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生态自然观对于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意义

时间:2019-05-14 08:25:3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论生态自然观对于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意义》,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论生态自然观对于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意义》。

第一篇:论生态自然观对于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意义

论生态自然观对于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意义

文明是人类文化发展的成果,是人类社会进步的象征,是人类改造世界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生态文明它将使人类社会形态发生根本转变,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持续繁荣、全面发展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

人类文明与环境的关系经过了几次演替,原始文明:索取于自然,消费,废弃于自然;农业文明:索取于自然,加工,消费,废弃; 工业文明:索取于自然,加工,流通,消费,废弃;生态文明:生态建设,索取,加工,流通,消费,回收再利用,废弃,无害化处理。

生态文明有时候又被称为后工业文明,刚开始的时候是因为人类的过度强大已经影响到了环境可持续发展才从人的利益角度被提出来的,后来随着反思的深入逐渐有人提出生态伦理的理念,从根本上改变了唯人的利益至上的传统思维模式。

所说的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式。这种文明观同以往的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具有相同点,那就是它们都主张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发展物质生产力,不断提高人的物质生活水平。生态文明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主旨,以可持续发展为根据,以未来人类的继续发展为着眼点。

生态文明观强调人的自觉与自律,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

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但生态文明和以往的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也有着明显的不同点,即生态文明突出生态的重要,强调尊重和保护环境,强调人类在改造自然的同时必须尊重和爱护自然,而不能随心所欲,盲目蛮干,为所欲为。

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地位在十八大报告在第二部分“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中明确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相并列,形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总布局。

面对环境污染严重、资源约束趋紧、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各方面的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

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目标在十八大报告第三部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中指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

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初步建立。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大幅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森林覆盖率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增强,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不管是在哪种语境任何情况下,环境保护是实现生态文明的基础和前提,生态文明都是环境友好型的文明形态,都需要在环境保护的前提下索取于自然并无害化废弃于自然。

中国传统文化的天人调谐思想是生态文明的重要文化渊源。所谓天人调谐思想,即强调天人相统一,将人与自然的关系定位在一种积极的调谐关系上,不主张征服自然;强调人既不是大自然的主宰,也不是大自然的奴隶,而是大自然的朋友。在儒家、道家、佛家都有不同但相近的表述。

儒家:仁者要热爱大自然,亲近大自然,把融入大自然视为最大的快乐、人生追求的最高志趣。道家:人要以尊重自然规律为最高准则,以崇尚自然、敬畏天地作为人生行为的基本皈依。佛教:只有公平地对待所有生命及其权利,才能建立真正合理的生态平衡观,才能彻底有效地改善生态环境。佛教主张因果相依,人类与自然万物之间互为因果、共生共荣、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一个生命的网络;人类征服自然的企图,通常只会破坏自然环境;一旦环境恶化,人类文明也就随之衰落。佛教还主张和谐相生,认识自然的目的是在揭示世界,寻求人类以及人类与众生之间和谐生存方式,实现共生共荣。

建设生态文明是克服工业文明弊端,探索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道路的过程,而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污染控制和生态恢复。由于我国巨大的经济规模和人口基数,即使采用各种治理措施,也难以避免对环境产生严重的影响。所以说要真正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必须需要大规模开发和使用清洁的可再生能源,还要实现对自然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这挑战是巨大的对于尚处于工业化时期的我国来说。但作为后发国家,我们又具有积极借鉴和吸收其他国家经验的优势和能力。我们必须抓住历史机遇,采取有力措施,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科学发展观的发展方向和发展结果的高度体现,是践行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重要举措。在发展经济的 同时处理好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关系,必须兼顾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道路,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必行之举。

第二篇:生态自然观对我国当前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意义

生态自然观对我国当前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意义

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现代形式之一。生态学的一般规律,可以概括为“物物相关”、“相生相克”、“能流物复”;“协调稳定”、“负载定额”、“时空有宜”等几条规律。“物物相关”和“相生相克”的规律,揭示了自然事物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存共生的生态关系。而“能流物复”和“协调稳定”的规律是生态系统存在和发展的内在保证。“负载定额”规律揭示了任何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和承载能力都是有限的。

生态文明,“一般而言,是指人类在改造自然以造福自身的过程中为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所做的全部努力和所取得的全部成果,它表征着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进步状态。它是人们正确认识和处理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系统相互关系的理念、态度及生活方式,是对应于工业文明并以其为总结基础的时代性扬弃,是人类最终走出“人类中心主义”、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新的文明发展里程。

纵观整个世界,环境的污染,生态的破坏在继续,并且有的地方还变本加厉,人类仍然面临自然危机、生态危机的威胁。但是,人类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举步维艰,而马克思主义的生态世界观是当今世界唯一能指引人们消除生态危机、建设生态文明的思想武器。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提出的“新陈代谢”理论,这一理论在马克思的思想体系中极为重要,正是借助这一理论,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研究深入到了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领域,从而展开了对“环境恶化”的深刻批判,而正是这一批判,“预示着许多当今的生态学思想”。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践行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重要举措,是科学发展观的发展方向和发展结果的高度体现。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必须兼顾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处理好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关系,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道路,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必行之举。

二、中国环境问题的形式相当严峻。尽管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只有日本和美国的1/12—1/10,但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远远超过这两个因素。虽然中国政府加大了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力度,全国环境恶化趋势总体上开始得到基本控制,部分地区和城市环境质量有所改善,但各项污染物排放总量仍很大,污染程度仍处于相当高的水平,一些地区的环境质量仍在恶化,相当多的城市水、气、声、土壤环境污染较为严重,生态恶化加剧的趋势尚未得到有效的遏制,部分地区生态破坏的程度在加剧。

我国中央领导集体针对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以及我国现代化建设面临的资源和环境的巨大压力,把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与中国现代化建设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在“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同时,保持对自然—社会一经济之间关系的清醒认识,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程度地发展了马克思的生态思想,最终形成了以可持续发展战略为基本内容,以重建新型的天人和谐为目标的理论创新。我们应抓住机遇,实现工业化与生态文明的有机结合,一方面要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发现节约能源、消除污染、保护生态环境的新技术、新方法、新途径,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走一条生态效益型的经济增长之路。另一方面要汲取西方工业化过程的经验教训,注重对科学技术进行生态化的改造,即按照地球生物圈动态平衡的客观要求来调控科技的发展,促进产业生态化,以减轻生产活动对 生态系统的压力,大力推行无污染的生产工艺技术,加强环保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从而真正实现在保持自然资源质量和持续供应能力前提下,促进经济的持续发展,在不超越环境系统涵容能力和更新能力前提下,推动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

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新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重要内容。在马克思的理论中包含了深刻、现实的生态思想,这种生态思想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威视中把我了人与自然、历时与自然的真正统一,并以现实的实践性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为我们今天全面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提供了重要启示;马克思生态思想中包含的物质变换概念、节约思想、环境再生产思想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直接的理论资源;马克思生态思想对资本逻辑的揭示与资本主义制度反生态性的批判,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社会主义方向,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道路提供了重要指导。

按照马克思人与自然、节约思想与环境再生产思想,并总结国际国内生态建设的长期实践和成功经验,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生态建设主要有三大措施,即保护、自然恢复和人工治理。

对现有未遭受破坏的自然生态进行保护是搞好生态建设的基本前提,要强化全面控制各类经济活动,特别是土地开发,城镇、工矿、道路建设和森林及草原的过度利用造成水土流失的增加和加剧,消除我国长期以来存在的“边治理边破坏”和“破坏大于治理”现象,这对遏制生态持续退化和恶化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人工综合治理是生态建设的重要措施,是快速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生态需求的必然选择。近年来,在我国生态建设工程、防沙治沙工程和生态农业建设中的推广应用,已很好的说明其指导思想和规划原则。

马克思生态思想不仅对我国甚至对整个人类消除生态危机、建设生态文明都有重要的启示,但我们在付诸行动时,还必须从国情出发,坚持人口、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战略,采取符合自然规律的科学方法和措施,从而使我国的生态建设实现质的飞跃。

树立生态文明新理念。当前,我国公民的生态意识比较淡薄,应强化公民的生态意识:一是改变原有的工业文明的思维方式,建立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相适应的生态文明的思维模式;二是通过对生态文化知识的宣传,改变公民对建设生态文明的态度,拓宽公民的生态文明认识渠道,使生态文明观念深入人心,最后转化为实际行动,使个人发展同生态环境相协调,对生态文明的发展产生积极的作用。

提高科学执政能力。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关系到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平衡,关系到各方面的利益。科学执政始终贯穿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全过程,没有科学思想的指导,不运用科学的方法,建设生态文明就不可能成功。

树立正确的政绩观。目前,我国政府依然以GDP论英雄,我们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实行绿色GDP核算,促使地方政府和企业推行低消耗、低污染的经济增长方式,摒除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从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建立经济发展新范式。一要改变粗放型生产方式,努力发展生态循环经济。二要发展低碳经济。其次,在生活消费方式方面,要改变传统的消费模式,建立健康消费方式。我们应当倡导和建立绿色消费、适度消费的生活方式,提倡节减的生活方式,把对生活质量的追求更多地转向精神生活。

实现公众参与。重视保障公民的环境知情权;重视保障公民和民间组织的环境监督权;重视对公众的环保知识宣传和技能指导。

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开放的理论体系,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时刻关注着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而社会发展又会为理论的发展创造物质力量,在实践中检验和丰富着马克思主义理论。21世纪是生态文明的世纪,生态文明是人类自我拯救的需要,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我们要以这一理论为指导,走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之路,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最终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第三篇:论生态自然观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意义

中文摘要

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工业的发展,环境问题日益恶化并制约人类的发展,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在当今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走出生态危机是非常有必要的。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文明思想,揭示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辩证统一关系,为人类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深厚的理论基础,并对当今生态文明建设有着极为重要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生态文明建设

I

Abstract

Along with the society's progres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industry,worsening environmental problems and restricts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beings.It has brought unprecedented challenges for human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In today's society,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ocialist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nd to solve ecological crisis is necessary.Marxist view of nature contains is rich thought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Reveals dialectical unification relations of the human and the nature harmonious.It laid a solid theoretical foundation for th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and has a very important guiding role for today's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Key words: Marxist view of nature;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I

论生态自然观对于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意义

工业革命的迅猛发展,打破了自然界几千年的农业文明体系,使自然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工业文明一直以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为其主要特征,它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丰厚成果,无时无刻不维系着我们人类的生存和健康发展。然而工业文明在其取得巨大成果的同时,也不断地破坏着自然生态系统,给自然、社会和人类的生存造成了灾难性的后果,近二、三十年,全球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全球变暖、臭氧层耗竭、酸雨、水资源状况恶化、土壤资源退化、全球森林危机、生物多样性减少、毒害物质污染与越境转移等问题,正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一系列全球性生态危机的发生,使地球再也没有能力支持工业文明的继续发展,这需要幵创一个新的文明形态来延续人类的生存,这就是生态文明[1]。我国作为人口大国,人均资源少、环境容量小,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选择。而生态文明建设要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必须充分考虑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党的十七大首次把“建设生态文明”写进政府工作报告。在建设生态文明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充分利用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思想来指导实践活动。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在内容上主要论述了人与自然辩证统一的关系。人与自然是相互对立,相互限制的;同时,又是相互协调,相互统一的,必须使其达到共同发展,人与自然界才能从中获取更大的利益。现阶段全球生态危机日益严重,使得我们反思我们的所作所为,重新学习马克思的自然观思想。

马克思的自然观思想具有其丰富的指导意义,它是一种生态自然观,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关系是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的基础。马克思具体考察和分析了生态问题产生的根源——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并提出了解决生态问题的途径——“人与自然和解”[2]。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体现了“尊重自然,善待自然”与“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伦理观。这对于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建设生态文明,促进人类社会的长久发展具有极大的指导作用。在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建设生态文明,构建和谐社会都需要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作为理论指导。在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上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具有明显的科学性和指导性。生态文明强调要遵循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客观规律。这与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所提倡的“尊重自然,善待自然”的伦理观是一致的。生态文明还强调人类社会与生态系统的和谐性,这也与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所提倡的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建立人工生态系统的平衡的思路是相同的[2]。建设生态文明,就是在实践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自然观思想。因此,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内容。只有进行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文明系统,才能实

参考文献

[1]陶柱标然辩证法概论新编第版,两安:电子科技人出版社,2006:88-89.[2]赵惠芬:《马克思的人化自然观及其当代意义》,载《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11年第1 期,第127页.[3]黄建新:《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论述的基本观点》,载《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 2期,第 126 页.

第四篇:生态自然观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意义

生态自然观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意义

【摘要】我国多地出现长时间、大范围的雾霾天气表明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严峻的现实。生态失衡、环境污染已严重威胁到社会的发展、人类的生存,因此,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对生态自然观内涵的把握阐述自然生态环境与人类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探讨生态自然观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对生态自然观及其体现的生态伦理观的运用,结合生态文明建设实践,思考建设中国生态文明的途径,把生态自然观作为指导当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武器。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生态自然观;实践;现实意义

在12月上旬,我国多地出现长时间、大范围雾霾天气。而造成雾霾的罪魁祸首PM2.5问题再度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造成这次雾霾天气的主要原因是污染物排放和大气综合状况作用的结果,机动车尾气、燃煤烟尘、工地扬尘都是污染源,是造成这次污染的“罪魁祸首”。近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成就巨大,但是在成就巨大的背后也看到了未来发展过程中面临越来越大的挑战和问题。我们的经济发展了,但环境、资源瓶颈制约越来越大。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在十八大报告上,做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决策,把生态文明建设增加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中,从四位一体拓展到了五位一体。把生态文明的观念贯穿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更加丰满、更加立体,而且更加有利于在未来发展过程中的抗风险性。

面对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人类无序破坏自然、全球温室效应的凸显等问题,作为一名当代硕士研究生更应当清醒意识到在当前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必须首当其冲,这次雾霾天气就是一个最好的证明,由此应该给我们带来深深的思考。延绵不散的雾霾遮蔽了视线,却让我们格外清晰地看到环境污染治理的紧迫感,格外真切地认识到十八大提出的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生态文明这一理念,虽然只有四个字,但却内涵丰富,任重而道远。它代表着人类文明发展的新方向,同样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努力的方向。正如专家解读所说: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五位一体的高度来论述,彰显出中华民族对子孙、对世界负责的精神[1]。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一项政治任务,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2]。

其实,为解决日渐严重的环境问题,虽然国家采取经济、立法和技术的手段保护生态环境,但由于执法不严,缺乏道德意识的支撑,生态文明观念仍然淡薄。特别是一些企业、一些个人看重经济效益,忽视环境保护,急功近利,不惜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获取经济利益,导致了环境污染的日趋严重。

马克思的自然观思想具有丰富的生态意义,它是一种生态自然观。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关系是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的基础;实践的人化自然观是其在自然观上的革命性变革。马克思具体考察和分析了生态问题产生的根源——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并提出了解决生态问题的途径——“人与自然和解”。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体现了“尊重自然,善待自然”与“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伦理观。这对于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对于建设生态文明,具有极大的理论与实践价值[3]。

那么建设生态文明,应该充分利用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思想的理论精华来指导实践活动。生态自然观的主要观点是:生态系统是由人类及其他生命体、非生命体及其所在环境构成的整体,它是自组织的开放系统,具有整体性、动态性、自适应性、自组织性和协调性等特征;人类通过可持续性、共同性和公平性等原则,通过实施节能减排和发展低碳经济,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生态文明,实现人类社会和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4]。生态自然观是关于人与生态系统辩证关系的总的观点,是在全球生态危机的背景下,依据生态科学和系统科学的成果,对人类和自然界关系进行的概况和总结。马克思和恩格斯主张人是自然界中的一部分,环境创造人,人也创造环境,人要与自然界和谐一致。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指出人与自然是辩证统一的关系[4]。生态科学认为,人处于食物链金字塔的顶端,人是生态系统的调控者和协同者;人与生物共同遵守“物物相关”、“相生相克”、“协调稳定”等生态规律。

生态文明主张以整体、循环、平衡和多样性的生态理念,研究生态系统的存在和演化,研究人和生态系统之间的辩证关系。因此要“尊重自然,善待自然”,2 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从理论层面出发,研究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可以加深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为我们的科学发展观提供理论支持。在现实意义上,认真研究和贯彻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有助于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5]。

根据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及其所体现的生态伦理观,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应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中国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树立正确的自然观;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当前面临的问题,可以总结为环境污染,生态恶化,以及资源短缺三个方面[3]。

一方面要以“尊重自然,善待自然”的思想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具体要加强环境道德教育,提倡生态消费,建设生态文明的政策体系和法律体系。另一方面要以“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指导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因此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展循环经济,提倡清洁生产[6]。我们要爱护地球,爱护家园,首先要从每一个人做起。例如:减少机动车尾气污染,少开车,不开车,步行或公交出行,公共自行车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减少冬季燃煤烟尘污染,城市注重城中村改造,乡村推进节能燃气使用,拔掉浓烟滚滚的“大烟囱”;减少扬尘污染,施工工地、废物运输必须进行覆盖管理,城市街道定期洒水清洁,大力植树造林、退耕还林、养花种草,绿化自然环境,营造天然“氧吧”;减少工业污染,逐步淘汰污染严重、落后产能、不可循环的工业企业行业,改造或建设绿色环保新型可循环可持续的工业新环境;减少人为污染,人人有责,养成良好生活习惯,不乱丢乱抛焚烧生活垃圾,不吸烟等。

总之,生态自然观是指导当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武器,只有自觉以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为理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这一新时期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注重生态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与政治文明的协调发展,才能真正实现生态文明[5]。

我想通过个人和国家的共同努力,在生态自然观的指导下,如何建立生态保护的长效机制,如何转变我们的发展理念,如何让生态文明理念根植于每个人心中,还需要我们付出更多艰辛,需要我们每一个人作出自己的努力,并自觉地从现在做起。通过爱护

[7]环境、保护环境的多种措施,我们必将把生态文明建设落到实处,实现党和国家的承诺,“在实现当代人利益的同时,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清的美好家园。”

参考文献

[1] 涂晨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研究》,辽宁大学,2012年 [2] 庄祺:《从生态观角度谈生态文明建设》,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学报,2012年

[3] 叶耀丹:《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成都理工大学,2012年

[4] 自然辩证法讲义编写组编:《自然辩证法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5] 郭昭君:《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与生态文明建设》,兰州大学,2009年 [6] 谷树忠、胡咏君、周洪:《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内涵与基本路径》,资源科学, 2013年

[7] 赵树迪:《当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研究》,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2年

第五篇:浅谈我国生态文明建设

浅谈我国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摘要: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理论基础,分析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观,利于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本文从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概述、我国生态观的进程、目前我国存在的生态问题以及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途径这四方面来阐述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生态文明

一、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概述

(一)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形成

在资本主义工业化初期,人类的生存面临严峻的挑战。当时人类还是生存于自然状态,人类的生存生活资料严重不足,需要迫切解决该问题。资本主义工业化发展极大地丰富了人类的物质资料,促进了经济的发展。起初,资本主义工业化发展还没有对生态带来威胁。到了19世纪,工业文明快速发展,近代工也文明使整个世界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其中必然包含整个自然界。马克思既看到工业革命的积极作用,也看到了其消极作用——人类无节制地 攫取自然界物质财富所造成的生态环境问题。马克思恩格斯指出资本主义攫取剩余价值对自然界的破坏。他们指出,资本对自然界的统治征服中,造成了土地肥力的破坏、植被的损毁、水土流失,从而也造成了对人类自身可持续性生产的制约。马克思看清了人和自然、人和人的矛盾,逐渐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这个理论是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与生态危机的批判,改造传统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理论,重新理解自然、文化、社会、人类之间的关系。

(二)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内涵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主要包括三个层面。

1辩证与实践的自然观

这既不是抛开人的因素从单纯的从自然界出发,去寻找单一抽象的客观性,也不是抛开自然界从人的因素出发,去分析单一抽象的主观性,而是从不断在从事实际劳动的人出发,从人、自然、社会三者的相互作用出发,建立一种崭新的实践的辩证观。辩证的实践的自然观,首先是指人与自然之间社会性地组织起来、通过物质性生产劳动而展开了的复杂的历史关系,也就是人与自然、社会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整体性关系。马克思的这一思想就表明现实的世界是人与自然不断相互作用的世界,绝不是人类的世界与自然的世界简单相加,而是他们相互交织构成的有机整体。(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与生态思想探析)

2、唯物主义的生态自然观。

马克思恩格斯明确承认,无论人与自然的现实统一程度如何,“自然界的优先地位仍然保持着”。“人并没有创造物质本身。甚至人创造物质的这种或那种生产能力,也只是在物质预先存在的条件下才能进行。”恩格斯绝没有认为人类可以轻易地掌握与运用自然规律,更不认为人类可以无视和践踏自然规律,他“自然的报复”那段话:“我们不要过于得意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我们的每一次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一次的这种胜利,第一步我们确实达到预期的结果,但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意想不到的结果,常常正好把那第一个结果的意义又取消了。”

马克思恩格斯在此意指资本主义的环境破坏是一种普遍的、全球性的生态破坏,这根源于资本的无限扩张冲动和全球性生产体系,因此,资本主义的侵略不仅是资本的全球侵略,也是生态环境的全球侵略

3、人与自然统一和谐的社会观

马克思还指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真正实现只能伴之以人与人社会关系的根本改变。他明确指出:“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

二、我国生态观的进程(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生态观的历史演进及当代启示

(一)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最初探索

新中国成立以来,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主客体关系的角度,阐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辩证关系。毛泽东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产物,人类不仅可以认识自然,而且可以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改造自然。在利用和改造自然以建设新中国的具体实践中,毛泽东将人与自然对立起来,把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看做一场新的“战争”,向自然界开战,发展我们的经济,发展我们的文化,建设我们的新国家。

毛泽东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当时的生态认知水平,其思想的局限性以及对待自然的思维方式也是当时中国特定历史时代和社会条件下的产物。

(一)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生态观的基本形成

经历了“大跃进”和十年浩劫,中国许多地方生态环境已破坏严重,水土流失、沙漠化等问题相继出现,经济建设和群众生活受到极大影响。作为中国共产党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邓小平通过深刻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充分意识到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他对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以及统筹经济与自然协调发展等问题进行了宝贵的论述,初步形成了中国共产党生态观的基本框架。他提出依靠科学技术保护环境和开发资源。重视环境保护的法制建设。

我国迈出了环境保护工作的关键第一步,生态环境保护上升为基本国策,一系列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初步建立,环境保护管理与执法机构陆续成立,全社会形成义务植树的良好风气,(二)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生态观的发展完善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在“人口、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等对经济持续发展的压力在增大”②以及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的时代背景下,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立足于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的实际,对中国生态环境问题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与时俱进地继承和发展了邓小平的生态观,形成了一系列更加全面完善的生态环境建设战略思想。

第一,生态环境问题关乎中国可持续发展。江泽民积极吸收和借鉴世界先进理念,指出:“环境保护工作是实现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③;第二,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江泽民将生态环境建设上升到生产力的高度,创新提出“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⑥的科学论断,并指出:“环境意识和环境质量如何,是衡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第三,生态环境建设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要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环境保护法律体系,为加强环保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法律武器。

(三)我国生态文明观的形成及发展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 生态文明” 的科学概念,同时,在新世纪新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规定了“ 建设生态文明” 和“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的战略任务。2010年10月15日至18日召开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以及全会通过的关于我国“ 十二五规划” 的建议,都高度重视“ 两型社会” 建设,强调要“ 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 1] 《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2010年10月19日,《 人民日报》。

十八大报告创造性地提出“美丽中国”,并把生态文明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的高度来论述,要求全社会“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通过转(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节(全面促进资源节约)、保(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建(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四大路线。并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并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从“四位一体”发展到“五位一体”,并且提出要在全社会“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生态文明是新的文明形态,进行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全体中国人民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并将这种观念转变为行动的指南,更好地将生态文明落实到实处。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强调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实行最严格的源头保护制度、损害赔偿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完善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制度,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三、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措施

(一)我国目前存在的生态问题

人们长期只片面的注重经济效益而置社会整体效益于不顾,先污染后治理曾是我们一度采用的发展策略。这种粗放式的发展模式不仅带来的是没有发展的增长,同时给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破坏,严重威胁到人们的生存与发展。经调查研究,目前我国存在的生态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荒漠化日益严重

首先表现在水土流失加剧。目前全国水土流失的耕地约占总面积的1/3。其次表现在土地沙化趋宽。沙化土地在新、青、宁、甘、陕、蒙、冀、辽、吉、黑10个省、自治区,面积达 168.9万平方公里,占到了国土面积的17.6%。

2、各种污染严重

在我国,各种污染日趋严重,包括大气污染、水污染、光污染、噪音污染、土壤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等等。其中,水污染和大气污染尤为严重。据调查,全国73%的城市的河水不宜饮用,42%的城市地下水及七大水系近半河段受到污染。

3、动植物种类不断减少 由于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珍稀植物和动物失去了再生和繁衍的基本条件,目前不少物种濒临灭绝。据统计,当前我国有5%~20%的动植物种类受到恶劣生态环境的威胁,在《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中所列的640个物种中,占了156个。

(二)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途径

1、树立并强化生态文明观

第一,转变政府发展理念,走可持续发展观。我国传统的经济是一种粗放式经济模式,高消耗、高污染的缺点,现在政府必须转变原有的发展理念,把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结合起来全面考虑、统筹兼顾。同时摒弃“以gdP论英雄”的政绩观。

第二,增强企业的生态责任意识。企业在发展中必须有生态正义感,企业要主动承担起在发展中造成环境污染的责任,引进先进技术,降低对环境的污染,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应树立起兼顾经济发展保护环境的生态文明观念。第三,改变公民生态价值观念,引导正确的消费观。中国普遍民众对生态问题的关注度不高,这种错误的生态价值观念是不可取的。公民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最主要群体之一,环境质量的好坏与民众息息相关。

2、树立可持续发展观

下载论生态自然观对于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意义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论生态自然观对于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意义.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谈我国生态文明建设

    浅谈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 摘要:生态文明是人类为保护和建设美好生态环境而取得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总和,反映了一个社会的文明进步状态。加强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

    马克思生态自然观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马克思生态自然观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摘要:马克思的生态自然观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容,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持和深刻的启示。要以马克思的生态自......

    论生态自然观与可持续发展

    论生态自然观与可持续发展 摘要:生态自然观是继天然自然观和人工自然观之后的一种全新的自然观,它的核心是强调人与自然的协调,关注人类生态系统的发展。它与可持续发展之间存......

    浅谈我国农业生态文明建设

    浅谈我国农业生态文明建设 谈到农业生态文明建设就要从生态文明说起。自然而然想到什么是生态文明,什么是农业生态文明,为什么要建设,有什么意义,它有什么特点,我国的现状如何,如......

    浅析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

    浅析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 通信一班 陈策力 19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虽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 但是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也带来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之路

    生态文明是人类在认识和改造自然以造福自身的过程中,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取得的全部成果。我们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论文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摘要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

    浅谈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浅谈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摘要:人类是自然界的产物。自然环境是哺育人类的摇篮 ,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人类与自然环境是内在的依存、保护、改造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