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外交读后感

时间:2019-05-14 07:16:2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大外交读后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大外交读后感》。

第一篇:大外交读后感

《大外交》读后感

译作《大外交》是中国的老朋友、美国前国务卿亨利·艾尔弗雷德·基辛格的一本著作。本书既有经验的系统梳理,也有理论学识的丰富研究,对我们了解外交现象、洞悉外交本质大有裨益。而这既得益于基辛格的学者身份,又得益于他丰富的政治经验。

亨利·艾尔弗雷德·基辛格(Henry Alfred Kissinger),美国著名外交家、国际问题专家,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曾于1957年至1969年在哈佛大学任教,担任过美国尼克松政府的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国务卿,及福特政府国务卿。在政治观点上,基辛格倾向于保守主义的政治哲学思想,强调行动自由观点,在国际关系理论上突出均势理论,并提出有限战争理论。基辛格的主要著作有《核武器与对外政策》、《选择的必要:美国外交政策的前景》、《国家的战略问题》、《美国对外政策(论文三篇)》、《白宫岁月》、《**年代》、《大外交》、《和平、人生与哲学---池田大作与基辛格对谈集》、《美国需要外交政策吗?》、《重建的世界—梅特涅、卡斯尔累与和平问题,1812-1822年》、《麻烦的伙伴关系—对大西洋联盟的重新评价》等。此外在政治事件中基辛格对于中美关系做出过巨大贡献,1971年基辛格的秘密访华就是其中的突出代表。《大外交》(Diplomacy)涵盖广泛。首先,这是一本国际关系史著作,时间上从“三十年战争”记述到冷战后的国际秩序。其次,这是一本美国外交史专著,本书大部分是对美国20世纪百年外交的梳理。再次,这是一本政治学理论,尤其是国际政治学方面的理论著作,本书的大量论述都超越了经验的层次,极富哲理。最后,这是一本分析当今世界格局和现实政治的书,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的双重视角,国内因素与国际因素的有力结合。

本书共分为31章。除第一章和最后一章是对世界秩序及走向的看法外,作者以美国第26任总统西奥多·罗斯福为代表的现实主义与以美国第28任总统伍德罗·威尔逊为代表的理想主义为两条线索,记述了1618年至1648年欧洲的“三十年战争”至冷战后的世界新形势之间的重大国际事件,论述其外交运作,点评其优劣得失。其中大事件包括三十年战争的进行,维也纳会议的召开,1871年德国的统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凡尔赛和约的达成,苏德协定的签署,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冷战的爆发,朝鲜战争,苏伊士运河危机,匈牙利事件,柏林危机,越南战争,三角外交以及冷战的终结等等。

读完本书,我也获益匪浅。下面说说我的收获。外交是国家以和平手段对外行使主权的活动。外交以国家利益为基点,以国家对外目标为指挥。现代外交除了受对象国家、国际环境、决策者的影响外,国内的民意,社会舆论及国内权力部门的相互制衡(如美国三权分立下国会对行政部门的制衡),利益集团,跨国公司也发挥着日益重要的影响。总之,考量一国外交,离不开国际,国内,个人和集团这些重要因素的作用。

外交作为一种政治上的相互博弈,对信息的要求很高。既要知己知彼,又要消除不必要的误解。同时,当代外交已不仅仅只关注政治问题,经济,文化,环境,国际犯罪等众多新问题也已列入一国外交的职权范围之内。

国际政治思想流派中虽有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之分,但是,外交必须以一国利益的现实为基础,“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有恒的利益”才是一国外交本质的追求。同时,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我们不能排斥天下一家的先人遗产。这一点上,我赞赏美国在其外交政策中较他国有更多的理想主义成分,追求道德与正义,当然美国外交政策的现实主义取向,也着实令人担忧。总之,要一切以国家利益为重,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相结合。

在《大外交》一书中,作者基辛格描述了自三十年战争至冷战的结束近三百年的历史,再现了黎塞留、拿破仑、俾斯麦、梅特涅、史特莱诗曼、威尔逊、罗斯福、斯大林、丘吉尔、戴高乐、尼克松、毛泽东、周恩来、里根、戈尔巴乔夫等那些对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发展起到重要作用的各国政治家的风采。而在书中所描述的众多伟人中,我最崇敬的是俾斯麦。

奥托·冯·俾斯麦(1915—1898年),普鲁士宰相兼外交大臣,是德国近代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和外交家,被称为“铁血宰相”。奥托·冯·俾斯麦是德国近代史上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作为普鲁士德国容克资产阶级的最著名的政治家和外交家,他为德国的统一作出了巨大贡献。

俾斯麦1815年4月1日出生在普鲁士一家大贵族地主家庭。在他12岁时,他进入了中学,但受到同学排挤。但他并不感到灰心,反而勤奋向上,学会英语、法语、俄语、波兰语、荷兰语,使其成为一个多语言的天才,并为其日后的外交官生涯打下基础。他曾经就读于哥廷根大学,后转入柏林大学法律系学习。在其就读大学期间,他经常腰间佩剑,并牵着一只大狼狗。但却无心向学,并染上很多恶习,曾与同学作过27次决斗。1848年,德国爆发革命,俾斯麦在自己的领地上组织起军队,准备武力镇压革命。1851年~1858年,他担任普鲁士邦驻德意志联邦代表会的代表,1859年任驻俄大使,1861年改任驻法大使,1862年他出任普鲁士宰相兼外交大臣。正如俾斯麦任宰相后在邦议会上说的那样“当代的重大政治问题不是用说空话和多数派决议所能决定的,而必须用铁和血来解决。德国所指望的不是普鲁士的自由主义,而是他的武力!”这既为他赢得了“铁血宰相”的称号,从他的早年经历中也可以看出,他属于主张使用武力的强硬派,而且很了解俄、法统治者的内心想法,这些为他日后利用欧洲各国的矛盾,在外交上纵横捭阖以实现德国的统一和强大打下了基础。

俾斯麦为实现德国的统一,主要是通过1864年的普丹战争(第二次石勒苏益格战争)、1866年的普奥战争(Austro-Prussian War,又名七周战争或德意志战争)、1870年至1871年的普法战争(Franco-Prussian War)这三次王朝战争实现的。

俾斯麦的成功不仅仅在于他的强硬,更在于他敏锐的洞察力和透彻的分析能力。这也体现在他实施“铁血政策”实现德国统一之中。

“铁血政策”第一步,1863年末,丹麦合并了属德意志邦联的施勒斯维希小公国。俾斯麦抓住了这次扩大势力的机会。次年初,俾斯麦联合奥地利对丹麦作战。俾斯麦之所以要联奥对丹,就在于是既解除了后顾之忧,又能增强对丹麦的力量。奥地利马上同意了普鲁士的要求,普奥联合向丹麦发出最后通牒,随即开始战争。丹麦战败,普鲁士得到了施勒斯维希,奥地利也得到了另一小公国何尔斯泰因。第二步,就是同奥地利争夺德意志盟主的战争。为了对付强大的奥地利,俾斯麦先联合意大利,意大利因威尼斯地区一直受奥地利欺凌,所以马上答应了普鲁士的请求,双方结成反奥联盟。然后,俾斯麦三次亲往法国,以领土报酬换得了拿破仑的中立。这样,稳住了法国。做好了这些后,俾斯麦对奥地利一再挑衅,要求奥地利将不久前从丹麦手中得到的小公国何尔泰因让给普鲁士,同时提出改革德意志联邦法案,以期排除奥地利在整个德意志的影响。面对奥地利预想中的反对,普鲁士就联合不少德意志小国对普鲁士进行“制裁”。于是普奥战争爆发。1866年7月3日,双方集结于萨多瓦村附近展开决战,结果,普军大获全胜。10天后,俾斯麦逼近奥地利都城维也纳。在有人提议一举占领奥地利全境时,俾斯麦没有听从,他知道在欧洲这个大均势里,其他强国不会坐视普鲁士势力膨胀,尤其是普鲁士的近邻、欧陆强国法国。果然,拿破仑三世出面进行了调停,普奥双方达成协议。奥地利宣布退出德意志,并将四个邦国和一个自由市让给普鲁士。这样,普鲁士就统一了德国整个北部和中部地区,建立起了一个北德意志联邦。而且,俾斯麦也知道普鲁士在中欧的独大,会招来俄、法等国的反对,所以,保留奥地利对日后的外交斗争有利。第三步,兼并德意志南部紧邻法国的四个小邦国,实现最终的统一。同时,俾斯麦对法国境内富裕地区阿尔萨斯和洛林也很感兴趣,早已垂涎三尺。这样,普法战争就不可避免。于是,他稳住俄、奥等强国,于1870年发动普法战争,次年大获全胜。普鲁士军队开进巴黎附近的凡尔赛,并在凡尔赛宫镜厅,宣布以普鲁士为首的德意志帝国成立。依靠俾斯麦的“铁血政策”,德国终于实现了统一。

《大外交》对外交运作与国际关系的深刻剖析,对我们大有裨益。

第二篇:大外交读后感

《大外交》读后感

大外交是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所著,讲述了从三十年战争至冷战结束近三百年的历史。阐述了美国几百年来的外交手段,同时也展示了俾斯麦,戴高乐,拿破仑,丘吉尔等一系列让世界格局产生巨大变化的政坛巨匠的风采。

兵者,国之大事也,外交,国之大事页。外交手段自由国家产生以来,渐渐的变得逐渐重要。国家之间的结盟与反目为仇,无一不与外交手段有关。从交通工具发展到一定的程度之后,各国之间的交往显得越来越频繁。一国的外交手段适当与否,可能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国际地位,与一国的形象。随着全球化的越来越严重,各国之间的交往越来越频繁,外交成为人们不可忽略的话题。

大外交中,我最喜欢的莫过于俾斯麦。奥托〃冯〃俾斯麦(1815—1898)1815年4月1日出生在普鲁士一家大贵族地主家庭。对于俾斯麦,他让我想到了中国历史上一位赫赫有名的女皇帝---武则天。她作为中国第一位女皇帝,她的统治也是恐怖的。为了巩固统治,武则天使用的残酷的手段。

奥托〃冯〃俾斯麦相信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宪法统一”永远只是名义上的统一,他相信只有通过王朝战争,才能组建真正的德意志国家。他将议会一脚踢开,提倡通过武力才能解决问题。不过是想当时的国家的状况,俾斯麦的做法确实是正确的,1815年,拿破仑战争结束。各封建战胜国在维也纳召开会议。维也纳会议决定组织德意志邦联以承接发过在战争中彻底摧毁的神圣罗马帝国(德意志第一帝

国)。邦联包括力量较强的奥地利、普鲁士和其他小邦共34个国家和4个自由城市。但这个邦联并不是一个统一的国家,各小国仍然具有完全独立的主权,有各自独立的政府和军队,有各自不受侵犯的疆域、不同的关税政策以及不同的发展水平。实际上,所谓邦联,只不过是封建帝国的最终表现形式而已。形势显然对当时具有较强的两个大国有利,那就是奥地利和普鲁士。奥地利想以自己为中心来统一德国(所谓“大德意志”),并希望把普鲁士与别的小国一样,包括在内。而俾斯麦心中的以普鲁士为中心的统一则不同,他计划要在统一的国家中排除奥地利(即“小德意志”)。50年代初的时候,奥地利在竞争中占了很明的优势,并召开全德大会,迫使普鲁士答应由奥普两国轮流担任主席。50年代末的时候,普鲁士加强与周围小联邦之间的经济联系组成关税同盟,并在之后的法意与奥地利的战争中企图迫使奥地利交出全德大会的领导权。作为宰相俾斯麦对内开始实行改

革,他不理睬议会多数派否决政策拨款,也不理睬他们的指责,独断独行,擅自支付经费,进行大规模的军事改革,对外开始发动三次王朝统一战争,最终扫清了德国统一道路上的历史障碍。

俾斯麦的铁血政策让我想到的战国时代的秦国,秦国为了实现中国的统一,重用商鞅,实行大幅度的改革来增强自己的内部实力,而对于外部,秦国对外则使用远交近攻,各个击破。将各个国家以武力的方式打败,最终实现中国的统一。

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时代需要铁血,要实现一个国家的统一,铁血政策是必要的。就现在的中国形式而言吧,我们以和平的方式统一的香港澳门,但是台湾的问题一直都处于胶着的状态。这时候,我觉得或许一个铁血的政策,会使问题更加容易的解决。

第三篇:大国外交读后感

《大国外交》观后感

“世界那么大,问题那么多,国际社会期待听到中国声音、看到中国方案”。这是《大国外交》纪录片的第一句话,旗帜鲜明的点出了该片的核心主题。

那么,在这个日新月异、风云激荡的世界,什么才是困扰世界的核心问题,中国的方案又是什么?《大国外交》纪录片通过一个个生动活泼的案例和深入浅出的道理完美的解答了我心中的疑惑。

我们知道,当今时代的主题依然是“和平与发展”,新科技兴起虽然令人目不暇接,但和平赤字、发展赤字、治理赤字成为摆在全人类面前的严峻挑战。谋求和平、实现发展的任务更加复杂艰巨,需要更多国家协力推动、携手前行。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思考并洞察人类前途命运、中国和世界发展大势,提出了中国方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这是因为在各国彼此依存、全球性挑战此起彼伏的今天,仅凭单个国家的力量难以独善其身,也无法解决世界面临的问题。只有对接各国彼此政策,在全球更大范围内整合经济要素和发展资源,才能形成合力,促进世界和平安宁和共同发展。

正是基于这样的观察和思考,习近平主席在2013年访问哈萨克斯坦时提出了“一带一路”战略。通过实行“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全方位推进务实合作,最终打造“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互容的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习主席在日内瓦出席“共商共筑人类命运共同体”高级别会议时曾以瑞士军刀比喻全球治理的工具,那么我想“一带一路”便是其中最锐利的一把攻坚武器。因为“一带一路”不仅将亚欧非大陆通过铁路、海路等物理方式连接起来,促进沿线相关国家的经济发展和贸易往来,它更是一条友谊之路、和平之路,极大的增进沿线国家人民的交流和感情。当然,中国这把全球治理的“瑞士军刀”还有很多工具,如亚投行、上合组织、中非论坛、中国东盟自贸区、金砖五国论坛等一系列国际组织和论坛,不断为改变不合理的国际社会秩序和解决人类发展面临的困难提供中国方案。

如今,中国倡导的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已经被广泛地认同和接受。一方面是因为中国不断增强的综合国力已经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中国的话语权在逐步的提高,另一方面像“一带一路”、亚投行等中国智慧确实给世界各国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相反,如果像美国一样一味的强调本国优先,不断在热点地区炫耀武力制造地区局势紧张,退出“巴黎协定”,在全球范围内制造贸易纠纷,甚至利用本国的法律进行“长臂管理”以达到保护本国落后产业的做法越来越不得人心,传统盟友欧盟对美国的种种做法表示愤怒和批评,日本、新加坡等新兴盟友更是对美国单方面退出TPP协议表示了极大的失望,连一向在南海问题上充当马前卒的菲律宾也跟中国达成了友好磋商、和平对话的共识。这就说明,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本国的利益始终是第一位的,发展始终是各国关心的头等大事,而中国就是要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和平崛起道路,做世界经济的火车头和各国共建共享的合作伙伴。正如习主席所说“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中国的发展不是要营造自己的后花园,而是要建设各国共享的百花园”。

当然,当今世界并不太平,虽然没有大的战争风险,但是恐怖主义、“核威胁”、文明冲突、地区领土争端引发的暴力威胁、地区战乱不断,因此,作为有担当负责任的常委理事国之一中国一向遵循联合国宪章精神,认真履职尽责,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作为中国最高领导人28次踏出国门,飞行里程约57万公里,累计时长193天,出访足迹遍及五大洲的56个国家以及主要国际和区域组织。这些年在杭州G20峰会、落实伊朗弃核协议、亚丁湾护航等国际重大事件上不断的发出中国声音,提供中国智慧,让全世界看到了中国力量和大国担当。尤其是当片中放到也门撤侨时国人甚至外国友人自发的拿着五星红旗时,我的内心充满了激动和自豪,那一刻,在中国的军舰上,国人和世界友人那种发自内心的笑容最令人动容,祖国不仅永远是中国人民的后盾,也能为世界人民带来安全与和平。

“以势交者,势倾则绝;以利交者,利穷则散。”习近平主席也说道:“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意通。中国倡导的是以心相交的外交政策。利、势、权的相交,是简单的物质交换,是冷酷的商业规则,双方必然患得患失,锱铢必较;必然彼此猜忌,随时变脸。而以心相交,方能推心置腹,坦诚相见;以心相交,方能不怕火炼,历久弥新。因此,在与世界各国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中国积极搭建文化交流平台,“汉学与当代中国”座谈会、“青年汉学家研修计划”,为60多个国家、300多名汉学家走进当代中国提供了平台。中国馆、“感知中国”“欢乐春节”“四海同春”等活动,作为中华文化输出的纽带,也将中国与世界的人文情怀联系得更加紧密。200年前,拿破仑曾经说过,“中国是一头沉睡的狮子,她一旦被惊醒,世界为之震动”。正如习主席在中法建交50周年纪念大会上所说,“中国这头狮子已经苏醒,但这是一只和平、可亲、文明的狮子”。中国需要和平就像人需要空气,万物生长需要阳光一样,中国的崛起绝不会给世界带来威胁和战争,而是更多的带来了中国机遇与和平。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有决心也有能力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有决心也有能力与世界各国一道,开创繁荣美好的未来!

第四篇:周恩来外交风云 读后感

《周恩来外交风云》读后感

周恩来,这个名字不仅仅是在中华大地,在整个世界都是家喻户晓的名字。一个人,能做到这样的光辉万丈,的确是值得敬仰。

在《周恩来外交风云》这本书中,生动地记述了这位当代中国杰出的政治家、外交家与众多国际首脑人物的交往。从斯大林、金日成、胡志明到赫鲁晓夫、戴高乐、蒙哥马利;从西哈努克、纳赛尔、哈桑二世、到尼克松、基辛格、田中角荣;从联合国四任秘书长到世界上第一位女总理等等,所有接触过他的人,都不禁为他的智慧与胸怀折服。而对于中华民族来说,这位伟人数十年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崛起,在外交战线上的卓越贡献,是我们决不能忽视的。

新中国成立的初期,在外交方面,由于种种原因,也存在种种棘手的问题,但周恩来无不巧妙运用其智慧一一解决,其中,我认为最能体现其智慧与风度的是关于中印边界问题的解决。

当时,中印双方本是友好的互相访问过,但由于印度后来有美国在背后撑腰,固执的向我国的西藏马及墩地区南端的朗久村无情开火,挑起中印边界第一次武装冲突,并且还说:“印度和西藏是母子关系。”无论中国如何的表示希望友好解决,印度方却丝毫不领情,还愈加的变本加厉,为了使印度人民和国际社会了解中印会谈的真实情况,为推动中印双方沿着和平的谈判道路走下去,周恩来离开印度前举行了记者招待会,周恩来首先散发书面讲话,简要重申了中国政府的立场,建议好不容易找出的6个共同点肯定下来,便于两国政府继续商谈,消除双方的距离与分歧。

一开始,招待会的气愤相当紧张,周恩来开始回答记者的问题,在场的150名记者纷纷举手提问。印度记者一向以敢于提出尖锐问题而著称,他们成心让周恩来难堪,首先印度报业托啦斯记者拉加凡提出这样的问题:

“在印度,你个尼赫鲁总理的信都已经全文发表了,但尼赫鲁总理给你的信中国报纸却没有发表。讲到言论自由,你是不是准备让中国报纸全文发表这些信?”

在场的各国记者都认为这个印度记者提的问题角度刁钻,起码有两层意思:一是在中印分歧方面,中国人心虚理亏,不敢发表尼赫鲁的信;二是给人以中国没有言论自由的印象,使周恩来一开始就在气势上占据下风。

印度记者认为拉加凡的问题好比尖锐的枪尖剑锋,会一下子把周恩来打得无法招架,都将目光投向周恩来,只见中国总理平静的回答:“这位先生可能没有读过中国报纸,中国报纸早就把尼赫鲁总理给我的信和我给尼赫鲁总理的信全文发表了。”

周恩来轻轻一击就,就剥夺了拉加凡的提问资格:一个连中国报纸都没读过的人,竟然向中国总理提出这样缺乏常识的问题,岂不是惹人耻笑?会场顿时响起一片嘲笑声,拉加凡羞得低下了头。

就是拉加凡本人也承认,周恩来对他是客气的,特别是“可能”二字大有讲究:从客气方面来说,究竟读过中国报纸没有,周恩来指示猜测,拉加凡自己说去,给他一个台阶下;从不客气方面来说,读过中国报纸还这么提问就有别有用心之嫌!

这样一个睿智有风度有胸怀的爱国之人,怎么能不伟大?他不仅仅是我们瞻仰的对象,也更是我们学习的对象,学习他的爱国与奉献,作为新时代的我们,作为祖国未来发展的主力军,我们也要向周恩来总理那样,无论面对什么都不畏惧,泰然自若的去解决。

第五篇:杨定明《大外交》读后感

《大外交》读后感

杨定明

当阅读完最后一页《大外交》时,我不禁为书中呈现出的大国间纵横睥睨,外交世界里的变幻风云所折服。全书的共三十一章,每一章都环环相扣,相得益彰,让人忍不住像走迷宫一般,对前路一无所知却又充满向往。从第一章开始,就如同一副宏大的画卷缓缓的展开,轻描淡写了诸国的外交历史,欲说还休的点画了他们的外交走向,让人忍不住往下阅读,一问究竟。细数《大外交》中提到的那些历史人物,现实主义如罗斯福,理想主义如威尔逊,战争狂人如希特勒,铁血睿智如俾斯麦等等,每一笔都宛如行云流水般传神的时那些原本写在平面上的人物立体化了,一个个仿佛呼之欲出。连斯大林一个狐疑的眼神,丘吉尔一个微妙的表情这样细节之处都被基辛格这样大师级的人物细腻刻画出。当然这幅画卷的背景也很广阔:如果以时间为主轴的话,从一战到二战到冷战,再到朝鲜战争和越战,以及后来的冷战。在这时空交错的画卷上,我们看到了外交场上风雨变幻,国家间关系微妙复杂。而国家命运的航船往往掌握在舵手——掌权者手中,有人优柔寡断就有人蛮横霸气,有人微笑就有人哭泣,有人抓住历史的机遇就有人被历史所淘汰。《大外交》的执笔者基辛格沉着大气的勾勒出了整个如史诗般的一部二十世纪外交史。

我们从大外交里的来看一战:当史学家们还在为谁该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负责而持不同意见争论时,基辛格却点出了“举不出是任何单一国家导致如此疯狂的迈向毁灭”。他从各国外交风格出发,把一战前欧洲诸国的心态都有条有理的剖析清楚来看,最后得出结论:“欧洲国家把均势扭转为武器竞赛,却未能意识到现代科技与大规模征兵,已使爆发全面性战争成为国家安全及整个欧洲文明最大的威胁①”诚然,德国和俄国完全失去了节制。从一战到二战,历史的车轮碾过一圈。其中发生的外交事件错综复杂令人眼花缭乱,更加扑朔迷离的是隐藏在背后的国与国之间的勾心斗角,博弈角逐。不得不说《大外交》作者基辛格独具慧眼,将这其中纷纷扰扰尔虞我诈看了个清楚明白:一战后法国饥不择食的外交政策,英国缘木求鱼式的均势外交,法德的苦大深仇,英法的历史恩怨,苏联的半路杀出,美国“理想主义”的游说,诸国对刚提出来的“集体安全”概念的摸不着头脑,最令人感到惊奇的是德国作为一个战败国的复兴。究其原因,一小部分在于于德国政府富有技巧的谈判,且善于拖延,“甚至大量印制马克纸钞,拿到公开市场上去购买外币来偿付,也就是大肆膨胀其币值,钱虽付的很多,实际上却没有太多资源流出。②”更大一部分的原因在于德国钻了战胜国诸国间的矛盾,借了美国与苏联的东风。其中不得不提到的一个人是史瑞特斯曼,“他明白即使在凡尔赛的重重束缚之下,德国仍有实力成为欧洲最强大的国家,他并不像民族主义者所批评的,而且与纳粹的作风正好相反(后来纳粹的作风打断了以渐进且几乎必然是和平的方式),他靠着耐心,妥协及欧洲各国去的共识的有利环境,达到他的目标。心思敏捷使他能够以文字上的让步,尤其是在敏感而具有象征意义上的赔偿问题上,以此换取终止对德国的军事占领及促成长远的变革,这些变革必然能使德国居于日益重要的枢纽地位③”。除此之外,基辛格还提到了史瑞特斯曼政策的成功推行和德国的复兴不能忽略德国资源丰富实力十足,凡尔赛合约反而增强了其地缘政治地位。读到这里的时候,我忍不住在心中赞叹到基辛格不仅是眼光敏锐的政治家和外交家,还是视角新颖的史学家,当然由于《大外交》这本书,他出现在我们面前的角色又是一位文笔矫健具有感染力的作家。

相比于一战,基辛格在《大外交》中写到的二战更为详细一些。可能是由于作为美国的前国务卿和一位出色的外交官,他有机会接触更多第一手的资料,了解到一些鲜为人知的历史事件。所以在他笔下评写二战前的背景和二战爆发后英法美苏与德国意大利从交涉到交锋,都有其独特而吸引人的观点。那些领导人的个人性格,决策能力,心里有着什么样的主意,在基辛格看来都仿佛了如指掌似的。比如说对于苏德协定的签约,基辛格就一针见血的指出了:这是斯大林的待价而沽。对于二战中出现的那个全人类战争史上都罕见的战争狂人希特勒,基辛格的对其性格才艺的剖析可谓是入木三分:“有着草莽英雄的本能,以及对对手心理弱点其准无比的掌握,排除异己④”。这一点可以在后边他利用英国传统的均势外交思想,法国求自保的心态,一步步的跨出了凡尔赛所划定的国界。可以说基辛格是用着刻画希特勒的笔,同时一笔一笔勾勒出英国法国所走的绥靖政策之路。当然,推行绥靖政策的国家不止英法两个,但历史赤裸裸的告诉了我们:这条绥靖主义之路走得并不会平坦,反而到后面极有可能引火上身,悔不当初。当然最为心酸和悲哀的,大概是那些诸如捷克波兰这样的小国家吧,他们成为了大国间政治的牺牲品,绥靖政策的祭奠品。像是可怜的战争屠宰场上待宰的羔羊,作为一个国家的尊严被践踏到最底层,这就是绥靖政策的另一个层面的表现。事实证明:短暂的苟且偷“安”不可能换来长久的和平。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通读《大外交》后我们会发现书中的一个小细节就会印证这句玄妙的话。一战前俄国在亚洲所向披靡的完成了扩张,它将远东划归为自己的地盘,认为其他国家无权插手,所以一旦欧洲望向东方它便有所不满。“这同样的问题又在二战结束后重演:西方盟国主张东欧的命运关系到欧洲的整体,斯大林却坚持东欧,尤其是波兰,属苏联的范围,其未来应与西欧民主国家无关⑤”。斯大林也像过往的沙皇一般独断独行,以致西方势必形成某种军事联盟(北约)以对抗苏军的推进,解除苏联对一些国家的压制(表现为共产主义渗透的等)。从俄罗斯到苏联,一样的对领土贪婪渴求不容别人分一杯羹;从沙皇到斯大林,一样的对权力狂热追求唯我独尊的去统治国家。这两次大战的前前后后,经过一代的时间这个历史模式又重新现身。

合上这八百多页的书时,像是欣赏完了那幅宏大的画卷,每一笔都仿佛出自神手,飘若惊鸿,婉若游龙。作者在书中写出的那些发生在国家间的恩怨纷争,外交家们之间的纵横睥睨,领导人之间的明暗交锋,仿佛信手拈来的一个个深藏在脑海中的大大小小的故事,用一根或明或暗的线,穿成了精彩迭出,让人读起来欲罢不能的《大外交》,我想这跟线,就是基辛格所奉行的现实主义外交吧。作为一个现实主义外交家,他对理想主义提出了含蓄的批评,这点我们也可以在书中看出来。

博尔赫斯曾说:“我在心中暗暗设想,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那么一幅如图书馆模样一般的天堂愿景图,大概是又一本一本好书拼凑而成的吧。《大外交》这本书从创作到完成的时间不长,但她在我眼里是一本不可多得的经典好书。可以说《大外交》是我的一角天堂,但愿我能够在以后的读书生涯中邂逅更多的好书,让我的脑海中的天堂愈加丰盈,充实,美丽。

下载大外交读后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大外交读后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新时期外交

    “外交工作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国家领导人既是最高指挥员,又是冲锋陷阵的士兵。”前外交部长李肇星曾如此写道。中国新一届领导集体履新不足70天,足迹几乎遍布世界各大角落,外交活......

    外交文书(本站推荐)

    外交文书 (1)适用范围及特点: 又称外交文件。进行国际联络和外事活动使用的专用文书。使用于国家及其外交机关、派出机构、外交代表与他国及其外交主管机关之间,或国家与联合国......

    大外交读书笔记

    基辛格与“新全球均势”构想 ——《大外交》1读后感 可以说,基辛格是均势策略的集大成者。从均势策略来讲,他不是创造者,确是很好的继承者,从均势的形成,演变到书中所认为的动摇......

    《大外交》读书笔记

    读《大外交》读书笔记 《大外交》是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先生的一部著作。作者凭其致力于外交事务的亲身体验,以其丰富的历史知识、智慧和幽默的文笔,展示了自黎塞留以来特别是......

    外交发展

    中国外交发展 摘要:建国五十年来,中国外交经过充实、调整和发展,政策更加完善,并形成了一整套具有中国特色的外交风格。经受了国际风云的严峻考验。展望未来,世界正处在大转折之......

    外交故事(定稿)

    新形势下的中国外交切入点: 增强战略定力年初,在主持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就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发表讲话,强调走和平发展道路是“战略抉择”,需要“......

    专题外交成就

    专题 坚持和平发展战略,发展和平外交 一.近代中国的屈辱外交 1 、史实 ①清政府:四次侵略战争后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丧权辱国,使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北洋军阀政......

    外交礼仪

    外交礼仪 1.常见的外交用语及其内函 (1)国事访问: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应他国元首或政府首脑的邀请对他国所进行的正式访问。 (2)国宾:指受某一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的正式邀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