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数字化校园建设困境及解决方法
浅谈数字化校园建设困境及解决方法
王春生
(新疆乌鲁木齐职业大学)
【摘要】 随着教育领域信息化建设的开展,校园网以及依托于校园网建成的各类数字化、智能化、信息化的设备越来越多,如何合理地让这些设备为教学、科研、管理服务,塑造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这是“数字化校园”存在的基础也是其最终要实现的目的,本文就数字化校园建设及应用等方面进行初步的论述,与大家共同探讨。
【关键字】网络化 信息化 智能化 个性化
信息技术是当今世界发展快、应用广、渗透性强、影响深远的关键技术,是推动经济增长和知识传播应用进程的重要引擎。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信息化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在我国,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已成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迫切需要。在信息化大环境下各高校也积极加入到信息化建设的潮流中来。特别是2000年10月,国家教育部做出了建设校园网工程的决定,使教育领域的信息化建设加速发展,紧随校园网的发展,数字化校园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什么是“数字化校园”以及如何建设数字化校园等问题都成为高校管理者日益关心的问题,下面主要从近几年数字化校园建设所遇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来论述。
一、数字化校园概念
“数字化校园”指学校依托计算机、多媒体、网络等组成的信息平台来实现学校办学环境、教学资源以及教学管理、科研、服务等各方面的数字化、信息化和智能化,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科研和管理水平与效率的目的,最终实现教育过程的全面信息化。简单说数字化校园建设是建设以校园网为依托的集教、学、管理、娱乐为一体的一种新型数字化的工作、学习、生活的环境。
数字化校园将渗透到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公共服务以及校园社区服务等各个领域中,整个建设工作将围绕着新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和培养环境的改革和创新而展开;其深层意义在于构建适应信息社会要求的新的高等教育管理及教学模式。
近几年来,随着教学管理理念的转变及经济的发展,各大高校都陆续重新建设或改造原有的数字化环境,经过几年的建设、改造及推广,取得了较大的效益,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问题如下。
二、数字化校园建设困境及解决方案
(一)对数字化校园建设认识存在偏差
目前在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中存在以下认识误区:第一、数字化校园就是一些硬件加校园网的组合;第二、数字化校园就是教务处或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网络中心(信息中心)等部门的事;
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内涵主要是应用现代化教学理念、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塑造一个优良的育人环境。它包括硬环境及软环境建设,其中硬环境建设是基于校园网技术和各类多媒体技术基础上建立的物质载体。软环境建设是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灵魂,包括三类:
一、全体教师教工、学生、信息化意识的重塑或提高;
二、数字化校园软件及数字资源库建设;
三、是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组织、制度建设。数字化校园建设中硬件环境建设是基础,软环境建设是灵魂,二者缺一不可。因此数字化校园建设不仅仅是硬件的堆积,也不仅仅是一个部门的事,着需要全员参与。
解决上述认识偏差首先必须要在全校师生员工中牢固树立起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的指导思想,研究数字化校园教学的特征和规律,对教育体制、教学方式、教学内容等进行全新改革,确定目标和技术路线,逐步把现有的模式改造为符合数字化教育的新模式。因此改
变观念在数字校园间建设中尤为重要,具体方法可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
“请进来”是指请国内数字化校园建设成果较好的院校的专家或有较多数字化建设经验的企业专家来给广大师生从建设到应用来作培训;“走出去”是指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由学校行政首长专业带头人及骨干教师、专业技术人员去国内建设成果较好院校或有丰富建设经验的企业去现场观摩或长时间的进修,观摩或进修完成后把学习成果通过讲座或其他各类形势向广大师生进行普及。
(二)数字化校园建设缺乏长期统一的规划
由于缺乏数字校园整体规划,不同时期由不同的供应商完成的子系统以及不同部门人员陆续引用开发的信息系统,没有遵循统一的数据标准技术,结果导致系统之间的通信和数据共享困难,数据冗余度大,形成了数据及部门之间相互独立的“信息孤岛”,最终导致资源浪费,对数字化校园的信息通、教学通、资源通和管理通等应用需求造成严重的障碍。比如同样的学生信息会在教务处、学生处、后勤管理处等机构各自系统中重复输入,并且这些信息不能实行联动。
为避免“信息孤岛”数字化校园建设必须成立数字化校园建设委员会,下设办公室,挂靠在校长办公室之下,负责统筹规划、协调、管理数字化校园建设。建设办公室应把教学一线、行政、教辅、技术服务等部门都纳入进来,以求得建设方案的科学性及普及的广泛性。
在制定方案时应该明确数字化校园建设不是一朝一夕能建成的,从硬件建设到软件建设到思想转变都是是长期的,因此建设不仅要有统一的长期目标,还应该充分地从学校的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几方面来确定学校信息化建设分步走战略;另外要建立统一的信息标准和应用支撑平台,在此基础上整合不同厂商提供的管理、科研、教学、服务等子系统以及由不同部门建立的数字化信息资源。
(三)对软件建设的开发和投入严重不足。
部分院校在数字化校园建设中过分侧重校园网、多媒体设备、安防等硬件的投入而忽视软件平台及资源建设,造成的结果是所建成的数字化校园不能完全满足信息化教育的要求,花费巨额投资,但教师学生使用积极性不高,使用率低下。
存在软件投入不足问题最主要原因与理念有关。必须要转变观念明确硬件仅是数字校园实施的基础道路,但有路无车或有车无货都不行。数字校园需要软件和资源来充实,包括教学软件、管理软件、信息资源库以及共享与交流平台搭建等方面。由于软件投入较大,可根据紧要程度采取分步实施的策略,但软件应用支撑平台须及早建设,这样才能够在后续软件建设中选择统一的数据标准,便于数据共享。
(四)服务主体的错位
部分院校建设数字校园过程中存在着强调管理信息化,而对核心业务教学信息化重视不足、关注不够,导致服务主体的错位。
要转变建设理念,明确学校的主体是教师与学生、核心业务是教学,因此数字校园的核心和切入点应该是教学信息化,首要的服务对象应该是教师和学生。只有实现教学信息化,数字校园才会卓有成效。如果忽视了教学核心业务的信息化,实施效果大打折扣、投入产出明显不符、甚至陷入困境。
(五)利用率不足
目前部分院校在数字校园过程中已经建好基础设施,但整体系统利用率不高。造成这一状况原因在于:第一、教师对于数字化校园理解偏差;第二、教师信息术能力较差;第三、数字化校园可提供的资源有限;第四、数字化校园推广部门的理念没从以建为核心的指导思想转到以“用”为本的原则,相关制度建立滞后;第五、增值服务有限;
只有教职工及学生转变了观念,积极学习数字化技术,并将其应用到教学和生活的实践中,才能提高数字化校园的利用率,创造和巩固数字化建设的成果。因此数字化校园建设部
门可通过定期向广大师生举办学校信息化建设讲座、定期组织网络教学竞赛,鼓励广大师生运用信息技术获得教学成果、定期通过网站、会议、论坛等形式向用户告知学校数字化校园的发展情况,使用户亲身体会数字化校园的成果等方式来提高转变观念、提高信息技术处理能能力。
数字化校园建设过程应该重视教学资源的构建,编制专门的预算购买数字化资源,另外学校也应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鼓励教师应用及开发,更好的调动教师及相关技术人员参与学校数字化建设的积极性。另外数字化校园除了完成教学及管理任务外应该充分考虑大学生的行为方式,依托数字化校园环境开发、引进一些娱乐、交流等适合学生需求的增值服务
(六)信息安全意识缺乏
在数字化校园使用过程中存在着有害信息泛滥(暴力、色情、封建迷信、反动思想 言论等)、计算机信息的窃取、改造、伪造、黑客对网络的攻击,利用网络犯罪、计算机病毒感染等。造成以上现象的原因是师生对于信息安全不够重视,对师生的信息道德教育没及时跟进。
网络是数字校园的基础,各种针对网络安全的威胁都将影响到学校工作的正常运行,而影响到网络安全的主要因素有两个:
一、教职工及学生信息道德及网络操作技能的高低;
二、各类网络安全设备软件及硬件的配备。因此建设及应用过程中应成立安全紧急问题处理小组;建立比较严谨的网络安全规章制度;加强教师、学生要信息道德教育和安全防范意识的养成以及网络安全技能的培养,使教师和学生更好的适应于信息社会。另外必须在方案制定时充分考虑网络安全硬件及软件的预算。通过使用人素质的提升及硬、软件联合的防范,最大程度保障网络正常运行。
数字化校园建设是大势所趋,是一个学校现代化管理、服务的重要标志,它可以带来围绕教学为中心的一切教育方式、管理方式的提升,最终目的是为广大师生塑造一个现代化的育人环境。它是一个长期的对学校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的调配过程,在整个项目实施过程中无论从教学方式、行政管理、科研管理、学生管理等方面都会带来新的改变,新的困惑。尽管存在着重重困难和各种阻力,只要有学校的高度重视和强有力的领导以及依托全校教职员工、学生来共同推动建立起来的一个良好的管理机制,那么数字化校园建设就一定能很好地解决所面临的各种问题。
参考资料: 【1】《百家讲坛》 访问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吴文虎等 【2】兰州大学2009年《信息化建设发展纲要》
【3】沈培华,王映雪,蒋东兴等.清华大学数字校园建设与思考[J].管理信息系统,2002,(2).【4】顾瑞,张珍义等.数字化校园建设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J].福建电脑,2008,(3):62-63.【5】万林海.高等院校数字化校园管理研究[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 2003,(1).【6】万里鹏等.中国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与思考[J].情报科学,2004,(3).【7】赵国栋,黄永中.关于中国高等教育信息化发展状况的调查与分析[J].中国远程教育,2005,(8).王春生(1978-),男,新疆乌鲁木齐人,实验师,主要研究方向:教育技术
第二篇:数字化校园建设
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创建数字化校园
东营市实验中学2006.1
2东营市实验中学是伴随着全市基础教育的蓬勃发展而诞生的城市现代化学校。建校以来,学校历届领导都十分重视教育信息化工作。近几年,伴随着全市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的实施,学校以建设“齐鲁名校”为目标,以教育信息化和现代化为手段,促进和保障了学校持续发展。下面,我从教育信息化工作的组织与管理、信息网络环境建设、教学资源建设与管理、师资培训与队伍建设,网络与信息技术的应用和研究五个方面向各位领导和同志们作如下简要汇报:
一、教育信息化工作的组织与管理
伴随着全市教育信息化工作的开展,我们深深的认识到,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对促进学校发展,提高核心竞争力,提高办学水平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我们始终把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作为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工作来做。学校成立了教育信息化领导小组,由学校副校长李家军同志任组长,具体负责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的规划和管理。在具体工作层面,由电教专业人员、信息技术专业教师和在教师中聘请的兼职电教助理人员组成了教育信息化工作小组,开展具体工作。在抓好队伍建设的基础上,学校结合实际,制定了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和及学期计划,确定了明确的工作目标和实施措施。为学校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开展建立了工作机制,创造了工作条件。
二、信息网络环境建设
我校信息化教学环境建设一直本着科学规划、循序渐进、因地制宜、量力而行的原则进行。近几年,我们一是注重了校园网络建设,在市政府及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投入资金380万多元,建设了学校网络中心机房,配备服务器7台、不间断电源一套;建成了千兆校园网络系统,全校共有400余个网络接口,校园网宽带接入东营市教育信息网,将学校的局域网与英特网 1
相联,满足教育信息化工程宽带高速的要求。二是完善了教育信息化硬件环境建设,建立了闭路、双向传输和控制电视系统,学校建有线电视系统一套,频道数为12个,并接入市有线电视网络;配备微机教室3个,计算机性能达到规定的标准,能保证信息技术课学生一人一台微机。三是将学校84间教室全部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安装了东师理想教学平台,实现了教育信息网络班班通。在此基础上,配备语言教室2个,多功能电教室3个,四是给全体教职工每人配备一台微机,将校园网络终端延伸至每间教室和办公室,学校还给每个级部和科室配备了扫描仪,处室购置了刻录机和照像机和摄像机。学校各行政办公室、学科教研组、普通教室及专用教室均设有应用终端,实现了办公和教学资料的网络化传输。目前,学校网络系统己成为学校行政办公、后勤管理和教学工作的重要资源,应用十分广泛。教师实现了电子备课,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学校实现了无纸化办公,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校本培训等。
三、教学资源建设与管理
教学资源库建设是开展“数字校园”应用的核心。到目前为止,教学资源库建设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一是学校近两年先后投入累计30多万元,购进了大量的网络资源“信息化教育平台”、“校务管理系统”、“多媒体资源库管理系统”、“K12资源库”、“VOD视频点播系统”、“校园网站”、“电子图书馆”等。2004年10月,学校交费开通了中国课件网(http://chinakj.com)、中学语文资源站(http://)、51121中小学教学网(http://)等8个全国知名的专业资源网站,供教师查阅资料,交流学习。二是学校通过有效形式组织各教研组利用网络集体备课、主题教研等形式积极开发校本教育教学资源,积累了大量的学科教学素材,形成了丰富的学科教学资源。三是积极倡导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特别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积累案例,撰写案例,积累素材,建立教育教学应用素材库。到目前为止,通过自制、积累、网上下载、购买等方式,建立了内容丰富的案例库,包括:学科教学、学校管理、班级管理与建设,以及德育等内容,为教师进行“案例”学习提供了保障。四是按照
省教育厅的有关文件要求,规范使用电教教材代收费,每学期按规定订购购买《山东省电教软件推荐目录》推荐的电教软件,购进了各类内容丰富的教学录像带、VCD、CD、CD-ROM等各类音像资料、教学软件1000余件;现在学校己逐步建立起了能满足教育、教学需要的教学资源库。
四、师资培训与队伍建设
在学校发展过程中,学校始终遵循以人为本管理理念,十分关注和重视教师的专业发展和个人成长问题,把教师培训工作当作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头等大事来抓。为了落实教育现代化的目标,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我们把造就一支具有创新意识、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符合信息化教育需求的高质量的教师队伍当成教师校本培训的重中之重。
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业务校长为副组长、部分中层领导教研组长和骨干教师为成员的培训领导小组,确立了“立足校本,结合岗位,整合资源,促进发展”的培训工作原则,确定了切实可行的培训思路--以学校为研究主阵地,以学校教师为研究主体,以学校教育、教学、教研和管理活动为载体,以信息技术的应用为研究对象,以提高教师掌握现代教育技术能力、提高教师综合素质为目的,逐步建设一支具有创新意识、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符合信息化教育需求的高质量的教师队伍。
首先对教师进行现代教育思想和理论的培训,学校先后购买了《现代教育思想专题》、《走进新课程》、《教师校本研究与专业成长》等专业书籍供教师学习。第二,重视现代教育技术基本技能的培训。一是选拔部分骨干教师参加市教委组织的网络管理人员培训班和教育信息化培训班,帮助他们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掌握多媒体技术,提高对信息化教育的认识,能够运用网络为教学服务;二是立足校内,每学期有计划地组织电教人员对教师进行现代教育技术的培训,掌握信息化教育的基本技能,要求全体教师人人会操作电脑,个个能运用教学软件进行辅助教学。三是电教人员根据教学实际和教学要求,开发了《电教管理使用手册》、《校园教学平台使用指南》等校本培训教材,供教师学习和
运用校园信息网络技术,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通过培训,现在全校270名教职工全部会操作计算机,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全部合格,并能够进行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够运用Powerpoint、flash等常用工具制作教学软件。目前,应用多媒体技术辅助课堂教学已经成为教师一种自觉行为,教师尝到了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的甜头。教师自主开发的课件和校本教学资源有21人在省市课件比赛中获奖,2005年,我校教师钞智勇的课件在全国教学课件评比中获得二等奖,为我校争得了荣誉。我校学生连续多年代表东营市参加全省的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并多人次获得全国一等奖、二等奖。
五、网络与信息技术的应用和研究
在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同时,我们更注重将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渗透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加强网络与信息技术的应用和研究,提高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水平和与学科教学整合的能力。在这一方面,我们一是构建了校园信息化办公系统和管理机制,发挥校园网络优势,提高办公效率。二是依托东师理想教学平台建立了教师网络化备课平台和授课平台,将教师教学常规资料的传输、储存和交流与检查等环节实现网上运行。三是建立了网络环境下学科集体备课新机制,创新了传统的教学备课机制,很好的适应了现代多媒体教学环境对教师常规备课的技术要求,有效地减轻了教师负担,提高了备课质量。四是大力开展了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研究。2003年全市国家级课题《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开展给学校顺利推进这项工作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学校以承担《信息技术与初中阶段学科教学整合的实践与研究》子课题研究为契机,从抓课题研究队伍建设和构建学校信息化网络入手,加大宣传力度,引导和组织学校骨干教师积极参与课题实验工作,组建了一支由学校主要领导牵头,学科组长及骨干教师参与的课题研究队伍。在组建课题研究队伍的同时,学校充分发挥校本培训工作的作用,把培养教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作为突破口,加大教师培训力度,逐步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研究与实践工作。在深入开展校本培训的基础上,学校通过邀请专家
学者来校培训指导等方式,来增强教师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能力。两年多的时间里,学校共进行了8次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课题研究培训,培训面达教师的85%以上。
信息技术教育与学科教学整合课题研究的开展,丰富了学校教师校本培训与校本教研工作的内容和形式,有效促进了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提高了学校的核心竞争力。近三年内,全校先后有三批共179项校级科研课题结题,其中126项课题成果获学校优秀科研成果奖。实验教师中有14人获得省优质课一、二等奖,48名教师获得市优质课一、二等奖,21名教师在省市课件比赛中获奖。我校教师组织学生参加的各级各类比赛,有1100余人次获一、二等奖。2004、2005、2006年学校中考成绩逐年大幅度提高,2005年、2006年全市中考成绩综合评价名列前茅。学校被评为东营市首批教学示范学校和省级校本培训示范学校。
总之,在近几年的学校发展过程中,学校通过多方位的措施和保障机制,努力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开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有效保障了教育教学质量的逐步提高和学校持续发展。“十一五”期间,我校计划再配置3个标准学生用机房,1个网络教室,1个机器人实验室,配置校园电视台、演播室和电子阅览室等。在教育信息化应用方面,主要侧重实现家庭、校园和班级教育资源的共享和在网络教学、网络培训等方面的应用。展望未来,学校办学水平的提高更要依托教育信息化这一重要平台,学校教育信息建设工作任重道远,我们还有很多工作需要继续加强和完善,希望得到上级部门更多的指导和帮助。
第三篇:数字化校园建设方案
长子县岚水中学数字化校园建设方案
一、工作目标
为师生创造高效工作、学习的信息化环境,全面提升农村学校教育品位,用三年时间建成全省农村学校数字化校园,建设和实践运用一流学校,从而形成硬件+软件+现代教育新模式。
二、项目背景
1、《国家中长期教育规划发展纲要》:到2020年,基本建成覆盖城乡各级各类学校教育信息化体系,促进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现代化。
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手段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增强运用信息技术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国家中长期教育规划发展纲要》:把信息化纳入全省信息化发展整体战略,超前部署教育信息网络。
重点加强农村学校信息基础建设,实现中小学班班多媒体教学。3、2011年7月1日,省教育厅“基于网络和教室双平台的自主学习资源开发及模式研究”第一次会议在太原召开,我校校长作为实验校校长参与了本次会议研讨。4、2011年8月12日省教育厅“基于网络和教室双平台的自主学习资源开发及模式研究”第二次会议在太原召开。本次会议成立了“研究课题组”,我校与太原成成中学等7所学校被确立为课题组成员学校,我校校长与教育局分管局长参加了本次会议。5、2011年7月县教育局校长会议上李局长讲话,确立了从2011年下学期开始要把全县学校的信息化建设作为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工作。
6、学术交流:通过远程交流,可与全国各重点中学进行学术交流,充分借鉴名校经验,获取教科研最新成果。
三、网络构成
1、结构组成:现代教育模式、学校应用软件、教育资源、硬件架构组成。
2、运用构成:校园网操作系统+备课、教学、学习、管理、远程教育5个专网,从而实现学校在网上全面深入地进行备课、教学、学习、管理及远程教育等。
四、系统规划及费用
1、学校各教室、教师办公室Internet网。接入10M宽带,每年使用费1.2万元,一次性安装费1.7万元(含光缆、交换机两台、1500米分线、施工费及电线若干)。
2、每个教室安装多媒体设备一套2.3万元(含电子白板一块、电脑一台、实物投影仪一台、投影机一台、操控台一套),12个教学班,现已有设备两套,还需10设备,共需资金23万元。
3、初一为全省“网络与教室双平台自主学习资源模式”实验年级,每班每小组配笔记本电脑一台,共48台,每台0.38万元,共需资金18.24万元,由教育厅提供。
4、教师每两人一台电脑,共需17台,学校解决。
五、功能定位
1、管理工作:实现学籍管理、自然情况、成绩评定、位次确定、人事档案、业务考核、财务等管理手段的现代化。
2、学校政务:通过电子公告向学生及家长发布学校通知、公告、在校情况等建立学校联系的新手段。通过互联网向全省、全国发布学校信息。
3、教学工作:通过教师电子备课系统、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视频点播系统进行高质量、高效率的教学工作。
4、教研工作:变纸质学案为电子学案,通过网上查询资料,进行最广泛的经验交流,随时了解全国教科研的最新动态。
5、学生学习:使多媒体教学常态化,使书本知识具体、直观、易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还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在网上进行科研探索,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科学实践、撰写论文等(如:电脑绘画、动画设计、撰写微博等)。
六、培训计划
1、从8月20日—9月30日,每位教师要熟练掌握学案、试题、课件制作等电脑操作技能。
2、学案设计要与多媒体使用充分结合,学案的环节设置、解决问题方法、小组合作方式等方面均要做新的研究和探索,通过一学期的实践要逐步形成“双平台下的自主学习模式”。
七、设备安装进程 1、2011年9月10日前,以财政招标形式确定多媒体设备安装公司,并与宽带公司联系,接通宽带光缆。2、2011年9月11—20日,安装调试各班多媒体设备。3、2011年9月20—30日,校园网试用期。4、2011年10月1日校园正式投入使用。
第四篇:数字化校园建设方案
数字化校园建设方案
数字化校园建设方案
数字化校园建设方案 根据中共市委办公厅、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建设“五个校园”的意见》、《关于成立市“五个校园”建设领导小组及责任分工的通知》和市教委、市经信委、市科委《关于印发市“数字校园”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号精神,为了加快推进武隆县教育信息化、现代化建设,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统筹规划、分类要求、分步实施、注重实效、适度超前”为原则,以学校网络及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为基础,以教育资源、信息交换平台和应用软件建设为重点,以教育教学信息化应
用为核心,以管理体制机制和队伍建设为保障,以全面改革学校教育教学手段、创新教育模式、提升教育质量为目的,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构建城乡教育一体化机制和服务社会的终身教育体系,为实现我市教育现代化奠定基础。
二、建设原则
我县“数字校园”建设须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加强应用、整合资源、共享数据”的建设原则,秉承“理念先行、以应用服务为导向、充分利用现有硬件条件、切实提高信息服务水平”的原则。在建设中考虑高性能、易维护、易管理、有高扩展能力的应用硬件平台、软件平台和数据库平台建设,实现应用系统可扩展、可持续地发展原则。
统筹规划
“数字校园”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具有投资大、建设难、周期长、涉及学校多等特点,因此建设之前必须站在整个教育的层面,做好项目分析和
规划设计工作,整体考虑、统筹规划,确保统一的建设标准、统一的技术标准、统一的基础架构和统一的组织管理。
分步实施
“数字校园”建设周期长,涉及到需求调研、方案论证、系统选型、部署与集成、人员培训、推广应用、运行反馈、修改完善等多个过程,因此整个建设过程必须统筹安排、分步实施,确保项目的进度和质量。
加强应用
“数字校园”建设的核心目的就是“应用”,使县教委与各个学校实现管理信息化和教学数字化,实现县教委与学校之间更简便快捷的沟通,实现不同学校之间的数据共享与交换,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形成充满活力的新型管理机制,为广大师生提供个性化的综合信息服务。
整合资源
“数字校园”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县教委经过多年的信息化建设,购买和开
发了部分应用系统,沉淀了大量的信息资源。“数字校园”建设必须考虑保护原有的投资、充分利用现有的信息资源,充分发挥它们的作用。因此,“数字校园”综合管理平台建设必须不断整合已有的信息资源、开发新的资源,建设集中的信息资源管理机制。
共享数据
县教委原有的多个应用系统与学校的应用系统不能互联互通、不能共享数据,形成一个个信息孤岛,导致重复建设、重复工作,严重影响了县教委与学校之间的信息化建设和日常管理工作。因此,“数字校园”建设必须确保各个应用系统之间的数据共享与实时交换。
三、建设目标
总体目标
力争用5年时间,完善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和应用系统建设,构建以现代化数字技术为支撑,以校园网络平台为核心,以技术先
进、扩展性强、安全可靠、高速畅通、覆盖全校的校园网络环境为基础,建立公共信息系统,提供先进数字化管理手段,提高管理效率;建立功能齐全的教学管理系统;建设内容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平台,实现数据资源共享。通过“数字校园”的建设,提高全县师生信息化素养,提升办学品位。
分段目标
----完善中心校的光纤接入,10%的学校达到数字校园建设标准;
-----2011年完善完校的光纤接入,35%的学校达到数字校园建设标准;
-----2012年完善村校的无线网络覆盖,40%的学校达到数字校园建设标准;
-----2013年强化应用管理系统建设、管理与应用,5%的学校达到数字校园建设标准;
-----2014年完成10%的学校达到数字校园建设标准;全面推广、普及应用,强化管理、应用及各种资源平台的
整合。
-----2015年,使100%的达到市级数字校园标准。
四、创建规划
五、建设任务
基础设施建设
1.“校校通”建设:光纤接入全县所有完校及以上学校,并建立规范的校园网。
2.无线网络建设:完善所有村校的无线网络,并建立村校校园网。
3.校园一卡通建设:建设先进实用的校园一卡通系统,实现各中小学校教职员工和学生在校园内的各个环节,如考勤、门禁、校内小额消费、图书借阅等方面,都通过一卡通进行高效管理。
4.“班班通”改进与建设:以中学“计算机+数字投影仪”、中心校“计算机+平板电视”的配置方式改进所建的“班班通”,并新建未建设的中心校以上学校。
5.计算机网络教室建设:更新或新增计算机教室,使全县生机比达到
12:1。
6.数字化实验室建设:全县中心校以上学校建立数字化实验室1--12间。
7.校园电视系统建设:全县完校及以上学校建立校园电视闭路系统。
8.校园安全监控系统:全县完校及以上学校建立校园安全监控系统。
9.多媒体投影教室建设:全县完校及以上学校建立多媒体教室1-3间。
10.校园广播系统:全县完校及以上学校建立校园校园广播系统。
应用系统建设
1.网站建设:全县中小学校全部建设规范的校级网站,使学校网站与教委网站达到“数据、信息、管理”之间的分级共享。
2.数据中心建设:在全县中小学校建设一套完善的为教师、学生、校舍、资产、财务、组织人事、教学机构和科研而建立的数据中心。
3.电子政务建设:建立一套教委与学校能够联动的,涉及方方面面办公
需求的oa办公系统。
4.资源库建设:建立县级资源库和校级资源库。资源库可通过四种方式获得,一是通过远程教育卫星资源接收、下载的免费资源;二是通过国家基础教育资源网站的免费资源、三是通过市技装中心联合高校和区县共同开发的教学资源、四是充分调动我县全体教师的力量,开发校级优秀资源。
5.数字图书资源库系统建设:在全县中小学建设一套数字图书资源库系统,方便学生、教师及管理人员通过网络查
阅本校图书资源,实现图书管理的信息化。
6.仿真实验系统建设:建设一套仿真实验系统,供全县所有学校使用。
教师培训建设
技术人员骨干培训、管理人员业务培训、教师应用培训是整个“数字校园”建设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市、县、校三级培训,逐步提高我
县教育系统管理人员的信息技术管理水平和教师运用信息技术实施教学的能力。
六、建设措施
在创建“数字校园”工作中要重过程、重应用、重培训、重实效,通过信息技术手段提升学校的教育、教学和管理水平,其具体的措施如下:
加强教师培训建设,建立长期培训制度
为了满足“数字校园”的建设要求,应建立长期培训制度,加强广大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培训,提高课堂教学和学生学习效率。通过多种渠道,加强对全县教职员工的现代教育思想和现代教育理念的培训,促使他们观念更新,提高认识。通过不同形式的宣传、教育和培训活动,加强各类决策人员和管理人员的信息化意识,提高他们在信息化条件下的决策和管理水平。通过加强培训,尽快培养一批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高级人才,以满足“数字校园”建设中对高层
次人才的需求。
注重教学应用,提高教学质量
在“数字校园”建设中,要通过“校长重视骨干引领 全员参与”的方式,逐步提高学校在教学、科研、管理及服务等各方面的数字化水平。一是各学校在网上开辟主题网站或论坛等,通过音频、视频等形式开展网上教研活动,提高教研活动效率。二是开展课题研究,探索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教与学,促进教师不断学习和提高。三是组织教师观摩校内外优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研究课,通过观摩教师能更具体的体会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过程和方法,学习他人成功经验,引发思考,以便更好地开展这方面的工作。四是培养具有现代信息意识、信息素养的中学生。
加强考核管理,保证发挥效益
加强管理,创造良好的建设环境。一是学校要建立“数字校园”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统筹、组织、协调和指导“数字校园”建设工作。二是要进一步完善在
“数字校园”基础设施建设、信息资源建设、人才队伍建设过程中所涉及到的人、财、物的投入、奖惩、晋职考核等方面的政策;三是完善“数字校园”建设管理、运行管理和安全管理等方面的规章制度;四是完善各种激励政策,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有计划、有步骤地建设“数字校园”。
七、保障措施
组织保障
为了加强“数字校园”建设,全县要统一思想、加强领导,成立县“数字校园”建设领导小组,由分管县长任组长,教委、财政、发改委、纪委等部门为成员的工程建设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教委,由教育技术中心负责具体办公,教育科、人事科、计财科负责人为办公室成员。办公室负责研究制定“数字校园”工程规划、工程实施方案、培训方案、管理应用方案。通过相应组织机构的建立,实行统一领导、分级负责,责任层层落实到人,确
保“数字校园”建设工作快速、健康、顺利地实施。
制度保障
县教委出台“数字校园”建设管理、运行管理和安全管理等方面的规章制度,各级各类学校也应出台与之相对应的管理制度,为“数字校园”工程建设提供制度保障;有计划、有步骤地建设数字化校园。
经费保障
为保证“数字校园”工程能够顺利实施,我县“数字校园”建设项目以政府投入为主,认真落实信息技术费的使用,并多渠道筹集经费。
技术保障
“数字校园”建设是一项全新的工作,对我们既是机遇也是挑战,需要我们去研究、去探索、去解决。因此拥有一支善于学习、不断更新、与时俱进、高素质的管理队伍和教师队伍是建成“数字校园”的根本保证。而学习培训则是促进观念升级、素质提升、技术提高 的唯一途径。县教委应举办“数字校园”纯技术方面的培训和管理应用1 2 下一页
第五篇:数字化校园建设汇报
规划建设,落实应用,逐步推进
——数字化校园建设汇报
信息化建设是学校建设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基础性、长期性和经常性的重要工作,其建设水平是学校整体办学水平、学校形象和地位的重要标志。而数字化校园建设更是提升办学实力,加强内涵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共用,促进教育共同发展的有力举措。为了加速学校信息化进程,进一步提升我校信息化水平,为此我校在2011年根据温州市教育局《关于全面实施教育双十大项目工程》的通知和《温州市数字化校园建设实施方案》,制定我校校园数字化建设十二五规划。具体明确了建设规划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和具体措施。目前,我校正在根据规划要求进行逐步落实数字化校园建设。
一、数字化校园建设----现在完成时
2011年3月我校被确定为温州市数字化校园建设试点校,2012年我校顺利通过了首批温州市中小学示范数字化校园。依据《温州市数字化校园建设实施方案》和我校的数字化校园建设十二五规划,投入资金,进行软硬件建设,强化应用与研究,当前已按规划完成并进行持续有效的应用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1.完善组织机构和人员以及数字化校园建设管理规章制度。
学校成立有由校领导专门负责的数字化校园建设领导小组,设有信息中心,信息技术教学专职教师4人,并有2名兼职网络管理员。
学校进一步完善了现代教育技术管理规章制度,例如工作责任制度及细则、技术性培训制度、信息发布采集制度、网络维护制度等数字化校园管理必需的制度等。
2.进一步更新和添置硬件设施
2012年1月获得首批温州市中小学示范数字化校园以来,学校相继更新了1/3多媒体设备和教师办公室电脑;更新与添置服务器;更新了一个电脑教室及其设备;对校园网网络布线重新调整,添置无线路由器,实现无线网络全覆盖。
利用学校创建省标准化学校的契机,完成独立的智能广播系统建设;完成校园安全监控安保系统建设,实现实时监控,确保校园内师生生命财产安全;初步建立了数字化实验室,开始了教学实践运用。
3.进一步配备和开发应用软件
学校充分利用学生学籍管理、综合素质评价,排课、学生评教、网上报修以及学校自主开发的教师个人教育教学成果汇总、成绩分析、网上日报表等系统,辅助学校进行日常的 分析、管理,已经达到常态化,对把握教师教学动态、学生学情状况,提高工作效率起到很好的作用,得到了广大师生的一致认可。
学校添置了一套设备管理系统---学校财产、物件报修建立服务管理软件系统。使班级、办公室、各科室和总务后勤管理部门之间建立起一条快捷学校财产、物件报修通道,应用常态化,提高了学校财物后勤管理的效率。购买了一套考务管理系统,自编了适合本校的学生成绩分析excel宏命令。
4.加强教师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培养
至2012年底,学校分三期全部完成我校教师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一线的教师全部通过了现代教育技术能力中级考核。同时,开展校本专项技能培训,例如英语听力软件运用能力培训等。
5.强化教师个人工作室的运用实现数字化备课
我校建有网络校本教育教学资源共享软件平台,资源较丰富,分门别类齐全,涵盖所有学科、所有年级,方便师生广泛使用,能对外实现共享。学校推行电子化集体分工合作备课制度,网络评课记录制度等,把集体备课与校本教研融合起来,强化数字化平台中教师个人工作室的运用,使资源共享,促进教师在共享共研中共同成长。
6.注重学生信息技术素养的培养
从2005年起就开展学生信息技术类社团活动,开办网页现场制作,信息学奥林匹克等兴趣小组,每年举办相应的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学生参加县市级电脑制作、现场网页制作、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共获得省级奖7人,市级奖22人,县级奖46人。在每年一届的科技节中,信息技术方面的竞赛成为科技节的一个亮点,成为学校的一大特色项目。
7.建有综合信息门户网站,信息内容丰富、更新及时。
二、数字化校园建设---现在进行时
由于学校综合楼的建设尚未完成,2012年以来数字化建设步伐有所滞后。今年,学校新综合楼已经通过验收投入应用,有力促进学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投入与应用实践研究,当前按规划正在着手进行中的建设目标有以下几个方面。
1.根据温州市学校网络中心机房建设标准的要求,依据学校建筑布局,对机房环境、供电系统、光纤连接、机柜及布线系统进行重新改造,使中心机房具有独立的ups配电室,具备恒温、防静电、防雷功能。
2.完善电子阅览室的建设,使内容更丰富,应用更方便。
3.对当前使用中的学校门户网站进行改版升级,使设置更合理,内容更实用。4.完善学校的第二网站www.xiexiebang.com建设,集合教师电子备课、学校学科资源库、课例 研究与电子化评课、校本研修、教师电子档案和教师个人工作室等,实现教师备课电子化,师师与师生资源的汇集和共享。
5.完善基于校讯通的校园一卡通系统,通过学校网络平台与学生及学生家长实现信息的发布与实时交流,使学校德育管理自动化水平能上一个新台阶。
三、数字化校园建设----将来进行时
根据学校数字化建设规划和学校的实际发展需求,下一步将着手进行的建设目标有以下几个方面
1.探索电子白板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应用,尝试推进多媒体设备更新转向电子白板。2.继续推进校本技能培训,推广微格教室的应用。
3.基于校园网已开辟的班级网页或班级博客,进行应用推广培训,使之成为我校德育的一个有效的阵地。
4.学校多应用系统的整合,争取使各系统实现使用常态化、网络化、数据管理统一化。
四、数字化校园建设---困难与问题
我们在数字化校园建设过程中有欣喜,也有忧愁,目前遇到的困难与问题如下: 1.缺少专业技术人员,只有两个正式信息技术教师,要对众多的设备和系统进行维护、管理以及人员培训,工作量大,进展缓慢。
2.缺少资金和场地,部分设备的更新和落实不易实现。(电子白板多媒体、微格教室等)3.缺少技术支持,网络数据库整合很难进行。另外由于人员变动,曾经受过培训的人员调离本校,导致学校微格教室录播系统使用、电子白板使用等都存在困难。
五、数字化校园建设-----意见和建议
1.由温州市教育局或者县教育局统一主导进行数字化校园硬件、数据库建设和软件开发、机房管理与安全维护等,然后向学校提供客户终端服务。并对学校进行各项应用的多层次的人员培训。
2.学校参与市一级或县一级的数字化校园软硬件建设,在此基础上进行个性化开发与运用。在校内结合校本进行专项培训。
3.市一级或县一级的数字化校园统一筹划的软件建设,要考虑学校数字化行政管理、教学与教研管理、德育管理、家校沟通、后勤管理等需求,符合温州本地实际具有温州特色。
4.向学校客户端提供服务区分有偿与无偿服务,立足公益性,尽量减少学校的负担。
2013年4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