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农委等关于加快推进本市农业旅游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

时间:2019-05-14 07:18:0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市农委等关于加快推进本市农业旅游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市农委等关于加快推进本市农业旅游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

第一篇:市农委等关于加快推进本市农业旅游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

国家旅游局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的通知 旅发[2009]50号

颁布时间:2009-12-3发文单位:国家旅游局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旅游局(委):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国发[2009]41号,以下简称《意见》)已经发布实施。这是我国旅游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纲领性文件。为认真贯彻落实《意见》,促进新时期旅游业又好又快发展,现就有关要求通知如下:

一是要全面准确把握《意见》的基本内容。《意见》在总结我国旅游业发展成就和经验的基础上,从全局的高度,提出了推动旅游业发展的总体思路、基本原则和主要任务。全国旅游系统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全面准确把握《意见》的基本精神。要把贯彻落实《意见》同国家扩大内需、转变发展方式、推进经济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总体要求结合起来;要把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要求体现到推动旅游发展的实际工作中去。要进一步解放思想,破除各种有碍旅游发展的思想禁锢;要进一步深化改革,破除影响旅游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要进一步扩大开放,为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创造条件;要切实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不断增强引导全行业发展的能力,努力推动中国旅游业实现转型升级和走内涵式的发展道路,走内涵式的发展道路,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

二是要着力解决旅游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要以贯彻落实《意见》为契机,推动三大市场平稳较快发展,在继续繁荣国内旅游市场的同时,力争尽快实现入境旅游市场的恢复。要提升旅游服务质量,牢固树立以游客为本的意识,下大力解决游客反映强烈的服务质量问题。要进一步规范旅游市场秩序,加大打击非法从事旅游经营活动的力度,切实维护游客合法权益。要加强旅游人才队伍建设,通过提高从业人员素质来提高旅游业的发展水平。要采取有效措施,在旅游节能减排上见到成效,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是要努力开创旅游业发展的新局面。《意见》提出了新时期中国旅游业发展的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各地旅游部门在贯彻落实中,要深入调查研究,结合本地区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要适应大众化旅游发展需求,进一步转变工作职能,提高旅游公共服务能力,为旅游者出游和旅游企业发展提供更多便利。要创新工作方式,探索有利于旅游业发展的新办法,搭建有利于提高工作成效的新平台。要创新旅游发展的体制机制,为各类企业发展创造条件。要进一步理顺政府、行业协会和企业之间的关系,鼓励和支持旅游管理体制改革。

四是要切实做好贯彻落实的各项工作。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旅游行政管理部门要按照当地政府的统一部署,做好《意见》任务的分解落实工作。要加强工作指导,帮助基层研究解决贯彻落实《意见》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要根据《意见》中提出的导向性政策,加强协调,制定可操作的具体办法。要围绕《意见》,做好2010年的工作安排,并将贯彻落实《意见》的情况报国家旅游局。各地要会同有关部门对《意见》的贯彻落实情况开展督促检查,国家旅游局将适时组织对各地贯彻落实情况进行检查,总结推广各地在贯彻落实《意见》中的经验和做法特此通知 国家旅游局 二〇〇九年十二月三日

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

国发〔2009〕41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旅游业是战略性产业,资源消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旅游业快速发展,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体系日趋完善。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日益增长的大众化、多样化消费需求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为充分发挥旅游业在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等方面的积极作用,现就加快发展旅游业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开放,加强统筹协调,转变发展方式,提升发展质量,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

(二)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破除体制机制性障碍,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实现速度、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坚持以人为本,安全第一,寓管理于服务之中,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旅游消费需求;坚持以国内旅游为重点,积极发展入境旅游,有序发展出境旅游;坚持因地制宜,突出优势,推动各地旅游业特色化发展;坚持节能环保,合理利用资源,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三)发展目标。到2015年,旅游市场规模进一步扩大,国内旅游人数达33亿人次,年均增长10%;入境过夜游客人数达9000万人次,年均增长8%;出境旅游人数达8300万人次,年均增长9%。旅游消费稳步增长,城乡居民年均出游超过2次,旅游消费相当于居民消费总量的10%。经济社会效益更加明显,旅游业总收入年均增长12%以上,旅游业增加值占全国GDP的比重提高到4.5%,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12%。每年新增旅游就业50万人。旅游服务质量明显提高,市场秩序明显好转,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力争到2020年我国旅游产业规模、质量、效益基本达到世界旅游强国水平。

二、主要任务

(四)深化旅游业改革开放。放宽旅游市场准入,打破行业、地区壁垒,简化审批手续,鼓励社会资本公平参与旅游业发展,鼓励各种所有制企业依法投资旅游产业。推进国有旅游企业改组改制,支持民营和中小旅游企业发展,支持各类企业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兼并重组,培育一批具有竞争力的大型旅游企业集团。积极引进外资旅游企业。在试点的基础上,逐步对外商投资旅行社开放经营中国公民出境旅游业务。支持有条件的旅游企业“走出去”。要按照统筹协调、形成合力的要求,创新体制机制,推进旅游管理体制改革。支持各地开展旅游综合改革和专项改革试点,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探索旅游资源一体化管理。旅游行政管理及相关部门要加快职能转变,把应当由企业、行业协会和中介组织承担的职能和机构转移出去。五年内,各级各类旅游行业协会的人员和财务关系要与旅游行政管理等部门脱钩。

(五)优化旅游消费环境。逐步建立以游客评价为主的旅游目的地评价机制。景区门票价格调整要提前半年向社会公布,所有旅游收费均应按规定向社会公示。全面落实旅游景区对老年人和学生等特殊人群门票优惠政策。增加旅游目的地与主要客源地间的航线航班、旅游列车,完善旅客列车车票的预售和异地购票办法。城市公交服务网络要逐步延伸到周边主要景区和乡村旅游点,公路服务区要拓展旅游服务功能。进一步完善自驾车旅游服务体系。规范引导自发性旅游活动。博物馆、金融服务网点、邮政服务网点等在旅游旺季应适当延长开放和服务时间。各类经营场所的公用厕所要对游客开放。建立健全旅游信息服务平台,促进旅游信息资源共享。广播、电视、报刊、网站等公共媒体要积极开设旅游栏目,加大旅游公益宣传力度。

(六)倡导文明健康的旅游方式。在全社会大力倡导健康旅游、文明旅游、绿色旅游,使城乡居民在旅游活动中增长知识、开阔视野、陶冶情操。景区景点、宾馆饭店和旅行社等旅游企业要通过多种形式,引导每一位旅游者自觉按照《中国公民国内旅游文明行为公约》和《中国公民出境旅游文明行为指南》文明出行、文明消费。旅游者要尊重自然,尊重当地文化,尊重服务者,抵制不良风气,摒弃不文明行为。出境旅游者要维护良好的对外形象,做传播中华文明的使者。

(七)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建设旅游道路、景区停车场、游客服务中心、旅游安全以及资源环境保护等基础设施。实施旅游厕所改扩建工程。加强主要景区连接交通干线的旅游公路建设。规划建设水路客运码头要充分考虑旅游业发展需求。加快推进中西部支线机场建设,完善旅游航线网络。确保景区和交通沿线通信顺畅。加强重点城市游客集散中心建设。力争通过五年努力,全国所有A级景区旅游交通基本畅通,旅游标识系统基本完善,旅游厕所基本达标,景区停车场基本满足需要。

(八)推动旅游产品多样化发展。实施乡村旅游富民工程。开展各具特色的农业观光和体验性旅游活动。在妥善保护自然生态、原居环境和历史文化遗存的前提下,合理利用民族村寨、古村古镇,建设特色景观旅游村镇,规范发展“农家乐”、休闲农庄等旅游产品。依托国家级文化、自然遗产地,打造有代表性的精品景区。积极发展休闲度假旅游,引导城市周边休闲度假带建设。有序推进国家旅游度假区发展。规范发展高尔夫球场、大型主题公园等。继续发展红色旅游。

(九)培育新的旅游消费热点。大力推进旅游与文化、体育、农业、工业、林业、商业、水利、地质、海洋、环保、气象等相关产业和行业的融合发展。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发展生态旅游、森林旅游、商务旅游、体育旅游、工业旅游、医疗健康旅游、邮轮游艇旅游。把旅游房车、邮轮游艇、景区索道、游乐设施和数字导览设施等旅游装备制造业纳入国家鼓励类产业目录,大力培育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休闲、登山、滑雪、潜水、露营、探险、高尔夫等各类户外活动用品及宾馆饭店专用产品。大力发展旅游购物,提高旅游商品、旅游纪念品在旅游消费中的比重。以大型国际展会、重要文化活动和体育赛事为平台,培育新的旅游消费热点,特别要抓住举办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的机遇,扩大旅游消费。

(十)提高旅游服务水平。以游客满意度为基准,全面实施《旅游服务质量提升纲要》。以人性化服务为方向,提升从业人员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以品牌化为导向,鼓励专业化旅游管理公司推进品牌连锁,促进旅游服务创新。以标准化为手段,健全旅游标准体系,抓紧制定并实施旅游环境卫生、旅游安全、节能环保等标准,重点保障餐饮、住宿、厕所的卫生质量。以信息化为主要途径,提高旅游服务效率。积极开展旅游在线服务、网络营销、网络预订和网上支付,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构建旅游数据中心、呼叫中心,全面提升旅游企业、景区和重点旅游城市的旅游信息化服务水平。

(十一)丰富旅游文化内涵。把提升文化内涵贯穿到吃住行游购娱各环节和旅游业发展全过程。旅游开发建设要加强自然文化遗产保护,深挖文化内涵,普及科学知识。旅游商品要提高文化创意水平,旅游餐饮要突出文化特色,旅游经营服务要体现人文特质。要发挥文化资源优势,推出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演艺、节庆等文化旅游产品。充分利用博物馆、纪念馆、体育场馆等设施,开展多种形式的文体旅游活动。集中力量塑造中国国家旅游整体形象,提升文化软实力。

(十二)推进节能环保。实施旅游节能节水减排工程。支持宾馆饭店、景区景点、乡村旅游经营户和其他旅游经营单位积极利用新能源新材料,广泛运用节能节水减排技术,实行合同能源管理,实施高效照明改造,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创建绿色环保企业。五年内将星级饭店、A级景区用水用电量降低20%。合理确定景区游客容量,严格执行旅游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加强水资源保护和水土保持。倡导低碳旅游方式。

(十三)促进区域旅游协调发展。中西部和边疆民族地区要利用自然、人文旅游资源,培育特色优势产业。东部发达地区、东北等老工业基地要通过经济结构调整,提升旅游发展水平。有序推进香格里拉、丝绸之路、长江三峡、青藏铁路沿线和东北老工业基地、环渤海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黄河中下游地区、泛珠三角地区、海峡西岸、北部湾地区等区域旅游业发展,完善旅游交通、信息和服务网络。积极推动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继续促进内地居民赴香港、澳门旅游。加强海峡两岸旅游交流与合作。

三、保障措施

(十四)加强规划和法制建设。制定全国旅游业发展规划。旅游基础设施和重点旅游项目建设要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编制和调整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海洋功能区划、基础设施规划、村镇规划要充分考虑旅游业发展需要。制定国民旅游休闲纲要。设立“中国旅游日”。落实带薪休假制度。抓紧旅游综合立法,加快制定旅游市场监管、资源保护、从业规范等专项法规,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十五)加强旅游市场监管和诚信建设。落实地方政府、经营主体、相关部门的监管责任。健全旅游监管体系,完善旅游质量监管机构,加强旅游服务质量监督管理和旅游投诉处理。旅游、工商、公安、商务、卫生、质检、价格等部门要加强联合执法,开展打击非法从事旅游经营活动,整治“零负团费”、虚假广告、强迫或变相强迫消费等欺诈行为,维护游客合法权益。加强旅游诚信体系建设,开展诚信旅游创建活动,制订旅游从业人员诚信服务准则,建立旅行社、旅游购物店信用等级制度。发挥旅游行业协会的作用,提高行业自律水平。

(十六)加强旅游从业人员素质建设。整合旅游教育资源,加强学科建设,优化专业设置,深化专业教学改革,大力发展旅游职业教育,提高旅游教育水平。建立和完善旅游职业资格和职称制度,健全职业技能鉴定体系,培育职业经理人市场。抓紧改革完善导游等级制度,提高导游人员专业素质和能力,鼓励专业技术人员特别是离退休老专家、老教师从事导游工作。实施全国旅游培训计划,加强对红色旅游、乡村旅游和文化遗产旅游从业人员培训,五年内完成对旅游企业全部中高级管理人员和导游人员的分级分类培训。

(十七)加强旅游安全保障体系建设。以旅游交通、旅游设施、旅游餐饮安全为重点,严格安全标准,完善安全设施,加强安全检查,落实安全责任,消除安全隐患,建立健全旅游安全保障机制。严格执行安全事故报告制度和重大责任追究制度。完善旅游安全提示预警制度,重点旅游地区要建立旅游专业气象、地质灾害、生态环境等监测和预报预警系统。防止重大突发疫情通过旅行途径扩散。推动建立旅游紧急救援体系,完善应急处置机制,健全出境游客紧急救助机制,增强应急处置能力。搞好旅游保险服务,增加保险品种,扩大投保范围,提高理赔效率。

(十八)加大政府投入。地方各级政府要加大对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各级财政要加大对旅游宣传推广、人才培训、公共服务的支持力度。中央政府投资重点支持中西部地区重点景区、红色旅游、乡村旅游等的基础设施建设。国家旅游发展基金重点用于国家旅游形象宣传、规划编制、人才培训、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等。安排中央财政促进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扶持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外贸发展基金以及节能减排专项资金时,要对符合条件的旅游企业给予支持。要把旅游促进就业纳入就业发展规划和职业培训计划,落实好相关扶持政策。完善“家电下乡”政策,支持从事“农家乐”等乡村旅游的农民批量购买家电产品和汽车摩托车。

(十九)加大金融支持。对符合旅游市场准入条件和信贷原则的旅游企业和旅游项目,要加大多种形式的融资授信支持,合理确定贷款期限和贷款利率。符合条件的旅游企业可享受中小企业贷款优惠政策。对有资源优势和市场潜力但暂时经营困难的旅游企业,金融机构要按规定积极给予信贷支持。进一步完善旅游企业融资担保等信用增强体系,加大各类信用担保机构对旅游企业和旅游项目的担保力度。拓宽旅游企业融资渠道,金融机构对商业性开发景区可以开办依托景区经营权和门票收入等质押贷款业务。鼓励中小旅游企业和乡村旅游经营户以互助联保方式实现小额融资。支持符合条件的旅游企业发行短期融资券、企业债券和中期票据,积极鼓励符合条件的旅游企业在中小企业板和创业板上市融资。鼓励消费金融公司在试点过程中积极提供旅游消费信贷服务。积极推进金融机构和旅游企业开展多种方式的业务合作,探索开发适合旅游消费需要的金融产品,增强银行卡的旅游服务功能。

(二十)完善配套政策和措施。落实宾馆饭店与一般工业企业同等的用水、用电、用气价格政策。允许旅行社参与政府采购和服务外包。旅行社按营业收入缴纳的各种收费,计征基数应扣除各类代收服务费。排放污染物达到国家标准或地方标准并已进入城市污水处理管网的旅游企业,缴纳污水处理费后,免征排污费。旅游企业用于宣传促销的费用依法纳入企业经营成本。鼓励银行卡收费对旅行社、景区售票商户参照超市和加油站档次进行计费,进一步研究适当降低对宾馆饭店的收费标准。年度土地供应要适当增加旅游业发展用地。积极支持利用荒地、荒坡、荒滩、垃圾场、废弃矿山、边远海岛和可以开发利用的石漠化土地等开发旅游项目。支持企事业单位利用存量房产、土地资源兴办旅游业。

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提高对加快发展旅游业重要意义的认识,强化大旅游和综合性产业观念,把旅游业作为新兴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加以培育、重点扶持,切实抓好本意见的贯彻落实。国家发展改革委负责综合协调,国家旅游局会同有关部门进行业务指导并对本意见的贯彻执行情况开展督促检查。各级旅游行政管理及相关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优势,加强协调配合,推动旅游业又好又快发展。国务院

二○○九年十二月一日

市农委等关于加快推进本市农业旅游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

2009-7-10 10:18:45 来源:中国上海网站

沪农委[2009]167号

各区县人民政府,市有关委办局: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各区县积极发展“农家乐”等多种形式的农业旅游,丰富了市民生活,活跃了农村经济,取得了明显成效。为了加快推进农业旅游发展,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新农村建设,特制定如下政策意见:

一、放宽农家乐等农业旅游项目市场准入条件

允许将农家乐、休闲观光、观光旅游、生态农业等作为农家乐行业名称。农民利用自有宅基地作为农家乐经营场所的,由当地村民委员会出具证明;利用农村非居住用房的且无房屋产权证明的,由当地区县政府或其授权部门出具证明文件。农民、企业和其他组织可分别以个体工商户、农民专业(旅游)合作社、公司等多种组织形式从事农家乐经营活动。以农民专业合作社形式从事农家乐的,经营范围可以直接表述为“为经营农家乐的成员提供市场信息、经营管理服务”;单纯从事观光休闲农家乐经营的,无需取得前置审批,经营范围可以直接表述为“观光旅游”。对于以“企业+农户”形式成立的公司和农民专业(旅游)合作社,已取得卫生、环保、公安等相关审批部门前置审批的,其成员无须单独申请相关许可。

二、给予农家乐等农业旅游经营活动税收优惠

经过区和区级以上政府批准建设的农业旅游项目,其经营主体在取得必要合法经营许可后,其所从事的农产品经营项目可按规定享受减免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

对农民以个体工商户形式从事农家乐观光服务业务所取得的收入,按照现行个人所得税法的有关规定办理。对企业和个人将自产农产品对外销售的,免征增值税。对个人从事农产品经销业务,取得农产品销售收入,每月低于5000元的,免征增值税。对个人从事农家乐接待服务取得的餐饮、住宿、景点门票等收入每月低于5000元的,免征营业税。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向农产品直接生产者收购农产品,对方无法提供增值税专用发票的,可按规定申请、使用“收购专用发票”

三、加强对农家乐等农业旅游经营活动的金融服务

对经评定为市级守信农民专业(旅游)合作社,可享受30万元以下贷款免担保、3个工作日内完成放贷审批手续的优惠。

根据农民专业(旅游)合作社的特点,积极探索开发保险产品,加强农业旅游观光、体验等各类保险服务,增强农民专业(旅游)合作社的综合发展能力和抗风险能力。

四、逐步解决农家乐等农业旅游项目用地问题

农业旅游项目要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村庄规划的前提下,尽量利用处于闲置状态的存量集体建设用地。新办农家乐和农业旅游项目,经区、县政府批准,允许使用农民宅基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合法的各类闲置存量用地(包括废弃养殖场、仓库、村办二三产业)上的既有建筑物,进行修缮后发展。

经规划批准的新建农业旅游项目,新增的永久性建筑须依法办理农用地转用审批手续。凡未使用建筑材料硬化地面,或虽使用建筑材料,但未破坏耕作层且易于复耕的农业旅游临时性服务配套设施用地,经市农委、市规划和国土资源局核定后,可作为设施农用地办理用地手续,不纳入农用地转用范围,不占建设用地指标,由区、县政府审批,并报市农委、市规划和国土资源局备案。

凡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依法取得并已经确认为经营性的集体建设用地,可采取出让、转让等多种方式有偿使用和流转,用以支持农业旅游项目用地。

探索支持农业旅游用地的相关政策,通过先行先试,取得经验后逐步推广。

五、形成支持农家乐等农业旅游发展的工作合力

各级财政加大投入力度,积极扶持发展农家乐等农业旅游项目。科学设置农家乐和农业旅游经营的相关部门标准,促进本市农家乐等农业旅游规范、健康发展。交通部门要依据客流量情况和换乘需要,合理设置专线、调整公交站点和班次,市旅游集散中心逐步完善、增加通往郊区农家乐等农业旅游点的交通线路,创造良好的交通配套条件。要将农业旅游宣传纳入上海旅游整体形象宣传,对宣传农业旅游给予宣传费用补贴。支持农业旅游景点开设田头超市、农产品和地方旅游纪念品购物点。对农民专业(旅游)合作社从事种植业养殖业部分的用电,可以享受农业生产用电价格,具备条件的农民专业(旅游)合作社可申请享受农业生产分时电价的优惠政策。

六、加强领导,建立加快推进本市农业旅游工作发展的工作机制

区县政府要进一步加强对农业旅游工作的领导,区县政府是推进农业旅游工作的责任主体,要将其作为推进“三农”工作的抓手,科学规划,积极扶持,有序推进。为了及时研究解决本市推进农业旅游发展的新情况、新问题,落实和完善相关政策,建立和完善市级层面的联席会议制度。联席会议由市农委和市旅游局牵头,市相关部门参加,共同推进上海农业旅游事业的健康发展。

上海市农业委员会

上海市旅游局

上海市财政局

上海市地税局

上海市工商行政管理局

上海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

国务院常务会通过《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xiexiebang.com

2009年11月25日

来源:国务院办公厅

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

讨论并原则通过《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25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

会议认为,旅游业兼具经济和社会功能,资源消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我国幅员辽阔,旅游资源丰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消费需求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近年来,我国旅游业快速发展,但仍面临发展方式粗放、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服务质量水平不高等问题,必须加强统筹规划,从改革、开放、服务、管理入手,着力提升发展质量,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

会议指出,加快发展旅游业,必须坚持改革开放,坚持以人为本,提高服务和管理水平;坚持以国内旅游为重点,积极发展入境旅游,有序发展出境旅游;坚持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资源,推动旅游业特色化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一是放宽旅游市场准入,鼓励社会资本和各种所有制企业公平参与。推进国有旅游企业改组改制,支持民营和中小旅游企业发展,积极引进外资旅游企业。二是优化旅游消费环境。加快以旅游交通、游客服务、旅游安全等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旅游景区门票价格管理,完善旅游信息服务,促进旅游消费便利化。三是推动旅游产品多样化发展。实施乡村旅游富民工程,合理建设特色景观旅游村镇,积极发展休闲度假旅游,继续发展红色旅游。大力推进旅游与文化、体育、农业、工业、林业、商业、水利、地质、海洋、环保、气象等相关产业和行业的融合发展,培育新的旅游消费热点,丰富旅游文化内涵。四是加强旅游从业人员素质建设和旅游市场监管。大力发展旅游职业教育,加强旅游从业人员培训。健全服务标准体系,全面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健全监管体系,维护游客合法权益。加强旅游诚信体系建设,提高行业自律水平。五是推进节能环保。大力倡导健康旅游、文明旅游、绿色旅游。严格执行旅游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妥善保护自然生态、原居环境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生态环境。建立健全旅游安全保障机制。

会议要求,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加强协调配合,完善配套政策措施,切实抓好意见的贯彻落实。会议还研究了其他事项。

第二篇:市农委等关于加快推进本市农业旅游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

国家旅游局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的通知

旅发[2009]50号

颁布时间:2009-12-3发文单位:国家旅游局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旅游局(委):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国发[2009]41号,以下简称《意见》)已经发布实施。这是我国旅游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纲领性文件。为认真贯彻落实《意见》,促进新时期旅游业又好又快发展,现就有关要求通知如下:

一是要全面准确把握《意见》的基本内容。《意见》在总结我国旅游业发展成就和经验的基础上,从全局的高度,提出了推动旅游业发展的总体思路、基本原则和主要任务。全国旅游系统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全面准确把握《意见》的基本精神。要把贯彻落实《意见》同国家扩大内需、转变发展方式、推进经济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总体要求结合起来;要把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要求体现到推动旅游发展的实际工作中去。要进一步解放思想,破除各种有碍旅游发展的思想禁锢;要进一步深化改革,破除影响旅游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要进一步扩大开放,为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创造条件;要切实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不断增强引导全行业发展的能力,努力推动中国旅游业实现转型升级和走内涵式的发展道路,走内涵式的发展道路,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

二是要着力解决旅游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要以贯彻落实《意见》为契机,推动三大市场平稳较快发展,在继续繁荣国内旅游市场的同时,力争尽快实现入境旅游市场的恢复。要提升旅游服务质量,牢固树立以游客为本的意识,下大力解决游客反映强烈的服务质量问题。要进一步规范旅游市场秩序,加大打击非法从事旅游经营活动的力度,切实维护游客合法权益。要加强旅游人才队伍建设,通过提高从业人员素质来提高旅游业的发展水平。要采取有效措施,在旅游节能减排上见到成效,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是要努力开创旅游业发展的新局面。《意见》提出了新时期中国旅游业发展的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各地旅游部门在贯彻落实中,要深入调查研究,结合本地区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要适应大众化旅游发展需求,进一步转变工作职能,提高旅游公共服务能力,为旅游者出游和旅游企业发展提供更多便利。要创新工作方式,探索有利于旅游业发展的新办法,搭建有利于提高工作成效的新平台。要创新旅游发展的体制机制,为各类企业发展创造条件。要进一步理顺政府、行业协会和企业之间的关系,鼓励和支持旅游管理体制改革。

四是要切实做好贯彻落实的各项工作。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旅游行政管理部门要按照当地政府的统一部署,做好《意见》任务的分解落实工作。要加强工作指导,帮助基层研究解决贯彻落实《意见》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要根据《意见》中提出的导向性政策,加强协调,制定可操作的具体办法。要围绕《意见》,做好2010年的工作安排,并将贯彻落实《意见》的情况报国家旅游局。各地要会同有关部门对《意见》的贯彻落实情况开展督促检查,国家旅游局将适时组织对各地贯彻落实情况进行检查,总结推广各地在贯彻落实《意见》中的经验和做法特此通知 国

家旅游局

二〇〇九年十二月三日

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

国发〔2009〕41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旅游业是战略性产业,资源消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旅游业快速发展,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体系日趋完善。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日益增长的大众化、多样化消费需求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为充分发挥旅游业在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等方面的积极作用,现就加快发展旅游业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开放,加强统筹协调,转变发展方式,提升发展质量,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

(二)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破除体制机制性障碍,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实现速度、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坚持以人为本,安全第一,寓管理于服务之中,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旅游消费需求;坚持以国内旅游为重点,积极发展入境旅游,有序发展出境旅游;坚持因地制宜,突出优势,推动各地旅游业特色化发展;坚持节能环保,合理利用资源,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三)发展目标。到2015年,旅游市场规模进一步扩大,国内旅游人数达33亿人次,年均增长10%;入境过夜游客人数达9000万人次,年均增长8%;出境旅游人数达8300万人次,年均增长9%。旅游消费稳步增长,城乡居民年均出游超过2次,旅游消费相当于居民消费总量的10%。经济社会效益更加明显,旅游业总收入年均增长12%以上,旅游业增加值占全国GDP的比重提高到4.5%,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12%。每年新增旅游就业50万人。旅游服务质量明显提高,市场秩序明显好转,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力争到2020年我国旅游产业规模、质量、效益基本达到世界旅游强国水平。

二、主要任务

(四)深化旅游业改革开放。放宽旅游市场准入,打破行业、地区壁垒,简化审批手续,鼓励社会资本公平参与旅游业发展,鼓励各种所有制企业依法投资旅游产业。推进国有旅游企业改组改制,支持民营和中小旅游企业发展,支持各类企业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兼并重组,培育一批具有竞争力的大型旅游企业集团。积极引进外资旅游企业。在试点的基础上,逐步对外商投资旅行社开放经营中国公民出境旅游业务。支持有条件的旅游企业“走出去”。要按照统筹协调、形成合力的要求,创新体制机制,推进旅游管理体制改革。支持各地开展旅游综合改革和专项改革试点,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探索旅游资源一体化管理。旅游行政管理及相关部门要加快职能转变,把应当由企业、行业协会和中介组织承担的职能和机构转移出去。五年内,各级各类旅游行业协会的人员和财务关系要与旅游行政管理等部门脱钩。

(五)优化旅游消费环境。逐步建立以游客评价为主的旅游目的地评价机制。景区门票价格调整要提前半年向社会公布,所有旅游收费均应按规定向社会公示。全面落实旅游景区对老年人和学生等特殊人群门票优惠政策。增加旅游目的地与主要客源地间的航线航班、旅游列车,完善旅客列车车票的预售和异地购票办法。城市公交服务网络要逐步延伸到周边主要景区和乡村旅游点,公路服务区要拓展旅游服务功能。进一步完善自驾车旅游服务体系。规范引导自发性旅游活动。博物馆、金融服务网点、邮政服务网点等在旅游旺季应适当延长开放和服务时间。各类经营场所的公用厕所要对游客开放。建立健全旅游信息服务平台,促进旅游信息资源共享。广播、电视、报刊、网站等公共媒体要积极开设旅游栏目,加大旅游公益宣传力度。

(六)倡导文明健康的旅游方式。在全社会大力倡导健康旅游、文明旅游、绿色旅游,使城乡居民在旅游活动中增长知识、开阔视野、陶冶情操。景区景点、宾馆饭店和旅行社等旅游企业要通过多种形式,引导每一位旅游者自觉按照《中国公民国内旅游文明行为公约》和《中国公民出境旅游文明行为指南》文明出行、文明消费。旅游者要尊重自然,尊重当地文化,尊重服务者,抵制不良风气,摒弃不文明行为。出境旅游者要维护良好的对外形象,做传播中华文明的使者。(七)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建设旅游道路、景区停车场、游客服务中心、旅游安全以及资源环境保护等基础设施。实施旅游厕所改扩建工程。加强主要景区连接交通干线的旅游公路建设。规划建设水路客运码头要充分考虑旅游业发展需求。加快推进中西部支线机场建设,完善旅游航线网络。确保景区和交通沿线通信顺畅。加强重点城市游客集散中心建设。力争通过五年努力,全国所有A级景区旅游交通基本畅通,旅游标识系统基本完善,旅游厕所基本达标,景区停车场基本满足需要。

(八)推动旅游产品多样化发展。实施乡村旅游富民工程。开展各具特色的农业观光和体验性旅游活动。在妥善保护自然生态、原居环境和历史文化遗存的前提下,合理利用民族村寨、古村古镇,建设特色景观旅游村镇,规范发展“农家乐”、休闲农庄等旅游产品。依托国家级文化、自然遗产地,打造有代表性的精品景区。积极发展休闲度假旅游,引导城市周边休闲度假带建设。有序推进国家旅游度假区发展。规范发展高尔夫球场、大型主题公园等。继续发展红色旅游。(九)培育新的旅游消费热点。大力推进旅游与文化、体育、农业、工业、林业、商业、水利、地质、海洋、环保、气象等相关产业和行业的融合发展。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发展生态旅游、森林旅游、商务旅游、体育旅游、工业旅游、医疗健康旅游、邮轮游艇旅游。把旅游房车、邮轮游艇、景区索道、游乐设施和数字导览设施等旅游装备制造业纳入国家鼓励类产业目录,大力培育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休闲、登山、滑雪、潜水、露营、探险、高尔夫等各类户外活动用品及宾馆饭店专用产品。大力发展旅游购物,提高旅游商品、旅游纪念品在旅游消费中的比重。以大型国际展会、重要文化活动和体育赛事为平台,培育新的旅游消费热点,特别要抓住举办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的机遇,扩大旅游消费。(十)提高旅游服务水平。以游客满意度为基准,全面实施《旅游服务质量提升纲要》。以人性化服务为方向,提升从业人员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以品牌化为导向,鼓励专业化旅游管理公司推进品牌连锁,促进旅游服务创新。以标准化为手段,健全旅游标准体系,抓紧制定并实施旅游环境卫生、旅游安全、节能环保等标准,重点保障餐饮、住宿、厕所的卫生质量。以信息化为主要途径,提高旅游服务效率。积极开展旅游在线服务、网络营销、网络预订和网上支付,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构建旅游数据中心、呼叫中心,全面提升旅游企业、景区和重点旅游城市的旅游信息化服务水平。

(十一)丰富旅游文化内涵。把提升文化内涵贯穿到吃住行游购娱各环节和旅游业发展全过程。旅游开发建设要加强自然文化遗产保护,深挖文化内涵,普及科学知识。旅游商品要提高文化创意水平,旅游餐饮要突出文化特色,旅游经营服务要体现人文特质。要发挥文化资源优势,推出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演艺、节庆等文化旅游产品。充分利用博物馆、纪念馆、体育场馆等设施,开展多种形式的文体旅游活动。集中力量塑造中国国家旅游整体形象,提升文化软实力。(十二)推进节能环保。实施旅游节能节水减排工程。支持宾馆饭店、景区景点、乡村旅游经营户和其他旅游经营单位积极利用新能源新材料,广泛运用节能节水减排技术,实行合同能源管理,实施高效照明改造,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创建绿色环保企业。五年内将星级饭店、A级景区用水用电量降低20%。合理确定景区游客容量,严格执行旅游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加强水资源保护和水土保持。倡导低碳旅游方式。

(十三)促进区域旅游协调发展。中西部和边疆民族地区要利用自然、人文旅游资源,培育特色优势产业。东部发达地区、东北等老工业基地要通过经济结构调整,提升旅游发展水平。有序推进香格里拉、丝绸之路、长江三峡、青藏铁路沿线和东北老工业基地、环渤海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黄河中下游地区、泛珠三角地区、海峡西岸、北部湾地区等区域旅游业发展,完善旅游交通、信息和服务网络。积极推动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继续促进内地居民赴香港、澳门旅游。加强海峡两岸旅游交流与合作。

三、保障措施

(十四)加强规划和法制建设。制定全国旅游业发展规划。旅游基础设施和重点旅游项目建设要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编制和调整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海洋功能区划、基础设施规划、村镇规划要充分考虑旅游业发展需要。制定国民旅游休闲纲要。设立“中国旅游日”。落实带薪休假制度。抓紧旅游综合立法,加快制定旅游市场监管、资源保护、从业规范等专项法规,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十五)加强旅游市场监管和诚信建设。落实地方政府、经营主体、相关部门的监管责任。健全旅游监管体系,完善旅游质量监管机构,加强旅游服务质量监督管理和旅游投诉处理。旅游、工商、公安、商务、卫生、质检、价格等部门要加强联合执法,开展打击非法从事旅游经营活动,整治“零负团费”、虚假广告、强迫或变相强迫消费等欺诈行为,维护游客合法权益。加强旅游诚信体系建设,开展诚信旅游创建活动,制订旅游从业人员诚信服务准则,建立旅行社、旅游购物店信用等级制度。发挥旅游行业协会的作用,提高行业自律水平。

(十六)加强旅游从业人员素质建设。整合旅游教育资源,加强学科建设,优化专业设置,深化专业教学改革,大力发展旅游职业教育,提高旅游教育水平。建立和完善旅游职业资格和职称制度,健全职业技能鉴定体系,培育职业经理人市场。抓紧改革完善导游等级制度,提高导游人员专业素质和能力,鼓励专业技术人员特别是离退休老专家、老教师从事导游工作。实施全国旅游培训计划,加强对红色旅游、乡村旅游和文化遗产旅游从业人员培训,五年内完成对旅游企业全部中高级管理人员和导游人员的分级分类培训。

(十七)加强旅游安全保障体系建设。以旅游交通、旅游设施、旅游餐饮安全为重点,严格安全标准,完善安全设施,加强安全检查,落实安全责任,消除安全隐患,建立健全旅游安全保障机制。严格执行安全事故报告制度和重大责任追究制度。完善旅游安全提示预警制度,重点旅游地区要建立旅游专业气象、地质灾害、生态环境等监测和预报预警系统。防止重大突发疫情通过旅行途径扩散。推动建立旅游紧急救援体系,完善应急处置机制,健全出境游客紧急救助机制,增强应急处置能力。搞好旅游保险服务,增加保险品种,扩大投保范围,提高理赔效率。

(十八)加大政府投入。地方各级政府要加大对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各级财政要加大对旅游宣传推广、人才培训、公共服务的支持力度。中央政府投资重点支持中西部地区重点景区、红色旅游、乡村旅游等的基础设施建设。国家旅游发展基金重点用于国家旅游形象宣传、规划编制、人才培训、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等。安排中央财政促进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扶持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外贸发展基金以及节能减排专项资金时,要对符合条件的旅游企业给予支持。要把旅游促进就业纳入就业发展规划和职业培训计划,落实好相关扶持政策。完善“家电下乡”政策,支持从事“农家乐”等乡村旅游的农民批量购买家电产品和汽车摩托车。

(十九)加大金融支持。对符合旅游市场准入条件和信贷原则的旅游企业和旅游项目,要加大多种形式的融资授信支持,合理确定贷款期限和贷款利率。符合条件的旅游企业可享受中小企业贷款优惠政策。对有资源优势和市场潜力但暂时经营困难的旅游企业,金融机构要按规定积极给予信贷支持。进一步完善旅游企业融资担保等信用增强体系,加大各类信用担保机构对旅游企业和旅游项目的担保力度。拓宽旅游企业融资渠道,金融机构对商业性开发景区可以开办依托景区经营权和门票收入等质押贷款业务。鼓励中小旅游企业和乡村旅游经营户以互助联保方式实现小额融资。支持符合条件的旅游企业发行短期融资券、企业债券和中期票据,积极鼓励符合条件的旅游企业在中小企业板和创业板上市融资。鼓励消费金融公司在试点过程中积极提供旅游消费信贷服务。积极推进金融机构和旅游企业开展多种方式的业务合作,探索开发适合旅游消费需要的金融产品,增强银行卡的旅游服务功能。

(二十)完善配套政策和措施。落实宾馆饭店与一般工业企业同等的用水、用电、用气价格政策。允许旅行社参与政府采购和服务外包。旅行社按营业收入缴纳的各种收费,计征基数应扣除各类代收服务费。排放污染物达到国家标准或地方标准并已进入城市污水处理管网的旅游企业,缴纳污水处理费后,免征排污费。旅游企业用于宣传促销的费用依法纳入企业经营成本。鼓励银行卡收费对旅行社、景区售票商户参照超市和加油站档次进行计费,进一步研究适当降低对宾馆饭店的收费标准。土地供应要适当增加旅游业发展用地。积极支持利用荒地、荒坡、荒滩、垃圾场、废弃矿山、边远海岛和可以开发利用的石漠化土地等开发旅游项目。支持企事业单位利用存量房产、土地资源兴办旅游业。

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提高对加快发展旅游业重要意义的认识,强化大旅游和综合性产业观念,把旅游业作为新兴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加以培育、重点扶持,切实抓好本意见的贯彻落实。国家发展改革委负责综合协调,国家旅游局会同有关部门进行业务指导并对本意见的贯彻执行情况开展督促检查。各级旅游行政管理及相关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优势,加强协调配合,推动旅游业又好又快发展。

国务院

二○○九年十二月一日

市农委等关于加快推进本市农业旅游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

2009-7-10 10:18:45 来源:中国上海网站

沪农委[2009]167号

各区县人民政府,市有关委办局: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各区县积极发展“农家乐”等多种形式的农业旅游,丰富了市民生活,活跃了农村经济,取得了明显成效。为了加快推进农业旅游发展,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新农村建设,特制定如下政策意见:

一、放宽农家乐等农业旅游项目市场准入条件

允许将农家乐、休闲观光、观光旅游、生态农业等作为农家乐行业名称。农民利用自有宅基地作为农家乐经营场所的,由当地村民委员会出具证明;利用农村非居住用房的且无房屋产权证明的,由当地区县政府或其授权部门出具证明文件。农民、企业和其他组织可分别以个体工商户、农民专业(旅游)合作社、公司等多种组织形式从事农家乐经营活动。以农民专业合作社形式从事农家乐的,经营范围可以直接表述为“为经营农家乐的成员提供市场信息、经营管理服务”;单纯从事观光休闲农家乐经营的,无需取得前置审批,经营范围可以直接表述为“观光旅游”。对于以“企业+农户”形式成立的公司和农民专业(旅游)合作社,已取得卫生、环保、公安等相关审批部门前置审批的,其成员无须单独申请相关许可。

二、给予农家乐等农业旅游经营活动税收优惠

经过区和区级以上政府批准建设的农业旅游项目,其经营主体在取得必要合法经营许可后,其所从事的农产品经营项目可按规定享受减免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

对农民以个体工商户形式从事农家乐观光服务业务所取得的收入,按照现行个人所得税法的有关规定办理。对企业和个人将自产农产品对外销售的,免征增值税。对个人从事农产品经销业务,取得农产品销售收入,每月低于5000元的,免征增值税。对个人从事农家乐接待服务取得的餐饮、住宿、景点门票等收入每月低于5000元的,免征营业税。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向农产品直接生产者收购农产品,对方无法提供增值税专用发票的,可按规定申请、使用“收购专用发票”

三、加强对农家乐等农业旅游经营活动的金融服务

对经评定为市级守信农民专业(旅游)合作社,可享受30万元以下贷款免担保、3个工作日内完成放贷审批手续的优惠。

根据农民专业(旅游)合作社的特点,积极探索开发保险产品,加强农业旅游观光、体验等各类保险服务,增强农民专业(旅游)合作社的综合发展能力和抗风险能力。

四、逐步解决农家乐等农业旅游项目用地问题

农业旅游项目要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村庄规划的前提下,尽量利用处于闲置状态的存量集体建设用地。新办农家乐和农业旅游项目,经区、县政府批准,允许使用农民宅基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合法的各类闲置存量用地(包括废弃养殖场、仓库、村办二三产业)上的既有建筑物,进行修缮后发展。

经规划批准的新建农业旅游项目,新增的永久性建筑须依法办理农用地转用审批手续。凡未使用建筑材料硬化地面,或虽使用建筑材料,但未破坏耕作层且易于复耕的农业旅游临时性服务配套设施用地,经市农委、市规划和国土资源局核定后,可作为设施农用地办理用地手续,不纳入农用地转用范围,不占建设用地指标,由区、县政府审批,并报市农委、市规划和国土资源局备案。

凡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依法取得并已经确认为经营性的集体建设用地,可采取出让、转让等多种方式有偿使用和流转,用以支持农业旅游项目用地。

探索支持农业旅游用地的相关政策,通过先行先试,取得经验后逐步推广。

五、形成支持农家乐等农业旅游发展的工作合力

各级财政加大投入力度,积极扶持发展农家乐等农业旅游项目。科学设置农家乐和农业旅游经营的相关部门标准,促进本市农家乐等农业旅游规范、健康发展。交通部门要依据客流量情况和换乘需要,合理设置专线、调整公交站点和班次,市旅游集散中心逐步完善、增加通往郊区农家乐等农业旅游点的交通线路,创造良好的交通配套条件。要将农业旅游宣传纳入上海旅游整体形象宣传,对宣传农业旅游给予宣传费用补贴。支持农业旅游景点开设田头超市、农产品和地方旅游纪念品购物点。对农民专业(旅游)合作社从事种植业养殖业部分的用电,可以享受农业生产用电价格,具备条件的农民专业(旅游)合作社可申请享受农业生产分时电价的优惠政策。

六、加强领导,建立加快推进本市农业旅游工作发展的工作机制

区县政府要进一步加强对农业旅游工作的领导,区县政府是推进农业旅游工作的责任主体,要将其作为推进“三农”工作的抓手,科学规划,积极扶持,有序推进。为了及时研究解决本市推进农业旅游发展的新情况、新问题,落实和完善相关政策,建立和完善市级层面的联席会议制度。联席会议由市农委和市旅游局牵头,市相关部门参加,共同推进上海农业旅游事业的健康发展。

上海市农业委员会

上海市旅游局

上海市财政局

上海市地税局

上海市工商行政管理局

上海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

国务院常务会通过《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xiexiebang.com

2009年11月25日

来源:国务院办公厅

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

讨论并原则通过《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25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

会议认为,旅游业兼具经济和社会功能,资源消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我国幅员辽阔,旅游资源丰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消费需求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近年来,我国旅游业快速发展,但仍面临发展方式粗放、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服务质量水平不高等问题,必须加强统筹规划,从改革、开放、服务、管理入手,着力提升发展质量,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

会议指出,加快发展旅游业,必须坚持改革开放,坚持以人为本,提高服务和管理水平;坚持以国内旅游为重点,积极发展入境旅游,有序发展出境旅游;坚持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资源,推动旅游业特色化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一是放宽旅游市场准入,鼓励社会资本和各种所有制企业公平参与。推进国有旅游企业改组改制,支持民营和中小旅游企业发展,积极引进外资旅游企业。二是优化旅游消费环境。加快以旅游交通、游客服务、旅游安全等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旅游景区门票价格管理,完善旅游信息服务,促进旅游消费便利化。三是推动旅游产品多样化发展。实施乡村旅游富民工程,合理建设特色景观旅游村镇,积极发展休闲度假旅游,继续发展红色旅游。大力推进旅游与文化、体育、农业、工业、林业、商业、水利、地质、海洋、环保、气象等相关产业和行业的融合发展,培育新的旅游消费热点,丰富旅游文化内涵。四是加强旅游从业人员素质建设和旅游市场监管。大力发展旅游职业教育,加强旅游从业人员培训。健全服务标准体系,全面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健全监管体系,维护游客合法权益。加强旅游诚信体系建设,提高行业自律水平。五是推进节能环保。大力倡导健康旅游、文明旅游、绿色旅游。严格执行旅游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妥善保护自然生态、原居环境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生态环境。建立健全旅游安全保障机制。会议要求,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加强协调配合,完善配套政策措施,切实抓好意见的贯彻落实。会议还研究了其他事项。

第三篇:加快推进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发展若干政策意见

加快推进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发展若干政策意见

阿里巴巴农业2013-02-18来源:新农村商网专题:农业

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自治区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以全面推进“两区”建设为契机,按照“一优三高”农业发展总体要求,进一步创新产业扶持机制,调整优化农业结构,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推进我区农业特色优势产业集聚升级,努力打造一批优质农产品产业带、一批加工销售龙头企业、一批知名品牌,把我区建成全国重要的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示范基地,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特提出以下政策意见。

一、着力推进特色优势产业提质增效

建立自治区与市县协调推进工作机制,对全区分布范围广、发展潜力大、品牌优势明显,在农业农村经济所占比重高的优质粮食、园艺、马铃薯、清真牛羊肉、奶产业、枸杞、葡萄、适水产业、优质牧草产业和农作物种业,由自治区整体规划、统筹布局、政策引导,区市县共同推进,重点扶持。红枣、苹果、中药材、压砂瓜、鸡、生猪、西芹等地方特色产业和产品,充分发挥市县的自主作用,由已形成一定优势的相关市县,结合实际制定发展规划,自治区定向支持,促其发展。

(一)优质粮食产业。

提升主要粮食作物良种化水平,支持有品种权、具备原种生产条件的科研单位、企业建设稻麦原种扩繁基地,按照区内原种销售量,每公斤补助1元;支持制种企业购买原种,建设集中连片1000亩以上的优质水稻、小麦良种生产基地,按照区内良种销售量,每吨补助100元。补助后原、良种实行限价销售,让利于农民。

促进粮食作物大面积均衡增产,按照“三覆盖,五统一”(良种覆盖、测土配方施肥和病虫害专控防治达到100%,统一品种、统一播种、统一水肥管理、统一病虫防治、统一机械作业)的要求,开展粮油高产创建活动,支持县(市、区)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加工企业,引导带动农民建设小麦、玉米、水稻、马铃薯、小杂粮和油料万亩高产创建示范片,每年100个,其中农业部安排下达80个、自治区配套创建20个,每亩补助16元,重点支持配方肥应用、病虫害统防统治和综合配套技术推广,实行示范片补助政策公示制度,接受群众监督。

支持中南部地区发展旱作节水农业,在中南部地区推广覆膜保墒集雨补灌旱作节水农业技术200万亩,其中:秋季全膜120万亩、秋季半膜40万亩、早春全膜40万亩。按照“村申报、乡实施、县验收、区抽查”的方式组织实施,每亩地膜补助50%,农民自筹50%。

(二)园艺(瓜、菜、花卉、设施水果)产业。

扩大设施园艺规模效益,以农民为主体,重点支持千家万户扩大规模,推进设施园艺规模扩张和旧棚改造。新建日光温室每亩补助5000元;新建大中拱棚每亩补助2000元;改造日光温室每亩补助2000元。鼓励设施园艺生产经营企业与农民实行联合,建设基地,向农民提供种苗、农资、产品营销等社会化服务,带动农民共同致富。企业自建日光温室超过50亩的,原则上不再补助;空棚率超过10%的县(市、区),设施园艺整体上不予支持。

推进工厂化集中育苗,支持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育苗大户开展园艺作物标准化、商品化集中育苗。对年育苗能力500万株以上、90%以上供应当地农户的育苗中心,主推品种每推广销售1万株补助500元,主要用于配套育苗床架、喷灌等设施。补助后种苗实行限价销售,让利于农民。

推广提质增效关键技术,重点支持日光温室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示范推广,以园区为单位整体推进,每年推广实施1万栋,每栋补助200元,主要用于统一采购菌种。

建设高标准外销蔬菜基地,支持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建设高标准外销蔬菜基地,新建集中连片1000亩以上,与农民建立紧密利益联结机制,配备喷灌、1 滴灌等节水灌溉设施,实行统一品种、统一购药、统一标准、统一检测、统一标识、统一销售,每亩一次性补助100元,主要用于配套杀虫灯等设施设备、品牌创建保护等。

建设高标准花卉、设施水果基地,支持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家庭农场、专业大户新建集中连片200亩以上的高标准花卉、设施水果基地,配备喷灌、滴灌等节水灌溉设施,花卉基地每亩一次性补助1000元,设施水果基地每亩一次性补助500元,主要用于种球、种苗引进、病虫害防治、配套相应设施设备等。

(三)马铃薯产业。

提升种薯繁育能力,加快一级种薯示范推广。在继续执行中央马铃薯脱毒种薯三级繁育体系建设项目的基础上,采取政府与企业双向投资机制,强化市场引导,逐步推行马铃薯种薯企业自繁自育,农民自选自购。支持马铃薯种薯繁育单位(企业)繁育马铃薯原原种,2013年每粒补助0.2元,2014年每粒补助0.1元,2015年不再补助,全面推向市场。加强种薯质量监管,严格建档立卡,鼓励种薯生产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马铃薯原种、一级种生产基地,支持马铃薯一级种薯示范推广。每年一级种薯整村推进200个,到2015年一级种薯整村推进村达到600个,按平均每亩用种薯100公斤计,每公斤补助种薯生产企业0.4元,补助后企业、农业专业合作组织生产的一级种薯实行限价销售,让利于农民。

(四)清真牛羊肉产业。

滩羊:加快滩羊品种提纯复壮,以滩羊养殖专业村、规模养殖场为重点,支持存栏滩羊母羊30只以上的养殖户(场)繁育推广周岁龄滩羊种公羊,每只一次性补助800元;在盐池、同心、海原、红寺堡等滩羊养殖核心区建立二级以上优质滩羊种母羊群,支持存栏滩羊母羊30只以上的养殖户(场)开展滩羊保种选育,每只种母羊一次性补助100元,实行整村推进,整场优化,建档立卡、在线管理。加强滩羊规模养殖场(园区)建设,支持企业、农民联户新建规模养殖场(园区),棚圈面积达到1500平方米以上,符合《宁夏标准化羊场建设规范》(DB64/T749-2012),按照棚圈建设面积,每平方米一次性补助100元,主要用于水电路、防疫、饲草料调制等基础设施配套。支持规模养殖户改善饲喂条件,转变饲喂方式,对新建棚圈面积达到150平方米以上,滩羊母羊存栏100只以上,按棚圈建设面积,每平方米一次性补助100元。支持龙头企业开拓滩羊肉高端市场,对有稳定的外销市场,有与农户联合建立的养殖基地或自建基地,通过分割加工、品牌营销,面向高端市场,年销售滩羊肉200吨以上的龙头企业,销售价格高于市场价15%以上,年销售量每增加10吨,以奖代补2万元。

肉牛:加快肉牛品种改良,每冷配1头,补助冻精、液氮等18元。加强良种繁育推广,支持饲养基础母牛5头以上的养殖户(场),每繁育1头犊牛一次性补助500元,实行建档立卡,在线管理。发展中南部肉牛养殖专业村,采取整村推进,对农户新建棚圈60平方米以上,青贮池30立方米以上,肉牛存栏达到5头以上,按棚圈建设面积,每平方米一次性补助100元。发展适度规模养殖,支持企业、农民联户新建保准化规模养殖场(园区),新建棚圈面积达到2000平方米以上,存栏肉牛200头以上(基础母牛存栏40%以上),符合《宁夏标准化肉牛场建设规范》(DB64/T756-2012),按照棚圈建设面积,每平方米一次性补助100元,主要用于水电路、防疫、饲草料调制等基础设施配套。推进高档肉牛生产,支持养殖,加工企业建立高档肉牛生产基地,完善繁殖、育肥和加工销售生产体系,对年销售高档牛肉50吨以上的龙头企业,销售价格高于普通牛肉价格一倍以上,年销售量每增加10吨,以奖代补2万元。

(五)奶产业。

加快奶牛“出户入场”,支持企业、农户新建奶牛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并通过收购、托管、租凭、入股等方式接纳散养奶牛入场,完善企农利益联结机制,实行“统一管理、统一饲养、统一繁育、统一防疫、统一检测、统一销售”。棚圈面积达到2500平方米以上,存栏奶牛 2 200头以上,符合《宁夏标准化奶牛场建设规范》(DB64/T759-2012),按照棚圈建设面积,每平方米一次性补助200元,主要用于水电路、挤奶设施等基础设施配套。建设高产种子母牛繁育基地,支持标准化奶牛养殖场,引进国外高质量冻精,实施性控胚胎移植,开展智能化精准养殖,打造种子奶牛(成母牛年均单产9000公斤以上)繁育基地。对种子母牛存栏达到300头以上的奶牛场,每场一次性补助10万元。开展乳肉兼用牛新品种养殖示范,支持扬黄灌区、奶业新发展区规模肉牛养殖场,开展乳肉兼用牛新品种养殖示范,对新建的乳肉兼用牛新品种示范场,基础母牛存栏达到200头以上,每个示范场一次性补助20万元,主要用于引进乳肉兼用牛种公牛冻精、配套挤奶设备、完善基础设施等。

(六)优质牧草产业。

加快中南部地区苜蓿更新种植,实施国家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每年支持中南部地区退化苜蓿更新复种114万亩,每亩良种补助50元。建设优质饲草料基地,实施国家退牧还草工程,加快盐池、同心、海原等中南部地区优质人工饲草基地建设,对集中连片1000亩以上的,每亩一次性补助160元;实施国家奶牛苜蓿推进计划,支持草业公司、养殖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有灌溉条件的区域,对选用适宜品种,推行根瘤菌接种,精量播种、测土施肥、适时机械收获等适用技术,集中连片3000亩以上,并建立稳定产加销经营模式的高产优质苜蓿示范基地,每亩一次性补助600元。推进牧草产业化经营,支持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家庭农场、专业大户面向农户开展适时机械收割、订单收购、包膜加工。对组建牧草联合机收服务队,年收割农民苜蓿5000亩以上,每亩补助30元;对订单收购农民苜蓿草(折干物质)3000吨以上,每吨补助30元;对生产包膜青贮2000吨以上,每吨补助30元。

(七)农作物种业。

加强种业能力建设,在不同农业生态类型区域,每年建设100亩以上的农作物新品种展示推广园区15个,每个补助20万元。鼓励种子企业、科研院所开展新品种选育,对通过自治区审定的主要农作物新品种,每个品种补助3万元-5万元;对自主选育并通过审定,3年内推广面积达到20万亩以上的主要农作物优新品种,每个品种补助50万元。培育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鼓励种子企业通过兼并重组及股份制改造,做大做强,对取得自治区核发生产经营许可证,在本区工商部门注册,注册资本3000万元以上,种子繁育基地1万亩以上的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每个一次性补助100万元;对取得农业部核发生产经营许可证,在本区工商部门注册,注册资本1亿元以上、种子繁育基地3万亩以上并建设大型现代化种子加工中心的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每个一次性补助400万元。补助资金主要用于加工设备、仓储设施升级改造、检验检测仪器设备配套及质量追溯体系建设。

(八)道地中药材产业。

加强中药材种子种苗繁育,鼓励草原承包大户等培育野生甘草采种基地,对集中连片2000亩以上的野生甘草采种基地,每亩补助20元;支持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建设集中连片100亩以上的甘草、黄芪、黄芩、板蓝根、银柴胡等中药材良种繁育基地,出苗率达到70%以上,推广育苗新技术,每亩一次性补助100元。加强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建设,支持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建设集中连片500亩以上的甘草、黄芪、黄芩等中药材种植基地,重点示范推广规范化种植技术,每亩一次性补助100元。

(九)地方特色产品。

按照“优势互补,全面提升”的原则,对于具有一定规模、在县域经济占有一定比例的鸡、生猪、小杂粮、小茴香、西芹、辣椒、红葱、黄花菜、苗木等地方特色产品,实行“市县申报、专家评审、竞争立项、自治区确定”的工作机制,项目资金打捆整合,由自治区农牧厅、林业局、财政厅直接分配,切块到县,重点开展新品种新技术示范推广、品牌培育和市场体 3 系建设等。每年对产业发展情况、项目执行情况、资金使用情况等进行综合考核,作为下一项目资金分配的重要依据。

二、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支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鼓励龙头企业通过兼并重组、收购控股等方式组建大型企业集团,优先将符合条件的龙头企业纳入上市后备企业资源库重点培育,对在宁夏依法工商注册和税务登记,进入辅导期拟上市的龙头企业,一次性奖励50万元;对成功挂牌上市的龙头企业,按照《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鼓励和扶持企业上市工作的若干意见》(宁政办法【2008】180号)执行。加大招商引资,支持引进国内外大型企业,开展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享受自治区招商引资有关优惠政策。

支持龙头企业改造升级,对龙头企业开展技术改造、产品研发、固定资产投资等,扩大生产规模,提升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川区贷款800万元以上、中南部地区贷款300万元以上,根据金融机构贷款凭证,给予贴息补助。单个企业年贴息总额不超过100万元。

支持龙头企业建设种养基地,对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采取“企业十合作组织十农户”模式建设原料生产基地,当年流转土地1000亩以上,与农户签订正式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合同,吸收40%以上流转区农民以产业工人身份优先进入企业或基地务工,每亩补助50元。对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与当地农户签订稳定的农产品购销合同,当年订单收购初级农产品达到1000万元以上,辐射带动农户1000户以上,每个一次性补助30万元。对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通过承贷承还、信贷担保等形式支持农户建设标准化种养基地(原料基地)500万元以上,根据金融机构贷款凭证,给予贴息补助。单个企业年贴息总额不超过100万元。

支持龙头企业开拓市场,对龙头企业在国内大中城市新建宁夏特色农产品直销店、外销窗户,年销售额在1000万元以上,每个一次性补助20万元(枸杞、葡萄酒外销窗口按照枸杞和葡萄产业政策执行)。对龙头企业建设鲜活农产品运储初加工冷链体系,年销售蔬菜1500吨以上、肉禽蛋奶鱼1000吨以上的,每个一次性补助30万元,重点用于冷链车辆、预冷库、冷藏库补助。对龙头企业参加自治区组织的区内外各类农产品展示展销会,根据参加次数和参展规模,适当补助摊位费、广告费等。对龙头企业参加自治区组织的国外展会,其费用范围及标准按《中国小企业国际市场开拓资金管理办法》的规定执行。对新获得中国驰名商标的农产品,纳入自治区商标战略奖励政策。

支持龙头企业提升自身素质,对龙头企业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合作,创建农产品加工、开发、贮藏、保鲜等科技研发中心,经考核验收达标的,每个一次性补助10万元。对龙头企业引进吸收再创新国内外先进技术成果,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并发挥效益的,每项一次性补助10万元。对龙头企业科技投入200万元以上,按照基准利率上浮3个点,给予贷款贴息补助,单个企业年贴息总额不超过100万元。支持龙头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培训,每年选择100名国家和自治区级龙头企业经理、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法人,集中参加国内外企业管理专题培训,每年补助培训经费100万元。加强龙头企业运行监测,动态管理,能进能出,优胜劣汰,对优秀龙头企业,给予适当奖励。

支持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加快发展,坚持依法有偿自愿,鼓励土地承包经营权向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民流转,培育各种类型的专业大户、家庭农(牧、林)场,对专业大户、家庭农(牧、林)场流转土地200亩以上,连续三年每亩给予50元的补助。按照“积极发展、逐步规范、强化扶持、提升素质”的要求,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示范社创建活动,对入社农户100户以上,开展统一新品种引进、投入品购销、生产技术推广、病虫害防治、产品分级包装、收购销售等服务,经考核验收,认定为自治区示范合作社,每个一次性补助10万元。

支持休闲农业发展,围绕黄河金岸、贺兰山沿线、生态六盘,支持引导以农民为主体发展休闲农业,拓展农业功能,促进农民增收和城乡统筹发展。对符合县域经济发展规划,布局合理、特色突出、经济效益显著,经营面积达到100亩以上,在金融部门贷款30万元―200万元的休闲农业场点,根据金融机构贷款凭证,给予贴息补助。

三、加强农业特色优势产业科技支撑

加强产业技术支撑体系建设,完善13个特色优势产业技术支撑体系,优化专家团队结构,竞争确定首席专家,任期三年,通过农科教、产学研相结合,吸纳多方技术人员参与。专业服务团队负责制定产业发展技术规划,遴选产业主推技术、主导品种,指导龙头企业、示范基地开展产前产中产后关键技术集成推广,根据服务企业、示范基地的数量、成效和实际蹲点服务的天数及考核结果,安排专家团队科技服务工作经费10万元―20万元。针对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关键技术瓶颈,择优确定专家团队,竞争承担自治区农牧、林业等部门及特色优势产业指导组确定的特色产业关键技术研发项目,对完成项目任务的,每个专家团队补助20万元―30万元。

开展重大农业技术推广,围绕13个农业特色优势产业,以现代农业产业技术支撑体系为依托,以自治区现代化农业示范基地为载体,由自治区农牧、林业、财政等部门及产业专家团队,分产业制定重大农业技术推广项目三年规划和实施方案,打破行业和区域界线,面向全区农技推广单位、科研院校、龙头企业、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农技人员,公开招标,竞争立项,经自治区农牧、林业主管部门专家评审后下达项目目标任务,对考核验收合格的,按照项目计划每个补助50万元―100万元。

创新农技推广服务模式,充分调动农技人员积极性,支持农技人员完成本职工作的前提下,创办和领办经营性农业科技服务

组织(专业合作组织),或到示范园区承包经营设施种养业50亩以上(水产200亩以上),为农户提供技术培训、种子种苗供给、病虫害防治、农机化作业、农产品销售等服务,辐射带动农户100户以上,经考核完成工作任务的,每个补助10万元。

加强新型农民培训,整合各类培训项目,由自治区农牧、财政等部门,分产业分提出培训计划,面向社会公开招标,择优确定培训机构。筛选具有一定文化程度和产业基础的职业农民3万人,围绕特色优势产业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应用,每年集中脱产理论培训5天,现场实训5天,连续培训三年。每年通过技术人员入户现场指导、组织农民到周边示范基地观摩学习、科技文化赶集等方式,普及性培训农民5万人,受训3天(次)以上;每年筛选文化素质较高的优秀青年农民300人,开展农产品加工、运销等创业培训,集中脱产培训10天以上,通过创业带动其他农户发展。

四、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支持全区现有7个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每个市场补助资金20万元,用于购置快速检测设备12台;支持每个县(市、区)选择1个综合批发市场,每个市场补助资金10万元,用于购置快速检测设备6台;由农牧部门下达检测任务,检测数据联网监督,实现检测、处置、执法联动。加强乡镇农产品监测体系建设,每年支持63个乡镇,每个乡镇补助资金2万元,用于购置快速检测设备1套。配合中小学营养改善计划实施,支持中南部市、县(区)农牧部门加强初级农产品检测,每县(区)每年补助检测费5万元,每市每年补助检测费10万元。

推进“三品一标”认证,以县(市、区)为单位,每年建设全国绿色有机食品标准化生产基地2个,集中连片种植同一种作物不少于10万亩(蔬菜不少于3万亩),每个补助15万元;当年认证“三品一标”数量达到10个以上,其中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地理标志农产品不少于3个,根据具体认证数量,每县补助10万元―20万元。

加强农业投入品监管,开展“绿剑护农”行动,按照统一标识,统一进货、统一配送、统一明码标价、统一台账制度、统一服务规范的要求,每年创建农资经营示范店30个,每个一次性补助2万元。

五、加快提高现代化农业机械化生产水平

落实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继续执行国家补贴不超过机具价格30%的补贴比例,且单机补贴额最高不超过5万元。100马力以上大型拖拉机、高性能青饲料收获机、大型免耕播种机、挤奶机械、大型联合收割机、水稻大型浸种催芽程控设备、烘干机单机补贴限额可提高到12万元;200马力以上拖拉机单机补贴额可提高到20万元。利用自治区财政资金对马铃薯生产机具、玉米收获机具、牧草收获和包膜机具,在国家补贴的基础上再累加补贴10%-20%。调研制度全价购机、定额补贴试点方案,先行试点积累经验后,在全区逐步推行。

推进特色产业全程机械化生产,全区建设2000亩以上玉米、马铃薯、水稻、苜蓿全程机械化生产示范园区,每个补助10万元,重点开展机械化收获、育插秧、高效植保等农机化新机具、新技术推广。提升农机社会化服务能力,支持建设农机作业公司、农机维修站(点),投资150万元以上的,每个补助30万元-40万元;继续推行农机免费管理,提高农机安全监管水平,补助资金500万元。

六、加快推进生态移民村特色产业发展

促进生态移民村特色产业发展,生态移民村日光温室、大中拱棚、养殖棚圈等基础设施建设按照自治区生态移民补助政策执行。从2013年开始,按照“项目支撑、示范带动、整村推进”的原则,以农业技术部门、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为主体,每个生态移民村成立一个产业发展技术指导服务组,技术人员驻村包户指导、蹲点帮扶,一定三年不变。技术指导服务组根据帮扶村实际,制定生态移民村特色产业发展项目规划和实施方案,建设产业示范基地,普及推广节水灌溉、覆膜保墒、设施种养、病虫害防治等先进适用技术,报经自治区农牧、林业等主管部门组织专家评审后,下达目标任务和项目计划,对考核验收合格的,按照项目计划每个补助50万元―100万元,重点用于技术培训、种苗、滴管设施、饲草料青贮、动物疫病防控等物化技术配套和先进适用技术示范推广等。补助资金不得用于生产性补助和基础设施补助。建立主管部门、服务对象监督考核机制、根据生态移民村特色产业发展项目规划,经考核完成任务的技术指导服务组,给予适当奖励。

七、强化现代农业激励保障能力建设

(一)开展创建自治区农业特色优势产业示范县创先争优活动。创新扶持方式,鼓励各县(市、区)发展壮大特色主导产业,开展农业特色优势产业示范县创建活动。从2013年起,按照“县区申报、专家评审、自治区确定”的原则,每年根据各地产业规模效益、科技水平、经营机制、产业链条、市场开拓、资金投入、农民收入等指标,进行综合考核,择优评选,特等奖1个,以奖代补200万元;一等奖2个,其中川山区各1个,每个以奖代补150万元;二等奖5个,其中川区3个、山区2个,每个以奖代补100万元;三等奖5个,其中川区3个、山区2个,每个以奖代补50万元。对于达到自治区农业特色优势产业示范县创建标准的县(市、区),予以挂牌命名。奖励资金主要用于下一当地农业产业发展。

(二)开展金融担保贷款。各类金融机构对农村信贷要降低门槛,放宽政策,支持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建立农业产业化担保风险补偿机制和农业政策性担保保证金规模持续增长机制,自治区财政安排1000万元,搭建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专业大户融资担保平台,按照1:5的比例通过银行放大贷款,滚动使用,发展特色产业。

(三)推行农业保险补贴。实行农业保险保费补贴,鼓励农户、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参加农业保险,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种植业和林果业,小麦、水稻、玉米、葵花保费中央财政补贴40%,自治区财政补贴40%,投保人缴纳20%;其他品种自治区财政补贴50%,6 市县财政补贴30%,投保人缴纳20%。养殖业、奶牛保费中央财政补贴50%,自治区财政补贴35%,市县财政补贴5%,投保人缴纳10%;能繁母猪保费中央财政补贴50%,自治区财政补贴30%,投保人缴纳20%;肉牛基础母牛、肉羊种羊、基础母羊保费自治区财政补贴50%,市县财政补贴25%,投保人缴纳25%。

(四)规范资金拨付机制。各市、县(区)组织申报项目,自治区农牧厅、林业局等会同自治区财政厅审查后下达项目确认计划,并先期预拨50%-70%项目资金,其余待验收合格后予以拨付,各县(市、区)财政、农牧、林业等部门对于验收合格的项目,应及时拨付项目资金,不得延误。未完成任务的项目,扣回先期预拨资金。稻麦原良种、水稻秧苗、马铃薯一级种薯、园艺作物种苗、龙头企业带动农户建设种养基地、承贷承还贴息等补贴农户资金,通过企业兑付。

(五)完善财政支农正向激励机制。按照“目标统一、渠道不变、合理分工、管理有序”原则,加强部门协调和涉农项目资金整合,集中力量、形成合力,推进特色产业发展。坚持大干大支持、小干小支持、不干不支持,依据项目执行情况、资金使用情况、产业发展情况等考评结果,作为下一产业化项目安排、资金分配的主要依据,形式以考评结果为导向的资金分配机制。加强对特色优势产业带和产业大县扶持力度,补助资金重点向专业大户、家庭农牧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新型生产经营主体倾斜。要优化安排生态移民村、妇女创业小额贷款从事的特色产业项目,到户补贴资金要向产业扶贫示范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少生快富户倾斜。建立自治区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原则上不低于上财政收入法定增长比例。

(六)加强项目监督检查。自治区农牧厅、林业局、财政厅根据政策意见制定具体实施细则和检查验收办法。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切实加强对农业产业发展的组织协调和指导服务,落实好项目实施及资金监督管理,项目确认计划、检查验收结果,及时向社会公开,确保项目实施公正透明、优质高效;确保项目资金及时落实到位,专款专用,不得截留、挪用。如发现挤占挪用、虚报冒领等违纪违规行为的,将依照《国务院财政资金监督管理办法》(国务院427号令)、《宁夏回族自治区专项资金监督管理办法》(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令第69号)和自治区《关于专项资金管理使用中违纪违规行为党纪政纪处分规定》(宁党办【2006】54号)等相关法规制度严肃查处。

(责任编辑:leonlee07)

第四篇:四川加快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意见出台等

龙源期刊网 http://.cn

四川加快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意见出台等

作者:

来源:《四川省情》2012年第11期

四川省政府办公厅日前下发了《关于加快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意见》,意见指出,四川要加快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重点打造五大产业带,力争到2015年,全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经营综合收入达到1000亿元,带动1000万农民就业增收。图为金堂梨花节。四川第三季度劳动力市场需求大于求职供给

省就业局消息,第三季度四川各类用人单位通过劳动力市场向社会提供各类岗位53.9万个,入场求职者达50.9万人。与上季度相比,需求岗位、求职人数分别增加6.4万个、4.1万人,劳动力市场出现岗位需求大于求职供给的现象。

第九届中国国际美食旅游节开幕

第九届中国国际美食旅游节于10月26日~11月4日在成都隆重举办。本届美食旅游节主会场设在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园,以“麻辣四川·世界味道”为主题,举办了“全球美食联展”,“品牌农产品惠民直销”,“川菜原辅料及调味品展”,“茶叶茶具品茗会”以及“乡村旅游精品展”等系列展示展销活动。图为美食节活动现场。

124个项目进入天府新区项目库

截至今年6月底,成都高新区已申报124个重大建设项目进入天府新区项目库,总投资1240.16亿元。截至9月底,高新片区社会投资在建项目77个,总投资779亿元;拟建项目36个,总投资453亿元;竣工13个项目,投资额62亿元。一个融合了“现代产业、现代生活、现代都市”特征的新区域正在加速从规划蓝图变为现实。图为天府新区新川创新科技园规划图。

四川省治理荒漠化基金会成立

四川省治理荒漠化基金会近日在成都成立。基金会将重点针对四川西北部高原、岷江流域等地,依靠龙头企业、科技力量,开展治荒公益活动、资助治荒科研项目等。图为四川若尔盖村民在沙化土地上种草。

成都将建地震预警及应急系统

第五篇: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实施意见

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实施意见

(征求意见稿)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创新体制机制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意见〉的通知》(中办发〔2017〕56号)、《中共山东省委办公厅、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创新体制机制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意见〉的通知》(鲁办发﹝2018﹞36号)、《中共聊城市委办公室、聊城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实施意见〉(聊办发【2018】43号)》等文件精神,加快推进生态农业建设,促进我县农业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

1.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认真贯彻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思想和视察山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突出茌平枣乡特色和生态优势,聚焦聚力“五大振兴”,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推进农业功能布局优化、农业投入品减量化、生产过程清洁化、废弃物利用资源化、产业模式生态化,加快建设产出高效、产品 1 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绿色生态农业,以农业绿色发展引领乡村生态振兴。

2.目标任务。突出农业绿色发展在生态文明建设全局的重要位置,全面建立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制度体系,加快形成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生产生活生态相协调的农业发展新格局。

到2020年,全县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在75万吨,绿色、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有效企业数量、产品数量不断增加,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品牌农产品占比明显提高,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加快发展。到2030年,农产品供给更加优质安全,农业生态服务能力进一步提高。

保护和节约利用农业资源,努力实现耕地数量不减少、耕地质量不降低。到2020年,严守96.9181万亩耕地红线,全市耕地质量平均比2015年提高0.06个等级,到2030年,全市耕地质量水平进一步提高。

调整农业投入结构,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增加有机肥使用量,提高水利用系数,不断提升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水平。到2020年,力争主要农作物化肥、农药利用率分别达到40%以上、40%以上,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6363以上,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9%,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2%,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81%以上,力争实现全市废弃农膜基本回收。到2030年,化肥、农药利用率进一步提升,农业废弃物全面实现资源化利用。

保护和修复田园生态系统,农业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到 2 2020年,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30.46%,湿地面积达到2万亩,基本农田林网控制率达到90%。到2030年,田园、森林、湿地、水域生态系统进一步改善。

二、优化农业绿色发展空间布局

3.落实农业功能区和生产力布局制度。因地制宜,调整优化农业主体功能布局,加快推进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划定,以永久基本农田为基础,分别划定小麦、玉米粮食生产功能区63万亩、60万亩,划定棉花生产保护区2.1万亩。健全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以博平镇、冯屯镇、乐平镇、杜郎口镇为粮食核心区域,打造优质专用粮食高产创建基地,优化粮食种植结构和品种结构,引导粮食生产走“规模化+专用化+优质化”的路子,依托三月柳、鲁星食品等大型面粉加工企业,建设规模化优质专用小麦基地。做大做强高效特色产业,探索培育“名优特稀新”经济作物,围绕园艺产品、畜产品、水产品、林特产品、杂粮、中药材等,打造一批品种丰富、集群发展、绿色高效的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牵头单位:农业局,责任单位:发改委、财政局、林业局、畜牧局、水产局)

4.适当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积极开展“粮改饲”试点工作,搞好优质饲草料生产基地建设,加快构建粮经饲协调发展的三元种植结构。到2020年,全县全株青贮玉米种植面积稳定在10000亩以上。优化畜禽养殖区域布局,支持大型龙头企业养殖基地向环境容量大的适宜养殖区域转移,大力发展特色经济林产业和林下经济,推广林菌、林药等林下经济模 3 式,推进农林复合经营。到2020年,建成特色经济林基地2万亩以上,林下经济规模发展到1.5万亩以上。大力培育农业“新六产”,发展现代生态循环农业,拓展农业生态功能,依托自然人文资源,挖掘特色农产品加工和传统农耕文化,积极发展休闲农业、创意农业、智慧农业,培育、支持圆铃大枣生态农业园区、浩佳森林海花园等特色体验型项目,发展文化传承、农耕体验、休闲观光等体验型业态。突出抓好农业“新六产”的“四型业态”,深入开展农产品加工业提升行动,完善农产品流通骨干网络,加强对农产品加工副产物的梯次利用,在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等各个环节充分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培育、支持齐鲁味精、圣康食品等具有示范作用的龙头企业,带动相关产业集群发展。到2020年,创建省级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基地2个。培育“新六产”示范主体3家。(牵头单位:农业局,责任单位:发改委、财政局、林业局、畜牧局、水产局)

5.推行绿色低碳循环生产方式。深入推进贾寨镇一二三产融合特色小镇建设,集成推广应用水肥一体化、绿色防控等农业绿色发展技术,到2020年水肥一体化推广面积达到1.5万亩。改造提升传统畜牧业生产方式,建设一批以规模化养殖为基础,以农牧结合、生态循环为发展方向,一二三产融合的现代畜牧业产业园。大力推进“两全两高”农机化发展,提高农机化发展质量和效益。推广渔业健康生态养殖模式,加强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建设,强化水产养殖污染防控。(牵头单位:农业局,责任单位:财政局、科技局、畜牧 4 局、农机局、水产局)

6.加强农业资源环境综合治理。严格落实生态保护红线制度,强化耕地、水域岸线、湿地等用途管控,严禁不合理开发建设活动对资源环境的破坏。以县为单位,针对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突出问题,建立农业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因地制宜制定禁止和限制发展产业目录,明确种植业、养殖业发展方向和开发强度,分类推进重点地区资源保护和污染治理。(牵头单位:农业局,责任单位:环保局、林业局)

7.健全农业绿色扶贫机制。统筹推进贫困地区产业发展和生态保护,科学选择精准扶贫产业,将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支持贫困地区大力发展绿色、有机和地理标志农产品,因地制宜发展休闲农业、观光农业,让贫困群众从农业绿色发展中得到更多实惠。(牵头单位:农业局、扶贫办)

三、强化农业资源保护和节约利用

8.完善耕地保护制度。完善并严格执行耕地保护制度,将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纳入政府耕地保护目标责任考核和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坚守永久基本农田红线。开展国土资源节约集约示范创建,全面推进建设占用和工矿企业生产占用耕地耕作层土壤剥离再利用。加大土地整治力度,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到2020年,全县建设高标准农田50万亩。深入实施耕地质量提升计划,推广秸秆还田、土壤改良修复、病虫害绿色防控等综合配套技术。坚持种地 5 养地协调发展,推广粮油轮作等栽培模式,积极争取国家轮作休耕试点。探索耕地质量管理保障机制,完善管控措施,实现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的保护。(牵头单位:国土局、农业局,责任单位:环保局)

9.健全农业节水制度。实行农业灌溉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制度,建立合理水价形成机制。大力发展节水农业、旱作农业,加快完善管道输水、喷灌、微灌等先进节水灌溉工程体系。大力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推广耐旱品种和节水保墒技术,探索田间雨水集蓄利用技术和模式。到2020年,全县节水灌溉面积达到50万亩。推进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改善农田水利设施条件。到2030年,建立起合理反映农业供水成本、有利于节水和农田水利工程良性运行的农业水价形成机制。(牵头单位:水利局、农业局)

10.强化农业生物资源保护和利用。开展农业野生植物资源调查和抢救性收集和普查,科学推进农业野生植物和特色农作物种质资源原生境保护区(点)建设,做好阳谷县野生大豆资源的保护工作。加强濒危野生植物资源保护、保存和人工繁育。加大畜禽地方特色品种的保护和利用力度。完善外来物种风险监测评估与防控机制,积极开展外来入侵有害生物黄顶菊普查和防治工作,开展综合防治示范技术试点。(牵头单位:农业局,责任部门:林业局、畜牧局、水产局)

四、加强农产品产地环境保护与治理

11.建立工业和城镇污染向农业转移防控机制。强化环境执法和监管,严格工业和城镇污染物处理和达标排放制度,依法禁止未经处理达标的工业和城镇污染物进入农田、养殖水域等农业区域。完善相关环境保护法律条款,加大对破坏农业资源环境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增加违法者的违法成本,对典型案件实施挂牌督办。开展农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详查,按照国家技术指南划定农用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开展污染耕地分类治理。(牵头单位:环保局、国土局,责任单位:农业局)

12.积极开展农业“四减四增”行动。深入实施化肥减量增效工程,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水肥一体化技术,开展果菜茶有机肥替代化肥行动。到2020年,全县主要农作物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稳定在80%以上。深入实施农药减量控害工程,加快农药统防统治社会化服务进程,集成推广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天敌控害等绿色防控技术。到2020年,粮食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覆盖率达到30%以上。(牵头单位:农业局,责任单位:财政局)

13、加强农业投入品安全监管。加强农药管理,严格执行《农药管理条例》和《聊城市禁止销售使用剧毒高毒农药管理规定》,探索建立低毒、低残留农药使用补贴机制。加强动物疫病防控,严格规范兽药、饲料添加剂的生产、经营和使用。严格农药、化肥、种子等投入品市场监管,加强农业投入品电子追溯体系建设,成立1家以农药为主的农业投入品集中配送中心,推行集中采购、统一配送、分散经营、7 统一标识、全程追溯的管理模式。强化农业投入品或生产经营主体登记备案管理,实施农药、兽药标签二维码标识制度,落实农药、兽药、添加剂使用台账记录制度及使用安全间隔期(休药期)制度,支持低消耗、低残留、低污染农业投入品生产。实施兽用抗菌药使用减量化行动试点,提高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牵头单位:农业局,责任单位:质监局、畜牧局、水产局)

14.推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严格依法落实秸秆禁烧制度,将秸秆禁烧工作纳入各级政府工作重点,建立秸秆禁烧目标责任制,严格实行网格化管理。深入推进秸秆综合利用,大力推广秸秆精细化还田、秸秆青贮、秸秆基料化、秸秆生产有机肥等技术,建立农用为主、多元利用格局。加强粪污收集、贮存、处理、利用设施建设,以肥料化和能源化为主要利用方向,整县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严格落实养殖业户环境保护主体责任制度和畜禽规模养殖环评制度,建立健全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体系,实施动物疫病净化计划,大力推进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到2020年,通过全市建设的4个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厂,基本满足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要求。加强废旧农膜回收处理,严格执行新的国家地膜标准,依法强制生产、销售和使用符合国家标准的地膜,以县为单位开展地膜回收和残留治理试点,加大全生物可控降解地膜试验示范力度。探索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和集中处理方式,依法落实使用者妥善收集、生产者和经营者回收责任,由具有危险物经营资质的单位集中处理。8 积极保障秸秆和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用地。(牵头单位:农业局、环保局,责任单位:国土局、农机局、畜牧局)

五、加强农业生态系统养护和修复

15.养护构建田园生态系统。开展田园生态系统建设试点,建设完善生物缓冲带、防护林网、灌溉渠系、植物篱等田间绿色基础设施,构建种养结合、生态平衡、环境优美的田园生态系统。保护和发展地方独特品种,保持农业物种的多样性。推广环境友好型生态种养技术,保护病虫害天敌,恢复田间生物群落和生态链,促进动物、植物、微生物“三物”循环。保护和改善田园生态景观,优化乡村种植、养殖、居住等功能布局,拓展农业生态观光、休闲体验功能,培植田园综合体。(牵头单位:农业局,责任单位:茌平县旅游发展中心、林业局、畜牧局)

16.保护水生生态环境。实施渔业资源增殖放流,科学确定放流品种与数量,加强水生生物资源养护。严厉打击使用“绝户网”等非法捕捞行为,维护渔业生态资源。严格落实“河长制”“湖长制”,推动河湖管理保护专业化、社会化,打造水更清、岸更绿、景更美的河湖生态新格局。在河道沿岸加大土地流转力度,优先种植苜蓿、牡丹、构树等需肥需药量低、经济效益突出的作物。以生态清洁型小流域治理为重点,加强水土保持生态工程建设,2018-2020年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8平方公里。(牵头单位:水利局,责任单位:农业局、水产局、林业局)

17.加强林业和湿地建设。积极培育林业新业态、新模式,完善林业产业负面清单制度,严格限制高污染、高环境风险项目准入。加强生态公益林、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建设和维护,突出村镇绿化工程建设,推进高标准综合农田防护林体系建设。2018-2020年,全县新建、改建农田林网化面积4万亩。(牵头单位:林业局)

六、健全农业绿色发展支撑体系

18.强化农业绿色发展科技支撑和人才建设。做大做强县级农业科技园区,推进县级农业科技园区核心区、示范区的布局和建设,规范县级农业科技园区的建设、运行和管理。加强与省农科院、山东省农业大学、聊城大学、市农科院等高校院所对接,积极引进千人计划、泰山学者、长江学者等高端人才,聘请有实践经验、能解决基层实际困难的技术专家,组建种植、畜牧、水产、林业等行业专家顾问团。开展农业投入品减量高效利用、优质高产抗病抗逆新品种选育、环境友好型种养、有害生物绿色防控、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产地环境修复以及农产品绿色加工储藏等领域的关键技术研发,建立健全成果转化激励机制,积极推动与国外先进科研机构的交流与合作。完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落实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人才队伍建设的二十条措施,建设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农业绿色发展管理服务和技术推广人才队伍。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探索建立“创新团队+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新型农业科技服务模式。培养一批具有绿色发展理念、掌握绿色生产技术技能 10 的高素质农村实用人才。落实生态管护员制度,在生态环境脆弱地区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增加护林员等公益岗位。(牵头单位:农业局,责任单位:财政局、人社局、科技局、林业局)

19.健全农业绿色发展标准体系。实施农业品牌战略,继续打造“圆铃大枣”、“十孔莲藕”“茌梨”等农产品品牌,推进优势特色农业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专业化服务,加强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认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登记管理工作,建设一批地理标志农产品和原产地保护基地。到2020年,培育农产品公用区域品牌2个,企业产品品牌10个,全县“三品一标”认证个数达到120个,认证面积与食用农产品生产面积的占比达到60%,启动农业质量提升年工作,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监管和追溯管理信息平台建设,推动更多作物品种实施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双证制”管理,建设聊城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暨产销一体化综合服务平台。积极推动健康肉供应链建设行动,夯实生产经营者质量安全主体责任。(牵头单位:农业局,责任单位:质监局、林业局、畜牧局、水产局)

20.建立农业资源环境监测体系。加强耕地、渔业水域、生物资源、产地环境监测和预警体系建设,提高农业资源环境及农业污染状况监测和预警能力。开展耕地质量调查监测与评价,推进耕地质量监测网络建设,全覆盖布设、运行耕地质量长期定位监测点,发布监测报告。完善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建设,提升水土流失及面源污染监测能力。按照国家统 11 一安排,开展农业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对重要农业资源实行台账式管理。(牵头单位:农业局,责任单位:环保局、国土局、质监局)

七、保障措施

21.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加强组织领导,把农业绿色发展纳入领导干部任期生态文明建设责任制内容。在党委和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农业部门要发挥好牵头协调作用,扶贫、发展改革、科技、财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国土资源、水利、旅游、环保、质量技术监督、林业、农机、畜牧兽医、水产等相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抓好落实,建立起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各乡镇、街道要结合当地实际,制定具体实施方案。

22.加大投入力度。完善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农业补贴机制,整合涉农资金要向农业绿色发展领域倾斜,加大对耕地质量提升、生态循环农业建设、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农业废弃物处理利用的财政支持力度,加强绿色生态类公益项目的后期管护。建立完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逐步提高生态公益林补助标准。建立金融支持农业绿色发展的工作机制,充分发挥信贷、保险服务农业绿色发展的支持作用,引导社会资本投向农业资源节约、生态保护修复、废弃物处理利用、动物疫病防控等领域。

23.加强宣传引导。充分发挥国民教育、新闻宣传、科学普及、思想文化等多种渠道和各类媒体的作用,大力宣传农业绿色发展的理念、政策、路径和成果,及时总结推广生 12 产领域、消费领域推动农业绿色发展的先进经验、典型事迹和技术模式,积极倡导农业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努力营造农业绿色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

24.强化考核奖惩。完善全县绿色发展指标体系,制定农业绿色发展评价指标,结合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工作,县政府组织县直有关部门对各乡镇、街道农业绿色发展情况开展联合督查,每年开展一次自查和评估,终期要对完成情况进行全面自查和评估,并以适当形式公布。评估结果作为各级党政领导班子和各部门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参考。充分发挥涉农财政资金促进农业绿色发展的整体效能。对在农业绿色发展中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予以表扬,对落实工作不力的按照有关规定进行问责。

此前发布的有关文件规定,凡与本意见不一致的,按照本意见执行。

下载市农委等关于加快推进本市农业旅游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word格式文档
下载市农委等关于加快推进本市农业旅游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关于加快黄淮四市发展若干政策的意见

    中共河南省委文件 豫发〔2007) 14号 ————————★——————— 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 关于加快黄淮四市发展若干政策的意见 (2007年5月14日) 加快黄淮四市(商丘......

    甘肃省关于加快发展旅游意见

    甘肃省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 甘发【2010】9号 (2010年7月14日) 为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国发【2009】41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

    加快推进农业基本现代化建设意见

    县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农业基本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政策意见 各区管委会,各镇人民政府,县政府各部门、各直属单位: 为加快推进农业基本现代化建设进程,力争在全省率先实现农业基本现代......

    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顾益康 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是实现我省经济转型升级的战略重点和难点,其实质是以高效生态现代农业为目标,积极促进农业增长由主要依靠自然资源和物......

    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本站推荐)

    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张华建 作为农业大省、全国农村改革发源地,实现农业发展方式的加快转变,不仅是农业自身科学发展的客观需要,而且对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具有重要意义......

    关于加快农业支柱产业发展的意见

    关于加快农业支柱产业发展的意见关于加快农业支柱产业发展的意见为了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县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有关文件精神,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发挥特色产业优势,做大、做强......

    关于加快文化旅游发展实施意见范文

    关于加快文化旅游发展实施意见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坚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创新文化发展理念,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健康发展,大幅度提高文化......

    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

    市委发[2009]1号中共江山市委 江山市人民政府 关于加快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各乡镇、街道,市机关各部门: 为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加大对“三农”投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