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历史上的11大核危机
揭秘历史上11大核泄漏事故
1986年4月26日凌晨1时23分,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4号反发生爆炸。8吨多强辐射物质混合着炙热的石墨残片和核燃料碎片喷涌而出。核泄漏事故后产生的放射污染相当于日本广岛原子弹爆炸产生的放射污染的100倍。事故发生20天后,核反应堆中心的温度仍然高达摄氏270度。事故造成致癌死亡人数10倍于联合国作出的官方估计,全球共有20亿人口受切尔诺贝利事故影响,27万人因此患上癌症,其中致死9.3万人。专家估计,消除这场浩劫的影响最少需要800年。
1961年7月4日,苏联海军最富核威慑作用的“K-19号”核潜艇在挪威沿岸北大西洋海域举行秘密军事演习时艇身密封装置突然发生漏气现象,反应堆过热,随时可能发生爆炸。
当时“K-19号”核潜艇正好处于北约组织在挪威的一座大型军事基地附近,当时又是冷战高峰期,潜艇一旦发生核爆炸,将摧毁整个北约基地,并将促使北约动用核武器向苏联进行报复。
为了避免发生核战争,时任“K-19号”核潜艇指挥官的尼古拉·扎捷耶夫立即召集几十名年轻水手到核反应堆舱完成维修工作,其中就包括普通水兵尼古拉·巴塔列夫。经过两个小时的紧张作业,这群年轻的水兵终于将核反应堆的温度降到操纵台可控温度范围内,避免了爆炸事故。
由于这些水兵在核辐射和气溶胶极高的环境中时间过长,事后几天至数周内,共有8名水兵牺牲,还有14人回国不久后死去。尼古拉·巴塔列夫随潜艇上岸后,接受了住院治疗并随后退役,至今生活在俄罗斯下塔吉尔地区。
1970年12月18日加卡平地核事故。在巴纳贝利核实验过程中,美国内华达州加卡平地地下一万吨级当量核装置发生爆炸,实验之后,封闭表面轴的插栓失灵,导致放射性残骸泄漏到空气中。现场6名工作人员受到核辐射。
巴西戈亚尼亚铯-137事件 Goiania Accident, September 13, 1987 在巴西的大城市戈亚尼亚,发生过一起放射性事故,可评判使用放射源的恐怖行动可能发生的后果。一家私人放射治疗研究所乔迁,将铯-137远距治疗装置留在原地,未通知主管部门。两个清洁工进入该建筑,将源组件从机器的辐射头上拆下来带回家拆卸,造成源盒破裂,产生污染:14人受到过度照射,4人4周内死亡。约112000人接受监测,249人发现受到污染。数百间房屋受到监测,85间发现被污染。整个去污活动产生5000m3放射性废物,社会影响之大,以致在戈亚尼亚的一个建有废物处置库的边远乡村,把象征放射性的三叶符号做成村旗。
1977年,捷克斯洛伐克(现在的斯洛伐克)Jaslovské Bohunice的Bohunice核电站发生事故。当时,核电站最老的A1反应堆因温度过高导致事故发生,几乎酿成一场大规模环境灾难。A1反应堆也被称之为“KS-150”,由前苏联设计,虽然独特但并不成熟,从一开始就种下灾难的种子。
A1反应堆的建造开始于1958年,历时16年。未经验证的设计很快就暴露出一系列缺陷,在投入运转的最初几年,这个反应堆曾30多次无缘无故关闭。
1976年初,反应堆发生气体泄漏事故,导致两名工人死亡。仅仅一年之后,这座核电站又因燃料更换程序的缺陷和人为操作失误发生事故,当时工人们居然忘记从新燃料棒上移除硅胶包装,导致堆芯冷却系统发生故障。排除污染的工作仍在继续,要到2033年才能彻底结束。
1961年1月3日发生在美国的核事故是最为早期的大型核电站事故之一,当时的蒸汽爆发和熔毁导致1号固定式小功率反应堆的3名工人死亡。这座反应堆位于爱达荷州瀑布市西部大约40英里(约合60公里)的国家反应堆试验站,采用单一大型中央控制棒,现在已经废弃。
在对反应堆进行维护时,工作人员需要将控制棒拔出大约4英寸(约合10厘米),但这项操作最终出现可怕故障。控制棒被拔出了26英寸(约合65厘米),导致核反应堆进入临界状态,随后发生爆炸并释放出放射性物质,共造成3名工人死亡。其中一名工人被屏蔽塞钉在反应堆所在建筑的屋顶上。当时释放到环境中的核裂变产物达到1100居里左右。虽然地处爱达荷州偏远的沙漠地区,但辐射造成的破坏并未有所缓解。在其中一幅照片中,起重机正从安全壳建筑中吊出遭到破坏的反应堆芯。
1979年3月28日,美国宾夕法尼亚州萨斯奎哈河三哩岛核电站的一次严重放射性物质泄漏事故。
1957年前苏联Kyshtym核事故。事故当时造成70-80吨核废料发生爆炸并散播至8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
1957年10月10日,英国的原子弹燃料基地温德斯格尔工厂由于反应堆心过热,导致燃料起火。导致整个系统完全失去了控制。幸运的是,反应堆没有爆炸。受到的辐射都不怎么严重。
1968年1月21日图勒核事故。由于舱内起火,美国一架B-52轰炸机的机组人员被迫作出弃机决定。B-52轰炸机最后撞上格陵兰图勒空军基地附近的海冰,导致所携带的核武器破裂,致使放射性污染物大面积扩散。
1999年9月30日,日本东海村JCO公司的一座铀转换厂由于人为错误以及严重违背核安全原则,发生了核临界事故。放射性污染仅限于厂区内。(发展论坛)
【延伸阅读】七招应对“地震恐惧症”
日本发生大地震以及随之引发核泄漏事故以来,对我国一些地方的民众心理产生影响。记者从辽宁省沈阳市精神卫生中心获悉,近几日该中心心理咨询热线电话铃声响个不停,对此心理医生提醒患有“地震恐惧症”的市民:灾难面前莫恐慌,强健心理保健康。
沈阳市民王淑梅是一个非常开朗健谈的人,工作也很努力,经常被同志称为“工作狂”。最近几天,她突然变得很烦躁,经常找理由不上班,买了好多的食品和盐、海苔、矿泉水、防辐射衣服、口罩等物品放在家里,其他地方一概不去。本来擅长上网的她,现在连电脑都不碰,连家人都受到限制,不让孩子上学、不让爱人上班,不让他们用电脑,不让自己和家人接触可能有辐射的东西,总是担心随时发生地震,担心受到任何辐射。
沈阳市精神卫生中心心理医生梁光明告诉记者,最近一周,类似于王女士这种处于“恐惧状态”的人并非个例。日本地震后,由“核辐射”引起的心理恐慌正在困扰一部分人,甚至对一些人造成了心理上的地震,导致了一些不合适的行为,增加了潜在心理疾病的可能性。为了应对这类不良倾向,梁光明支七招予以破解:
一是要从正规渠道了解相关信息。相关权威部门要在第一时间通过媒体等渠道进行相关知识的解读与宣传教育,避免人们误信非正规渠道而来的传言和谣言,以讹传讹,加重恐慌氛围,以至产生不恰当的应对方式。
二是每个人要了解,在灾难面前的恐慌心理是正常的情绪反应,有助于提高身体防御能力,是有益于心理健康的。每个人都会有情绪反应,由于每个人的心理防护能力不同,一般持续1周到1个月不等,随着时间会慢慢趋于平静,所以不必阻抗这种情绪。
三是了解与学习正确的防护知识与信息,进行科学的预防,避免过度防护,甚至带来副作用。
四是注意日常心理防护能力的培养与提高。要保证充足的睡眠,规律的饮食,进行适度的锻炼,丰富业余生活,转移注意力,与家人、朋友、同事多进行沟通交流,彼此给予相互支持,增强信心,减少灾难对心理造成的冲击。
五是对于一些心理防御能力较弱的群体要进行特殊引导,这些群体主要是青少年儿童、老年人、患有心理疾病的人群、既往经历过灾难事件的人群,由于这些人群对于相关信息的真实正确性识别评价能力较差,会更容易受到心理影响,所以要尽量在这些人群面前减少相关问题的讨论,必要时减少这些恐慌信息的透露,注意他们的情绪变化,由具有权威形象的人给予适度引导。
六是对于经过自身调节仍然不能缓解焦虑紧张情绪,并且已经严重影响到日常工作、生活的人,建议进行心理咨询,寻求专业人员帮助,避免带来继发疾病影响。
七是对于亲历过地震的归国人员,建议家属多给予陪伴,增加安全感,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主动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以减少心理上的阴影,尽快从此情绪中解放出来。(
第二篇:2011年日本核危机
2011年日本核危机:概述
2011年03月11日,地震和海啸袭击日本北部,造成了切尔诺贝利灾难以来最严重的核危机。位于东京以北170公里的福岛第一核电站三座运行反应堆在被地震切断场外电又被海啸淹没后备电源之后失去了维持冷却系统的所有电源,堆芯开始熔毁。随后的一系列爆炸和火灾导致放射性气体向外界释放。
电厂周围至少有80,000人疏散。截至七月,(地震海啸造成的)死亡和失踪人数超过22000。东京的自来水中检测到放射性物质,蔬菜,茶叶和牛肉等农产品也不能幸免。
地震几天后的爆炸损坏了一个反应堆的安全壳,另外两个也可能已被破坏,尽管电站所有者东京电力公司表示大部分核燃料都还包容在内部,没有发生更灾难性的“中国综合征。“ 今年4月,日本将事故等级从5级提高到了最严重的7级,与1986年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同级,意味着核事故对人与环境的影响可能巨大而久远。尽管目前从福岛第一核电站泄露的放射性物质总量只相当于切尔诺贝利的10%,但官方表示长远来看从福岛辐射释放的放射性物质可能超过1986年。
十二月,首相野田佳彦宣布已恢复对福岛第一核电站反应堆的控制,意味着切尔诺贝利事故以来世界最严重的核灾难的结束。野田表示,政府现在将重点放在移除反应堆内的核燃料,打开受损的反应堆并最终拆除电站,这一过程预计至少需要四十年完成。
但对于许多福岛居民来说,危机远未结束。超过160,000人仍然流离失所,即使政府取消了一些社区的撤离命令,许多人仍拒绝回去。许多专家仍然怀疑政府关于核电站处于相当于“冷停堆”的稳定状态的说法,担心官员宣布胜利,只是在平息民愤。
福岛的危机对日本的整体能源政策产生了巨大影响:今年五月,被指缺乏领导力的日本首相菅直人 说日本将放弃建造新的核反应堆,说他的国家需要“零开始“创建一个新的能源政策,应更大程度地依赖可再生能源以及节能。
六月,关于事故当天泄露的辐射量可能是最初发布的数据的两倍以上的传言进一步削弱了核工业和政府的公信力。7月,菅直人进一步表示日本应该减少并最终消除其对核能的依赖,说福岛事故已经证明该技术的危险。
八月菅直人被迫辞职,取而代之的是野田佳彦,他采取更亲核的立场。
在一些采访和公开声明中,部分现任和前任政府官员都承认,日本当局涉嫌隐瞒核事故的不利信息并否认事实。一些人称这样做的目的是防止日本国内混乱和减小损失,同时避免公众质疑政治上强大的核工业。由于核电站继续释放辐射,其中一些已经进入国家的粮食供应,官方淡化事故范围和潜在健康风险的活动致使民怨越来越大。
第三篇:浅谈中国与朝鲜、伊朗核危机
浅谈中国与朝鲜、伊朗核危机
学院:经济学院
班级:经济0903 姓名:马芯蕾
学号:20091385
核,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个陌生而又不陌生的词的词。说它陌生,是因为就现在而言,我们作为一名学生,无法从理论或更深层次去理解和解释它,我们对于它的认识只限于感性。说他不陌生,是因为初于对于它的甚多感性,如媒体报道等,让我们对他充满好奇,而总有一个疑惑,为什么核竟能影响中国甚至世界?我在这也只能说是“浅谈”而已。
核,可以看成是一种新能源(新能源又称非常规能源。是指传统能源之外的各种能源形式。指刚开始开发利用或正在积极研究、有待推广的能源,如太阳能、地热能、风能、海洋能、生物质能和核聚变能等),即核能。核能是通过转化其质量从原子核释放的能量,符合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的方程E=mc^2;,其中E=能量,m=质量,c=光速常量。核能的释放主要有三种形式:(1)裂变能,重元素(如铀、钚等)的原子核发生分裂时释放出来的能量;(2)聚变能,由轻元素(氘和氚)原子核发生聚合反应时释放出来的能量;(3)原子核衰变时发出的放射能。核能涉及到核燃料循环、核能的军事应用及和平应用等。
核能利用有利有弊。核能源具有污染少、储量大的特点,被利用在多个领域,如核发电,军事,食品生产、制药等。它对于解决当今世界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和资源(特别是化石能源)枯竭问题,由能源引发的战争有着重要意义。
当今世界,核被更多的国家运用于军事领域。核武器应运而生。它是利用能自持进行核聚变或聚变反应释放的能量,产生爆炸作用,并具有大规模杀伤破坏效应的武器的总称。核武器爆炸时释放的能量,比只装化学炸药的常规武器要大得多。而且核反应过程非常迅速,微妙级的时间内即可完成。因此,在核武器爆炸周围不大的范围内形成极高的温度,加热并压缩周围空气使之急速膨胀,产生高压冲击波。地面和空中核爆炸,还会在周围空气中形成火球,发出很强的光辐射。核反应还产生各种射线和放射性物质碎片;向外辐射的强脉冲射线与周围物质相互作用,造成电流的增长和消失过程,其结果又产生电磁脉冲。这些不同于化学炸药爆炸的特征,使核武器具备特有的强冲击波、光辐射、早期核辐射、放射性沾染和核电磁脉冲等杀伤破坏作用。核武器的出现,对现代战争的战略战术产生了重大影响。
然而,当核被不正确的利用于军事或被某些国家以不正但理由进行研究时,核危机产生了。
中国历史上的五次核危机如下: 第一次:1950-1953年朝鲜危机
1950年10月25日,我志愿军入朝参战。美军节节败退,“联合国军”最高统帅麦克阿瑟为挽救败局,亲自建议杜鲁门总统动用原子弹,企图遏制中朝军队的进攻。杜鲁门于7月1日下令秘密在关东地区部署原子弹部件,后因顾忌苏联的力量,杜鲁门拒绝了麦克阿瑟的请求。
第二次:1955年金门马祖危机
1955年1月18日,我军解放一江山岛,国民党军队全部撤逃,美国认为中共将对金门、马祖发起总攻,担心美国可能会卷入一场规模更大的战争之中。对此,美国采取了两手策略,首先向中国发出核威胁,另一方面,美国又试图说服蒋介石主动撤出金门、马祖而固守台湾。1955年4月23日,周恩来在万隆会议的八国代表团团长会议上发表了重要声明:“中国人民同美国人民是友好的。中国人民不要和美国打仗。中国政府愿意同美国政府坐下来谈判,讨论和缓和远东局势。”这个声明给缓和台海局势带来了转机。4月26日,杜勒斯表示将与北京 就停火举行会谈,至5月中旬炮击完全停止,台湾海峡恢复平静。
第三次:1958年炮击金门危机
1958年8月23日晚6时30分,中国人民解放军以猛烈炮火轰击大小金门等岛屿,岛上国民党三位副司令当即被炸死。此时,美国又一位次举起了“核大棒”。决定向台湾提供导弹、登陆艇,准备承担台湾空防,并作好打击中国大陆目标的准备,由驻关岛的战略空军B-47轰炸机负责投弹。1958年9月4日,美国务卿杜勒斯又一次力促对中国使用核武器。
面对威胁,中国不吃这一套,9月8日,毛泽东主席在最高国务会议上说:“美国侵略者的这一套,只能去征服那些时刻准备向美国原子弹、氢弹投降的机会主义者。”与此同时,艾森豪威尔犹豫不决,态度先硬后软,借口会招致苏联的报复,称“对任何地区问题都不想使用核武器”,转而反对使用核武器。
这次危机得以化解的最重要的原因,是9月底10月初毛泽东和中央意识到美国迫蒋介石放弃金马的意图是制造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的局面,于是重新考虑了立即解决金马问题的利弊得失,做出了暂不收复金马的决策。以后金门炮击打打停停,或暂停炮击一周,或暂停炮击两周,或逢双日不炮击,步降温,至10月25日,历时64天的金门炮战终于告一段落。
第四次:1963年欲对中国核设施的“绝育手术”
中国于1955年初决心研制原子弹,而冷战时期一贯敌视中国的美国一直密切注视中国研制原子弹的情况。1963年1月22日,肯尼迪在国家安全会议上强 调,禁止核武器试验条约的重点就是对付中国。研究了单独破坏中国核武器计划的行动计划,其中包括对罗布泊试验场等目标由美国实施公开的常规空中轰炸,或由蒋军实施空中轰炸,或实施秘密的地面袭击,或空投特种兵破坏。在制定的美苏联手行动计划中,据透露,就有这样一种建议: 一架美国轰炸机和一架苏联轰炸机,一起飞到罗布泊上空各自投下一枚炸弹,其中一枚是核弹。
随着中国的核武器计划高速向前推进。1964年10月16日下午3点,位于塔高103米处的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终于爆炸成功。
第五次:1969年中国面临“外科手术式核打击”
1969年3月2日、15日、17日中苏先后在珍宝岛发生了三次较大规模的武装冲突,这是中苏两国矛盾长期摩擦并由苏方挑起的一个冲撞点。由于苏方损失较多,苏联领导层反应十分强烈。准备动用在远东地区的中程弹道导弹,携带当量几百万吨级的核弹头,对中国的军事政治等重要目标实施“外科手术式核打击”。出于美国全球战略利益和发生大规模核战争的严重后果,在其中发挥了巨大的“劝和”作用。10月20日,中苏边界谈判在北京举行,由珍宝岛事件引发的紧张对峙局势开始缓和。
当今世界上备受关注的核危机主要是朝鲜核危机和伊朗核危机。
朝鲜核危机:
朝鲜核危机,是指朝鲜半岛因为朝鲜恢复核项目而引发的紧张局势。朝鲜于1974年加入国际原子能机构,随后于1985年加入《不扩散核武器条约》,1992年签订《保障监督协定》,接受国际原子能机构的监督并多次接受其核查。由于朝鲜认为美韩的补偿措施未能到位。2006年10月9日悍然进行了核试验。造成了朝鲜半岛的局势出现了危机,延续至今日。
中国在朝鲜核危机方面采取比较主动积极的态度,积极召开六方会谈,在第二阶段会谈取得显著成果,与会各方一致通过《第四轮六方会谈共同声明》,其 中在该声明第一条中,朝方承诺:放弃一切核武器及现有核计划。在第二天,朝鲜外务省又发表声明:在朝鲜重新加入《不扩散核武器条约》(NPT)前,美国应该向朝鲜提供轻水反应堆。而美方表示:在朝鲜放弃核武器、重返《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并履行安全保障措施协定前,任何国家都不能与其开展轻水反应堆等核合作。
我认为,作为大国,中国不仅要在国际舞台上尽到责任,更重要的是要能够认清并保护本身的核心国家利益。在朝鲜核危机问题上,尽大国责任和保护核心国家利益具有高度的一致性。朝鲜半岛的无核化几乎是这个区域内所有国家的利益。现在,危机已经酿成,中国是否能够改变以往的被动立场,掌握主动权来解决朝鲜半岛核危机问题,这既是对中国能否捍卫核心国家利益的考验,更是中国能否尽到大国责任的考验。
伊朗核危机:
20世纪50年代,伊朗开始了核能源开发活动,并在当时得到美国及其他西方国家的支持。1980年美伊断交后,美国曾多次指责伊朗以“和平利用核能”为掩护秘密发展核武器,并对其采取“遏制”政策。国际原子能机构也多次就伊朗核问题作出决议,2010年6月,安理会通过“史上最严厉”制裁伊朗方案。这就是伊朗核问题。
中国支持维护国际核不扩散体系,维护中东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主张通过外交谈判和平解决伊朗核问题。中国希望有关各方加大外交努力,维持和推进对话与谈判进程,寻求全面、持久、妥善解决伊核问题的办法。中国愿与国际社会一道,积极参与有关外交努力,为推动通过外交谈判和平解决伊核问题发挥建设性作用。
核危机的出现是多方面原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归根到底是国际竞争和维护本国利益的产物。
在错综复杂的国际关系中,各国都在尽力维护自己的国家利益,而军事保证是不会可缺少的,在核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核武器的研制成了各国最好的选择。尽管通过第二次世界大战,我们都见识了核威力并吸取了教训,进而制定了相关条约,阻止核扩散,维护世界和平。但是,初于国家利益,各国研制核武器是不能从后根本上杜绝的。这一点是我们不难看出的,其中还不乏一些潜在的原因。
似乎,美国和西欧国家更关心防止核扩散的问题。实际上,防止核扩散的关键恰恰在美国。回顾冷战结束以来,美国当时超强的实力缺乏制约,军事上是想打谁就打谁,多次威胁要对一些不听话的中小国家使用核武器,这就让很多国家深切感觉到不安全。特别是伊拉克战争以后,人们看清了,伊拉克之所以亡国,并不是因为它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恰恰是因为它没有!所以当时很多国家开始不惜代价研发核技术以求自保。这个祸乱的根子是美国人种下来的,也只有他能消除。
除了这些主权国家之外,现在参与核扩散的还有很多恐怖组织,比如基地组织的网站上曾经刊登过一份长达80页的核武器制造手册。现在即便是普通人也有可能利用一些放射性的材料制造我们俗话所说的“脏弹”,就是靠制造放射性污染达到恐怖主义的目的。恐怖主义泛滥的一个重要根源就是美国在全球范围内推行霸权主义和双重标准。所以说要彻底解决核扩散的问题,美国必须真正反思和改变它的对外政策,没有这一点,其他权宜之计最终都是无效的。我认为,现在提出一些对策是很有必要的。当然,也只是个人观点。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全球化趋势的不断扩大,中国面对无论国内或国际核危机,都应充分发挥其大国效应,妥善处理国内和国外的核危机问题。
在国内,核能源是要不断开发和利用的。其在军事领域的应用与研究要严格遵守国际条款。以维护本国利益为最高目的。
在国际,自朝鲜、伊朗核问题演变为核危机至今,中国从国家最高领导人到外交大使,政府官员都善于在中朝、中伊之间、国际组织,对外交往,跨国活动等不同的场合开展外交斡旋,在大国利益交织中努力寻求一种平衡。中国在核危机中采取斡旋战略原因是极为复杂的。首先是缘于国际大背景,冷战后国际局势整体趋缓,世界文明的共存共荣,国际社会要求中国担负大国应有的责任。
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出席在联合国总部举行的安理会核不扩散与核裁军峰会,胡锦涛表明了中国在反对核扩散、推进核裁军上的5点主张:第一,维护全球战略平衡和稳定,积极推进核裁军进程;第二,放弃以首先使用核武器为基础的核威慑政策,切实减少核武器威胁;第三,巩固国际核不扩散机制,防止核武器扩散;第四,充分尊重各国和平利用核能的权利,积极开展国际合作;第五,大力加强核安全,切实减少核风险。
应该说中国的五点主张抓住了问题的要害和解决问题的关键。核问题之所以会演变成为一个世界性的安全危机,根本的原因是国家抱着核大棒不舍得撒手,动不动就威胁要对别人使用核武器,要把自己的绝对安全建立在别人都不安全的基础上,所以中国首先提出要积极推进核裁军,放弃以首先使用核武器为基础的核威慑政策,这个针对性是非常强的。
同时,中国的主张又是一个非常均衡的主张,我们不仅强调核裁军的重要性,也强调要防止核武器扩散。另外,我们还专门指出各国和平利用核能的权利必须得到充分尊重,这就照顾到了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当然,更要各国共同努力,一起真诚合作。
如果这五点主张得以实现,核技术就不会变成传说中从瓶子里放出来的“魔鬼”,威胁人类的生存;健康发展的核技术将成为人类度过能源危机、开拓发展新路的“诺亚方舟”。
第四篇:历史上经典战例
经典战例
扬我军魂的血战:武汉会战之万家岭大捷
>> 详细内容■本报记者 辛士红2009-08-05 00:00:00抗美援朝:巩固新生红色政权的奠基之战■本报记者 徐文耀 通讯员 侯瑞2009-08-03 00:00:00解放一江山岛——历史的回音激荡海天2009-07-20 17:09:31抗美援朝战争第五次战役2009-07-20 17:08:27抗美援朝战争第四次战役2009-07-20 17:07:43抗美援朝战争第三次战役2009-07-20 17:06:49抗美援朝战争第二次战役2009-07-20 17:05:55抗美援朝战争第一次战役2009-07-22 10:49:35中国人民志愿军坑道作战2009-07-20 17:10:24上甘岭战役2009-07-20 16:59:41金城战役2009-07-22 10:48:08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杭州纪实2009-07-22 10:48:52解放战争时期经典之役:大同集宁战役2009-07-22 10:48:52毛泽东将华野军事交粟裕负责后第一仗:宿北战役屈怡 郭志 陶立民2009-07-22 10:48:52解放军经典战术之重兵合围杨伍荣 侯兴福2009-07-22 10:48:52西南边疆最大的一次追歼战:滇南战役2009-07-22 10:48:52石家庄战役2009-07-22 10:48:52辽沈战役2009-07-22 10:48:52平津战役2009-07-22 10:48:52淮海战役2009-07-22 10:48:52渡江战役2009-07-22 10:48:52扬我军魂的血战:武汉会战之万家岭大捷2009-07-22 10:48:08国军上高之战歼日军16000余人2009-07-22 10:48:08中日对决长江口:一战以来最激烈的海空大战2009-07-22 10:48:08抗战经典战例:东坞岭大捷2009-07-22 10:48:08蒋家河口战斗:新四军抗日第一仗2009-07-22 10:48:08衡阳保卫战2009-07-22 10:48:52长城抗战2009-07-22 10:48:52百团大战2009-07-22 10:48:52徐州会战2009-07-22 10:48:52桂南会战2009-07-22 10:48:52淞沪会战2009-07-22 10:48:52太原会战2009-07-22 10:48:08北伐战争2009-07-22 10:48:08护国战争2009-07-22 10:48:08护法战争2009-07-22 10:48:08中原大战蒋冯阎战争2009-07-22 10:44:43豫湘桂作战2009-07-22 10:44:43武汉保卫战2009-07-22 10:48:08中央苏区第一次反“围剿”2009-07-22 10:48:08中央苏区第二次反“围剿”
经典战例 扬我军魂的血战:武汉会战之万家岭大捷
>> 详细内容2009-07-22 10:46:06中央苏区第三次反“围剿”2009-07-22 10:46:06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2009-07-22 10:47:00第一次长沙会战2009-07-22 10:46:06第二次长沙会战2009-07-22 10:46:06第三次长沙会战2009-07-22 10:44:43“七七”卢沟桥抗战2009-07-22 10:44:43“一·二八”抗战2009-07-22 10:46:06中日甲午战争2009-07-22 10:46:06第二次鸦片
战争2009-07-22 10:46:06第一次鸦片战争2009-07-22 10:04:09清军收复新疆战争2009-07-22 09:51:30中法战争2009-07-22 06:03:06胡服骑射的终结:评八里桥之战2009-07-22 09:51:39太平天国农民战争2009-07-22 06:02:331619年的辽东战役2009-07-22 06:03:06让明朝最终灭亡的一役:松山之战2009-07-22 06:03:06让南宋最终灭亡的海战:崖山海战2009-07-21 10:42:05宋金采石之战2009-07-21 10:42:05白登之战2009-07-22 06:02:33盛唐时期中国与大食之战2009-07-22 06:03:06井陉之战2009-07-22 09:50:50官渡之战2009-07-22 09:50:50淝水之战2009-07-22 09:50:50长平之战2009-07-22 09:50:50桂陵:马陵之战2009-07-22 09:50:50柏举之战2009-07-22 06:02:33成吉思汗布哈拉之战:军事史上最大胆的突袭2009-07-22 06:02:33成吉思汗西征(1219年~1231年)2009-07-21 16:15:41纳尔瓦桥头堡之战2009-07-21 16:07:55史上脆弱的空降作战:维亚济马战役(下)2009-07-21 16:05:23史上脆弱的空降作战:维亚济马战役(上)2009-07-21 16:04:24二战中最激烈的山地战:血战卡西诺2009-07-21 15:56:011940英意非洲克仑会战2009-07-21 15:54:43克里特岛空降战2009-07-21 15:53:33库尔斯克大会战2009-07-21 15:52:35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场海战:美日莱特湾海战2009-07-21 15:50:36马来海战2009-07-21 15:49:44敦刻尔克大撤退2009-07-21 15:48:52不列颠之战2009-07-21 15:47:51巴尔干战局
经典战例 扬我军魂的血战:武汉会战之万家岭大捷
>> 详细内容2009-07-21 15:47:10巴布亚半岛战役2009-07-21 15:46:37北非战局2009-07-21 15:46:03阿莱曼战役2009-07-21 15:45:10德波战争2009-07-21 15:44:29菲律宾战役(1941~1942)2009-07-21 15:43:41苏德战争2009-07-21 15:42:53北非登陆战役2009-07-21 15:42:05布干维尔岛战役2009-07-21 15:41:28法国战局2009-07-21 15:40:44律宾战役(1944~1945)2009-07-21 15:39:40吉尔伯特群岛战役-战略进攻的揭幕战2009-07-21
15:36:19冲绳岛战役2009-07-21 15:35:35突尼斯战役2009-07-21 15:35:02吕宋岛战役2009-07-21 15:34:27马来亚战役2009-07-21 15:33:46缅甸战役2009-07-21 15:33:09苏联入侵阿富汗战争2009-07-21 15:32:24印度支那人民抗法战争2009-07-21 15:31:47埃塞俄比亚抗意
战争2009-07-21 15:30:49苏俄内战和外国武装干涉2009-07-21 15:30:03诺曼底登陆战役(1)2009-07-21 15:29:31意大利南部战役2009-07-21 15:28:36菲律宾战役(1944~1945)2009-07-21 15:27:57缅甸战役2009-07-21 15:26:41察里津保卫战2009-07-21 15:26:08俄波战争(1920)2009-07-21 15:25:37西班牙内战2009-07-21 15:24:55加泰罗尼亚战役2009-07-21 15:24:14马德里保卫战2009-07-21 15:23:21俄军1916年夏季进攻战役2009-07-21 15:22:46俄军1917年6月进攻战役2009-07-21 15:22:03凡尔登战役2009-07-21 15:21:20马恩河战役2009-07-21 15:20:03索姆河战役2009-07-21 15:20:37日德兰海战2009-07-21 15:19:17东普鲁士战役(1914)2009-07-21 15:14:33新几内亚战役2009-07-21 15:13:16马来亚战役2009-07-21 15:12:35马恩河战役2009-07-21 15:10:57海湾战争地面战
经典战例 扬我军魂的血战:武汉会战之万家岭大捷
>> 详细内容2009-07-21 15:03:32南斯拉夫苏捷什卡战役2009-07-21 14:47:56美国南北战争:南北军狙击手的巅峰对决2009-07-21 10:42:05冷兵器时代的战争:欧洲古代八大战役2009-07-20 17:25:36以色列叙利亚贝卡谷地空战85:0是神话?2009-07-20 17:22:221978年越南入侵柬埔寨2009-07-20 17:21:09海湾上空的鹰群:两伊战争制空权争夺(2)2009-07-20 17:18:35海湾上空的鹰群:两伊战争制空权争夺(1)2009-07-20 17:14:53印度巴基斯坦1971年朗格维尔战役2009-07-20 17:13:23罗斯巴赫会战2009-07-20 17:11:58坎尼会战2009-07-20 17:11:07阿贝拉会战2009-07-20 16:58:4420世纪最著名的六次大空战:贝卡谷地空战2009-07-20 16:57:2320世纪最著名的六次大空战:碧空上的“米格走廊”2009-07-20 16:54:0820世纪最著名的六次大空战:库尔斯克空战2009-07-20 16:52:4920世纪最著名的六次大空战:库班空战2009-07-20 16:52:1320世
纪最著名的六次大空战:不列颠空战2009-07-20 16:51:3820世纪最著名的六次大空战:诺门坎空战2009-07-20 16:50:48马尔维纳斯群岛海战2009-07-20 16:49:53两伊战争2009-07-20 16:49:05第五次中东战争2009-07-20 16:48:16第四次中东战争2009-07-20 16:47:05第三次中东战争2009-07-20 16:46:20第二次中东战争2009-07-20 16:44:52第一次中东战争2009-07-20 16:43:45印度巴基斯坦历史上的三次战争2009-07-20 16:42:08马岛经典战役:“飞鱼”击沉“谢菲尔德”2009-07-20 16:41:10海湾战争地面战2009-07-20 16:39:47奥斯特里茨会战2009-07-20 16:38:59爪哇战役2009-07-20 16:38:27索姆河战役2009-07-20 16:37:38诺曼底登陆战役(2)2009-07-20 16:36:38马绍尔群岛战役2009-07-20 16:35:54奠边府战役2009-07-20 16:35:19阿莱曼战役2009-07-20 16:34:30菲律宾战役(1941~1942)2009-07-20 16:33:14北非登陆战役2009-07-20 16:32:45英帕尔战役2009-07-20 16:31:17东普鲁士战役(1914)2009-07-20 16:30:41冲绳岛战役2009-07-20 16:29:54朝鲜人民军南进作战
经典战例 扬我军魂的血战:武汉会战之万家岭大捷
>> 详细内容2009-07-20 16:29:13意大利北部战役2009-07-20 16:28:37布干维尔岛战役2009-07-20 16:27:50仁川登陆战役2009-07-20 16:27:11“市场─花园”战役2009-07-20 16:25:30
意大利中部战役2009-07-20 16:24:47突尼斯战役2009-07-20 16:24:12巴布亚半岛战役2009-07-20 16:22:57阿登战役2009-07-20 16:20:41新乔治亚群岛战役2009-07-20 10:42:49埃及与赫梯的战争(公元前十四世纪)2009-07-20 10:41:14亚述帝国的征服(公元前十世纪至公元前七世纪)2009-07-20 10:40:12希波战争(公元前492年~公元前449年)2009-07-20 10:38:56伯罗奔尼撒战争(公元前431年~公元前404年)2009-07-20 10:36:31马其顿战争(公元前215年~公元前168年)2009-07-20 10:35:00斯巴达克斯起义(公元前73年~公元前71年)2009-07-20 10:33:26罗马内战(公元前88年~公元前31年)2009-07-20 10:32:01阿拉伯帝国的西扩(633年至718年)2009-07-20 10:30:35阿拉伯帝国东扩和北扩(637年至751年)2009-07-20 10:29:17诺曼征服(1066年)2009-07-20 10:28:02十字军东征(1096年~1291年)2009-07-20 10:26:48源平合战(1180年~1185年)2009-07-20 09:47:48扎克雷起义:对贵族的惩罚2009-07-20 09:45:26玫瑰战争:英国封建贵族的葬礼2009-07-20 09:43:43美塞尼亚战争:古代希洛人的反奴役斗争2009-07-20 09:26:25长子西征(1235年~1242年)2009-07-20 09:23:24旭烈兀西征(1253
年~1260年)2009-07-20 09:18:34英法百年战争(1337年~1453年)2009-07-20 09:16:24奥斯曼土耳其的扩张(1360年~1571年)2009-07-20 09:13:52帖木尔的扩张(1380年~1405年)2009-07-20 09:10:17胡斯战争(1419年~1434年)2009-07-20 09:08:19意大利战争(1494年~1559年)2009-07-20 09:04:57尼德兰革命(1566年~1609年)2009-07-20 09:03:12英西战争(1587年~1588年)2009-07-20 08:58:45丰臣秀吉的侵朝战争(1592年~1598年)
第五篇:朝鲜半岛核危机与中国的抉择
一朝鲜半岛核危机与中国的现实选择
从地缘政治的角度来看,朝鲜半岛一直是中、美、日、俄四大国利益的交汇点,历史上的中日甲午战争、日俄战争、朝鲜战争、长期冷战等使大国卷入了严重的双边和多边军事对峙和冲突。因此,维护朝鲜半岛的和平和稳定对确保东北亚地区的安定和大国关系的平稳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出现的朝鲜半岛核危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朝鲜为了维护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而追求独立自主的核安全保障战略,与美国长期对朝施压并试图改变朝鲜现行体制的根本对朝战略方针之间激烈冲撞的产物。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朝、美之间长期淤积且根深蒂固的互不信任情绪,不仅阻碍着朝美两国关系的改善,而且严重影响着东北亚地区和平与稳定的现实。
为了从根本上改变朝鲜的外部生存环境,消除主要来自美国的安全威胁,并逐渐摆脱外交上的弱小地位,朝鲜作出了加速推进核计划的战略选择。在朝鲜看来,只有拥有「核威慑力」,才能从根本上消除外部的安全威胁,大大提高其国际地位和对外交涉能力,保障朝鲜社会主义体制的长期生存和国家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自90年代初开始,朝美两国围绕朝鲜核问题展开了空前激烈的政治斗争。1994年10月,两国经过谈判在日内瓦签署了解决核问题的《框架协议》,朝鲜承诺冻结其核计划,美国将负责在2003年前为朝鲜建造两千兆瓦的轻水反应堆,并在轻水反应堆建成前向朝鲜每年提供五十万吨重油。然而,朝美两国虽签订了《框架协议》,但由于双方之间根深蒂固的互不信任情绪并未因此而彻底消除,协议事实上并未得到双方全面认真的履行。
「九一一事件」后,美国强调以「先发制人」的战略打击国际「恐怖主义」和防止大规模杀伤武器扩散,并明确将朝鲜与伊拉克和伊朗并列为「邪恶轴心」,在外交上对朝实行更加强硬的「不谈判、不妥协」的方针政策。虽然布什政府并未公开主张美国将以推翻朝鲜现政权为其政策目标,但布什总统曾明确表示,他不喜欢朝鲜领导人金正日。美国国内舆论也多认为,从长远看,对朝鲜进行体制演变符合美国的全球和地区战略利益,应将其作为美对朝政策的基本目标。在朝鲜看来,美国对朝政策的基本目标和强硬态度,从根本上威胁着朝鲜国家的「最高利益」。为了抗衡主要来自美国的军事威胁和安全挑战,朝鲜认为加快核计划的发展步伐是最为可靠和有效的对应战略。朝鲜希望以独立开发和拥有核武器或武器级核材料来抗衡美国的威胁,获得最大限度的安全保障,并据此迫使美国放弃「敌视」和「扼杀」朝鲜的方针,同时争取得到包括美国在内的有关国家向朝鲜提供一切可能的经济援助。也就是说,朝鲜追求的独立自主的核安全战略同时包含着获得安全保障和经济援助的双重目标,最大限度地争取同时实现这两大目标对朝鲜的生存和发展意义重大。另外,在外交战略层面上,朝鲜采取了「以超强硬对强硬」和「边缘外交」的战略,反击布什政府对朝「不谈判、不妥协」的强硬政策。
从以上分析可知,在核问题上的朝美对峙是一种涉及国家生存发展基本战略层面上的对抗,它的形成和发展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和现实原因,因而很难想象朝核问题会经过几轮六方会谈就轻而易举地得到全面彻底的解决。虽然从宏观上看,朝鲜半岛核问题涉及全球和地区许多国家的安全利益,需要通过国际社会和地区主要国家的共同努力,才有可能得到全面
彻底的解决。但是,就如何解决核问题来看,应该说朝鲜和美国是朝核危机的主要当事国,也是解决危机的关键所在。
在相关国家中,其立场最接近美国的是日本。虽然在此次朝核问题出现初期,日本并没有把解决核问题作为改善日朝双边关系的「先决条件」,但是,随着日本国内反朝情绪的高涨以及来自美国方面压力的增大,日本政府在2002年9月日朝平壤峰会后,开始把解决核问题与「绑架问题」并举,同时作为实现日朝关系正常化的前提条件,大大提高了日朝建交谈判的门槛。不仅如此,在美国的强烈要求下,日本政府最终改变了曾一度坚持的继续向朝鲜提供重油的立场,与美国的其他盟国一起停止向朝鲜供油,在对朝制裁的道路上迈出了关键的一步。此后,日本政府虽然没有把「改变朝鲜政权」作为对朝政策的根本目标,但是,已经将其对朝方针的基调由单纯强调「对话与谈判」变为「对话与压力」并举,一方面着手与美、英、法、德、意、澳等多国联合,构筑对朝海、陆、空立体封锁包围网,一方面采取单独行动,在国会通过《外汇和外贸管理法修正案》,确立了对朝鲜实施经济制裁的法律依据,以不断增强对朝鲜施加压力的方式迫使朝鲜政府软化立场,并最终同意彻底解决「绑架问题」和全面放弃核发展计划。在日朝全面解决「绑架问题」之前,日本随时可能对朝实施单方面的经济制裁措施。
在解决朝核问题的过程中,韩国的立场最为微妙。一方面,作为美国在亚太地区的重要同盟国,韩国需要在原则上与美、日保持一致,其基本立场和主张与美、日两国有许多类似之处;另一方面,作为半岛问题的当事方,韩国有自己独特的利益,因此其立场又与美、日两国有差异和不同。如果把韩、日两国的立场加以比较就可清楚地看出,日本更接近美国,主张用「对话和压力」并举的方式解决朝核问题,而韩国则更加突出地强调「和平解决」的重要性。韩国的这一政策倾向,在卢武铉当选韩国总统后表现的更为明显。为了在对朝政策上强调使用「和平」手段的重要性,卢武铉总统在全面继承金大中前总统的「阳光政策」的基础上,提出了「和平与繁荣政策」。这一政策的目标就是通过加强南北交流和对朝经济援助等「和平」手段,引导朝鲜逐渐融入国际社会,摆脱外交上的孤立状态,实施改革开放政策,并在不断缓和消除南北之间的军事对峙、政治敌意和经济差距的过程中,实现南北和解和民族统一。韩国的对北包容政策以及在核问题上强调和平解决的立场,一方面推动了南北关系的缓和与改善,促进了南北经济关系的大幅度发展;另一方面也给韩美同盟关系的维护和发展提出了新的课题。特别是在韩国不再把朝鲜作为「主要敌人“和「最大安全威胁」以及韩国国内的反美情绪有所高涨的形势下,韩美两国如何定位和发展其同盟关系,格外引人注目。
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在统一问题上,朝鲜半岛南北方的长期目标是一致的,即以一个统一强大的朝鲜民族国家屹立于世界。但近期双方的意图南辕北辙,韩国希望通过和平交往尽快完成国家统一;朝鲜更可能是希望通过促统活动本身达到摆脱经济和外交上困境的目的。就朝鲜而言,统一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即经济实力得到大幅度提高,这符合朝鲜的现实利益,因为双方制度及经济社会发展水准的巨大差异本身就足以构成统一较大的现实障碍,除非朝鲜甘愿被占有政治经济优势的南方所融合。在朝鲜,魅力型政治领袖、国家意识形态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是融为一体的,由于经历了长期的经济雕敝和外交孤立,在开放经济、放松社会控制与保持意识形态正确性之间如何平衡实乃决策上的两难。经济繁荣的实现必然要求改革现行的国家政治经济体制,放松对社会的控制,并逐步实行对外开放。这很
快就会发展成对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和政权合法性的质疑。为防止社会失序,统治者又不得不隔断或限制外部思想的输入,致使统一进程时断时续。朝鲜能否实现在不失控的条件下逐步推行改革开放,或是否会出现政权突然崩溃以致统一提前实现的情况,目前尚为未知数。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一俟半岛统一完成,中国的东边将崛起一个民族主义的中等强国;中韩之间领土问题必然会突出,韩国从其自身的地缘战略考虑,定将引入美国的势力,以抗衡中俄。
在争取外交解决朝核问题的过程中,处于独特地位且拥有相对外交资源优势的中国,一直在朝、美之间做「劝和、促谈」的工作,发挥着愈来愈重要的积极作用,受到了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和广泛好评。中国对解决朝核问题的原则立场是,既要维护半岛的无核化地位,又要保证半岛的和平与稳定并解决朝鲜的安全关切问题。为此,长期以来,中国一直主张以「对话和磋商」而非经济制裁或军事打击的方式,和平解决朝鲜半岛核问题,并为实现这一目标付出了巨大的外交努力,最终促成了六方会谈。
俄罗斯在外交解决朝核危机上也发挥了积极影响,其原则立场与中国基本相同,即一方面强调实现半岛无核化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重视半岛的和平稳定和解决朝鲜安全关切的必要性。这种立场已使俄罗斯成为推动外交解决朝核问题的重要力量。
从以上简要叙述可以看出,朝、美、日、韩、中、俄等国家对解决朝核问题所持的基本立场虽有差异和分歧,但在保持朝鲜半岛无核化地位以及争取和平解决这场危机上则持有基本一致的意见。这种一致意见不仅是推动来之不易的六方会谈继续前进的基本保证,也将使六方会谈真正成为与会各方不断增进相互了解和消除彼此分歧,并最大限度地体现各国共同利益的不可多得的场所。二
从中国的国家利益的角度出发,中国当然不希望朝鲜发展和拥有核武器。一个事实上的盟友,拥有了核扳机。这完全有可能在朝美之间爆发大规模冲突的时候,引爆中国的核武库。因此朝鲜拥有核武器,将使得中国面临的战略局势更加复杂多变,不利于中国的核战略决策的自由独立度。中国的感受,当然也如同六十年代初苏联对中国拥有核武器和美国对法国拥有核武器的感受一样。
中国如果决心制止朝鲜的核计划,并不需要更多的理由,基于至高无上的国家利益足矣。但这种赤裸裸地从地缘政治和利害关系的关系出发的外交政策并不符合中国外交的传统。回顾半个世纪以来的中国外交史,就可以发现,前三十年大多是刻薄激烈,不近人情的革命意识形态外交,后二十年几乎全是仁至义尽,委曲求全的顾全大局的人情化外交,这两种方式都不能最大限度地捍卫和促进中国的国家利益的最大化。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这两种外交政策都是将思维方式和范围局限在自身的意识形态或者传统习俗上。不能使对手依据一般的行为模式和现实的利害关系清楚明白地判定中国的行动的目的、手段和路径何在。为了探明这种目的、手段和路径,很多国家不得不使用一些非常规的外交手段来进行试探。这往往造成了一些不必要的误会和冲突,妨碍了国家利益的最大化。
分析朝鲜真真假假、虚虚实实的核威胁,从利害关系和情理上说当然首先还是朝鲜针对美国的战争威胁的一种应激反应。正如上文所说,因为美国已经将朝鲜列入「邪恶轴心」,极有可能对朝鲜发动军事打击,朝鲜掌握核武器将有效地遏止美国的战争狂热。当然从所有可能性的角度来衡量,这几次朝鲜核危机,也可以解读为是朝鲜决策层对中国的一种试探。而且朝鲜决策者之所以敢于在事关中国战略利益的事件中,漠视中国的存在,也正是因为中国目前奉行的模糊外交政策,没有迷惑对手反而迷惑了潜在的盟友。因为中国外交的某些行动给予了其他国家一种印象,即与中国为友或者与中国为敌并没有什么区别,对中国进行外交讹诈是不需要付出代价的零成本游戏。
对于中国来说,朝鲜是中国的战略边疆和对付霸权国家军事威胁的缓冲国。中国有必要维护朝鲜的独立,以避免其他大国势力在中国的边境上保持军事存在,直接威胁到中国的重工业和粮食生产基地。因此中国在朝鲜问题上拥有无可争辩的发言权和干涉权。这种坚决捍卫中国国家利益的态度,应该让南北两个朝鲜以及东北亚其他三大国美国、俄国和日本完全明了。而不要使他们产生可以轻视和忽略中国国家利益的误解。
当朝鲜领导人断然拒绝第三国对核危机进行斡旋,要求朝美直接对话。这表明了中国在朝鲜半岛局势上的发言权不被重视。中国的国家利益和国家威望受到了损害。朝鲜不是伊拉克,伊拉克与中国有万里之遥,中国的军力鞭长莫及。因此在美国策划倒萨战争的一系列外交活动中,中国不出头制止也是理所当然的,伊拉克无权对中国寄予什么期望。但是中朝两国间有着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朝鲜是一个与中国有着数千年交往历史的国家,是中国的战略边疆,有着事实上的同盟关系。在五十年前,无数最勇敢最可爱的中国青年牺牲在朝鲜的三千里江山,为中国赢得了体面和平与建设祖国的时机。同时这也是中国在朝鲜问题上握有发言权以及朝鲜指望中国支持和保护的重要因素。这种权利和义务中国只能够以强硬的态度来坚持和履行,而不是含糊其辞,模棱两可,造成其他国家的误解。
一个国家的外交行动的选择自由度是由地缘政治环境和外交权力结构决定的。中国对朝鲜进行支持,并不是要朝鲜知恩图报,在中国解放台湾的时候派遣朝鲜人民志愿军参战。中国对朝鲜进行支持,从而对朝鲜外交拥有实质性的否决权,更重要的还是为了保持中国的外交行动的自由。不至于在毫不知情和毫无影响的情况下被拖进一场不愿意从事的大战当中。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大国来说,如果追求一种简单透明,无牵无挂的外交政策的话,可以不需要与朝鲜的联盟关系,因为这种支持改变不了中国在外交权力结构所处的弱势地位。但是朝鲜是绝对不可能丧失中国的支持的,这种支援一旦撤销,朝鲜将走投无路。事实上,从地缘政治的角度来说,在三八线上通过朝鲜来抵抗美国人的压力,其意义远远比在鸭绿江边中国独自抵抗美国的压力来得重大。御敌于国门之外,不战而屈人之兵,这是外交斗争艺术的最高境界。为了中华民族的再一次崛起,不能幻想会有一个完美和最终的解决方案。因此时刻监护和守卫中国的国家利益,使任何国家都不得轻视中国的表态和忽视中国的国家利益,这是中国的朝鲜半岛外交政策的关键所在。中国的地缘政治目标就是,除了俄国与印度两个地缘政治上的躲不开的冤家以外,任何其他大国势力,不得在中国的周边地区保持军事存在。而对朝鲜的全面支持,就是抵消美国在朝鲜和日本驻军的最有效的反击手段。我们应该承认,新中国的开国者的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和我们最可爱的一代人的英勇牺牲,为中国保住了五十年的和平时光,制止了强敌大规模入侵中国本土的极端危险的格局。一个战略决策已经在半个世纪的时间里持续发挥作用,而且将在今后的数十年中继续发挥作用,这在外交史上是了不起的奇迹。
朝鲜目前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在外交斗争中可以忽略。根据互不干涉内政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国不应该对其发表评论,也不应该加以过分的关注。一个大国的外交战略决策不应该被那些表面现象所误导。外交斗争依据的是永恒不变的地缘政治法则而不是那些虚有其表的意识形态空炮。而且一个弱小国家长期在巨大的压力和威胁下生存了下来,尽量依靠自己的力量保卫自己,这是值得任何一个强大的对手尊敬的。对于中国这个潜在的领袖国家来说,只有采取以弱抗强和扶弱制强的大战略,才能够最后由弱转强。
中国可以以巨大的经济吸纳能力,扶助朝鲜经济,两国间实现资源、市场和利润共用。这对于中国有利有弊,但是即便是弊多利少,甚至有弊无利,中国也是可以承受的。何况只要不打仗,朝鲜又能将中国拖累到什么地步去呢?何况实际上,在联盟关系中助人即助己。帮助盟友强大起来,更有效地抵抗共同的敌人,这并不是毫无裨益的。二战后美国的经济输出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中国可以考虑以东北作为一个大特区,一方面作为粮食出口基地向朝鲜、俄国甚至日本出口粮食,一方面在轻重工业和军事工业生产方面与朝鲜和俄国合作。在这种合作关系中,也许中国将损失一部分利益,但是与中国将获得的战略利益以及对霸权国家所作的让步来对比,这种代价是值得的。中国的周边国家蒙古、朝鲜、越南以及缅甸等国都是这种互助模式的有效合作者。从财务报表的角度来说,中朝全面合作也许不会给中国带来利润。但是从均势外交的角度来说,对弱者让步不会导致外交格局的质变,尤其是这种让步是有限的,仅仅是在某些物资和资金上做出让步,而不是牵涉到国家战略利益。而对强者让步将导致战略回旋余地和反击的手段一步步地丧失,最终使得本国受到霸权国家的任意摆布和绝对控制。
国家利益分有形的和无形的两种,有形的是领土面积、人口和财富总量。无形的是国家威望、战略缓冲空间以及战略决策的自由度。一个国家的灭亡很少是在一次大战中一触即溃的,那些国家的灭亡都有前奏。那就是国家威望的逐步丧失,战略缓冲空间的被剥夺,战略决策失去自由选择的余地。虽然时机和力量对比对己极为不利,但是却只能被迫走向全面战争。因此一个国家应该为本国争取较高的国家威望、较大的战略缓冲空间和较多的战略选择余地。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生存和更好地发展下去。三
笔者以为,如果发生朝鲜与美国的军事冲突,中国很难置身度外,因为朝鲜半岛是一座通向中国的「桥梁」。要遏止这一地区可能发生的战争,周边国家如果采取威慑行动,则可能包括常规力量与核力量两方面。威慑行动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一、力量;
二、使用力量的决心;
三、自身防护能力。
美国在朝鲜半岛每年都进行大量军事演习,即使没有发生危机,中国也应该加强自身的军事力量。1950年朝鲜战争初期,美国方面在对中国支援朝鲜的决心问题上曾经有过严重教训。但是美国汲取了教训,对于1999年科索沃战争中的「五八」轰炸中国使馆事件,一些舆论认为这是美国方面对中国的一次试探。对于类似的事件,如果中国没有回答,那么美国方面就会对中国保卫自己的决心做出错误的判断,可能会造成更大的危机。
从地区军事力量对比看,恢复平衡是打消美国任何入侵的念头的要点。众所周知,朝鲜只同中国接壤,任何外国军队在朝鲜的存在都是对中国的威胁。美国朝鲜战争期间就在朝鲜
半岛部署了战术核武器,因此所谓「朝鲜半岛无核化」在美军撤出朝鲜半岛之前根本就是一句空话。
谈论到这个地步,最重要的事情就相当清楚了:不管朝鲜核危机乃至总的朝鲜问题有多复杂,也不管处理这些问题需要多么慎重和详密的思考与政策,中国在朝鲜核危机方面的至高战略利益或首要战略目标,在于坚决促使朝鲜同核武器绝缘。从另一个角度说,正是由于这些问题高度复杂,特别是包含种种多少带有”熊掌和鱼难以兼得"意味的利益选择、政策选择、甚或伦理选择矛盾,就更需要及早分辨至高的战略利益,及早坚决确定首要的战略目标。做到了这一点,其他战略目标和战略工具的选择范围和轻重缓急次序就有了得到合理确定的首要保障,并且也会变得远不那么困难。总之,在朝鲜核危机问题上,中国的最高利益(同时也是对中国和东亚来说的最高道义)在于尽最大可能同美国、韩国、日本、俄罗斯等国政府合作,尽最大余地对朝鲜施加影响,以坚决达到使朝鲜同大规模毁灭性武器绝缘之目的。同时,也应该利用此次危机调整中国的外交策略,以应对中国的崛起对世界和自己的冲击和影响,使外交更好的服务于中国的最高国家利益。更重要的则是积极整顿军备,发展经济,提高国家的综合国力,以应付我们所不愿意看到的局面。
如果「朝鲜核问题」引起一场战争的话,那么多年以后人们只会记得这场战争的结果,而不是起因。正如今天已经没有多少人记得丰臣秀吉入侵朝鲜的理由。人们只会记住战争的结果:或者中国出兵援朝,赶走了入侵者,保卫了自己的安全;或者朝鲜被外敌占领,中国的安全受到长期威胁。中华民族能够在世界上屹立五千年而不倒,正是因为我们的先辈采取了积极的应对之策。崛起中的中国更应以一个强者的姿态来捍卫自己的国家利益,以自己的实力来赢得世界的尊重。
注释
尤东晓:〈试析朝鲜半岛统一及其影响〉──东北亚论坛。1997,3。
虞少华:〈朝鲜半岛形式的发展与前景〉──国际问题研究。1997,4。
程玉洁〈2003的朝鲜半岛形势回顾〉──国际资料资讯。2004,2。
王斌:〈朝鲜核危机与日朝关系正常化〉──东南亚研究。2004,1。
汪洋:〈解读朝核**〉──人民论坛。2003,3。
扬国强,俞静:〈重压之下走钢丝──朝核问题北京六方会谈侧记〉──中国记者。2003,9。
罗援:〈中国为什么能在六方会谈中起到特殊作用〉──领导之友。2003,6。
许纬地:〈朝鲜半岛核危机的化解与半岛走出冷战〉──世界政治与经济。2003,9。
许漪:〈朝鲜半岛的格局与未来〉──东北亚论坛。2003,2。
王志伟:〈浅析美国对朝鲜半岛核问题的政策选择〉──延边大学学报2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