制等障碍,随后美国资本主义进入到狂飙发展时期。19世纪70年代,伴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诞生,美国跨越发展并在20世纪初成为世界头号工业强国、“世界工厂”。
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美国成功运用罗斯福新政,成功挽救了美国式资本主义民主制度。
随后,历经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洗礼,二战结束后美国成功登上了“世界霸主“地位,领导资本主义世界和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对抗。
总之,在世界近代历史上,美国正是借助了“欧洲文明的基础”,“独创性地走出了一条自己的发展道路”,“演绎了大国兴起的罕见奇迹”。(12分)
8、上海市宝山区2012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监测试题(历史)来自课本的片段。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打破美国等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封锁遏制,维护世界和平,为国内经济建设创造有利的国际环境,中国政府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开展了积极的外交活动。
——《高中历史》第六分册(试验本)第120页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问题:(8分)简要概述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是如何走向世界的?
答案:
20世纪五十年代,初登国际舞台(或初展外交风采):
50年代初,中国率先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对当代国际关系的重大贡献。1955年,周恩来率代表团出席亚非会议(或万隆会议),倡导求同存异、和平共处的“万隆精神”,使会议取得了成功。20世纪六七十年代,积极拓展外交舞台:
1971年,第26届联大通过决议,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
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应邀访华,双方发表《上海公报》,标志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1979年,两国正式建交。
1972年,中日签署《联合声明》,两国正式建交,中日关系进入一个新时代。20世纪八十年代后,积极拓展多边外交,致力于建立全方位的对外关系: 1991年,中国正式加入亚太经合组织,对推动APEC成员间的交流与合作发挥了积极作用。
2001年,中国被接纳为世贸组织(WTO)成员,标志中国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随着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中国的国际地位日益提高。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针对经济全球化问题,美国前总统克林顿曾说:“如果由于害怕全球化的破坏而希望挡回全球化的力量,我认为是不可取的。”古巴前领导人菲德尔·卡斯特罗则认为全球化“显示了在这个大家居住的星球上我们都是同一条船上的乘客。一小撮乘客居住在豪华的客舱,85%的乘客拥挤在不卫生的船舱里。很显然,这艘船上不公正的事太多了,它很难浮在水面上。它的航程是如此不合理和荒唐,以致它不可能抵达安全的港口。他还说“由于不公正的国际经济秩序,经济全球化并没有使广大的发展中国家从中受益,反而造成„„富国愈富,穷国愈穷”。
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评述如何正确看待世界经济全球化。
答案:(12分)
有利:经济全球化是历史发展的一种潮流,它有利于商品、劳动力、技术和服务的国际流动;有利于国际分工的进一步发展,促进世界经济持续、稳定增长;有效地利用世界各地的资源,加速世界性产业结构调整;为各国提供更多发展机会,极大地丰富和方便了人们的日常生活。(4分,答出2点即可得满分)
不利:经济全球化是发达国家资本在全球的新一轮扩张,在这一过程中发达国家处于主导地位;全球化造成利益分配不均,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贫富差距进一步加大;(4分,每点2分,回答其它不利表现,言之有理者可酌情给分,但总分不得超过4分。)
因此,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机遇与挑战并存,发展中国家应积极应对,趋利避害;争取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各国应积极合作共赢,共同分担经济风险,分享全球化成果。(4分,答出2点即可得满分)10.(12分)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有的学者把明末反封建礼教称之为“启蒙思想”或“启蒙主义”。
这就容易使人们错误地以为16世纪明末的反封建礼教、主张个性解放的运动类似于发生在欧洲18世纪的“启蒙运动”。我认为,上述两种运动在表现形式上不同,18世纪欧洲的“启蒙运动”是以“唤起”理性为特征,而16世纪明末的反封建礼教的运动是以人们的情感释放为特征。前者的结果是:自然科学重大的突破、社会科学基础的建立和资本主义民主制国家的建立。后者的结果是:虽有少数思想家仍然坚持反对封建专制礼教,但在清军入关后封建专制礼教的强化和对批判礼教的文人学士无情镇压,反对封建专制礼教的浪潮被打断了。——汤一介《启蒙在中国的艰难历程》
评述材料中汤一介教授关于明末反对封建礼教和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的观点。(12分)(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参考答案】
第一种观点:同意材料的观点。西方的启蒙思想是在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发展的前提下,在自然科学重大突破的情况下,以科学的理性来唤醒人性的理性,它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并为资本主义社会秩序的构建提出了基本原则。而中国明末的反对封建礼教只是少数思想家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不满的情感释放,既没有引起社会的共鸣也没有推动社会的变革,同时也没有对传统和未来做出理性的说明,所以称之为“启蒙思想”或“启蒙主义”是对其作用的夸大。
第二种观点:不同意材料的观点。中国明末的反对封建礼教同西方的启蒙思想一样,都是在商品经济得到发展的背景下,对封建专制下人性的思考。尽管由于中国明清没有西方发展起来的资本主义经济,也没有形成众多的思想家,但同样也推动了人们对社会现实的思考,同样起到了启蒙的作用。
(12分,如有其他观点,只要言之有理即可)11.(12分)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19世纪40年代,英国开始实行自由贸易政策,大幅度降低了关税,同时与法国等国家签署了减免关税的双边协议。这一政策也推广到欧洲以外,用武力强迫中国等东方国家减免关税、开放市场。„„德意志经济学家李斯特曾尖锐地批评,英国自由贸易理论是把实力不同的国家放在同一起点上,他认为一个国家要从农业社会成功地向工业社会过渡,必须采用贸易保护„„美、德在19世纪中后期都实行了较高的关税政策,贸易保护对两国经济力量的集中起了促进作用,这些托拉斯垄断了国内市场;而英国就不容易形成垄断价格,因为在自由贸易条件下,外国产品的竞争威胁始终存在。——《民族国家与世界经济》
评述材料中李斯特关于自由贸易的观点。(12分)(要求:围绕材料中的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参考答案】
第一种评论:此观点是不正确的。工业革命后世界联系进一步加强,世界贸易进一步发展,英国的自由贸易政策正是世界经济发展潮流的体现,而李斯特对自由贸易政策的否定,是狭隘民族保护主义,是对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的障碍。
第二种评论:此观点正确。工业革命后,英国凭借自己提前强大起来的工业经济,企图通过在全球推行自由贸易政策,来占领落后国家和地区的市场,而李斯特对英国的自由贸易政策进行了批评,正说明他认识到英国自由贸易政策的实质,因而强调对本民族经济的保护。
(12分,任答一种,言之有理即可)
12、(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一、有钱神也怕,无钱鬼亦欺。——选自明朝凌蒙初《初刻拍案惊奇》
二、孙阳春在万历年间(1573--1619年)弃儒经商,他的商业信誉极好,明朝灭亡后,“有持万历间所发之钱券,往易货物,肆中人立付之,不迟疑”。——选自《明清史散论》
三、在繁花似锦的明代商业文化的背后,隐藏着不容忽视的虚假性。如往酒中掺水,甚至妄称所卖的酒是陶渊明埋下的千年古酒,在鸡的肚中塞沙,往猪肉和鸡肉中注水,伪造古董和家谱等。
——选自《明清史散论》
四、地方商帮在经营活动中,总结出许多谚语,例如,“宁叫赔折腰,不让客吃亏”“售货无诀窍,信誉第一条”。——选自《明清晋商的经营文化》
请你为上述材料确定一个较为恰当的历史主题,选择其中的一种经营现象结合明清社会背景加以评析。(12分)参考答案一:
(1)明清时期的商业诚信问题(2分)
第一种经营现象:诚实守信、注重信誉(2分);
背景:明清时期小农经济与市场联系日益密切,城镇经济空前繁荣;出现地域性的商帮如徽商和晋商;社会上对轻视商人的观念也有所改变,一些商人遵守文化传统,合法经营,赢得了良好的信誉。(4分)
评:这种经营现象的出现有利于推动商品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形成诚信经营、顾客至上、重视产品的质量与良好的服务的商业文化氛围。(4分)(其他言之成理者,均可给分)
参考答案二:
(1)明清时期的商业诚信问题(2分)
第二种经营现象:掺假造假、骗取钱财(2分)
背景:明清时期小农经济与市场联系日益密切,城镇经济空前繁荣;出现地域性的商帮如徽商和晋商;人们更加渴望对财富的追求,但部分不法分子缺乏应有的文化素质和相应的法制观念,投机钻营,为牟取暴利,坑蒙拐骗。(4分)(其他言之成理者,均可给分)
评:这种经营现象会有损于商人的形象,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影响正常的经济秩序的运行。(4分)
13、(12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事实说明,不触动封建根基的自强运动和改良主义,旧式的农民战争,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革命,照搬西方资本主义的其他种种方案,都不能完成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民族使命和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要解决中国发展进步问题,必须找到能够指导中国人民进行反帝反封建革命的先进理论,必须找到能够领导中国社会变革的先进社会力量。——摘自胡锦涛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请你结合史实评述材料观点。(要求史实准确,运用恰当,史论结合)
参考答案:
(1)结合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等史实说明不触动封建根基的运动改变不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4分
(2)结合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等史实说明旧式农民战争、资产阶级共和国道路同样改变不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4分
(3)结合十月革命,五四运动有关史实,说明中国人民经过艰辛探索,终于找到了救亡图存的先进理论——马克思主义,终于找到了中国革命最先进领导力量中国共产党(无产阶级),并在先进力量领导下,先进理论的指导下,彻底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彻底改变了中华民族的命运,开启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4分
14、(12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全球化,这个在当今颇为时髦的词,在全球范围内被接受和运用。全球化改变着世界,影响着全球60多亿人的生活。这一全球化浪潮,有人认同,也有人反对。这一历史潮流,冲击着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每一个方面。一个“全”字,包括了人类赖以生存的蓝色星球的整体,涉及了经济、政治、文化各个层面的问题,成了历史新阶段的特征。
格蕾厄姆·汤普森指出:“全球化的思想是一种言过其实的思想。最近30年中所经历的许多相互依存和一体化的情况并不是什么新东西。在某种程度上,我们是在重温具有‘金本位’极盛时期特点的那些话题”——格蕾厄姆·汤普森:《全球化与国内经济政策的可能性》
罗兰·罗伯特把全球化解释为“世界的压缩”,他的话很有意思:“我完全可以不时地滑回到只用‘全球化’这一名词来指自1870年世界已经迅速地向整体性移动的条件(尽管也展示可供选择的道路以及反趋势)。不过,我的意图一直是论证全球化这一总过程(和有时的逆全球化)至少像所谓的世界宗教两千多年前兴起一样持久”。——罗兰·罗伯特:《全球化:社会理论和全球文化》
结合上述材料所反映的核心思想,谈谈你对于“全球化”过程的认识。(12分)
(要求:能够依据题目要求,观点突出,史论结合,文字通顺流畅。)
参考答案(评分思路):
要体现出如下四个方面:
发展阶段:
(1)16世纪开始,在新航路开辟的推动下,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开始出现,开始了全球化的过程;(2)19世纪中期,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以英国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3)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4)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下,完全意义上的全球化迅速发展。
历史必然:依据发展阶段,得出其全球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深远影响:
A 积极:第一,有利于资源和生产要素在全球的优化配置;第二,加速了世界产业结构的调整;第三,方便了人们的日常生活;第四,促使国际关系以协调为主;第五,为解决人类社会发展面临的一些共同问题提供了有利条件。B消极:第一,贫富差距进一步加大;第二,世界经济发展的波动性增强;第三,进一步引发全球性的生态危机;第四,加大世界发展的矛盾性;第五,加剧世界发展的不安定性。第六,全球文化多样性面临挑战。
如何应对(中国):在机遇和挑战的外部形势下,中国的出路是:坚持独立自主、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积极加入区域合作和世贸组织,主动融入经济全球化。抓住机遇,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发挥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优势,加快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能力;科教兴国,加大科教投入,抢先发展高新产业,创造知识资源;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加强南南合作,推动南北对话。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反对霸权主
义、强权政治,在全球化的世界上,只有加强合作,才能求得共同发展,才能解决人类面临的许多问题,才能维护世界和平。
可体现如下论观点:全球化对于发达国家来说,是最大的受益者,利大于弊。其本质是发达国家主导下的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是一把双刃剑,利弊共存;“反全球化”并不是要反对全球化这种趋势,不要全球化。
以上方面并不是孤立的,一定体现出论证的整体性。
15、2012年河南省豫东、豫北十所名校高中毕业班阶段性测试
(三)(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美洲作物之引种中国大多发生在明清时期,其中既有玉米、番薯、马铃薯这样重要的粮食作物,也有花生、向日葵一类油料作物;既有番茄、辣椒、菜豆、番石榴、番荔枝等蔬菜果树,也有烟草、陆地棉这样的嗜好作物和衣被原料,总数接近30种..•„在不长的时间中获得了相当快的发展,不少在今天的作物构成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美洲作物的传播与发展„„适应了人们对营养和享受多方面的需要„„ ——王思明《美洲作物的传播及其对中国饮食原料生产的影响》
材料二:新旧大陆物种的交流当然也包括中国的瓷器、丝绸、茶及一些农作物,诸如茶树、柑摘、櫻桃等输入美洲。欧洲人的饮料一下子丰富起来,他们饮用从中国和印度输入的茶、来自阿拉伯的咖啡和用来自美洲的可可加工成的巧克力。随着热饮的盛行,购置中国瓷制的饮具、炊具成为欧洲家庭的时尚。
说到全球化的启动,人们往往过分强调了新旧大陆文明的碰撞和交流,忽视甚至无视了旧大陆之间文明交流的加强。其实旧大陆之间不同文明的碰撞和交流也是极重要的内容,尤其是欧洲和中国思想文化的交流。―一计翔翔、周百鸣《地理大发现探幽》(二)
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从文明史观的角度谈谈你对全球化的认识。(12分)
评分标准:
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采用整体评分法。一等(12~10分)①紧扣评论对象,观点明确;②合理引用史实,进行多角度评论;③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二等(9~5分)①能够结合评论对象,观点较明确;②引用史实,评论角度单一;③论证较完整,表述清楚。三等(4~0分)①偏离评论对象,观点不明确;②未引用史实;③论证欠缺说服力,表述不清楚。
参考答案:
新航路开辟扩大了人们的视野,第一次建立起全球性的联系,通过贸易、传教等活动,商品、人员、物种实现了世界范围的流动,包括文化在内的不同文明之间交流逐渐频繁;物质文明的交流,正如材料所述的物种的交流,改变了人们的社会经济生活;精神文明的交流,特别是中国与欧洲思想文化的交流,促进了西方现代文明的成长;在世界各种文明的碰撞、交流融合中,世界各地联系进一步加强,全球化不断发展。
16、河南省六市2012届高三下学期毕业班第一次联考(12分)美国著名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对20世纪的欧洲乃至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状况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诸多令人耳目一新的观点。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在某种意义上说,20世纪历史的进程意味着西方的衰落。伦敦、巴黎和柏林不再左右世界的新闻。它们也不再控制世界上的帝国。受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传统的欧洲体系的崩溃已成为不可改变的事实„„
欧洲除了在进入一个衰落的时期外,还在进入一个成功的时期:它的思想、技术和制度正比以往任何时候更迅速地传遍全球。从根本上说,这意味着欧洲三大革命——工业、科学和政治革命的传播。„„在战后的年代里,越来越多的民众积极地、自觉地卷入了西方化的进程。
当今时代的希望和危险远远超过世界历史上的任何时代。人类还从未看到展现在他们面前如此灿烂夺目的前景,但人类同样也从未见识过潜伏在这种景象后面的蘑菇云。——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运用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论证材料中的观点。
(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多种观点进行论证,或对材料中多种观点进行分析;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参考答案:
20世纪欧洲走向衰落,丧失世界政治格局的中心地位(3分)
史实:美苏两极格局形成;第三世界兴起(不结盟运动兴起);多极化趋势加强; 20世纪欧洲文明在世界范围内传播,带来积极影响(3分)
广泛采用机器生产,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欧洲民主制度被实践应用;
民主、科学思想广泛传播;
欧洲文明的传播也给人类带来许多弊端(3分)
环境污染;贫富差距;金融危机(欧债危机)
17、(6分)2011年江苏卷第22题
传统经济社会结构的近代更生常常伴随着迷惘和阵痛。历史学家陈旭麓认为,在这一过程中,“除了旧生产方式逐步解体所产生的苦难之外,还应当有新生产方式破土而出的生机和朝气。如果忠实于历史唯物主义,就不能不承认:历史的主题应当是后者而不是前者。”
运用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论证陈旭麓先生提出的观点。(6分)
(要求:观点理解准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200字左右。)
陈旭麓先生认为传统经济结构的近代更生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并存,但以积极影响为主,我认为是科学的。因为,经济结构变动虽产生了诸如人们收益减少、传统谋生手段的消失、无所事事、百无聊赖、世风日下等负面现象,但经济结构的变动,更促进了中国的
经济近代化,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进而推动社会政治体制,思想文化领域的变革,促使中国融入世界潮流,这是社会进步的重要表现。而且还出现妇女进入近代企业做工,部分女孩创新产品,出口美国,获取收益,也是有力的证明。
18、二战后,欧洲各国的社会福利制度迅速发展。一般说来,现代欧洲各国的福利国家制度主要包括医疗、疾病、养老、事故、失业、住房、教育等方面。其失业保险规定:凡出于年老、残疾、分娩、工伤、失业等原因而全部或部分丧失或暂时丧失劳动能力者,国家将提供一定的社会津贴。除此以外,国家对因公死亡或者伤残的人给予补偿,对有各种困难的人和群体给予补助,同时国家还实行社会救济制度,成立社会保险的专门机构,以保障每个人的最低生活水平。
——《摘编自刘玉安《北欧福利国家剖析》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简要评述欧洲福利国家制度。
参考:社会福利制度发展迅速;福利保障内容全面,范围广;制度完善。
评:福利制度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大规模运用,是二战后西方国家发展经济巩固统治的重要政策,有利于西方国家经济的恢复,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的稳定。但它妨碍了竞争、制约了效率,加重了财政负担,造成了许多社会问题。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对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过程,西方学者存在着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沃勒斯坦认为:“15世纪末16世纪初,一个我们所知的欧洲世界经济体产生了„„现代资本主义的技巧和现代科学技术„„使这个世界经济体得以繁荣、增值和扩展。”而佛兰克认为:“正如历史学家所知道的,欧洲人以欧洲为中心组建了一个世界„„人们甚至丝毫没有想到,也许还有另一条相反的道路,也许是世界创造了欧洲。”
依据上述材料,评价关于经济全球化的相关观点。
(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解析:此题可以任选一种观点加以论述:
第一种观点“欧洲创造了世界经济全球化”可以从地理大发现、新的经济因素的发展、经济侵略方式、殖民扩张手段、科技进步等方面加以论述;
第二种观点:“世界的发展创造了欧洲,推动了全球化”:可以从市场、资本、劳动力、资源、国际组织的建立、区域经济的推动、东西方的对比等方面加以归纳即可。20.(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中国的现代化是被延误了的现代化。为什么一个前现代世界长期发展领先地位的悠久文明,在向现代化世界的转变过程中如此步履维艰、艰险迭起呢?对于这一问题,学术界形成了两种不同的基本观点:一种观点可称之为外因论,认为主要是由于外来资本主义的渗透和帝国主义的侵略造成的,“侵略——反侵略”是这一研究取向的基本分析框架;另一种观点可称为内因论,即认为中国现代化延误的主要症结在于传统文明的落后性,制度的独特性,中国历史发展的停滞性等内在弱点。“传统——现代性”的对立是这种解释的分析框架。——罗荣渠《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延误》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选取材料中关于中国现代化被延误原因的其中一种观点进行评析。(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解析】
此题为开放型题,只要求学生选取一种观点作答即可,要求考生论述观点明确,坚持史论结合,语言条理清晰,言之成理即可。
本题采用分层评分法,按以下四个递进的层次评分:(12分)
第一个层次,有观点但无论述,给1——2分;
第二个层次,有明确的观点,能从一个角度并结合史实论述,给3——6分
第三个层次,有明确的观点,能从多个角度分析,史实准确,给7——10分
第四个层次,观点明确,分析角度多维,史实准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给11——12分
【参考答案】
观点一:外因论
政治:列强通过侵略战争迫使中国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破坏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如享有领事裁判权,把持中国海关行政权等,直至操纵中国的内政外交;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统治秩序逐步确立,使中国近代化失去了独立发展的可能性。造成近代中国局势动荡,缺乏稳定的环境。
经济:利用种种特权,对中国商品输出和原料掠夺,把中国变成了它们倾销商品的市场和取得廉价原料的基地,中国的民族工业和传统手工业遭到排挤和打击,开始把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扩大对中国的资本输出,如在中国办工厂、银行,修铁路、开矿山等,以掠夺资源、市场和劳动力,控制中国经济命脉,掠取高额利润,压制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观点二:内因论
没有资本原始积累,缺乏机械化操作技术,缺少科技人才;传统的政治体制没有受到根本的冲击,守旧势力的反对与阻挠;自然经济长期居主导地位,工商业发展受到阻碍;传统观念的束缚,重农抑商思想的阻碍等;太多的政治运动、社会动荡影响了中国现代化进程。
21、(12分)阅读下列材料:
在汉语中,有些外来事物名称前面常常加有“夷”“胡”“番”“西”“洋”等字,如“夷情”“胡琴”“番薯”“西学”“洋房”,其中“夷”“胡”“番”多见于古代词语,“西”“洋”的出现晚一些,而“洋”字又要比“西”字晚。虽然“洋”字是以上诸字中最晚出现的一个,但在历史上,由它所构成的词语却是最多的,如“洋布”“洋钉”“洋行”“洋历”“洋楼”“洋炉”“洋人”“洋奴”,我们称这类词语为“洋”族
词,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上半期是“洋”族词的鼎盛时期,有400多个。可是,到了后来,“洋”族词的数量急剧下降,在《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第3版)中可以查到的“洋”族词只有33个了。
谈谈你是如何看待“洋族”词的兴衰与近代中国社会的变迁的?(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评分标准】
第一等级(0—4分):能比较完整地叙述“洋族”词的兴衰历程,但对它背后的原因缺乏清晰的认识。
第二等级(5—9分):能比较完整地叙述“洋族”词的兴衰历程,并且能看到兴衰背后的原因。如其兴起与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相关,也与中国的近代化相始终;其衰落一方面由于政治原因,另一方面也由于中国日益走向现代化。
第三等级(10—12分):能比较完整地叙述“洋族”词的兴衰历程,能看到兴衰背后的原因,并且能得出一些综合的认识:如认识到洋”族词的兴衰反映了盲目崇洋与盲目排外两种心理的较量;对外国事物要有理性的态度,去粗取精,有选择性地接受。
【参考答案】
古代中国曾以“天朝上国”的心态看待西方文明,以“夷”“胡”“番”见多说明这一点(2分)。
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国门被打开,中国在沦为半殖民地社会过程中,西方的文化的优越性展现在国人面前,先进的中国人也在向西方学习来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2分)在这一复杂的过程中,对西方文明以“洋”字冠头称呼最多,显示了一边是崇尚、向往,一边是排斥、鄙视的心态,人们在这两者中间通过长时间地犹豫、徘徊,这一过程也是在向近代化迈进的过程;最终还是接受了洋货洋物(2分)。而在这中间“洋”族词不仅给外来事物以指称,而且也帮助人们去认识外来事物,可是,当人们接受了外来事物之后,“洋族”词就像是实现了它的价值,完成了它的使命,渐渐地退出了历史的舞台(2分),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综合国力的增长、改革开放和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洋族”词更多成为一种历史的名字(2分)。
因此,“洋族”词的兴衰反映了盲目崇洋与盲目排外两种心理的较量;对外国事物要有理性的态度,去粗取精,有选择性地接受,也反映中国的日益现代化和民族的自信(2分)。
22.(2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世界历史表明,西方文明在19世纪实际上已成为全球社会的典范。即使是那些倡导反对西方统治的殖民地领导人,他们都要求用以欧洲母国为典范建立起来的独立国家来取代西方的殖民统治。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结合所学知识,评述其关于“西方文明”的观点。(20分)(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答案】
观点一:赞同西方文明在19世纪实际上已成为全球社会的典范这一观点。理由如下:(1)政治方面:资本主义制度在全球范围内确立。例如:英国1832年议会改革,进一步完善资本主义代议制度;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美国1861~1865年南北战争;19世纪六、七十年代德、意的统一;1868年开始的日本明治维新;中国的维新变法运动;等等。(8分,举出两点即可)(2)经济方面: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成为时代潮流(或两次工业革命的展开)。例如:19世纪中期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厂;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初步发展;等等。(6分,举出两点即可)(3)思想文化方面:资产阶级思想文化成为时代主流。例如:自由主义思潮成为19世纪主流思想;19世纪西方近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电的发现和广泛应用、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达尔文进化论);等等。(6分,举出两点即可)观点二:不赞同西方文明在19世纪实际上已成为全球社会的典范这一观点。理由如下:(1)政治方面:资本主义民主制度只是在少数国家确立,绝大部分国家或沦为西方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或依然处于封建专制统治之下。例如:资本主义民主制度只在欧洲、北美及亚洲几个国家确立(英、美、法、德、俄、日、意等国);亚、非、拉美等绝大部分国家沦为西方列强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8分,举出两点即可)(2)经济方面:从世界范围看,自然经济(或农耕经济)在绝大部分国家仍处于主导地位。例如:工业革命只是在少数国家完成;中国等绝大部分国家自然经济(或农耕经济)仍处于主导地位。(6分,举出两点即可)(3)思想文化方面:不仅是自由主义,民族主义和社会主义亦与自由主义并列成为当时社会的三大主流思想。例如: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发展、民族主义的兴起等。(6分,举出两点即可)(任答一种观点,言之有理即可)23.(12 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中世纪的西欧,由于基督教文化共同体的长期存在和封建割据,民众首先认同自己是基督徒,其次是某个地域的人,对国家的认同感淡薄,同时国家也没有明确的主权。„„从15 世纪末开始,民族国家开始形成,国王成为认同的象征,共同的经济制度、以相同法规为基础的社会生活的形成使民族国家的根基不断巩固。但是,王权日益暴露出专制与狭隘的本性,成为资本主义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障碍,启蒙思想家发出了“专制之下无祖国”的呼声。英国和法国经过革命,消灭了封建制度,建立了民主制。以人民主权取代了君主主权,大大加强了民族认同感。尤其是法国大革命期间反对外来武装干涉,激发了人们的民族意识。一般认为西欧民族主义诞生于法国大革命时期。
材料二:欧洲民族国家的演变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500 年到法国大革命,为欧洲民族国家的孕育和成长阶段,欧洲各主要国家都在从中世纪的等级君主制向绝对主义的王朝国家转变;第二个阶段从法国大革命开始到二战结束,为欧洲民族国家的扩张阶段,民族国家的概念和民族主义的浪潮由法国大革命起始传播到了整个欧洲,激发了其他国家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统一的浪潮,并由此导致了欧洲剧烈的动荡与冲突;第三个阶段是二战后从欧共体到欧盟的发展,显示出欧洲民族主义和民族国家在共同发展中开始了某种新融合。——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民族主义在历史进程中对欧洲的影响。(12 分)(要求:围绕材料中的观点进行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答案】
民族主义对近代欧洲的历史进程产生了巨大的积极推动,也存在负面影响。
其对欧洲的崛起所发挥的建设性作用主要表现在:作为一种“资本主义精神”,推动民族国家的建设,通过赋予尊严感来动员民族大众,激发民族国家的经济活力,促使民族国家崛起。①在政治上,推动各国由基督教神权下的松散政治体成长为封建王权强国,然后以革命方式推动它们成长为资本主义民主国家;②在经济上,推动了各国纷纷提升经济实力,重视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先后以科学革命、产业革命的方式使欧洲成为世界经济中心;③文化上,促使各国在二战中团结对抗法西斯,也促使欧洲在二战后的两极对抗背景下选择一体化道路,形成了逐渐统一的欧洲共同价值观。
但是在民族主义的作用下,近代欧洲的崛起实际上是分散的、起伏的和具有竞争性、冲突性以及强权性的民族国家的崛起,各国之间明争暗斗、称雄争霸、战争四起,战争的规模和惨烈的状况达到了空前的程度。民族主义所导致的国际争霸战争对欧洲的整体发展具有极大的负面影响,民族主义对近代欧洲崛起中的腥风血雨乃至欧洲最终的衰落负有责任。
24.(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费希特在他的这个系列的演讲中详细地分析了这种拯救德意志民族、彻底改造人类的新教育的各个方面,并最后以他那消除旧世界、创造新世界的先验哲学观点阐明了这种民族教育的精神实质„„他认为,“这种需要加以培养的精神本身直接体现了对祖国的高度热爱„„从这种爱中自然会产生出保卫祖国的勇士和安分守法的公民” „„这样,“精神的本质就把我们完全摆脱一切压迫我们的苦难的解放事业同我们光复民族和振兴祖国的事业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了一起” „„这部著作在亚洲有两种相反的遭遇。在日本,军国主义思想家一直在歪曲和滥用这部著作,以至文部省把它编译于《关于时局之数据》中,免费颁发给全国文教部门,用以论证大和民族优越论„„抗日战争时期的《对德意志民族的演讲》全译本,对我国人民的浴血抗战作出了自己的贡献。但这些作者和译者,都有一个共同的缺点,那就是只着眼于民族解放的方面,而忽视了建立理性王国的社会解放,而这就使读者看不到费希特是一位把爱国主义与世界主义、民族主义与民主主义集于一身的伟大思想家。坚定不移地走人类文明的康庄大道,既热爱自己的祖国,又坚持世界大同的理想,既反对狭隘的民族主义,又反对列强的霸权主义,这才是《对德意志民族的演讲》这部世界名著的真谛。——梁存秀《论费希特〈对德意志民族的演讲(1807 年)〉
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评费希特的民族主义观在亚洲的影响。(12 分)
【答案】
(1)对日本的影响及原因:明治维新后制定称霸世界的大陆政策;以费希特的观点来论证大和民族优越论,为其对外扩张进行舆论准备。
(2)对中国的影响及原因:近代史上遭受列强的侵略,特别是抗日战争使中华民族到了亡国灭种的边缘,以费希特的观点激励中国人民的抗日斗志。
(3)中日作者和译者对于费希特的观点缺乏全面了解;片面强调爱国主义、民族主义,而忽视了其世界主义、民主主义的一面。
第五篇:2018河南高考历史天一模拟试题
2017届高三阶段性测试
24.殷商西周时代,天道、鬼神观念一直是社会统治思想,“天道”规范“人事”。春秋时期,“人事”则不再遵从“天道”的安排,表现出独立运动的趋向。这一变化反映出 A.强调民的作用的民本思潮萌发 B.礼乐文化秩序已经瓦解 C.人重于神的人文思思初步形成 D.传统社会秩序出现动摇
25.西汉前、中期两个判然对立的社会集团—孺生和“文法吏,在后期渐趋合流,形成了一个全新而有长久生命力的社会阶层—士大夫。西汉后期“士大夫”形成的主要因素是
A.‘统制经济”的实施 B.褚候势力的削弱
C.“独尊儒术”的提出 D.察举制度的实行
26.北宋仁宗、英宗时,朝廷财政收人较之太宗时已增长五六倍,却出现了“太宗时能余大半而前者不敷支出”的现象。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中央集权加强致使新弊渐生B.社会经济发展趋向滞缓 C.经济格局变动形响财政收支D.国家局部统一渐显弊端
27.黄宗旅在《明夷待访录》中指出:“天子批红,天子不能尽,则宰相批之。”对此的正确理解应是A.宰相制度可以化解君主专制的弊端B.内阁制度能够有效控制皇权的膨胀 C.宰相批阅奏章具有分割君权的作用D.君臣关系融洽有利于政治正常运作 28.表1呈现的变化反映了当时的中国
A.面临国际市场上的竞争 B.农产品商品化程度下降 C.经济结构变化并不明显 D.关税主权保护意识增强 29.陈独秀在《吾人最后之觉悟》中指出,中国抛弃沿袭数千年的“官僚的专制的个人政治”、实行“自由的自治的国民政治”,有赖于全国人民在政治上的真正觉悟。这表明陈独秀 A.认为民众普迫支持实行民主政治 B.对民国初年的民主政治寄予期望 C.强调民众有选择政治制度的权利 D.主张重视培养国民现代政治意识 30.表2 1937-1945年按战前价格计算的纸币发行值
注:此为每年12月份的数字,1937年和1945年的指定月份除外。
遗成上述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A.国民政府正面战场失利 B.国民政府军费支出迅猛攀升 C.民族工业发展陷于困境 D.战时通货膨胀局面持续剧烈 31.“一五”期间,由国家计委统配的物资数量从1953年的112仲增加至1957年的231种,由中央各部门管理的物资数量由1953年的115种增至1957年的301种。这种分配倒制度的实行
A调控了灾害造成的物资短缺B.将物资管理分配纳入计划体制 C.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D.加速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32.罗马帝国时期,查士丁尼《法学总论》指出:罗马人民所适用的,一部分是自己特有的 法律,另一部分是全人类共同的法律。罗马人民所适用的这两部分法律中 A.自然法是全人类共同的法律B.万民法是罗马人民特有的法律 C.成文法是全人类共同的法津D.市民法是罗马人民特有的法律
33.1687年,牛顿发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他对支配天体运动的若干定律的发现,推动了启蒙运动,并对政治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形响。由此可见,牛顿的发现推动启蒙思想家 A.相信存在着控制人类社会的自然法则 B.发现了支配人类的水远不变的法则 C.提出了自由放任主义理论的一般原则 D.宣扬国家权力高于教会的基本原则
34.20世纪30年代,美国有一种很有形响的论调,认为美国的经济困难是由缺乏计划造成的,经济没有统一的规划以保证企业生产正常的数量,以正常的价格出售,因此出现了经济的不平衡、失业增加。持此论调的人
A.主张建立失业保险制度 B.倡导生产决定需求 C.要求实施公平竞争法规 D.强调加强产业竞争
35.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其对人力物力资源的空前破坏使人们充分注意到,有必要找到某种方法来对其加以控制,以摆脱国际混乱局面,使战争“不仅是不可想象的,而且是不可能的”。这一认识A.引发联合国势力的扩张 B.推动了欧洲共同体的成立 C.使不结盟运动得以创建 D.促进了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4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材料一 宋代江浙地区的农业单产217市斤/市亩,清中期单产421市斤/市亩。一般农户的耕地面积却明显缩小,宋代为15市亩,清中期则为9.22市亩,鸦片战争前江浙地区的劳动生产率1941公斤/户,还不到英国16世纪劳动生产率的40%,比明代中叶下降了11个百分点,比宋代1 628公斤/户上升大约20%。明代中期大概是中国传统社会劳动生产率最高的年代,劳动生产率是2173公斤/户,同期英国一般农户每年大的产粮5007公斤,相当于中国的两倍有余。—摘编自候建新《杜会转型时期的西欧和中国》
材料二 1700-1750年英国发生了农业革伞。欧洲主要国家近代农业革命具体的时间表是:法国为1750-1760年,瑞士为1780-1790年,德国、丹麦为1790-1800年,奥地刊、意大利、瑞典为1820-1830年,俄国、西班牙为1860-1870年。农业中土地关系的革命性变化及由此带来的生产技术和经营方式的变化,都在排斥着劳动力。土地关系的变革解除了农民对领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劳动者只有当他不再被束缚于土地,不再隶属于他人的时候,才能自由支配自身,农业革命中对农民的剥夺、赎买等手段,形成了一大批一无所有的劳动者,土地的集中、集约经营和节省劳幼,以及农业技术的发展,使农村出现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摘编自高德步、王钰《世界经济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宋代至鸦片战争前中国社会的劳动生产率状况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原因。(13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给合所学知识,概括欧洲近代农业革命的特点,并加以简要评价,(12分)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据蒋廷翻《中国近代史》及其他史著史料记载,1792年马戛尔尼特使访华,送乾隆帝的礼物都是英国上等的出品。英政府给马戛尔尼的训令要他竭力迁就中国的礼俗,唯必须表示中英的平等,交涉的目的有好几个:
半个世纪以后,马戛尔尼曾提出的要求,中国都接受了,结合材料与所学近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马戛尔尼访华目的与结果”,自行补充两个“目的’,并就所补充的“目的“简要阐述其“结果”(要求:明确写出所补充的“目的”,阐述“结果”须有史实依据)。
44.【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材料 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废隋五珠钱,改行开元通宝钱。新钱十文重一两,一千文重六斤四两。唐王朝还严刑禁止盗铸,犯者处死,家口没官。开元通宝钱被认为“轻重大小最为折中”,便于流通,所以一直到高宗乾封前,新钱流通很稳定。但是,私铸问题未能禁绝,而且日益严重,恶钱转多。故乾封元年(666年),改铸乾封泉宝,重二珠六分,以一当旧钱(开元通宝)十。结果因为它的休积大、重量也大,流通不便,以致“商贾不通,来帛蛹贵”,难于使用,不得已又恢复使用开元通宝钱。从高宗乾封到玄宗开元年间,官铸扩大了,但私钱也开始增多,“犯法日蕃”。虽经官府多方禁毁,均无多大效果,严重影响着物价的稳定,—摘编自郑学檬等著《简明中国经济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高祖币制改革的主要措施。(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高祖币制改革的影响。(9分)
45.【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材料 第二次世界大战没有形成彻底的和平解决方案,而是像第一次世界大战正式结束时的状况一样混乱。对抗德国和日本的主要同盟国在很多场合会面,真诚地希望建立一个能避免凡尔赛错误的和平解决方案,同盟国讨论的最主要结果是在建立联合国方面达成了一致。像国际联盟一样,联合国为谈判和争论提供场所,但它也成了致力于解决农业、劳工和其他类似世界问题的更专门化的国际机构。虽然联合国在维持和平方面遇到了很多困难,但这一组织在各种各样的国际政治和救援行动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它还召开关于童工、妇女地位和环境保护等问题的意义重大的会议。—摘编自[美]皮特·N.斯特恩斯等著《全球文明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联合国建立的背景。(6分)
(2)报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联合国建立后的历史影响。(9分)
46.【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材料 1898年,张之洞发表了名著《劝学篇》,使国人深刻意识到“五知”的重要性:(1)知耻,耻不如日本,耻不如土耳其,耻不如暹罗,耻不如古巴;(2)知惧,惧为印度,惧为越南缅甸朝鲜,惧为为埃及,惧波兰;(3)知变,不变其习不能变法,不变其法不能变器;(4)知要,中学考古非要,致用为要,西学亦有别,西艺非要,西政为要;(5)五知本,在海外不忘国,见异俗不忘亲,多智巧不忘圣。
他的《劝学篇》中还有“西学之中,西艺非要,西政最要”“政尤急于艺”的提法。张之洞说,不可改变的是基本的人际关系,而不是法律和制度;是圣人之道,而不是机器和工具;是人的思想和意图,而不是那些奇技和淫巧。向外国人学习并不可耻,因为孔于自己不是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吗?中国历史本身就充满了制度性变革的事例„„创设厘金、创建长江水师,设立新疆省、建造汽船和开通电报线路,所有这些都表明变革是不可抗拒的。—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张之洞“五知”的主要内容及其发表《劝学篇》的目的。(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张之洞的变革思想。(6分)
2016-2017学年高中毕业班阶段性测试
(四)文科综合.B卷历史参考答案
1~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
24.D 25.C 26.A 27.C 28.A 29.D 30.B 31.B 32.D 33.A 34.C 35.B 40.答案要点(1)状况:宋代至明代巾期,劳动生产率有所发展;明代巾期至清代,劳动生产率发展步伐基本停止乃至衰减,与欧洲的差距拉大。(4分,言之成理即可)
原凶:宋明,水利工程的兴修、耕作技术的改进与农产品商品化趋势加强。明清,人口增长较快、人均占有土地量下降,每亩土地实际上投入了更多的劳动力;缺乏技术、资金,生产组织并无革命性的变化。(9分,言之成 理即可)
(2)特点:由英国波及到欧洲其他主要国家;各国农业革命出现于工业革命前后;农业体制出现重大变革。(6分,言之成理即可)
评价:推动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促进了人口增长,农业劳动力人口比例的减少;为工业革命和工业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资金积累、国内市场和雇佣劳动力(即欧洲近代农业革命为工业革命准备了必要的条件,是工业革命的前提;但却牺牲了农民利益)。(6分,言之成理即可)41.答案要点示例1:目的:英国希望中国加开通商口岸。(3分)
结果:鸦片战争后,《南京条约》规定中国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和上海五处通商口岸(或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天津条约》增开沿海沿江十处通商口岸)。(3分)示例2:目的:英国希望中国有固定的、公开的海关税则。(3分)结果:鸦片战争后,《南京条约》规定巾英协定关税。(3分)
示例3:目的:英国希望小国给英国商人提供一个居住及贮货的小岛,如同葡萄牙人在澳门一样。(3分)结果:鸦片战争后,《南京条约》规定中国割香港岛给英国。(3分)
(评分说明:任意答对其中两处“日的与结果”,表述合理、史实正确即可得全分;其他答案符合逻辑,酌情给分)44.答案要点(1)措施:废五铢钱,行开元通宝钱;规范钱币的重量与体积标准;严刑打击盗铸货币的行为。(6分,言之成理即可)
(2)影响:为国家确立了长期的标准性流通钱币;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私铸钱币现象严重,影响物价稳定;引发了新的币制改革。(9分,任答3点,言之成理即可)
45.答案要点(1)背景:二战过程中,同盟国未能提提出彻底的和平解决方案;同盟国希望避免《凡尔赛和约》的弊端;同盟国继续保持战时合作关系,加强协商讨论;国际联盟名存实亡。(6分,任答3点,言之成理即可)
(2)影响:打破了西方长期主导国际关系的格局;为国际谈判、争论和世界发展问题提供了场所平台与专业化机构,并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未能真正有效地维护世界和平。(9分,言之成理即可)
46.答案要点(1)内容:看清外国入侵的危险;知晓改革的方法;遵循传统道德。(3分,言之成理即可)目的:维护清朝统治,挽救民族危机。(6分,言之成理即可)
(2)评述: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关头,极力宣扬变革的必要性,顺应时代的要求;他将文化价值系统作为“体”,而将政治、经济视为“用”,体现了其传统的体用观已发展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反映了他的文化保守主义主张和保卫民族文化的倾向,但在政治上并不保守,希望进行制度性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