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人民大学2012考研专业课参考书目
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2012年研招参考书目
www.xiexiebang.com 可能是最全的考研教材电子书屋
初、复试推荐参考书目:
英语语言文学专业主要参考书目:
《英国文学史及选读》(1、2)吴伟仁 主编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美国文学史及选读》(1、2)吴伟仁 主编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新编英国文学选读》 罗经国 北京大学出版社
《英美文化基础研究》 朱永涛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欧洲文化入门》 王佐良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英语史》 李赋宁 商务印书馆
《世界文化史故事大系•澳大利亚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语言学教程》 胡壮麟 北京大学出版社
(基础英语不提供参考书)
德语语言文学专业主要参考书目:
《二十世纪欧美文学史》 张玉书主编 北京大学出版社
《欧洲文学史》上、下册 杨周翰主编 人民文学出版社
《德国文学史》 余匡复著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任何原版的德国文学史
俄语语言文学专业主要参考书目:
《大学俄语<东方>》1-7册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Современный русский язык.Под ред.Розенталя Д.Э.》,1979,1984,1991;2001
《俄罗斯文学史》 任光宣 张建华 余一中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俄语语言国情学》 谭林 编著 吉林大学出版社 1996
《俄罗斯文化国情教程》 商玉洁 赵永华 山鹰 编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
日语语言文学专业考试参考书目:
《日本世情》原著 佐佐木瑞枝 翻译∶陆泽军 赵军民 外语教学出版社出版
《日本通览》 田中魁 著 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
《日本文学》 任何原版
《日本历史》 唐则铭著 外语教学出版社
《日本文化》 王勇 著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日本社会》 中文或日文任何一本
中国人民大学统计学院2012硕士招生参考书目
www.xiexiebang.com 可能是最全的考研教材电子书屋
初试推荐参考书目:
统计学、风险管理与精算学:
《统计学》 贾俊平等编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年版
《应用回归分析》 何晓群等编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1年版
《抽样技术》 金勇进等编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年版
《国民经济核算原理》 袁寿庄等编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6年版
《经济社会统计》 高敏雪等编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年版
《寿险精算学》 王晓军编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年版
《利息理论及其应用》 孟生旺、袁卫编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1年版
《风险理论与非寿险精算》 谢志刚、韩天雄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0年版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以下列的是之前考查科目的参考书,10年起与信息学院相关专业考考科目相同,参考15楼信息学院的参考书目复习)
《数学分析》上、下册 复旦大学数学系 陈传璋、金福临等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高等代数》 北京大学出版社
《概率论》 李贤平高等教育出版社
《数理统计基础》 陆璇 清华大学出版社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茆诗松、周纪芗 中国统计出版社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该专业今年考试科目改为卫生综合,10年为西医综合,关注新近发布的考试大纲)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2012年研招书目
www.xiexiebang.com 可能是最全的考研教材电子书屋
初试推荐参考书目:
621-社会研究方法
《社会研究方法教程》袁方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限社会学专业)(包括第一编,第二编以及第三编的主要概念)。
《社会研究的统计应用》李沛良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社会研究方法基础》(第8版)作者[美]艾尔•巴比译者,邱泽奇出版日期2002年5月。
845-社会理论
《社会学概论新修》郑杭生,第三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版。
《后现代西方社会学理论》刘少杰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外国社会学史》(第二版),贾增春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2012年硕士研招参考书目
www.xiexiebang.com 可能是最全的考研教材电子书屋
初试推荐参考书目:
产业经济学,国际贸易学,流通经济学专业:
《政治经济学教程》 宋涛 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年版
《政治经济学》 逢锦聚等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年版
《西方经济学》 高鸿业 人民大学出版社 第四版!
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
《信息系统的开发与管理教程》 左美云、邝孔武著 清华大学出版社
《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 陈禹、杨善林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另外应该还有一本运筹学)
会计学,企业管理,技术经济及管理,市场营销管理,财务管理专业:
王利平《管理学原理》(修订版)
杨文士《管理学原理》(补充参考)
郭国庆《市场营销通论》
纪宝成《市场营销教程》(补充参考)
王化成《财务管理》
罗宾斯的《管理学》,第九版第七版都可
周三多的《管理学原理》也可作为参考
及其配套的《学生辅导参考书》 可参考新版的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2012研招书目
www.xiexiebang.com 可能是最全的考研教材电子书屋
初试推荐参考书目:
食品科学:
食品生物化学 主编无指定 一般教材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 主编无指定 一般教材
其他专业请参考相关学院相关专业做复习。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2012硕士研招参考书目
www.xiexiebang.com 可能是最全的考研教材电子书屋
初试推荐参考书目:
(限于报考中国史和世界史方向)
十一本版本:
【1】中国古代史(上册)(新版)——高等院校文科教材 福建人民出版社 作 者:朱绍侯、张海鹏、齐涛 主编 十院校《中国古代史》编写组
【2】中国古代史(下册)(新版)——高等院校文科教材 福建人民出版社 作 者:十院校《中国古代史》编写组 主编:朱绍侯、张海鹏、齐涛
【3】世界史•近代史编(下卷)(第2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作 者:主编:吴于廑、齐世荣
【4】世界史•近代史编(上卷)(第2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作 者:主编:吴于廑、齐世荣
【5】世界史•现代史编(上卷)高等教育出版社 作 者:主编:吴于廑、齐世荣
【6】世界史•现代史编(下卷)高等教育出版社 作 者:主编:吴于廑、齐世荣
【7】世界史•古代史编(下卷)高等教育出版社 作 者:主编:吴于廑、齐世荣
【8】世界史•古代史编(上卷)高等教育出版社 作 者:主编:吴于廑、齐世荣
【9】中国现代史(第2版)(上册)高等教育出版社 作 者:主编:王桧林 副主编:郭大钧 编著者:王桧林、郭大钧、鲁振祥
【10】中国现代史(第2版)(下册)高等教育出版社 作 者:主编:王桧林 副主编:郭大钧
【11】中国近代史第四版 李侃 中华书局 【作 者】李侃等 李时岳
北师大版本:
晁福林主编:中国古代史(上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宁 欣主编:中国古代史(下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郑师渠主编:中国近代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王桧林主编:中国现代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郭大钧主编:中国当代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周启迪主编:世界上古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孔祥民主编:世界中古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刘宗绪主编:世界近代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张建华主编:世界现代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任选一个本版。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2012硕士研招参考书目
www.xiexiebang.com 可能是最全的考研教材电子书屋
初试推荐参考书目:
《政治经济学教程》 宋涛 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年版
《政治经济学》 逢锦聚等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年版
《西方经济学》 高鸿业 人民大学出版社 第四版!
复试推荐参考书目:
一、政治经济学专业、西方经济学专业、经济思想史专业、企业经济学专业:
1、《政治经济学》 逄锦聚、洪银兴、林岗、刘伟 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 卫兴华 林岗 主编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3、《高级政治经济学》(导言、第一章)张宇 孟捷 主编 经济科学出版社
4、《西方经济学》(第三版)高鸿业 主编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5、《西方经济学学习教学手册》 高鸿业 主编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6、《经济学说史》 姚开健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7、国家重要经济政策及文献(如中共十六大报告,WTO的影响等)
二、经济史专业:
1、《中国经济通史》 孙健主编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世界经济史》 高德步主编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三、世界经济专业:
1、《世界经济学》 杜厚文等主编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西方经济学》(第二版)高鸿业主编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3、《国际金融》 钱荣堃主编 四川人民出版社
四、国际贸易学专业:不指定
五、国民经济学专业:
1、《政治经济学》 逄锦聚、洪银兴、林岗、刘伟 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 卫兴华 林岗主编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3、《高级政治经济学》(导言、第一章、)张宇 孟捷 主编 经济科学出版社
4、《西方经济学》(第三版)高鸿业 主编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5、《西方经济学学习教学手册》 高鸿业 主编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6、国家重要经济政策及文献(如中共十六大报告,WTO的影响等)
六、网络经济学专业:
1、《现代产业组织》(美)丹尼斯.卡尔顿等著 上海三联书店
2、《网络产业经济学》(以)奥兹.谢伊著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3、《电子商务经济学》(美)大卫 范胡斯著 机械工业出版社
七、国民经济学专业:
1、《政治经济学》 逄锦聚、洪银兴、林岗、刘伟 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 卫兴华 林岗主编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3、《高级政治经济学》(导言、第一章)张宇 孟捷 主编 经济科学出版社
4、《西方经济学》(第三版)高鸿业 主编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5、《西方经济学学习教学手册》 高鸿业 主编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6、国家重要经济政策及文献(如中共十六大报告,WTO的影响等)
7、《国民经济管理学》 李华、刘瑞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8、《国民经济管理学概论》 刘瑞主编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9、《国民经济管理案例分析》 金乐琴、李健美编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八、数量经济学专业:
《高等代数》 北京大学数学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概率论》 复旦大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实变函数与泛函分析概要》 郑维行、王声望编(第一册)高等教育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2012研招参考书目
www.xiexiebang.com 可能是最全的考研教材电子书屋
初、复试推荐参考书目:(注意书目所针对的考察科目)
世界经济专业:
《政治经济学教程》 宋涛 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年版
《政治经济学》 逢锦聚等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年版
《西方经济学》 高鸿业 人民大学出版社 第四版!
《世界经济学》 杜厚文主编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年
《国际金融学》 陈彪如主编 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国际经济学》 克鲁格曼主编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专业:
《政治学导论》 杨光斌主编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年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 高放主编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
《科学社会主义原理》 郑建邦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简史》 叶宗奎等主编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年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概论》 杜康传、李景治主编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
可同时参考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等期刊
政治学理论,中外政治制度,中国政治专业:
《政治学导论》 杨光斌主编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年
《中国政治思想史》 曹德本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
《近代中国的思想历程》 彭明、程歗主编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
《西方政治思想史》 徐大同著 天津教育出版社 2000年
《中国政治制度史》 张鸣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当代西方国家政治制度》 唐晓著 世界知识出版社
《民主政制比较研究》 宋玉波著 法律出版社社
可同时参考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政治学》等期刊
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外交学,国际政治经济学专业:
《政治学导论》 杨光斌主编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年
《国际政治学概论》 宋新宁、陈岳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年
《国际关系史》(17世纪中叶――1945年)王绳祖主编 法律出版社,1986年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李景治主编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
《当代中国外交概论》 李宝俊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年
可同时参考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国际政治》、《中国外交》等期刊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12硕士研招书目
www.xiexiebang.com 可能是最全的考研教材电子书屋
初试推荐参考书目:
高等教育学专业和教育法学专业参考书:
(参考教育学统考书目)
劳动经济学专业和房地产经济学专业参考书:
《政治经济学教程》 宋涛 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年版
《政治经济学》 逢锦聚等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年版
《西方经济学》 高鸿业 人民大学出版社 第四版!
其他专业参考书目:
专业一:604学科基础
(1)管理学
罗宾斯:《管理学》(第七或第九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方振邦:《管理学基础》,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2)社会学
郑航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三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郑航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精编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3)经济学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行政管理专业只需要复习社会学和经济学部分,公共组织与人力资源专业和公共政策专业只需要复习管理学和经济学部分。
专业二:830管理学综合
(1)公共管理
张成福、党秀云:《公共管理学》(修订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1月版。朱立言:《公共管理学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7月版。
(2)公共政策
谢明:《公共政策导论》(修订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3月版。谢明:《政策分析概论》(公共管理硕士(MPA)系列教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10月版。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2012年硕士研招参考书目
www.xiexiebang.com 可能是最全的考研教材电子书屋
推荐初试参考书:
请根据报名专业的考试科目,选用: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以最新的版本为佳),曾宪义教授主编的二十一世纪系列法学教材。
(关专业对应的科目三应包括该专业涵盖的所有部门法律。在学习中,除参考教材外,各位考生应关注最新的立法发展,关注所报考法学学科的科研动态,有条件的要参考本学科领域公开发表的专著、论文进行学习。)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2012研招参考书目
www.xiexiebang.com 可能是最全的考研教材电子书屋
初试推荐参考书目:
《政治经济学教程》 宋涛 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年版
《政治经济学》 逢锦聚等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年版
《西方经济学》 高鸿业 人民大学出版社 第四版!
复试推荐参考书目:
一、财政学专业
1.《西方经济学》 高鸿业 主编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财政学》 陈共 主编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3.《税法》(2005年全国注册会计师考试用书)中国财经出版社
4.杂志:《财政研究》、《税务研究》
二、财税信息化方向
1.《西方经济学》 高鸿业 主编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财政学》 陈共 主编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3.《税收信息化教程》 谭荣华 主编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4.《计算机信息处理》 美 Steven L.mandell 著 尤晓东 等译 机械工业出版社
5.《管理信息系统》 黄梯云 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6.杂志:《计算机世界周刊》、《中国计算机周刊》等
三、税务专业
1.《西方经济学》 高鸿业 主编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财政学》(第四版8——11章)陈共 主编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税法》(20005年全国注册会计师考试用书)中国财经出版社
3.《财务会计》 戴德明等 编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4.杂志:《税务研究》、《涉外税务》
四、金融学专业
1.《西方经济学》 高鸿业 主编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金融学》 黄达 主编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3.《公司理财》 A 罗斯 著 吴世农译 机械工业出版社
4.杂志:《金融研究》、《国际金融研究》
五、金融工程专业
1.《西方经济学》 高鸿业 主编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金融学》 黄达 主编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3.《金融工程》 林清泉 主编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无参考杂志)
六、金融:保险专业
1.《西方经济学》 高鸿业 主编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保险学》 张洪涛 等编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3.《保险法规监管》 房永斌 孙运英 编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4.杂志:《保险研究》、《金融时报》
七、风险投资专业
1.《西方经济学》 高鸿业 主编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金融学》 黄达 主编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3.《公司理财》 A 罗斯 著 吴世农译 机械工业出版社
(无参考杂志)
第二篇:2016年中国人民大学政治经济学考研专业课指导
2016年中国人民大学政治经济学考研专业课指导
一、政治经济学专业介绍:
(一)本专业是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点。
(二)研究方向、研究内容、培养目标
政治经济学是一门研究社会生产方式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体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理论学科。学习和研究政治经济学,对于深入掌握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科学把握现实经济运行和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规律、为社会经济制度的建立和国家经济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以及学好各门应用经济学理论等具有重要意义。本学科点的主要研究方向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发展经济学、当代中国经济、当代资本主义经济、企业理论与企业发展。本专业培养具有较高政治素质和学术素养、知识面宽适应性广、基础理论扎实和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从事经济理论、经济管理的高级专门人才。
(三)师资力量、主要博导姓名
我校的政治经济学学科已经形成一支全国一流、年龄结构合理、有强大发展后劲和创新精神的学术梯队。本专业现有博士生导师10多人,他们是:卫兴华、胡钧、林岗、杨瑞龙、黄泰岩、张宇、李义平、陈享光、邱海平、胡霞、杨志、陈秀山、谢富胜等。目前,本学科点共有教授13名,副教授15名。其中,有2人获长江学者特聘教授。3人入选人事部“千百万”人才工程,5人入选教育部跨世纪与新世纪优秀人才。3人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评审组专家,4人入选中央马克思主义研究与建设工程专家。1人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这样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为高水平的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以及今后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四)专业背景、专业概况、建设成果
1950年我校成立了全国
本专业与国外多所知名大学、研究机构建立了经常性学术交流联系,在学生培养、项目研究、互派学者讲学、共同举办国际学术会议等方进行合作交流。
(六)毕业生就业情况:政府部门、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企业和金融部门等。
(七)主要开设课程:高级政治经济学、高级微观和宏观经济学、企业理论、经济发展理论、当代中国经济、产业经济学、金融学、财政学、国际经济学等。
二、考试科目及参考书目
考试科目:
101-思想政治理论 201英语一或202俄语或203日语或240德语或241法语 303-数学三 802-经济学综合初试:802-经济学综合
主要书目:
《政治经济学教程》 宋涛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年版
《政治经济学》 逢锦聚等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年版
《西方经济学》 高鸿业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微观经济理论基本原理与扩展》尼克尔森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宏观经济学》 曼昆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辅助书目:
《微观经济学十八讲》平新乔
《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范里安
《宏观经济学》巴罗
复试:
政治经济学原理和经济学说史
《经济学说史》姚开建
三、专业课复习凯程内部指导
第三篇: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考研专业课完全攻略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考研专业课完全攻略
(适用于人大国际关系、国际政治、外交学)
一、报考院校专业介绍
1、专业情况介绍:
(1)专业情况介绍:外交学专业是研究主权国家外交政策的制定和外交行为的实施及其规律的学科。主要研究对象是国家对外行使主权的外交行为和国家实施对外政策的外交实践经验。本专业培养具有一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强烈的爱国心,对国际事务和中国外交有系统全面的了解,有交际和谈判的能力,在政治、业务、作风、纪律和语言方面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能在外交和其他外事部门从事实际工作、国际问题研究和教学工作的外交学高级专门人才。本专业与国际政治和国际关系专业有着密切的关系,但也有明显的区别。外交学专业侧重于研究国家对外交往的实践活动,具有强烈的应用性和实践性。外交学专业的研究领域包括一般外交学理论与实践和具体国家外交政策两个方面。在理论方面,研究外交的本质、目标和类型,不同外交理论与和范式的比较,一般对外决策理论和模式等;在实践方面,主要研究外交史、外交手段和技巧、外交礼仪和规范、具体国家的外交政策外交行为分析等。
(2)业务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外语、外交学和国际政治、法律、经济知识,接受有关理论、发展历史和现状等方面的系统教育。
(3)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关于国际关系的基本理论;
2.能熟练地运用一门外语独立从事工作;
3.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以及与本专业有关的国际法、国际经济和国际政治等学科的知识;
4.有较强的汉语基本功和写作能力,以及交际和谈判的能力;
5.具有一定的实际工作能力和调研能力,以及从事国际问题研究的初步能力。
(4)主要研究方向分为:现代外交学专题研究、国际关系理论研究、当代中国外交研究、外交思想史研究、外交决策研究、亚太国际关系研究、中国对外关系研究、美国外交与中美关系、科研方法论、欧洲一体化政治与经济研究、发展中国家对外研究、外交学理论与实践、中国对外关系与对外政策、主要国家对外关系与外交决策研究、多边外交、公众外交、经济外交和谈判学等等。
(5)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参观访问外交部、国新办、中联部和社会调查和实习等。
(6)修业年限:二年;授予学位:法学硕士学位;相近专业:国际政治 国际关系 国际政治经济学
(7)师资介绍:外交学学科点目前有教授4人,副教授6人,讲师4人,均有国外留学或讲学的经历。其中博士生导师有金灿荣教授、李宝俊教授、金正昆教授和黄大慧教授。
2、考试科目
(1)初试:政治学原理
综合考试(国际关系理论、近现代国际关系史、当代中国外交)
(2)复试:当代国际关系理论与实践(笔试和面试)
3、参考书目介绍
书 名 主 编 出 版 社 年 版
1.《政治学导论》 杨光斌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年
2.《政治学原理》 景跃进、张小劲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年
3.《国际关系系史》 王绳祖 法律出版社 1986年
17世纪中叶-1945年
4.《国际政治学概论》 陈 岳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年
5.《当代中国外交概论》 李宝俊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年
6.《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李景治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年
7.《国际政治经济专业英语》刘文秀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年
8.《外交学》 金正昆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7年
9.《中国外交》 中国人民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近年
《国际政治》
4、深造或就业情况介绍
本专业毕业生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较宽的知识面、具有较高的外语水平、较强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社会活动能力和国际交往能力,主要培养各级党政部门从事外交、外事和外宣工作的专业干部;跨国企业从事对外交往和国际公共关系的高级人才;高等学校和科研机关从事外交学教学与研究的专门人才。因为现在就业都属于双向选择,因此,并没有固定的就业方向;主要在各级党政机关、外事部门、新闻单位和教学科研机构从事外事外交、政策研究、对外宣传、国际新闻采编、教学科研和行政管理等工作。具体的方向是:
1,可以选择继续深造,包括本校,外校,出国。
2,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和专业特点,进入外交部、中共中央外联、国家安全部等国家部委。
3,可以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语言优势进入新闻媒体、涉外部门、电台、报社、杂志社等复杂国际事务的报道编辑工作。可以从事与专业知识有关的国际公共关系等工作。
4,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个人素质和能力,进入银行、证券、外资企业等。
前两年毕业生签约率达98%左右。人大的金字招牌,优秀的生源素质,踏实的学风是就业的保证。
二、专业课复习指导
1、复习资料使用说明:
(1)、参考书目使用说明:
由于人大考试分为政治学原理和综合考试,所以在所列的参考书目中,也是有所侧重点的:
A:政治学原理主要考杨光斌的《政治学导论》和景跃进、张小
劲的《政治学原理》;但主要还是考杨光斌的《政治学导论》,这是因为杨老师这本书脉络清晰,条理分明,比较适合于考研族,同时《政治学原理》也需要适当的把握,两者的出题比例大概是十分之七和十分之三左右。
B:综合考试集中了(国际关系理论、近现代国际关系史、当代中国外交),所以复习起来,大家略感力不从心。综合考试主要是考陈岳的《国际政治学概论》,尤其是新版基础之上的新增知识点,这个150分占70分;王绳祖的《国际关系系史》要占30分,另外李宝俊的《当代中国外交概论》和李景治的《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及一些时事要占40分。刘文秀的《国际政治经济专业英语》和金正昆的《外交学》复试时候大家再看看,初试没有必要看。《中国外交》和《国际政治》这两本杂志,日常时候可以看看,了解下国内外的新信息和学者对理论和时事的评价。也就是说人大的考研主要集中在以上5本书,把它们搞定就肯定没问题了。
(2)、真题使用说明:
在使用真题时候,我们应该首先要了解考试分两块,政治学原理和综合考试。其次我们对历年真题进行归类,特别是在综合考试中,把考国际关系理论、国际关系史、当代中国外交部分归类分开。再次,我们要了解试题的特点,人大的试题一般分三个部分,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最后,我们要有答题的技巧,每道题大概从什么角度答题,有多少字数的限制,用什么样的理论等等,这点我们放到后面真题解析时候进行集中讲解。
2、阶段性复习方法指导:
如果你是一位跨专业考研的学生,你一定会为这么多参考书目而发愁,特别是你准备时间仓促的情况下,又会使你感到无从下手。其实每个人都这样,我当年准备考研的时候,也不是本专业的学生,一方面感到信息不畅,另一方面,感到这么多的参考书无从下手。所以,我个人觉得备考时间应该一年为好,太长了,人的心理和生理都会疲惫;太短了,时间和复习的进度都跟不上。总之,专业课复习一定要有计划。既然你准备考这个专业,那么你必须每天保证要学习一些新的专业方面的东西,大致分为四轮:
第一轮、要通读教材。对教材进行全面的扫盲和初步的了解,从而在宏观上要对教材有所把握,每天要看几十页的专业课教材。
第二轮、主要是做笔记。要从找出书中的精华和考试的重点。假设一本书是一盆鲜花,我们要做的工作就是直接摘出鲜花,剔除绿叶和杂物。另外,要理出一个头绪,找出一个脉络,最好是时间发展的过程。其实,政治学院原理和国际关系史根据时间顺序或者逻辑顺序都是有章可循的。
第三轮、应抓住重点。对重点的部分要加强记忆,我们知道记忆是文科答题一个很重要方面,所以我们应该提前做好这方面准备,另外,我们应该组织如何答题。
第四轮、应该“抛弃书本”。在第四轮复习中,我们要能够做到离开书本之后,也能够知道书的大致框架和主要知识点,真正做到“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另外要查漏补缺,不能留下任何死角,把看过
的东西归纳下,深化下,总结一些心得来。
这四轮复习一定要保证,时间上根据人的生活习惯和具体情况自己决定。这四轮复习也不是相互独立的,在第一轮复习中,也并不就是仅仅是看书,不需要做任何笔记,以上几轮交替复习效果亦佳。
3、导师介绍与近期发表论文:
1.金灿荣教授。当代中国国际关系领域专家,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1984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获学士学位,1987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获硕士学位,199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获博士学位。现为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教授、外交学专业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国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人民大学美国研究中心副主任。兼任中国国际关系学会副会长、全约研究员、中国和平国人大常委会研究室特与发展中心特约研究员、中国改革开放论坛常务理事、中国国际公共关系协会理事、上海未来亚洲学会常务理事、研究员。主要学术研究领域:美国政治制度与政治文化、美国外交、中美关系及大国关系、中国对外政策。主要讲授课程:外交决策研究、美国外交与中美关系、中国外交的理论与实践等。主要著作:《多边主义与东亚合作》、《中国学者看大国战略》等;已发表论文和评论数百篇。
近期的论文主要有《2008年国际形势的主要特点》、《中美之间的关系关键在美国》、《大国关系变化的新趋向及其特点》、《奥运之后中国地位没有变》等等。
2、金正昆教授。现任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外交学系主任,礼仪与公共研究中心主任。人大的“四大名嘴”之一,国内外最著名礼仪与公共关系专家,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外交学、传播学、礼仪学与公共关系学研究。目前在国内居于前沿位置,现兼任国内多家国家机关及企事业的礼仪顾问,并多次参与国内外重大公关、礼仪或活动的运作。
目前金正昆在人民大学为研究生、本科生及函授生开设《外交学理论与实务》、《国际礼仪》、《涉外工作实务》、《社交礼仪》、《现代商务礼仪》、《文官礼仪》及《谈判学》等多门专业课、基础课。在国内高校中,首先开设礼仪课程。已公开发表近百篇文章、论文,个人正式出版专著、教材12部,发表文章近百篇,共580多万字。代表作为《现代外交学概论》、《现代商务礼仪教程》、《国家公务员礼仪教程》、《社交礼仪教程》、《涉外礼仪教程》、《服务礼仪教程》、《大学生礼仪》等。
曾多次在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北京电视台、北京人民广播电台等知名媒体的礼仪节目中担任主持人或嘉宾。
目前在中国人民大学为研究生、本科生及函授生开设《外交学理论与实务》、《外交思想史》、《国际礼仪》、《涉外工作实务》等多门专业课、基础课。在国内高校中,首先开设外交学课程,招收外交学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
3、李宝俊教授。毕业于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系,现为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教授、外交学专业博士生导师,兼任北京市
高校国际政治研究会会长。曾赴美国、欧洲等国家进行学术访问,多次赴台湾、香港等地区进行学术交流。近年来,获得过宝钢优秀教师奖、中国人民大学教学优秀成果奖。主要学术研究领域:当代中国外交、国际关系。主要讲授课程:当代中国外交概论、当代中国对外关系专题研究等。主要著作:《当代中国外交概论》;已发表国际关系、中国外交专业论文数十篇。
近期的论文主要有《全球治理中联合国与非政府组织之间的关系》、《和谐世界观与霸权稳定论》、《论日本****外交》等。
4、黄大慧教授。1999年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毕业,获法学(国际政治学)博士学位。中华日本学会常务理事,中日关系史学会理事。现任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外交学系副主任、东亚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国人民大学日本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中日关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中国外交》杂志学术顾问。
主要从事东亚国际关系、日本问题、中国外交等的研究。
1997年和1998年在日本国立政策研究院留学(为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博士论文执笔者),从事“日本对华政策与国内舆论”课题研究;2002年任日本立教大学国际中心奖励研究员,从事“新安全观与东亚”课题研究;2004-2005年任日本立教大学法学部客座研究员(为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高级访问学者),从事“中日关系中大众传媒的作用”课题研究。
主要研究成果有《日本对华政策与国内政治》、《日本社会解读》、《国际关系史》等著作,以及《日本的公众舆论与中日关系》、《中日关系新格局与日本对华战略》、《中国的崛起与中日关系》、《天皇访华决策过程分析》、《日本经济界与中日邦交正常化》、《日美安保体制的昨与今》、《日本新国家主义思潮研究》、《宪法第九条与战后日本政治》、《论日本的无核化政策》、《对待中日关系也应与时俱进》、《中国东亚区域合作政策的演变》、《影响中日关系发展的深层原因》等论文多篇。另有《日本通商产业政策史》、《国家公务员制度》、《日本政治》等译著多部。
主要讲授课程有“当代中日关系研究”、“日本政治经济概论”、“亚太政治经济概论”、“中国现代外交导论”、“公众外交”等。
近期的论文主要有《冷战后日本的联合国外交》、《中日关系发展30年》、《日本公明党与中日邦交正常化》等。冷战后日本的《价值观外交与中国》等等。
国际关系学院共有教职工74人。其中教授26人(博士生导师24人),副教授26人,讲师17人,行政人员10人。
一、学院领导
院
长:陈
健
常务副院长:陈
岳
副院长:金灿荣
李宝俊
闫
瑾
书
记:陈
岳(兼)
副书记:冯青淑
蔡立庆
二、国际政治系(主任:刘青建
副主任:保建云
田
野)
教
授:时殷弘
陈
岳
宋新宁
刘青建
庞中英
保建云
裘援平(蒹)
副教授:林
甦
罗天虹
房乐宪
刘丽云
闫
瑾
韩彩珍
成晓河
蒲
俜
方长平
朱文晖
吴征宇
田
野
唐
虹
翟东升
讲
师:李
伟
夏
敏
三、外交学系(主任:黄大慧
副主任:李庆四)
教
授:李宝俊
金灿荣
金正昆
黄大慧
李庆四
副教授:刘文秀
刘东国
陈小沁
徐
莹
讲
师:王星宇
徐正源
崔守军
四、政治学系(主任:杨光斌
副主任:王续添
张广生)
教
授:程虎歗
张
鸣
杨光斌
王乐理
任剑涛
黄嘉树
周淑真
王续添
闫润鱼
俞可平(蒹)
副教授:程
农
周大计
牛
彤
王英津
林
红
张广生
谈火生
陈
伟
任
锋
讲
师:孙
龙
唐海华
邱
静
李
石
韩冬临
欧树军
冉
冉
丁
凡
五、社会主义研究所(所长:蒲国良
副所长:郭春生)
教
授:李景治
张惟英
蒲国良
高
放(返聘)王学东
(蒹)
副教授:冯青淑
向文华
郭春生
六、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所长:陈新明
副所长:许勤华)
教
授:陈新明
副教授:徐之明
许勤华
讲
师:李
璠
曹玉霞
七、教辅单位
行政办公室:姚平娟
李佳伟
教务科:
朱凤余
鲁金安
团委办公室:冯永光
学生科:
张
研
张
旭
八、国际关系学院学术委员会:
主
任:时殷弘教授
副主任:黄嘉树教授
陈
岳教授
委
员:宋新宁教授
金灿荣教授
李宝俊教授
杨光斌教授
张
鸣教授
蒲国良教授
陈新明教授
李
凡 史小宁 潘海燕
任剑涛教授
第四篇:考研专业课
考研专业课:科学复习是获得高分的基础
每年都有许多考研成功者或专家教授对教育部统考的三科介绍自己的经验,而且市面上也有名目繁多的复习参考书、参考资料和历年考研真题,但对于考研专业课复习考试的经验和复习资料却极少。这主要是专业课试题不是由教育部组织统一命题,而是由各招生单位自行命题;绝大多数考生不是就读于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就是离研究生招生单位较近,他们可以参加由有经验的权威机构举办的考研专业课辅导班,虽然这些专家不是命题教师,但他们往往对专业课的命题方式和复习重点颇有研究,参加专业课的辅导班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于考研学生,尤其是距目标院校特别遥远的考生,他们只能靠自己用科学的复习方法进行复习考出好成绩。如何科学地进行专业课复习呢,经过考研专家的研究,总结了专业课复习技巧,望考生参考!
早打算 为专业课复习做准备
专业课何时开始复习最好?对于这个问题,似乎没有统一的答案,但对于有报考研究生愿望而又无条件参加专业课辅导班的考生要提前作好打算,为专业课复习做好准备。首先,如果到现在还没有确立报考方向的考生,现在赶紧确立报考专业方向,了解招生单位专业课的考试大纲、范围和内容,以便在学习过程中把这些课程作为学习重点,同时选用由招生单位指定的学习参考书进行参考学习。专业参考书往往很难找,考生可试图与学校研招单位联系,或者找目标院校师长询问,搞清专业课复习参考书。专业课参考书不像公共课,参考书一定要选最权威的,正确选择复习参考书是专业课取得高分的第一步,复习中只要把相关课程的内容掌握得扎实些,在复习时就会用较少的精力和时间达到较好的效果。
学好专业课要有坚定的意志
考研考的不是智商,是意志。一旦进入考研复习就要坚持下来,要有坚定的意志,树立远大理想,立志在此领域干出一番事业。只有抱着这样的目标,才能对求索过程中的困难和障碍有清醒的认识,才会在前进的道路上付出更多的努力,在考研中才有更大的成功率。只有如此才能顶住各种不利于考研的诱惑,比如电脑游戏、同学聚会等的诱惑。有些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是比较抽象、枯燥而较难学习的课程,要学得扎实必须付出艰苦的努力。如计算机、软件等,为了学好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还必须学好数学和英语,因为计算机、软件等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往往与数学和英语相关,这对于报考软件工程方向的考生尤其重要。而且数学和英语在考研中是相当重要的,学好这些课程都有一定的难度,都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如果没有坚定的意志、克服万难的决心和艰苦的努力是难以学好的。
科学地复习才能考好专业课
科学地复习,一、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订科学的复习计划。一般来说,教育部统考的三科的复习要尽早进行,尤其是数学和英语,在大三暑假就应开始进入强化复习,政治可较晚些。专业课应立足于平时学好,在考前一个月进行专业课的突击复习,但平时学得较差的考生就要提前进行复习。由于大三及大四的教学安排往往较重,考生一边要学习新课,一边要复习考研课程,这就更需要科学地安排好复习时间,每天都要有计划,计划一定要切实可行,既不要太重,也不能太轻。有些同学为了考研整日起早摸黑,废寝忘食;其实学习时间太长很难保持清醒的头脑,而且因为自我施压太大,睡眠不足,用脑过度,学习效果反而不好,而且会影响身体健康,只有保持强健的体魄,才有充沛的精力,有了充沛的精力,才能有更好的复习效果;因此,要学会放松自己,尽量给自己减少压力;生活要有规律,复习时间不必安排得过紧。如果复习任务安排得太轻,也不能复习好。
二、要向招生单位索取相关的复习资料和历年考试题。能参加报考权威机构的专业课辅导班最好,这将在复习中节省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在复习专业课过程中不仅要会做历年试卷中的每一道题,而且要认真研究历年试卷,分析历年试卷中的各种题型以及它们所占的分值,从试卷中发现命题教师的命题风格和规律,找出相应的知识点,以便进行重点复习,这种有的放矢的复习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要与其他考研同学共同复习探讨。据相关统计观察,有的寝室居然全部同学都考上了北京大学研究生,另外,近期也不断有大学爆出同一寝室全部考研成功的案例,这说明共同复习探讨有极大益处。
考试本身不一定能全面检验考生知识水平,但能很好地检验一个人的综合素质,一个人的智商并不仅仅表现在书本知识上,科学的安排复习也是一种智商2014年做考研不二神探 规避“弄巧成拙”
每个人心中都有向往的圣地,或是想远离都此时不乐的专业,抑或是想与梦想有一个美丽的邂逅。在考研的过程中,很多人都喜欢投机取巧,想走一些“捷径”来让自己少花费一些精力,或者尽可能的提高考研成功率。但是,“技巧”往往也会使我们与初衷背道而驰,下面我们的专家带大家一起逃离“技巧过多”而导致的“弄巧成拙”,探寻真正适合自己的院校专业及考研复习方法。
情境一:
“我在选择考研学校的时候可没少费脑筋,我学的是师范专业,因此认为师范大学里这个专业很强,报考的人会很多;而综合类大学的师范专业实力一般,竞争的人应该会少一些,于是我就选择一所综合类大学。我想这样可以提高我考研成功的机率。可是在考研录取开始的时候,我发现情况并不是这样,综合类大学里这个专业的报考人数也很多,而且还都是些高分考生,真没想到会这样。”
解读:
很多考研的同学在选择考研院校和专业的时候喜欢“反其道而行之”,比如认为师范专业报考师范院校竞争的人太多,于是就另辟蹊径,报考综合类院校的师范专业来避开“扎堆”,但是没想到结果是一样的。在选择学校和专业上使用“技巧”往往会被假象蒙蔽了双眼。选择学校和专业是需要一些技巧,但是要建立在掌握客观现实的基础之上。因此,报考前要把握准确的信息,客观地分析考研形势。对于如何选择考研院校和专业,咨询师有以下建议:
(1)多渠道获取多方面信息。现在网络上有大量的考研院校和专业信息,可以通过网络方便的查询。同时,也可以多咨询身边的老师、师兄师姐等,争取多渠道获取各种信息,以达到信息的准确和真实。不但要了解关于院校、专业的考录信息,与读研相关的其他信息,也应主动了解,如有的学校针对学生的经济状况有各种减免学费的办法,或者学费很低。了解这些情况避免了在考上研究生后因为经济状况而出现的麻烦。
(2)了解所要报考的专业的历年国家线,并在招收此专业的不同院校间进行比较。如这个专业在该院校中是何时建立的,有几个导师,历年招收多少学生,历年招收的分数线是多少等等。而且各个地区的分数线有很大差别,比如北京的学校分数线比其他地区要高一些,A、B、C类地区在国家线上就有很大差异。最好能详尽收集并分析有关院校及专业的情况,这样,就可以对要报考的专业在各个学校中的地位和概况有一个基本了解,做到心中有数。
(3)考虑个人的综合实力。能正确评估自己的学习成绩和能力是提高考研成功率的重要部分。人人都想读名校,但并不是人人都能考进名校。在报考之前,要把个人的综合实力考虑周到,正确看待自己的能力,同时要考虑客观上可能存在的障碍以及解决的途径,以免空有理想,却最终失望。
小贴士:培养自己的分析和综合能力
培养自己客观的分析问题的能力,才能在考研这场战争中做到知己知彼,把握全局。能力是可以通过学习和训练获得的,因此,在生活中要学会多向他人学习、咨询,多听取他人的意见。同时,要把从各方面搜集来的资料进行比较与鉴别,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分散到集中,由具体到概 括的总结。这些需要在生活中勤
于思考,经常总结,这样才能摒弃综合分析的主观、片面和表面化。
情境二:
“我听别人说政治是最容易复习的一个科目,不用花很多的时间,报个辅导班,听听最后的押题课,背一背,对付考研就没问题了。我自己就是这样做的。但是上考场那天,我发现很多选择题如果没有仔细看书根本就不会,而且大题也基本上不是辅导班押的题,当时我就特别后悔没有下功夫好好复习,但是已经晚 了。考研成绩出来了,果然如我感觉的,政治是所有科目中最低的,连国家线都没过。”
解读:
很多同学对考研科目的认识有偏差,如认为政治就靠死记硬背,浪费太多时间去学没有意义等等,这样导致对不同学科投入的精力不均衡,从而造成各学科的成绩不均衡。考研是一次学习与能力的竞争,并非一日之功,对自己的优势科目掉以轻心,或对自己的弱势科目采取一些小聪明的方法来弥补,都是不可取的。要想取得考研最终的绝对胜利,就必须重视每一门课程的复习,保证各科均衡发展。
小贴士:如何做到各科兼顾
(1)冷静分析,认识自我。首先要冷静分析自己的弱项和强项是什么。回顾自己平时哪些科目学得比较省力且成绩不错,哪些科目虽然花了不少精力,但成绩仍不理想,并尽量找出自己弱项中最薄弱的环节。自己分析后,就会对自己的实力有一个基本的把握,之后则可以对症下药。
(2)积极暗示,调整自我。要克服对弱项的畏惧心理,注意给自己一些积极的语言诱导,这样可以改变对自己的不良印象,增强自己的信心。在进行复习时,告诉自己:我有我的优势。就算我的弱势科目可能是其他同学的优势科目,但是别人的弱项也许正是我的强项,我拿手的,别人要花很多时间来学。我与同学是公平竞争。只要我努力,一定能成功。
(3)以优带劣,科学安排。做好心理准备后,在平时复习的时间安排、精力分配上要有科学性。把学习的时间分成几份,在保证每科较均衡的复习时间外,可以在弱势科目上多花点时间。这并不意味着在某一段时间里完全放下优势科目不管,而是要在优势科目的学习上争取更高的效率,高质量地完成优势科目的学习,确保它们的优势地位,从而使自己可以从容不迫地在弱势科目的复习上花费较大的精力。优势科目的成就可以使自己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和愉快的情绪,并在它的带动下学好其他科目。
情境三:
“考研太艰辛,太寂寞,有时在教室看书,看着看着就睡着啦。现在马上要毕业了,考研到底是坚持呢还是放弃呢?放弃?现在就业压力这么大,都准备半年的备考了,现在放弃不甘心。坚持?都考研备考太辛苦。”
解读:
考研成功的理由有成百上千个,但考研失败的原因却只有一个,那就是考研最大之忌:三心二意、心猿意马、心浮气噪。不管是已经毕业的还是在校的学生,这一点都是考研大忌。在考与不考之间徘徊,把考研当成一个平衡的手段,老觉得考不上还可以工作,实际上这种心理对考研的影响是很大的。有一些考研的复习时老爱灵魂出窍,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认真不了三天就想轻松轻松,可能是平时散漫惯了。考研考的是人的毅力,要坚持,虽不可能是天天如一日,但也不能只有三天的热情吧!要有足够的勇气去大胆的选择,要有足够的精力去应付。这是很重要的。
小贴士:考研不能三心二意但要做到有心有意
考研需要耐力,信心,忍受寂寞,学会放松。既然选择了考研就要专心考,不要朝三暮四,花其它的心思,我知道做到这一点,非常困难,却很重要。考研就是两个字“坚持”。同时也要有 “心”还得有“意”。
一方面我们要真情真意。考研要目标明确--为什么考研?不是赶时髦、追潮流。如果持一切无所谓的心态,考研是不会成功的。考研不是“一场游戏一场梦”,它需要的是真情付出,真心投入。只有认认真真备考,脚踏实地的复习,才能实现既定的目标。
另一方面我们的全心全意。“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考研书”,这是大多数考生备考时的心态。当你决定考研时,你必须处理好与外界的关系。首先,你不能放弃你原来本科专业知识的学习,不能顾此失彼,必须列出一个详细的复习计划,然后将所有精力投入到考研中来,顺利地“将考研进行到底”。,是综合能力的表现。只要具备了这样的能力,加上沉着冷静的应考,就一定能考出好成绩。
第五篇:2011年中国人民大学801哲学考研专业课真题及答案
点这里,看更多考研真题
考研学习中,专业课占的分值较大。对于考研专业课复习一定要引起高度的重视,中公考研为大家整理了2011年中国人民大学801哲学考研专业课真题及答案,并且可以提供中国人民大学考研专业课辅导,希望更多考生能够在专业课上赢得高分,升入理想的院校。
2011年真题原题
第一部分中西哲学史
第一单元中国哲学史(四选三)
1、简要解释下面两句话:(1)《周易》:“一阴一阳之谓道”(2)《论语·学而》:“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2、葛洪是如何论证神仙存在以及成仙可能的?
3、试论述王阳明“良知”与“致良知”的理论。
4、先秦时代是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为整治社会,各家各派提出了各自不同的方略,试论述先秦时代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关于社会治理的理论。
第二单元西方哲学史(五选三)据说“赫拉克利特在某处说,万物流变,无物常驻。他把存在着的东西比喻做一条河流,声称人不可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赫拉克利特声称“万物流变,无物常驻”的根据或可能前提是什么?如果“人不可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是否存在“同一条河流”?
请以《巴门尼德篇》为主要文本,试述柏拉图理念中的“第三人”问题。试述巴克莱的非物质论的论证思路,并评价其理论的得失。
康德为什么做出现象与物自身的区分?这种区分是把世界区分为两个世界,还是把我们看待事物的方式区分为两种类型,抑或是在区分事物与我们的两种不同联系方式?试述这一区分在康德哲学中的意义和遗留问题。
黑格尔认为:哲学的内容就是现实。我们对于这种内容的最初的意识便叫做经验。...哲学与经验的一致至少可以看成是考验哲学真理的外在的试金石。哲学的最高目的就在于确认思想与经验的一致,并达到自觉的理性与存在于事物中的理性的和解,亦即达到理性与现实的和解。(《小逻辑》)请结合这些论述,就哲学反思与现实经验之间的关系,给出自己的观点和相应的论证。
第二部分哲学综合——科学技术哲学(四选三)
1、近代科学建立时期,“力的概念使自然科学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水平。”结合科学史,论述牛顿力学思维方法对近代自然科学发展的深远影响。
2、有论者指出,“保护环境的根本目的是保护人类。”请对该观点给予正面的辩护和反面的批判,并表明您的立场。
3、什么是有意义的科学命题?简述逻辑实证主义对此问题的理解,判断以下命题是否中公考研,让考研变得简单!更多资料,请关注中公考研网
点这里,看更多考研真题
是有意义的科学命题,简要说明理由。
(1)欧几里得圆上每一点均与圆心等距。(2)石蕊试纸遇酸可能变红。(3)所有天鹅都是白色的。
4、试比较科学精神、人文精神、科学主义、人文主义概念上的主要区别与相互联系,并以此视野简要分析当下中国科学文化的状况。
4.2.1 2011年真题答案解析
第一部分中西哲学史
第一单元中国哲学史(本单元选答1、2、3题)1.解答:(1)“一阴一阳之谓道”,天地万物包括人类生活都有阴阳两个方面、两种力量在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相互推移,二者相反相成、不可偏废,由此引起了事物的运动和变化。它包涵以下内容:
(1)任何事物的内部都包含着阴、阳两个方面的矛盾运动,它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内因;一事物和它事物的互相联系、互相影响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外因。
(2)阴阳两种对立因素既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互相贯通、互相依存,又互相排斥、互相斗争。它们在一定条件下共存于一个统一体中,又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
(3)阴阳两方面的矛盾运动具有普遍性。它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
(4)阴阳两方面的矛盾运动又具有特殊性。矛盾的特殊性和普遍性的关系,就是个性和共性的关系。我们观察和分析事物的矛盾运动,就是要学会从个性到共性,再从共性到个性的思维方法,从中找出解决矛盾的具体办法。
(5)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的矛盾,是我们必须掌握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2)
1.“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是儒家关于仁学思想的核心论述,但遭到不少现代学者的批评。其中,相当重要一点就是,有子将家庭伦理道德与国家政治道德混淆在一起,并将两者基础都归之于孝弟。
2.从现代政治学的角度,我们很容易发现,中国传统社会延绵数千年之久的家国同构政治体系,其政治道德基础正是有子所提的“孝弟”。而现代民族国家的政治体系,其政治道德基础则可能是“民主、人权、自由”等。事实上这两种政治体系的道德基础都是被预设的,被其社会所公认,无需证明的。正如初等数学上“两点间直线距离最短”的公理一样。因此,要想彻底的分析两种政治道德基础的异同,就必须从分析“孝弟”和“民主、人权、自由”两个“政治道德公理”入手。
(1)很明显“孝弟”是一种基于血缘关系而衍生出来用于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准则。由于血缘关系有着明显的生物基础性。因此,“孝弟”在处理家庭关系上具有相当高的先天合理性。问题在于,这种处理家庭关系的准则,在为家之本的基础上,能否推广至国,成为为国之本与?而要做到这一点,最好的办法就是家国同构,把家庭和国家混淆在一起。事实上,中国传统社会正是这样做的。因此,也就有了后面“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说中公考研,让考研变得简单!更多资料,请关注中公考研网
点这里,看更多考研真题
法。这样中国传统的国家就有了合法性,任何犯上作乱者就是不“孝弟”之人,自然也就会被众人所唾弃。但是,混淆家、国总是有一定的风险,存在被人识破的可能。为了彻底解决这个可能性,孔子再做了一下手脚,将“孝弟”提升至“仁之本”,这样“孝弟”就变成了为家、为国之本了。这样犯上作乱者不仅是不“孝弟”之人,更成为了“不仁”之人了。
(2)现代民族国家理论则明确了公德和私德,区分了国与家之间的区别。但是和“孝弟”一样,“民主、人权、自由”依然也是预设的价值观,并没有其合法性的完全证明。为了处理“好犯上作乱”者,在“民主、人权、自由”的框架内,民族国家对为“犯上”者制定了一个选举的游戏规划,以用于维持社会稳定。
2.解答:
(1)所谓神仙的存在,代表着信仰,并通过信仰开启自身、显示自身以及守护自身,而与诸如“史实”、“解释”、“想象”之类的东西无关。葛洪论述神仙的存在,采用的就是构建神仙境遇和塑造完美神仙位格的方法,所以,葛洪在《神仙传》中描述了大量由人到神的故事,同时,这些人物“神仙”都有名有姓,有事迹可考,甚至不惜直接坐实为历史人物,从而分享了历史的“实在性”。如葛洪谈到的彭祖,不仅绘声绘色地谈到了他的全部生平,而且,借人物之口,描述了他全部的信仰。所以,葛洪揭示神仙存在的办法,就是在肯定其真实存在性的同时,表达他们信仰的可行性。
(2)在论述如何成仙时,葛洪认为“变化者,乃天地之自然”,所以,从承认物质变化的客观性为前提,葛洪得出“变化是客观的、绝对的”,也即“物类可变”的结论,并在《抱朴子内篇·黄白》中把物类变化的范围推得很广。在葛洪看来,变化是没有极限、没有范围的。事物会自然地从一种类型转变为另一种类型,如高山变为深渊,深谷变为丘陵,等等。变化可以为人所掌握、控制。人发挥主观能动性干预自然的变化,就能让这些变化为人所用。人可以通过一定的方法促使事物按照自己的愿望发生改变,如铅为白色,可使它变赤,此即金丹术。一切在变,一切能变,这就是道教的物类变化观。这种观点当渊源于东汉王充、晋干宝的观点。物类变化观肯定了变化的绝对性,却没有考虑到变化的条件性。变化总是在具体的时间、空间等条件之下发生的。不加分析地奢谈变化的绝对性是错误的,而且会把人对变化的认识引导到错误的方向上而忽视了对变化的科学研究。不过,历史上曾经存在过僵化的自然观,主张“物之变化,固自有极”,《论仙》所引的“物各自有种”。相对于把物质看作静止不变的僵死观点,道教的物类变化观具有一定的思想解放作用。葛洪进而从人工变化的有效性推出了人可以通过修炼变形为仙的结论。《对俗》说:“若道术不可学得,则变易形貌,吞刀吐火,坐在立忘……幻化之事,九百有余,按而行之,无不皆效,何为独不肯信仙之可得乎?”可见,道教的物类变化观是为论证其宗教信仰而提出来的,是其宗教信仰的理论基础。它被用来解释人羽化成仙的可能性、炼铅汞为仙丹的可能性、各种变化之术、神仙无所不能的种种神通与变化自在。道教在继承和发展古代哲学的变化观时,总免不了将它与自己的宗教信仰糅合起来。这正是宗教哲学与一般哲学的差异之所在。
3.解答:
1.良知与致良知说是阳明“教之三变”的最后教法,也是他心学思想发展的高峰[2]。良知与致良知说不仅将本体与工夫、未发与已发、心与物、内(主)与外(客)、静与动、知与行整合为一体,圆融而无碍,使他的形上心学更具有精微和开放的特点,而且也简易化、实践化了学习圣人的修养工夫,容易唤醒实存主体的自我心性豁悟,使每一个体在超越与实践两个层面同时展现成德的自由,获得精神生命的安顿。
2.良知一辞源于孟子:“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中公考研,让考研变得简单!更多资料,请关注中公考研网
点这里,看更多考研真题
提之童,无不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其后宋儒如横渠、二程、朱子于良知良能都无系统之发挥,陆象山虽提及“良知之端,形于爱敬,扩而充之,圣哲之所以为圣哲也”然亦未见全面之阐述。惟阳明直承孟子心性理论主张,结合自己的生命体验,论说最为周延具体,且将人性“四端”与良知结合起来说:“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弟,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6]”按照孟子、阳明的意见,良知乃是内在的德性真实、本然的至善,是先验的道德潜能或道德理性。人心本有道德价值和伦理素质,此道德价值和伦理素质不学而能,不虑而知,但又可随时呈现,当下切己体验。终极超越之价值意义上的良知是天赋的、先验的,它不需要任何逻辑的必然性的推论,也根本不在知性或知识的分析范围之内。
3.“致良知”作为一个命题则是由概念“致”与概念“良知”组成。“致”有两层涵义:一是为良知的一种圆满状态,这是”致良知“的诠释目的与归宿;二是,指“扩充”,因为良知虽为人人自有,但要把它实现出来,需要一个“致知”的过程。这两层涵义显然是辨证统一的,也就是说“致良知”之“良知”是诠释对象,但实际也包含了诠释主体。换言之,“良知”既是诠释主体也是诠释对象,因为只有诠释主体与诠释对象合一,“致良知”方能实现。因此,“致良知”的基本涵义就是“良知”致“良知”。良知即是“吾心之良知”。而良知的内容却包含了世界一切理,这样,我们“致良知”同时也就“致良知”的一切内容。因此,“良知”是心与理的统一。天理必须是本心,才有能动性,才能外化、异化,并实现其自身于外界。在良知里,心与理是同一的,而又是有区别的。因而,“吾心之良知”,是诠释主体,或“致良知”的主体;“良知之天理”,是诠释客体,或“致良知”的对象。
第二单元(本单元选答1、2、3题)1.解答:
(1)赫拉克利特的存在主张,即永恒运动的一团活火。而这个主张的可能依据,一方面来自经验观察,另一方面则是理论思辩。
(2)我们可以有“同一条河流”这样的概念,但在现实中不存在与“同一条河流”相对应的事物。因为,我们头脑中的概念总是静止的,不变的,我们头脑中可以有一个静止不变的“同一条河流”的概念,但这个概念所对应的对象却是变动不居的。我站在长江边上指着滔滔江水,说:“这是长江”,但话音未落,我所见的长江的面目已非,它已不是我刚才所指的那条长江了。因此,从严格精确的意义上讲,不存在所谓的“长江”,也不存在所谓的“同一条河流”。所谓的“长江”,所谓的“同一条河流”,都是对变动不居的现实世界的近似的、不精确的摹写。由于概念总是只能对现实作近似的摹写,黑格尔对此很不满意,所以不遗余力地要开发出一套叫做“辩证法”的理论。黑格尔意欲把人们头脑中的概念辩证一番,把概念的意义看成是发展的、变化的,是包含自己对立面的“对立统一”,以为这样一来概念就与现实能保持一致了。
2.解答
1.由《巴门尼德篇》(132c-133a),我们可以知道:若“型”(或“形式”)使分有物相似,那是因为分有物像“型”,所以“型”必定像分有物;那么为了说明“型”和分有物之间的相似,又必须设立一个使它们相似的新“型”。以此类推,需设立无限新“型”,即陷入无穷倒退。所以“分有”无法解释个体间的相似关系,事物不是因为像而分有“型”。亚里士多德将以上“分有”的无限倒退称为“第三人论证”,即:如果需要第三者来说明两个事物的关系,那么需要设立无限多的第三者。第三人论证又称为“外在关系说”,即如果两事物间的关系是外在于它们的独立存在,那么需要设立无限多的外在关系。
中公考研,让考研变得简单!更多资料,请关注中公考研网
点这里,看更多考研真题
2.由上可知,《巴门尼德篇》的论证,实质上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思想,即:知识和事物之间究竟是什么样的关系,以及知识是否能认识事物。尽管柏拉图划分了意见的对象和知识的对象,却还是未能完满地解决问题,这是因为苏格拉底和巴门尼德谈到神的问题上,却又得出了“相是不可知的”结论。
巴问:神具有知识自身,他将可知道我们世界里的事物么?
小苏:为何不?
巴答:因为我们已同意了对于我们世界里的事物,那些相没有它们所有的能力,我们世界里的事物对于它们也没有,但这两类里的每一类只和它自身有关系。从上面的对话可知,神是属于“相”的范围,神有“知识之相”,亦即最精确的知识;但这最精确的知识只以“相”为对象,因此神不能认识我们世界里的事物。这必然得出如下结果:即“相”的范围和个别事物的范围相互隔离,因此“相”只和“相”互有关系,却和个别事物无关系,“相是不可知的”。
3.面对以上种种诘难,用文本的原话说:小苏格拉底将如何来“拯救现象”呢?而“拯救现象”的关键实际上在于极端相反的相或范畴能不能相互结合,也就是必须进一步追问:在什么条件下相反的“相”能相互结合。
4.前面归纳起来无非就是讨论“一”和“多”的问题,但如果要谈到具有相反性质的“相”如何相互结合的问题,这就需要设定一个条件,这个条件就是作为基点的不再是孤立的“一”,而是与“是”结合的“一”。即“是的一”。“是的一”是一个整体,以“一”和“是”为组成部分。由于每一个组成部分又是一个“是的一”或一个“是者”,所以那当作基础的“一”就是一个“多”,而且是无限的“多”。由于“是的一”的部分为整体所包围,所以在“一”上既结合着“整体”和“部分”这对相反者,也结合了“有限”和“无限”这对相反者。如此,小苏认为以此解释解开了上述疑难,5.总之,“一”和“多”的讨论实际上涉及的就是数的讨论,Number在柏拉图哲学中是一个有趣的东西,例如同样在柏拉图的后期著作《智者篇》中他发现的一些问题:如果我们用is或are去表述“非存在”时,那么将存在着单数或复数的“非存在”,倘若如此,就违背了巴门尼德的教条——“非存在不存在”;另外,如果将存在表述为二元的,如“冷”和“热”,那么“存在”就不知所踪了,那是否意味着要增至三元呢?若“冷”和“热”是皆存在的,那就意味着同是being,也就是一元的了。所以,正如维特根斯坦所说,对于不可说的东西我们应该保持沉默。
3.解答:
1.巴克莱认为,一切唯物论、怀疑论和无神论的根源就在于物质概念:“关于‘物质’或‘有形实体’的学说,是‘怀疑主义’的主要支柱;同样,一切‘无神论’和‘不信宗教’的渎神的企图,也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的”,“物质的实体从来就是‘无神论者’的至友,这一点是无需多说的。他们的一切古怪系统,都明显地、必然地依靠它;所以,一旦把这块基石去掉,整个建筑物就不能不垮台。因此,我们也用不着特别去考察每一个可鄙的无神论派别的荒谬这点”。这就是为什么巴克莱竭尽全力地消解物质概念的原因。
2.巴克莱是利用洛克哲学中的矛盾为其唯心主义作论证。洛克认为物体有两种性质,心灵能够形成关于这两种性质的观念。第一性的质是物体固有的,关于第一性的质的观念与它们是相似的。两者之间是“摹本”与“原型”的关系。第二性的质则是借第一性的质而在我们的心中产生色、声、味等感觉观念的“能力”,这些“能力”固然为物体所有,不过它们所引起的观念却是主观的,并无“原型”与之相似。巴克莱对洛克的上述思想进行了批判。
中公考研,让考研变得简单!更多资料,请关注中公考研网
点这里,看更多考研真题
首先,“观念只能与观念相似”,不相同的东西是不能相合结合的,因而观念不可能与存在于心外的不是观念的东西相似,一切可感事物之所以能够被感官所感知,就是因为它们本身就是观念。洛克认为第一性的质是存在于心外的一种不能思想的实体中的东西,第一性的质的观念是它的“摹本”,等于说观念可以与非观念的东西相似,这是矛盾的。
其次,第二性的质与第一性的质的不可分离的,我们不可能感知或想象一个物体的第一性的质而不涉及它的第二性的质。所谓广延、形状、运动等性质,若离开了一切可感性质都是不可想象的。第二性的质在什么地方存在,第一性的质也一定在什么地方存在。既然第二性的质只存在于心中,那么第一性的质也只是存在于心中。
最后,所谓第一性的质都是一些量的规定,而量的规定统统与感官相关,并无心外的存在。例如人们公认大、小、快、慢等等不是人心之外的存在,因为它们完全是相对的,随感觉器官的结构或位置的变化而改变。因此,存在于心外的广延既不大,也不小,既不快,也不慢,它们根本就什么也不是。
所以,所谓物体的性质不过是我们所感知的观念,在心外并没有独立的存在。
3.物是观念的集合。
人们通常以为存在于心外的自然事物,其实只是观念的集合,并无心外的存在。因为人们知道事物的存在,只有一个途经,那就是通过感官而感知它们。然而,人们所感知的只是观念,除此之外,别无他物。
我们实际上有两类观念,一类是可以由人们自己的意志使之产生或消灭的,亦即想象的观念,另一类则不同,它们是由外部原因引起来的,这就是感觉的观念。后者有三个特点,首先,这些观念十分清晰、明确、固定,不能由我们的意志任意加以改变;其次,这些观念往往形成了某种固定的集合,它们同时出现,同时消失;最后,这些观念是稳定的和有秩序的。于是,人们就给它一个名称来标志它们,把它们看作是与观念不同的东西,这就是所谓的“事物”。然而,观念就是事物,事物就是观念,两者实际上是一回事。例如樱桃是由红色、酸味等感觉观念组合而成的,物就是观念的集合。
巴克莱意识到人们肯定会对他的唯心主义观点提出批评,所以他预先就准备好了答辩。如果物是观念的集合,那不等于说我们是在吃观念、穿观念、用观念吗?!倘若如此,一切都将变成虚幻的存在,而没有客观实在性了。巴克莱辩解道,他之所以用“观念”而不用“事物”,是为了反对心外有物的唯物主义。如果你明白了这个道理,那么即使使用“事物”这个概念也无不可,只不过千万不要以为它们是独立的存在。他并不是想把事物变成观念,而是想把观念变成事物,亦即消解事物的客观实在性而维护观念的客观实在性。在巴克莱看来,他的理论将使常识与哲学结合起来。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都把感知到的事物看作是真实的存在,而哲学家却认为那只是心中的现象,真实存在的是现象背后的本质。在某种意义上说,巴克莱是企图通过使现象客观化的方式来解决心物二元论的难题,以此来克服怀疑主义。
4.物质是虚无
巴克莱的非物质论是以反对“抽象观念”为基础的。既然在现实中只存在特殊、个别,而不存在普遍、一般,那么一般的“物质实体”是不存在的。“如果我们研究一下最精确的哲学家们所谓物质的实体的意义究竟何在,我们就会发见,他们承认他们在那些声音上除了附加一个一般的存在观念并连带一个它支持诸偶性的观念,并未附加什么别的意义。而在我看来,一般的存在观念,乃是最抽象、最不可思议的。”[10]巴克莱认为“物质实体”只是一个抽象的名词,是没有意义的、不可思议的抽象,因为在外部世界中根本就不存在一般的存在,而只有具体的存在即外物的存在。而物质实体并不是外界的具体事物。
中公考研,让考研变得简单!更多资料,请关注中公考研网
点这里,看更多考研真题
巴克莱反对洛克的“作为支持各种偶性的基质”的物质实体,他认为这种物质实体是无法通过感官感知的,既然我们无法感知到它,我们就不能断定它的存在。巴克莱说,他并不否认我们借感官或反省所能理解的任何事物的存在,我们用眼睛看到的事物和用手摸到的事物,都是真实地存在的,他对此丝毫也不怀疑。他唯一要否认为其存在的,乃是哲学家们所谓的“物质”或有形的实体。“物质”经常被人们理解为某种迟钝的、无感觉的、有广袤的、坚实的、有形相的、被动的实体,但是如果把广袤、形相、坚实性和运动等等可感知的观念排除出去,所谓“物质”就一无所有了。
所以按照巴克莱的观点,物质实体是一种莫须有的东西,既非实体,亦非偶性;既非精神,亦非观念;它是无活力的、无思想的、不可分的、不可动的、无广袤的、不在任何地方存在的东西。因此,“假如你愿意的话,你可以把物质一词用成和别人所用的无物(nothing)一词的意义一样,而这样一来,在你的文体中,这两个词就可以互用了。”[11]这就是说,“物质”等同于“虚无”,实际上是一种毫无必要的假设。有了这种假设就会使我们陷入怀疑主义,而没有这种假设我们一样可以说明观念的存在。“观念的产生,并无必要假设外物的存在;因为大家都承认,即使没有外物的协助,观念有时也产生出来,而且可能常常是按照我们目下所见到的秩序产生出来的”,因此“假如有外物的话,则我们不可能知道它,假如没有的话,我们亦可以有同样的理由相信我们仍会有现在所有的观念”。[ 6.巴克莱致力于非物质主义的建设是为信仰服务的,不过他利用当时机械论的物质观无法解决物质与意识之间相互关系的局限性来否定物质的客观实在性虽然是根本错误的,但是的确击中了机械论的要害。如果我们将物质和意识看作是完全不同的两类存在,那么就肯定无法解决两者的一致性问题,所以巴克莱试图以消除物质的方式来实现观念的一元论。当然,巴克莱的做法并没有摆脱机械论的局限,实际上他所根据的仍然是物质与意识完全不同的原则。另外我们也应该看到,巴克莱反对心外有物的观点不仅仅是出于宗教的原因,也有某种维护科学知识的成分。因为在他看来,洛克哲学就是由于承认心外有物而陷入不可知论和怀疑论的,这既危害了宗教信仰,同样也危害了科学。
第二部分哲学综合—— 科学技术史(选择1、2、4进行解答)1.解答:
1.牛顿力学以质点为对象,着眼于力的概念,在处理质点系统问题时,须分别考虑各个质点所受的力,然后来推断整个质点系统的运动。牛顿力学认为质量和能量各自独立存在,且各自守恒,它只适用于物体运动速度远小于光速的范围。牛顿力学较多采用直观的几何方法,在解决简单的力学问题时,比分析力学方便简单。
2.经典力学的巨大成功将对人类社会在各方面将会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一)对自然观念的影响:牛顿经典力学的成就之大使得它得以广泛传播,深深地改变了人们的自然观。人们往往用力学的尺度去衡量一切,用力学的原理去解释一切自然现象,将一切运动都归结为机械运动,一切运动的原因都归结为力,自然界是一架按照力学规律运动着的机器。这种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在当时是有进步作用的。由于它把自然界中起作用的原因都归结为自然界本身规律的作用,有利于促使科学家去探索自然界的规律。它能刺激人们运用分析和解剖的方式,从观察和实验中取得更多的经验材料,这对科学的发展来说也是必要的。但这种思维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理论思维的作用,忽视了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发展,因而又有着严重的缺陷。
(二)对自然科学的影响:牛顿经典力学的内容和研究方法对自然科学,特别是物理学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但也存在着消极影响。牛顿建立的经典力学体系以及他的力学研究纲中公考研,让考研变得简单!更多资料,请关注中公考研网
点这里,看更多考研真题
领所获得的成功,在当时使科学家们以为牛顿经典力学就是整个物理学,甚至是全部自然科学的可靠的最终的基础。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牛顿经典力学名著《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一书成为了科学家们共同遵循的规范,它支配了当时整个自然科学发展的进程。他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和原理也普遍得到赞赏和采用。牛顿研究经典力学的科学方法论和认识论,如运用分析和综合相结合的方法与公理化方法及科学的简单性原则、寻求因果关系中相似性统一性原则、以实验为基础发现物体的普遍性原则和正确对待归纳结论的原则,对后世科学的发展也影响深远。
(三)对社会科学的影响:经典力学不但对自然科学产生了很大影响,在社会科学方面,特别是对哲学和人类思想发展,也产生了重大影响。
在经典力学的直接影响下,英国的霍布斯和洛克建立和发展了机械唯物主义哲学,并由于其强大的影响力,使得唯物论从宗教神学那里争得了发言权,并在随后形成了人类历史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斗争最为激烈的一段时期。经过康德和黑格尔对辩证法和机械唯物主义的研究和发展,以及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哲学已有研究成果的吸收,结合当时科学发展成果,最终建立了唯物主义辩证法。唯物主义辩证法的建立,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牛顿经典力学体系的建立。
近现代科学和哲学是发轫于经典力学的,正是从牛顿建立经典力学开始,人类在思想观念上才开始真正走向科学化和现代化,而它对人类思想领域的影响也是极其广泛而深刻的。
2.解答:
1.环境保护有以人为本,和以自然为本的区别。
2.以人为本:希腊哲人普罗泰格拉曾说:“人是世界万物的尺度,万事万物以人所是都为是,以人所非者为非,人本精神贯能大地、穿越古今”。而所谓环境,就是指人周遭的一切事物,环境保护则是指通过人类对环境的利用,最大限度地、持久地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这是一种长久地利用资源,并且反对目前局部利益而滥用资源的一种态度。而人就是指存在着自我意识,能够思考的动物。本则是指根本。而以自然为本,就是使万物按照大自然的运行,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若以自然为本,我们只眼睁睁地看着先天上竞争较为弱势的,如熊猫、无尾熊等动物,自濒临绝种一步步走向毁灭。环境保护若能从人的价值、理性来作为出发,便是以人为本,使人类本着良知良能作出判断,发出行动,情况便会有所不同。因此,环境保护应当以人为本以及环境保护作为人类的一项活动,作为国家的一种政策,应该本着人类的良知良能来为之。同时,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乃在于人类拥有心灵、懂得思考。在远古洪荒之时,自然本出之中本无是非亦无善恶,这是一个没有创造、没有想像、更没有价值的世界。人类出现以后,文明演进,人类开始定义周遭的环境,与万世万物展开心灵的对话,鸟兽虫鱼、风云雨雪这才开始有了意义。人类因为对万物产生了情感,因此加以定义并从事保护的工作,因此环境保护事实上是因人的价值思考而生。人的心灵活动主要体现在人类拥有良知良能,“身之主宰便上心,心之属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所以良知是人所有行为判断的依据,良知是人类社会一切价值的可贵,所谓“大地无情,人类有心”,人是心灵即是一切价值之所从来,人类也将摒持着良知良能来从事着保护万物的工作。
3.而以人为本,虽然有以上种种优点,但以人为本毕竟是一种重视人、肯定人,以人的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的环保理念,而虽然人本主义精神在历史上曾起过积极作用,但由于时代的变迁,尤其是随着科技发展,以人为本已经成为了一把双刃剑,它使人过分地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这就使得这把双刃剑很容易就危及了自然也伤及了我们人类自己,所以在当今时代,我们需要把自然摆在一直到高无上的地位,而不是把自然摆在一个工具性的,中公考研,让考研变得简单!更多资料,请关注中公考研网
点这里,看更多考研真题
或是能被人所驾驭的地位之上。我们不得不在这个时候,对以人为本的这种思想进行重新的反思,我们必须认识到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什么,必须现次明确一次人对自然的态度应该是什么。我想人是自然是一部分,人必须依赖自然才能生存和发展这应该是大家的共识,纵使人类有无限的智慧,有无限的能力,他都没有办法来实现征服自然这样的野心。人对自然应该持有的态度就是:敬畏自然。我们应该理性把自然摆在一起至高无上的地位,这样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这样的态度并不是提倡我们要陌视人的利益,也并不是要牺牲人的利益,而相反的我们同样肯定人的利益,充分重视人的利益,只是我们不以人的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我方认为,这样的态度正是以自然为本和以人为本在价值层面上的根本区别。所以,以自然为本的生态理念是一个符合时代潮流的绿色生态思想,它充分认识到了自然至高无上的地位,它把整个系统内的平衡和稳定作为我们解决问题和观察问题的立足点,这就使得我们能够充分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使得我们能够摆正人对自然的态度。
4.解答:
1.“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乃是现代文明的两大支柱。“科学精神”表现于“科学方法”与“科学思维”。从“发生意义”来说,由于人们先欲认识或了解客观世界,便不得不开始思维,而“科学思维”基本上是一种调“合理化”的思维。除了“思维”之外,研究者还必须考虑处理事物的合理方法,从而遂渐形成所谓“科学方法”的问题。
“人文精神”表现于“人文关怀”与“人文主义”。在最广义上说,“人文关怀”的出发点是美化人类的生活方式、提升人类的福祉、确定价值的规范及追求人生的意义等。“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并不是对立的,因为无论是人类的福祉,或是价值的规范,最终总是离不开“科学精神”的“合理化”活动,而“合理化”的要求正是“科学精神”的本质。
2.在哲学上,科学主义是指由于科学的过分膨胀而导致的对科学的工具价值和科学原则的无限扩张,以至视科学为万能。“作为意识形态的科学主义是一种将科学当作信仰的立场,它将科学的有限原则推广为普遍有效,认为它能解决一切领域的一切问题;同时,科学主义作为信仰,它又被预设为普遍真理,是不容出错的永恒的理论”。科学主义应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强调科学知识是人类知识的典范,用它可以解决人类所面临的所有问题,世界的一切,包括生命、情感、思想、精神等,迟草都可以化约为科学认识的范围与对象;第二,科学的方法万能,应该用于包括人文科学在内的所有知识领域,强调只有科学方法才是认识世界(包括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唯一正确和有效的方法。科学主义“是那种把所有的实在都置于自然秩序之内,并相信仅有科学方法才能认识这种秩序的所有方面(即生物的、1社会的、物理的或心理的方面)的观点”。
科学主义的思维方式是实体还原论,它试图寻找一种足以说明一切的实体和唯一的因果关系。这种实体还原的方式本质上是一种机械决定论。在认识论上,它表现为机械的客体中心论或机械的反映论,认为认识就是对客体的直观和机械的反映,忽视主体和社会文化传统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在社会历史观上,表现为社会实体论和经济或技术决定论,把复杂的社会现象还原为单一的本原决定关系,依据社会决定个人、经济或技术决定社会群体的线性模式制造出单一的社会进化规律;在价值观上,表现为生物学主义和“物质主义”,认为人行动的目的就在于满足动物本能的需要;在科学方法论上,则表现为用自然科学的方法取代人文社会科学的方法。
3.人文主义的基本思想是:以人为中心,肯定人的自身价值和存在利益;反对禁欲主义,主张人应当追求现世幸福;提倡人的全面发展和自我实现。在人文主义的演变过程中,它始
中公考研,让考研变得简单!更多资料,请关注中公考研网
点这里,看更多考研真题
终强调对人本身的研究,始终关注人在历史中的主体地位认为人高于一切。“每个人在他或她自己的身上都是有价值的——我们仍用文艺复兴时期的话,叫做人的尊严——其他一切价值的根源和人权的根源就是对此的尊重”。因而,人的存在超越物质的存在,人的精神状况超越人存在的物质基础,人是万物之本。它倡导以人为本,主张尊重人(尤其是个人)的价值、尊严和权利,它曾经和科学主义一起,无情地审判了那种以神(上帝)为本位的宗教神学以及反人性的封建宗法制度,极大地激励了人类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当代人文主义坚决主张科学的出发点和归属点应该是也只能是人,科学必须有利于社会进步和人类幸福。
4.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的冲突、抗衡,成为现代思想文化发展的基本矛盾和动力,既丰富和激发了人类文化,也造成了科学与文化前所未有的割裂和对立。科学主义以科学、学问、技术理性为中心,人文主义以人化、人本、人道为中心。它们是人类文明之树上的两颗灿烂的果实,是一对孪生姐妹。通过回顾20世纪哲学思潮的发展与演变,我们可以发现这对孪生姐妹并没有“和睦相处”。可以说,20世纪哲学思潮的历史,是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相互冲突、碰撞、矫正、制衡,此起彼伏的二重奏。人文主义偏重人、主体、人生、主观、个体存在、自由意志、价值、直觉、体验、情感等,与之正好相对,科学主义则侧重物、客体、自然、客观、普遍规律、因果决定、知识、逻辑、实证、理性等。二者关注焦点的差异既显示出各自的长处和优势,也是其不足和缺憾之所在。诚如J.S.赫胥黎爵士所言:“科学的心理的害处是理智主义和缺乏对于它种经验的价值的鉴识和推重,过度着重行动而轻视存在和感觉。人文主义心理容易陷入的害处是轻视那种慢而无误的归纳和实验方法,对于自然的事实和法则默然无知,不一步一步地工作而相信从幻想的捷径可以达到成功。”
本内容由中公考研辅导老师整理,获取更多中国人民大学考研专业课资料、专业课辅导、高分学长考研经验,请关注中公考研网。
中公考研,让考研变得简单!更多资料,请关注中公考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