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西山农业规划
西山区“十一五”农业发展规划
为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决策和部署,需要针对城乡经济统筹发展、传统产业的提质增效、新兴产业的做大做强、特色产业的配置、农村劳动力转移、“三农”保护体系建设等全局性、战略性的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和提出今后五年我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目标任务和工作重点,按照“统筹城乡发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新理念,编制西山区 “十一〃五”农业发展规划,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十五”期间农业发展情况
1、基本情况
“十五”期间,区委、区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和市关于加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方针政策,加强对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领导,西山区的农村经济发展较快,农民人均纯收入逐年增加。2004年,昆明市主城四区区划调整后,全区辖6个街道办事处、2个镇、2个乡,其中涉农乡、镇和处共7个。辖区面积为791平方公里,农业耕地面积为7.3万亩,农民人均耕地0.55亩,其中城市化进程步伐较快的马街、福海、前卫三个涉农街道办事处耕地面积合计仅为7191亩,人均耕地仅为0.11亩,预计到“十一五”末,这三个街道办事处的耕地面积将趋于零。全区总人口86万人,其中农村人口13.37万人,占全区总人口的16%,而马街、福海、前卫三个办事处的农村人口合计6.54万人,占全区农村人口的49%。2004年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4584元,比区划前的2003年4264元增长7%。
现代都市农业初见端倪。“十五”计划实施以来,西山区农业结构逐步得到优化,农业生产重心由坝区转向了山区半山区,并加强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水利化程度达80%,以“服务城市,富裕农村”为目标,大力发展城郊保障型农业和现代设施农业初见成效。2004年,全区实现农业总产值4.19亿元,农村经济总收入360亿元。野生药材驯化、食用玫瑰引种栽培、新优蔬菜栽培、谷律花椒油深加工等一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项目顺利实施。8户市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获西山区第一批涉农重点企业挂牌保护。经国家农业部认定,西山区有4家企业跃身全国大型乡镇企业行列,10家企业被认定为全国中型乡镇企业。乡村生态旅游不断提升,“农家乐”接待游客169.10万人次,营业收入3162.64万元,实现税收194.82万元。农业农村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是,农民增收难仍然是困扰“三农”工作的焦点。
2、做法和经验
“十五”期间,区委、区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加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加强对“三农”工作的领导,保持了农业和农村经济全面、持续和协调发展。
2.1加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民收入逐年增加。经过逐年调整,至2004年底,粮经种植面积已调为45:55,历史性地首次出现了经作面积大于粮作面积的态势。2005年春遇大旱,我区实施粮作改种经作方案,并加大冬季农业开发力度,预计到今年底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还有增加。2004年全区农村经济总收入3607539万元,农业和林业收入在农、林、牧、渔业总收入中所占的比重也首次出现了负增长,与2000年相比,农业收入下降1%,林业收入下降3.45%,牧业收入相对稳定,与城市消费密切的渔业收入上升5.35%。养殖业与种植业的结构比由36:64升为40:60。200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4584元,比2000年的3828元增加756元,年均增4.9%,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实现了农民增收的目标。
2.2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生产科技水平。2001-2005年,我区财政支农资金支出占财政总支出182095万元的19.43%。“十五”期间我区对农业总投入年均增长幅度在6%以上,加强了农业基础设施、农村交通基础设施、农村义务教育等建设,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改善,农民整体素质逐步提高。“十五”期间设施农业实行了零的突破,农业科技示范园产生了较好的辐射效果,龙头企业发挥了带动功能,农业科技对农业生产的贡献率达到了45%。粮食生产亩产量从2000年318.74公斤增至2004年的353.33公斤,增10.85%,在耕地锐减的情况下,2004年实现粮食总产43495吨,保障了农民食粮的生产安全。2004年肉奶蛋总产14889.6吨,比2000年的11588吨增28%;蔬菜产量68035吨,比2000年的50896吨增33%,初步实现了“服务城市,富裕农村”的目标。
2.3加强农业生态环境建设,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到2005年初,我区完成沼气池建设927户,节能改灶6500眼。在经济条件较好的农村推广使用液化气36014户,农村使用电炊36966户,促进了农村生态环境的改善。在加紧实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同时,针对蔬菜农药残留超标的情况,加大违禁农(兽)药的查处力度,积极发展无公害、绿色和有机农产品生产,推广使用高效、低残毒和生物农药(肥),并加强产地和市场农残检测工作,维护了消费者的利益。也为“十一五”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营造了氛围。
2.4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切实减轻农民负担。为保护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我区及时宣传、落实《农村土地承包法》,并完成了延长土地承包期的工作。在有征地情况发生的村组,建立了集体征地补偿费专帐核算、专户管理和专项审计制度。2004年7月开展了清理拖欠农民征地补偿费的工作,已将收清的补偿费及时足额支付给被征地的村组或单位。按照中央、省、市农村税费改革精神,我区全面取消了乡统筹和专门面向农民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和集资,停止了征收屠宰税,建立了农村“一事一议”制度。全区农民人均负担农业税12.8元,比税改前人均负担税费40.4元减轻了27.6元,并从2005年起免征农业税。
昆明主城四区区划调整后,我区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重心由生产服务转向了经营管理服务。耕地减少,失地农民增多,指导和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任务繁重,2005年1-8月,累计培训7191人,年内累计已转移8930人,其中省外累计转移638人。“十一五”期间,还须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力度。实践证明,只有减少农民,才能富裕农村。
3、主要问题和困难
“十五”计划以来,西山区“三农”工作出现了可喜的态势。但是,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不容忽视,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3.1农民增收困难,城乡收入差距拉大。2004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117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584元。山区半山区与城郊结合部农民的收入差距较大,以2004年人均纯收入为例,福海、前卫和马街三个街道办事处为5000—10000元,谷律乡为2000—3000元。
3.2农业资源紧缺,综合生产能力不强。2005年初农业耕地7.3万亩,农民人均耕地0.55亩,其中占全区农村人口总数49%的三个涉农街道办事处人均耕地0.11亩,“十一〃五”末将趋于零。山区半山区成为主要的农耕区,但水资源不足;城郊入滇池河流及滇池水面污染严重,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任务艰巨。全区降水不均,冬春旱,夏秋涝,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弱,农业投入不足。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失地农民增多,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压力大。农村集体资产管理任务繁重。
3.3农业环境污染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严峻。仅滇池沿湖区农业面源污染年总生产量为1550万吨,其中农村固体废物120.7万吨,农村废水1 30万吨,化肥施用1269吨,农药施用18.7吨,农膜使用90.6吨,水土流失范围面积30.66平方公里。由于化肥、农药、含激素的饲料添加剂及其他农业投入品的不合理使用,农药残留超标的情况比较严重,农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突出。
3.4产业结构调整处于适应性调整阶段,产业化程度低。农业资源零碎,生产规模化、区域化农业经济发展缓慢。至2004年,全区高标准钢塑大棚仅有1127.8亩,占农业耕地面积7.3万亩的1.5%,订单农业6000亩,仅占种植业播种面积的16%,全区虽有农产品加工企业308家,但其中98.7%的企业固定资产在50万元以下,农村经济联合体、专业协会发育缓慢,市场信息和营销人才缺乏。
二、“十一五”农业发展总体思路
1、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要求,牢固树立和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要求,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进一步加强农业基础地位,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坚持“适应市场、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发挥优势、持续发展”的原则,以技术创新和体制创新为动力,以工业化带动农业现代化,建设现代都市农业,不断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城乡社会的和谐进步。
2、基本原则
2.1城乡统筹发展原则。规划实施要坚持党的领导,加强政府协调力度,稳定、完善、强化对农业的扶持政策,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
2.2可持续发展原则。要科学合理地利用农业资源,坚持市场导向,发展市场前景广阔的优势农产品,提高农业的质量和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3、基本目标
“十一五”农业经济和农村社会发展主要目标:构建现代都市农业框架,减少农民,富裕农村,确定十项目标。
〃农村经济总收入年增长10%;
〃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增长5%; 〃农村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以内;
〃到2010年,—粮食和经济作物结构比调整至30:70,农业一、二、三产业结构比调至1:3:6;
—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45%以上。重点抓好环保型瘦肉型猪、土鸡、肉羊、奶山羊和珍禽等5个产业,并形成产业链。
—山区半山区沼气池用户占当地农户总数的30%以上。节能气化灶使用户在山区半山区占当地农户的95%以上。在山区、半山区基本实现每户有一眼节能气化灶。太阳能热水器普及率占农户总数的60%以上,其中山区农户占30%以上。完成两座秸秆气化集中供气站建设,供气户1000户;建成4个市级生态村。
—区级龙头企业发展到20个,市级龙头企业发展到15个,省级龙头企业发展到3个。使参加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农户达到农村人口总数的60%以上。〃每年推广先进实用技术入户率60%以上;农作物良种覆盖率保持在98%以上。
〃主要农产品生产稳中有升,详见“十一五”规划主要生产指标表;
〃依靠农业科技项目带动规划措施的落实,发展现代都市农业。详见项目表。
4、农业产业布局
依托资源、环境、区位优势,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和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扶持力度,大力发展山区畜牧业和山区水产养殖业,以设施农业、休闲农业、精品农业、绿色生态农业四种模式发展现代都市农业。到2010年形成有明显优势的农业产业布局区。
4.1 湖滨商贸、旅游、地产开发产业区。滇池北岸的前卫、福海、马街三个街道办事处的沿湖地带,土地资源珍贵,其作为昆明主城的一部分,应退出农产品的生产。通过环湖道路和生态环境建设,招商引资,发展商贸、旅游、农产品精深加工、地产开发为主的第三产业,促进失地农民的劳动力转移,盘活湖滨地带,打造成为昆明市的“客厅”。
4.2 沿湖农产品贸易产业区。滇池沿岸的马街街道办事处、海口镇、碧鸡镇沿湖地带外围的公路两侧,利用滇缅公路、高海公路和成昆铁路的交通快捷优势,加速农产品市场和储藏设施建设,抓住建设海口工业区的机遇,逐步形成适度规模、门类齐全的农产品加工、农产品商贸产业区。
4.3 山地休闲观光农业和生态农业产业区。碧鸡镇、团结乡和谷律乡,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发挥菜、花、果、中草药、养殖等农业科技园的示范功能,带动设施农业的规模化发展,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和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带动生产与市场的良性对接。建立规范的农产品监管体系和市场准入制度,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把开发民族工艺品与发展以农家乐为龙头的高效、精品休闲农业、体验农业、观光农业、老年养老业等产业有机的结合,形成特色化的现代都市农业产业区。
5、发展思路
紧紧围绕城乡统筹发展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民收入两大目标;健全和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农产品市场和政府对农业的支持保护三大体系;加快制度、经营机制和技术三个创新;突出地域特色产品、都市农业、生态农业、订单农业、休闲观光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市场开拓七个重点;加速推进乡村城镇化、农业工业化、农产品质量安全和标准化生产四个进程;构建健康、稳定、和谐的农业发展平台。
6、工作重点
实施科技项目,促进各项措施落实到位。
6.1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扩大农民收入来源。通过《农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减轻农民负担》、《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和《农民素质教育》等项目的实施,促进形成城乡一体、开放、互通、共同进步的体制。
6.2继续调整产业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通过《新技术开发储备项目研究》、《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建设》等项目的实施带动,推进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精品农产品品牌。
6.3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加速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实施《农村富余劳动力培训转移》、“农函大”、“阳光工程”等项目,加强农民职业教育特别是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力度,改善农民进城就业环境。
6.4依靠科技进步,实施“三上三下”项目,(即适宜山区开发的好项目上山,生态环保型企业上山,城市居民和旅客消费上山;农村剩余劳动力下山,优质精加工的农产品下山,科技文化服务下乡)发展高效、安全现代农业。抓好《园艺示范基地设施建设》、《动物防疫体系建设》、《生物多样性控制冬季农作物主要病虫害技术试验、示范及推广》等项目,进一步搞好农产品的监测、检疫、认证工作。
6.5加大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力度,强化生态环境建设,坚持可持续发展。实施《农作物测土配方平衡施肥》、《夏季农业作物病虫草鼠害监测防治》、《生态村建设》、《节柴灶技术推广》等项目,搞好农村生态建设,搞好循环经济发展示范,促进资源持续合理利用。
6.6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农业发展后劲。启动《西山区农业环境研究》课题,实施《农业信息化建设》项目,利用现代新技术,搞好“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与建设,使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适应都市服务型农业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
6.7增加农业投入,把政策落到实处。把《动物产地检疫》、《万亩花椒基地建设》等项目列入农业基础建设重点项目,逐年增加农业项目扶持资金,使农民在科技扶贫中得到实惠。
6.8继续稳定、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基本政策。实施《农村土地承包合同管理》、《减轻农民负担》等项目,促进建立土地管理和耕地保护的长效机制,切实减轻农民负担;解决好失地农民的出路,维护农村社会稳定。
三、保障措施
1、工业反哺农业,加速城乡统筹发展
实施工业反哺农业、城乡经济统筹发展战略,扭转二元社会经济结构。用城市的发展带动农村的繁荣,用农村的繁荣服务城市,切实增加对农村公益事业与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通过城镇化、工业化、产业化形成农业和农村经济自身良性发展机制,走城乡和谐发展的道路。
1.1要推进城镇化进程,减少农村人口和农业劳动力的数量。大力发展乡镇企业,促进第二、三产业发展,吸纳农村劳动力。
1.2发展现代设施农业,走农业企业化的道路。减少粮作面积,扩大经作面积,要大力发展生产周期短,经济收益回报快的蔬菜产业。
1.3发展农村社会化服务组织,提高农业生产经营水平。提升谷律、团结、碧鸡等地的传统种植方式,引导开发小流域规模生产,逐步发展集约化生产,通过提高生产效率增加经济效益。
1.4要逐年增加财政对农业的支持力度。财政投入重点要用于农业基础设施及生态环境设施建设、农业技术推广、农业标准化和扶持以农产品加工为主的农业龙头企业、优势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建设和农民素质教育等方面。
2、调整产业结构,加速农业产业化发展
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优化产业结构为重点,依靠科技项目带动,发展休闲观光农业、设施高效绿色农业,着力培育优质蔬菜、特色水果、养殖以及农产品的精深加工产业链。走基地带农户的路子,发展订单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2.1强化结构调整。通过调整种植面积,使粮经二元种植结构调整为粮经饲三元种植结构,三类作物种植面积比例为:粮食作物占40%,经济作物占40%,饲料作物占20%。
调整养殖业结构。既要稳定猪禽生产,又要大力种草养畜,逐步提高牛、羊等草食性动物的比重,使畜牧业的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45%以上。
2.2发展小流域经济。各乡镇应根据地域资源、气候等条件的差异,从本地的实际出发,加强良种培育,在巩固和提升粮食、烤烟、蔬菜、花卉、水果、畜牧六大支柱产业的基础上,大力发展一乡(镇)一品特色农产品,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精”。
2.3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要积极招商引资,促进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要在改进和提高团结火腿加工工艺的同时,引进真空包装设备和抓好生猪饲养基地建设工作;开展葵油保健茶、葵油皂、葵油蛋白粉、葵油护手霜、青刺果高级食用油、花椒油、食用玫瑰等系列产品的开发和精深加工。
2.4发展都市畜牧业。吸引城市资金投资农村,加强良种繁育、人工草地建设、疫病防治和监测以及畜产品加工营销等基础设施建设。
从区外引进的种畜禽(包括种蛋、精液、胚胎)必须严格审批和检疫,防止由区外传入“输入性病例”;要从规模经营户开始逐步建立和实施防疫档案;严防不合格畜产品流入市场。建好畜禽疫病和畜产品质量监测中心,开展畜禽保险试点。
2.5大力扶持龙头企业。要按照“扶优扶强”的原则,积极引进和重点扶持一批有基础、有优势、有特色、有前景、有带动力的龙头企业。在资金、税收、技术、信息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增强龙头企业对农产品原料的收购能力,刺激农民的生产欲望。
2.6积极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把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环节纳入标准化管理轨道。从蔬菜生产入手,用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改造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争取在2010年以前有10个农产品获得绿色产品、有机食品、无公害食品认证。2.7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检监检测体系。尽快建成区级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和乡镇农残快速检测站,在主要鲜活农产品产地和批发市场开展有毒有害物质检测,2010年以前使本区农产品农残超标率快速检测趋于零,定量检测低于5%。
实施市场准入制。在全区农产品生产基地、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大型超市开展农药残留、兽药残留等有毒有害物质残留快速检测,确保上市农产品卫生安全。
2.8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鼓励和吸引农业企业、工商人士、经纪人以多种形式参与农业产业化组织,大力引导和扶持农业协会和中介组织的发展。
3、强化生态农业建设,改善农村环境状况
强化滇池沿湖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作;严格控制化肥、农药施用量,年减少用量10%。加快农村能源建设,大力推广沼气池、节柴灶、太阳能利用技术,减少人畜粪便和生活污水造成的农业面源污染,改善农村环境卫生状况、人畜饮水设施和道路条件。3.1落实西山区滇池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目标责任制。从农业生产环节入手,加大补贴力度,使各项工作措施落到实处,加强对沿湖镇、办事处农业产业发展的引导。沿湖控制区以栽培花卉、绿化苗木为主,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农业。
3.2加速发展生态农业。加大“三上三下”工作力度,以项目促发展。对滇池周边的湿地进行湿地水生作物的引种试验、推广、示范;对山地农业培植新产业,引进推广新技术,推广节水农业和少废农艺措施。
3.3大力推广农田秸秆及废弃物、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综合利用技术。建立村民(居民)小组农村固体废弃物处置场,集中处理还田。
3.4取缔滇池水体保护区现有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禁止在滇池水面周围两公里内新建养殖场。在乡村集镇建立垃圾收集点,禁止向滇池、河道、沟渠、公路边乱倒垃圾、乱扔固体废弃物、随意排放生产、生活污水。普及沼气—畜厩结合模式,把畜禽排泄物有污染变成生态资源。
3.5推进农村能源建设项目规模化发展,促进农民生产、生活方式的变革。把农村能源建设与植树造林、扶贫项目、滇池面源污染治理工程等有机结合起来,做到统筹兼顾,全面发展。抓好农村能源建设与农业环境质量监测;抓好系列服务,走农业循环经济,农村能源产业化发展之路。
4、提高装备水平,利用信息,搞活流通
提高农业装备水平,加速农业现代化进程。充分利用网络等现代信息手段,把有一定市场或市场潜力的农产品推介出去;发布农业生产资料供求信息和农村人才资源信息;开辟农产品新型流通方式。
4.1完善西山区农业信息网。在2010年以前将网络终端延伸到乡(镇、处)、龙头企业、农产品交易市场、中介组织和农户。向社会提供农产品价格信息、农业劳动力转移资源和企业招工信息,特别是经“阳光工程”培训后待转移劳力的人力资源资料信息。
4.2要完善农机服务体系建设。增加财政对农机化发展的扶持力度,要落实购买农机的政策补贴,大力推广设施栽培工程配套技术、农产品深加工和保鲜冷藏运输设备技术,推广山地精量播种,秸秆还地等技术,推进粗放经营生产方式向精细生产经营方式转变,从而激发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活力,实现农民增收。
4.3搞活农产品流通。加强和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重点建设一批上规模的批发市场,形成一批辐射面广、吞吐量大的现代化农产品物流中心。要继续提高明波兽药饲料批发市场等农贸批发市场的辐射带动能力,加强西苑水果批发市场的招商引资工作。要增强各市场的信息服务配套功能,继续扩大城乡集贸市场、超市、连锁店中的农产品零售份额,拓展农产品网上交易。要努力发展创汇农产品。
5、开展科技培训,加速农村劳动力转移
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开展农业科技知识和技能培训,使广大农民成为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新型劳动者。提高农业劳动者素质;加速农村劳动力转移,减少农民才能富裕农民。
5.1要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抓好三项工作,一是提高农村小学文化教育质量;二是抓好“阳光工程”,切实为前卫、福海、马街失地农民谋就业出路,为海口、碧鸡、团结和谷律富余劳动力转移铺路搭桥。三是必须农业、科技、妇联、计生、扶贫等部门的培训资金拼盘整合,要在有一技之长上下功夫,让经过培训的农民非农转移留保住,有发展。
5.2要创新农业科技推广方式。要变行政式的推广方式为教育式的推广方式,要变被动式的农业科技推广方式为能动性的培训推广方式。要围绕结构调整项目、订单项目和农业推广项目广泛开展实用技术培训,使每户农民有一个科技明白人,发挥科技示范户的带动作用,让广大农民应用新科技改变粗放的耕种、养殖方式。
5.3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改革户籍管理制度,废除歧视农民工的不合理规定,营造尊重农民工良好社会氛围,平等对待农民工就业、农民工子女就学;加强职介管理,规范职介行为,建立健全农村劳动力转移服务体系。充分利用乡镇党校、乡村农民文化学校、农村中小学等教育设施,为培训农村富余劳动力提供服务,把法律、法规培训、就业观念培训、技能培训融为一体,通过培训,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和职业技能,提高就业率,减少回流率。发挥区位优势,就地转移,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从农业外部增加农民收入。
6、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切实减轻农民负担
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努力构建农业增长、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6.1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一是要加强集体资产管理,建立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制改革和村帐乡镇代管试点工作;二是从2005年起取消全区农业税和除烤烟外的农业特产税,让利于农民;三是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四是加快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五是改革林业管理体制;六是加快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步伐;为“三农”工作创造良好环境。
6.2要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央“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大力推进农村税费改革进程,切实落实好减轻农民负担的各项政策措施,坚决杜绝向农民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的错误行为,切实保护农民合法权益。
6.3建立综合服务保障体系。全区各行各业都应向农业提供支持,支持和保护农业和农民,需要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需要政府协调涉农政府部门为农服务的步伐。
表一.图一 粮食生产比较
表三 图一
表一 图二
表三 图二
蔬菜生产比较
表一 图三 水果生产比较
表三
表二图
“十五”期间肉奶蛋生产比较图三 表三 图四
表三 图五
表三 图六
第二篇:农业产业园规划
农业产业园规划
发布时间:2014年10月10日 【字体: 大 中 小】 概念:
农业生态园也称农业休闲园,是指利用田园景观、自然生态 及环境资源,结合农林渔牧生产、农业经营活动、农村文化及家庭生活,提供国民休闲,增进国民对农业及农村的体验为目的的农业经营;是集旅游功能、农业增效 功能、绿化、美化和改善环境功能于一体的新型产业园。它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
现今农业生态园面临的问题:1)园区 定位不清晰,盲目追求“大而全”缺乏拳头产品与核心竞争力,对旅客吸引力不强;2)农业生态化不强,很多园区只以观光农业为幌子,单纯追求盈利,很难实现 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的统一。3)缺乏科学的规划设计与运营管理,园区功能不明确、产品单
一、旅游资源利用率低。服务范围:
生态农业产业规划
生态农业产业园规划
产业园招商引资
生态农业产业招商培训 指导思想
因地制宜,综合规划设计;
培植精品,营造主题形象;
效益兼顾,实现可持续发展 生态园整体规划方案
1、生态园功能分区规划
依据资源属性、景观特征性及其现存环境,在考虑保持原有的自然地形和原生态园的完整性的基础上,结合未来发展和客观需要,规划中应采取适当的设计实现园内的功能分区,以惠东永记生态园为例,设计中就可以因地制宜设置生态农业示范区、观光农业旅游区和科普教育功能区。
生态农业示范区
生态农业示范区是生态园设计的核心部分,它是生态园最主要的效益来源和示范区域,是生态园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生态农业示范区的规划设计应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遵循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园区设计所采用的生态农业类型中既包含有生产者,消费者,也要有分解者。
观光旅游区域
进入21世纪,伴随着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及乡村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的深入,农业已从传统的生产形式逐步转向景观、生态、健康、医疗、教育、观光、休闲、度假等方向,所以生态热、回归热、休闲热已成为市民的追求与渴望。生态园新设计着重把农业、生态和旅游业结合起来,利用田园景观、农业生产活动、农 村生态环境和生态农业经营模式,吸引游客前来观赏、品尝、习作、农事体验、健身、科学考察、环保教育、度假、购物等。突破固定的客源渠道,以贴近自然的特 色旅游项目吸引周边城市游客在周末及节假日作短期停留,以最大限度利用资源,增加旅游收益。
生态园规划以充分开发具有观光、旅游价值的 农业资源和农业产品为前提,以绿色、健康、休闲为主题,在园内建设花艺馆、野火乐园、绿色餐厅、绿色礼品店、农家乐活动园、渔乐区、农业作坊、露天茶座、生态公园、天然鸟林等休闲娱乐场所,让游客在完美的生态环境中尽情享受田园风光。
科普教育功能区
旅游科普规划时应遵 循知识性原则、科技性原则、趣味性原则,例如可以通过在生态园中设立农业科普馆和现代农业科技博览区等科普教育中心,向游人介绍农业历史、农业发展现状,普及农业知识和加强环保教育。还可在现代农业科技博览区设立现代农业科技研究中心,采用生物工程方法培植各种农作物,形成特色农业。这样生态园一方面可以 为当地及周边地区的科普教育提供基地,为大中院校和中小学生的科普教育提供场所,同时也为各种展览和大型农业技术交流、学术会议和农技培训提供场所。
2、生态园中其他规划
园路规划
依照园林规划设计思路,从园林的使用功能出发,根据生态园地形、地貌、功能区域和风景点的分布,并结合园务管理活动需要,综合考虑,统一规划。园路布局 既不会影响园内农业生态系统的运作环境,也不会影响园内景区风景的和谐和美观。园路布局主要采用自然式的园林布局,使生态园内景观美化自然而不显庄重,突 出生态园农业与自然相结合的特点。园林主干道宽约5 m,用于电车通道和游人集散;次干道连接到各建筑区域和景点;专用道为园务管理使用;游步道和山地单车道主要围绕生态公园而建,宽1.2~2 m。
给水排灌工程规划
生态园以生产有机农产品为主,园内农业生产需要有完善的灌溉系统,同时考虑到环保及游人、园工的饮用需水,所以进行给水排水系统的规划。规划中主要利用 地势起伏的自然坡度和暗沟,将雨水排入附近的水体;一切人工给水排水系统,均以埋设暗管为宜,避免破坏生态环境和园林景观;农产品加工厂和生活污水排放管 道接入城市活水系统,不得排入园内地表或池塘中,以避免污染环境。
园区绿化设计
生态园内的绿化规划,均以不影响园内 生态农业运作和园内区域功能需求出发来考虑,结合植物造景、游人活动、全园景观布局等要求进行合理规划。全园内建筑周围平地及山坡(农业种植区域除外)绿 化均采用多年生花卉和草坪;主要干道和生态公园等辅助性场所(餐厅、科普馆等等)周围绿化则采用观花、观叶树为主,全园内常绿树占总绿化树木的 70%~80%,落叶树占20%~30%,保证园内四季常青。总之,全园内植物布局目的,既达到各景区农业作物与绿化植物的协调统一,又要避免产生消极影 响(如绿化植物与农作物争夺外界自然条件等)。
案例:海南太阳能农业生态园项目
背景介绍:该项目属于光伏综合农业开发项目,预计总投资4亿元,占地1000亩。
解决办法:中金产业经过多次考察,提出充分利用海南光照强、日照时间长等天然优势,在不改变土地性质的前提下,采用“一地两用”的开发模式,场地上架设 光伏组件发电,在光伏组件下及间隔处种植农作物,同步发展光伏发电和现代农业,达到既促进现代设施农业发展,又提供清洁能源的目的,是新的生产方式上的突 破和创新,也是一个集光伏发电、大棚种植、露地种植、科研、教育培训等一体化的科学规划循环经济园区。
第三篇:农业园区规划
农业园区规划
一、项目概况
本项目是以政府、企业为投资主体,以青岛农业大学为技术依托,以宅科村为先头,以宅科村为中心建设的集有机农业、生态观光农业旅游及相关农副产品产销一条龙的现代农业园。园区占地面积4016亩。
二、区位概况
景芝镇,位于山东省潍坊市安丘市景芝镇。居民1458人,291户,耕地4016亩以小麦玉米种植为主,同时亦有大姜、葱、蒜、马铃薯、橄榄种植。村内有日光温室大棚30个,占地58亩,养鸡场3家,养鸭场2家,绵羊养殖2家。微型超市6家。村内有个体私营蔬菜加工厂一家,主营大葱加工,以及企业和村民合作的工艺品加工。景芝镇是山东省三大古镇之一,地处山东半岛中部,位于山东省安丘市东南部,距安丘市区21公里,东距青岛港120公里,北距胶济铁路30公里、距济青高速公路、潍莱高速公路35公里,西北到潍坊机场40公里,206国道、沂(沂山)胶(胶州)公路穿镇而过,交通十分便利。景芝镇历史悠久、环境优美、交通便利,自古有“四县通衢”之称。镇域总面积217平方公里,辖139个行政村,14万人。景芝镇以酿酒闻名于世,是中国高粱烧酒的发源地之一。景芝名吃繁多,闻名遐迩,三页饼、金丝面、绿豆糕、芝麻片等被列入中国食品大全。近年来,景芝镇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建设“富强文明景芝、文化生态景芝、和谐幸福景芝”为目标,带领广大干部群众抢抓机遇,干事创业,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实现了又好又快发展。景芝镇先后被确定和命名为全国重点镇、全国小城镇建设示范镇、全国小城镇建设科技示范镇、创建全国文明小城镇建设示范点、全国乡镇企业示范区、山东省先进基层党组织、山东省文明镇、山东省环境优美镇、山东省十大魅力乡镇等。
三、目前发展现状
交通不便,村庄仅有6米宽的水泥硬化道路通往乡镇,虽然毗邻206国道,但连接国道的仅仅是村镇小路,路况差,通行能力弱,不利于农业生产资料的农产品的进出;电力负荷低;水资源匮乏,水利设施落后;农业机械落后;技术观念落后;土地资源少。现在村内居民1458人,291户,耕地4016亩以小麦玉米种植为主,同时亦有大姜、葱、蒜、马铃薯、橄榄种植。村内有日光温室大棚30个,占地58亩,养鸡场3家,养鸭场2家,绵羊养殖2家。微型超市6家。村内有个体私营蔬菜加工厂一家,主营大葱加工,以及企业和村民合作的工艺品加工。区域环境、经济概况: 1自然条件:
(1)气候:潍坊处北温带季风区,背陆面海,气候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特点为冬冷夏热,雨热同期,四季分明;春季风多雨少,易发生春旱;夏季炎热多雨,温高湿大;秋季天高气爽,晚秋多干旱;冬季干冷,寒风频吹。年平均气温12.3℃,年平均降水量在650毫米左右。潍坊年降水量的时间分配和空间分布都不均匀,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降水量的分布南多北少;降水的季节分配不均,2/3集中于夏季;降水年际变化很大。
(2)土壤:潍坊自南至北分布着棕壤、褐土、潮土、矿姜黑土和盐土5大土类。鲁沂山地是潍坊石灰岩分布最广的地区。
(3)地形:以肥沃的平原为主,丘陵起伏较小,坡度和缓山地海拔也较低。南部低山丘陵,中部洪积、冲积平原,北部滨海。
2、社会条件
(1)人口:目前,潍坊人口是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增长率,潍坊人口的年龄构成由“青年型”迅速向“老年型”过度。我市已步入“老年型”城市的行列。潍坊人口的分布受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人口分布不均。潍坊存在的人口问题:升学、就业压力大;农村劳动力过剩;受教育水平较低;人口文人口密度区:中部平原区—弥河沿岸、潍河沿岸、胶济铁路沿线,呈“H”型分布。原因:地势平坦,土壤肥沃,经济发达。人口稀疏区:①南部丘陵、山区。原因:地形崎岖,交通不便,发展农业生产的条件差。② 北部滨海地区。原因:由于土壤盐碱化严重,自然条件差。青州是少数民族分布比较集中的地区。青州市云峡河回族乡是潍坊市唯一的民族乡化技术素质偏低;人口老龄化突出;交通阻塞等。原因:人口增长过快。解决上述问题的措施: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使人口的增长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同时,还要大力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和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提高全市人民的身体素质
(2)经济:宏观经济健康协调平稳发展。初步核算,2009年潍坊市生产总值(GDP)完成2727.8亿元,按可比价格比上年增长12.9%;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02.0亿元,增长4.6%;第二产业增加值1564.7亿元,增长13.7%,其中工业增加值1419.1亿元,增长12.6%;第三产业增加值861.1亿元,增长14.0%。一、二、三产业分别拉动GDP增长0.5、8.0和4.4个百分点。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GDP达到30568元(按年末汇率折算为4477美元),比上年增长12.2%。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1.1:57.3:31.6。
(3)2009年各县市区、市属开发区生产总值完成情况:潍城区143.1亿元,寒亭区(含经济开发区)110.0亿元,坊子区72.6亿元,奎文区96.4亿元,青州市300.2亿元,诸城市402.0亿元,寿光市416.7亿元,安丘市162.0亿元,高密市274.2亿元,昌邑市201.2亿元,临朐县122.8亿元,昌乐县140.0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51.9亿元,滨海经济开发区100.4亿元。
(4)第四季度反映企业综合经营状况的企业景气指数达139.6%,企业家信心指数136.5%,比上年同期分别提高22.8个百分点和27.7个百分点。
(5)企业上市工作取得新突破。全年共募集资金17.2亿元,昌大国际、得利斯2家公司在境内外上市;豪源实业和昱合集团2家上市公司实现再融资。截至2009年底,全市共有21家企业24只股票在境内外上市,累计融资302.3亿元。上市公司家数和募集资金额在全省分别列第二位和第一位。
(6)名牌创建工作有新进展。全市获得2个省长质量奖,2个省长质量奖提名奖;新增山东名牌产品68个,山东服务名牌12个;新创中国驰名商标7件,新认定山东省著名商标50件,续展50件。到2009年底,全市共创中国驰名商标39件,认定山东省著名商标237件,共有2个省长质量管理奖,2个省长质量奖提名奖,5个地理标志保护产品,31个中国名牌产品,51个国家免检产品,187个山东名牌产品,23个山东服务名牌项目。非公有(民营)经济发展迅速。全市非公有(民营)经济增加值完成1533.1亿元,比上年增长14.9%,占GDP的比重由上年的55.2%上升到56.2%;全市非公有(民营)经济户数25.3万户,增长19.5%;从业人员135.3万人,增长24.1%;注册资金1246.5亿元,增长32.2%;纳税额206.4亿元,增长18.3%,占全部税收比重72.8%,提高了2.2个百分点。(7)企业注册资本稳中有升。内资企业注册资本(金)503.6亿元,比上年增长9.1%。其中,国有企业51.6亿元、集体企业39.3亿元、公司400.0亿元。外商登记管理又上新台阶。全市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及外商投资企业分支机构共160户,其中外商投资企业58户,分支机构102户。
(8)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全市累计发生各类安全事故2343起,死亡440人,同比分别下降15.1%和19.0%。
3、国家农业政策:潍坊被国家发改委列为现代农业综合改革试点城市
近日,国家发改委批复将潍坊、苏州等市列为综合改革试点。其中,潍坊市将开展现代农业综合改革试点,重点围绕“农业经营体制、农村经济组织模式、农产品质量保证机制、农村投融资体制、农业科技体制、农村产权制度、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管理体制、城镇化发展机制、农村公共服务体制”九大方面推动体制机制创新,争取到2020年,基本建成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市场经济体制,农业现代化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省发展改革委将按照试点方案的要求,认真抓好国家有关政策的争取落实,从项目、资金等各领域积极支持潍坊建成现代农业发展的示范区、培养新型农民的试验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先行区。
四、园区规划
(一)、项目概况:
(二)、设计理念:绿色,有机,健康。
(三)、项目目标:(1)建成安丘市的蔬菜瓜果产业基地
(2)建成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孵化展示基地(3)建成现代农业园区
(4)建成具有示范作用的新农村建设样板
(四)、设计原则:(1)统一性原则
企业、集体、农户等投资主体相配合,技术、人才、资金等投入要素相协调,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统一(2)高标准原则 设施标准高(智能连栋温室及现代高标准日光温室为生产设施);
生产水平高(新品种、集约化育苗、标准化生产);
产品档次高(绿色、有机蔬菜产品);
经营管理水平高(引进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理念和模式);
产业化程度高(产品商品化处理与加工、品牌化销售、(3)多元化原则
在规模化生产基础上,发展休闲观光农业;
以产业、技术、服务为平台,培养现代新型
农民;
立足现代高科技农业园区建设,带动河北乃至
全国蔬菜产业发展。
园区用地规划与项目设置:(1)蔬菜种植基地
(2)蔬菜交易市场(3)蔬菜育苗基地(4)农民培训基地(5)休闲度假区
五、项目可行性报告
有机农业是遵照一定的有机农业生产标准,在生产中不采用基因工程获得的生物及其产物,不使用化学合成的农药、化肥、生长调节剂等物质,遵循自然规律和生态学原理,协调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平衡,采用一系列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技术以维持持续稳定的农业生产体系的一种农业生产方式。从世界范围看,20世纪70年代以来,以生态环境保护和安全农产品生产为主要目的有机农业在欧、美、日以及部分发展中国家得到快速发展。中国有机农业始于80年代,过去10年,中国有机农业发展迅速。从有机农业在国外国内的发展情况来看,它已经形成一种不可阻挡的趋势,而这种趋势的形成正说明了它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发展有机农业有利于恢复生态平衡 农业生态环境的恶化,继续通过建立和恢复农业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维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来加以解决,而发展有机农业正是解决生态环境恶化的最好办法。现代农业主要依靠化肥、农药的大量投入,这就使得生态系统原有的平衡被打破,而有机农业强调农业废弃物如作物秸杆,人畜粪便的综合利用,既利用了农村的废弃物,也减轻了农村废弃物不合理利用所带来的环境污染。
2、发展有机农业可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根据德国农业部的农业报告,以有机农业生产方式从事生产的农业企业的多年平均纯收入水平,无论是按单位土地利用面积、单位劳动力还是农户计算,均至少不低于以常规方式生产的同类农业企业。这主要是因为生产的购入物资成本较低。近年来国内很多单位积极开拓有机食品这一新兴环保产业,通过开发有机食品帮助部分农民脱贫致富,促进农村经济和环境的持续发展。
3、发展有机农业可增加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促进经济的协调发展 我国有机农业生产基地和有机食品发展,是以市场为导向逐步发展起来,走的是产、供、销一体化的道路。邻近南京的江苏省溧水县共和乡原为贫困乡,近几年靠发展有机农业吸引了很多国内外客商到该乡投资,现在有机食品生产、加工和贸易已经初具规模,预计不用多久,该乡就将甩掉贫困乡的帽子。在我国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二、我国有机农业发展的现状
我国的有机农业在二十多年的发展中取得了巨大成就,比如国内也出现了一批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有机食品生产资料,比如武夷菌素(山东潍坊万胜生物农药有限公司生产)供应2008年奥运会代表团的食品安全,并且目前绝大部分有机食品已出口到了欧洲、美国、日本等国家。但目前我国有机农业的发展与发达国家相比,尚存在较大的差距。比如我国农业生产经营粗放的情况仍未根本改变,农业自然经济资源利用率较低,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较低,农业污染等问题突出。也正是这些因素导致我国有机农业的发展存在一些问题。
1、市场层面
第一、有机农业生产规模小,成本高,生产和市场需求脱节。中国有机农业生产规模普遍较小,市场发育还不够完善,服务体系不健全,致使中国国内市场有机农产品价格偏高,影响有机农产品的普及和市场容量的扩大。目前中国有机农业主要集中在种植类产品上,多初级产品,缺少市场需求量大和消费者对食品安全最为关注的畜牧和水产品,更缺乏有机加工品,生产结构和消费需求结构严重脱节。因而,有机农业生产必须适应市场需求,按照市场规律办事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第二、市场不够规范,假冒有机产品严重损害消费者利益。国内有机食品市场还处于发展初级阶段,没有形成规范有序的市场体系。由于有机农产品很难直观判断其真伪,消费者消费后也难以感觉其和常规农产品的区别,这给不法商人提供了可乘之机。而市场问题对有机事业的发展来说是最为关键的问题之一,只有规范了有机产品的市场,才能防止假冒伪劣产品的出现和泛滥,也才能使消费者信任有机产品。
2、政府政策层面
第一、政府对有机农业的宣传力度不够。有机农业在中国仍然是一个新鲜事物,大多数普通消费者对有机产品缺乏了解,要使消费者广泛认识并接受有机产品还需要做大量的有机农业知识的宣传和普及工作。消费者从直观判断上难以区分有机产品和常规产品,难免引起消费者的质疑,加上实际存在的质量隐患,使有机农业面临公信挑战。第二、政府有机农业生产技术研究的机构及相应服务体系不健全。有机农业生产需要一整套不同于常规的生产技术作为保障,而中国有机农业生产研究和科研开发缺少项目与经费,国内专门从事有机农业科研和教学的机构较少,特别缺乏对有机农业生产技术、生产资料的研究、开发和咨询。影响有机农业持续发展和水品的提高。
第三、各级政府对开发有机农业还缺乏明确的政策、资金扶持。多数发达国家为了鼓励有机农业,制定对本国·策略2010年4月 68 有机农业的补贴政策,对获得认证的生产、加工企业等给予补贴,对有机农业的科研、咨询机构每年都提供相当数额的资金支持,其依据就是发展有机农业有利于生态环境。经济的发展既要靠有形手的调节又要靠无形手的调节。而就我国的有机农业发展状况来说市场和政府层面都存在一些问题,这就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三、解决我国有机农业发展存在问题的对策有机农业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趋势使其具有现实的发展意义,而当前我国有机农业的发展存在一些问题,因此对解决这些问题的路径探讨就变的十分必要。
1、根据市场导向制定正确的市场战略 充分利用我国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发展劳动密集型的有机农产品。面向发达国家和国内大中城市拓展有机食品市场,并开展有机食品的深加工。优先发展具有地区特色的有一定创汇基础的能形成品牌的天然食品、特色食品。采用国际标准,积极策划开发欧盟、美国和日本等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国际市场。同时加大对国内消费水平较高的居住区和高档超市,以及特殊性消费集团和群体为主的国内市场的开发力度。
2、在制定有机农业的标准上要与国际接轨
建立全国统一的与国际标准一致的有机农产品基本标准,包括基地标准、生产标准、产品标准等;重点支持国内检查和认证机构的发展,把认证机构与技术指导等服务单位或机构脱离开来,鼓励国际权威检查和认证机构来华开展工作;通过国际合作逐步建立起自己独立的权威的国际承认的检查与认证机构。另外我们还要建立健全地方有机标准体系和有机认证机构。
3、政府要正确引导与扶持
要认识到我国大部分地方农业生产水平还比较落后,尤其广大从事农业生产的组织、单位及农民的生态、环保、法律意识还不够高,积极宣传开发有机食品对保护环境和人类健康的意义,扩大有机食品在市场上的影响。有机农业虽然节省了化学农药,化肥等的投入,但在生产过程中用工较多、产量较低,在生物治虫等科学管理方面投入较多,成本较高,而且从现代农业向有机农业过度的初始几年,有可能导致减产减收,降低了农业从事者的经济利益,我国应该对此进行相应经济补偿。综上所述,为顺应有机农业的发展趋势,我们应首先了解国内外有机农业发展所取得的成果及其意义,然后探讨我国有机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这有利于我们正确认识和对待我国有机农业的发展现状,对推动我国有机农业的进一步发展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优势分析(Strength)
潍坊市地处山东省中部,幅员面积1.58万平方公里,人口867万,其中农业人口630万。从1993年开始,潍坊市在全国率先提出并组织实施农业产业化战略,依靠农业产业化探索出现代农业发展、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2008年,潍坊市生产总值达2491.8亿元,人均GDP达到4112美元(全国人均2000美元),实现农业增加值281.7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000多元。种植业上,蔬菜出口占全国的20%;养殖业上,鸭出口占全国出口总量的40%,肉类总产量104万吨;特种动物养殖皮380万张,居亚洲第一;加工业上,有加工企业2541家,国家级龙头企业14家,年销售收入650亿以上,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企业143家,肉鸡肉羊出口量占全国的28%以上。因此,有“全国农业看山东,山东农业看潍坊”的评价。其特点是:
1、思想观念新。潍坊是我国农业产业化的发源地,1993年在全国率先提出并实施了农业产业化战略。提出了农业发展的新思路,即以“以产业化提高农业、以工业化致富农民、以城市化带动农村”,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发展龙头企业为重点,积极实施“三化(农业产业化、标准化、国际化)、三带动(龙头带动、市场带动、科技带动)、三变(农民变职工、变民工、变市民)”战略和“公司+基地+农户”农业经营机制的创新,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
2、特色产业优。近年来,该市积极推行区域化种养、规模化经营,建设一批区域特色鲜明、生产规模较大的经济带,全市形成了17个主导产业。例如,以寿光为中心的60万亩蔬菜种植区,以青州为中心的4万亩花卉种植区,以临朐县为中心的1.5亿只肉鸭饲养区,以昌邑为中心的苗木种植区等有效地发挥了现代农业的规模效益。该市按照“蔬菜搭台、经贸唱戏、政府投资、百姓收益”的思路,从2000年开始,连续举办了九届国际蔬菜博览会,第九届菜博会面积达到35万平方米,交易金额接近70亿元,2007年,该市位列全国百强县(市)第53位。
3、产品竞争力强。一是建立和完善了农业标准体系和质检体系。该市搜集整理了61项国家标准和24项进口标准,发布实施了154项地方标准,产业标准实行动态管理,适时更新。同时,投资2亿多元,建立了农业、畜牧、水产三个市级检测中心,20多个市级检测站,100余处乡镇检测点,近千处企业(市场)检测室,建立起市、县、乡、企业四级检测监控网络。二是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以龙头企业为依托,发展一体化和合同生产基地,实行统一管理,提升基地标准化水平。三是精心培育农业品牌。该市大力实施三个“一批”战略,靠质量和诚信打造了一批品牌产业、品牌企业和一批品牌产品,通过实施品牌战略,形成了寿光蔬菜、青州花卉、昌邑苗木等一批品牌产业;培植了得利斯等一批品牌企业;全市认证农产品品牌500余个。
4、科技含量高。这些年来,寿光先后推广引进了200多项国内外新技术、1000多个新品种和立体栽培、无土栽培等30多个种植新模式,吸引瑞士先正达、以色列海泽拉、荷兰瑞克斯旺等知名种植业公司在寿光建立了6处菜果新品种实验示范基地,建设了5个国家、省级农业示范基地和500个农业示范区,全市农业先进技术和良种覆盖率分别达到95%和98%,科技对寿光农业增长的贡献率已达到67%。
5、市场流通畅。该市坚持请进来、走出去,千方百计开拓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健全营销网络,增强集散功能,大力开拓市场,搞活农产品流通。寿光蔬菜批发市场、青州花卉批发市场等,成为国内同类产品的交易、价格和信息中心,年交易额都达到数十亿元。寿光市已经形成全国蔬菜的大市场、集散地,在寿光,没有买不到的菜,也没有卖不出去的菜。同时,坚持“节会搭台、经贸唱戏”的宗旨,先后成功举办了寿光菜博会、青州花博会、昌邑绿博会三大国家级节会。寿光菜博会被确定为全国五大农业展会之一,已连续成功举办了9届。该市每年都组织农产品加工企业,到全国重点城市举办农产品展销会、洽谈会、对接会,广泛推介潍坊农产品。积极组织企业“走出去”,到海外设立营销公司、办事处,鼓励有实力的龙头企业利用自身经济和技术优势,到国外从事农业投资和开发。潍坊市农产品销往88个国家和地区。
6、运行机制活。潍坊在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中根据不同地区、不同产业发展的成熟状况探索出形式不同的组织方式:一是对产业化程度较低或产业化经营处于起步阶段的,采取“公司+农户”的方式。二是对产业化程度较高或产业化经营具有一定基础的,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方式,企业实行建立风险基金、返还一定利润等形式,并实行生产物质、质量标准、生产管理、技术指导、检测收购的“五统一”。三是对产业化程度高或产业化经营水平较好的,采取“公司+基地+农场工人”的方式,由企业长期租赁农民土地,企业对基地实行一体化管理,农民以企业工人的身份为企业生产原料,实现了基地车间化、农民工人化、原料生产工厂化;四是采取“公司+中介组织+农户”的方式,龙头企业与中介组织签订原料生产收购合同,中介组织按照龙头企业的要求组织农户生产。全市70%以上农户在产业化带动下进入国内外市场。
7、扶持力度大。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的10多年来,每一届政府都着眼于做大做强做优农业产业化,把工作的重点放在发展规划、政策引导、典型引路、配套服务的环节上,结合本地实际,制定了一系列扶持政策措施,促进了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市政府每年确定一批重点龙头企业,在贷款贴息、税收、用地、用电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2003年起,市级财政每年拿出不少于500万元,专项用于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的贷款贴息等。2006年市、县两级财政共拿出7000多万元资金,以贷款贴息的形式,扶持了100多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市委、市政府连续三年对销售过亿元的大型企业,设立特别贡献奖;在全市开展了农业产业化“十佳”带头企业和“十佳”带头人评选活动,并对“双十佳”给予重奖。同时,加大对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的扶持力度,每认证一处无公害农产品或绿色食品基地奖励3000元,每认证一处有机食品基地奖励8000元,每取得一个中国名牌或中国驰名商标奖励100万元。潍坊市每年还投入10多亿元,用于优化水资源配置、发展节水灌溉和保护地栽培,共发展节水灌溉500多万亩。同时,大力扶持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坚持“民办、民营、民受益”的原则,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8、综合效益好。潍坊现代农业的发展,显著提高了农业的综合效益。目前,已有20多个城市的120多家农产品批发市场和超市到潍坊的180多处优质农产品基地或企业挂牌,建立了稳定的农产品购销关系;全市已有500多种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出口到120多个国家和地区,禽肉、蔬菜出口分别占全国的三分之一和五分之一。2007年,潍坊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6000多元。比十年前的3260元增长了近一倍。
(二)、劣势分析(Weakness)
1、基础设施薄弱,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
①交通不便,村庄仅有6米宽的水泥硬化道路通往乡镇,虽然毗邻206国道,但连接国道的仅仅是村镇小路,路况差,通行能力弱,不利于农业生产资料的农产品的进出
②电力负荷低。
③水资源匮乏,水利设施落后。④农业机械落后 ⑤技术观念落后,⑥土地资源少
⑦土壤条件差
2、农业产业规模小、效益低 景芝镇是马铃薯的最佳优生区,但种植规模远远小于定边县。虽然单位亩产量5136公斤,但种植面积不足;玉米单位产量1234.3公斤,但是种植规模有限。原生优质品种的甘草、枸杞、山杏杂果以及小杂粮规模更小,产业效益十分有限。农产品加工业盈利率低,原料供应不足,也是制约加工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3、人才、技术短缺,机制不活
(三)、机遇分析(Opportunity)
1、良好的政策环境。国家着力打造半岛蓝色经济区,形成环渤海经济圈。
2、有机农业起步良好
景芝镇远离工业生产区,土地广阔,水资源丰富,地域变化明显,为发展有机农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环境条件。全县已经认定无公害马铃薯、蔬菜、小杂粮生产基地10.5万亩;红墩界镇5000亩辣椒、新田源集团的荞麦淀粉通过国家有机食品认证;景芝镇马铃薯通过农业部地理标志产品认定;席麻湾乡马铃薯、尔德井辣椒分别注册了“统万牌”和“万丰泉”商标,远销杭州、广州、长沙、武汉、太原和上海等大城市;景芝镇辣椒、洋葱、红萝卜、杨虎台蒜、龙洲葱等蔬菜被山东等地客商视为珍品。景芝镇龙洲小米色泽金黄、颗粒均匀、营养丰富;景芝镇荞麦因其品质优、无污染而成为出口创汇产品。2007年第十届国际荞麦会议及榆林首届国际荞麦节认定景芝镇为荞麦、豌豆、芸豆优势生产区,认定景芝镇荞麦、苦荞、草豌豆、红芸豆为名优小杂粮品种。
3、全市上下谋求发展的决心大、劲头足
近年来,景芝镇在农产品开发带动下,县域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县委,县政府面对良好的发展机遇和各种自然灾害的挑战,始终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历史机遇,以奋发有为,开拓创新的精神状态,规划大思路、谋求大发展、争取大跨越,推动全县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四)、威胁分析(Threats)
1、来自周边县区产业竞争的威胁
与周边县市比较,景芝镇农业产业在基础设施、产业构成、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农产品商贸物流,东有榆阳区农产品商贸中心,西有功能不断提高、品牌效应开始凸显、号称西北最大的宁夏中卫农产品交易市场,对景芝镇尚未形成规模的农业产业发展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
2、区域内其它产业威胁
农业产业属于弱势产业,成长能力差,优势产品生产基地培植慢,农产品初加工业盈利水平低,品牌和市场开拓需要时间和空间,与强大的能源化工产业相比,农业产业不易受到投资者的追捧,急需政府进行政策扶持,大力实施“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战略,促进农业产业快速稳健发展。
3、产业内部协调能力威胁
景芝镇农业产业在生产、加工及销售等环节都存在明显失调的现象。生产方面虽有优质的马铃薯原料和大规模产量,但是加工企业却收购不到原料、加工能力不能满足,给农户和企业都带来了很大损失;在蔬菜旺销季节,由于营销体系不健全,蔬菜质优价廉,很容易挫伤农户发展大棚蔬菜的积极性。景芝镇在发展生产规模的同时,急需建立健全产业发展保障体系,促进生产、加工、营销协调发展。
六、效益分析
(一)经济效益分析
财务盈利能力分析主要是通过财务经济指标来衡量,在财务盈利能力分析中,常用的指标有静态和动态两大类指标,据以判断项目的财务可行性。需要说明的是:①因将来发展有很多不确定因素,故本次估算采用静态财务指标;②“靖边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需要动用大量的政府行政资源,政府行政资源是无法用财务指标计算成本的。1.盈利能力分析(1)项目盈利能力分析
项目财务盈利能力分析主要是通过财务经济指标来衡量,在项目财务盈利能力分析中,常用的指标有静态和动态两大类指标,据以判断项目的财务可行性。静态财务指标: ①投资利润
投资利润率为19.5% ②投资利税率 投资利税率31% ③静态投资回收期(Pt)
所得税前:Pt=5.21(年)(含建设期)所得税后:Pt=5.72(年)(含建设期)动态财务指标: ①财务内部收益率 所得税前:FIRR=27.11% 所得税后:FIRR′=23.46% ②财务净现值(FNPV)(Ic=12%)所得税前:FNPV=516.3万元 所得税后:FNPV′=398.7万元 ③动态投资回收期(Pt)
所得税前:Pt=6.28(年)(含建设期)所得税后:Pt′=7.15(年)(含建设期)2.偿债能力分析
该项目偿债能力主要是指项目对银行贷款的偿还能力。贷款偿还期=4.26(年)(含建设期)可见,该项目偿还贷款能力较强。项目财务评价结论
通过该项目财务评价指标的计算可知,从静态指标上看,投资利润率为19.5%,投资利税率31%,静态投资回收期分别为5.21(年)(所得税前)(含建设期)和5.72(年)(所得税后),均优于相对应的基准财务指标。从动态指标看,在所得税前,财务内部收益率为27.11%,财务净现值为51638.7万元,投资回收期为6.28年;在所得税后,以上指标分别为:23.46%、39877.3万元、7.15年。另外,项目贷款偿还期为4.26年,说明项目偿还贷款的能力较强。因此,项目在经济上可行。
(二)社会效益分析
1、形成完善的农业产业体系,优质、高效、贮藏、加工、包装、运输等相关产业相得益彰,靖边县品牌效应显现,奠定了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2、满足市场供应,每年可向社会提供10万吨优质蔬菜,10万吨优质鲜食马铃薯、10吨美味马铃薯条、10吨休闲马铃薯脆片、5吨马铃薯方便湿粉、225吨马铃薯淀粉;24万公斤优质玉米、19万公斤特色小杂粮、20万平方米包装纸箱、1000吨专用有机复合肥、10台小型马铃薯采收机械、100台小型旋耕机具、50台专业施肥器械和农药喷雾器械、4吨生物农药,丰富了市场。按照绿色、安全、生态、营养、高效目标要求,加强对农药、化肥、等生产投入品的监管,积极推行农资市场准入制度,加大农资执法力度,可以确保食品质量安全,杜绝坑农、害农事件的发生。
3、关联产业的发展可提供300--800个就业岗位,对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保障社会稳定具有一定意义;每年增加的财政收入也可成为缩小城乡差别,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
4、科技培训基地建设、现代农业信息网络系统和服务体系将提高生产者科技文化素质和生产技能。通过规划的实施将向农民传授现代农业经营理念和种植管理技术,提高农民生产技能、文化、科技素质和组织化水平。
5、带动区域现代农业产业的发展。靖边特色农业产品出口基地将促进地区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节约成本,增加收入,提高品质,增加产值;同时农副产品加工基地、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和 “靖边农产品”的品牌效应可以拉近农民和市场的紧密度,促进产品的增值。
(三)生态效益
1、现代农业产业本身就是生态产业,50万亩蔬菜、400亩优质马铃薯、300亩玉米的面积占耕地面积的90%以上,大大提高了林木覆盖率。对防止水土流失、调节区域小气候、改善微生物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现代农业产业对空气起到了重要的过滤作用,各种作物吸收了二氧化碳,制造氧气的同时,降低了噪音污染,调解了区域气候。
2、无公害、绿色、有机蔬菜、作物的生产,要求平衡施肥技术和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的推广应用,减少了化肥、农药的使用量,降低了对水源、土壤、空气的污染,保护了农业的生态环境。通过对秸秆、果树枝条等可再生资源的开发利用,既充分利用了资源,解决了农村资源短缺问题,又减少了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为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提供了重要保证。
3、围绕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建设“粮(蔬)、沼、蓄、草、水”五配套模式,发展养蓄业,广辟有机肥源,增施有机肥,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地生产能力;建设农村户用沼气池,可以改善农村能源结构;种草不但改善区域小气候环境,还可喂畜,发展畜牧业,增加农民收入,形成靖边生态循环的和谐发展。
七、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由村委、生产单位分管领导和主管领导任主任,统筹安排、明确分工、责任到人、落实到位。管委会具体负责承担制定建设园区的详细计划和组织实施工作,定期召开园区建设调度会,了解掌握各建设项目进展情况,研究建设策略,协调解决建设中存在的重大问题,确保园区建设按计划进度顺利进行。
(二)、实施项目管理 成立项目建设领导小组,主要负责项目建设中具体问题的协调与解决,监督项目建设按计划、要求有序实施。在项目施工过程中,监督工程施工进展与质量,监督建材物资及设备的采购、招投标和质量验收等工作。
(三)、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推行园区生产基地灾害保险。为防止冰雹、冰冻等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给农民造成损失,积极推行作物灾害保险,确保农民收入稳定和产业发展安全。
扶持龙头企业、民营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制定鼓励龙头企业、民营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壮大的政策措施。建立政府部门与企业的定期联系制度,经常听取企业意见和建议,帮助解决其在生产经营、产品销售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多为企业牵线搭桥,多培训人才,多提供机会,多传递信息,支持企业把握市场,抓住机遇,发展壮大。
(四)、创新发展机制
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每年专列1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园区基地建设重点扶持工作上,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外商、企业、农民合作组织、种植大户等各方面的资金投入,将资金的筹措、运转和增值引入到市场机制中去。根据基地建设需要,定期召开金融联系会议,积极协调信贷资金,确保园区和基地建设资金足额到位。
创新技术推广激励机制。加强和完善技术研发示范推广体系,加大对技术引进、研发、示范、实用技术推广和培训投入的力度。鼓励科技人员带科技项目下乡,实行科技承包,绩效挂钩,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立足本地人才,培养乡土人才,吸引外来人才,聘请高级人才,树立各级、各类、各方面人才为我所用,为产业服务的大人才观。在人才培养上,一要加大投入,舍得花钱。二要形式多样,送出去、请进来、充分发挥现有教育机构和科研推广机构的作用。三要为才是举,大胆启用,注重实效,不务虚名。四是建立人才奖励基金和奖励制度,对在产业发展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人才给予及时表彰和激励。
第四篇:西山底乡农业服务中心实施方案
西山底乡农业服务中心岗位设置实施方案
为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岗位设置管理制度,实现单位人事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根据《洛阳市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实施细则(试行)》(洛办〔2010〕97号)文件精神,结合《西山底乡农业服务中心单位岗位设置方案》和单位实际情况,现制定本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实施方案:
一、实施范围和原则
1.本单位在编在册的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和工勤技能人员,均适用本实施方案。
2.按照科学合理、精简效能的原则进行岗位设置,坚持按需设岗、竞聘上岗、按岗聘用、合同管理。
二、岗位类别设置
1.我单位编制13人,规格为正股级,领导职数3人(正、副职数各3名)。现实有人员10人。缺编3名。根据核准的岗位设置方案,我单位设置岗位总量13个。
2.本单位设置管理岗位、专业技术岗位和工勤技能岗位三类,以专业技术岗位为主体岗位类别。其中管理岗位3名,占岗位总量的23%;专业技术岗位9名,占岗位总量的69%;工勤技能岗位1名,占岗位总量的8%。
三、岗位等级设置
(一)管理岗位等级
管理岗位的最高等级,按照机构编制部门确定的单位规格确定。我单位管理岗位最高等级设置为九级职员岗位。
担负领导职责的职员岗位数量,按照机构编制部门核定的单位领导职务职数。本次设置九级职员岗位3名。
(二)专业技术岗位等级
1.专业技术高级、中级、初级岗位之间的结构比例为0.5:3.5:6,设置中级岗位4个,初级岗位5个。
中级岗位八级、九级、十级之间的比例为2.5:5:2.5,设置八级岗位1个,九级岗位2个,十级岗位1个。初级岗位十一级、十二级之间的比例为4:6,设置十一级岗位2个,十二级岗位3个。
(三)工勤技能岗位等级
设置技术工岗位1个,占我单位岗位设置总量的8%。为四级工1名。
四、岗位任职条件
岗位任职条件分为基本条件和具体条件,三类岗位基本条件严格按照《洛阳市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实施细则(试行)》文件规定执行。
(一)管理岗位基本条件和具体条件
1.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品行;具备岗位所需的专业、能力或技能条件。
2.一般应具有中专以上文化程度。
3.在十级职员岗位上工作3年以上(不含按有关规定确认为九级职员的),或者现聘在专业技术十二级以上岗位,或者在专业技术十三级岗位上工作三年以上,或者现聘在工勤技能三级岗位以上,或者在工勤技能四级岗位上工作五年以上。
4.单位根据岗位职责制定的其他任职条件。
(二)专业技术岗位基本条件和具体条件
1.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品行;具备岗位所需的专业、能力或技能条件。
2.要符合现行国家、省、市专业技术职务评聘的有关规定。专业技术三级、四级岗位原则上应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资格,五级、六级、七级岗位原则上应具有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资格,八级、九级、十级岗位原则上应具有中级专业技术职务资格,十一级、十二级、十三级岗位原则上应具有初级专业技术职务资格。
实行职业资格准入控制的专业技术岗位,应当具备准入控制的职业资格。
3.专业技术高级、中级、初级内部各等级岗位的任职年限原则上不少于3年,且连续3年考核等次在合格以上。
4.单位和主管部门参照国家有关规定,根据岗位的职责任务、专业技术水平要求等因素综合确定的其他条件。
(三)工勤技能岗位基本条件和具体条件
四级工勤技能岗位:在本工种五级岗位工作满5年,并通过中级工技术等级考核。
五、岗位聘用
1.首次按岗位设置聘用时,保证单位现有在编在册的正式人员,按照现聘职务或岗位进入相应等级的岗位,同一等级按其工龄优先竞聘前一等级岗位或按取得职称时间。2.对超过核准的结构比例的,将通过自然减员、调出、低聘或解聘等办法,逐步调整,达到规定的结构比例。3.今后出现空缺的岗位,按照公开招聘、竞聘上岗的有关规定择优聘用。
4.严格按照岗位的职责任务和任职条件,以不低于国家、省、市规定的基本条件聘用人员。对确有真才实学、成绩显著、贡献突出,岗位急需且符合破格条件的,可以按照有关规定和程序破格聘用。
5.被聘用到相应岗位的人员,享受该岗位的工资待遇。新取得高一级专业技术任职资格的人员,被聘用到相应岗位后,方可享受该岗位的工资待遇。
六、实施步骤
本单位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总体安排是:2011年年底前完成岗位设置和聘用工作,具体分以下几个步骤实施:
1. 2011年6月16日——2011年8月16日,完成聘
用工作。
2.2011年8月16日——2011年10月16日,完成兑现工资工作。
3.2011年10月16日——2011年12月16日,完成聘用合同签定。
七、组织领导
1.为做好岗位设置管理工作,成立岗位设置工作领导小组,组长买欣前,成员吴飞飞,吴小敏。
2.加强思想政治工作。要充分认识到岗位设置管理工作的复杂性和艰巨性,慎重对待实施过程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认真做好政策解释,及时化解各种矛盾,保持职工队伍稳定,确保岗位设置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西山底乡农业服务中心
2011年6月16日
第五篇:万科西山庭院规划设计介绍及图纸
项目概述
(一)项目定位:
北京市海淀区以历史、文化、风景为胜,本项目位于此京西上风上水之地,圆明园、颐和园等皇家园林附近,周边历史文脉丰富,并为中关村概念大区所涵盖。
目标人群很大一部分属于知识阶层,有着较高教育程度,甚至留学背景的成功人士,他们以知识资本完成财富积累,经历了漂泊和奋斗之后,对于更高品质住宅的要求便凸显出来,对“身心归宿”和“真正家园生活”的向往愈发迫切;他们在对整个西方文化、社会有了较全面的认识后,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也会产生新的审视,“西山庭院”正是希望让他们在选择高品质居所的同时,能够获得文化认同及精神上的归属感。“西山庭院”崇尚时尚和品位,追求生活品质和格调,是居住条件舒适豪华但不张扬的第一居所,也是有着等同财富和人文理想的人群的聚集之地。
院落友居,人文大宅——创造出一个符合当代中国人价值取向和居住观念的新居住社区。“西山庭院”是古典的,它秉承独有的文脉特征,以北京的院落精神架构传统风范;“西山庭院”更是现代的,它建立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既满足现代人高品质的生活要求,又引领人们逃脱商业社会机制下的辖制与奴役。“西山庭院”创造了这样一种可能,摆脱喧嚣,洗尽铅华,重归庭院,体验生活的艺术。
(二)主题: 总体规划——新城市主义,院落文化,体现“融合”的价值 新城市主义的规划概念,在城市肌理中体验回归自然的生活;
院落文化——四合院被现代文明所解构,其中所包含的审美要素变成了文化遗产被人们所缅怀,并升华为人们一系列美好愿望和精神寄托的载体。当东方遇到西方,现代吸纳传统,重新回到“庭院”的生活才有可能使仅仅是“集合”在一起的人群变成友善的邻居。构建新的居住群落,和谐自然的人居关系,强调邻里的生活氛围,人以群分的相聚相融,通过建筑及其周边环境,创造出一个友善、轻松的居住氛围,并且能够充分体现出这一特定人群共同的价值取向及社会功能,使得同一屋檐下的“业主们”在充分享有私密空间的同时,通过健康、丰富的人际交往,实现人的社会属性;寻找真正“家”的感觉,“小家”与“大家”的融合; 通过古典与现代兼备,东方与西方汇融的理念达成“人文大宅”的目标,是中国传统居住精神与现代化生活品质的融合;
居家的舒适感和环境景观的融合; 私家领地和公共场所的融合;
阳光与建筑,山景与水系,绿树和花卉。
规划建筑设计说明
第一篇 规划设计理念
住区的建设过程就是在创造新的生活,而新的生活又是城市整体进步的一个组成部分,新城市主义从城市背景的角度,系统的研究城市局部的发展,使每一个局部都能够成为城市有机整体的一部分,从而保持城市的发展具有可持续性。西山庭院的规划设计体现城市机理的延续,采用新城市主义规划设计概念,创造院落友居、人文大宅的居住文化。
整体规划沿公共空间——半公共空间——半私密空间——私密空间层层递进,辅之以精致得体的细节追求,以期通过不同空间形态增进人们多样化交流的可能,构成现代人的理想人居环境。
一、空间形态 1. 空间结构
新城市主义通过对城市空间类型分析,认为空间表征的首要因素是空间结构,是那些由建筑体量夹杂的具有某种空间限量特征的结构关系。
西山庭院在规划用地中首先强调出主要的空间结构。
“形象地带”——以小区东北主要入口处展开的轴线形象空间;形象地带给顾客以展示小区形象的作用,两侧底层商铺围合出舒适宜人的商业休闲步行街道,形成一个居民休闲、交往、享受阳光和空气、体验欢娱和品位的人气区,并提供小区住户日常生活所需的解决。步行街中间布置有绿化休闲的情调空间,两边有架空的商业柱廊。它是展示高尚品味生活的场所;是欧式的西方古老商业街的抽象提炼;也是回味北京京都街市文化的载体。“景观地带”——小区用地中从东至西方向设计了一个以草坪和低矮灌木为主的开放空间,以迎对西山景色。景观地带向西南敞开的方向没有建筑物等遮拦,可以起到借景之作用,景观地带成为西山风景区向小区的延伸。在景观地带两侧布置居住建筑用地,使小区中形成一个明确的视线走廊。“景观地带”作为贯通东西的小区公共绿地,更体现自然生态,让居民能享受大自然的魅力,与用地环境相结合,有相宜的尺度和绿化层次。
“绿色走廊”(邻里绿地)——在整个景观地带中结合路网和住宅街坊的布置设计了五条线形的以乔木绿化为主的步行长廊,这几条南北方向平行的绿色走廊与景观地带相交汇,使小区的人们无论住在什么地方都可以非常容易地到达景观地带,不出小区就可以欣赏到美丽的西山风景。贯穿南北的绿色走廊是小区的“巷”,是趣味和含蓄的空间,是理性的,有文脉的,和居民最直接的空间,以提供居住者识别特色;也是“城市空间”和居所的过渡,是院落和中心公园的连接体。
“休闲地带”——在小区的东西方向结合用地形状设计了一条步行街道,将小区的各种功能串联起来,使居民置身于绿色走廊之中,提高居民对居住小区在环境方面的认可程度。“休闲地带”空间形态丰富,通过建筑的错位,局部放大,产生韵律感。环境绿化设计体现休闲的主题,围绕活动、休闲的内容布置,有参与的趣味,形成小区的“街”。
2. 公共空间
住宅的环境质量并非指那些单一的绿化景观,交通顺畅,生活方便和居住安全等因素,而是将这些因素通过强调公共空间的质量加以整合,形成富有生活情趣的住区户外环境。
西山庭院在几个线性的地带空间的交汇处、进行了重点公共空间的设计,包括围合、局部放大和增加地表特征等方法。
商业街和中心绿化带交接处放大为“水景广场”。它是建筑自然围合成的街区中心的概念,是形态的中心,追求生活的味道,亲切的感觉,而不是规则的、人为的、过分几何构图的无生命的形式,是小区的中心。
公共空间的多重性在于它是小区空间类级相联系的纽带。西山庭院强调设计了街坊式的住宅形式,街坊中间设计了院落,进而形成十字形的路网格局,这样的形式使得空间的类型非常清楚,为公共空间的形成和设计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3. 街坊与院落
从城市中心到大街,从大街到街坊、再从街坊到住宅,这是一个完整的城市空间序列。其间记载着、产生着属于城市的生活与文化,街坊作为城市空间形态的机理是一个关键性的环节,它将居民与城市联系在一起。
整个小区的住宅建筑设计成街坊院落的形式,这种布置形式的目的是使居民产生对城市的联想,对自己居住环境的关心。该小区的开发面对的客户数量并不太多,又与市区有一定的距离,所以这样的格局不会使居民产生离群索居的感觉。
院落是聚合住区居民,使其产生并保持认同感和归属感的空间环境。
内庭院是居民直接感受的环境,是提供归属感的载体。强调空间围合感,强调属于自己街坊的个性,同时促进居民在院落中的共同活动的可能性,促进居民的相互交往。
每个内庭院以其环境设计主题各具特色,是有品位的,安全的,有居住气氛的,可交往的,体现居住品质的,“大家”共享的场所。
二、空间类级
住区的室外空间实际上是以不同的空间类型而存在,而各类型之间又有一种递级关系,因此需要建立空间的类级观点。
1、区外环境——道路系统——停车场所
从小区外部进入的机动车动线被设计为从区外环境进入小区外环道路系统,从外环道路系统直接进入各院落地下车库入口。机动车动线的公共性逐级减弱,并减少机动车对小区内的干扰。
2、道路空间——庭院空间——过渡空间——居住空间 小区内居民进入居住空间的流线规划为从街坊外的道路空间进入庭院的共享空间,然后进入住宅楼的门厅和竖向交通空间为主的过渡空间,最后进入各自的居住空间。因此居民进入居住空间的过程是一个从公共性到私密性的递级变化的过程。
3、居住空间——庭院空间——绿色走廊——景观地带
小区内居民进入景观地带的流线规划为从居住空间进入庭院空间,再从庭院空间进入绿色走廊,然后到达景观地带。居民融入自然的运动趋势逐级增强。
三、地带空间
修正现代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理论,用边界和功能模糊的地带空间取代过去严格划分用地空间的方法。
西山庭院在几个重要空间结构的规划中使用了形象地带、景观地带和休闲地带的概念,目的是使这些大面积的用地能够包容更多的内容,其中允许一些过去规划概念中认为不能相容的内容相互重叠。(因为该小区的户型较大,居住人数有限,且外出活动的时间又分散,所以这样的处理不会出现太大的矛盾。)
地带空间概念的引入,不仅使小区的土地使用效率提高,而且为这些较大面积的开敞空间创造出更多的含意,极大的容纳住区的居民参与到社区活动中来,使住区的形象更加丰富生动、亲切宜人。
地带空间以其规划定义功能为主,兼容其他相关内容的设计方法是以强调定义功能为前提的,每一个地带空间都应当突出其包括地面铺装在内的标志性,使每一位居民在进入地带空间之后都能意识到空间特性的存在。
四、回归城市
注重沿街建筑的连续性,创造成为属于城市一部分的有机住区。
西山庭院所采用的街坊式的住宅单元,使道路两侧的建筑具有连续性,特别是沿几个地带空间两侧的建筑形象完整和谐,小区的格局可以说完全是城市发展的一个新的延伸。这样的规划方法,将小区的建设与城市的文化脉络联系在一起,将成为城市发展的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使小区获得永久的生命力,小区建设完成之后,住宅的品质将随着时间的延续和文化底蕴的积累而不断提高。
第二篇
院落单元的设计
院落的设计为每个街坊的居民创造了一个内向型的空间,增加了街坊的可识别性和归属感。虽然是采用街坊的形式,但住宅仍然是以南北朝向为主。南北两栋住宅围合成一个院落,院落的东西两端为庭院的人行出入口,并设有为此院落独有的共享空间,增加每个院落住户的归属感。
住宅的设计根据面积要求采用平层与复式结构相结合的形式,既满足了不同住户的需求,又增加了户内的空间感受。首层及顶层住户均享有独家的室外庭院和屋顶露台,提高了小区的生活品质。
每一户住宅的房间的均为南北朝向,既可看到远处西山的景象,又可随时观察到院落的朝曦暮霭、四季景致。
庭院南北两侧的住宅底层为地下车库,住宅楼的竖向交通一直通至地下车库,住户停放车辆后可直接通过楼梯到达自己的住宅,相对独立安全;院落为开敞式的步行活动空间,室内外高差为0.6米。这样使小区内人车分流,便于居民的出行。
院落以硬质铺地为主,点缀雕塑作品、盆栽植物及部分草地,每个入口单元强调形象处理,东西庭院入口的围和处理与庭院整体效果协调,在可能情况下增加竖向伏墙绿化。
每个院落有不同的标识设计,不同的进入方式,有空间和构筑物的过渡,体现不同的气质和氛围。
第三篇 功能分区
整个小区由13个院落,五个地带空间(形象地带、景观地带、绿色走廊、休闲地带、院落),一个公共配套区(商业街、会所、幼儿园)组成。小区的东北角布置商业街、会所、幼儿园,5#、6#楼东侧设置底商,与东侧的商业街共同形成小区的步行商业街。8班全日制幼儿园(3个托儿班、5个幼儿班)为大区配套,其出入口从商业街引入,并设计了单独的儿童活动场地。其余小区内配套的设备用房根据其服务的半径,放于小区的相应位置。
第四篇 交通与停车设计
小区分两期开发,一期开发东半部,二期开发西半部。设计了三个出入口,北侧两个,南侧一个。其中在小区北侧路偏东的为小区的主要人行出入口,是小区形象地带的开始;还有两个小区的车行出入口分别设在小区北侧偏西以及小区南侧偏西。会所及公建配套综合楼设置在小区的东北角,有独立的形象,并设有相应的停车场。
机动车交通从小区外城市道路进入小区内外环道路系统,并由此就近分别进入所属院落的地下车库出入口,使机动车能够便捷的到达目的地。沿小区北侧及南侧内部道路设有来访客人的地面停车位,以方便访客停放车辆的要求。
小区住户机动车采取地下车库停放的形式,小区内共有6组地下车库。基本上为每两个院落构成一个地库,就近组合,每个地库规模的控制既照顾了住户在地下的感受,又满足了防火及疏散的要求。
由此,小区内实现完全的人车分流,车行道沿周圈绕行,直接进入地下车库,就近停车,方便入户。环形车道以内为步行系统,安全舒适。
小区为全封闭式管理,小区车行出入口设计注意岗亭对车辆进出检查的方便,注意停车、检查、进出等相互间的关系,力求顺畅便捷。
项目主要设计指标
小区用地面积:9.8814公顷
小区建筑面积:145852平方米 其中 地上建筑面积:112709平方米
地下建筑面积:33143平方米 住宅建筑面积:106419平方米 地下车库建筑面积:31874平方米 总户数:639 会所建筑面积:1808平方米(地上1109平方米) 商业建筑面积:1965平方米(含底商) 物业用房建筑面积:395平方米 幼儿园建筑面积:2467平方米 其它小区配套建筑面积:924平方米 容积率:1.14 小区绿化率:30% 结构体系:住宅部分为剪力墙 外装饰材料:面砖、涂料、局部石材 栋数:26栋
建筑形态<建筑层数>:地上五层<4跃5层或5层退台>,地下一层<车库> 住宅层高:3米 小区车位数:
其中 地下住户车位:618个(其中可售车位549个)
地上临时车位:61个
户型设计
(一)户型平面设计说明 1. 适应现代人多元化生活对居住空间的需要和不同兴趣爱好及文化背景的知识阶层对居住环境的复合要求,户型采用3+3 <或3+X>空间设计,多元化功能组合的设计概念,使居家空间可以根据不同的居住习惯和使用要求灵活变化。2. 3. “流动空间”的设计概念使户内空间划分相对独立又相互连贯,有良好的通风对流条件。主力户型的功能空间组合为:“3厅”<起居厅、餐厅、多功能厅>,“3室”<主卧室、次卧室、卧室兼书房>,双厨<中、西厨>,双卫<公用卫生间、主人房卫生间>,双阳台<南、北阳台>,南向阳光房;门口设入户玄关及衣帽柜。
4. 朝南。
5. “玄关---起居厅餐厅---多功能厅”视觉连续开敞,功能划分多元而细化,增加附设功能的主力户型为一梯两户的4-5层板式、12米宽大开间设计,3间<起居厅、主卧室、次卧室>细化设计以体现豪宅的丰富空间层次。
6. 7. 每户均结合衣帽柜设计有宽大的入口玄关,相对独立,有门厅的感觉。
主力户型的起居厅南向布置
8. 起居厅的外窗设计为大面积落地窗或低窗<设计窗台高度为450MM>,直接面向花园,景观视线及朝向均好,避免阳台对起居厅的视线及采光的影响。
9. 餐厅、多功能厅、开敞式的中西厨房形成又一个享受家庭温暖、亲情交融的空间,更适合“朝分夕聚”的成功人士体会家庭生活的乐趣。
10. 独立的餐厅设计,有良好的采光通风,体现兴旺大家风范。
11. 多功能厅面向庭院或中心花园,采用大面积的转角凸窗或低窗设计,有良好的视线景观和通风条件。该空间为时尚品味人士特别设计,根据居住者不同文化修养背景灵活赋予其使用特性,以展现自我,体现人生价值。
12. 主力户型主卧室4.2米开间,宽大舒适;进入式衣帽间;主卧室卫生间按四件套设置<手盆、座便器、浴缸、淋浴间>、双手盆设计,让主人充分体验豪华居所的尊贵享受。
13. 主要房间、厅的外窗均采用低窗台、反梁结构设计,使室内视觉更开敞明亮,室内外空间视线更为连续交融。
14. 首层户型南向设私家花园,北向设个性场所,与公共花园或道路有高差,以增加首层住户的私密感。私家花园设计有低矮护栏,使私家花园和组团庭院既分又合,视觉连续。15. 单元首层及地下室入口门厅体现豪华府邸的感觉,地面和墙面用石材或较有质感的高档材料,装修一次到位;每户有独立的信报箱,设计考究、方便。
16. 垂直交通开敞明亮,采用共享空间的设计,和首层门厅结合一体,有良好的景观视线,人在上下楼梯时能直接欣赏室外的景色。
17. 楼梯踏步用石材面层,铁艺栏杆、实木扶手;楼梯入户处或休息平台放大处理,设置供人休息或邻里交流的场所。人性化的设计让居住者体会舒适的感觉。
(二)户型平面图及特点分述
1、A1户型
户性特点: 共享内庭院,新空间体验 3+3概念,空间灵活多变以适应多元化情调生活。除起居厅、餐厅外,活动厅为住户提供展现个人风格和品位的场所,大面积的低窗设计有良好的自然采光和景观视线,住户可根据自己的爱好灵活使用:或作为茶室、或作为画房、或用来展示自己的无价收藏、或用来实现自己作为发烧友的家庭影院,当然也可以做客房使用。
中、西厨配置,餐厅、厨房形成一体化空间,餐厅有良好的自然采光和通风条件,配电视接口,成为家庭成员之间相互交流、培养感情的场所,为住户提供家居生活的新体验。
三间〈起居厅、主卧室、卧室〉朝南,主卧室和卧室之间隔客厅,相对独立。
起居厅、阳光房、开敞阳台形成连续的由内到外的过渡序列,落地窗,视线开敞、采光通风良好,起居厅4.5米面宽设计,宽大舒适。
2、B1户型 主卧室带进入式衣帽间、四件套配置卫生间,4.2米面宽、低窗台设计,景观视线和采光均好。流动空间的设计使该户型具备良好的自然通风条件。足够的储藏空间
户性特点:
l 流动空间设计,新空间体验 l 3+3概念,空间灵活多变以适应多元化情调生活。除起居厅、餐厅外,活动厅为住户提供展现个人风格和品位的场所,大面积的低窗设计有良好的自然采光和景观视线,住户可根据自己的爱好灵活使用:或作为茶室、或作为画房、或用来展示自己的无价收藏、或用来实现自己作为发烧友的家庭影院,当然也可以做客房使用。
中、西厨配置,餐厅、厨房形成一体化空间,餐厅有良好的采光通风条件,配电视接口,成为家庭成员之间相互交流、培养感情的场所,为住户提供家居生活的新体验。
三间〈起居厅、主卧室、卧室〉朝南。
起居厅、阳光房、开敞阳台形成连续的由内到外的过渡序列,落地窗,视线开敞、采光通风良好,起居厅4.8米面宽设计,宽大舒适。
主卧室带进入式衣帽间、四件套配置卫生间,3.9米面宽、低窗台设计〈450〉,景观视线和采光均好。
(三)户型分布说明图 流动空间的设计使该户型具备良好的自然通风条件。足够的储藏空间。
智能化系统
(一)对讲系统:
在小区三个主入口处各设一套对讲系统,由保安控制,通过中控主机可直接拨叫每户的对讲系统。小区每个单元门处设一个可视对讲系统,联网中控室设在会所。小区主入口、车库入口和地下室楼梯单元入口处设IC卡一卡通系统。户内设紧急求助按钮,与可视对讲合并。
(二)电视电话网络:
每户起居室、卧室(3m面宽以下的卧室除外)、餐厅、书房均设电视插座各一个。
每户两条电话外线,起居室、主卧室、主卧卫生间(与主卧相连的分机)均设电话插座各一个。每户设宽带网信息出口两个,设在起居室和书房。
每户设一台弱电综合箱,将住宅电话、宽带网络、双向有线电视等应用功能统一管理。为家居空间智能化和信息化提供了丰富的选择。
环境园林设计
景观设计主旨
——东方遇到西方,现代吸纳传统,重新回到“庭院”的生活;充分满足对追求有人文感的居住氛围,高品位住宅及其周边环境和当代生活模式的需求。
地带空间结构——形象地带、景观地带、绿色走廊、休闲地带、院落。个性化主题院落景观设计 景观水系
移栽成树,营造成熟社区氛围;注重主题院落内种植搭配的文化意味
景观设计概要 1. 当东方遇到西方,现代吸纳传统,重新回到“庭院”的生活,创造出一个友善、轻松的人文居住氛围。2. 景观设计的终极目标——为住户提供丰富的户外空间体验,藉此丰富的体验能够潜移默化的影响住户的生活模式和行为。潜移默化的影响而不是生硬的强加上某种预先设定好的行为模式,意想不到的体验而不是对某种回应的强烈期待。景观设计伴随着每一个住户独特的个性和视角而鲜活起来,从而创造出花园里独有的新鲜,充满活力而又引人入胜的社区。
3. 小区的园林设计是用地区域环境和周边景色优势的延续,有空间层次感:项目西边远是连绵的百望山,近是京密引水渠200米宽绿化带,南面远眺佛香阁,因此中心花园的园林设计在视觉及空间尺度上与环境相适应,看不透,大而不旷,层次丰富;近人尺度的园林如宅间绿化、道路绿化、私家庭院绿化则是亲人尺度的,细部设计丰富而有品质,体现情调和时尚,有具体生活情节的安排。
4. 根据功能和位置的不同,小区内绿地空间可分为公共空间(如⑥商业街空间、⑥中央公共绿地)、半公共空间(如⑤17#、20#、25#南北两侧的半公共绿地、④幼儿园庭院空间、③组团之间南北向的半公共空间)、半私密空间(如②组团内的半私密内庭院)、私密空间(如①住宅楼栋前后的私家庭院),整个小区的景观设计注重建立一种从私人到公共的秩序,并以山水花园城市为基调,结合传统与自然风格,发展出西山庭院整体景观方案。
5. 内庭院特色:每个组团所包含的内庭院是不同的园林景观主题,不同的园林风格,不同的构成元素,不同的植物搭配所产生的不同视觉享受和情调。
6. 水景的运用:水景的运用在以下几方面体现:水景是小区园林设计的主题之一;水景和植物的搭配;水景和建筑的搭配——如建筑座落在水面上,室内空间和室外水景相连续;
7. 主题景观设计:为体现小区人文特点,适当布置主题类景观,以体现时尚的、有历史文化感的小区特色。
8. 景观设计与户型设计相结合:有景色的房间尽量多的争取开窗面,采用落地窗或低窗,并与家具的布置和室内活动相联系;每户有景观阳台或阳光室。
9. 植物的选择和搭配与社区的品质相适应,植物形态优美,色彩丰富,体现情趣和品位。考虑季节的变化有不同的视觉效果。
10. 在园林景观中,“西山庭院”也借用中国民居的装饰风格与典型符号,与现代的园林规划格局相结合,融入到甬路、矮墙、花钵,以及整个视觉引导体系中。11. 在材质的选择上,局部采用青砖、墨玉、汉白玉、粗陶等材料,通过黑白灰等中性色彩,表现“淡而不厌,简而有文,温而成理” 的朴素天成的审美取向,用昨天的古老语言对今天“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进行全新的诠释,营造含蓄、内敛的园林特色,凸显未来业主的文化修养与人文精神,以及开发商的文化考量与人文关怀。
景观设计分析
1、空间功能及性质分析:
根据功能和位置的不同,小区内绿地空间可分为: ——公共空间(如⑥商业街空间、⑥中央公共绿地)
——半公共空间(如⑤17#、20#、25#南北两侧的半公共绿地、④幼儿园庭院空间、③组团之间南北向的半公共空间)
——半私密空间(如②组团内的半私密内庭院)——私密空间(如①住宅楼栋前后的私家庭院)
基于以上分析,整个小区的景观设计注重建立一种从私人到公共的秩序,并以山水花园城市为基调,结合传统与自然风格,发展出西山庭院整体景观方案。
景观设计说明
1、目的:
西山庭院景观设计的目的是为了充分满足对追求有人文感的居住氛围,高品位住宅及其周边环境和当代生活模式的需求。
2、构成:
西山庭院的基本组成单元是一系列“家园”式庭院;每个庭院由两栋建筑围合而成。这些庭院通过一个序列由私密逐渐引向中心公共空间。公共空间的组成包括:一片既可以容纳积极的群体活动又可以提供平静的家庭聚会的中心草地;喷泉;露天广场;树荫下的休憩空间;花园里的漫步空间;小山上的远眺;儿童游戏场地;幼儿园以及一条商业街等。
3、设计理念:
(1)当东方遇到西方,现代吸纳传统,重新回到“庭院”的生活,创造出一个友善、轻松的人文居住氛围。(2)通过一系列精神,社交以及娱乐活动的体验,希望西山庭院的住户能够藉此获得生活质量的提高。在其中,设计为住户提供丰富的户外空间体验,藉此丰富的体验能够潜移默化的影响住户的生活模式和行为。
(3)接近自然,亲密自然是贯穿西山庭院景观设计始终的又一个设计理念。通过忠实自然的坚定理念,把一个个充满启发性的形式、色彩、肌理、材料和有机的图案汇织成社区的一个整体。在这个有机的整体里面,一条东西贯穿的轴线成为具有象征意义又有视觉联系的走廊。它不仅将社区紧紧的联系在一起,同时通过它的指向,在视觉上营造了社区与西山对话和呼应。
(4)西山庭院景观设计的空间体验是有秩序和层次的。从私人休闲的私密空间到为有计划或者自发的社会群体活动的空间的营造,在不同层次和尺度上构成社区的骨骼结构,将社区有机的建立起来。
(5)在园林景观中,“西山庭院”也借用中国民居的装饰风格与典型符号,与现代的园林规划格局相结合,融入到甬路、矮墙、花钵,以及整个视觉引导体系中。
(6)在材质的选择上,局部采用青砖、墨玉、汉白玉、粗陶等材料,通过黑白灰等中性色彩,表现“淡而不厌,简而有文,温而成理” 的朴素天成的审美取向,用昨天的古老语言对今天“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进行全新的诠释,营造含蓄、内敛的园林特色,凸显未来业主的文化修养与人文精神,以及开发商的文化考量与人文关怀。
4、组团内庭院
与完全封闭的私家园林和彻底开放的公共空间不同,作为组团内的“第二起居室”,半私密性的内庭院的整体设计秉承了独有的文脉特征,以北京的院落精神架构传统风范,给居住者一种相当清晰的“后园”感觉。它为人们的交流来往提供了理想的场所,人们在享受高品质的现代化居住条件的同时,又能找回声闻相应的邻里情怀。
内庭院与建筑整体紧密相关,材料相配。内庭院的主题赋予庭院独有的场所感和个性,以主题为线索和框架,形成某种感觉,同时,以此组织空间、场所和人的使用感觉,注意内庭院的亲和性,塑造浓厚的生活氛围;在有限的空间内注重细部。设计中注意创造交流的空间,引导一种生活方式;并考虑不同人群的活动空间,如儿童活动和老人活动。每一个庭院中都提供了不同空间的划分:读书,交流,休憩,玩耍的空间。作为“家园式”庭院,它为住户营造了一种稳定而又舒适的家的感受。首层的私家花园高于庭院,这种高差的设计在为住户提供足够的私密性的同时也保留了视觉上与内庭院的交流。
以“风、水、叶、山、松竹梅”五个主题为线索组织各内庭院设计,分别赋予十个完整的内庭院。原则上,每两个通过组团之间南北向半公共绿地(neighborhood garden)相邻的内庭院共享一个主题,同时,相同主题的内庭院之间也有变化,并将主题延伸到组团之间南北向半公共绿地的景观设计中,使其成为一个整体,而不是简单重复。
小区北侧6个组团从东往西依次为:风(5#和6#楼间,内含太阳主题)、叶(7#和8#楼间、13#和14#楼间)、水(15#和16#楼间、21#和22#楼间)、风(23#和24#楼间,内含月亮主题)。取“日生叶、叶依水、水映月”之意。
小区南侧4个组团从东往西依次为:山(1#和2#楼间、3#和4#楼间)、松竹梅(9#和10#楼间、11#和12#楼间)。
每个内庭院内考虑种植几棵大树,选择树形好的落叶乔木,并有一些与主题相关的开花树,基本不种常绿树。
(1)“风”主题:
庭院内的景观元素采用富于空气流动感的构图,流线形的铺装、弧形墙等,无不显出风的特质,并融入日月主题。
风庭院
(2)“叶”主题:
以叶形构图为基调,穿插在南北向的铺装上;“叶面”处理以绿化为主;内植大树,提供荫蔽空间;院内有一水面,水面一侧的绿地上有一叶形雕塑,同时也是盛水的容器,水自然溢出跌落到水池中;还有一凉亭,供赏景、活动之用;材料的使用与建筑协调。
叶庭院
(3)“水”主题:
自然曲线形的水系象征溪流,穿过大部分区域;各区域内有砖、河卵石、常绿灌木、草坪等各种质感的地坪和饰面,提供了各种活动的可能性;种植遮荫大树,并有就座、休憩空间。
水主题庭院(4)“山”主题: 山庭院
通过高差变化和象征山的堆石体现山的主题;采取草地、铺装、花坛的穿插组合分割空间、限定不同区域,并有带花架的遮阳亭。
(5)“松竹梅”主题:
采用对中国传统的美国诠释,创造出富有中国文化意味,同时又不失现代感的主题景观。松:种植形态好的松树,成为可赏之景。
竹:用竹搭成的凉亭,是人们休憩、切磋棋艺的好去处。梅:点缀其间的梅花,使庭院在冬春季节显得与众不同。
以上三种元素互相交融、组合,将庭院空间自然划分,区分出各功能空间。松竹梅主题庭院
5、邻里空间:
两条通道联系着每一个邻里空间。其中一条主路由休憩空间和花园点缀,将每一个庭院主题的特点延伸到更大的社区景观中去。由此,通过营造自身的特点,同时基于与相邻庭院主题的连贯性,邻里空间成为一个节点,成为一个纽带,将庭院和社区中心景观核心自然而有机的联系起来。另一条通道是服务性质的,是机动车进入地下车库的入口。通过人行道将邻里空间向南向北或者联系到社区边缘的步行道或者联系到社区中心的公共景观空间,邻里空间的个性得以加强。
整个社区的机动车流线是环形的。机动车进入地下车库后不再影响社区内的景观核心。通过这种人车分流的流线设计,营造出对自行车和步行人流非常友好的公共空间。这种设计非常有效地体现了社区的理念,在机动车包围的大环境下成功地营造了一个以步行为主的内环境。
6、会所广场和露台
会所前的广场正面对会所,提供了一个既精致又舒适的由植被点缀的入口空间,并界定了会所的领域。会所西侧的露天水景平台高于广场,由大树的树冠覆盖,同时营造了明显的引导性将视线引向西侧,与西侧的制高点产生呼应,并将视线导向远处的西山。会所所处的位置,使之成为一个自然的焦点,正是通过这个焦点,社区的社交,文化,意识形态和建筑风貌得以充分的体现和表达。露台的台阶延伸入水面,而这片水面将周围的建筑和景观加以反射。会所前的广场和露台为社区活动提供了一个兴趣盎然的生动场所,在这个场所里,期待着社区的聚会联欢,同时还有住户非正式或者即兴的相聚。
7、商业街
商业街位于会所广场的正北侧。这是一个被商店,咖啡店,零售店所活跃的空间。这片区域的设计体现熙熙攘攘的欧洲商业街的景象,充满了邻里尺度的中小型商业街的亲和性,并营造出室外咖啡座和亲密休憩空间。对零售和商业街气氛有意识的营造是基于对城市生活的参照,同时也是对喧嚣的城市生活的印象和回忆。
8、中心绿地和游戏场地
紧邻会所广场的西侧是中心绿地和游戏场地/广场。中心绿地是一片积极的娱乐空间。同时它与西侧游戏场地/广场通过几片矮墙的分割使得两者之间有着亲密的渗透关系,从而使得两者之间的通达变得非常容易。游戏场地主要面对年龄在4至13岁之间的孩童。在其中,通过趣味性的设计提供玩耍的场地。几条弧形的小路将中心绿地分割成不同大小的休憩空间。在中心绿地的边缘种植大树,以提供一片舒适的绿荫供休憩,可进行家庭野餐。在这片绿荫环绕的草地中,人们的生活节奏得以舒缓下来,能够有一片心情来欣赏感受美丽和平静。这也正是西山庭院景观设计的初衷。
9、树荫下的休憩空间和喷泉
从中心绿地和游戏场地往西是一条树下的林荫道,以及树荫下的休憩空间。在消夏的时节,浓密的树荫提供了一个凉爽的场所。这片空间相对是开放的,在树荫下设置了一些座凳供休憩。花岗岩和草带相间的铺地营造了舒适和随意的感受。紧邻这片树阵的南面是一片下沉水面。在这之间的交界面是可供坐的矮墙和走向水面的下沉台阶。这一片界面创造了一个节点,供人们聚集,读书,交流和放松。三片矮墙的南侧有三个喷泉泉眼,喷泉的动态为这片相对静谧的空间提供了适当的点缀。这片树荫下的休憩空间和水面提供了一个相对静谧的场所,人们可以在这里坐下来,安静的欣赏,看看周围的景色,看看不远处儿童的玩耍,耐心而平静的回忆一天忙碌的生活。
这片场所的位置使其成为整体景观设计的节点和纽带,在连接东侧绿地和游戏空间的同时,将视线向西打开;向西侧望去,不远处的小山成为景观上心理的终点;而在正西侧的花园里的漫步空间在这排树阵面前展现,使树阵像一条绿色的长廊引导人们走向美丽的花园。
位于这片水面中有景亭和步廊,担负着景观和观景的双重角色。
10、楼王与水墙 绿色的领域继续向西延伸达到三栋重要建筑(楼王)的南侧。在这里,平坦的草坪逐渐变化为向东的下沉倾斜草坡,其中点缀一定尺度的绿树和花树。在这片草坪与楼王之间展现出来的是石质的水墙。水墙很自然的在公共空间与私人庭院之间建立了一片界面。水流轻缓的从私人庭院的下面流下倾斜的水墙,流入水墙下的水沟以供再循环用。
在倾斜下沉的草坪东侧是可供休息的大台阶。台阶的尺度提供人们又一处休息,野餐和欣赏的场所。楼王里面的住户,在自家庭院里欣赏从脚下一直延伸至两侧和远处公共绿地的田园诗般的自然景色的同时,也会偶尔对这几片月形的相互呼应的水面产生某种共鸣。
11、小山上的远眺
楼王西侧,社区的最西端随着草坪的逐渐抬升形成了一个约3米高的地形。地形的最高点是由矮墙围合的平台,平台的背景是一片常绿树林。小山和树林成为社区东西向轴线的西端的终点。该点与东侧远处的会所广场和喷泉形成整个社区的完整的两端,同时抬高的地形将景观暗示的延伸到远处的群山之中。通过于此,有效的将社区与自然整合在一起。同时这座高起的地形所引导出的文化的,社交的和视觉上的力量增强了整个小区的持久性,稳定感和长远感,从而将社区和住户联系成一个整体。
汀步石缓缓的从小山上引导向东侧的下沉草坪。围合平台的矮墙与社区里所有其它提供休息功能的矮墙一样提供坐凳的功能,这种统一性强调了设计的整体感。矮墙提供了欣赏景色和交流的场所。
12、花园里的漫步空间
位于三栋楼王北侧的是花园里的漫步空间。漫步空间是由三片在平面上错动的花园区域组成。花园里局部设置的休憩空间,石凳,和花束的点缀界定了这一片领域,提供了安静放松的私人空间。同时视觉上的色彩刺激和植被上的鲜艳搭配讲这片空间的气氛活跃起来。线性的散步空间贯穿于这一片花团锦簇之中。
友好而亲密的空间气氛使得这里成为产生意想不到的相遇与相识的场所,为社区里面潜在的将会发生的相遇与社会交流提供了可能。在这片花园里的散步空间,你会遇见你熟悉的朋友,你更可能在一片美丽的心情引导下结识新鲜的朋友。
万科西山庭院的景观设计为住户提供了自然亲切而又多样化的场合和机会。基于每一个住在这里的人独有的气质和个性,人们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机遇下相识,相见。熟悉的,新鲜的朋友之间以一种由景观设计而带来的亲切感在随和与愉悦的气氛下交流。让人们自由的以他们独有的而最期待的方式交流生活,交流生活里的社会活动,文化,意识,建筑和景观环境;同时,与自然交流。设计本身并没有给你设定任何既定的目的和行为模式,但却倾心为你营造了这样的场合和气氛,希望在这里诞生出属于西山庭院的社区文化和社区精神,从而引导生活在这里面的人们形成浓厚的凝聚力和强烈的家园归属感。
立面设计
建筑产品的设计有机结合了自然条件,人为因素,以及豪华的生活品质,并充分体现于整个项目中。建筑设计崇尚文化和城市文脉,尊重自然要素(山、水、阳光和空气),讲究尺度,追求视觉和景色的享受,注重细部和建筑的材质感。
小区的建筑根据不同的类型和功能划分成几个群体,以兼顾各自独特的风格。同时所有的建筑物都是整个西山庭院“和谐曲”中的音符,共同组成完美和谐的音律,在变化和丰富中寻求和谐统一的建筑语言。
(一)建筑风格——人文主义建筑风格 讲究设计的逻辑性,是“功能决定形式”〈路易斯-沙利文〉坚持不懈的忠诚,在建筑的完整性基础上所必需的象征性和感性的直觉反应;
规划及建筑设计体现地域文化和人文背景,强调居住的品质感和生活的情调,在这里,精神将被清晰和净化,业主对“家”的想法被转变成实际的建筑物,并作为历史和文化的载体;在建筑要素的具体运用中,力求沉稳,不事张扬;
亲人的尺度,明确的建筑形体,强调施工的工艺感,为居住者创造一种平静安详的气氛,使人感觉这个家是一个回归的地方; 讲究建筑细部设计和材料的搭配,用玻璃、钢构、木材等细部构造活跃立面效果,强调对环境文化的接纳;
建筑色彩纯净,强调光影效果和体积感。外立面使用青灰、砖红两种饰砖,色泽含蓄,品质高档,与厚实的楼体天然混成,体现了高知识阶层成功人士的文化品位。
(二)商业街/会所
1、新城市主义的延续性和象征性是设计中考虑的两个重要因素。延续性体现在日常生活的空间关系上,这里的建筑能带给未来住户长久回味的生活体验。宽大倾斜的木质“屋盖”设计,间隔布置着大尺度的砖石饰面的柱子和暴露的钢构件,商业街二层是开敞的外廊,转角处有装饰性的钢楼梯,并通过木饰面的塔楼和商业入口的标志性招牌加以强调突出,这些设计都体现了视觉的延续性和建筑的象征性。
2、商业街的设计力求塑造一种感觉亲切、商业气氛浓厚而不失文化感、尺度较小的商业街形式。在近人处使用一些高档饰面材料,如自然石材、面砖、具有亲近感的木材(使整个建筑呈现暖调),其余部分用涂料、混凝土板等,部分钢构件暴露。
商业街西侧底层后退,二层出挑,二层外廊上有出挑很深的木屋檐,在整体的木挑檐下通过柱廊划分出店铺单元。柱廊顶部与木挑檐间由钢构件连接。二层外廊檐口放置精心设计、统一制作的木制店招位,为商业标识和招贴预留了空间,在统一的基调上进行变化,既保证了商业街的整体感,也使建筑形式和柔性的商业元素结合在一起,创造出精致、暖调的商业气氛。商业街西北角有一个楼梯直接引导去往二层的人流,有利于二层店铺的经营。
商业街北侧二层部分出挑,以产生进退关系;三层有较大的退台,同时,三层顶部挑檐出檐较深,产生较大面积的水平向阴影,使三层部分虚化,以适应作为物业管理用房的功能。西北角转角处设一四层高塔楼,形成一个具有雕塑感的控制点,作为步行商业街主入口的主要视觉焦点和标志;塔楼顶部有造型及灯光处理,同时保证白天和夜间的效果。
3、小区的会所在整个空间序列中占据着突出的地位,是内部中心花园的焦点,它的显著和重要一目了然。巨大的两层高玻璃幕墙不仅为突出的雨篷下部带来良好的采光,还可以欣赏到西山美妙壮观的日落。
(三)住宅
1、住宅设计的特点和风格体现了简洁、舒适,品质为先,并反映出对材料的深刻了解和质感的准确把握。
2、建筑体量具有很强的几何美感,建筑局部干净、简洁,尺度宜人,匠心独具,体现品位和质感。如复式户型有大的南向露台,两层高的体量从露台往上升起使窗外的景致和室内的空间融为一体。这种几何的设计想法来源于“灯笼”的概念,在夜深人静时,露台上灯火通明,带来宁静的感觉,别有韵味。
3、空间设计注重对比与和谐的统一,细节之处更是忠实于设计理念,彰显品质。室外选用面砖(粗陶质感)、涂料、钢、玻璃、仿木纤维板、石材等富有质感的饰面材料。
4、材料色彩的搭配既突出重点又和谐统一。虽然“楼王”包括三栋独立的建筑,却是统一和谐的整体。各种材料的不同自然色彩组合,使整个空间紧密结合。
5、窗台、檐部等细部经过悉心设计,使之成为独特而统一的整体。开窗的设计采用多种统一的手法,包括凸窗、凹窗以及与结构构件结合的处理方式。
6、阳台栏杆采用玻璃挡板和金属扶手组合而成。栏杆设计强调水平线条以及钢和玻璃两种材料的巧妙组合。设计简洁,采用扁型杆件,线条感强,节点处理体现品质感和工艺感。
7、26栋楼的建筑设计是人文环境的另一个体现。建筑物的形式、韵律,材料的颜色和质感既能彼此呼应、和谐统一,又能各具特色;并通过设计理念,视觉效果,以及独特的西方视角来诠释中国文化。
端头户型的立面设计充分考虑景观资源。
项目相关合作单位概况
事务所简介
成立于1958年,拥有包括40名注册建筑师在内的100多名员工。在所做的2500个项目中,因出色的规划、建筑、古建保护设计荣获许多奖项。
GBBN在俄亥俄洲辛辛那提市和肯塔基的莱克辛顿市设有分公司,是美国中部地区最大的建筑设计事务所。对在控制造价和进度的前提下创造良好的品质很有心得,尤善做大型公建等复杂的项目,拥有一批长期合作的客户。
所获奖项
.2000 Toby Award for Historic Preservation Cincinnati Building Owners and Managers Association 辛辛那提业主和管理者协会获2000托比历史保护奖。
.2000 Toby Award for Government Building Cincinnati Building Owners and Managers Association 辛辛那提业主和管理者协会获2000托比政府建筑奖.2000 Design Award Kentucky Society of Architects 2000肯塔基建筑师协会设计奖
.1999 Design Award International Interior Design Association 1999国际室内设计师协会设计奖
.1999 Builders Award Associated General Contractors of Kentucky 1999肯塔基建筑业联合会建筑奖
美国Bentley Koepke景观设计公司 公司历史 Bentley Koepke公司是一家提供全套景观服务的建筑公司,专长于私人及公共景观的规划与设计。拥有规划和设计公路、人行道、墙体、场所照明、标志、土坡、排水系统、场所灌溉系统、场所陈设和绿植的专业经验。公司的前身是John Bentley在1970年成立于辛辛那提市的John Bentley Associates公司。John Bentley与Martin Koepke从1978年起开始合作,并从1988年起一直作为公司的合伙人。公司目前活跃于多种建筑景观设计领域,包括主规划,商业、市政和学校建筑的整体规划和设计等。为了共同目标——即在为客户提供最专业的服务的同时改善他们的生活品质——而努力。景观哲学 经手项目的成功得益于在推动项目顺利进行方面的能力,以及对客户多种不同的利益和需要的准确评估。成功有赖于同客户或社区的交流。对于一个需要满足某种意图的项目,它必须从打基础的时候便考虑到相关的因素。这些因素包括客户的设想、预期、主张、顾虑和该项目所牵涉到的其他组织或团体可能会提出的要求。一个项目的内在品质源自对这些因素的整合,以及将其人性化的融入到设计中去。BK的景观设计和布局无论从美学上还是从功能上都经受得起时间的考验。BK的设计哲学是,创造“可持续的景观”,它可以随着时间得到改善并易于维持打理。在树立社区荣誉感和对建筑环境的尊敬感方面,高质量的建筑材料和细节设计是最重要的。
中建一局 万科西山庭院工程建设单位——中建一局,是具有工程建设总承包、房地产开发、国际贸易与合作、道桥修筑、建材生产经销等多元化经营能力的大型建筑企业集团,组建于1953年,具有国家一级工程总承包资质,位居中国500家最大经营规模企业前列。历经50多年的发展,形成了工程总承包、经营机制、管理、技术、人才、精品名牌、规模经营、龙头企业等诸多优势,拥有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经营并开拓国际市场的能力与实力。“中建”品牌已经成为建筑企业内公认的知名品牌。中建一局实施“三化”战略,及项目经理职业化、专业人才定向化、操作工人技能化。目前共有员工18000人,其中管理人员9000人,占员工总数的50%,具有大中专以上学历的人员占管理人员总数的93%。在管理人员中,有各类专业技术职称的8412人,其中高级职称779人,中级职称3280人,国家级项目经理890人。中建一局也十分注重高科技、教育培训领域的国际合作,每年选派一批技术和管理骨干到美国、法国、日本、新加坡、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学习、研修,为集团培养了大批通晓国际管理、把握国际最新技术与管理动态的优秀高级人才。中建一局按照国际惯例建立的工程总承包运行机制和项目管理模式也赢得了国内外的广泛赞誉和认同,并以其强大的实力在世界级国际承包商中位居前列。国外著名的建筑公司如德国霍尔兹曼、法国SAE、日本大成建设、大林组、户田建设等均为中建一局的长期合作伙伴。中建一局给据国家经济发展战略、产业政策和投资合同,确立了“稳固北京、扩大沿海、发展沿江、进军中西部”的国内市场布局战略,承建了如北京中国国际贸易中心、西单国际大厦、全国人才会议楼、中国工商银行总行大楼、北京燕莎中心、城市宾馆、北京朝阳体育馆、大连森茂大厦等众多标志性工程,共获得中国建筑工程鲁班奖12项,在国内外同行中享有较高的声誉。
北京华建恒 万科西山庭院项目监理——北京华建恒工程建设监理有限公司,成立于1993年,1995年被建设部核定为北京市首批甲级监理单位,1999年荣获中国建设监理协会全国先进建立单位称号,2000年1月通过ISO9002质量体系认证;是具有丰富的工程建设监理、工程技术咨询、编织标底的经验和技术力量,具有跨地区、跨部门承担总监理业务的独立法人,是一个散发着现代气息的老牌甲级监理企业。公司现有各类工程技术人员117人,其中高级职称38人,中级职称37人;取得国家监理工程师资格的26人,取得北京市监理工程师资格的36人,取得国家造价工程师资格的6人。90%的监理人员都从事过工程设计或施工管理工作,有着丰富的设计、施工管理经验;又经过监理综合能力的系统培训及实践,均能胜任设计阶段和施工阶段的监理业务。公司成立以来,先后承担大中型建设项目45项,建筑面积193万平方米,工程总造价63亿元。成功监理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办公楼、国家税务总局办公楼、北京新东安市场、北京恒基中心、北极百盛大厦、北京三元大厦、北京西站、回龙观文化居住区、欧陆苑别墅区等项目。在已经竣工项目中有3项工程获得国家建设工程鲁班奖,2项工程获得北京市结构长城杯奖,19项获得北京市优质工程奖。
万科物业是中国大陆首家通过ISO9002质量保证体系国际第三方认证的物业管理企业,并通过英国SGS永久性认证注册。在全国管理的17处物业至今已获得包括“全国住宅管理优秀示范小区”、“联合国人类居住中心优秀社区环境金奖”在内的139个奖项。
工程施工方及资质信誉简介: 西山庭院一标段的施工单位是:中国建筑一局(集团)有限公司;房屋建筑工程施工总承包壹级;主要工程有:中国国际贸易中心、万通新世界广场、南银大厦、中国国际展览中心等。
西山庭院二标段的施工单位是:中国建筑第二工程局第一建筑工程公司;房屋建筑工程施工总承包壹级;主要工程有:北京滨河花园、北京民族园二期宾馆、北京华盛家园D座、北京团结公寓等。
以上两家施工单位所获奖项:鲁班奖、北京市结构长城碑、北京市优质工程
三、项目设计单位及资质信誉简介:
规划设计: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朱小地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系,著名建筑设计师。
朱小地先生以其卓越的设计艺术才华,在充分研究万科西山庭院项目地域特点的基础上,结合新城市主义规划理论和现代建筑设计理论,提出“BLOCK——院落”概念,以表达北京所固有的京西居住文化——院落友居、人文大宅。
建筑设计:美国GBBN建筑事务所
成立于1958年,拥有包括40名注册建筑师在内的100多名员工。在所做的2500个项目中,因出色的规划、建筑、古建保护设计荣获许多奖项。GBBN在俄亥俄洲辛辛那提市和肯塔基的莱克辛顿市设有分公司,是美国中部地区最大的建筑设计事务所。对在控制造价和进度的前提下创造良好的品质很有心得,尤善做大型公建等复杂的项目,拥有一批长期合作的客户。
所获奖项——
●辛辛那提业主和管理者协会获2000托比历史保护奖。(托比奖创立于1985年,以表彰优秀的办公建筑。今天,该奖项享有很高的声望,影响广泛,涉及商业房地产、办公建筑的品质评定,以及优秀的办公建筑管理等各方面)●辛辛那提业主和管理者协会获2000托比政府建筑奖 ●2000肯塔基建筑师协会设计奖 ●1999国际室内设计师协会设计奖 ●1999肯塔基建筑业联合会建筑奖 主要住宅作品——
● 俄亥俄州辛辛那提艾米丽中心公寓
● 俄亥俄州辛辛那提加菲尔德广场
● 俄亥俄州辛辛那提罗拉尔住宅
● 俄亥俄州怀俄明住宅
● 俄亥俄州梅森市Kings Mill住宅区 主要公建作品——
● 辛辛那提乡村日学校
● 辛辛那提教育中心
● 伊利诺州芝加哥公共学校竞赛馆
● 辛辛那提大学招生办公楼
园林景观设计:Bentley Koepke景观设计公司
Bentley Koepke公司于1970年在辛辛那提成立,设计内容涵盖景观设计的各方面,尤其是私人或公共景观的规划和设计。
设计团队执著而专注,共同努力,通过为业主提供最好的专业服务以达到提升生活品质的目标。Bentley Koepke公司的设计追求经得起时间检验的艺术性和功能性,柄持着创造“可持续的景观”的设计理念,并通过高质量的材料选择和细部设计表达对建造环境的尊重。该公司的发展历史和不断探索进取使其得以在场地规划、景观设计和细部推敲各方面处于业内的领先地位。在最近十年中获得各种设计奖项超过50个。
公司理念:
“Efficient and creative use of land and resources.” ——对土地和自然资源高效而有创造性的运用。
“A leader in landscape architecture, planning and site design.” ——景观设计、规划和场地设计的领先者。“All nature is a question of balance.” ——自然皆平衡。所获奖项:
●UT博物馆中心花园设计获俄亥俄州ASLA荣誉奖 ●SHV街道花园和室内景观设计获AIA荣誉奖
●辛辛那提公立图书馆和哈密尔顿镇新区和室内景观设计获俄亥俄州ASLA荣誉奖 ●加菲尔德区皮阿特公园获俄亥俄州ASLA荣誉奖和俄亥俄州公共设施协会大奖 ●PG世界总部花园设计获俄亥俄州ASLA荣誉奖和AIA荣誉奖
项目的特点及优势介绍
项目定位:
项目所处的北京市海淀区以历史、文化、风景为胜,为中关村概念大区所涵盖。
以知识资本完成财富积累,崇尚时尚和品位,追求生活品质和格调,居住条件舒适豪华但不张扬的第一居所,有等同的财富和人文理想的人群之聚集之地。
院落友居,人文大宅
主题:
总体规划——新城市主义,院落文化,体现“融合”的价值 新城市主义的规划概念,在城市肌理中体验回归自然的生活;
真正“家”的感觉,强调邻里的生活氛围,人以群分的相聚相融,“小家”与“大家”的融合,“院中有居,居中有庭”;
居家的舒适感和环境景观的融合; 私家领地和公共场所的融合;
阳光与建筑,山景与水系,绿树和花卉。建筑风格——人文主义建筑风格
讲究设计的逻辑性;
亲人的尺度,明确的几何形体; 细部设计和材料的搭配;
建筑色彩纯净,强调光影效果和体块感。
户型平面——3+3套厅设计,流动空间,体现情调生活
三房三厅,适应情趣生活,满足“第一居所”的需求; 双厨房概念;
4.5米宽厅设计,体现尊贵府邸气派; 直接景观阳光起居厅; 景观餐厅;
4件套主卧卫生间<浴缸,淋浴,座便器,洗盆>带步入式衣帽间; 休闲阳光室;
南北大厅相连,绝对对流通风平面设计。
全低窗设计〈窗台设计标高400〉,讲究室内外空间视觉的延续感。园林景观——(设计主题)
地带空间——形象地带、景观地带、休闲地带、街坊、院落 个性化主题院落景观设计 景观水系
每个BLOCK内院移栽名贵植物 商业街及会所
商业街:拟招商小型便利店,小型超市,西饼屋,美容美发,餐厅,花店,其他店铺40~50平米一个单位,统一规划,定向销售,均配置上下水。
休闲会所:以“健康家庭生活”为主体,分两类设置——
一层:咖啡厅、书吧、桌球室、亲子才艺室
二层:乒乓球、概念篮球、棋牌室、健身房 物业管理
管理服务模式:“管家式服务”
强调业主与物业公司的互动管理 实施全方位透明化物业管理——倡导业主参与物业管理流程、物业管理制度、设备管理、客户服务等工作并公开费用开支,根据业主意见完善各项管理规定及服务流程,让业主真正感受到自己的主人翁地位。、实施品牌战略和形象工程——进一步倡导万科在多年物业管理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文化观念、经营观念、科技观念,坚持“挑战平凡,无限创新”的精神,信守“全心全意全为您”的服务理念,并根据园区业主需求,针对特约服务项目设置“绿色服务通道”,推出无障碍服务,让每一位业户真正领略“E”时代的快捷方便,享受贵族人生。
项目进三年获奖情况
1)政府奖:
² 2004年北京首批建设部A级住宅项目“高舒适度住宅”——建设部住宅产业化促进中心 2)行业协会奖
² 03年全国工商联住宅产业商会——健康人居领军项目 ² 03年北京青年报社——健康楼盘奖 ² 03年新浪网——北京地产创新奖 ² 03年搜狐网——十大品牌地产奖 03年地产观察——百年地产价值推动项目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