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说课稿(精选5篇)

时间:2019-05-14 07:33:0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7.2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说课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7.2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说课稿》。

第一篇:7.2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说课稿

各位领导、老师: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八年级地理第七章第二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下面我从以下几个个方面谈谈我对这节课的认识和处理方法。【说教材】

《“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是南方地区的第二节,在学完南方地区的概况后,由本节进入南方地区具体区域的学习。长江三角洲地区涉及上海市和浙江省、江苏省的部分地区,是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水平领先、综合实力最强的区域,是我国近十年来区域发展的地理热点地区, 也是南方地区的区域代表。【说学生】

本节课框架清晰,包含的上海、杭州等城市的旅游资源学生也较为熟悉,涉及到的河流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在上册中也有过点拨,区域发展对生活方式的影响贴近实际生活,易于接受。但是,在问题设置和启发上,教师仍需要多加引导。【说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认识长江三角洲地区地理位置的优越性;(2)知道河流对区域发展的影响;(3)理解区域发展对生活方式的影响;(4)了解江南水乡的文化特色。

2、过程与方法

(1)运用长江三角洲地区地图,评价长江三角洲地区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2)举例说明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对人们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关心、重视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的意识;(2)通过“同城效应”,引导学生畅想长江三角洲的未来发展。

【说重难点】

1、长江三角洲地区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2、河流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3、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的分布特点及旅游资源的优势。【说教法】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准备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是教师指导、归纳为辅,学生讨论、自主学习为主的教学方式。具体做法是:借助PPT课件把涉及教材内容的图片和相关信息依次呈现,这样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同时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或单独完成问题,或以小组为单位讨论问题并积极发表意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对比、分析、综合等地理能力,初步树立区域协作、共同发展的可持续观念。【说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乘坐京沪高铁,从北京来到今天的学习地——长江三角 洲。(虚拟旅游导入,缓和了紧张的课堂气氛)

二、讲授新课 展示学习目标 展示学习前瞻

(一)江海交汇之地

在讲授第一部分内容《江海交汇之地》时,首先,利用大屏幕出示“长江三角洲示意图”学生说出长江三角洲的范围,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然后分别从地势、河流、湖泊三方面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鱼米之乡”形成的条件。

出示长江三角洲地区地形图,学生说出长江三角洲地理位置的特点。如果把长江比作“箭”,把东部沿海地区比作“弓”,那么长江三角洲就位于箭头位置。参照本图,解说长江“黄金水道”,便于对内联系;东部“黄金海岸”,便于对外联系。

通过多媒体展示图片,引导学生总结河流对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的影响。补充笔记。在此基础上进行知识迁移:小组合作完成P52课本活动2。在前两个活动完成后,活动3的问题便迎刃而解了。

(二)我国最大的城市群 首先结合多媒体展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历史资料及目前现代化城市风貌,让学生博通古今。引导学生分析课本P53图7.19,从而得出上海市是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核心。学生讲述上海市对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

读《上海与杭州的“同城效应”图》,解释“同城效应”的含义。使学生明白高速公路和高速铁路的迅速发展,极大的方便了人们的生活,从而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三)水乡的文化特色与旅游

在讲授第三部分内容《水乡的文化特色与旅游》时,首先引导学生找出长江三角洲吸引国内外游客前来观光旅游的原因?然后读图7.22《长江三角洲地区旅游资源分布图》,让学生依图指出长江三角洲地区有哪些世界遗产?说出它们的特点。多媒体展示苏州园林、杭州西湖、周庄等景观图。然后问:你知道长江三角洲地区还有哪些传统的文化特色?最后归纳长江三角洲地区旅游业发达的原因。

三、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一起复习巩固。最后进行情感的升华。【说教学反思】

课堂高潮缺乏;没有讲出来本节内容的趣味性;授课细节上需要多加锤炼;激励性的语言措施欠缺;没有把更多的主动权放还给学生;PPT在讲课中出现小误差;环节间的过渡语仍需斟酌。

第二篇:《第二节 “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案1

《第二节 “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运用长江三角洲图评价长江三角洲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2.以长江三角洲地区和成都平原为例,认识河流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

读图分析和评价长江三角洲地区处于江海交汇之地的地理位置优越性。

课前准备

课前收集有关长江三角洲的视频资料,制作本课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明确任务

展示一段关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风光片,激发学生关注。问:影片中所描述的区域在哪里?

长江是我国的第一大河,万里长江由西向东奔向大海,江水滔滔直下,所携带的泥沙在入海口不断淤积,沧海桑田,历经千万年,终于形成坦荡、宽阔的三角形的陆地——长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是长江中下游平原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里自然环境优越物产富饶,经济繁荣发达在全国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被誉为中国的“金三角”,本课就让我们走进这里来一个深度了解。

一、江海交汇之地

1、学生观察图7.13“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形”,⑴说说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范围和位置(长江几角洲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濒临黄海和东海,地处江海交汇之地。长江三角洲包括上海市、江苏省南部、浙江省北部地区。)

⑵该地区的地势如何?(大部分地区地势低平,河网密布,湖泊星罗)

⑶该地区的气候属于什么类型?有何特点?(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暖湿润)

2、结合图7.14“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景观”,说说为什么长江三角洲地区被称为“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位于南方亚热带地区,地势低平,气候湿润。最适合种植的粮食作物是水稻,大米产量高,加上这里河网密集水域面积大,淡水养殖在生产中占有较大的比例,这里的人们生活主食以大米为主,喜食水产,因此自古就有“鱼米之乡”之称。)

3、结合图7.13读图找到“海”“江”,理解“江海交汇之地”的含义,结合图7.15,说出长江三角洲地区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依托长江干支流发达的水运,可以联系广大的内陆地区;同时又是我国南北海上航运的中枢,并通过远洋航线通往世界的主要港口。)

4、学生思考:长江三角洲有些什么优势?对地区经济的发展有哪些影响。

(提示学生从自然地理优势、社会经济条件分析)(自然地理优势:位于中国海岸线的中部地区,是长江的入海口,河海相连,水上运输便利,地势低平土壤肥沃。气候宜人水源充足,适合居住和发展农业;社会经济:农业发达为工业发展作支撑;交通设施发达,人口众多,市场广阔,产品能通过便利的交通出口到世界各国和国内的大部分地区。)

5、活动:以长江三角洲地区和成都平原为例认识河流对区域发展的影响。⑴以长江三角洲为例补充说明河流对区域发展的影响。⑵根据图文资料认识河流对成都平原发展的影响

①说说岷江对成都平原发展的利与弊。(利——为成都平原提高充足的水源;弊——水量大的时候闽江会泛滥成灾,对成都的农业造成损失)

② 说说都江堰工程对成都平原农业发展的作用。(成都平原主要由岷江及其支流冲积而成,像一把扇子平铺在四川盆地的西部,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都江堰水利工程修建于战国时期,有效的控制了岷江进入成都平原的灌溉水量,使岷江沿岸地区既有便利的灌溉水源,又免受水患灾害。由此,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⑶讨论:长江下游和上游地区河流对区域发展影响的差异。上游:主要体现在农业、发电和运输上;下游:主要体现在农业、运输居民生活和旅游,对外交流、城市规划和发展上。

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长江三角洲优越的地理位置、范围、优势并将长江三角洲和成都平原进行了比较,了解了河流对区域发展 的影响。下节我们将继续讲解长江三角洲。

承转:

长江三角洲地区地理优势明显,气候宜居,农业发达,这里也是城市密集地带,有著名的古都——南京、杭州、苏州、扬州、无锡等,更有中国的金融中心——上海。

二、我国最大的城市群

1、学生读图7.19“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分布”。了解最大的城市群及主要城市(1)目前,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城市分布最密集、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形成了我国最大的城市群—长江三角洲城市群。

(2)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有我国著名的古都南京、杭州,还有苏州_、扬州等许多的历史文化名城。观察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和人口分布有什么特点?(很多城市都是沿江、沿河、或者沿海分布,大城市多,人口密集)

(3)上海是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核心城市,人口2300万,是我国最大的城市,也是我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城市。学生说说对上海有哪些了解?(让学生阅读阅读材料“崛起的浦东”并读图7.21“浦东新区”,了解浦东新区的崛起过程和感受上海的发展。)

小结:

上海不仅对长江三角洲地区,而且对长江流域乃至全国都有辐射带动作用特别是浦东地区的开发,使上海对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辐射作用进一步增强。

2.区域经济发展对人们生活方式的影响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生活工作在一个地方,但经济的发展、城市功能的日益扩大,给人们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的空间,交通时间的缩短使得人们在不同的城市生活工作成为可能。

读上海与杭州的“同城效益”图与资料,回答问题:

同城效益:此图反映了近年来,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之间的联系口益密切,交流日益频繁。借助发达的高速铁路和高速公路,这里的人们人们往返于不同城市之间,就像生活在同一个城市,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⑵阅读资料:张予墨的家在昆山,爸爸在上海工作,妈妈在苏州工作。张予墨的爸爸、妈妈每天晚上都回到昆山的家。7.1表列出来昆山到上海、苏州的不同交通方式所需要的时间。

探究•思考

①与传统的生活方式相比,张予墨一家人的生活方式有什么不同?这样的生活方式有哪些利弊呢?在外城工作家庭收入会高一些,居住地没有工作地经济发展水平高,生活成本也就低一些;这样可以提高家庭收入的水平;这样的生活方式也会导致城市归属感降低,家庭成员间的交流减少,本城人际关系生疏;由于家庭成员接触的环境不同,还可能导致家庭成员观念上的分歧„„

②这种生活方式依据的条件是什么?(高度发展的交通)

③你身边的人们有没有类似的生活方式呢?如果有,请给同学讲一讲。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带的苏杭地区既是历史文化名城,又是著名的旅游地。

三、水乡的文化特色与旅游

1、学生观察图7.22:“长江三角洲地区旅游资源分布”。了解主要景点及特色文化(1)世界文化遗产:长江三角洲众多的旅游景点中,苏州园林建筑精巧别致,文化内涵丰富,是我国园林艺术的典范。杭州西湖以其秀美的湖光山色和众多的名胜古迹驰名中外,他们都属于世界文化遗产。

(2)水乡风貌:江苏的周庄、同里。浙江的乌镇、西塘等,因为保存着传统的水乡风貌和较为完整的古建筑,现已成为著名的旅游胜地。

(3)特色文化:长江三角洲地区传统的戏曲文化、茶文化、和饮食文化,满足了不同人群的旅游需求。

2、学生欣赏图片并看图片旁的文字说明,了解相关的旅游景点的特色和文化底蕴。

3、学生课堂展示:课前收集整理的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著名旅游点图片和资料,制作PPT进行现场展示和介绍。感受本区更多的旅游文化。

4、同学间交流和讨论:家乡旅游业发展后带来的影响。(利与弊)

第三篇:《“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学设计1

《“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

1、运用地图简要评价某地区的地理位置。

2、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纳某区域人口、城市的分布特点。

3、举例说出河流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4、以某区域为例,说明区域发展对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5、结合有关资料说明我国地方文化特色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教学目标

1.运用地图简要评价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

2.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举例说出长江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3.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纳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人口、城市的分布特点。4.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说明区域发展对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5.结合有关资料说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方文化特色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6.树立和谐发展的人地观念,培养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运用地图简要评价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

2.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说出河流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3.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纳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人口、城市的分布特点。4.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说明区域发展对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5. 结合有关资料说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方文化特色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教学难点】

1.运用地图简要评价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

2.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说出河流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教学策略

充分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展示点评、指导小结,达到学会分析、比较、归纳的学习目的,形成区域地理的学习能力。

教学准备

地理图片、地图、多媒体课件、划分学习小组。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前面我们学习了解了现代化大都市、我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北京,今天我们学习另一个繁华的大都市群—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

【新课教学】

一、位置与范围 【探究一】

读“长江三角洲地区范围”图,描述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范围。

小组合作、探究交流、发言展示、师生点评。

小结:长江三角洲位于长江下游,主要包括上海市、江苏省南部、浙江省北部等地区。

【探究二】

读“长江三角洲在我国的地理位置”示意图,探究:长江三角洲的地理位置有什么优越性?

小组合作、探究交流、发言展示、师生点评。

(教师根据课堂需要适时提示:从沟通东西、联系南北和对外交流几方面展开讨论。)

小结:长江三角洲位于长江下游,东临黄海、东海,地处江海交汇之地,地理位置十分优越。该地区可以依托长江水运,沟通东西部地区;依靠沿海航运,联结南北方地区;通过远洋航线,加强对外经济交流。

【承转】

水是生命之源。仅从“水乡”、“鱼米之乡”的称号就可以看出长江三角洲的发展与“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个“水”,指的是什么呢?对,就是长江。那么,长江对该区域的发展有着怎样的影响呢?

二、河流与区域发展 【探究一】

结合学过的有关长江的知识,说说长江对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发展有哪些有利或不利的影响。

小组合作、探究交流、发言展示、师生点评补充。(教师根据课堂需要适时引导提示)小结:

利:塑造肥沃的平原、提供充足的水源、便利的水路交通、发展水产养殖等。弊:洪涝灾害、水体污染等等。

(转)通过刚才的学习,大家能够认识到河流与区域发展的关系了吗?下面就来试一试吧。

【探究二】读下列两则材料,思考问题。材料一: 成都平原主要由岷江及其支流冲积而成,像一把扇子平铺在四川盆地的西部,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

原来岷江上游流经地势陡峻的万山丛中,一到成都平原,水速突然减慢,因而夹带的大量泥沙和岩石随即沉积下来,淤塞了河道。每年雨季到来时,岷江和其它支流水势骤涨,往往泛滥成灾;雨水不足时,又会造成干旱。

战国时期秦国郡守李冰组织当地人民,在岷江出山流入平原的灌县,建成了都江堰。李冰采用中流作堰的方法,在岷江内用石块砌成一个分水的工程,叫都江鱼嘴。鱼嘴把岷江水流一分为二。东边的叫内江,供灌溉渠用水;西边的叫外江,是岷江的正流。又在灌县城附近的岷江南岸开凿山岩筑成离堆。离堆夹在内外江之间,东侧是内江的水口,称宝瓶口,具有节制水流的功用。夏季岷江水涨,都江鱼嘴淹没了,离堆就成为第二道分水处。内江自宝瓶口以下进入密布于川西平原之上的灌溉系统,“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保证了大约300万亩良田的灌溉,使成都平原成为旱涝保收的天府之国。

材料二:都江堰灌区示意图、都江堰示意图(看课件)

1.说说岷江对成都平原农业发展的利与弊。2.说说都江堰对成都平原农业发展的作用。

学生独立完成、发言展示、师生点评补充。答案:

1.利:冲积平原、提供灌溉、水产养殖、水运交通等;弊:洪涝灾害等。2.有效分流岷江水量,保障灌溉,避免水患。

【探究三】读“长江沿江地带地形图”、“沿长江干流地形剖面图”,分析长江上游和下游对区域发展影响的差异。

1.比较长江上下游地区的地形地势特点。

2.完成不同地区与其区域开发方式的连线,并说明理由。

上游

下游

航运

水电开发

种植业

林牧业

水产养殖

旅游业

小组合作、探究交流、发言展示、师生点评补充。(教师随时引导提示)

小结:长江上游多流经高原、山地、盆地,落差大,水流急,宜于发展水电开发、林牧业、旅游业等;下游地区地势低平,江阔流稳,宜于发展航运、水产、种植业等。【启发总结】通过对上述问题的探究学习,你对河流与区域发展的关系有哪些认识?

学生各抒己见、发言展示、师生点评总结。

【总结】河流给人类的区域发展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也会给人类带来灾害。不同的河段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又存在明显的差异。人类在利用河流发展经济的时候,要遵循自然规律,科学规划,因地制宜,合理开发,最终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赢。

板书设计:

江海交汇之地:

1、长江三角洲的位置、地形特征

A、苏南、上海、浙北 B、地势地平、湖泊众多 C、以平原为主

2、长江三角洲的位置评价---可以联系内陆,方便与沿海各地、世界各港口交往

3、河流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A、上游:发电、灌溉、养殖 B、下游:灌溉、航运、养殖

第四篇:八年级地理下册 7.2“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

一、课标要求

1.运用地图简要评价某地区的地理位置。

2.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纳某区域人口、城市的分布特点。3.举例说出河流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4.以某区域为例,说明区域发展对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5.结合有关资料说明我国地方文化特色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运用地图简要评价长江三角洲地区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2.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纳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人口、城市的分布特点。3.举例说明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对人们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4.结合图片和文字等资料,说明长江三角洲地区独特的地方文化特色对当地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根据实例说出河流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中的作用,并能迁移运用到其他区域。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立和谐发展的人地观念。

2.通过乡土地理的渗透,培养学生对自己家乡的热爱之情和自豪感。

三、教学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

1.运用地图评价长江三角洲地区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2.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说出河流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3.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说明区域发展对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4.结合有关资料说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方文化特色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二)教学难点

1.河流对区域发展的影响。2.区域发展对生活方式的影响。

四、教学策略

创设情境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小组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

五、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搜集卤汀河对港口村发展影响的相关材料,搜集上海城市发展的资料,搜集泰州“水乡”文化特色的例子。

六、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新闻材料摘选:

日前,2014中国城市群排名和2014世界六大城市群分别出炉,引发人们的关注。在国内,六个城市群综合指数水平的排名依次为: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山东半岛、中原经济区、成渝经济区。而在世界六大城市群中,中国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上榜。教师:同学们,在这则新闻材料中,最值得关注的城市群是哪一个? 学生:长江三角洲城市群。

教师: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什么能够位居2014年中国城市群首位和入选世界六大城市群之一 1

呢?这与我们泰州的发展有关系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领略它的与众不同!

设计意图:通过时事新闻材料,让学生学习与生活有关的地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课堂氛围。讲授新课

一、优势篇──江海交汇之地

教师:读“长江三角洲地区地形图”,小组合作,回答下列问题。1.指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范围。

2.在图中找出泰州、姜堰的位置,并描述与长江三角洲的关系。3.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发展有哪些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学生:小组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1.长江三角洲的范围主要包括上海市、江苏省南部、浙江省北部等地区。2.泰州、姜堰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区。

3.长江三角洲地形以平原为主,地势平坦,河网密集、湖泊众多,土壤肥沃。气候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炎热多雨,冬季温和少雨。小结:长江三角洲地区地形以平原为主,气候温和湿润,土壤肥沃,是我国传统的粮食产区;同时河网密集、湖泊众多,又是我国重要的淡水鱼产区。因此这里自古就是我国著名的“鱼米之乡”。

教师:读“长江三角洲地区地形图”,简要评价长江三角洲地区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学生:小组成员之间合作完成,最后由小组代表交流展示。

教师小结:长江三角洲位于长江下游,东临黄海、东海,地处江海交汇之地,地理位置十分优越。该地区可以依托长江的水运条件,沟通我国东西部地区;依靠沿海航运,联结南北方地区;通过远洋航线,加强对外经济交流。探究一:河流对区域发展有什么影响?

1.结合学过的有关长江的知识,说说长江对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发展有哪些有利或不利的影响。

2.阅读相关资料和图片,以岷江对成都平原的影响为例,探究河流对农业发展的利弊;以

都江堰为例,探讨人类对河流的合理改造,以兴利除害。

3.议一议长江上游地区和下游地区河流对区域发展影响的差异。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回答问题。教师总结:

1.长江三角洲地区

利:塑造肥沃的平原、提供充足的水源、便利的水路交通、发展水产养殖等。弊:洪涝灾害、水体污染等。2.岷江对成都平原的影响

利:冲积平原、提供灌溉、水产养殖、水运交通等;弊:洪涝灾害等。都江堰有效分流岷江水量,保障灌溉,避免水患。

3.长江上游多流经高原、山地、盆地地形区,落差大,水流急,宜于开发水电,发展林牧业、旅游业等;下游地区地势低平,江阔流稳,宜于发展航运、水产养殖业、种植业等。教师:通过对上述问题的探究,你对河流与区域发展的关系有哪些认识? 学生:各抒己见、发言展示、师生点评总结。

总结:河流给人类的区域发展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也会给人类带来灾害。不同的河段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又存在明显的差异。人类在利用河流发展经济的时候,要遵循自然规律,科学规划,因地制宜,合理开发,最终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赢。乡土知识拓展:卤汀河对港口地区发展的影响 学生根据课前搜集的相关资料进行交流展示。

二、影响篇──我国最大的城市群 教师:“上有天堂,下有苏杭”,长江三角洲地区能够位居2014年中国城市群首位和入选世界六大城市群之一,这与它的富饶、发达是分不开的。下面让我们一起领略富有“水乡”特色的城市景观。学生:欣赏图片

教师:长江三角洲地区有很多历史文化名城,而且发展也很迅速。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城市分布最密集、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读教材中的图7.19(下图),找出该地区的历史文化名城、重要功能城市及核心城市。学生:

1.找出南京、扬州、苏州等城市。

2.发现最大的城市是上海。上海是我国最大的城市,也是我国最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城市,是我国乃至世界的金融、贸易中心。活动:上海的印象。

自主阅读课本第54页,各小组将课前准备的有关上海城市发展的资料到讲台前进行交流。(主要从介绍浦东新区、浦东新区发展的巨大变化及其给长江三角洲地区所带来的影响等方面进行资料展示)

探究二:区域发展对生活方式有哪些影响? 1.认识区域发展与“同城效应”。

读“上海与杭州‘同城效应’示意”图,探究下列问题。

(1)根据图示,说说你对“同城效应”的理解。

(2)据图分析,产生“同城效应”的重要条件是什么? 2.阅读资料,认识区域发展对人们生活方式的影响。

资料:张予墨的家住在昆山,爸爸在上海工作,妈妈在苏州工作。张予墨的爸爸、妈妈每天晚上都要回到昆山的家。下表列出了昆山到上海和苏州的不同交通方式所需的时间。

(1)与传统生活方式相比,张予墨一家人的生活方式有什么不同?这样的生活方式有哪些利弊?

(2)人们的生活方式为什么会出现这些变化?

教师小结:随着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人们创业的机会更多、选择就业的空间更广阔,走出家门到其他城市创业就成为可能,而发达的交通运输使这种新的生活方式成为现实。

三、特色篇──水乡的文化特色与旅游 教师:同学们,我们身处“水乡”,这里的文化特色我们可以通过身边的事例略举一二,谁能说说我们“水乡”的美。学生1:提到“水乡”,我们姜堰的溱湖湿地公园,可以说得上富有“水乡”特色;每年的会船节享誉世界;溱潼古镇的建筑别具一格,最具“小桥流水人家”的感觉;“溱湖八鲜” 6

那是水产品的代表„„

学生2:泰州的饮食和生活也离不开“水乡”。“早晨皮包水,晚上水包皮”就是泰州人生活的写照,丰富多样的早茶文化,吃一顿早茶,品一顿好茶,听一段小曲,体现了“水乡人”慢节奏的文化。

„„

教师:同学们说得都非常好!长江三角洲其他地区的文化特色我们也一起来欣赏一下!

教师:长三角地区文化沉淀如此深厚,我们该如何开发利用它呢? 学生:发展旅游业。

教师: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旅游业有哪些有利条件? 学生相互讨论,回答问题。教师总结:长江三角洲地区优美的水乡风光和深厚的历史积淀,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吸引着中外游客前来观光游览,再加上发达的交通和完善的服务设施,使长江三角洲地区成为我国旅游业最发达的地区之一。课堂反馈:略

七、教学反思

长江三角洲地区是南方地区最具典型而且影响深远的一个区域。本节教学设计通过时事新闻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知识内容上,以乡土地理作为知识点的切入点,学生爱学乐学,体现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新课程理念。

第五篇:长江三角洲地区现代化公路水路交通规划纲要

长江三角洲地区现代化公路水路交通规划纲要

交通部综合规划司

2007年08月01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 2005年3月

本纲要规划范围为长江三角洲地区,包括上海市、江苏省和浙江省,该地区位于我国沿海经济带和沿长江经济带的交汇处,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已经建立了雄厚的发展基础。上海、江苏、浙江两省一市国土面积占全国的2.2%,人口占全国的十分之一,但创造了全国近四分之一的国内生产总值、三分之一以上的外贸进出口总额。本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最高、外向型经济最活跃、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地区之一,在全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有重要战略地位。

跨入二十一世纪,经济全球化步伐加快,国际竞争日益激烈,我国面临着全球产业调整、承接产业转移的发展机遇,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长江三角洲将进一步发挥在全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龙头作用,加快区域经济一体化,全面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

便捷、高效的现代化交通运输体系是支撑经济运行、促进经济成长、提高发展质量、促进社会进步必不可少的基础,是实现“两个率先”的重要前提条件。坚持高起点、高标准,瞄准世界先进水平,统筹规划、完善服务,率先实现交通运输现代化已成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一项重要任务。

《长江三角洲地区现代化公路水路交通规划纲要》以实现交通运输现代化为目标,以区域公路水路交通一体化为主线,突出强调跨省公路水路基础设施的布局衔接和功能互补,规划的实施将加速推动现代化综合运输体系的形成和完善,为进一步改进交通管理和运输服务创造有利的条件。

本规划纲要是长江三角洲地区公路水路交通规划建设的指导性文件。规划期为2004至2020年。

一、长江三角洲公路水路交通发展现状

(一)长江三角洲公路水路交通发展成就

经过多年的建设,长江三角洲已初步形成公路、水运、铁路、航空、管道等多种运输方式共同发展的综合运输体系。以上海为龙头的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效,为建立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制造业基地奠定了基础,推动了长江三角洲更广泛地融入全球经济活动。

1.公路水路交通成为区域经济发展和对外贸易的重要支撑

长江三角洲是我国能源、原材料工业密集区,冶金、电力、石油化工产业沿海、沿江、沿交通干线布局,资源需求量大,目前90%以上的能源、原材料由区外调进。外向型的高新技术产业和加工制造业在该地区高度集聚,对外贸易发达,外贸依存度高达67%。

在长江三角洲,水运承担了90%以上的能源和外贸物资运输;公路是港口的主要集疏运方式,在城际货运、与周边省区的物资往来中发挥了基础性作用。交通运输已经成为该地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

公路水路交通在我国东中西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长江三角洲的交通运输已经成为长江中上游地区对外交流与联系的纽带。公路水路交通为长江沿线广大地区提供了能源、铁矿石、粮食、集装箱等物资的转运服务,上海及长江干线南京以下港口吞吐量中,有40%服务于长江中上游地区。

2.公路水路交通在综合运输体系中居主导地位

长江三角洲公路网发达,水网密布,港口众多,具有通江达海的优越条件。2003年,长江三角洲公路水路客、货运量分别达到25.7亿人次和24.5亿吨,在本地区综合运输总量中分别占94.7%和95.2%;沿海港口(包括长江干线南京以下港口)完成货物总吞吐量9.1亿吨,其中外贸货物吞吐量3.1亿吨,上海港、宁波港已迈入亿吨大港行列,货物吞吐量分列我国港口一、二位,上海港货物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分列世界第二、第三位。

3.公路水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在交通部“三主一支持”长远规划指导下,长江三角洲重点加快了公路主骨架、水运主通道、港站主枢纽和交通支持系统的建设,优化了基础设施布局、改善了结构,初步形成了集装箱运输系统,能源运输系统和外贸物资运输系统。公路水路交通基础设施条件有了明显改善,交通拥挤状况得到缓解,促进了长江三角洲社会经济发展,为长江三角洲走向现代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到2003年底,区域公路网总里程达到11.8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3779公里,公路网密度、高速公路密度分别为全国的3倍和5.8倍;内河航道总里程达到3.3万公里,其中四级以上航道1800公里,分别占全国的30%和12%;港口生产性泊位2045个、万吨级以上泊位353个,综合通过能力7.85亿吨,集装箱吞吐能力1270万TEU,分别占全国沿海港口(含长江南京以下港口)的42.6%、38.8%、40.5%和39%。

4.公路水路交通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

公路水路交通运输市场机制和投资主体多元化已经形成,在交通运输资源配置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道路运输市场已基本打破了部门、地区和经济成份的限制,多种经济成份参与经营道路运输业务,市场机制的作用得到了充分体现。高速公路建设实现了投资主体多元化,形成了“国家投资、地方筹资、社会融资、利用外资”的多渠道投融资机制。港口建设经营主体包括国有集团公司、股份制上市公司、合资合作公司等。通过市场手段,运输装备结构得到优化,沿海到港船舶、内河船舶和运输车辆向大型化、专业化发展,安全性能和技术水平有了较大提高。

(二)长江三角洲公路水路交通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长江三角洲公路水路交通面貌得到较大改善,由上世纪八十年代的短缺转变为九十年代中期的缓解,到九十年代末出现了暂时的基本适应。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交通运输面临新的问题。

1.交通基础设施不适应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

在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中,长江三角洲交通需求迅猛增长,局部地区、主要运输通道又出现了新的“瓶颈”和新一轮不适应状态。

长江三角洲路网发展水平虽居全国前列,但通达问题还未彻底解决,单位面积拥有公路仅为发达国家的1/3-1/6,万人拥有公路仅为发达国家的1/7-1/11,而且农村公路仍很落后,与现代化的要求及世界发达国家的水平还有较大差距。沟通上海、南京、杭州、宁波四大交通枢纽的跨省市公路通行能力明显不足,通道空间资源约束与增加公路能力的矛盾日益显现。

内河基础设施不能适应运输市场的发展要求,四级及以上航道里程仅占区域内航道里程的5.3%,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京杭运河、长湖申线等主要内河通道通行能力不足,较为严重的堵航碍航现象时有发生。

港口能力紧张局面依然存在,上海、宁波等主要港口又出现压船压港现象。2003年,长江三角洲主要港口实际货物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总体上分别超出能力16.3%和25%。中小码头偏多,万吨级以上深水泊位仅占泊位总数的21.6%,大型专业化集装箱、铁矿石和原油泊位尤其缺乏。长江口航道水深不足,难以适应大型船舶进出的需要。

2.交通运输一体化程度不高

目前长江三角洲区域间、各种运输方式之间缺乏有效衔接,信息不能共享,各种交通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不高,不适应经济一体化的要求。

枢纽城市的铁路、公路站场与港口布局之间合理衔接问题长期未得到解决,缺乏协调,货物换装环节多,不仅增加运输时间和费用,也增加了城市交通压力。铁路、公路客运站等独立建设,衔接不畅,公路客运与城市公交分离,旅客出行换乘不便。除上海港外高桥港区已有高等级公路直接进港外,高速公路、铁路、内河航道尚未与港口直接连通。内陆集装箱场站还未形成体系,大量货物由零担运输到港口周边集装箱场站集拼转运,集装箱门到门运输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3.资源、环境与交通发展的矛盾突出

长江三角洲城镇、产业和人口高度集聚,运输需求大,土地、岸线资源紧张。当前,运能大且可有效节约土地资源、降低车辆废气排放的高等级公路数量少,灵活的技术标准研究和应用不够;沿海、沿江企业专用码头布局分散,能力利用率不高,城市发展与处于城区的老港区发展矛盾突出;现有的深水岸线资源难以满足港口、城镇和临港工业发展对空间的要求;内河水运资源优势没有充分发挥;现有的车船工具能耗较高,污染较重,节能、减污的内河标准化船型研制、推广应用尚显薄弱,加大了长江三角洲能源短缺和环境压力。

二、社会经济发展对长江三角洲交通运输的需求

二十一世纪头二十年,长江三角洲将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社会经济将持续快速增长,面临着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带动中西部地区发展和全面参与全球经济合作和竞争的重大任务。社会经济的发展必将对长江三角洲交通运输提出更高的要求。

(一)经济快速发展对交通运输的需求不断升级

今后10到20年,长江三角洲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和社会全面进步,必将带动全社会交通运输需求总量的增长,预计到2020年,长江三角洲全社会客、货运量将翻一番,分别达到60亿人次、50亿吨。在统一的大市场下,长江三角洲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及生产方式、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技术及资金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区域经济互补和产业协作的加强,城市化的快速推进,都将对运输质量和效率、效益提出更高要求。继续扩大交通基础设施规模,不断提高运输能力和服务水平,形成安全可靠、便捷高效的交通运输服务体系成为经济快速发展的先决条件。

(二)区域经济一体化需要交通一体化的支撑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实质是实现区域的分工协作、有序竞争。长江三角洲地区目前已经形成了上海经济、贸易、金融中心,沿海、沿江的冶金、石化、电力、机械制造等产业带,长江三角洲核心区城市群以轻加工为主的产业带。在市场的作用下,特色产业的集聚效应越来越强,产业的分工协作越来越紧密,生产要素和产品的流动日益频繁。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一步深入,要求加快交通一体化进程,建设畅通、便捷、安全的区域交通以及城乡交通运输网络,完善各种运输方式有效衔接的综合运输体系,建立互通、互联、共享的交通信息网络体系,健全公平、开放、统一的交通运输市场,建立统一的交通管理体制和政策法规体系,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三)全面参与全球经济合作和竞争要求建立高效统一的现代物流系统

在新一轮的国际经济结构调整中,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是一项重要的战略选择。长江三角洲将发挥区位、经济基础、人才等优势,承接国际产业的转移,参与国际竞争。利用水运、水资源优势,形成沿海、沿江大进大出产业带,发展能源、原材料、装备制造等产业;利用人才、技术优势,发展技术密集型的高新技术产业;利用资金、劳动力优势,发展世界级的加工制造业基地及其研发中心。紧密地融入世界市场就要求依托交通基础设施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适应企业实施全球供应链管理的趋势,加快建设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构筑高速公路网络,形成统一、综合、全方位、多层次、便捷高效的现代物流系统,降低物流成本,提高服务品质。

(四)东中西部协调发展要求长江三角洲增强对外交通辐射能力

长江三角洲内部的都市圈与周边地区、长江三角洲与长江中上游地区区域经济发展是不平衡的。统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缩小地区经济差距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长江三角洲尤其是都市圈在我国区域经济战略部署中地位突出,应充分利用其技术、资金、人才等优势,向中西部地区、周边地区辐射,推进中部地区崛起、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经济的辐射要求长江三角洲加快对外通道建设,增强对外辐射能力,实现与其它省份之间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和商品的自由流动,拉近中西部地区与国际市场的距离。

(五)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要求全面提升客运服务水平和质量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消费结构的显著变化,特别是家庭轿车的普及,客运需求将快速增长,并呈现多样化、个性化的趋势。从科学发展观出发,交通运输应提供人性化的优质客运服务,不仅要满足量的需求,还要满足质的要求。因此,长江三角洲应营造安全、舒适、便捷的人性化交通出行环境,加快大容量的公路通道建设,提高公路通达深度,建立和完善现代化的区域客运体系。

(六)资源与环境的压力要求交通运输必须走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长江三角洲人口密度约为全国的6倍,土地资源稀缺、环境容量有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的生产模式和消费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要求交通必须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提高效率、保障安全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发展综合交通、公共交通和智能交通,引导产业、城镇合理布局,引导合理运输消费,促进人与自然和谐,为创造经济繁荣、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社会做出贡献。

三、规划指导思想、目标与原则

(一)指导思想

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以现代化为目标,以一体化为主线,着眼于建立和完善综合运输体系,坚持总体规划、突出重点、综合协调、分步实施,突破行政界限,整合交通资源,依托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优化公路水路交通基础设施布局,强化交通运输管理,提升服务水平,实现公路水路交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两个率先”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二)发展目标

交通现代化是人类社会不断追求更高机动性的动态发展过程,意在实现人或货物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安全、快速、经济、可靠地到达目的地。长江三角洲交通现代化的基本标志是拥有当时世界先进水平的交通设施、装备和运输服务体系,其主要特征是:

稳定性:主要基础设施布局、规模基本稳定,能够全面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均衡性:实现总量均衡和结构均衡。总量均衡表现为运网总规模、总能力与总需求间的均衡;结构均衡意味着布局结构、技术结构、功能结构的均衡。

智能性:建立起完善的数字化、智能化交通管理和运营服务系统,并保持高效运转。

人性化:服务以人为本,可向用户提供安全、快速、经济、可靠、舒适的运行环境和可供多种选择的服务;每个公民都有机会享受到普遍化运输服务。

持续性:建设和运营与环境、资源友好;建立起正常维护与改造机制,使设施设备持久处于良好状态。

到2020年,长江三角洲交通发展的总目标是:建立能力充分、衔接顺畅、运行高效、服务优质、安全环保的现代运输体系,总体水平力争进入世界先进行列,为用户提供安全、便捷、可靠、经济以及多样化、个性化的运输服务。主要标志为:

——形成以上海为中心、浙江宁波港和江苏苏州港及长江干线南京以下港口为两翼共同组成的上海国际航运中心集装箱运输系统,依托宁波、舟山的深水岸线资源和长江南京以下的港口岸线资源,形成外贸大宗散货海进江中转运输系统和江海物资转运系统。

——形成以高速公路为骨架,国省干线公路为基础,县乡农村公路沟通城乡,与其它运输方式有效衔接,安全、便捷、舒适、高效的现代化公路交通体系。

——形成以长江干线和京杭运河为核心,以三级航道为主,四级航道为补充的高等级航道网,网络畅通、结构合理、系统完善、技术先进、保障有力的现代化内河航运体系,为大宗散货和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提供畅通的内河集疏运通道。

——形成层次分明、功能完善的综合运输枢纽,在综合运输骨架网络中处于核心地位,有机衔接各种运输方式,高效集散客货流,提供综合性的现代物流服务。

——形成规范有序、充满活力的统一运输大市场,交通运输的科技含量显著提高,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达到发达国家水平,公众出行能够得到便捷的信息服务,完善的智能交通系统得到普遍应用。

(三)规划原则

1.先进性原则。借鉴发达国家交通系统发展经验和标准,充分发挥科技进步和管理创新在交通运输发展中的作用,建设一个国际先进的交通运输系统,全面提升运输服务和管理水平。

2.开放性原则。立足长江三角洲,面向国内外,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吸纳政府、企业、科研机构、公众等多方参与,与区域经济发展格局、产业布局、城镇体系发展格局相适应,在更高层次、更广范围、更大空间发挥交通运输对社会经济的支撑和带动作用。

3.统筹协调原则。统筹规划公路水路交通基础设施布局,以交通一体化促进畅通、便捷、安全的综合运输体系的形成,明确功能定位,打破行业、行政界限,形成跨地区、各种运输方式有效衔接的交通运输系统。

4.系统性原则。系统分析交通运输各环节的功能、特征和相互关系,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标,有效配置交通资源。针对公路水路交通的关键问题,以高速公路、高等级航道和现代化港口建设为突破口,全面推进交通运输发展。

5.可持续发展原则。交通规模扩张性发展的同时,注重土地、岸线、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环境保护,通过资源整合,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走交通现代化与生态环境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四、现代化公路水路交通体系规划

未来长江三角洲经济的集聚效应将更加明显,以上海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为龙头,形成沿海沿江的石化、电力、冶金、汽车、重型机械等产业带和高新技术、加工制造产业群以及由15个城市构成的都市圈向周边及长江中上游地区辐射的经济空间格局。

长江三角洲已经形成并将进一步强化“两纵三横一圈”的综合运输通道。“两纵”分别是:由京沪铁路、京杭运河、高速公路等构成的南北向综合运输大通道;海运、沿海铁路、高速公路为主的南北及对外运输大通道。“三横”分别是:由长江、沿江铁路、高速公路、管道组成的沿江综合运输大通道;由陇海铁路、高速公路等组成的东西向综合运输大通道;由浙赣铁路、高速公路等组成的舟山—宁波—杭州—金华—江西的综合运输大通道。“一圈”指由高速公路、轨道交通构成的都市圈快速交通网。

长江三角洲现代化公路水路交通体系规划是通过跨地区的资源整合,完善沿海港口、公路、内河航道、综合运输枢纽布局,建立智能化、信息化的交通支持系统,为全面提升运输服务和管理水平,建立区域现代化的综合运输体系创造条件。

(一)沿海港口

以国际航运市场为导向,整合资源,协调布局,围绕集装箱、铁矿石、原油、煤炭等重点物资运输,形成专业化程度高、大规模、集约化、多功能的港区和完善的集疏运体系。

——按照主要港口、地区性重要港口和一般港口的层次划分规划港口布局。主要港口包括上海港、连云港港、宁波港、温州港、南京港、镇江港、南通港、苏州港、舟山港;地区性重要港口为江阴港、扬州港、嘉兴港、台州港;其它为一般港口。

——以建设上海国际航运中心为目标,重点发展上海为中心、浙江宁波和江苏苏州为两翼的集装箱干线港,连云港、南通、南京、镇江、温州为支线港,其它港口提供喂给运输的集装箱运输体系。

——利用宁波、舟山20万吨级以上大型专业化泊位形成外贸进口铁矿石一程中转基地,长江口内上海、苏州、南通港为接卸大型减载直达船和二程船的转运港,镇江、南京等港口为接卸二程船为主的转运港,形成外贸进口铁矿石海进江中转运输体系。利用长江口12.5米的航道条件,南京以下沿江港口大型深水专业化码头,以及与港口相衔接的内河航道、公路和铁路等组成的集疏运系统,形成长江三角洲及长江中上游地区外贸物资的江海转运体系。

——海运煤炭采用5万吨以上船舶直达沿海、沿江电厂等工业企业和公用码头。宁波、舟山、上海及长江下游镇江、南京等公用码头为长江三角洲及沿海等地区转运煤炭。

——外贸进口原油通过宁波港和舟山港的大型原油码头接卸,以管道运输为主、水水中转为辅供应沿海、沿江炼厂。宁波北仑、大榭、舟山岙山、册子等大型原油接卸码头除满足华东原油转运外,还应为国家战略石油储备服务。南京港继续承担向长江中上游炼厂水水中转和水管(道)中转任务。

——外贸进口成品油主要以上海港、舟山港和宁波港接卸为主,长江干线南京以下主要港口作为补充。连云港、温州港主要为本地区及苏北、浙南其它地区服务。促进内河成品油集疏运建设,发展成品油管道运输,完善一级油库向各分销终端的公路运输。

——继续完善沿海、沿江港口的外贸进口LPG(液化石油气)运输系统,LPG一程接卸港主要为温州港、宁波港、嘉兴港、苏州港。结合外贸进口LNG(液化天然气)及LNG电厂选址条件,适时配套建设进口LNG接收站。

(二)公路

2020年,依托现代化基础设施网络,辅之高效管理和信息服务,长江三角洲将拥有一个安全、便捷、舒适、高效,与其它运输方式充分衔接的现代化公路交通体系。对外形成辐射华北、西北、长江沿线、西南、华南五大通道;内部形成连云港—徐州、上海—南京、宁波—杭州、温州—金华四条横向通道,连云港—上海—宁波—温州、新沂—淮阴—苏州—绍兴—温州、徐州—南京—杭州—金华三条纵向通道及上海—徐州、上海—杭州两条放射通道。

区域公路网由高速公路网、一般干线公路、农村公路组成,路网规模将达到30万公里左右,高速公路约1.2万公里,公路密度大体上接近欧洲发达国家的水平。

——高速公路网

长江三角洲高速公路网由国家高速公路和地方高速公路组成,规划总里程1.18万公里,其中上海850公里、江苏5700公里、浙江5250公里。

国家高速公路是我国公路网中层次最高的公路主通道,主要承担区域间、省际间以及大中城市间的中长距离运输,是区域内外联系的主动脉。区域内国家高速公路包括11条主线(含1条并行线、5条联络线)、1个地区环线(含1条联络线)、4个城市环线,约6100公里。具体路线是:北京—上海、北京—台北、沈阳—海口、长春—深圳、连云港—霍尔果斯、南京—洛阳、上海—西安、上海—成都、上海—重庆、杭州—瑞丽、上海—昆明、杭州湾环线和上海、南京、杭州、宁波城市环线。

地方高速公路由国家高速公路的辅助线和其它高速公路组成,规划总里程约5700公里。其中,国家高速公路辅助线,具有承担省际及大中城市间中长距离运输的功能,是国家高速公路交通分流的主要线路,对提高区域内重要城市节点间高速公路通道的可靠性和区域间顺直沟通起到重要的作用,约2400公里。其它高速公路包括连接中小城市的线路,都市圈中心城市对周边城镇的放射线,路网联络线和疏港路,对提高网络的覆盖率和通达性起着重要作用,约3300公里。

长江三角洲高速公路网作为区域路网的骨架网,将基本连接10万人口以上城市、主要港口及机场,城市间以高速公路顺直连接,中心城市间形成多线路、稳定可靠的高速公路通道。上海与长江三角洲以外周边地区可以实现“5小时沟通”,形成以上海为中心、覆盖长江三角洲的“半日交通圈”,所有地区“30分钟上高速”;都市圈内中心城市“3小时互通”,所有地区“20分钟上高速”。

设施、管理、服务现代化的高速公路网,将为长江三角洲快速客运和快速货运提供便捷高效的交通通道,是全方位、多层次、快捷高效的区域现代物流系统和快速客运系统的重要支撑。

——一般干线公路

一般干线公路作为区域路网中衔接高速公路和农村公路的纽带,是长江三角洲快速客货运集散和城镇间交流的重要条件。要全面提高技术等级和服务水平,力争全部达到二级以上公路标准。

——农村公路

农村公路以改善路面状况为重点,实现所有道路晴雨通车,全面提高通达深度和服务水平,形成连接干线、沟通城乡、通达社区的路网,使农村居民出行更便捷、更安全、更舒适。

(三)内河航道

充分发挥长江三角洲内河航运优势,以高等级航道网和主要内河港口为基础,连接沿海主要港口和货源地,相应建设支持保障系统,实现船舶标准化,形成安全、可靠、高效的集装箱、能源和大宗原材料运输系统。

形成“两纵六横”、由23条航道组成的高等级航道网。“两纵六横”由以下航道组成:

“两纵”——京杭运河—杭甬运河(含锡澄运河、丹金溧漕河、锡溧漕河、乍嘉苏线)、连申线(含杨林塘);

“六横”——长江干线、淮河出海航道—盐河、通扬线、芜申线—苏申外港线(含苏申内港线)、长湖申线—黄浦江—大浦线及赵家沟—大芦线(含湖嘉申线)、钱塘江—杭申线(含杭平申线)。

规划航道里程4200公里,约占长江三角洲地区现状等级航道里程的33%,其中三级及以上航道3400公里,四级航道800公里。

高等级航道网中集装箱运输通道为:长江干线、京杭运河、杭申线、大浦线、大芦线、赵家沟、锡溧漕河、杨林塘、苏申内港线、苏申外港线、湖嘉申线和杭甬运河等共12条航道。

(四)综合运输枢纽

综合运输枢纽是区域综合运输网络的节点,多种运输方式有效衔接的平台,是长江三角洲实现一体化交通的核心。综合运输枢纽具有“无缝高效衔接、零距离换乘”的特点,信息完备,管理先进,提供运输组织、中转换装、装卸储存、多式联运、通信信息、综合服务等全方位服务,是客货集散中心和现代物流发展的重要平台。

合理布局、加快发展综合运输枢纽,是长江三角洲交通一体化工作的重点和突破口,也是建立和完善现代化公路水路交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辐射范围大小,长江三角洲综合运输枢纽分为国家级综合运输枢纽、区域性综合运输枢纽、一般枢纽三个层次。

——国家级综合运输枢纽

地处综合运输大通道交汇处,是长江三角洲综合运输骨架网络最高层次的节点,以直辖市、省会城市、区域中心城市为依托,拥有主要港口、国家铁路和公路运输站场等基础设施,客货流量大、集散作用强、辐射范围广。长江三角洲规划上海、南京、杭州、宁波、温州、徐州、连云港共七个国家级综合运输枢纽。

上海、南京、宁波、温州、连云港为沿海综合运输枢纽,辐射国内、沟通国际,是内外贸货物运输和国际、省际人员流动的集散中枢,是提高长江三角洲国际竞争能力、参与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基础设施,在长江中上游省区对外开放中发挥重要的支撑和带动作用。杭州、徐州为内陆综合运输枢纽,位于公路主骨架、内河主通道、铁路主干线的交汇处,是内陆地区的客货集散中心。

上海:以国际航运中心功能为主的综合运输枢纽。突出发展国际集装箱运输,加快建设洋山港区、外高桥港区大型专业化集装箱码头及公路、铁路、内河集疏运通道,以港站主枢纽为依托发展现代物流园区,高速公路连通主要港区,并与外省市高速公路联网。

南京:以江海转运港为核心的综合运输枢纽,辐射周边及长江沿线、中南等地区。未来将发展大宗类物资转运、集装箱支线港,通过航道整治实现通达5万吨级海轮,高速公路连接主要港区;高速公路通道与上海、杭州、宁波等综合运输枢纽及周边城市相连。

宁波:多功能综合运输枢纽,承担上海国际航运中心集装箱运输并与舟山共同承担长江三角洲及长江沿线地区能源及外贸大宗物资海进江中转运输。未来重点发展大型化、专业化、集约化的集装箱、大宗散货码头,高速公路连港、铁路进港,实现港口与杭甬运河的有效衔接;形成快速高效的连接周边城市的高速公路通道。

温州:沿海综合运输枢纽,浙南地区煤炭、石油化工和近洋集装箱的运输基地。加快港口深水航道和集装箱等专业化港区建设,发展与杭州、宁波、金华等其它城市有效衔接的高速公路通道。

连云港:长江三角洲北部地区的主要出海口,承担苏北地区及陇海铁路沿线地区集装箱和大宗散货运输的综合运输枢纽。加快深水航道和高速公路通道建设,加速建成综合性枢纽港,承担北方煤炭出口和陇海铁路沿线大型企业进口原材料运输。

杭州:内陆综合运输枢纽,辐射浙江,连接上海和江苏、华南、中南等地。打通连接安徽等地的跨省通道,完善与上海、南京、宁波顺畅衔接的公路主通道;加快内河港口建设和航道整治,形成至上海的集装箱运输通道。

徐州:内陆综合运输枢纽,辐射新亚欧大陆桥、京浦铁路沿线地区和河南、安徽、山东、河北等周边省份。完善连接周边地区的高速公路通道,加快运河港口建设,形成便利畅通的集疏运通道。

——区域性综合运输枢纽

综合运输骨架网上第二层次的节点,区域性的客货集散中心,依托中心城市,承担水路、公路等多种运输方式的有效衔接,在地区经济发展中发挥重要的支撑和带动作用。规划苏州、无锡、镇江、南通、扬州、淮安、台州、金华、嘉兴、湖州、舟山、绍兴为区域性综合运输枢纽。

——一般枢纽

地方性的客货集散中心,拥有一般港口、公路站场、铁路场站等,在繁荣地方经济和协调城乡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五)支持系统

为形成现代化的交通管理和服务体系,建立全方位覆盖、全天候运行、具备快速反应能力的现代化支持保障体系,引入先进的管理方式和服务手段,搭建信息化平台,重点发展:

——一体化的交通电子政务系统。加强跨省市、跨地区的信息资源整合,实现两省一市各级交通部门信息快速传递和共享,运政、航政、路政等管理业务网上交互式办公。建立一体化的政府公众信息服务系统,以认证服务、路网服务、质量监督服务和交通经济信息服务为重点,建立方便、实用的公众信息服务系统,为广大的行业用户和出行者提供优质的服务。

——智能运输系统(ITS)。在公路水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运输装备及运输管理和运营等领域,广泛运用3S(GPS全球定位系统、GIS地理信息系统、RS遥感)、电子监控、计算机辅助电子分拣系统等先进科技,全面提升交通运输管理和服务的效率和水平。

——客货运电子商务平台。以集装箱运输和现代物流为重点,加快完善信息网络、金融支付、安全认证、信用制度、法律系统等支撑体系,建设客货运电子商务平台。

——安全信息服务和协调运作的应急指挥系统。提高对恶劣自然条件、重特大交通事故等各类突发性事件的联合应对和处置能力。

——高效、安全、节能型的运输装备。客运工具实现高速化、舒适化、标准系列化;货运工具实现专业化、结构合理化、自重轻型化、快速化和标准系列化。

五、2010年前实施重点

2010年前,以扩充能力、提高效益为核心,优先建设沿海港口专业化程度高、大型化、集约化、多功能的港区,优先建设以国家高速公路为骨架的高速公路网,扩大区域内大城市间和区域对外运输通道容量,内河水运主通道和主要集装箱运输通道达到标准,综合运输枢纽紧密衔接各种运输通道,形成完善的集装箱运输系统、外贸大宗物资转运系统和能源运输系统,基本适应国民经济发展需要。

实施重点如下:

(一)沿海港口

优先建设上海国际航运中心集装箱干线港规模化的集装箱港区,加快建设连云港、南通、南京、镇江、温州支线港的规模化集装箱码头,相应建设其它喂给港,形成4700万TEU的集装箱吞吐能力。

继续扩大舟山港大型铁矿石中转码头的规模和能力,继续建设长江口内上海、南通、苏州等港口接卸大型减载船舶的码头,相应建设南京、镇江等二程运输港,形成10500万吨铁矿石接卸能力。

扩建宁波、舟山20万吨级以上大型原油码头,形成5700万吨的原油接卸能力。

以电厂企业码头建设为主,扩大5万吨级以上煤炭码头的接卸能力。

完成长江口航道治理三期工程,达到12.5米的水深。

(二)公路

优先建设区域内国家高速公路和都市圈中的国家高速公路辅助线以及南京至徐州方向、杭州至温州方向、杭州至江西景德镇方向的国家高速公路辅助线。加快建设崇海、崇启、泰州等过江通道和跨杭州湾的宁波通道、萧山通道和绍兴通道,形成上海、南京、杭州、宁波四个中心城市间高速公路多通道、多线路的路网形态。力争在2004至2010年间建成高速公路5700公里左右,使高速公路网总里程达到9500公里,区域内国家高速公路全部建成,基本形成区域高速公路网,在大中城市之间建成设施完善的快速客运通道。

围绕集装箱干线港建成集装箱快速集疏运通道,重点建设疏港高速公路,改造扩容沪杭、沪宁、杭甬、京沪等主要高速公路;建设和完善大中城市的公路客货运枢纽站场,形成公路快速客货运系统。

加大农村公路建设力度,提高农村公路通达深度,重点建设行政村通沥青(或水泥)路工程。

(三)内河航道

扩大京杭运河苏北段通道能力,改善江南段部分航段通航条件,提高通过能力。

建设服务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集装箱运输通道,重点建设京杭运河、杭甬运河、赵家沟、大芦线、大浦线、苏申外港线、苏申内港线、锡溧漕河、湖嘉申线、杨林塘等航道,同时对运输需求旺盛的航段进行整治。

(四)综合运输枢纽

加快发展国家级综合运输枢纽,优先建设上海国际航运中心集装箱港区的进港高速公路和内河航道,改善集疏运通道条件,拓展港站主枢纽物流功能,融入全球供应链。

根据长江三角洲综合运输骨架网整体要求和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相应建设区域性综合运输枢纽和一般枢纽。

根据城市规划和城市综合交通规划方案,做好公路水路枢纽站场与铁路等其它运输方式的衔接。

(五)支持系统

建设包括客货运输信息采集、分析、处理、发布和运政管理、诚信管理、运输保障等功能的信息平台,完善客货运企业、客货运车辆、客货运代理等数据库。

以跨省市高速公路联网不停车收费(ETC)、紧急事件管理系统为建设重点,进一步提升高速公路通信、监控和收费三大系统技术水平,加强跨省市的信息互通和应急协作。

建设网上货运交易系统,实现承托双方跨省市网上交易;建设客运联网售票系统,实现跨省市联网订(售)票。

建立车船运输调度管理系统,完善统一的水上安全保障和通信系统,加快建设布局合理、协调一致的水上安全监督网络。

六、保障措施

(一)建立跨地区、跨部门的交通规划协调机制

建立两省一市之间的协调机制,统筹规划建设跨省市的重大基础设施和运输服务管理体系,协调跨省市公路、港口、内河航道的建设标准,制定相应的政策、制度、法规。在本规划纲要指导下,进一步细化完善各专项规划,调整完善各省市公路水路交通规划,在统一规划布局下推进港口资源整合,推广跨省市高速公路联网收费。发挥各种运输方式优势,促进公路、水路、铁路、民航、管道等多种运输方式协调发展。

(二)建立统一的运输大市场

突破地区、行业界限,制定相应的政策、制度、法规,鼓励跨省市投资、建设、经营;在统一标准下搭建信息平台,实现跨地区、跨部门的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鼓励跨地区、跨行业的企业兼并、重组、联盟,组建、扶持和培育若干实力强大、运作规范、有能力跨地区甚至跨国发展的旗舰企业。

(三)建立跨省市、多主体的投融资机制

建立稳定的资金来源,用于社会公益性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建立和完善跨省市、多主体的投融资机制;打破行政区划界限和地区封锁,积极推行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和建设经营的市场化;鼓励、支持和引导民营资本、异地资本进入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加强对投融资风险及防范措施的研究。

(四)运用科技手段,推进可持续发展

鼓励先进技术和制度的研究、推广和应用;广泛采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发展智能运输系统、电子数据交换(EDI)及电子商务等;加快跨省市高速公路联网收费系统、港口作业和管理的信息化、两省一市航运信息网络等建设工作;发展节能、环保型的车船装备,提高运输装备现代化水平;利用科技进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节约用地,保护环境,实现交通可持续发展。

下载7.2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说课稿(精选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7.2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说课稿(精选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极地地区》说课稿

    地理说课稿 七年级下册《考察极地》 新乡市延津县高寨初级中学 母玉鹏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的说课内容是仁爱版七年级下册第十章第一节“考察极地”。下面我将从......

    长江三角洲地区快递服务发展规划(2009—2013年)5则范文

    长江三角洲地区快递服务发展规划 (2009—2013年) 根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和国家邮政局《邮政业“十一五”规划》,为促进......

    江西省2017中考地理复习第二节认识省区和跨省区域“鱼米之乡”__长江三角洲教案1

    “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 学习目标 1.利用地图说明长江三角洲的位置、范围, 并会分析该地区的地形、气候和便利的水运条件。 2.以长江三角洲地区和成都平原为例,认识河流......

    说课稿 2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下午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程序、说板书设计四个方面来......

    说课稿2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我说课演讲的题目是《父母的心》,下面我将从五个方面进行说课演讲:一、教材分析《父母的心》是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至爱亲情”中的最后一篇课文,它的作者......

    《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的说课稿

    《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的说课稿 一、说教材 《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是湘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三章第五节的内容,教学内容相对独立,重在了解两极地区的位置、、地形、气候和科研......

    素描说课稿2

    素描头像教学(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内容结构安排及特点 教材是高中美术绘画模块内容,包括石膏几何体写生、静物写生、头像写生、结构素描。选学内容包括风景写生、......

    九色鹿说课稿2

    《九色鹿》说课稿 箕城小学 刘迎春 一、说教材 《九色鹿》安排在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第六单元,本单元以“诚信”为主题,除了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外,同时对学生进行“诚实笃信......