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科学技术哲学-斯宾诺莎自然观及其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 副本-已删姓名
摘要
摘要
人类在自然中产生并存活,自然是人生存的基础。近代以来,人们对自然过度索取、广泛破坏,持续了三百多年,导致人与自然的关系空前紧张,生态、环境、资源危机严重,人类正处于危急存亡之秋。因此,人们试图从近代的开端,十七世纪的欧洲,寻找问题的起因和解决的启示。
斯宾诺莎是近代早期伟大而重要的犹太裔荷兰哲学家。他依据自然界中的万物“在他物内”与神“在自身内”的对立统一,确立了神与自然与实体三位一体的实体概念,建构了本体论-认识论-伦理学组成的完整的形而上学体系。他认为,人只是实体生成的有限样态,人的知性只能认识实体的广延与思维属性,不能认识其余无限多种属性,限定了人的知性的能力范围。作为有限样态的人须服从神的绝对命令。
斯宾诺莎自然观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是,实体概念超越了二元对立逻辑,启发人们重新发现并尊重自然的生态价值;限定人的知性的能力范围,阻止以科学技术征服自然的野心,促成科学技术的生态转向;唤醒人们的生态道德意识;规范生态道德行为。
斯宾诺莎的思想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意义重大,但我们从环境哲学的角度研究斯氏思想的工作做得不足够,今后仍需更广泛、深入地研究。
关键词:斯宾诺莎,自然观,本体论,生态文明建设
I
ABSTRACT Baruch de Spinoza’s Idea of Nature and its Inspiration to
Chines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Master Candidate: LiuWeiHua(Philosoph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irected by Professor YanGeng
ABSTRACT
The Nature is the foundation of human existence.However , since modern times , human beings plunder and harm the Nature for more than three hundred years.It mak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and the Nature become worse than ever before.People are in danger.Thus , people try to find out the cause of the ecological crisis and get some inspiration in the seventeenth century in Europe.Spinoza is a great and important early modern Dutch Jewish philosopher.Based on the unity of opposites between “ in se “ and “ in alio “ , he established the concept of Trinity of Deus and Natura and Substantia , constructed a complete metaphysical system consisting by Ontology – Epistemology – Ethics.He considered that , human is just the entity produced limited modus , human's nous can only know the space attribute and the thought attribute of the entity , and can not know unlimited kinds of attributes , defined the range of competence of human’s nous.human , as a kind of limited modus , must obey the orders of Deus.The inspiration of Spinoza ‘s idea of Nature is that , people should rediscover and to respect the ecological value of natural;he represented the range of competence of human’s nous , let human beings abandon the ambitions of conquest of Nature b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make 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 more ecological;it awakens people's awareness of ecological ethics and restricts people’s ethical behavior.Spinoza's thought is significant to Chinese Ecology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 But the Spinoza's environmental philosophy has not been done enough , we still need more extensive , in-depth study in the future.Key words: Spinoza , Idea of Nature , Ontology ,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II
目录
目 录
摘要.............................................................................I ABSTRACT.......................................................................III 第1章 引言......................................................................1 1.1 问题的提出.................................................................1 1.2 研究意义...................................................................1 1.3 研究方法及结构安排.........................................................2 第2章 斯宾诺莎自然观的形成......................................................3 2.1 斯宾诺莎的时代与生平.......................................................3 2.2 斯宾诺莎自然观的思想渊源...................................................7 第3章 斯宾诺莎自然观的内涵.....................................................11 3.1 斯宾诺莎自然观的逻辑结构..................................................11 3.2 人的知性仅能认识广延和思维两种“属性”....................................13 3.3 人与自然物都是 “有限样态”...............................................17 3.4 “神的绝对命令”要求人们敬畏自然及自然物..................................19 第4章 斯宾诺莎自然观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22 4.1 尊重自然的生态价值........................................................22 4.2 科学技术的生态转向........................................................23 4.3 唤醒生态道德意识..........................................................29 结语............................................................................32 参考文献........................................................................33 个人简介........................................................错误!未定义书签。导师简介........................................................错误!未定义书签。获得成果目录清单................................................错误!未定义书签。致谢............................................................错误!未定义书签。
III
引言
第1章 引言
1.1 问题的提出
资本主义生产生活方式和近现代科学技术,给人们带来巨大物质财富,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日益严重的生态、环境、资源问题。面临危机,诸位思想家作了深刻的探索和反思,诞生了现代西方生态哲学。生态哲学家们揭露和批判人类中心主义、唯科学主义、唯物质主义、经济主义、消费主义,创立了敬畏生命论、大地伦理论、深生态学、自然价值论等流派,提出了整体主义、自然价值等观点。他们尽力求索生态危机的形而上学原因,力图从思想方面来探索解决现代工业文明危机的途径,实现可持续发展。生态哲学家们的主要思想与斯宾诺莎的思想一致,甚至直接以斯宾诺莎作为思想来源。但他们的思想在广度和深度上均不及斯宾诺莎的。因此而重新发现了斯宾诺莎。
我们现在所面临的一些问题,能从十七世纪找到原因,也能从十七世纪找到解决的启示。因为我们都是十七世纪的孩子。尽管我们在十七世纪之后经历了第二次科学革命与第二、第三次技术革命,我们的基本观念和生活方式却没有改变。我们仍然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漩涡,当今世界亦仍然是资本主义国家林立,世界的状况与十七世纪资本主义发轫时没有根本差别。
我们现在知道,导致生态危机的思想上的原因是二元对立逻辑、同一化逻辑、进步逻辑、最大化逻辑。1斯宾诺莎对四大逻辑的批判在于:提出以实体概念为核心的一元本体论、人的知性有限的认识论,反对追逐物质财富、虚名、感官快乐而倡导精神愉悦和幸福的伦理学。斯宾诺莎从神开始,以独特的几何学形式建构了本体论-认识论-伦理学的形而上学体系。这个体系的最后宗旨是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包含了人对自然的根本看法。笔者将此体系理解为自然观。全面深入地研究斯宾诺莎思想,结合我国现实状况提出几点启示,对我国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1.2 研究意义
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蔓延全球,我国亦遭遇了西方国家的难题。随着中国崛起成国内生产总值全球第二的大国,我国社会与生态、资源、环境的矛盾也日益严峻。而今我们已经意识到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性。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全新的课题,需要我们积极探索。引入西方的思想有益于我国建设。
生态环境危机是现代工业文明的危机,危机的产生有其哲学原因。近代以来在欧洲兴起并在世界范围内流行的宗教、价值观、自然观、科技观,带有强烈的反自然 1 严耕,杨志华.生态文明的理论与系统建构[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46-64.斯宾诺莎自然观及其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倾向,使得人类社会与自然的要求背道而驰,人类对自然的掠夺和破坏逼近地球的极限。为了挽救人类和自然的关系危机,有必要从源头开始反思近代和现代人类的思想与行为。
斯宾诺莎的思想,于社会主义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因为他对深远影响我们生活的近代早期思想作了深刻的批判。眼下我国斯宾诺莎研究方兴未艾,研究主要集中在本体论、泛神论、政治论、伦理学、认识论及整个思想体系的性质和评价,少有将斯宾诺莎的思想作生态哲学诠释的。本研究试图探讨斯宾诺莎的自然观的理论意义,为解决生态危机提供思想资源、理论基础、精神动力、智力支持。
心怀对自然的敬畏的斯宾诺莎发展出了一套特别的本体论、认识论和伦理学。按照他依几何学方法论证了的思想,人类只能认识广延和思维,不可能掌握自然的所有奥秘,自然是伟大的、无限的神。因此人应该怀着敬畏,顺应自然的必然性,以求获得心灵自由,而不是拿出整个自然满足人们无厌的贪心。他的思想遏止现代流行的人类中心主义、唯科学主义、唯物质主义、经济主义、消费主义,拯救处于异化人的社会中的被异化着并将继续被异化的人们,提高人们的道德修养,给予人们心灵的安宁,具有巨大的积极意义。
1.3 研究方法及结构安排
本研究采用文献分析法、个案分析法。通过查阅大量文献,全面了解斯宾诺莎自然观产生的时代背景、思想渊源及其人生经历,解读了解斯宾诺莎自然观,结合我国的现状,指出其自然观对我国现阶段坚持科学发展观、建设生态文明的借鉴意义。
本文主要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语三个部分。引言主要阐述了深入研究斯宾诺莎自然观的意义,并对论文内容作一个基本的概括和说明。正文部分主要阐释斯宾诺莎自然观的现实来源和思想来源,及其基本内容,解答了对其自然观的若干疑问,并提出其自然观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结语总结全文,强调斯宾诺莎思想的重要意义,指明今后的研究方向。
斯宾诺莎自然观的形成
第2章 斯宾诺莎自然观的形成
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一位哲学家的思想,必然来源于他所生活的社会的经济、政治状况,和哲学、自然科学的新成就。斯宾诺莎却有与其他哲学家不同的艰苦清贫的人生经历,使他的哲学与众不同。
2.1 斯宾诺莎的时代与生平
斯宾诺莎生活在十七世纪资本主义革命刚刚成功的尼德兰共和国,欧洲亦正刮起资本主义革命风暴。革命前,尼德兰遭西班牙封建专制统治。十五世纪末地理大发现开始,地处欧洲西北角的尼德兰受惠于地利而迅速发展,崛起成与英国并肩的欧洲最大纺织品生产国,拥有欧洲最大的商船队,安特卫普港成为欧洲商业中心。生产力发展促使社会关系剧烈变化,工厂主、农场主、商人登上历史舞台。他们揭竿而起,抵抗信奉天主教的西班牙国王搜刮民脂民膏、迫害加尔文教徒的封建专制统治。1566年起艰苦卓绝地斗争到1581年,终于在尼德兰北部七个省,荷兰和格尔德兰、泽兰、乌特勒支、弗里斯兰、奥佛莱赛尔、格罗宁根,建立了“联省共和国”。
新生共和国内忧外患。国内,以联省议会大议长奥登巴恩韦尔特、国务秘书杨·德·维特为首的共和派,与奥伦治亲王家族领导的君主派争夺政权。对外,尼德兰与邻国矛盾尖锐,与英国于1652-1653年、1665-1667年、1672-1674年打了三次海战,又遭到德国在1672-1678年、1688-1713年两次陆上进攻。斯宾诺莎经历了前四次战事,深感和平之重要。他曾为结束法荷战争进入法军营会见法国将军。
从斯宾诺莎出版《神学政治论》而暂停撰写《知性改进论》,可以肯定斯氏已经意识到,这些冲突都与宗教矛盾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尼德兰革命的导火索是,法国加尔文教和德国路德教传入了尼德兰,两者均与西班牙天主教会对立,教徒惨遭西班牙国王的酷刑。革命成功后,加尔文教成为全国性宗教,天主教徒活动在南部地区,犹太教则在阿姆斯特丹等地。加尔文教很快分裂成了互相对抗的两派。其一派是欧洲第一所新教大学莱顿大学的一位神学教授,雅可布·阿米纽斯(Jacobus Arminius)的信徒,信奉上帝要人人悔改得救,上帝的预定仅是预见到谁将悔改,谁冥顽不灵。信徒主要是具有城市公职的商人、资产阶级、自由主义者,组成了抗辩派(Remonstrants),拥护联省议会大议长。反抗辩派(Counter-Remonstrants)则由维护封建专制的贵族、农民和水手组成,受奥伦治家族领导。两派的成员身份表明,这场斗争是共和派和君主派的政治斗争,在宗教层面的展现。斯宾诺莎所在的犹太教会,政治地位较低。荷兰犹太教徒的祖先原居住在西班牙,16世纪末为躲避西班牙天主教逼害,经过葡萄牙逃进荷兰。阿姆斯特丹便成了犹太人聚居地。联省共和国以收留犹太人展示开明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又想利用斯宾诺莎自然观及其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犹太人的财富。犹太人确实被利用了,却直到1657年才被承认为共和国公民。他们寄人篱下,战战兢兢,唯恐与当地土生土长宗教为敌,因而政治影响力不大。犹太教会仅有力量严酷约束和惩罚教民。
刚刚成立的资产阶级共和国,正处于资本原始积累阶段。荷兰资产阶级在新教伦理的纵容下,抓卖奴隶、贿赂、暗杀、无恶不作。1637年荷兰爆发了郁金香狂热,这是世界上最早的泡沫经济事件。这些现象都源于人们对财富的贪婪。
政治开明、思想自由、经济繁荣,造就了学者和艺术家,人才济济。光学、数学、物理学、天文学、机械学、生物学、解剖学都有大发展。绘画大师伦勃朗还和斯宾诺莎见过面。诸学科中,光学对斯宾诺莎思想影响最大。斯宾诺莎以磨制镜片为生,对光学造诣颇深,曾与光波动说之创立者惠更斯通信。复式显微镜问世后,斯宾诺莎用之观察过微生物。斯宾诺莎致奥尔登堡的一封信,举了寄生虫看来每一滴血粒都是一个独立整体的例子,指出认识自然必须坚持系统的、整体的观念,否则会犯寄生虫的近视症。据此可知,光学对斯宾诺莎自然概念和自然观的形成有一定影响。在科学技术巨大进步的浪潮中,斯宾诺莎自觉地使自己的哲学为人对自然的认识和科学技术发展服务,为了让人们“成功地、无误地、并尽可能完善地认识事物”,“使一切科学皆集中于一个最终目的”,那就是“人的心灵与整个自然相一致的知识。”
总之,十七世纪是科学、理智、政治和宗教的激荡时期,它产生了很多哲学“体系”。4斯宾诺莎关于人的完整哲学体系正是在这些激荡中应运而生。这些激荡驱使斯宾诺莎意识到自己的哲学所应肩负的崇高使命,也导致斯宾诺莎的哲学体系中含有种种矛盾。
斯宾诺莎全名“巴鲁赫·德·斯宾诺莎(Baruch de Spinoza)”。希伯来文Baruch意为“被赐福的人”。其家人还以葡萄牙语的同义词称呼其“本托(Bento)”。脱离犹太教会后,更名为拉丁语的同义语“别涅狄克特·德·斯宾诺莎(Benedict de Spinoza或Benedictus de Spinoza)”。
斯宾诺莎于1632年11月24日生在荷兰阿姆斯特丹犹太人家庭。其祖父为逃避宗教迫害而从西班牙搬到葡萄牙。后其父亲又于1952年逃到宣布“宗教信仰自由”的荷兰阿姆斯特丹。父亲“迈克尔·斯宾诺莎(Michal Spinoza)”是阿姆斯特丹有名望的商人,经营海运贸易。
父亲极之虔诚,严守犹太教的清规戒律,经常聚集全家人讲授犹太人苦难与斗争的历史,从雅各的后裔受苦于埃及,到最近犹太人在西班牙和葡萄牙受到迫害。父亲还教育小斯宾诺莎,不要混淆迷信与真正的虔诚。父亲的教育培养了斯宾诺莎坚持反对迷信,为真理奋斗的思想萌芽。巴鲁赫·斯宾诺莎六岁时,父亲的第二任 2
323 斯宾诺莎.斯宾诺莎书信集[M].洪汉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143.斯宾诺莎.伦理学,知性改进论[M].贺麟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250.4 谭鑫田.知识•心灵•幸福:斯宾诺莎哲学思想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10.斯宾诺莎自然观的形成
妻子,巴鲁赫的生母,因肺病逝世。早年接受天主教的继母“汉娜·狄保拉·德斯宾诺莎(Hanna Debora Despinoza)”,嫁入斯宾诺莎家后,并未竭力培养小斯宾诺莎对犹太教的信仰。这对小斯宾诺莎长成后离开犹太教无疑有一定影响。
斯宾诺莎家庭条件宽裕,他七岁就进入当地优秀的犹太教会学校接受早期教育。这所学校专门培养犹太教神职人员,称为“拉比”,主要课程是希伯来文、犹太典籍、《旧约全书》。其中两位教师对斯宾诺莎影响甚大,一是犹太教权威,“索尔·莱维·摩台勒(Saul Levi Morteira)”,二是“曼纳塞·本·以色列(Menasseh ben Israel)”。曼纳塞拉比帮助斯宾诺莎阅读,中古犹太哲学家的著作,包括“阿本·以斯拉(Ibn Ezra 1092-1167)”、“摩西·迈蒙尼德(Moses Maimonides 1135-1204)”、“卡斯达·克雷斯卡(Chasdai Crescas 1340-1410)”。犹太民族思想深刻影响了斯宾诺莎,使斯宾诺莎认为世界只有唯一的无限的神;而结合父亲的切莫迷信的告诫,斯氏却又未完全接受犹太神学。犹太神学后来成为了斯宾诺莎批判的对象。另外,犹太人必须在学校学会一门手艺是民族传统,斯宾诺莎便掌握了磨制镜片的技术,以之为终生职业。
斯宾诺莎早在13岁就涉足商界,帮助父亲。其时乃荷兰崛起之际,各方人士云集。斯宾诺莎便结识了西班牙商人“彼得·巴林(Peter Balling)”、阿姆斯特丹香料商人“雅里希·耶勒斯(Jarig Jelles)”、阿姆斯特丹医生“路德维希·梅耶尔(Ludwig Meyer)”、阿姆斯特丹商人“西蒙·约司登·德·福里斯(Simon Joosten de Vries)”、书商“詹·利乌魏特茨(Jan Rieuwertsz)”。其中大多数人是门诺教派或社友会教徒,某些人后来加入以斯宾诺莎为核心的哲学小组,与斯宾诺莎保持终身友谊,给予斯宾诺莎莫大帮助。斯宾诺莎从事商业,迈入与犹太教会迥异的新世界,他发现自己知识匮乏,于是孜孜不倦地学习世俗学问和自然科学。
在此时期,斯宾诺莎结识了一生中最重要的老师“范·丹·恩德(Van den Ende 1600-1674)”。法国学者恩德,是人文主义者和自由主义者,思想开明,崇拜无神论者梵尼尼,曾做过外交官、书商、医生、教师,在阿姆斯特丹开办了一所拉丁文学校。斯宾诺莎在此学校学习了拉丁文,并通过拉丁文学习了自然科学,以及古希腊卢克莱修原子论、文艺复兴时期乔尔丹诺·布鲁诺(Giordano Bruno 1548-1600)泛神论和勒内·笛卡尔(Rene Descartes 1596-1650)哲学。
斯宾诺莎父亲于1654年逝世后,斯宾诺莎主动放弃遗产,搬进恩德的家,兼任教师,又研究哲学。斯宾诺莎一生仅有一次恋爱,他与同一屋檐下的恩德女儿“克莱拉·玛丽”交情甚好。不幸好景不长,情敌“狄克·柯克林克”出现。这名恩德学校之学生,年轻、漂亮且善于奉承,俘获玛丽的心,闪电结婚。笔者猜测,斯宾诺莎受此打击,一世独身,并因此决意寻找克制被动情感之法。但他没有限制男女爱慕之情,不是极端的禁欲主义,而是要克制使人痛苦的失恋、离别等被动情感。斯宾诺莎自然观及其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泛神论和笛卡尔哲学,促进了斯宾诺莎哲学。布鲁诺的自然哲学中,自然是无限的和神圣的,自然和上帝乃是同一的。这个自然的概念,与犹太神学的无限存在的唯一的“神”的概念,都表达了无限、唯一,斯宾诺莎把这两个概念结合在一起。笛卡尔刚于1650逝世,引起人们对笛卡尔思想的重视。斯宾诺莎认真钻研了笛卡尔的哲学著作和物理学著作,尤其受到“实体”概念和情感学说的影响。斯宾诺莎早期认同笛卡尔,认为广延与思维都是实体;后来对笛卡尔思想深入批判,认为实体只有一个,便是无限、唯一的神或自然,广延与思维是实体的属性。于是,斯宾诺莎独特的神-自然-实体三位一体的实体概念形成了。
斯宾诺莎哲学造诣日臻化境,犹太教会开始怀疑他是否背离了犹太教义。斯宾诺莎深知犹太教会施展的宗教迫害不会逊于西班牙人与葡萄牙人,他早年便受父亲教导犹太人受到的宗教迫害,他8岁时亲眼目睹了阿姆斯特丹的犹太思想家乌利艾尔·达·科斯塔(Uriel da Costa)惨遭犹太教会种种凌辱,终至科斯塔写下谴责犹太教会的徼文后自杀,于是他保持谨慎,隐藏自己的真正的观念,不公诸于众。有两名居心叵测的年轻人假装请教斯宾诺莎上帝有否形体、天使是否存在、灵魂是否不死等问题。斯宾诺莎被一再追问,终于做了回答。而后,此二人散布流言蜚语。犹太教会堂得悉,使出了金钱收买、雇凶暗杀等手段,均遭失败,终在1656年07月27日,判处斯宾诺莎最残酷的大开除惩罚,永远革除他的教籍,给予他永恒的诅咒。摩台勒拉比端坐在犹太教堂之上,并没有令斯宾诺莎答辩的从容消减本分。
其后,斯宾诺莎搬到阿姆斯特丹南面很近的小村庄奥微尔克(Onwerkerk)避居数月,又回到阿姆斯特丹住到1660年。这段时期是斯宾诺莎哲学形成的重要时期,斯宾诺莎与大多数亲友断绝关系,在孤独和贫困中,决意寻找被名利肉欲遮挡了的人的真正幸福。幸而这段时期他得到了经商时认识的朋友的帮助,得以渡过难关。这段思想斗争历程写进了《知性改进论》。
迁居莱茵斯堡。斯宾诺莎结识了现代地质学创立者之一尼古拉·斯特诺(Nicolaus Steno)、英国皇家学会首席秘书亨利·奥尔登堡(Henry Oldenburg)、物理学家柯尔巴(Koerbagh)。特别是与奥尔登堡多封通信,是研究斯宾诺莎哲学的重要文献。还为莱顿大学生撰写了《笛卡尔哲学原理》。
住在海牙附近的斯宾诺莎通过光学家克里斯蒂安·惠更斯(Christiaan Huygens)认识了阿姆斯特丹市长约翰·胡德(Johan Hudde),又通过胡德认识了荷兰共和派领袖杨·德·维特,与维特成为生死之交。此时期,斯宾诺莎罹患肺病,却仍坚持践行自己的伦理准则,谢绝了许多富商政要朋友的经济援助。1667年维特遇害。莱布尼茨听到了斯宾诺莎的控诉:“他告诉我,在杨·德·维特被杀害的那一天,他觉得在晚上非出去不可,要在犯罪的地点张贴写有‘最卑鄙的野蛮人’字样的标语,但是他的房东把门锁上了以便阻止他出去,避免被撕成碎片的危
斯宾诺莎自然观的形成
险”。5
1673年2月,斯宾诺莎收到了普鲁士选帝侯卡尔·路德维希(Karl Ludwig)派遣其顾问海德堡大学教授路易斯·法卜利图斯(Johann Louis Fabritius)写就的海德堡大学教授聘请函。然而斯宾诺莎考虑了很长时间,因为“不知道为了避免妨害公众认定的宗教,哲学研究的自由应该限制在什么范围内”,放弃了著名大学教授的名衔和摆脱贫病交加的优厚待遇。6
同年,侵荷法军驻扎乌特勒支,驻军总司令孔德(Conde)公爵邀见斯宾诺莎。斯宾诺莎请教了很多高贵的人,带着安全通行证,前往乌特勒支期望开展和平谈判。可惜公爵已离开,斯宾诺莎等了几个星期无果,返回海牙。当地有些暴徒怀疑斯宾诺莎投敌叛国,围攻之。斯氏坚定、从容面对,毫不畏惧遭到杨·德·维特的悲剧。
清贫的生活、辛勤地哲学思索和磨制镜片,使斯宾诺莎的肺腑在1677年2月21日终止了呼吸。
2.2 斯宾诺莎自然观的思想渊源
斯宾诺莎哲学形成的年代正值尼德兰资产阶级击退西班牙封建贵族阶级、资本主义初创之时。这一时代的社会特征是经济繁荣、自然科学技术发展、宗教和政治斗争错综复杂。这样的社会存在决定了近代早期的思想家们必会突破经院哲学的旧体系,形成反映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的新思想体系。如果说笛卡尔哲学就已经是新时代的新体系,那么斯宾诺莎哲学表现了此新体系的进一步发展。斯宾诺莎哲学的起点就是笛卡尔哲学的终点。斯宾诺莎在代表作《伦理学》中使用“神”、“自然”、“实体”这三个术语,这三个名词显然不是斯氏的发明,在哲学史上各有不同的出处,正是其思想的三个不同来源。注意分辨下文所说斯宾诺莎的思想来源的术语,和斯宾诺莎体系中的术语。
“神”概念,主要来自犹太神学和中古犹太哲学。斯宾诺莎青少年期曾潜心研究过犹太圣经、律法和圣传,有很高的造诣。中世纪犹太哲学家阿本•以斯拉、摩西•迈蒙尼德、卡斯达•克雷斯卡都对斯宾诺莎影响很大。这几位先哲在对圣经的评注里阐发了以无限圆满的神作为最高存在的观念,使斯宾诺莎最早确立了世界应当从一个最高统一的东西进行解释的一元论观点。这种观点在他的头脑里根深蒂固,致使他的一生中前期和后期的全部著作,都使用“神”这个名词表述他的最高存在。“神”本是神学概念,最本质的内涵是世界的创造者和普遍原因,因此祂具有本源性和能动性。可是经宗教改造,此概念被曲解成居于世界之外、君临万物之上的精 56谭鑫田.知识•心灵•幸福:斯宾诺莎哲学思想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28.斯宾诺莎.斯宾诺莎书信集[M].洪汉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201.7 洪汉鼎.斯宾诺莎哲学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81.斯宾诺莎自然观及其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神性的统治者,成为全知、全能、全善的主宰,祂如同人类社会的统治者,能任由自己的自由意志或绝对任性发号施令、赏善罚恶。斯宾诺莎揭露了“神”如何被利用:“一当疾风暴雨、地震和疾病发生,人们就牵强解说,认为这些不幸事情的发生,不是因为人有罪过,渎犯天神,故天神震怒,以示惩戒,便是由于人们祀奉天神礼节欠周,有欠虔诚,招致天谴。”8因此必须为“神”正名。
“自然”概念,主要得自文艺复兴时期的乔尔丹诺·布鲁诺和其他自然哲学家。布鲁诺提出神与自然同一,自然神圣性、无限性的泛神论思想。斯宾诺莎受到的影响,在早期著作《简论上帝、人及其心灵健康》中尤为明显,虽然没有明确提到布鲁诺,可能是出于避免重蹈布鲁诺的悲剧的人身安全考虑。“自然”本是自然哲学概念,最本质的内涵是宇宙的无限性、多样性以及现象事物之间的因果必然性。“自然”在前苏格拉底哲学家的著作中,意指本性或本源,指驱动事物运动的、事物自身内部的东西。到智者时期,“自然”开始有了集合的意义,表示自然事物的总和或聚集。笛卡尔《第一哲学沉思集》中,“自然(nature)”一词亦表示“本性”、“性质”。“自然”概念所描述的世界,万物在本性的驱动下,组成一个有生机的整体的集合。
“实体”概念,源自古希腊哲学和笛卡尔哲学。笛卡尔哲学对于斯宾诺莎哲学的形成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尽管斯宾诺莎哲学与笛卡尔哲学有着本质的不同,但斯氏哲学出发点却是笛卡尔哲学的终点,斯氏的实体一元论正是在继承、批判、改造笛卡尔实体学说的基础上形成的。实体是形而上学概念。按照古希腊哲学家的说法,实体是万物的基础,能自己存在而其存在并不需要别的事物,是万变中本身不变的东西。而由笛卡尔看来,“实体”的性质就是存在。9因此“实体”概念最本质的内涵是统一性和自我存在的实在性。
同时使用这三个名词,表明斯宾诺莎哲学融汇了许多哲学派别,有着多种思想渊源。当然,斯宾诺莎的自然观并不等同于这许多流派的机械的合并或总和,而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和生活经历影响之下,形成了具有质的不同的崭新的哲学体系。把斯宾诺莎教育成人的不仅有学校,还有生活,这使他与其他哲学家有所不同。我们来看斯宾诺莎如何把三个不同领域的概念熔炼于一炉。
“神”概念应当用“实体”概念补充,使祂具有物质性和内在实在性,限制祂的精神性,使祂不能超越于世界之外充当精神主宰。所以斯宾诺莎反复重申“神是万物的内因(causa immanens),而不是万物的外因(causa transiens)”。“神”也需要“自然”概念来补充,使之具有绝对的必然性,限制祂的自由意志或绝对任性。这样一来,神只是由祂的本性的必然性而存在和动作,在神之内的万物都预先为神所决定,并不是为神的自由意志或绝对任性所决定,而是为神的绝对本性或无 89斯宾诺莎.伦理学,知性改进论[M].贺麟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32.笛卡儿.第一哲学沉思集[M].庞景仁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161.10 斯宾诺莎.伦理学,知性改进论[M].贺麟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19-20.斯宾诺莎自然观的形成
限力量所决定。
“自然”概念具有无限性、必然性,却不能表达宇宙的统一性、能动性,由于具有现象性而可能陷入机械的必然性和现象的多样性,需要“神”的能动性和“实体”概念的统一性作补充。
“实体”概念具有实在性、统一性,也具有属性单一性;而且缺乏能动性,因而具有惰性;还缺乏无限性;需要“神”概念的能动性和“自然”概念的无限性来补充。
首先,在斯宾诺莎的思路历程中,把神与自然等同起来,最鲜明地表现了斯宾诺莎哲学与中世纪经院哲学和宗教神学的对立。于经院哲学家和神学家看来,神与自然是对立的,神是自然的创造者,自然是神的被造物,神是精神性的真宰,自然是物质性的世界,神与自然完全是两个东西。乃至近代的笛卡尔哲学中,神还是某种在世界之外的超自然的实体。斯宾诺莎坚决地反对,说:“我对于神和自然持有一种非常不同于那些近代基督教徒惯常所主张的观点,我认为神是万物的内因,而不是外因。”而且“我不把神同自然分开。”斯氏之所以如此说,正是反对把神置于自然万物之上的有神论观点。按照斯宾诺莎的观点,神作为世界的原因是不能同作为结果的世界相分离的,原因和结果不是两个东西,只是从不同的两方面看的同一个东西,神就是自然本身,神就是世界总体。这表现了斯宾诺莎卓越的、革命的、否定人格神的观点。
然后,斯宾诺莎把神与实体等同起来,最鲜明地表现了斯宾诺莎哲学与笛卡尔哲学的对立。笛卡尔定义了思维(心灵)实体和广延(身体)实体,思维实体的属性是精神,广延实体的属性是物质。这两个实体都没有自身存在的根据,都只能是相对实体,祂们存在的根据则是在祂们之外的另一个绝对实体,就是神。作为无限的绝对实体的神如何产生和决定作为有限的相对实体的思维和广延,以及彼此独立又截然不同的思维实体和广延实体、心灵和身体如何相互作用,成了笛卡尔哲学的主要困难。斯宾诺莎超越了笛卡尔哲学的框架,首先区分了实体和属性,把精神和物质、思维和广延不看成独立的实体,而看成依赖于实体的属性;并把实体和神等同起来,只承认一个唯一的绝对无限的实体,该实体既有思维属性和广延属性,还有无限多属性;从而由笛卡尔的二元论走向了实体一元论。
神、自然、实体,三个分属于不同领域的概念,各有不同的本质规定和内涵。斯宾诺莎把祂们等同地加以使用,目的和意义是让这三个概念互相制约、互相补充,使斯氏的最高存在范畴的意义和性质得到更全面和更充分的表述。斯氏的最高存在,即“神或自然或实体”,是无限性、必然性、能动性、本源性、实在性、自在性的综合与统一。下表说明了三个概念之间的关系。斯宾诺莎自然观及其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表1 神、自然、实体三者关系
Table 1 Relationship among Deus Natura Substantia 名词 来源 优点
缺乏
缺点
补充
神 神学 概念 能动性、实在性、本源性 必然性 精神性、自由意志或绝对任性 实体的实在性、自然的必然性
自然 自然哲学 无限性、能动性、概念 必然性 统一性
现象性、被动性
神的能动性、实体的统一性
实体 形而上学 实在性、能动性、概念 统一性 无限性 惰性、属性单一性 神的能动性、自然的无限性
斯宾诺莎自然观的内涵
第3章 斯宾诺莎自然观的内涵
斯宾诺莎从神开始,以独特的几何学形式建构了本体论-认识论-伦理学的形而上学体系。在本体论上,斯氏把自然定义为形而上的神或实体,人是由自然分殊生成的有限样态。在认识论上,自然通过广延和思维两属性而被人认识。在伦理学上,人的自由被斯氏理解为人不受外部限制,人把自然作为纯正生活的楷模,主动自觉地使个人的主观意愿和行为与自然的要求和规律相一致。人的自由问题,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这个形而上学体系由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所贯穿,包含了人对自然的根本看法。笔者将此体系理解为自然观。下文将沿着总-分的思路,阐释斯宾诺莎自然观的基本内容,解答了对其自然观的若干疑问。
3.1 斯宾诺莎自然观的逻辑结构
斯宾诺莎把世界看成是唯一的系统,称此系统为“神”,或“实体”,或“自然”;而斯氏把世界中的具体的万物理解为实体的“样态”。而今笔者从万物“在他物内” 与神“在自身内”的对立统一出发,理解斯宾诺莎哲学体系的内部逻辑结构。
斯宾诺莎的代表作《伦理学》首先讨论了“自因”、“有限”、“实体”、“属性”、“样态”、“神”、“无限”、“自由”、“必然”、“永恒”等哲学范畴。寻找这些哲学范畴的逻辑起点,发现这些范畴都基于一对根本矛盾,即“在自身内(in se)”/“通过自身而被认识(per se concipitur)”与“在他物内(in alio)”/“通过他物而被认识(per alium concipitur)”。这对矛盾就其在广延属性上存在方式而言,是本体论的矛盾;就其在思维属性上认识方式而言,是认识论的矛盾;把这对根本矛盾定名为“本体论-认识论矛盾”。根本矛盾有两种二分法的表现形式:第一种,东西若不是“在自身内”就是“在他物内”,二者必居其一;第二种,东西要么“通过自身而被认识”,要么“通过他物而被认识”,二选一。任何第三种情况是不存在的。笔者认为,这是《伦理学》全书最早两条公则,公则一表明一切事物是存在的,没有抽象的、其存在性言说不清的事物。公则二提出了可知论,一切事物都可以被认识,但第一部分界说四“属性”把知性(intellectus)的能力限制在两种属性上,这是半神秘主义的认识论。
这对根本矛盾首先是以公则一与公则二的形式出现在《伦理学》第一部分,公则排版在界说之后。笔者以为,公则才是不证自明的命题,界说是依据公则制定的,逻辑上公则在先、界说在后;而《伦理学》把公则排在界说之后是由于几何证明形式。欧几里德《几何原本》的写法是定义排在公理之前。笛卡尔尝试以几何方法证明哲学命题,撰写《第一哲学沉思集》就是仿照欧几里德的写法。斯宾诺莎明斯宾诺莎自然观及其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知道笛卡尔哲学的逻辑起点是“我思故我在”,《笛卡尔哲学原理》的绪论就指明了笛卡尔哲学的这个逻辑起点,而在该书中证明哲学命题时亦是先写界说后写公理。几何证明方法不凸显哲学体系的逻辑起点。笔者认为,斯宾诺莎把“自因”、“实体”、“神”等概念定义安排在《伦理学》开篇之处,让读者容易理解斯宾诺莎哲学从神出发,世界是源自神;却也容易让读者误解公则与解说的逻辑顺序:表面上看来似乎是先有“实体”和“样态”的概念,然后根据“实体”与“样态”的差异得出公则一与公则二,实则反之, “实体即神即自然”只是本体论、认识论、伦理学的哲学体系的起点,而不是逻辑起点。斯宾诺莎由根本矛盾出发,首先对哲学体系里的两个根本概念“实体”和“样态”下了定义,即第一部分界说三“实体(substantia)”和第一部分界说五“样态(modus)”,并运用非此即彼的二分法把《伦理学》的命题都以前提与结论的因果关系组织起来。斯宾诺莎后未有来者的独特哲学证明,让海涅赞道:“数学的形式给了斯宾诺莎一个晦涩的外表,但这又有点像巴旦杏核的涩皮;正是因为这样,其中的果仁才越发味美”。
按照斯宾诺莎的定义,万物皆是在实体之内的样态。万物既然皆在神之内,皆是神的分殊、实体的样态,皆遵照神的绝对命令而运动,就该是平等的、没有孰优孰劣之分。这体现了斯宾诺莎哲学一个显著特征:对自然满怀热情却不对自然作价值判断的伦理观。斯宾诺莎把人理解为永恒、无限的自然中的有限部分,人只能认识自然永恒的规律,并且遵循规律努力做力所能及的事。遵循同一思路,斯宾诺莎把人之外的万物理解为与人一样同为神的分殊,具有同样的神性,作为神的有限部分,万物无所谓善恶、美丑、完善或不完善。“所谓善与恶的概念只具有相对的意义,所以同一事物在不同的观点之下可以叫做善,亦可以叫做恶。同样,可以叫做完善,亦可以叫做不完善,因为没有东西,就其本性看来,可以称为完善和不完善,特别是当我们知道万物的生成变化皆遵循自然永恒的秩序及固定的法则的时候。”11自然界任何事或物的发生都有其所以发生的必然原因,事物都是宇宙普遍次序的逻辑必然结果,人不应当站在有限事物的立场上,以个人的感情好恶来判断其为善或为恶,其为完善或不完善。自然界中的事物都是自然整体的一部分,只有从整体的立场来观察每一事物,才能得到真正的理解。人对于自然中发生的一切事或物都应坚持冷静的不动感情的态度,对待事物要像对待二加二等于四这个公式一样,请勿抱怨、憎恨、轻蔑或嘲笑。即使对于自己命运的幸与不幸,也应当坚持同样的心情去镇静地对待和接受。
人如何在自然的必然性中获得自由的问题,是斯宾诺莎哲学的最后宗旨和目的所在。本体论最终必须落脚在伦理学上。根据“在自身内”和“在他物内”这对根本矛盾,斯宾诺莎划分了两种必然性,一种是内在的必然,即“自由的必然”(libera necessitas),另一种是外在的必然,即“强制的必然”。神或实体的自 11 斯宾诺莎.伦理学,知性改进论[M].贺麟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249.斯宾诺莎自然观的内涵
由和包括人在内的万物或有限样态的必然,即“在自身内”的自由和“在他物内”的必然相对立的形式,因为唯有神或实体才是真正由于自身本性而存在,其行为仅有其自身所决定的,而万物或样态则是由于他物而存在,其行为皆由他物所决定,所以唯有神才拥有按其自身本性而存在和行动的必然、拥有置于“内在的必然性”上的自由,而样态则是必然的或受制的。自由的必然与强制的必然组成一对形而上学的矛盾。
但是,正如“在自身内”和“在他物内”有相互联系和过渡一样,斯宾诺莎同样认为在神的自由和样态的必然之间有着过渡的环节,而且这一环节是人作为样态状态如何上升到实体状态的重要途径。人的自由是可以达到的,人可以从绝对的受制状态过渡到神圣的自由状态。要完成这一过渡,斯宾诺莎认为仅在于把样态的外在规定性变为内在的规定性,把外在的强制的必然变为内在的自由的必然;其途径就是让必然性渗入自己的意识,成为自身内部的东西,主观意愿与自然的规律和要求相一致,从而把客观外在的东西转化为主观内在的东西,则这种本来“在他物内”的必然就变成了“在自身内”的必然。斯宾诺莎把“必然地行事”和“不违背自己的意志而行事”统一起来,就表明人的自由仅在于把必然性融入进自我意识,而意识正是一种知识,因此知识就成了斯宾诺莎体系里从必然王国飞跃上自由王国的唯一途径。
斯宾诺莎的形而上学的内在逻辑可以概括成:斯宾诺莎对哲学根本问题,即人类如何达到自由的问题,所做出的回答是,自由在于真知识,真知识就是心灵与自然相一致的知识,因而关于自由的伦理学问题,关于真知识的认识论问题和关于心灵和自然的统一的本体论问题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这种结合是通过在存在、认识和自由这三个领域内都有一组“在他物内”和“在自身内”的根本差别构造起来的。在存在领域内,这种差别表现为样态和实体的差别,在认识领域内,表现为理性和直观知识的差别,在自由领域内,表现为样态的必然和实体的自由的差别。但是,正如“在他物内”和“在自身内”没有绝对不可逾越的鸿沟一样,存在领域内的样态和实体,认识领域内的理性和直观知识,自由领域内的样态必然和实体自由,同样不存在绝对不可逾越的界限。斯宾诺莎哲学的工作就是要完成从样态到实体、从理性到直观知识、从样态必然到实体自由的过渡,而这三个领域整体地综合起来便是从“在他物内”到“在自身内”的过渡,即从存在出发,通过认识,达到人的自由和幸福,人作为“在他物内”的样态最后上升为“在自身内”的实体。这就是斯宾诺莎形而上学的内在逻辑及其最后宗旨。
3.2 人的知性仅能认识广延和思维两种“属性”
如前所述,人获得了真观念,才能使人与自然的必然性相一致,达到人的自由。人与自然之间的中介是属性。人仅能通过广延和思维两属性认识自然。可见,斯宾诺莎自然观及其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属性”是斯宾诺莎自然观中很重要的概念。斯宾诺莎在其代表作《伦理学》中给“属性”下定义:“属性,我理解为由知性看来是构成实体的本质的东西”。12“由知性(intellectus)看来”大有深意。
先来说明为何斯宾诺莎如此定义。斯宾诺莎认为,“耶和华”是唯一的一个字词指上帝的绝对本质,其他称谓,名词或形容词,都不过是表示上帝所具有的属性,是帮助人们理解上帝的媒介。斯宾诺莎的“神”、“自然”、“实体”是同一个东西,他认为只有这三个字词表示神或实体或自然的绝对本质,神的一些别的名字只是表示属于神的属性。实体的属性是介于实体与人的知性之间的中介,通过此媒介,实体显现出广延或思维,人的知性才能进行认识活动。以上观点成因是斯宾诺莎受到中世纪犹太神学深刻影响。
“在知性看来”第一层意思表明属性是人的知性所能理解的。第二层意思是广延和思维相互不能限制彼此,而实体的广延或思维的哪一方面被认识,取决于知性是通过哪一方面去认识实体。第三层意思是,实体有无限多属性,而人所能认识的只有广延和思维两种属性。
斯宾诺莎论证属性有无限多个,根据的是实体是无限圆满的存在,一切对无限圆满的存在的限制或规定都是否定实体的无限圆满性。知性既已认识了两种属性。两种是有限的数目,说实体只有两种属性是对实体的规定,把实体说成是有限的,否定了实体的无限圆满性。则属性肯定不止两种,而是有无限多种。斯宾诺莎所使用的从有限到无限的推演,他的朋友、光波动说创立者惠更斯也使用过,惠更斯得出结论说,宇宙是可以无限延伸的。在斯宾诺莎的年代,物理学,或者更严格地说力学,尚未取得巨大成功,人们面对自然仍有许多未知,并未把自然想象成有限的或机械的、呆板的,而是想象成无限的。这种思想,按斯宾诺莎的说法,避免了寄生虫的近视症。
实体的无限多属性是否存在,历来有争议。以奥康(William of Ockham 1288-1348)的剃刀考察此问题,将推出无限属性只是理论上的假设,不必要的,应当去掉。如果说无限属性是实在,那不过是声音而已。意思是,无限属性只是理智上的概念,在人的思维中;无限属性的实在性表现为人发出声音,说出这个概念。奥康的剃刀流行于现今社会,作为唯科学主义的组成部分,简单化逻辑的表现。
笔者尝试论证,否认无限属性存在的判断是不可靠的。
目前为止自然科学知识都是描述大爆炸后的宇宙的具体事物,即描述被生的自然。大爆炸前的宇宙,没有任何信息、物质、能量传递到大爆炸后,被人的感官或科学仪器观察到,大爆炸前的宇宙不能经验、不能实证,因而不能被自然科学知识所述说。现有的关于大爆炸前的宇宙的一切言语都不能成为自然科学知识,这些描 121
313 斯宾诺莎.伦理学,知性改进论[M].贺麟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3.洪汉鼎.斯宾诺莎哲学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99.斯宾诺莎自然观的内涵
述的性质相当于牛顿关于神发动了宇宙、使宇宙运行的第一推动论,属于神学。大爆炸前有否事物存在,不能被观察,不是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对于自然科学而言没有意义;不能被实证的事物,被简单化逻辑视为累赘的假设,被认为是不存在的。那么,无限属性作为不能被经验、不能被实证的东西,被认为不存在。
上述思路包含了以下四个基本观点:自然科学着重观察实验、着重实证性;不能被观察实验、不能被实证的命题不在自然科学的范围内;自然科学范围外的话语是没有意义的,只有自然科学的话语才有意义;只有能被观察、能被经验的事物才存在,不能被经验的事物,遵照简单化逻辑,被认为不存在。这种思路以实证性作为判断事物是否存在的标准,归结起来是如下独断:凡与科学观察实验没有关系之事物都不存在。但是从逻辑上思考,此一独断无非简单的、不完全的归纳,不具有逻辑必然性。笔者不禁想起逻辑学所钟爱的黑天鹅:我们见到了许多白天鹅却没找到黑天鹅,我们不能说必定没有黑天鹅;但是只要找到一只黑天鹅就能断言黑天鹅存在。同样地,科学观察不能找到无限属性存在的证据,并不能实证无限属性不存在。
斯宾诺莎属性概念在其本体论中有三项意义。首先一项是把广延和思维的定义从实体改为属性,从笛卡尔的广延和思维都是实体的二元论,走向了自然是实体的一元论。第二项意义是自然是可被知性认识的。斯宾诺莎坚持人的知性认识了广延和思维属性而不认识其余无限多属性,其可靠性如同认识了三角形内角和等于一百八十度而不认识三角形其他性质。其著作多次强调“真观念必定符合它的对象”。第三项意义是设定了人类的认识能力的界限,人类不能认识广延和思维以外的无限属性。作为有限样态的个人要认识无限圆满的实体,总是不完全的。
斯宾诺莎设定了知性的界限,被洪汉鼎研究员评为:认识论上的宿命论,表现了斯宾诺莎不懂得认识的辩证法,不了解认识是从相对真理到绝对真理的辩证发展过程。洪汉鼎研究员论述道,人们固然应当把一定历史条件下所能认识到的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性,区别于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和全部内容。应该承认由于一定的历史条件和人们认识能力的限制,人们今天所能认识的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性不过是客观世界本身所具有的本质和规律性的一部分或者表面的部分,而对于整个宇宙的一切事物的真实联系,人们仍然缺乏深刻的了解,但这仅仅是人们今天的认识界限,而决不是人类认识的永远界限,科学史上的事实充分证明了,科学上的每一发现和每一成就都在不断地打破原有的界限、都在不断地填补原来的空白,都在不断地揭示人们原来还未认识到的事物的本质联系和规律性。所以洪汉鼎研究员认为,斯宾诺莎关于神有无限属性而我们只能认识其中两种属性的思想并不表达辩证法的认识原理,而是一种认识论上的宿命论,这只能说明斯氏形而上学思维方法的局限性。14
洪汉鼎.斯宾诺莎哲学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01.斯宾诺莎自然观及其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笔者认为,以上论证基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相对真理与绝对真理辩证关系原理。那么先来看看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如何阐述此原理。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说:“人的思维是至上的吗?在我们回答‘是’或‘不是’以前,我们必须先研究一下:什么是人的思维。它是个人的思维吗?不是。但是,它仅仅作为无数亿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人的个人思维而存在。如果我现在说,所有这些人(包括未来的人)的这种概括于我的观念中的思维是至上的,是能够认识现存世界的,只要人类足够长久的延续下去,只要在认识器官和认识对象中没有给这种认识规定出界限,那么,我只是说了些相当陈腐的而又相当无聊的空话。”“思维的至上性是在一系列非常不至上地思维着的人们中实现的:拥有无条件的真理权的那种认识是在一系列相对的谬误中实现的,二者都只有通过人类生活的无限延续才能完全实现。”“在这里,我们又遇到在上面已经遇到过的矛盾:一方面,人的思维的性质必然被看作是绝对的,另一方面,人的思维又是完全在有限地思维着的个人中实现的。这个矛盾只有在无限地前进过程中,在至少对我们来说实际上是无止境的人类世代更迭中才能得到解决。”15
思考恩格斯的以上论述,可以得出如下两点:其一,在恩格斯看来,所谓人的思维并不是指个人的思维,而是指无数亿个个人的思维组成的整体的人类的思维。其二,恩格斯认为个人的思维是有限的,“非常不至上”的;仅仅在“无止境的人类世代更迭中”的“一系列”无数亿个个人的思维组成的整体的人类的思维才是至上的无限的。所以说,显然只有无数亿个个人思维的成果和产物(即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才是人的思维的产物,即至上的绝对真理。这样看来,洪汉鼎研究员的论述很是精辟,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框架中,的确能得出,无限延续的人类能够不断地揭示原来还未认识到的事物的本质联系和规律性。
但是请注意,恩格斯的话语有两个前提:一是“人类足够长久的延续下去”;二是“在认识器官和认识对象中没有给这种认识规定出界限”,笔者理解为,人与对象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障碍,人的意识能够反映物质。恩格斯认为,世界只有物质和意识两种东西,分别相当于斯宾诺莎所说的广延和思维。相对真理与绝对真理辩证关系原理说的是,无限延续的人类能够,通过广延和思维两种属性认识自然。这与斯宾诺莎的自然可被知性认识的观点相一致。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斯宾诺莎哲学的分歧在于,前者认为世界只有物质和意识,后者认为世界不仅有物质和意识,还有无限多种不能被知性认识的东西。
笔者认为,洪汉鼎研究员关于斯宾诺莎认识论是宿命论的论证,没有打中要害。斯宾诺莎框定知性的界限之要害在于,无限属性是否存在,人能否认识无限多种属性。洪汉鼎研究员仅仅说明了,无限延续的人类能够不断地,通过广延和思维 1516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25-126.陶培育.论绝对真理[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5(1):35-39.斯宾诺莎自然观的内涵
属性,揭示原来还未认识到的事物的本质联系和规律性。
3.3 人与自然物都是“有限样态”
斯宾诺莎体系中,神亦即“能生的自然”,表示能生的自然能够分殊生成自然界中的具体事物。全部自然物的总集合,被斯宾诺莎称为“被生的自然”。被生的自然组成整个样态系统,包括两种样态,分别是无限样态(一般样态)以及有限样态(个别事物)。斯宾诺莎的定义了两种无限样态:直接无限样态是指直接出于神的属性的样态;间接无限样态指出于神的属性的分殊的样态。有限样态,则不是直接出于神的属性,而是出于上述间接无限样态的个别事物。有限样态是指自然内的特殊具体事物。既包括了自然界中占据广延的个别物体,又包括思维的个别观念、个别情感和个别欲望等。这些东西,既是有限的,又是具有一定存在的。斯宾诺莎定义说:“个体事物我理解为有限的且有一种确定的存在的事物”。17此处所说具有一种确定的存在,是指它们不是永恒的存在,而是一种暂时的存在。有限样态正如无限样态一般,也是在某种一定的形式下表示神的本性的样态。斯宾诺莎说:“特殊的事物只不过是神的属性的分殊,也就是以某种一定的方式表示神的属性的样态。”所以只有借助神的属性,它们才能存在和被理解。斯宾诺莎写道:“个别事物除非包括在神的属性之内,否则是不存在的,除非神的无限观念存在,否则个别事物的客观存在或它们的观念也是不存在的。”19斯宾诺莎举了几何学例子说明有限样态依赖于神的存在:一个圆形内可以有无数直线相交成直角,因而这个圆形内可以包含无限个直角,但是除了这个圆形存在外,其中没有一个直角可以说是存在,其中任何一个直角的观念,除了包括在这个圆形的观念之内,也不能说是存在。20
但是,斯宾诺莎认为有限样态依赖于神,把神作为原因,这个判断并不是由于神是无限的。斯宾诺莎说:“一个实际存在的个别事物的观念,以神为因,非就神之为无限而言,但就神之分化为另一个实际存在的个别事物的另一观念的分殊而言,而此另一观念,也以神为因,但就神之分化为第三观念的分殊而言,如此类推,以至无穷。”意思是:有限样态虽然依赖于神,但它们不是从神直接产生的,而是从有限的原因直接产生的,这些有限的原因在数目上是无限的,它们形成一个无限的因果系列。而这个无限的因果系列是从神的属性的间接的无限永恒样态而来。因为间接的无限永恒样态就是它们的整体和规律性,而神的属性的间接的无限永恒样态是从神的属性的直接的无限永恒样态而来。而神的属性的直接的无限永恒 17181821 斯宾诺莎.伦理学,知性改进论[M].贺麟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39.斯宾诺莎.伦理学,知性改进论[M].贺麟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23.19 斯宾诺莎.伦理学,知性改进论[M].贺麟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43.20 斯宾诺莎.伦理学,知性改进论[M].贺麟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44.21 斯宾诺莎.伦理学,知性改进论[M].贺麟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44.斯宾诺莎自然观及其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样态则是直接从神而来。通过这一系列中间环节,有限样态与神连接起来。因此,虽然有限样态不是神直接产生,但从根本上说,神则是有限样态存在和本质的内因或第一因。斯宾诺莎说:“严格说来,神不能认作个别事物的远因,除非是为了方便起见,为了分辨神的间接产物和神的直接产物,或出于神的绝对本性的东西。因为我们通常总是把远因理解成与结果没有联系。但是一切存在都存在于神之内,都依靠神而存在。如果没有神,它们就既不能存在,也不能被理解。”22这段话概括起来:个别事物离开了它们的整体(系统)、本质和规律是不能存在的。斯宾诺莎哲学的根本观念就是强调整体(系统)的重要性。
有限样态虽然最终都是依靠与神才能存在,却并不等于说它们没有真实的存在。在斯宾诺莎的体系里,有限样态和神同样是真实的,而且两者乃是同一种存在的两个方面。实体的实在性和有限样态的实在性的差别只在于主动和被动、无限和有限、必然和偶然,因为实体的实在性是出于自身的本性,而有限样态的实在性则是出于实体的存在。同样,在斯宾诺莎看来,有限样态和无限样态也具有同样的真实性。因为直接无限样态无非有限样态的共同本质,间接无限样态只是有限样态的普遍规律,或者说无限样态是有限样态的类或共相。有限样态离开了无限样态,不能存在也不能被理解;反之,无限样态脱离了有限样态,不能存在也不能被理解。
斯宾诺莎体系中,有限样态系统具有下述三特征。
其一,同种类有限样态构成无限因果序列。有限样态虽然其存在和动作是由神所决定的,但神的决定是间接的,而由另外一个有限样态直接决定其存在和动作的。第二个有限样态又是被第三个有限样态决定。如此有限样态构成一个无限的因果序列。斯宾诺莎说:“每个个体事物或者有限的且有一定的存在的事物,非经另一个有限的,且有一定的存在的原因决定它存在和动作,便不能存在,也不能有所动作。而且这一个原因也非经另一个有限的且有一定的存在的原因决定它存在和动作,便不能存在,也不能动作。如此类推,以至无穷。”23例如甲由乙决定,乙由丙决定,丙由丁决定„„同一属性所有的有限样态组成一条无限的必然的因果序列。不仅广延样态(自然物体)有这种无限因果序列,而且思维样态(个别观念)也有这种序列。这两种因果序列构成了自然的两大解释系统,分别是物理(广延)的解释系统和心理(思维)的解释系统。
其二,解释样态需使用同种类的解释系统。由于广延和思维是神的两个性质完全不同的、自类无限的属性,广延属性不能限制思维属性,思维属性亦不能限制广延属性。所以这两个解释系统各有其适用范围。解释广延样态需用广延解释系统;解释思维样态需用思维解释系统。斯宾诺莎说:“神的各种属性的观念以及个别事物的观念都不承认观念的对象或被知的事物为其致动因,但只承认作为能思想者的 2223 斯宾诺莎.伦理学,知性改进论[M].贺麟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24.斯宾诺莎.伦理学,知性改进论[M].贺麟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23-24.斯宾诺莎自然观的内涵
神本身为其致动因。„„当事物被认作思维的样态时,我们必须单用思维这一属性来解释整个自然界的次序或因果联系;当事物被认作广延的样态时,则整个自然界的次序必须单用广延这一属性来解释,其它的属性亦同此例。”24
其三,不同属性的各自的解释系统,具有同样的推演方式,具有同样的必然性。不论是广延解释系统,还是思维解释系统,无非是同一个解释系统的不同方面。因为观念自思维属性而出,和观念的对象自广延属性而出,具有相同的推演的方式,并且具有同样的必然性。斯宾诺莎说:“凡是无限知性认作构成实体的本质的东西全都只隶属于唯一的实体,因此思想的实体与广延的实体就是那唯一的同一的实体,不过时而通过这个属性,时而通过那个属性去了解罢了。同样,广延的一个样态和这个样态的观念亦是统一的东西,不过由两种不同的方式表示出来罢了。„„所以无论我们借广延这一属性,或者借思维这一属性,或者借任何别的属性来认识自然,我们总会发现同一的因果次序或同一的因果联系,换言之,我们在每一观点下,总是会发现同样的事物连续。”这段话可以概括为斯宾诺莎的名言:“观念的次序和联系与事物的次序和联系是相同的。”
253.4 “神的绝对命令”要求人们敬畏自然及自然物
在斯宾诺莎看来,人和自然中的其他具体事物是同样性质的,都是无限实体生成的有限样态,都是神的分殊。万物与神的关系是辨证的。自然物的存在的总和构成了神的存在,万物都在神之内。神不是超越于万物之外的,而是寓于万物之中,通过万物的存在而展现神的存在。神必须维持自身存在,因此在神之内的万物必须存在。
“神的存在与神的本质是同一的。”26斯宾诺莎给本质下的定义是:“所谓一物的本质,即有了它,则那物必然存在,取消了它,则那物必然不存在,换言之,无本质则一物既不能存在也不能被理解,反之,没有那物,则本质既不能存在又不能被理解。”27这说明了事物的本质和事物的存在有一种同一的关系,有其一,必有其二。事物的本质就是绝对肯定事物自身的存在,如果没有外因,一物自身是绝不能消灭自身的。没有任何单一事物可以具有自毁或自己取消自己存在的理由,那么只要事物是自在的,便都努力保持自身存在。这种维持自身存在的努力,斯宾诺莎认为是事物自身的一种力量,是事物自身的本质或现实的本质。
斯宾诺莎所谓“努力(conatus)”,是指事物自身内部的一种自我保存的自然 2425 斯宾诺莎.伦理学,知性改进论[M].贺麟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41.斯宾诺莎.伦理学,知性改进论[M].贺麟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42.26 斯宾诺莎.伦理学,知性改进论[M].贺麟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20.27 斯宾诺莎.伦理学,知性改进论[M].贺麟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38.斯宾诺莎自然观及其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趋向。28在被生的自然内,每一个具体事物决不能由于自身的本性而去寻求自身的毁灭,他们都有一种力求保存自己存在的自然趋向,他把这种自然趋向称为“努力”。神之内的万物都努力维持自身的存在。
有限样态的现实本质乃是力求保存自身存在的努力。这种努力不是来自有限样态自身,而是来自神。样态的努力是神自身的努力,是神维持自身存在的倾向。神的存在是通过有限的具体事物表现出来。而神的存在就是神的本质。因此而说,有限事物的本质表现神的本质。个体事物是以某种一定形式表现神的本质的样态,是以某种一定形式表现神之所以为神的力量的事物。29这里所说某种一定形式即指有限样态的现实本质,也即指这种竭力保持自身存在的努力,正是通过这种努力,有限样态的本质才表现了神的本质,或者说,成为神的本质的一部分。
斯宾诺莎认为神的本质组成“神的必然性”。神的必然性指作为自然的自因的神运动的规律,即神生成自然万物、万物存在并运动的规律。斯宾诺莎还使用“神的绝对命令”,当作“神的必然性”的同义语。
人的生存繁衍是神的本质,符合神的必然性,自然物亦如此。自然物的存在是出于神的本质,不是为了满足人的目的。人们消耗自然物,用以制造生产生活资料,便是取消了自然物原来的存在,损害了神的本质。神必须坚持神的存在的本质,表现在作为有限样态的具体事物上,事物不该被大量消耗。人们为了生存繁衍而利用自然物,斯宾诺莎并不反对。但利用的数量必须限制在维持人命的范围内,过多的消耗自然物便是损害了神的本质、违背了神的绝对命令。与此一致地,斯宾诺莎的伦理学倡导人们克制对财富、虚荣、感官快乐的欲望,仅能占有和消费足够保养身体的财富,过度富裕者“很少有幸免于沉沦”30;人们应当追求的不是名利肉欲,而是与神的必然性相一致的神性生活。因此笔者认为,“神的必然性”有两个方面,既包含了自然及其中之万物运动的客观规律,这是“事实”方面的意义;还包含了尽可能少地利用自然物的伦理要求,和人应当过神性生活的要求,这是“价值”方面的意义。表达“要求”的意义时,倾向于使用“神的绝对命令”。
人们的经济活动符合自然运动的规律,即符合神的必然性。在现代工业文明,人们对自然的掠夺和污染破环,诚然都按照自然运动规律进行。但只张扬工具理性,忽略了神的必然性还包含有要求,忽略了经济活动的价值判断,抛弃了价值理性。人们罔顾了神的绝对命令尽可能少地利用自然物的要求。制造财富的科技、占有和消费物品的数量成为人们的骄傲。斯宾诺莎的代表作明确提出,自然物并不是为了满足人的目的或欲望而存在,人们不该恣意利用具有神性的自然物。自然物是由于自然或神的必然性产生出,遵从神的绝对命令,其存在、被理解、消亡都依赖于神。意思是,事物的生存、发展、消亡都是按照能生的自然的规律和要求运动 2829 斯宾诺莎.伦理学,知性改进论[M].贺麟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90.斯宾诺莎.伦理学,知性改进论[M].贺麟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90.30 斯宾诺莎.伦理学,知性改进论[M].贺麟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248.斯宾诺莎自然观的内涵 的。人们对自然物肆意利用,把人们自己当作自然物的目的与意义,相当于把人们自己当作了神。这种僭越是自私、狭隘且错误的。人对待自然物应当持有人对神的态度,把一切贪婪、肉欲和虚荣扫除净尽,尽量减少对自然物的消耗量。从斯宾诺莎的思想获得启示,在利用自然物的时候,应怀着敬畏神明的态度,并表达谢意。这里所说的“自然物”,不仅包括生物,还包括水、空气、土壤、金属、石油等无生命自然物,因为这些非生物也是神的产物,具有神性。斯宾诺莎自然观及其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第4章 斯宾诺莎自然观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生态文明,笔者理解为,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良好的人类的根本生存方式。就算把生态文明理解成是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相并列的现实文明形式之一,笔者仍坚持生态文明是融于人类社会方方面面,与人类生产生活息息相关,而不仅仅是人类社会的某一个方面。
斯宾诺莎堪称环境哲学的鼻祖,其思想可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提供理论资源。斯宾诺莎生活在十七世纪资本主义革命刚刚成功的荷兰,虽然具有历史局限性,但是斯宾诺莎构建了完整的本体论-认识论-伦理学的形而上学体系,为现代生态伦理学提供了整体主义、系统观点、自然主义等等思想源泉,均可借鉴来建设生态文明。
4.1 尊重被生自然的生态价值
斯宾诺莎早在资本主义建立初期,就洞察到了资本家为了财富,对自然肆意掠夺。斯宾诺莎明确指出,人们若没有听到别人告诉自己事物的原因,便以己之心度物之心,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事物,认为事物和人一样有目的,追求有利的东西。人们发现许多事物有利于自己,便认为事物的目的因便是满足人的需要;使用现在的术语,事物的价值是满足人的需要的外在价值。斯宾诺莎继续论述,人们知道事物是被人发现而不是被人创造,于是又以自己的心判断事物,把事物类比于人所制造的工具,认为事物必有一个创造者,就是神。神亦不能幸免于被人心所判断,神把事物赐给人们使用,便有了赢得人们崇奉的目的。人们便以各种祭祀牺牲祀奉神,祈求神对自己,比对别人更偏爱。自然事物具有目的因的观念,可以追溯到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四因说。这种成见源远流长,到了中世纪,经托马斯阿奎那建构成经院哲学,成为群众当中的主流思潮。斯宾诺莎批评道,这些想法“看来不过是证明了自然和诸神也同人一样发了疯。”31
进入资本主义社会,把自然物看作工具的成见变本加厉,人们掠夺自然的程度逼近地球自然系统承载力极限。斯宾诺莎虽然没有考虑到自然系统承载力的问题,有他的局限性。但是他对这种成见的批判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人们的错误源于:把事物看做有目的,事物的目的、意义和价值完全只是满足人的需要,人是唯一的价值主体,事物只有外在价值而没有内在价值。斯宾诺莎为我们重新认识自然的价值指出了道路。我们现在认为,人类栖居的自然是一个生态系统,生态系统具有生态价值,即一定系统和要素所具有的、能满足其他生态系统及其要素这些主体的生存、稳定、有序与繁荣的性质。32在人类出现之前,自然生态系统就不断地运动、演变;按斯宾诺莎的说法,被生的自然持续被能生的自然或神所创造。人类出现以 3132 斯宾诺莎.伦理学,知性改进论[M].贺麟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31-33.严耕,杨志华.生态文明的理论与系统建构[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183.斯宾诺莎自然观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后,自然生态系统及其生态价值仍然是由自然本身的性质所决定的,不依赖于人的认识或实践,不受人类的思想或行为支配,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是客观存在的。人们把自然的目的误解成自然为人类服务,事实正相反,人的目的和追求对象是自然。自然为人类和其他生物提供生态服务就是善的,是人和其他生物赖以生存繁衍的基础。
斯宾诺莎虽然没有提出自然有内在价值,但是从他对把自然物视为工具的成见的批判中可以推论出,自然肯定有对于人的工具价值之外的其他价值。斯宾诺莎坚持人的知性有限,自然具有无限多种属性,而人的知性只能认识广延和思维两种属性;沿此思路,自然亦可以有某种价值未被人认识。
斯宾诺莎启示我们认识到自然的生态价值,认识到自然及其中万物不仅有相对于人的需要的工具价值,还有内在价值,改变把自然物视为工具的成见,促使人们尊重自然母亲,珍惜自然。这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不无裨益。
4.2 使科学技术生态转向
斯宾诺莎属性概念在认识论上的重要意义,不在于给人的认识能力设定界限,而在于告诫人们不要犯寄生虫的近视症,坚持系统的视角,从尽可能大的整体认识事物。这启示我们:尽管人只能通过广延属性和思维属性认识自然,人们认识自然及自然物时,必须坚持从自然整体出发,不能把互相联系着的万物割裂;人不能认识的尚有无限多种属性,我们的知性所获得的知识的总量相对于自然奥秘的总量是很少的,我们不能过分信赖知性,更不能妄图应用知性了解自然、掌控自然。
我们的近、现代科学技术,使用的仍是近代的方法论,主要是分析和还原的方法。近代哲学的创始人笛卡尔提出四条方法论原则:第一条,“决不能把任何我没有明确地认识其为真的东西当作真的加以接受,也就是说,小心避免仓促的判断和偏见,只把那些十分清楚明白地呈现在我的心智之前,使我根本无法怀疑的东西放进我的判断之中。”笛卡尔确立了知性的权威,主张以知性来检验一切知识,还确定了检验知识的标准是清楚明白、无可置疑。第二条,“把我所考察的每一个难题,都尽可能地分成细小的部分,直到可以而且适于加以圆满解决的程度为止。”这便是近代哲学和近代、现代自然科学流行的分析方法,其一般做法是从个别、特殊到一般,将对象分解为不可再分的基本性质。第三条,“按照次序引导我的思想,以便以最简单、最容易认识的对象开始,一点一点上升到对复杂的对象的认识,即便是那些彼此间没有自然的先后次序的对象,我也要给他们设定一个次序”。此乃“综合方法”,亦即从抽象的一般上升到具体的个别,在理论上重现事物之整体的真实本性。第四条,“把一切情形尽量完全地列举出来,尽量普遍地加斯宾诺莎自然观及其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以审视,使我确信毫无遗漏。”33这四条方法论原则,灌注了批判的理性主义和一丝不苟的科学精神,是笛卡尔最重大的影响,不仅成为自然科学家的行动准则,也是黎民百姓日常生活的常识。在这四条原则指导下,近代、现代科学确立了高度分析性的、还原论的方法论原则。近现代科学认为,认识某个具体事物,关键是清楚地认识构成此事物的因素。物理学上说,如果认识了构成各种具体事物的基本粒子,就是从根本上认识了万物。对生物学而言,认识了构成生物的、不可再细分的基本组成部分,就是从根本上认识了该生物。分析性的、还原论的自然科学以及征服性的、扩张性的技术,简称为征服性科技。34
我们回顾近现代科学技术史,便能看出人类科技的进步逻辑的足迹。近代早期以降,物理学,尤其是力学取得巨大进展,把自然视为野性的、需要加以控制的机械自然观确立,工具理性张扬,自然被剥去价值、被彻底客体化。人们认为通过人的知性所获得的科学技术将会继续取得更加巨大的成功,甚至能掌握自然的所有内容,进而能够驾驭自然。经典力学应用在宏观层面的天文学,以及中观层面的日常生活,都取得了重大成果。及至麦克斯韦提出电磁场方程,完成了物理学的第一次统一,便有物理学家乐观地认为物理学科已经完成了,人类掌握了自然的物理方面的几乎全部知识。十九世纪末的物理学家开尔文勋爵公开宣称物理学的问题只剩下“天空中的两朵乌云”。马克思普朗克的老师、慕尼黑的物理学教授菲利普·冯·约利(Philipp von Jolly,1809—1884)曾劝说普朗克不要学习物理,他认为“这门科学中的一切都已经被研究了,只有一些不重要的空白需要被填补”。36第二次科学革命爆发后,物理学界察觉到了经典物理学的局限性,不再声称物理学已经或接近完成,但却没有改变人类能掌握自然的全部内容和本质联系的信念。
征服性科技获得了前所未有的伟大进步,让如下观念深入人心:宇宙便是科学所描述的宇宙;只有能被科学所描述的事物才存在,只要是科学不可描述之事物都不存在,上帝、神明、灵魂等等任何超出了人的感官感觉或科学仪器的观察的、超验的东西都不存在;科技将随着人类的世代更迭不断进步,人类愈来愈接近于掌握世界的全部内容;既然能被科学所描述的事物,理论上或原则上皆是能被人用技术加以控制,即使在目前历史阶段尚不可控制之,未来总能历史地进步到能够控制之;人类终将能掌控世界,在行动上不受任何技术性的限制。
人们认识了自然的某些方面,获得了控制若干自然物和自然力的实践能力。我们来看人们运用了如此强大的控制自然物的力量,导致了什么后果。
例如,征服性科技帮助资本家追逐财富,向鲨鱼开战。鱼翅是富人餐桌上的珍馐美馔,富人支付得起价钱,捕捉鲨鱼便成了暴利行业。行业发展,产量和销量都 333
435 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364.卢风.从现代文明到生态文明[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201.35 王玉仓.科学技术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324.36 王玉仓.科学技术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334.斯宾诺莎自然观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经历了一个初期上升的过程。然而不久后产量不再增长,反而下降了;而富人的胃脏每天都要填进食品,市场需求继续增长,利润愈来愈具有诱惑力。商人便雇佣了自然科学家,为其开发能在更深广的海域捕捉更多鲨鱼的技术,于是鱼翅产量上去了,利润更丰厚了。但是鲨鱼更少了。商人只得故技重施,又提高了产量。这场征服战争,逼迫鲨鱼频临灭绝。又如,中国的华南虎,向来被视为身份的象征,且是中医良药,虎皮虎骨售价高昂。征服性科技和商业的合谋便导致了,华南虎的数量稀少到拍一张照片得用年画造假的程度。
又如杀虫剂、抗生素,是典型的征服性科技。人们发明了杀虫剂、抗生素等化学制剂打算“专门”对付“害虫”、病毒。起初很见效。但不久“害虫”或病毒都会产生抗药性。因而不得不研制新型制剂。这场拉锯战,导致肺炎的致病菌金黄葡萄球菌获得了抵抗人们现有的最强效的抗生素万古霉素的特性。而且化学合成药物很难降解,长期污染环境、危害人和动植物。37
以征服性科技作为力量源泉的现代工业文明已经毁坏了许多东西,包括许多长期被认为于人有利的事物,还侵害了人类的生境,伤害了人类自身。很多原本不稀缺的事物,也变得稀缺起来,连空气、淡水都需要经过技术处理才能保证人的健康。但是人们流行一种虚荣,占有和消费凝聚有大量人类劳动的、科技含量高的商品,象征着荣誉和地位,是成功的标志。多数人趋之若鹜。把产自法国阿尔卑斯山的依云矿泉水用精致华丽的喷雾器喷洒在脸上保湿护肤的千金,魅力远胜于手持发黄的水杯去打教室旁边的沾满水垢的电热水器烧开的自来水的女学生。于是人们忽略了,一个不容忽视的真相:现代工业文明正使得空气、淡水等等不稀缺的东西变得稀缺,在其上应用了科学技术、凝聚了人类劳动使之成为商品,迫使人们不得不购买。连空气和水都必须经过人为加工,人类的生境已然恶劣到何等程度。
反思人类生境恶化的原因,追溯到近代早期,求索斯宾诺莎给我们的启示。斯宾诺莎提出属性概念,其中一个重要意义就是告诫人们坚持系统的观点。
斯宾诺莎举了一个寄生虫的例子说明系统的观念。假如一个生活在血液里的寄生虫想感知其周围的环境和事物,那么从寄生虫的观点来看,每一滴血粒都是一个独立的整体,而不是作为一个较大整体的一部分,因为这寄生虫并不知道所有这些血粒是如何被血液的一般本性所支配的,血粒们是如何按照血液的一般本性的要求而相互适应的,也就是说,这个寄生虫并不认识到每一滴血粒之所以有这样的性质和状态,乃是由整个血液的本性所决定。但事实上,每一滴血粒只是整个血液的一部分,要理解每一滴血粒,我们必须把血粒同一个由血、淋巴、乳糜等液质所组成的整体联系起来,由这个整体来说明每一滴血粒的性质和状态。而且就算是血液这个整体也是另一个更大整体的一部分,要理解血液的本性,我们必须把血液同另一个更大整体联系起来,由这个更大的整体来说明血液的本性。斯宾诺莎认为,我们 37 雷切尔•卡逊.寂静的春天[M].吕瑞兰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12-72.斯宾诺莎自然观及其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人类生活在大地上,就如同这个寄生虫生活在血液里一样,如果我们要想正确认识和理解我们四近的事物,我们就决不能像那个寄生虫那样,把围绕我们周围的事物看成是彼此独立的整体,而应当把各个具体事物都看成是一个整体的部分,而这个整体又是另一个更大整体的部分,否则我们就会犯寄生虫的近视症。在斯宾诺莎看来,整个自然就是一个无限的庞大整体,自然中的每一个事物都只是这个整体的一个极其细小的部分,它们彼此相联系,并与自然整体相一致。自然界中的所有物体,我们可以而且应当用像我们这里考察血液的同样方式来加以考虑。因为自然中的所有物体都被其他物体所围绕,它们相互之间都被规定以一种确定的方式存在和运动。而在它们的全部总和中,也就是在整个宇宙中,却保持同一种动和静的比例。斯宾诺莎得出结论,每一个事物,就它们以一定方式存在而言,必定被认为是整个宇宙的一部分,与宇宙的整体相一致,并且与其它部分相联系。38
属性作为样态与实体的中介,便是帮助人们认识实体,并从实体开始对事物作整体认识。尽管人们只能通过广延属性和思维属性认识实体,不能通过其余无限多种属性认识实体,但是坚持系统的、整体的观点,与能否通过直观、体悟认识到无限属性的存在,扩展人的认识范围到达无限属性的范围,没有必然联系。斯氏强调认识实体,把认识范围扩大到无限的能生的自然,从最大的系统出发,即从实体出发,整体地认识事物。在整体主义的认识论的意义上,斯宾诺莎的哲学是从神开始。
这种思想启示我们,人类生产、生活活动必须符合自然的整体秩序、符合神的必然性。循环经济不仅仅是回收重制已无使用价值之物品,而是必须让人类社会的物质循环融入自然界的整体的物质循环,以衣食等形式消耗掉的土壤肥力回归土壤。体现在日常生活中,沾着菜叶的泥土不应随自来水冲入污水处理厂,而应建立一套机制,让泥土重返农田。我们正面临的危机,很大程度上是由寄生虫的近视症造成。
近现代的征服性科技,奉行分析的、还原的方法论,只重分析不重综合的。这样的科学忽视了事物与其环境之间的联系,忽视了不同系统之间的联系,是孤立的、形而上学的。科学细分到一科一学,一个细分的具体领域建立相应的一门学科。各学科之间虽然有联系,但并不紧密。交叉学科本身也是针对细分领域的学问。这样的征服性科学仅能非常精确地认识特定具体事物和特定系统,但不注重把我们对特定事物的认识整合到更大的整体之中,不注重理解人和尽可能大的整体之间的联系。这样的科学,及其衍生出来的应用层面的技术,仅能指导人们在局部范围内按人所认识到的部分客观规律行动,却不能指导人们在尽可能大的整体范围内,比如地球,遵照客观规律办事。这种征服性科技,结合利用人的利己倾向配置资源的经济学,引导人们在各个具体物质生产领域遵循着局部的规律高效率地改造 38 斯宾诺莎.斯宾诺莎书信集[M].洪汉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143.斯宾诺莎自然观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自然、制造商品。却在宏观层面上,在地球生态系统中违反了客观规律,破坏自然界的整体秩序,致使生态危机日益严重。
上文所举杀虫剂的例子,便是缺乏系统观念造成了错误。人们在使用杀虫剂时,没有在全地球生态系统的广度与高度充分考虑杀虫剂的持久影响力,仅仅注意到杀虫剂对害虫的神经毒性。当人们以整体的观念考察杀虫剂的危害时,杀虫剂已然蔓延遍全球,甚至在南极的企鹅体内也有积聚了。若果人们在使用杀虫剂之前,坚持系统的观点,谨慎地考察了杀虫剂的危害,敢情就不会滥用之。
斯宾诺莎给我们的另一个启示,属性的另一个重要意义是,人类的知性很有限,人只能掌握自然的广延属性和思维属性,尚有无限多种属性是人的知性所不能认识的,人不能掌握自然的全部内容,因而亦不能随心所欲地掌控自然。
人们有信心和野心在地球上肆意利用自然物,其中一个原因是人们信任科学技术的力量强大得足以掌控自然的信念,即“科技万能论”。下面笔者尝试论证,人类的力量、科技的能力很有限。人类能否掌握自然的全部内容,进而有能力完全掌控自然,有三种情况:
第一种,自然是无限的,人类的知性不能穷尽自然的奥秘,更没有实践能力掌控自然。
第二种,自然是无限的,人类的世代更迭,人类知识亦不能历史地积累、进步,趋近于自然的全部内容。显而易见,自然是生生不息的,能生的自然不断地生成被生的自然。人类也是在这个过程中诞生的。既然自然不停地运动,自然奥秘的总量就是无限的。也许有反驳说,自然是按照规律运动、生成的,只要掌握了这规律,就能预测自然将生成什么。笔者认为,自然具有无限多种规律,人类不能悉数掌握。人类知识的增长速度,相比于自然奥秘的增长速度,哪一个是高阶无穷大,目前尚无一致意见。尽管人类的知识是无穷大,自然的奥秘量亦是无穷大,那么无论哪一个具体的历史时期,在逻辑上,必有自然的某些内容尚未被当时空的人类所掌握。人类不能对自然有整体的、充分的、完全的认识。依据不完全的认识指导实践,在逻辑上,必将导致不可预测的结果,并且引起严重后果的概率亦不得而知。
第三种,自然是有限的,人类能够充分认识自然,穷尽自然的奥秘。可是,即使人类全知亦不能达到全能,不能随心所欲控制自然。依据目前的物理学,有限的系统终将走向熵极大的热寂状态。意思是,在一个封闭的、有限的系统内,有序的、可供人类利用的能量总量有限。人类的实践必需消耗有序能量。因此人类的活动能力是有限的,每做一件事情都会减少活动能力,不可能达到全能。或许有不同意见说,现今观察到的宇宙半径广达一百五十亿至二百亿光年,只要在地球资源、能源消耗殆尽之前找到可移居的殖民星,便可存续人类;如此广大的宇宙要达到热寂状态尚且需要许多亿年,不必杞人忧天,在那之前太阳早已享尽祂而今所剩余的五十亿年寿命。笔者承认,诚然如此。然而地球四十五亿至五十亿年来为什么未遭斯宾诺莎自然观及其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地外文明掠夺而使人类根本不能存活呢?根据人择原理,地球乃至宇宙之所以是我们目前所见的样子,是因为只能这样,我们人类才能诞生、繁衍。其所包含的意义是,地球诞生以及我们人类诞生都是概率非常小的事件。这个概率如此之小,以至于我们有幸在五十亿年内都没有遇到企图侵略我们并夺光资源的地外文明。察看我们的地球的现状,恐怕找到殖民星之前人类已经成为历史。
概括上述三种情况,人类不能穷尽自然奥秘,更不能控制自然。迄今,人类的实践能力不外乎是在认识的指导下改造对象的能力,决不是从虚无创造对象的创造力。人类能够认识什么,进而能够改造什么,都是受到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世界制约。就此一点上,人类的能力远不能说得上“万能”。人们相信科技万能,相信人类能征服自然、为所欲为的信念,无非是迷信。斯宾诺莎的父亲告诫斯宾诺莎,要区分清楚真正的信仰和迷信。不合乎理性的信念,便是须放弃的迷信。笔者认为,这种迷信的产生是由于人类正处于从无知到知道一点的阶段,人类的知识仍然很少,尚未充分发现未知的领域多么深广。第二次科学革命后,科学技术进步加速,一个人必须不断追赶科技进步的步伐,才能在职业竞争中不致落败。但为生计所迫而只追求职场竞争的知识的人们,终身学习也只能理解人类知识的很小一部分,于是人们惊叹人类多么伟大。把人类的知识想象成一个闭合的图形,普罗大众终生学习不过是在知识之图内部艰难前行,正如血液中的寄生虫,一生都不会到达血管的末梢,便误以为血管无限长。仅有站在人类知识边界上且虚怀若谷者,方能体悟自然奥秘之无限,并反省人类知性之渺小。
站在人类知识之图的边界上的有识之士认为人类远未掌握自然全部内容,而是人类科学进入新时代。例如系统科学家普里·高津说:“少数派开始怀疑这种乐观的论调,就是说科学已经到头,尽善尽美,就在我们的宏观层次上仍有一些问题还远未得到解答,曾经有过一些关头,经典科学似乎已经近乎功德圆满,但每到这时候总有一些事出了差错,于是方案必须扩大,待探索的疆域又变得宽广无际了。”又如桑塔费研究所(Santa Fe Institute)的第一任所长柯夫曼(Kauffman)认为:“通过诺贝尔奖的堂皇道路通常是用还原论的方法开辟的,当为一群不同程度被理想化了的问题寻求解决的方案,但却多少背离了真实的世界,并局限于能找到一个解答的地步,这就导致科学的越分越细碎,而真实的世界却要求我们采用更加整体的方法。”39爱因斯坦提出,科学有能力精确地说明和预测很多自然现象,但“当在一个现象综合体中起作用的因素过多时,绝大多数情况下科学方法是不起作用的。”霍金也认为,即使我们的确得到了完整的统一理论,我们只能做最简单的情形的细节的预言,例如两个宏观物体的低速运动。牛顿力学是比较简约的理论,是爱因斯坦相对论的应用于低速、宏观物体的近似理论。我们只能使用牛顿力学对两个宏观 3940
成思危.复杂科学与管理[J].南昌大学学报(人社版),2000(7):1-6.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晚年文集[M].方在庆等译.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29.斯宾诺莎自然观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的、低速的物体作预言。当物体数量增加到三个,算式便变得很复杂。相对论的情况更甚。若果我们足够聪明而获得了大统一理论,那么其后续的繁重工作便是将该理论化简,以便能应用于处理现实问题。
任何一个具体的历史时期,总有人类掌握不了的自然奥秘。人类不能对自己的实践行为作出精确预测和控制。因此人们会犯错误,就将受到自然的惩罚和报复。这便是自然的权威。前现代,人类的实践能力并不足以深广地影响地球系统,人类大可以不必顾虑地进行各种实践活动。现代人的实践能力却足够强大到不得不谨慎行事;否则能力越大,危害亦越大。
总结本节,斯宾诺莎给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是,征服性科技需要根本地转向,转向整体主义的、综合与分析相结合的、亲生态的。新的科学需要在分析方面继续发展;又必需坚持系统的观念,改变各细分学科的分裂状态,融合它们。科学的任务绝不是力争掌握自然的全部内容,让人类为所欲为。科学的任务是与哲学对话,就像两千年前那样,沿着哲学指明的方向,努力认识尽可能大的整体,即作为神的能生的自然,组成统一的人类知识,重新确定人的位置。以斯宾诺莎的话说,人获得了真观念,才明白人是自然所生的具体事物。人们永远都不过是生活在自然之中的有限样态,是有限的存在者,决不是凌驾于自然之上或超越于自然之外的神祗。科学技术也不再听从于人们对财富的贪欲,停止为追逐财富的资本家出谋划策。有了斯宾诺莎主义的科技,我们仍然能在具体生产领域遵照规律生产,而且能帮助人们建立对于自然和自然物的敬畏观念,亦能让人类的经济活动在整体上符合自然的必然性。
4.3 唤醒生态道德意识
斯宾诺莎的思想为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谐社会,提供了文化资源。斯宾诺莎提出,人作为样态是自然的分殊,人与人是平等的,人与其它万物都是平等的,人类不但要把他人看成像自己的人,还应该把他人乃至自然界中的万物看成同为自然所生的人的同胞兄弟。这是一种崇高的道德情怀,和儒家“仁爱”思想相似。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界的关系都是和谐的。斯宾诺莎强调人是处于大全的自然中,没有任何一个个体的人是孤立的,鼓励人们负起对国家和自然的责任,使人类的自我价值与他人的、社会的和自然界的价值相一致。
斯宾诺莎的“遵循自然的必然性,实现人的自由”思想,强调人的行为不但应该符合自然的必然性的要求,而且应该以实现自然的要求为己任,强调个人的主观意愿与自然的要求相一致;向往作为部分的人与作为整体的自然相和谐,要求人们转变人与自然分立的狭隘观念,从大系统的角度来审视人与自然界的关系,超越人与人外自然的对立。“人的自由”的思想为人们认识和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斯宾诺莎自然观及其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与自然界的关系开辟了新思路,有助于加强全社会的生态意识和环保意识。把自然中的万物看作神的分殊,万物与人具有同样的神性,是高尚的道德境界,也是一种崇高的美好的信念。热爱人、热爱自然,把大全的自然作为行动的目的和准则。斯宾诺莎自然观,提倡善待他人,善待自然物,就像是对待自己的兄弟一样。这些思想为现代人另辟生态伦理观,重新唤起被人类忽视了对自然万物的爱护和保护的意识,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宝贵思想资源。
现代人类的生存危机实质上是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危机。在自然的基础上生存、繁衍着的人类可能失去自然赐予的物质基础,使人类面临着社会历史终结的危险。危机的根源之一是错误的价值观念。地球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和人类欲望的无限膨胀的矛盾,是影响人类社会发展的、引发生态危机的重要矛盾。这个矛盾已然发展到决定人类命运的阶段。过度生产、过度消费,都是凭借掠夺自然实现的,也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更是终极实在消失、精神家园失落的严重后果。几十亿人的贪婪与虚荣已对我们的地球造成了持久的巨大压力。
斯宾诺莎的思想便是纠正失当观念的可选方案。斯宾诺莎的启示我们,过上简约生活,绿色消费,节约能源,合理利用资源。斯宾诺莎的思想从大全自然出发,价值判断皆以大全自然为依据,其思想显然是亲自然界,亲生态。斯氏强调大全自然不是人类征服或利用的对象,而是人类的神或父,是人类的生存的必要条件。人类与自然界和谐相处的前提是从尽可能大的整体认识自然界,只有按照自然整体的规律生产生活,才不会由于仅拥有孤立的、部分的知识,而犯下不可预料的错误并因此而受到自然惩罚。斯宾诺莎倡导以理性控制被动情感,人类不能无限制地放纵自己的物质欲望,克制贪婪、肉欲、虚荣,从而遏制了人对自然的掠夺和破环。斯宾诺莎的幸福观对人类维持正常生活的需求给予了肯定,认为必须遵照医学保养身体,使之发挥应有的功能。所以应该过有节制的生活。人的幸福在于精神追求的满足,人的价值的实现。按斯宾诺莎的说法,人对神的理智的爱、遵照神的命令行事才是人的幸福。人的幸福决不是单纯地占有和消费商品;物质生活只是为了保养人的身体,而不是人生的全部意义。人的经济活动必须遵从神的绝对命令,物质循环、能量流动都融入作为大整体的地球系统的良性循环,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应该在保持生态系统平衡的基础上。即使到了某个历史时期,受限于地球的承载力,我们的经济已不能再发展了,若我们把精神幸福奉为真正的幸福,就不会因为经济问题感到烦恼。
斯宾诺莎提出“能生的自然”,把人与万物共处其中的自然定义为不可被人的感官感觉到或被科学仪器检测到的形而上学的“神”。在斯宾诺莎看来,人与万物之间就有了广泛意义上的伦理关系。能生的自然生成了“被生的自然”,生成了自然界中的水、空气、动植物、矿产,相当于人的父母,这是在超越性的层面强调能生的自然对于人的根本意义。认识了超验的能生的自然,才能形成足够的约束力规
斯宾诺莎自然观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范人的行为。仅仅依靠生态学打出的黄牌警告是不够的,人们对于生态危机表现出社会堕化。仅仅依靠理性的力量来控制不合理的私欲也是不够的,慎独地自律对于个人的道德修养有很高的要求。人们需要一个外在的超越,即使一个人独处时也仍然起效用的强制力,那是纯正生活的楷模。斯宾诺莎的自然观要求人们不能只将自然界中的万物视为被认识、被改造的客体,而是承认被生的自然中的具体事物是道德参与者,人类应该将万物视为自己的同类,出于同类之情对待自然物。在此道德情感的支配下,人们应该停止做出过度伤害自然界的行为,遵照能生的自然的绝对命令做一个自然万物的守护者,而不仅仅是利用者。
这并不意味着人们不利用自然物制造生产生活资料,而是指在能生的自然的绝对命令允许的范围内,在地球系统承载力范围内,人们理性地、节制地借用生存繁衍所必需的能源、资源。既然是“借用”,必须归还,意即人们利用了自然物,还必须让其恢复,利用和恢复的全过程都遵谕客观规律。由于生态系统有自修复能力,能把各个因素调节得恰到好处、天衣无缝。即使人类改造自然的行为对自然界有所影响,但只要符合生态规律的、在生态承载力和调节力范围内,只需假以时日,生态系统仍能够恢复其原本生机。我们需要运用亲生态的科学技术,来认识自然界和改造自然界,促进自然界的运动,焕发自然界的生机。
法律是道德的最低限度,环境保护的政策法规是生态道德行为的底线。人们自觉主动地对能生的自然怀有敬畏便能形成自律的力量。而法律则是外在强制性的他律力量。自律和他律相结合,环保法规便有了贯彻落实的可靠保障。斯宾诺莎的思想为我国政治文明建设提供了思想资源,可以为执行环境保护的政策法规创造一个良好的道德氛围。
我们有可能亦有必要从斯宾诺莎的思想中汲取积极内容,为构建生态伦理观、为建设生态文明提供理论资源。斯氏生态伦理观的启示可以归纳为:尊重自然的生态价值、合理消费、适度发展、动植物和资源环境保护。这些规范是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规范,表达了通过规范人类的行为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美好愿景。
斯宾诺莎自然观及其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结语
斯宾诺莎,在十七世纪资本主义兴起之时,便察觉到了当时的社会、当时的时代精神所隐含之问题。人们的贪婪、虚荣,占有和消费物质财富,都是建立在掠夺自然的物质基础上。人们把自己与自然区分开,把自己作为自然的目的和意义,俨然把自己尊为神,自然成了彻底的仆役。这些问题发展至今,导致了严重的生态危机。因而斯宾诺莎面临的某些问题就是我们面临的。西方现代生态哲学家们的主要思想与斯宾诺莎的思想一致,甚至直接以斯宾诺莎作为思想来源。但他们的思想在广度和深度上均不及斯宾诺莎的。斯氏提倡的某些思想和行为就是我们解决生态危机、建设生态文明所需要的。可以说,斯宾诺莎是生态哲学家。斯宾诺莎的思想对我们处理人与人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解决生态环境资源问题、对我国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生态文明都有重要意义。斯氏的自然观,启示我们服从神的绝对命令,维护神的存在和本质,我们应尊重自然物的生态价值,不应把自然物当作工具并恣意利用;启示我们人的知性只能认识广延和思维两属性,人的认识和实践能力极有限,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必须坚持整体的、系统的观点,促成科学技术的生态转向;培养人们敬畏自然的观念,唤醒人们的生态道德意识,规范生态道德行为。
斯宾诺莎的思想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意义重大,但本文仅集中论述其自然观,讨论本体论较多,认识论和伦理学方面较薄弱。我们从环境哲学的角度研究斯氏思想的工作做得不足够。斯宾诺莎的思想涵盖了形而上学的本体论、认识论、伦理学,以及心理学、政治学、光学、数学,今后仍需更全面深入地研究。
致谢
参考文献
[1]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晚年文集[M].方在庆等译.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29.[2] 安东尼奥·R·达马西奥.寻找斯宾诺莎:快乐、悲伤和感受着的脑[M].孙延军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128.[3] 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364.[4] 成思危.复杂科学与管理[J].南昌大学学报人社版,2000,31(3):1-6.[5] 笛卡儿.第一哲学沉思集[M].庞景仁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161.[6] 杜维明,卢风.现代性与物欲的释放:杜维明先生访谈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9:106.[7] 韩东晖.天人之境:斯宾诺莎道德形而上学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53.[8] 韩东晖.当代西方斯宾诺莎哲学研究述要[J].哲学动态,2003(7):31-35.[9] 享利希•海涅.论德国宗教和哲学的历史[M].海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4:26.[10]贺麟.斯宾诺莎哲学简述[J].哲学研究,1957(01):93-105.[11]洪汉鼎.伦理学导读[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2:98.[12]洪汉鼎.斯宾诺莎哲学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99,301.[13]蓝江.儒家传统与斯宾诺莎的“天人合一”思想的异同[J].兰州学刊,2005(03):81-83.[14]雷切尔•卡逊.寂静的春天[M].吕瑞兰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12-72.[15]利奥波德.沙乡年鉴[M].侯文蕙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64.[16]刘伟华.斯宾诺莎哲学中”在他物内”与”在自身内”的对立统一[J].经营管理者,2011(4):38.[17]罗宾•柯林伍德.自然的观念[M].吴国盛,柯映红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47-52.[18]罗尔斯顿.环境伦理学:大自然的价值以及人对大自然的义务[M].杨通进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27.[19]卢风.从现代文明到生态文明[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328-354.[20]卢风.启蒙之后:近代以来西方人价值追求的得与失[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3:78-99.[21]卢风.人类的家园[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1998:36:15-60.[22]卢风.论自然的主体性与自然的价值[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3(4):99-102.[23]卢风.主客二分与人类中心主义[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1996,13(2):1-7.[24]卢风.自然的主体性和人的主体性[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0,29(2):16-23.[25]马吉芬.斯宾诺莎“实体”概念研究[D].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7,(04).[26]史蒂芬霍金.时间简史[M].吴忠超译.长沙:湖南科技出版社,2002:80-121.[27]史蒂芬霍金.果壳中的宇宙[M].吴忠超译.长沙:湖南科技出版社,2002:21-54.[28]斯宾诺莎.简论上帝、人及其心灵健康[M].顾寿观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18.[29]斯宾诺莎.伦理学,知性改进论[M].贺麟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3,19-20,23,24,32,38,39,41,42,43,44,90,248,249,250,.[30]斯宾诺沙.知性改进论[M].贺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0:6-9.[31]斯宾诺莎.斯宾诺莎读本[M].洪汉鼎编.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23-36.[32]斯宾诺莎.斯宾诺莎书信集[M].洪汉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143,201.[33]斯宾诺莎.伦理学[M].李健编译.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7:3-20.33 斯宾诺莎自然观及其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34]斯宾诺莎.笛卡尔哲学原理附形而上学思想[M].王荫庭,洪汉鼎译.商务印书馆,1980:39-61.[35]斯宾诺莎.神学政治论[M].温锡增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148.[36]谭鑫田.知识•心灵•幸福:斯宾诺莎哲学思想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10,28.[37]陶培育.论绝对真理[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5(1):35-39.[38]王秀玮.张载的生态伦理观及其当代价值[D].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2009,(11).[39]王玉仓.科学技术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324,334.[40]仰和芝.生存与和谐[D].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博士),2005,(07).[41]杨圣银.自然权利的由来与实现[D].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硕士), 2006,(12).[42]严耕,杨志华.生态文明的理论与系统建构[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46-64.[43]姚振强.柏拉图—斯宾诺莎哲学中的理性与生存[D].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博士),2004,(03).[44]詹妮特•比尔,默雷•布克钦.美国环境哲学的两种对立思潮——社会生态学与深生态学的六个重要议题[J].李亮译.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9(3):7-9.[45]张志伟.西方哲学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217-227.[46]赵敦华.西方哲学简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222-231.[47]郑娴.阿伦•奈斯“生态智慧T”思想研究[D].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硕士), 2005,(05).[48]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125-126.[49]朱海风.张载哲学与斯宾诺莎哲学异同辨析[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7(05):15-21.[50]Wikipedia.Arne Naess [EB/OL].http://en.wikipedia.org/wiki/Arne_N%C3%A6ss, 2010-10-28.[51]Wikipedia.Baruch Spinoza [EB/OL].http://en.wikipedia.org/wiki/Baruch_Spinoza,2010-10-28.[52]Arne Naess.Friendship,Strength of Emotion,and Freedom in Spinoza, Trumpeter[J].2006(22).[53]Arne Naess.The Encouraging Richness and Diversity of Ultimate Premisses in Environmental Philosophy,Trumpeter[J].1992.34
第二篇:马克思生态自然观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马克思生态自然观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摘要:马克思的生态自然观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容,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持和深刻的启示。要以马克思的生态自然观为指导,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弘扬生态文化理念,提升生态文明意识;健全社会主义制度,重视环境法制建设;倡导文明生活方式,树立绿色消费观念。关键词:马克思 生态自然观 生态文明建设 启示
党的十八大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并列提出,将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到前所未有的地位,这既是对马克思生态自然观的发展和创新,也展示了我党对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坚定信念,同时也说明了我党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日益成熟。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必须从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吸取养分。马克思的生态自然观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容,他主张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阐明了人在自然界中的作用与地位,这些闪耀着智慧光芒的思想无疑会为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持,给予我们深刻的启示。同时,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也在实践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被赋予了更多的内涵。
一、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的基本内容
马克思从实践出发,对人类与自然的关系进行了深刻系统的研究,站在人类历史生存的高度去考察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从而创立了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这个多维自然观以实践的人化自然为中心,提出了极具价值和富有内涵的生态思想,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的核心就是实践基础上的人化自然。马克思生态自然观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自然界是人的无机身体
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的立论基础就是人与自然的不可分割性。早在一百多年前,马克思就把自然界看作是同人类有机联系着的“无机的身体”,他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靠自然界生活”。这说明了人本身就是自然存在物,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人与自然二者之间是密不可分的,人是自然界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并将同自然界共存亡。自然界的生机勃勃有利于人类健康可持续的发展,自然界的凋零衰败最终必然会导致人类逐渐灭亡。因此,我们应该要以爱惜自己身体的悉心态度来善待我们的大自然。人与自然的不可分割性也正是源于人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二)劳动是联系人和自然关系的中介
人类的劳动实践是改造自然的基础,是实现人的目的与遵循自然规律的统一。马克思认为,物质生产的劳动实践,是人所特有的“生命活动”。马克思曾经说过:“劳动首先是人与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与自然之间物质交换过程”。这说明了人正是以劳动这种特有的方式作为人与自然关系的中介,用劳动实践来控制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然而,进入人类活动范围内的物质,并没有失去其本身所固有的规律,依然保持着人的意志所无法改变的固有本性。所以,人类在劳动实践过程中必须正确的认识和遵循自然界固有的规律,因为“自然规律是根本不能取消的,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能够发生变化的,只是这些规律借以实现的形式”。因此,人的目的的制定要服从自然物质的规律性,人的目的只有与自然物质本身所固有的规律相一致时,人的目的才能得以实现。人类的劳动实践如果违背自然规律,不仅没办法达到自己的目的,甚至还会遭到大自然以各种自然灾害的形式来进行的“报复”。
(三)人与自然相处的真谛是和谐共生
马克思从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性上揭示了人与自然关系的本质就是和谐共生。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是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的核心内容,这不仅仅表现在马克思对人与自然不可分割性的强调之中,更是体现在了马克思对人类劳动实践应该要遵循自然客观规律的重视上。人类应该要预见到自身行为对自然生态系统产生的长远影响,恩格斯曾经警告过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这个报复其实就是指人类的行为破坏了生态平衡、违背了自然界的客观规律而受到的自然界对人类的惩罚。既然在自然界中存在着客观规律,那么人类在改造自然的劳动实践过程中必须充分认识和遵从客观规律,只有这样才能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避免遭到自然界的报复。
真正的人的生产是全面的生产,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唯一途径。它有两种尺度:内在尺度和外在尺度。内在尺度就是指满足人类自身生存发展需要的尺度;外在尺度就是指人类在生产实践的过程中遵循自然界的客观规律来考虑其他物种以及整个自然界生存发展需要的尺度。只有这样的生产才是与动物生产区别开来的真正的人的生产,才能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也只有这样的自然观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
二、马克思的生态自然观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和生产力水平的逐渐提高,与此同时,人类对自然界的不断索取和对生态环境的过度破坏,资源匮乏、环境恶化、生态危机等全球性问题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威胁也越来越大。面对这些越来越严峻的生态问题,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已经刻不容缓。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对以往的旧的农业文明和传统工业文明的扬弃和超越,是人们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界相互关系的理念和态度。要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既要继承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自然观,又要充分考虑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认清我国生态环境的具体情况,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自然观高度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并揭示了人与自然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在全球性问题日益严峻的今天,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思想,对我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有重要的启示。
启示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马克思认为,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必须要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因为人与自然的矛盾的出现,不仅有人类认识和实践上的错误的原因,还有社会关系不合理的原因。这就需要我们去积极面对资源环境的挑战,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管理创新转变。通过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和有效运行,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实质,而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途径。
启示二:弘扬生态文化理念,提高生态文明意识
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认为,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人类要爱护大自然。理论指导实践,人类对大自然的观念、思想和态度直接影响着其改造大自然的实践活动。因此我们要充分认知到生态危机对人类造成的严重危害,树立生态文明意识,加强环境道德建设,建立合理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我国生态环境的现状还与我国公民的生态环保意识水平较低有关,公民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亟须提高。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不是单纯的最大限度的增加人们的物质财富,而是要将人们从物质的拘役中释放出来,使一个人发展成为具有高尚情操和丰富内涵的全面发展的人。
启示三:健全社会主义制度,重视环境法制建设
从经济、政治、法律、教育等各个方面规范和约束人们的行为;为了维护良好的生态环境设立相应的法律法规,以协调在环境保护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解决人与人之间的矛盾。环境法制建设是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保障。我国目前的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已经适应不了社会的发展需要了,因此,要进一步完善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体系,尽快制订有关环境影响评估、化学物质污染防治等各方面的法律法规。当然,仅仅立法是不够的,还需要重视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实施和监督,健全协调环境执法的有效机制,将部分强有力的措施纳入到法律体系中,充分发挥法律的震慑作用。环境法律法规实施的社会监督也是环境保护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在现阶段环境保护的过程中群众的作用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因此,要完善公众参与社会监督的制度,确保公众参与到环境监督中来,充分调动群众的力量投入到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来。
启示四:提倡文明生活方式,树立绿色消费观念
社会消费同生产一样,都依赖于自然资源,与此同时也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影响。近来兴起的绿色消费是一种绿色化、生态化的消费模式,是人类在对工业文明时期的生产和消费方式作出深刻反思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追求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赢”的消费方式。工业文明为人类创造了丰富财富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自然资源枯竭和生态环境恶化的结果,这也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随着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和对生活质量的追求,人们更愿意选择有利于自身身体健康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消费方式。绿色消费是以协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为目的的、现代化的消费方式,是一种适度的消费。
参考文献
[1]朱洪强, 黄健.论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J].学术论坛, 2011, 34(12): 15-19.[2]宋春丽.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对现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J].沧桑, 2011(4): 78-80.[3]张会伟.马恩生态自然观对当今人类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J].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3, 23(2): 8-10.[4]宋开元, 杨文选, 杨艳.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及其当代价值[J].经济研究导刊, 2007, 4: 003.[5]黄斌.论马克思的生态自然观及其当代价值[J].安康学院学报, 2010, 22(005): 22-24.[6]崔进.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马克思恩格斯生态自然观的应有之义[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8, 10(5): 11-12.[7]李崇富.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及其现实意义 [J].湖南社会科学, 2011, 1: 15-21.[8]邹德峰.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及其启示[D].兰州大学, 2010.[9]黄斌.马克思生态自然观的当代价值[J].理论探索, 2010, 1: 009.[10]赵成.当代自然观的生态化转向及其意义[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 2006, 23(6): 1-4.[11]张敏.论生态文明及其当代价值 [D].2008 年, 2008.[12]吴蔷.马克思的生态自然观及其对生态环境的重要意义[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 2012, 9: 010.[13]陈墀成.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哲学思想及其当代价值[J].2007.[14]宋冬林.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探析 [J].科学社会主义, 2007, 5: 025.[15]栾亚丽.马克思《 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生态自然观及其当代价值——基于实践生存论视阈的解读[J].湖北社会科学, 2012(12): 5-7.[16]贾军, 张芳喜, 沈娟.生态自然观与当代全球性生态危机反思[J].系统科学学报, 2008, 16(1): 78-81.[17]张剑.中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研究[J].中国知识资源总库博士论文, 2009.
第三篇:浅谈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浅谈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摘要:人类是自然界的产物。自然环境是哺育人类的摇篮 ,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人类与自然环境是内在的依存、保护、改造和利用的关系。因此,保护自然环境和生态平衡是人类同自然界关系的内在要求。目前,由于人类不顾自然界的运动规律,任意损坏自然环境和生态平衡,其后果必然危机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而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无疑为今天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和启示。
关键词: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生态文明建设
作为地球上高级生物的人类,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自然界是人类的摇篮,是人类的“母亲”。然而,随着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增强,人类不顾自然界自身的发展规律,对其进行不合理的开发和利用。最终,造成了日益严重的生态和环境问题,这不仅阻碍人类的发展,更危及人类的生存。为了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实现更好的发展,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指导下提出生态文明建设,并在其指导下将这一理论和实践不断发展和完善。
一、生态文明建设
(一)、生态文明建设的含义
生态文明建设是指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环境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二)、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
党的十八大正式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用独立的篇幅全面深刻地论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各方面内容,从而完整地描绘了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蓝图。
1、生态文明建设提出的现实基础
从资源上讲,一方面:我国资源总量有限,随着人口的增加,人均资源占有量愈显不足;另一方面:由于开发利用方式不合理,存在大量的资源浪费现象。与此同时,生态环境质量不容乐观:土地沙化、草场退化、河流的水功能严重失调,特大洪涝灾害频发;土壤污染、废气污染、水污染、空气污染等污染物持续增加。我国已进入污染事故多发期和矛盾凸显期,资源浪费和短缺、环境破坏已经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因素。因此,加快调整产业结构,改变“高消耗、高污染、难循环、低效率”的增长模式变得尤为必要和必须。
2、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背景
自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以来,人们逐渐意识到传统发展模式所带来的危害,全球生态环境恶化成为不争的事实,全世界联合起来共同保护我们的地球家园日益成为共识。生态文明、生态保护、低碳生活成为全球性话语。西方国家自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走的是“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但我们却不能走这样的歪路,因为这是一条死路。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建设生态文明。
二、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一)、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主要内容
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马克思和恩格斯曾论述:“一切僵硬的东西溶化了,一切固定的东西消散了,一切被当做永久存在的特殊的东西变成了转瞬即逝的东西。整个自然界被证明是在永恒的流动和循环中运动。”论证了自然界的统一性和演化。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在自然科学全面发展,尤其是天文学上的“星云假说”、地质学方面的地质演化、生物学的细胞学说和生物进化论、物理学上的电磁感应和能量守恒与转化、化学上的元素周期律以及人工合成尿素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其的核心内容是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
(二)、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中的自然
在马克思研究的自然并不是指存在于人类之外,与人类实践无关的自然,而是经过人类实践改造了的自然、具有社会历史性的自然。马克思认为自然界就它本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它是人的无机身体”。人要依靠自然界而生活,也就是说,人为了生存和发展而必须与自然界持续不断地进行物质交换。首先: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马克思认识到人类来源于自然,是从自然界中分化而来的,具有自然属性。其次:人类要靠自然界而生存。因为,不但人们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都来源于自然,离开了自然人类就无法生存,而且自然界还是人的精神无机界,不同的自然环境影响人们形成不同的审美和精神世界。再次:自然是人的自然。马克思对人的考察,从一开始就是从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来说明自然,从人类的生存层面上来理解自然的。
总之,马克思关于“自然界是人的无机身体”的论断,体现了他所关注的不是与人毫无关系的“自在自然”,而是同人的存在和生活密切相关的自然,其中包含着对自然界的认识和理解,包含着马克思对自然的实践态度和价值追求,为人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一种理论根据和价值尺度。
三、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自然观上唯一科学和正确的思维形式。在环境污染、生态恶化的今天,我们必须积极领悟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从中获得帮助和启示,更好地进行生态文明建设。
(一)、帮助人们形成正确的自然观
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人类历史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理论侧重。然而无论是人对自然的绝对统治还是人对自然的绝对从属都不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既强调自然界的客观物质性,又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只有二者共同作用,人类生存资源才能不断扩充,生存条件也才能改善,从而实现更好的发展。今天,科学技术的发展增强了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人们更相信“人定胜天”,按照自己的意愿来利用自然,而忽略其自身的客观规律,从而造成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因此,我们必须转变观念,坚持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保护自然,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在此基础进行人类的各项生产和生活活动。
(二)、要求人们尊重自然规律
规律是客观存在并不以热的意志为专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自然界是普遍联系并永恒发展着的,其运动和发展都有自身的客观规律,只有认识到各种联系背后的规律,并正确利用这些规律,才能正确地预测事物的发展方向,从而做出既符合自然界发展规律又有利于人类自身发展的事情,促进生态环境保护,并进一步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三)、大力发展科学技术
一方面,自然观的产生和发展是同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向适应的,每一种自然观都不能摆脱其历史局限性;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它必将不断接受检验并随之发展。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开放的、发展的理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它也必将更加完善,从而更好地指导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另一方面,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只有较高水平的科学技术才能更好地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持和保障。
今天,面对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问题,保护生态环境、进行生态文明建设不仅仅是为了发展,更是为了生存。因此,我们要坚定地坚持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并以此指导我们的生态环境保护,进行生态文明建设。
参考文献:《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与生态文明建》周海军 乌尼日 黄莹
——广西教育学报学院 2013年第5期 总第127期
《浅析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对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洪承武
——商业文化(上期)2011年 07月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讲评》 吕世英 ——社科院纵横 1991年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当代价值》 方世南
——河南大学学报 2004年第3期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及其当代价值》 宋开元 杨文逸 杨艳
——经济学研究导刊 2007年第4期 总第11期
科 技哲学
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专业:思想政治教育专业 姓名:刘利洁 学号:1107114156
第四篇:生态自然观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意义
生态自然观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意义
【摘要】我国多地出现长时间、大范围的雾霾天气表明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严峻的现实。生态失衡、环境污染已严重威胁到社会的发展、人类的生存,因此,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对生态自然观内涵的把握阐述自然生态环境与人类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探讨生态自然观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对生态自然观及其体现的生态伦理观的运用,结合生态文明建设实践,思考建设中国生态文明的途径,把生态自然观作为指导当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武器。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生态自然观;实践;现实意义
在12月上旬,我国多地出现长时间、大范围雾霾天气。而造成雾霾的罪魁祸首PM2.5问题再度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造成这次雾霾天气的主要原因是污染物排放和大气综合状况作用的结果,机动车尾气、燃煤烟尘、工地扬尘都是污染源,是造成这次污染的“罪魁祸首”。近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成就巨大,但是在成就巨大的背后也看到了未来发展过程中面临越来越大的挑战和问题。我们的经济发展了,但环境、资源瓶颈制约越来越大。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在十八大报告上,做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决策,把生态文明建设增加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中,从四位一体拓展到了五位一体。把生态文明的观念贯穿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更加丰满、更加立体,而且更加有利于在未来发展过程中的抗风险性。
面对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人类无序破坏自然、全球温室效应的凸显等问题,作为一名当代硕士研究生更应当清醒意识到在当前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必须首当其冲,这次雾霾天气就是一个最好的证明,由此应该给我们带来深深的思考。延绵不散的雾霾遮蔽了视线,却让我们格外清晰地看到环境污染治理的紧迫感,格外真切地认识到十八大提出的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生态文明这一理念,虽然只有四个字,但却内涵丰富,任重而道远。它代表着人类文明发展的新方向,同样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努力的方向。正如专家解读所说: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五位一体的高度来论述,彰显出中华民族对子孙、对世界负责的精神[1]。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一项政治任务,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2]。
其实,为解决日渐严重的环境问题,虽然国家采取经济、立法和技术的手段保护生态环境,但由于执法不严,缺乏道德意识的支撑,生态文明观念仍然淡薄。特别是一些企业、一些个人看重经济效益,忽视环境保护,急功近利,不惜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获取经济利益,导致了环境污染的日趋严重。
马克思的自然观思想具有丰富的生态意义,它是一种生态自然观。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关系是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的基础;实践的人化自然观是其在自然观上的革命性变革。马克思具体考察和分析了生态问题产生的根源——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并提出了解决生态问题的途径——“人与自然和解”。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体现了“尊重自然,善待自然”与“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伦理观。这对于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对于建设生态文明,具有极大的理论与实践价值[3]。
那么建设生态文明,应该充分利用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思想的理论精华来指导实践活动。生态自然观的主要观点是:生态系统是由人类及其他生命体、非生命体及其所在环境构成的整体,它是自组织的开放系统,具有整体性、动态性、自适应性、自组织性和协调性等特征;人类通过可持续性、共同性和公平性等原则,通过实施节能减排和发展低碳经济,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生态文明,实现人类社会和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4]。生态自然观是关于人与生态系统辩证关系的总的观点,是在全球生态危机的背景下,依据生态科学和系统科学的成果,对人类和自然界关系进行的概况和总结。马克思和恩格斯主张人是自然界中的一部分,环境创造人,人也创造环境,人要与自然界和谐一致。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指出人与自然是辩证统一的关系[4]。生态科学认为,人处于食物链金字塔的顶端,人是生态系统的调控者和协同者;人与生物共同遵守“物物相关”、“相生相克”、“协调稳定”等生态规律。
生态文明主张以整体、循环、平衡和多样性的生态理念,研究生态系统的存在和演化,研究人和生态系统之间的辩证关系。因此要“尊重自然,善待自然”,2 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从理论层面出发,研究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可以加深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为我们的科学发展观提供理论支持。在现实意义上,认真研究和贯彻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有助于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5]。
根据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及其所体现的生态伦理观,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应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中国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树立正确的自然观;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当前面临的问题,可以总结为环境污染,生态恶化,以及资源短缺三个方面[3]。
一方面要以“尊重自然,善待自然”的思想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具体要加强环境道德教育,提倡生态消费,建设生态文明的政策体系和法律体系。另一方面要以“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指导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因此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展循环经济,提倡清洁生产[6]。我们要爱护地球,爱护家园,首先要从每一个人做起。例如:减少机动车尾气污染,少开车,不开车,步行或公交出行,公共自行车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减少冬季燃煤烟尘污染,城市注重城中村改造,乡村推进节能燃气使用,拔掉浓烟滚滚的“大烟囱”;减少扬尘污染,施工工地、废物运输必须进行覆盖管理,城市街道定期洒水清洁,大力植树造林、退耕还林、养花种草,绿化自然环境,营造天然“氧吧”;减少工业污染,逐步淘汰污染严重、落后产能、不可循环的工业企业行业,改造或建设绿色环保新型可循环可持续的工业新环境;减少人为污染,人人有责,养成良好生活习惯,不乱丢乱抛焚烧生活垃圾,不吸烟等。
总之,生态自然观是指导当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武器,只有自觉以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为理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这一新时期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注重生态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与政治文明的协调发展,才能真正实现生态文明[5]。
我想通过个人和国家的共同努力,在生态自然观的指导下,如何建立生态保护的长效机制,如何转变我们的发展理念,如何让生态文明理念根植于每个人心中,还需要我们付出更多艰辛,需要我们每一个人作出自己的努力,并自觉地从现在做起。通过爱护
[7]环境、保护环境的多种措施,我们必将把生态文明建设落到实处,实现党和国家的承诺,“在实现当代人利益的同时,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清的美好家园。”
参考文献
[1] 涂晨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研究》,辽宁大学,2012年 [2] 庄祺:《从生态观角度谈生态文明建设》,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学报,2012年
[3] 叶耀丹:《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成都理工大学,2012年
[4] 自然辩证法讲义编写组编:《自然辩证法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5] 郭昭君:《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与生态文明建设》,兰州大学,2009年 [6] 谷树忠、胡咏君、周洪:《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内涵与基本路径》,资源科学, 2013年
[7] 赵树迪:《当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研究》,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2年
第五篇:马克思绿色自然观对建设生态文明的启示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马克思绿色自然观对建设生态文明的启示
马克思绿色自然观对建设生态文明的启示
摘 要 生态文明是一种依靠自然、利用自然同时特别注意保护自然的新型文明形态,是对马克思绿色自然观的现实演绎,为谋求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共赢,有必要继续探寻马克思自然观更深邃的生态文明意蕴、践行生态文明理念。
关键词 自然观 生态文明 人与自然的关系
作者简介:宫金萍、饶刚、赵男,防化学院。
中图分类号:D92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3)12-190-02
一马克思的绿色自然观
自然观通常是指人们对自然界的根本看法,也就是如何认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问题。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对自然观的认识也不同。马克思以其辩证的思想阐述了他对自然观独特的认识和理解。
(一)马克思的绿色自然观概述
马克思提出“人自身作为一种自然力与自然物质相对立。为了在对自身生活有用的形式上占有自然物质,人就使他身上的自然力即臂和腿、头和手运动起来。当他通过这种运动作用于他身外的自然并改变自然时,也就同时改变他自身的自然”。概括起来就是主张人本身就属于自然的一部分,即“人自身的自然”,它同外在的自然一起构成了完整的自然,是一个有机存在的自然和无机的身体的结合。
马克思对自然观的论述可以分为三个历史过程:其一是自然界。人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仍然是自然存在物。作为有生命力、自然力和意识力的自然存在物的人,无法摆脱自然界而独立存在。在马克思看来,“人是现实的、有形体的、站在稳固的地球上吸纳着一切自然力的人,人本身就是自然界”。其二是现实的人的活动。马克思强调自然的优先地位,认为自然是“一切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第一源泉”。自然界作为人的现实的自然界,人类应“合理的调节同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不让自然作为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依靠消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耗最少的能量,在最合适人类本性的条件下实现物质交换”。其三是人类社会。马克思认为“一切生产都是个人在一定社会形式中并借这种社会形式而进行的对自然的占有”。强调人与自然关系的背后隐藏着更为本质的是人与人的关系,而人与人的关系实际上就构成了人类社会。通过上述三个环节的总结可以得出,马克思的自然观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对于人类社会发展的意义,强调自然就是人自己的无机身体,人要像爱护自己的身体一样爱护自然,从而突破了人与自然之间或征服或服从的关系,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二)马克思的绿色自然观与两类主义
马克思所崇尚的自然观是将自然的工具价值和内在价值统一提高到人与自然和谐的整体高度来审视,本质上重新塑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阐明人只是自然的享用者、维护者和管理者,追求的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自然观。因此他反对极端的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
1.人类中心主义
早期的人类主义将自然界的价值仅仅局限在作为人类手段的工具价值,人凌驾于自然之上,人与自然之间是对立关系。现代人类中心主义更是以人的利益作为评价人与自然关系的尺度,其主要观点:(1)人是自然的主人,人的利益是其道德原则的唯一相关因素。(2)人类是一切价值的来源。自然没有内在价值,只具有对人类的工具价值,只是人情感折射的产物。(3)人类具有超越自然万物的优越特性。(4)人类是唯一的道德代理人和唯一的道德顾客,与其他生物无伦理关系。帕斯莫尔赞同该观点他指出“我们人类对环境问题和生态破坏负有道德责任,主要源于对我们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以及子孙后代利益的关心,非人类自然无所谓‘公共利益’,更谈不上辨识相互责任和义务。人类保护自然是出于保护自己的目的”。基于上述原因,笔者认为若没有人类中心主义人类历史就会停止不前,它引导人们走出愚昧和无知,对近现代的世界文明产生了重要意义。但该理论过分强调人类对自然的主导、支配作用,把自然生态系统仅仅视为人类物质需求的源泉,夸大了人类的主体性。在这种片面价值观的指引下,人类做出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采,对环境的肆意破坏等行为是不可避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免的。
2.非人类中心主义
非人类中心主义是指自80年代以来环境伦理哲学中除人类中心主义之外的理论,包括动物解放论、生物中心主义、生态中心主义。目前最流行的是生态中心主义,生态中心主义也称生态整体主义,包含三个方面的理论即大地伦理学、深层生态学、自然价值论。其主要观点有:(1)任何有机体都是生物圈网格中的一个点。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进行有序而复杂的物质、信息和能量的交换,从而形成一个动态平衡的有机统一体。(2)人类只是自然界中的一个物种,与其他物种没有本质的区别即它们在生命形式、生存与发展的权利方面平等。(3)要积极维护生态系统整体的完整与稳定。非人类中心主义有利于跳出人类以自我为中心的怪圈,将伦理观念带入自然界,有利于维持生态平衡。但它忽视了人与自然之间天然的差异性,否认这一点,人类将回到无所作为的局面。
可见人类中心主义主张自然物不是道德主体,也不拥有道德的地位,一切以人为尺度,以人道主义为理论基础,以功利主义为理论原则。而非人类中心主义却认为人与自然万物是完全平等的,以自然主义为理论基础,以超功利主义为理论原则。马克思则主张对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进行和解,将人道主义与自然主义、功利主义与超功利主义有机结合。笔者认为可以对人类、非人类中心主义在扬弃的基础上进行整合,一方面可以将人类中心主义弱化为“现代人类中心主义”,给自然以道德关怀,承担道德义务、履行道德责。
二、马克思绿色自然观的生态文明意蕴
生态文明是继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之后提出的一种新型文明形态,面对严峻的环境问题,人类有必要理性审视人与自然间的关系,抓住生态文明建设的契机,探寻发展的新思路。
(一)生态文明的内涵
十七大将生态文明建设视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体现党和国家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关注。十八大报告再次关注生态文明,提出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指明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祈,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应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族永续发展。
生态文明的内涵可以从狭义和广义两个方面进行诠释。狭义的生态文明主要是指人们从维护生态安全的角度,改变自己向自然索取的方式,改善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局面。广义的生态文明是指人类在充分认识自然、尊重自然的基础上,在利用自然造福人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进程中,所取得的全部文明成果的总和。生态文明追求的是一种天人合一的生存和发展态势,这与马克思倡导的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思想是一致的。
(二)生态文明理念与马克思的绿色自然观的耦合
马克思并没有总结提出生态文明理论,但他的绿色自然观却为建设生态文明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他认为“被抽象地孤立理解的,被固定为与人分离的自然界,对人来说也是无”。生态文明理念与马克思绿色自然观之间存在着紧密联系:(1)马克思指出人与自然之间物质交换过程实际上表现为物质循环过程,在本质上也是人类社会经济物质循环和自然界自然物质的有机统一,即表现为一种生态循环。(2)针对历史上已大量上演大自然报复和惩罚人类的事件。马克思的自然观指出要反思和矫正人类的实践活动形式,不断克服其盲目性和片面性,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从而既保持生态平衡,也保证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抑制和减少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最终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笔者认为在坚持马克思的绿色自然观基础上建设生态文明,在优先实现人类利益时,更不能忽视甚至破坏生态系统的和谐、稳定。
三、马克思绿色自然观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启示
马克思的绿色自然观为当今世界各国解决人与自然关系紧张问题提供了理论根源。法国著名的生态主义者塞尔日·莫斯科维奇指出“自然问题成为人们日常思考的主题,是任何一个角落里的人类,都共同关注的唯一的问题”。我们应从马克思深邃的绿色自然观中探寻适合我国生态文明之路建设的具体路径。
(一)落实环境目标责任制,发展低碳经济
《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提出制定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纳入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政绩考核。实行环境保护一票否决制。对未完成环保目标任务或发生重特大突发环境事件负有责任的地方政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府要进行约谈,实施区域限批,并追究有关领导责任。低碳经济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特征,是建设生态文明的极佳路径。低碳经济是生态文明的基础,生态文明是低碳经济的归宿,以逐渐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逐步建立低碳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个人、政府、企业实行整体联动,将低碳发展道路进行到底。
(二)实行生态补偿,坚持环境公平
我们应以平和的心态来调整人与自然间的关系,把人与自然放在平等的地位,尊重自然,回报自然。当前面临的生态危机表现出人与自然关系失衡,其根源是人类对自然规律认识不足,没有及时补偿人与自然间的不协调。为实现环境公平,应建立完善的生态补偿机制。生态补偿是指用规划、法律、市场等手段来解决上游地区对下游地区、开发地区对保护地区、受益地区对受损地区的利益补偿。根据生态补偿的基本原则即“谁保护、谁受益、谁污染、谁付费”,将市场和政府两种手段有机结合,通过技术、区域、资金、政策补偿等方式实现环境公平,早日走出人类困境,摆脱生态危机,真正实践马克思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共荣的绿色自然观。
(三)发展生态教育,建设生态文化
马克思的绿色自然观为建设生态文明提供了世界观和方法论,同时也为生态教育提供了积极的理论准备。生态教育是在对人与自然关系深刻理解的基础上,依照可持续发展的原则,针对环境、生态问题及解决,培养环保意识,传达环境知识,增加公众对国家环境政策的认同感,促进人们自觉养成保护环境的社会氛围。人类在利用自然资源维持自身生存、发展的同时要关注自然,更要回归社会关注自身。建设生态文化,对生活方式、消费进行新的革命,提倡绿色的消费观,节约利用能源,倡导人们的行为应符合生态要求,有利于保护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进。
(四)克服马克思自然观中的悲观色彩,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之路
马克思的自然观强调生态危机的社会根源是生产资料的私有制条件下的个别利益与公共利益的分裂。认为只要生产资料私有制仍存在,人类必然以自然为代价换取个别发展,无限追逐个别利益,分裂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导致自然生态系统的破坏与失衡是不可避免的。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做到人与自然彻底的和谐。我们在肯定马克思自然观的基础上也要进行理性的思考,不要过于悲观。对生态文明的建设我们应保持乐观,应坚信社会主义是生态文明最终归宿的必由之路,坚持以马克思的自然观为理论支撑,通过生态文明建设,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反思与调整,进而回归到人的发展与自然环境和谐的状态。
四、结语
马克思的绿色自然观在今天仍然绽放光彩,其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主张告诫人类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人与自然之间并不是征服与被征服、消费与被消费关系,而是互相依赖、共生共荣、互利共生、和谐共生的关系。坚持马克思绿色自然观的指导,有助于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有助于我们更好的建设生态文明。
注释:
何建华.马克思的自然观及其当代价值.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6(3).第2页.毛百战.从马克思的自然观看罗马俱乐部的人类困境意识.烟台大学学报.2002(1).第10页.叶平.人与自然:西方生态伦理学研究概述.自然辩证法研究.1991(11).第45页.王岑,等.从生态伦理观看人与自然关系的构建.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9(11).第75页.张爱军.生态文明与环境立法.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页.《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重点工作部门分工方案,中国环境报2012-1-26,第2版.葛恒云.马克思自然观的深刻意蕴及其当代意义.扬州大学学报.2007(5).第10页.王俊涛.马克思自然观的生态意蕴及其当代诉求.广西社会科学.2009(7).第26页.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最新【精品】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