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三期中考试文科语文成绩分析
高三期中考试文科语文成绩分析
一、试卷及成这次绩分析
这次的期中考试试卷题型与2018年高考相一致,所有的题型在平时的练习中都有做过,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难易程度整体不难。学生成绩不够理想,语文单科一本和本科上线人数为1,18,这次的联考成绩反映出自己平时的教学和学生学习方面的很多问题。
二、不足以及经验
1、学生学习不专心,课堂反复讲的知识点再提问还是不会,没有养成良好的识记、复习习惯;
2、背书写作业磨蹭拖拉,监督学生不够严格;
3、学生不动脑子,极度依赖老师和答案,学会的总是基础知识和皮毛,久而久之,知识难度越大,成绩越差;
4、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差,有些学生语文文言基础差,忽视课本知识,读课本不能持之以恒;
5、平时练习考试后评卷讲的做题技巧没有掌握牢固,考试之后没有认真反思总结。
三、下阶段措施
1、要立足教材,突出基础,重点放在早读,强调温故而知新,鼓励学生多与老师交流;
2、先练后讲,提高考点讲解的针对性,知识点的讲解突出重点;
3、强化综合,直击生活。从试卷看,试题与生活接轨,认识与实践结合,理论联系实际,多与学生分享社会热点;
4、加强课堂管理,加强与学生的互动,精讲时强调得分点,让学生自己评分,增强学生的得分意识,把握得分方向;
5、作文教学上,多印作文素材及优秀作文,让学生早读阅读;
6、辅导上,以提高优秀学生的语文弱科成绩为主,提高语文的有效人数,狠抓落实擦边生的辅导,从学习态度到学习方法的指导,从学习计划的制定到学习成效的检查,跟踪辅导,步步落实。同时,也不放弃语文单科有望上线的学生;
7、切实落实纠错,举一反三。
2018年10月24日
第二篇:高三语文月考成绩分析
高三语文月考成绩分析
一、试题分析
1、关于试题的结构与题型:
本次月考的语文试题为综合题型,题型设置与高考题保持一致,共四道大题22道题。具体试卷结构及题型如下:
一、现代文阅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
选择题3题
每3分,共9分
实用类文本阅读
选择题2题+主观题1题
选择题共6分,主观题6分
文学类文本阅读
选择题1题+主观题2题
选择题共3分,主观题12分
二、古诗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选择题3题+主观题1题
选择题共9分,主观题10分
古代诗歌鉴赏
选择题1题+主观题1题
选择题共3分,主观题6分
名篇名句填空
填空题6小题
每题1分,共6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
选择题3题+主观题2题
选择题共9分,主观题11分
四、写作
写作1题
共60分
2、试题来源:
本次月考试题来自2019年高考题及各地模拟题。其中作文根据学情和社会现实,做了一些调整。
3、试题难易度及区分度分析:
经过分析学生的答卷情况,总体看试卷文字量适中,学生答卷时间比第二次月考宽松,难度较大的试题是文学类文本阅读中的第7小题,诗歌鉴赏中的第15小题,语言运用中的21小题。
二、成绩分析
1、表一:文理科成绩简析及试卷分析
考生数
总分
最高分
最低分
平均分
及格率
总体标准差
峰度
偏度
难度值
区分度
文科
186
150
117
72.5
95.09
72.0%
48.87
-0.40
0.14
0.634
0.153
理科
797
150
124
94.54
69.7%
38.85
-0.03
-0.07
0.630
0.138
从大数据中可以看出,本次月考试题的区分度不好,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不能做到明显的区分。从出题的初衷来看,想面对更大多数的学生,同时考虑到本届实验班学生及尖子生都属于语文水平与能力不高的现状,所以客观上导致这样的结果。这也为下一次出题提供了经验与教训。
3、表二:备课组的贡献率
重本贡献率
普本贡献率
贡献率平均
名次
分差平均
文科
76.92%
97.22%
87.07%
2.81
理科
79.65%
98.98%
89.32%
6.74
值得语文组全体教师反思的是,做为三大主科之一,其贡献率却是最后垫底的。除去学科
本身不易短期快速提升特点外,学生对语文学科的整体性不重视,教师教学的实效性是我们要直面的两大症结。
3、表三:各班平均分
文
1班
2班
3班
4班
分
110.1
100.8
104.3
103.2
理
分
93.5
99.6
100.7
100.3
101.3
97.4
96.7
96.8
99.7
97.1
106.2
105.3
107.6
三、问题分析:
现代文阅读部分:
1、第(一)题:论述类文本阅读
第1小题考查的是筛选和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学生错选最多是C项,原因在于学生不能有效地判断出错误选项中存在重要修饰语的缺失的情况,这种缺失使选项的表述在范围上不准确。这种错误是因为学生阅读中判断点抓取不准确,基础能力不足导致。
第2小题考查的是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学生错选最多也是D项,原因在于学生对名言的含义理解不准确,而不能有效地将名言与文本观点对应。
第3小题考查的是概括作者观点的能力,错选最多的是D项,对于错误选项中过于绝对的说法,学生不能有效地辨识,这是基本能力不足失分。
2、第(二)题:实用类文本阅读
第4小题考查的是对文中重要内容的理解与概括能力。学生整体做答不错。
第5题考查的是对文中重要内容的分析与评价能力。错误最多选项是A项,学生对于概括评价的信息与文中所指内容不能一一对应且理解不准确。这是阅读的基本技能不足。
第6小题是主观题,学生存在的最大问题是:答题不规范,语言表述过于简略,很多句子表述不完整。如将“有关部门加强对电影市场的监管”答成“加强加大管理力度”,做答时对象“有关部门”的缺失,反映学生出信息筛选不全,遗漏关键信息的情况,这是阅读的基本技能不足。
3、第(三)题:文学类文本阅读
第7小题考查鉴赏作品文学形象、领悟作品艺术魅力的能力,学生误选对B、C两项的居多。分析学生的选择,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对文本人物形象及情节线索的理解不深刻,没有体会出文中的深意。而D项中“相互帮助”的表述显然是有意误读文章中心,学生却没能发现,可见学生没读懂文意。这是阅读能力欠缺。
第8小题考查分析作品中人物形象的能力。学生做答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未审清题干,题干明确要求是“简要概括”,但大部分学生还是按照惯例进行了结合文本的分析。这是语文的基本的应试能力不足。但这道题学生整体上对文本的理解还是正确的,平均分4.53分。
第9小题考查学生对作品中物象的鉴赏能力。学生做答存在的最主要问题是围绕“手杖”进行解释,分析其浅层含义和深层含义。对于“小说中物象作用”这一类题的做答角度与方法不明确,这是知识点掌握不实。
文言文阅读部分:
第10小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学生误选最多是B项,本题断句的语段外在标志不明显,需要学生根据句式特点及语意断句,学生误选可见对文本内容并没有完全翻译明白,这是基础知识不过关。
第11题考查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主要错误选项为C项,这是一道文化常识的选择题,属于识记的层次,但是学生基础知识的识记不准确,导致失分。
第13小题考查文言文语句翻译能力,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关键词理解不准确,翻译出的句子不合逻辑,一部分学生落句子,只翻译了一半。这些问题暴露出学生平时积累不够,不能将知识做到学会并迁移。
古代诗歌鉴赏部分:
15题是主观题,考查的是对诗歌表现手法的鉴赏。学生表现出来的主要问题:一是不认真审题或审不清题,不能有效解读出“怎样表现”是针对表现手法而言的,导致答非所问,不答手法。二是有部分学生答出手法但是判断的不对,反映出基础知识的掌握不过关。本题是试卷中的难题,理科平均得分1.33,文科平均得分1.09。得分情况都反映出学生从整体上而言,语文能力欠缺。
名篇名句填空部分:
学生对于刚刚做过的默写内容都记忆不准确,错字太多;同时,一部分学生的书写不规范也导致的扣分的情况。如将“雳”的误写。这反映出学生态度不认真。
语言运用部分:
第20小题考查的是语句衔接,学生的主要问题:一是语境考虑不周,所填句子抓不住重点;二是语义概括不准确。
此部分中主要问题出现在第21小题,第21小题考查的是语段压缩的能力。“提取关键词”是段压缩题的常见题型,因复习的时间较长,学生呈现出集体遗忘的情况,暴露出的问题:一是关键词抓得不准,二是提取的是短语或是句子,三是生造词语。整体看,学生答得不理想,理科平均1.6分,文科平均得分2分,最高分5分,最低分0分。语言语文运用部分学生存在的最主要的问题是语文基础知识与基本能力不足。
作文部分:
本次月考的作文题仍是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作文材料具有时代性、引导性。主要是考查学生对时下民族精神的理解,引导学生领会精神并传承精神。
1、审题能力有待提高,虽经过了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还是不择要领。忽略材料给出的各类提示与限制:“2020的10月1日你已进入自己理想的大学”“建国七十二周年之际”是情境限制; “传承中国精神”是内容和立意限制;材料给出的几种精神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整合,是不能质疑和否定的,这是价值判断限制。“写一篇演讲稿”是文体限制。
2、平时积累储备不足,写作时无料可用:
(1)对这几种精神的解读不准,不能准确表述这几种精神的固定的含义,自行概括得不好。
(2)论据陈旧,欠缺新颖性。钟南山已超期服役三次月考,还在学生的作文中默默奉献。
3、写作水平不高:
(1)所写精神不具体,只是罗列事实,泛泛谈过程,不谈精神内涵,不谈传承精神。
(2)语言表达水平不高,美文极少,表达枯燥无味,更谈不上思想深刻,逻辑严谨了。
(3)演讲稿的写法在上次月考已教过,这次再出现,大部分学生还是文体格式不对。一位在考试前一天下午刚讲过演讲稿写法的老师统计,其所教两个班分别有19人和20人格式不对而扣分。
4、书写不达标:文面虽有提高,但还是有一部分学生卷面书写不认真,随意勾抹,错别字随处可见,甚至将“演讲”写成“言讲”。
四、下一步的改进措施
1、继续加强小说的阅读指导。在前期复习的基础上,将小说阅读的复习模块化,并且力争做到复习连续化。接下来的一个月,将小说阅读的复习以“作用类做答训练”为主题串连在一起,强化学生的规范化答题。
2、作文素材积累还坚持每周一次,下发,并指导学生读记,但重点在指导学生的运用。组内研讨素材运用的形式。
3、持续性的强化书写,要求学生将字写清楚,写标准。不断加入标点符号的规范使用的讲解与训练。
4、加强对学生记忆知识的检查,这是工作中的难点!
愿我们的努力能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上更上一层楼!
第三篇:九年级第二学期期中考试语文成绩分析
九年级第二学期期中考试语文成绩分析
“岁岁年年题相似,年年岁岁卷不同。若想今年登金科,仍需埋头把卷析。”做为一名教师不分析试卷是不行的,不能把试卷分析透是万万不行的。对学生来说,考卷是对他们综合能力的考查;对教师来说,它将成为他们开展下一学期教学的重要依据之一。
进入初三第二学期以来的段考已经结束,现在针对这次考试成绩作分析如下:
试卷分析:本次试题是黄龙初中语文教研组命题的。包括四个大题:基础知识,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及作文。从试题的难易程度来看,这次考试比较接近中考考试试题,基本上是按照中考试题的模式来安排试卷题量和题目构成,难度适中。整套试卷注重考查学生的语文能力和素养,特别注重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这次的语文试卷体现了教学大纲和新课改的要求,有利于学生考出真实而满意的成绩,更给我们的语文教学提供了指针,也给我们敲响了中考的警钟。
学生成绩分析:本次考试就本班而言,具体情况是:120分以上,1人,110—119分人,15人,100-105分,12人。90-99分,7人,未及格人数,6人,本班平均分107分。从总体情况上来看,相较于上一次月考,有所提高,但高分的很少,很多学生在很多题目上面丢分比较严重。现在我结合本次考试试题来具体分析一下:
基础知识部分:
名句名篇默写,如杜甫的《望岳》“会当凌绝顶”的“凌”字,很多同学都把它写成“光临”的“临”。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的“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欲”字,很多同学写成“出入”的“入”字,再比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炬”很多同学写成烛光的“烛”,等等,说明很多同学再背书的时候没有注意每个字的写法,平时很少留心。2题中多了对世界名著的考查。例:《水浒》的相关情节,学生做这部分的题,真有点中考味道,这部分真和去年中考题型相若。回想,我在教学时对这些考点的把握还是比较到位的,在我多次准备的月考试题中全都出过,容易错的字也强调多次。但从评卷的结果来看,学生考的分值,也不尽人意,不该错的都错了。
语文知识的应用需要进一步提高,这次语文将突显对语文知识实际应用能力的考查,靠机械记忆应对已远远不够,即使是字音、字形等考点也以将以理解为基础,以应用为重点。本次考试,此类试题的失分,主要原因是理解不够准确,又不能结合具体语言环境进行辨析,导致思维错误
第二部分是阅读理解,共55分,总分值不变。
现代文阅读,这次考试依然有文体之分,尽管没有明确标识出议论文《追求与舍弃》、记叙文(《汽笛。布鞋。红腰带》),但一看选文,以不言而喻了。细看,现代文阅读中纵横交错的考点,也能看出一种趋势,完全弱化了对文体知识的考查,像以前只填举例子、比喻、承上启下等等的能得分的日子,已经是一去不复返了。现代文阅读更加注重文章的整体感知、理解和领悟能力的考查。对文体知识不是不考了,而是对它的考查更强调了文体知识对理解文章的作用,如第5题(拟标题)、6题(语段调换)、7题(论证方法)。等等换句话说,这部分要求学生要有很强的分析综合能力,并且理解的基础上把握文章,能用恰当的语言来表达自己对文章的理解、感悟,不能在拘于文体知识答题。
重点语句的理解(第11题)“文中多次提到汽笛,结合9-10段,谈谈你对试题的含义的理解标题含义的理解?它考查的是学生筛选并提取重要信息的能力,赏析文章的主要人物(12提),一方面与材料结合得十分紧密,一方面又给学生留有较大的余地通过对阅读题的分析,再从评卷的结果来看,筛选信息、重点语句的理解、赏析文章人物等考点失分学生也笔笔皆是。开放性试题反映的问题更多。开放性试题虽然给学生很大的自由度,但这种自由是建立在对材料的理解之上的,提供的答案应当符合原文和题目的要求,而有的学生答题平原跑马,离题千里。总之,对以上知识点的教学一定甚之,细之。
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和去年一致。
考查的是课内篇目《岳阳楼记》和《醉翁亭记》比较阅读。学生对它不是很陌生。我平时对此抽查较勤,该部分主要设置了六道题:文学常识、字词解释、解释句子、内容理解,主旨把握。题型没有变化,这是本套试卷中最为稳定的部分,学生失分应该不会很多。但从评卷结果来看,字词解释、内容理解、主旨把握等考点仍有失分情况。作为教师,对这部分的教学更应细化了,一定要学生“读读背背,了解大意”。
最后是作文,55分,分值不变。
古人云“知行合一”、“知易行难”,“知者”可贵,“行者”更可贵。“行者”,用行动诠释生活的意义,用行动抒写生命的美丽。鲁迅以直面人生的呐喊唤起民众的觉醒,“我”以满腔的热情帮助迪龙实现生命的蜕变,而面临危机的美丽汉语需要我们用行动去拯救。
当我们抱怨环境脏乱时,为什么不俯下身去?当我们接受善意的微笑时,为什么不报以同样的微笑?当我们自怨自艾时,为什么不走向更广阔的世界……行动,就在举手之间。
做一个“行者”,行动着,感悟着,收获着……
请以“做一个‘行者’”为题写一篇文章。
从这次考试情况看,作文选材单
一、立意肤浅、表达模式化,缺乏积累,尤其是缺乏思想认识的积累,文章写得极其单薄,叙述则平平淡淡,议论则缺少分析。其主要原因,在于缺少认真细致的观察和深入本质多角度多层面的思考。总的一句话,作文时长期积累的过程,不是一朝一些就能够提高的。今后加强有针对性的作文指导,力争使每个学生至少得到一次面批面改。
第四篇:四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成绩质量分析
四年级语文第二学期期中考试质量分析
(2017-2018学第二学期)考试成绩分析: 本次参加考试学生35 人,最高分97分(2人),最低分15分(2人),90分以上10人,80分以上18人,70分以上3人,60分以上2人,60分以下2人。从整体上来看,平均分、及格率、优秀率、单科成绩、权重分都有所增加。现将成绩分析如下:上学期期末考试,平均分80.76分,及格率88.57%,优秀率71.43%,综合评价80.30,单科成绩106.29,权重分10.05。这学期期中考试,平均分81.63分,及格率94.29%,优秀率82.86%,综合评价85.79,单科成绩111.46,权重分10.58。通过上面数据对比,这次考试有所进步,尤其是及格率、优秀率、综合评价增加较明显,在全学区排名由第5名上升至第3名。失分原因分析:
这学期从卷面情况来看,所考的题型多样,内容难易适中,出题内容全面,概括了所学知识,体现了新课标学习的理论。从学生答题方面来看主要存在问题,一是拼音不过关,有些同学汉语拼音已经遗忘,不能正确标注拼音。二是听写不过关,有些学生不注重听写,即使听写了,也不愿意认真、仔细改错。三是书写乱,写字速度慢,导致试卷卷面不整洁,作文写不完。四是课外知识积累不过关,课外阅读有两句谚语在平时教学中没有涉及到,全班没有一个同学能答出来。五是不会把所学知识用到答题中去,例如课内阅读《渴望读书的大眼睛》每一个题目在课文讲解中都仔细的讲过,但是有的同学还是失分。下半学期奋斗计划:
整体来看,本次考试反映出有多一-半学生对所学基础知识掌握还不扎实,基本技能的训练不扎实,不熟练,学习习惯有待改进。利用剩下的复习时间,要扎实做好教学复习工作,平均分、优秀率、综合排名较这学期有所提高。基础知识方面,对学生实行课课清,让学生掌握课本所要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要更加重视学生书写习惯的培养,要学生书写端正、规范、卷面整洁。重视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教育学生仔细审题,认真答卷,细心检查。下学期主要教学措施:
1.注重学生识字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用喜欢的方法识字。
2.继续加大听说读写教学的力度,使字词句训练成为语文教学中的重中之重。尤其是对学生书写能力的培养,紈必须进行强化训练。
3.继续注重学以致用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大力提倡多读书、读好书、多积累的教学活动,从整体上推动语文教学效果和学生基本能力的提高,拉近书本与学生实际、与生活实际的距离,努力做到活学活用。
4.加强阅读及写话训练,培养学生审题和语言表达能力。5.把好单元检测关,及时弥补不足,以激励表扬的方法让学生在学习中展开竞争,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况
6.狠抓后进生,对差生给予更多的关心,做到课堂上多提问,课卜多关心,对他们的作业争取做到面批面改,使他们进一步树立起学习的信心,从而促进全班教学质量的提高。
7.教师不断改进教法,提高课堂的实效性。
第五篇:高三语文期中考试质量分析
高三语文期中考试质量分析
高三年级语文期中考试质量分析
一、试卷总体评价
本次高三语文试卷,总分150分,各种试题的题型、题量、赋分值完全与浙江省2015年高考试题接轨,可以说试卷中规中矩,没有偏题与怪题,具有一定的难度和区分度,是一份现代气息浓、时代色彩强、人文内涵广的较好试卷。
二、试题具体特点
(1)侧重于对学生基本技能的训练。文言文侧重于学生古代汉语的理解、分析﹑综合运用,如理解文言实词、虚词,辨别与筛选文本中的重要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这些试题的设置都强化了学生基本技能的训练。
(2)侧重于对学生文化积淀的考查。如名句名篇的默写8分完全选用高中要求背诵的21篇古诗文,仿写4分也与古诗词直接相关,古诗鉴赏10分更是直接命题,涉及古诗词部分竟达22分之多,可以说有力地考查了古典文化的积淀。
(3)侧重于对社会现实生活的关注。无论是成语辨析,还是现代文阅读,都显示了命题人的特点风格和文化底蕴,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应试书”再也不能在语文的试场上成为佼佼者了,这也就为高三复习时要关注热点﹑焦点指明了方向。
三、我校考试情况分析
我校参考人数,文科160人,最高分111分,总均分86.18分,在十校联考中排名倒数第一,与第一名乐清二中平均分100.9相差14分多。理科442人,最高分110分,总均分84.31分,在十校联考中排名倒数第二,与第一名乐清二中平均分95.8相差11分多。
各班级的状况也参差不齐,重点班均分差距不到2分,在允许值范围之内,普通理科班之间最高分与最低分之间差距近6分,文科普通班差距达2分之多,这反映出各班学生备考的状况不平衡,需要教师善加引导,全心投入,把训练真正落到实处,切实提高学生的成绩。
四、暴露出的问题
(1)学生文化积淀较薄弱,语音、成语题普通班据不完全统计,正确率不会高于20%,名句名篇默写平均分只有5.6分,难度系数0.7,全校重点班班平均分未达到6分,而理专平均分竟只有3分多。如此低难度的题目考试效果却不十分理想,原因是一方面教师检查背诵的力度不大,另一方面是学生学习态度存在功利性,不肯下功夫背诵,对语文学习总的时间投入不多。
(2)学生鉴赏能力不强,表述欠规范、欠准确,特别是古典诗词中“炼字题”怎么应对,无所适从,学生既不懂如何鉴赏诗词,不懂诗词本身的内容和情感,更不懂按照什么步骤组织语言,有没有具体的套路,这道题均分1.1分,有的班级只有0.5分、0.8分。学生头脑中没有积淀诗词鉴赏必要的专业术语,不会说行话,下笔多正确的废话,结果是事倍功半,甚至劳而无功。
(3)应试技巧掌握不够到位,如选择题不少同学选中某项,一见钟情后不再用别的选项来检验,以致出现差错。现代文阅读解题时不知道“回到文中”,尽量用原文有关词句回答问题,即使用自己的语言组织也要从原文找根据,有文本意识,不可脱离文章。
(4)文言文翻译能力不强,或翻译与原文大相径庭,或翻译出的句子有明显的语病,达不到“信”、“达”的基本要求,该题得分率不到40%,提升空间很大。
(5)现代文阅读答题时或空对空,理论一大堆,不顾及文本具体内容;或抓不住要点;或要点不全;或不懂分点回答。比如结构作用题不知从内容、结构、写作手法三个角度思考,往往遗漏写作手法。
(6)作文结构意识不强,仍有学生用“首、腹、尾”猪式结构,也有学生不顾应试作文的特点,洋洋洒洒,下笔千言,结果大大超出了800字的范围,叫人产生视觉疲劳,反而出力不讨好。作文书写也仍有几例字迹潦草,与整洁美观的卷面要求相差甚远,不仅扣掉显性的卷面清洁分1—2分,而且隐含的文面印象分也大打折扣。
(7)学生应试的速度明显跟不上,不少学生写作文的时间不足,这反映出平时在规定时间内综合练习的力度不够,有待规范和加强。
五、今后的打算
(1)继续强化集体备课,更细化明确组内成员分工,凝聚团队力量,提高整体效益。
(2)语音、成语继续利用早读积累,紧抓《32》,并补充两用成语40例和易用错的成语151例。
(3)古诗文继续夯实背诵默写的基础,力求学生背得出、默得上、写得对,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并适当由课内拓展延伸到课外,利用课堂教学将繁杂的课外名句200句分解到平时的每节课中。
(4)现代文阅读复习思路作适当调整,先按考试说明上的考点顺序一一复习,不留知识的死角,构筑知识的网络系统,课后配套训练相应的四大模型试题;然后再按文体类别梳理各个知识点,夯实能力点;这样就能为第二轮复习打下坚实的根基。
(5)文言文板块继续加强练习,素材以近几年高考试题为主,训练时注重学生整体阅读时“以文解文”、“以题解文”、“以注解文”、“以史解文”的四大意识的强化,并重视选择适量的文言短文做翻译的训练。
(6)每周一至二份语基题,继续强化小题训练,试卷讲评时要注重对学生易错题的讲解点拨,跟踪训练相应的高考试题,力求通过少而精的高考真题演练,让考生熟练掌握解题思路,切实领会解题方法,努力提高解题能力。
(7)每月自主学习时完成一份综合练习,让学生时刻贴近高考,把准高考的脉搏,为提高解题速度练兵。同时让学生熟悉各种题型的应试技巧,避免出现不应有的失误,不留下不必要的遗憾,有时要学生甚至不懂装懂。
(8)重视作文教学,精批细改,尤其面批,注意引导学生书写规范,清洁卷面,求得阅卷老师的第一印象,最好一见钟情,产生偏爱。
高三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分析
本次考试的语文试卷难易适中,命题人既考虑了高三第一轮复习语文教学的现状,同时还顺应了语文教学改革的潮流和新课改对语文教学的基本要求,有一定的创新和发展。从全卷看,注意了语言新材料的应用,命题也在“稳中求变,强化思维,注重运用 ”上体现了鲜明的特点。
考试情况分析
一、语言基础题
第1题字形,没有生僻字,全是课本上出现过的,而且大多属于《咬文嚼字》整理的100个易错词之列,学生70%选对了答案。第2题成语题,虽然都是常用词语,但因为题干多了一个“不”字,所以答案不是唯一的。第3题病句题学生做得较好,说明在不断的练习中,学生对病句的识别能力大为增强。第4题难度较大,学生选对的占30%。从整体上看,学生对语言基础知识的掌握呈进步态势。
二、科技说明文阅读
科技说明文的阅读虽然还没有进行专题训练,但因为每次考试都出题,学生对答题技巧比较熟悉,推断能力较强,所以答题的正确率较高。
三、文言文阅读
文言文客观选择题难度不大,但如果没有经过大量的阅读训练和一定量的文言词语的积累,没有结合语境的推敲能力,要选出正确的答案还是不容易的。例如第8小题对实词的考查,好像只考四个词语,其实涉及到对每个词所在的句子的理解,涉及到对所在句的前后句子的理解以及对词语本身的诸多义项的把握,所以,要选出正确的答案并不容易。但这次学生选对的达到70%,可见本阶段的文言文阅读复习还是较有成效的。相比较而言,第10小题不容乐观。这道题出题的思路较固定,往往通过细节错置、细节错误、张冠李戴、因果关系错误等方法来设置选项,错误比较明显,但要求学生必须对照原文认真审题,同时正确地理解原文,在比较后做出判断。这道题的选项有两处错误,答案很明显,应该是正确率较高的,但没有达到理想的数字,说明学生做题时还不够从容,对这类题还有恐惧心理。
文言语句翻译分值10分,全年级平均得分8分。大部分学生能坚持直译的原则,给分点遗漏较少,说明复习比较到位。
四、诗歌鉴赏
诗歌鉴赏难度适中,考查对景物的描写角度和思想情感的把握。第二题失分较为严重。存在的问题:
1、没有真正读透诗歌,感情基调把握不准。这是失分的主要原因。如:乐景写哀情,表达出杜甫忧国忧民的无奈之情。
2、缺少审题意识,不会按题干要求准确答题。如:“颔联和颈联是从哪些角度描绘景物的?”很多同学不知如何下笔,不会准确理解“哪些角度”,不知道写景时一般的角度是什么。
3、没有学以致用,没有把平时练习的规范答题运用到考试中,导致失分。
名句默写本次得满分较多,是个可喜现象。
五、现代文阅读
现代文阅读共四道题,其中14、15题属信息筛选和概括要点题,得分率很高,80%的学生能得10分(满分13分),学生能够明确题干中所提到的概念,并准确的从文中找到了答题依据,这说明学生具有较强的信息筛选能力和概括能力。
16、17题相对得分较底,这两道题考察的是理解文句的含义和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的能力,对学生的要求比较高,所以有些学生没能抓住要点,存在的问题有:
1、学生对“作者是从哪些角度思考”中的“角度”理解有偏差,答错或不答此问的较多。但进行具体分析时,对于参考答案中提到的几个要点还是能准确答出的,学生对文章的内容把握准确。
2、学生没有结合全文对文中的两位老人的形象进行赏析,深挖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情感,而只谈了主观理解。如:深刻的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升华了主旨。17题问“在文中的深刻含义”,很多学生答成了这句话在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只留于表面。
六、语言表达题
第18题是2007年高考湖北卷第21题,考查综合表达能力。要求学生对课本相关内容熟悉,并且对人物形象理解准确,能够概括人物性格特点。
审题:题干共五个句子。第一句暗示对人物形象的概括主要依据课文内容,而不是其他内容。第二句要求“各用一个单句对这两个形象作简要概括”:其中“单句”的要求由于答题格式的规定学生不会出太大问题;而“简要概括”就不能是生动具体的语言,说杜十娘“出淤泥而不染,濯青莲而不妖”之类的表述是不合适的。第三句强调“对形象的理解正确”正是基于对课文内容的掌握,要求概括的形象特点具有典型性。林冲的特点不能等同于鲁智深、武松、宋江,也不能等同于杜甫、辛弃疾,“武艺高强、疾恶如仇、仗义疏财、壮志难酬”之类词语不足以体现林冲的个性。同样,杜十娘也不是杜丽娘、孙二娘、祥林嫂,仅仅有“美丽善良”或者“爱情忠贞”也是不够的。第四句要求“表达简明通顺”,第五句要求“每句不超过25字”,就是说学生填写的内容不能过多,但只填四五个字而得满分是不可能的,以20到25字为宜。
评分标准:每个形象2分,特点不具典型性酌情扣分,有错别字或语句不通顺扣1分。
举例:
林冲:英勇、豪爽而武功高强的武林英雄(1分)
林冲:聪明、坚强又勇敢执着的谋士(0分)
杜十娘:善良、机敏而又聪明的红尘女子(1分)
杜十娘:特别小心眼,把自己的事情藏在心里的女子(0分)
第19题考查变换句式,考查学生把短句变换为长句的能力。要求学生掌握长短句互换的方法,特别是对长单句的语言组织。
审题:题干包括括号内容共五个句子。第一句明确要求把“几个短句改写成长单句”,这就要求改写后的句子主干只能有一个谓语。“可调整语序”的要求暗示四个句子主要内容的顺序应当重新调整才能语句通顺。“适当增减词语”的要求暗示改写后的语句要有词语的增添或删减才能语句通顺,第五句又要求“语言简明”,可见,对原句的合并和删减是主要的。第四句要求“保留全部信息”则表明只要是不影响语句通顺的词语都不能随意删减。
评分标准:考虑到还没有进行相关专题复习,评分时标准从宽。改写成1个单句且保留全部信息,语句通顺的,5分;改写成1个单句但有遗漏信息,语句不通顺的,4分;改写成2个单句的,不超过3分;改写成3个单句的,不超过2分;改写成4个单句的,不超过1分;改写成5个或5个以上单句的,0分。
第20题考查语言综合表达能力。
审题:题干共五个句子。第一句设定拟写的背景,要求宣传语内容与“班级文化建设”有关。第二句指明宣传对象为“高三学生”,并且进一步限定目的为“励志”。这些都是对内容的要求。有的宣传语过于宏大、宽泛,严重脱离了“班级文化建设”和“高三学生”这个范围,就不容易得满分。第三句要求“每句话不少于7个字”,但作为宣传语也不宜过长。第四句要求“两句话字数相等”。第五句要求“句子结构大体一致”。这三个都是形式上的要求。
评分标准:共6分;内容符合“文化建设、励志”的要求,2分;每句不少于7个字,1分;字数相等,1分;句子结构大体一致,2分;完全照搬格言名句的,不超过1分。
举例: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1分)
磨砺下出宝剑锋,苦寒中飘梅花香。(6分)
阳光总在风雨后,梅花香自苦寒来。(6分)
不给失败寻理由,只为成功找出路。(6分)
笔奋书疾馈师情,功成名就报亲恩。(6分)
清心寡欲,莫怪十年寒窗无人问;卧薪尝胆,只为一朝成名天下知。(6分)
雕龙有文心,游刃有余;修身用诗书,气度自华。(6分)
磨砺十载,不负折桂蟾宫凌云志;奋发多年,岂惮笑傲考场揽头名。(6分)
整体上看,第六大题得分情况良好。学生暴露出的主要问题有:
1、审题不认真,不能严格按照题干要求答题。建议参看以上分析,培养学生逐句认真审题的能力。
2、单句和复句的概念不清楚。建议结合《三维设计》第121页和第130页相关内容明确概念和方法,并完成第122页第9题,第123页第12题,以及第127页第3题、第5题、第11题。
3、句子结构概念不清楚,对偶句的写作能力有待提高。建议结合《三维设计》第148页和第154页相关内容明确对偶的要求,并完成第149页对联部分的练习以及第152页第12—18题。
七、作文
(一)关于审题:
应该说,本次作文难度适中,真正让学生人人有话说,且不容易走题,确保了80%以上的同学及格。
(二)本次作文成功之处表现在:
1、学生的文体意识加强,较以往而言,“四不象”的文章减少了。
2、能贴近生活,特别是高三生活,记叙或议论,敢于讲心里话,有真情实感。
3、语言表达总体比较流畅,病句较少,错别字尚有少量存在,但较以往大有改观。
4、也有为数不少的同学写出了内容实在而有思想,有独到见解的有一点文化色彩的好文章。
(三)本次作文存在的不足之处:
1、部分学生没有能够扣住“作文中的感受”来确立中心或中心论点,而是通篇教别人去写作文,显得内容浅薄、空泛、单调,不能令人信服。
2、不少学生在议论文的写作中,不重视讲道理,堆砌事例,三五个事例就算完篇了,缺少分论点,结构意识不强。不符合议论文的基本特点,不能以理服人。
3、“亮点”少,学生缺少“亮点”意识,如精巧的构思,新颖的事例,经典的准确的名人名言,精辟的或含义隽永的句子等,有“亮点”才能获得发展等级分,在教学中需要加以重视。
下阶段备考方略
1、重复是学习之母。语言知识和语言表达题必须反复训练,常抓不懈。
2、规范是得分的重要条件。平时的作业要严格要求,特别强调学生在规范上下工夫。
3、审题任何时候都不能忽略。对学生来说,认真、谨慎地审题应该养成习惯,而教师要有计划地指导学生进行审题训练。
4、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时事,收集新信息、新材料,为高考做充分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