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导论(期末试题)

时间:2019-05-14 07:46:3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社会工作导论(期末试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社会工作导论(期末试题)》。

第一篇:社会工作导论(期末试题)

1.下列哪项活动是开创了社会个案工作的滥觞?(C)

A.睦邻组织运动 B.慈善组织会社 C.汤因比馆 D.汉堡制 2.《社会诊断》一书是谁的著作?(C)

A.弗莱克斯纳 B.比斯台克 C.里士满 D.泰彻

3.根据埃里克森的人类社会—心理发展阶段的理论,“亲密还是孤独”的矛盾时期是(C)。A.少年期 B.青年期 C.中年期 D.老年期

4.比斯台克关于社会工作价值体系的主要内容中,不正确的是(C)。

A.社会的功能和社会的权利 B.人的潜能、人的权利、人的基本需要 C.个人的责 任和对社会的责任 D.人的自我抉择权利和社会责任

5.按照马斯洛的需要理论,人类的需要从低到高分为不同层次,以下表述正确的是(C)。A.各种需要同时并存 B.较高的需要层次出现后将取代较低的需要层次 C.只有当较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后,较高层次的需要才会出现并要求得到满足 D.低层次需要是生来就有的,高层次需要是后天学习的 6.下面不属于个案工作的技巧的有(D)。

A.会谈 B.建立关系 C.收集资料 D.组织活动

7.一群戒毒者除了要面对来自自身的具有个别性的困扰外,他们也有很多共同的需要,例如获得家人的信任、提高对工作的兴趣、学习新的技能、抗拒外界的引诱等。此时,作为社会工作者的你认为应该采用(B)方法帮助他们。

A.个案工作 B.小组工作 C.社区工作 D.社会工作研究 8.对社会工作专业来说,“尊重”是(C)。

A.一种传统礼节 B.同情服务对象 C.理解并设法满足服务对象需求的实践过程 D.不干涉服务对象的生活

9.一般来说,在个案工作中转介的理由是(A)。

A.服务对象需要解决的问题不属于本机构的服务范围 B.服务对象生活在本机构的服务区域之内 C.服务对象不愿意接受服务 D.工作者和服务对象关系不好

10.为服务对象寻找有关的服务,如为弱智儿童寻找特殊学校,协助其接受文化教育,这种社区照顾的角色属于(C)。

A.治疗者 B.辅导者 C.经纪人 D.倡议者

12.(D)是社会工作间接的实务方法,是将社会政策转变为社会服务的过程。A.社会工作 B.个案工作 C.社区工作 D.社会工作行政 14.中国实行的是以(A)为主、与其他形式相结合的养老形式。

A.家庭养老

B.单位养老

C.社会养老

D.社区养老 15.以老人为工作对象的社会工作实务是(A)A.老年社会工作

B.儿童社会工作

C.家庭社会工作

D.妇女社会工作 16.社会工作者小工在总结上一年度工作时,列出了自己承担的几项主要工作,其中属于社会工作中发挥维持社会秩序功能的活动是(C)。

A.举办社区运动会

B.建立居民科普宣传小组

C.组织社区巡逻

D.开展老年人健康知识讲座

17.从社会工作的起源看,社会工作最初的服务是(B)。A.促进就业

B.救助贫困者

C.心理辅导

D.社区照顾

18.社会工作者与潜在服务对象开始接触,了解其需要,帮助其逐渐成为服务对象并接受社会工作服务。这一过程称为(C)。A.结案

B.转介

C.接案

D.转案

19.在社会工作过程中,依据既定情境中的事实与特点推论出有关服务对象问题含义的暂时性结论的逻辑过程,这项工作被称为(C)。A.分析

B.推论

C.评估

D.预估

20.被称为介入行动“蓝图”,是发展有效行动方案、明确任务和责任的过程以及决策行动过程的社会工作环节就是(C)。

A.接案的决定

B.问题的预估

C.制订服务计划

D.实施介入行动

21.一对关系紧张的父子前来求助,希望改善父子间的关系,因此“建立良好的父子关系”很可能成为社会工作的(A)。

A.目的B.目标

C.任务

D.计划 22.“确立基本信任还是不信任”的时期是(B)。A.青年期 B.婴儿期 C.儿童阶段 D.成年早期

23.一名社会工作者早晨起来发现三岁的女儿发高烧,病情严重。但她丈夫出差在外,眼前也没有合适的人可以照看女儿,而她自己已经提前约了服务对象当天上午要进行一次非常重要的面谈。她应该怎么办?是履行母亲职责,照顾女儿,还是履行工作责任,去见服对象?社会工作者面对的这种社会工作伦理难题属于(D)。

A.保密问题 B.情理法问题 C.价值中立还是价值介入 D.个人利益和社会责任 24.关于埃里克森的人类心理一社会发展假设,下列描述中完整的、准确的是(D)。A.婴儿期、成年早期、成年晚期 B.幼儿期、成年期

C.婴儿期、儿童期、成年期 D.婴儿期、幼儿期、儿童早期、儿童中期、青少年期、成年早期、成年中期、成年晚期 25.社会工作的宗旨是(D)。

A.专业人士提供服务 B.社会资源的重新整合 C.维护社会稳定大局 D.助人自助

1、“社会工作价值观”是(A)。

A.社会工作实践的灵魂 B.社会工作实践的方法

C.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D.个人价值的集中体现

2、(C)是社会工作价值观的理论基础。

A.共产主义

B.科学发展观

C.人道主义

D.宗教思想

3、社会工作对于“服务”的理解是(B)。

A.社会工作者的谋生手段

B.社会工作者应当超越个人利益为他人提供专业服务

C.本职工作以外的志愿活动

D.类似于宗教的慈善活动

4、社会工作者应该认识到(D)是重要的变革工具。

A.计算机

B.行政程序

C.宗教

D.人类关系和群体内部关系

5、“接纳”是指(A)。

A.对所有的服务对象都应提供服务

B.对那些年老体弱者提供服务

C.对社会边缘人士提供服务

D.同意服务对象的思想和行为

7、“个别化原则”的含义是(C)。

A.社会工作者鼓励服务对象保持个性

B.社会工作者追求自身的个性化发展

C.社会工作者应尊重服务对象的个性化特征

D.与我国社会主流价值格格不入的8、服务对象的“自决权”意味着(B)。

A.社会工作者不对服务对象的行为进行任何干涉B.服务对象在事关自身利益的决策中起到主导作用

C.社会工作者完全可以出于善意代替服务对象进行重要决策

D.所有服务对象都必须自我决策

9、“保密”原则意味着(C)。

A.任何情况下社会工作者都不能向第三方透露服务对象的隐私资料

B.社会工作者不能向第三方透露服务对象的所有资料

C.通常未经服务对象允许,社会工作者不能向第三方透露服务对象的隐私资料

D.社会工作服务只能在秘密状态下进行

10、“不批判”原则是指(D)。

A.社会工作者对服务对象的错误行为不进行公开批判

B.社会工作者对服务对象的言行听之任之

C.社会工作者对服务对象的言行进行鼓励和表扬

D.社会工作者对服务对象的言行和价值观不进行指责,也不强迫他们接受其他价值观

第二篇:软件工程导论期末试题

软件工程导论期末考试试题

一.选择(20分)

1、瀑布模型把软件生命周期划分为八个阶段:问题的定义、可行性研究、软件需求分析、系统总体设计、详细设计、编码、测试和运行、维护。八个阶段又可归纳为三个大的阶段:计划阶段、开发阶段和(C)。A、详细计划 B、可行性分析

C、运行阶段 D、测试与排错

2、从结构化的瀑布模型看,在它的生命周期中的八个阶段中,下面的几个选项中哪个环节出错,对软件的影响最大(C)。A、详细设计阶段 B、概要设计阶段

C、需求分析阶段 D、测试和运行阶段

3、在结构化的瀑布模型中,哪一个阶段定义的标准将成为软件测试中的系统测试阶段的目标(A)。

A、需求分析阶段 B、详细设计阶段

C、概要设计阶段 D、可行性研究阶段

4、软件工程的出现主要是由于(C)。

A.程序设计方法学的影响 B.其它工程科学的影响

C.软件危机的出现 D.计算机的发展

5、软件工程方法学的目的是:使软件生产规范化和工程化,而软件工程方法得以实施的主要保证是(C)A、硬件环境 B、软件开发的环境

C、软件开发工具和软件开发的环境 D、开发人员的素质

6、软件开发常使用的两种基本方法是结构化和原型化方法,在实际的应用中,它们之间的关系表现为(B)A、相互排斥 B、相互补充

C、独立使用 D、交替使用

7、UML是软件开发中的一个重要工具,它主要应用于哪种软件开发方法(C)A、基于瀑布模型的结构化方法 B、基于需求动态定义的原型化方法 C、基于对象的面向对象的方法 D、基于数据的数据流开发方法

8、在下面的软件开发方法中,哪一个对软件设计和开发人员的开发要求最高(B)A、结构化方法 B、原型化方法 C、面向对象的方法 D、控制流方法

9、结构化分析方法是一种预先严格定义需求的方法,它在实施时强调的是分析对象的(B)A、控制流 B、数据流 C、程序流 D、指令流

10、软件开发的结构化生命周期方法将软件生命周期划分成(A)A、计划阶段、开发阶段、运行阶段 B、计划阶段、编程阶段、测试阶段 C、总体设计、详细设计、编程调试 D、需求分析、功能定义、系统设计

二.填空(20分)

21.系统流程图是描述物理模型的传统工具,用图形符号表示系统中各个元素表达了系统中各种元素之间的(信息流动)情况。

22.成本效益分析的目的是从(经济)角度评价开发一个项目是否可行。23.自顶向下结合的渐增式测试法,在组合模块时有两种组合策略:深度优先策略和(宽度优先策略)。

24.独立路径是指包括一组以前没有处理的语句或条件的一条路径。从程序图来看,一条独立路径是至少包含有一条(在其他独立路径中未有过)的边的路径。

25.汇编语言是面向(机器)的,可以完成高级语言无法完成的特殊功能,如与外部设备之间的一些接口工作。

26.在JSP方法中解决结构冲突的具体办法是(中间数据结构或中间文件)。27.详细设计的任务是确定每个模块的内部特性,即模块的算法、(使用的数据)。

28.所有软件维护申请报告要按规定方式提出,该报告也称(软件问题)报告。

29.有两类维护技术:在开发阶段使用来减少错误、提高软件可维护性的面向维护的技术;在维护阶段用来提高维护的效率和质量的(维护支援)技术。30.科学工程计算需要大量的标准库函数,以便处理复杂的数值计算,可供选择的语言有:(FORTRAN语言)、PASCAL语言、C语言和PL/1语言。三.判断(10分)1.软件的开发与运行经常受到硬件的限制和制约。(√)

2.模块内的高内聚往往意味着模块间的松耦合。(√)

3.Jackson图只能表达程序结构,不能表达数据结构。(X)

上述数据流图表示数据A和B同时输入变换成C。(X)

5.软件的质量好坏主要由验收人员负责,其他开发人员不必关心。(X)

6.判定覆盖不一定包含条件覆盖,条件覆盖也不一定包含判定覆盖。(√)

7.应该尽量使用机器语言编写代码,提高程序运行效率,而减少高级语言的使用。(X)

8.UML只能应用于软件系统模型的建立。(X)

9.容错就是每个程序采用两种不同的算法编写。(X)

10.软件测试的目的是为了无一遗漏的找出所有的错误。(X)

四、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31.经济可行性

解:进行开发成本的估算以及了解取得效益的评估,确定要开发的项目是否值得投资开发。32.社会可行性

解:要开发的项目是否存在任何侵犯、妨碍等责任问题,要开发项目目的运行方式在用户组织内是否行得通,现有管理制度、人员素质、操作方式是否可行。

33.投资回收期

解:投资回收期就是使累计的经济效益等于最初的投资费用所需的时间。

34.对应关系

解:即有直接因果关系在程序中可以同时处理。35.结构冲突

解:输入数据与输出数据结构找不到对应关系的情况,称为结构冲突。

五、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软件维护的目的和主要任务是什么?维护的类型有哪些?

答:软件维护是软件生命周期中最后一个、持续时间最长的阶段。

主要任务是在软件已经交付使用之后,为了改正错误或满足新的需要而修改软件,目的是提高软件的可靠性、可用性,延长软件的寿命。维护的类型有:改正性(错误)、适应性(环境)、完善性(功能)、预防性(新产品)

2、什么是耦合?模块的耦合包括哪些类型?

答:耦合是对一个软件结构内不同模块之间互连程度的度量。

模块的耦合包括以下几种类型:数据耦合,控制耦合,特征耦合,公共环境耦合,内容

耦合,标记耦合,无耦合/非直接耦合

3、什么是内聚?模块的内聚包括哪些类型? 答:内聚标志着一个模块内各个元素彼此结合的紧密程度,它是信息隐蔽和局部化概念的自

然扩展

模块的内聚包括以下几种类型:低内聚—偶然内聚,逻辑内聚,时间内聚

中内聚—过程内聚,通信内聚; 高内聚—顺序内聚,功能内聚

4、如何选择程序设计语言的工程特性

答:1.系统用户的要求2.可以使用的编译程序

3.可以得到的软件工具4.工程规模5.程序员的知识 6.软件可移植性的要求7.软件的应用领域

5、什么是编码风格?为什么要强调编码风格? 答:编码风格包括以下内容:程序内部良好的文档(注释)、数据说明、语句构造、输入输

出和效率保障等。

因为编码风格对软件的可读性、可维护性、可靠性、可用性很重要,所以要强调编码风

格。

六、综合题(20分)

1、某电器集团公司下属的厂包括技术科、生产科等基层单位。现在想建立一个计算机辅助企业管理系统,其中: 生产科的任务是:

(1)根据销售公司转来的内部合同(产品型号、规格、数量、交获日期)制定车间月生产计划。

(2)根据车间实际生产日报表、周报表调整月生产计划

(3)以月生产计划为以及,制定产品设计(结构、工艺)及产品组装月计划。

(4)将产品的组装计划传达到各科,将组装月计划分解为周计划,下达给车间

技术科的任务是:

(1)根据生产科转来的组装计划进行产品结构设计,产生产品装配图给生产科,产生外购需求计划给供应科,并产生产品自制物料清单。

(2)根据组装计划进行产品工艺设计,根据产品自制物料清单产生工艺流程图给零件厂。试写出以上系统中生产科和技术科处理的软件结构图。

解:

画出生产科图的给6分,画出技术科的给4分。

第三篇:通信导论期末试题及答案

一请给出无线信道模型的分类及其特点? 无线信道分为室内传播模型和室外传播模型,是传播模式分为宏蜂窝模型和微蜂窝模型

1.室内传播模型:覆盖范围小,环境变动较大,不受气候影响,但受建筑材料影响较大。典型模型包括路径耗损模型多重断点模型等 2.室外宏蜂窝模型:当基站天线架设较高、覆盖范围较大时所使用的一类模型。

实际使用中一般是几种宏蜂窝模型结合使用来完成网络规划。

3.室外微蜂窝模型:当基站天线的架设高度在3-6m时,多使用室外微蜂窝模型。

特点:1.频谱资源有限 2.传播环境复杂

3.存在多种干扰

4.网络拓扑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

二请给出光导纤维结构。工作窗口和将之应用于通信场合时的优势?

光导纤维的结构:画图光线是由涂覆层纤芯和包层组成,纤芯完成信号的传输,包层与纤芯的折射率不同,将光信号封闭在纤芯中传输并起到保护纤芯的作用。外边还有涂覆层。

工作窗口:石英光对特定的波长的光波的传输损耗要明显小于对其他波长的光波,这些特定的波长就是光纤的工作窗口。

窗口分为三个1。0.8-0.9um最低耗损2.5db/km,采用是石英多模光纤,主要应用于近距离通信。2。1.31um最低耗损0.27db/km,采用石英单模光纤3.1.55um最低耗损0.27db/km,采用长距离传输系统。光纤作为传输介质的主要优势:1传输频带宽2传输距离长

3抗电磁干扰能力强 4保密性好节省大量有色金属

6体积小,重量轻

7需要经过额外的光/电转化过程

四请给出同步技术原理,分类和各种技术的基本原理?

同步技术是指收发双方在时间上步调一致,故称为定时。在数字通信中,按照同步的功用可以将同步技术分为:载波同步,位同步,振同步,和网同步。

1、载波同步:载波同步是指在相干解调时,接收点需要提供一个与接收信号中的调制载波同频同相的相干载波。这个载波的获取成为载波提取或载波同步。在模拟调制以及数字调制过程中,要想实现相干解调,必须有相干载波。因此,载波同步时实现相干解调的先决条件

2、位同步:位同步又称为码元同步。在数字通信系统中,任何消息都是通过一串码元序列传送的,所以接收时需要知道每个码元的起止时刻,以便在恰当的时刻进行取样判断。这就要求接收端必须提供一个为定时脉冲序列。该序列的重复频率与码元速率相同,相位与最佳取样判决时刻一致。提取这种定时脉冲序列的过程即称为位同步。

3、帧同步:在数字通信中,信息流是用若干码元组成一个帧。在接收这些数字信息时,必须知道这些帧的起止时刻,否则接收端无法正确恢复信息。对于数字时分多路通信系统,如PCM39/32电话系统,各路码元都安排在指定的时隙内传送,形成一定的帧结构。为了使接收端能正确分离各类信号,在发送端必须提供每帧的起止标记,在接收端检测并获取这一标志的过称,成为帧同步

4、网同步:在获得了以上讨论的载波同步,位同步,帧同步之后,两点间的数字通信就可以有序,准确可靠的进行了,然而,随着数字通信的发展,尤其是计算机通信的发展,多个用户之间的通信和数据交换,构成了数字通信网,显然,为了保证通信网内各用户之间的可靠地通信和数据交换,全网必须有一个统一的时间标准时钟,这就是网同步的问题

三请给出数字调制的定义。ASK.FSK和PSK的原理和波形?

数字调制:是用数字基带信号控制载波,把数字基带信号变换为数字带通信号的过程。ASK(振幅键控)的原理:利用载波浮动的变化来传递数字信息,频率和初始位置保持不变

FSK(频移键控)的原理:利用载波的幅度频率变化来传递数字信息

PSK(相移键控)的原理:利用载波相位变化来传递数字信息,而振幅和频率保持不变。

五请给出市话呼叫接续示意图及解释?

甲为主叫用户,乙为被叫用户,当主叫用户摘机时,用户线的直流环路接通,向发端分局的发端交换机发出“主叫摘机”信令,发端交换机在收到“主叫摘机”的信令后,对主叫用户的用户数据进行分析,然后根据用户话机的类型将用户线接到相应的收号设备上,接着向主叫用户发送拨号音。主叫用户在听到拨号音后,可以开始拨被叫用户号码。发端交换机在收到主叫用户拨的电话号码后,进行分析,当确定这是一个出局呼叫时,选择一条到收端分局中的终端交换机的空闲中继线,发出“占用”信令占用这条中继线。终端交换机收到“占用”信令后,就将该中继线接到收号设备上,并向发端交换机发送“占用证实”信令。发端交换机收到“占用证实”信令后,就向收端交换机发送被叫号码。收端交换机收到被叫号码后,先向发端交换机发送一条“证实”信令,然后对被叫号码进行分析,发现被叫用户空闲时,就建立连接,向被叫用户振铃,并向主叫用户送回铃声。当被叫用户摘机后,用户线直流环路接通,被叫用户向收端交换机发出“摘机”信令,然后收端交换机向发端交换机发出“被叫应答”信令,并启动计费。至此话路接续完毕,甲和乙用户可以开始通话。

第四篇:社会工作导论——《社会工作导论》第五章总结

第一节 老年社会工作概念 一.老年期

按照国际标准,我国一般称老年群体中60~69岁的人为低龄老年人,70~79岁的人为中龄老年人,80岁以上的人为高龄老年人。不同年龄段的老人在身体健康状况、生活自理能力、参与社会活动、婚姻状况、家庭关系、心理需求等方面都有不一样的特点。许多低龄老人并不需要特别的服务,而大部分高龄老人都或多或少地需要一些社会服务。对不同年龄段的老人在服务规划和提供上要做特别的考虑。

二.老年人的需要

包括:健康维护、经济保障、就业休闲(如重新就业工作、外出旅游等)、社会参与(如意愿表达、利益维护等)、婚姻家庭、居家安全、后事安排等(如子女生活、财产处置、后事操办等)。

三.老年人的问题

老年人问题,是由老化而引起的社会问题。包括因个人的老化而导致的问题,以及由于社会人口老龄化而出现的问题。

1.由老年人的特殊情况而产生的老年人自身的社会问题,称之为老龄问题的人道主义方面的问题。

2.由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的绝对值和相对值上升,而导致的人口年龄化对整个社会所产生的问题,国际上称之为老龄问题在社会发展方面的问题。

具体表现为:

(1)国民寿命延长与老年慢性病增加;

(2)家庭结构改变与无人照顾老人增加(“空巢”老人、独居老人增加);(3)工业化都市的迅速发展与老人生活环境的恶化;(4)教育文化进步与严重的代际隔阂;(5)医药发达与老人医疗费用负担;(6)老人闲暇的增多与社会交往的减少。四.老年社会工作

老年社会工作是运用社会工作的专业知识,以老年人及其相关人员和系统为工作对象,帮助老年人特别是处境困难的老年人,改善社会功能,提高生活质量,使老年人有更好的社会适应和福祉。

老年社会工作的对象既包括那些“空巢”(独居)、残疾、困难和高龄老人,也包括一般的健康老人,还有外围人群或组织机构。

我国老年工作的根本目标是促进“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

五.老年社会工作的特点

1.社会价值观可能影响社会工作者的态度和行为

在开展老年社会工作时,社会工作者要认真反思自己的价值观,学习有关老年学的知识,以便消除社会中认为做老年人的工作没有太大价值、对老人厌恶、歧视的错误理解和认识。

2.反移情是老年社会工作者的重要课题

做老年社会工作时,社会工作者可能会出现反移情,不仅会表现为对老人特别不好,缺乏耐心和关怀,还会表现为对老人过度保护,想要“拯救”老人。因此,社会工作者要注意反移情问题,时常反思自己对老人的反应。

3.老年社会工作者要善于自我意识与自我督导

在做老年人辅导工作时,社会工作者应该审视自己对老年人、对垂死和死亡的感受,首先要把自己的问题梳理好。

4.老年社会工作需要多学科合作

做老人工作需要多学科的合作,从事老年社会工作需要培养团队工作能力。懂得协调、配合不同的学科共同开展老人服务工作,才能使工作取得更好的成效。

第二节 老年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 一.身体健康方面的服务

包括健康服务和与健康照顾有关的服务。前者是为老年人提供的与身心健康直接有关的治疗、康复、预防等方面的服务;后者是为老年人提供的与身心健康间接相关的生活照料、家务助理、出行协助、事务管理等方面的服务。

二.认知与情绪问题的处理

抑郁症、痴呆症、谵妄和焦虑症是老年人最常见的四个认知和情绪问题。老年社会工作者会处理老人的这些认知和情绪方面的问题,在有些个案中,社会工作者帮助老人改变情形,即消除产生情绪问题的因素。而在另外一些情况下,社会工作者要致力于改变老人的认知,帮助老人适应情形,因为老人所面对的情形是无法改变的。特别要注意的是老人对待介入的态度,观察老人是否有抵触情绪。

三.精神问题的解决

包括:第一,老人珍惜生活非常重要。第二,找到往事的意义,以此建构生命的意义。第三,直面自己的局限,看到过往生活的缺憾。第四,接受生活中好的一面和不好的一面,寻求和解和宽恕,弥补过往生活留下的缺憾。最后,拓展个人爱和同情的圈子。社会工作者要把握这些,开展相应的工作,在精神上关怀老人。

四.社会支持网络的建立

有效动员老人的社会支持系统要求从业人员有“家庭思维”。“家庭思维”指的是把老人看成是复杂的多代关系系统的一部分,它会影响老人的所思所想。

1.社会支持系统的工作

主要包括:老年伴侣工作、家庭体系的工作、照顾人支持体系的工作和促进老人与社会相融合方面的工作。

2.在老年伴侣工作方面

通过婚姻生活回顾,追寻往事,解决旧时冲突。3.家庭体系的工作 包括:(1)帮助家庭“解除羁绊”,把家庭动员起来。(2)识别成功的家庭应对技能,并根据需要拓展新的技能。(3)帮助老人及其家人把有冲突的需求排出先后秩序。(4)为老人制订一个行动方案,帮助家人治疗旧伤,处理积怨。

4.旧顾人支持体系的工作

包括:开办照顾人支持小组;维系住照顾人,给他们提供情绪上的支持和具体的建议,让照顾事宜效率更高,更有收获。

五.老年特殊问题的处理 1.虐待和疏于照顾问题

虐待老人指的是恶意对待老人,在身体上、情感或心理上、性方面或经济方面对老人构成虐待或剥削。疏于照顾老人既包括主动也包括被动地让老人得不到所需的照顾,导致老人的身体、情绪或心理方面的健康衰退。

主要介入措施包括:

(1)保护老人免受经济方面的剥夺。(2)提供支持性辅导。(3)发展支持性服务。(4)改变和调整环境。2.丧亲问题

社会工作者在老人濒临死亡时要做的工作主要有:(1)提供情感支持。

(2)代表老人及其家人争取合理权益,确保医护人员能敏锐地体察和理解老人及其家人的需要。

(3)提供相关资讯

(4)做丧亲辅导。帮助老人及其家人把丧亲视为一个过程,一个长期的系列调整过程,使其有生活方式和态度上有所改变。此外,还有一些支持性服务。

第三节 老年社会工作的主要方法 一.老年个人与家庭工作方法 1.缅怀往事疗法

是指社会工作者引导老人回顾以往成功的事、过往的兴趣及痛苦的经历等,从而帮助老人完成“自我完整”的人生任务。此方法对于老人的抑郁症、自尊和社会化有积极的作用。

2.人生回顾疗法

人生回顾疗法的重点既有一生中的正性事件,也有负性事件。它的目的是重新建构老人对人生历程一的感悟,使老人现在的生活更满意,更有建设性。在实施人生回顾疗法时,特别注意前测(建立评估基线)和后测(评估介入的效果)两个环节。

3.验证疗法

验证疗法是尊重头脑混乱的老人所感知的世界,运用他所感知的现实,而不是照顾人或社会工作者感知的现实,了解老人想表达什么。明白老人行为的意义,而不是让老人意识到现实是什么样,是应用验证疗法的要旨。验证疗法在一些研究中显示对改善患痴呆症老人的行为和情感状态有成效,但它还是一个尚在实践中验证的疗法。

第一节 妇女社会工作概述

一、妇女的心理和生理特点

男女两性的生理存在明显的不同,但绝不能因此成为歧视或者轻视妇女以及阻碍妇女 发展的理由O妇女的性别歧视和发展障碍是由后天的社会文化而不是先天的生理特点造成 的。只有认识妇女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以及社会文化对女性发展的影响,才能有针对性地 开展妇女方面的社会服务,才能倡导尊重男女两性的差异,以及实现性别公正公平。

(一)青春期

青春期是从性器官成熟到出现繁衍能力的人生阶段。女孩和男孩的青春期发展不一 样。青春期生理的变化,如月经的到来、痛经现象的出现等,给女孩带来很多的烦恼。尤 其在12-14岁之间,称为情绪发展的困难时期,女孩在情绪方面表现出不稳定、高度敏 感和反应强烈等特征。这种情绪影响了她们与父母及周围他人的关系,也影响了她们的学习,使她们出现反抗父母、寻找同伴群体的行为特点。这一阶段的特点表现为:自我意识发展快,自尊心强、自卑感强、性别角色开始发展以及注重同伴的友谊等。

女孩在青春期容易出现的问题有:早恋,开始参与冒险的游戏(如抽烟、喝酒),甚 至过早怀孕、流产等,对身心造成无法弥补的伤害;易患神经性厌食症(对体重增长有强 烈的恐惧感);易产生焦虑和抑郁等。这段时期也是性别意识产生和发展的重要时期,需 要进行性别敏感意识教育。

(二)青军和申茸期

妇女在青年和中年期,面临恋爱、婚姻、家庭和职业发展等人生最重要的选择和发 展。此时,生理和心理的发展趋于成熟和稳定,与男性相比具有比较突出的心理特征,包 括i第一,工作和家庭双重角色带来的心理压力;第二,职业成就动机弱,面对成功有恐 惧心理。工作和家庭的双重压力以及择业、职场上的性别歧视,使得女性在追求职业成就 方面的动机较低;第三,自卑感强,自信心低。

女性既要养家糊口,成为贤妻良母,又要担负社会责任,做“四自”(自尊、自信、自立、自强)女性,这样的双重要求使该时期的妇女→直处在矛盾心理中。求职中对女性 的歧视,以及女性从事的工作低薪、不稳定,甚至没有劳动保障等,减弱了妇女成就事业 的动机,从而又导致社会对女性的负面评价。这样,妇女陷人发展的恶性循环中。尤其农 村的中年妇女,更是承担着照顾老人、小孩以及家里绝大多数农活的重任,特别是丈夫常 年外出打工的农村妇女,身心的压力更大,容易患各种疾病,元暇参加社会活动,也无力 拓展生活空间和眼界。

(三〉更军期

更年期是指从生育年龄过渡到老年阶段的时期(45-55岁)。此时妇女的卵巢功能逐 渐衰退,内分泌发生暂时性紊乱,并引起月经紊乱、心悸、耳鸣、头晕、血压波动、失眠 等生理症状,同时也会出现记忆力衰退、烦躁不安、抑郁、挫败、孤僻等心理症状。

此阶段的女性可能经历家庭、工作等方面的重要变化,如子女长大离开家庭、下岗、退休、丈夫过世等。由此可能出现适应变化的困难,萌生孤独无助、焦虑不安、抑郁消极 等情绪。此阶段妇女结束了生育的任务,她们的家庭和社会角色逐渐减退,有更多的时间 和精力,她们是社区工作的中坚力量。(四)妇艾的“四期”

妇女的“四期”指月经期、怀孕期、产褥期和哺乳期。这是妇女独特的生理特征,关 系到人类自身的生产和延续。在“四期”期间,妇女的身体很脆弱,容易感染和引发各种疾病,需要特别的保护和照顾。

妇女在经期、孕期、产期应和哺乳期受特殊保护。《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 第二十六条规定:任何单位均应根据妇女的特点,依法保护妇女在工作和劳动时的安全和 健康,不得安排不适合妇女从事的工作和劳动。第二十七条规定:任何单位不得因结婚、怀孕、产假、哺乳等'情形,降低女职工的工资,辞退女职工,单方解除劳动(聘用〉合同 或者服务协议。

二、妇女的需要和问题

(一)妇支的需要 1.妇女生殖健康的需要

由于妇女有着特殊的生理特点一一“四期”,妇女健康和安全不仅关系到妇女自身的 生存和发展,而且也影响到子孙后代以及整个家庭及社会的总体健康水平。我国目前已基 本形成了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为依据,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为 主体,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女职工禁忌劳动范围 的规定》、《关于女职工生育待遇若干问题的通知》等法律法规在内的关于女性工作权利 的法律保障体系,体现了对妇女“四期”特殊保护的重视性,但女性的生育健康权利仍旧 受到严重的侵害和忽视。

2.妇女的权益和妇女发展得到保障的需要

贯彻和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以及其他各个法律中对妇女权益的维 护是当前妇女社会工作的艰巨任务。例如,维护妇女的特殊权益,促进妇女在就业、教 育、参政等方面的平等待遇,改善妇女的贫困状态,保护妇女不再遭受家庭暴力、性侵 犯、被拐卖等威胁。

3.性别公正的政策、制度和社会环境建立的需要

呼吁和宣传全社会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的歧视,宣传和普及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和男女平等的基本国策,倡导将社会性别敏感意识纳入决策主流,为妇女创造→个良好的社会发 展环境。

(二)妇女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妇女得到了更多的发展机会和空间,同时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妇女问题,这些问题突出表现在: 1.妇女的婚姻与家庭问题

在婚姻方面突出的问题是离婚率不断上升,尤其是大城市更为严重。违法婚姻增多,重婚纳妾、姘居、婚外恋等现象严重地损害了家庭生活。大龄未婚和独身浪潮,尤其是城市中,很多知识女性成为未婚和独身 中的一员。单亲母亲家庭贫困化和社会福利保障缺等。

2.针对妇女的暴力问题 据研究统计,在全世界各地,妇女一直是暴力的主要受害者。针对妇女的暴力主要范 围包括婚姻暴力、拐卖妇女、性暴力、性骚扰和性服务以及基于男孩偏好的强迫堕胎等。施暴手段也是多种多样,不仅严重伤害了妇女的身心健康,也影响到未成年子女的健康成 长,还影响到社会的安定。据有关部门调查,女性犯罪率有所增加,与她们遭受暴力和虐 待有着直接关系。一些妇女“以暴制暴”的报复行为大多是在被逼无奈和无助的情况下采 取的。

3.妇女的生殖健康问题

此类问题主要表现在妇女生殖健康方面的服务、资源和信息不够,社会和妇女自己缺乏对生殖健康权利的认识,侵害妇女生殖健康的现象普遍发生。尤其是在流动人口和从事商业性性服务的妇女当中,生殖健康状况更为严重。

4.留守妇女和流动妇女问题

根据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0.95%的抽样结果显示,已婚妇女中留守妇女占3.3%,流动妇女占11%,全国留守妇女的总量为1085人。留守妇女承担者照顾家庭和种地等几乎所有的工作,生活负担重、精神压力大,甚至针对留守妇女的犯罪也在上升。流动妇女的工作权益受到侵害、工资低、不稳定,常常在留在城市和回到家乡之间困扰以及面对与孩子长期分离(留守儿童)的精神压力,生殖健康的权利得不到保障。

5.妇女就业问题

城镇妇女失业率高,女性在劳动力市场受到排斥,女性打工者很难享受到医疗服务(主要是生育健康及性传播疾病和艾滋病的预防)。女性收入比男性差,女性就业者集中在报酬比较低的领域。妇女就业的岗位是合同工、临时工,以及其他一些非正式部门提供的、缺乏社会保障的工作形式,其劳动权益严重受损,这些严重地影响到妇女的生存和 发展。6.妇女的贫困化问题

贫困女性化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我国贫困人口中,妇女占60%左右,而绝大多数在 农村。贫困不仅是缺少经济收人,它有多种表现形式,如健康状况差、不识字、文化教育 水平低、收人低、社会不安定、心理的不安全感等,是贫困导致的结果,同时也是致贫的 诱因。7.其他问题

妇女参政率低及妇女教育资源普遍不足等,都是阻碍妇女发展的重要问题。

妇女问题的产生与社会变迁中资源分配不公甚至剥夺、性别歧视等直接相关,因此解 决妇女问题必须综合治理。社会工作者如何介入去解决妇女问题,请参阅第二节。

三、妇女社会工作的内涵和特点

妇女社会工作就是针对上述妇女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回应妇女需要和问题而出现的一 个社会工作实务领域。

(一)妇女社会工作实务领域的产圭和发展

在没有出现专业社会工作之前,我国已经有了专门的妇女工作。各级妇联以及民间组 织和妇女民间组织,在为妇女服务、维护妇女权益、推动妇女发展和性别主流化方面积累 了丰富的妇女工作经验。提出“妇女社会工作”的概念,一方面是专业社会工作在中国恢 复和发展的产物;另一方面与西方称之为“女性主义社会工作”或“性别与社会工作” 有一定的渊源,受到女性主义和社会'性别思想的影响。

西方的女性主义社会工作或者性别与社会工作是在女性主义视角指导下发展出的社会 工作实务领域。女性主义挑战传统社会工作中将妇女问题个人化、妇女仅仅作为照顾者的 角色等的传统性别观念,认为社会工作者帮助妇女的结果仍旧将妇女和传统的角色定型联 系在一起,维持妇女第二性的地位,从而使解决问题的手段变成了新的问题。因此,将女 性主义视角作为社会工作的视角开辟了一种社会工作实务的形式,把女性的世界经验当做 分析的起点,焦点放在连接女性在社会中的位置与个人困境上,响应女性特殊的需求,创 造“当事人”与社会工作者之间的平等关系,处理结构的不公平。在这里,无论是女性主义社会工作或者性别社会工作,其核心的工作原则不仅是以性别角度推动妇女工作,也包 括了以推动男女平等为目标的男性服务。

社会性别视角是女性主义理论的核心概念。在中国内地出现社会性别视角,应归功于 北京召开的1995年世界妇女代表大会的推动。社会性别理论传入中国,对妇女理论研究 和妇女工作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社会性别理论不仅为分析中国妇女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更是提供了?些具体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手段,将此视角和方法应用到妇女工作中去,就 出现了性别视角的妇女工作。该性别视角让我们看到中国几千年父权文化下形成的性别制 度(从夫居、随父姓、男娶女嫁、男主外女主内、男尊女卑等),如何延续到今天并成为 制约和阻碍妇女在一切领域得到平等权利和发展机会的棚锁O

几乎与社会性别传播同时,社会工作专业也从西方引进并最先从高校发展起来,妇女 工作与社会工作专业结合,推进妇女工作专业化的历程也在其中得到发展。妇女社会工作 实务领域的出现就是社会工作专业在妇女工作中应用和发展的产物。

(二〉妇支社会工悍的内涵

在中国内地的具体情况下,妇女社会工作是以妇女为对象,一方面用社会性别视角以 及应用社会工作专业价值理念和方法,在总结和提炼本土的妇女工作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妇女存在的特殊问题和发展问题,满足妇女的社会福利,维护妇女权益,促进妇女发展,推动妇女工作向专业化发展;另一方面推动社会性别视角的普及和纳入决策主流,实现性别平等的目标。这两方面相辅相成,构成中国妇女社会工作的核心内涵。

尽管在本土的妇女社会工作时间中已经深刻地认识到在推动男女平等中男性参与和针对男性工作的重要性,但直到目前为止,我们的工作对象的重点仍旧以妇女为主。

(三)妇女社会工作的主要特点 1.关注妇女的多样性。

妇女社会工作的服务对象不仅是弱势的妇女群体,甚至包括一般的和优势的妇女群体。妇女不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妇女有多样性,他们中间有阶级、民族、年宗教信仰等不同的划分,也有打工妹、单亲母亲、贫困妇女、老年妇女等不同的称谓。该多样性决定了妇女需要和问题的差异性,也决定了服务内容和工作方法的多样性。因此,在工作中要遵守社会工作关于“个别化”的工作原则,尤其是针对妇女开展社会工作的时候,既要运用性别视角分析妇女问题,同时阶级、民族等的视角也不可缺少。2.关注妇女的声音和经验

长期以来,在父权文化(如“男尊女卑”、“男强女弱”)的影响下,妇女的声音和经 验常常被忽视或者轻视,而尊重和倾听妇女的声音和经验是妇女社会工作的起点。

3.了解、理解和接纳妇女的现实处境

妇女的现实处境不应该仅仅归因于个人选择的结果,要看到她们的处境和社会改革、变迁、社会'性别歧视以及社会资源缺乏等之间的内在联系O因此,了解她们、理解她们的 现实处境、接纳她们的生存选择等,都是社会工作者必须遵守的1工作原则。

4.“个人的即政治的” 传统的社会工作将妇女问题个人化,并忽视妇女在私人领域中受到的压迫问题,而性 别视角的社会工作提出“个人的即政治的”口号,强调个人问题与整个社会环境之间的关 系。打破了公私领域的划分,将私人领域问题也提升到社会制度层面,使得妇女问题从今 人问题上升为社会问题和制度问题。妇女问题和性别问题的根本解决需要全社会树立积极 健康的妇女观,需要国家的法律和政策给予保障。

5.注重本土妇女工作经验的总结和提炼

西方社会工作专业是根植于西方本土文化下的产物,是为了解决他们的社会问题而产 生的。西方社会工作的理论和知识只是提供了看待人群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中国的妇 女问题产生于中国这块土壤里,因此解决它必须分析这块土壤的特质,也只能从分析土壤 的特质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在借鉴和参考西方专业社会工作理论和方法的同 时,着力和用心对解决本土妇女问题的妇女工作经验进行总结和提炼,也是妇女社会工作 重要的工作特点。第一节 残疾人社会工作概述

一、残疾人社会工作的内涵

(一)残疾人的定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中对残疾人有如下定义:“残疾人是指在心理、生理、人体结构上,某种组织、功能丧失或者不正常,全部或者部分丧失以正常方式从事某种活动能力的人。”法规所说的残疾人,主要包括肢体残疾者、听力残疾者、言语残疾者、视力残疾者、智力残疾者和精神残疾者6种。还有一些残疾人兼有两种甚至两种以上的残疾,他们属于综合性多重残疾人。

(二)残疾人社会工作的定义

残疾人社会工作是社会工作者运用社会工作理论与方法帮助残疾人补偿自身缺陷,克服各种环境障碍,重新回归社会生活的专业活动。这种专业化的实务性工作使用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等工具和手段为有需求的残疾人提供服务。其目的与宗旨是帮助残疾人提高社会地位,改善生活质量,获得社会保障,在平等地参与社会生活基础上,与健全人一样共享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成果。

残疾人社会工作的领域主要包括医疗、就业、教育、文化体育、维权、社会救助、辅助用品用具等方面。残疾人既是社会工作的主要服务对象,也是社会工作者的工作资源;各类残疾人既需要政府和社会的扶助,同时也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二、残疾人社会工作的特点

(一)崇尚专业的社会伦理精神

从伦理学的角度来看,残疾人社会工作者认为开展工作的前提是: 1.残疾的病人需要长期的治疗和护理; 2.康复服务应有多部门的参与; 3.康复依赖于许多专业人员的努力;

4.残疾人社会工作需要残疾人及家属的积极参与; 5.残疾人一般不需要广泛使用抢救及支持生命的技术; 6.康复对象难以确定治疗的终点;

7.残疾病人关心的是外观形象、残存功能和在社会及职业方面的角色。

(二)提倡助人为乐的奉献精神

社会工作者可以与其他求助的案主有感同身受的对话,却很难有自身残疾的感受,甚至要克服残疾人心理障碍的负面影响。因此,残疾人社会工作应强调和提倡助人为乐的奉献精神。

(三)充分利用社会网络

利用社会支持网络开展工作是社会工作的重要思想方法。残疾人特别需要社会各界主动地给予帮助,尤其是城市社区服务网络和农村初级卫生保健网络对他们的支持。在社会支持网络中,家庭、亲友与邻里、民间非营利组织、城市社区服务体系、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体系以及政府和志愿者都是重要的组成部分。

(四)有效利用调解的方式

调解是人类在日常生活中发生各种矛盾冲突时所普遍采取的一种解决方式。调解的主要目的是维护社会的稳定与和谐。中国的传统文化有“和为贵”的思想。调解是我国民间有悠久历史的“本土化”社会工作一种独特的、行之有效的方式。在残疾人社会工作中,应该充分利用这种方式,并提倡团队协同工作的方法,综合地协调解决残疾人的社会问题、家庭问题和个人问题。

(五)充分利用保护性政策

最大限度地利用社会保障政策,是残疾人社会工作的特征之一。关系到残疾人切身利益的《残疾人教育条例》、《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和按比例就业政策等,都需要社会工作者在为残疾人服务过程中具体落实。

第二节 残疾人存在的问题与需求

一、残疾人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城镇残疾人主要困难

1.经济困难。

因为残疾人就业难,家庭的经济收入较少而开支却较多,所以比一般健全人家的经济状况有明显的困难。

2.住房困难。

残疾人家庭的住房困难在城镇十分突出。住房困难是当前城市居民生活中普遍存在的大问题,残疾人家庭的这种困难在相当长的时间里难以解决。

3.婚姻难。

在婚姻恋爱方面,不仅残疾人本身困难重重,而且直接影响到残疾儿童的丧偶父母再婚和残疾人的兄弟姐妹寻偶。

4.就医难。

不仅残疾人求医有特殊困难,而且作为配偶或父母的残疾人,当其他成员因病求医或住院治疗时,自己缺乏帮助的能力。这个问题在夫妻双方都是残疾人的家庭中特别突出。

5.社会交往难。

由于世俗的偏见、物理性障碍和心理负担,作为配偶或父母,残疾人参与社会交往的机会很少,有时不得不放弃。尤其是精神病人的家庭成员,社会的舆论使他们不愿与社区内的人们往来,因此也增加了生活方面的困难。

6.心理障碍。

作为残疾人的直系亲属,心理负担随着残疾人的情感变化而动荡起伏,这是健全人家庭很难体会到的。

(二)农村残疾人的主要问题

1.交通不便。

这严重影响到残疾人求学、就医、就业和其他社会交往。

2.体力劳动困难。

残疾人本身无力参加繁重的田问劳动,使很多残疾人家庭困难重重。

3.农村缺医少药,给残疾人家庭求医治病造成了比城市更多的困难。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医疗救助制度和最低社会保障制度还存在许多薄弱环节,残疾人家庭经济困难和疾病致贫问题比较普遍。

4.社会服务难。

农村缺乏城市的社区福利服务,从经济生活到日常照料,90%以上的残疾人都是靠自己、家庭成员或亲属的帮助,只能维持低水准的生活状态。

二、残疾人的基本需求

(一)社会福利政策。

1.各地政府为贯彻和落实新修订的《残疾人保障法》,纷纷制定出在本地区的实施措施和具体规定,制定出保障残疾人合法权益的规定和优惠政策,使广大残疾人享受到了法律的保障,体会到了法律的威力。

2.在贯彻落实《残疾人保障法》的工作中,残疾人社会工作者需要采取具体措施,维护残疾人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从而帮助他们更积极地参与社会生活。在机构里和社区中开展政策咨询服务,是残疾人社会工作的重要内容。

3.残疾人社会福利政策的落实;主要是通过政府部门和社会组织的推动,也需要大量基层的残疾人社会工作者去努力实践。

(二)家庭扶助:最低保障制度。

“最低保障制度”是中央及各地针对残疾人及其家庭的特殊困难与需求制定的政策、措施中,对贫困群体最为行之有效的。“最低保障制度”首先是在城市中实行的,主要采取经济补贴的政策,对包含残疾人在内的经济困难家庭给予长期性补助。此外,在医疗、住房等方面也给予适当照顾。

(三)权利保护与法律援助。

“九五”期间对残疾人的法律服务总的目标是:逐步形成以城乡法律服务机构为主体、以指定或委托的律师事务所为骨干、以志愿者服务机构为补充的残疾人法律服务网络,广泛开展残疾人法律服务。2001年制定的“十五”计划和2006年的“十一五”计划,都进一步强调了这个问题。

(四)就业政策

残疾人回归社会的主要困难,首先表现在经济方面,其中严重的社会障碍是就业难。针对这一现象的具体措施如下。

1.我国政府规定,对残疾人福利性企业事业组织和城乡残疾人个体劳动者,实行税收减免政策,并在生产、经营、技术、资金、物资、场地等方面给予扶持。

2.地方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当确定适合残疾人生产的产品,优先安排残疾人福利企业生产,并逐步确定某些产品由残疾人福利企业专产。

3.政府有关部门下达职工招用、聘用指标时,应当确定一定数额用于残疾人,如果不能完成招用、聘用指标时,应交纳“就业保障金”。

4.对于申请从事个体工商业的残疾人,有关部门应当优先核发营业执照,并在场地、信贷等方面给予照顾。

5.对于从事各类生产劳动的农村残疾人,有关部门应当在生产服务、技术指导、农用物资供应、农副产品收购和信贷等方面,给予帮助。

(五)康复与医疗救助

残疾人在机构中的康复治疗周期比其他疾病治疗的周期长,康复的项目也更为复杂;对突发性事故致残者的心理疏导以及特殊辅助器具的配置都需要给予更多的关照。在建立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的同时,中国政府还积极建立和健全农村医疗救助制度。各地政府采取不同形式帮助困难的残疾人获得医疗保障。

(六)伤残抚恤

《残疾人保障法》明确规定:国家和社会对伤残军人、因公致残人员以及其他维护国家和人民利益致残的人员提供特别保障,给予优待和抚恤。革命伤残人员按照伤残等级确定待遇标准,国家给予安排工作的在职伤残人员,也可以按规定享受抚恤待遇。

(七)社会保险

我国内地的社会保险,为受保人提供了丧失劳动能力后的生活待遇,其中直接关系到残疾人切身利益的,是医疗保险和工伤保险。职工因工致残或患有职业病,可以享受抚恤金。商业保险的开展,对残疾人及其家庭的社会保障将起到重要的辅助作用。

(八)特殊教育

《残疾人保障法》和《残疾人教育条例》规定:国家保障残疾人受教育的权利。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残疾人教育作为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对残疾儿童、少年实施义务教育。国家设立助学金,帮助贫困残疾学生就学。残疾人教育应当根据残疾人的年龄、残疾类别和接受能力,采取普通教育方式或者特殊教育方式进行,一方面充分发挥普通教育机构在实施残疾人教育中的作用,另一方面还要鼓励社会力量办学,支持社会组织投入特殊教育。国家应该对特殊教育机构和工作人员、残疾人家庭适当给予政策性扶助;同时大力扶持社会组织兴办的特殊教育机构。

(九)文化生活

照顾残疾人在文化、体育活动中需要特殊照顾。社会工作者对此既承担着帮助残疾人的责任,也承担着动员社会力量的责任。通过与相关部门、机构和社会组织的配合,协助残疾人克服躯体和心理障碍,为残疾人参与社会文化生活服务。

(十)改善社会环境

《残疾人保障法》规定国家和社会应逐步创造良好的环境,改善残疾人参与社会生活的条件。具体包括:建设无障碍环境;社会理解与互助;助残日,《残疾人保障法》规定每年5月的第三个星期日为全国助残日。

第三节 残疾人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与方法

一、维护残疾人的合法权益

(一)宣传贯彻《残疾人保障法》

1.学习《残疾人保障法》

《残疾人保障法》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关于全面保护残疾人的法律。它是保障残疾人权益、发展残疾人事业的基本法律,旨在保障残疾人以平等的权利、均等的机会,充分参与社会生活,共享社会物质文化成果。《残疾人保障法》具有以下特点。

(1)既富有时代精神,又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出发,是一部立足我国国情,又具有时代精神的法律。

(2)继承了我国优良的民族文化传统,又与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一致。因此它又是深刻推动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的一部法律。

(3)通过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残疾人事业,保障残疾人的权益。

(4)既规定了政府和社会各方面的责任,又有倡导性内容,是一部具有较大时间和空间容量的法律。

2.了解残疾人社会组织包括:(1)中国残疾人联合会;(2)其他社会组织。

(二)开展政策咨询工作

1.掌握有关政策

当前,残疾人的法律政策咨询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等问题:(1)意外伤害赔偿问题;(2)劳动就业问题;(3)求学问题

2.如何接待咨询

社会工作者在接待咨询时务必注意以下几点。

(1)首先要向残疾人解释社会工作的性质和能够提供的服务范畴。(2)虽然接待咨询并非专业性质的“接案”,很多情况下仅仅是一般性咨询,但也要认真做好接待记录。

(3)熟悉有关残疾人的法律法规及社会政策,给予尽可能详细的解释。(4)适当地将当事人问题转介到其他政府部门、机构、社会组织或社区。(5)残疾的病人需要长期的治疗和护理。在接待工伤、交通事故伤残或其他意外事故致残者时,要强调依法处理。(6)解决各种问题都需要残疾人及家属的积极参与,智力和精神残疾者需要监护人参与。

(7)生命濒危者一般不需要广泛使用抢救及支持生命的技术,但首先考虑案主的“自决”权利。

(8)在接待咨询时,要认真查阅和收集求助者的各种信息以及必要的文字、影像等资料,并尽可能加以核实。

(三)支持对残疾人的法律援助 1.残疾人合法权益保障

(1)法律援助的对象。

我国法律援助的对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和符合一定条件的外国公民。法律援助的条件可分为一般条件和特殊条件。一般条件是对中国公民普遍适用的条件,中国公民只要具备一般条件都可申请法律援助。一般条件主要包括以下两项:有充分理由证明为保障自己合法权益需要帮助。确因经济困难,无能力或无完全能力支付法律服务费用(公民经济困难标准由各地参照当地政府部门的规定执行)。由于大多数残疾人都是处于经济困难的生活状态中,所以较多具备这两项条件。

(2)法律援助的特殊条件。

法律援助的特殊条件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是盲、聋、哑和未成年人为刑事被告人或犯罪嫌疑人,没有委托辩护律师的,应当获得法律援助。

二是可能被判处死刑的刑事被告人没有委托辩护人,人民法院指定律师辩护的,可以获得法律援助。

三是刑事案件中外国籍被告人没有委托辩护人,人民法院指定律师辩护的,可以获得法律援助。

2.如何提供法律援助

根据我国有关法律法规和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应各地司法机构和劳动仲裁、公安交通管理、法律援助中心的要求及委托,社会工作者可以在个案工作的基础上,为住院和门诊的残疾人出具康复治疗和残疾用具配置的建议、证明,为各地的法律工作者调查取证提供帮助。

二、改善残疾人的生活质量

改善残疾人的生活质量是残疾人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和目标。具体包括帮助残疾人克服物理性障碍,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为残疾人配置特殊的辅助用具和积极组织残疾人参与各种有益的社会活动。

(一)建设无障碍环境

1.无障碍环境的概念

无障碍环境是残疾人参与社会生活的基本条件,无障碍环境包括物质环境无障碍、信息和交流的无障碍。物质环境无障碍主要是要求城市道路、公共建筑物和居住区的规划、设计、建设应方便残疾人使用和通行;信息和交流的无障碍主要是要求公共传播媒介应使听力语言和视力残疾人无障碍地获得信息,进行交流,包括影视字幕、盲文、手语等。

2.残疾人家庭环境改造

社会工作者在机构和社区中,都应该为残疾人家庭环境的无障碍设计与改造提供必要的服务。其中主要包括:为肢体残疾者进行出入门、过道、卫生间的改造,以及各种居室增加面积、安装扶手或栏杆、安装洗浴、设方便轮椅操作的设施等;为视力残疾人安装门铃、警铃、铺设防滑地面和提供盲表、盲杖等;帮助听力语言障碍者安装必要的电子仪器设备。

在开展上述工作中,应注意以下要点:

(1)要学习有关知识,了解市场情况;

(2)要尊重残疾人案主的自决,实事求是地解决问题;(3)要与有关部门充分协商,取得支持;

(4)要强调因地制宜和因陋就简的原则,根据案主的需求具体处理。

(二)残疾人特殊用具的配置

1.残疾人辅助器具供应网络

包括:视力残疾者在日常生活中需要盲杖、盲表、收录机和一些高科技电子器具;听力语言残疾者需要助听器;肢体残疾者则需要轮椅、假肢、支助具、矫形器和较多的卫生用品。

2.建立个案工作机制

在康复机构中开展的社会工作,是以个案工作为主,小组工作和社区工作为辅的专业社会工作,其个案工作方法是,每一个专业社会工作者负责一个病区或一种疾病、一种伤残类型的康复对象,对案主进行一对一的工作,采取调查立案、咨询、会谈和访视等手段,在案主及当事人的配合下,帮助案主解决他们在住院期间所面临的社会问题。帮助有需求的残疾人获得合适的辅助器具,是个案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三)组织残疾人参加社会活动

1.提高残疾人的社会地位

社会工作者在组织残疾人参加社会活动时,首先要鼓励残疾人树立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精神;其次还要动员社会力量尽可能地帮助残疾人,使他们得以顺利地参加共同组织的活动。

2.发挥残疾人的创造性

不仅要帮助残疾人克服各种障碍,还要促使他们发挥自己的创造能力,更好地参与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第五篇:社会工作导论——《社会工作导论》第二章总结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1、社会工作的目的与“环境中的人”

目的是“提高各年龄层人们的社会功能”。通过怎么的努力达到上述目的呢?通过三方面的努力达到上述目的:(1)帮助案主解决具体问题,提高他们应对环境和发展自己的能力;(2)与各类组织、机构打交道,并改革这些系统使之更有效地满足案主的需要;(3)把人和环境联系起来,帮助案主获得资源、服务和机会。

可见,社会工作不仅关注个人行为,也关注环境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

2、社会工作的过程与“环境中的人”

社会工作的基本步骤? 在社会工作过程中,正确理解人、问题或情境至关重要。总之,社会工作者首先必须透彻地理解人类行为的内、外影响因素,理解社会生活适应能力缺乏和社会功能失调的原因和行为表现,然后,才能恰到好处地应用社会工作的技能和方法。学习目标

本章要求了解人类行为的一般特征,社会环境对人类行为的影响,掌握人在不同生命阶段中的行为与社会环境之间的内在联系的基本理论,熟练掌握人在环境中分析视角在理解人的行为与社会环境动态关系中的应用。

本章重点与难点

领会和掌握人类行为、社会环境及其相互关系,掌握儿童、青少年、成人、老年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

第一节

人类行为、社会环境及其关系

一、人类行为

(一)人类行为的涵义

社会工作通常界定:人类行为是由生理、价值、态度、感受、行动等内外因素合成的整体,以适应环境和满足需求。

(二)人类行为的基本特点

1、适应性。

2、复合性。

3、变化性。

4、多样性。

5、累积性。

(三)人类行为的种类

依先天或后天,分为「本能的或天赋的才能」、「适应行为」。

依行为的功能,分为「生理行为」、「精神行为」、「情绪行为」、「社会行为」。

依是否符合常模、社会规范,分为「正常行为」、「偏差行为」。

在社会工作中,最常见的划分是正常行为和非正常行为。

正常行为通常是指同时符合以下标准的行为:

第一,符合社会普遍认可的价值规范,或与社会中绝大多数人的行为相似或一致;第二,符合人类行为在生理和心理方面的一般发展规律,而且发展良好;第三,行为在生理、心理和社会等多个方面的发展是平衡的、和谐的。反之,如果不符合以上标准中的任何一条都算是非正常行为。

二、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指的是人类个体生息于其中的,由生物(生理)的、心理的和社会的等多种因素交织而成的社会系统。

社会工作学者还将社会环境划分为微观系统、中介系统、外生系统和宏观系统等四个层次:

微观系统是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与之有长期的和直接的接触的个人、群体、组织或机构,比如家庭、学校、朋友、邻居等等。微观系统是个人生活中最核心、最重要的环境,对个人行为及其发展有着直接而重要的影响。中介系统是在个人所处的微观系统之间发挥联结和中介作用的系统。(家长会)

外生系统是个人与之没有或很少有直接的接触的和互动,但却可以直接影响个人生活的群体、组织或机构等。(教育部)

宏观系统是指能够对外生系统造成直接影响的制度、文化、意识形态或社会结构等。(减员增效、下岗分流)

三、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

查尔斯·扎斯特罗的社会生态系统理论:

人的生存环境的微观、中观、宏观系统总是处于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情境中。

首先,在社会生态环境中,微观系统与中观系统相互作用。

其次,个人微观系统也会受到社会环境中与之互动的宏观系统的重大的影响。

微观系统内部的生物、心理、社会系统间的相互作用。

(二)个人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基本关系

1、个人必须适应环境,处于一定社会环境中的人有能力改变自己的行为和学习社会环境所赞许的行为。

2、社会环境影响个人行为。(例:孟母三迁)

3、个人会对社会环境有一定影响。(例:选举、革命)

4、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相互影响的力度并不对等,相对而言,在许多情况下社会环境对人类行为的影响要大得多。

(三)社会工作者要科学地分析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

1、结构的角度----主要考察个人与环境之间的契合程度。人类不断对个人和环境进行调整的根本目的,是使个体和环境之间达到最佳的契合。

2、发展的角度----主要考察个体的生长和发展过程及其与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从发展的角度衡量人与环境之间关系的好坏,关键是看它在多大程度上培养了个体的自我规划能力。所谓自我规划能力,是指在尊重他人的权利和需要的同时,能够做出最有利于自己的明智的决定,并采取有效行动付诸实施的能力。

3、运行的角度----个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可以划分为两个过程即压力----应对/防卫、挑战----奋斗。杰美因和布鲁姆认为,个人与环境往往是以生活事件为中介而相互作用的。所谓生活事件,就是对个体和环境造成扰动的某种刺激。第二节

生命不同阶段行为与社会环境

一、儿童行为与社会环境

(一)儿童发展理论

1、皮亚杰的认知理论

2、弗洛伊德的理论

3、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

(二)儿童阶段的特性

1、儿童的生物特性

2、儿童的心理和人格

(三)儿童问题及对策

1、儿童问题

当今,我国少年儿童在成长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性格和气质上的缺陷。

2、原因

家庭对儿童的影响表现在家庭形态变化和家庭教育不当等方面。

学校是向儿童提供学习知识、技术并且训练其社会化的重要场所。多元化是儿童所在社会环境的重要特征。

3、对策:儿童面临的不少问题和困境是其与社会环境互动的结果。

微观机制

宏观原因

二、青少年行为与社会环境

(一)青少年发展理论

1、皮亚杰的认知理论

2、埃里克森的生命周期理论

3、科尔伯格关于青少年发展的理论

(二)青少年阶段的特性

1、生长迅速,生理机能逐步加强;

2、身份与角色的混淆;

3、活动范围扩大,环境对青少年的影响扩大

(三)青少年问题及对策

1、青少年问题

表现形式很多:逃学、早恋、婚前性行为、适应不良等。

2、原因(1)社会控制理论(2)社会学习理论(3)拉力理论(4)认知发展理论

3、对策:(1)针对个人原因,一般可以采用微观的社会工作手法。

(2)针对社会环境方面的原因,社会工作需要根据具体原因分析采用相应对策。

三、成人行为与社会环境

(一)成人发展理论对策

1、成人问题

1、斯通和邱尔奇的健全成人特性理论

2、荣格的分析理论等对成人行为的说明

(二)成人阶段的特性

1、成人期的生理状态曲线

2、成人的情感与事业成败

3、更年期综合症出现

(三)成人问题及对策 1.成人问题:(1)婚姻问题和就业问题(2)社会竞争与更年期问题

2、原因

3、对策:(1)要对成年人士面临的问题和需要的原因机制进行深入剖析。(2)提出若干备选工作方案。

(3)综合考虑人力、物力、财力、时间等诸多因素,在备选方案中选择最合适的方案。

三、老人行为与社会环境

(一)老人发展理论

1、伯克莱的成长研究

2、卡明和亨利的老年撤退理论

(二)老人阶段的特性

1、生理特征

2、心理特性

3、老年人的角色改变

(三)老人问题及对策 :

1、老人问题 老龄化是当代的普遍社会现象。经济的、情感的、生理的。

2、老人社会服务与社会政策 第六章 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与知识体系的建构 学习目标:

1、了解社会工作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关系;

2、掌握社会工作的基础理论,包括社会工作领域内的社会科学理论和实务理论。第一节

理论的含义及在社会工作中的意义

一、理论的含义

(一)理论的界定

理论是由一系列逻辑上相互联系的概念和判断组成的知识体系,它从一个一般性水平较高的层次上来描述和解释某类现象的存在与变化,是对经验知识的抽象概括。

包含几层含义:

1、理论是一种经得起时间、空间考验的、合乎逻辑的概念;

2、理论是由一群在逻辑上相互关联的概念所组成,用以解释一种或一系列的社会现象;

3、理论是一组可被验证,或已经被验证事实间关系的逻辑解释。

(二)理论的类型和功能

1、类型:一般分为描述性的理论、解释性的理论、预测性的理论和提供解决方案的理论;

就社会工作专业而言,理论的主要类型则通常分为外借理论(或主体理论)和实务理论(或助人模式)。

2、功能: 争论:(1)过分夸大了社会工作所处理对象的个性、特殊性、变异性,而忽略了更多的共性。(2)错误地认为“理论”必须是绝对正确的,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从而某些人、在传统社会工作中忽视甚至否认理论的指导作用。

二、理论与社会工作的关系

(一)社会工作需要理论:社会工作专业实践中的理论及其应用是帮助社会工作者解决助人问题过程中出现的困难的必然要素,它能有效地帮助工作者澄清社会问题和受助者个人的困境,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发展出解决问题的相关技巧和策略。

(二)理论对社会工作实践的意义: 建立和发展社会工作的理论的目的在于:第一,发展出社会工作领域独有的概念,从而使它们能更精准地描述和分析助人实践中的“问题域”;第二,有助于弥补其他外借理论解释和分析功能的不足。

理论对社会工作者的主要贡献: 第一,理论可以帮助专业人员认识不同的情境并分析经验的异同之处; 第二,理论可用来解释专业活动,从而使社会工作的知识和技术被验证和评估; 第三,理论本身可以反映出社会工作者在特定情况下的知识状况; 第四,理论的储备使专业人员对实践更具信心,并对其他的理论有自己的判断。

总而言之,社会工作是集知识、价值观和技巧三个要素为一体的专业,它们彼此之间是互相影响的,而三者都需要理论的支持。从这个意义上说,社会工作者掌握必要的理论基础是十分有益的

社会工作行政

社会工作行政,是指政府的社会工作机构、社会的福利保障组织对社会福利工作进行行政管理,实施社会政策,满足人民各类福利需求的活动。中心含义为制定、执行、实施社会政策、提高服务机构的工作效率及服务品质。

社会工作行政特征:社会工作行政服务范围的有限性。

2.社会工作行政服务职能的非赢利性。3.社会工作行政服务手段的专业性。4.社会工作行政服务实施的层次性。

社会工作行政运作程序的环节

组织,计划,执行,评估。社会工作行政应遵循的原则 :

1)社会工作价值原则。2)整体性原则。3)专业责任的原则。4)法制原则。5)协调的原则。

6)行政管理与群众管理相结合的原则。

下载社会工作导论(期末试题)word格式文档
下载社会工作导论(期末试题).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人力资源管理导论期末复习试题

    人力资源管理导论期末考试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企业在经过比较分析后选择最优结合的方案,并以最少的成本获得最大效益的人力资源管理原理称为(A) A优化原理 B能位匹配原理 C......

    社会工作导论——《社会工作导论》第一章总结五篇

    社会工作导论(第一章) 第一节 社会工作的意义及其分类 1.社会工作概念的内涵 国际上关于社会工作的三种认识,将社会工作视为个人慈善事业,将社会工作视为由政府或和国际私人团体......

    软件工程导论试题(精选合集)

    软件工程导论试题 一.选择 1、瀑布模型把软件生命周期划分为八个阶段:问题的定义、可行性研究、软件需求分析、系统总体设计、详细设计、编码、测试和运行、维护。八个阶段又......

    软件工程导论试题

    软件工程导论试题 一.选择 1、瀑布模型把软件生命周期划分为八个阶段:问题的定义、可行性研究、软件需求分析、系统总体设计、详细设计、编码、测试和运行、维护。八个阶段又......

    《军事理论导论》试题

    《军事理论导论》试题一、单选题 1、军事的内容主要包括准备战争、实施战争、遏制战争,国防建设和()。() A、军队建设 B、体制建设 C、装备建设 D、队伍建设 2、军队是()的主要成分......

    计算机导论试题

    题目: 院系:《计算机科学导论》计算机学院2012年12月12日报告正文一、填空题(共15小题,每题2分,共计30分) 1.19世纪末,被誉为“_________”的赫尔曼·霍列瑞斯完成了第一次大规模数......

    残疾人社会工作试题

    残疾人社会工作试题练习残疾人社会工作试题练习一、单项选择题 1、世界卫生组织(WHO)根据不同的残疾对人的( )和()影响的不同情况,把残疾分为三类:损伤(Impairment)、能力缺失(Disabl......

    艺术欣赏导论期末论文

    塑造完整人性的艺术 刘恒杰 2014011772 世界可以由音乐符号构成,也可以由数学公式组成,音符加数学公式就是整个世界。 --爱因斯坦 “艺术”被定义为人类通过借助特殊的物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